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9 12:1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氧化物
一、课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
二、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本章学习中重要的氧化物,是工业生产硫酸环节中的一种重要的反应物质,也是学生初步认识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的一种主要物质。课本通过实验手段探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了解掌握,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将所学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独立而又相连的模块,将这些相对独立的单元通过问题的设计巧妙地串联起来,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探究来获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形体语言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实验的改进和增加,思考时允许同学之间小声讨论等等。
四、教学目标分析
1.在知识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不任意拔高,也不随意增加内容。
2.在技能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可逆反应的概念),注意培养学生设
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研究某物质的方法;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可逆反应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引言:据统计,世界上的古建筑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有的已经面目全非。造成这场灾难的元凶是什么呢?它就是酸雨。酸雨的形成就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氧化硫有关(创设情景,激意)。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了解)
提问:我们讨论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考虑?(分给学生每人一试管二氧化硫)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在试管中的二氧化硫,两个学生闻它的气味?(注意操作方法)
引导:(1)为什么只让两位同学闻气味?(2)那么二氧化硫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性如何?怎样通过实验说明?
教师:二氧化硫是一种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
学生实验1:将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注意观察试管内水面的变化,做好后用橡皮塞塞住备用)
思考:(1)怎样将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而又不至于气体逸散?(2)试管中水面上升包含着哪些物理、化学现象?
现象:水面上升并迅速充满试管。
讨论: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易溶于水,1:40
由学生解释本实验里包含的物理、化学现象,并且能延伸到某些气体不易溶于水,但能跟溶液(酸、碱性)反应也会导致液面升高的现象。(创设情景,探索问题,以诱达思)
投影: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水溶性
毒性
密度
无色
气态
刺激性
1:40
有毒
比空气大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问题:SO2是酸性氧化物吗?怎样证明?
讨论: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看其水溶液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实验2:向SO2的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并加热。
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是酸性氧化物,SO2+H2O=H2SO3
信息传递:H2SO3= SO2+H2O
提问:观察上面两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何特点?
归纳:可逆反应的概念(见课本72页)
教师:下面我们来研究气体接触有色物质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3:向SO2的水溶液中投入红色花瓣,观察花瓣颜色变化。
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可以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
学生实验4:向品红溶液(2ml)中逐滴加入饱和SO2水溶液,并且边加边振荡。观察品红颜色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观察操作,并由实验得到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结论。将褪色的品红溶液的试管口套上一个小气
球,加热试管至液体沸腾,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套上小气球起了什么作用?)
教师:刚才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至沸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析疑(师生共同参与):SO2的漂白原理是通过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不稳定物质的过程,它跟HClO,Na2O2,O3,H2O2的漂白原理不同。漂白后的物质易分解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并且不是对所有有色物质均有漂白作用(如紫色石蕊通入SO2变红色,但红色不会褪去)。
得到二氧化硫的用途:漂白剂、消毒杀菌,用在食品上时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如一些过于白净的面粉、馒头(有的还有刺鼻气味)是商家不规范使用的结果。往往会对人体带来危害(教师的诱导作用体现在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最终获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问题:(1)请画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据此分析硫元素的最高正价,最低负价。
(2)SO2中的硫显示+4价,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判断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析:S+6、S+4、 S0、S-2
教师: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证实+4价硫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价态的转化呢?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实验(激发兴趣,引发探究,动手动脑,全员参与)。
学生讨论得出方案:氧化性:SO2和H2S的反应;还原性:(1)2mlKMnO4溶液中逐滴滴加饱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2)向2ml溴水溶液中逐滴滴加饱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
教师:通过两个实验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变化:
(1)KMnO4 ——Mn2+(褪色,被还原)
SO2+H2O ——H2SO4(被氧化)
(2)Br2—— 2Br-(褪色,被还原)
SO2+H2O ——H2SO4(被氧化)
要求学生写出二氧化硫跟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r2+SO2+2H2O=2HBr+H2SO4
上述实验发生的反应证实了SO2具有还原性,其实还有像Cl2,O2等均能氧化SO2。
(四)本课小结(师生共同回顾)
