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星空范文
时间:2023-03-21 19: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星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题记
在我出生那一刻,便是你我相遇的那一天。我们“一见钟情”,从此便在一起。
逝水年华飞纵,转眼你已陪伴了我14年。我的生命因你而精彩。没有你,不可以。
每当我遇到难题。绞尽脑汁也是无用。我便会请教你,你微微一笑,告诉我,“没关系。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你没问题。”经过你的指点,什么问题都
能迎刃而解。没有你,不可以。
每当我路遇强敌。被他“打”的伤痕累累。你总在我的身边,轻轻抚慰我,对我说:“没关系。无论怎样,你都是最棒的。我相信你。”经过你的鼓励,
我势如破竹,什么强敌都在我面前甘败下风。没有你,不可以。
每当我遇到挫折。我灰心丧气。你总会拉起我的手,轻轻吹一口气,对我说:“没关系。向前走,我支持你。”有了你的支持,我愈挫愈勇,就算遇到灾难,我也有无尽的勇气。没有你,不可以。
每当我骄傲自满,沾沾自喜。你总会在我前边,回头,告诉我,“不要骄傲,你还有许多强敌。你骄傲,别人就会超过你。”于是我放下姿态,继续努力没有你,不可以。
每当我因一点小事而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你总会轻轻拍拍我,在我的耳边悄语:“没关系。忍让一点,放弃有时也是一种选择。”于是我向别人倒歉,我有了更多的“哥们兄弟”。没有你,不可以。
篇2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片挣脱了四季的冰雪地带。
记得去年来的时候是个大阴天,我坐火车登山,浓云密布,什么也看不见,火车停下时,目之所及的一切迅疾地消失在黑夜里。
清晨醒来,窗外大雾弥漫,为了一睹它的真容,我们来到它脚下的湖水前,希望上苍感动于我们的执着,能够在等待的那段时间里拔开云雾见识它的伟岸,可最后等待我们的依旧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雾。
奇怪的是,那时候,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看着四周巍峨的群山将我们包围,湖水静如玛瑙,天空忽而天降冰雹,瞬间又光芒万丈。山尖的浓云虽然迟迟不散,我却很享受那个时刻,仿佛能隐约体会到马特洪峰孤傲面庞下的真性情。
这一次,我们依旧从采尔马特搭乘高纳葛拉特齿轨登山火车(Gornergrat Bahn)去往海拔3 089米的高纳葛拉特车站。这条瑞士最早使用电力的登山火车,建于1898年,外观呈现低调的红褐色、车厢也相当朴实,上山时总是挤满滑雪客。
我很幸运地坐到了火车右侧,这一侧刚好能够一路欣赏到马特洪峰的雄姿。这次的马特洪峰未负众望,从上火车那一刻,它就在我的视线尽头显现出真容――蓝天之下,它身边没有一丝云,似乎世界万物都撩不动它孤傲的心。
因为马特洪峰的拍摄任务,我们在中途下了车。此时的山里刚刚下过雪,空气清新如冰,远处的山脉呈带状起起伏伏,阳光笼罩着一切,万物安宁。“我再次来这是一种必然么?”不禁在心里问自己。
华欣,泰语意为“石头”,英文名Hua Hin,发音和汉语十分接近却又始终有点不明所以的不同。我数次自以为精准的发音,总是换来泰国人试探性的反问。
这是位于泰国中部的海滨小镇,距离首都曼谷200多公里。狭长的海滩呈巨弓形,水清沙白,海风轻柔,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这里就是历代王室的避暑之地。
因为没有人妖秀,没有免税店,没有太多景点,所以有效地避免了旅行团的到来。再所以,较之旅行热门地点曼谷、芭堤雅、普吉岛、清迈,它在中国的名气并不响,更多地受到欧美游客的欢迎。
而这,正合我意。原本打算去清迈感受“小城故事喜和乐”的我,被古城里喧嚣的酒吧吵到不行,在得知华欣的存在后,临时买了去华欣的大巴车票。
我们捡石头把冰湖砸了吧
我们背好行囊向湖边挺进,这面湖便是去年我们为了看马特洪峰停留过的湖。那时的气温有十多度,我穿着拖鞋在湖边静待,马特洪峰却没有眷顾我,唯有湖边白绒绒的羊胡子草在风中不停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这面湖因其可以倒映出最清晰的马特洪峰,被佳小姐寄予厚望。这次,是她和她老公杭先生招呼我们一起过来完成一项伟大的摄影任务:我们不仅要拍到马特洪峰山顶星空的倒影,还要拍到马特洪峰日出的倒影。
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我们必须在天亮之前来到湖边。如果住在山下,夜晚没有火车,徒步登山得6个小时,即使晚上不睡,徒步上来也已精疲力尽。那便只能住在山上。可天气越来越冷,山里的酒店陆续都关了,只剩海拔3 130米的Gornergrat观景台还有一家开着。这唯一开着的酒店很贵,但一年能拍几次星星呢?大家果断吐了口血,订了房间。
“不好了,湖面结冰了!”大栋说。
“不可能的,这样的温度怎么可能结冰。”佳小姐反驳。
“湖面真结冰了啊!”我走近看着冰面,心里一阵窃喜。想着我们的计划是该放弃呢还是放弃呢?要知道,即使住在Gornergrat,凌晨也得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湖边。这样的话,我宁愿早晨在酒店吃个热乎乎的早餐,乐悠悠地看个日出,再慢腾腾下山,该,多,好,啊!
“冰层看上去很薄啊,我们来破冰吧,一定可以拍的!”下一刻,我大喊。
天啊,我为什么总会陷入这样的矛盾里,无论生活还是旅行,我心里本来是期望更舒适简单一点的,可我的潜意识总会说服我去选择更曲折更艰难的路走。一旦选了迎合自己欲望的方式,我就会像做错事一样,内疚难当。
王尔德说的:“现在我很快乐,所以我很肯定,我的人格已荡然无存。”
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中提到关于朴素的旅行:这样或许他就能够把他心灵上的脂肪去掉,像一个拳击手,为了消耗体内的脂肪,到山里去干活和训练一样。
我无法揣度他们的人生与生活方式,但是也不得不自问――难道真的只有苦难才能让人接近生命的真谛吗?
我们4人分头找石块,冰层不厚,凑近能看到冰下面成群的小鱼。石块到位,只见一块石头将湖面凿了个小洞,另一块石头却在冰面上滑行了数米停了下来……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最后还是大栋搬起的大石头好不容易敲碎了大面积的冰,可碎冰浮在湖面上,山的倒影越来越模糊。
“人算不如天算!看来我们要取消这个计划了!”佳小姐说。
我的高兴呼之欲出。
“山上面还有一个湖!离酒店不远,就是位置差点。”大栋说。
“走吧,我们上山!山上还有一个湖!”我附和。
我们跳上火车,火车带着我们倾斜着向山顶驶去。
与M27哑铃星云一起喝杯热咖啡
此时的夕阳将群山镀上一层玫瑰金,冰川静止在一泻千里的姿态中。太阳落下了,马特洪峰变成一个晦涩难明的高耸剪影,持续燃烧着的晚霞为它勾勒出一条粉蓝色轮廓。我被这样的景致惊呆了,拿出相机一阵狂拍,直到天空收起了它最后一道霞光,我们才迈进酒店的大门。
酒店所有的房间都是用阿尔卑斯山的山峰命名的,房间号就是山峰的海拔高度。推开房门,马特洪峰就镶嵌在透明的窗户里。整个房间温馨极了,茶包、咖啡包、浓汤包堆得满满当当,从我看到它们的那一刻起,它们仿佛就在说:“来泡我啊,来泡我啊!”对此,我欣然同意。于是,在落地窗前泡上一杯香醇的热咖啡,便成了我向夜色中的马特洪峰的敬礼。
王尔德说:“享乐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我想这就是了。
酒店带给我们的惊喜不仅是房间本身,一顿丰盛的法餐还包含在内,用餐结束后,我们跟着餐厅不多的客人去天文台看星星。这里设有一座伯尔尼大学的天文台,装有直径60厘米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可接CCD相机进行深空拍摄。从目镜向星空望去,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明亮的M27哑铃星云。
星星的影子掉落在湖里,闪闪发光
夜里十点,我们终于要去湖边拍星星了。
我穿上毛衣、羽绒服、滑雪服,并在牛仔裤外面套上滑雪裤,穿了两双厚袜子,烧了开水倒进水壶。在门口与其他人汇合后,打开头灯,便向湖边走去。
路面很滑,我们踉跄前进,因为山里有网络信号,我们确认了湖的位置。它漆黑沉默,地处一片低洼地带,看上去一点都不远。可是,就是这条路,我们竟走了一个小时。
我们按照GPS的指示一直向下走,脚下有碎石,雪迹斑驳,头灯的能见度很低。为了能看清路面,我们只能低头摸索着慢慢下山。走着走着,只听“唰”的一声,我左脚向外侧一滑,几块碎石连带着我的惊吓滚下山去,紧接着,我听见“哗啦啦”一阵响,不知砸落在了什么东西上面。
“这根本不是徒步的路,慢一点。”走在最前面的大栋喊着。我几乎无法站直,赶紧坐下,路面上的雪没过了我的脚踝。
“你们不要走了,坐下吧!站着危险!”我朝走在后面的佳小姐夫妇喊。头灯照亮我们刚刚走过的路,我背脊一阵寒凉――一个近45°的斜坡,我们是怎么下来的?这时真是骑虎难下,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我双腿伸展,手撑着地,抬起屁股一点点向下移。越向下,雪越厚。
“我们坐着滑下去吧!”我大喊。
“能滑下去吗?”
