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题范文
时间:2023-04-04 17:3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复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64
在高考政治复习中,学生要针对自己在平时复习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和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政治教师要牢记“学生的弱点就是高考命题的兴奋点”。
一、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熟悉题型
1.选择题要“三读”
(1)读题干,把握出题者的意图
学生做选择题时首先应读题干,从题干中找出答案的选择方向、范围等。教师应引领学生读清、读懂题干,认真仔细、一字一句地读,不漏掉任何信息,掌握题干的中心思想。
(2)读题肢,进行鉴别筛选
学生通过读题干领会了题意后,要对每一个题肢进行详细的阅读,理解每一个题肢的含义,尤其是对于看上去相似的题肢进行认真的对比,找出细微的差别。针对每一个题肢进行逐一判断与鉴别,本身就错误的题肢可直接排除掉。
(3)读题干与题肢间存在的联系,确定正确的选项
充分运用思维,调动大脑中的有效信息,将题干与题肢进行一一对照,根据题干给出的范围分别对题肢进行分析与鉴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对题肢的正确与否进行有效的判定,将本身错误的题肢直接排除;②找出与题干有关系的题肢,排除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题肢;③分析与题干相符的题肢。
2.做到“两排除”――先排错,再排乱
先排错是指将本身错误的选项先进行排除,将干扰项减到最少,从而利于选择;再排乱即排除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规定的选项。
二、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1.主观题要做到审好题
主观题主要包括材料和设问两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从这两方面入手。主观题中的材料包含题目的大部分信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找准关键词句,将材料读通、读懂、读透,掌握题目的中心思想,捕捉有效信息。而随后的审设问则是审题的关键环节。从设问中可看出答题的方向与答题的知识角度。将设问弄明白才会回答得更加全面、准确。
2.主观题要做到慎答题
学生在对材料与设问进行有效的分析后就要回归教材了,将试题所涉及的问题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将材料与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迅速整理、归纳,并有条理地将各知识点写出来。在答题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根据不同类型的试题选择不同的答题方式。
(1)答案基本框架:基本理论+结合材料分析。
(2)答题基本程序:一读――二找――三定――四答。
(3)答题基本要求:先重要后次要、答案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条理化、表述专业化,做到字体工整,布局合理,涂卡规范,思路清晰。
三、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1.做到“三看”
(1)看图表。有些试题中附有图表及说明,且图表有表格形式、饼状图和柱状图几个类型,由标题、时间、项目、数据及标注等构成。学生在看图表时一定要仔细,将图表看全面,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答题。
(2)看注文。图表中的注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主观题中图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注文能够对解题起到提示的作用,帮助学生答题。
(3)看设问。出题者通过设问来对学生进行测试,每一个设问都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回答时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学生应分别读懂各个设问,找出各问题之间存在的关系,便于答题时组织有效的答案。
2.做到“三到”
(1)由数字到术语。这一要求主要是针对图表型主观题,这类题型主要是通过数字对某种经济现象进行有效的反映,而在答题时则需要将数字转化为政治术语。
(2)由现象到本质。图表上的数字反映的只是现象,而由数字转化为术语的这一过程体现的就是由现象到本质。
(3)由理论到实践。政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2
[关键词]物理复习方法复习效率
高考物理考查的知识点多,重点难点也多,学生往往难以把握,甚至有些教师也感到手足无措。如何提高高考物理的复习效率,笔者认为要特别关注一些复习方法,这样有利于提高高考成绩。
一、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与以往教材、课标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等阅读材料。熟悉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二、明确高考复习措施与目标
高考物理复习的措施与目标,一是分章复习,帮助学生对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物理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系统化。二是分块复习,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扎实,更为系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三是模拟测试,主要进行针对性训练。针对陸训练,一是查漏补缺,训练解题能力;二是回归课本,巩固核心知识;三是纠错矫正,强化答题意识。
三、突出实验,强化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要探究手段的学科,实验题在高考试题中占较大比例。高三复习要重视对物理实验内容的复习,包括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应落实到位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考复习阶段,时间很宝贵,所以总认为这段时间以老师讲为主,而不让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认为那样会浪费时间,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是学生思维的最佳阶段,是学生对知识信息感知、理解阶段,也是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的重要阶段。但在自主学习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自主学习时教师不能放任自由,应在课堂上巡视,加强监督。要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分析问题。鼓励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困难、挑战困难,善于从解决困难中寻找快乐。善思乐学。
在课堂上要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阶段对手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消除困惑、解决重点难点和掀起思维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对于所有学生在自学后都已懂的问题,原则上不讲。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可以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点拨讲解。进行生生互动交流时,教师要善子发现学生中的优势学生和学生中的优势观点,为“兵教兵”做好准备。对手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老师要引导并鼓励他们及时请教,消除知识障碍,同时要教导他们不能有依赖心理,要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并掌握一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讲究复习方法
高考复习阶段,学习和复习知识重要,学习和复习方法更重要。师生要经常归纳各个知识点的规律性的东西,力求能举一反三。尤其是填空题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教师宣布“参考答案”上,要让学生自己练,自己讲解答的思路和过程,学生相互评价答案的优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掌握答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六、重视练习
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引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要借题发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究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以训练与提高。
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要注重讲练结合。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而重在点拨,不再是替代而是启迪,不再是表演而是导演,不再是要求而是激发。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不是主体无法替代学生的工作,学生才是主体。老师应当好导演,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超过老师,要学生敢于超越,敢于挑战,敢于说“不”,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思路、讲方法、讲成功的经验和失利的教训。
篇3
1 透析核心命题点
纵观近年高考试卷可以发现,其特点体现了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现了新课标的能力要求.
