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功夫熊猫范文

时间:2023-03-28 08:0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功夫熊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影功夫熊猫

篇1

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为孩子提供教育的过程。自古以来,家庭教育既是每个家庭长期关注的重点,也是各类教育的基础。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导致了中西方对于彼此家庭教育的模式的误解与迷惑。当中国人迁居西方国家的时候,中西方在历史、社会、经济、语言、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差异成为造成双方家庭教育反差的根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

由于电影功夫熊猫1》在中国非常流行,《功夫熊猫2》也登陆中国市场并大获成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功夫熊猫1》不仅反映出了中西方在家庭教育领域的交流,而且使人们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针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1.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梦想

众所周知,中国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由道德准则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道德准则就是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追求自己的梦想也是如此。《功夫熊猫1》中Po的父亲想让他把做面条当做自己的梦想去奋斗。该影片里Po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缩影,是中国社会环境下的官本位思想。在古代,父母的梦想就是希望孩子通过科举考取个一官半职。当官被认为是一件可以光宗耀祖的光荣事情。因此,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与政治相关联的。

而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在宗教及人权主义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西方的文化形态中,人们相信家庭教育应该培养真正的人。正如《中西方文化对比》一书所述,西方文化的历史是西方家庭教育的根源。在中世纪时期,宗教即教堂,在西方社会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受教堂控治,所以西方家庭教育的宗旨是拯救灵魂。这种思想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非常重视以人权主义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他们反对教堂的压迫,提倡人的尊严和自由。父母不应该替孩子们设计梦想,相反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梦想。所以那个时候他们的家庭教育更加开放民主。

中国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上存在差异。中国孩子的梦想由父母设定,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迫于父母的压力,他们必须努力实现它。在《功夫熊猫》中,Po不喜欢做面条,然而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而默默的努力工作,这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模式。

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崇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想像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设定梦想。在《功夫熊猫1》中,Po在老师的指导下评估自己的梦想,以正确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梦想。一旦设定了目标,孩子们就会不惜一切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2.责任心和个人主义

中国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对责任心的意识有所不同。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功夫熊猫1》中,首先Po的父亲告诉Po他的责任是养活这个家,最后,他的老师告诉Po他的责任是要服务社会,正如老师期望的那样,Po拯救了整个城市,这就是西方社会里的责任意识。

在中国,家庭是由集体方式组建起来的,尤其在古代。所有的家庭成员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生活在一起才能克服困难。实质上,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团体。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就是这样形成的,与社会责任相比,他们更加重视家庭责任,因此中国人的责任意识过于狭窄。

然而,在西方,家庭是以一种松散的方式组建起来的,两代人并不生活在一起。与中国的经济形式不同,西方国家是市场导向型经济,社会环境对家庭教育有很大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他们更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每当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社会,他们视此为己任。

个人主义是指个体最为重要的东西以及独立自主的品质,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功夫熊猫1》充分展示了个人主义。影片开头,Po没有任何自由,但最后,他获得了自由并且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西方的家庭教育总是强调个人主义至上。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具有竞争力。因此西方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个人主义精神,也就是说要自己去适应这个激烈的竞争的社会,竞争意识已经渗透到西方的家庭教育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个人主义还包括尊重个体和自由的权利。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和上层社会,家庭教育不重视个人主义的培养,反映到家庭教育当中就变成了对父母的尊重。从出生孩子就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父母把孩子当成可以替他们完成梦想的工具,孩子根本没有自由和隐私权。

在日常生活中,Po的父亲没有给他足够的个人空间,而他的老师认识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就引导他去发挥个人空间。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做他们自己的事情,鼓励他们去创新探索,去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去认识赚钱的艰辛,去培养他们的精神品格。

中国的父母只知道保护和娇惯孩子,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为孩子订立与学习有关的目标,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而他们却忽略了如何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如何培养孩子具有公民意识,如何培养孩子创新与探索的精神。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父母在引导孩子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更看重社会责任,西方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他们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公民意识。

中国的父母只强调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的父母引导孩子成为一个顺从的、不威胁社会的人。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逐渐融合

过去,中国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积累知识而忽略了孩子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集体而忽略了个体的重要性。如今,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个性民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的父母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不再只强调共性而接受孩子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给孩子们更多的个人空间。

西方家庭教育开始崇尚儒家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他们过分强调独立,因此孩子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卢如凯在《怎样引导孩子》一书中指出,在西方国家,吸毒非暴力不合作的孩子的数量比中国高出百分之五;其次,孩子过于独立而导致早恋,许多青少年女性婚前怀孕,因西方国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所以禁止堕胎,许多非婚生的孤儿被寄养在孤儿院,这些孩子的发展令人担忧。

今天,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的观点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怀疑所谓的民主式家庭教育。

儒家思想在西方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学习儒家思想,西方的父母了解了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他们把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精华借鉴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他们认识到过分独立的弊端并开始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共性的培养。

篇2

[关键词] 《功夫熊猫2》;字幕语言;翻译策略;目的论视角

21世纪的全球化趋势不只是局限于经济领域,同时也深入到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多个角落。作为世界性、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艺术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出的作用是巨大的。在2008年,美国梦工厂制作的第一部以中国传统武术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一经推出,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喜爱,接着在2011年,梦工厂推出了另一部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这部电影以其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画面,深受中国观众喜爱,并取得了过亿的票房。这部电影作品的字幕翻译工作由我国上海电影制片厂完成,翻译工作者通过多种翻译策略与技巧,使电影台词保存了原有的文化特色与风格,并增添了一些中国本土词语,让电影魅力得以散发出来。本文以电影《功夫熊猫2》为例,分析在目的论角度下对电影字幕翻译工作的策略与思考。

一、电影《功夫熊猫2》概述

2011年6月上映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是2008年电影《功夫熊猫》的续集,在内容和人物上沿袭了《功夫熊猫》的“神龙大侠”大熊猫阿宝以及盖世五侠的形象,并在剧情中加入了新的人物,其内容与之前电影《功夫熊猫》相比较更加具有中国元素的气息,并且在剧情发展路线上也与中国越来越贴近。

电影《功夫熊猫2》作为一部好莱坞动画电影,其在商业模式中的运用十分恰当和成功,这也是电影《功夫熊猫2》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商业模式就是根据目标人群的需求,采用最能符合观众需求的方式手段,这样以实现观众更多的亲近感以及认同感,从而使得电影对观众更具有吸引力,吸引观众目光从而获得较高的票房,电影《功夫熊猫2》运用3D技术,而且它在剧情主题上、恢弘的场面上、频出的笑点上等多个方面都超越了2008年的《功夫熊猫》,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它的翻译极具特色,使得这部动画电影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其中搞笑的剧情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从翻译目的论

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策略

为了能够实现电影交流的目的,方便中国受众更好地对影片理解与接受,在电影《功夫熊猫2》中的字幕翻译策略主要选择归化方式,反映到具体的翻译中,例如使用了汉语四字格、社会流行语等元素来拉近受众与西方电影的距离,增强亲切感。我们在电影中可以感受到来自于西方电影快速剪辑技巧与美式幽默的诙谐,而为了能够达到忠实于源语言、符合影视字幕瞬时性、角色口型性等特征的目的,其在影片字幕翻译中选择了直译的形式。电影中的美式幽默语言让神龙大侠——阿宝颇具幽默,有着平民化英雄的形象,加上我国受众群体对于国宝熊猫一直以来的喜爱,让这个熊猫形象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实现了电影公司预期制作目的。为了能够扫清语言方面的障碍,保证对白连贯的原则,方便观众们更好地理解电影,我们从目的论的法则出发,对其字幕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翻译语言突出中国风,归化策略

