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孙漂流记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4-02 22:0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鲁宾孙漂流记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最近我读了英国作家笛福的处女作——《鲁滨孙漂流记》,我不由地对这个人物充满了敬佩,他身上闪着智慧的火花,他在绝境之中亳不畏惧,顽强地求生。现在这个社会就非常需|要多几个象鲁滨孙这样的人。
从书中可见鲁滨十分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他用自已的双手克服了种种困难,建造了他自已的快乐天地,让自已生活得有滋有味。然而,一些人只喜欢吃嗟来之食。那街上一个个乞丐不正是最好的例子吗?他们只会报怨自已的命运有多悲惨却不?[得用自已的双手来创造幸福。他们宁可低三下四地向人们乞求施舍一点儿钱财,也不愿自己努力去创造幸福。有过这样一话:上帝将一扇门关上了,但他同时也会留给你一扇窗的。石油大王哈默也不正?g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在《尊严》一课中哈默宁可饿死也不吃不劳动得到的食物,这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一本好书能拯救一个人,鲁滨孙的自强,自力,勇敢坚持让我受益一生。
初二:小炎
篇2
“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因此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我从书中的这名话体会到了鲁滨孙真是一位勇敢、伟大、坚毅的人,正是因为他碰到过许多危险仍然无所畏惧,所以他才有可能在孤身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有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正如培根所说的“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我知道,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幸福的,相反我们也是不幸的。电视上报道: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男孩,考上了鼎鼎有名的清华大学。可就在入学不久,他被赶了出来,理由是任何家务都不会做。在采访他母亲时,他母亲说平常的家务都是她做的,从不给男孩做,因为,她认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也许很多人也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适当的给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对培养孩子的坚毅性格,面对突发事件能冷静应对……是很有帮助的。
我看着院子外面的那些花,油然生起敬佩之心。突然下了一场大雨,一朵花被雨打掉了一片花瓣,我很心疼,不禁摇摇头。就在这时,我觉得,花虽然打掉了一片花瓣,但那残缺的花仍是那样动人,那样无暇,仍然昂首挺胸,向雨挑战,决不向雨低头,也不借助叶躲避,因为它懂得,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依靠,永远不是最佳途径,所以,它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战胜了雨,将雨打败了。
篇3
鲁滨孙出身在英国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他不愿享受富裕、安乐的生活,私自离开家去航海冒险。一次在海上遇难,他独自漂流到一个无人岛上。开始很悲观,后来为了生存,他从船上找来衣服,淡水,食物,工具等,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岛上,他种植谷物,驯养山羊,取得足够的食物。很多年后,他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星期五”。他成了鲁滨孙最忠实的朋友和仆人。在岛上生活了28年后,他们搭乘一条路经荒岛的英国船回到了英国。
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的故事之后,我真的被它所震撼了。我有很多方面的感受。这本《鲁滨孙漂流记》的着作是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在59岁时创作的。主人公鲁滨孙怀着云游四海的高远志向,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历经无数的险情,后来整条船终于在太平洋上不幸遇难,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在岛上生活了28年,没有人的陪伴,可是他获救后却丝毫没有改变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的生活习惯,他不像其他遇难者那样丧失了语言,丧失了生活习性,甚至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的条件,他不但成功的作为了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个文明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有一个原因——信念!他来到荒岛上,当他有了活下去的信念后,首先做的,就是去记录日期,他要的是,既然活,就要活得明白!当然,既然活,就要活得充实,好好活!于是他不断地自己去努力,从船上找来生活的基本物品,船上没有的也自己想办法去制造!这也是他没有丧失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随后,鲁滨孙还自己写日记给自己看!这样他不至于忘记语言,而且,自己和自己说话,也是为了可以抚慰自己孤独的心灵吧!这是他活下去,作为一个文明人信念的一方面。
