研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07 13:2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1-0105-06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调整,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我国教育部(2001)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被一些课程研究者誉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各学校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给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要回归学生的真实世界,但是出于学生人身安全考虑和条件限制,很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另外,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有的学校虽然充分地利用了互联网资源开展协作,但是学生行为普遍是复制、粘贴和组合,很少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问题解决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
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的风靡盛行让人看到了游戏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巨大影响和应用潜力,而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研究者开始将游戏应用到学校教育当中。早期的游戏应用研究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强调控制和反馈,关注行为的产生和强化,着眼于知识点的掌握,仅把教学材料呈现方式由课本转换为游戏化呈现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论的更新,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游戏应用更多地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代的游戏应用研究以适合具体不同的学习者不同方式来呈现知识,强调支架、认知和促进,关注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建构。同时在游戏应用的学科领域,也由单一学科逐渐变成跨学科。
由此可见,游戏应用已经和研究性学习开始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如何发挥游戏的动机激发、多层交互、及时反馈等特点来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目标服务,就成为一个现实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就以此为研究焦点,综合利用文献调研及比较研究方法,力求探索开展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二、游戏与研究性学习文献述评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虽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单独开设,其实质还是一种基于课题、项目或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质是:(1)开放式问题;(2)真实性情境;(3)渐进式解决;(4)发展性评价。一般说来,研究性学习分为确定课题,制定计划与搜集资料,成果整理和总结评价四个阶段。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游戏本身揭示了游戏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韩庆年对流行的《仙剑奇侠传》从故事背景、角色系统。事件系统、动机系统、奖惩机制、支持系统等六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它们正好与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境、学习者、问题系统、动机系统、奖惩机制、支持系统一一对应。Dickey通过认真分析游戏的任务机制和人机互动模式后指出,游戏可以满足建构学习环境的所有要求:提供了大量的支架;任务以多种方式呈现;解决任务和问题的多途径选择等,很多游戏本身就为玩家提供了建构环境,是一个模拟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这直接阐明了游戏在研究性学习应用中的潜力。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在分析国内外对游戏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的游戏应用实例,证实了游戏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主要包括游戏可以提供满足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掌握服务与实践技能等。此外,在游戏与学科知识教学的实证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发现,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游戏中的心理动作能够促进游戏者个体的认知发展、促进游戏社群中的认知协作和游戏团队的认知交流等,具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多种教育应用价值等。
但是,目前游戏之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模式构建层面,虽然曾有人从游戏的教学设计、游戏的模型设计、游戏的框架设计三个方面对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游戏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是真正用游戏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也少有人对利用游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探索。
本文首先追踪了国内外若干著名的游戏化学习研究机构和关键人物,精选出若干用游戏来重点培养学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学习能力、领导能力)而非知识学习的经典案例,以机构和人物所承担的项目和发表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并总结利用游戏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全面探讨游戏环境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简称为“游戏化研究性学习”)中的知识整合、学习过程与师生角色,以期对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带来一些启示。
三、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
1.Civilization: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
在Civilization(文明)游戏中,玩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文明发展的方向,带领人民从原始社会发展到未来社会。KurtSquire在2004年利用CivilizationⅢ开展过实验研究。研究团队在一所城市中学里选取了4年级和9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用于学校的社会课程(历史、地理)的学习。整个实验持续了18天,实验结束后他对自己开展的实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游戏化教学的5个步骤:(1)把游戏与课程学习建立联系。老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理解并明确游戏与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参与游戏做准备。(2)指导学生掌握游戏要点,具备解决游戏操作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接触游戏时,老师在适当时机讲解简单操作和技巧,同时可以通过成立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小组来让学生互帮互助。(3)促进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游戏活动和组成探究群体。鼓励学生将已有的地理、历史知识利用起来,为游戏的胜利做出努力,这时教师提供事前准备的地图说明、图表对比工具,组织
小组讨论等。(4)部分(学生)重新游戏,尝试新的策略。不少学生经过对失败的总结,结合知识和对游戏的掌握,开始尝试新的游戏策略。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的收获,帮助他们和史实进行对比分析,为最后的报告做准备。(5)结束游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总结学习所得,进行报告。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利用了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学科知识,还对文明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将历史和地理知识作为解决游戏问题的工具,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有目的的集体探究活动,学生从一个无组织的个人逐步形成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其中有团队协作,也有小组竞争。除此游戏实验之外,一些学科教师在非正式教育中利用Civilization来教学生历史,学生通过游戏,分析、综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深刻理解了引起历史变迁的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
2.SimCity:管理和领导能力的训练
SimCity(模拟城市)是一款模拟类商业游戏。玩家以市长身份,在游戏中规划、设计并建立城市,包括公共设施和文化场所的规划,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一些老师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决策能力等高阶能力。Zielinski在一所中学的7年级班级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持续3个星期。共有26名学生参与,每天进行游戏化学习的时间大约为50分钟,有若干天用来进行分析游戏报告、图表和文档。实验步骤大致如下:(1)前两天对学生进行培训,确保每位学生掌握游戏操作,并给每个学生提供“游戏操作指南”,便于他们随时获得帮助;(2)从第三天开始,学生按照游戏步骤开始建立自己的城市,同时分阶段学习有关城市建设的知识(如城市定义、移民、环境和地域、城市的政治与服务,资源、交通和教育规划等);(3)在适当时机分析游戏报告、系统生成的图表和学生撰写的文档等等。
通过游戏化学习,学生不但深刻理解了社会知识单元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在使用图表、图像等信息处理工具时,更好地应用了学科知识,还解决了城市虚拟居民提出的抗议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提高了应变和决策能力。
3.River City:探究学习环境
