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孔子范文
时间:2023-03-13 21:2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家孔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2
《论语》详细地记录了孔子和众多弟子学习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集中反映了教育家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在一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大概有一百多次。毋庸置疑,“君子”是教育家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更是其毕生的人格追求。笔者力图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的言语、界定和文字描述进行深入的归纳、探究和分析,从而探究、理解和把握“君子”的深刻内涵和衡量标准。
一、“君子”的内涵
“君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孔子家语?五仪解》中说:“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及者,此则君子也。”由此可见,“君子”的内涵丰富,要求宽泛,标准较高。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高频率出现,约有109次,可见孔子对“君子”的重视程度之高和向往程度之深。笔者认为,教育家孔子之所以大力张扬君子风范,严君子小人之分,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为了借笔抒怀,展现自己的人格追求和修身要求,教育弟子注重个人品行的塑造和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化广大民众以“君子”标准做人做事,从而匡扶人性,合力转变不良社会风气。
二、“君子”的标准
所谓标准,指的是衡量某种事物的一般性准则。总体说,《论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中,衡量是否是“君子”的标准大致有四个,即基本标准、核心标准、做事标准和做人标准。
(一)“君子”的基本标准是不忧不惧,善良厚道
孔子提出,不忧不惧、善良厚道,这是要成为一个君子的基本标准和前提要求。在《论语?颜渊》中,司马牛曾经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回曰:“君子不忧不惧。”这六个字看上去简单,但认真揣摩之后,其实不是一般都能到达的要求。何谓“不忧不惧?”通俗地讲,就是夜下无人时,自我反省,扪心自问,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更没有什么担忧和惧怕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要做到“不忧不惧”,反躬自问,自己做过的所有事情都光明磊落,经得起深究追溯,的确是太困难了,可见,孔子的这个最低标准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即君子的标准有三个,我是没有能力达到的:内心善良、心怀仁义、厚道待人、心胸宽广的人,就没有什么烦恼的事情困扰他,没有什么成败荣辱左右他;充满智慧、博文明理的人,他通常能够通达看事,抓大放小,懂得取舍,从而不会对这个纷繁复杂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所困惑;内心强大勇敢的人,心中就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你勇往直前,他心中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畏惧害怕了。这三句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前说的,但到现在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思想愈演愈烈,如何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中独善其身,这就需要我们从《论语》中汲取营养,努力拥有仁心、智慧和勇敢,最终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不至于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二)“君子”的核心标准是胸怀天下,敢于担当
在孔子的思想中,不忧不惧、善良厚道只是成为君子的前提和基础,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认为,成为君子的核心标准是胸怀天下,敢于担当,心系苍生,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要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敢于承担,而不要总惦记着自己家里的小日子,关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事情。这种责任担当和广阔胸襟,逐步就演化成为儒家学派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至于在后代的杜甫、范仲淹身上都能看到《论语》以及孔子的思想印记。为了阐述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孔子多次把君子和小人进行比较,通过对小人行为的驳斥,从而反衬君子的伟大。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心中常思提升道德水平,常思礼乐法度的约束;而小人则常思个人的私利,常念个人的荣辱与得失。言下之意,小人往往只追求满足自己的私利和欲望,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可以视道德于不顾,视法度于无睹,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真正的君子则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严于律己,从小事做起,以道德为约束,以法律为准绳,以公平正义为原则,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这也是君子的最核心的标准要求。
(三)“君子”的做事标准是言行合一,身体力行
要想言行合一,首先要心口合一,而后才能做到言行合一。言行合一也是一种求真求实的做人原则。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意思是说那些经常巧舌如簧,看上去老是讨好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之心的。由此可见,孔子很厌恶那种喜欢说大话,善于夸夸其谈、说大话的人。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具体的行为后,才能相信。”孔子一生游历多国,阅人无数,正因为遇到过许多言行不合一的人,所以痛定思痛,在以后考量一个人是不是君子时,尤为重视对一个人具体行为的观察。正因为如此,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提出,真正的君子应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即真正的君子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身体力行见实效,而不是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做起事来稀稀拉拉,成为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侏儒。
(四)“君子”的做人标准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篇2