1.1 从选择、填空题来分析,概念强化,思维灵活,题目“小、巧、活”,前几题难度较低,大多属于“一捅就破”的题型,后几题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坡度设置合理,有利于考生临场发挥,为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水平的基础平台.
1.2 对于解答题,主要以“六大板块”的知识作为考查内容.
其一是“三角与向量”板块.这是因为“小小三角,性质集中”,一是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有界、无界性等在这里应有尽有;二是三角函数的种类多,它们互相衬托、互相交融、互相衍生,形成了三角函数大家庭;三是三角函数为函数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其二是“立体几何”板块.立体几何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载体,其考查内容以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为主,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角”与“距离”的计算.
其三是“函数与导数”板块.因为平面向量也好,概率统计也好,深层次地看,不仅渗透着函数形式,更渗透着函数思想.导数的引入是数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由此数学发展到变量数学的新阶段,同时也便于与高等数学内容上的衔接,所以把导数与一些传统内容结合在一起设问,已经成为一种新颖的命题模式.
其四是“概率统计”板块.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概率统计的应用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能力,所以加重概率统计的分量成为必然.
其五是“解析几何”板块.解析几何是综合几何的一个跨越,它把图形移到坐标系内,把对原来图形的定性分析延伸到用数形结合的定量研究.由于二次式系数不同,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圆锥曲线,其图形也各异,数与形的对应得到充分体现,使它们有着完美的结合.圆锥曲线通常与直线交汇命题,成为具有一定区分度及选拔功能的解答题.
其六是“数列”板块.数列是函数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定义域是正整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数.数列在高中数学中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衔接点.因此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填空题中,突出“小、巧、活”的特点;在解答题中,承载了考查构造、转化的能力的功能,常常也是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并重,但略偏向于思维能力.
另外,由于世界上的事物之间不等是绝对的,相等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因此有关不等式的知识渗透在上述各大板块中,可谓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特别是函数、数列与不等式之间的综合考查,是各地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压轴题的首选载体.
2 辨清备考新航向
我们从前期复习到后期复习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二是将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为此,应从下列五个方面的要求去实现:
2.1 注重“三基”复习
重视对“三基”的考查,重视对通性通法的考查,关注知识点的覆盖率.在解答题部分仍会先易后难,继续坚持“多设问,缓梯度,有效增设难度”的思路.强调“三基”,突出“三基”,考查“三基”还将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主旋律.
因此,在复习时,仍要以“基”为本,把握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以不变应万变.在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教材,夯实基础,切忌刻意追求偏题、难题、怪题,稳拿基本分,再争提高分.
例1 集合A={(x,y)|y=a},集合B={(x,y)| y=bx+1,b>0,b≠1},若集合A∩B只有一个子集,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1) B.(-∞,1] C.(1,+∞) D.R
名师点睛 本题属于基础题,但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是数形结合,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数共有2n个,二是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因集合A表示直线y=a所构成的点集,集合B表示指数函数y=bx(b>0,b≠1)的图象向上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后的图象,从而y>1,而集合A∩B只有一个子集,说明A∩B=,故选B.
2.2 强化“主干”地位
“重点内容重点考查,非重点内容渗透考查”,强调“主干”内容的地位,两数(函数与数列)、两式(三角函数式、不等式)、两率(概率、变化率)、两线(圆锥曲线,直线与平面)的地位将显得十分重要,这些重点内容将构成试卷的总体结构,在试卷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我们要对以函数性质为主线的函数与导数、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为载体的数列、以平行垂直位置关系为重点的立体几何、以基本性质和运算为目标的解析几何、以数据收集与整理为主要内容的概率统计、具有数形双重身份的平面向量及不等式等高考的热点问题进行重点复习.
例2 已知函数f(x)=sin x,数列{an}满足a1=12,an+1=f(πan2).
(1)求证:当x∈(0,π2)时,不等式2πx
(2)设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
求证:n2≤Sn≤1π-2[(π2)n-1].
名师点睛 第(1)问,利用导数知识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得函数的极值,即可证此不等式成立;第(2)问,先证数列{an}为递增数列,再由放缩法,化归为等比数列的求和而证之.