River City(水城)是哈佛大学Dede等人开发的多人虚拟环境(Multiple―Users Virtual Environment),系统开发以情境学习与分布式认知为理论基础,主要用于中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分成2-4人一个小组进入River City后,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一起寻找引发环境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并根据小组的研究结果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出建议。学生在利用River City的学习过程分为8个步骤”;(1)进行观察;(2)提出问题;(3)在环境中通过访问虚拟图书馆、与居民座谈等方式来搜集信息和数据;(4)利用工具(水样采集工具和实验工具)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5)形成假设,设计调查研究;(6)根据假设搜索更多的证据,与虚拟世界中的角色的交互获取更多的证据;(7)获得研究结果,解释并反思;(8)在教室中讨论交流学习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River City既可以让学生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学到符合课程标准的科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21世纪生存技能的掌握,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此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够深度参与,非常有助于发现复杂问题技能的发展。
4.Farmtasia:综合学习环境
Farmtasia(农场狂想曲)是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CAITE)开发的一个游戏化虚拟学习环境,学生以农场主的身份进入游戏中,通过对农场的经营和管理,来综合学习地理、农业、环境、经济、政府、社会等学科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协作学习、资讯科技等相关能力。Farmtasia实际上是李芳乐和李浩文提出的“虚拟互动、学生为本”学习环境(VISOLE:Virtual Interactive Student―Oriented LearningEnvironment)学习模式指导下的第一个教育游戏产品,VISOLE学习模式大体上分为“鹰架式学习阶段(scaffolding)”、“游戏化学习阶段(Game-based Learning)”和“反思和总结阶段(Reflection and Debriefing)”:(1)鹰架式学习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学科的高层知识,以方便以后的学习:(2)游戏化学习阶段:同学以农场主的角色加入到Farmtasia中,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在游戏中碰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3)反思和总结阶段:在游戏进行中和游戏结束后,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和总结。
从2006年开始。此游戏已经在香港、成都等地的数十所中小学的通识类课程教学中开展过实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学习方式确实能够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农场的经营和管理中“做中学”,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能力,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农民的辛苦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四、案例比较分析
1.游戏与知识整合
以上四个游戏案例都是游戏与正式教育的一种课程整合应用,他们都整合于课程当中,但是又有所区别。表1列出了四个案例研究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并且年级偏高;从时间上看,除了RiverCity之外,其他案例的持续时间在20天左右,包含前测、后测等研究活动;由于Civilization和SimCity是商业游戏,RiverCity和Farmtasia是专为学习开发,所以前两者更注重已有知识的应用,后者还注重新知识的学习;从能力培养上看,四个案例都非常注重高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此外,整合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四个案例共有的特征。研究者们为了获得教师和学校的支持,都在游戏教学中整合了一系列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又符合国家的课程标准。学生在游戏本身提供的目标难度和广度不断增加的挑战下,进行具有目标指向性的知识学习和应用。
如在Civilization宴验中,研究者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整合不同的学习目标,明确地指m通过游戏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River City则是根据美国国内对探究学习的共识基础之上设计的学习过程,游戏学习步骤与科学探究步骤基本一致;SimCity实验中根据游戏进程的不同阶段,应用的学科知识点均不相同。它们都通过游戏本身与学习日标的整合,使游戏化教学更加具有指向性,同时通过对学习日标达到情况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2.游戏化学习过程比较
以上四个游戏教学方法虽然使用的游戏不同,应用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的学习过程也有共同点,大致可以
归纳为准备阶段、学习阶段和反思总结阶段。
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沉浸于游戏化情境,而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游戏操作问题上,四个案例都有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中,研究者和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操作进行扫盲,给予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掌握游戏操作,了解解决常见游戏操作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体现了用技术来支持学习(learn withtechnology),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1earn from technology)。
在Farmtasia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还为学生制作了专门的游戏操作指南,便于学生随时查阅。而在Civilization实验中,研究者引导学生建立非正式的小组,小组中有游戏高手也有对游戏不熟悉的新手,他们互相帮助,形成了很好的游戏团队。
从学习方式上看,四个案例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恰当地利用游戏的功能和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准备阶段,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享等活动,使学生明白游戏本身与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进入游戏之后,学生在游戏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完成游戏提供的任务,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此外,还非常强调合作学习,RiverCity中探究任务需要和虚拟队伍合作才能完成,在Farmtasia中,学生不但要考虑自己农场的发展,还要考虑自己农场的发展给别的虚拟农场带来的影响,虚拟农场主之间还要通过合作来解决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变化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表2中分出的三个阶段时间上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如在Farmtasia实验中,研究者就明确指出,反思总结阶段和游戏化学习阶段并不是完全异步进行的,基本上是同步的(如图1)。并且,三个阶段只是根据时间进度按照工作内容上的大致划分,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如在SimCity实验中,研究者并没有单独开展反思总结活动,而基本上和游戏过程相夹杂着进行。
3.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任务分析
游戏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但是四个案例中都没有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游戏化学习的三个阶段,教师主要担任活动组织者、过程管理者、学习效果评估者、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表3总结了四个游戏化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任务。
从表3可以看出,游戏化学习中教师的工作很重要,游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仿真的情境和模拟的任务,但是想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生学习,没有老师的引导是很难的,所以游戏化学习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成为游戏在正式教育中应用的一个阻碍。
五、讨论和结论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游戏化研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它既能够发挥游戏激发兴趣、丰富体验等优点,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一系列接近真实的任务,让学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获得体验学习的机会。不过这也给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学习评价也有一定的冲击。下面就结合以上案例分析一下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注重游戏化学习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在很多游戏中,由于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几乎无法完成,协作就成为一种必需,而不是一种选择。因此,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建立游戏化学习团队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不能忽视自发性游戏团体,如在Civilization实验中,研究者引导学生建立非正式的学习小组,这种小组成员不是固定的,多是游戏高手与高手、高手与一般玩家、一般玩家与一般玩家之间的几种组合,由于学生很容易将游戏中的角色和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对应起来,他们将游戏中的体验在现实生活进行分享,共同商量游戏的策略和方法,为了达到游戏获胜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所以这样的小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其次,还需要通过外部学习活动来促进小组活动的发生,如在学习和总结阶段开展游戏内和游戏外的小组讨论,如学生在River City中利用实验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实验,Farmtasia中利用聊天工具进行及时求助等。
此外,老师要注意引导,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丰富的社会化交流工具,如论坛、博客工具等,鼓励学生将自己玩游戏的过程和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
2.提供多种知识建构工具而不仅是游戏
在四个案例中,研究者和教师还提供了多种学习工具,而不单是游戏本身。总的来说,游戏化研究性学习需要给学习者提供以下三种知识建构工具:(1)辅助认知工具,包括图像认知工具、表格认知工具、以及采样工具和模拟实验环境,如River City中的水样采集工具和SimCity中的数据处理工具;在Farmtasia实验中,学生还会利用excel表格来记录农作物的产量和价格;(2)交流协作工具,包含游戏中的留言对话工具和道具互换工具,游戏外的论坛、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等等;(3)反思总结工具,如Civilization和Farmtasia还为学生提供了的游戏日志的书写模板。当然,根据反思的目的不同,引导学生反思的工具也有所差别。