论文关键词:孔子思想 仁学思想 家庭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世界文明 “仁学” 儒家思想 人类社会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等文本之中。仅《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就达109次之多。如果我们把孔子对仁的各种界说加以分析与综合,就不难发现,“仁”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针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是不完全一样的。本文无意全面解读与阐释孔子的仁学理论,只是认为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爱、孝悌与克己教育,解决爱心缺失、亲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与仁爱教育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一要义,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孔子把“爱人”视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准则,就是希望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不仅以“仁爱”思想要求民众,还要求执政者率先垂范,以“仁爱”治国安邦。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只有执政者带头施爱,且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和合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并非不讲原则。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当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时,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把“乡愿”那种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称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之爱,是爱憎分明、爱善者与憎恶者相统一的一种美德。
深刻领会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内涵,反观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中较普遍存在的“爱心缺失”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仁爱教育”,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祖辈、父辈的爱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们独享,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物欲横流,过分追逐享乐与金钱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间。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长大的青少年儿童,极易形成自私、懒惰、依赖与任性等心理弱点。他们从小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缺少关爱他人的内在意识。这种“爱心缺失”的问题往往是产生人际冲突乃至造成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的家庭“仁爱教育”。
须知,仁爱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优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成为有博爱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教育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家长要想使子女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须通过实施仁爱教育,使子女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协商共事;学会分享与换位思考,凡是自己不愿意的,决不可强加于别人。实施仁爱教育,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将仁爱教育落到实处。
二、“孝第为本”与孝悌教育
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家。“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孝敬之诚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何异?
深刻领会孔子“孝第为本”的思想,对于加强孝悌教育,解决当今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亲情淡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君不见,在我国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会的安定。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美德,我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孝道。宪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等条款规定。孝悌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我国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家长的有责任把孝悌作为教育子女的一门必修课,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观念上,要让子女懂得父母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无上光荣;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在孝悌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子女,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做起,进而升华到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
三、“克己复礼”与克己教育
克己复礼,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三个要义。《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这里,“仁”有两层含义:一是克已,二是复礼。所谓克己,就是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原本是指回复周礼,即西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我们今天理解其内涵,不必苛求其原义,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伦理制度与行为规范即可。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算是仁人。“克己复礼”,不仅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又指明了践行仁学思想的正确路径。
首先,“爱人”需要“克己”,“克己”要有目标。孔子为此提出了“为仁”的“三项要求”、“近仁”的“四种品德”和“行仁”的“五个标准”。其中,“三项要求”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四种品德”是:“刚、毅、木、纳。”(《论语·子路》)意即“刚强不屈、坚毅果敢、质朴无华、言语谨慎”的品德。“五个标准”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其次,“克己”要有措施保证。孔子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一是“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二是“省”。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是“戒”。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四是“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杜绝“不凭空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的毛病。五是“学”。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修行“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才会克服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端。
