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范文
时间:2023-03-20 07:4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城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切始于世博会”,150多年的世博会舞台见证了人类对科技创新的永恒追求。而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则为我们打开了未来的城市之门,透过各种新能源汽车、先进医学技术、绿色建材、智能家居、“零排放”社区,一个充满幻想、五光十色的未来城市正在向我们走来。
或许你觉得手中的3G手机已经能为你提供足够的功能和消遣,但在世博园内中国移动架设的准4G网络会告诉你这还远远不够。在新的网络中,所有手机都会有一个位置信息,把它提炼出来后,根据用户位置信息变化,后台就会知道手机主人的活动轨迹和运动速度,通过数学模型,就可知道这条路上有多少车,以什么速度移动。如果你需要转乘多重交通工具也无需等待,手机就能为你提无缝对接方案。
或许“低碳”刚刚成为生活中的流行词,但在世博园内,“无碳”才是建筑师们追求的目标。在最佳城市实践区内,英国“零碳馆”的6间样板房向我们展示了这种难以想象的生活:无需电力就能实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朝南的房屋会在白天准备好夜晚的能源,房屋的雨水收集系统会将屋檐流下的雨水储存起来,生活垃圾会被送入生物炉用于发电和发热,些微残留的碳排放也会被屋硬的绿色植物迅速分解……
在“未来城市”,繁忙的交通也将不再是嘈杂、污染和危险的代名词。在上汽通用馆展示的解决方案中,利用电气化和车联网两大技术,未来城市交通将实现零油耗、零排放、零堵塞和零事故。新型概念车EN-V的重量只有现在汽车的1/3,长度也只有1/3,目前一个停车位可以停放5辆EN-V。它的马达动力由锂电池提供,可通过普通家庭电源充电,完全实现零排放,而且可以实现原地转弯。在自动驾驶模式下,EN-V能够通过对实时交通信息的分析,自动选择路况最佳的行驶路线,从而大大缓解交通堵塞;通过车载传感器和摄像系统,它还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在遇到障碍物或者行驶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做出迅速的调整,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妙的是,你可以在途中放开双手,上网和朋友进行实时沟通,形成一个在路途中的社交无线网络。
篇2
以这个年头为限,无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是武汉、西安、成都、绍兴、桂林等二三线城市,都已经完成了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小康时代的中国城市面貌开始浮现。
新城市名片
“目前城市经济占到宏观经济总量的70%以上,科技力量的90%、税收的85%都集中在城市。城镇化的推进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否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刘维新告诉《望东方周刊》。
在总体规划中,各城市都描绘了2020年时自己的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北京: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上海:我国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西部的武汉、西安、合肥、兰州等城市都亮出了工业、科研、教育、历史、枢纽等名片。三线城市强调地域特色,例如绍兴,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
显然,有些提法着眼点颇为宏大,如济南,致力于成为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乌鲁木齐提出,成为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
不少省会城市表达未来期许时谨慎持重,而杭州的目标先声夺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人口激增,城市长胖
2020年,不少大中城市将继续面对新一轮的人潮汹涌。作为应对,一些城市将引导人口流向新城和小城镇。
比如兰州,2020年市域总人口计划为500万人,比现在增149万人。西安将实施“人口倍增计划”,依赖西咸合并、就地转移和吸引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的方式实现人口翻番,届时主城区人口将达到1000万。
2020年的辽阳市人口将从现在的90万增加到114万。按照《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提出的城市划分标准:100万至300万的为大城市。这意味着辽阳市将会升级为大城市。
“许多大城市都面临人口激增,虽然中小城市户口很早就放开,但二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所以十后,应通过产业调整,把着力点放在中小城市,使我们国家城市实现大中小线条式发展。”刘维新说。
由于人口密度过高,北京、上海将从城市中心疏散上百万人口。
北京2020年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2010年的常住人口已达1961万人。
刘维新认为伴随着旧城改造、人口迁徙,一些问题尤其需要重视:历史文脉是否得到延续,原居民的补偿是否公平合理,原城市中心居民是否会被边缘化?