曾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去生存。”鲁滨孙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而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着。但这些琐碎的细节却又是鲁滨孙同困境对抗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又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饥饿,恐惧,孤独。如果我是他,当船遇到暴风在海上失事的时候,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接受那重重的困难和波折,因为我没有自信。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积极自救,因为我没那个能力。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同类开宴会时,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勇敢的站出来,与他们搏斗,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鲁滨逊这些独立生存的能力从哪儿来的呢?不就是从平时的自理能力逐步形成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吗?可见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对我们是十分重要的。让我们向鲁滨逊学习,靠自己的诚实、善良、劳动、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
广东东莞桥头小学四年级:陈晓雅
篇4
在这本书中记叙了一个了不起的冒险人物——鲁滨孙。这个人最喜爱的就是冒险,他不甘心像父亲平庸的过一辈子,于是出海航行、漫游世界。有一次,风暴将小船打翻,他一个人被海浪卷到了一个荒无人烟、凄凄惨惨的一个小岛上。在那里,鲁滨孙竟然一个人勇敢地生活了二十几年。二十几年啊!不简单,要是一个不敢冒险的人来说不足一个月就会死亡了,而他坚强地活了下来。在这期间他救活了一个野人并给他取名为“星期五”,鲁滨孙教他说话、打猎、做饭等。
《鲁滨孙漂流记》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还在于它的真实性和不凡的表现力,这篇小说有许多人非常喜欢,我也不例外。
原来的我不喜欢去冒险,也没有想过。小时候我非常胆小怕事,但是我有一颗坚强不动摇的心,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我觉得自己也想去冒冒险,锻炼一下自己能不能克服困难,以便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害怕,勇敢地去克服它。另一方面我也想能自力更生,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真的!自人读了这本书后我勇敢了许多。不管什么事,假如是好事或是一般冒险的事我都去尝试,结果很多尝试都成功了,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置信。
我以后要向鲁宾逊学习,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勇敢克服困难,勇敢面对人生的道路,使自己坚强地生活下去。
篇5
鲁滨孙是一位水手,在一次航海中,出了事故,其他10位水手都遇难了,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上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做了一只木筏,把船上的食物,生活用品等他需要的东西全都运了下来,并在岛上安了家。
陆陆续续,鲁滨孙种了稻子,学会了做粗糙的面包,养了鹦鹉、山羊等。
就在他来到岛上的二十几年后,他发现岛上经常有食人部落来往,担心自己被他们吃掉,便找了一座十分隐蔽的山洞,把它改为自己的藏身之处,到了第二十三年,又有食人部落来到岛上,鲁滨孙救出了一个俘虏,并取名“星期五”。一年内他教会了“星期五”英语,不久后,来了一批更大的食人部落,鲁滨孙和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过了一段时间,到上来了几位英国人,鲁滨孙救出了被背叛的船长等,收复大船,回到了故乡。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只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那么他将是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这本书在书城可买,喜欢的话可以去看看
篇6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篇7
应恺
我慢慢地合上书,心中却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静。
我站在窗前,脑海里还会想着《鲁滨孙漂流记》的情节。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本丹尼尔·笛福写的冒险小说。说的是主人公鲁滨孙遇上了海难,只有他幸存下来,漂流到荒岛上。鲁滨孙克服了最初的悲观与绝望之后,靠着自己的勇气、信心、毅力与智慧把荒芜的小岛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小岛,在上面生活了20多年,最后回到了英国。
鲁滨孙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奇迹,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岛上,他克服了多少困难啊!不像我们,家务活常常不想干,锻炼身体又不想去,就连搬个东西也喊累,遇到困难,就想退缩,半途而废。像我们这样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难想象要是我们在荒岛上会是怎么样。
篇8
关键词: “霞光读书工程” 阅读教学 濡养品质 学会做人
一、困惑中的思考