第三,“克己”是条件,“复礼”是目的。孔子认为,“礼”是衡量人的行为和道德是否规范的标准。“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只有“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所以,他一再要求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在使其弟子知礼守礼,立身于世。“礼”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核心。理政治国,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礼作为一种形式载体,不仅可以约束与规范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具有促进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功效。
总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我们领会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对于加强家庭克己教育,解决我国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的问题,极具有现实意义。
篇3
关键词:数控;教学资源库;建设
一、概 述
《数控编程与加工》是数控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设备较多且价格昂贵,十分适合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方式。通过采用文本、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音频、视频、动态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可以将数控加工技术的实用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习者,通过例题的学习以及仿真练习训练,可以让学习者掌握数控加工设备的应用方法。因此,《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1.资源多样性。根据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常见的文本、图像外,还可以大量使用视频、动画、声音、模拟仿真、虚拟交互等类型的资源。这是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学资源的显著特征。
2.指导实践性。《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强调传授知识的整合性,传授技能的直接性、实践性,示范法、实训法,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其教学资源具有较强的演示性、交互性、指导实践性。学生借助这样的资源在实际操作前进行反复模拟实验、设计、操作、演练等,可以提高在实际操作时的准确率并缩短学习时间,取得良好效果。
3.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融入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资源。《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学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资格要求来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工种的中级工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本课程教学资源库中建设了中级工样卷库,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机结合。另外,还建设了高级工训练题库、技能竞赛试卷库,为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作拓展学习之用。
三、《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基于课程内容而建成的,横向覆盖了课程的内容,纵向提供了文本、动画、视频、图纸、课件等素材,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该教学资源库的结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10部分,如图1所示。
1.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模块中,主要包含了课程定位、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整体设计视频和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内容与教学资源5部分,如图2所示。课程定位是对课程的地位、作用及课程的整体情况进行大致的介绍。课程整体设计主要从课程建设背景、本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和课程建设评价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且由课程负责人进行展示说明录制为课程整体设计视频。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比较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实施内容与教学资源部分介绍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内容以及可用的教学资源列表。
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模块中,主要包含了授课计划、选用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录像4部分,如图3所示。授课计划是根据课程学时和课程内容制定的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选用教材给出了该课程推荐使用的教材及参考书。教学内容则是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包括了每个模块的参考讲义、电子教案、课件和习题等。教学录像则是课程的主讲教师某一节课的授课过程的录像,供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观看。
3.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模块中,主要包含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环境3部分,如图4所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介绍了本门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通常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网络教学环境则是给出了该课程在网络教学时需要达到的最低配置。
4.实践条件
在实践条件模块中,主要包含了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环境两个部分,如图5所示。校内实训条件介绍了本课程在实训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实训设备等,校外实习环境主要介绍了学生在校外实习的单位以及实习情况等。
5.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模块中,主要给出了来自多方面的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如学生评价、教师互评、校内督导评价、行业企业专家评价等。
6.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模块是整个教学资源库中的重要部分,按课程内容和媒体类型两种分类方法进行组织,如图6所示。课程内容中主要是包括了本课程的教学资源。而媒体类型中则包括了文本、动画、视频、图形图像、工程图纸、PPT等多种形式的其他教学辅助资源,为课程的有效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校已建成《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资源库,包含了前面介绍的各个模块,并已经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 语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工作,《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旨在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一个范式,并期望最终建成系统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1.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注重实时性,注意资源的不断更新;2.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服务,因而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胡俊平,朱如鹏.《机床的选用与保养》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81-84.