根据北京的新城发展策略,通州、顺义、亦庄新城规划人口规模为70万至90万人,同时预留百万人口规模的发展空间;大兴、昌平、房山新城规划人口规模约60万;其他新城规划人口规模在15万至35万人之间。
上海向中心区外疏解的人口更多,目前的2347. 46万常住人口将减少至1600万左右。
作为目标,届时京、沪等一线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90%、85%;苏州、西安的城市化水平为80%;而洛阳、南宁等中西部城市化达65%;株洲的城镇化水平达到60%,桂林的城镇化水平为52%至59%。
此外,城市规模也将继续扩大。尽管各城市都提出要集约用地、节约用地,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20年的城市仍将纷纷长胖。
杭州城市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290. 39平方公里增至453. 00平方公里;成都由2010年的490平方公里增至670平方公里。
洛阳的城市规划区域扩大一半。此次规划在原有464平方公里基础上,新增诸葛、李村两镇,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2020年前,洛阳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将从现有的1610平方公里增至2405平方公里。
刘维新认为,一些城市的规划无限扩张,占用耕地,已经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
“城市无限扩张将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供应。改革开放至今,耕地占用已导致无地和少地农民达2. 5亿之多,不少农民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境地,利益分配失衡,农民在城镇化中被剥夺的失落感十分强烈。这是涉及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刘维新说。
不管城市大小,都需要一定的自给能力
根据中国各城市所勾勒的经济蓝图,2020年中国诸多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将达70%,而第一产业占比只有1%。
比如在北京,2020年人均GDP将突破10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以下。
“不管城市大小,都需要一定的自给能力。现在北京的蔬菜要靠山东、河北,粮食要靠全国,水资源也十分紧张。这种情况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刘维新说。
在农业大省河南,2020年的中部城市洛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
即使在重工业城市长春,2020年第一产业比重会降到3%左右;第二、三产业比重均在48. 5%左右。
对产业布局,上海的设想是:第一层次,城市内环线以内,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以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为重点。
到那时,上海的大多数写字楼白领仍将在内环线内工作;IT和其他高新科技公司在内外环之间;而近郊区是人户分离的主要导入区,流入人口最多的是浦东新区、闵行和宝山区,浦东新区以35. 34万流入人口排名第一。
由于规划中人口主要居住在郊区,大量上班族每天将从东、北、南方向赶往市区。交通压力不可避免。
在交通状况严峻的北京,计划2020年全市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占客运出行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7%提高到5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担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50%以上。
也就是说,每4人中有两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两人中,有一人坐轻轨或快速交通。
篇3
【关键词】微建筑;空间;界定;速生城市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面貌不断的被改写,旧建筑被拆除,新建筑迅速兴起,在物质表面变化的同时,一个城市的精神层面也在发生着裂变。这些瞬时、快速涌现的建筑在空间结构,意识形态上都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来城市面临的不再是宏大的设计与建造,它们已在过去的几年中被匆匆透支掉了;如何在这新旧交替的转变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弥补城市中缺失的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未来建筑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城市微空间系统构想
1.1从微建筑到微空间
“微建筑”作为一个近年来被提出的新词语,以它精致、节能、高效的优点逐渐被建筑师们所接受。“微”得益于其小而精致的占地面积,生态智能的设计理念,以及灵活性人性化的身心感受,改善了地球巍巍可及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人居环境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那么对于近年来城市的快速膨胀,是否也可以通过微环境来改善城市环境呢?城市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人作为其主导核心,使各部分机能都在井然有序的履行其职能,而建筑作为其中最简单但也最为重要的构成体,其对于人的影响应从最为基础的物质层面过渡到精神层面。
1.2微空间的界定―意识决定形式[1]
在建筑设计史上,路易斯・沙利文第一个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这一理念,也就是说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是不可小觑的,然而微空间的存在形式是不定性的,或者说它的界定形式可以不依靠“功能”来确定。微空间是附属于城市建筑存在的,而人类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他们的思维模式,情感体验便成为界定的主要因素。功能由活动于其中的人们缺失的行为意识而决定,例如倡导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文化生态场所,忆苦思甜、感恩亲人的情站・・・・・・这类公益性场所需要对空间进行精细的逻辑思考并进行量化处理,在有限空间中创造适宜人们思考、交流的氛围,并因此确定其几何形态,空间结构。可以这样理解,微空间是意识创造的空间,它具有治愈性,是可以自我恢复与完善城市机能的综合体。
1.3微空间的延伸―文化传承精髓
如果说人的意识确定了微空间的形式,那么地域文化便是其命脉精髓。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对于自己本国文化并未在建筑上很好地诠释出来,微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缩影,更应集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之精华展开设计。日本在对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诠释上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特点,近年来,面临城市人口扩张和对于用地面积的有效使用,胶囊旅馆、柿之木坂集合住宅[3]等“微住宅“已投入使用,建筑师们注重更多的是将特有文化的融入,藤森照信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茶道”文化与自然完美结合,创造出了适于人交流,休憩的微小建筑体―一夜亭、高过阉[2]。微空间作为城市空隙、灰空间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空间的延伸与释放,同时也削弱了城市中原有古建筑与新建筑的鲜明反差。
1.4微空间的消隐―透明性
柯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在1964年提出“透明性”[4]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一切建筑都是透明的,是脱离表层现象之外一种现象上的透明性,而空间层化结构才是透明性精华所在。微空间以一种消隐的状态,在城市这个巨大的空间中占据特殊位置,透过它可以体现周边建筑单体建筑群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它的透明性体现在摆脱简单的通过材料、表皮实现的表象,而是融入附属体(城市)精华所在的“透明性”,这便是微空间本质意义所在。