在电影中,不管是场景、故事发展抑或是对白,多数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第一部相比,第二部影片处理得更加细致,在电影字幕中凡是与中国传统元素有关联的部分,都运用了富含汉语言文化内涵的词语,而字幕翻译主要选择了以目的语言文化背景为导向的归化翻译策略。能够让受众达到最大限度的可接受性,并且与影片中传统文化氛围相适应,避免了译制片自身的语言陌生感。例如在电影中,译者将主要场景“the Gongmen city”与反面角色“Lord Shen”分别翻译成为“宫门城”与“沈王爷”,为我们呈现出中国古代文化氛围。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王爷是皇宫贵族,相当于一个大地主,拥有属于自己的封地城池。这与英语中的“Lord”与“city”意义吻合,这样的翻译方式忠实于源语言,并且容易被目的语受众接受,让受众产生亲切感。

(二)电影中的美式幽默

由于这部电影是美国公司出品,因此不会缺少美式幽默中的诙谐、无厘头等特色,我们随处可见电影中的爆笑场景。美国电影公司的动画电影多数以成年观众为目标受众,在电影中融入了幽默诙谐的语言,但是也可以体现出浓厚的教育思想,许多电影中具有真善美的永恒主题。在电影《功夫熊猫2》中,译者对传统美式幽默多数采取直译的方式,让语言变得生动有趣,不但增强了电影的魅力,并且达到了其具有的商业目的。例如在影片一开始,有一拨强盗准备入侵村子,阿宝看到大喊:“Danger,tell those musicians to syart playing some action music,cuz it is on.”(危险,让这些音乐家们来些动感音乐吧,我们马上可以看到好戏了。)这充分可以体现出阿宝那慢慢的自信与幽默诙谐的性格,在临危之时依然颇有大侠风范。阿宝的鹅爸爸平先生对阿宝讲述时说,“And then I made a decision would change my life forever.To make my soup without radishes.And to raise you as my own son.”(接着我做了一个能够永远改变我一生的决定,做没有萝卜的汤。然后将你当做自己亲儿子一样抚养。)平先生这段让人忍俊不禁的对白,表现出它对阿宝的爱。第一句的“接着我做了一个能够永远改变我一生的决定”本来已经为下一句严肃的话铺垫了沉稳的基调,但是他后面淡定的一句“做没有萝卜的汤”超出了观众们的期望,当观众们的期望将被破坏的时候,它又说“然后将你当做自己亲儿子一样抚养”体现出电影的亲情主题,几句话在幽默的气氛中表达了平先生与儿子深厚的亲情,而这也是美式幽默独特的效果。翻译工作者选择直译的形式还原了美式幽默,打破了我国受众语言习惯,进而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三)大量使用汉语流行词

在电影中,译者使用了大量当前汉语流行的词语,例如在宫门城中,四处都是沈王爷的手下——狼群,于是有了这样的对白:

So that was stealth mode huh?(这就是你所谓的潜行模式了,嗯?)

Be honest,not one of my stronger mode.(凭良心讲,这不是我的强项。)

At the first sight of trouble,Ill give you a signal.(要是我一瞅到苗头不对的话,我立刻通知你们啊!)

Ok,keep it cool,keep it cool.(好吧,淡定,淡定。)

电影中,译者通过大量使用汉语流行词语,能够让观众们方便理解,增强影片的可接受性,并且使用最新的词语,能够让青年人倍感亲切,加深对影片的印象,符合翻译目的论中的语内连贯原则。

(四)双关语的巧妙运用

电影为了实现简单有趣,所以在人物对话的过程中频繁出现了双关语。而对于双关语翻译的原则就是最大限度上能够让观众明白双关语后所蕴涵的情节以及情感。所以在进行翻译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准确地理解词汇的意思,并且对双关语背后的情节以及情感进行明确的表达。例如“My son saved China.You too,can save”(我儿子拯救了中原,你们也可以省钱啦)。这样一句话的背景是阿宝打败沈王爷回来之后,阿宝爸爸为面馆做的新招牌中用的。“save”这个词除了拯救还有省钱、节约的意思。翻译人员巧妙而精准地把握了词的意思以及对剧情的理解将其翻译出来,这样将一个在剧中出现不多、话语很少的阿宝爸爸幽默善良、生活上精打细算的小商人的形象巧妙地表现出来。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都是巧妙运用语言词汇,自然而生动形象地将词语背后的情节以及暗含的人物或其他情感巧妙地展现出来了,这样的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方式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结 语

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电影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学习外国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不管在翻译工作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翻译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向目的语受众传递文化与情感信息,使其能够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感受到电影作品的精髓。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能够符合我国观众的文化背景与理解能力,因此这部电影在国内市场大获成功。所以,我们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务必要坚持目的论的翻译策略,这利于翻译工作者缩小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清除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障碍,进而实现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 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lackwell,1991.

[3] 王璐.“满足读者需求”功能的张显和抑制——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变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3).

[4] 洪莉.功能翻译论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

[5] 王莉,彭颖胜,高艳芳.谈语境分析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7(02).

[6] 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3).

[7] 任佳思.歧义之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的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8] 杨樱.浅谈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4).

篇3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 单模态隐喻 概念隐喻 《功夫熊猫》

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最初,隐喻被视为仅仅是词语层次的修辞方式,可有可无,如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和昆提良的“替代论”。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提出隐喻互动(Interaction)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是一种语义现象。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隐喻的研究出现了多学科化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观点当属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Lakoff & Johnson,1980:1)。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例如,我们说“I can't afford the time”是基于“time is money”这一深层的概念隐喻的。

既然隐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只是一种派生现象的话,那么隐喻还可能存在于非语言形式中。图像、声音、色彩、空间布局、造型以及动漫等其他符号或艺术形式也可以用来表达和构建概念,而且对体验意义的构建过程与语言并无二致( 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2009: 4)。基于此,Forceville提出了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的概念,将纯语言文字层面的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研究平台(赵秀凤,2011)。

一、多模态隐喻

模态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Forceville(2009:22)将其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根据感知过程的不同,模态可大致分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

Forceville把隐喻区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单模态隐喻就是源域和目标域仅使用一种模态表征隐喻意义;多模态隐喻就是源域和目标域由两种或来两种以上模态来表征的隐喻 (ibid:23-24)。例如,报纸上刊登的文字广告“德芙,丝般感受”就是一个文本单模态隐喻。而在电视广告中,画面中一条咖啡色的丝巾拂过少女的脖子,并配以画外音“德芙巧克力”,这就是一个多模态隐喻,源域“丝巾拂过脖子”通过动态的视觉模态得以表征,而目标域“德芙巧克力”则通过听觉模态体现。比起单纯的文字广告,电视广告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用丝绸柔滑的触觉来比喻巧克力的细腻口感,极大地渲染了广告效果,引起观众一尝为快的消费冲动。

与单模态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涉及多种模态符号,能够调动人的多重感官以实现符号信号之间的有效互动。广告和电影就是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和符号的协同作用构成多模态隐喻的。

二、多模态隐喻在电影《功夫熊猫》中的应用

2008年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讲述了熊猫阿宝从一个面铺伙计成长为神龙大侠,除暴安良的故事,影片诙谐幽默,又充满哲理。按其源域和目标域的呈现方式来分,该片采用了单域多模态隐喻的方式。影片中只有源域(动物世界),但观众根据影片的画面影像、叙事方式等很容易推断出目标域(人类世界)。影片虽然以动物为主角,映射的却是人类世界中,一个少年在师长、朋友的帮助下实现理想的过程。影片中,大量多模态隐喻的使用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感官,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使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获得“移情”体验,在熊猫阿宝的经历中体会到个人成长的宝贵经验: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并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梦想。下面我们就从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来分析一下《功夫熊猫》的中的多模态隐喻。

