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散就散范文
时间:2023-04-11 21:1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说散就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陈寅恪先生为纪念王国维先生,先后撰写过两篇文字。在清华大学为王观堂先生纪念碑所勒之铭文中,先生赞美王国维先生云:“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先生认为,王国维先生之自杀,系身殉中国文化,此一行为正表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后,先生又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之序中说:“凡一种文化,值其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联系到上文,可以说,在陈寅恪先生看来,具有观堂先生所身殉之中国文化,就集中体现于《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之说中。而观堂先生为之殉难,正体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么我们可以推测,陈寅恪先生可能相信,《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然而,这两者难道不是冲突的吗?过去一百年间,从大学者到小青年,无不信心满满地声称,“三纲六纪”是所谓“封建礼教”之核心,是束缚、剥夺人之自由的理念、制度。陈寅恪先生错了吗?这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而这两段话是陈寅恪先生对中国文化所发表的最为抽象也最为重要的概括、判断。这里的论断能否成立,将决定我们对于陈寅恪先生的历史洞察力的判断。
但反过来,陈寅恪先生的论断也为我们准确地理解三纲,提供了十分重大的线索。最近两年,因为研究华夏治理秩序史,而研读《白虎通义》。借助关于封建制研究结论,再联系陈寅恪先生的论断,“三纲”的内涵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由此也大体明白了寅恪先生见解之闳通深邃。
纲、纪间的关系
《白虎通义》之“三纲六纪”篇开宗明义地说: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据此,三纲、六纪就是九类人际关系。不过,纲、纪之名目也就表明,三纲与六纪有所不同:
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这段话里分别谈及三纲、六纪,并提出了今人反复引用的三纲说。接下来讨论了纲、纪之间的关系:
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纲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亹亹我王,纲纪四方。
至少从字面上看,上面几段话表明,三纲似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意思似乎是说,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存在着某种支配一服从的关系。今人似乎正是据此而对三纲痛加批判的。
《白虎通义》接下来的解说则表明三纲六纪的另外一层含义:人际间存在多种类型的关系,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对关系最为重要,构成其他人际关系之“纲”。此即纲举目张之“纲”,乃是相对于“纪”而言的。相比较而言,六纪的重要性比三纲略低,在一定可以程度上可以统属于三纲,下文明确地说:
六纪者,为三纲之纪者也。师长,君臣之纪也,以其皆成己也。诸父、兄弟,父子之纪也,以其有亲恩连也;诸舅、朋友,夫妇之纪也,以其皆有同志为纪助也。
这段论述清楚地说明了六纪与三纲的关系。因此,“三纲六纪”连用,乃是凸现三纲相对于六纪的优先性,也即,这种说法旨在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人际关系在整个生活秩序中的重要性,治国者应当首先致力于处理这三种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关系所涉及的人的属性各有不同:君臣为陌生人之间的公共性关系,父子、夫妇则属于家庭内部的私人性质的关系。《白虎通义》以君臣为首,反乎人们关于儒家的常识性认识。无数人都在说,儒家只关心血缘、亲属关系,而没有能力处理现代的“大社会”、“开放社会”中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白虎通义》的文本驳斥了这一点。儒家清楚地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社会”时代,要创造和维持优良社会治理秩序,首先需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健全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儒家把君臣关系当成优先问题予以讨论——这里的君臣,当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也包括其他领域陌生人之间的尊卑关系:组织内部必然有尊卑,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关系,这就是君臣。当然,儒家学说对于君臣的思考,仍然集中于政府内部的君臣关系。
对于我们上述所揭示的三纲六纪的关系,人们可能并无多大疑义。尤其是对于六纪,今人并不在乎。真正引起今人争议的问题乃是三纲内部双方的关系。人们相信,儒家所构想的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无条件的命令一服从关系。但研究《白虎通义》文本就会发现,这样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也是真正需要仔细辨析的。
君臣、父子、夫妇之相兼与相合
既然三纲乃是六纪之纲,《白虎通义》接着讨论“三纲”之性质:
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
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
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
篇3
1. 问题的提出
进入高三,课型模式比较固定,以复习讲评课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常常陷入习惯性的“误区”。
习惯一:一人承包,有限制的参与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教师还是会不由自主的从审题到解题一人承包,一讲到底,或者是点缀形式的由学生开个头,然后接下来的全是自己的事,或者是在整个环节上涉及一些环节是由学生完成的,体现学生的伪主体性。
习惯二:割裂过程,限制思考
在出示题目后,教师有意或无意的设置时间段,如教师未等学生进行思考或学生的思考刚刚“起步”,便急于提示或抽取题干的关键条件,或给出本题的思路或方向,使题目便以快速。顺利的解决。题目解决后,教师以自己的总结结束本题,匆匆转入下题的讲解。教师习惯于这样的过程,在较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涉及到更多的题目,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偏差。而这样的讲题过程,学生的思维受到较大的限制,对于题目的真正领会的掌握只能依靠更多的重复训练。
习惯三:过程与结果有失平衡
讲题时,教师或始终把着眼点放在最后的答案上,不是放在过程中。在过程中体现的方法和一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没有能够明确的传授给学生,只能希望学生自己郑蝶时候再去体会和理解。而高三繁重的作业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课堂留下来为做完的事情。另一方面,教师着重过程的方法,注重变式和发散,反例或错解的强化,最后的结果没有明确的演算或板书,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过大,反而有些混乱,只知道一些细节而没把握好大的解题策略和方向,“见树木不见深林”。
为了克服上述的习惯性“误区”,在讲评教学中,尝试改变过去的操作模式,融入新课程理念,仿照“教师说课”,把学生说题引入课堂,发动学生,全面参与,变变被动为主动。
2. 说题的形式与实践
2.1说题的形式
说题活动仍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说题的范围一般是一道典型例题或者是一批同类型题。一开始,由学生说题,要不感觉无从说起,要不三言两语说不透彻,甚至离题太远。
于是,我们向学生介绍波利亚的《解题表》,展示数学解题的一般过程:(1)弄清题意;(2)拟定方案;(3)执行方案;(4)回顾。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定,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这个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和他相联系的知识点有哪些?条件能推出什么?是否有与原题类似的基本题型?要求(证)得结论结论需求(证)得什么?联系条件和结论的桥梁是什么?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法?能否推广等等。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把数学说题的内容分解成如下三部分:说题目,说方案和说反思。具体如下:
(1)说题目
所谓说题目就是要运用数学语言说清题目所给的信息:题目属于哪一种,是否有熟悉的地方,已知条件(包含隐含条件)有哪些,要求的结论是什么等。
(2)说方案
说方案也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说明解题思路。
如果题目类型熟悉,就可以提取以往的解题经验进行模仿、构造;如果不熟悉,可以先说由题目条件的到哪些结论,这些结论是否有用;要求的结论需要什么条件,这样的条件怎样才能获得;如何给条件和结论进行牵线搭桥;是否需要引入辅助元素;能否把题目一般化或特殊化;能否把题目进行分割或者重组等。经过以上的探索,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的表达交流能力。