SO2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毒、溶。
SO2的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弱酸H2SO3;(2)具有漂白性,消毒杀菌;(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能跟KMnO4,Cl2,Br2,O2等氧化剂及H2S等还原剂反应。
(五)随堂检测:(投影)
1.下列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有( )。
篇2
【关键词】基础法语 文化教学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也已经不再局限于“交流工具”这一狭隘的概念了。学习一门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该了解这门语言所反映的异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传情达意。法国是世界文化大国,在法语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文化教学,积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真正实现沟通的“零障碍”。
一、加强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因此,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了解他们是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二)从基础法语教学现状来看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法语在全世界享誉“四最”:最优美、最快、最严谨、最高贵,它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被广泛地在国际性的社交和外交活动中使用。但当前国内开设专业法语系或二外法语的高校,其法语教学基本限于培养单一的语言生,其后果就是:出现大量的“法语哑巴”,即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差。而导致差的主要原因则是学习者对法国文化的不了解。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法语教学不仅要介绍法语语言知识,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用语能力,也就是让我们从“无话可说”到能“侃侃而谈”。法语虽然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是比较难学的一门外语,但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地去运用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文化因素来进行语言教授,这样才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
(三)从加强文化教学的作用来看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 提高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
法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法语学习者都是怀着对浪漫法国的向往和憧憬以及对其历史文化的好奇和喜爱而选择法语的。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授基础法语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自己身上肩负着引领学生进入法国这个缤纷世界的重任。设想一下,如果教师仅仅只局限于单词句法的教授和语法结构的解析,而忽略对相关法国文化的介绍和讲解,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肯定会使学生对“复杂难学”的法语更加“望而生畏”、“兴味索然”。相反,教师如果能在讲课中善于抓住中法文化的差异,注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比如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法国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致盎然且印象深刻。
2.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一门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用它来进行畅快自如的交际。 许多语言学家都普遍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之外,更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不同文化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印有文化的烙印,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语境中才能被理解。例如:我们中国人习惯用“Avez-vous mangé?”( 你吃过饭了吗?) “Où allez-vous?” (你干什么去?)来打招呼。如果我们也这样跟法国人打招呼,他们会产生误解,以为是邀请自己吃饭,或者是想干涉他们的自由。乱套用文化模式就会出现沟通障碍,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我们的语言教学工作绝不能停留在字、词、句表面的准确教授上,还应当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恰当地、灵活地运用于语言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运用所学语言,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 文化教学所应具备的条件
(一)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
教师的水平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听、说、读、写、译的层面上,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们感兴趣的法兰西文化:文学、民主、时装、香水、音乐、美食……目前,国内法语教师基本上都是通用法语教师,大部分老师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法国文化的学习,在课堂上很难详细地给学生们去解说。因此,为了在非常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实现寓文化于教学,教师首先就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深入了解和钻研法国历史文化,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胸有成竹、绘声绘色地带领学生遨游法国文化的殿堂。
(二)合适的教材
目前国内很多初学者学的教材是以语法为主线进行选编的,在生动活泼、实用性方面欠缺,也不利于文化因素的导入。当然也有不少法国的原版教材,如《Reflet》、《Nouveau sans Frontière》《Panorama》等,这些教材是由法国专家编写的,其内容设计新颖、有趣,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法国社会生活的风貌。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也非常重要。
(三)学习主体的配合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在学习法语时的目的要清晰明确,不应该只是单纯为了过一个语言水平等级考试。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的是为了能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要注重对这门语言所成长起来的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摄取,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交际中应对自如、畅所欲言。
三、 文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一)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法国已经普遍应用于法语教学中,特别是文化教学中。比如我们在电视新闻上可能经常会听到法国的罢工消息,我们可能不理解,在这样一个高福利的国家,老百姓怎么喜欢动不动就罢工呢。其实罢工只是法国人喜欢的一种聚会方式而已,他们的罢工游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诉求,相互交流,顺便结识新朋友,看看热闹,或者展示一下自己的“搞怪表现欲”,绝不是我们头脑中严肃愤怒甚至暴力的游行示威活动。为了形象地感受法国人喜剧浪漫式的罢工,教师可提前搜集一些罢工场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国人的罢工文化。
