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娱乐范文
时间:2023-03-29 17:1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艺娱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音乐剧鉴赏 大学公共艺术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
2006年3月8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明确该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并阐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保障。
该方案及实行可谓是中国艺术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对中国的艺术教育还是人文素质教育都势必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但细观课程设置中规定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影视鉴赏》以外,均为传统而古老的艺术门类,极富现代气息的音乐剧鉴赏未能入选,不能不说略有遗憾。虽然音乐剧鉴赏在国内尚未成为成熟而完整的学科,但国内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及大量可看的剧目足以完成这个课程的教学。而音乐剧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对其他艺术门类高度的综合性以及使这一特性得以尽情发挥的强大娱乐功能,不仅吻合《方案》阐明的公共艺术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而且堪当大学艺术教育的重任。
一、音乐剧知识结构多样化和对其他艺术门类的“高度综合性”,为大学生广泛了解各个艺术门类提供学习动机
和热情,“高度综合”地培养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我们将音乐剧视为一个整体时,“它的构成元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服装设计和声光艺术,甚至还涉及到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1]为了进一步剖析音乐剧,笔者采用西方音乐剧为例,设计了下列简略的图表,以较清晰地展现音乐剧的知识结构:
从上表可看出,音乐剧的知识结构是由多门相关学科知识及多种艺术门类共同建构的。而“从艺术构成学的角度看,音乐剧正是在整体上综合了话剧、歌剧、舞剧这三种综合性舞台戏剧样式的表现优势而成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的,因此可以说,它是综合的综合,是继一度综合后的第二度综合,是对综合艺术的再综合。”[2]这成为我们视音乐剧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理论依据。
综合了多种艺术门类和艺术因素的音乐剧,涵盖的知识、信息的广度和密度是其他艺术无可比拟的。如此众多的艺术品种在不同程度上被融汇于一剧,使音乐剧发散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当我们翻开西方音乐剧100多年发展的历史画卷,不得不为其壮观图景而惊叹。如“世界四大名剧”,一上演就是十多年、二十多年,各剧的票房收入均达几十亿美元;如音乐剧产业在英国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并占据该国音乐产品出口的最大份额。音乐剧所创造的奇迹使大学生在领略音乐剧艺术的神奇、陶醉于音乐剧魅力之外,对音乐剧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音乐剧为什么具有这般的魔力,而成为推动他们认识事物、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使大学生热切地关注到音乐剧所包容的相关知识系统,使他们充满热情地自发了解欣赏各类艺术品种,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高度综合”地培养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吸纳人类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在娱乐性的审美过程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提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这四项基本要求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顺应国际教育形势的进步,国家教委曾多次提出,要把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作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即实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促进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的教育。
音乐剧艺术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为大众共识。而音乐剧内集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娱乐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将音乐剧纳入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可以在音乐剧的五光声色、动感愉悦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音乐剧作为20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早期肤浅、庸俗的‘文化快餐’窠臼中跳脱出来,承载着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在最本真的意义上实现了寓教于乐。”[3]“寓教于乐”的教育观念古已有之,延至当代,更加强调教育手段的丰富多样、教育环境的轻松活泼,采用“玩”的形式、创造“乐”的情境来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培育。音乐剧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舞美造型等诸多艺术凝结成一个整体。在这个炫人耳目、色彩斑斓的整体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多种艺术手段叙说故事的独特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快速转换的场景、变幻莫测的舞台装置等等能够满足大学生求新、多变的审美口味。学生在视听上获得多重享受的同时,音乐剧较深的教育潜力随之展现,即触动他们去思考不同题材下的社会内容以及要揭示的哲理、主题。
在那些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作品中,诸多有关“人”的主题,如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尊严和普遍的人类道德准则等一系列这个时代最为关注的重大命题,在音乐剧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感人、最彻底的艺术表现。纵览音乐剧的成功剧目,在嬉笑怒骂的戏剧表演、载歌载舞的舞台声色背后,是对“人”有着深层教育意义的人文精神的生动呈现。
如“反战”是西方音乐剧创作题材之一。《西贡小姐》是一部在越战结束多年后推出的反战剧,它将反思目光定在了全人类的立场上,而不是仅限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无情地批判和抨击了战争在善良人类的身心上造成的严酷伤害,以及对战后几代人酿就的悲剧命运。在“和平和发展”已成为两大主题的当今世界,《西贡小姐》所表现的深刻主题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已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和强烈共鸣。
“爱”是音乐剧中永恒的主题。只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情感,在西方音乐剧的各类剧目中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等最淳朴、最美好的情感在诸多经典剧目,如《音乐之声》《南太平洋》《旋转木马》《国王与我》等中获得了最佳的诠释。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是多部优秀音乐剧的感情基调。例如《俄克拉荷马》,热情、真诚地歌颂了俄克拉荷马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综上所述,通过观赏蕴含人文教育意义的音乐剧佳作,使大学生在极富现代气息的娱乐与审美过程之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及高度综合的审美能力,帮助大学生们实现主动地关切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用剧中爱、善、美等教育主题的价值内涵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给他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教会他们用爱的眼光看待世界,教会他们以爱美的心,完善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的理解。这完全吻合《方案》所阐述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也正是笔者提倡“将音乐剧鉴赏纳入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的最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
篇2
语文课堂上,传出一阵阵RAP音乐。原来,这位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师说》时,发现很多学生心不在焉,对古文似乎完全没有兴趣,于是停下来,放了一曲说唱伴奏音乐,配着动感音乐说唱了一段文言文。学生的兴趣马上提了上来,为了更好地将文言文改编成歌曲,老师又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重新进行改造,本来枯燥的文言文变成了“潮流时尚”。
看得出,这位老师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颇费了心思。毫无疑问,语文课堂上配合音乐说唱文言文,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愉快地学,轻松地学,培养了学生的意趣、情趣,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原动力,真正地实现了“寓教于乐”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从以上诸多方面分析,蔡老师的这种创意的教学方式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与空间。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人积极研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使人们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有向往的心情,因而力求去研究它,领会它,掌握它。”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这节课中的古文言文对许多老师而言都是很头疼的、枯燥晦涩的东西。如果依照平常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填鸭”,势必会使学生倦怠,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
