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复习范文
时间:2023-03-28 13:2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化学复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化学教学计划和考试进度要求,这次期末考试内容为高一化学上半册全部内容,内容多,时间紧。为了考出较好的成绩,研究常州市样卷,针对教研室出题意图,针对重点复习。我备课组作如下安排:
1 复习时间:约为十天,即元月五号到十五号。
2 复习内容:整册教材,四个专题,十个单元。
3 复习重点:2、3、4、5、9、10单元。
4 复习过程方式:
(1) 复习基本概念和方程式,叫学生默写方程式等。在复习过程中,对准每个知识点,精选2到3个例题进行讲解,大概用3到4课时。
(2) 根据复习顺序以及《学习与评价》留下来的专题复习资料,讲解专题复习练习,特别期中考试后的内容。
(3) 根据四个专题具体内容,精选三份练习题,期中考试前的一份,期中考试后的两份。针对学生弱点,加强针对性练习。具体安排为:史可卫负责两份,吴柯军负责一份,抽空考试形式叫学生练习,抓住学生存在问题,精讲,并能延伸知识点,以求实效。
(4) 针对学生调查反应,练习效果,出一分简单的概念性试卷,回归课本,增强学生考试信心(吴柯军负责)。
篇2
一、 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掌握常见仪器装置的用途
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合理选择实验用品(仪器和药品)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前提。要正确选择实验用品,首先必须明确实验仪器等的用途。因此在实验复习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仪器装置的用途复习。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有不少实验都会使用到同一仪器。复习时,必须把使用同一仪器的多过实验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复习分析,理解其中的道理,就能够较好的掌握该种仪器的用途。例如,在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实验、制取乙烯的实验、制取硝基苯的实验、石油分馏实验等都要用到温度计,但由于要测定温度的物质或环境不同,因此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也不同。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在一些实验过程要多次用到同一仪器或装置,由于该仪器或装置处于不同的实验阶段和位置,其作用也有所差异。复习过程中也必须对他们依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做到系统的掌握。比如,在粗盐提纯实验中在粗盐溶解、过虑和蒸发结晶过程中三次用到玻璃棒,由于玻璃棒所处实验阶段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复习过程中也必须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
二、 深入挖掘、分析研究,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有些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是顺利进行化学实验的可靠保证,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对实验操作的复习,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验,努力从以下四个角度去认识:(1)对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2)对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3)对操作目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的操作);(4)对错误操作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只有按照四个角度对实验操作进行挖掘和研究,才能深刻领会实验操作的实质与内涵。
三、重视仪器装置功能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于同一仪器和装置,通过不同的操作或一定的组合、改进,就可以实现仪器装置功能的拓展.例如,洗气瓶装置,采用不同的操作,可开发出不同的用途:(1)用作排气集气装置;(2)用作排水集气装置;(3)可用于测量化学反应中产生气体的体积;(4)可用作安全装置;(5)可用作尾气吸收装置;(6)可用作观察气体排放快慢的装置;(7)可用作净化和干燥装置;(8)可用作反应器,等等
四、 全面分析课本实验,挖掘内涵,提高应试迁移能力
高考试题具有“回归基础,在教材中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设新情景,提出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特点,这为复习指明了方向和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必须重做中学阶段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几个课本实验:
(1) 粗盐提纯、萃取与分液、中和滴定(含标准液配制)、蒸馏石油等操作实验
(2) 氨气、氢气、氯气、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
(3)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理论实验
(4) 氯气、硫酸、硝酸、铝和铁及其化合物、乙醛等物质的性质实验
通过重做以上实验,进一步巩固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掌握物质制备、物质性质和化学理论研究(探究)等实验的实验技术和要领,建立稳定的迁移信息资源库。具体地说,就是在重做这些实验时,要求对每个重做的实验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学会控制条件、学会使用仪器、学会观察分析、学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以及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同时还要培养其中意识,即:①动手操作意识;②安全意识;③规范化意识;④环保意识;⑤质量意识;⑥定量意识;⑦创新、质疑意识。教师通过应引导学生改进、完善、拓展教材实验,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使之更贴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强化习题选编、训练和讲评
综合实验题属于能力考查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其命题思路是依据化学实验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将化学实验的考查与化学其他板块的知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等有机地结合,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考查的内容可以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也可以是化学基本原理的有关知识,同时包括实验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典型习题进行整理,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训练。让学生了解这些试题的主要类型、功能和特点,掌握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强化训练,增强他们的题型意识。要学生明白高考实验考什么、怎样考、只有学生对实验题的功能,考查范围、考查特点弄清楚、才能理顺解答实验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在分析典型综合实验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达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真正提高实战能力。
六、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答题要明确、简练