此外,还应该给老师提供辅助评估工具,因为想让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游戏化操作进行人工监控和指导是不太现实的,所以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教师进行评估,如Farmtasia中有一个“Replay”功能,它可以记录并重播每位学生的游戏过程,老师就可以通过重播游戏过程来指导学生进行游戏化学习。
3.非常注重对游戏过程的反思
反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游戏并不单纯是游戏,而是一种学习活动,如果不进行反思,不能保证是否发生了真实的学习。在所列举的案例中,每个案例中都有明显的反思总结活动。游戏化学习中的反思可以分为游戏中的反思和游戏结束后的反思,游戏中的反思是学生调节自已游戏行为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决策顾问来帮助同学反思,而且教师要管理、监控整个游戏进程,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景组织讨论,确保学生在游戏中有反思行为发生。在游戏结束时,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游戏学习成果,对个人游戏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个别学生分享游戏经验提供机会。
4.注重游戏学习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对学生的现实意义。力图使学习回归现实生活,对学生的真实生活起作用。所以对于游戏化学习来说,也应该注重游戏化学习结果向真实生活中的迁移。
首先,尽可能提供仿真的游戏情境,如River City和Farmtasia,它们系统内部是由接近真实的物理引擎所驱动;第二,保持和利用学习者在游戏中建立的良好互动关系,让其更有效地作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第三,注重游戏化学习结果向真实世界转化,如在River City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给市长写一封信,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在Farmtasia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给一位农场主写一封信,就农场经营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结语
篇2
关键词:数学研究;教育核心;知识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55-03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管理、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数学这门学科其本身具有特有的抽象、枯燥性,因此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心理上很自然的产生出恐惧性,厌学等态度,但迫于考试约束和压迫性,学生们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习,没有从自己心里产生一种主动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被动,布满荆棘。使得数学教育目标和学习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大力宣传与普及一种另类的数学学习,使同学们对数学有新的认识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类。这类学习是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身边的自然、所处的社会和自己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学生所学知识的获取、学习能力的提高、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正确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方法。而在现有教育环境下、教学条件下,许多老师对学生的知识传输方式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而学生的学习又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掌握得也不很扎实,即使记忆下来,也是暂时记忆。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来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被动的学习态度,在开展有效的主动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学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和源泉,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越高,发愤图强的学习精神越强烈。老师可以对课例进行实例操作,让学生跟着练习并自由发挥,让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朝气勃勃,这样学生感到学习起来很轻松,同时脑海思维又不断扩展到了新的画面。学生把自己的思想也融合到了课堂上。例如在讲解斜三角形应用题时,我建立的情景模式是:“现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手机的使用已经达到了普及化,无论是公园里晨练的老人还是自习室上课的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可以说,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便捷,但是有时也会造成麻烦,因为手机通讯是要通过网络信号作媒介才能得以体现。如果某一地区没有覆盖网络信号,那么你的通信工具只能当玩具。所以,信号的覆盖显得格外重要。在某一山区,通讯公司为了将该地覆盖信号,想在山(即三角形BED)高ED上架一座信号塔。信号塔太低,盲区太多;信号塔太高,则浪费材料,且有危险,所以塔的高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恰到好处才行。已知条件是山坡BD与水平方向成?坠,从B,C两点测得塔的张角分别为?茁,?酌,若BC=a,求理论塔高为多少?”这一问题是这节课中的解斜三角形的问题,只要掌握解题方法,问题很容易被攻克。在三角形ABD中,利用已知的?茁角和?酌角,可以求出该三角形三个内角,又已知BC长为a,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出边AC的长,再在三角形ACD中求出三个内角,再利用一次正弦定理就可求出塔高AD来。这样尽管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角度和正弦定理的计算,但是将同学们所关心的手机通信知识运用在课堂中,学生在课堂上很是兴趣盎然。因为刚才所说的情景模式部分,都是发生在学生们身边并且感兴趣的事物,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强,敢说、敢想,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讨论能很好地发挥这种心理优势。有一次在讲空间立体几何中面与面的位置关系的时候,我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其中一个平面和另外两个平面都垂直,则这另外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垂直;C,平行或垂直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教室里的气氛一下活跃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另外两个平面是否垂直,两种意见争持不下,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男同学用手指了一下墙角,站起来大声告诉同学们:“这个现成的模型说明了另外两个平面的确存在垂直的关系,因为地面可以看成是第一个平面,而对着大家的黑板面和靠着窗户的墙面分别都与地面垂直,这符合题目条件,然后黑板面和靠窗户的墙面位置关系显见,它们也是垂直的,所以答案应该是C。说完后我给了肯定的回复,选C的同学们兴奋极了。最后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创造精神并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结论,使另一部分同学心服口服。
又例如,在学习指数和指数函数时,遇到了一道“将纸对折”的问题,我让同学们自己找材料,看谁对折的次数多。很多同学兴致勃勃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纸,有的是作业本纸,有的是A4打印纸,有的是报纸,大部分同学都对折了6次,少数同学对折了7次就再也折不过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用简单的指数运算来解释就可以让大家理解,解释完后同学们豁然开朗,紧接着我又从其他角度引入了该影响问题的因素,纸张的对折次数与其面积、厚薄、硬度有关,细长、柔软、薄些的纸,折的次数会比较多。从力学方面讲,每张纸对折一次,厚度就翻一倍。假如一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那么折9次后,纸的厚度约为5毫米。随着厚度的增加,折了七八次后,折叠起来的纸张就会很厚了,继续对折就不可能了。而纸折的次数与个人力量的大小并无太大联系,但同样厚度的纸,面积越小对折难度也就越大。因此刚才那位拿报纸的同学比其他同学折的次数多,原因就在这里。但是9次的结果并不是不能打破。我们在网上搜了一下,有人曾拿50米长的长条新闻纸进行对折,最多折了10次,而用1000米长的长条新闻纸,最多折了11次。据说,创折纸次数世界纪录的是个美国人——这个美国人用4公里长的厕纸进行对折,结果折了13次。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也可以动手试试,看能否打破世界纪录。听到这里,大家都拍手叫好。这节课既丰富了知识,又夯实了指数的运算概念和性质。
通过实事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的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数学开放题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近些年来,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热点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该题目有的类型为一题多解;有的同一道题答案却有几种,只要求思路清晰明了,运用手法准确;还有的是数形结合,可谓灵活多样。为了使数学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选择了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切入口,开放题的引入,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于开放题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近两年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开放题的“影子”,如对■-lx≤0,是选择■≥0,还是选择■≥1呢?选择前者则得kx+1≥0,?圯x≥-■,之后的解题道路荆棘丛生,而选择后者则有kx+1≥1,?圯x≥0以后的道路则是豁然开朗。
解答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几种常用策略:(1)分析所给问题、联想实际应用、类比解决策略。对于由给定的条件寻求相应的结论或是由给定的结论反溯应具备的条件的开放性问题,可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策略,执因索果探求结论或执果索因反索条件。(2)归纳、猜想、证明策略:对于比较大小或探求公式的开放性问题,可先通过特例引路,猜想结论,然后进行证明:或者由特殊到一般,由低维到高维探求结论。(3)假设存在,验证肯定或反证否定策略:对于判断符合条件的某种数学“对象”是否存在的开放性问题,可先假设该数学“对象”存在,然后据此进行推理,若推出合理结果,则假设成立。
三、社会实践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无疑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1.一块长方形苗圃,长460米,宽30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5米种一棵苹果树,那么一共要种多少棵?
