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5 19: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及高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社会腐败之风,,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有权就有未来的错误思想,使一些学生羡慕、模仿、追求产生读书无用思想。歌星、明星、超男、超女文化”不良文化的宣传影响,梦想着自己也能一夜走红,做着天真的梦,使一些学生丧志荒学。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校园广播、校内橱窗,各种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内横幅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淡化高考分数,净化学生的心灵。
2、社会上诱惑的事物太多”,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不良影视的传媒等分占他们本应学习的大好时间从而使一部分学生丧志、精神颓废,学校因充分搞好各种社团活动,如体育、美术、音乐、演讲等团体大量吸纳学生,陶冶情操。
二、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摈弃应试教育观念,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利用多元教育理论思想,树立全方位培养人才观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考核。
2、注重教育方法老师要以情育人,尊重教育规律,对学生不得随意批评,不分场合;不得肆意挖苦,不留自尊;不得驱出课堂,不准听课;不得只蒋训斥,不讲说服;不得埋怨家庭,转嫁教育;不得弃之不管,任其放任。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正确理解并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到温暖,切实得到关心,真正建立起感情的联系,那么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缩短,学生的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强化班主任的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班级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为基本的单位,是沟通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健因素,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进行信息交流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主任是班级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班级有数位学生集合在一起学习、娱乐、生活,如果缺少班主任的带领、指引,那么,要形成一个有凝聚力、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的班级集体,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首先班主任要促成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付出更多的爱。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对待学生不允许讽刺、挖苦,也不允许迁就放纵、听之任之。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在他们身上加倍倾注真诚的爱。要在思想上关心他们的进步,学习上细心指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遇到困难时耐心帮助。同时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他们犯错误时,及时给予纠正,使他们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消除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避免学生出现环毛病的负面积累,防患于未然。其次班主任应该在班集体营营造人人平等,相互关心的氛围。良好的集体塑造人,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中,最容易使人成长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和充满热情的关怀中,学生能克服自卑,去掉旧习,融于“大家庭”中。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产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增强学习的动力。另外班主任要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成好朋友,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对学困生不离不弃、不舍不弃,耐心地引导他们,想办法把他们的心思吸引到学习中来,吸引到班集体中来,吸引到老师的“良言”来,使他们安下心来,转劣为优。
篇2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长沙市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关于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湘教发〔2016〕38号)精神,加快普及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及高中阶段目标任务,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增强活力,努力破解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高、普职失衡等突出问题,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普职协调发展,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制度创新、协调发展。破除现行体制机制束缚阻碍,探索有利于推进普及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机制体制,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城乡、普职、校际协调发展。
2.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结合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破除改革发展瓶颈,创新办学模式,打造特色高中。
3.坚持育人为本、多元发展。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和完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阶段课程体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改革目标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支撑,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革管理制度、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探索建立加快推进普通高色办学、多样化发展的制度机制,促进学校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质量优良、各具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学生(含中职)毕业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中职学校毕业生除部分升学到高等院校外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四、改革内容
(一)办学体制改革
1.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兼顾长远,制定现代学校章程,推进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激发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活力,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术治校”。
2.推进集团化合作办学。继续探索对口帮扶、委托管理、捆绑发展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和薄弱地区拓展,加快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3.探索有长沙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依托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项目,试点预备员工制度,探索职业教育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试点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高中教育。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化的民办教育,支持和促进发展有特色的民办高中。
(二)办学模式改革
1.推进普通高色发展。深入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制定促进长沙教育特色发展的实施办法,建立奖补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支持学校立足自身传统优势,开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递进式发展策略,打造一批在德育、人文、科技、体育、艺术、外语、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特色的普通高中。深入推进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支持优质普通高中创建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按照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从课程改革、办学机制、学生选拔、培养模式、招生考试等多方面入手,创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探索和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有效途径和办法,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新路。
2.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立足长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批行业背景突出、区域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紧密、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成效突出的卓越职业院校,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职业院校,带动全市职业院校不断提高“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水平,增强长沙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健全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随机抽查制度,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3.探索普高与职高渗透融通。以促进学生成长,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要为前提,把生涯规划纳入重要范畴。充分依托职教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实现普高与职高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探索普职教育渗透融通,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架设立交桥,促进普高与职高的协调发展。