(二) 对比教学法
中国和法国都是以其自身辉煌灿烂的文化而著称于世的。因此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对比教学法来进行相关文化的传授。比如说:中国人和法国人对人生的感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Les meilleurs choses ont une fin”,意思是“再好的故事也会有一个结尾”,这不正是中国人所说的“没有不散的宴席”吗?又比如在俗语上,也有惊人的相似:“C'est un vieux renard”,“他狡猾得像只老狐狸”。因此,教师如果善于抓住两国文化的异同进行对比教学,学生们在兴趣之余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或辩论,内容可涉及法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模拟一些生活或社交场景进行对话表演、排练小品,这些方式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了解和感受法国文化。
当然,为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应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目前,国内面向基础法语学习者的网站也越来越多,其内容和知识覆盖面也很广,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多多浏览一下这些网站,这对他们学习法语、了解法国、感受法国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篇3
一、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1.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意义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3.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4.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对句子的语法、修辞等进行分析,对涉及的词语、生字等通过查字典掌握,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分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5.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注重实际运用
篇4
一、更新教育理念:
认真组织师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语文教学动态。立足于“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形成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确立“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的育人观,探究“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去;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必须做好的具体工作:
1、 加强业务学习,做好学习札记,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2、 认真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
(1)抓好每学期学生的周记练笔检查;
(2)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每周一次的美文抄写;
(3)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角度灵活多样”的训练。
(4)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备课要有针对性、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课堂教学不追求一定的模式,要追求学习的实效性。要关注学生,关注情感、态度等、价值观及个性发展、关注过程与方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村,建立反思意思,每堂课应使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会运用。”要“紧扣教材,新旧联系边讲边练,因材施教。”
3、 以教研促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每月一次全组集中学习讨论,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校验风气。
(2)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认真进行说课活动,听课活动和评课活动;
4、 继续组织好语文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出版好校园文学刊物《青橄榄》,积极推荐学生习作给校报及相关媒体。
5、 有计划地进行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及各级各类征文比赛活动,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
6、 注意个性学生的培养。在教学中,努力发现个性学生并积极加以培养。
7、 各备课组认真做好本组活动计划。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拓宽思路;评改效率
作文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当教师面对学生的作文,便似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是由一个个跳动的字符组成的一曲心灵之歌。但是一直以来教师为教作文头疼,学生为写作文苦恼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要求过高;教学形式单一,结构僵化;各阶段教学脱节,训练无序。基于此学生被动作文,思维受阻;语言积累贫乏,入不敷出,造成言之无物,有物难言,言而不详的现状。用手中的笔抒发自已内心真实的情感,描写真实的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回归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思考的问题。而今,现代信息技术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闷,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活力。因此,我们应该善于接纳并吸收现代信息技术的诸多优点,更好的将它应用于作文教学中,以期优化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
利用多媒体上丰富的资源,可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同一主题写作素材的积累,尤其是时间及条件上不能带领学生去参观,学生无法亲临其境的情境。比如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指导《写给在中牺牲的战士》一题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像,视频信息等,通过收集、归类、交流、分析、综合,学生对战争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了解目睹了战争的灾害,对作战双方人民的不幸耳闻目睹了,心中便有话可说了。