从近几年高考的评卷结果来看,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差表现再不切中要害,含糊不清,不具体明确,化学术语不规范。所以我们要特别注重严格要求学生实验简答题的语言文字表达规范化,尽可能明确化,简练化,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本质上说明问题。
篇3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高三的化学复习一般分为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阶段;第二轮,专项复习阶段;第三轮,综合能力提高阶段。高三化学第一轮基础知识阶段的复习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第一轮复习,才能为整个高三化学复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校在第一轮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研究《考试大纲》、吃透高考试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方向。我们通过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对化学基本理论部分的具体要求及其题型示例,就会知道高考考什么,高考怎么考,高考考到什么程度。通过对《考试大纲》的学习,我们就会对对“了解”“理解”等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在熟悉《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我们对近五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分类进行汇总,明确化学基本理论对主干知识的考察永远是高考考察的热点。我们通过对高考化学基本理论试题“旧”题新做,充分研究高考考试导向,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了无用功,避免了走弯路,切实提高了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效果。
二、回归课本,构建知识框架
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考试题的主要来源,离开教材的复习必然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在每一轮的复习之中,我们都要注意对课本的挖掘和重视。
首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注重理解。在复习当中一定不要沉溺于复习资料,而忽略了教材。在复习中要以教材作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先梳理一遍教材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寻找自己在高一、高二期间学习的遗漏部分和疑惑点,对基本知识多理解、少死记硬背,弄清楚教材中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使教材知识内容结构化和系统化。
其次,我们要整合知识,构建网络。高一、高二所学知识难免有联系不畅、零散的感觉,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除了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复习,以建立其平面网络以外,还可以在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板块复习中,有意识地用基本理论指导该部分内容的复习,以建立立体网络,达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
三、重视规范解题、以期达到灵活运用
为了强化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高,可以针对高考化学试题及理综化学部分试题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题型训练,总结出每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解题能力也只能通过解一定数量的题,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使能力提高。对于规范解题,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审清题意。根据要求回答,审题时必须理解题意,注意题目中关键的字、词、句。一道化学题包含完整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有的句与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前后呼应,相互衬垫。所以必须总观全题,全面领会题意。答题时必须按题目要求来回答,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强化书写规范训练。不能写错别字和不乱写符号,为了减少失误,平时必须认真理解课文内容,过好文字关和符号关。我们教师自身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不出现不完整、不规范的化学用语的书写;要有意创设情境,将化学方程式书写置于情境中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分析、应用中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感受化学用语的价值,感悟规范化学用语的重要性。
3.注意文字表达。答题过程中的文字表达是否规范、严谨以及合理同样决定着答题的准确性。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与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逐步做到词到意出。改进复习方法,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四、加强师生协作、共同搞好复习
复习的过程中目的性很强,任务多,困难大,师生都有很大压力,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做到多交流,做到充分的信任和理解,特别是教师要营造一个有效且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不要因为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而轻易责备学生,相反,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的进步,陪他们一同成长。实际上,高三复习中,许多学生由于成绩提高缓慢或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比教师更着急。另外,学生要理解教师,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肯定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任务重时一定要坚持住,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篇4
关键词:艺术类;化学小高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中化学课程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课改背景下,艺术类学生学习化学感到比较吃力,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不浓厚。
江苏高考方案的改革使得学业水平测试的各科成绩与高考成绩挂了钩前者变得至关重要,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小高考 ”。化学作为小高考的必修科目,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有些困难, 如何提高 “小高考 ”的合格率和优秀率 ? 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个别辅导? 这是摆在高二必修科目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几年我承担了化学必修班的复习迎考工作,在复习策略上有一点思考,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分析成因 ,分类指导
对于艺术类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有的是态度问题,学习习惯较差,有的是学科基础问题,有的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还有的方法问题,通常表现在上课不专心,不喜欢动手记笔记和主动去思考问题,课后对作业和预习抱一种应付心理。而化学中很多知识点需要记住和理解,如果平r学习没有抓紧,久而久之,就对化学学习缺乏积极的态度。