美国建筑师查尔斯・莫尔在他所著的《度量・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一书中有趣的指出:“建筑师的语言是经常捉弄人的。我们谈到建成一个空间,其他人则指出我们根本没有建成什么空间,它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了。 [5]微空间作为城市的延续,在“消隐”思想操纵下的空间结构将给城市带来一种转变,是在不改变城市建筑本身属性的一种良性补给,微空间的这种低调的姿态建立起一种人与环境轻松共处的氛围。
1.5微空间的再生―自发性
城市对于人类文明进程重要程度不容小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每个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需要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注重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近年来,我国生态建筑发展迅速,它们将主动化为被动,更多的考虑了建筑的自发性,例如利用可持续资源太阳能供暖,风力发电,中水处理系统节约水资源的利用,绿色植被的引用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微空间的出现可以将各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做一整合,起到调节按钮的作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于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补给和改善,同时作为城市的“节点”,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面貌。
2.城市微空间的意义
2.1城市精神的重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微信、微博等微应用的快速发展使都预示着人类以及他们生存下的城市都将进入一个“微时代”,虚拟网络下的交流互助日益频繁,人们沉迷这种快速的电子讯息传达而忽略人类最本质的精神语言交流。微空间存在的意义便是还原这个城市中最本质的面貌,重塑城市精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交流的场所,用自身的公益性行动来强化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带动城市发展。
2.2城市网络的形成
目前的速生城市将“空间”这种模式削弱了,微空间的存在在原有围护,分隔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转变,融合的效益。它形成的城市生态系统里 “透明”节点,将城市中的各类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将原本不够明确不够完善的城市机能激发出来,它作为最基本的构成单元,用简单,机智的新构成手法来弥补近年来速生城市给城市环境带来的种种问题,创造一个全新的各部分机能和谐,健康发展的人居环境。
2.3调节城市微气候
城市建筑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微空间作为一个可再生的景观节点,其自身技术材料都会采用可持续利用环保理念,针对城市自身制造出来的污染源能够进行自行处理,并对其吸收再利用转化为自身能源供给,并不会波及到周围生态系统的发展,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独有的城市微气候。
3.结语
本文讨论了在高速发展下的城市建设中,微空间的存在对于城市环境建设,居民社会关系,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价值。“微空间”的出现成为未来建筑发展中重要趋势,而这也正是作为未来建筑师所需要面对和思考的,区别于传统和创新,孕育自一个城市中心内部的精神文化体。
参考文献
[1] 袁海贝贝 陆伟. 关于微空间与场所的思考[J].A+C, 2013, (12): 58-59
[2] 张成龙 张文龙. 地域文化视角下微建筑的景观价值[J].黑龙江科学,2014,(5) :76-77
[3] 宋庆邦. 微建筑・微生活―关于居住为空间的探索[J].南方建筑,2012.6: 59-62
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未来城市;物联网;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人口、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的政治、经济、技术权力逐渐增强,尽管人类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当代城市发展模式是否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产生,智慧城市理念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本文主要针对咸阳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分析。
一、智慧城市理念的含义
根据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运用物联网、决策分析、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把城市运行中的各个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城市功能、人、物之间的协同联动,对城市服务、民生、商务活动、公共安全、管理建设、环保等城市需求做出响应,形成绿色、安全、高效、便捷的城市形态,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随着数字城市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针对信息技术的深化与升级。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目前属于热点话题,很多城市都组织开始建设智慧城市。国家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在西咸一体化基础上促进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生活质量等,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
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城市生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物联网、无线网络、互联网、云计算、卫星定位等技术也得到了新一轮的发展。
(一)对城市运行效率的影响
智慧城市理念的主要特征是“智能+互联+协同”,是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完善,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运营理念相结合,更好、更快的实现城市从管理到服务、从局部到整体、从治理到运营的跨越。对于智能城市而言,交通的互联互通、智能化、协作关联的应用,更能保证现代城市运行的高效、安全、绿色、便捷、和谐。对于咸阳而言,采用“一卡通”系统实现公共交通、天然气、电力、自来水、轻轨、就医等公共事业收费与管理,实现了公用事业、交通、社保等领域的刷卡消费理念,对于市民的生活来说,是极大的方便。同时,信息化基础资源服务中心、社会管理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政府政务(市民)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服务系统、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建设,对于咸阳市也提高了城市的信息化及管理水平,城市的形象与品位得到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功能增强,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大规模新型产业的催生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支持,这些信息技术能够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含物联网网络服务业、设备及终端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软件开发与应用服务业、基础支撑产业及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等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咸阳市,企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骨干企业围绕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经营网络化等应用,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艺流程、生产和经营模式进行改造,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另外,咸阳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纺织工业园区、空港物流产业园区等必将借助智慧城市的机遇实现智慧园区,实现产业升级改造、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三)有利于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的引发