“能!”
在往下滑的间隙,我抬头看天,星星眨着眼睛全出来了,漆黑的夜空瞬间被巨人用一块叫“银河”的幕布替换了下来。“快坐下来,滑下来啊!星星太美了啊!你们不要站着了!”我朝佳小姐两人大声喊着。
当我们终于站到了湖边,我已经喊得喉咙干涩,水壶里原本滚烫的水也早已凉透。我们关掉头灯,银河便亮了起来,世界寂静一片。星星在我们的注视下,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它们的影子掉落在湖里,闪闪发光。这时,我看到了一颗星星从左边的夜空迅速滑落天际,留下一条纤细的尾巴,等它消失我才反应过来那是颗流星。
我们在冻得意志薄弱的时候决定回酒店,收了相机,拿出手机定位。却在这时发现,因为气温太低,手机全没电了。幸运的是,在体温的作用下,手机活了过来,我们找到徒步路线,并发现来时走的那段路竟然是一条陡峭的滑雪红道。
回去的徒步线路比滑雪红道平缓,却增加了距离。我们踏着积雪一步步上坡,行进在海拔3 100米的地带,高原反应便在这时很突兀地出现了。我心跳快得夸张,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休息,其他人也都不停地大口喘气。
走完这段路回到酒店已是凌晨三点,大家都已累瘫,佳小姐说:“明天,早晨,我,不,下来,拍日出了。就在酒店外,拍拍吧。我,受不了。”
篇3
白云迤逦过碧空,溪水妍唱万籁回响,独坐溪畔,低吟一首倦墨的诗,轻唱一曲小四的词,那香山红叶传来琮琮??的声音啊,更显欢畅!
醉心于星空下自由自在的闲散,爱思考的友伴;醉心于相思林缨藤缕缕、花团锦簇、四季散发的芬芳。我曾徘徊在你宁静的世外桃园,努力的探寻前进的方向,寻找你我心灵的默契,却,在这个季节,这个相思的季节,让我与你结下一段奇妙的尘缘!
徜徉在你的相思林,让清风吹走我心中的尘垢;请清泉洗涤我眼中的污秽。仰望长空、与星儿窃窃私语,跟月儿互唱心曲,心绪拂扬而上,飞上青天邀明月!
徜徉在你的星空下,远眺北疆漠漠风光、回眸南国柔柔风情。听长江凄厉的低泣、听黄河悲壮的呼喊、感伤炎黄子孙碎心断肠的中国梦、感怀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相思情。希望似在凋零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焰火,充满了活力!
走吧!携带上我青春的热情,去那风景宜人的地方,助长成群的相思林吧!
也许,我拙劣的文字登不了大雅之堂,只配做绿叶衬红花 !可是,我也斗胆弄笔,跃跃欲试,因为,我是诗歌崇拜者,同样有一颗火热的心!纵然,知道自己不能珠圆玉润、似行文如流水;纵然明白自己不能笔下生花、妙语吐纳,可青春的心啊!总躁动着不安份的音符,
步入这片相思林,寻找艺海的浩淼、丛林的喧响,我疑惑、我自问,我会是这浩瀚苍穹里转瞬即逝的流星吗?会是这百花丛中的过客吗?
抬头望、皓月繁星,我发现,系在我血脉里的情丝,然是那林间的缕缕缨藤、牵着我、拴着我!
呵!我的星空,我的相思林!我是属于你满天繁星里的一抹星晕,我是属于你枝繁叶茂中的一株草色,我要以我真挚的赤诚、拥护在你的周围,追随在你的身边,为你描金贴彩,共享你流光溢彩的人生!
步入这片相思林,春风唤雨滋润我无数相思的日子!花花草草,莺莺燕燕,对你已不再是一种繁茂与艳丽,走过了这么多的时光,我想,我已没有理由平平淡淡的来读懂你 ,
你清新的文风,恰似一湾清泉,一湾贯彻我生命里的青春泉!清清澈澈、浸润着我一颗狂燥的心,给我以宁静、以聪灵、以简朴,以活泼!
从此,我可以骄傲的宣布,我、不再是匆匆的过客、瞬息的流星。我是你永恒的星、是你永植的草,我要以我青春的热忱、无怨无悔的在此写下人生的絮语!我要长歌在此、让星空摄下我轻逸的倩影,请相思鉴定我真切的笔迹!
星空,容我做你的挚友,好吗?
寂寞时、能否寄一片白云,充实我孤寂的心境!
失意时、能否凑一首豪迈的歌,博击我未泯的雄心!
自卑时、能否栽一棵青苗,滋长我向上的信心!
得意时、能否借一支彩笔,描绘我与你同行的这段路!
篇4
NO1:死鱼
我这个人几乎天不怕地不怕,可偏偏对死鱼有天生的恐惧,一见死鱼,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接着大幅度颤抖,最后以光速“飞”到离死鱼最远的地方。上次,我们全家出去旅游,忘了给金鱼换水。四天过去,我回到家,一推开卫生间门,第一眼就看到了两条金鱼的尸体(原来我四天没换水,它们憋的受不了了,便视死如归地“跳龙门”了),我一看到两条死鱼,差点精神失常,在一秒中“飞”出家门,躲到了邻居家,过了好长时间才敢溜进家门。就因为鱼死在卫生间,我一天都没敢进卫生间。
恐惧度:*****
NO2:泡沫塑料
有人会问了,我怕泡沫塑料干吗?其实我是怕泡沫塑料的磨擦声,一听见这声音,我就全身发软,脑子里像被搅拌过似的难受,所以我家添置电器时便是我最难熬的时刻,一拆开箱子,我的末日就到了。“吱吱__”
恐惧度:*****
NO3:蛇
蛇太恐怖了!一见这长长软软的恐怖动物,我就吓得几乎晕眩。前几天,我们楼梯口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一条蛇,我正想下楼去玩,看见了这条蛇,我差点瘫在地上,幸好我用仅存的一点意识站了起来,用比刘翔快10000(后省略N个0)的速度进入家门,锁上门,瘫在床上发抖。为了躲避蛇的袭击,我呆在家里,几个小时都没出门。
篇5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工作控制;工作压力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1-0027-08
The Fit Model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Job Control
――An Extension to Karasek’s Job Demands-Control Model
ZHAO Xin, ZHAO Xi-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How to relieve the work stress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realistic problem that the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 of enterprises and organizations have to face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Karasek’s job demands-control model and related studies, the present paper introduces the variab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elf-efficacy, to elucidate different effects of job control in the model, and furthermore proposes the fit model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job control. The fit model explains in details how the person with high self-efficacy copes with work str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work stress pattern matching the person with low self-efficacy, which expands Karasek’s job demands-control model and has certain values i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Key words:self-efficacy; job control; work stress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组织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竞争带来了组织存续与发展的压力。企业组织积极应对,进行有计划的变化与变革[1],将这种外部竞争的压力以工作压力的形式传递给了一般员工,对员工的心理与生理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同时也影响着组织的绩效[2]。国内外学者对工作压力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其中Karasek于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工作要求―工作控制模型(Job Demands-Control Model,简写为JDC模型)[3],其里程碑式的研究开创了组织管理领域内对工作压力问题的研究,给出了在增加工作要求的同时提高工作控制,以促进员工健康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工作设计建议。有效的组织管理者认识到工作丰富化、授权以及鼓励员工参与组织决策将会使员工更有效地工作[4];众多的研究者亦认为工作控制是调节工作要求与工作压力关系的重要变量[5]。然而,工作控制的调节效应常常受到实践与实证研究的质疑。本文以Karasek的JDC模型为基础,从分析工作控制在模型中的调节效应入手,引入个体差异变量,讨论个体差异与工作控制的不同匹配模式,以期进一步扩展工作压力模型。
2 工作压力:压力源与压力感
由于整个工作压力系统涉及的因素较多,各领域及学派的学者对工作压力尚无统一定义。本文借助物理学中的压力概念来阐释管理学对工作压力的研究重点。《辞海》中压力的定义为“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施加这种作用力的是“负荷”;而这种作用力对物体造成的影响则是引起“变形”。管理学中,需要关注的是“负荷”,即工作压力系统的输入变量,工作压力源;以及“变形”,即工作压力系统的输出变量,工作压力感。
大量的、高强度的、紧迫的、快节奏的、突发性的工作任务,使员工产生巨大的压力感[6]。人体一定的承受能力和一个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外界要求超过这种承受能力范围或者过分改变这种内在生理节奏,就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负面反应。工作中的不确定性、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也是重要的工作压力源[7]。不确定的工作使员工难以提前做出计划;模糊的职责界定使员工易于受到责难;相互矛盾的命令使得员工无所适从。这些都会导致员工产生焦虑、沮丧、矛盾等负面情绪,并间接危害身体健康。
3 JDC工作压力模型:工作控制的调节效应
了解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压力感受的关系仅仅是明确了现实问题,而工作压力研究的目的是寻找缓解工作压力的因素与方法。Karasek研究了工作要求与工作控制对工作压力的交互影响效应,指出了工作控制是缓解工作压力的重要因素。工作要求是存在于组织环境中的反映员工工作任务量、复杂程度、时间要求、工作不确定性与冲突的因素,即工作压力源;工作控制包含两个因素,员工在工作方面的决策权(决策自主)和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的各项技能(技能决定)。JDC模型的两个主要理论假设为:高工作要求与低工作控制同时存在会导致“高压力工作”;高工作要求与高工作控制同时存在,则会出现正面的结果――健康的身心状况与较高的满意度――即Karasek所谓的“积极的工作”[3]。Jex与Beehr对该模型的心理学机理做了解释:“工作要求把员工置于一种被激发的状态,如果这种被激发状态与较低的工作自由度或工作控制相伴随,则这种心理激发不能在正常的执行任务过程中被释放,而这种压抑如果长久积累起来,就会导致负面的心理和生理后果”[8]。随后,Karasek等人对心理压力的中介作用做了检验,研究了工作要求、工作控制对心血管疾病[9~12]、肾上腺素分泌[13]等生理学压力指标的影响效应。JDC模型把心理学与生理学问题――压力引入组织管理研究,指出其管理学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该模型充分印证了法约尔所确立的“权责匹配”原则:工作要求(责任)与工作控制(权利)相匹配会降低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激励。
然而,有关工作控制对工作压力缓解效应的实证研究常常出现不一致。如表1所示,可以排除“由不同研究方法(因变量的选取、测量方法等)导致不同研究结果”这一说法[21],不同因变量及不同测量方法的研究文献中,均出现实证结果不一致的现象。