(3)说反思
解玩数学题后,还要对解题进行回顾反思。说说这个解法有无漏洞;有无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能否推广结论等。通过说解后反思,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检验、总结,以减少错误、寻找问题的实质、关键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规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还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说题的实践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路,即使是简单的说解题过程也只有三言两语,蜻蜓点水。因此,一开始教师应讲清楚说题的目的和步骤,参照《解题表》和注意事项,给出示范,学生通过模仿阶段,直到较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3.说题的感悟与收获
“说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开展数学“说题”活动,把学生从被动听推到主动说的地位,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有提高了数学交流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说题”暴漏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再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解题实践中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严谨的学习态度。结合本校的学生生涯规划,创建共进小组的课题,说题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还拓展到课堂外,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说题,还可以使生生之间的互助,不仅说题目,还可以以专题活动或小报的形式来说怎样学数学,自己的经验。
篇4
关键词:学生说题;复习策略;方法
一、学生说题的含义
学生说题,指课堂上学生站在出题者以及授课教师的角度,对所选的单项选择题或主观题进行命题意图、考察点的分析解答,最后总结出为大家所接受的答题规律的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学生说题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说题过程中政治课堂的主角是学生,真正做到了由学生将解题过程与方法的分析传达给学生。这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学生互动的环节,更是高三学生政治复习的有效途径。
二、学生说题的原因
1.理论上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以教师传授为主,知识的流向是从教师到学生,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推动学生主动思考,不仅仅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同时也是站在出题者以及讲评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研究透彻每道经典题目,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2.现实中学生的表现。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知识的内容掌握上较为熟练,但是在知识的具体应用上缺乏自身的思考。特别是从学生主观题答题情况上看,知识点的回答较为零散,只是单纯地将课本知识中与题目有一定相关性的内容答出,范围过大,联系材料不够紧密,难以得到高分。学生对题目思考不足,没有很好地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以及材料表达的确切意思。说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发掘题目所蕴含的解题逻辑,从而进一步探索解题规律。
三、说题的策略与方法
1.选题――学生说题的基础。说题之前,学生要进行题目的选择,因为题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说题的质量。因此我们建议学生选择各省市的高考真题作为说题的材料,既保证了题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高考题型。
2.审题――学生说题的核心。审题是学生做政治题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学生说题的核心。审题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思考,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破解题意的过程。答题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审题时是否抓住了关键词,能否把握题目需要学生解答的方向,以及是否能够很好地将记忆中的课本知识在短时间内根据题目的考查点进行整理并筛选出可用部分进行解答。这种能力在主观题的解答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的单项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以及知识点间的比较区分。主观题则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整体框架的掌握与运用,其中的逻辑性与条理性极为重要。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按步骤有条不紊地分析题目。通常主观题的审题方法有以下三步:第一,粗略通读材料,了解材料所表达的大致内容。第二,看提出的问题,特别注意问题的主语,以及要求使用的知识内容,并带着问题回归材料,具体审视材料,找出关键词。第三,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将题中的问题分析归类,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简称为“3W”,分别是: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这样将问题的解答方向分为三类,为系统解答奠定了基础。
3.答题――学生说题的关键。细致审题后,答题部分的讲解是学生说题的关键。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对诸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综合,利用课本知识,注意筛选揭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问题作出全面的阐述和整体性的结论,同时注意结合材料,配合知识点解答,方可达到最佳效果。答题的过程需要注意段落化、序号化以及多角度、多层次。在语言表达方面,注意将题目中的图表语言、材料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再转化为学科术语。
4.反思――学生说题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学生在每一次的说题后,需要对此次说题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第一,是否完全分析出出题人的意图,对考题的出题规律是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第二,说题过程中是否对课本相应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表达的内容是否能为同学所接受,若难以理解,则找出其中原因。第三,是否从一道典型的选择题或主观题中总结归纳出适合于这一类题目的分析方法或答题方法,是否对之后作业和试卷中的题目解答有所帮助,解题能力是否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利用说题的机会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既提升了口头表述能力,也对出题解题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探究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对高三复习有极大帮助。
5.评价――学生说题的质量保证。每一次的学生说题,不仅需要说题人自身反思,也需要听题同学对其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与说题者反思的内容接近,只是出发点不同。要求听题同学进行评价,不仅能够让听题同学较为清楚地明白自身从这次说题中获得的信息、规律等,同时,也促使说题同学积极思考,为之后的说题同学提供借鉴。多方面受益,是说题质量不断提高的保证。
四、对学生说题的反思与展望
学生说题作为一种的新的教学方式,不仅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同时对高三学生复习迎考带来很大帮助。在日后的说题教学中,我们要继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主动交流、解决问题。学生说题需要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说题的难度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学生说题的内容、方向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复习阶段、不同的复习模块,进行相应的说题,让学生说题在高三复习课中发挥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近三十年 才子佳人小说 佳人形象