艺术类学生小高考科目达到六门,课程多,厌学心理也是造成化学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化学学科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且大多需要理解,同时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自然就难学好而产生厌学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新课程教材的习题及教辅资料也对化学形成一定的影响。有些知识点在必修和选修中都有涉及,不断深入,但教材中往往讲的内容简单,课后的习题却有较大难度,尤其是各地的教辅资料沿用以前的习题,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二、以情育人,逐步提升
以情感人,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学生。作为教师,对待艺术生,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从爱护、关心、理解出发,以无限的关怀与他们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逐渐使他们感到我们可亲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此时,教师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帮助他们排除苦恼,用心灵的温暖去激发学习的动力。有些艺术生已经被过重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压得失去了理智,我们应做好心理辅导,继而让学生做一些容易题,让学生成功体会到智力活动的乐趣,然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三、研读考纲,科学备考
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高考”,紧扣《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克服盲目性。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因此,
四、夯实双基,构建网络
复习过程中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构建知识的“金刚石”结构,复习不仅仅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回想和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分析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串联、重组,把孤立的知识彼此联系,通过不同层次构成知识系统,使之条理化,形成类似金刚石的空间网状结构,从而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实质产生新的感悟和更透彻的理解。以本为本,抓住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入手复习,建立化学知识基地,然后按章、节并结合块知识展开知识网络的构建。
五、科学训练,提高能力
训练特别是后期的训练不宜采取题海战术,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精心准备试题, 知识性的训练和能力性的训练并重,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有关计算的训练。 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两个方面, 而又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 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 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
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 、规范 、严谨 ,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要求掌握的全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与单位符号等。 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 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书,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地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纠错。 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 使学生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六、重点难点,专项突破
化学复习过程中,考试重点热点,如离子共存、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原电池、元素周期律、化学实验等采取专题训练,专项突破,及时纠错,提高准确度。错误率高的试题要重点讲评,反复训练,反复讲评,降低错误率。
七、加强方法,培养自学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重要,而要做到这点,一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打好自学的基础。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方法。其次,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使他们能完成他们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再次,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相互议论和全班讨论,相互补充。最后,教给他们检查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二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学生普遍感觉化学知识点多,记起来比较枯燥,关键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不善于自学归纳造成的,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知识间的对比,理解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不能脱节;要重视求异和求佳的学习方法的结合。
总之,化学“小高考”复习要讲究方法策略。 分析学生,分类指导,教师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炼、迁移,扎实打好基本功,养成好的规范书写,认真对待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解题,认真审题及时订正错题,学会思考,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小高考,2015年所教班级成绩优异,合格率达到9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体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 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
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 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__________________。
(5) 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除去水蒸气 除去CO2
(2) 氧化铜(CuO)
(3) 无水硫酸铜(CuSO4)检验H2O
(4) (g―ab)―kj―hi―cd(或dc) ―fe―lm
(5) 原混合气体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 原混合气体中的H2O已被除去,其中H2与CuO反应生成的H2O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本题满分为15分,从阅卷统计来看,全省平均分只有9分,失分较多。考生主要存在以下错误:
1. 文字叙述中,用词不当、错别字、书写不规范的情况较为普遍。
