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好极了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8:0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味道好极了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味道好极了作文

篇1

我的嘴很馋,所以妈妈每次都会买很多零食,可那么多的零食里面, 我最喜欢吃泡丽可, 不仅它外表好看,而且味道好极了

泡丽可非常诱人,它有着冰淇淋蛋筒的形状,拿在手里很方便,又显得十分可爱,带有纯真可爱的少女气质。里面再灌入各种不同风味的夹心,巧克力,抹茶,香草……让人感觉就像是一根冰凉爽口的冰激淋蛋筒。忍不住想扑上去咬一口。

泡丽不仅外表可爱,而且咬起来香脆可口,她的外层是一层脆皮,里面的夹心蓬蓬的,松松的,充满空气感,咬上去轻软香甜,回味无穷。这蓬松的美味就是泡丽可独特的魅力。如果放入冰箱冷藏一下,混合水果与香草美味,草莓、芒果、香草的缤纷口味,口感和硬度将更加合你的口味。 我还给每一种口味取了不同的名字。巧克力口味的是一个烫了爆炸头的黑人 ,草莓味的是一位穿着光艳美丽的窈窕淑女,芒果味的是一个老眼昏花,拄着根拐杖的老奶奶……我每次吃了一根又想吃,要不是妈妈说多吃会发胖,我还真停不住嘴。

嘿!说起泡丽可我又有点垂涎欲滴了,它的味道还真不错,让我天天都想吃。你是不是也想尝一尝呢?

篇2

我吃过很多口味的可比克,但是最喜欢的是酥脆味的。

可比克穿着绿色的外衣真是漂亮。它的东北方向有“酥脆味”三个大字。中间有我们喜爱万分的周杰伦大哥的图像,看周杰伦大哥还翘起大拇指呢,说明他和我一样都喜欢可比克。周杰伦图像下面,有两片翻卷着的可比克。

过了一会我忍不住了,就把可比克打开了。香气迷人的薯片一眼看去就像一只只蝴蝶飞在空中,我拿起一片在手中观察,薯片圆圆的,平平的。

我咬了一口,那味道好极了,又甜又酸,我多吃了几片,发现自己的房间香气弥漫,真香啊!然后,三下五除二,我就把它吃完了,但这薯片的味道还留在嘴中。

篇3

星期六的时候,妈妈买回来一袋又大又圆的橘子。我高兴的合不拢嘴,赶紧拿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橘子,像皮球,还像天上的太阳,更像小朋友圆圆的小脑袋。我摸了摸橘子的“外衣”,冷得像冰块儿一样。我用指甲想把它的外衣拨开,可只剥到了一半儿,手指甲疼得不行。橘子好像在得意的说:“哈哈,我的外衣非常的坚硬,看你能把我怎么样?”我被这橘子气的火冒三丈,再次使出我的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的外衣给剥掉啦!哈哈,虽然我的手也红了,隐隐的有些酸痛。看来想吃橘子也不容易呀!

掰下一半儿放进嘴里,酸酸甜甜的汁水可真多呀,味道好极了!妈妈说橘子的营养价值有很多,它富含维生素c与柠檬酸,前者具有美容作用,后者有消除疲劳的作用。橘子中有一种防癌物质叫“诺米灵”,能分解致癌的化学物质。

看来,橘子不仅好吃,还有很多营养。我真是越来越喜欢吃酸甜可口的橘子啦!

篇4

我不紧名字酷,我的外形也很酷呢!我有一身绿衣服,衣上不满小刺,头上的花帽不知让多少“瓜们”羡慕呢!那无名小辈青瓜还在那儿自嘲呢。来自:作文大全我的营养价值就更别提了。我的含水分为98说到用处,我就更是功不可没啦!因为我含有丰富的水分和一定的维生素,所以爱美的美眉们都爱把我贴在脸上,来抗老减皱。怎样,不错吧?我还是一种理想的食疗良蔬,由于我的热量很低,对于高血压、高血脂以合并肥胖症的糖尿病人,是非常非常的适用的哦!‰,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等许多的成分。

人们喜欢我,各有理由。有的说:青瓜生吃清脆爽口,若是将其切片再放点酸醋、白糖、辣椒、芜美饰一下,那就更是“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有的说:青瓜的营养十分丰富,在蔬菜维生素C含量排行榜上位居前列。青瓜熟吃美味可口,不论爆炒,做汤,都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可与山珍海味媲美!还有爱美人士竖起大拇指极力夸赞我。青瓜是正宗地道纯天然的美容护肤品,有美白之奇效,若常以青瓜片贴脸。别说可以去掉脸上个斑点,就算你是黑旋风也可以把你变成赵子龙。快来买我吧!