二、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由于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如在指导学生写春天有关的文章时,我首先播放一段春天的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教学: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破土而出的新芽、辛勤采蜜的蜜蜂……“这是什么景象?”“春天的景象。”“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大好的春色呢?”“春光明媚、柳绿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同学们,春天美吗?从冬天到春天,你发现周围有哪些变化呢?看到这么美丽的春天的景象,你能用诗歌或优美的语句来赞美这美丽的季节吗?”(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画、歌曲、诗歌佳句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写作兴趣是写作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内在动力。由此,用美图美景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再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使学生陶醉于春天的美景之中,激发写作兴趣。接着指导选材,丰富材料。“你们是从哪儿找到春天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件引导学生从植物、动物、人物、天气等变化中,发现春天,从动听的歌曲中和书报中,欣赏春天。然后教给方法,自由发挥。在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导”的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件出示指导方法,指导学生所选择的材料要突出春天的特点;可从形状、颜色、时间、空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方面去描写。甚至可联系读过的诗词,唱过的歌等方面去联想,想象去写选好的材料;选择的材料可按按空间顺序、按人物游览地点的先后顺序……描写。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评改效率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幻灯投影、录像显示、录音收听等,能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以便优化作文评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欣赏大量的作文素材,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通过键盘把作文输入计算机,显示在屏幕上。教师则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习作,加强个别辅导。教师还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典型例作,提高评改的效率。在评改作文时,我列出了几个栏目:
(1)“佳作欣赏”,将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名字及其优秀习作显示在屏幕上,表扬小作者,讲评欣赏其习作。
(2)“妙词佳句”,从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段,作为美点提供给学生作素材。
(3)“华佗再世”,把典型的文章病例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讨论、推敲、修改。通过集体评改,提高修改效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篇6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只有在了解了对方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若能不失时机地进行知识文化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跨越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便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熟悉英语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扫除因文化背景知识匾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那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初中英语教材所涉及到的主要有下列二个方面: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例如:在饮食方面,英国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fish和chips(鱼和薯条),而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往往有许多人喜欢吃饺子(dumpling)。就餐时英国人使用刀(knife)和叉(fork),在中国用的却是筷子(chopstick),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chopstick是什么东西。另外,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英国人们还有喝午茶的习惯,而且往往喜欢在茶里加上coffee或sugar或milk。就交通而言,在中国车辆靠右行,而在英国则相反,那就是Traffic always goes on the left。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赞扬、致谢、问路、约会、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喜好当面赞扬对方,贬低自己,“You’re so good and wonderful and I’m so terrible.”在西方,当面称道对方,对方会认为说话者有某种目的或企图;另一方面,当别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往往回答说“不好,不好,比起你还差远呢!”而英美人则会说“Thank you”,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另外,因历史、文化、民族、国家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人名表示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姓和名的顺序上,如:英文:David(Given name Howe (Family name /first name) /last name) 中文: 郝 (姓) 建国 (名)。可见,用汉语表达姓名时,一般姓在前,名在后,也可说“郝先生”,“郝小姐”等。而英文表达姓名时与中文恰好相反,则名在前,姓在后,有时可以用Middle name(中间名),需要强调用Mr. /Miss/ Mrs. 称呼人时,后面用姓(Mr. Howe )不可用名(Mr.David),因为这是中国人通常犯的错误。在称呼方面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英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以使用,在中国则不能随便使用,否则会造成误解。可见,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方法往往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所学语言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还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使学生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二、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内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如初中英语涉及Christmas内容,为了能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讲英语国家有关圣诞节的习俗,更好地掌握有关圣诞方面的专用词汇,我们的做法是在班级里搞一次较为逼真的圣诞晚会,如装饰圣诞树(Christmas tree),在树上挂上彩灯、彩球,树尖上挂上星星、小天使等,互送圣诞贺卡(card),叫一位同学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给同学们赠送圣诞礼物(Christmas present),同学们一起唱圣诞颂歌、用英语表演节目等等。同学们个个如身临其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了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利用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材料,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7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引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1]。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主要教学方法