4.探索中外高中课程的有效融合。目前我市有8所学校参与了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验研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国外先进课程设置成果,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促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按照新高考政策,引导学校结合实际系统开发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打造特色学科,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超市”,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同时建立合理的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围绕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这一核心,支持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改革,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探索推进“微课”“慕课”等多种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模式,提升学习效果。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成一批能够体现长沙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学习评价反馈数字化和网络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等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长沙特色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研制非学业质量测评工具,开发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管理平台。按照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从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全市高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5.完善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的专业布局。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专业;加强涉农专业与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加强对已经立项的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性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和市级精品专业建设,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专业布局。
五、实施步骤
1.规划启动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各区县(市)要立足本区域实际,做好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编制改革发展规划路径,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包括改革事项、改革目标、改革措施、保障条件、试点周期、政策建议等内容。
2.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9年12月)。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各区县(市)教育局改革试点申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通过后确定并公布改革试点单位和项目。督促试点单位有序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
3.总结推广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结合省教育厅整体要求和国内外先进地区普及高中阶段的成功经验,对改革试点单位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完整客观的评估分析报告,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详实的执行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推广经验。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区县(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目标,强化组织实施,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加快学校建设。加大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普通高中8所,改扩建12所以上,确保满足群众对普通高中入学需求以及高中教学改革需求。建好长沙职教园区、河西职教创业园区、香山教育城、星沙职教园区,新建1所市级职业学校,支持建好县级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扩充中职学位。
篇3
在英语学习中,心理因素与英语学习效果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学生中心论”教学方法的普及,非语言因素,特别是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日益受到英语教师的重视。目前,心理焦虑的问题也受到一些学者专家的重视。
二、 调查研究
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随机抽取4个班共200名学生,对他们进行了高中英语学习焦虑状况的问卷调查,其内容涉及到:个人信息、英语学习兴趣、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耗时、学习途径、强项弱项、上课表现等方面。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答卷200份,其中无效卷10份,有效答卷190份。经过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尽管绝大多数同学认可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也有大约35%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低,甚至有一种焦虑。所以,在英语课堂上,不少学生消极学习,选择沉默,甚至抵触老师的提问和讲解,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和交流,课堂气氛沉闷,自然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对问卷进一步的分析发现,65%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害怕语法不对,句子不通,或害怕说错会遭到他人的嘲笑而放弃了积极的英语学习机会。由以上数据可见,高中英语学习的语言焦虑感严重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而且对学生长期深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信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 原因分析
1. 理论分析
心理焦虑是一种负面心理状态,是指学习个体因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一定障碍,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者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 Jahanna Turner把心理焦虑外在表现归纳为四种:回避,身体动作,身体症状,及其它文化持有形式。
2. 实践分析
(1) 教师层面分析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现代教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片面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忽视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因素,有些教师甚至于过度强调竞争,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惧怕甚至厌学等心理状态。
(2) 学生层面分析
①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与教师或同学交流时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是影响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主要心理因素。 ② 当学生担心得不到教师或同学的认可,更害怕对自己产生不良评价时,他们在英语课上会缺乏信心,并尽量回避能提高他们英语语言技能的课堂活动。 ③ 在考前,当学生担心考试得不到好成绩也会产生语言学习焦虑,而且由于过分紧张,很难集中注意力,影响了思维活动并最终拿不到应得的好成绩。
3. 小结
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不够。 ② 学生本人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 ③ 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没有进行足够的操练。 ④ 学生对英语考试成绩的忧虑。 ⑤ 学生因成绩太差而害怕让家长失望,产生焦虑。
四、 对策研究
既然心理焦虑对英语学习有较大的影响,那么要采取什么策略来帮助中学生消除英语学习心理焦虑呢?
1.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学生在执行教学计划中有了进步,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就维护了自尊心,增强了自信心。
2.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创设合作性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在课堂上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友好、轻松的学习氛围;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及组织课堂教学。如组织一些情景角色演练和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使用英语的成就感,进而让学生有要掌握好英语的渴求,让学生觉得说英语已不再是一种焦虑的心理负担。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语言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人们对学习外语产生焦虑的感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还可以利用影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从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篇4
关键词:普通高中 劳技教育 现状 出路
长久以来我国学生在国际竞赛考试活动中屡获佳绩,然而在实际生活的知识应用中、科技创新能力中,我们不仅不是欧美各国,甚至不是日韩学生的对手。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在重视理论知识积累的同时,中国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加快了当前新课改的脚步。实施劳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大举措。劳技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的劳技教育在很多学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仅是被当做是一个应付的临时措施,当下劳技教育令人担忧。
一、普通高中劳技教育的现状
1.课程有名无实
与课程表上劳技课的精彩纷呈相比,现实中,劳技学科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在高考、资金、教师队伍等一系列的压力下,只能挤压,牺牲劳技的课程。这也导致不少学校的劳技教育课程有名无实。
2.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育行政部门督导监察要求各个学校的各门功课均需开全开足,在这些压力下,学校开设劳技课程。但是很多学校用“师资不足,只能老师兼职”的原因来推脱,需要全职的劳技教师的职责成为众人的试验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资金投入不足
苦于教育局下拨经费不足,再加上有些学校挪作他用的情况,导致很多学校的劳技教室从建立开始就没再多添加新的设施,甚至有不少学校,把劳技教室当普通教室使用,由于设备的简单,设施的不全,劳技教育的课程也会显得很沉闷。
4.缺乏实践活动
