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推荐范文
时间:2023-03-27 18: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生就业推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监护人:_________________ 与乙方的关系:_______________
乙方于______年______月就读于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专业,为保证乙方学业完成及今后的发展,减少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渠道,依据甲方和该校的有关协议,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就乙方毕业后继续深造及就业安置问题达成协议内容如下: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1.依据全日制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计划,甲方组织乙方到大连相关专业用工单位实习。2.甲方负责为乙方的就业提供安置机会,就业安置率100%,甲方为乙方提供就业安置机会不少于三次(不能取得毕业证书者除外)。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1.乙方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可获得______________学校毕业证书;2.乙方有权放弃甲方提供的就业安置机会,放弃三次就业安置,甲方不再提供就业安排;3.乙方身体条件要符合用工单位标准。
篇2
姓
名 性
别
民
族 照片出生年月 婚姻状况
生源地区 政治面貌 健康状况
培养方式 家庭地址 邮政编码 教育情况
所在院系 学
制 主修专业 辅修专业 计算机等级 外语等级 入学年月 毕业年月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 担任社会
工作情况 获奖情况
及
技能证书 个人简历
及
社会实践 毕 业 生
自我推荐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分院推荐
意
见 盖章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同意推荐
盖章
年
月
篇3
大三是我四年大学生涯之中最关键的一年。我选择了一条与我本身新闻专业大为不一样的路子,经历了一些新鲜、有趣,甚至是我从未料想到会这样发生的事情。XX年年年初,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在一位同班同学的拉扯下我毅然考取了国家导游资格证。同年暑假,又是在这位同学的拉扯下,我们啥也没准备便直闯广州南湖国旅接待部规定面试,没想到竟然一击即中。于是就开始了我的学生兼职导游生涯。
刚开始接触导游这一行,感觉非常辛苦;经过了一年多的历练,感觉还是非常辛苦。做导游频繁是起早摸黑,服务必须到位,有时又免不了看客人脸色,生理与心理上的压力都着实不小。疲惫,苦恼,猜疑,失落则是家常便饭。但是,无可否认,这个职业,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扇窗口去窥探这个社会和世界。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有机遇全国各地到处跑,第一次站在旅游巴前方跟一大群萍水相逢的陌生游客说话,第一次跟一个第一次见面也许一辈子也只有见一次面的地陪导游并肩作战,第一次遇到我从来未曾碰到过的棘手问题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第一次拿到一份来之不易的我应得的工资,第一次获得别人诚挚的鼓励与赞赏。有精彩,也有不堪。一切一切,都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和难忘的经历,不管将来我从事旅游行业还是从事其它,做事抑或做人都会终身受用。
1 2
做导游的日子里,我有幸走访了不少名胜古迹,接触到社会上不少不一样类型不一样层次的人士,结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学会如何跟人沟通交流,曾经帮助过别人,同时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比情绪更大的需求是了解。一个人不管有没有才,出不出众,真诚与敬业都值得别人钦佩,哪怕工作再细小卑微。
学习上,我一直坚持自己务实的个人作风,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终于凭着耐力,在2009-2012年度大学第三学年最后一次综合测评中喜出望外地中了个尾彩——获得学校的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
篇4
[关键词]技能比赛 教师实践能力 供电专业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对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的扩大,这为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与此同时面临的也是巨大的挑战。
中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是来自于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他们基础理论对扎实,但是却严重缺乏实践能力。从大量的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工程师走进课堂。另一方面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长期的实践,以此来弥补青年教师的不足之处。
但作为供电相关专业(城市供电,地铁供电,铁道供电),由于对口企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即便参加企业实践,也没有资格操作甚至检修设备,最多流于表面的了解工作流程,安全规程,注意事项。无法满足教师对提高实践能力的迫切希望。因此,找到一种合理的途径帮助供电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方面成长是势在必行的。
二、企业实践对供电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局限性
企业实践是所有职业院校首选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方式,除此以外,还包括参加企业专家的讲座,深入企业参观调研。对于美容美发、厨师面点、酒店服务、电话客服等专业来说,不仅可以聘请高级技师讲座,进入企业实践,还可以由学校开办相关的产业,为教师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
但供电相关专业(包括城市供电,地铁供电,铁道供电三个专)相关的企业工作性质决定了该专业的企业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企业根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办法》,《安全生产工作规定》(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等制定了符合自己的安全规程,检修规程等,这就要求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来企业参加实践的人员都必须满足其规定的基本要求。
(一)供电企业对工作员工的要求
1.职业资格证书
在供电企业工作的员工,要求必须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从业资格证书;例如,低压电工本,高压电工本,高压进网证,等,没有相关证书者不允许进行相关设备的巡视和操作。而我们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没有相关的资格证书。
2.操作权限
供电公司,地铁供电公司及铁路局各供电段均规定,只有当班的值班员,助理值班员,相关领导负责人,才有资格进行每日规定的巡视工作及基本操作,其他人员无权操作。所以即便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有相关的资格证书,也无权操作。
(二)供电企业的工作特点
1.工作集中在夜间
对地铁供电公司来说正常停电倒闸操作都是在夜间进行,检修停电作业也大部分在夜间进行。而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进驻企业时安排的都是白班,所以在实践期间观察到的操作工程也比较少。
2.事故很少
无论是哪个供电企业,对于供电可靠性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地铁与铁路系统的牵引负荷均属于一级负荷,不允许中断供电,因此在企业实践的教师很少能看到故障现象及故障处理的规程。
3.专人负责事故处理
供电部门一旦发生事故后,对于事故的处理,故障的排查大部分也是由专门人员负责,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是无权参与故障排查的。
综上所述,供电专业教师到电类企业参加企业实践时,可以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事故流程,了解企业设备,布局,特点等等,但由于企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进行操作,不能进行故障排查,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上述各种在企业实践时获得的知识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专家讲座获得。
三、技能比赛对供电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助力
技能比赛设置的初衷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为精锐提供一个更好的进步机会。但经过学校、北京市、甚至是国家级的各种技能比赛以后,不仅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也有巨大的帮助。
(一)依托企业实际,创新教学思维