通过RAP说唱这篇文言文,就改变了这种现状,因为说唱RAP本身对学生而言是时下里接触最多,最感兴趣,也最能接受的流行艺术,将它运用到教学中,是一种大胆尝试,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不得不学转变为要学,进而至于乐学。
2.从师生情感来看,表现为对学生主体需要的尊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程改革以来,还有部分老师并不能真正从旧有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有些老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才让学生讲,才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活动,而在平时活动中仍然是大包大揽,没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理解,有时提出问题后,启发得不够充分,学生一时半会不能准确回答,便赶紧直接抛出结论,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漠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课堂效果自然不会好。
蔡老师这种寓教于乐的说唱文言文教法,就是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长而烦的文言文教学,怎样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自然是前提。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语文课堂是满足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需要的地方,因此不应一味灌输,为完成教学而教学,否则只能让你的学生离你愈远,离你的课堂愈远。蔡老师的创意教学,尊重了学生主体需要,自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3.从教学手段看,推进了学科之间的渗透
在蔡老师的这堂课中,我们看到了一种音乐走进语文学科,语文又以音乐为媒介的全新课堂,这样的课堂同时还借助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自然,学生在这节课中感受到了不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恐怕还获得了音乐的享受,视、听、思结合,甚至还要动手,多方面的能力和潜质都得到了发展。
现代语文的课堂,已经不可能完全是纯语文的讲学课堂,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语文知识讲授,单一的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分析,按部就班的写作特点介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自然不高。
当然,这种学科之间的渗透,并不是各种学科的大杂烩,最后搞成四不像,学生看似热热闹闹地学习,但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因此还是要立足于本学科教学,其他学科毕竟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一个媒介工具而已。像最近网络上流行的多种形式的化学版《青花瓷》,这是一种融流行歌曲和化学原理、化学知识为一体的情境教学。在课堂中学生感受到了流行歌曲的优美旋律,尝试了诗词歌赋的填写过程,但更重要的是牢牢记住了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这也才是诸多老师进行这样的创意教学的初衷。
寓教于乐,是一种快乐学习法,即学习源自兴趣,而兴趣源自快乐。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试着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舒适温馨的氛围当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当然,我们教者在追求寓教于乐的创意教学时,也应注重以下三个“适”:
1.适合
首先,要适合学生。蔡老师任教于职业中专学校,
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职校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培养的发展方向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特点,蔡老师的教法适合学生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创意教学。
其次,要适合课堂。语文课堂的形式结构多样,读写课、品析课、鉴赏课、复习课,我们不可以邯郸学步地套用某一种固定模式,否则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显示出独特的创意,恐怕时间长了,学生反而心生倦怠,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要适合教者。语文课堂教学,因教者本身的兴趣、能力不同,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每个教者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达到创意教学的目的,又显示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风范。
2.适度
手段适度。所选择的创意教学方式,一定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进行健康有效的教学,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心理,哗众取宠,什么有趣来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就来什么,结果课堂热闹了,教学目标却难以完成。
管理适度。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但要注意管理、调控的适度。一节课上,创意的教学手段最多只能使用一两次,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而难以处于学习兴奋点,教学效果反而不佳。
3.适时
调控长度须适时。在某个创意的教学手段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时间长度的掌握,收放自如。过短,浮光掠影,收获不到预期的效果;过长,顾此失彼,易打乱预期的教学环节,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篇3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生认知特点;游戏作用;游戏设计
2015版语文新课标开首有一段文字:“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是语文课程必须达到的的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我以为,能引导小学生逐步培养良好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是将游戏设计进学习过程。
科学研究证明,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有以下几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注意的范围较小。(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5)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而游戏,这一小学生最爱的活动完全能在培养他们语文素养的学习过程中使其注意能力的不足降至最低。
有效的语文学习游戏在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出以下几点作用:
一、消除疲劳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一年级的识字写字过程是一道不小的坎,因为认识的心理特点以及自控能力弱的生理特点,使得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点,一味的持续学习会导致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低下;但是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间设计短暂的游戏活动给学生一个动的机会,则能立刻将学生的疲劳一扫而空,后续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这是一年级教学过程中设计律动的合理解释。
二、吸引注意力
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为了保持其学习状态的有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须不时提醒学生收回奔跑的思绪,这使老师不仅要额外的耗费精力体力,还令本就紧张的教学时间无形之中缩短。如果硬要坚持完成教学任务就会拖堂,又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造成恶性循环,更不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心态。而寓教于乐的游戏式学习则将学习任务隐身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始终将注意力关注在其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学的轻松有效,老师教的轻松扎实。
三、培养好习惯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其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阶段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的倾听,积极地思考,勇敢的表达,有效的合作,及时的反省等行为习惯,学习过程中的群体游戏正是包含了以上所有要求,不需要教师枯燥无味的反复要求,游戏的结果于无形之中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以期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间接起到养成作用。
四、提高能力
就像婴儿啼哭是一种体力锻炼一样,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游戏活动其实也在要求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诸如人际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正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内容,除了有利于语文本学科的学习外,还给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基础能力。
游戏活动在语文学习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让它达到助学的目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呢?