如把盛浓H2SO4的装置的用途写成:“过滤水蒸气” “脱水” “脱水剂”;把盛NaOH溶液的装置的用途写成“过滤CO2”;把检验水所用的无水硫酸铜写成:“硫酸铜晶体”“无水硫酸铜晶体”;把“CuO”写成“CaO”;把无水硫酸铜变蓝写成“CuSO4・5H2O变蓝”“CuCl2变蓝”“碱式碳酸铜变蓝”“碱石灰变蓝”等;在导管连接中把“e”写成“c”、“i”写成“j”、“l”写成“i”等。
2. 把所学知识随意外延。
通常我们采用在加热条件下还原CuO或铁的氧化物,然后检验产物的方法来证明H2、CO的存在。但很多同学用“MnO2”“MgO”等一些不能与H2、CO反应的氧化物来替代CuO及铁的氧化物,导致失分。
3. 实验设计缺乏整体思想,思维不严密,粗心大意。
回答盛浓H2SO4的装置的用途时出现“除去尾气中多余的水蒸气”的错误说法;回答盛NaOH溶液的装置的用途时出现“尾气处理”“除去尾气中多余的CO2”“吸收尾气”以及“防倒吸”等错误说法;仪器B中的两个反应只写出一个,等等。
4. 对仪器用途不了解。
知道干燥管可以放在装置的末端,不知道它还可以连接在中间;气体通入洗气瓶出现“短管进、长管出”的错误;使用干燥管则出现“小口进、大口出”的错误等。在抽样的168份试卷中,将导管连接“kj”写成“jk”的占14%,“fe”写成“ef”的占20%。
5. 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忽略题目限制条件,随意设计实验。
在检验是否含有水时,采用称量浓H2SO4、无水CuSO4、CaCl2是否增重等不合理的方法。
6. 设计的实验现象不易被观察到或确认。
在检验H2还原CuO后所生成的水时,不是使用无水CuSO4,而是观察玻璃管上是否有水珠。试问:在温度较高条件下,一定能看到水珠吗?另外,选用CaCl2、P2O5、碱石灰这些遇水基本上看不到现象的药品的情况也很多。
针对以上错误,同学们在今后的实验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规范化学用语的书写。
在回答化学实验问题时,很多同学原理都懂,就是经常由于书写不规范或写错别字被扣分,非常可惜。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坚持把文字写规范,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 回答问题要有整体思想。
该实验题的设问采取了倒置的顺序。要正确回答第(1)(2)(3)小题的问题,先得有正确的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也就是说得先回答第(4)小题。许多同学在回答第(1)(2)(3)小题时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作为答题依据。
3. 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要求。
洗气瓶、干燥管等是我们常见、常用的仪器。气体流经干燥管应大口进、小口出,流经洗气瓶应长管进、短管出,这是平时常讲的要求,但最终答题结果表明因气体流向错误而失分的比率相当高。当然,这些错误有些是粗心造成的,但也不排除确实有部分同学不清楚仪器使用的要求。
4. 选择试剂、药品时应考虑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和实验现象的实际效果。
本题中,在CO和H2未充分分离的情况下,很多同学试图用爆鸣等手段来检验H2的存在;或者点燃气体,看火焰是否呈淡蓝色来检验H2的存在。但是被测的两种气体恰恰都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并且燃烧火焰颜色相似。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从产物的差异性来考虑如何检验被测气体存在与否。如果明白了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原理,就不难回答NaOH溶液的作用;如果明白了用无水CuSO4来检验H2O的原理,在回答浓H2SO4的作用时也不会出现类似浓H2SO4增重、体积增大、发热等错误回答了。
5. 审题要仔细,尤其应注意关键字、关键图。
今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明明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的限制条件,但考生的回答中还是出现了用到图中并未提供的称量仪器的错误。另外,本实验题中几件仪器、装置的摆放方式也是有深意的:干燥管左小右大;三个洗气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的导管都是左长右短,第二个却相反。粗心的考生总是习惯性地以为气体左进右出,最终导致NaOH溶液洗气瓶、干燥管连接时出现错误。
6. 选用常见的检验试剂,选择检验结果明确唯一的方法。
篇6
一、结构观
结构观是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是对物质本质和化学反应本因的深层次认识。这一科学方法源自“内因在事物中发挥决定作用”的哲学论断。有什么样结构就该有什么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衍射”什么样的结构!有机化学是这一科学观念充分体现。
[例1]β-紫罗兰酮是存在于玫瑰花、番茄等中的一种天然香料,其结构如图1所示(未表示出其空间构型)。下列关于β-紫罗兰酮的性质描述正确的是____。
图1
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D.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3mol H2反应
分析:该题β-紫罗兰酮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的性质等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A分子无苯环,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B、C分子中的官能团决定了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能发生加成、取代反应,不能发生消去反应。D.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3mol H2反应。
二、转化观
“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是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利用图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及其转化关系进行学习,不仅有利于做好第一轮复习,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学习思路。
以教材中的习题为例,用化学脉络图可表示下列转化关系:CaCaOCa(OH)2CaCO3;CCO2H2CO3Na2CO3NaHCO3。化学脉络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和完善化学知识的认知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化学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化学概念或知识网络,借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某一化学主题的理解。
三、强弱观
(1)在化学反应中往往表现为:①活泼(非)金属置换不活泼(非)金属;②强酸(碱)制备弱酸(碱);③溶解性强的制备溶解性弱的;④强氧化(还原)剂制备弱氧化(还原)剂。
(2)当同一个体系中,一个反应物与另外多个反应物反应时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即优先规则。①有序氧化(还原)。例:少量的Cl2通入FeBr2溶液中,Cl2先氧化Fe2+。②有序放电。阳离子在阴极放电顺序为:Ag+>(Fe3+)>Cu2+>(H+酸)>Fe2+>Zn2+>(H2O中的H+)。阴离子在阳极放电顺序为:金属阳极(Cu、Ag等)>S2->Cl->OH->含氧酸根离子。③有序中和。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当加入一种碱(或酸)时,酸性(或碱性)强的物质先被中和。④有序沉淀。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能与所加试剂形成沉淀的离子,则溶解度小的物质先沉淀。向KCl、NaBr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AgNO3溶液时,先析出AgBr,其次为AgCl。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在大量存在NH+4、Al3+、SO2-4、CH3COOH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立即有气体产生。
B.常温下,反应4Fe(OH)2(s)+2H2O(l)+O2(g)=4Fe(OH)3 (s)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