受过多年传统教育方式的高校毕业生,在迈进学校工作后,还是喜欢传统的教学,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一般。虽然大部分中高职院校都在推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探究式等多种方法,但由于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无法随心所欲的将知识与生活,与任务,与案例联系在一起。但经过各种技能比赛后,如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供配电技术”赛项,新能源“光伏发电”赛项等,教师开拓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实践教学时开始依托实际的工作过程,企业工作过程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了提高了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成就感。
(二)指导学生比赛,提升实践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指导教师,教师本身除了要具备雄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还要能够排查和处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熟悉企业对于工作过程的具体要求,了解工艺要求等。例如,在“变配电技术”技能比赛的指导过程中,作为指导教师,除了要熟悉变电配电技术,继电保护技术等以外,还要掌握故障排查,应急处理,设备调试,工艺要求等等。不仅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还极大的锻炼了教师的故障排查和动手实践能力。弥补了供电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无法动手操作,排查处理故障的不足。
四、供电专业技能比赛的设计实例
任何中高职的技能比赛设计都是依托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满足以学生的技能提高为目的,以学生为本,很少有以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比赛。当然以学生为本是正确的,但是教师的发展才是学生进步的前提。那么技能比赛如何才能实现三赢,满足企业,满足学生,满足教师。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在此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从企业调研开始,掌握企业对员工技能素质的要求,企业的衡量标准,企业内部技能比赛的模式。从学生实际出发,熟悉学生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生对专业方面的基本要求,依托专业特色,自主研究设计了一套满足企业、满足学生的“变配电技能”比赛装置,为了满足教师的发展要求,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从企业调研开始,到设计,制作,焊接,安装,接线,调试,比赛的具体流程,评分标准,赛程安排等全部都由供电专业科的老师自己完成。
经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成长主要体现在故障排查能力的提高,企业安全意识的养成,对企业标准的熟悉,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获得了以往最缺少的成就感。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明显得到了改善,工作也变得快乐起来。
五、结束语
中高职职业院校教师的成长,关乎学校的发展,学生未来的就业,供电专业相关企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企业实践在帮助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能力有限。通过实例证明了通过精心的设计、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的方式,能够极大的推动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篇5
(一)信息获取权
高职毕业生信息获取权,包括信息公开、信息及时、信息全面。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有很重要的关系,只有就业信息通畅,才能为毕业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的有权获得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资质,以后的发展空间等。
(二)就业指导权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权就是学生有权从学校获得就业的指导,这种就业的指导,学校应该安排一些专业的就业顾问或者有这方面能力的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再就业指导中,要积极结合各专业和学生的个人情况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还应该对当前就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三)就业推荐权
高职毕业生享有就业推荐权,包括如实推荐、公正推荐、择优推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只能凭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来取胜。高职院校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积极向用人单位进行优秀学生的推荐,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就业选择权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选择权,毕业生只要符合就业的条件,就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在于用人单位签订意向时,任何的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干涉和侵犯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权,这种干涉就是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给毕业生。
(五)待遇公平权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待遇公平权,很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会遇到用人单位待遇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如女生再就业过程中就会越到这种就业难的问题,这种待遇的公平是毕业生再就业过程中最需要维护的权益。这就应该要求用人单位保持公平,在用人过程中尽量做到开放、公正。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制环境
现有立法不利于保护高职毕业生就业权益,就业政策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的法律法规冲突导致监管左右为难,就业监管权限划分不清,劳动保障部门对高职大学生就业阶段遭遇的权益侵害存在监管缺位的情况,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缺少强制措施。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环境
高职毕业生的总体人数居高不下,当前社会很多的企业提倡精简和增效,导致就业率的下降,毕业生面临更多的竞争。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专业需求不均衡,很多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并不与社会需求吻合,导致某一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可能面临集体的“毕业后失业”。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学校环境
学校的就业促进措施侧重方向出现偏颇,很多学校以当年毕业生签订多少就业协议为就业指标,忽略了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保护等诸多问题。学校缺乏在学生就业法律知识的指导和法律意识培养,教师的法律专业知识比较薄弱,导致高职院校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的队伍很难对毕业生法律权益进行保护。
(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自身环境
很多高职毕业生的社会经验缺乏、工作能力薄弱、对家长和学校的依赖性强,在和用人单位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另外,大部分毕业生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开设的法律基础课在学习、考试的过程中也完全依靠死记硬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强。
三、保障高职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针对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客观现象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在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法律权利的保障。
(一)让学生明确就业权益的内容和保障的原则,形成自我保护