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科技技术,各种技术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关系到多个领域及科学。物联网相关技术涉及的领域较多,其中感知层包括数据采集、中高速短距离信息传递、传感器中间件等;网络层包括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及互联网等传输技术,而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一个重要方面;应用层涉及的技术比较广泛,数量也是最庞大的。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不断的向新兴产业汇聚,促使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咸阳市在“十二五”末期建成全覆盖的信息网络城市。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无线城市及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的建设。此外,随着GIS系统的发展较快,在资源调查、灾害预测、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商业、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必然会在咸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挥其功能。
(四)美好的城市生活的创造
随着咸阳智慧城市建设的进行,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将发生改变,不管是工作、社交、娱乐、出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行为方式都将受到影响。通过“一卡通”智能交通方式,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的顺畅,对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通过智慧医疗系统的完善,使人们的健康得到及时的护理,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通过智能家居的应用,使人们的家庭环境更加的智能、舒适、安全;通过智慧食品供应链的建立,使人们的饮食更加的安全。咸阳市通过一些列智慧工程的建设,为城市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营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三、结语
根据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要求和部署及咸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部署,咸阳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以推动物联网、互联网、云技术等新技术在社会、经济及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作为主要任务。咸阳市的城市发展中,将智慧城市作为发展战略,顺应城市发展需求,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我市打造为人民满意的和谐城市,打造幸福咸阳。
参考文献:
[1]曹祎遐.智慧城市的“自由”理念[J].上海信息化,2011(12).
[2]胡蓉,夏洪胜.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未来与发展 ,2012(4).
篇5
各方互动 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崭新格局
整场论坛在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先生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中拉开帷幕。他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他介绍了鄂尔多斯在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方面的诸多问题。他指出,为了更快更好可持续地建设城市,就需要确立生态文明时代新的思维方式,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他表示本次论坛的召开将会帮助鄂尔多斯更稳定健康地发展,也会对经济模式转型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带来更多思考和启发。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陆雄文院长在随后的致辞中深刻地指出在探讨鄂尔多斯发展奇迹和神话的时候,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更为深入的背景下,如何总结发展经验、分享管理知识、传播前沿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他表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商学院,一直致力于将管理教育研究同国家商业结合起来,在他看来,无论是商学院的学生还是普通的企业家,都须具备借鉴西方国家以及重视西部发展的战略眼光。陆院长表示,未来十年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十年,因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组织本次论坛旨在汇集更多的顶尖专家、学者、企业家,搭建起东西方交流的合作平台,希望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后,中国经营报社副总编辑吴刚先生、星河湾副总裁梁上燕女士、鄂尔多斯商会会长郗树森先生也分别从举办此次论坛的意义、鄂尔多斯从过去到未来的演变以及企业家应有的精神角度作了精彩的开幕致辞。整场论坛在充满思辨和启迪的演讲中隆重开启。
精彩演讲 深入剖析城市发展各方各面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在探寻自己的道路,在中国未来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能否脱离全球化的一般逻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呢?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星河湾中国经营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周汉民先生首先以“国际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发展未来趋势”为题,对此展开了精彩阐述。他提出理想的城市模式应当具备六大特质:必须以人为本:坚持科技创新;坚持文化多元,做到生态友好:强调合作共赢:同时面向未来。他在发言别强调,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类更幸福地生活。同时,我们需要明白城市的发展也是依托世界的发展趋势的,因此我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全球格局的发展。
陆雄文院长则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民营经济发展与西部崛起”方面。他认为:“整个西部是中国民营经济非常薄弱的地区,但是鄂尔多斯是个奇迹,它证明了民营经济的推动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西部崛起必须鼓励私人资本到西部来,这将会构成西部崛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的重要动力。”