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文体,指的是明末清初产生于《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专门讲述才子佳人离合之情的一种小说类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才子佳人小说“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1]。“一见钟情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是其固定的情节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比较寂寥,到了80年代以后才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才子和佳人,历来都是研究的重点。学者对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横向的“通”和纵向的“变”两个方面。“通”,指的是不同文本在特定历史形势下所塑造的佳人形象带有的规律性的特点;“变”即指文本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佳人形象的演变。本文兼顾这两个方面,拟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佳人形象进行梳理。
一、佳人形象的美学关照及其意义
学者从文本出发,通过综合和归纳法,结合时代因素,深入发掘佳人形象的“隐性”和“显性”的美学内涵,总结佳人形象所特有的美学特征。代表论著有刘坎龙《“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郭浩帆《才子佳人小说形象特征论》、冯汝常《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新解》、李鸿渊和张红的《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美学转型》、陶应昌《容貌、才情与心灵――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意义》、郭英德《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等。按照关照角度的不同,学者或从横向上进行宏观归纳,或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加以细分。
1.对佳人形象的横向宏观归纳
研究者主要将眼光放在对佳人群体形象的塑造上。作为在文学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佳人,其形象自然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及价值。作家在塑造这些形象时既受传统的审美规范的影响又融入了新的时代风貌,这些形象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在男权眼光关照下的女性美的规定性,研究者大致有以下观点:
注重从才、情、识三个方面挖掘佳人形象的美学内涵。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定义是“真、善、美”三者的水融,学者多从这三个方面论及。如刘坎龙在《“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一文中认为,在明末清初个性解放及浪漫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价值又重新被发现,作家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一批貌、才、情、识兼具的佳人形象。陶应昌《容貌、才情与心灵――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意义》一文中也持相同的观点。冯汝常在《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新解》一文中归纳出佳人的三个美学标准是:弘文奇才,才赢天下;胸怀胆略,淑女士心;慧眼识才,择婚以智[2]。李鸿渊、张红《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美学转型》认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佳人兼具外在的容貌和内在的胆识、智慧之美。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作为明清文坛的一朵奇葩,佳人形象特征自然来自培养滋润她们的土壤――明末清初的社会。研究者从时代因素出发认为这些形象难免苍白、概念化之讥,但是她们确是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女性形象的一大突破,没有这些略显平板的女子就不可能有《红楼梦》众艳群芳。即这些形象受社会审美观念变迁的影响,对旧有社会秩序的一种冲击,同时也为《红楼梦》里大观园女儿群体形象的塑造搭建起了一座桥梁,正如陶应昌所说:“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不是简单地由命运推着他们前进,而是有着明确的理性追求,而这种追求,则以《红楼梦》告一个段落。”[3]刘坎龙也持此看法:“才子佳人小说塑造出的貌、才、情、识兼具的佳人形象,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才子佳人小说通过所塑造的佳人形象,还体现出一种不同于‘郎才女貌’的婚姻观。”[4]李鸿渊、张红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佳人形象是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美的高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女性形象美学风貌的转型。”[5]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学者注重佳人形象所体现的“通”的方面,同时也注意到“通”中有“变”。
2.以历史眼光对佳人形象的研究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正如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一样,文学的发展也不断经历继承和创新。一些学者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认识到佳人形象除了大家公认的共性之外,随着时代的变化,佳人形象也有很大变化。
郭浩帆《才子佳人小说形象特征论》引郭昌鹤观点,认为佳人需要具备的模范特征有:内在质素是貌美、博学、足智多谋、性情幽柔贞顺、不妒,外在出身多为江浙达官贵人的独养女。作者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后期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内在方面性情豪爽,一些人还会武艺,具备奇特胆识。外在出身都比较高贵。通过考察前后期佳人形象特征的不同之处,郭浩帆认为前期产生的佳人形象多是标准的,而后期的形象在非模范的或非标准的方面有明显增加。这种成分增加的意义是深刻的,即作者展示出其妇女观的反传统特征,使读者明白佳人并非空泛的才情貌的简单叠加,她们更有值得尊重的奇才智慧、像男子一样的胆识与心志,同样也有以才智来自择婚姻的理想追求[6]。研究者通过对“变”的关注,对佳人形象有更完整的理解。
二、佳人形象的文化学关照
佳人形象作为文学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然有产生的土壤――当代社会。一些学者重在发掘佳人形象产生的土壤即时代文化背景。这部分学者如金生奎、王青、董雁、苏建新、纪德君、马珏r、李华、冯军等。他们的研究从佳人形象产生的当代文化背景论述。
1.佳人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金生奎在《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精神――“佳人”形象之研究》中指出:“明代中期而后的女性,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妇女,自身参与了生产活动,创造社会财富,其于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得到较明显的提升。而女性地位的这种提高为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大量出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事实基础。因为,文学作为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其反映的是生活中已存的形态。只有当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发言’的权利大为增加时,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关注也才有可能大量增加。”同时提到这些形象的文化价值,他指出:“佳人形象的出现及其蕴涵的文化精神至少有着两个层次上的文学意味:一是爱情、婚姻题材代替伦理、政治内容,并得到正面、肯定性的描写。这样,女性人物终于第一次作为一种‘理想性’的美好形象出现于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中,极大地拓宽了长篇小说女性是题的表述方式,丰富了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体以女性人物的视角;第二,自明代始,诗文等雅文学文体活力渐失,虽然人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复古努力,以望其得以挽救颓势,但都并未见有大起色,以致诗文等正统的雅文学失去了对其时强烈、壮大的‘主情’热潮的回应能力。而这时,才子佳人小说却适时地承担了这一责任。”[7]
2.佳人形象产生的文人心态