高职毕业生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毕业生自我保护,让学生明确就业权益的内容和保障的原则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在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就应该让毕业生对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了解,掌握相关的就业信息,正确明了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就业权益的内容和保障的原则,形成自我保护。如就业过程中的就业平等权、自主择业权、信息获取权、就业指导权、劳动权益受保护权等等。毕业生的权利是就业的前提,而就业过程中的义务也是毕业生必须要做到的,让学生知道并掌握就业权益的内容,了解就业过程中每个阶段容易遭遇的法律问题,就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风险。另外,毕业生应自觉遵循有关就业规范,如不顾单位需要,坚持个人无理要求,无正当理由超过一定期限不去就业单位报到,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规定等。毕业生在工作中还应该接受用人单位的制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己的行为不违反就业规范,不侵犯用人单位和其他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在毕业生遇到就业权益侵害时,毕业生要积极进行自我保护,寻求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法律相关部门或者学校进行权益的保护,法律相关部门或者学校在对学生就业权益侵害进行维权时,要以保护高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就业为前提和原则。
(二)构建与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形成就业主管部门的保护
要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就业主管部门的保护。就业主管部门要通过不同的监管,视不同的就业权益侵害个案规范相应的就业规范,来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对实现高职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有很重要的作用,体系内的服务人员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为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就业主管部门可通过制定适应当前社会和毕业生的就业规范来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要对侵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的行为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抵制。如对侵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用人单位,要积极进行调解,对于调解无效的可以取消其录用毕业生的资格,上级主管部门也应该对侵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个案,认真分析研究,做好所有涉及高职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政策甚至学校规章制度,就可以及早预防和排除这些高职受到侵害的问题。
(三)保障与落实高职毕业生就业权益的具体手段,形成学校的保护
保护毕业生就业权益不受侵害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除保证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外,还应该及时的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待遇、工作量等问题,由学校出面和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和抵制,来维护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对于一些就业协议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学校要主动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更改就业协议中的相关规定,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还可以规定学生的就业协议必须要通过学校的审核,方能作为编制就业计划的依据。如在对高职毕业生进行招聘会时,就要形成保障和落实高职毕业生就业权益的具体手段,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主动出示相关的资质资料,在招聘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毕业生鉴定规范的就业协议,对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妥善保存,保障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
四、结语
篇6
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1年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做好2001年全省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省教育厅 2001年4月)
2001年,我省共有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0040人,其中:省内院校6128人,省外院校3912人。是我省历史上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为认真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1〕2号)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01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的精神为指导,以教育部《关于做好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为基本政策依据,以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为我省的开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为目的,继续深化我省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坚持市场取向,加强宏观管理,合理调控毕业生流向。进一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推动社会用人制度改革和高中等教育体制改革,为尽快建立“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新机制创造条件。
二、政策原则
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确保新旧机制平稳过渡,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既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规定政策,又要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坚持充分就业、适当待业、合理流动的原则。
并轨毕业生原则上实行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定向、委培性质毕业生按合同就业。允许定向、委培方与毕业生协商同意并履行解除合同手续后,按并轨生办法就业;高职毕业生和计划内自费生实行自主择业的办法就业;毕业研究生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就业;少量统配毕业生原则上按青政办〔2000〕46号文件规定的办法就业。
三、加强宏观管理,积极调控毕业生流向
1、根据我省基层教育教学第一线对高校师范生的需求情况,高校师范生主要面向全省教育系统就业,适当限制高校师范生中的紧缺专业毕业生改行和出省就业。鼓励和动员其他相近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改善学缘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省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
2、优先保证我省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对高层次毕业生的需求,支持相关用人单位到省外高校招聘毕业生。凡单位按有关程序和要求选定引进的毕业生,都予认可,并办理有关手续。
3、从今年起,省外院校我省生源毕业生回省后原则上实行“先落户、后择业”的办法。签发报到证后,三个月内联系上工作单位的,其户口按有关规定落到单位所在地;三个月后仍未落实单位的,根据毕业生意愿其户口可临时落在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毕业生集体户口”或派往生源地落户;凡自愿来我省就业的非青海生源本科以上紧缺专业毕业生,允许先将户口临时落在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毕业生集体户口”,为他们在青海联系单位提供方便。
4、专业性较强的部门,特别是中直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必须优先保证绝大多数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5、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抓住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以优化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为目的,根据空编情况和人事部门的有关规定,重点补充一部分高素质毕业生;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结合企业改制优化人员结构,争取接收和储备一些急需专业的毕业生,增强发展的后劲。