C.NaHR(H2R为二元弱酸)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HR-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D.向0.01mol·L-1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c(Na+)>c(SO2-4)>c(NH+4)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与原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A中与NaOH反应的顺序是:CH3COOH、Al3+、NH4+、Al(OH)3。B.化学反应自发向生成稳定体系的方向转化,即放出热量(焓变小于零)并且混乱度增加(熵变大于零)的方向转化。C中HR-具有双重性,酸碱性取决于HR-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D中OH-先与H+中和,再与NH+4反应一部分。
四、守恒观
在溶液中存在离子的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得失电子守恒。在某些复杂多步的化学反应中存在元素守恒。
[例3]常温下,向10mL 0.1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 Na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____。
图2
A.A点的pH为1
B.B点时2c(H+)+c(CH3COOH)=2c(OH-)+c(CH3COO-)
C.在AB之间:c(CH3COO-)>c(Na+)>c(H+)>c(OH-)
D.C点时:c(H+)+c(Na+)=c(OH-)+c(CH3COO-)
分析:本题以NaOH溶液滴定CH3COOH溶液的滴定曲线为载体,考查溶液中盐的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等基本原理的应用。该题的思维容量较大。(1)由于CH3COOH是弱酸,只能部分电离,所以C(H+)小于0.1 mol·L-1,A点的pH大于1。(2)B点对应的溶液组成是CH3COOH和CH3COONa。根据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两式合可得。(3)C中根据图像可以确定在AB之间c(H+)>c (OH-),而c(Na+)与c(H+)的大小无法确定。在AB之间溶液的组成是CH3COOH和CH3COONa。极限法在A点c(H+)>c(Na+)=0,在B点c(Na+)>c(H+)。所以在AB之间也可能存在c(H+)>c(Na+)。(4)C点溶液的组成是NaOH和CH3COONa,D考查了电荷守恒。
五、分类观
将大量的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化学学科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就能形成了带有学科特点的分类角度和分类方法。对于数以千万计化学物质,利用分类观,能把繁多的物质通过分类构成一个有序的逻辑体系,有利于把握物质之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进而探讨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从整体上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提供内在线索,这也将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
“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可以对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使有关的知识系统化;“交叉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物质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使有关的认识全面化,这便是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篇7
化学学科是一个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而物质的存在状态和相互发生的关系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看似平凡的世界内部,每时没刻都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产生什么新物质,或者有什么物质消失了。对这种规律的描述,就是化学语言中的符号样式——化学方程式。
1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内涵及意义
1.1 定义及内涵:化学方程式,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不同物质之间化学反应的式子。即用化学式(有机化学中有机物一般用结构简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
从书写的角度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能凭空去想象物质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同时,要能够满足物质守恒的规律,也就是说在化学方程式等号的两边各种原子总类与数量必须相等。
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化学计量数代表了各反应物、生成物物质的量关系,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对于气体反应物、生成物,还可以直接通过化学计量数得出体积比。
1.2 表示意义: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表示一定的特定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表示化学反应的条件;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表示化学反应的类型;表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即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
2 化学方程式的结构依据和正确书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谓的事实依据,指的是作为化学反应参与的物质过程,由哪些物质参与化学反应这一行为,从而促进和推动物质间向另外一种状态变化。变化发展的过程,必须是实实在在可以发生,并且条件缺一不可,或者至少能通过某种相关的辅助手段,实现化学反应的实现。这一事实,即是化学反应不可改变的规律。同时,这里的事实是说明反应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也不会因为我们意志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是指在方程式两边参与式子反应的物质,在质量、式量和总能量方面,都保持前后一致。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在进行化学方程式复习时,要随时检查是否与质量守恒保持平衡,是否能在能量守恒方面找到恰当的等量关系,以突破解决的最佳方案。
那么,如何才能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这里,总结一个四字步骤:写——配——注——等。
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用短线或箭头相连。写方程式,首先保证所写的物质的化学式书序正确,包括所描述的元素符号、下角线要保持一致,如果书写的式子不是所描述的物质,那么,描述的反应过程就会产生与化学事实不符的情况,造成记录和科学实验的严重后果。
配——配平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二个重要步骤,就是在书写好的反应式两端,寻找恰当的系数与等号两边相配合,在配平方程式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偶配法、定一法(把其中某个式子系数假定为“1”)、待定系数法、分数法、化合价升降法、得氧失氧法等方法。
注——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
等——将短线或箭头改为等号。
3 化学方程式的分类复习
3.1 按照教材知识编排:这是根据所使用的教材知识结构顺序,分门别类地进行复习,这个方法适合于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使用。在梳理教材知识点的过程中,每个一个化学知识最基本的线索就是具体看似分散的一个个化学方程式组成的。