[2] 华红芳.《机械制图》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制作[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5):69-72.
[3] 陶永兰,刘笑羽,刘广武.机械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8):67-69.
[4] 张思达,陈春蓉.动态教学资源库建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9):18-20.
[5] 周立元,徐云,李海金.基于课程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0,(3):48-49.
[6] 邹俊艳.如何进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C].//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论文集,2007,(8):542-544.
篇4
[关键词] 礼;规则;公民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42-1
一、孔子“礼”的思想
(一)“礼”的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旧的宗法等级制度及其礼仪规范陷入了严重危机,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的状态。当时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亲历目睹了这个时代的变革,感慨万千:“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臼诸侯出。”
(二)“礼”与当时的社会规范。孔子对“礼”推崇备至,把“礼”的内容也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规定了伦理道德方面的各个思想范畴,也对社会管理层面的刑法制定了规范和指引,不仅如此,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涉及到,最终礼由原本的风俗习惯转变成为一套完整的社会规范体系,成为一种调和社会矛盾,整合社会秩序,达到社会和谐的工具。
二、公民规则意识及意义
(一)规则。规则是关于人们行为的准则、标准、规定等等。更确切地说,规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保证了社会生活、工作、行为的有序规范,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要使这些联系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以保证某一局部的或整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时刻处在健康、有序、发展的状态,所依靠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规则以及各个个体履行规则的意识和能力。
(二)公民规则意识。广义的公民规则意识是公民对各种社会规则或者规范的认同、自觉服从与遵守。狭义的公民规则意识是指公民在法治状态下通过对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认同,进而把法律有效地内化为其自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自觉的程序规则意识和自觉服从与遵守法律的自主自律意识。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其行为方式要体现理性精神和符合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具体地说,公民规则意识就是公民在对法律信仰、认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自觉地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这里既包括公民对自己合法权益的积极维护,也包括公民权理性实施的正当性;既包括公民积极主动、自觉地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也包括公民消极被动、或被迫地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既包括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包括公民的公德意识。
(三)培养公民规则意识的意义
1.培养公民规则意识,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转。在现代社会,法律、制度、规则成为了维护公共生活正常运转的不可或缺之物。公民规则意识的树立和加强,使公民不仅能在外在的行为上遵守社会规则,更能在内心的道德层面自觉、自愿地维护社会规则的运行,并且对破坏社会规则的行为给予谴责。公民规则意识的强弱与否,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培养公民规则意识,是走出传统德育的困境的要求。公共性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的现代生活使得传统德育面临着向现代转型的困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守法”作为基本公民规范,表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对培养公民规则意识的重视。“守法”其含义不仅仅指任何公民应该遵守法律,而且包括遵守广泛的纪律、规章、制度。
三、借鉴孔子“礼”的思想,加强公民规则意识教育
(一)重视个人行为规则的修养。孔子认为个人行为规则最基础,他把个人修养的方法表述为“克己”。孔子要求人们时常自我反省,自我省察内心,从而自觉地抛弃错误,革新自我,提升道德境界;同时一个人在他人听不到、看不见自己言行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即主体要有一种自觉和自律的道德精神。只有人人具备了内外结合的“克己”的功夫,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社会的安定有序才有最可靠的基础。一个公民,首先应注重自我的个人修养和提高自身规则素质,做一个按规则办事,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公民。
(二)重视家庭伦理规则。孔子强调“孝弟”作为家庭人伦规范的核心,也是“礼”的重要内容。孔子要求兄之于弟要友爱,弟之于兄要顺从,只有这样,家庭关系才能协调。家庭中伦理规则的落实,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一个公民,只有尊重家人,维护好最基本的家庭伦理规则,才能由此及彼,遵守其它的社会规则。
(三)要培养公民的理性精神。孔子人情与遵守规则遭遇两难选择时,孔子能抛弃私人情感,迁就社会规则。孔子对于规则的理性把握和踏实履行,反映了他身上强烈的规则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的个性化社会。现代复杂社会对分辨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要求比前现代社会要高得多。在一个理性缺失的国度里,规则的普遍运行只能是一种奢望。理性的实质是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根据,导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困境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重情感轻规则的价值取向。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广大基层社会成员在圈子社会中依赖亲缘关系和熟悉关系开展社会交往的习惯并未真正改变。因此,培养公民的理性精神,面对情感与规则的冲突和碰撞时,公民应能够理性面对现实,做出符合社会规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秦树理.公民道德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控能力;高三教学
