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28 05:5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不多久,小明就走到了公交车站点,在站台上等车的还有好些人。不知谁喊了一声:“看,车来了!”人群一拥而上,把车门都堵住了。售票员阿姨连忙请大家排队上车,小明自觉地排到队伍的最后面。车刚要开时,又上来了一位老奶奶,此时车上已经没有空的座位了。小明看到这个情景,连忙站起身说:“老奶奶,请您坐我的位置吧!”说着,上前扶老奶奶坐下。老奶奶感激地说:“谢谢你,小朋友!”小明微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知怎么回事,司机猛一刹车,小明重心不稳,不小心踩到了旁边一位阿姨的脚。他不好意思地打招呼:“对不起,阿姨,把您踩疼了吧!”阿姨笑了:“没关系,小朋友,你也不是故意的。”
车终于到了站点,再走几分钟就到学校了,前面忽然传来一阵哄笑,小明一看,原来是几个小朋友围着一位盲人叔叔,有的给他乱指方向,有的还朝他扔东西,小明连忙上前制止了这些不懂事的小朋友的行为,他扶着盲人叔叔,热情地把他送过了马路。
中午放学,小明和同学兴致勃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了几个外国友人,看样子是来旅游的。同学兴奋地抓着小明的肩说:“嗨,那儿有老外,我们上去打个招呼吧!”小明说:“好啊,见到外宾就应该主动问好。”他们用刚学会的英语热情地向这些外国友人问好,其中两名外宾向小明打听天目湖怎么走,小明仔细地指点他们乘车路线,还向他们介绍了天目湖的主要景点。几位外国友人不住地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小朋友,真棒!”说着,还赠送了他们一人一份精致的小礼物。小明微笑着双手接过,又向他们回赠一套明信片。
回到家后,妈妈责备小明:“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小明正想解释,忽然发觉妈妈今天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就问她怎么回事。原来早晨妈妈洗衣服后来不及脱水,直接把衣服晾在外面,把楼下阿姨家晒的被单淋湿了,她刚刚上门来和妈妈评理,难怪妈妈憋了一肚子气。小明想了一会儿,笑着对妈妈说:“好了,妈妈,犯不着为这点小事生气,待会儿我下楼给阿姨道个歉。”“什么?”妈妈睁大了眼睛,“为什么要给他们家道歉?早晨我晒衣服时,他们家又没晒被单。”小明耐心地对妈妈说:“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我们家住在楼上,要多为楼下邻居想想。您忘了,上次我们家衣服掉下去,还是那位阿姨送上来的!”爸爸在一旁笑着说:“还是我们家小明懂事!”
晚上放学回家,妈妈兴冲冲地说:“今天我们不用烧晚饭了,你爸爸的同学请咱们吃晚饭。”“是那个杨叔叔吗?”小明问。“对,是他。”妈妈提醒小明,“他们一家可都是回族人,去作客时可要注意啊!”小明说:“我知道了,在杨叔叔家我保证不谈与猪肉有关的内容。”妈妈笑了,叫小明赶紧去把作业完成。
到了5:30分,爸爸下班回家了,小明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来到杨叔叔家。小明在门上轻轻地敲了三下,“谁呀?”屋里传出了杨叔叔的声音。“我是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的!”小明高声答到。门开了,杨叔叔微笑着站在门口,“欢迎你们来作客,快请进!”小明把妈妈准备好的礼物递给杨叔叔,和爸爸妈妈换好拖鞋,这才走进客厅。
晚餐丰盛极了,妈妈直夸女主人手艺好,杨叔叔也不住地给小明夹菜,小明总是笑着表示感谢。晚餐后,杨叔叔说:“小明,听说你很喜欢唱歌,对吗?我这里刚好有几张音乐会的入场券,待会儿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吧!”小明高兴地接过票,连声说:“谢谢叔叔!”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 教育 社会
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规范完整的社会体系。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角色的认知问题
当今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认清自己学生的角色,但是与其角色相匹配的礼仪常识并不是很清楚。当今大学生能够正视学生的礼仪重要性,接受大学开设相关礼仪方面的课程。第二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前校园礼仪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第三,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礼仪对他们今后的就业有很大作用。尽管上述都说明学生对礼仪能够正视,但实际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礼仪相悖,表现出的言谈举止出现礼仪的缺失,例如大学生存在上课迟到早退现象,违反课堂秩序,随便说话,玩手机甚至接打手机的现象,玩游戏,吃东西,无视老师的存在,或者在仪容仪表上打扮不符合大学生规范,衣着不合体,有的学生甚至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并且不在意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强调被尊重,却不曾考虑尊重他人,在人际关系和交往中不能正确的处理和维护,这些都是表明当今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乏和社会公德的严重缺失。
2、角色的地位受限
在高校,教师一般完成授课任务的其他事项主要精力都放在教科研,而不是非常重视学生在礼仪上面的熏陶和发展,并且有的教师本身对待礼仪也不是非常重视,自身也常常不修边幅,没有起到示范作用,有的教师当着学生的面还大吵大叫,不遵守学校对教师的规章要求,所以在高校内没有良好的礼仪教育的环境,有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处并不是非常融洽,通过教师来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强。
3、礼仪互动场域缺失
从现在高校环境来看,礼仪的场域建设并不完善,对教师的礼仪培训和修养提升缺乏教育,很多老师出身并不是在师范类院校毕业,而是通过简单培训就上岗,教师没有涉及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礼仪等常识,这样的教师在礼仪方面有所缺失。第二是开展的礼仪相关的活动不多,在很多高校中开展礼仪活动仅是流于形式而且频率相对少,不能对当代大学生在礼仪教育中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探究
1、在新时代中礼仪与时俱进,避免功利性
礼仪的教育应该具备时代性特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首先,礼仪教育要结合时代的内涵,立足于传统礼仪并且要进行与时代相符的礼仪更新,与社会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继承并且发展,在人们交往中从理解和尊重出发,加强人们之间精神和心里的交往,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相处的人们身心愉悦,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再者,礼仪教会人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社会中相关道德和功利性的诱惑等能够明辨,在高校中学生学习礼仪更要提相处人的本性善良,营造和谐氛围。