陆院长还提出了四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规划是什么?原本推动鄂尔多斯经济取得成就的模式在新的发展契机面前,应该坚持还是有所创新?如何保持推进鄂尔多斯经济成长的企业家队伍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确保充足的人才储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陆院长特别强调了优秀的管理人才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民营经济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论坛中,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党委委员兼金融服务一部主任冯菊平则从金融角度出发,以“在西部建立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劣势”为题,阐述了自己对于金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的看法。清华大学教授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主任魏杰、星河湾集团董事副总裁梁上燕、分别就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星河湾与鄂尔多斯的关系发表了各自的主题演讲。
智慧碰撞 把脉鄂尔多斯未来发展模式
鄂尔多斯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部城市未来发展之路的走向。如何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盘活各项资源、鼓励民间资本的发展和繁荣、转型现有经济模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让中国城市的未来更为光明,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各方专家的关注和重视。
深圳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阚治东先生针对“政策导向与鄂尔多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星浩资本总裁赵汉忠就“民间资本如何实现对接全球金融资本”这一主题展开阐述。
篇6
【关键词】微型电动汽车;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0.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显现,成为了制约城市整体发展的症结。城市交通的拥堵情况以及司空见惯,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每天有70%的驾驶者至少遇到一次找不到停车位的问题,30%的燃料浪费在寻找停车位或堵车的过程中。现在的汽车重量为驾驶者的20倍,所需的停车空间占去城市土地的100平方英尺,庞大的车型很容易造成城市交通系统的拥堵,而且约90%的时间都待在停车位上。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很多城市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试图缓解交通拥堵,提出要建立新型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在未来的城市交通体系中除了轨道交通、BRT等,为满足个人的出行需求,微型电动汽车将会占据城市道路的主导地位。
1.微型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1.1国外微型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针对日益严重的车辆拥挤、道路堵塞、车祸频繁、污染严重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构建以大运量、快速、经济的轨道交通方式为主,其他交通方式(如出租车、自行车、私家车等)为辅的高效、便捷、大众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同时为满足个人出行的需求,在巴黎、尼斯、里昂等欧洲城市,还推出了电动汽车共享租赁服务。作为这个项目的主角――Twizy 是雷诺公司自主研发的 2 座纯电动微型小汽车,此类型的微型电动汽车能够有力减少巴黎市内停车难,减缓城市道路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在挪威的街道上,约有4000辆清洁安静的小型电动车已经投入使用。
同时,在我们的邻国日本,由于其城市道路狭窄,路宽大都小于5.5m,加之家庭住宅内部相对比较紧凑,居住区拥挤,停车场不足。所以微型车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的三大汽车制造商对微型电动汽车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如丰田的“COMS”,本田的“Micro Commuter”,以及日产的“choi-mobi”。
1.2我国微型电动汽车的发展
随着近年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需求增长迅猛,机动车拥有量不断增加,道路系统趋于饱和,交通设施建设不完善,道路交通供需矛盾突出,车辆行驶速度逐渐降低,居民出行时间延长,拥堵“瓶颈”逐年增加。电动汽车在国外的快速推广也刺激了我国的电动汽车的发展,现在我国的主要汽车制造商都已经推出了不少小型电动车,如:奇瑞eQ,知豆,及已经走在这个领域前列的比亚迪。这些小型电动汽车的推广对于解决我国城市道路的拥堵问题十分有利。
2.微型电动汽车的优势
微型低速电动车具有体积小,车身轻,能耗低,舒适等优点,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有很大帮助。
大多数城市中国人的上班距离不超过30km;在中国城市市区,车速也很少能达到60km。因此,一个重量约300kg的、额定载2个人、续驶里程100~150km、最高车速40km/h的城市电动通勤车就可以满足很多人的需要。这种贫富兼顾、老少皆宜的微型电动汽车会成为电动自行车和燃料汽车之间的替代产品。届时微型电动汽车将会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并与轨道交通系统,BRT系统一同构建高效快捷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3.微型电动汽车对于城市交通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交通机动化进程迅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己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城市交通日趋紧张已经成为制约城市良性发展的瓶颈。交通拥堵之所以成为城市的公害,不仅在于它影响城市正常社会秩序,而且还引发城市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将微型电动汽车投入到城市交通的运营中,将会有助于城市交通的道路拥挤,减少应城市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能源、土地的消耗以及交通安全威胁等危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环境。
4.结语
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微型电动汽车有小体型,低噪音,易驾驶,无污染等特征。所以微型电动汽车的使用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市民的出行时间和出行成本。当个人的需求被满足后,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城市生活没有了道路拥堵、停车不再发愁、雾霾不复存在、交通事故几乎绝迹,人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轻松愉悦,社会将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威廉・米歇尔,克里斯托弗~波罗尼伯德・劳伦斯・伯恩斯等.“未来车”世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1-187.
[2]GM.通用汽车“2030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蓝皮书[R].深圳: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2010.11.
篇7
那么,为什么城市生活依然布满荆棘?