首先,设计时要注意它的时效性。语文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应该紧紧围绕着语文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点来设计,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选择对应有效的游戏形式,根据具体的课时教学任务决定游戏的时间长短,根据游戏活动的效果决定参加游戏人数的多少,以此借游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其次,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的趣味性。语文学习中的游戏活动是为着语文学习服务的,在这一基础要求上,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相结合,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篇4
【关键词】快乐体育 教学 中学体育 方法
1.将快乐体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1.1 快乐体育能够确定中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依附于教师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决定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只管跟着教师的步伐走,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从而导致了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伴随着这种主体地位丧失的还有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地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将快乐体育引入中学体育教学,可以有助于教师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开展的主置上,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有助于创造出一种和谐、活泼、合作、快乐的教学模式,从而促使中学生改变以往对体育教学枯燥、发威的看法,重新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体育,对体育产生兴趣,进而将体育学习作为满足自身需求来对待,随着对体育教学看法的转变,中学生会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同时,他们还会渐渐地将自己所学到的体育知识运用到体育实践过程中去,也就做到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来的要求。
1.2 有助于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快乐体育教学法正好能满足体育教学地这一需求。它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与联系为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快乐体育教学法不仅能改变传统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自己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以及对课程的看法,只重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情况,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基础上,它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提倡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法与发现式的学法在发展体力同时进行知情意井重的人格教育,不仅重视调动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而且重视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使教师能够在欢快的气氛中,将体育知识传授给中学生,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从而也就达到了促使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进而也就有利于培养身心兼备的人才。
2.将快乐体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方法
2.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这个年龄段也就决定了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展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想让他们转变学习态度,就需要注意让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吸引其参与教学活动就需要教师让学生通过参与能切实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这也是将快乐教学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就应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准备一些趣味性较强地运动项目,并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这项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当然,体育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十分枯燥的,如田径运动的发展史,容易造成的一些运动损伤等,面对这些纯理论性的问题,仍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很难静下心来自己的学习这些知识,但这些知识,尤其是相关体育运动容易产生的运动损伤对他们以后参加体育运动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也应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不能随随便便就将其忽略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将这些理论知识编人一些游戏中,将游戏搬到课堂中,让中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游戏了解这些体育知识,这样不仅能不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且,这种活动也有助于加深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样以田径运动损伤为例,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授课时,教师自己扮作医生,让同学扮作参加某项田径运动受了伤,“受伤”的学生找老师医治,老师告诉他受了什么伤,怎么治疗,为什么会受伤,以后应该怎样避免再受此类运动损伤,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不仅比较融洽,而且学生也能从该游戏中了解运动损伤的知识,从而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2.2 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
从人体发展学的观点来看,“健康第一”应成为我国学校教学的首要目标,当然这里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快乐体育也是以发展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强调体育项目的强制参与性,而应该根据中学生的状况,进行体育教学。如在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最常见到的体育项目就是长短跑、铅球运动、跨栏运动,这些运动项目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厌恶的情绪,在他们看来,中学体育是枯燥的、无聊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缺失。有鉴于此,中学体育教学应增添一些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教学,应根据青春期学生体育运动特点,与青春期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具有将强竞技性、团体性的体育。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指导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从而更好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体育课堂氛围。在调动中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学生团结性的调动,以便能使他们养成合作的习惯,理解合作的意义,增强班级与集体的凝聚力,从而使中学生在昂扬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喜爱运动,讨厌教学”现象的产生。
3.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和总结学生的体育长处与优点,并鼓励其发展这项长处,增强他们的信心,坚定他们的信念。在了解中学生体育长处的基础上,教师应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促使其能够科学发展,从而最终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实质上也是“终身体育”观念的实践。如科学的培养体育特长生,或者培养他们对某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与爱好,从而使这项运动项目能够伴随该学生的成长,使其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巡照.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比较分析[J].改革与开放
篇5
关键词:英语学习,方法 , 积极主动 , 快乐
Abstract: memory is important, effective memory method is necessary, vivid, image, happy, and efficient memory method is more students expected.