2.赤壁大道的两边每边原有81线杆,每两根间的距离是30米,现改成另一种型号,每两根相距50米,两边共需要多少根这样的电线杆?
3.有一个花坛,是由四个相同的小三角形组成的一个大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边上种了10棵花。大三角形的一周种了多少棵花?一共种了多少棵?
4.用8角的邮票,排列在一张正方形纸的周边,每边张数相等,这些邮票共值19元2角。请你算出每边的张数。
5.有一个报时钟,每敲响一下,持续声音可持续3秒。如果敲响6下,从敲响第一下到最后一下持续声音结束,一共需43秒。现在敲响12下,从敲响第一下到结束,一共要多长时间?
6.甲、乙两个绿化队在3千米的公路两旁栽树,每隔20米栽一棵白杨树,在相邻的香樟树中间栽一棵槐树。甲队比乙队多栽12棵,甲、乙两队各栽了多少棵?
7.在一座桥上,两侧有20块广告牌,每块长3米,宽2米,两块广告牌之间相距8米,靠近桥两端的广告牌距离桥两端都是50米,求这座桥长多少米?
篇3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探究教学;案例;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真正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活跃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述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以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几点做法.
一、问题解决与探究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所谓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数学探究教学已不再是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记忆、模仿,而是强调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强调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定理和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强调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数学的探究教学离不开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是指从问题出发,以数学思维方法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的教学,再发现、再创造的教学.在问题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知识、能力、思想、概念等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教学实践,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观察分析,发现转化讨论探索,合作解决反思交流,内化提高等四个步骤.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案例
以下是笔者最近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课例,以供大家进行讨论,欢迎提出宝贵的建议.
篇4
关键词:案例研究型;团队学习;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71-02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案例研究型团队学习模式能够能够帮助学生从传统填鸭式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通过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在提高其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研究能力的锻炼。因此,近年来类似教学方法在很多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1-6]。本课程组从2013年开始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探索采用案例研究型团队学习模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便于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7],笔者在吸收兄弟院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案例研究型团队学习模式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该考核指标体系中,每个学生最终得到的成绩来自三个部分:团队整体成绩、个人成绩和角色加分三部分。
一、团队整体成绩
团队整体成绩中,我们主要关注“小组学习研讨记录”、“小组学习研讨发言报告”、“小组发言的现场评分”和“汇编材料”(见表1)。对于小组研讨记录,我们主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讨论内容、文本记录能力。笔者要求学生提供书面研讨记录。当然,由于现在不少学生习惯用电脑做记录或者进行网上讨论,其整理出的研讨记录就无所谓“字迹工整”了。因此,这一项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的。小组学习研讨发言报告,是整个团队学习过程的总报告,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了发言报告的全面性、思路清晰程度和书面格式。现场发言,即小组答辩汇报。本课程组采用三位评委共同打分求均值的方式,主要关注答辩同学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对研讨主题的熟悉程度。
二、个人成绩
表2给出了学生的个人成绩评分表,个人成绩主要来自所查阅的文献和个人自主学习研究报告的质量。与团队整体成绩一样,评分表对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项目都给出了具体的评分点。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个人自主学习研究报告的撰写在熟悉物理化学课程的知识点的同时,对这些知识点在所涉专业中的应用有所了解。通过表2的评分,我们可以准确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三、角色加分
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除了与所属团队整体成绩和个人成绩相关外,还可以根据其在团队中的角色得到加分。目前,我们对小组发言人、记录员、研讨主持人和组长分别给予不超过20%、10%、5%和10%的酌情加分。
四、总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有这么几个显著特征:
1.给分点具体明确,便于评分使用,同时也有利于对全班同学对不同得分点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分析。
2.团队整体成绩和个人成绩评价表中的给分点针对性强,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搭便车”和“一枝独秀”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熊振海,邵则淮.案例研究型团队学习模式在《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8).
[2]李淑兰,唐红梅.大学英语课程团队学习模式的调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
[3]王晓燕,邓旭东.基于学习型团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
[4]周露阳,李生校.案例研究型团队学习:本科工商管理课程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2).