1.内容呈现法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完全依赖板书和口头讲述来呈现本节课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老师上课负担较重。一节语文课下来,不仅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内容,还要不停地进行知识讲解,相当累人。有时候由于课程安排,需要几节课连着上,这就更让人吃不消了。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板书和普通话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老教师来说,板书等基本功较为扎实,但在普通话方面就有所欠缺;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普通话基本过关,但板书、粉笔字等又有了相应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电脑应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第三,由于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讲述内容较多,体现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易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且没有经过自身实践的知识,掌握起来始终不过踏实。同时,在多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之下,板书这种单一模式对于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而这些,都导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问题。
而采用多媒体语文教学,教师可以直接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与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较大的益处。
2.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图画、音乐、视频等资源,将不同时空的事物或情景呈现在课堂上,以创设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弥补学生生活经验和主观想象力的不足,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较繁杂的课文内容的理解[2]。
三、语文多媒体课件评价指标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形象性,情境性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有助于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培养情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课件的评价包括课件内容、课件结构、练习与反馈、技术水平、交互效果等五个方面,根据每个指标体系的再次进行细分:
多媒体课件内容:教学目标清楚明了;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富有内涵,具有引导、启发作用,能激发学习兴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呈现内容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实践,言简而意赅,量少而质高。
多媒体课件结构: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导航合理、使用方便;问题设置与教学引导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思维同步并循序渐进;课外拓展有利于学生积累,并能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
练习与反馈:练习要注重语文教学常规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并适应初中学生的学段目标,反馈应及时,客观公正,且能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保有语文学习的兴趣。
技术水平:课件安全可靠,页面设计简洁大方;但能吸引学生目光;不同的文体教学,风格不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多样且富有变化,符合课程实际。
交互效果:交互响应及时,能满足师生不同的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参与性高、思维敏捷;师生沟通融洽,学生主体体现,教师辅导到位。
四、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认识的局限及相关理论理解的不透彻,在教学理念上往往容易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实施方法上走入技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误区,影响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笔者调查了学生对语文对媒体教学的看法,情况如图一所示。
调查所示,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1.缺乏新意,形式代办,仅是框图式总结;2. 没有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质,忽视语文学科特点,多媒体的应用没有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转变观念。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更无从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运动现代多媒体技术。但为了应用而应用,只套用最简单的单一形式,这只能是一个糟糕的开始,当然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课堂效率的提高当然可望不可即。但同样地,仍要走出一个误区――以多媒体教学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全然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没有问题的阶梯性,没有引导的循序性,教学模式仍旧单一,教学效果依旧低下,那运用多媒体的最初目标都无法达成,更何况是其它更高层次的目标了。
2、掌握技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是基本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你可以引用视频、音频,你也可以插入课堂相关图片,你还可以制作动画、配上音乐??而这一切,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行的。通过技术培训,掌握多种方法,才能综合性地灵活运用各种技能,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五、结束语
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主题。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才能满足新生代的学生需求,而多媒体的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图文并茂、声情益彰的形式促进课堂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结构,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设计;优化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都有重要意义。阅读教学相关研究甚多,如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阅读教学设计展开全面优化,这是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