Keywords: English learning, method, active, and happy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生在各科目的学习中,记忆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一味机械地死记硬背,记忆效果差,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枯燥无聊。怎样把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事物?又怎样利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以一种快乐的心境和态度来接受新知识呢?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下面的方法。
一,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信地面对新知识
许多学生以被动的情绪面对学习,一遇到新知识或稍有难度的题,就眉头紧锁,心情沉重,怀着畏惧心理面对学习,从而将自己拒之在知识的大门外。正如著名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比如,面对新知识时,告之学生第一印象很重要。可以鼓励学生“我是最厉害的,我能记住它!”“这样的太容易了,It’s a piece of cake(小意思)”
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更多的东西。还有,教师要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例如:快速记单词比赛。每天课堂上都会遇到新单词的教学,在教会他们听、说、读、用后,马上把单词擦掉,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抢答出单词的读音和拼写,让同学们给以答对者掌声。一周完后,让同学们选出本周课堂上记忆单词最快、最准确的“记忆明星”。许多同学都为争取这一荣誉而参与。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努力的价值和成功的愉快。
二,用讲解加图示的方法帮助记忆
英语学习中有许多相似的词、短语、结构要加以区分,否则在运用中就会犯许多错误。比如,英语学习中有关“拿”的词可以这样去解释。take “拿走” 代表把所有的东西拿走了,并给以例句运用该词语。Please take these books to the classroom.而bring “带来” 表示把远处的东西拿到此地,You should bring you homework here tomorrow.并同时强调重要用法:副词here,home, there前不加介词。fetch “去拿” 有去拿又带回来的过程。Mr Deng is with us .Please fetch his book.另外,有两个“除外”的词,except
代表事物从整体中“除外”了,不和整体有联系。Tom is ill at home.The students went the park except him.而besides代表除去了,但该事物仍然包含在主体中。All students have been to Beijing besides Tom.代表“Tom 和全班都去过北京。”图示法要求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才能把事物和想要表达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学得轻松容易。
三,用数字法来比较记忆
在遇到许多类似、且不易理解的用法时,可以用一些跟“数目多少”有关的办法来帮助记忆。如“借”lend和borrow,它们是针对主语而言,lend是“借出”,它的字母少于borrow,因为他的东西“借出去了”,所以它就是少的那个。那么“借入”borrow就代表“借进”了,东西就多了,因为它的字母个数要多些。再如,little“一点”和few“几个”,few的字母少,数得清楚,好数,可以数,后面就加可数名词;而little的字母多,不好数,所以后面就加不可数名词。而a little和little,用a就代表“一个”,既然“有一个”就代表肯定,那么没有“一个”的little就表示“没有”——否定。类推few和a few,表示肯定和否定也就一样了。另外,有一定难度的反意疑问句,如:Let us------,will you?和Let’s------,shall we?怎样记住它们呢?可以尝试以下方法。Let us------前面有5个字母,will是4个字母,总共9个字母。另一句也必须是9个字母,Let’s------开头才4个字母,那么反意疑问部分必须是5个字母,那只有shall了,因为will是4个字母——不行。所以有了Let’s------,shall we?的用法。
三,“惩罚式”记忆
并非所有要记的内容都能轻松完成,贪玩是孩子的天性,能自觉、主动学习的学生不可能占多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你要让学生知道记不住该背的东西会被“惩罚”。但是这种“惩罚”不能让学生讨厌、害怕,而是要对他们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甚至为以后跨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比如,课前给班上三分钟时间进行师生间对话,或者答出老师的有关复习的问题。那些无法对话、答错题,甚至听写很差的同学,第二天课前就要站在讲台前表演一个节目,如:唱歌、跳舞、讲笑话等。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这种方式,称其为“talent show”,这种show的方式很有作用。第一,如果学生怕表演节目,他就会提前认真背,记,养成了良好的记忆习惯;第二,对胆怯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能站在台上面对众人,逐渐能大胆展示自己,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胆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以这种方式锻炼出来的学生,以后在社会大舞台上,他的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优于别人,在社会中能更好地展示自己。
篇6
一、把思考还给学生,师生共同走进创新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是归还时间的问题,核心应该是归还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专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以心智活动为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教学应该以引起和促进学生心智活动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是触动心灵,教学是发展智慧。”这足以看到学生有效思考的重要性。而学生有效的思考,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慢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精心栽培和呵护”,终有一天,它会开花结果。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有关内容时,我向大家展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很高兴,因为这是我期望得到的。我在暗自高兴之余,发现又有学生举手,不等我同意,她迫不急待的跑上黑板,画下了这样一组图形:
我大吃一惊,这是我教学设计中没有想到的。当这个学生站在黑板前象老师一样阐述自己想法时,一种感觉油然而生:我要向学生学习,我们的课堂真的需要一份沉静——一份思考的沉静,一份用心倾听他人发言的沉静,一份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的沉静。
二、把实践送给学生,师生共同融入生活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是数学,关键看我们能否有效的利用。如在学习了弧长、扇形面积这部分内容后,我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计算我校新建操场的造价。后来我了解到,大家接到这个任务后,由数学课代表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分组和分工:一组(8人),负责查找图纸,找有关负责人进行询问:基础工程中,土压实、灰土、二灰、沥青四道工序的用料、单价、施工方案等问题;二期工程中,人造草皮的单价、使用寿命;三期工程中,塑胶的单价、使用寿命、注意事项。二组(8人),设计计算方案,预测所需数据;三组(20人),负责实地测量;四组(8人),完成总结报告。一个星期之后,课代表交给我一份完整的总结报告,除了常规项目(课题、信息收集、数据测量、计算方案、计算过程、结论)填写认真,科学准确外,最后用红笔加了“感悟”、“疑问”两栏。在感悟一栏中他们这样写到:学校投资260万修建这么高标准的操场,为我们提供这么舒适、优美的健身活动场所,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护她。在“疑问”一栏中他们写到:为什么塑胶这种材料造价这么高?我们现在还搞不明白,我们感觉到知识的贫乏,我们需要学习,需要深造。如果能发明物美价廉的塑胶材料就好了。我静静的品赏着学生的“作品”,强烈的感受到: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大家不但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大家在情感、品德等方面的收获又何止少于数学上的收获!