2.3 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正像前几年的高考试卷一样,2011年的高考试卷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会贯穿在整份试卷中.选择、填空题虽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但其中也会隐藏着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解答题将会更加凸显数学思想方法在创新、开放性试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高中数学主要有七大数学思想方法:①函数与方程思想;②数形结合思想;③分类与整合思想;④转化与化归思想;⑤特殊与一般思想;⑥有限与无限思想;⑦或然与必然思想.
例3 设等比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比为q,且q>0,q≠1.
(1)若a1=qm,m∈Z,且m≥-1,求证:数列{an}中任意不同的两项之积仍为数列{an}中的项;
(2)若数列{an}中任意不同的两项之积仍为数列{an}中的项,求证:存在整数m,且m≥-1,使得a1=qm.
名师点睛 本题实际上是证明充要条件,从定义出发易证第(1)问,即等比数列{an}中不同的两项ar、at之积是它的第r+m+t-1项;第(2)问的解题关键是证整数m≥-1,这可通过反证法证得.
如果通过类比思想,上述命题可改编为: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且d≠O.
(1)若a1=md,m∈Z且m≥-1,求证:数列{an}中任意不同的两项之和仍为数列{an}中的项;
(2)若数列{an}中任意不同的两项之和仍为数列{an}中的项,求证:存在整数m,且m≥-1,使得a1=md.
2.4 关注数学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又反过来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因此在新课标卷中,考查实际应用题的方针不会改变,会更加关注那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可以肯定的是将来应用题设计的问题背景会更加公平、更加成熟,将会更加关注数学的本质及数学应用的实质,关注考生数学建模能力和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培养能力素养
近年的数学高考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在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着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素养、数学潜能,这种考查方式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今后高考命题改革的一种导向: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在国家大力提倡进行创新的今天,《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因此,对于“探索开放题”、“信息迁移题”、“操作探究题”、“代数推理题”、“研究性问题”等新题,要做到:通过转化,化“新”为“旧”;通过联想,以“旧”攻“新”;通过感悟,以“新”制“新”.
例4 如图所示,椭圆方程为x216+y2b2=1(4>b>0).P为椭圆上的动点,F1、F2为椭圆的两焦点,当点P不在x轴上时,过F1作∠F1PF2的外角平分线的垂线F1M,垂足为M,当点P在x轴上时,定义M与P重合.
(1)求M点的轨迹T的方程;
(2)已知O(0,0)、E(2,1),试探究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Q是轨迹T内部的整点(平面内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且OEQ的面积SOEQ=2?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名师点睛 本题是探索开放题,第(1)问是“旧”题,利用椭圆的定义及平面几何的相关性质易得M点的轨迹T的方程是x2+y2=16;在第(2)问中,欲求点Q坐标,关键是点Q在什么样的轨迹上运动,因OEQ的一边OE已确定,将其作为底,则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知其高也随之确定,所以点Q在平行于OE且过点(-4,0)或(4,O)的直线上,从而可得满足条件的点Q共有6个,它们的坐标分别为:(-2,1),(0,2),(2,3).(-2,-3),(0,-2),(2,-1).
篇4
关键词: 福建省 体育高考 分析
1.前言
近几年福建体育考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8年体育考生总人数增加486人,其中文科体育考生增加652人,理科体育考生减少225人,而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没能根据文理科体育考生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造成2008年体育文科考生录取率急剧下降。2007年体育考生大学录取率文理科分别为23.39%与21.27%,比较接近,而2008年体育考生文科大学录取率下降为9.12%,理科体育考生大学录取率增加到23.05%,显然文科体育考生大学录取率明显下降,理科体育考生大学录取率明显提高。本文就高考体育考生大学录取率的变化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为教育部门、体育考生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福建省2007、2008年体育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的形式,进行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建议。
3.研究结果和分析
3.1福建省2007年、2008年体育考生本专科文考上线情况。
从调查中得出:2008年与2007年相比,2008年体育考生人数增加486人,招生计划减少242人,文科体育考生人数增加652人,而文科体育招生计划急剧减少约为原来的一半,理科体育考生减少225人,而招生计划增加50人,显然对文科体育考生非常不利,理科体育考生则受益匪浅。2008年体育高考文科考生文考上本科线人数从37.11%下降到10.56%,理科考生文考上本科线人数从29.29%增加到38.57%,2008年专科线也一样对理科体育考生有利。说明2008年文科体育考生招生计划人数减少,报考人数增加,上线率低,竞争非常激烈,对文科体育的考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理科体育报考人数减少,招生人数增加,对理科体育考生是个机遇,竞争小,录取率高。从中反映出一个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文理科体育考生人数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导致文科体育考生大学录取率急剧下降,很多文科体育考生根据以往的体育招生计划,报考文科体育,以为必然能考上大学,结果名落孙山,对文科体育考生造成沉重的打击;理科体育考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3.2福建省体育2007年、2008本专科划线情况。
从调查中得出:2007、2008年体育专业本、专科线专业分不变,体育考生在综合科难度同等加大的情况下,体育文考分文科2008年本科线提高45分,专科线提高44分,说明体育文科考生文考竞争的白热化,主要原因是文科体育考生人数增加,招生计划减少,故文考分分数划线自然水涨船高,大学录取率大大降低。体育理科文考分本科线降低16分,专科线降低15分。从中更能看出文科体育报考人数增加、招生计划少,文考竞争激烈;理科招生计划增加,报考人数减少,竞争小,文考分自然降低。
3.3体育考生文理科的选择。
调查发现:体育考生选择读文科的人数逐渐增加,理科相对减少。不少人认为文科的知识只要是下功夫背就能学好,文考容易上,其实不然。从十几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把书本知识都背下来,做高考题也不一定及格。况且,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选择文科,由于其招生学校的计划少,相对路子就窄,倒不如选择理科。由于理科招生学校多,计划多,可以选择的路子也就相对宽一些。成绩不好就去读文科,是一种逃避心理。试想,你现在的学习都成问题,换了学科就一定能学好吗?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如果全力以赴地学习,肯定能学好。之所以成绩不行,一般是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比简单地换个环境重起炉灶要重要。