(一)视觉模态

影片中最突出的视觉隐喻就是以动物喻人,片中的动物角色形象鲜明。

主人公阿宝是一只胖乎乎的熊猫,憨态可掬。它是面店老板平先生的养子,平先生希望他继承祖传的面店;但阿宝却对中国功夫情有独钟,一心成为大侠。它最大的爱好就是吃,而它的师父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教授它中国功夫。平先生是阿宝的养父,是一只鸭子,它经营着一家祖传的面店,并希望阿宝能子承父业;但它又是阿宝最坚定的支持者,当阿宝决定去追求它的功夫梦时,平先生义无反顾地支持阿宝,当阿宝遇到挫折时,它鼓励开导阿宝。平先生对面条的执着让人忍俊不禁,而它对阿宝深沉的父爱又让人感动不已。阿宝的师父是一只浣熊,它个头虽小,却武功高强,它的徒弟“盖世五侠”(老虎、猴子、螳螂、鹤和蛇)个个身怀绝技。最初,它对于乌龟大师选择阿宝作为“神龙大侠”颇有疑虑,后来在乌龟大师的帮助下,它打消了疑虑并利用阿宝爱吃的特点进行训练。在它的教导下,阿宝练就一身武功,并得到了《神龙秘笈》,成为神龙大侠。而片中的反派雪豹太郎本是浣熊师父的得意门生,后因其心术不正,觊觎《神龙秘笈》而被关在了大牢里,而这次它逃了出来,誓要得到秘笈,并与阿宝一决高低。

通过视觉模态的隐喻,观众很容易找到这些源域所映射的现实世界中的目标域。阿宝代表了一个可爱贪吃的少年,在养父的鼓励和师父的教导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不断挑战自我,终于实现理想,打败敌人。对于影片的目标观众之一――儿童而言,比起单一的语言符号,这样的视觉隐喻更加直观,更能引起他们的情感效应。

视觉模态隐喻在影片中的另一突出表现是中国符号的使用。影片中的环境(中国绘画中山水写意的意境)、建筑(宫殿、庙宇、吊桥)、服饰(汉服、丝绸)、饮食(面条、包子、豆腐、筷子)、民俗(灯笼、鞭炮、皮影、舞狮、民乐、占卜)、图腾(龙、阴阳八卦图)、针灸等,都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杨萌,2011)。这些具体直观的中国元素作为源域,映射是“中国文化”这个抽象的目标域。作为一部美国电影,影片所采用的这些中国元素也是西方人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这样也更便于西方观众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二)听觉模态

听觉模态是指观众听到的对话、旁白和配乐等。动物本不会讲话,影片采用真人配音,而且配音演员的选择都很符合动画形象,这样动物就具有了人的特征,源域和目标域在听觉模态上也建立了映射关系。影片中的人物对白采用了大量的隐喻,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比如,浣熊师父对于乌龟大师选择阿宝作为“神龙大侠”颇有疑虑时,两人在山顶的桃花树下有这样一段对话:

乌龟大师:是的,你看这棵树,我不能逼它为我开花,也不逼它提前结果。

浣熊师父:但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控制,我可以控制果实何时坠落......我还可以控制在何处播种。这可不是幻觉,大师。

乌龟大师:是的,但是不管你怎么做,那颗种子还是会长成桃树。你可能希望获得苹果或桔子,但你只能得到桃子。

师父:可桃子不能打败太郎啊。

乌龟大师:也许它可以的,如果你愿意引导它、滋养它、相信它。

两人看似在讨论桃树开花结果的过程,但映射的是阿宝的命运。“阿宝是一颗种子”这个概念隐喻的源域是种子,目标域是阿宝,大师认为只要给予精心的照料和充足的信心,种子定能成材,而阿宝就像这颗桃树的种子,只要给予它充分的信心和指导,阿宝一定能成为神龙大侠,打败太郎。这一概念隐喻又通过听觉和视觉模态的共同作用,传递给观众,并在现实世界中建立映射关系:只要给予充分的信心和教导,天资普通的孩子也能成才。

阿宝的养父平先生挚爱面铺,三句话不离本行。当阿宝发现《神龙秘笈》不过是一页白纸,意兴阑珊地回到家中时,平先生劝解阿宝说:“我们家祖传秘方汤的祖传秘方.....是什么都不加。根本就没有什么祖传秘方!只要你相信它与众不同,它就与众不同了”。平先生讲的是面汤,但阿宝将这句话映射到自己的经历上: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秘笈,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成功。“秘方就是自信”这一概念隐喻通过听觉和视觉模态的共同作用传递给观众,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观众自然也会产生共鸣。

(三)多种模态综合

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借助于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共同作用的。以影片的主人公阿宝为例,熊猫本来就是中国的国宝,其圆乎乎的形象给人憨厚可爱的感觉,片中的熊猫阿宝贪吃、喜爱功夫、性格平和、没什么心机,映射到现实生活中,他就是一个可爱贪吃、热爱功夫的少年。影片的创作者还给他取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阿宝”,这个名字在中国非常普遍,是男孩子常用的名字。这就形成了听觉模态的隐喻,“阿宝”只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少年,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只要给予他精心的指导,他也能成为英雄。

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如此,例如乌龟大师,在视觉上是一只老态龙钟、行动迟缓的绿色乌龟,而它讲话时不徐不疾,言简意赅。通过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隐喻,乌龟大师映射了现实生活中一位有大智慧的老前辈。

三、结语

多模态隐喻综合了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能够调动人的多重感官,更易于人们的理解和接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多模态隐喻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动画、电影电视等视觉艺术领域,旨在强化感知,增强效果。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借助视觉模态隐喻和听觉模态隐喻的共同作用,引导观众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联系,在熊猫阿宝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阿宝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共鸣。这也正是这部动画电影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 C.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6.

[2]Forceville,C.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 [C].Charles J. Forceville. & Eduardo Urios-Aparisi 2009.

[3]Forceville, C. & E. Urios-Aparisi. Multimodal Metaphor [M].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9.

[4]Lakoff, G. &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李华. 《功夫熊猫》的叙事策略与视觉传达解读 [J].电影文学,2013 (13).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杨萌.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功夫熊猫》阿宝的文化身份解读 [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9).

篇4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古代建筑;徽派建筑;建筑色彩;塔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58-2

在2008和2011年分别上映的电影《功夫熊猫》1、2集,作为“中国风”式的好莱坞大片风靡全球,不仅在美国本土获得好评,也在“功夫”与“熊猫”的原产地中国倍受关注,赞誉如潮。虽然这部电影也引起某些人的非议和抵制,但凭借老少成宜的剧情,大量中国元素,让中国人看到了自己文化的影子,感到十分亲切,因此影片在中国大有市场,在票房上赚得盆满钵满。其实从影片内容上看是秉承了好莱坞的“草根”英雄主义,主人公熊猫阿宝虽有着种种缺点和缺陷,但凭着内心的正义和信念最终战胜了邪恶的太郎和沈王爷。这种剧情一看便知,这是美式大片的老套路,但紧张的剧情、丰富的情感、精彩的打斗动作和精美的场景描绘仍然能紧紧抓住人们的视线,那个憨态可掬的不完美的英雄也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此部电影所获的成功显而易见,不必赘述,但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影片中的那些中国元素上的时候,不难发现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东西方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尤其在一些场景中的建筑元素,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嫁接与拼凑、错位与误解。

动画片的场景是除角色设计之外重要的造型设计,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曾说过“没有我的环境,也就没有我的人物”,场景随着剧情的需要而变化,大体可分为:建筑环境、自然环境和道具陈设三种,场景中相对重要的是建筑环境,他能够体现历史年代、人物地位、民族特征、国家风貌等。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为人们提供居住的条件,也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因此建筑环境是最能体现人文背景的场景元素。在场景设计的风格上一般可分为写实与装饰两类,由于动画的绘画特质,这两者之间界限未必很清晰,但每部动画片一定有其中一类倾向,上面所说的电影《功夫熊猫》就是倾向于写实这一类。