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都是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男权文化的痕迹,一些学者站在女性主义文化的角度对佳人形象的产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佳人的完美形象一方面是明代尚情思潮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对文人落寞孤寂心灵的慰藉。如王青《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及其文化背景分析》认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具备超凡的才学和胆识,是对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超越。这些全新女性形象,既反映了明代以来的尚情思潮,又承载着落寞文人对女性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寄托。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集中反映了明末清初文人群体对女性的心理认同感,以及借此寻找精神慰藉的创作目的。改造后的佳人形象,承载的正是这些落魄文人张扬个体价值的功能,通过这些佳人形象,文人的人生失意和仕途坎坷得到了艺术补偿和心理安慰。”[8]纪德君《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读》认为佳人形象本质上不过是落魄文人心造的幻影,是他们用以确证自我存在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艺术符号。佳人形象之所以能为广大读者接受,是因为作家们塑造佳人时借鉴了历史文化流程中为人们所广泛认同的才女名姝形象,并从当时赞美女性的进步思潮及现实中的贵族才女和风流才妓身上汲取了创作灵感,从而赋予了佳人形象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新鲜的时代气息。文章认为,尽管佳人形象有理想化、公式化的弊病,但其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审美存在价值[9]。
马珏r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认为作者在大力渲染佳人之才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男性中心意识,才女之才成为衬托男才子之才的坐标与参照系数”,进而认为才子佳人小说存在两个并行演进的传统,“一个代表自主、自立的觉醒的呼唤,一个专注于挑选、培育女性这一弱势群体中精致化、弱化的典型”[10]。在这一点上,董雁持相同观点:“受明清时代文化氛围与社会风尚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色’、‘才’、‘情’三者合一的理想女性观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有其深层的‘至情人性’的人文亮色;尤其是小说赋予了女性形象新的质素――才情,在女性观上较以往文学有所超越。”作者认识到男性视角在塑造这些形象中的影响,指出:“此类小说又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的,其理想女性观仍是男性话语的产物,显示了男性文人在欲望、文化、情感和道德上对理想女性的全面诉求与文化书写,女性由此再一次被异化,沦为被‘凝视’的对象和‘他者’。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全面‘凝视’和文化书写,女性由此再一次被异化,沦为被‘凝视’的‘对象’和‘他者’。”[11]冯军认为佳人形象实际从男权话语出发对女性形象进行设计[12]。郭英德也坚持了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佳人形象是文人对理想的社会人生的心灵幻设,更映射出文人对理想的至情人性的精神崇拜。但是他们从中所获得的仅仅是一种虚幻的自我实现,一种浅薄的自我价值[13]。
李华《浅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主人公的性别错置》认为其塑造的一批才子佳人形象虽然略嫌公式化,却带有一种独特的性别错置现象,表现为才子的女性化与佳人的男性化。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更对才子佳人小说以后的小说创作,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一,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男性的欣赏品评就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第二,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第三,文人心态的影响。小说家们将自己笔下的佳人描绘得完美无比,其实与他们的生存境遇有关[14]。
三、对佳人形象的对比关照
有一些学者认识到佳人形象与前代小说及同时代其他题材中女性想象的联系,在对比中,得出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的独特之处。如宋瑞彩《一种悬浮的生存状态――明末清初佳人形象的小说史定位》中指出:“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比唐传奇中的女性享有更多的权利,得到了男性更多的尊重,要幸运得多;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她离生动可感的现实生活更远了,内心的真实表达更少了;她摒除了《金瓶梅》女性的‘欲’,却没有上升到红楼女儿的灵性。正好处于四类女性的中心――一种悬浮的状态,这是男性文人的自欺欺人的理想状态。佳人形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女性的彻底翻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15]张亚锋《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李渔爱情婚恋小说的比较研究――以佳人形象为中心》则将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与李渔爱情婚恋小说中的佳人形象进行对比,并指出其中相异之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者们是借助小说中佳人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理想寄托,并在这种寄托中逃避着不得意的现实生活。而李渔则是通过所塑造的佳人形象对自己极力宣扬的封建道德观念进行着有意无意的解构,这其实反映了李渔对待女性观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16]王前程《梦幻中的才女与现实中的才女――才子佳人小说与才女形象之异同》一文,则将佳人形象与《聊斋志异》中的才女形象进行对比。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通过描写才女的违规行径和大力弘扬才女表达了对传统礼教的强烈不满之情,反映了明清女性要求解放的时代心声。”它们的差异性是:“才子佳人小说热衷描绘梦幻世界的才女,形象程式化,性格比较单一,缺乏坚实的生活基础;《聊斋志异》精心刻画现实世界的才女,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生动。”[17]
四、结语
学者对佳人形象有明确的美学、文化学定位,对其价值有详细的论述;注重联系佳人形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发掘深刻的文化内涵;将佳人形象与其他题材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凸显佳人形象的独特之处。以上这些研究都为我们深入理解佳人形象及准确定位才子佳人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我们发现在对佳人形象的对比研究中,还存在较大的空间,可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同题材和其他题材的对比研究,甚至与国外同类体裁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等,这些地方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冯汝常.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新解[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陶应昌.容貌、才情与心灵――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意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4]刘坎龙.“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J].兵团职工大学学报,2000(2).
[5]李鸿渊,张红.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美学转型[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郭浩帆.才子佳人小说形象特征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2).
[7]金生奎.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精神――“佳人”形象之研究[J].淮南师专学报,1999(4).
[8]王青.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及其文化背景分析[J].文教资料,2010(10).
[9]纪德君.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2003(1).
[10]马珏r.知识、赋权与自由――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知识女性[J].南京大学学报,2001(3).