啊!我有这么大本事哦!默默地喜欢我就得了,别这么张扬嘛,免得我青瓜就要变红瓜了——脸红了嘛。

篇5

星期天的晚上,爸爸带着我进了西餐厅。刚进门,发觉房子里有点暗,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吃西餐。有的在点餐,有的在忙着吃自己的食品,还有的在跟一同来的人聊天。我和爸爸选择坐在一号桌。坐下去才发现,这些座位不是很硬的椅子,而是很舒服很柔软的沙发。坐在上面感觉想睡觉,因为这沙发简直太舒适了!

开始点餐了,选了好久才选定了一个宝贝套餐。我耐心地等候。过了一会儿,服务员拿上来一个托盘、三张卫生纸还有刀子、叉子和勺子。又过了一会儿,服务员送上来一杯可乐。最有趣的要算它的吸管了。吸管是一个一个的圈儿。喝一口,可乐就一圈一圈地吸进嘴里;不喝了,可乐就会一圈一圈地落下去。

很快,一份香喷喷的宝贝套餐就被服务员端上桌来了。它的香味十分诱人,馋得人直流口水。你瞧,那白色的塑料盘子里有一个刚刚煎好的鸡蛋、四块鸡块、两个小面包、一袋薯条和一大块牛排。

刀子和叉子大概就是在吃牛排上派上用场的吧。于是,我先用右手拿起大刀子把牛排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再用左手握大叉子,扎一块小牛肉送进嘴里嚼。味道好极了!既然好吃就多吃点!我便毫不客气地吃了一块又一块牛肉。口渴时喝一点冰凉的可乐。

刀子和叉子都用上了。那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是舀鸡蛋用的呀!用勺子把鸡蛋舀起来可真不容易,有时勺子太滑,鸡蛋就掉到盘子上了。最终,我把鸡蛋吃完了。还吃了好多好吃的薯条啊,面包啊,肚子胀得都快像气球一样要爆了呢。

篇6

记得逃逃上一年级时,有次我收到老师发来的周报说,他们上周主要学习了“怎么吃奥利奥饼干”。我当时就傻眼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怀疑起这个各项评分都很高的学校来。

可了解情况之后,我只能心服口服。没想到这个看似很无厘头的问题,被逃逃的老师Mrs. Keller拿来大作文章后,还能启发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呢。

课堂中,老师拿来一包奥利奥饼干,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开始学怎么吃奥利奥饼干!”可以想像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是什么反应,当然是一阵欢呼!

“谁来说说看怎么吃呢?”老师问。

“我知道我知道,张开嘴巴,咬!”

“掰成两半,先吃一半,再吃一半!”

“先倒杯牛奶,然后泡进去,再…”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答道。

“好,吃法有很多种对不对?你们先跟伙伴讨论一下吧!”

第1步:小组讨论发散思路

一个班有20多位小朋友,如果随意地讨论,那肯定是乱糟糟的。不过老师说的伙伴,是早就安排好的。这是我从逃逃教室墙上拍下来的一张Partner (伙伴) 安排表。

他们五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三人,另一组两人,按照上面这个图每天都有不同的组合,而周五就是you decide(自由组合)啦,有纪律也兼顾到自由。另外,小朋友的位置还经常轮换,所以一个学年下来,基本上班里的每两位孩子都有过“深度”的沟通。

于是,孩子们就根据这个组合,三三两两地讨论起“怎么吃奥利奥饼干”这件大事。逃逃告诉我,他的一位小伙伴坚持认为,奥利奥一定要配着牛奶一起吃,因为包装上说“Milk’s Favorite Cookie”(牛奶的最佳搭档)。

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都不一样,有些小组达成一致得出最佳吃法,有些小组呢,还是各持己见,都认为自己的吃法无人能敌。