劳技教育课程是动手操作实践型的课程,但是由于资金、学校重视教学水平等原因造成劳技教育课程变成了理论课程,去掉了很多实践环节,用以培养学生“设计、制作、动手、操作”能力的劳技教育课程起不到应有的功效,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5.学生兴致不高
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及课程教育的沉闷,再加上学业的压力,学生渐渐地对劳技教育课程失去兴趣。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致,就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此形成一个多米诺骨牌,渐渐影响到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加强普通高中劳技教育的对策
伴随着高考向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型转变的需要,劳技课程的复兴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唯有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全心全意投入劳技教育当中,才能开创劳技教育的新局面,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新形势下加强高中劳技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持理论基础教育和实践动手相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课程体系,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代新人。重视劳技教育设施和基础建设,在物力、
财力上给予充足的投入和支持。聘请专门的劳技教师,建立一个优秀的教师队伍,创建一个交流平台定期交流,讨论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2.劳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课程的特殊性,要与时俱进的学习创新,保证劳技教育的高效性、实践性和引导性。劳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在新课程指标之下,教学任务更加繁重。如何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致,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上好劳技课,成为每一位劳技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具体可以从下面三点进行改进:
首先,加强德育融合,培养学生劳动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学生渐渐远离了劳动,也缺乏了劳动的思想。在劳技教育中进行德育融合,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行之有效的改进与发散。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劳技,提高其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具体做法上可以观看影片,在有内涵、有深度的电影中了解长辈的劳作,认识到其意义,然后再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自然地融入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动手操作。在实践动手实验如洗涤、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和乐趣性。在劳动过程中收获甜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实践证明,在电影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引导教育,对以后课程的积极性会取得很大的作用,进而喜欢上劳技课。而适当的劳技实践也能调节学习气氛,保持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提高记忆力,进而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劳技教育课程是动手操作实践型的课程,根据劳技课的这些特性,我们深知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发散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1)直观教学
这是快速提高劳技动手操作能力的手段。如在讲解“织物去污”时,可以先让学生使用普通的洗衣粉对一块带油渍的布和一块带有蓝墨水墨迹的布进行洗涤,在大家使劲力气也无法去除污渍的时候开始讲课,分别加入汽油和2%的草酸溶液进行搓洗,污渍去除了。演示之后,再来讲解用化学药剂来去除污渍的原因。然后再解释集中常见几种去污的方法,这样既直观又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学效果会更好。
(2)内外结合
劳技的训练不仅需要在课堂的教学中进行,还需尽可能地利用课外因素进行训练,进而内外结合,更好地提高劳技能力。如讲授“烹饪”知识时,要求学生在家里自己动手烹饪一两道菜,然后拍照,将家长意见填写在“菜肴烹饪回执单”上,上交老师,然后学生填写心得与烹饪过程。使学生在亲自动手过程中了解一道菜从选料到洗菜、到加工、到烹饪的过程,达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3)定期考核
劳动技能的提高不单单依靠于平时的各种训练,还需要定期地进行考核和督促,几个章节的劳技教学之后,应该进行技能的考核并作出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最后,增强美育渗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各个学科都讲究美感,如诗歌,要讲究音韵美、节奏美、内涵美。劳技课当然不例外,它也遵循着自身的审美规律。如学习盆景、编织、缝纫等,学生不仅要学习技巧技能,还要合理地搭配色彩、形体、安排线条布局和设计花色式样等,同时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如在讲授《摄影技术》前,运用多媒体教室,展示两张照片,一张日落黄昏的长城照片,一张三峡大坝泄洪时候的汹涌壮观的场面,然后再开始教学,从教法上来说,这样的做法具有良好的引入效果,更加突出后续的教学,使得学生有所模仿,在模仿中寻求创新,不仅给学生带去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创造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让劳技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劳技教育的现状和笔者的应对对策。期待着我国的学生通过劳技的教育切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新人才,让我们在国际性的实际生活的知识应用中、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赛中获得佳绩。
参考文献
[1]吴中军.发挥劳技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广东教育.2007.6.
[2]李何川.中学劳技课教学的探讨[J].基础教育.2006.5.
[3]陈康.国民素质忧思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 《音乐鉴赏》课 普及与提高 艺术素质教育
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素质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具备综合素质及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校公共艺术的《音乐鉴赏》课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音乐鉴赏》课教学中的普及与提高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精神、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音乐具有很高的地位,常常与“礼”一起并称为“礼乐”。“礼”的功能是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乐”的功能是调节人的内在精神,使之平和中正。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就体现了这种礼乐观,同时强调了“乐”的教化功能。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乐”已经不再拥有以前那样的地位和作用,但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显示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却越来越重要。
音乐素质教育应遵循音乐教育自身“普及与专门”的规律。所谓“普及”,就是指音乐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其程度是在业余爱好者活动所需的范围之内,或者仅仅是为了能感知音乐。而“专门”,则是指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从这一点出发,普通高校的《音乐鉴赏》课程应通过普及音乐知识,进而构建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
二、《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普及与提高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音乐鉴赏》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之一,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里达到或基本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进而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大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宽层面、低要求、高品位”的特点,也就是说,应该认清在教学中普及什么、提高什么、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音乐鉴赏》课是以鉴赏为主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欣赏大量的音乐作品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古今中外,音乐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大量的音乐家及优秀的音乐作品,而这些就是《音乐鉴赏》课中应该普及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相关的音乐常识、音乐家、音乐作品。通过这样的普及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累和沉淀,并且可以说“我知道”、“我听过”、“我了解”――这就是“普及”。
有了“普及”的知识作为基础,下一步就是“提高”。在教学中紧扣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了解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探究与体验,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文化视野。教学过程不强调学生掌握了什么,而着重关注学生是否有了情感体验、体验到了什么。调动一切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去自我表现,从而引感升华。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说“我认为”、“我觉得”、“我体会”――这就是“提高”。
“普及”和“提高”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普及”知识是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提高的积累和铺垫,而“提高”能力是大量音乐作品欣赏的成果。也就是说“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是“普及”的方向。音乐常识的学习和大量音乐作品的聆听,长期的积累就会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而仅仅通过某一个或几个作品就想让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也是不现实的。只有二者紧密结合,共同完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及艺术思维和审美的能力,真正达到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三、如何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做好普及和提高