应该说,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语言中最基础的语言符号,它直观地描述了某种化学物质的特征,性质,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某一化学现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动态改变过程。所以,学生在做第一轮复习时,不仅仅是回忆老师讲授过的内容,更要把知识中的文字叙述部分,与化学符号语言的关联部分进行配合理解,做好分析整理,明白每个化学方程式是如何推演而来,又描述一件什么样惊人的物质变化。
在按照教材复习化学方程时要注意每个知识点与方程式之间的对应,做到准确务实,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条件的生成,以及反应结果的文字描述等,一定要忠诚于教材的观点,不能想当然地发挥。
3.2 按照物质分类来复习
3.2.1 非金属单质:高中阶段常见的非金属单质有F2、Cl2、O2、S、N2 、P 、C 、Si、 H等。这几种单质有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假如是氧化反应。
篇8
一、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及近4年福建理综化学试题的启示
四年来,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命制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在试卷结构、试题类型、分值设置等方面均有比较成熟的做法。2012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各方面均保持相对稳定,较为平和。试题内容严格按照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不超纲,无偏题、怪题。试题既注重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也体现高考的选拔性,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教学。2012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特点如下。
1.试题知识点覆盖面广,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
这一特点是近四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显著优点。2012年试题考查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基本实验操作等主干知识,重在考查三基,力图扩大知识的覆盖面。试题还注重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依然重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全卷考了4个化学方程式,其中1个考查课内,3个是根据信息书写。
2.试题难易结合,凸显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近四年福建试卷都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7道选择题仍以基础题为主,3道客观题重在落实“三基”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设问难易编排顺序合理,难度控制恰当。2道选考题既体现选修模块特点,又重在考查学生应用概念、规律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2012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考查基础知识约占50%,确保学生能拿到基本分值。例如,2012年试题选择题第6、7、8、10题;第23题的(1)(2)小题;第24题的(1)(2)①小题;第25题的(1)小题;第30题的(1)(2)(3)小题;第31题的(1)(2)(3)①②小题。这些题目一般学生均能作答。
试题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读图能力、推断能力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深度,符合高考试题的选拔性要求。例如,选择题第12题,这题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要求较高的题目,题给信息量大,考查学生能力全面,尤其是读图能力要求较高。其中D项还要注意横坐标的数量级,要求学生要细心。再如,2012年试题的第23题第(5)小题;第24题的(2)②(3)小题;第25题的(1)小题;第30题的(3)(4)小题;第31题的(3)(4)小题,都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
3.试题朴素简练,有利于考生水平正常发挥
试题无过多冗长的文字叙述,没有花哨的铺垫,表述明晰、图示简洁、答案明确简练。多处设问直奔题旨,较好地控制了试题的阅读量。如第23题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5个小问各不相干,独立成题,简单明了。第24题没有了复杂的工艺流程,没有在流程上设置障碍,问题设计平实。平衡常数计算简单,只要代入即可,没有复杂的数学变换,降低了难度。这体现了试题的简约性原则,致力追求自然朴实的风格,将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的教学。
二、2013年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1.加强集体备课力度,提升教研实效性
提升教研实效性,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是取得高考成功的重要保证。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强调做好以下几点。
(1)集备活动要加强纲本学习。
教师们要做到将教材烂熟于心,深入解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还未出台的情况下,2012年《考试说明》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研组、高三年备课组要开展以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主题的集备活动,反复研讨准确把握高考考点的范围和要求层次,该删除的一定要删除,该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该突出的一定要突出,少做无用功,提高实效。
(2)集备活动内容要明确。
针对高三年复习的特定情况,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要重点商讨并明确以下内容:复习课的进度、复习的重点如何体现、复习的难点如何突破、复习课应采用的教学方法等,切实提高高三集体备课的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3)集备活动要研究近年来全国各地真题,分析命题趋向。
尽管不同时期、地区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大致相同,但每年的高考命题人员不同,题目呈现方式不断在变化。但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化学高考试题,命题手法基本相似,题目不偏不怪,不超纲。特别是涉及知识点、能力考查点几乎都是相似的。这就提醒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近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综合变化点和创新点。对于近年的高考试题不仅要做,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命题专家的思维特色和命题风格,分析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把握高考试题的特点和难易度,从而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说题”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教研活动。在集备活动中,可尝试通过说题来共同分享研究高考试题的成果,丰富教研活动的内涵。“说题”的基本环节有:选题、做题、说题。其中说题内容包括:①说题目的背景。分析题材背景、知识背景、方法背景等,还有题目的出处、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选择本题的目的;②说题目的解法。就题论题进行思路分析、解题操作、一题多解;③说题目的教法。简明扼要地说明题目的教学方法,即说怎样将题目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和规律有效地教给学生;④说题目的拓展变化。即其他的命题方式,一题多变。通过说题,提高教师选编习题试题的能力,提高试题评价和命制水平,提高习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改革复习课堂模式,在课堂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近四年的福建理综化学高考试卷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模式,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备考过程中,除了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提升学生能力更是应对高考最有效的做法。