实际上,关于工作控制与压力感受的关系,学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Janis与Mann把做出决策与压力相联系,认为当个体做出决策来应对压力时,会产生“过劳”现象[22]。 员工在工作中行使决策权,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来获取相关信息,且存在着承担决策失败责任的风险,是重要的工作压力源。Fromm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讨论了人类逃避自由的倾向,指出社会中的个体可以通过从众、服从权威等方式来建立自身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孤独与无助[23]。在组织环境中,员工从众或者求助于组织权威的行为,恰恰意味着对工作控制的放弃。Fox及其同事在1993年对JDC模型做了较为全面和规范的检验[20],正如其实证研究结果所显示,工作控制对个体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从个体差异角度对工作控制进行深入研究。
4 新视角:个体差异分析
Lazarus从环境与个体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压力,认为个体的认知评价在整个压力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4],Lazarus与Folkman等人对个体差异的研究[25,26],为JDC模型的争议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个体差异被引入工作压力研究,相关个体差异变量与研究文献汇总如表2。
联系工作压力研究,对以上个体差异变量,评述比较如下:
负面情感是人们经常经历和体验的,具有普遍性;且与个体的压力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具有直接性。因此,在工作压力研究中更倾向于以其作为控制变量,来解释由非工作原因导致的压力反应。
人格坚韧性、归因概念包含多个子维度,是较为复杂的心理学变量。这方面研究的典型代表是Perrewe与Zellars于1998年构建的一个涉及5个步骤、14个主要概念的模型[34]。如此复杂的概念模型是难以实证检验的,且如Schaubroeck在争鸣性文章中所言,过分关注于压力作用过程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对增加管理知识以指导组织管理实践裨益不大[47]。
归因、解释风格、控制点所反映的个体差异是不稳定的。由于不断的学习及知识的增加,人们更倾向于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压力,而不是把压力事件的归因模式化。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报告了归因(解释风格)等量表的再测信度较低[29]。因此,不建议将其纳入工作压力模型研究。
A型性格、自尊、目标导向等涉及个体的自我价值评价。相关研究忽略了个人能力问题,忽略了自我价值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些变量通过影响个人能力进而间接参与工作压力作用过程。Ganster与Schaubroeck基于“可塑性假说”来解释自尊在工作压力作用过程中的影响效应:低自尊个体更倾向于屈从于外部事物,与高自尊个体相比具有更高的行为可塑性,更易受工作压力源的影响,压力感受较强[42];而高自尊个体更倾向于接受自我价值的引导,培养体现其个人价值的工作能力,面对同样的工作要求则能有效应对,压力感受较弱。在Karasek工作压力模型的研究中,应采用更为直接的个体差异变量。
能力工作匹配、自我效能感是与个人能力信念有关的变量。能力工作匹配,涉及能力与工作两方面,其问卷直接测量匹配程度,强调受测者的主观认知与判断,但易混淆个人能力与工作任务的结构,测量方法尚存争议。相对而言,自我效能感有较成熟的理论基础,有一套规范的问卷开发方法[48],有经广泛检验的综合自我效能量表和与具体领域相关的自我效能量表[49]。
在工作压力研究中,考虑自我效能感方面的个体差异,以解释和预测工作控制的不同效应是有意义的。自我效能是关于个人能力的一种信念,相信自己具有综合运用动机、认知、行动以完成特定情景要求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最重要的来源是个人的经历,成功的经历使人建立起对个人效能的健康信念,失败经历特别是效能感尚未牢固树立之前发生的失败则会削弱它[48]。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其概念结构易于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感是长期经历作用下的稳定的心理结构,有成熟测量工具;更为重要的是,自我效能与工作控制直接相关。在控制实施的多种动因机制中,没有一种比个人效能信念更处于核心地位,更具普遍意义。在指导行为的认知领域,自我效能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50]。如Karasek于1979年提出JDC模型时所暗示的那样,自我效能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值得研究[3]。
5JDC模型的适用性:高自我效能者与低自我效能者
在Karasek工作压力模型中引入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个体差异角度解释工作控制对工作要求与工作压力之间关系的不同调节效应,对JDC模型的适用性做出判断。
工作压力本身并不能自动消除或者减弱,需要员工积极地应对,而自我效能感在员工应对工作压力的动机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51]。在“效价”不变(即成功应对工作要求、缓解工作压力对员工的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期望”越高则越有激励去采取行动应对工作压力。
高自我效能感员工,个人能力信念较强,认为成功应对工作压力的可能性较高,更有激励采取行动。当其在组织中拥有较高的工作控制时,高自我效能感员工有动机且有条件来更好地应对高工作要求。此种情况下,其被工作要求所激起的心理能量,会通过工作控制得到很好地释放,所以工作压力感较弱。而当其在组织中拥有较低的工作控制时,高自我效能感员工有动机但无条件去应对高工作要求。此种情况下,其被工作要求所激起的心理能量,会被压抑,所以工作压力感较强。对高自我效能员工而言,工作压力的情况符合JDC模型的预测。
低自我效能感员工,个人能力信念较弱,对自己能否成功应对工作要求表示怀疑,采取消极态度[52]。当其在组织中拥有较高的工作控制时,低自我效能感员工并没有动机去利用它来应对工作要求;而当其在组织中拥有较低工作控制时,低自我效能感员工也不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而感到压抑。情况与Karasek模型的内在机理不符,Karasek模型在预测低自我效能感员工方面存在不足。
Karasek工作压力模型的主要论断――提高工作控制可以降低工作压力并获得内在工作激励,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个体。该模型的预测在那些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员工样本中更为显著。
6 JDC模型的进一步扩展: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控制的匹配性
一直以来,对Karasek模型的研究与扩展,都集中在模型适用性的实证检验及研究方法的改进等方面[6,17,18]。大致脉络为:指出模型更适用于哪些员工(个体),或者不适用于哪些员工,而对于不适用该模型的员工,Karasek及其后续研究者并没有给出完整的解释和预测。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对Karasek模型做进一步的扩展,提出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控制的匹配性模型,尝试把高/低自我效能感员工的工作压力模式纳入统一模型。
在Karasek模型所描述的工作压力作用机制中,工作控制代表了员工对组织环境的评价,即在应对工作要求时拥有多少决策自由和技能手段;而自我效能感则代表了员工对个人能力的评价,即自己能否综合利用工作控制手段以有效应对工作要求。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员工利用工作控制的意愿和有效性。当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控制相匹配时,员工愿意且能够有效利用工作控制来应对工作要求,从而缓解工作压力;当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控制不匹配时,员工不愿意或者没有条件利用工作控制来应对工作要求,从而加重工作压力。如图1所示,对Karasek模型进行扩展。
6.1 高自我效能感与高工作控制
高自我效能感员工,相信自己能够综合运用动机、认知、行动以完成工作要求,缓解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在员工应对工作压力的动机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House的综合激励理论模型认为:激励力量=工作本身的效价+完成工作的期望×(工作完成的效价+获得外在奖励的期望×外在奖励的效价)[51]。效价所激发的行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能力信念的影响。高自我效能感员工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工作要求,其“完成工作的期望”较高,会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去思考和行动。效能信念能增强或削弱与未来行动相关的思考,在员工应对工作压力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高效能感的员工会想象成功的场景,为后续行为提供积极指导[48]。他们想象完成工作要求所需要的决策自由和技术自由,做出相应的计划安排,并在工作中争取和运用这些工作条件。研究表明,通过认知模拟让员工想象自己熟练完成活动,可以改进后继行为[50]。
高工作控制是指员工在工作方面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和员工拥有较高的工作技能。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把高工作控制视作组织提供的机会,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利用工作条件来实践自己的计划安排,完成工作要求,缓解工作压力。
6.2 高自我效能感与低工作控制
高自我效能感员工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各项工作要求,并且积极思考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和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完成工作要求的动机以及积极的思考,是使员工处于心理上的被激发状态的两大具体原因,员工的潜在心理能量需要通过工作得到有效引导与释放。
低工作控制是指员工在工作方面拥有较小的决策权和员工拥有较低的工作技能。高自我效能感员工有动机、同时也做好准备行使工作中的决策自由和技术自由来应对工作压力,但是组织并没有提供这样的工作条件。这使得面对高工作要求的员工一直处于被激发的心理状态,其潜在能量得不到释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必然造成心理及生理上的负面后果,即工作压力。
6.3 低自我效能感与高工作控制
低自我效能感意味着员工运用工作控制应对工作压力的过程中态度消极。一方面,低自我效能员工对自己完成工作任务的信心不足,难以产生有效的行动激励。尽管可能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但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使得他们放弃了在完成工作要求方面的积极努力[48,52]。工作中,他们也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做出合理有序的安排。因此,低效能感员工无法利用自身的技术技能以及组织赋予的各项管理权限,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