现代社会中,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在高校音乐公共课教育中,就要培养更多的在艺术、科学各个方面有丰富创造力的人才。普通高校作为新时期培养人才的摇篮,更应重视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要想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做好普及和提高工作,我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参照学生的学习要求安排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等。而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范围和传统音乐教育内容的偏差。
在传统音乐教育中,中外音乐史中那些经典名曲是人类几千年的共同的宝贵财富。巴赫庄重典雅的赋格,莫扎特清秀雅致的协奏,贝多芬气势磅礴、意境幽远的交响曲,李斯特令人炫目的技巧及勃拉姆斯的沉稳;《天鹅湖》的优美绝伦、《蓝色多瑙河》的流畅通达都能给人以无比美好的艺术享受,它们自身洋溢的强烈感染力是人们心灵所无法抗拒的。又如那些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从狂放的《十面埋伏》到悲凄的《江河水》,从伤心的《二泉映月》到凄美的《梁祝》,从高亢的《百鸟朝凤》到婉转的《渔舟唱晚》,中国民族音乐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普希金曾说:“时尚是一位暴君,任何人也抗拒不了它的力量。”这话就大学生来说尤为如此。他们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对新颖的东西更容易接受,他们追赶潮流、崇拜明星、热衷时尚、强调个性,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痴迷程度常让人感到惊讶。对明星崇拜的潮流不仅一浪高过一浪,而且速度变幻快得让人目不暇接。流行歌曲虽然没有很长的生命力,但传播很快,也为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们所接受和喜爱。对于这种现状,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切不可一味强调高雅音乐,全面否定流行音乐,而应加以正确的选择和引导。
在社会高速发展、精神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音乐教育的方式更应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体验到作曲家美好感情与高尚心灵所释放的信息:抒情委婉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活泼的音乐使人心绪平和,雄壮激越的音乐催人奋进,和谐的节奏与人同谐共振。总而言之,在《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经典和流行结合的方式方法,定能为广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欣赏。这对广大学生审美情趣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起到独特和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篇6
【关键词】羽毛球课程;教学现状;措施
羽毛球运动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有着极强的趣味性,并且能有效地活动全身,有利于强身健体,一直以来备受大众参与和坚持的体育运动爱好之一。在我国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普通高级中学羽毛球这一运动项目的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普通高级中学羽毛球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设置不完善
在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上,其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终生锻炼身体的习惯。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实施,而中学体育羽毛球课程设置上,学校并未给出具体规范的羽毛球教学形式、课程教材、课程课时、考核方式等。这使得普通高级中学的羽毛球教学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现象,学生并未能全面的掌握羽毛球技能与知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另外,也存在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形式陈旧,过分注重实践、竞技,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学校对羽毛球课程课时设置较短,体育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的开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1.2 师资力量薄弱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学校成功教学的前提。而从现有的中学体育教师资源来看,明显不足,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并不高,并不是羽毛球的专项体育教师,并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对羽毛球运动项目的综合认识有限;第二,教师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由于身体素质的不足,可能导致无法为学生作出准确的示范动作,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第三,教师队伍人员不足,经常出现一名教师带大班进行教学,对于这种需要实践练习的羽毛球运动来说是非常不利于组织教学的。
1.3 教学资源配置不足
1.3.1 教学场地
目前,中学羽毛球场地主要有室内和室外教学场地,相比之下,室内场地花费相对较高。但是这种极易受天气影响的羽毛球运动,室外场地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这种因教学经费引起的教材场地数量和质量的欠缺,不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且极大地限制了羽毛球运动在中学的发展。
1.3.2 教学器材
羽毛球拍和羽毛球是学习羽毛球项目必备的运动器材,而它们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羽毛球教学安全和教学质量。目前,对于经费紧张的中学,大多数是学生自备球拍、自己管理,减少了学校的开支,但由于自备球拍质量良莠不齐,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学质量。
1.4 学生学习羽毛球意识不强
自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全面的发展学生,体育教学也逐渐被学校重视。但是,仍有很多学校、教师和家长把在校文化学习成绩作为关注重点,直接导致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发奋学习上,忽视身体素质的发展,对羽毛球产生兴趣的积极性降低。故而,如何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中学、教师和家长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2.影响羽毛球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
2.1 学校的因素
首先,学校教学理念直接影响体育羽毛球课程教学。学校应加大规范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相关文件,重视培养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实践能力;其次,学校应保障体育经费。学校等相关部门在财政上给予积极地支持,这样才能确保羽毛球教学质量。
2.2 教师的因素
古语云:“名师出高徒”,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教师在羽毛球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体育教师队伍整体职业技能水平,是提高羽毛球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年经的教师向年长的教师请教教学经验,而年长的教师可以向年经的教师学习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共同进步;而学校也应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相关教学与技能培训,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便于更好地教授学生学习羽毛球技能与知识。
2.3 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认识到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转变体育课程学习动机,重视体育锻炼,主动地去学习羽毛球。
3.针对羽毛球教学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3.1 加大中学羽毛球教学设施的投入
学校在新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抓住完善教学设施的关键时机,合理科学的规划运动场馆,保证各项体育教学正常有序使用。另外,也应拉动多方资源赞助,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完善现有羽毛球场地环境。同时,也可延长场馆开放时间,抑或是在空闲场地或者篮球、排球场地画出简易羽毛球场,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练习场地。
3.2 强化中学体育师资队伍
3.2.1 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
不论是教师年龄分布,还是职称、学历水平,都应该多重化,避免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单调。学校应调整好整个体育教师队伍,协调好体育教师内部学习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创新,使羽毛球课堂生趣盎然。
3.2.2 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才能良好地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使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或者与其他相关学校进行交流学习。而作为教师本身,也应积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3 正确认识学习羽毛球的意义
3.3.1 学校明确重视
学校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应给予那些以前未重视的课程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使得羽毛球教学能在校园里广泛的开展。学校有关负责人应关注羽毛球课程动态发展,切身体会羽毛球运动,感知运动带来的价值,深刻认识羽毛球运动带给学生的好处及实际意义。
3.3.2 教师正确引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一个引导者地位。正确开发学生对羽毛球的兴趣,可以通过组织比赛竞技,吸引学生的注意,领略羽毛球运动的风采,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教师依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可以采取不同层次的分组教学,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羽毛球的需求。
3.3.3 学生积极学习
学生应转变思维,正确认识羽毛球课程,主动去了解羽毛球运动,积极参与羽毛球教学活动中去,多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羽毛球,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4 总结
健康的体魄是革命的本钱,中学教育应充分关注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贯彻“终生体育”的思想意识,积极应对现有羽毛球教学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改善,争取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羽毛球运动的快乐,为素质教育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翁 林.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08:99-101.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9).