2、构建合理的礼仪层次并普及知识
对礼仪的共性知识要让大学生知道礼仪常识,作为必修课给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的熏陶,学习中外礼仪文化,做到知书达理,知行合一,德才兼备。另外,礼仪要根据学生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的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职场礼仪的学习,包括日常礼仪,就业礼仪以及商务礼仪等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礼仪的培养需要结合日常的养成教育,礼仪素养的提升要结合日常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紧密结合,通过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礼仪融入于日常的生活当中,根据礼仪的原则让学生认真的把握,体会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交往原则,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真诚的相待,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强化自身礼仪修养,注重自身德行操守,让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更加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3、创建礼仪教育的环境,提升育人空间
要想创设良好的礼仪育人环境,提高礼仪教育水平,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以便提升教学的优化育人。学校应当对教师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强调教师的师德,规范教师在校园的言谈举止和行为素养,让教师知行合一,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该感染学生的礼仪,通过构建礼仪环境来让学生受到熏陶。第二,校园内的文明建设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环境,礼仪的精神文明是指在精神和教学活动的背景或者叫做精神环境的条件,校园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礼仪在社会中的善良和和谐等因素进行提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设新社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现代礼仪深入到师生的生活中和学习中。第三,将礼仪教育纳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中也应该添加丰富的礼仪教育内容,遗憾的是,目前的教材中这一内容却被忽视,无疑造成了大学礼仪教育的断层。通过将礼仪与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礼仪的现代价值,进一步解除他们对礼仪的“惑”,将礼仪的伦理学价值与其他专业的礼仪课程相融合,摆脱简单的说教,让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知识,模仿礼仪行为,养成良好礼仪素质。
三、结语
总之,结合上述提出的相关观点和建议,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和日常行为规范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学校要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对大学生进行素质锻炼和礼仪指导,引导和指正大学生践行社会的礼仪,传递礼仪知识,形成为个人所用的规范和行为,开发学生的善良与善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白宏亮.韩国的礼仪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6).
[2]王静.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
篇3
每个宝宝都会在成长中习得适当的礼仪。我们不能苛求宝宝在任何时候都行为得体,但可以有针对地培养,为其今后的社会性发展、与他人交往打好基础。
0~3岁宝宝礼仪培养
小宝贝
礼仪培养越早开始越好。18个月大的小婴儿,就已经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尽管他并不完全明白这些的意义。你不妨从这些做起:
培养同理心
和你的小宝贝一起来想想别人的感受。耐心地告诉你的宝贝,当他友好地帮助小伙伴寻找丢失的玩具时,当他慷慨地将自己的美味食物与小伙伴一同分享时,大家都会非常快乐。先让他对礼仪产生一个积极的态度,渐渐地,你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因材施教
每个宝宝天生的性格与气质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宝宝非常外向,出门见到人就会挥手问好或者再见。而有些宝宝则属于“慢热型”。作为家长,要从自己宝宝本身的性格特征出发,因材施教,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伤害了宝宝的自尊心。
镜头:
2岁的佳佳内敛害羞,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受到大家的关注,小家伙感到非常不自在。大家齐声为佳佳唱《生日快乐歌》以后,佳佳并没有大方地对大家表示感谢,而是在妈妈耳边像小蚊子一样轻声地说“谢谢”。妈妈代他向大家转达了谢意,大家说,佳佳是个懂礼貌的好宝宝。
化繁为简
年幼的宝宝无法在同一时间表现出诸多的礼节。就拿餐桌礼仪来说,要让宝宝一下子在餐桌上表现得彬彬有礼、举止得体显然有些困难。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心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应当每次只强调一个行为,例如“吃饭的时候要使用餐具,而不能直接用手抓。”或者“吃饭的时候不能东张西望”等。要化繁为简,多加重复。
入园宝宝
在这个年龄段,宝宝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的控制力都已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强与提高。这时的他们更容易习得一些常规礼仪。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必要时,要“插手”