另一方面,决策权导致压力的观点在低效能感员工中更为适用。低自我效能感员工,由于信心不足,没有相应的动机和思想准备,他们在面对高工作控制时,会产生心理上的迷茫,而更倾向于把组织管理方面的决策权、管理权视为一种额外的工作责任,或者把工作控制所赋予的自由当作一种工作负担,从而增加了工作压力。更进一步,低效能感员工会担心由于不能很好履行“决策权”而需要承担相应后果,这又增加了工作压力。
因此,对低自我效能感员工而言,提高工作控制,不但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反而增加了工作压力。这一观点与Wagner等人在员工参与决策方面的研究是一致的[53,54]。
6.4 低自我效能感与低工作控制
低自我效能感员工,由于对自身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信心不足,他们更希望有来自外部的力量代替自己行使工作控制及相应权力,完成工作要求,这种潜在的心理依赖和要求使得外部力量有机会来代替低效能感员工行使工作控制。低工作控制有两方面的含义:员工的低工作控制即是组织的高控制;员工在工作中的自由度范围减小了就意味着组织在工作中的管理范围扩大了,例如,组织在工作时间、操作规范等方面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低效能感员工的潜在要求与低工作控制的组织现实是相匹配的。低效能感员工在面对高工作要求时,倾向于依靠外部力量,而企业组织所采用的低工作控制的管理模式(即员工在工作中的自由度减小、组织在工作中的管理范围扩大)恰恰适应了他们的要求,给予其具体的时间安排与程序指导,为其应对高工作要求提供了具体的步骤和方法,使其相信依靠组织的力量可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实质上,低自我效能感与低工作控制的匹配,实现了Rothbaum等人所谓的“性控制”(Vicarious Control),其特点是与外界权威相联系以及服从行为[55]。
另外,低工作控制避免了员工面对众多选择与决策时的无助与迷茫,避免了其承担工作责任以及体验任务失败的可能,从而降低了低自我效能感员工的工作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高自我效能感与高工作控制、低自我效能感与低工作控制是匹配的――工作压力较低;高自我效能与低工作控制、低自我效能与高工作控制是不匹配的――工作压力较高。这种匹配是主观能力信念与客观工作条件的匹配,是个性与组织的匹配。匹配性模型把高、低自我效能者纳入了统一的压力模型。
7 匹配性模型的意义及未来研究
工作压力的匹配性模型在详细解释高自我效能者如何应对工作压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低自我效能者相匹配的工作压力模式,对Karasek模型做了扩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与现实意义。
7.1 心理学意义与生理学意义
与Karasek的JDC模型一样,匹配性模型得到了来自心理学、生理学相关研究的支持。在其1973年的经典文章中,Averill基于以往实验研究的总结,对控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Averill把控制分为三类:“行为控制”(类似Karasek的技术决定)、“决策控制”(类似Karasek的决策自主)、“认知控制”,其中前两类控制受“认知控制”的影响,“一般而言,可以认为,个体控制与压力的关系是控制反应对个体意义的函数”[56]。 即,个体中存在着一个“最初评价集合”来评价控制,进而导致控制与压力感的不同关系。匹配性模型中,自我效能信念代替了这里较为模糊的概念“最初评价集合”。在包含生理学指标的实验研究中,Litt及其同事报告了与匹配性模型相似的结果[57]。
7.2 组织行为学意义
正如克里斯•阿吉里斯所言,“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的不兼容”,导致了组织中管理问题的增多[58]。随着工作压力研究的深入,需要在模型中考虑个体差异变量,考虑个体差异与组织环境的匹配问题。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控制的匹配性模型考虑了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把不同个体应对工作压力的模式纳入统一模型,在识别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用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式,以期达到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的兼容。
7.3 跨文化意义
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控制的匹配性模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义。我国具有集体主义的传统,中国人更关注于他人,更倾向于改变个人来适应集体;相比而言,西方社会则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的效能感,希望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因此,我国对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较少,存在着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群[54]。在组织背景中,传统的中国人更倾向于接受身份与地位的差异,倾向于顺从领导的指示、以下属的身份踏实工作,而不愿意承担领导工作范围内的角色,而且当被授权以领导方式行事时,他们会感到很沮丧。这表明,我国社会存在着低工作控制的传统[59]。低自我效能感人群以及低工作控制传统的存在,使得研究人员对Karasek工作压力模型进行审慎思考。匹配性工作压力模型的提出,特别是低自我效能感与低工作控制的匹配模式,对建立适合于中国企业组织的员工工作压力模型有积极意义。
7.4 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概念模型,并从工作压力应对机理方面做了详细阐释,有待本土数据的实证检验。
参 考 文 献:
[1]Robertson P J, Roberts D R, Porras J I. Dynamics of plann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ssessing empirical support for a theoretical mode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36(3): 619-635.
[2]DeFrank R S, Ivancevich J M. Stress on the job: an executive updat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8, 12(3): 55-66.
[3]Karasek R. Job demands, job decision latitude, and mental strain: 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9, 24(2): 258-306.
[4]Hackman J R, Oldham G R. Motiv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work: test of a theory[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6, 16: 250-279.
[5]Ganster D C, Fusilier M R. Control in the workplace[A]. In Cooper C L, Robertson I.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C]. London: Wiley, 1989. 235-280.
[6]Ganster D C, Schaubroeck J. Work stress and employee healt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2): 235-271.
[7]Kahn R, Wolfe D, Quinn R, et al..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M]. New York: Wiley, 1964.
[8]Jex S M, Beehr T A. Emerging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work-related stress[J].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1991, 9: 311-365.
[9]Karasek R, Baker D, Marxer F, et al.. Job decision latitude, job deman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wedish men[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81, 71: 694-705.
[10]Karasek R, Russel R, Theorell T. Physiology of stress and regeneration in job related cardiovascular illness[J]. Journal of Human Stress, 1982, (3): 29-42.
[11]Karasek R, Theorell T, Schwartz J, et al.. Job characteristics in relation to the preval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U.S. HES and HAN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88, 78: 910-918.
[12]Schwartz J, Pieper C, Karasek R. A procedure for linking psychosocial job characteristics data to health surveys[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88, 78: 904-909.
[13]Ganster D C, Mayes B T. A field test of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demands and control on worker well-being[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C]. Anaheim, CA, 1988.
[14]Payne R, Fletcher B. Job demands, supports, and constraints as 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strain among schoolteacher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3, 22(2): 136-147.
[15]Landsbergis P A.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a test of the jobs demands-control model[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8, 9(3): 217-240.
[16]Bromet E J, Dew M A, Parkinson D K. et al.. Predictive effects of occupational and marital stresse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a male workforce[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8, 9(1): 1-14.