第2步:流程图理清逻辑

等小朋友们都讨论完后,老师却并不急着听答案,而是说:“好了,大家现在都想清楚该怎么吃奥利奥了吧?那我们来试试把吃的步骤画出来。”

于是,老师开始教孩子们怎样把自己的思路画成flow map(流程图),一步步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当然,小朋友的流程图版本也是五花八门,上面这个就是掰碎泡在牛奶里的吃法。

第3步:抓住关键字搭框架

重点来啦!前面做了那么多事,其实老师最想教的就是关于“How to…”这种形式的说明文该怎么写。“教学大纲”是什么?就是下面这些连接词!

如果是描述有三个步骤的事件,那文章就可以写成这种结构“First…Next…last(首先…然后…最后)”。

如果有四个步骤,那就这样哦,“First…Next…Then…last (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第4步:不拘细节地填内容

学了上面这些连接词之后,文章的基本框架就搭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在里面填内容啦。

一年级的小朋友字不识几个,全靠自然拼读法和自己的感觉拼写,可以说是错漏百出,不过也挡不住他们写作的热情。而且,老师给家长的建议是,这个阶段不要过分去纠结孩子书写的细节,比如拼写错误啊,字写得歪歪扭扭啊,都没关系,关键是让他们喜欢上“写作”。

逃逃的吃法是,先掰开一片饼干咬掉一半,再吃另一半,然后吃一半的icing(中间的夹心),最后把剩下的一片饼干和一半的icing一起吃完。很奇怪是不是?他的解释是:他在模拟一个第一次吃奥利奥的人,一开始有点犹豫,所以一点一点尝,发现还不错但是缺了点味道,于是吃了一半的夹心,这时候感觉味道好极了,所以一口把剩下的全塞嘴里。

最后呢,当然是snack time(零食时间)!老师把带来的那包奥利奥饼干分给小朋友们,然后大家欢乐地把它消灭掉了。这可能是我见过最有代表性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案例之一了。

除了这次以外,逃逃还做了很多类似的练习,比如,

How to blow a bubble? (怎么吹气球?)

How to make a peanut butter sandwich? (怎么做花生酱三明治? )

还有更无厘头的:How to drive your mom crazy?(怎么让你妈妈抓狂?)

老师选取的都是和生活很贴近、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整个练习过程就变得像玩儿一样。但其实每一次的写作练习,都是在帮孩子们理清做事情的套路,

先用讨论来收集点子

再用流程图整理思路

接着是抓住关键点搭框架

篇7

语文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但通过听课,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选择用第一课时去执教,主要原因是老师们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而且难上,费力但不出彩,最终导致第一课时被忽视了,而且也没有被总结出很好的教学方法。

其实,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起始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突破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么才能取得实效?

1、要创设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拨动学生学习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堂伊始,老师就要根据文本特点,通过游戏、谈话、音乐、设疑等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努力创建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

如,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2、要落实目标,使学生能够尽快识字学词。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但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字学词,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生字"南"时,我引导学生:大家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个字?一个学生里面回答:"我的同桌的名字里就有个'南'字。""教室后面的地图上有'东南西北'的标记,中间就有这个'南'字。","我套抹布的塑料袋上写着'南瓜饼',就是这个'南'"。学生通过查找周围有关字词,尝到了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

3、要指导朗读,使学生迅速感知文本。

"书不熟读不开讲。""注重初读,延迟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而"读通"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朗读课文,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初读时,开始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放声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长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至把课文读通读顺。所谓读通读顺,就是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倒读、不读破句。这一遍读要舍得给时间,至少让学生读个两三遍。"学生读得差不多了,老师可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划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等,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4、要抓住重点,巧理课文。

有些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教学不能对课文进行精读感悟。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以及课时划分和课时目标来确定,适当地进行精读感悟。在进行精读感悟时,老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去感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如教学《鸟的天堂》。当然,板题后首先解释"天堂"(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然后请同学们自读《鸟的天堂》,说一说读后的感受--意指:"你认为鸟的天堂怎样啊?有什么特点啊?"一般,学生较容易说出鸟的天堂"很美"、"鸟很多"。这就基本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部分。继而可以以次辐射重点段落及重点语句,指导朗读:那段写了鸟的天堂的美呀?你认为那句话、那个词最能表现天堂的美呀?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本文仅近些了大榕树的美吗?还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找出大榕树的第二个特点"大",进而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感悟到鸟的天堂的"大而美"。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又能使他们在下一课时的学习沉静心神,思考这种新的切苹果的方法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5、要及时让学生交流心得,多设置悬念。