自控能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根本,其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良好的自控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成长。在体育活动中,自控能力包括注意力的自控、情感的自控、意志的自控、行为的自控等。以下简要探讨在高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的方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增强体育教师的心理素养,树立榜样作用
体育教师的心理素养呈现积极、健康的状态,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可以以一种平静、欢快的心态对待学生,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情绪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情绪出现变化,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导致教学氛围冷漠。所以,对于高三体育教师来讲,应具备优良的心理素养及品德,并拥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尊重并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转变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运动的基础,更愿意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应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看法,转变教学方法,安排好学生的活动时间,让学生更自觉地提高自控能力。
三、创建和谐的交际关系
除了考试及学习之外,交际关系是影响高三学生情绪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对学生的自控能力产生一定作用。体育教学具有开放性的优点,有助于学生沟通及交流。良好的交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心中的郁闷,提供释放情绪的渠道。因此,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交际关系,使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对行为负责、对情绪进行自控。
总而言之,在高三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情绪,以最佳的状态备战高考。另外还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
篇6
关键词:孔子;音乐至高;爱音乐;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一、子及其以“仁爱”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
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相传虞舜时代就已产生。西周建立以后,宫廷的音乐教育已发展的十分完备,并包括着诗、乐、舞三个方面。春秋时期,学术下移,新生的以“士”为名的知识分子们,对人的生存、社会的组成等文化科学进行了新的探索,诞生了诸子百家的学说,音乐也成为诸子讨论的内容之一。私人办学中也有了音乐科目。由此,也促成了我国古代体系化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教育观念的产生。孔子及其音乐教育思想,就是其中的精英和代表。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据钱穆先生考证:“孔子年过三十,殆即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其学既非当时一般士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当时一般士人之所谓教,于是孔子遂成为中国历史上特立独创的第一个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精通音乐,会唱歌、弹琴、鼓瑟、吹笙和击磬,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史记・孔子世家》:“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盖谓孔子闻韶乐而学之,凡三月。在孔子三月学韶之期,心一于是,更不他及,遂并肉味不知”。《庄子・渔父篇》有云:“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由此还可见:“孔子在办学中曾亲自教授音乐”。
孔夫子关于音乐的论述,主要留载在《论语》一书里。
孔子音乐思想的一个主要的观念,就是视“乐”(音乐)为人生的一种必备的文化修养。它和“诗”与“礼”一样,是人受教育过程中必需而不可少的。《论语.泰伯》日:“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意是说:“诗”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人性之道;“礼”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取得作为社会成员的资格;“乐”则使人得到人性的完成。可以说,成人即人性的完成,是人的情怀情意的培育,必需直接诉诸人的体会与体验,要融理于情,情中有理,才能成就出人性情感及人生境界。对于本章内容,钱穆先生亦有精辟的注解:“‘成于乐’:乐者,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学其俯仰疾徐周旋进退起迄之节,可以劳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废弛。束其血脉,使不至于猛厉偾起。而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学者之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和顺于道德者,每于乐得之。是学之成。”
孔子音乐思想的另一重要观念是视“乐”“仁”与一体。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并且,一个懂得“仁”的人,才会知道去对待礼和乐。《论语.八佾》日:“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表面上虽然重在说明“仁”的重要意义,但其“仁”、“礼乐”一体的观念,也可以认为是孔子对“乐”即音乐重要性的一种强调。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孔子认为,对于一个社会,“仁”和“礼乐”相配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同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仁爱之心和音乐修养,又是其成就人生的必备条件,成就人生,要“爱人”“爱音乐”。如果说,“爱人”是人格的一种“内存”,那么,“爱音乐”则是人格的一面飘扬的旗帜。
二、傅聪及其“音乐至高”与“爱音乐”的音乐教育观
傅聪(1934-)华裔英国钢琴家。我国当代文化大家傅霄之子。1958年曾在华沙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季军与玛祖卡奖。1982年被中央音乐学院聘为钢琴系兼职教授。傅聪先生不但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也是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对于钢琴教学与音乐教育,曾发表过许多独树一帜的见解,其中的核心观念,就是“音乐至高”和“爱音乐”。通过综合傅先生的有关访谈,我们认为其上述音乐教育观至少涵盖如下内容:
其一,“音乐至高”。傅先生曾言:“我是把音乐看得很高的,我认为音乐是艺术里头最高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最抽象、最精神的东西。音乐就有这种力量,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他还说:“我觉得。声音的产生比一切都早,宇宙还没有出现以前,已经有声音了,声音是根,时间是根。我觉得人们都应该这么去看,都应该喜欢艺术,艺术代表一种精神价值。”他多次表示:“学艺术一点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要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我觉得没有音乐的话,我的生命就缺少意义。”他甚至说:“我认为音乐是最公平的真正的宗教。只要我多活一天,就会越发现音乐的深和高,音乐的深度和高度真是无止境的。也许‘奴隶’这个词并不很合适,不如说象一个音乐的传道士吧!”