篇7
关键词: 风景写生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一、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课程安排的可行性与意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①。简而言之,高中美术课程是体验性质的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主体能力的成长,认为“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②。学生从体验中获得独立的绘画表达能力并完善整体思维能力,特别是审美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这样的内容最直接地表现在风景写生课环节。风景写生课能够引领高中生亲身感受自然的各种材质、形态和风格,思考美与自然之间的意义关系,用画笔自主表达出对自然的情感和理解。从这个角度而言,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风景写生课的意义,而风景写生课的开展保证了高中美术课程体验性的现实可能及程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为美术风景写生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高中生经历着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过程,较少年期观察能力更强,思考问题更全面,好奇心、求知欲望较青年期更强烈,认知思维框架是开放的,因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可塑性很大,“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评性明显增强”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分为5个系列、9个模块④,风景写生课程属于“绘画・雕塑”系列的绘画模块,它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系列的提高和拓展,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⑤。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素质能力已经超越仅能临摹绘画的水平,完全可以放手引导他参与自主创作绘画活动,高中生拥有个性的审美倾向,具备一定的色彩、构图认知,将自己的创意独立运用到绘画过程中,为高中生参与美术风景写生提供基本的主观条件。美术风景写生课程不仅能够给高中生以强烈的视觉体验,而且能够促进其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化高中生的绘画审美认知,提高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进而陶冶高中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质。
对具体的风景写生课程,它的安排是对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升华,有益地弥补了传统美术教学中有限的单向传输,使得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在风景写生课程中,自主探究模式美术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学生创作的作用,提前“对学习目标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必要的示范”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然事物形成其独特的个人视觉语言表达,以此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个人情感,促其产生对事物的意义建构进行艺术创作,在创作中形成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对材料技法的控制能力”⑦,并引导学生对其作品形成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价。由此可以看出,风景写生课程的安排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有益实践,是对美术课堂死知识的活化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够增强美术教学的吸引力,丰富美术教学手段,增强美术教学效果。
二、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在绘画类课程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特殊的教学环境,是让学生亲临自然环境,形成对日月山河、树木花草、建筑楼阁等自然风光的情感体验,并运用一定的绘画工具将独特的个人感受融入绘画创作中去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如果是校外写生,要求向学校申请通过,安排好教学周期(一周为宜),提前安排好写生地点和食宿,然后形成教学组与生活安全管理组,做好教学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
特殊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内容标准的要求为具体的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限定了相关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程序:欣赏――学习――创作――评价”⑧。从整体组织运行过程而言,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分为前期欣赏学习准备、中期创作和后期评价三个阶段。下面以常州五中的风景写生教学活动为例看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的组织与安排。常州市处在环太湖风光带与沿江风光带的交汇处,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适合风景写生的如天宁风景区、淹城风景区、天目湖风景区及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各大公园,这些地貌风光具有显著的人文特色,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组织安排的可控性,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风貌变化选择各公园写生、天宁寺塔写生和春秋淹城遗址公园写生。下面主要以红梅公园写生为教学案例探讨美术风景写生的教学安排与设计。
(一)欣赏学习的教学准备阶段
1.分析教材,了解教学目标,确立以秋季红梅公园自然风光为写生主题。
2.教师课前拍摄红梅公园风景图片以备展示。
3.课程导入:通过欣赏一系列公园图片,提问学生引导其对画面上的塔楼、亭阁、树木、天空、水面大小远近、秋季色彩明暗冷暖及构图结构进行比较认知,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理解。
4.写生步骤的演示:以风景图片槔,以范画的形式进行步骤分解。如:观察――取景――构图――绘画创作――修改调整――收拾完成。
(二)学生独立探索的写生创作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选择红梅公园某处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取景,了解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2.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创作遵循的原则。通过写生引导学生全面接触风景画中的各类问题,如题材、选景、构图、色彩、技巧、意境等。其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对红梅公园中建筑风格的观察力,提高选材取景及构图的能力。
(2)了解形成塔楼、树木等远近空间感的各种因素:透视、明暗层次对比、形体复杂的塔楼与单纯的水面对比等等;掌握表现空间的方法与技能。
(3)理解自然景色由于环境、季节、气候、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丰富连带关系,并掌握其表现的规律与技法,表现出景物的意境和情调。
(4)锻炼风景画笔法,塑造各种不同景物的形体和质感的能力。
3.学生写生创作形成作品,画幅不必太大,工具不受限制。教师观察巡视辅导并进行摄影摄像,及时指出学生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三)写生训练的技术步骤要点
1.把握透视的基本规律。
2.掌握观察方法。要注意以下要点:整体观察、概括处理、理性分析。