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复杂的、非线性的,但学生得到的又绝非是课堂上能有的。它需要大家的分工,需要大家的有效合作,更需要大家的智慧,最终的收获又属于每一个参与者。
三、把信任留给学生,师生共同漫步网络课堂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锻炼;自觉习惯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渴望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下,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于是,社会上呈现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运动”、“出钱买出汗”等各种新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愈来愈受到社会人们的青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当代学生的生活优越,兴趣广泛,对体育价值认识并不不深远,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他们身上似乎在逐渐退化,这就要求我们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目标管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培养出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更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努力激发并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养成他们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
二、利用理论课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参书指出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授课时数,其中基础知识占9一11%。《教参》指出,“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锻炼的方法。”
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练习中正确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学生喜欢体育、崇拜体育偶像的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通过观看实况转播、录像、挂图等有效手段,传授体育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三、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目前,体育课教学模式、教学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多是重复使用。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都一样用,给学生造成体育课就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没什么变化的印象,学生认为体育课死板、乏味,加上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从而离开了自觉锻炼的队伍。因此,我们要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根据体育课的教材、类型、课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在组织教法、练习难度、练习要求等方面,应给学生留有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空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包括体育理论课和运动实践课,使体育教学中的声、情、景、图并茂,增加对学生的感性刺激,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三、1 根据学生特点,合理灵活选用和搭配教材。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每节课的重复学习,学生产生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没有快乐,如何谈得上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学生不愿意每天都是跑步练习,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那么如何选用和搭配教材呢?比如,与动物动作相联系,与故事童话结合,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的话,教材更显得新颖。
三、2 以引导为方法,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
现代课程所要关注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需求的体育锻炼项目,则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动机,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然而初中学生虽然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但却又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体育需求,他们对体育需求主要反映在对学习与锻炼内容的选择上,如大多数学生主要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一般都愿意选择轻松的体育项目,而对一些单调的、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完成,但对促进身体发展与达成课程目标特别有效的内容却不喜欢。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需求加以引导和教育。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制定锻炼计划,并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自锻意识与健身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并纳入评价与考核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3 教师要处理好运动项目殊途同归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尽管所教的教学内容不同,采取的教法不同,但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学习了科学的健身方法,有利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而“应考式”的体育教学是很不科学的,它只看到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达到增强体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最佳途径。如,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跑步,除运动项目本身枯燥外,主要原因是他们过去练习中,由于不得法,如运动强度密度不适合他们的身体负担,结果自然产生了害怕心理,更谈不上对跑步产生兴趣和习惯,而速度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跑步的锻炼兴趣呢? 我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特别是男同学),一听跑步就叫苦,可一听踢足球就来了精神,个个生龙活虎,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教学比赛,使学生的跑步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等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速度和耐力,是想踢好足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或者在练习中灵活运用走跑交替练习、追逐练习、分段计时练习等等多种手段,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三、4 让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他们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 从而逐渐形成习惯。如果对某种活动没有兴趣,也就不可能形成习惯。学生踢足球之所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他们处在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在逐步形成锻炼习惯的过程。另外,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如:体育委员根据课的内容、学生兴趣安排准备活动;小组长组织游戏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的能力;同时,安排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练习内容,有利于提高该项目的运动水平,从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三、5 身体素质课课练,不断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人体各器官系统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运动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增强的,体育锻炼的效果往往要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收到成效。体育锻炼效果的滞后性,影响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机地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身体素质练习,一是丰富了教学内容;二是让学生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逐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了防止素质练习枯燥、单调,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竞赛,例如:比谁跳得远,单位时间内比谁次数多。可以个人与个人比,也可以小组与小组比,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在体育实践中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和享受,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但要体现在自己的运动表现和身体发展上,而且还要表现在自己在课堂内外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进步上。
老师经常要考虑运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只有经常参与,学生才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有了乐趣,他们才会产生情感,然后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所以体育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课堂的活动,还要关注学生课外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体育技能,做到尽心尽兴、心情舒畅。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班级篮球赛、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足球赛、排球发球、篮球投篮、立定跳远、冬季三项(跳短绳、跳长绳、踢键子)比赛、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单项个人赛和团体赛。在每年的校运动会比赛前,要下发比赛规程和比赛项目,同学们就会跃跃欲试,刻苦练习,踊跃报名,积极参与。运动会上,他们的加油声、助威声,会一浪高过一浪。这样,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既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又活跃了身心,锻炼了身体,他们还在比赛活动中体验到了体育的力与美,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觉锻炼的习惯,也促进了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五、布置课外作业,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在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时间增加。