其二,“爱音乐”。傅聪说:“学艺术学音乐,一定要出自于一种爱心,要爱音乐爱得发疯”。他还说:“我喜欢的是音乐,音乐是一个很巨大的无边无际的世界。”“我弹琴时非常自得其乐,我觉得我到了一个极乐世界,在这一点上,我想恐怕很多世界第一流的钢琴家都从来没有达到过。”他还曾在一次访谈时说:“有人问我,对于学音乐的人有些什么意见,要说些什么话?我说,出发点应该是爱音乐的。”他又说:“现在很多中国家庭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音乐学校去学习,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其它乐器,我就不知道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觉得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是要弄清为什么要学音乐。他有再大的才能,再高的天分,再好的先生和再优越不过的条件,假如出发点没有弄清楚,那一切都是白费的。”
三、傅聪在观念上对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众所周知,孔子及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魂”。他的思想结晶《论语》所发出的智慧之光,不但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古人”“今人”,也必将继续照亮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人”。
傅聪作为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的华裔音乐家,之所以能对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给予继承与发展,是以其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也是以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为渊源的。“我从小耳濡目染,中国文学除了几本旧小说外,小时候念的庄子、老子外,可以说我喜欢的面很广”。他十四岁以前的中国语文都是由其父亲傅雷先生来教授的,傅雷先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相当重视,他从孔子、孟子、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 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典籍上选取教学材料,对傅聪进行全方位的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其中,尤其重视孔子学说的教授。
如果说,傅聪所谓“爱音乐”的音乐教育观,是对孔子“仁”“爱”音乐思想的直接继承的话,那么,其“音乐至高”的音乐观就是对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因为孔子毕竟没有将“乐”放在第一位,他有很完备的音乐修养,但他毕竟不是职业音乐家,他的音乐教育观也只是其博大精深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观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傅聪是职业音乐家、钢琴家、教授,音乐教育活动是其人生的主要经历之一,音乐是其人生的支柱,因此,“音乐至上”成为其音乐观的核心也是其人生之必然。正如他在一次对谈中所说的:“我的生活完全被音乐控制,我并不是在家里享受什么,事实不是那么简单,我仍要支付,仍要用尽心血,事实上我永远在做音乐的奴隶,但是我心甘情愿。”
作为一位有思想有个性的现代音乐家,傅聪对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在继承与发展的同时,也是有所“扬弃”、有所批判的。
他在一次对谈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音乐基本上没有真正的发展,有两个原因。头一个原因跟孔子有关。孔夫子一开始就跟希腊的柏拉图一样:音乐要有道德性,说好的音乐可以把人变好,坏的音乐可以将人变坏,所以要把音乐庙堂化,政府要管音乐。因此可以说孔夫子老早就在搞音乐要为人民服务,其实是音乐要受制于统治阶层,音乐要为统治者服务!中国的音乐从一开始就不能够真正的发展,不可能从统治者手中解放出来”。在谈起儒家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也是一种妨碍时,他还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开始就把音乐看做修心养性的工具,这样音乐事实上确是十分危险的东西。可以使听者变成圣人,也可以使听者变成野兽,更可以使听者造反,在儒家看来,自然要加以控制了。对儒家来说,音乐应该是让官方拿来‘用’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当然就很难发展”。实际上,这些“扬弃”与批判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观念上的发展。
四、傅聪在行动上对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傅聪先生所谓的“音乐至高”与“爱音乐”,不仅仅是其对爱乐晚辈们谆谆教诲,也不仅仅是对先哲音乐教育观在理论上的继承与发展,它实质上已经成为钢琴家傅聪本人的一种生命形式。这种生命形式开始于他17岁那年在昆明的觉醒,到他只身返回上海自觉地选择以音乐为生;再从他华沙肖邦钢琴大赛上的一举成名,到他身处英偷异乡的奋发图强;又从他1982年的故乡荣归,到今天他在祖国各地场场轰动的钢琴音乐会。
“傅聪自出道至今,悠悠岁月,历经半个世纪,最难得的是对音乐的热诚与执着,丝毫未减;对艺术的追求与企慕,与日俱增。故此,每次演奏,都是一次崭新的经验,自艺术的源于进发而出,一泻千里。没一趟都是由内至外,洗涤心灵的历程。”“勤奋练琴,人间罕见;热爱音乐,无人可比;执著的追求艺术境界,濒于醉生梦死。手只要一摸上钢琴,一切烦恼苦痛,全部烟消云散。”傅先生的这种沉醉于钢琴艺术的生活状态,也是在用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对孔夫子当年痴迷于《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继承与发展。
篇7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
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
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篇8
关键词:朱熹,孔子,诗教理论