[17]Perrewe P, Ganster D C. The impact of job demands and behavioral control on experienced job stres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9, 10(3): 213-229.
[18]Dwyer D J, Ganster D C. The effects of job demands and control on employee attendance and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1, 12(7): 595-608.
[19]Albright C L, Winkleby M A, Ragland D R, et al.. Job strain and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a biracial population of urban bus drivers[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2, 82(7): 984-989.
[20]Fox M L, Dwyer D J, Ganster D C. Effects of stressful job demands and control on physiological and attitudinal outcomes in a hospital sett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36(2): 289-318.
[21]Wall T D, Jackson P R, Mullarkey S, et al.. The demands-control model of job strain: a more specific test[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96, 69(2): 153-167.
[22]Janis I L, Mann L. Decision making: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nflict choice, and commitment[M]. New York: Free Press, 1977.
[23]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24]Lazarus R S. 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s: 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3, 44: 1-21.
[25]Lazarus R S. Progress on a cognitive-motivational-rel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1, 46: 819-834.
[26]Folkman S, Lazarus R S, Gruen R, et al.. Appraisal, coping,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0(3): 571-579.
[27]Brief A P, Burke M J, George J M, et al.. Should negative affectivity remain an unmeasured variable in the study of job stres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8, 73: 193-198.
[28]Watson D, Pennebaker J W. Health complaints,stress, and distress: exploring the central role of negative affectivity[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2): 234-254.
[29]Schaubroeck J, Jones J J, Xie J 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tilizing control to cope with job demands: effects on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us diseas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2): 265-278.
[30]Manning M R, Ismail A H, Sherwood J. Effects of role conflict on selected physiological, affective, and performance variables: a laboratory simulation[J].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1981, 16(1): 125-141.
[31]Kobasa S C, Maddi S R, Zola M A. Type A and hardines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83, 6(1): 41-51.
[32]Howard J H, Cunningham D A, Rechnitzer P A. Personality(hardiness) as a moderator of job stress and coropnary risk in Type A individuals: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86, 9: 229-244.
[33]Miller S M. Controllability and human stress: method, evidence, and theory[J].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1979, 17(4): 287-304.
[34]Perrewe P L, Zellars K L. An examination of attributions and emotions in the transactional approach to the organizational stress proces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9, 20(5): 739-752.
[35]Marino K E, White S E. Departmental structure, locus of control, and job stress: the effects of a moderator[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5, 70: 782-784.
[36]Storms P L, Spector P E. Relationship of organizational frustration with reported behavioral reaction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locus of control[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1987, 60: 227-234.
[37]Caplan R D, Jones K W. Effects of workload, role ambiguity, and Type A personality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heart rat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5, 60: 713-719.
[38]Ivancevich J M, Matteson M T, Preston C. Occupational stress, Type A behavior, and physical well be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2, 25(2): 373-391.
[39]Howard J H, Cunningham D A, Rechnitzer P A. Role ambiguity, Type A behavior, and job satisfaction: moderating effects on cardiovascular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disease risk[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6, 71: 95-101.
[40]Froggatt K L, Cotton J L. The impact of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on role overload-induced stress and performance attribu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7, 13(1): 87-98.
[41] Hall D T. A model of coping with role conflict: the role behavior of college educated wome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2, 17(4): 471-486.
[42]Ganster D C, Schaubroeck J. Role stress and worker health: an extension of the plasticity hypothesis of self-esteem[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1, 6: 349-360.
[43]Van Yperen N W, Janssen O. Fatigued and dissatisfied or fatigued but satisfied? Goal orientations and responses to high job demand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45(6): 1161-1171.
[44]Xie J L. Karasek’s model in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effects of job demands, control,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6): 1594-1681.
[45]Schaubroeck J, Merritt D E. Divergent effects of job control on coping with work stressors: the key role of self-effica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3): 738-754.
[46]Schaubroeck J, Lam S S K, Xie J L. Collective-efficacy versus self-efficacy in coping response to stressors and control: a cross-cultural study[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0, 85(4): 512-525.
[47]Schaubroeck J. Should the subjective be the objective? On studying mental processes, coping behavior, and actual exposures in organizational stress research[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9, 20(5):753-760.
[48]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9]Chen G, Gully S M, Eden D. Validation of a new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01, 4(1): 62-83.
[50]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1]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第10版.孙健敏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2]Wheeler K G. Comparisons of self-efficacy and expectancy model of occupational preferences for college males and females[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1983, 56: 73-78.
[53]Wagner J A III, Gooding R Z. Effects of societal trends on participation research[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7, 32(2): 241-262.
[54]Lam S S K, Chen X P, Schaubroeck J.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allocentrism/idiocentrism and effica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45(5): 905-914.
[55]Rothbaum F, Weisz J R, Snyder S S. Changing the world and changing the self: a two-process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2, 42(1): 5-37.
[56]Averill J R. Personal control over aversive stimuli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tres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3, 80(4): 286-303.
[57]Litt M D.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control: cognitive mediators of pain toler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1): 149-160.
篇6
关键词:定温控制;空调系统;舒适性;节能
中图分类号:TU831.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是目前国家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据总能耗的30%左右,而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据了建筑能耗的30%-60%。随着空调的发展,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也在逐渐增加,所以,节能的要求是必然的。
1、定温控制空调系统舒适性分析
以两间相通,朝向不同的房间为例,对向阳面与背阳面的平均辐射温度进行比较,阐述定温控制空调系统的舒适性问题。
1.2不同方向房间的舒适性比较
分别选择相同大小,不同方向的两个房间,向阳一间南墙为外墙,背阳一间北墙为外墙,墙内外均抹灰,各有一扇大小相同的窗户。温度计放置在房间中央,距离地面一米五处,房间自然通风。则两间房的平均辐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平均辐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
根据图1 可知,这两个房间的平均辐射温度相差1-3.5℃。所以可知,在温度相同时,由于平均辐射温度的差异,两个房间的舒适度也是不同的。
1.2不同湿度房间舒适性分析
湿度是人体对外界环境感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定温控制下的湿度往往对人体舒适度有影响,在夏季,相对湿度增加10%,空气温度就会降低0.4℃。因此,在温度相同时,湿度越大,夏季人会感觉越热,而冬季会感觉越冷。我国北方由于湿度相对比较低,南方湿度相对比较高,因此如果采用相同温度的定温空调,在夏季的话北方会感觉较为舒适,而南方就会出现偏热的现象。
1.3不同建筑用途的舒适性分析
不同的环境下,人体的代谢率也是不同的,在同等温度条件下,不同人体的热舒适度是不同的,例如办公建筑、酒店等,人体能量代谢相对较低,定温控制空调系统相对能够接受,而对于超市、餐厅等服务性建筑,由于室内人员的人体能量代谢比较高,人体就会感觉到过热,舒适度也就降低。而在冬季的话,情况正好相反。
温度只是人体舒适度的一个影响因素,不同环境、不同区域的温度相同时,会存在其它影响热舒适度的因素,因此统一的温度设定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会出现一些满足不了用户舒适性需求的现象。
2、定温控制空调系统节能性分析
随着热舒适性指标控制空调系统的发展,逐渐把空调控制目标从单一的室内温度转变为对人体综合热舒适指标的控制,在保证人体最佳舒适感的基础上,对空调系统的参数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降低能耗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定温控制空调系统与定PMV指标控制的空调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定温控制空调系统的节能性。
通过对定温控制与定PMV指标控制的空调系统的节能差异进行对比,在定PMV时,所有的环境要素都可以变动,为了简单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本文假设房间风速0.2m/s,湿度50%,只有室内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进行改变,房间条件与上文相同,通过对夏季与冬季典型工况进行分析发现。在夏季定温如果是26℃时,对各参数进行测量,PMV的平均值为0.33,通过迭代计算,得到各小时的空气温度,从而实现定PMV控制。对空调的负荷进行计算,和定温26℃进行对比;冬季与夏季的方法相同,PMV=-0.5,温度设置在20℃。则夏季与冬季的空调能耗变化如图2、图3所示:
图2夏季空调负荷随时间变化图 图3冬季空调负荷随时间变化图
由图2、3可知,夏季,在舒适度可接受范围内,定温26℃时的能耗与定PMV=0.33相差不大,降低了0.04%;而冬季,定温20℃的能耗与定PMV=-0.5相差也不大,降低了0.28%。由此可以看出,夏季控制温度26℃、冬季控制温度20℃的定温控制和PMV指标控制的节能效果基本一致。由于节能效果和舒适度与PMV控制空调系统差别不大,甚至PMV控制空调系统节能效果更好,因此,可以看出以热舒适指标控制的空调系统不但满足舒适性的要求,节能效果也比较理想。
结束语
通过对定温控制空调系统的舒适性及节能性进行分析,可知在夏季定温26℃,冬季定温20℃的控制时,都存在舒适性和节能性的问题,通过与PMV值控制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两种空调系统在能耗方面差别不大,而对PMV值进行控制要比定温控制空调系统的舒适性更好,因此是保证节能与舒适兼具的最佳选择。随着空调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舒适性和节能性控制方面,定会有更好的控制系统出现。
参考文献
[1]许朝阳.热湿独立控制的复合空调系统能耗分析[J].流体机械,2008(7).