体育课外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简单易行,又不受场地限制的练习内容,如跳绳、深蹲跳、抱膝跳、立卧撑、俯卧弓步跳、跳楼梯台阶、快速爬楼梯、手扶楼梯提踵、俯卧撑、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俯卧两头起、两头起、原地快速高抬腿等等,让学生在家自觉锻炼,自我锻炼,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中考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分,绝大部分家长十分重视,但布置课外作业,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呢?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尝试:每周安排10个锻炼内容,学生们每天回家根据老师的布置,自选一至二个项目,按照“全面、经常、渐进”的体育锻炼原则加以练习,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双休日组织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乒乓、轮滑、等比赛,吸引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到一些体育锻炼中,在寒、暑假等假期时,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路路通和家长沟通,组织自行车骑行、元旦迎新长跑等活动,都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是家校联系的一个有效载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实践证明,布置体育课外作业,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也避免了学生为应对体育中考而出现考什么练什么的突击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我锻炼的能力,终身受益,即使是在近几年的体育中考,我所任教的班级均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也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结束语:总之,教师能用心开展教学活动,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措施去实践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充满快乐、轻松、平等、自信,而又可以想象、倾诉、自我展现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这将是现代体育教学所必须有的要求,而处在这样的怀抱中进行积极的锻炼,寓教于乐,学生的身体健康将是无比有益的,对培养他们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更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季浏 《体育与健康》水平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快乐体育; 课程设计;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69-001
在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快乐教育不断被运用到学校教学中,这对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把快乐体育思想融进学校体育教学中是目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一、快乐体育的概念和特点
1.快乐体育的概念
快乐体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而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指以终身体育与个性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玩得快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各项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后所获得的一种强烈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一种教育思想。
2.快乐体育的特点
快乐体育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体学生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入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一体结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调不同体育活动项目所独具的乐趣,主要指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成功体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驱动体验,教师从情感教学入手,以自己对学生、对教学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
二、开展快乐体育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学校体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学生喜欢体育却厌倦体育课的现象在当前学校体育中较为普遍。
1.教学的整齐划一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我曾对某高中3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被动体育人口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14%,其中女生中被动体育人口占46%,被动体育人口偏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实行同一种体育教育模式,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学生都上同一形式的体育课,测同一种项目。一项运动技术小学教了,初中再教,高中甚至大学再学,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再者,学校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不够,学生为了考试而被动进行着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的基本点应在于给学生以宽松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
2.目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产生脱钩
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新起点,这要求学校体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前启后的重任。在小学阶段,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介绍学习各种动作技术,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也是多种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应注重体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掌握运动,增强体质中,采用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业紧张,且部分同学将走上社会,因此,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学校具体情况,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生有兴趣,便于进行自我锻炼的项目实施教学,增设一些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有助于学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最终使他们终身受益,达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化的目的。
三、实施快乐体育的方法
当今,国际上掀起“快乐体育论”的思潮,强调运动乐趣在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即产生爱好的兴趣。“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从而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体育课中可以通过目标设置、创设情境、积极反馈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内在动机。
1.目标设置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动机。例如在立定跳远练习时,由于动作比较简单,小学里已在达标项目中出现。初中体育课上再出现时,学生就没有多少新鲜感,如果能根据学生心理设置教学目标,如达到及格(或良好级、优良级)组织教学,当这种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时,就会使练习的进行经常处于自我意识控制之下,提高努力程度和动机水平。
2.创设情境
学生上体育课,都是在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应具有诱发动机和功能。根据成就动机发展的需要,应设置能激起认知内驱力、归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并转化为活动动力的情境。体育教学中,在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教学方法,使活动具有新异性,就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制造问题情境也可诱发认识内驱力;活动之初不知结果可引起探索结果的意向和期待心理;还可以适当组织竞赛等。要利用体育教学人际交往频率高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认同、悦纳、同伴之间友好、关心的感情。在学生完成动作后,老师的表情和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他们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体育教师应创设精神情境以满足学生因自己有胜任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出来带操做示范、当小组长,或是对某方面突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3.积极反馈
篇9
【关键词】民族音乐;小学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受到广大群众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至关重要。民族音乐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情感寄托,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受西方音乐教育模式的冲击,民族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处于音乐教育中的从属地位,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①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审美为中心,以文化为主线,以音乐为基点”。这一理念的提出,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音乐课程设计的方向。
一、民乐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民乐教育是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特色体现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特色体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乐文化蕴含着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明、精神与文化。民乐教育承载的不只是音乐艺术,更是中华精神、品质、文化、艺术的延续,是中华文明屹立世界之林的标杆。②