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读书已经越来越快地被人们遗忘。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和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完全使学生变成了字、词、句的奴隶,连最起码的读书写文章都成了一种任务,更遑论要培养学生的品质了。在这种体制和心理下,学生的阅读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不喜欢阅读,更不热爱阅读。他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丰富的网络,可网络里的作品良莠不分,即使我们成年人都有上当的可能,何况是纯洁而无辨别能力的孩子。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对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其实,许多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教科研工作者从来没有停止关注这个问题。他们带着忧患意识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缺失和低下,并期待通过大量阅读来实现学生理解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师在实践这个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是家长苛刻的目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严峻的教育形势。如何把阅读与快速提高能力结合起来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与教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难题。
针对这个问题,1996年,龙口市研究了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双轨是指课内轨——深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研究,课外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两轨并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这个课题取得的成果很快在烟台市推广。在成果推广的过程中,我们栖霞市教研室积极响应,并开始推广课内轨的语文“课堂‘4+1’动态组合模式”和着手构建课外轨的“霞光读书工程”。
二、践行中的快乐
栖霞市教研室孙厚超主任是一位既有着较高理论水平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教研员,栖霞市语文教师在孙主任的带领下开始了“霞光读书之旅”。孙主任首先召开了各学校大教研组长的会议,一方面要求广发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求严格制订读书计划,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孙主任的会议就如一剂强心针注入我们所有与会人员的心里,我们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期待通过这次读书工程给学生来一个大变身。
就如久旱的土地遇到了甘霖,就如苦闷的心灵得到了倾诉,我带着十二万分的热情来迎接这个读书工程的到来。我期待看到学生在书海中徜徉,在经典中漫步,在阅读中汲取营养。我是坚定地相信,这个工程是一个“以生为本”的工程,是一个让整个教育受益的工程,是一个让社会也终将受益的工程。
可是,理想总是与现实有差距。我是学校教研组的负责人,在热情洋溢地布置这项任务时,我明显感到部分老师的抵触情绪:他们顾虑读书占用时间太多会引起其他学科的不满;他们顾虑学生阅读时间太长,影响语文的成绩;他们顾虑农村家长对这个认识不够,不会给予支持;他们甚至顾虑读书收效的缓慢会引起家长的不满。
一项改革要进行,总是要遇到许多反对的人,听到许多反对的声音,但是这并不代表改革一定是错的。还好,大部分老师是赞成和支持的。就这样,背负着许多家长、学生甚至是老师的质疑,我们带领学生踏上了霞光读书之旅。
教师读专业书、理论书,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学生既利用早读时间诵读,又专门拿出课阅读,周末假日读书也成为作业的一种;教师与学生都做读书笔记,都写阅读随笔或是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征文活动,师生的优秀习作学校会装订成册放入专门开辟的“第六类”图书专栏,供全校师生借阅,成为学校的一笔永久性资源。
语文老师不仅要带领学生阅读,与学生一起阅读,还要切实开展好阅读指导课、阅读辩论课、阅读展示课等,并适时组织一些诵读比赛和演讲比赛,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的评选。总之,全校师生投入了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中。读书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有成果展现的方式。
仅仅是短暂的一个多月,仅仅一个月的国学诵读和读书体验就让我在学生身上发现了可喜的变化。
谢明航在日记里说:妈妈叫我到山上一起挖荠菜,我不想去,想待在家里看电视。但想到《弟子规》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还是去吧……挖完荠菜,虽然很累,但我心里很高兴。这比在家玩电脑有意思多了……
曲英超说:起床后,妈妈要给我叠被子,我连忙抢过来,自己叠;做完作业,妈妈要给我收拾书包,我连忙自己收拾……也许我不能成为鲁滨逊那样的人,但是我要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
乔艳丽说:鲁滨孙遇到那样的困境还能一个人坚强地活下来,甚至制作了面包,蓄养了家畜,而现在我们丰衣足食,有许多中学生却因为一件小事就放弃自己的生命。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
初一的学生,语言仍然稚嫩,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健康向上的思想让人感到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