[5]钱国英.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兴趣 激发
“兴趣”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对其做过许多的研究。兴趣是努力寻求知识,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寻求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本质规律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获得成就感,有利于享受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激发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做了一些初探,以求教于大方。
一、 巧妙设计“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前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 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就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立意深远、新颖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在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下面是一节“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的课堂引入。
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我校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在跳棋比赛中,小王和小李第一天比了3场,第二天也比了3场。如果赢1场记做(+1),赢2场记做(+2),……,输1场记做(-1),输2场记做(-2),平局记做0。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想象一下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后,教师接着问能否把小王这两天比赛结果的可能情况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这样由学生感兴趣的现实背景引入,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集思广益,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通过合作研讨,抽象概括,交流学习成果,学生把这些数学式子都写在黑板上。教师继续点拨,这些数学式子有何特点?学生很自然地就归纳出三种类型,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有一个加数为0。然后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案例分析:有理数加法有好几种版本,其中有运动版本,即由出发点向东西两个方向各运动几米,计算最终离出发点几米,而这一版本对于异号两数相加的结果解释得并不是很到位,常使人有模糊之感。另一版本是阴阳算筹,即互相抵消,很生动形象,动画表示效果好些,但设计准备工作耗时多一些。而本节课借助输赢模型的课堂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但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活化了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教具准备上也免去了好多麻烦。
二、结合教材,恰当介绍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她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但由于以往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过分地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数学技巧的训练,使数学成为解题工具。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讲:“过度的形式化,把光彩照人的数学女王,用X光看成了一副骨架”,这样长期以来,导致学生觉得数学枯燥,因此对数学就越发不感兴趣,如果我们一线教师多花一点功夫去挖掘有数学史料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开阔农村学生的数学视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从而形成利于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
案例2:利用“勾股定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勾股定理是初等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定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希腊、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对此定理都有研究,我在上课时是这样引人的――情境: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因为几乎所有具有古代文化的民族和国家都对勾股定理有所了解。同时,用课件演示几组图片,学生看到这里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高涨。
在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勾股定理后,老师请同学们事先搜集的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分享给大家。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整节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彰显了数学非凡的魅力,发挥了数学强大的教育功能。
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在谈及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时,认为“年轻的学习者重蹈人类的学习过程,尽管方式改变”,所以教学应该通过数学史的融入,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发现”。 本案例在教学时通过生动、丰富的数学背景知识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史实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三、 重视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深刻地理解并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去实践,并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本质,从而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3:测量旗杆的高度
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其底部可以到达,但是顶部不能到达)
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
(1)可以用什么测量方法?
(2)每一种测量方法需要用哪些工具?
(3)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的数据?
(4)如何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课堂总结:一、测量方法及示意图
二、写出必须测量的数据,并根据测量数据写出计算旗杆高的公式。
给学生一个星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实践。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本组的成果。
案例分析:数学是想象的科学,奇思妙想加上学生的动手实践会使数学离生活很近,本节课问题提出以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们积极动脑动手实践,利用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内容,解决了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动手实践中也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捕捉一切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物,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新教材 疑难问题 研究与解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赫 主编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技术;社区教育;有效性;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53-01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工作繁忙的社区工作人员来说,怎样培训更具有效性,是一直在寻找的答案。使用案例教学法对社区人员进行培训是培训实践的课题之一,因此,需要探讨的是:案例教学在何种情况下更为适用?一旦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应该如何保证它的有效运作?总的来看,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培训者把这种模式的优势发挥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二、提高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对于社区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完善每一个实施步骤来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从培训者的角度来说,就是做好整个培训过程的管理工作。不妨先来看一下实施案例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一是案例呈现:培训者通过分发阅读材料、介绍相关背景、展示音像素材等方式,吸引社区人员对案例内容的关注与兴趣。二是讨论分析与实际操作:社区人员在培训者的引导下,明确案例中的问题所在,分析疑难情境,找出操作的难点,提供备选方案,探讨如何实施和操作。三是概括总结: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上述每一个环节的优化,都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下面,从三个基本步骤入手,分别探讨如何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1)案例呈现。首先,案例呈现环节会涉及案例选择的问题,也就是培训者决定把什么样的案例呈现给社区人员。案例教学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案例本身的选择是否精当可以说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可以用作案例的操作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案例的实用性,不实用的不能拿来作为案例;第二,案例的疑难性,那些平淡无奇、让人一目了然的操作,不能称之为案例;第三,案例具有典型性,透过它可以反映出类似的情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给人以一定的启示。其次,从入选案例的内容来看,它最好是既能贴近培训目标,又能吸引社区人员。从入选案例的数目来看,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案例太多,像走马灯似的轮番轰炸,必然会打断整个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流畅性,同时导致每一个案例的研讨由于时间的关系而无法深入下去,造成讨论不够充分、观点肤浅。
(2)讨论分析与操作。讨论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流于形式的讨论可以说是案例教学的致命伤。为了确保讨论的质量,培训者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社区人员为参加讨论做好准备。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讨论刚开始时容易出现的“冷场”,对刚接触案例讨论教学法的社区人员尤其有效。二是营造积极主动、轻松融洽的讨论氛围。培训者要尽量消除妨碍社区人员充分参与讨论的种种疑虑,培训者可以建立促进社区人员参与讨论的激励机制。要让社区人员知道:他们这门课的成绩将部分地取决于自己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三是提出一些有利于讨论深入展开的基本规则,通过这些规则来保证参加讨论的社区人员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培训者可以限定每个人发言的时间和频率,例如,事先限定每次发言不得超过多少分钟;要求每个人发言之后,至少要等其他三个人发了言,他才可以再次发言;规定小组发言代表不能总是同一个人,等等。四是必要时适当引导社区人员讨论的方向,调整讨论的进程。培训者可以在进行表述、梳理和汇总之后,让大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一过程,将有助于社区人员调整自己的视角或改进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案例讨论的深度。五是实际操作与展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练习过程,在讨论的基础上,社区培训人员接下来要在电脑上进行实际操作,把案例在电脑上做出来。培训者要及时指导,保证他们遇到的困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待所有人员完成之后,再进行展示。社区人员可以交流自己的经验和不足,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3)概括总结。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培训者要说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揭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帮助社区人员对案例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对社区人员参与讨论的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指出他们在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鼓励他们在今后的讨论中继续积极参与。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对培训双方的要求都比较高,培训者尤其需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多重角色,做好案例讨论的设计者、主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并从根本上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应用于社区人员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利于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人员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俏,林琼.微课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2).