[2]李申,沈嘉,张学军,郑幼明.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与性能模拟[J].制冷学报,2012(1).
篇7
我总是习惯在黑夜的晚上点着灯,看着窗外的星星,有时凝望着星空,久久不能忘怀,我知道,这凄美的晚上总是会有星星,它们是恒星,过了几十年之后,它们就会一个一个消失,但是,随来的又是一颗崭新的星星。
我有时会低头眯着眼睛去看星星,因为我感觉这是很不错的感觉,上外面溜达几圈,吹着冬季的寒风,穿着单薄的秋大衣,可能是我太幽情或是太悲观,这星空总是会让我浮想联翩,有时,我还因为它们的光芒程度而落泪,小声低泣。从学校放学,一抬头就能看到星空,6点多天色已经茫茫一片黑。
我不喜欢回家,我喜欢,抬着头,看着星星一颗一颗闪着光芒。心中一阵欢喜,可当只有几颗星星,我便会露出满脸失望。
每当我被家长骂,同学排斥,什么烦心事,我只要看看天上闪着的明星,我便能恢复斗力,仿佛它似,永远充着能量。永远用不完……用不完。
秦皇岛十七中初一:许恩熙
篇8
当着所有嘉宾的面,李行亮表达了建造“飞屋”的初衷:当年他与麦琳恋爱,自己一无所有,麦琳却一心一意地跟随他,帮助他,让他数度从逆境中重新出发。那时候的李行亮便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不辜负女友的情谊,要为她打造一个童话般浪漫、完全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小家……
酒吧邂逅,
笃定你是我的幸福
2008年7月的一个夏夜,李行亮在深圳的一家小酒吧演出。演出快结束时,走进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孩,坐在后排静静地听歌。一曲听完,女孩优雅地向外走去,正好一束淡黄色的灯光落在她的脸上。李行亮一下惊呆了,那种甜美中又有些娇怯的美,是他从未见过的。李行亮情难自禁,放下手里的吉他,飞奔过去直率地搭讪:“你好,我是这个乐队的主唱,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
女孩先是一怔,继而很有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名片:“我刚才经过这里,听到里面的歌唱得很动听,很高兴认识你,不过现在我要去加班了。”李行亮欣喜地接过名片,迅速地瞄了一眼,只见上面印着:麦琳,天河唱片公司艺术总监助理。李行亮忘情地跟着麦琳走到酒吧门口,夜色中,他望着麦琳的背影徜徉了许久。
李行亮1983年3月出生于湖北襄阳,从小便喜欢唱歌。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后,李行亮依然没有放弃音乐的梦想,他参加了学校的音乐协会,还组建了一个名为“山石”的乐队。2002年,李行亮参加冰红茶音乐比赛,一路过关斩将的他获得了全国总冠军,成为不折不扣的“校园歌神”。
2006年末,李行亮来到深圳发展。可是,他一直没有找到太好的机会,只好在各大酒吧里驻唱,同时还谱写一些原创歌曲。
自从那晚看到麦琳之后,李行亮不由自主地被她深深地吸引了。照着名片上的联系方式,李行亮试着给她发送了几条短信。没想到,麦琳很快回复了他。相互的交流中,李行亮了解到麦琳是湖北宜昌人。从麦琳的语气中李行亮感觉到,麦琳并不讨厌他,甚至欣赏他唱歌的才华。麦琳告诉李行亮,作为艺术总监的助理,自己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充当“星探”,发掘一些原创歌手,如果有机会的话,她一定会与李行亮合作一把。这样的要求李行亮自然求之不得,他一口应承下来。
果然,9月底的一天,麦琳给李行亮打来电话,让他携带几首原创歌曲,到自己的公司试唱。那天下午,李行亮一口气拿出了十多首自创的歌曲,按照要求反复地演唱。晚上11点,所有的工作都结束了,此时的李行亮已疲惫到了极点。
麦琳正准备叫李行亮吃夜宵,李行亮却对麦琳说:“我在沙发上休息一下,你等一会儿叫我。”看到李行亮躺倒在沙发上,麦琳体贴地在他的脖子下面垫了一个靠枕。李行亮的心里不禁一热,他想:“这个女孩太会照顾和关心人了。”
枕着充满香气的靠枕,躺在松软的沙发上,李行亮很快就睡着了。醒来时,时针已经指向了凌晨1点。李行亮发现除了麦琳一人外,其余那些配器和录音的人员都不见了。李行亮很诧异,麦琳笑着说:“吃完夜宵后,他们都下班了,我看你睡得正香,就没有打搅你。”李行亮的心里除了感激之外,涌上说不出的歉意,他说:“你怎么不叫我一下?这样真的叫我过意不去……”
两天后的一个下午,李行亮邀请麦琳到景田街一家新开的餐厅吃晚饭。不一会儿,服务员便把饭菜端上来了。麦琳发现,除了自己喜欢的鱼香肉丝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鸡蛋饼,饼子上点缀着一片片鲜艳欲滴的玫瑰花瓣,煞是好看!
麦琳很惊喜:“我在深圳这么长时间,这种‘玫瑰蛋饼’还从未吃过,你是怎么找到的?”李行亮挠挠头,笑着对她说:“我的住处离这里很近,每天都经过这家餐馆,只要你喜欢,我可以天天买这种花饼送给你!”
李行亮说到做到,从那以后,每个周末他都会订购一盒“玫瑰花饼”,用快递的方式送给麦琳。有一天,麦琳收到了五个玫瑰花饼,饼子用烘干的玫瑰花瓣包裹着。当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玫瑰花瓣,一行爱情密语呈现在她的眼前:04551。对花语极其精通的麦琳顿时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这分明是“你是我唯一”啊!难掩内心的悸动,她轻轻地咬了一口又一口,一种说不出的情愫也在唇齿间流淌……
荆棘遍布,
我只在乎这牵手的旅途
2009年1月,李行亮与一家音像公司正式签约。可是,他费尽心血的多首原创歌曲投入市场后,却像中了魔咒一般,没有任何声响,他参演的一些演出更是反应平平。李行亮极为郁闷,经常将自己闷在屋子里,抑郁地唱:“拥挤人潮的背后,高楼林立的转角,眼前的世界无论怎样浮华,却最终敌不过曲终人散后,那一整屋的寂寞……”
有一次,李行亮在演出时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熬夜的缘故,声线有些嘶哑。这一下,前排几个挑刺的观众不干了,他刚唱到一半,这几个人就起哄,还朝他扔香蕉皮。李行亮没能唱完一首歌,便狼狈地拿着吉他下场了。
事业无成加上观众误解,双重打击让李行亮更加沮丧。那段时间,他开始借酒浇愁。喝酒让他本来不好的嗓子更为嘶哑,很快,李行亮就只能在公司里打打杂,为一些歌手跑跑龙套了。
看到李行亮意志消沉,一直关心他的麦琳很着急。6月的一天,麦琳经过一番游说,好不容易为李行亮争取到一次随团去广州演出的机会。孰料,演出前,李行亮又贪杯了,结果他站在舞台上时,无论拿出多大的力气,就是发不出响亮的声音。
在观众们的一片嘘声中,李行亮退到后台。李行亮的表现,让一向温存的麦琳花颜色变:“你老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是你瞧瞧自己,有半点儿上进的样子吗?你使劲地喝吧,尽情地颓废,看看生活怎样处罚你!”李行亮羞愧得无地自容。反省了好一会儿,他突然对麦琳说:“你乘人之危一下好不好?”
此前,李行亮通过送“玫瑰花饼”的方式,多次向麦琳示好。麦琳虽然也很喜欢李行亮,但是由于两人都没有像样的事业,最后一层窗户纸,她始终没能去捅破。这一次,李行亮让她“乘人之危”,麦琳愣住了,她问李行亮:“怎么乘人之危?”
“你乘我之危啊!我想只有你可以管住我,让我的情绪不再低迷,激发我的斗志。我勉为其难,你就和我处朋友,谈恋爱吧!”麦琳被李行亮的这番话气乐了。看到李行亮那可怜巴巴的眼神,麦琳实在不忍心拒绝:“那咱俩试试吧,谁让我这人喜欢乘人之危呢!”就这样,两人的恋爱关系终于确定下来。
2010年5月,考虑到李行亮已经不适合在深圳发展,麦琳鼓励李行亮“行军北上”。恰好当时《快乐男声》正在全国进行海选,麦琳立即为李行亮报名。可是,事业多次受挫,李行亮的信心明显不足,麦琳为他打气道:“你的唱功行云流水,声线清澈明亮,只要爱护嗓子,你就是歌手里的绝对实力派;你虽然体型瘦弱,其貌不扬,可是你擅长即兴演唱和改编歌曲,在我的眼中,你是不折不扣的‘改编才子’,只是没有遇到伯乐而已!”麦琳的一番话,鼓舞了李行亮的士气。
不出麦琳所料,参赛后的李行亮成功晋级分赛唱区50强,并一路挺进全国决赛。总决赛上,他演唱的《青花瓷》、《犬夜叉插曲》等曲目情感细腻,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和评委。经过多轮PK,李行亮最后取得了全国六强的好成绩!