6、积极支持驻青部队、省委组织部等单位选调毕业生的工作,有关学校在推荐毕业生时把好质量关,确保把品学兼优的毕业生选送到有关单位工作。
7、省属院校毕业生在5月底前尚未落实单位的,原则上派回生源地择业。在择业期内跨地区落实就业单位的,都予办理调整改派手续。
四、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1、鼓励普通大中专毕业生中的低学历者或所学专业暂时难以就业的长线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期内进行提高层次或增加就业技能的学习培训,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或资格并联系到就业单位后,以最高学历或新学专业予以派遣,缓解目前就业压力。
2、对省属院校大专以上紧缺专业毕业生原则上限定在省内就业,以保证我省开发建设对高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对中专学校毕业生和省属高校少量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不作限制,允许他们到省内外任何地区联系单位,拓宽择业范围。
3、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谋职业或到非国有企业就业。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一些有利于毕业生以独立创办、联办企事业组织等方式自主创业或利用各种方式自谋职业的办法措施,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途径。县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中心要为他们提供人事,并在档案管理、落户、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流动、养老、医疗保险、党团关系管理等具体环节上提供优质服务。
4、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省政府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的要求,认真清理本地区、本部门自行制定的政策规定,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缓解人才供需矛盾,促进毕业生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五、积极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规范市场行为
1、省级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尽快建立“青海大中专毕业生信息网”,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毕业生就业政策和供需信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2、各院校要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改善设施环境。有条件的用人单位要抓好相应工作,为以后网上供需交流打下基础。
3、省教育厅要重点组织好全省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在发挥其计划协调、供需洽谈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洽谈会的宣传作用,改变用人单位选人观和毕业生的择业观。
4、各院校要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培育学校市场,组织各种形式的洽谈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牵线搭桥,为学校招生计划调整、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提供依据,促进学校教学机制的改革。
5、用人单位要公开需求信息。凡接收毕业生的单位都必须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向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申报需求信息,并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或媒体公开。
6、各院校要把好毕业生的推荐关。为保持协议的严肃性,《协议书》原件限发一份,毕业生凭《推荐表》与用人单位进行洽谈,与用人单位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并按程序盖章备案。
7、加强监督工作。各院校对毕业生的推荐材料要严格审查,尤其是《推荐表》中的成绩、鉴定等内容要如实填写,不得弄虚作假;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招聘广告内容要严格审核,要对各单位接收毕业生是否择优进行和按有关程序操作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努力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就业环境。
六、扎扎实实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
各院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尽快建立和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充实人员,转变职能,完善服务内容,开设就业指导课,使毕业生明确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规定和有关程序,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要重视抓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失信 原因及对
策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却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失信行为。它不仅使大学生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也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重建诚信机制的今天,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也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失信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谈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生就业失信的主要表现
1.毕业生在书写就业推荐表、准备推荐材料时出现诚信问题
纵观这几年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优秀毕业生是单位抢着要,普通毕业生是抢着单位要。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寒窗几十载,就是为了一个毕业文凭及毕业时能有一份好工作。将近毕业时,他们为了找工作而冥思苦想。于是有一些毕业生就在毕业推荐表上下功夫,进行“虚假包装”。
2.签订就业协议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时选择几家单位,但最先同意接受并要求与毕业生签就业协议的单位不一定是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单位,个别毕业生为了保底,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然而,一旦有更好的单位就会另谋高就。毕业生违约,就会给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带来较大的冲击。
3.面试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毕业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会导致他们在求职时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在面试时心理更为紧张。许多毕业生在面试时为了不失去机会,他们对于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不能如实回答。那些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招聘经理,就会对学生的诚信打个问号,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原因
1.人才选拔方式不科学
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方式的不科学是“虚假包装”形成的客观动因。首先,在单位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要求学历要高;头顶上的光环要“亮”;要求工作经验要多……用人单位列出的条条框框使得大学生们不得不在这些基本条件上“动脑筋、想办法”。其次,招聘过程中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往往仅限于学生个人提供的材料以及自我介绍,个人制作的材料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主观色彩,使得不诚信行为有空可钻。再次,由于有些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仓促,缺乏计划性和必备的程序,缺乏对应聘者的深入了解,将大学生引入了大做表面文章的误区;同时,也使应聘者缺少对该岗位工作内容、待遇的认识,从而导致了签约后对工作不满而引起的违约。