[11]董雁.超越与异化――才子佳人小说理想女性观评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12]冯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女性主义观照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性遭遇[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13]郭英德.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J].求是学刊,2001(2).
[14]李华.浅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主人公的性别错置[J].2008(7).
[15]宋瑞彩.一种悬浮的生存状态――明末清初佳人形象的小说史定位[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篇6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南岸区 400067)
【摘要】我国入境旅游取得长足发展并呈现散客化趋势。以阳朔西街为例,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对18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探究入境外国散客满意度对其认知的影响。研究表明,目的地环境和旅游体验质量对游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对其认知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满意度会导致高重游率和向其他人推荐的可能性;目的地环境和旅游体验质量对游客满意度和游客认知正向影响程度不同,目的地环境对满意度影响较强,而旅游体验质量对游客认知影响较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阳朔西街旅游管理和营销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入境外国散客;旅游满意度;游客认知;阳朔西街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6.006
作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接待国,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取得长足发展,并呈现散客化趋势[1]。数据显示,2004-2012年入境外国散客在重复旅华外国游客中的比例年均高达72.55%[2],因此研究入境外国散客这一群体对于提高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和促进入境旅游目的地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关注重点集中在入境外国游客整体[3-7],对入境国外散客这一细分群体相对缺乏关注,直接相关的只有杨新菊等对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的研究[2]。
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国外早在2002年就有学者Bowen David和Clarke Tackie对游客满意度的文献进行梳理[8],得出当时游客满意度研究的4个重点,分别是满意度、质量和价值的概念区别;满意度的构成要素和相关理论范式;旅游特性带给满意度发展的环境;关于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新研究方法的探索创新。2013年Chen Yining等再次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的外文文献进行详细分类和述评[9],将满意度的研究分为游客满意度理论模型[10, 11];游客满意度、忠诚度、期望和服务质量的关系[12, 13];游客满意度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的评价模型4个维度。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更倾向电子化服务[14]、游客追求新奇倾向对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调节作用[15]以及游客购物满意度[16]的微观层面。国内对游客满意度研究起步晚、数量少,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五大学术核心期刊《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理研究》、《旅游科学》进行搜索,共有56篇相关文献,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沈向友对旅游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17],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1, 18]和研究方法的应用上[19, 20]。此外,在旅游领域,游客认知是指游客在有游览结束后所表达的对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态度,具体表现为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21]。高品质的旅游体验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其满意程度,而满意的游客会产生忠诚感、增加重游的几率并向他人进行推荐,这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忠诚度和深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1]。
上述研究对游客满意度对其认知影响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国内学者在研究领域上侧重对入境游客整体的研究,对入境外国散客这一细分市场关注较少。本文基于2003年李丽梅对阳朔海外游客行为的研究成果和现有学术研究结论设计问卷,2014年4月份选择桂林阳朔西街进行实地调研,旨在研究阳朔西街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体验质量、旅游满意度与游客认知四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阳朔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区域介绍
作为国家较早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地,桂林阳朔经过多年旅游发展,其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阳朔最早为外国背包客熟知,有记录的国外过夜游客量开始于1986年[22],现已成为入境旅游的重要节点,每年都吸引大量国外游客涌入阳朔。
根据笔者2014年4月在阳朔西街的调查,外国散客数量明显多于外国团客,且年龄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在西街停留时间和购物能力相较于只在西街匆匆一过、不购物的团队游客而言,对阳朔西街的贡献和影响更加明显。文章选择入境外国散客这一特殊群体并将阳朔西街作为案例地,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入境国外散客旅游满意度和游客认知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获取及样本构成
本文以阳朔西街入境外国散客作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4月1-30日在西街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将问卷当面收回。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本文探讨的西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街,实际上是西街、县前街、桂花路、滨江路等相邻街区的一部分[21]。问卷主体内容包括目的地环境、游客体验质量、游客满意度、游客认知、个人变量五个部分,共设计40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按“满意”“愿意”的程度高低分别赋值1-5分。样本特征见表1。
由样本特征可知,受调查者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分别为44.9%和55.1%)。年龄结构以25-34岁和45-54岁中青年群体为主(接近50%),文化程度以大学学历为主(85.9%)。游客群体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多(19.5%),其次为专业人员(17.9%)和管理者(17.8%)。在被问及第几次来阳朔时,83.8%的游客表示第一次来,第二次和第三次重游的游客比例只占6.5%和2.2%,说明入境外国散客的重游率较低,考虑到客源国距离和旅游成本可以理解。在停留天数上,游客基本停留2-3天(60%)。
(二)模型与假设
根据以上国内外学者相关的文献中提到的各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入境外国散客满意度和游客认知的概念模型(图1)。
基于现有文献的理论研究及实证结果,本文提出概念模型的5个假设:
H1:目的地环境对入境外国散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旅游体验质量对入境外国散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入境外国散客满意度对游客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目的地环境对入境外国散客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旅游体验质量对入境外国散客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对数据处理主要使用spss21.0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在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前,对本量表的40个题项进行纯化处理,对于个别缺失值用均值替代,并将各题项因子载荷小于0.5和提取公因子小于0.4的因子删掉,再对量表剩下33个题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样本数据总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14,在探索性研究中Cronbach’s Alpha信度值达到0.8及以上则认为一致性信度很好[22],因此本研究的样本数据可靠。其次采用KMO和 Bartlett的检验进行问卷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KMO系数为0.713,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卡方为980.139,显著性值p接近于0,小于0.05,累计总解释贡献率为65.390%,表明问卷探索性分析过关。