《快乐男声》比赛结束后,李行亮选择到北京发展,他对麦琳说:“你的抉择是对的,花不在春天完全绽放,如同热爱音乐的我,要到北方去完成梦想。”兴奋之余,他还为麦琳创作了一首歌曲:“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这简单的话语,需要巨大的勇气。没想过失去你,却是在骗自己,最后你深深藏在我的歌声里。”在李行亮柔情万丈的歌声之中,麦琳完全陶醉了……
“飞屋环游”,
我的天空你点亮
可是,来到北京不久,两人便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合同签订的档期不对,李行亮在半年内没有演出活动,而且他不能外出“走穴”,这意味着,两人在这段时间没有任何收入。他俩只好挤住在北京左家庄一带的地下室内。在自己的日记中,麦琳这样记录着当时的心境:“一直走,一直走,迷宫似的通道,潮湿的地下室,每走一步,你能感觉到的只有一个词――心酸。”
每天在屋内,李行亮只能用歌声来排解窘困:“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激情你的心语。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宿命里徘徊,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心语。”每当看到李行亮情绪低落,麦琳总是笑着宽慰他:“没关系,这种‘最下层的生活’,更加接地气。”
没有经济来源,两人只能用最简单的生活用品。麦琳到附近的批发市场买来5元一个的脸盆,1元一个的牙刷,为了防止墙上的白灰剥落,她还买来几块塑料板粘在上面。一次,看到麦琳的手脸变得很粗糙,却不舍得买一瓶洗面奶,李行亮便从一位朋友那里借来10元钱,叮嘱麦琳一定要买一瓶。麦琳到附近的超市里转了一圈,很快回来了。李行亮发现,她的手里拿着一件新T恤,他疑惑地问:“洗面奶呢?”麦琳说:“我刚才去的时候,看到超市里的T恤正在减价,恰好10元钱,好便宜啊!你的衬衫破了两个洞,已经不能再穿了,洗面奶等等再说吧。”
说完,麦琳不等李行亮反应过来,便三下两下拽下他身上的破衬衫,替他换上新衣服。当她的手触摸到李行亮的后背时,李行亮分明感到了生活磨砺后的粗涩,巨大的负疚感,让他的眼泪顺着眼眶流了下来。看到男友伤心,麦琳擦拭着他的脸颊说:这样的环境中,更不能捆绑住音乐的热情,你要像棵倔强的荆棘,越爬越高!”李行亮使劲地点了点头。
还有一次,李行亮与麦琳坐在床上,观看美国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这部动画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卡尔的老人曾与妻子约定,要去一个坐落在南美洲的瀑布景区旅行。可是,因为生活颠沛流离,两人一直未能成行。在年迈的妻子去世后,老人面对即将强拆的屋子,决定用氢气球带着屋子,一起飞向瀑布,以履行他多年前对妻子的承诺。
当看到卡尔在屋顶上系满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他用力掀开遮布,色彩斑斓的气球全部腾飞,将卡尔与他的屋子平地拔起飞向空中,麦琳的情绪高涨。她对李行亮说:“你看,卡尔的屋子多漂亮啊!维多利亚风格的小木屋,用五种颜色进行彩绘,还有小栅栏,卡尔和他的妻子简直就是生活在童话里啊。”李行亮也被影片里的浪漫与温馨感动,他紧紧地搂住麦琳的肩膀:“这样的木屋,我一定要为你建造一个……”
2013年1月,走过长期的低谷,李行亮终于迎来了事业的辉煌,凭借着《车手》与《决不放弃》两首单曲,他获得了“原创十大金曲奖”和“光线音乐榜推荐大奖”。同时,他还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新歌《千寻》与《散场》还在QQ音乐平台突破七千万次的点击率。在录制全球华人网络春晚之后,李行亮当之无愧地成为“新秀王中王”。
这年6月7日,李行亮在歌手刘欢与主持人鲁豫的带领下,到希腊圣托里尼岛拍摄电视节目。当天正值麦琳的生日,在李行亮的安排之下,国内的几位朋友将麦琳领到一家私人餐厅。当时针指到中午12点时。餐厅的投影大幕上,突然出现了李行亮在圣托里尼岛的画面。李行亮手弹吉他,为麦琳深情地献唱《不忘初心》:“不怕未来曲折的伏线,只要你在身边,爱不会搁浅。我的真心,就这样在你身边。曾说过路有多远就一定会陪你走多远。哪怕穿越一万个光年,只要你在我身边,你就是永远。”
一曲唱罢,李行亮面对着镜头,隔着万里时空当众表白:“为了照顾我的饮食起居,你放弃了原有的安逸生活,让你受委屈了。再不浪漫我们就老了,今天我在希腊的爱情圣地,在全世界最美的地方,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女人对我有多好,我有多幸福!”
被巨大的欣喜猝然击中,麦琳瞬时泪流满面。这时,一位好友打开李行亮临行前准备好的花箱,拿出里面的求婚戒指为她戴上。看到画面那端的李行亮正在接受刘欢与鲁豫等人送上的祝福,麦琳的泪水再次汩汩地流了下来……
2014年5月18日,李行亮与麦琳结束了多年的爱情长跑,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身着梦幻般雪白婚纱的麦琳从马车上走下时,她再次收获了惊喜:绿色的草坪之上,赫然伫立着电影《飞屋环游记》中的飞屋。这个神秘的巨型礼物由李行亮亲自完成,历时整整一个月,而且全程保密!
近日,接受笔者采访的两人还难掩新婚的激动。李行亮表示,他亲手制造这栋飞屋,也是给妻子麦琳一个承诺:那就是他要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家。搂着身边的妻子,李行亮说:“我会带你去世界各地。每去一个地方,我都会给你照一张照片,向你求一次婚,因为我的天空完全由你照亮……”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有用性 盈余可靠性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上市公司的迅猛发展,各种潜在风险也日益显现。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了公司经营问题、高管问题、股东及债权人利益被侵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健康发展,银广夏造假事件、中国银行赤峰分行贷款事件、伊利集团郑钧怀违规挪用大额资金等重大事件一次又一次打击了投资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信心。因此,加快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2010年4月,六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已在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中实施了两年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有用性展开探讨。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内部控制是董事会为了保证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可有效地缓解委托问题,降低管理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最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李明辉,2003)。由于审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承担法律责任,这将促使审计师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加大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因此,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对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起保障作用,进而使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Chan等(2008)研究发现,样本组在执行SOX 404条款后,内部控制缺陷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控制组的盈余管理程度仍然较高。Ashbaugh-Skaife等(2008)研究后也得出相似的结论,随着报告后内部控制缺陷的逐步改善,操纵性应计得到明显下降,应计质量明显提高。Hammersley等(2008)认为投资者会考虑审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发挥的作用,并且经过审计师审计后的内部控制缺陷负面影响较小,即审计质量越高,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小。
这些学者的研究都说明了在美国SOX 404下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条款的有用性已经显现,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提高盈余可靠性。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已有两年时间,关于这项制度是否发挥了其预期作用的问题,我国学者尚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2011年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180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经审计后均被认定为有效,因此本文预期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盈余可靠性更高,并提出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于没有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盈余可靠性更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了2011年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180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组,剔除金融保险业后,剩余159家上市公司。研究所需的控制组按以下原则选取:(1)2011年未执行内部控制审计。(2)与样本公司属于同一行业,行业规定标准采用证监会的分类标准。(3)相似规模,即资产总额最接近,差异在[-30%,+30%]。(4)与样本公司的上市年龄最接近。最后,共有26家样本公司未找到符合以上配对原则的配对公司,因此样本组和配对组各有133家上市公司。本文所需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信息数据全部手工整理。由于目前仅有2011年一年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故本文的样本仅限于2011年。
(二)研究模型设计
针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度量,本文以是否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为标准,构建了两个对比组,即样本组和控制组,因此解释变量内部控制审计为哑变量,用COMPLY表示,样本组取1,控制组取0。针对检验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可靠性关系的模型设计,包括盈余可靠性度量和验证假设的模型设计两个问题。由于盈余管理是影响上市公司盈余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基于行业分类的修正Jones模型,从总应计中分离出可操控性应计。
其中,TACi,t代表企业i第t年总应计利润,ΔREVi,t为企业i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额,PPEi,t为企业i第t年的固定资产,Ai,t-1为企业i第t-1年末的总资产。α0、α1、α2是行其中,DACPOST、DACPRE分别是2011年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后的绝对可操控性应计、2010年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前的绝对可操控性应计。估计系数α3表示样本组和控制组绝对可操控性应计在前后两年内变化情况的差异。本文预期α3显著为负,表明相比控制组,样本组绝对可操控性应计的降低显著更多。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Ln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财务杠杆(LEV,负债总额除以年末资产总额)、资产净利率(ROA,税后利润除以年末资产总额)、账面市值比(BM,期末总资产除以市场价值)、滞后一期的应计利润(L_TA,资产负债表法得到并用资产规模调整)、审计意见(AUDOPIN,若为标准无保留则取1,否则取0)、会计师事务所类型(AUD,若为国际四大则取1,否则取0)。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相比2010年,2011年绝对操控性应计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低;公司规模LnSIZE差异不大,资产负债率水平差异较大;但资产负债率、资产净利率和账面市值比三项指标的平均值保持在较好的水平;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占绝大部分。
(二)多元线性回归