翻开中国教育的历史书卷,堪称教育家的人不胜枚举。虽然他们的教育思想大都散见于各种作品中,但只要系统的加以研究便会看到他们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大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生活比孔子晚了一千多年,但是他在自己生活的年代把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使儒学思想在统治阶级的影响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朱熹与孔子都是中国古代的大语文教育家。虽然中国语文独立设科是在1904年,但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却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中国语文教育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孔子和朱熹都是对中国语文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今天我们把两位语文教育家的思想作一系统研究,希望能够从中得出一些对当今语文课程改革有益借鉴。
从总的指导思想来看,朱熹与孔子的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是他们的诗教理论的其他方面有着很大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朱熹的诗教理论倡导“以理为本”,他认为天理是人性伦理的行为纲领。他的诗教理论无处不渗透着“理”的影子,“理”是他诗教理论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而孔子的诗教理论倡导“以人为本”,孔子的诗教理论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他推崇诗教的宗旨是为了净化、美化人的心灵,并使人获得一定的能力。他认为学诗的最终目的是涵养德行以施行仁政。
因为指导思想以及生活时代的不同,朱熹的诗教理论跟孔子的诗教理论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不同,以下我们具体从诗教的目的、标准、功能、过程、方法等方面来研究一下两位大家在诗教理论方面的见解。
从诗教的目的来看,孔子认为诗教的目的是“思无邪”。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①]《礼记•经解篇》有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②]“思无邪”是心灵净化美化的一种至境;温柔敦厚,则是个体情感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水平。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诗教的目的是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而朱熹则认为诗教是“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③],朱熹认为诗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朱熹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懂“理”、明“道”。他认为“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④]朱熹诗教理论的终极目标就在这里。从中可以看出两位大语文教育家在语文教育目的方面的不同见解,孔子认为诗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的发展,达到思无邪的程度,而朱熹则认为诗教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懂理、明道。
从诗教的功能来看,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⑤]“兴”即赋、比、兴,指通过学诗可以学习诗的表现方法;“观”即通过学诗、采诗以提高观察力和认识能力;“群”即通过学诗、用诗以锻炼合群性,涵养与上下左右和睦相处的能力,以促进社会和谐;“怨”即指借诗以表达讽刺的方法,引导人们表达哀乐的程度要适中,表达的方式也不能太过。。孔子所说的“怨”说到底就是通过学诗来涵养人际交往的能力、态度与方法。而朱熹认为诗教是为了学习圣人之言、圣人之思、圣人之乐、圣人之经。他说:“圣人之言,足以为教;圣人之思,足以为教;圣人之乐,足以为教;圣人之经,足以为教”。朱熹认为教育是使人读书、识字,“成人”、“成智”,他希望通过教育能培养出“明人伦”、“复性”、“亲民”的人才,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
在诗教的过程方面,孔子主张自求、自得、自省、自成,注重创设情境,观察体认,群体交流和得体表达,很明显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论。孔子很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⑥]孔子的诗教过程论也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而朱熹则认为诗教的过程可以分为端、变、规、止。他在《诗集传》说:“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观,和之于颂以要其止”[⑦]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诗教过程注重文本本身的理,是以理为中心的。
在诗教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始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⑧],认为学习的东西最终能够用到现实当中,才算是完成了学习的任务,是以言语实践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而朱熹则认为学诗要以“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礼之”[⑨]认为学习诗的方法必须按照诗词的句式、注释、韵律等来进行。是按照一种纲领性的东西来对诗进行理解。朱熹的诗教方法更多的注重了诗的文本,而在诗对人的影响方面,则有所疏漏。
综上所述,朱熹跟孔子在诗教理论方面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孔子诗教理论的至境是美学,其目标是净化人的心灵,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的发展。孔子诗教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质彬彬”的君子,他的逻辑起点是学者通过学《诗》以陶冶情操并不断提升言语实践能力,在自求、自得、自省、自成中涵养学生美丽的人生。而朱熹诗教理论的至境是“理”学,他的诗教理论的各个方面都从属于文本,从属于理性,朱熹诗教理论的出发点是文本,落脚点则是“理”