3.4盲目报考体育专业。
报考体育专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文化成绩较好。专业和文化考试必须同时达到才能录取。很多考生因自身文化成绩不好,以为报考体育容易考上大学,盲目追随,跟随体育大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考生认为:体育高考文考分要求较低,比较容易达到,殊不知专业考试也不容易,造成落榜。另一部分是本来体育专业成绩很好,由于文考成绩差,未能达到要求,功亏一篑。
3.5志愿填报扎堆严重。
2008年福建体育考生填报志愿时,很多不敢报考省外体育院校,集中在省内各体育院校,省外院校则很少人敢报考,北京体院、上海体院等知名高校不得不通过补录才勉强招满。很多体育考生报考志愿时没能很好地了解自己成绩在全省的排位、拟报考院校历年录取成绩、招生计划,没能合理安排志愿梯度,造成落榜。
4.建议
4.1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体育招生计划时应根据体育考生文理科人数比例的变化合理制定相应的招生人数,并对体育考生的报考加以引导。
4.2体育考生在进行文理分科时应根据体育招生计划、自身的学习成绩,很好地选择文理科,学校在进行文理分科时应及时引导。
4.3体育考生在报考体育专业时应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化成绩。
4.4慎重填报志愿,了解自己成绩的排位;尽量不用冒险策略,要留后路;合理安排志愿梯度。
篇5
关键词:转变复习观念; 把握复习内容; 讲究复习策略
一、转变复习观念――贯彻“三主”原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对于复习教学更显重要。因为当今的化学高考已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并且越来越向能力测试的方向倾斜。因此,旨在组织学生迎战高考的化学复习教学,就应更加重视在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励他们在学习进程里发挥主动精神,本人将其概括为“三主”原则。
第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高三学生。作为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然而,迄今仍有不少老师把自己摆在核心位置,将学生看成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主观臆造地组织备考复习,致使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书柜”,这就有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高考复习的主人;二是引导学生头脑清晰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账,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三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高;四是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二,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
本人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举措比较有效。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钻懂。再者,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基础复习的阶段,就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克服了学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难度逐次有所提高。总之,无论是课前自学,课内讨论,还是课后整理、运用,学生都有“演出”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在能力训练方面,真正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
第三,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本人在实践中感到以下的运作比较成功。
其一,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地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局面。
其二,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要的还应赖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其三,课内、课外结合,利用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内的启发教学,本文已另有阐述;课外诸如对待学生的询问答疑,教师不应就题答题,而可视学生的水准采取反问、点拨思路、换另外的角度激发思考,启发学生用化学思想分析问题等方法辅导学生。
其四,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还要侧重于组织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角度的新题型,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首先是自己明确,进而要告诫学生:不应抱有希望通过大量做题,碰运气撞到现成高考题目的侥幸心理,而应立足于自己解题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读懂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使用信息”的一般性本领,面对一道看来面目全新的考题,先不要怕它,静下心来读懂题意,理出头绪,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积极求解,这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二、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的化学知识体系。
首先,紧扣考点不离纲。所谓考点,指的是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全国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即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伊始,我们就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摄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
其次,围绕热点勤查练。所谓热点,指的是历届化学高考反复测试的知识要点。例如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准及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化学量的推断与比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pH值的计算,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原子内各微粒数目的推算,键型与晶型的判断,反应速度的推算,可逆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电极反应及析出物质的分析、计算,无机离子检验,有机物衍变关系等等,大约有27项知识点、链、块,几乎是年年必考的热点问题,而且主要在第Ⅰ卷中出现。为了突出热点,每章教材复习之初,我们除了印发考点外,还编织了以热点为骨干的知识体系表解及围绕热点展开的自学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这些思考问题还成了教师课堂归纳知识要点的提纲。至于每章检测题和综合训练题里的第Ⅰ卷客观试题,则侧重编用热点知识的选择题,与历届高考题接轨。
再次,突出难点重讲评。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和易混淆之处。高考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具体的做法是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和平时练习时存在哪些障碍,然后在知识要点分析归纳课和练习评讲时,通过阶梯思考、师生讨论或思维点拨等手段,帮助学生清除这些障碍。