3.关注色彩表现冷暖变化、强弱变化的规律,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表现。
(四)教学评价阶段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以质性评价为主。
1.整理录像,研究作品形成过程中的问题
2.开展小组总结座谈会,形成一定的书面经验报告。
3.对作品进行归类整理,开展写生主题作品展。
三、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架起“支架”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如前所述,风景写生乃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组织模式,但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半成熟性又限制了这种主体性发展的自由,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的引导辅佐作用。教师要花费尤为繁多的精力去探索学生、写生对象、工具方法等众多基本规律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安排。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我们发现,在这个写生教学适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这意味着,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基调面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和宏观把握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与学生个体状况的匹配,预设具体阶段需要的“支架”内容帮助学生搭建,“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不需要帮助就可以独自熟练地完成任务”⑨。
在欣赏、学习准备阶段,教师首先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支架”,如安排学生课前分组拍摄风景图片、搜集相关名家风景作品,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探索相似的绘画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基本的透视、构图及色彩规律。其次,教师设置“场景支架”,写生地点的范围不宜规定过死,最好提供多种选择可能,这要求教师要事前踩点,选取的写生区域最好天然具备绘画的难度梯度,以此为支架作为学生创作的自主选择。第三,教师设置“范画支架”,以一张风景摄影作品为原型进行绘制,分解绘画的步骤,详细讲解每一步骤涉及造型、光影、色彩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同时也要求学生选取一幅作品进行临摹训练,引导学生重复观察自然事物间的关系,了解并控制绘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形成直接的绘画语言特色,以此为学生在具体写生过程中将要处理的绘画问题提供预热的支架。
(二)教与学的互动观察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中期阶段,学生在开放的写生情境中,自主观察场景,选取角度独立探索地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独立探索离不开观察活动的铺垫,这是学生美术素养与绘画能力的基础,观察风景的生成肌理、光影时间的变化、自然物间的空间构成等,学会对画面整体、联系地把握而孤立成像,能够抓住风景对象的亮点重点凝练刻画而不是对眼前事物的面面俱到,在这个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风景对象的总体情感体验,融入绘画中进行再现创作,使得静态的风景画面呈现出画者赋予的独特生机。具体的观察方法如朦胧观察法即半闭双眼,让视线中景物边缘模糊、色彩压缩成块,明暗层次及色彩冷暖分布化零为整;分层观察法即以前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把颜色放在周围的环境中去比较观察;冷暖比较法即观察景物之间的颜色冷暖变化,通过比较辨别丰富的色彩差异⑩。
教师在这个阶段应以巡视观察为主,教师观察的对象是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观察不同学生的绘画行动如选角度摆位置、线描构图、体面色调层次处理与调整,剖析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倾向,及时指出问题关键并给出相应的建议,鼓励学生运用具备个性特征的绘画语言,形成自己的创作取向。
(三)基于同伴效应的合作探究学习
写生创作阶段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注意个体与群体的结合,构建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学生以分组形式参与到写生活动中,组员之间可以在全过程中进行及时沟通、讨论,互相学习借鉴绘画技法,共享创作问题及其解决的经验,这种同伴效应比教师的直接介入指导效果更佳。
(四)多主w、求发展的教学评价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后期阶段主要以评价为内容,是对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的衡量与反馈,在评价的过程中主体获得二次教育。从评价主体看,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教学评价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和家长评价等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11}。学生根据自己的写生作品,回顾写生活动过程,检查自己的观察视角、构图方法、色彩处理及在写生过程产生的感悟,与教学目标标准、同伴作业、教师范画及名家作品进行对比思考,形成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内容,这种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自我教育,加深写生学习的经验总结效果。
从评价内容看,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就是运用观察记录、录像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对学生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质性评价表现为成长记录评定,包括“过程性成长记录”和“成就性成长记录”{12}。这两种评价都是对风景写生教学的全过程性发展的归纳与总结,消解结果评价的武断性,促进学生通过对比记录前后的差异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从而保护学生的发展性潜能与要求,更趋于客观化。与此相应,在写生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以分数或等级方式,而综合地运用评语、等级与评语结合、座谈、作品展览为形式{13}。由此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写生教学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性质与倾向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体系的侧重点,即对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的鼓励和肯定,使得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学环节的结束,而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在总结前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了写生教学发展的新目标要求。
注释:
①⑤{11}{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16,17,15.
②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
③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6.
④⑧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94,194.
⑥⑦薛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39,39.
⑨冯玮.“最近发展区”与“支架式教学”――论基础美术教学过程最优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06.