2.学校监管措施不得力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行为的监管制度不健全、政策执行不力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诚信问题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各大高校也不得不为学生的就业率担忧,于是许多学校对于毕业生的虚假包装都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据了解,一些高校为了方便学生就业,在毕业生推荐材料上毫无原则地使用“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溢美之词;不少高校还在校内开展一些名目繁多的、适应就业需要的活动,让参与的学生通过经济手段即可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各样的头衔、美称,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毕业生推荐表也全由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只负责盖章。
转贴于 3.社会诚信氛围不浓厚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下,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就业市场中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守信者缺乏保护,让失信者从中渔利。于是,大学生在深受诚信问题之害的同时,也开始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生存”。
4.学生诚信意识未形成
以上三点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问题出现的客观原因,而最本质的原因应在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薄弱。多年以来,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十分淡薄,而就业指导过程中对诚信教育的忽视使许多学生并未将违约视为失信,而是将其当作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的踏板;更有甚者将虚假包装当作求职的技巧。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对策
1. 加强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是关系到其道德修养、个人信用的大问题,也是其成才和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把诚信观念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学、毕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诚信意识,深刻理解良好的社会信誉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珍惜自己的信誉,并认真履行各项义务。
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让大学生正确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机制,指导毕业生如实填写推荐表和自荐表,加强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严格发放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并建立毕业生签约管理系统,还要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违反协议则要承担违约责任。
3.走出招聘误区,完善聘用制度
用人单位聘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能胜任该职位工作,并有进一步发展潜力的人,盲目崇拜“光环”、信仰学历,忽略对个人实际能力的考察,无疑为造假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对于学生提供的材料,用人单位应建立严密的核查制度,主动与学校沟通,辨识材料的真伪。
4.构建社会诚信监督体系,营造诚信为本的社会氛围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道德作为以往规范诚信行为的唯一工具,已明显感觉力不从心,缺少利益驱动的诚信行为已遭到越来越多人的摒弃。为使诚信再次回归,营造以诚为本的氛围,构建社会诚信监督体系,将诚信行为与个人利益挂钩,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5.加强与政府的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的沟通
做好高校的就业工作,进行学生诚信就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与政府的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互通信息,及时把握学生的真实动态,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毕业生诚信问题的出现。
6.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
篇8
关键词:有效推进;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8日
前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的决心,也给高校毕业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重大事情,毕业生就业好与坏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衡量办学体系优劣的最佳方法,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与需求,是高校立校之本,是改革发展的生命线。本文依托笔者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多年经历,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一、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依然在持续,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很大。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IT行业影响巨大,据有关统计,在此次危机中失业率最高的就是IT业,软件产业在此次危机中深受影响,一部分服务外包公司和对日软件公司大量裁员或倒闭,对于新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有工作经验,就业IT行业就变得更为艰难,在2009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统计中IT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很低。受本次危机影响行业的恢复发展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对于每届高校培养的本专业的毕业生总体人数并未减少,因此存在着“相对”过剩的问题。
2、行业知识的革新率很高,对大学生的要求标准在不断提升。由于计算机行业是知识更新速度最快的行业,软件开发行业又是一个“跳槽率”最高的行业。大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知识多为基础知识,学校所教课程更新速度滞后于行业知识革新的速度,使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业后并不能马上产生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培养一名能够上手的职员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而很多员工经过一两年的工作后因薪酬原因,会有很多人选择调换工作,致使跳槽现象频发。因此很多IT企业宁愿较高薪酬招聘具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也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这也是无形中促使员工跳槽的助推力,促使这种不良现象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企业不喜欢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应届的毕业生的原因也在于此,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3、毕业生自身意识存在过高或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切实评价自己的问题。在如今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同学存在着对未来工作期望值过高的思想,认为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是高新稿酬、低工作量的理想状态,对就业存在等、靠的思想,以此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程度较为肤浅,缺乏专研精神和能力,不切合实际。而另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这个行业的专业能力要求太高,通过自己的大学学习不能够瞒住行业的需求,存在自暴自弃的思想。因此,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这些问题都源于学生对行业知识的匮乏及对社会行业状况的不了解所致。