在《功夫熊猫1》中基本分为三大场景:和平谷一一熊猫阿宝的家,翡翠宫一一师傅的宫殿,监狱一一关押太郎的城堡。和平谷的山川河流近似漓江风貌,而和平谷的房屋风格一分为二,以一条河流为界,一边白墙灰瓦,一边红墙绿瓦(见《功夫熊猫1》75分50秒)。一边近似于徽派建筑具有水乡气息。徽派建筑在我国的建筑类型中独树一帜并且影响广泛。徽派建筑的特点鲜明:

1、显山露水,天人合一。徽派民居建筑群落往往都顺应自然,在丘陵、河流附近,青山绿水与粉墙灰瓦融为一体,自然与人和谐相处,恬静而安详,这也恰好使《功夫熊猫》建造的和平谷突出了“和平”二字的特征。

2、淡雅简约、素色为主。南方建筑中的白墙、灰瓦给人一种清新淡雅之感,即便是园林建筑也常常应用这种简约的色彩,而北方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多以红墙、绿瓦为主,色彩对比鲜明。这种色彩差异的原因是南北方季节与气候不同,南方冬季短,夏季长,一年四季植物的变化不大,很多植被秋冬季节仍然是枝繁叶茂,因此在人们的视野里永远都不缺少丰富的色彩,而北方冬季长,夏季短,植物秋天便开始枯黄凋零,到了冬季多雪时期更是白茫茫一片,此时人们的视野过于单调,需要鲜艳的色彩刺激,因此我们看到的建筑中红色、绿色、黄色、蓝色较多。徽派建筑有绿树红花的映衬,白墙、灰瓦反觉得醒目了。

3、线面结合,抽象美感。徽派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马头墙”,此种形式原是具有防火功能,又称“封火山墙”,防止火势蔓延,但这种山墙墙脊高低错落、此起彼伏,使得房屋边缘具有线条的韵律美感。在外墙开放的门窗上常建有门窗罩,向外探出的尺寸不多,但装饰性很强。这些墙脊和门窗罩都可看作为抽象的线,而白墙自然就是抽象的面了,这种线面结合深受艺术家的喜爱,许多现当代画家都以徽派建筑为题材表现抽象美感,宏村也成了风景写生的胜地。

这些徽派建筑的特点都在和平谷中极力表现,阿宝与平先生的面馆,以及周围的建筑都是徽派类型,值得一提的是平先生的面馆下为厨房、上为卧室(见《功夫熊猫2》15分11秒),这种建筑方式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杆栏式建筑结构起源,上古之时北方为穴居,南方为巢居,其后发展出杆栏结构,徽派建筑也是杆栏结构,下层储物、上层住人,所以下层矮小,而上层高大,但后来吸收了北方建筑合院结构,将房屋连属为“四水归堂”,并将下层改为厅堂,因此徽派建筑实际是厅井楼居式结构,是一组房屋,而不都是独栋房屋。在电影中,平先生的面馆是楼居式结构,符合徽派特点,但平先生和周围邻居家的建筑却大都是一进一层的独栋房屋,少见合院结构,因此这种房屋结构倾向于西式风格,西方建筑中少有合院式结构,而在家族观念极强的古代中国有几世同堂的风俗习惯,这种一进一层的建筑应该不符合中国人的使用需求。

和平谷的另一半,也就是与熊猫阿宝的家一河之隔的对岸――翡翠宫山脚下,这一半的建筑风格大有不同,多是二层楼阁式建筑,屋顶的形制也有硬山、悬山、歇山、攒尖、卷棚等等,形式上一下子丰富起来,并且建筑色彩鲜艳明快――红墙绿瓦或是红墙灰瓦,很像是北方建筑的色彩风格。正如前面所述,红色虽是吉庆之色,但这种红色的墙适用于北方,而非南方,尤其是冬季下雪之时,白雪映衬红墙绿瓦,分外妖娆,而南方一年四季充满绿色,如果再加上大面积红墙,人们的视觉长期受到高强度的对比刺激,一定会让人疲劳厌倦。因此,四周的南方风景,加上这红墙就过于艳丽了。并且中国古代建筑用色中对红色、黄色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除了宫殿、衙署、庙宇、宗祠之外,普通的住所和商铺都很少使用红色的墙,这也是西方人所误解的地方。

在《功夫熊猫2》中,熊猫阿宝千里迢迢来到宫门城,去战胜沈王爷,拯救中国。这个宫门城依山傍海,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场景规模宏大、气势逼人。据说为建造这样的一个城市,《功夫熊猫2》的剧组人员专程考察了中国的四川、北京、山西等地,可谓苦心经营。在这个新场景中最引人注意的一定是沈王爷所在的高塔(见《功夫熊猫2》16分13秒)。从外表看,这座塔的塔基有3层,塔身有11层,塔身平面是8角形,被夸张了的飞檐高高挑起,巨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再加上矗立在宫门城的最高点,可谓高耸入云、直冲霄汉。但这座塔的用途却值得商榷,在片中这座塔是沈王爷的家,也是宫门城统治者的宫殿。而从塔的起源来看,塔来源于印度,原称为率堵坡,本是用于成殓和供奉佛骨,汉代随佛教传入。在印度塔的造型有三种,其中覆钵式较为常见,这种塔的类型本身并不高大,但进入中国后却和楼阁式建筑结合在一起,塔的造型也变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其中只有塔刹的造型才保留了印度原有的特征,其他部分都被“中国化”了。并且佛骨舍利也由地上供奉,转为地宫供奉并秘藏,因此塔的基本功能就是佛教建筑,而不是宫殿建筑。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也要求气势宏伟,但都是以房间面阔、屋顶形制、台基高低来创造气势,而塔受到材料和方法的限制不可能宽敞开阔,换句话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观中,房间的宽敞比高大更加重要和实用,因此用塔来作为统治者的宫殿是不合乎中国传统的,这种高层建筑恐怕是西方哥特建筑的翻版,或是现代高层建筑的影子。另外,《功夫熊猫2》中塔的塔顶与一般不同,它是由一大一小两个歇山顶交叉组成,实际上与传统的十字脊相似,但中国古代的塔无论平面是四角、六角、八角,都是攒尖项,最高处用塔刹,而极少用歇山顶,因此电影中的塔应是把楼阁的屋顶嫁接过来,混搭在一起。

在《功夫熊猫2》这个塔中,还有很多新奇的结构和造型,比如:在项层支撑屋顶的柱子分内外两圈,其中一圈柱子的柱础都是鼎(见《功夫熊猫2》27分57秒),将柱子放在鼎内,鼎下有三足支撑在地面上。众所周知鼎是古代煮食器,这种“鼎”柱础的形式真是前无古人。柱子顶部还用了莲花柱头(见《功夫熊猫2》29分04秒),这种造型不禁让人想起埃及的柱头形式,但中国古代的建筑从来就没有柱头这个感念,因为西方的建筑多用石料作为建筑材料,而中国多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且在柱子的顶端以榫卯的方式穿接枋,因此不存在柱头这种结构。诸如此类的张冠李戴的“创意”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论述。

综上所述,《功夫熊猫》这两部电影从剧情到视觉效果,都堪称成功之作,但毕竟是西方人做中国的文化,难免有很多误解和误差,这种“洋腔洋调”式的中国元素,也许能博得观众一笑,也可以赞为“好创意”,但久而久之必然让那些错误变成正确,让误解变成真实,让我们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变成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识别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接受这种“外来”中国文化的同时要防止它误导我们。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国产动画片要争气,从根本上去改变“低龄”、“幼稚”的局限,做出老幼成宜的好片子,弘扬正宗的中国文化。