(二)民乐教育是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地位崇高。《论语·阳货》载:“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意指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可见,古人将“乐”与“礼”提至同等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诗书礼乐”作为教育内容,音乐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③没有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就不会走过悠久的历史。从夏商时代的宫廷雅乐到战国时代兴起的民间俗乐,再到隋朝时社会仍处于动荡不安的情况下,音乐成了民众最为轻巧、美好的精神寄托;及至唐朝天下太平,艺术的发展达到全新的高度,唐玄宗被奉为梨园之祖;宋元时期衍生出戏曲、元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南北曲音乐系统;明清时期虽然封建制度日渐衰弱,然而优秀的民乐作品历经锤炼,日臻完美,大放光彩。在近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低潮。在小学素质教育中推行民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传授技能,更是对民族文化、艺术和精神的传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晓楠曾说过:“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④通过了解家乡的民族音乐,进而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推而广之,让民族音乐的影响更加深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民乐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古筝历史悠久,外形典雅,音色或空灵美妙、或低昂醇厚,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素有“东方钢琴”之称。古筝作品流传较广、曲目丰富,改编曲目中不乏传世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化接受度。古筝的学习较为容易,便于在小学开展普及和演奏教学。基于古筝艺术的这些优势,选择古筝作为民族器乐的代表,分析民乐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普遍意义。
(一)增强民族音乐传承意识
通过民乐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音乐审美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城镇学生和家长逐步重视音乐教育,但对民族音乐的接受度远远不够。民族乐器中的古筝、二胡等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与西洋器乐相比仍相差甚远。可见,小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匮乏。民族音乐教育是增强学生民族音乐意识、提高其音乐接受度的重要途径。农村的素质教育发展滞后,民族音乐教育欠缺。音乐课程局限于简单的儿歌模唱,学生缺乏民族音乐的概念,甚至没见过古筝、二胡、琵琶、古琴、阮、柳琴、笙等民族乐器,无法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农村的音乐教育环境相对闭塞,对于音乐艺术的传授完全依靠学校教育,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迫在眉睫。小学生正处在思想和情感快速发展的阶段,美的教育、意识教育较易唤起他们的审美意识,从而形成影响其人生的传统文化观。
(二)培养民族音乐审美观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民乐教育可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及人生观。在多元化的流行音乐的影响下,小学生对民族器乐和传统音乐作品的了解不足,审美和鉴赏能力欠缺,需要民乐教育培养其音乐审美观,感知我国传统音乐之美。如在古筝教学中,教师通过聆听、讲解、演奏《渔舟唱晚》,带领学生领会作品中呈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典雅静谧、婉转柔美的意境美;《战台风》讴歌码头工人不畏狂风暴雨、波浪滔天,积极勇敢地与台风抗争的壮美情景;而《春到拉萨》《雪山春晓》《伊犁河畔》《彝族舞曲》等筝曲展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凸显了异域文化风情;《打虎上山》则将古筝与京剧艺术融为一体,别有传统的韵味。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对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有积极的渗透作用。了解民族艺术、感受传统艺术之美是我国小学生应有的审美意识。
(三)传播传统文化与精神
民族音乐传承的不只是艺术,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以民族音乐的形式再次呈现,是让小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筝曲《梅花三弄》赞美了梅花傲雪凌霜的气质,赞颂刚正不阿、高洁孤傲的品质与气节;《秦桑曲》的创作源于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了妇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临安遗恨》表现了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囚于临安狱中,临刑前对家人的思念、对奸臣的憎恨、对江山社稷的忧心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⑥学生在欣赏民乐、学习乐曲的过程中,从艺术的视角了解、熟悉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培养与传播。
三、民族音乐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推广
民族音乐有利于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当前广大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是,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民族音乐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存在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观念陈旧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体现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既无法使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也不利于民族音乐教学的深化和提高。⑦在课程设计上,对音乐课重视不足,教材也缺乏及时的更新,影响了民族音乐的时代性和文化影响力。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缺乏民乐教育及演奏人员。在相应的排练场地、乐器配备都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大多数小学选择钢琴、手风琴作为配弹乐器,使民族器乐与日常教学绝缘,丧失了很好地介绍、推广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机会。
(一)采用多种手段,提升民族音乐教学的魅力
民族音乐需要传承与发扬、繁荣与创新,必须在小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这需要政策的支持、学校的重视、制度保障和社会协同的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推广方面,努力做到三方面:
1.让民族音乐吸引人。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民族音乐的推广具有有利的条件,因为小学生较易接受知识、性格可塑性高,有利于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但同时小学生文化积累不足、民乐学习较枯燥、流行音乐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等因素制约了民族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展。对此,教师可以从欣赏流行音乐《青花瓷》《台》入手,介绍其中大量引用的民族器乐特色及民曲构成特点,辨别中国风的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区别,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便于校园民族音乐文化的普及和音乐文化氛围的建立,从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让民族音乐感染人。中国民族音乐注重写实,是音乐家的思想情感在客观世界的反映,很多经典曲目都来源于诗歌或历史故事,民族音乐的底蕴深厚、故事性强。如学习筝曲《满江红》,结合岳飞慷慨激昂的英雄故事,同时欣赏筝曲《满江红》,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既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又能普及与推广民族音乐。学习《二泉映月》这一经典名曲,结合阿炳的故事,增强了音乐教学的故事性,能较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有利于建立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观,同时充分展现传统乐器的演奏特色。
3.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光彩。在当今网络交互时代,大数据信息的交流成为可能。民族音乐教学亦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为遵循古法而拒绝变化、改革,这会导致其失去文化的制高点,以至于失去艺术的主体地位。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和加拿大歌手席琳·迪翁合唱了《茉莉花》,将这首传统名曲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从编曲、配器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东方音乐的魅力和艺术性,成为民族音乐改编的经典之作。流行乐坛演唱组合玖月奇迹所采用的就是民乐新编的方式,他们所改编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九九艳阳天》等民歌和民曲,采用复调、多声部合奏等形式,在主旋律与音乐主题思想不变的前提下,对音乐的表现形式、乐曲编排进行了突破性的二次创作,既让民族音乐焕发出新的光彩,又为传统乐曲的现展打开了新思路。
(二)通过三种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推广,对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避免将民族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当做知识来传授,而应作为一项基本的审美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艺术感受力和思想辨别力。首先,重视学生的聆听体验,这是培养感官审美的重要途径,是最直观、本源的艺术感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对艺术作品感受程度的高低,介绍不同地域风格、不同层次的民歌、民曲、地方戏等多种表演形式,如东北民歌《小拜年》、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多种民族音乐形式,使学生感受民俗风情,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其次,重视学生的感应体验,这是培养思维审美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对乐曲的结构、表现特点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所介绍,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曲目的能力。最后,重视学生的情境体验,这是培养情感审美的重要途径。“歌以咏志”,感受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艺术情绪及思想表达,是全面理解一部作品精髓的关键。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欣赏乐曲、分析乐理,而是建立可以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的途径,让学生感受情感的表达。拥有了这三种音乐体验的方法,让每一位学习者既能感受《渔舟唱晚》《节节高》的欢欣、喜悦和祥和,也能感受《满江红》《潇湘水云》的悲愤、忧伤,以及作者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与民乐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民乐教育应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影响着小学生的民乐传承意识和审美观念,也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小学素质教育阶段恰恰是帮助小学生形成传承音乐文化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时机。因此,民乐教育对于小学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民族音乐是一座璀璨的宝库,它穿越千年、千锤百炼、底蕴深厚,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需要承前启后,不断探索、发掘它的精神文化,以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①周世斌.有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与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学术探讨[J].音乐艺术,2012(3):30-35.