多年来,我一直将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专题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三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2011年就业率为100%。
二、具体做法:做好两个转变、四个服务
(一)两个转变
1、转变就业工作者工作思路和观念,创新性的开展就业工作。在此严峻形势下,系领导每年三月份招开学生就业工作意见征集会,会中分析了行业就业现状,并征集了大家对就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此次会议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固守原有的学生就业工作模式已行不通,要想求生存、促发展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原来毕业工作中“等、靠、要”的思想,就是等着就业单位自己来学校招聘,靠学生自己去找,硬向学生索要就业协议的做法。转变为“走出去,引进来”帮助学生就业的就业观念。在此系里积极发动教师和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到社会中找就业单位,邀请单位来学院招聘,主动向单位推销我们的学生来帮助学生就业。同时,还向用人企业发送毕业生简章和邀请函等并努力与企业“结对子”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努力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积极主动向知名品牌企业推荐学生,就业工作着力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向提升就业质量的思路进行转变。
2、切实做好教育引导,转变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并使之贯穿就业工作始终。通过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不断进行,针对有大部分同学对工作的期望值寄予过高,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小部分同学对就业缺乏信心,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转变学生就业中的“一高一低”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使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视现实,积极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宣传栏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就业形势教育指导及求职技巧等一般就业常识的指导外,还针对毕业生在不同时期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及时了解及时解决,并把具有典型性的毕业生请回学校做报告和交流,使应届毕业生能够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帮助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念。
通过上述活动,使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就业过程中,既巩固、深化了就业指导,也解决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毕业生高就业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四个服务
1、建立实训平台,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服好务。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学生就业质量首先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高度重视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利用寒暑假对在校的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搭建好实习平台,使学生在企业实训中操作完成实际项目,让学生找到自身学习的不足和差距,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加有效地利用在校时间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现与华信、华为科技、中软国际、东软、北京尚观科技等多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与企业进行良好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确保教学信息的时时畅通,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能够确保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到企业进行实训的机会,使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行业需求,校正学生自己的在校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时效性。
2、开设学生就业“绿色通道”,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早就业、就好业”服好务。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找到好工作后,每年12月份开设绿色通道服务项目,对于品学兼优“早就业、就好业”的学生和参加校企合作培训的学生签署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给予学分置换处理,减轻学生负担,解除学生后顾之忧,使学生安心工作和安心培训。
3、时时了解就业情况,为推荐工作服好务。为更好地做好毕业生的择优推荐工作,辅导员定期调查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清楚是否每位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单位,未落实的是否有意向单位;哪些同学有实际困难,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择优推荐和管理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实际困难的每一位毕业生的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鉴于有部分毕业生在派遣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并专门为毕业生建立了资源库,将有需要学校再推荐意向的毕业生的个人资料登记造册,只要有信息,有合适的需求就通知他们,使他们能早日落实就业单位。让毕业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院和系里的关心和支持,愉快地走上社会,正面人生。
4、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就业“跟踪”服务,为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好务。为了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模式,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了如E-mail、QQ、MSN、博客、微博、飞鸽等形式“网络交流绿色通道”。“网络通道”方便了解和关心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能够关注和“跟踪”毕业生的思想波动,对在学习、就业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及时帮助解决,同时与相关学科教师形成“联盟”,共同解决专业技术、就业心理等问题。
通过“网络平台”、“跟踪”指导和服务,解决学生的就业实习的诸多问题;同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管理,加强系部对毕业生的升学、实习和就业情况的信息收集,对统筹规划指导全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网络平台辅导员及时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规定和就业岗位信息等重要咨询,为毕业生提供更快、更为便捷的服务,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就是努力做到“认识到位、转变观念、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最终实现学生找到工作,学生安心;子女有了工作,家长放心;用人单位招到了合适的人才,单位称心;学校就业率高,学校省心的理想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文渊.浅论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5.
[2]杨再旭.浅析高校的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J].科技信息,2009.24.
篇9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文件精神,坚持“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和男女平等、优生优用”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吸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对本科以上高层次毕业生的吸引力度。为提倡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乡镇、街区企业第一线和非国有企业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推行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毕业生”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进而为加快“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