篇7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41-02
【关键词】 就业;压力;精神卫生;教育,医学,研究生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压力、个人情感、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研究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退学、精神障碍、自杀等极端事件屡有报道[1-2]。本项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安徽省4所医学院校248名毕业班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以了解毕业班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徽省4所医学院校2008届毕业班研究生248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61名,女生87名;年龄最小23岁,最大38岁,平均(28.25±2.78)岁。
1.2 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设计研究生就业压力问卷,并进行预调查,然后对问卷进行优化。内容包括毕业班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对就业压力的感受、对影响就业各因素的看法、对就业知识的了解、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以及对研究生管理部门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同时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研究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因子分≥2分的即为有轻度心理问题(阳性),≥3分的为有中重度心理问题。
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当场收回。共发调查表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8份,有效回收率为95.38%。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 建立数据库,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性别、就业压力等因素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组,应用χ2检验对不同就业压力感受人群的SCL-90阳性检出情况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就业压力感受 对“你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如何?”,88.70%的学生选择了“形势严峻”;对“你对当前就业压力的感受”,66.13%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大”(图1)。对“目前哪一方面给你带来的压力最大”,50.40%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其余依次为经济(26.61%),人际关系(11.29%),情感(6.85%),其他(4.84%)。
2.2 心理健康状况 被试阳性检出率为24.19 %,其中中重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4.52%,见表1。
2.3 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性 回答就业压力高的研究生有164人(66.13%),回答就业压力低(一般或无)的有84人(33.87%)。高就业压力组SCL-90各项因子阳性检出率均高于低就业压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就业,且SCL-90各因子阳性和中重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均高于孟小平[2]的调查结果(14.08%)。可能的原因是,毕业班研究生处于研究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学位申请、找工作等各项事务接踵而至,尤其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研究生过高的自我定位产生很大冲击,往往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心理问题愈加突出。
本调查还显示,高就业压力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阳性检出率均高于低就业压力组,表明高就业压力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说明就业压力是导致毕业班研究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笔者建议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政策的指导、就业形势的剖析、就业信息的提供和就业经验的传递,以疏解因就业认知缺乏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其主要途径,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医学研究生必修课,并保证足够的课时,以提高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定期调查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动态状况,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地举办心理健康标准、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全人格等讲座。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增强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 参考文献
[1] 杨秀兰,薛磊,汪娟,等.安徽省四所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 (9):620.
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离异家庭 学生 心理特征 干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245-02
五年制高职招收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年龄都在十五六岁左右,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随着近年我国离婚率显注上升的趋势, 升入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中,父母离异的情况竞高达10%。父母离异给学生带来了持久深远的负面影响,他们在心理、认知、个性、学习等方面常出现严重偏差。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特征、干预方法等成果,这类研究固然可以反映出离异家庭学生的综合特性,却对具体学生、具体案例描述较少,能提供给高职学校一线教师借鉴应用的案例不足,对实际生活中关于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不大。本文是笔者自身经历和经验总结,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希望能为高职学校从事一线教育管理的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1 五年制高职离异家庭学生受到的成长影响及外在表现
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会受到来自父母、自己和社会的交叉影响。
1.1来自父母和自己的影响
离异家庭的父母在离异前不可避免地经常出现吵架、打架等情况,父母间的冷言冷语、针锋相对,会使孩子形成诸如是“自己做错了”、“自己是多余的”等想法,这些想法会逐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显现出来的是学生严重不自信,但又不停的做事,希望得到肯定,然而在得到肯定后,还是不自信,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自卑。而有些离异父母即使在离异后还是相见如仇人,在孩子面前不断诋毁对方,让孩子不厌其烦,产生想尽快脱离家庭的想法,显现出来的是说话、行为成人化,故意装作自己是成人,虚张声势,有些甚至故意惹是生非,让父母为自己吵闹的更加严重,并在观看父母吵闹中,寻找短暂快乐的复仇感,而过后又会陷入深深的空虚和痛苦中。学生会表现出极度自信和极度自卑两种极端情绪,可以说是“天使与恶魔”的合体,一方面积极向上,争优争先,另一方面却时刻有着破坏一切,易怒暴躁的表现。
1.2来自社会的影响
离异家庭的学生因为父母会受到周围邻里的注视、同学的议论和老师的关心,而邻里的悄声议论、同学的同情或是嘲笑、老师的过度关怀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学生会陷入复杂情绪中,周围人过度的关怀使其越发骄纵自己,周围人的同情或嘲笑使其越发冷漠,他们会慢慢怨恨社会,变得没有同情心,对别人不信任,心里产生阴暗面。
受到父母、自己和社会的综合影响,五年制高职离异家庭学生的外在表现,主要有自卑、暴躁、易怒、缺乏信任、易受伤、自制力差等,每个学生并不是只存在一种表现,通常都是几种并存的。
2 五年制高职离异家庭学生典型案例及干预方式
笔者在接触的学生中,遇到了很多离异家庭的学生,他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面将围绕二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所采取的干预方式及效果。
2.1没自信、爱说谎的小J
小S是个小帅哥,外表阳光健康,自立能力很强,可是平时总爱耸着肩。初识他时,我觉得这就是个阳光大男孩,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单纯、毫无心机,于是在新生入学初选班长时选择了他。小S做班长期间,只要是吩咐给他的事情,都可以做的很好,但作为班长应当自觉做的事情却差强人意。随后出现的两件小事更加让我注意到他,第一件事是在检查宿舍时,他主动交出了一只打火机,并声称是捡到的,学校是明令禁止吸烟的,一般只有抽烟的人才会有打火机,而那只打火机比较新,没有磨损,再说捡打火机干什么呢?在我的再三询问下,他坚称是捡到的,这让我对他有了些怀疑,但因为没有证据,而他又拒不承认,只能暂时作罢,但是我的心里对他有了点看法:这是个能说谎而且很会说谎的孩子,这一定不是第一次,但他说谎也证明了他心里还是有点害怕,因为害怕所以坚持说谎。第二件事是他私自将不能带到学校玩的游戏卡带到学校,被发现后声称是学长告诉他可以偷偷玩,所以才带的,这反应出他的侥幸和有意逆反的心理。随后,我和他及他的父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了解到了他家庭的情况,父母离异,随母亲一起住,母亲管教极严,总担心儿子学坏,但又不会表达自己的母爱,对外人总是赞扬自己的儿子很棒,而面对自己儿子时却只有贬低。久而久之,小S就形成了表面自信、内心自卑的极度反差心理,不管是说话、做事都透着矛盾。父母离异前经常争吵,让小S慢慢感觉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在阳光的心里,出现了阴暗的角落,希望通过做些违反规矩的事情获得父母的注意。小S之所以能把谎言说的像真话,也是因为他知道如果真的承认了,只会引来父母更多的争吵。
因此,在了解到小S的这些情况后,我先和小S的父母恳切的谈了小S的情况和问题。然后向小S表达了我想让他继续做班长的信心,告诉他表率和责任的含义,并请他的父亲用行动高诉他表率和责任,请他的母亲用行动和语言高诉他:“母亲爱他”。在得到小S父亲和母亲的支持和配合后,我为小S制定了“班长养成计划”,全面支持他在班级中的威信和形象树立,小S也比较配合。在小S毕业时,他已经变得真的是阳光的男生了,而且他最后也亲口说出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谎,并告诉我他永远都会记得“表率和责任”!