如果你的宝宝强行霸占别人的玩具,怎么也不肯还给人家,你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了。但不能直接从宝宝手里一把将玩具夺过来还给别人,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强行掠夺,是在暗示“成人可以强行但宝宝不可以”,宝宝会愈发迷惑。而要冷静地告诉宝宝,他不能为所欲为,不能随意地霸占别人的玩具,否则他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后果他必须自己来承担。用坚定的语气对他说:“我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他不应有选择的余地。
榜样角色
如果你的宝宝拒绝向他人道歉,不肯说“对不起”。那么告诉他,他现在就像是灰姑娘里的坏姐姐。童话故事里的许多善与恶的角色,都可以用来作为教育宝宝的素材,因为这些角色的作用与力量在宝宝的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
赞扬无敌
如果你的宝宝可以自觉地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请不要吝啬你们的赞扬。适当的奖励也无可厚非。
篇4
1、认识自己:促进自己最突出的天赋,并培养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则所有的人都会在某事显赫。
2、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精力在杂事上,要维护好同事间的关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则别人将会对你感到乏味。必须使人们总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点的人会使人保持期望,不会埋没你的天资。
3、决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长外常挂在嘴边,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这无形贬低了别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结果则是使别人更看轻你。
4、不要说谎、失信:对朋友同事说谎会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从再相信你,这是你最大的损失。要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做不到的宁可不说。
5、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把朋友当作教师,将有用的学识和幽默的言语融合在一起,你所说的话定会受到赞扬,你听到的定是学问。
6、目光远大: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穷,这很容易做到。聪明人为冬天准备。一定要多交朋友。维护好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看重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
7、言简意赅: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会达不到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的声调,一定会使你半事功倍。
8、保留意见:过分争执无益自己且又有失涵养。通常,应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让人们捉摸不定。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篇5
[关键词] 礼仪课程;涉外礼仪;职业形象;文化内涵;群体形象
[基金项目]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号:20120201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23-2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形象描绘与分析
历年来,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的印象应该是用这些美好的词汇:天之骄子,出类拔萃,国之栋梁,志当存高远,他们应当是心志高洁,追求理想,崇尚科学,革新社会的一批人,他们应该是社会的精英人群,众人的行为表率。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高洁的道德素质。
然而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关于大学生各种事件的曝光使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印象急转直下,很多震惊社会大事件如:复旦投毒事件,清华虐熊事件等都发生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我们有什么能做要做并且必须要做的。据有关网络媒体调查:76.2%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作为大学生的自身形象并不满意,52.3%的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形象的树立选择了迷茫状态,32.7%的对自身的形象定位模糊。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生明白社会对自己的形象期待,占调查大学生的37.5%,那么可以知道有62.5%的大学生对此并没有概念。
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从事涉外工作的过程中,或者是唯唯诺诺,显得自惭形秽,或者是在没有了解国际涉外礼仪通则的情况下,言语不当,影响了自身工作进一步展开,甚至影响了国家形象。
对于自身的身份不认同,人际交往意识差,交际技巧不够,不能正确看待群体合作和个体价值体现之间的关系,道德价值标准模糊,自私自利,常常与大学生的行为相伴,在某些情况下会触犯法律,挑战公众和社会的道德底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群体形象,也影响了国家形象,如若不加以重视引导教育必然也会影响他们自己职业形象的建立和职业前途。
二、对高校礼仪文化课程设置现状的思考
礼仪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甚至是物质文化水平在社会交往层面上的显现。也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表现。作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培养注重礼仪,注重自身形象,高道德素质的大学生是责无旁贷的。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导出一条公式:个人的成功=15%的人际关系加上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作为大多数即将大学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讲,参加礼仪教育课程,建立自身形象意识也是走向社会实现职业理想的必经之路。