篇5

[关键词] 《功夫熊猫2》;接受美学;流行语;期待视野

电影不仅是视觉的艺术,而且是借助于声音、文字、画面等传达故事情节、唤起观众感官共鸣的一种多元化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尽管现在中国电影观众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很多人依然需要依赖于字幕翻译或配音来达到对外国影片的全面理解和欣赏。因此,电影翻译对于观众欣赏译制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功夫熊猫2》,是2011年最热门的外国影片之一。观众对该译制片的喜爱,不仅因其故事编排得巧妙、故事角色选取的新颖、拍摄技术的先进,还归功于其语言的诙谐幽默性。而其语言的幽默,与其配音和字幕翻译中点缀着许多流行的语言因素分不开。

一、理论依据

(一)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的。姚斯认为,在作者、作品与读者三者间的关系中,读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相反,读者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姚斯,1987)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艺术品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作品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等方面,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二)接受美学与翻译

接受美学从斯坦纳详细叙述阐释学翻译模式起,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其核心是翻译等值理论,以奈达的动态功能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接受美学进入我国翻译研究视野。杨武能先生(1987)指出,翻译家既是阐释者又是接受者,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译者作者和读者译者作者的阐释、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此后的研究者们对于接受美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从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视角出发,审视接受美学对翻译批评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其二,把接受美学用于探讨翻译中译者的主体地位与译文读者的参照地位。如刘铮(1991)通过阐述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从读者审美角度和译者角度论证了“翻译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共时的”。其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审视翻译的过程,如马萧(2000)从译者和译文读者角度出发,讨论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其四,把接受美学用于探讨翻译中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如朱建平(2006)指出,翻译本质上是解释,文本的文学性越高,未定性程度越高,译者的介入程度和对文本的解释度就越大。

不管研究者们视角有何分歧,表述如何不同,接受美学给翻译的启示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是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考虑的因素之一,翻译作品尽量要做到: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理解和感受,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理解和感受基本相同。

(三)接受美学与电影翻译

电影翻译,目的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国外引进的电影,以达到娱乐和鉴赏的目的。可以说,源语电影的译制,不能不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接受因素。电影翻译最终要实现的是让目的语观众在欣赏译语电影时的“读者接受”与欣赏原声电影的源语观众的“读者接受”基本相似,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求得“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根据题材和内容,电影可分为经典电影和通俗电影。通俗电影,其受众群体是一般民众,其翻译的语言需要更通俗化、大众化,满足观众的时代心理需求。当前,随着电影市场的高度商业化,一部译制片要想获得更好的票房,要考虑它能否能达到放映时期现场观众的当前审美需求。

二、《功夫熊猫2》的译制片语言特征

及其流行语因素分析《功夫熊猫2》是2011年暑期档放映的一部老少皆宜的美国动画电影,这部电影包含着如今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整体最高造诣,是一个极其立体的作品,从故事到娱乐性到教育性,都是追求能最自然地让观众接受。该片在中国的成功,除了很多其他因素之外,其翻译语言考虑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使用了流行化的译入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以下翻译实例可见一斑:

Oh,Master Shifu.Gotta go.See you later.(噢,师父。我闪了,待会儿见。)

该句是熊猫阿宝对师父说的话,在源语电影对白中,用了口语体“Gotta go”。如果该句翻译成“我走了”,虽然也可以表达原文意思,但在中国读者听来,显得平淡如洗,听不出书面体和口语体的区别。而在中文版电影中,翻译成了流行语“我闪了”,既符合青少年心目中动画人物的语言,也符合熊猫阿宝的可爱特征。

根据流行语的分类,《功夫熊猫2》译制片中的汉语流行语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是外来语言,如英语中的音译词,如“酷”,其使用者和传播者最初是英语使用者,后来扩展到普通大众;其二是网络语言,如“神马都是浮云”,等。这些词汇的诞生最初是别字,而后以讹传讹,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迅速成为当下所使用的流行词汇;其三是电视广告语,比如影片中有“这还是限量版的。”“记住了神龙大侠,一切皆有可能。”等,“一切皆有可能”和“限量版”原本是广告语言,后成为流行语汇,因电视观众的庞大和电视明星效应而在民众中广泛传播。这样的流行语素,很容易被喜欢追随社会潮流的人群接受。

三、从接受美学看《功夫熊猫2》

翻译中的流行语的使用从以上分析看出,《功夫熊猫2》译制片中充斥了很多流行语元素。这样的流行语每次出现,都会博得观众的笑声,给电影增色不少。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流行语在该片翻译的应用,考虑了受众群体的读者因素,契合了其语体特征,也满足了该片观众的期待视野。

(一)译文使用流行语,符合《功夫熊猫2》中译文受众群体的语体特征

篇6

[关键词] 《功夫熊猫》;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

作为新时代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一次全新构筑,电影《功夫熊猫》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2008年,好莱坞运用大量的中国元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只“功夫熊猫”。当被问到为什么会将拍摄视角投向中国时,《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文森说:“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准备这个计划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战胜恶魔和扶助弱者的英雄情节,而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中国文化和中国功夫的爱好者,《功夫熊猫》的创作主意就是这么慢慢构思出来的。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据影片发行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3月,《功夫熊猫》刚上映三周,累积总票房就超过了1.35亿人民币,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好莱坞动画片。在《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中,中国文化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全新视角的功夫题材,精深广博的东方元素让这只肥头大耳的胖熊猫红遍了全球。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无处不彰显着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碰撞,加之对普世价值观的运用,吸引了东西方的观众。本文就是从这部电影中反观中美文化的差异,从《功夫熊猫》的文化传播战略入手,探讨中美文化在电影中的体现,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功夫熊猫》的文化传播战略

《功夫熊猫》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收看效应,主要是应用了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战略,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奇观化战略

所谓“奇观”,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从而以一种全新的、观众不常见到的叙事方法达到的视听效果。使用奇观化战略,不仅可以补充传统的叙事手段,还可以改变制作方式和方法。在《功夫熊猫》中,精彩绝伦的视听效果让观众印象深刻。为了这部片子,《功夫熊猫》的美术总监用了8年的时间钻研中国的艺术、文化和建筑。整部影片都是使用中国山水意境为背景:幽深静谧的天池、云雾缭绕的高殿、月朗风清的夜色以及落英缤纷的山谷,无不显示着创作者的独具匠心。另外,影片的色调也独树一帜,以传统的红黄色调为主,奠定了本片的喜剧基调,让观众在愉悦欢乐的情境中观赏此片。

(二)“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手法主要是根据观众的逆反心理而广泛使用于影视领域的一种制作方法,通过变化影片的表现方式来更新观众的接受意识,并且打破观众的接受定式,使他们产生对电影的新鲜感。这种手法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注意和共鸣。在人们的心目中,熊猫一直是笨重可爱、憨态可掬的符号,绝不会将这样的熊猫形象与“功夫”这一干净利落、刚柔并济的符号联结在一起。因此,《功夫熊猫》所塑造的形象就是通过“陌生化”手法赋予了熊猫一种全新的意义――熊猫阿宝幽默调皮,在学艺时身手矫健灵活,对阵敌手时又坚毅果敢。阿宝颠覆了我们传统认知中的熊猫符号。

(三)快乐机制

一般而言,观众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对媒介内容进行能动性选择,根据自己融洽人际关系的需求以及转换心理情绪、缓解压力的需求,选择自己对娱乐方式的喜好方式,这正是娱乐化媒体之所以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功夫熊猫》中,除了注重幽默、温情等方面,还注重为观众塑造刺激惊险的内心体验。首先是主人公夸张的形象设计――阿宝那短小到失调的双腿,还有像皮球一样臃肿的肚子,夸张的形象极具喜剧效果。其次是夸张的场景设谩―高耸入云霄的玉殿、类似巴士底狱的啸岗监狱,都为武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四)观众偏好