实香水,放电影的世博会
法国人拿出巴黎街头的气味和奥赛美术馆的珍藏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各国忙着把建筑材料运到世博园区时,他们忙着在垂直贯穿展馆的法式花园里做园艺……这些还不够,“法国馆(reaa de Parfum Pavilion France)”还将成为一瓶记录上海城市气味的香水,由长年为香奈儿、迪奥等生产香水的MANN公司操刀,并在世博会期间销售。
对此,法国馆馆长方可解释,城市中这那那这的系统固然重要,但普通人在一天结束时最关心的始终是开心与否。而无论何时,找到美的经验与分享美的经验是生活最本真的一面。在正在测试中的“网上法国馆”方案里。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走入”馆内的名画。用高科技来玩艺术,与萨科奇带布吕尼出访一样,法国人的形容是“严肃与有吸引力兼得”。
浪漫的不只有法国人,曾在纽约世博会成功预言高速公路的通用汽车此次和上汽集团共同参展。双方历经3年访问全球27位专家,结合中国国内6000多份调查,就20年后汽车能带给城市人生活的改变做出大胆又合理的设想:智能化汽车,个性化驾驶选择甚至车与车、车与环境之间的“车联网”。
未来的东西无法跟博物馆“借”,双方索性自己拍了电影:单单电影还是像车展的宣传片,于是就有了488张相当于488部A级车造价的“动感坐椅”。馆长金麒博士说这样的“折腾”就是为了要“触动心灵”。汽车技术能完成的只有驾驶这件事本身,但若人本身对他人怀有尊重,抢道这类违章就无需技术来进行约束。“我们希望你体验之后,会对将来的生活会有一些想法,做一些行为上的改变。”
早期的世博会以各类工业展品著称,在科学刚刚起步的年代推销“有了知识就能改变一切”。然而当诺贝尔的炸药炸响了一战战场,核反应堆启动的3年内广岛和长崎被夷平,世博会与“科技控”正式脱离关系。而再等到连美国总统都能拿下诺贝尔和平奖的年代,人与自然的战争成为世博重点探讨的主题。
玩技术,不纯玩技术
各国首脑在哥本哈根为之舌战的话题,世博会早在数年前就开始讨论。爱知世博主题“自然的睿智”即是典型的一轮。联合国分配降排指标,那是环境部长的任务;WTO排GDP增长,旧城改造成了经济部和建设部的任务。但到世博会看看伦敦零碳排放小区、巴塞罗那市中心老城改造方案,普通人也有了份环保和历史文化保留的迫切心。
地铁毒气事件让第一次探讨城市化问题的世博会打了水漂,这个话题从1996年的东京移师2010年的上海,足足十数年。“国际化大都市”日益崛起,都市生活却益发不美好。这个时候打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自然招来众多非议。然而,这依然是个误会。上海申博始终以英文“Better city,Better Life”为主题,先有好城市,再有好生活,待得申博成功做了现在的中文解释。才发生了一连串的误会。
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研究中心的部长季路德博士阐释这个主题。是先对城市化有信心,再对城市化的问题担起责任来。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大城市所遇到的问题并非用历史可以来解释,原因在于每个时代的问题都起于现世人的行为。如今城市化问题的三大主角:人、城市、环境,“技术只能在环境问题上起点作用”。
反观城市化已经成熟的欧洲多国在本届世博上大打感性牌:法国人的赵无极画作、波兰馆百人弹奏钢琴纪念肖邦、荷兰人在“快乐街’,展现城市生活兴奋点,其他如日本馆打出的“拯救朱”、以色列人摆出的“低语”姿态,玩的不是纯技术,却炉火纯青。
篇8
数字孪生:建一座“虚拟城市”
"数字孪生"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一种发展方向。”软通智慧总裁冯嵱告诉记者,“数字孪生”是从虚拟制造、数字样机等技术发展而来,是以数字化方式为物理对象创建的虚拟模型,来模拟其显示环境中的行为,最早被用于工业制造领域。而将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是基于创新的数字孪生技术与全域数字化融合,将物理城市精准映射到虚拟环境,形成数字城市;再通过城市科学模拟与仿真系统对城市进行科学预测,为城市管理者与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辅助,助力城市的发展规划和运营管理、产业转型与善政惠民。
概括而言,“孪生城市”就是将城市管理的各种数据映射到网络虚拟空间的数字模型,是数化万物与AI技术的具体体现。
AI算法为实现数字孪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它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智能搜索分析,进行自我识别、自我判断,形成人们可见的自动驾驶、自动监控、自动生产等。一方面,AI算法方面的突破,让自动识别速度既快又准;另一个方面,5G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的极大提升,让人工智能和城市的各种场景结合在了一起。比如运用到自动驾驶领域,原本是汽车有一套独立的智能驾驶系统,道路有一套独立的智能网联道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将他们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解决出行问题的整体智慧方案。
冯嵱表示,目前软通智慧已经将大数据和AI技术运用到了城市的科学规划、产业分析、舆情监测、精准扶贫、公共安全、交通出行、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他们以城市为平台,提供综合的大数据应用和运营服务,逐步覆盖了政府、产业、民生的方方面面,使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与以往相比,孪生城市AI技术的运用将极大提升城市各部门协调管理的自动化。比如,生态环境网格化监测云平台护航智慧环保应用,在降低政府投资风险、规范监管执法、实现部门协调等方面实现了“全空间、全区域、全过程”的动态化智能管控。通过这些AI技术的应用,为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决策依据和大数据支撑。
无感支付:量身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
如今移动支付、智能信贷、智能投顾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整个社会在朝着数字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一切智能的应用一定是先有数据,数据足够大,智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的维度越来越多,如何把包括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AI技术应用到金融服务等垂直领域的实践之中,渗透到业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爱钱进总裁杨帆表示,未来金融将是“无感支付”。当你身处某一金融需求场景之中,一套完善、合理、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便能够自动生成,大家只需简单的操作,就能轻松获得最佳的金融服务方案,真正实现“当你需要时,它就在那里”的无感体验。
篇9
关键词:未来城市;园林绿化;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园林绿化使其重要的基础设施,并且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对用地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要从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方向出发,进而到造出一个新型的城市园林。
1.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的创新任务以及目标