三、讲究复习策略――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化学教师所要采取的策略较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其一,正确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高考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不过,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很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又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所有这些,都渗透着学生自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的训练。到了综合复习的阶段,重点转移到能力训练时,我们并没有忽视组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复查;每当剖析某一道能力题时,都忘不了提示学生注意解题时借助了哪些基本知识,把这些知识要点再次进行强化。
其二,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化学高考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高考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我们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的层次。
其三,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信息、资料的采集与使用,对于高考复习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广集信息,限量用题,选题求精,重在落实。”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广集信息资料。面对各种信息资料,教师则务必克服随意性和被动性,不能仅粗略浏览,凭大概印象就决定取舍,而应该认真做一遍,将那些内涵深刻、启发性强、起点虽高落点却低的典型题挑出来自己组合。在训练量上,切莫用“题海”淹没学生,而必须做到精选精练,限量用题。这样做既保证了学生对精彩的试题能认真消化,促使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控制时间,不影响各学科的平衡发展。
总之,教师采集信息要广,学生训练题目要精,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复习教学的质量。
篇6
一、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时间,制定好复习计划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根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以《初中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知识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后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能力”。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会《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别注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求学生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
3、根据《考试说明》构建知识网络与能力培养
初三年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考试说明精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按照章节顺序整理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一份好的复习提纲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能抓住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框架,熟悉提纲和课本目录。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提纲,对学生来说是考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
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但不能忽略能力培养。在复习中要注意基础与能力并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复习要点线结合,注意要点化、线索化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抓住了基础知识这个“点”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点线结合应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复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串线,复习完一本书后也可适当地串线,尤其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更应该注意联系,由于历史总复习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去组织专题复习,因此只能注意在平时复习时将之融入。实践证明,抓点线结合,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串住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
四、适度关注时政热点,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篇7
针对这一社会话题,笔者围绕“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语用知识点,选取了“新闻标题”“特别寻人启事”“新闻评论”“感谢词”四个语用题型,基本实现了“一以贯之,以点带面”的辐射意义。这样的考题形式,会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言运用新题型离我们很近,充分认识到语言运用新题型确实重在应用。设题具体如下:(1)如果该新闻标题的前半句是“搜索最美姑娘”,请你补写后半句。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2)四位救人的最美姑娘的无私助人行动,让人们在宁波最近发生的补胎哥、双闪志愿者、独臂校长江中救人等爱心事件之后,又一次感受到了爱的暖流和向善的力量。结合新闻,试写一则寻找最美马尾辫姑娘的“特别寻人启事”。要求:只写特别寻人启事主体部分,语言准确、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段,100字以内。(3)在闹市区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寻找爱心人士的公益广告,这是宁波从来没有过的事,我们要在全城进行“爱的搜索”。有人说,如果第四位姑娘不想出面,只想做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无名雷锋,也未尝不可。也有人认为这位姑娘应该自己站出来,让所有年轻人都像她那样用爱心温暖整个社会。请选其中一个角度,就这一事件写一段简要的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语意连贯,不少于60字。(4)浙江在线11月5日讯众里寻她千百度。在宁波首次推出公益寻人广告4天后,最后一名“最美姑娘”终于现身。昨天,国庆当天在灵桥东车站对李金国老人施以援手的4位好姑娘第一次团聚。她们相约一起去病房看李大伯,并在病房里留下第一张“全家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全城“爱的搜索”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结局。请从李金国老人家属的角度写一段表示感谢的话。要求:符合情景和身份,语言得体,每句不超过50个字。李金国老人的老伴激动地说:_______________。李金国老人的女儿真挚地说:_______________。以上四个语言运用新题型,正是围绕“寻找最美姑娘”这一新闻话题展开的,可以说设题方向明确,应用价值明晰,思考维度多样化。如果在语言运用新题型的复习过程中有效分析、琢磨、比较、内化这些基本题型,审视语言运用的本体意义,做到切合题意、选定角度、规范表达,那么语言运用新题型的复习价值也就彰显了。