一、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的热情。故事引导、哲言介入、生活案例展示、媒体信息展示、课堂演绎活动设置、悬疑问题比拼等,都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初中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动心理,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学习情境,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我的母亲》是先生的回忆录,文章情感丰富而真实,具有感染力。为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笔者在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并请会唱的学生一起演唱。在演唱结束后,笔者给出问题: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歌颂母亲的作品?今天要学习的《我的母亲》有哪些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我们的母亲具有哪些共性特征?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主讨论学习,有学生说:“《烛光里的妈妈》唱出了子女的心声,妈妈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子女,我们当然要歌颂妈妈。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小说还有很多,高尔基就以母亲为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我的母亲》中,作者将母亲形象刻画得生动真实,让人油然生出亲切感。”也有学生说:“我们的母亲具有勤劳、善良、和蔼、富有爱心、慈祥等共性特征,唯有母亲,能够为我们付出一切。”由此可见,学生已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逐渐走进了文本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起到了渲染气氛的目的。《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歌颂母爱是老话题,但学生还是想知道名人的母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从这个角度展开问题设计,学生的学习思维迅速启动,充满热情地跟随问题展开了文本学习。
二、优化引导方法,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明智选择。朗读法、提问法、想象法、体验法等都是教师常用教法。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解析,对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全面调查,对常见阅读引导方法展开深度优化,以提升阅读教学效度。提问法是阅读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学生的学力实际;朗读法强调学生朗读的重要性,而如何科学设计朗读策略,还需要教师多重比对,而不是追求朗读的数量;体验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感知,以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阅读教学的引导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情实际进行选择。在学习《雪》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清文本基本内容和结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提问设计活动。按规定,每个小组要设计10个思考问题。学生上交思考题后,笔者综合考量,最终选定8个思考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的雪的?你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目的是什么?本文主旨是什么?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新感触?笔者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进行展示应用,凡是被选中的问题,负责出题的小组具有免答权利。评选结果公布时,学生都兴奋异常,其成就感非常强烈。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思考问题,这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措施,对学生形成的正面鼓励和影响非常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对全面提升自主阅读能力有促进作用。
三、调整学习顺序,遵循先学后教原则
当前,新《课标》推崇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能够率先学习,对文本形成一定认知之后,再由教师给出点拨和解惑,以完善其阅读认知。先学后教体现现代教学的崭新理念,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值得大力推广。教师要在具体落实上有所探究,促使学生真正建立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体现的是学习主体客体转变的问题,其顺序颠倒之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正式确立。如阅读《敬畏自然》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教学集中解决学生自主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学生提出:“敬畏自然是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作为?”教师先征求其他学生意见。有学生说:“敬畏自然不是要求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求进步,开山铺路架桥,这些都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行动,能够让天堑变通途,这就是人们主观努力的结果。”教师给出积极评价:“敬畏自然是一种态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办事,但并不是要束缚人们的手脚,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教师让学生先学文本,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典型的先学后教,符合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让教师来回答,这也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
四、延伸训练维度,创设独立阅读时空
在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阅读学习的时空,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并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探究。此外,还要在阅读延伸方面有所创新,让学生多多阅读课文材料,拓宽阅读视野,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有重要帮助。教师在设计阅读训练时,要摆脱“大一统”思想,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梯度性训练内容,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如《吆喝》阅读训练设计:①简答题:课文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吆喝的?②搜索题:在课文中画出表示从早到晚顺序的词语。③拓展题:吆喝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广告形式逐渐消失。如今各地大街小巷的吆喝声虽然不是很多,但吆喝声还是会在我们耳畔响起,收集平时生活中听到的吆喝声,并描绘一些吆喝人的动作和神态。三个题目,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两个进行训练。教师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有重要帮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优化阅读教学引导方法,调整阅读学习顺序,延伸阅读训练域度,提升学生获取阅读信息的能力,全面塑造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闫学荣.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3).
[2]司翠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8).