城市的建设特殊性能够使其环境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生存竞争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城市的不断建设从而使生态环境不断的出现恶化,并且适应性的物种不断出现减少。在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不断的提出城市园林绿色的建设,以此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以及美化城市的环境,为人的生活提供适应的环境,所以,我国把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作为城市园林事业和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城市环境园林绿色创新的任务主要是有以下内容:第一是要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污染进行规划治理。第二是对现存自然条件尽可能的加入保护,并且辅助人工手段输入自然因素,提高生态系统以及绿地质量,进而达到必要的生态效益,尽可能的构筑城市完整的生态系统以及绿地系统,同时也要尽可能的通过自然山川的绿地系统,进而形成城市良性气流循环,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以此来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根据世界园林的发展趋势为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绿色生态系统的原则,应该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遵从生态为和互惠共生的宗旨,并且要通过对国内外的城市园林绿色生态系统的考察以及技术产品的开放和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是监理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统计绿量的回归模型。第二是推荐具有着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骨干树种。第三是区域性园林绿色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定时评价,提供绿地类型和植物配置模型差异比较和量化分析结果。最终为区域建立符合世界园林绿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园林绿色生态系统。
2.创新关键技术
2.1 计算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让传承和创新进入一个新阶段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园林绿化的研究方法更加的先进,不仅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具有可操性。例如:虚拟技术的应用,把园林绿化的相关因素,例如:景观生态、绿量与景观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与土地的合理利用等进行有效的模拟配置,通过相应的调整比较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出最优方案。通过对计算机进行的创作以及可行性的研究,能够迅速而准确,对设计的质量进行不断的提高。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利于规划设计寻求更广泛的合作,进一步的创造出更好的成果。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够对规划设计以及工程实施管理进行有效地衔接,保证设计目标的实现。为了能够和规划设计相适应,在园林进行绿化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进行相应的研究,例如:植物育苗技术、绿地灌溉节水节能技术等。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科技成果进行积极的推广,园林绿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技术的支撑,进一步的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2.2艺术是园林绿化成功的标志
园林自身就是一门艺术,始终和艺术相互影响,同时也是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园林设计师更把大地作为一张画布,通过造园技术用景观实现诗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有利于设计师不断的从现代艺术理论当中吸取营养,并且通过先进的手段将我国传统园林的空间艺术和色彩艺术进行总结,能够更好的创造出高水平的园林作品。园林绿化的艺术观和艺术素养将会直接的影响到规划设计的传承。古代的园林多数都是少数人享受的独乐园,现代园林则是人们群众的众乐园。在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传统园林时空处理的方式为动静结合等方法在现代艺术指导下,依然能够把景观和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规划设计增添光彩。
3.城市园林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3.1人文观
针对园林绿化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大众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决定规划设计成本是以人为本,传承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应符合人们心理、人们生理的感受以及审美情趣等,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是衡量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3.1.1关于功能以及需求
园林绿化功能具有着多元属性,并且也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美化城市。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园林绿色的首要功能,同时这也是规划设计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绿地系统已经是由公共绿地、交通绿地以及防护绿地等做成,并且他们所发挥的功能也不同。比如公园是大众休闲的场所,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游人散步和安全、休息以及造景等要满足人们游赏的乐趣,以此来适应人们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创建主题公园等。
3.1.2应该美观舒适
在对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满足于创造优美环境为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同时也能够创造充满生机的植物景观,充满活力的设施,从而也能够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会到自然的美。同时也能够让身心得以休息,不仅仅能够更好的换起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同时也能够唤起美好的感情滋生。因此,根据以人为本的观念来对园林艺术进行追求,并且对园林绿化的传承和创新进行不断的提高,从而使园林的景观能够自然美和人文美进行相结合,同时也能够更加符合人的心里和生理对于舒适度的追求。
3.2关于绿地的生态观
