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文

时间:2023-04-06 02:4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我们总是痛苦中一次又一次的成长,凤凰涅槃,可只要有了快乐轻松的生活,总会让我们忘却曾经自己努力过的事情。可没有努力,哪来的安乐呢?不要以为你现在因为有你的父母一直庇护着你,你现在还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却忘了以后……

现在的你有依靠的人, 可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也会离你而去,让你失去你可以依靠的所有之后,你自己没有本事,那么也将再也享受不到曾经的安乐,或许就是这样吧,你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凭借自己的本领,一直生活,没有一点危机意识,没有一些忧患意识,被自己父母冲昏了头的小女孩也总不会知道天高地厚。没有本事的人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面有发言权,有本事的人,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是的,现在的你暂时还是幸福又快乐的,可十年之后呢?你还能保证自己能有现在这样纯洁干净的笑容吗?你早就被这个社会的世俗冲昏了头脑,你不会再是一个象牙塔上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公主了。当你失去你所有的后盾,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其实只剩下你自己,而真正可以依靠的也只有你自己。如果一个人成天只知道玩乐,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在安静快乐的环境下,就永远不会得到成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不能总在快乐中享受,这个世界上每天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同样也有很多,可有些人辉煌一世,有些人却最终流浪街头。越好的环境里,我们越要奋斗,暂时的欢乐不是永恒的,你自己努力得到的,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其他的都不属于你,不过你暂时有使用权罢了……

篇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2)法家拂士(通“弼”,辅弼)

(3)衡于虑(通“横”,梗塞)

【古今异义】

(1)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为“狱官”;今常指“士兵”等)

(2)人恒过(古义为“犯错误,犯过失”;今常指“经过,过去”等)

(3)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4)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

(5)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6)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7)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

(8)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用作名词,国外)

【一词多义】

(1)发:A.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发迹)

B. 发于声(动词,发出)

(2)拂:A. 行拂乱其所为(不顺)

B.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士:A.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B.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重要词语】

(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2)人恒过(常常)

(3)而后喻(明白)

(4)衡于虑(通“横”,梗塞)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重要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中考链接】

(2013浙江绍兴卷)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篇幅有限,原文略)。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篇3

温室里的花朵固然娇艳,然而纤系的根茎却经不住风雨的考验;傲立在崖壁上的松柏处境恶劣,却以盘根错节牢牢攀住山岩,努力从缝隙中吸取养料,长成一片蓊绿,成就生命的尊严。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说在忧愁与痛苦之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因为不发展而慢慢衰亡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很善良的猎人,每次打猎回来都会将自己的猎物分给那些穷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鹰正在悬崖边训练小鹰飞行他先把小鹰推到悬崖边,然后把小鹰的骨头打折,把小鹰推下悬崖。一开始猎人还怀疑老鹰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吗?小鹰能飞上来么?可是令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被打断骨头的小鹰奇迹般的飞了起来。不过猎人觉得这样太残忍了,于是他趁老鹰不在把那只没被打折骨头的小鹰带回了家,和自己的鸡一起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鹰长成了大鹰可是它连自己家的栏杆都飞不过去。猎人就把它带到悬崖边上。猎人看到了另一种鹰,但他快要死了,可是它却用嘴啄石头直到把嘴外面的那层外壳磨没为止,再把自己的羽毛拔没等到长出新的外壳和羽毛就可以比上次飞得更高,外壳更硬。猎人明白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于是,他把小鹰推下悬崖,对下面喊:“你是一只鹰,一只雄鹰,一只鸟中王者,不是一只鸡。”随后山涧下传来了一个鹰的声音。突然一个黑影“嗖”的一下窜了上来飞到了蔚蓝的天空上。

然而在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朝统一七国就是因为秦朝在忧患中发展,同时也是在安乐中灭亡的。

而我们现在中学生不也如此吗,我们的困难就是学习,我们要懂得逆境会激发无穷的斗志。

初二:256533霸气

篇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了。可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一些道理,却还是忍不住的想去做一件错事,这就是人啊,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其实说的就很在理,我们陷入困难的时候,才会想着去努力,去挣脱开这个危难,可我们快乐的时候,却从未想过考虑以后的事情……