在礼仪课程的设置方面,各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设置方式,一般采取开设共选课,举办讲座,班级入学教育的方法,在涉外专业的范畴内设置礼仪专业的必修课等等。但是,这些课程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和行为分析环节。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根据该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一角, 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的那个巨大的三角形的底部支撑着人类的行为。因此,高校礼仪的培养应扩充礼仪冰山文化的下层,通过讲解,实践,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礼仪的真正内涵,通过实践之后的理论讲解使学生接触到礼仪文化的冰山下层,使礼仪所附着的文化带动礼仪素养的提高,让冰山底层的文化作为礼仪教育强有力的支撑,这包括礼仪文化思想的摄入,礼仪文化认同和文化包容。
从“冰山理论”进行分析,高校的礼仪课程效果不理想,除了非学校所能控制的社会因素以外,不可否认的一些问题依然是存在的。如:高校对礼仪文化教育和其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所开设的礼仪讲座多是随机性质的。而所开设的课程例如:《社交礼仪》、《公共关系礼仪》多为公选课程,并且课时比较少,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实践环节。再有,高校对礼仪课程和礼仪教育缺乏客观理性的思索,涉外专业的学生当然应该在学习好传统礼仪的同时加入涉外礼仪的诸多内容,然而礼仪课程分类不完善,没有做到细化到每个涉外专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效果不好。而且,高校没有把礼仪教育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道德素养的教育这两个最应该完成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社交课程变成了学生完成学分目标的任务,教师教授课程时教学手段陈旧落后,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而礼仪教育可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职业素养等多种优势也成为空谈。
三、高校在礼仪文化教育实践方面应做出的改善
(一)高校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重新定义礼仪教育的意义和内涵。根据“冰山理论”,个人的礼仪教养只是冰山露在外面的一角,事实上礼仪教养是内在素质及修养的外化反应,其核心是夯实冰山的下部,即强化人的道德修养。因此礼仪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应是重中之重,而不是一般的文明礼貌教育。应从培养有理想,对生活有设想,拥有健全人格和正确道德价值观念的方向努力。从尊重自己到尊重他人,从职业设想出发到达树立良好职业形象的工作。引导学生理解礼仪文化在中国及其它国家由古到今的历史,了解礼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从而教与学双方都能真正注重礼仪教育。
(二)高校应系统设置礼仪教育体系。认真系统规划设置课程,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开始,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教学计划,建立不同专业学生的礼仪课程实习分类。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礼仪教育制度。
高校应该杜绝几节公外课程和几次讲座就完成大学礼仪教育的做法,把礼仪教育分阶段安排到大学的八个学期当中去,如:在大一的两个学期,可以进行大学校园礼仪,自律礼仪,成人礼仪,道德修养等适合刚刚进入大学且十八九的青年学习的礼仪,而对于大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应该开设职业形象礼仪,服饰礼仪,社交礼等课程。对于涉外专业的学生,应该把礼仪分为国家礼仪和涉外礼仪两部分,缺一不可。要根据涉外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把礼仪课程细化分类。
(三)利用高校的多种教学手段,探讨礼仪教育课程的实践化。应该在礼仪课程上打破传统以教授为主的陈旧模式,结合不同专业的礼仪培养目标,采取授课,讲座,座谈,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在课堂上也可以进行讲授,模拟情景教学,微电影展示,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每个人手上的手机拍照功能和大学校园美丽的校园场地设置场景,让学生从身边的情景评析礼仪文化现象。
(四)多元化复合式考察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礼仪教学效果如何考察,应该不仅仅靠试卷分数或者论文这些单一的方式。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析之外,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具体到每学期的礼仪课,要合理解构分数,平时成绩必须占相当的比重,包括课堂情景表演,随堂测验,讨论小组递交的讨论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和思考价值。每个学期的礼仪课程成绩应累计,在大四即毕业前夕。给每一个学生一个综合评定的分数,最好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关于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的评估,应培养在礼仪教学方面有研究并能具备良好礼仪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每个学期中和学期结束前,应通过师生座谈,探讨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通过督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学生给授课教师量化打分,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反省和提升礼仪教学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和形象树立,不仅代表着大学生本人,也代表着他所受的高等教育院校所具备的教育水平,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也是一个社会整体素质水平的展现,更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展现。因此,高校礼仪教育必须内外兼修,与时俱进,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个人形象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胡清华.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汕头大学教育文汇,1994,(2).