通过相关性检验可以发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高,说明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可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DACPOST和COMPLY×DACPRE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样本组2011年绝对操控性应计相比控制组显著降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盈余可靠性,该结果支持假设1。LnSIZE与DACPOST正相关但不显著,表明公司规模越大,就越具有实施盈余管理的能力。LEV在5%水平上和DACPOST显著负相关,与预期不符,可能由于债务人如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力度较大,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降低。ROA、BM与DACPOST显著正相关,说明为了树立盈利的形象公司往往进行盈余管理,高成长性的公司为了达到盈利的目标盈余管理的几率更大,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符。AUD、AUDOPIN均与DACPOST负相关,表明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更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国际“四大”具有较高的审计质量而更有可能揭示盈余管理行为。L_TA和DACPOST负相关但不显著,表明控制公司规模后的上期应计利润越高,本期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弱。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我国2011年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组,并选取了符合特定条件的控制组,从财务信息质量方面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有用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样本组公司应计质量更高,这一结论为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提高我国企业财务信息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并回答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我国正在积极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以加强我国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这一政府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数据支持。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首先,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本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有助于改进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因而也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但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立情况来看,内部控制还没有完全发挥其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等应有的作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任重而道远。因此企业要做好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培训工作,应使内审部门全面把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内容,做到管理层重视、职员全面参与、全过程控制,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易于执行且效果明显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加大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建立良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审计师以其专业特长独立、客观地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促进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更可以增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因此,加大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执行情况和审计师鉴证情况的监管力度很有必要。例如监管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监管规则,应密切关注和跟踪内部控制审计执行的效果,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披露相关违法违规事件要严格处罚,在制度实施之初创造制度运作的良好环境,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X
参考文献:
1.Ashbaugh,H., Collins,D.,Kinney,W.,LaFond,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2008,(83).
2.Chan,C.,Farrell,R.,Lee.P. Earm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mal Control wee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J].Joum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7,(12).
3.Zvi Singer,Haifeng You. The effect of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n earnings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 Finance,2011,(26).
4.李享.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1).
5.李明辉.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质量[J].当代财经,2002,(3).
篇10
一、在学生思维停滞时,教师需要自省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旦不主动思考,那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停滞的时候,教师需要自省——找出自己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必须让自己处于清醒的状态,从客观的角度,了解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才能迅速对个中原因作出判断,及时采取相应策略,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思维的停滞有许多原因,如最常见的是紧张情绪对学生思维的干扰。这个时候,教师如不能正确认识课堂情境,适当调节教学氛围,就会导致课堂推进的停滞。教师只有以轻柔的语调、亲切的话语或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
二、在学生思维偏差时,要对学生正确引导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此时就需要对学生“解惑”。“解惑”不是给一个正确答案,而是教给学生获得正确答案的方法和策略,“教”是为了“不教”便是这个道理。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需要教师找出偏差的原因,继而找出自己教学行为中的偏差或缺漏,教师的自省状态是解决学生思维偏差的第一关键。具体有两种方法可以操作。
一是追问,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首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延迟评价;其次对暴露问题的过程给予适时解决。二是推理归谬。当学生答案有误时,推衍出荒谬的结论,并运用结论进行推导,让学生在“碰壁”中醒悟。首先充分表达教师推导行为的善意,不能有任何嘲讽;其次一旦学生发现问题,立即请学生叙述,教师要充分赞许。同时,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捕捉各方观点中的精华,及时提炼;二是在诸多论点的交汇矛盾处概括归纳;三是在争论焦点散开时,及时聚焦。
如在执教“兑换”一词时,针对学生的思维偏差,教师就给予了正确的引导。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对换的意思。
师:甲、乙两同学分别承担提水、扫地的任务,两人想对换一下。能说“兑换”吗?
生:不能。兑换实际上是交换的意思。
师:那两人的钢笔交换使用,可以说小光用自己的钢笔兑换小辉的钢笔吗?
生:不对,不对。兑换是用一种货币交换另一种货币。
师:那么,我用一角钱兑换你的十元钱,行吗?
生:不行,不行!兑换是用一种货币交换数额相同的另一种货币。
通过教师的引导,三年级学生了解了一个专业性强、平常接触少的词语,他们学到的不再是知识,而是如何精确定义词语的思维方法。
三、在学生激烈争论时,应该鼓励讨论
对同一个问题常会有不同意见,原因有多种多样。思维的角度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甚至因个人的好恶也能说出各不相同的看法。教师往往会以权威者的姿态作出仲裁,让学习只获得一种结论,而非学习力或是思考力的提升。其实教学应该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在论争中辩明是非,求得共识。
如教师让学生从“浓、旺、闹”三字中选择一字填在“红杏枝头春意(
)”的空格里。学生的选择包括这三个字。这时,教师不是马上兜售唯一正确的答案和自己的体会,而是先依据不同的选择把全班学生分为三派,然后说:“现在请浓字派、旺字派、闹字派的同学各派出代表阐述本派的选择理由。哪一派先说?”于是各派依序登场,慷慨陈词。接着,教师又说:“请各派派出代表反驳其他派别的理由。”于是,又是一番唇枪舌剑。最后才由教师总结,取得一致。至于那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问题,本来就没有定论,不应强求一律。
当学生对同伴的回答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争论时,实际上是他希望提出个人的见解,表明他在独立思考。教师应该将争论与教学目标建立起联系,将争论引向辩论,将自发的论争引向目标清晰、有组织的辨析。教师不需要给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应该从一个教学组织者隐退成为一个听众和点评者,鼓励质疑,帮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展开的思维过程,将是教学的可贵财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在学生浅尝辄止时,要帮助学生深入
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易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主动作深入地探究。教师往往也是急于求成地将答案抛出,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饭来张口”的惰性习惯,缺乏探索欲望。如许多教师在执教《海伦·凯勒》一课时都会抓住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品质进行教学,但往往学生只能从文意中概括出身残志坚、坚持不懈等空洞的词语。但有位教师在执教时,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提问“如果课文在你的脑海中只浓缩成一个词,会是什么词?能说说理由吗?”教师提问打开了学生阅读的时空,有效运用了独立感悟文本、个性化领悟文本的策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生:大家看课文末尾的中心句:“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所以我认为关键词就是“不屈不挠”。
生:我认为“奇迹”这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孩子。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学会说话,学会表达,还能成为大作家、大学者。这绝对是个奇迹!
教学不是灌输式地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体验获得结论的过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掌握知识。五、在学生出现“好奇”时,
要巧妙化解问题
众所周知,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但教师们常常惧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会让自己措手不及。面对出乎教师意料的问题,他们或装聋作哑,避而不谈;或冷嘲热讽,严词斥责;或信口开河,敷衍搪塞,但教师也期待自己不急不躁、淡定从容,能够巧妙地化解问题。
如在科学课《光的行进》中,关于小孔成像的知识:蜡烛通过圆形小孔在另外一面呈现的是倒立的蜡烛像。当教学到如何证明蜡烛像左右是颠倒的时候,学生提出的方法不下十种:可以通过左右移动蜡烛的方法去看蜡烛像;可以通过遮掉半个蜡烛的方法看像;可以用吹蜡烛的方法看像的变化……其中一位学生提出:“只要将小孔挡掉一半就可以看出来了。”这个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因为无论将那个圆形的小孔变成什么形状,在另外一边呈现出来的还是完整的蜡烛像。但学生较难理解这一点,而且学生提出的这些方法是很有创意的。于是,教师不直接否定,也不做任何阐述,让学生根据各自猜想动手实验,特别留心这个小组,观察他们的实验情况。实验后,教师让这个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虽然他们的实验并没有成功,但是学生通过实验见证了验证的过程,获得了直观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唤醒自己在课堂中的“我”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教师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只有“自我”。作为教师,要从学生这面“镜子”里找寻“我”的存在,只有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相容共生,才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换句话说,教师教学行为的自我监控与调整,不仅可以让教师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丰满、充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