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全市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站在储备人才、用好人才的高度,采取积极措施,将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作为安置重点,尽量予以安排,为吸引更多的本科毕业生回我市工作创造条件。
(一)留住人才和储备人才。市政府决定对我市应、往届本科毕业生,由市人事部门按各事业单位人才及专业需求,组织20*年*市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工作考试,考试合格者,根据各单位人才及专业需求一次派到各需求单位。为保证本科毕业生顺利就业,对分配到各部门的本科毕业生,有空编的占编,没有空编的事业单位可暂超编安排。未被录用安置的本科毕业生,如果在市直自主择业落实就业单位的(仅限企业)可办理就业手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直接进入各级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二)吸引优秀人才。凡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可直接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对本科层次自愿来葫工作的外地生源毕业生,只要落实了就业单位(仅限企业),就予以接收;暂未落实接收单位的可由市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人事,并帮助推荐工作,待落实就业单位后再办理有关手续。
(三)适当引进非*生源紧缺专业的专科(高职)毕业生;确需引进非*生源中专生的用人单位应报市人事局审批。
(四)市直及各县(市)区教育系统除安排师范类毕业生外,还要安排一些专业对口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充实教育第一线,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对其进行教育理论的岗前培训。
(五)各县(市)区要认真落实好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毕业生”计划,并按要求力争在十一月底之前完成选派任务。
(六)继续支持省大学生服务辽西北计划。对到我市服务的志愿者,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为其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期满自愿留在本地的,要积极予以解决安置问题。
(七)对于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毕业生,在未就业前免收人事费。对于家庭生活特殊困难未就业的毕业生,市及县(市)区人事部门要积极给予帮助,推荐就业岗位,各用人单位应积极接收。
(八)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积极开发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大力支持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落实自主创业毕业生有关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担保政策,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的保
障制度,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九)非统招及“五大”毕业生原则上不允许到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到企业就业的需手续齐全方可办理相关就业手续。(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强化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培育、引导职能,加强管理和规范全市毕业生就业市场,严格禁止以营利为目的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活动。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积极为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创造条件,提供服务。逐步依法完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登记制度,建立用人单位进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及招聘毕业生信用档案。用人单位也应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接收、培训和使用工作,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为维护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市内举办大型高校毕业生和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招聘活动,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获批准方可举办。(十一)建立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前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以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进而也为用人单位扩大知名度,增加吸引力,为科学的选录、配置、优化毕业生资源创造条件。
(十二)根据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派遣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到机关、事业单位毕业生的派遣、改派和就业协议的鉴证工作。
篇10
论文摘要:文章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深层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由建立从一年级到毕业班的全程化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组织;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与多层次就业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深层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据统计,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高达410万,2007年各类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490多万。因此,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通过设计科学的调查问卷,首先在我院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同时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专访,并利用网络认真查询收集有关材料。现把对调查访问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研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方面,用人单位首先看中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和毕业生的“品德”。而学生在调查问卷中选择“品德”时大多数学生都把“品德”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这种差异的形成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个人有德无才是次品,而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以设想,任何一个用人单位也不会愿意接收一个已知“危险品”的。
2.在用人单位看来,最重要的是“学生要调整就业心态”,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重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重要。“先就业、后择业、终身学习、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3.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毕业生在求职中把单位的福利待遇作为重点来考虑,倘若毕业生能够珍惜每个就业机会,重点看单位的发展前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非常看好。如“勤奋”、拥有合理的目标、常作“计划”、工作效率高的毕业生就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要建立从一年级到毕业班的全程化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组织