[2]林华坤.多途径进行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J].太原城市事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胡芳萍.浅谈大学生的礼仪教育[J].黑河学刊,2010,(3).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205
我园利用得天独厚的高校环境及资源,在“自然生成”的背景下对中班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而社会性的发展更加强了了幼儿对于礼仪的习得,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自然生成背景下的中班幼儿礼仪教育
1.丰厚高校资源,启蒙幼儿礼仪教育。
身处高校,我们的孩子有机会享受着丰厚的大学资源,在家长的热情邀约下孩子们走进了厦大管理学院旅游系课堂,哥哥姐姐标准的坐立行姿势,与人交谈时的言谈举止,告别时的彬彬有礼,都让礼仪的种子深深埋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回到班级,孩子们说话的大嗓门自觉控制了:“哥哥姐姐们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如果要和比较远的人说话,要走到前面去”“老师,我们也来学礼仪吧”在孩子们的热切盼望下,管院的姐姐来到了我们中五班,和孩子们一起学礼仪,在这过程中生成了“有礼走遍天下――中班幼儿学礼仪”等一系列的活动。
2.规范一日生活,浸润幼儿礼仪教育。
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是幼儿礼仪教育养成的基础。《纲要》指导要点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2]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时时处处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我们班总有一些孩子比较腼腆,见到老师总是不好意思问早问好。我们便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查表,每天随机抽查十名幼儿观察并统计一个月里幼儿主动”问早问好“的比率,并在期间不断强化幼儿问早问好的礼仪教育。事实证明,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主动问好的比率不断攀升,与我们进行的礼仪教育相应得到了正相关。一日生活中的洗手、饮水、盥洗也随时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3.喜闻乐见童谣,情感体验礼仪教育。
我们把礼仪教育的内容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故事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得到情感的体验,[3]孩子们甚至能用童谣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礼仪三字经”之倾听:他人讲,细倾听,不打断,表尊敬;转述时,口齿清,话简单,语义明。简单并朗朗上口的童谣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让幼儿很快就学会不少礼仪三字经。鹭鹭小朋友不慎摔伤,家长们组织亲子活动,带着孩子们到鹭鹭家探望小病人,孩子们从中知道了到别人家做客时应该敲门、问好,双手送礼物,在别人家不能吵闹发脾气,不能乱翻别人家的东西等,不但学会了做客礼仪,还学会了探病礼仪。当“学做小客人”录像结合巧虎做客礼仪制作成视频给孩子们看后,孩子们获得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
4.主题游戏活动,升华幼儿礼仪教育。
根据中班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系列主题活动,运用多种主题活动,亲子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使得幼儿时刻受良好习惯的熏陶[4]在活动的生成过程中,我们顺应幼儿的兴趣,设计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礼仪课程教材。如健康活动《坐立行,我能行》,主题活动《学做小客人》;童话剧《棒棒森林幼儿园快乐的一天》等。语言活动《做客礼仪三字经》就是在到鹭鹭家做客后生成的。
通过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5]而一日里最不可或缺的游戏活动则培养了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处。在我园的“南强小镇”里,幼儿运用礼仪与同伴交往,与大班哥哥姐姐混龄交往,在游戏中多方位运用礼仪。
二、自然生成礼仪教育促进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
1.了解幼儿社会性特点,挖掘礼仪教育作用。
《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礼仪教育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孩子们就通过礼仪三字经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室内,玩具多,互谦让,不抢夺。“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孩子们也可通过礼仪三字经来解决“做错事,对不起,用诚心,表歉意;不要紧,没关系,互谦让,明事理”。
2.通过家园齐心协力,深化礼仪教育作用。
为了更好深化礼仪教育的作用,我们家园形成合力,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老师和家长用自己的礼仪行为,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期末,我们召开了“家庭礼仪教育经验交流会”,茉茉妈妈、琳琳妈妈为家长们讲述自己在家庭中如何潜移默化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三、社会性发展与幼儿礼仪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中,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的社会性得到了发展,反过来能更深层次地了解礼仪,更持久地遵循礼仪常规。孩子们的自我约束提高了,对于礼仪的习得也更加强了。
1.社会性发展促进了幼儿的礼仪习得。
在社会性得到相应发展的同时,孩子们能够更自觉地进行礼仪学习。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不断地通过礼仪三字经来约束自己,也能善意地提醒同伴,甚至在家里也俨然成为“家庭礼仪小标兵”。