其次,孔子的诗教是一种思想,是希望能够通过诗,来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出发点的。而朱熹的诗教理论是一种纲领,他明确了诗教的目标、标准、功能等,使教学更容易进行,增强了诗教理论的可操作性,但是忽略了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要本目的,因为朱熹的诗教理论是以教学过程为主的,所以操作性比较强,这也在一定程序度上导致很长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注重“语”、“修”、“逻”、“文”,而忽视听、说等言语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孔子诗教理论的“兴、观、群、怨”是在一个开放的本体中,借诗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兴——观——群——怨提出了诗教的基本过程:创设情境)——观察体认——群体交流——得体表达。这在今天看来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朱熹的言教、思教、乐教、经教则是借圣人之言、圣人之道,来限制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以培养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作一个系统的比较研究,因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也只有放眼中国语文教育的过去,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之精华,并弃其糟粕,才能更好的找到中国语文教育的出路。
参 考 文 献
[1].杨伯峻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 孟承宪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 靳健著: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 毛礼锐主编.中国古代教育家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篇9
【范文一】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东方圣人--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精神、智慧,拟于2016年9月28日孔子圣诞日,由学院图书馆主办,在学院大礼堂举办纪念这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67周年。此次活动的主题是爱与感恩 和谐校园。 宣读至圣祭文、向圣人敬献花篮、讲座、诵读《论语》以及乐舞告祭等。追思先贤,尊崇圣人,倡导仁礼,汲取千年不熄的孔子智慧之光,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先哲的怀念和敬仰,对儒家文化的感悟和对继往开来者传承光大的责任,提升农院的文化品位形象,改善校园道德风尚,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培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农院学子,扩大儒家文化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承办单位:学院图书馆(相思岭讲坛)
协办单位:院书友会、亲仁国学社、读者之家、学院博雅班
活动地点:学院大礼堂
活动时间:2016年9月28日
参加人员:2016级新生、博雅班、《儒学》选修同学、
院书友会、亲仁国学社、读者之家及全院师生
活动内容:释奠典礼、成人礼、讲座、乐55舞晚会
活动策划:黄惠娟
【范文二】
同学们,星期天是9月2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67周年的纪念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目睹他的风采,聆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品德!
一、 开场礼
五年级学生齐声诵读《弟子规》片段,古筝《高山流水》进行配乐。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吟诵的是什么吗?对!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弟子规》。后天是孔子诞辰2567年的纪念日。那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请刘主任为我们介绍一下至圣先师孔子。
二、 孔子简介
孔子名孔丘,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字仲尼。排行第二,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XX省XX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也被世界公认为古代大教育家,尊为人类的老师。
三、毕业班诵读论语名句
主持人:让我们追思孔子遗风,珍视先哲的传统,循着先哲的足迹,一起吟诵《论语》,体悟孔子修身伟人的智慧,以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态度践行人生。下面,请六年级同学诵读《论语》名句。
学习之道: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i)。
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也。
君子之道:
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子曰:君子欲讷(n)于言而敏于行。
2.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处世之道:
1.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四、刘校长致词
孔子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一起尊圣贤,敬师尊,兴中华之仁学,传华夏之薪火。下面掌声有请刘校长致词。
五、陈校长介绍活动安排
下面由陈校长介绍活动安排,大家欢迎。
同学们,纪念孔子诞辰日暨第一届读书节系列活动安排如下。活动时间为9月26日到10月30日。具体活动有评选读书小标兵、书香家庭活动;有各年级开展的单项活动,书香班级评比活动;有教师读书评比活动。最后是活动成果展示。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去,了解孔子,诵读经典,让好书伴我们成长!
六、请同学代表宣读读书节倡议书
由六年级级长安排学生讲话
篇10
1、老聃(核心思想:无为而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2、孔子(核心思想:仁)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3、墨翟(核心思想:兼爱)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