在读通、读顺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的体会,述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抛出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的第一课时才不失有味道、有亮点。

例如教学《威尼斯小艇》,大多数都认为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两个自然段写得特别棒,很有兴趣。于是我从第二自然段入手,让学生去读一读,先找出直接描写威尼斯小艇特点的词语,再回答还用什么方法写出小艇的样子(比喻),然后让同学动手画出小艇的样子,这样只要看看大家画得怎样,就能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生知道小艇的独特、美观的基础上,提问:坐在这样的小艇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呢?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6、要突出重点,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

篇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广告为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语文材料。我们能从很多优秀的广告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学习到很多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美妙的广告语言来自于撰稿人的语言修养和灵感,从中可以窥见语法规则或某些修辞手段。一些优秀的广告语言,或妙语连珠、怡人耳目;或一语惊人,振聋发聩;或精炼含蓄,发人深省;或诙谐幽默、生动感人。广告语对当今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大多数广告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常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新学期新打算”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是例子。还有,在学校被践踏的草坪上赫然立着学生所树的一个广告牌――“爱草等于爱自己”,巧妙地套用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语“爱你等于爱自己”,告知同学们要爱护草坪。广告已突破经济的界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广告的核心是广告语言,如何把既具有时代气息又有高度艺术性的广告语言引进小学语文课堂呢?

一、“广”而“品”之

宋代大文豪坡被贬谪到海南詹州时,应一个做油馓子的老太婆的邀请,写过这样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巧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馓子色鲜、酥脆的特点。读罢此诗,人们不免垂涎欲滴,便想一试,从而使老太婆的生意兴隆,馓子供不应求。

长虹彩电的“太阳最红,长虹更新”、“长虹红太阳一族”等广告口号让人感觉到它是国产彩电的先锋,代表着民族产业的“红”。康佳彩电则以一句“超大屏幕,牛”而给人自豪的感觉。某公司销售打字机的广告“不打不相识”,体现出亲近感;某品牌牙膏的广告“一毛不拔”,让人感觉它的坚固;丰田汽车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些广告巧妙地运用成语、谚语,不仅显示对产品的质量充满信心,而且妙趣横生,令人难忘。只有在教学用语上精心研究,使之独具特色,富有魅力,方会引人关注,激发学生兴趣。

二、“广”而“诵”之

人们在接受广告视觉刺激的同时,往往要依靠那些言简意赅的广告语言去领会广告的信息,广告语是广告的“眼睛”。而作为专门学习母语的语文学科,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可结合广告语言的“言简意赅”、“美”来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例如,背诵《守株待兔》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人想靠偶然的机会,不费劲而得到现成的东西是行不通的。这个种田人蠢得可怜又可笑。为了记住这个寓言故事,我们要抓住课文中具有情节特征的重点句加强记忆:“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这完全是一个偶然的事情,作为故事的起因。“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乐的原因是“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是故事的经过。“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又是怎样?“庄稼全完了。”帮助学生排记忆趣点:偶“捡兔”――可喜;想“白捡”――可笑;仍“待兔”――可悲。全文三段,每段各两句,抓“趣点”,扣“特征”,背诵不难。

三、“广”而“阔”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与广告研究相结合,能培养学生建立“大语文观”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留心处处皆学问”的研究意识。

让学生广泛收集广告语言,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拓张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任何一种修辞,都可以在广告词里找到恰当的例子,因为广告本身就是运用修辞达到审美效果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用广告词,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

恰当运用广告词,可以让学生更生动、更直观、更牢固地记住一些古诗词。例如电视上一则饼干广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吃饼干。我把这则广告念给同学们时,他们都觉得好笑来劲。笔者因势利导问这是化用谁的诗?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诗人、诗名是什么?是律诗还是绝句?通过有趣的广告,让学生既背熟了古诗,又提高了欣赏广告的能力。