2.社会性发展增进亲子间的天然情感。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家长们发现“熊孩子”变得更好沟通了,与家庭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了,家长们不必为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大呼小叫,孩子待人接物与人交往也明显改善,孩子们朝着正能量不断进步着。
我们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礼仪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修养,更好地促进孩子们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注释
[1]《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马娟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55-01
[2](a)《关于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王晓颖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2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802016 年11月第33 期《学周刊》
[3]b《建构有效的生活环境促进幼儿礼仪养成》陈丽艳(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幼儿园,江苏省213172)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27-001
[4]《深入开展礼仪教育,助推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 》李静 重庆市合川区朱家巷幼儿园 《校园文化建设》2014.NO23
[5]《以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的幼儿礼仪课程初探》江苏省金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幼儿园 汤雪雁 《教育战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士昏礼;礼之本;社会意义
一、古代士昏礼
士昏礼是古代士以上的贵族在行冠礼之后举行的又一重大礼仪,属“吉凶军宾嘉”之嘉礼类。既为嘉礼,定是充满了喜庆意味,又因婚礼“将合二姓之好”,而已婚夫妇将担负起“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之重大使命,“君子重之”也就不足为奇了。本文开初,先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阻隔,在那留存的字字珠玑中寻觅当年士婚礼的盛大隆重以及它的诸多细节。
完整的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仪节,在每一项仪节里,都有着详细的安排。正式纳采之前,男方实已选中了自己家族所要迎娶的姑娘,对该女子和她的家族也有一定的了解,之所以选这个家族的女子,男方也是作了周详的考虑的。选定了迎娶的对象,就要按照婚礼的规定按部就班地行礼。首先,男家要遣媒人执见面礼――雁,到女家提亲,即“纳采”,“用雁”。等女家同意了这门婚事,宾便正式地“执雁问名”,问名的目的是回去占卜吉凶,求个吉祥如意。男家得到女名后,在自家的礼庙中对女名进行占卜,得吉兆,则遣使者到女家来告吉,此谓“纳吉”。双方皆晓这桩婚事为吉后,男家正式派遣使者带着“束帛俪皮”去女家下聘礼,即“纳征”。接下来,男家再次在礼庙中占卜以确定婚期,佳期一定,便再次到女家“请期”,以示谦虚不敢自专之意。最后就是亲迎了。亲迎那天,“子承父命以迎”,婿戴着爵弁,身着爵弁服,乘着以示盛大的墨车到女家迎接自己的新娘,在女家的礼庙中,从女方父母手中接过新娘,回到自己家中,“共牢而食,合卺而饮”,自此礼成。从此,夫妻不分彼此,相亲相爱,同甘共苦。次日,新妇正式拜见舅姑,“以特豚馈”,以“明妇顺也”。另外的一天,公婆以“一献之礼”正式设宴招待新娘,并行东阶之礼,“以著代也”,即新妇有资格成为这一家的女主人了。
二、婚礼的社会意义
《礼记・昏义》有“昏礼者,礼之本也”,婚礼是所有礼的基础和根本。概先有细致明确的男女相别之道,他们从小被教养按照自己的性别做好自己,安分守己,无有僭越和非礼,等到长大成人,即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之后,才可以行婚礼。也正是先有男女相合,先有“夫妇有义”而后生养子女。至此,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才有了“父子有亲”,将“父子有亲”这一伦常扩展开来,才有“君臣有正”;也正是有了夫妇,才会生养子息,而后才有“兄友弟悌”这一伦常关系,兄弟之伦拓展到家族以外才有“朋友有信”。正所谓“夫妇,化之始也”(《大戴礼记・保傅》),“夫妇,人伦之始,王化之端”(《后汉书・荀爽传》),可以说,夫妇是一个家庭的主力,男主外,“明男教”,“理阳道”;女主内,“听女顺”,“治阴德”。由此可见,就人伦教化而言,“夫妇有义”乃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五伦之始。而明夫妇之亲别义又是婚礼的作为,由此足见婚礼对于良好的人伦秩序的重要性。
婚礼的举行在冠礼之后,如果说成人意味着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更多的担当和责任,那么婚礼则是将先前模糊和不确定的担当和责任更加具体化和明朗化了。婚礼既行,预示着先前彼此分离独立的两个个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家。从此他们二人将同床共枕,“共牢而食,合卺而饮”,一起面对生活中的欢乐和忧愁,承担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不管此前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性格习惯情趣教养等诸多方面有着多大的差别,成婚即意味着“合同体尊卑”,彼此以后要以亲人相待,成就幸福。对个体人生而言,婚礼是又一意义点,婚礼的举行,意味着先前单独游离的个体的“成家”,成家对男女两性而言,意味着生命新阶段的开始,他们不得不摈弃原来的自我,调整生理和心理以适应与另外一个人和睦相处。不管男子在未成婚之前是多么的放荡不羁,成婚之后,他必须作出改变,因为他不仅仅是自己,还是妻子的丈夫,是未来孩子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他的言行举止都应当依礼而行,他不能再随心所欲,任意行之,因为他的任何行为都会对他的家庭和整个家族甚至更大的社会秩序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应当尽其所当为,使得家庭和睦,家族兴盛,《大学》谓之“齐家”是也,家齐而后才能国治天下平,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成家立业”的先后时序也,成家在先,立业在后。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家庭都能够和睦美满,那整个社会又何患混乱无序呢?