人活着呐,有时候,总要为了自己的未来考虑。可如果有时候我们假如习惯了安稳,不想再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只想安于现状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将是一片黑暗的。曾经的我们可能为了自己一个小小的目标和梦想去奋斗,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不好,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情况不好,所以我们才想着去努力,去奋斗,而目的呢?很简单,就是想改变自己的现状,让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脑子里想象的那种生活。这可能就是我们为一件事情去努力地目标了吧,是的,我们为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去努力,为了自己心里所想的去努力,正是因为有了动力所以我们才能这样心无旁骛的为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努力啊。

可如果真的到达了自己想要的那个时候,我们又会发现,自己想要去努力去奋斗的心,就这样渐渐黯淡了下来,因为没有了想要去奋斗的心,所以我们便失去了自己所有的动力,自然也就不能再那样去奋斗了,因为我们早已经安于现状,我们心里下意识的觉得自己已经努力过了,认为自己现在这样的状态已经很好了。可却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都有人在努力,你不在努力的时候,可别人却依旧还在默默的,就像龟兔赛跑一样,我们有时候就像那只兔子,自认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了,就不想再去努力了,可那只乌龟为什么跑得那么快呢?无非就是因为他有一颗超越兔子的心,才能这样继续努力下去。

是了,很多时候的我们总会贪图安定,却让自己陷入了挺长一段时间的危难之中。你想做在安稳生活中,被保护在温暖的大棚中,像是温室的小花一样吗?也许所有人都渴望这样的生活,可却别忘了时间久了,你一出去,风雨交加,总会让你渐渐枯萎掉。只有我们时时刻刻都保持一刻想要奋斗和努力的心,我们的成功路才能越走越顺畅……

篇5

逆向思维不是让你有叛逆心理,更不是让你与别人格格不入。

逆向思维是正常思维方式。只不过现在大多数人更喜欢正向思维,从而忽略了逆向思维。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对于感动中国人物王茂华、谭良才事迹很熟悉吧。二人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出五名孩子后,王茂华不幸牺牲了。”我们看到这个事之后,多数人的反应是很痛惜,也很感动。这时候我们不妨用逆向思维重新看看这件事。第一:在火情初期,六名孩子如果选择往外跑而不是蹲在某个角落了哭的话,我想或许不会有如此惨痛的结果》在这方面也反映出了我们家庭教育是存在缺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父母更应该首先教会孩子如何自救,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第二:在谭良才和王茂华救人过程中,其他人在干什么?我看过视频,看到有很多人在现场“看”着火救人。在这方面也放映出了大多数人存在的自保心理,能少管就少管,能不管就不管的自私心理。

何为逆向思维?上编剧的这一例子就是逆向思维。居安思危是对逆向思维的最好总结。故人已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那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居安思危了呢?居安思危不是让你胡编乱造,也不是让你造谣生事,制造恐慌,而是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正向思维不容忽视,逆向思维也不能忽略。

庆云一中高三:任世杰

篇6

十五年的光阴似箭,寒暑易节,浅尝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渐渐明白,人总是在一次次感性冲动与理想反思后成长的。

夜,很静,我关上了房间里的所有灯,呆呆地躺在床上。月色像流水般泻在冰冷的草席上,手机里用最小音量播放着一首忧伤而缠绵的钢琴曲,伴随着秋节的不绝如缕的蝉鸣,晶莹的泪珠终于摆脱了眼眸的囚禁,如断线的珍珠簌簌落下。这已经不知道这段时间以来第几次的哭泣。心很压抑:“怎么会摆成这样?”无尽的自责,无尽的懊悔,最终满怀的抑郁全然化泪水落下。成绩直线下降,就像天堂直掉到地狱,还没有弄清什么缘故,就已经一败涂地了。