观众在长期欣赏影视作品的时间活动中会形成特殊的喜爱、鉴别和选择的欣赏方式。《功夫熊猫》由众多好莱坞大师级技术人员制作完成,他们具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加之电影让熊猫成为功夫英雄,将中国的文化精粹和国宝有机结合,更提高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期待。电影适当的上映时间也十分重要。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东方大国举行,中国将会完美演绎奥运精神和东方智慧的对接,在这样一个可以凝聚世界所有目光的时候,一部励志电影将潜藏着巨大的商机。

二、中国文化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

《功夫熊猫》中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片名中“功夫”和“熊猫”,电影中直接以中文发音的shi fu、dou fu等,中国的针灸、瓷器、鞭炮、筷子、太极等,动物猴、鹤、螳螂、虎等角色影射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各个门派。除此之外,道家思想、儒家文化和禅思想也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一)道家思想的完美运用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之一,道教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功夫熊猫》中,渗透了大量的道教哲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广博精神的道学理论,在平凡中更显道教思想的深度。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知道,熊猫阿宝是通过“吃“实现踏进武学大门的梦想的。为了吃,它与它的师傅争抢;为了吃,它狂做俯卧撑。就是在这样一种自然的争抢过程中,阿宝开始了自己的武学生涯。这正是体现了道家“无为”的境界――以一种毫无所求,顺乎“自然”的“无为”,达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正符合了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二)儒家文化的精致体现

儒家文化追求仁义境界,崇尚道德至善。在《功夫熊猫》中,比起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武艺,龙斗士最需要的还是高尚的品德。龟仙人之所以选择憨实、笨拙、因意外摔落到现场的熊猫阿宝,就是因为它拥有正直、忠诚和谦逊的美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阿宝正是在被奚落、驱逐、嘲笑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阿宝得到浣熊师傅的帮助,武功大有长进时,它得到了师傅的赞扬:“干得不错!”阿宝说:“仅仅是不错吗?得好极了! ”浣熊师傅接着说:“真正的英雄要懂得谦虚。”“谦虚”正是儒家所推崇的美德。可见,儒家文化在电影中的出现,已经潜移默化地走进观众的心里。这种道德上的追求,也使得《功夫熊猫》不至于显得太过娱乐性而缺乏思想性,同时这种积极向上的熏陶也更加符合现实社会提倡的整体价值观。

(三)禅思想的精彩应用

在《功夫熊猫》中,当熊猫阿宝成为龙斗士拿到龙之典后,打开典籍却是一片空白。最后,阿宝顿悟出其实没有现成的武功秘籍,相信自己、战胜自己才是打败敌人的真正法宝。这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思想如出一辙。禅所追求的境界是言语道断,有“不立文字”和“不执文字”的训诫。在禅思想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悟都简称为“心”,“心”是无的、空的,正因为其空、其无,所以任何东西就可以放进这个虚空,这样我们才能统摄万物,做到任性逍遥、随缘任用的境界。熊猫阿宝正是有了这样的禅思想,才能做到“无招胜有招”,最后打败黑豹太郎。

三、美国文化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

美国文化也在《功夫熊猫》中得到了体现,并与中国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一)西方的宿命主义

在《功夫熊猫》中,观众可以看到,熊猫阿宝原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人物,一向以好吃懒做而闻名,不过,善良诚实的他倒也常得到人们的喜爱。在一系列的纷繁芜杂中,它在一个选举仪式上意外成了龙斗士的候选人,这就充分说明了虽然命中注定阿宝要成为一个英雄,但是在成为英雄的过程中也要显示出规则的平等。这正是西方宿命主义的体现,是西方一个典型的悖论逻辑。在西方,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但是英雄往往是命中注定的。这正是我国文化中强烈批判的“英雄决定论”。中国文化认为,英雄不是注定的,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铸就。回顾之前的西方电影作品,宿命主义也有多次体现,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料理鼠王》中,那只有着出神入化厨艺的小老鼠绝对不可能只是老鼠家族中普通平凡的一只,而是最具有味觉天赋的一只,这注定它要成为一只英雄老鼠。

(二)俄狄浦斯情结

在熊猫阿宝努力学艺、成为英雄的过程中,电影最主要的情节就是法力最强的龟仙人仙逝的情节,这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即“父权的退位”,在龟仙人完成了它的教父作用之后就消失了,这就留给了英雄真正的成长空间。这样的情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很少见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强者要么是最终要打败的反派,要么是世外高人,他的境界会高于其他任何人,他的形象其实是圣人,圣人是无需退位的。有这样的最强者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武侠文化中也有很强烈的等级观念,最厉害的、最高级别的角色要么是能驾驭和统领一切的权力象征,要么就是被挑战的对象。但是在西方,当一个新的能力强者诞生时,旧的能力强者就会退位,让出宝座。

(三)美国式“英雄主义”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成为英雄主要是通过战胜黑豹太郎来完成的,这正是美国“英雄主义”精神的核心所在。美国的“英雄主义”就是在邪恶与正义的二元对立中,正义一方会取得最终胜利,正义一方便成为英雄,供大家膜拜。这与我国的武侠精神的精髓大相径庭。我国的武侠之灵魂是仁、义、忠、孝等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国侠士的认同与崇拜主要是源于其高尚的品德,他视人间万物为尘土,有着至善至美的品德。这绝不是像《功夫熊猫》中所展示的那样,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是拜倒其超强的实力面前。

(四)美国人的独特性格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大熊猫是慵懒、沉默而笨拙的,但是《功夫熊猫》中的熊猫阿宝却是一只体型庞大、可爱、调皮、几乎玩世不恭的小人物形象。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彰显的也是美国人那种特有的张扬与幽默的个性,而不是中国人所推崇的那种温文尔雅、沉稳和内敛的气质。

总之,在《功夫熊猫》中,处处体现着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碰撞,这也给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他们跟随那只聪明、可爱的熊猫餍足了大餐。在《功夫熊猫》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的确需要考虑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高瞻,王现忠.对电影《功夫熊猫》东方外衣西方内核的符号学解读[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0(02).

[2] 张世蓉,杨帆.从电影《功夫熊猫》看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转换现象[J].绥化学院学报,2010(06).

[3] 叶舟.中国民族元素在动漫中的产业化运用――《功夫熊猫》“中学西用”的启示[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1).

[4] 黄海燕.“功夫熊猫”: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同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06).

篇7

关键词:中国;传承;挖掘;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36-01

一、《功夫熊猫》与过往的动画作品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电影《功夫熊猫》这部成功的商业片尽管与以往的迪斯尼与梦工厂的动画电影有着相同的地方,但同样有着它吸引全球数以观众的独到之处。

(一)与美国同类型动画的比较

近年来,动画成为热门影片,《功夫熊猫》这部动画与美国同类型动画作品比较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其继承了美国这个年轻国家的动画文化;人物角色动作夸张,表情幽默,这是美国动画电影一贯有的风格,而《功夫熊猫》也不例外,主人公阿宝有着让观众舒心愉悦的幽默感,笨拙得却又恰到好处的有活力的肢体语言设计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氛围。光是幽默夸张的美式情节不足以突出这部动画电影的过人之处,其引人入胜的地方当然还是因为影片吸收了中国元素,比如说,角色造型的设计,中华文化的理念等,这是与现代美国同类动画电影比较不同的地方。

(二)与中国本土动画造型的比较

中国的同期动画作品也有福娃熊猫,虽然中国的这个例子的动画作品也借鉴了中国的传统的元素――装饰画手法;虽然两种熊猫造型有着巨大的形象差异,但是还是有着相同的设计理念的,中国在奥运会上为了突出这五只熊猫的造型,把动物和人的形象完美结合,强调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与《功夫熊猫》中的“太极”的世界自然观不谋而合。根源讲述的都是生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功夫熊猫》的创作手法