2.2不相信别人的小H
小H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与其他学生也一样。可是,小H一开口,所有人就都知道,这是个极度不相信别人的人。开学已经一周多,班级里所有人都把书放在教室抽屉,只有小H每天用书包将一大摞的书背来背去,我告诉他:“你可以把书放在抽屉里。”结果,他问我:“老师,如果我把书放在抽屉里被偷了怎么办?如果被偷了,老师要负责啊!”我只得跟他说:“好的,老师负责。”结果他只放了一天,又背起来了。看到他的这样表现,我感到这个学生是属于极度没有安全感,因为所有人的话他都不信。于是,我联系了家长,没有意外,这还是一个离异家庭,跟着母亲居住,母亲工作比较忙,平时照顾不是很到。父母的离异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伤害,因为缺失了父亲的角色,这个学生逐渐变的没有安全感。随后,我又观察了一阵子,发现除了没有安全感,其他方面这个学生还是没什么异常的。
于是,我就针对他的情况,为他组建了一个“朋友圈”,将平时与他交好的同学调到他的周围,让他感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安全的,通过我的行为、语言告诉他我是值得他信任的,让他逐渐信任我,并且在他每次不相信别人时,直接明确指出,让他知道。久而久之,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告诉我,他以前没注意到自己不相信别人,现在被指出后才发现。后来,在我和她的“朋友圈”的鼓励和监督下,他慢慢开始习惯信任别人,信任大家。虽然毕业时,他告诉我,他偶尔还是会有点不信任别人,但已经不会觉得所有人都是危险的,不可信的了。
3 总结
总之,在当前社会离婚率呈增长趋势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关注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五年制高职学生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和心理都未完全成熟,更加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关注并做好五年制高职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干预研究,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敏娟,姚立旗,王蕾敏,徐继梅.离异家庭初中生个性特征及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9(5):321-323.
[2]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J].家庭与家教, 2004,(4): 7-8.
篇9
“名正”才能“言顺”:研究性学习的重心在“学习”
我国“研究性学习”概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1]。这里有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为主要手段;二是以实现课程目标(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三是定位于认知领域,属于一种学习方式,重心在“学习”。我们发现,由于对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研究性学习在当前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矛盾的做法。
1.过于强调“研究性”导致学习程序、培养目标等脱离中学生实际。如很多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上的“研究生课程讲坛”,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程序都很相似[2]。这反映了我们的一些研究性学习,过于强调“研究性”,基本照搬历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程序,把中学生当成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来培养。我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也有层次性,中学生使用的研究性学习,首先,研究的任务要简单并与教材联系密切;其次,研究的对象要多样而浅易,有文字、图片资料,也应有学习过程、历史场景等;最后研究的程序应简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期较短等。
2.把成果展示和交流过程等同于研究过程。一般而言,研究过程应包括提出和分析问题,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等环节。如“掸去‘土布’上的尘埃”[3]的案例基本包含了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环节。但有的案例就把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等同于研究过程,如把双方辩论过程作为研究过程等。我们认为,辩论属于交流学习成果范畴,辩论过程虽然能获取和应用知识,但是否“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值得推敲,同时,对实现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效果不很明显,这也就没有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功能。
3.把明显带有体验式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归纳到研究性学习范畴。一般认为,体验式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感受、理解、感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学习对象的过程和方式。它与研究性学习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式,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研究性学习突出“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而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于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学习[4]、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
4.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笔者认为,有利于达成历史课程目标,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存在的前提条件;强调任何一种特性,都不能以牺牲全面达成课程目标为代价。当前很多研究性学习,缺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的反思,与主要历史基础知识间的联系不密切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根深”才会“叶茂”: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所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价值功能的前提,是以历史课堂为主阵地。主要理由如下。
1.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习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本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等基本特征。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 [5]。
2.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重,中学历史课程又不是核心课程。在此背景下,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
3.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课堂使学生处于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与合作,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能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
4.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长时间多渠道地收集历史材料,解决一个或两个历史问题,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在课堂上,以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脱离教材而让学生课外收集历史材料,既没有方法保证,也缺乏过程监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并不否定适当开展历史实践研究活动。但课外的研究活动只能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张弛”也要“有度”:研究性学习倡导“标准”下的“多元”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也强调多元,而研究性学习又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必须完成课程目标。因此,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倡导的“多元”是有“标准”的多元。而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则存在着一些多元与标准的“过”与“不及”。
1.在评价历史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强调评价方法而忽视评价标准。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课程标准专门有“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学习目标。但对于评价历史事物来说,没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是无用的方法。如果我们只引导学生掌握“要拿证据说话”和“把历史人物放在当地、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去考察,进行‘换位思考’”[6]等评价方法,而不涉及依据什么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可能得出事与愿违的结论。是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维护和扩大民族利益等应是评价任何事物的标准,没有这把“标尺”,就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2.有的研究性学习只强调学习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如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如果教师不及时而有力地进行引导,就有可能出现辩论过程轰轰烈烈,辩论结果与课程目标相差很远的现象。比如在“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恰当吗”[7]的案例中,首先正、反方辩论的观点与辩题不符,因为辩论的内容是是否失败,而辩题是“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并不说明没有对中国发展有贡献;其次,辩论的结果不是“真理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糊涂,因为辩论双方站的角度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也就不可能出现谁说服谁的结果。辩论不是目的,也不是课堂的全部,正如专家点评的那样,教师应该在评价标准、评价角度、评价过程等方面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全面达成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
3.任由学生的理解误区的发展。由于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学生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许多理解的误区。学生暴露误区是好事,但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将遗患无穷。如当学生提出“没有封建残余的明治维新能成功吗”这一问题时,就暴露出他们对日本明治维新是否成功存在着理解误区;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到“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倒幕运动掌权者是否是工商业资产阶级”、“纯粹的资产阶级政府”、“中下级武士的主力军作用”[8]等知识时,就暴露出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可惜的是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对此加以澄清,这不但影响了学生解决“明治维新带有封建残余具有必然性”问题,而且必将影响以后学生对其他相关历史事物的理解。
4.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有余而多元不足。如很多案例基本采用课外收集有关材料,课堂展示学习结果的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而研究结果的展示基本套用历史专业研究生的讨论方法等。我们认为,掌握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之一。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程序和展示学习成果方式的权利同样重要。因为学生选择与自己特长相匹配的学习程序和方法更能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可见,研究过程具有多元化特性,如研究过程可以穿插体验式学习或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等学习环节;又如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的方式,除在一问一答中解决问题、双方辩论等方式外,还应包括撰写与交流论文、编制板报、编演课本剧、再现历史场景、模拟新闻会等方式。
“画龙”必须“点睛”: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问题”
研究性学习开始于问题的形成,结束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决过程的反思。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就目前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在问题的形成、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政策支持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eaching method design of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ROL)and discusses the policy environment of ROL.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purpose of ROL is to facilitate effective learning and puts forward three key points to guarantee its teaching quality,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s, improving the research capacity of teachers and conduc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olicy support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获取、传播以及应用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高校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面临着新的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研究性学习是这场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关于研究性学习,其界定纷繁多样,理解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从学习论、教学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四个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应用思维导图对研究性学习概念进行的归纳和描述,如图1所示。