目的地环境包含14个因子,再次进行最大方差旋转,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析得出原始风貌、活动项目、设施服务三个维度,各维度的信度Cronbach’s Alpha均在0.7以上,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表2)。入境外国散客满意度和游客认知的多元回归模型包含33个外生观测变量和2个外生潜在变量,2个内生潜在变量和11个内生观测变量。测量模型中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处于0.521~0.908之间,大于0.4的一般标准,表明各观测变量对潜变量具有良好的解释效果。
(二)多元线性回归
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目的地环境(DE)、旅游体验质量(TEQ)、旅游满意度(TS)游客认知(TC)的影响,模型中游客认知是因变量,目的地环境、旅游体验质量、旅游满意度是自变量。根据模型假设提出以下回归方程式:
TC=K0+K1DE+K2TEQ+K3TS+ε (1)
此外,根据模型假设,还需探讨目的地环境(DE)、旅游体验质量(TEQ)对旅游满意度(TS)的影响,以及目的地环境的三个维度原始风貌(OS)、活动项目(AP)、服务设施(SE)对目的地环境(DE)的影响,因此提出以下两个回归方程式:
TS=K0+K1DE+K2TEQ+ε (2)
DE=K0+K1OS+K2AP+K3SE+ε (3)
三个多元回归方程的模型决定系数R方分别为0.996、0.948和0.985,表明模型拟合较好。
(三)模型结果分析
由表3和图2可知,本文假设的五个假设全部成立。
首先,目的地环境对入境外国散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且影响效应最大。目的地环境每增加1个单位,入境外国散客满意度就会提升0.543个单位,H1假设成立。在目的地环境中的三个维度中,原始风貌和活动项目对目的地环境影响显著,服务设施影响效果相对微弱。其中“X3原始的乡村”和“X9探险活动”的影响程度较大,解释值分别为0.768、0.721,表明阳朔独特的原始乡村风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种旅游活动(如攀岩、探洞等)对入境外国散客具有最大吸引力。这与何琼峰等人利用2010-2012年的原始调查数据得出的各行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即旅游体验质量对入境游客满意度影响最大研究结果不一致[23],这与案例地的特殊性有关,考虑到西街当地人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状况是吸引相当多的国外背包旅游者到来的主要根源并被学者将其称为“阳朔现象”可以理解[24]。旅游目的地保护好旅游目的地的原始风貌,控制商业化趋势有利于提高入境外国散客的旅游满意度。
其次,旅游体验质量对满意度的正向影响程度次之(P<0.01)。旅游体验质量每增加1个单位,入境外国散客满意度就会提升0.103个单位,H2假设成立。旅游体验质量由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构成,其中“X15可口的中式食品”“X17清晰的英语标识”和“X22放松的夜间活动”对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解释值分别为0.824、0.718、0.773,表明在旅游体验质量中入境外国散客更加注重“食”“行”和“娱”,旅游目的地应注重食物的特色质量、基础设施和娱乐活动。
再次,入境外国散客旅游满意度与游客认知之间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0.01),H3假设成立,这与许多学者的结论一致[25, 26]。其中,对旅游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的三个因子分别是“Y1超出预期的更好的体验”“Y2超出预期的更好的服务”和“Y3超出预期的更好的环境”,表明入境外国散客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体验、旅游服务与环境,和前两个假设与游客满意度的正向显著影响关系相吻合。阳朔作为欧美游客远程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其在中国环游式游线的节点之一[27],出游时间和花费均高,根据该研究表明高满意度导致高游客认知,即重游率和向他人推荐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因此提高游客满意度对于阳朔保持较大的入境外国游客市场份额和正面口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目的地环境对入境外国散客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H4假设成立,游客满意度作为中间变量在目的地环境与游客认知之间起到间接作用。表明旅游目的地保护好环境尤其是特有的原始乡村风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活动,有利于提高游客认知,但目的地环境相对于旅游体验质量对游客认知的正向影响程度微弱,考虑到客源地距离和出游成本以及入境外国游客越来越趋于理性可以理解。旅游体验质量对入境外国散客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旅游体验质量每增加1个单位,入境外国散客认知就会提升0.223个单位,H5假设成立,游客满意度同样作为中间变量在目的地环境与游客认知之间起到间接作用。表明入境外国散客既要了解中国真实的原始风貌,又对旅游体验质量非常重视。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2014年阳朔入境外国散客的旅游满意度数据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的方法,探讨了入境外国散客旅游满意度对游客认知影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地环境、旅游体验质量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与游客认知具有正向影响,高游客满意度会导致高游客认知。同时,游客满意度作为中间变量,在目的地环境和游客体验质量对游客认知的相关关系中起到间接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五个基本假设都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得出目的地环境对入境外国散客满意度影响最大的研究结论,与何琼峰等学者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这与案例目的地的特殊性有关,考虑到“阳朔现象”的形成原因即阳朔当地人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状况是吸引相当多的国外背包旅游者到来的主要根源可以理解。其次,本文问卷是在借鉴现有文献成果并结合2003年李丽梅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形成,将入境外国散客的满意度与十年前相比,发现其旅游满意度普遍下降,表明外国散客趋于理性,对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在调研中与入境外国散客访谈,他们表示对阳朔风景喜欢的同时,也对阳朔的环境、噪音、交通和兜售行为表示很反感,这与西街商业化发展趋势分不开。
以上结果表明,游客的评价与前面模型分析的结论一致,因此关于阳朔发展政策的讨论应针对游客反映的问题,并结合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提出面向入境外国散客的阳朔旅游发展政策:(1)保护环境和氛围:优美的原始乡村风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活动是阳朔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控制大型接待设施的新建,保持合理的环境容量;(2)进一步改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同时安排的旅游活动、旅游服务超出游客预期,尽可能提高游客满意度;(3)进行居民教育,引导减少某些居民纠缠游客、强行兜售的行为;(4)控制西街的商业化趋势,实行酒吧等分区划片管理从而降低噪音,延长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本次问卷使用英语作为调查语言,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国家游客来说,理解和填写问卷存在难度,且本研究只是一次的调查数据,而且是淡季,难免对抽样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通过对部分入境外国散客进行访谈,可以弥补问卷存在的不足。对于后续研究来说,应将本研究结论扩大化,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如丽江等的入境外国散客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更一般的结论,同时与国内游客进行比较,得出细分市场游客特征,有针对性的对旅游目的地的设施服务等进行改进,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琼峰.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大众点评网北京 5A 景区的游客评论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001):168-73.