二、融会贯通落实语言运用本体训练
近年来,高考语言运用新题型在强调语言本体性的回归。因而,融会贯通落实语言本体训练应该是语言运用新题型复习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尝试:
1.弱化形式,加强语言本体表达的充分性当语用题渐趋成熟之时,考题的形式基本不会有较大的变化。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生做的工作就是在理解一定的形式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思维完成相应的语言运用题。例如以上第二个题目,要求“只写特别寻人启事主体部分”。题目的形式要求弱化了,语言表达本身的充分性的要求自然提高了。学生在拟写的过程中有两个较典型的答案:学生拟写1:寻找10月1日灵桥东公交车下仗义救人,默默离去的最美姑娘。该姑娘25岁左右,戴黑框眼镜,斜刘海加马尾辫。离去时身穿黑白条纹衫,紧身牛仔裤,挎鲜绿色提包。望知情者能联系我们,万分感谢!学生拟写2:当老人倒下时,是你第一个冲下车来到他身旁;当人们忙碌不知所措时,是你与其他三位姑娘齐心协力将老人送上救护车。心灵像百合花般善良纯洁的马尾辫女孩,多么希望你能站出来接受我们的赞美,共同传递甬城秋日的温暖。显然,学生拟写时前者忽略了修辞,口吻过于生硬,没有突出“特别”。后者马尾辫女孩的特征、事件模糊,向谁告知亦不明晰,让马尾辫女孩站出来接受赞美这样的表达与寻人启事似乎也不相符合。忽略了语言运用的本体要求,相当于事倍功半。相反充分注重语言运用题的本体性要求,就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是否可以将这则“特别寻人启事”这样来写:黑框眼镜,斜刘海,马尾辫,鲜绿色的小挎包。全城搜索一位25岁左右,无私帮助一位遭遇车祸的老人,然后在全宁波人的视线里“走失”的年轻姑娘。请知晓或不经意间看到这位姑娘的你,尽快告知我们,中国宁波网焦急等待中。
2.融会贯通,实现重点难点突破的可能性语言运用新题型,可能新的只是形式,内容上有其延续性,因而融会贯通,实现重点难点突破也就有了可能性。在复习教学中,千万要摒弃大容量的集中训练。复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抓住一类题型的突破口。比如以上第三个时文评说题。这类题目的解题步骤很清晰,无非就是亮观点,讲道理,重申观点或提出建议(视字数限制而定)。它的突破口在于角度的选择。一般而言,一个新闻事件本身由“人、事、物”三者构成,而评论角度的分离在于“人”或“事”。“人”显然关乎“自我”与“他人”,“寻找最美姑娘”这一新闻中“人”的角度就包含马尾辫女孩、市民和老人家属。“事”可以分为“已然”与“未然”,所谓的“已然”即事情发生后对个人或社会的影响,“未然”即推想可能出现的对个人或社会的影响。由此,我们是否可将这一题的答案拟定为:支持现身:我认为这位姑娘应该现身接受人们的赞美。(观点鲜明)一方面,马尾辫女孩的爱心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彰显,她接受褒扬是社会对其自身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家属当面感谢救命恩人的心愿。此外,姑娘的行为能带来向善的力量,能共同营造社会的正能量,让人们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由充分合理)不支持现身:我认为姑娘还是不站出来为好。(观点鲜明)首先,不是每个人在做好事后,都喜欢被推到台前大受赞美与褒奖。姑娘可能觉得帮助他人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其次,对她而言,站出来,也意味着她要承受更多的社会舆论压力。如此大费周折的搜索会给她日常的生活造成干扰。(理由充分合理)因此,我们应尊重这位姑娘的选择,让她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真实最美丽的姑娘。(重申观点)
篇8
高考马上就要来了,在高考中,如何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是所有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们在考试时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考生高考物理复习方法及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考复习方法
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具体情景中的有关信息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过程。虽然物理题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千变万化,但从总体上来看,依据高中生的思维特解答物理问题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脉络。物理的解题过程要抓住如下的五个关键环节。
1.识别物理现象
识别物理现象的过程是在充分读懂、理解题目文字叙述的基础上,抓住己给的解题线索,形成具体问题情景的大致物理轮廓,并且对解题的方向作出初步判断的过程。识别物理现象包括理解题意和确定研究对象两个方面。理解题意是正确解答物理问题的关键。要迅速地理解题意,必须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必要时画出草图帮助理解题意。确定研究对象实际上是把题目所给的物理条件分析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2.分析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是指物理模型在物理环境中的运动。变化过程。分析物理过程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从质的方面把握运动的性质、特点,找出运动的本质特点,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建立起物理过程的模型。定量分析是指利用物理公式,找出物理量在各个于过程中的定量关系,特别是要找出物理过程中相同的物理量、不变化的物理量和临界状态的条件。
3.选择合适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方法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只有我们选择了合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才能顺利而简捷地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们是用分析、综合还是反证、递推,是否要用隔离分析等方法。
4.运用物理知识解题
运用物理知识的过程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关键环节。物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通过寻找数量关系,给物理模型加入定量的因素;
②用符号来表示物理量,从而使符号成为物理内容的载体,把复杂的事物代码化;
③根据物理规律列出问题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实现物理过程的物理化。
当表示物理量之间的物理表达式列出以后,就应该运用物理知识准确地求出结果,并应注意提高解题效率。
5.讨论验证结果
讨论验证结果既是对原来的问题重新审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解题是否成功进行评价的环节。常用的讨论验证结果的方法有数量级估算法,特殊值假设检验法等。
以上讲到解题的五个关键环节是对任何题型的物理问题都适合的方法。但不同题型的物理问题肯定还有自己独特的解题办法。当然,物理的考试题型很多,不可能一一讲述。高考物理中用到的三种题型是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由于填空题中有些题与选择题很相似,另一些题与计算题很相似,所以,下面只讨论选择题和计算题的解法。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
一、高考物理选择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高考物理有一些选择题难度较大,建议考生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在高考物理试卷中,选择题的分值比较大,而且选择题位于整张卷子的第一部分,对考生来说,选择题完成的情况对整场考试有较大影响。