四、“广“而“创”之

前段时间,江苏荷仙食品集团绿都食品有限公司在报纸和电视上征集广告词,特等奖2万元。我倡议有兴趣的同学参加。同学们十分踊跃,在这“一字千金”的利益驱动下,一些同学写出了相当不错的广告词。后虽无人得到这2万元奖金,但通过这一活动,把学语文从课内带到课外,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

广告语也有因为简单而取胜的。如雀巢咖啡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这是人们最熟悉的广告语,也是人们最喜欢的广告语之一,简单而又意味深远。因为发自内心的感受可以脱口而出,正是其经典所在。圣安净螨系列:“只留青春不留痘。”俏皮、活泼而深入人心。拉芳舍:“我不在家里,就在拉芳舍。不在拉芳舍,就在去拉芳舍的路上。”堪称经典。

篇9

【关键词】学生观 教学起点 互动生成 过程化

【中图分类号】G420

一、 前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新理念,其关键是强调学习的“过程观”。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结论、轻探索;重讲授、轻研究。语文教学成为了“结论教学”,学习过程严重缺失,这也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就过程化教学明确提出,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现法和探究法而不是通过传授法进行教学。学生作为一个积极的活动者,教育的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自主而有能力地行动。斯腾豪斯主张的过程化教学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互动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互动生成可以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形成对知识内涵的丰富认识和体验,更可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并形成元认知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二、过程化教学的做法

(一) 建立学生观

首先明确,是否有“学生观”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教师怎样对待学生,是从他的“学生观”出发,由他的“学生观”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并更新学生观,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问题。

互动生成的课堂里,学生的各种表现可能会被看成是教学的干扰因素,这些问题或被忽略跳过,或含糊不清地不了了之。所以备课更应该先“备学生”,掌握学情是前提。大多数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情及学生个体的差异了如指掌,却不能判定他就有“学生观”。应该以“是否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开发的潜能存在”、“是否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为衡量依据。只有落实这两点,教师才不会只关注教学的结果,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能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学生的各种可能性,并以此为新起点不断地动态调整,推进互动生成的过程,促进学生实现真实的发展。

(二) 确定学习起点

要想语文课堂效益高,最理想的做法是“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可如今的语文课,大多数教师会拿起课本便侃侃而谈,全然不顾学生的需要和感受。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无味无趣,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不愿意发言参与讨论,何来互动与生成呢?要改变僵局,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照自身的教学,分析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一般来说,教师熟悉自己所教班级的学情,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可以进行适当的预设来更好地掌控教学过程。而借班上课的郑桂华老师在课前自然不了解学情,于是她以《心里美滋滋》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自我选择材料。学生发言越热烈越容易暴露存在的问题,郑老师抛出问题后,学生讨论发言非常积极,前九位学生列举了诸如友情、亲情、童年等大而空的抽象材料,而其他同学竟无一人发现异常提出异议。由此判断出记叙文如何选材确实是学生写作的困难所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他们是无法解决的。于是郑老师抓住这一学情,马上调整教学起点。

(三) “三放三收”的互动过程

德国教育学家克拉夫斯基认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关键之一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

郑老师这节作文指导课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开放和弹性的教学过程设计,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三放三收”, 通过下放问题达到教学重心下放的做法,我们称之为“放”; 下放问题后再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 的做法,我们称之为“收”。下面结合郑老师的作文课例对“三放三收”的做法进行分析:

第一次“放”:学生为《心里美滋滋的》这一作文题选材,生成出各种“基础性资源”。

郑老师抛出的这一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学生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未必能列举出详细具体而又新颖的材料,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是郑老师下放问题的理由所在。果然,学生开始漫无边际地寻找事物,列举了诸如 “友情”、“亲情”、“童年”等大而空的材料。

学生的这些思维结果清晰暴露了如何优质选材是记叙文写作的困难所在,学生被定式思维所困,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启发。“什么时候心里感到美滋滋呢?”、“具体哪件事情呢?”郑老师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抽象概括到具体的某一点进行选材。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层出不穷的解答信息呈现出来了,如“考试考好了,父母做了酸溜土豆丝作为奖励”、“住院的那几天同学帮忙抄笔记”、“我们宿舍变卖废纸的钱捐赠给教会”等。这些材料具体详实,是记叙文写作的优质材料。郑老师把这次下放问题所产生的十九项材料都写在黑板,为下一步回收信息做了充分准备:

板书:

1、 友情

2、 亲情

3、 童年

4、 获奖

5、 师生情

6、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7、 成长中难忘的事

8、 初中的寒窗苦读

9、 捡到钱包

10、 小学时候对数学题目不懂,如1+1=?,百思不得其解,通过数手指解决了难题,百感交集。

11、 考试考好了,父母做了我爱吃的酸溜土豆丝作为奖励。

12、 和奶奶一起在家乡的小路散步。

13、 经历失败后又站了起来。

14、 放假我拿着重重的行李,有一位青年过来帮助我。

15、 看到社会上的温暖现象。

16、 经过很长时间练习演讲,上台表演时,同学们投来赞赏的目光。

17、 最近经常下雨,老师把矿泉水瓶踢到一边去。

18、 住院几天,同学帮忙抄写笔记。

19、 我们宿舍同学变卖废纸,把钱捐给教会。

通过下放问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形成深层次思考的意识与习惯,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课堂讨论的氛围很热烈,产生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第一次“收”:生生与师生之间互动,对基础性资源进行讨论:观察板书笔记,同学们列举的材料有何变化?学生开始分析板书的十九项材料,最后发现前面九则材料都比较空洞,是概括性材料;后面十则材料比较具体详实,利于展开写作。根据学生的思考,郑老师最后概括:材料的选择需要从定向迅速转到定点。

第二次“放”: 要求学生先定向然后定点进行选材,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这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在第一次“放”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选记叙文的材料,先定向确定所选材料属于亲情、友情等其中的哪一种类型,然后在此类型的题材中确定某一个写作的点(即定点选择具体某一件事),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遵循所选材料必须具体化这一原则。

第二次“收”:首先是学生讨论,然后郑老师随机提问了四位同学,并把学生的发言所产生的四则材料板书在已有的十九则材料后面:

20、 有一年考试名落孙山,回家乡后爷爷让我烧柴做饭,结果煮糊了。爷爷说:“尽力而为,火候到了自然就好了。”我记住爷爷这句话,回家后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回想爷爷那句话我心里感到美滋滋的。

21、 小时候在农村,跑到别人的田地里偷番薯烤着吃,味道好极了,心里美滋滋的。

22、 这一课,我鼓起勇气发言,战胜了自己的腼腆和恐惧,上百人注视着我,心里高兴,感到美滋滋的。

23、 化学课上学酸碘盐时,不会做题,周日花了两小时研究,小测时得了满分,心里美滋滋的。

第三次“放”:首先,学生围绕二十三则材料进行讨论,找出具体详实的材料并标上记号。然后学生认真观察所有已做标号的具体详实的材料并思考:读者和阅卷老师最喜欢的、最易与之产生共鸣的是哪个点?分别给优秀的选点评分,并说说评分的理由。

这一环节的问题下放实在大胆,郑老师让学生与读者尝试换位思考。如果说前两次下放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准确选材,那么第三次下放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如何优质选材。

第三次“收”: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总结出记叙文选材应该选择那些紧扣写作主题的、有真切感受的、新颖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材料。

至此,郑老师通过“三放三收”的教学设计,完美地解决了记叙文选材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可以说这是一节高效的语文课。

“三放三收”的教学设计,是把一个又一个问题有机地衔接起来,在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逐层递进,这种互动生成的过程把教学过程推向了纵深。首先,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优生往往能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而学困生因为思辩能力、自卑心理等因素,课堂上表现不佳而被教师忽视。在对学困生关注不够或忽视的情况下收集的信息实质是以优生的思维替代了学困生的思维,自然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承认学生的唯一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并且通过分析他们的差异性,使之转化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才能避免“替代思维”,掌握真实的学情,找到准确的教学起点,语文教学才能实现以互动生成的方式推进过程化的学习。

三、小结

叶澜教授认为,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会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活动的保证;会关注课堂中各种信息的产生,并为生生和师生之间提供有效互动的资源;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思维状态,并为学生潜能开发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郑老师通过“三放三收”的教学设计,以互动生成的方式推进语文过程化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

[2]张泉,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