⑩杨海峰.高中生外出风景写生的有效教学探索和实践[J].美术大观,2012,(9):170.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4]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5]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中年教师;体育生活;现状;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校中年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亚健康人数所占比例较大,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疾病如:颈椎病、慢性咽炎、下肢静脉曲张等也比一般人群高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较普遍存在,这与他们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不良习惯、饮食不定时以及久坐、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练有关,这种状况,往往会给中年教师身体乃至生命带来“防不胜防”的恶劣后果。因此,探究普通高校中年教师的体育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为了与国际流行的划分标准接轨和国内外对比研究的便利,本研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年龄界定标准,将中年教师的年龄界定为45-59岁。本研究以普通高校非体育类550名中年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人曾在保定市图书馆、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及互联网上查阅了近15年来的有关高校教师健康及体育健身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广泛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年人健康书籍及大众健身等论文、论著,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本人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问卷调查表《中年教师体育生活方式调查表》。整个设计过程遵循了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在问卷发放前反复征求专家意见,请十位专家对问卷效度进行了检验,问卷效度满足本研究的需要。确定普通高校中年教师为总体,对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软件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八所普通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对每校非体育类(45-59岁)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共550份,回收问卷521份,回收率94.7%,有效问卷502份,有效回收率91.2%。专家调查法(特尔斐法):问卷收回后,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就普通高校中年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依据研究结果,制定普通高校中年教师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对策,设计专家问卷。(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软件包和 EXCEL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运用肯德尔和谐系数的公式对最后一轮专家问卷进行一致性检验,三级指标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8,经卡方检验结果达到显著水平,问卷效度均值为8.88分(十分制),说明专家评判有较强的一致性,问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高校中年教师的健康现状。在对普通高校中年教师常见病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年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有256人,占调查总数的46.5%,。患有颈椎病的为192人,占34.9%,患有咽炎的为167 人,占30.3%,患有静脉曲张的有41人,占7.4%。从调查结果看,中年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亚健康人数所占比例较大,这与繁重的脑力劳动及激烈的竞争机制,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再加上中年时期是人的生理转折时期,以至于这一群体许多人在这一时期播下了疾病的隐患。
(二)河北省普通高校中年教师形成体育生活相关因素分析。体育生活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目标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隶属于人类健康行为范畴的研究,根据健康行为的观点以增进健康和体质为主要目的体育行为是预防和保护,是有利于健康的、外显的、基本的健康促进行为。国际上著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专家格林(Lawrence W.Green)将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相关行为因素分为三大类,各类因素对行为均可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三类因素是: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存在于行为之前,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动机的因素;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存在于行为之前,是促使动机得以实现的因素;强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是行为产生之后,促使形成的行为得以巩固和维持的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普通高校中年教师(45-59岁)亚健康所占人数比例较大,26%的人对健康的概念认识不正确,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普通高校中年教师体育生活现状表现为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数量男性多于女性;51-59岁年龄段高于45-50岁年龄段。(3)中年教师体育生活形成的因素可分成三类即倾向因素(相关知识和技能、信念、价值观、态度、自信心、资源的可得性等),促成因素(体育生活条件、政府和学校的政策法规保障校领导的支持、健身环境)和强化因素(运动后感受、亲属、同事的鼓励和支持等),这三类因素缺一不可,交织成网,彼此影响。
(二)建议。(1)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和教工体育社团、协会的作用,加大宣传频度,利用新闻媒体、网站、讲座等平台,把最新的健身知识传播给每一位中年教师,正确引导其体育健身观念和消费观念。(2)改善和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扩大场馆开放领域,增加开放时间,提高利用率,为教工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3)中年教师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要主动学习、掌握一些健康和锻炼知识,以便更好地预防疾病,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群华.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J].考试周刊,2007.20(9).
[2] 闫运运.对部分高校教师健身锻炼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校体育学,2002.19(8).
[3] 蔡建辉.高校教师健身状况调查及改善对策[J].体育学刊,2003.28(3).
[4] 杨文轩.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竞技教育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与竞技教育的分与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竞技教育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尴尬。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并获得金牌榜首位,无不使每一位国人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作用变得越来越理智,民众更多地希望从中得到“实惠”。在教育领域,学生体质健康成为被关注的重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变成众矢之的,似乎提到“竞技”二字就成为破坏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过度开发个人潜能的代名词,对普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运动天赋者而言,如何带有歧视,而对其正面作用的提及变得慎之又慎。
诚然,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历史,对体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我国建国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当时国情和前苏联体育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把竞技教育当成体育,而不关心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达标,忽略个体差异,这显然有失偏颇。但现在达标标准细化,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体质能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呢?是否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参加体育锻炼呢?据我国1985年到2005年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①: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下降幅度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显,体重超标者增加。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经过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竞只有22.93%的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说明,虽然是一刀切的达标标准,但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和强制作用,很多学生迫于达标的压力必须参与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初,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生理反应会较为强烈,如果是仅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锻炼,又有枯燥和单调之感。普通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实践,在对未来身体反应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毅力来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只有把积极参加锻炼并争取达标作为唯一途径。这就要求“达标”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体现渐进式的兴趣引导特征,要突破以往机械的模式,以达到激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竞技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促进与发展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终身教育派生出来的终身体育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不仅仅是针对比赛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竞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世界共同进步发展。通过参与竞技的过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科学锻炼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形成自我锻炼习惯。竞技教育是外化的竞争教育,“在竞争中,青年勇于向强者、权威和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如今我国与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荣发展预示着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未来具备的竞争实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体育是世界倡导的体育新境界,是培养人的长远目标,我国终身体育必须结合年龄段特征,抛弃传统思想教育中的过分“谦虚”,用竞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
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进发、激情飞扬的年龄段,也是精力过剩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增强竞技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营造竞技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参加比赛的兴趣,势必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竞技教育要求教师深刻领悟竞技体育的魅力,热爱体育教学并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单一的结果论不
能满足他们对体育现象的认知,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现象、阐明道理,体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在当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师在竞技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行为改变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竞技教育的认识差异较大,容易被竞技比赛的表面现象误导。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观念的转变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竞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学生才能对科学锻炼、参与比赛形成主动意识,才能对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优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教育内容。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达标”标准只是其中的阶段目标,是过程。因此对竞技教育内容的选择、设计,应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比赛,感受成功与失败,使其身心得到锤炼,使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竞技教育的精髓,从而主动参加体育比赛、主动接受竞技教育。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而竞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内容符合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要加强对竞技教育的宣传,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要使他们通过竞技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也为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竞技教育对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竞技教育的现象,竞技教育对锤炼大学生身心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因此要发挥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还要从提高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手,激发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比赛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教育。
注释:
①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③赵秀红,苗艳丽.为何66%学生锻炼不足[n].中国教育报.2006--2--9.