②金哲.论民族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6):150-151.
③柳宏.儒家经典的价值挖掘与诠释转型[J].理论学刊,2010(1):70-76.
④杨娟.有关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9(10):67-70.
⑤张珊.试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筝曲创作[J].中国音乐,2002(2):29-34.
⑥鲍晓媛.传统古筝音乐对现代筝曲创作的影响[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145-149.
篇10
关键词:快乐;学习兴趣;英语课堂活动教学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对学生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身心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快乐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这样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展开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它以全新的面孔与思维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与此同时,带给教师的是全新的挑战。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的过程,面对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势必要求我们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要想学好英语,必须做到“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言环境,在教学中,学生一旦到独立表达的时候,就会马上脸红,结结巴巴讲不出来,既胆怯,又有自卑感。还有些同学上课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常常要笑他们。究其缘由,主要是学生始终接受的是被动型英语教育,学的是“哑巴英语”。针对这种现状,我采取了几项相应可行的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来激发学生学英语,培养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令学生们由衷的感到学英语是快乐的。
一、让表演贯穿课堂教学,创设说英语环境
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每节课笔者都使用英语教学,使用简单句,并逐渐增加句数。日积月累,现在学生基本上适应了英语授课,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从刚开始只听懂几个单词到现在能听懂几个句子、一段话。逐渐地,学生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这样的训练过程为素质教育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听说英语,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把动作与表情融入教学中,演示说明教学内容。例如在介绍shopping for clothes这一课时,笔者提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带些自己的衣服,把教室简易的布置成服装店,先由笔者装扮成顾客来买衣服,并伴有简单的英语解释,再加之黑板上单词或短语的提示,学生很快融入到表演中,他们分别扮演售货员,老板,客人等。这一节课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很快掌握了买衣服的过程,既练习了听说英语,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表演中快乐的学习英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开展每节课一个英文笑话及每日一句等活动
每节课刚开始笔者会留给学生三分钟上台读一个英文小笑话,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并在快乐的氛围中开始这一节课。久而久之,学生通过短短的三分钟体验到说英语的成功感和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学英语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和毅力。此外,每天由一位学生轮流在黑板的左上角写上每日一句,内容为格言谚语或常用的口语表达,直观醒目,通过逐渐的积累,学生的单词量扩了,口语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三、 采用小组合作,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进入角色,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真正一员,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因此我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积极合作,相互学习,由各小组学生自己分工动手、动脑查找资料,通过一切可利用的渠道来获得自己的调查结果。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他们小组合作的精神。例如: 学how much is it?这一课时,学生就很感兴趣的在课前分好自己的小组,各自分工去调查which shores are cheaper in our city
? and which shores are the most expensive? why? 学生自由发挥,调查的结果尽管相差不大,但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有的是调查问卷,有的是精美的图片,还有小组分门别类进行展示等等,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且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在这样一个和谐互助的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 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教学中适时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学生对这种现代化教学方式也十分感兴趣,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英语视频、广播、英语报等等。总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要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同时,这也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熟悉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运用,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五、 教学中渗入爱的教育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是最好的教育,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只有平等的爱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在教育教学中,笔者和学生的身份虽然不同,但在年龄上相差不远,彼此既是师生,也是好朋友。因此,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抛弃权威,承认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其内在潜能,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对之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合格的教师应该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意的点头、友好的微笑、微不足道的夸奖等都有可能拯救帮助一个学生,教师尽可能奉献自己的爱心,用爱去感染学生。放下“权威”的架子,听听学生们的心声,让他们有种成功的体验。只有不断从教学水平和性格等多方面完善提高自我,加强教师的亲和力,增进师生彼此间的了解与沟通,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出色的。我们的教育应多方面、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去发现学生、培养学生。
综上,由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听说习惯的逐步养成,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缩短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轻松愉快,学生听说英语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新课改下,更渴盼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英语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合唱。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机勃勃、充满欢声笑语的。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第十一章关于“教学原则”,江苏教育出版社
[2] “多元智能理论”.继续教育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