当然,秦晋联盟并不仅仅是男女两个个体的事,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大事,《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是也。婿在女家礼庙中从女子父母手中用盛大的礼仪将女子亲迎回家,她就是自己的结发妻,意味着他以后将尽其为人夫之责,要好好地照顾爱护妻子,不仅对她的一生负责,也要与她的家族保持友好往来,和谐相处。新妇到了夫家,便成了夫家的一员,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女儿身,尤其是在接受了公婆的正式接待之后,她的身份和责任就更加突出了。她不仅仅是丈夫的妻子,要与丈夫相濡以沫,更重要的是她要侍奉好公婆,与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和睦相处。成婚不仅是为自己娶妻,更是为父母娶媳,为宗族娶妇,这也正是所谓的“妇者,顺于舅姑,和于家人,而后当于夫”。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福利社会;政府责任;公共财政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5?0203?09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反思社会保障领域责任弱化引发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提出后,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提供了参照性框架,社会各界也基本达成了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共识,中国开始构筑新型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福利社会新时期,政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主导者,无疑承担着重大责任,因为这既是社会保障作为公共物品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因此,确定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制理念,应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出发,明确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边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化保障机制,强化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政策化技术路线。
一、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边界
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中国政府应当是个强政府,政府在实际运行中的效能必须得到强化。但就像市场不是万能的一样,政府同样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中充分肯定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并不等于政府包办社会保障和排斥市场、集体、个人的介入。中国政府既要秉承高度介人和强大国家角色的价值观[1](45?51),又必须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性和前瞻性,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 宏观边界锚定
作为一项社会经济制度的社会保障,旨在通过公
共资源的分配,增加公共福祉。尽管社会市场时期中国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广,呈现高度回应性,但结构不平衡、层级分工与能力不对称、红头文件化、部门协调性差等问题突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福利社会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的责任实现机制,改善政府行动的效能,提升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驾驭能力,实现从回应性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型。
科学的社会保障责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各级政府明确在社会保障领域哪些方面必须承担责任,国家干预至哪个程度是适宜的,既是新时期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行动指南,更是提升政府社会保障能力的推手。从宏观上界定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中政府的责任框架必须把握好以五大原则:一是各级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的原则;二是制度建构、监管与执行合理分离的原则;三是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四是有限性与有效性相一致的原则;五是国家、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应强化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规范性,尤其是应从程序、步骤及纠察机制等方面,对政府责任作具体细致的规定。笔者认为,从类别、项目、分层和分级四个维度来规范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将能有效形成完整的责任架构,见表1。
从类别看,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承担着财政责任、监督责任和执行责任,在不同责任维度政府职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财政资金都是各国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甚至是主要来源渠道。而通过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和财务监督,既能保证运行的规范,确保政策传递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又能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管理、支付及运营符合法制规范。强化执行责任,有助于提升社会保障公共品能否及时有效的递送到有需求的国民,提升社会保障项目的效能。
从社会保障项目看,政府对社会救助领域应该承担包办责任,这是底线公平的基础。社会保险领域则定位为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共同作用。社会福利领域,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需要满足为要旨,政府则需领衔促进其发展,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享有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补充保障,则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扶持,尤其是税收优惠,支持引导其发展,如企业年金。
从社会保障支柱看,社会保障与单位保障、家庭保障形成三支柱,共同保障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提升国民防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在社会保障领域承担财政支持、监管与服务递送责任;在单位保障中,国家通过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各级单位发展保障项目,提升组织成员生活质量;在家庭保障中,注重与社会保障政策衔接,强化家庭保障的功能,尤其是促进发展型家庭政策的目标定位能力的提升。
从政府责任层级看,不同层级政府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中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中央政府主要的制度设计与财政责任,而地方政府则是最贴近受益者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递送组织。要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各省之间的责任分工与政策协调,形成一以贯之的价值链条。根据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原则,妥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社会保障职责分级与财力配置对等的关系。[2](197)同时要制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加强对弱势省区的扶持力度,形成各区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本均等,促进统一劳动力市场形成。
篇9
纳兰词与唐诗
《儒林外史》郭孝子本事于王原再考
书写隽永的生命原始创伤——浅析《小团圆》
论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存在主义观
《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序
语用信息在句子和名词短语层面的句法化
浅析新疆汉语方言中“把”字句的泛用及其原因
英汉消极情感隐喻体验基础认知对比
礼貌语的性别差异研究
译文质量与译者传统角色的颠覆
新疆特色饮食词汇的英译问题探析
增强新疆高校哲学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新教育实验背景下的高等师专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推介我院学报特色栏目
词块教学法对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影响的对比实验研究
论高校艺术生的大学英语学习现状及教学策略
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纠错态度的研究
论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的价值失落与价值实现
古浪县东乡族移民区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
以无畏探求未知——评牛汝极教授新作《十字莲花》关于用亚美尼亚字母书写的一批克普恰克语(中古哈萨克语)文档
游牧民族语言的文化维度与认知范畴
哈萨克魔法故事里的套语
执著守望与诗意超越——论哈萨克族诗人乌玛尔阿孜的诗歌创作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试析朱玛拜·比拉勒动物小说的生态意识
拓宽阿依特斯艺术研究的新领域
论阿拜·库南拜的宗教哲学思想
归化与异化在哈萨克谚语翻译中的运用