篇9
一、当前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1.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而教师对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势必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语意和用法,在交际时错误百出,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会缺乏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
2.文化知识的匮乏。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文化知识的匮乏,课堂教学较少涉及西方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内容。部分教师在文化导入上较为消极,以口头方式导入,过于简单,缺乏趣味性、交际性和实效性。
3.教学资源贫乏。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于书本,困囿于教材,教学内容呆板、单调,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关于教师方面的改进策略。(1)提升自身素养。英语教师要通过网络、电视节目、杂志等多途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他们的文化发展史,了解重要的节日和他们的风俗习惯。如了解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的时间、意义、由来,了解万圣节的特色食物、节日歌曲以及节日活动等。(2)转变教学观念。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英语文化教学的推行。教师要在词汇教学、口语交际、语法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如“dragon”在中国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常用以比喻豪杰志士,我们也常以“龙的传人”自称。但在西方国家里,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代表、罪恶的化身。(3)加强理论学习。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听专家讲座、开展网上教研、在线集体备课、参加教学观摩等形式深入英语文化教学方面的理论,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关于学生方面的改进策略。(1)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要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掌握西方文化知识。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悬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通过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去主动解决问题。如在“Let’s celebrate”的“Welcome to the unit”学习中,教者创设情景如下:“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 We will have a party and we will invite some friends to come here. We prepare some presents for them, Now make conversat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hildren and foreign children when they get presents.”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后,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表演:中国的小朋友收到礼物时,说了“Thank you”后便收起了礼物,而外国的小朋友会当场打开礼物,并且会说“How beautiful!”(2)强化文化学习意识。教师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猜谜、唱英文歌曲、情景对话、情景表演、英语沙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3.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改进策略。(1)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的生活背景决定了其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存在困难,教师要将中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加以比较,针对性地介绍其中的异同。如在“Star signs”教学中,教者将国外的“Star signs”与中国的“animals signs”联系起来,并引入中西方狗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狗”指讨厌的人,有狗腿子、狗崽子之说,而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伙伴,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2)将语言教学与文化结合起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时一知半解,在实际运用中不分场合机械套用,缺乏灵活性。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呈现英语国家文化的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西方的建筑艺术、自然风貌、风土人情,营造英语文化的环境,将英语文化融入到知识的教学之中。(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英语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要灵活地变通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气息,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引进课外教学资源,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在“Colour”一课中,教者从审美心理存在差异角度出发,分析中西方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在汉语中,“蓝色”代表“理智、冷静、美丽”,是充满梦幻、清新宁静的象征。而在英文中,“blue”具有十分丰富的词义:①社会地位高,出身名门。如“She is proud of her blue blood.”(她因出身名门贵族而骄傲)②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如“He looks blue today.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他今天闷闷不乐,出了什么事情?)③下流的。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
篇10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弥补课文只有文字的不足。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给学生营造语文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
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氛围,有助于语文课的导入
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肤色的人在死海游玩的画面,画面上有的人躺在死海里悠闲地看书,有的身上涂满了泥巴,戴着墨镜在享受日光浴。学生看着这些生动的图片好奇地问“这些人怎么能躺在水里?还能看书?他们是不是有特异功能?”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阅读文本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
再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笔者利用网络资源播放了西北汉子表演安塞腰鼓时豪放、热烈、壮阔的场面,画面上表演者头箍红围巾,身着白对襟衫,忘情地捶击着腰鼓,舞动着身子。笔者问学生“想不想更深入认识这种震撼人心的舞蹈艺术?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塞腰鼓好吗?”正是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才使语文课的导入更易于营造氛围,为学习奏响了富有感染力的序曲。
二、运用信息技术注入生活气息,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在运用多媒体激情导入的基础上,如何将课文中一个个静态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将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文本内容与现代生活气息碰撞接轨?这是许多语文教师冥思苦想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一困惑。例如,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在学习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笔者精心制作了人物说话指手画脚,睡觉时手脚伸开摆成“大”字形的动化图片,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阿长行为粗鲁,爱嚼舌头从而令人生厌。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现代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阿长这样的人?”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表明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真有,这就完成了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接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阔视野,有助于有效地进行拓展教学
语文学科是信息内容最为丰富复杂的学科,如何在40分钟有限的文本教学中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信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阅读机会,而且能够使相关内容的阅读信息量数倍增加。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教学进程加快,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有时间进行拓展式教学。
课堂流程中,可以拓展文本的作家作品生平资料,拓展同一题材的文章,让学生在拓展中开阔视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学到《芦苇荡》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作者孙犁的相关材料,学生不仅知道了白洋淀派,还了解了同时出现的赵树理等人的山药蛋派。从而拓展到让学生搜集网络中所有写父亲的文章。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