从创作手法上分析,角色定位,场景描绘,都借鉴了中国的太极学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众多方面都被动画影片参考并运用了。可谓是就地取材的成功例子。

(一)从创作元素及造型上讲

《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电影的创作元素来自中国,如中国的国宝大熊猫,熊猫又恰恰是黑白相间的动物,与太极的象征图形颜色相似。在老子的《周易-系辞上》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太极一词中理解为物极则变,变则化,正正是哲学中的物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变化之源是太极,太极则阐明宇宙从无到有,以致万物化生的过程。《功夫熊猫》把动画影片的主人公设计成圆嘟嘟的黑白形象含义极深的熊猫,把大熊猫阿宝与中国的太极两仪定理相结合,把天地,日月,乾坤与太极武术联系在一起,使得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在功夫上见真理。如果说太极的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那么五行则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五行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分别为金、木、水、火、土。古代中国哲学中认为宇宙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是由这五大元素的盛衰而决定的。它强调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所以《功夫熊猫》中以这五行元素设计了老虎、仙鹤、蛇、猴子和螳螂作为阿宝的功夫好伙伴。

(二)从形象与内涵上讲

动画影片中的熊猫形象逼真,有时候甚至细致到角色的细节上,比如熊猫身上的毛发,说话的嘴型,场景的虚实等,这是美国这个科技大国最能给世界观众带来的先进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这个年轻的科技大国融合了众多种族的文化,它把热情、美满、乐观、自由、奋斗的人文精神带到动画角色中来。再者,美国是个兼容性比较大的国家。他们取材丰富并善于利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影片中还借鉴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它遵从儒家的尊师重道精神,是中华名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凝聚了华夏民族的聪明与智慧。由此而见,中国人对师与道这两者的重视,可谓古往今来,代代相传。

(三)从动画创作理念上讲

在创作理念上,题材不算陈旧,但是影片画面视觉效果确是令人耳目一新,梦工厂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使得这部商业动画片在票房上取得了成绩,美国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如早期的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埃及王子》等。也就是说,只要有好的故事题材或者文化素材,就能为美国动画的造型创作迎来新的春天。

三、总结其给中国动画创作思维带来的启示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这些资源能成为未来动画的最好的根基。正如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借鉴了陕西的皮影作为影片开端的表现手法,这种造型单纯朴质,富于装饰性的传统中华文化工艺精巧,轮廓感强烈,精简得宜。为动画影片的开端拉开了一扇大门。动画从业人员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并借鉴和更为深入地挖掘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范文南.美术大观[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9.

[2]范文南.美术大观[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3.

[3]俞健.艺术科技[M].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25卷第6期.

篇8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元素;启示

一、好莱坞电影逐步崇尚中国元素

中国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经常带着古老神秘的气质,民乐、熏香、凤眼美人、中国功夫,是东方文化在西方影片里始终不能摆脱的符号化形象。自《花木兰》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之后,中国题材已成为这些年好莱坞电影的一个热点。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还刻意融入了中国元素。比如《星战前传》融入了桂林山水,《哈利・波特4》加入了中国小姑娘,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3》还专程在中国拍摄了大部分场景。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大导演都开始发掘中国题材内容,或者直接和中国方面合作拍片。中国元素为何能走红好莱坞呢?

首先,2008年的中国,备受世界瞩目――既是奥运年,又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奥运带来的巨大商机,其电影消费潜力不可估量。好莱坞当然不会放过赚钱时机,加上中国既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又有西安、南京这样的历史古城,还有横店等一应俱全的影视基地,以及相对外商来说极为低廉的拍摄成本。这一切都促使好莱坞频频和中国元素嫁接,以中国故事、中国演员、中国文化来吸引中国观众的目光。好莱坞近年来先后发行了多部富含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佳作。其中包括《花木兰》、《南京》、《黄石的孩子》、《功夫之王》等等口碑和票房甚佳的影片。其次,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西方人看来其丰富的文化具有浓郁的神秘感。欧美中世纪和魔幻题材日渐式微之后,古老的中国文明探微成为好莱坞片商新的聚焦点,中国功夫、中国历史故事以及中国绮丽风光和多彩风俗的组合,越来越受到好莱坞的青睐。中国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学素材,古典传说、文学著作、神话奇谈、功夫江湖等元素,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界一直以来着手研究和开发的目标,更是外国电影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二、《功夫熊猫》: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1998年,迪斯尼推出的以中国古代人物为主角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将中国元素与好莱坞式的内容合二为一,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花木兰》的成功说明了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重新运用是有市场的,而这也为《功夫熊猫》在十年后走上江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6月20日,全球同步首映的梦工厂动画大作《功夫熊猫》在国内院线上映首日票房直逼千万。一部以熊猫、功夫等中国元素为主要卖点的好莱坞动画片,为何如此受到观众青睐?

《功夫熊猫》成功的因素首先要归功于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中国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以及所有物质,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和动画片中并不少见,但绝大多数是贴上的粗糙标签。《功夫熊猫》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经过研究和理解后的产物,在细节运用上匠心独具。中国元素在《功夫熊猫》中不是简单的堆砌、拼贴,而是被娴熟运用。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书法、针灸都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动物们吃的是面条和包子,用的是筷子;猴形、鹤形、蛇形、虎形、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颇具特色的拳法。除了主角熊猫阿宝,大到山水背景,小到瓷器花纹,还有卷轴、汉服、兵刃、牌坊、庙宇、宫殿等等,对中国元素的刻画可以说是细致到了极点。作为最高智慧的象征,乌龟大师去世时化作一片桃花,飘入繁星点点的夜空,诗意化地将中国高士得道时的“羽化登仙”展现在动画银幕上,显示出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尊敬。可以说《功夫熊猫》是一部宣扬中国文化崇拜的佳片,一部把中国元素和好莱坞元素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佳片。

其次,《功夫熊猫》在视听方面成功地把东西方元素融合在一起。动画大片,视听元素是占据首位的。在影片中用二胡、笛子、鼓等奏出宁静悠长的中国风音乐,古典味十足。但片尾主题歌却极其时髦和喧嚣,不仅有R&B,更有朗朗上口的饶舌,属于热热闹闹、热血沸腾的励志歌曲,唱出对功夫的狂热崇拜。现代、古代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听觉感受。在视觉方面,片头片尾将线条简洁的中国国画立体化、动画化,比起传统的水墨动画更加不羁和现代。影片中无论动物造型还是雕梁画栋的建筑,全都出自中国,但又进行了夸张、简化,尤其是熊猫的造型,既保留了原本憨态可掬的特点,又加入了滑稽、个性化的创造,让人一看就喜欢。

最后,影片故事情节的内核来源于中国武侠小说――身份卑贱的小人物出人意料地变成了一代大侠,不过主角变成了一只家传做面条的熊猫。它的敌手是误入歧途的同门师兄,这又是武侠小说惯用的招数。然而,这只胖乎乎的熊猫不像武侠小说主角那样忍辱负重、刻苦练功,他有梦想,但仅限于做梦,被迫练功也只是为了抢到吃的。甚至在和雪豹决斗时,他也不忘幻想一番美食,让自己能跳得更高,爬得更快――正因为如此,它很可爱。用传统武侠的故事包装一个轻松风趣的现代小子,很符合东西方观众的欣赏口味。