新疆哈萨克族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新疆哈萨克族高等教育发展概览
那拉提与雅玛图——伊犁史地论札之四
《塞福列碑》语史置疑
《玛纳斯》史诗在西方的流传和研究
论新疆北部沿边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创新
浅谈锡伯族人生礼仪中的民歌
《草原之夜》——新疆兵团优秀音乐作品浅析
我国与前苏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之对比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评析与思考(一)
初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伊犁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我院隆重召开
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的党建工作
恢复性司法:构建和谐法治的新范式
著作权模式下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
浅谈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论当代战争小说对战争历史多元化的阐释
挑战美国主流社会言说历史的权威——汤亭亭《中国佬》中的历史建构
四度空间中游荡的灵魂——读《一条不会游泳的鱼》
明清时期与亲属称谓有关的敬谦语
乌鲁木齐方言社会称谓语特点及成因
从《说文·土部》所反映的坟墓外形演变看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茶馆》中的语言文化现象分析
关于提高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
伊犁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影响
科氏语段模式分析法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歌剧《伤逝》中三首咏叹调艺术特征分析
浅析民族地区对发达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借鉴树立质量意识创办特色刊物——《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出版期卮言
哈萨克文化述略
在民间传承中实现对阿依特斯的保护
阿依特斯艺术在哈萨克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研究述略
汉语主谓谓语句与哈萨克语的对应表达
现代哈萨克语语音研究问题
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口头创作中的辞格——反复
站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抒写——解读哈萨克族作家夏依木拉提的中篇小说《神井》
中国近代哈萨克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概况
五世生钦活佛多布栋策楞车敏身世考释与订误
思浑川与蛰失蜜——伊犁史地论札之二
新疆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试析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
改革三十年:与时俱进的兵团屯垦理论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价值;目标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一个重要论断。社会治理创新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方向在前,行动在后。我们在探索实践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思考这一前瞻性问题。没有正确的目标,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可能陷入误区,甚至走向岐途,尤其是在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从宏观的、根本的目的来看,良好的社会治理就是要为国民创造幸福安康的生活;从微观的、具体的目标来看,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
所谓“治理”,按照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CDD)的界定,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价值,制度设计同样蕴含着价值。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派克(1932年)到燕京大学讲学时提出:任何制度形成都是有价值基础的,任何制度形成时无不带着价值色彩。这个带有价值色彩的东西在维系着制度的运行,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点。对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考察,如果不基于价值的高度,不仅在理论上会陷入纷争,在实践上也会出现有害的行为与结果。
纵观近年来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可以看到,其重心大多放在具体方法上。例如,一些地方推出的“菜刀实名制”、“恋爱实名制”、“手机定位市民出行”等措施,虽然这些措施最后不了了之,但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凸显无疑: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即维稳,而且,是维护一种刚性的、静态的稳定。为了维护这种不可能实现的稳定,只能采取消极的防范性手段,加强权力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甚至以公共权力侵入私人领域,相关法律被置之一旁。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而言在于满足人的本质的需要。英国哲学家休谟有句名言,“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亦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为国民创造幸福安康的生活理所应当成为一个执政党的最高执政理念和终极价值目标。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完成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经典著作之后,他对《国富论》受到过度重视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政府过分关注“国富”而忽视“民福”,进而产生“不道德情操”。
“发展问题”一直是工业化后全世界学术研究、甚至各国执政施政的热点,其核心概念是“社会发展”。尽管对这一概念有诸多理解和界定,但共识是有的:即“社会发展”是“促进人类福利的一种途径”,要使社会成员过上幸福、满足与富裕的生活。近年来,世界各国幸福理念的复兴也恰恰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进行反思的结果,其实现需要新的社会治理方式。经济发展解决的是国民的物质生活问题,政治发展解决的是国家的政治生活问题,文化发展解决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问题,生态建设解决的是自然环境问题,社会治理则解决的是社会自身的问题,即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也就是为民众个人、组织提供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条件、环境与秩序。
具体而言,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质:
首先是社会能够让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什么是中国梦?曾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中国梦就是人们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机会平等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和原则。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一项特有权利。机会平等的理念与准则可为社会成员提供广阔的选择余地和有效的发展空间,提供更高的发展期望,同时还提供发展的基本规则,从而激发现代社会的活力,提升社会进步的质量。
“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当前中国社会之所以弥漫着“仇官、仇富、仇社会”的怨恨心理与不满情绪,就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的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如:贫富悬殊、阶层固化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机会不平等基础上的不公平竞争。当然,机会平等并不能确保结果的公平与公正。然而,基于机会平等基础上的竞争,即使有,也必然会有,结果上的差距,大多数社会成员是认同的。通过机会平等的竞争,成功者会感恩与回报社会;失败者也会自觉地反思与总结并不断提升自我。而基于不公平竞争产生的贫富分化,则会纵容富人的为富不仁行为,激发穷人的仇恨心理与敌对情绪。这种矛盾和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就会失衡、失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其次是社会能够鼓励人们遵守规则与维护社会秩序。在一个社会里,人们是否遵守规则,不仅是一个道德或规则意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社会的健康与否。在健康的社会里,遵守规则会得到鼓励,破坏规则会得到惩罚,而在不健康的社会则完全相反。非制度化生存就是一个社会不健康的表现。非制度化生存是指,一个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如果完全遵守规则就不能生存,只有违反或破坏规则才能生存。公路运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公路运输业,如果不违规、不超载,就只能赔钱。为了有所盈利,破坏规则就成为惟一的选择。之所以会如此,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经典诠释可以说明问题: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因此,规则制度制定的本身并不等同于其必然会被遵守或被执行,人们是否遵守规则制度归根到底取决于利益的考量。如果,一个社会的规则制度不能为相关利益者自觉遵守,就需要从规则制度的目标与人们遵守规则制度与否的原因中去寻找答案。这,也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具备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