④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高等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5.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等.再说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13--116.
篇10
一、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形成办学品牌的原因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不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和高等技术工人,在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硬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与职业学校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硬件相比,部分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水准较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2.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能随着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囿于原有的专业设置和师资等情况,毕业生难以根据所学的专业就业,所学非所用。
3.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在教学和实习中难以实现。企业是新技术、新设备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由于中职教师在理论研究与经济开发能力方面相对薄弱,很难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与管理效益,企业与中职学校之间开展校企合作的愿望不高。
4.中职学校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缓慢。中职学校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受学校用地面积、校舍建设规模、资金投入、专业更新、设备换代、指导教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
5.中职生厌学。中职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数中职生文化基础课差,自卑,对学习有畏难情绪。二是中职专业课程内容多、难度大,知识陈旧,而文化基础课课程多、课时长,造成专业课程课时相对少,增加了专业课学习难度。三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专业缺少中职教材,中职学校被迫使用高职教材,教材内容和难度与中职生存在距离。四是职业定位不准,对未来职业期望过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职业规划调整能力较差。
(二)普通高中没有形成特色化办学的原因分析
1.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单一。依据我国的人才标准,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但是不少高中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高校选拔新生作为唯一的标准,“千校一面”,没有形成办学特色。
2.学校课程设置缺少特色。大多数学校缺少依据自身实际,以学校为核心,进行自主的、整体的课程设计,没有建构一套基于国家课程、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3.对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维度单一。对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评价仅仅过分关注学生文化课学科成绩,并将其视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许多教师眼里也是“一俊遮百丑”,文化课成绩好往往代表着包括综合素质在内的一切都好。
4.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河南是人口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70多万,又是高等教育薄弱的省份,仅有一所211高校,导致每年能考入一本的学生不足5万人。郑州就是河南的一个缩影。在这种背景下,学校若想在高考中占有先机,教师只好一味加压,布置大量作业,导致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
5.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大于内容。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着德育方式的选择,进而影响德育的实效性。传统的德育活动中,德育内容的一元化常常造成观念的一元化。教育者往往将学生视为无情感、无偏好、无差异的“物”,当作接受训诫或者进行自我训诫的工具,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差异及内在成长。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品牌化办学发展的路径
1.激发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乃至校企合一是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最理想的合作状态是学校与企业合一。在这个背景下,就形成了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是学校、企业达到共赢的必然选择。
2.鼓励中职教师继续深造。一是制定鼓励教师做双师型教师的政策,从制度上规范、支持教师的再学习。学校建立教师进修奖励机制,为教师的继续深造提供资金和时间,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本专业的系统的实践学习。二是积极邀请行业专家、优秀员工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同教师一道制定课程方案,开发新课程,建立实训基地等。
3.校内外相结合建立实训基地,由政府投入建立开放性实训中心。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实训基地。专业所需实训设备规模小、投入少的可以由学校自行建设实训基地。专业所需规模大、设备多、安全性高、投入大的设备,可以由政府面向社会建设开放型实训中心,统一管理、统一配备资源,提供培训和信息服务。
4.建立中职生职业生涯指导机制。设立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机构,确立工作制度。教师多用激励鼓励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畏难情绪,克服依赖心理、自卑心理,使学生学会梳理自己的优势、劣势,能够做到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发挥自己专长,使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5.设立重点帮扶“三差学困生”的组织机构。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大量的学困生,而且纪律差、学习差甚至有人格缺陷的“三差学困生”也并非个案。中职学校有设置专门重点帮扶“三差学困生”组织机构的必要。由该组织机构对这类学生进行统一重点帮扶,并制定帮扶的工作方法。
(二)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内涵提升的多样化发展之路
1.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核心,深化课程改革、培养方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中要依据校情、生情,不断深化课程改革,逐步构建各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各自高中及其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优化课程结构,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建立“本校课程”体系。普通高中要不断创新培养方式,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学生未来生涯规划指导。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2.建立高中生与职校生交流、学分互通交换机制,打通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认定标准。由教育部门建立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认定标准,达到标准的学生颁发相关证书。建立高中生完成所在学校的基本学习任务后,可以申请到职业学校继续学习,完成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学习任务后,给学生颁发两所学校的毕业证书。
3.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教育者需要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自由、有精神动力的教育,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各方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合作能力等。对学生的评价,就可以建立在对学生能力所涉及的层面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普及高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