1. 做好考前功课
提高选择题的答题水平,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做一些专项练习。可以买一套模拟卷,把里面的选择题挑出来单独做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计算时间与正确率,及时纠正错误。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略微看一下考纲不要求的内容,这对于解某些题目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2. 掌握出题规律
从评分标准中可以看出,对于选择题,考生应该慎之又慎。对于题干的含义,应当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来揣摩,而不应该主观臆断。对于选择支的安排,我们应当了然于胸,什么样的选择支可能有对称的两个答案,什么样的可能只有一个,什么样的可能有三个这对于我们的解题不无参考。
3. 题目中找答案
高考试题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其实,有时作者已经将答案高高悬挂在题干上了,只是看你愿不愿意抬头仔细看一下。由于大多数同学考试时会紧张,所以有些内容想来想去却想不出来,反而越想越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这时如果可以仔细阅读一下题目,可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 学会逆向思维
高考题目一般是不超纲的,当考生对于一道题目毫无头绪时,不妨先静下心来,想想平时所学的定理、性质、公式,有哪些可以套到这道题目上。通常情况下,我们是看到题目,再联想到选用解题方法,而有时,我们也可以选择逆向思维法,一道难题也许就会变得可亲起来。例如,当你不知道某道题目应该用相关公式中哪一条的时候,可把有关的各个公式都写在草稿纸上,逐条对比各个公式,从中选择合适的。虽然花时间默写公式了,但却从解题中省下了更多的时间,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考前物理复习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处理好与其他科目的关系
物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高效。即使是最紧张的复习阶段,也不能搞疲劳战术,一学习就到夜里一两点钟,带着疲惫的身躯来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建议大家每晚复习最好在 11点以前结束,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身体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障。
2. 客观真实地分析自己,确立努力方向
根据自己的物理学习经历,分析自己的真实水平,确定自己在物理学科的奋斗目标,这对整个复习过程有着深远的意义。客观地分析确定合理的目标,会对剩下几个月的复习工作产生有利的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你确定哪些地方多花些时间,哪些地方可以放过。并且,还要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去投入复习工作。
3. 提高课堂时间的效率
篇9
关键词:地理 高考 复习 知识 方法
高考复习中,地理学科一直是重要而成绩难以提高的一门,它归属于文科范畴,却涵盖了大量极具理科思维和宏观概念的知识,成为复杂难懂和为广大学生困惑的学科。因此如何在高考复习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困境是至关重要的。
一、夯实知识基础
在任何学科复习时,都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夯实知识基础和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结合教材学习学科相关知识并加强,这是学生复习和成绩提高的基础。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才能拥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知识的全面提高。而针对地理学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高考备考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积累,进行全方位、多能力的逐步提高。在地理复习当中,首先应当对自我能力有个准确的定位和目标提高要求,有意识地加强薄弱知识和应该注重宏观到微观的知识梳理,对知识构成有清晰地了解与辨别。[1]
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重中之重,是支撑整个学科学习的脉络。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基础。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应用,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应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和反思,要注意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象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要学会运用系统地理原理综合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二、培养地理思维
在地理学科解题和应试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地理思维的欠缺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薄弱而造成答题错误。在日常的复习当中,结合教材和练习,学生应适当、逐步地培养地理学科相关思维模式。学生的思维发展决定了学习能力的提高,包含了识记、理解、绘图、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解题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地查找、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 养。只有提高相应的知识表达和运用知识的思维,用学科术语进行阐述、论证地理学科的问题,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将掌握的地理原理、规律,并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
三、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中重点考察的知识点,这是考试最终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在面对考题的时候,只有具有相应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根据所给的试题素材,利用所具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的运用和调动运用到最好。同时,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知识、将获取的信息和学科知识建立起相关的联系,也是重要的必备能力素质。在分析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学生首先应该准确地描述和阐述事物,进而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最后用相对专业的学科术语进行解读和作答。另外,在学习之余,地理学科的考查更多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处理社会热点信息的能力。无论是热点集中的地方还是与现实实际联系的问题上,从切入点出发,将所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保证成绩的提高。比如在高考试题中,常常考查空间定位能力,这种对空间的定位是很多试题的解题基本要素,在解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利用经纬网定位;依据海陆位置定位;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来定位;利用整体性规律,建立空间联系。