复习课堂如果只有教师讲授和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模仿,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思维不灵活,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差。所以要探索创新合适的复习课堂模式,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知识点的复习,还要关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否有帮助。以下几种复习模式可以选择应用。
(1)更多地使用问题和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来源。更多地用问题和任务去引导和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获取信息、动手、相互间讨论的机会。化学课堂观察研究发现,这样的课堂将不仅更加高效,而且对学生统摄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势思维和求异思维等的提升大有裨益。
(2)注意在复习课前后布置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这不仅有利于复习知识,而且对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将更加深刻。通过建构“思维导图”,学生将对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审视,举一反三,达到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境界。
(3)在习题讲评课上,偶尔尝试让学生来“说题”,精选合适的题目让学生上台讲评。除了调节课堂气氛,这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品质也有一定的作用。学生“说题”过程中所暴露出认识上的缺陷,外化的思维的丰富性、多样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资源,使教师的复习和讲评更有针对性。
(4)习题的讲评一定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一道题的讲评,学会一类题的解法。一个教师的水平高低,从他习题的讲评就可见一斑。切不可停留在只对对答案,就题论题的肤浅做法。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举一反三,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制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3.三轮复习要明确阶段任务,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明确不同复习阶段的任务,注意复习节奏。教师要认识到重要的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千万不能盲目地赶进度而不注意复习质量。
第一轮侧重于“三基”的夯实。基本按照课本的知识序列,分单元进行全面复习。对所有知识点要进行地毯式的清扫,不留死角。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精选习题,要考虑习题对所复习的知识点是否有针对性。这样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讲评效率。这一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单元过关是搞好这轮复习的关键。在这轮复习过程中也可先让学生尝试做做真题,让学生对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有个大致印象。
第二轮重在提升综合能力,克服遗忘。专题训练、综合训练、理综训练滚动进行。这轮复习的前阶段对于重要的专题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强化。重要专题如下:a.阿伏加德罗常数;b.氧化还原反应;c.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d.离子的鉴别与离子共存;e.盐类水解——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f.pH的计算;g.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h.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的运用;i.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j.盖斯定律与热化学方程式;k.简单有机物的性质;l.化学计算;m.选考内容等。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强化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这轮复习的后阶段要根据高考试题的题型特点按题型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选择题应专门做限时训练,确保准确率。此外,对于化学反应原理题、化工流程题、实验题、选考题等题型集中突破,分类过关。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学生解题速度,答题规范的训练,提高得分率。这个阶段对外来的信息卷要精选、精练、精评,坚决摒弃偏题、怪题、老题,坚决避免只做不讲或讲解不到位。注意着力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化学科成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指导学生做好对试题涉及知识点、解题策略和方法、解题规律和解题失误的反思。
第三轮为冲刺阶段。注意回归基础,回归教材。教材是考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最原始载体。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理清教材各章节基础知识,纵横联系,前后比较,把握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高考是一种融知识、能力、体能、心理等因素的综合性竞争。这个阶段还要注意调节应试心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将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战高考。
4.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教学与训练,培养文字表达能力和规范解题能力
(1)教师要坚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用语表达,对于重要的化学用语,要经常在板书上体现,以便于学生模仿掌握。
(2)教师每节课都引导学生规范书写,要做到书写准确、规范、快速。
篇9
一、科学规范进行操作
对实验操作的复习,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验,有些实验操作的方法会因实验仪器装置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教师就必须抓住实验操作原理、结合具体实验来确定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装置气密性检验,气密性检验的原理为:一是使被检验装置和水构成密封体系,二是依据改变体系压强时产生的现象来判断仪器装置是否密封。但由于不同实验仪器装置的差异,检验所采用的操作与方法也有所区别:一是“常规法―微热法”,操作:利用热源对仪器装置微热―观察是否有气泡―移开热源―观察是否形成水柱。复习时,对此类存在差异的同一操作也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化学要求考生正确把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依据具体的实验情景,灵活地运用实验基本技能,正确安排实验步骤、控制实验条件并处理好实验安全问题。例如: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的碳粉充分混合物,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