[2]杨新菊, 吴晋峰, 唐澜, 王金莹.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研究[J].旅游学刊,29(5):87-96.
[3]万绪才,徐丹,刘嫣红.中国国际旅游市场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地域研究与发,2013,32(6):74-8.
[4]席宇斌,李悦铮,冷慧.澳大利亚旅华客源市场特征与拓展分析 [J].世界地理究,2011,20(4):134-42.
[5]高军,吴必虎,马耀峰.旅华英国游客OD旅游客流动力机制研究 [J].旅游学刊,2011,26(2):35-40.
[6]马耀峰,梁旺兵,苏红霞,杨瑾.旅华外国游客旅游消费偏好的实证研究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21(6):96-9.
[7]李兰君,骆培葱,李彬彬.入境亚洲外国游客旅游动机差异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26(3):324-9.
[8]Bowen D, Clarke J.Reflections on tourist satisfaction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Journal of VacationMarketing,2002,8(4):297-308.
[9]Chen Y, Zhang H, Qiu L. A review on tourist satisfa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LISS 2012: Springer; 2013. p. 593-604.
[10]Rajesh R.Impact of Tourist Perceptions, Destination Image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A Conceptual Model[J].Special Issue,2013,11(3):67-78.
[11]Correia A, Kozak M, Ferradeira J.From tourist motivations to tourist satisf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13,7(4):411-24.
[12]Joaqu?′n Alegre MC.Analysing the effect of satisfaction and previous visits on tourist intentions to return[J].European Journalof Marketing,2009,43(5/6).
[13]Dmitrovic T, Cvelbar LK, Kolar T, Brencic MM, Ograjen?ek I, ?abkar V.Conceptualizing tourist satisfaction at the destinationlev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09,3(2):116-26.
[14]Neuts B, Rom?o J, Van Leeuwen E, Nijkamp P.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destination loyaltyin a segmented and digitalized market[J].Tourism Economics,2013,19(5):987-1004.
[15]Assaker G, Hallak R.Moderating Effects of Tourists’ Novelty-Seeking Tendencies on Destination Image, Visitor Satisfaction,and Short- and Long-Term Revisit Inten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3,52(5):600-13.
[16]Wong IA, Wan YKP.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Scale Development in Tourist Shopping Satisfaction: Linking Destination Attributes and Shopping Experien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2,52(1):29-41.
[17]沈向友.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1999(5):25-30.
[18]罗文斌,徐飞雄, Dallen J. Timothy,黄艺农,张彤.城市特征对城市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基于Probit模型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13,28(11):50-8.
[19]陈旭.IPA分析法的修正及其在游客满意度研究的应用[J].旅游学刊,2013,28(11):59-66.
[20]陈永昶,徐虹, 郭净.导游与游客交互质量对游客感知的影响——以游客感知风险作为中介变量的模型[J].旅游学刊,2011,26(8):37-44.
[21]李恒云,龙江智,程双双.基于博物馆情境下的旅游涉入对游客游客认知的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中介作用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54-63
[22]邱继勤. 旅游小企业发展与影响研究[M].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3]吴明隆. 结构方程模型: AMOS 的操作与应用[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24]张文.审视阳朔旅游的发展: 社会文化影响的调查与比较[J].旅游学刊,2003,18(5):15-20.
[25]沈涵, 吴文庆.服务企业顾客满意度与再购买倾向的模型研究——以四星级酒店为例[J].旅游学刊,2011,26(9):85-9.
篇7
瞧,那边来了一个手提鳜鱼的大婶,富态的身体随着稳而踏实的脚步一挺一挺的,那劲头不比年轻人逊色。她的脸洋溢着笑容,开出了一朵金。
“哟,大婶子,今儿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您也来改善改善生活?”原来是一位鹤发童颜的大娘。
“嘁,瞧您说的。现在生活好了,鱼啊,肉啊都成了家常菜了,哪还用改善啊?嗯,要说换口味么,俺那小孙子现在天天嚷着要吃荠菜呢?说比鱼肉香。啧啧,哪像咱们那时候,吃野菜吃到嘴烂,做梦都盼着那油香的呢……”大婶的嘴角露出一丝苦涩。
“俺的大婶子哎,现在不是兴建小康吗?如今时代不同了,生活也好了,就别提那时候的苦日子了。这往后的日子哟,可就锦上添花了!”大娘乐呵呵地笑着。
“那边响起了鞭炮声,准是左五伯家又搬新房了。走,去瞧瞧他的小康之家!”大婶拉着大娘说。
“左五伯虽然有点残废,可人就是勤快,又有贵人相助,他能不发吗?自从上级选派的村支书,教会了他大棚枝术,他一天到晚就在棚里钻,他那菜,就是新鲜,人人都愿买,祖上传下的三间草房,改革开放时改成三间瓦房,再到现在已是三层小洋楼了……
“不用去了,”说话的是性急的田三叔,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过来,一把拉住大婶,一边说,“老左他今天忙不过来,你们改日再去参观吧。大婶,求您快回家,快把您家囡囡叫来。”
“大叔,啥事呀?看把你急得,满头都是汗。”
“啊呀,我能不急吗?俺家那台电脑,不知咋回事,突然出现了黑屏,资料显示不出来了。这下糟了,下午还要和客人谈生意呢!俺琢磨着你家囡囡是高中生,一定懂不少。”
“哟,真不凑巧,囡囡她学校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上敬老院服务去了,要不要打她的手机?”