具体运用上,地理事物都有精确的经纬度位置,要仔细观察地图,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当具备了较扎实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解题时就能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如:北美大陆中部经度约为100°w;我国中部经度约为100°E。每个地方都有自已的海陆位置,有些位于大陆东部,有些处于大陆西部,有些深居大陆内部,有些被海洋所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河流、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状。如:意大利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要善于发挥想象,把轮廓、形状特征作为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钥匙。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但其周围事物可以成为判断、推理的依据,通过对相对位置进行综合分析往往能够心明眼亮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日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地理学科的原理之一是整体性,即各地理要素之间都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因此在地理事物的分布上更表现为紧密的内在联系。[3]
四、结语
综上方法,有时采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解题时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协同作战”,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充分将地理基本的知识夯实,在做题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除了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熟悉地图、了解各地区的位置外,也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地理知识联系实际,在地理思维里,掌握学习过程中总结、概括的规律,建立知识与面临问题的联系,从整体、宏观上进行把握。
参考文献:
[1]《提高地理高考复习效率浅谈》,李英,《地理教学》,2013年第10期
[2]《提高地理高考复习效率的策略》,程宇民,《江西教育》,2008年7月
篇10
一、语音。
1、单词读者判断的难点之一是许多单词的元音是发长音还是发短音。我们要善于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例略。
2、对于较规律性的东西,要进行归纳、对比,使之溶为一体,这样就会记得入耳入脑。如:mouth,path,bath,youth,earth,truth这些词以清辅音结尾,但当它们变成复数形式时,其词尾的清辅音变成浊辅音,而m onth,cloth,death,tenth,length等词都没有这种变化。其一般规律是:“th”前为双元音或长元音时要变;“th”前为短元音时则不变。再如:词首“ex”是发[igz],[iks]还是[eks]?许多同学感到困难,其实也有一些规律:
1)一般说来,以“ex”开头的单词,其后为元音音素,且重音落在第二个音节上的,“ex”发[igz]。如:example,examine,exist,examination,exhibit,exhaust(“h”不发音),exact,exactly,etc.
2)以“ex”开头的单词,其后为辅音音素,且重音落在第二个音节上的,“ek”发[iks]。如:excha nge,experiment,expect,except,excuse,expense,extraordinary,etc.
3)以“ex”开头的单词,不管其后为何音素,只要第一个音节为重读或次重读的,“ex”发[eks]。如:extra,expert,exercise,excellent,exhibition,expeditionary,etc.
3、把有关的词编成有意义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如:“[u],不符合的发[u:]:1)在[k]前面;2)在弱读音节中;3)A good wooden foot stood on a wo olen hood(一条好木脚直立在一顶毛兜帽上),本句单词及它们的派生词:good,good-bye,wood,footmark,football,understood,misunderstood,wool,childhood,etc.
二、词汇
NMET考查的词汇都是课本中的常见词,掌握这些词的难点不是识记其拼写,而是领会其确切含义,把握其固定搭配,弄通一词多性及一词多义。为达到上述目的,在复习中可采用下列方法:
1、利用一些典型例句,典型词汇,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达到培养逆向思维,提高应试能力。
2、编成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久而不忘。如:对于哪些动词后面的从句要用含蓄的虚拟语气,只要记住:一坚持,二命令,三建议,四要求。insist,order,command,advise,suggest,propose,request,requir e,demand,ask.就可掌握了十个词。再补上:be determined that,urge that,it’s decidedthat,hold the v iew that.中学阶段的此类动词就基本掌握了。
对于动词后面既可跟不定式又可跟动名词,但所表达的意义迥然不同的词,只要记住:一记,二忘,三遗憾,四试,五图,六停止。就可将remember,forget,regret,try,mean,stop六个单词记下了。
e.g.To reach it meant climbing up a small set of steps….
三、句型
句型复习的重点要放在把握各句型间的异同点,主要有不同时态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从句间的相互转化及区别,以及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的区别与转化等。句型复习同样可以从典型例句入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
1、He didn’t tell me how he was getting on with his English.
2、Because his mother was ill,he had to stay at home.(原因状语从句)
Because of his mother’s illness,he had to stay at home.(介词短语当状语)
With his mother ill,he had to stay at home.(介词的复合结构当状语)
His mother being ill,he had to stay at home.(独立主格结构当状语)
3、He has three children;two of them are daughters.(并列句)
He has three children,two of whom are daughters.(定语从句)
He has three children,two of them daughters.(同位句)
4、When the meeting will take place is still unknown.(主语从句)
I don’t know the meeting will take place.(宾语从句)
The question is when we’ll hold the meeting.(表语从句)
When the meeting takes place,I’ll let you know.(时间状语从句,从句以一般现在时表达将来时)
5、People usually build their houses where there are plenty ofnatural resourse.(地点状语从 句)
The books used to be kept in the house where there are lots of shelves.(定语从句,where可被 in which代替)
He has never been to where his grandfather was born.(宾语从句,where不可被其它词所代替)
Where the neeting will be held hasn’t been decided yet.(主语从句,where也不宜被其它词所代替 )
6、His being elected made his family wild with joy.(动名词作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