按图连接仪器。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1)元素Z是什么?(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金属热还原反应的理解,考查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处理实验中具体问题。确定不了MZ是什么物质,不会影响解答其中的大部分题目。中学化学中遇到的黄色化合物不是很多,常见的有过氧化钠、溴化银、二硫化亚铁、硫化铝、二硫化亚铁铜等。氧化亚铅(PbO)也是黄色的,但不属于常见物质。从题目中看,题设MO是黄色物质,该物质的化学式是MZ,而且这种物质的氧化性很强,从题设情景看,绝不是过氧化钠,它不可能用C通过热还原得到。高中阶段未学习其他黄色氧化物,因此不能确定M是什么元素,题目也不要求回答,只能写为MO。我们也可以用MZ来表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学生只会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先推断出具体物质才能解答,就陷入死胡同。学生的应变能力并不单纯是靠解题训练能得到的。MZ与过量的碳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可以知道该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也就是说Z元素应该是氧。因为一直通入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因此,停止加热时,不会因为温度降低,反应管内气压减小而引起液体倒吸,所以不需要将a和b之间的连接处断开。根据过量的碳与MZ反应来看,该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二氧化碳之外,还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应该进行尾气处理,处理的方法可以将其在导管口点燃,或者用气球收集,或接一个加热的装有CuO的玻璃管。学生在推断出MZ是氧化物,明白题设实验是通过热还原法用碳还原MO制得金属单质M之后,还要回答如何防止装置内气压降低产生液体回流,如何防止含有有害气体的尾气污染空气、危害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使用气体反应物经常需要考虑的,需要学生依据题设情景,作考虑、判断。
三、强化化学实验原理
我常常在想,在进行了实验的全面复习之后,为什么学生还会怕做实验题?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学新课的时候,到实验室做实验时会存在一些负面因素,诸如欠认真、欠思考,实验走过场、看热闹,这样实验的收效就大打折扣,严重地妨碍学生对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的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原理的理解,以致影响到日后的实验总复习。基于这种考虑,在实验复习中教师要避免完全是纸上谈兵的做法,要避免复习完后学生还是缺乏深刻印象?所以我在实验复习中让学生重返实验室,进行一些实验的具体操作,并且是每人独立完成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由过去的“玩”实验真正转化为研究实验。为此,我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我所安排的这一系列实验,绝不是课本实验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些综合性的实验,由学生通过分析来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到实验室去通过独立的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方案,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我设计了一个“将含有MgSO2杂质的NaCl样品进行提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涉及了胶头滴管的使用、过滤、蒸发、沉淀洗涤、判断沉淀是否洗干净、判断沉淀是否完全、pH试纸的使用等实验方法和操作,学生把实验设计出来并独立完成操作,得到不少收益。
篇10
关键词:高三化学 规范性 思考 细节
高三化学科的复习内容相比以往纷繁复杂,而且新课程实施以来,化学科课时并没有明显增加,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来提高化学科教学效率?从知识表面来说,大都高三学生复习到一定程度时,基本停留在某一层面,很难再有突破性的提高,影响其最终高考化学成绩的还是一些细节方面的因素.如何能在学生知识水平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复习的规范性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是高三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问题.如今的高考,越来越强调规范表达的化学语言,所以笔者对复习规范性做了一些以下的思考.
1 建构用语 规范表达
4 步步规范 期待创新
高三化学复习规范性的最高境界——是从教学中能领悟更高层次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远比分数来得重要!笔者觉得,若能从“感官具体——抽象思维——实践解决”,说明学生化学科的能力已经有了质的提高,因此,为了通过步步规范复习帮助学生感悟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化学规律,教师应首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规范复习基础,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处理,从中感悟、分析、抽象,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一定的创新精神.
在高三化学复习有一个实验问题: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实验,试验中有一个步骤,即反应器试管中存在一部分空气,这一问题使得实验总是会将生成的NO,立刻与管中的氧气结合为NO2(红棕色),使学生根本无法弄清楚无色的NO是否存在过?但是教材却说,NO是存在而且无色的(理论状况下).如何从这样的实验中去感悟无色的NO呢?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一次步步规范下的化学实验,笔者首先请学生将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安装好,然后请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实验是按照纯理论设计的,到底有没有不足呢?各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讨论,请学生一周后上交改进的实验装置方案.各组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和尝试,设计了多种实验装置方案,在第二节课中笔者请各组代表发言交流,相互督促改进,最后从各组学生的设计中取其精华设计了最适合实际状况下的实验装置,最后笔者与学生在实验室按照两组成员的设计安装了这个装置,为后来成功试验NO的无色提供了设计方案.
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之余,通过学生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笔者觉得学生真正悟到了从步步规范操作、知识到获得创新的乐趣,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真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规范进行改造装置.
细节决定成败,在倡导“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对解题的规范、实际的动手规范等细节方面的要求却逐步提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规范的教学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教学各环节的规范性,使高三复习更具高效.
参考文献:
[1]彭辉.中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7
[2]江会照.从“首因效应”看化学课堂教学的规范性[J].化学教学,2006,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