概括而言,研究性学习包括了教师和学习者两个行为主体,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1]从教学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从问题出发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以尽可能贴近研究的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注重提高学习者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学习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探究活动而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更多地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究进行学习,从而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它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也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2]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在方法论意义上表现为主动性特征,在课程论意义上表现为开放性特征,在学习论和教学论意义上表现为亲历性特征。首先,研究性学习对学习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从事探究活动、自我调控探究过程、自我总结探究结果;其次,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兴趣的不同,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不同,检索和获取资料能力的不同,对资料分析处理能力的不同等,都会导致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开放性状态;最后,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实践,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研究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
这里,笔者侧重归纳了学习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它反映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转化这一根本要求,而现实中,这种转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学习者的转变必须建立在教学方法转变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模式、课外延伸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设计。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设计
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特征是明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才能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呢?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在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学习的过程可以是一个系统性的积累知识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研究性的综合知识的过程,前者即传统学习方式,后者即研究性学习方式。关于研究性学习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比较公认的有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3]“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1910年创建的,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是1970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创始的,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提出的,是一种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式。这些经典案例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学习者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进行知识的综合性学习并提高实际能力。
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知识的快速增长,这就要求学习者加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掌握并不断提高应用的能力,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成为当今趋势的原因所在。显而易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适应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服务的。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关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特点的实践在持续地进行着。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才能切实帮助学习者适应当今学习方式的变化?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教学方式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三方面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计、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
第一,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基础条件、学习者的能力和兴趣、所能提供的研究条件、社会需求,即教学内容要适应学习者的基础知识条件。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表现为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要能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让学习者投入其中,尽管有时这种条件可能是一种情景模拟或是过程的模拟;要尽量贴近社会实际需求,提高学习者解决实践活动以及今后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关于教学环境的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只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用怎样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真正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有赖于对课内课外教学环境的设计,重点包括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等。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术最为传统和有效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注意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断引入诸如多媒体教室平台、电子e黑板等工具,从技术上提供实现讲授、演示、讨论、实践训练的情景环境。教材建设方面,必须不断更新教材使之与技术发展同步,同时,在教材编写方法上要不断提高与学习者兴趣的关联度。课程考核方面,必须打破2小时内一张试卷、标准答案的成绩评定方法,因为这种考核方法往往很难全面评价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效,特别难以评价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第三,关于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习者通过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总量的增加。这部分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课外教学环境中实现。功能完善的课程辅助教学网站是一个可行的有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学网站中大量的专业参考资料、学生研究报告展评、常设的学习交流论坛等能够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引导学习方向、激发研究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支持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方式的重要改革和探索,离不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的重点应该是教学团队建设、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评估体系改革。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研究性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随着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化学习成分的扩大,研究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往往具有了跨学科综合的特征,如果教师单兵作战,仅凭自身的知识结构将难以完整地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从独立教学走向团队合作教学。当同专业、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组成的教师团队成员间进行相互借鉴、共同探讨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对于学习者的指导是具体而有效的。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多数仍是单兵作战,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时也多是按教师个人的思路进行,比较难有实质性的团队合作,总体上,高校在满足研究性学习意义上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尚有较大差距。鉴于在现行的教学体制和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组成研究性教学团队并开展工作,为了提高研究性教学水平,高校应尽快该制定加强研究性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政策,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合作形式、建设经费、绩效评价等问题给予明确的政策指导。通过教学团队把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能力特长的教师聚集在一起,真正发挥出集体的智能。
(二)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搜集资料、编撰案例、设计符合科学规范的与实际问题关联的教学情境;必须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显然,这与普通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许多教师特别是教授本科课程的青年教师比较缺乏的。
实际上,当教师长期亲历科学研究过程,具有了丰富的科研经历,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深知科学研究各阶段特点,并将这种技能转移到教学过程中时,教学与科研会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这时,教师才能更及时、明确地给学习者指明方向、指出方法,使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高校应该把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完善相关政策,并落实措施。如要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相关培训;对于教改项目要改变以论文数量进行评价的方法,把教学效果引入到评价体系中,以实践效果来评价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要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应用中等。
(三)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还不能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大量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觉行动,一般也不计算工作量,这使得研究性教学变成一种具有较大弹性的工作,缺乏持续性和规范性。另外,科研管理政策和教学管理政策的不平衡也导致教师倾向于在科研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鉴于此,高校应该把研究性教学相关评价指标引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可设立研究性教学专项基金项目,建立教学评价与教改经费的关联等,使研究性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坚持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而不是流于形式。随着政策支持的完善,研究性教学的水平会不断提高,学习者将会终身受益,他们将能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桂娟.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论[J]. 现代大学教育,2007(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