篇9

不论怎样,我们的奥运会仍然在坚定地执行奥运火炬传递,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仍然坚守着这百年不遇的奥运梦想。60天后的北京将是世界的焦点,而60天后的熊猫亮相也将是四川雄起的有力证明。民族的骄傲也必将是世界的骄傲。好莱坞梦工厂的动画巨制《功夫熊猫》,也许没有想到该片即将上映时中国这里的悲恸背景,但该片在西方世界的上映,必将带起新一轮的中国热,也必将把中华的传统文化在娱乐层面上做更深的推进。应该说,这是在地震之后给熊猫宝宝的一份礼物,证明它在世界被不同肤色的人们广为喜爱,也是给所有在灾难中度过六一儿童节的孩子们的欢乐礼物。

《功夫熊猫》讲述憨憨的熊猫阿波是小面馆里的小伙计,和平谷里公认的最懒的动物。虽然天天做梦都想当功夫皇帝,可性格决定命运:他阿波就是个一无是处的无名之辈。时逢强敌入侵,谷中动物合议举办武林大会选出一位武林高手带领大家抗击外敌。好死不死,阿波在无意中闯入了比武大会场地。“先知”一语惊倒在场所有高手,这个超懒熊猫,竟然就是肩负拯救整个和平谷使命的“救世熊”!谷中的功夫大师可有得头疼了,要想让阿波成为旷世武林高手,那一定是万分不容易!但工夫不负有心人,阿波最终不辱使命。

这次我们的主角却不是李小龙再世成龙横行。那个身穿唐装一板一眼练朝天蹬的主角,正是憨态可掬的胖胖大熊猫。一向中意大牌声优的梦工厂动画自然又一次下足血本:胖墩笑星杰克•布莱克首先垫下笑死人不偿命的喜剧基调,诸如成龙、安吉丽娜•朱莉、达斯汀•霍夫曼和刘玉玲纷纷“声援”《功夫熊猫》,令该片的声线吸引力更加强大。

网友小田嘻嘻看过《功夫熊猫》视频介绍后说,梦工厂拼了老命向这部动画片狂灌东方元素,龙腾于野,爆竹震天,桃花烂漫,宝塔庄严,但凡西方人知道的东方风情,电影里都可见一斑,连梦工厂家喻户晓的Logo都换了一身唐装。电影中心浅显明了:找到自我,小兵也可变英雄。因为电影推进的节奏非常快,颇为老套的主题倒也不让人觉得闷。也许这部电影不会成为经典,但显然它会成为大众宠儿,因为真的挺有意思。

主打中国元素的卡通能举出的例子不多,迪斯尼那部除去中国老家、票房遍地开花的《花木兰》算是好莱坞最深刻的记忆了。眼前这部《功夫熊猫》的缘起和《功夫之王》、《木乃伊3:龙之诅咒》如出一辙,无不是想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热”海捞一把的票房突击手。

网友松冈明月夜说,在快节奏的推进中,《功夫熊猫》也不乏渲染气氛的优美细节,峰峦如聚,雾霭沉沉;秋风落叶,血滴;还有大魔头被关押的城堡,鬼气十足。就好像导演还嫌电影的东方风情不够多,就在这部喜气洋洋的好莱坞盖浇饭上,又泼了一勺张艺谋电影元素的浇头。

但网友大头菜也反思道,几十年前我们很兴奋地向国外输出了大批的功夫电影,且不说国内反响如何,大奖小奖是真的拿了不少,至少也算给中国电影长脸了。但是现在被人家把宝贝学去了,用我们老祖宗的东西翻了个花样就能掠走我们大把的钞票。

记得从前有个《花木兰》,拍得多好,这么有名的故事我们从前竟然都没有尝试过,从人物造型到剧情都诠释得相当到位。五千年的历史有挖也挖不完的宝藏,我们需要的就是双敏锐的眼睛。或者,是无关金钱的动机。

篇10

功夫、面点、针灸、爆竹、杂耍、书法、青砖白瓦……老外眼中这些中国文化的表征符号,在影片中被梦工厂运用得无孔不入。尽管对某些“中国元素”的解读,在中国观众看来有些班门弄斧,但是依旧不妨碍阿宝成为新一代的“动画英雄”。

“无厘头”式的动画想象

如果用成人严谨的思路去思考动画片的想象世界,《功夫熊猫》会成为“新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鸭子、兔子、猪同住在一座城里,为什么熊猫阿宝的爸爸是鸭子,为什么阿宝的师傅名字就叫“师傅”?不过,捧着爆米花的观众根本没有时间在意这些“无厘头”。

配乐大师汉斯·泽莫排山倒海式的音乐,快节奏MTV般的画面剪辑方式,动物主角夸张的表情,飞檐走壁拳脚中的插科打诨……闪现眼前的种种疑问,瞬间就会被应接不暇的声画效果和快乐的情绪淹没。就算出现几个特写,让影片节奏稍稍放缓,技术上的进步也能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喔,看熊猫皮毛的细节,表现得还真不错。”

有趣的是在动物集体逃亡的时候,被愁云惨雾包围的熊猫阿宝,忽然问鸭子爸爸:“有时候我也在想,我究竟是不是你生的。”鸭爸的脸顿时扭曲,看似百感交集,然后郑重地说:“你长大了,是时候告诉你你应该知道的事情了。”他机警地左顾右盼,最后缓缓道来:“鲜味面汤的祖传秘方就是没有秘方,什么都不放!”这样的“大喘气”桥段,无疑让竖起耳朵希望找到鸭爸熊猫娃真解的观众,瞬间释放紧绷的神经,欢笑也就情不自禁地迸发了。

给“功夫世界”的一封情书

很难相信《功夫熊猫》的导演约翰·斯蒂文森没有来过中国。不过他从小就是个“功夫迷”,也毫不掩饰对功夫世界的敬仰之情:“《功夫熊猫》是献给中国的一封情书。”他悉心钻研中国画、建筑、雕刻,使得《功夫熊猫》的美术“相当中国”;聘请功夫高手给动画设计上课,也让观众看到“熊猫”中一招一式经典香港功夫片般的精准和力度。

重复经典是步入成熟不可缺少的一环,西方的《功夫熊猫》也带着敬意,历数了东方经典功夫片的设定和名段。虎、鹤、猴、蛇、螳螂五大高手,是中国“形意拳”的卡通形象化。片中江南式的民居和高耸入云的武林圣殿,很容易让人想起《卧虎藏龙》中的场景。让人捧腹的是,其实鸭子、兔子、猪和数位高手组成的“和平村”,就是《功夫》中龙蛇混杂高人藏身的“猪笼寨”;阿宝和大龙的对决,也一如《功夫》里“阿星”和“火云邪神”的正邪争斗。

于“80前”观众,《功夫熊猫》中阿宝与师傅抢碗的桥段,是《蛇型刁手》中成龙和袁小田“抢碗”一段的动画重温。于“80后”观众,貌似糊涂的“乌龟大师”,和《龙珠》里的龟仙人有几分神似;“师傅”则是《忍者神龟》里斯普林德鼠老师的翻版。

最精妙莫过于《功夫熊猫》中“神龙大侠”宝典其实是张“空白秘笈”,颇有几分“笑傲江湖”的意味。“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禅”式自我领悟,也令这部美国式励志电影,在中国观众心底引出温暖的共鸣。

“中国元素”只是一个符号

当然,《功夫熊猫》的火爆也引来不少的口水,前有国内某“熊猫艺术家”抵制影片上映,认为是对熊猫的“妖魔化”;后有中国动画人集体反思,为什么“外来和尚”经念得如此之好。

事实上,《海底总动员》、《马达加斯加》、《快乐的大脚》、《冰河世纪》无一不是动物唱主角。《功夫熊猫》对于海外观众而言,只是近年来动物题材动画影片的延续,换了场景换了主角,继续的还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主题。《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火爆和口水,是因为熊猫是“国宝”,功夫是“传家宝”。两个宝贝自己还没怎么用,不想却让老外抢得先机,不仅被赋予了美国式的奋斗精神,还精准地点到了中国观众的“笑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