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就不能仅限于在“学生毕业前进行指导”,而要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就业指导机构要建立从一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详细制订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就业指导方案的就业指导内容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详细制订。要加强学生对就业形势、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了解,破除热衷于大城市、铁饭碗、终身制等虚高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准定位。必要时还要对毕业生二次就业进行指导。
1.要建立由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成立由系主要领导牵头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系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领导和学校就业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系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生就业工作,负责研究、组织、规划、指导、督促和协调全系学生就业工作;负责本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开展和落实,将学生就业工作纳人系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规划中。
2系学工办作为本系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系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落实,要富有前瞻性、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3.要分年级成立由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组,详细制订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认真开展工作。
4.要实行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制度,为教师教书育人搭建平台。要求系里的所有学生都要选择就业工作指导教师。从学生一人校开始,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就业发展规划。规划要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基本能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规划要富有前瞻性。指导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每个人的学习、就业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不断完善。
5.加强职业技能证书的组织培训工作。
6.建立学生就业工作规范流程。各有关学生就业组织的工作要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做到各司其职、责任明确、配合密切、奖惩分明,共同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热情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三、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新形势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任务
1.加强专业教育。要经常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内容及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及发展的趋势。
2.制定个人学习、就业发展规划,培养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己、广泛了解社会、深人了解本专业职业的特点,从主观上恰当分析自己的特长及弱点,特别是要懂得相关职业群对人才的素质的客观要求。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每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就业发展规划。以便学生从人校开始就自觉地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按照规划的职业目标,尽可能完美地塑造自我。
3.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帮助学生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4.加强基本能力,如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培养为事业艰苦奋斗而适应艰苦工作和学习生活的优良作风。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
5.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同有关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岗位培训、科技攻关、科研共建来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在上海、深圳及有关城市设立招生就业工作站和校友联谊会来拓展就业基地建设。
6.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辅导好学生参加专升本、研究生、公务员和行业招聘考试,为学生就业、发展做好引领和服务工作。
四、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多层次就业
1.积极开展就业宣传、人才推荐走访活动。系里每年要开展两次以上全系性的就业宣传、人才推荐走访活动,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由系领导分别带领若干支走访小分队,走访省内外相关的人事局、教育局、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通过走访,宣传学校、推荐人才、建立大学生实践与就业基地等多种多样的共赢合作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2.继续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引导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和省内欠发达地区服务计划,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对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学校要帮助落实相关的政策。
3.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成立校友会,搭建就业平台。借助网络优势,举办校友联谊会、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等活动,由校友推荐毕业生就业。
五、要加强市场调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高度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深人开展就业市场调研活动。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深人市场,开展常规性的调查研究活动,并采用科学手段和技术对市场进行预测;重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本人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2.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3.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水平。注重提高就业工作有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可采取短期培训、在职进修、参加研讨会和参与职业资格认定等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就业工作有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六、要建立学生信息系统,为学生就业提供全面的服务
1.要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就必须建立好学生信息系统。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了解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就业的愿望、个人特长、性格爱好等,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也是就业推荐的前提。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掌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一是可以利用就业指导课的机会认识了解毕业生;二是经常深人到毕业班学生中,和毕业生班学生谈心、交朋友,参加毕业生班级组织的活动等;三是通过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制度。要求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要建立学生个人学习、就业发展规划和个人信息专用档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毕业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