“要打要打,快告诉我她的手机号码。”
“我记不住了,我手机上储着呢。我拿出来看看。”
篇8
2、歌词
和黑夜说
一声晚安
没人在乎我的孤单
呆在安静房间彻夜未眠
闭眼一声叹
每当逞强
说了再见
总在原地无奈徘徊
还要面对多少悲伤桥段
那些未知的明天
把寂寞当作陪伴却那么遗憾
把月光当作怀抱却那么遥远
多想离开这人世间
可是想死却又不敢
把逃避当作习惯不管多难堪
把情感当作寄托却说散就散
心事和烦恼斩不断
活着需要多勇敢
每当逞强
说了再见
总在原地无奈徘徊
还要面对多少悲伤桥段
那些未知的明天
把寂寞当作陪伴却那么遗憾
把月光当作怀抱却那么遥远
多想离开这人世间
可是想死却又不敢
把逃避当作习惯不管多难堪
把情感当作寄托却说散就散
心事和烦恼斩不断
活着需要多勇敢
把寂寞当作陪伴却那么遗憾
把月光当作怀抱却那么遥远
多想离开这人世间
可是想死却又不敢
把逃避当作习惯不管多难堪
把情感当作寄托却说散就散
心事和烦恼斩不断
篇9
1 通过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探讨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志愿军战士知道老妈妈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让她远送了;有的说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亲密感情,所以分别时依依不舍;还有的说,这句话如果改成“大娘,请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是更显得尊重老妈妈吗?这样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2 通过因势利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对事物的差异往往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见解,保护和发展这种直觉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位同学就向笔者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样在水里建成的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后来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认识。 笔者通过对这名同学的问题进行因势利导,大家通过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
3 通过激发想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笔者问同学们:“大家说,小羊就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结果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都发挥出了浓厚的想象力,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去淹死了;有的说小羊退到悬崖边,小羊一躲,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通过激发同学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一只聪明而勇敢的小羊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积极发展。
4 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小站》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上描述的设备简陋的小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五年后的小站可能是什么样子?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对车站的设备大胆幻想,包括修假山、造喷泉,有的则根据自己曾见过的火车站来进行加工,比如添加了电视机、饮水机等,有的同学还特别提出在加强车站设备建设的同时,提高车站的服务质量才是关键。这样通过笔者的启发,同学们各抒己见,既拓宽了视野,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加深印象和了解,并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5 通过重组语言培养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可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领悟到好文章的创作方法。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笔者在第一段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同学们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绿色的盖被等等。在同学们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通过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6 通过课外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
篇10
思维根据它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途径,还是遵循单一的模式进行归一的求取答案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展开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征。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在英语教学中若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掌握英语中丰富的词汇和多变的句型,因而它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利用发散思维进行语音教学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能使他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发散、联想等语音材料,掌握字母的拼读规律,将发散思维体现在整个语音教学过程中。如学习say这个生词时,启发学生思考play、way、day、stay、today、away等词的发音,于是学生便开始积极思考,很快就能推出这些词的不同发音,又如学习tea这个词时,学生就能推断出meat、eat、team、read、teach、please等词的发音。这时学生在语言方面尝到甜头,就开始继续寻找与此不同读音的单词。又如:教学head这个单词的读音时,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规律,就发现了bread、heavy、ready、sweater、breakfast等词的读音。通过上述这种发散思维训练,既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拼读、拼写规律、也为今后的句型、对话、课文中展开发散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发散思维进行词汇教学
在教单词时,每节课增加一些生词,以这些生词作为发散点,学生们就可以展开发散思维,扩大词汇量。构词法实质上也是发散思维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学习worker时,学生已学过work这个动词,而worker是由work这个动词加后缀-er构成的名词,意为"工人"。因此,应让学生根据这种构词法掌握以下的词汇。如:speak - speaker、sing - singer、play - player、read - reader。又如学习ev-eryone词时学生就可以掌握everybody、everything、everyday、everywhere等词,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学生掌握了一些词类转换的方法,也提高了对词的理解运用能力。又如掌握了词的搭配功能,教一些词组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习by bikd这一词组时,启发学生说出类似用法的词组。如:by car、by bys、by ship、by boat、by train等。再如学完last y ear 这一词组时,但有许多学生踊跃说出last night、last week、last month、last Sunday、last tem、laft summer等,学习have one" sseat,学生们很容易地举出:take one" s seat,do one`s best、try one sbest、do one" s lessons、do one" s homework,学习how soon这个词组时,学生们便争先恐后的说出和how连用的词组:how old、how long、how far、how man y、how much等,学生们能如此迅速而准确地说出以上那么多词、词组,这与平时教学时紧紧抓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和训练分不开的。
三、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句型教学
在教英语句型时,学到Who 's this?个句型时,要求学生说出各种带有who的疑问句,学生就开始积极思维,说出如下的句子:
(1)Who 's Lucy? (2) Who 's on duty today?
又如学到dowellin这个词组时,要求学生说出各带有dowellin的句子,用不同的时态学生们积极思维争先恐后说出了如下的句子:
(1)my sister does well in chinese (2)my sister can do better in Chinese than last year。
再如学习have sports词组时,启发学生说出含义have一词多用各不相同的句子,学生们就很容易地说出了以下的句子:
(1)l have a book.
(2)we are having supper now.
(3)You often have an English lesson every day.
(4)l didn't have a meeting last night.
以上句型教学,就是吧do well in 一词组与have 一词作为发散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这种思维具有联想丰富和多变性,通过这种思维活动,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学生们不但学习了这些词组在句子中的用法,而且也复习巩固加深了这些词、句子在大脑中的印象,增强了记忆。跟重要的是,这比教师归纳总结效果好,印象深。
四、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对话课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