3.2.1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并重
在城市中,一个适宜的绿地指标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能够更好的改善环境因素的措施。但是绿地量则是指园林植物茎叶所占据空间体积所发生的能量交换。同时也是绿地植物类型以及数量的有效结合,与此同时也是衡量绿地生态功能的指标。所以,城市应该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进行参考,将人均的绿地面积指标投入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提供绿地建筑的质量,将二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城市的功能、净化空间以及减少污染等。因此,在对园林绿化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将其功能进行更好的发挥,同时把传统的园林绿化功能进行结合以及创新,进而使其园林绿化的功能以及形式能够得到统一。
3.2.2其核心就是尊重自然以及保护自然
从继承传统园林精华和园林创新的角度进行出发,让绿地生态功能能够更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要对地方性进行充分的考虑。生态恢复以及重建理论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由于地方生物气候、地貌以及植物群落和产生的传统文化等,不仅具有独特性,同时还具有唯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创作的主要基础和源泉。例如:农村中的小桥流水等田园情趣居多是在熟知当地自然基础上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总结: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所以,在对园林绿地的规划以及绿化树种配置等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标准,从而更好的和国际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进行接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颜景D.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创新与发展[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12(24):120-125
[2]付帅.城市设计视角下的重庆市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0,12(24):144-148
[3]陈华,潘宏,林方喜.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创新与发展[J].福建农业学报.2000,12(24):185-188
篇10
人们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可以达到100亿(有些人甚至预测110亿),特大城市的快速扩张将会带来许多挑战。这些成长中的城市需要主要的基础设施,而且我们不禁会好奇未来的城市是否会充满动乱和不平等,是否会缺乏基础服务、能源和食物。
这些挑战非常伟大。应对二氧化碳排放可能是时代最大的挑战,因为我们现在生产的二氧化碳已经超过地球的吸收能力。几乎所有的城市活动都应为温室气体排放负责(联合国估计城市应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负70%的责任),社会将不得不寻找新的低碳方式。有许多充满幻想的想法提出我们可以利用工程技术解决气候变化,比如增加海水中的养料,鼓励浮游植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或在平流层放置亿万的反射盘,使太阳射线偏离原有方向;但是更合理的方法是为城市寻找碳中和的方式,以及改变我们的行为。
城市的增长速度是难以置信的;我们现在拥有10个特大城市(超过一千万人口),但是在未来十年内将增长至37个,其中两个将会拥有超过四千万的居民。分散的农村人口将快速向城市迁移;目前的城市和农村人口呈对半分配的状态,截至2030年,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而截至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70%。许多城市会在几年内迅速扩大两倍甚至三倍,因此需要复杂的城市系统和基础设施来维持城市的运转,但是我们知道主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一般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研究、设计和实施。
很快,城市将很难提供充足的社会、交通、供水、卫生和能源的基础设施。住房,特别是人们可负担得起的住房,将十分关键,因为截至2030年,预计将有超过二十亿人住在贫民窟。供水在很多区域都将十分困难,特别是在那些抽水速度高于补水速度的地区,比如美国的奥加拉拉水库,其抽水速度已经是补水速度100倍。分享水资源可以导致潜在的矛盾;全球现有超过250个国际水资源被两个以上的国家共享。提供充足且可靠的能源将会是一个关键问题,而且淘汰化石燃料将使问题进一步恶化。交通是一个城市运转的关键,但到那时人们将不得不舍弃私家车,转而使用公共交通系统,而那些系统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发展、完善。食物的供给将发生改变,因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集约型农业给温室气体排放和物理环境带来的致命冲击。我们目前生产了成堆的垃圾,所以我们要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循环并重新利用材料。
如果我们要保护地球并创造顺应地球生态系统的宜居城市,所有这些挑战都需要创新和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需要理解人类的生态足迹和行动的内涵。我们将不得不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基于低碳能源的基础设施,而且我们需要减少浪费,学着去识别和珍惜维持我们生活的产品中所含的水和碳。食物不应再以集约农业的方式生产,而应转向小规模的有机农场,其中许多食物实际上可以在城市内部实现供应。公共交通将成为城市中出行的主要形式,其中步行和自行车应占很高比例,所以我们的城市规划应更鼓励这些出行方式。城市应有充足的、可负担的住房;约50%的住房应为居民买得起的,这就需要新的融资和建设机制。
全球有数不清的关于创新和可持续实践的例子,如去中心化的能源系统,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在废弃土地上种植有机食物,利用下水管再造河流,重建自然栖息地,以及运用新的社会住房方式并建造碳中和的建筑。应鼓励替代性的实践,支持创新。数以千计的小型项目已经在发展中,我们应将其扩大规模,从当地扩展应用于整个城市,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个体机构的实施。这一操作的基点应是一个通过策略性的综合规划而确定的强大愿景。其中应着重强调宜居性和可持续的社区。
改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并要求我们谦逊地改变行为,但如果政府机构支持向可持续实践的转型,且我们都拥护新的行为方式,那么这一改变的痛苦将相对较轻。我相信未来的城市将会是洁净、美丽、多元、令人兴奋的城市。关键是要向创新者和可持续实践的推崇者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在保持经济持续飞速增长的过程中寻求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