自以为一向成绩都很好,一直以为自己的心态保持得很好,可是最终还是败给了骄傲。“我不该……我不该……”回忆往昔无数画面,自以为自己能力过人,不需帮助,自以为基础扎实,不需花大量功夫。“自以为……”痛,往昔不复,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骄傲资本付诸东流,从老师的眼眸里也好久没有发现过欣许的目光。或许,我是一个虚荣的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像烧灼的铁针刺痛了我,失落的泪水就像冷水般泼熄了我浮躁的心

或许人生就像一个三角函数图像,总有波峰与波谷,惆怅着,懊悔着,成长着,念叨着“如果那时会这样想就好了……”

雪白的作业本上,留有一行我至今觉得匪夷所思的文字:“请你不要在处处针对我。”那是小学的时候我写给老师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连续批评了我两次开小差,而我仅仅是为了给同桌讲解题目罢了。

我依稀记得,当天我就好像一个被气得炸飞了的气球,全然不顾自己好学生的身份,只觉得心里憋屈,老师就是不应该不顾缘由让我罚站,在同学面前丢尽眼脸。我胡乱地应付完那个老师该科的作业,用红色的签字笔在显眼的地方那一句充满不尊的话。到了第二天结果是可以预料的。现在想来,除了嘴角抿起淡淡的嘲笑,那些当初气愤啊,委屈啊,就像是看一个儿童幽默漫画般了。

那时懂得“换位思考”那时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那是懂得“互相尊重,专时专用”就好了……但是,冷静下来想,没有经历过,又怎么会懂。当年种种,年少轻狂,懵懂鲁莽,权且当做叛逆期的纪念,在记忆长河里封存,化作成长道路中的一杯青涩的酒酝酿。

篇7

文言文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

例如: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

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篇8

单单的两个数字告诉我们,防灾减灾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蹙而就,需要打持久战。因为灾害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人累了,可以休息;灾害却没有累的那一刻,它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只要瞅准时机,就立马爆发。

一个灾害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危害不可低估。远离灾害,建设幸福家园,减灾防灾从我做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最朴实的一句话,它让我们更加珍爱生命爱护环境。

灾害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既然不能避免,就可以想方设法减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远离灾害的逃生本领就等于为自己多了一道道护身符,灾害来临时,靠谁不如靠自己,因为命运的阀门自己攥着。汶川大地震最牛的校长让全校孩子无一伤亡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为学生的生命安全赢得了先机。和平的年代,因了该校长平时居安思危,将防震演练当做一件大事来抓,有了忧患意识,孩子们在平时积累了丰富的防震经验,在地震来临时才会临危不乱。

相比而言,我们有些警钟却敲得太沉太重了,令人痛心疾首。

2010年11月15日上海高层失火,一场火灾夺去了50多人的生命,原因仅在于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而此前谁又去问问电焊工是否具有资质?

2011年7月22日京珠高速路上威海到长沙的一辆大客车上40多人殒命,毫无征兆的一个个幸福家庭就破裂了。

如果不是超载;如果不是中途乱上车;如果不是携带易燃品;如果安检再细一些;如果乘车人不坐危险车;如果人人都是安检员,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高高挂起的心态;如果乘客临睡觉时,全车乘客轮流睡;如果上车时,司机先讲讲发生火灾时,如何避险,或许灾难就不会发生;或许灾难会降低很多。如果有关部门的责任心再强些……这儿没有更多的如果,有的只是更多的反思。

抿心自问2011年“7.23”重大火车追尾事故让我们对突发的灾害又学会了什么?

亡羊补牢尤为晚,在防灾减灾的同时,人人都要树立忧患意识,为地球创造更加好的环境,地球太累太累了,一直在不停地运转着。每当我发现身边的小汽车一个个吞云吐雾,留下一屁股烟尘绝尘而去;每当看到一个个烟君子,手中的烟不离手;每当看到私挖滥采的黑矿主利欲熏心,为了一己之力,破坏了生态平衡时,我的心就在疼,长此以往我们的地球又改如何承受的了?

灾害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这不是危言耸听。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灾害或许无处可遁。人类如果掉以轻心,不加节制,毁灭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浴池里的水哗哗溜走的不仅仅是钱,是不能再生的动脉,一旦没了生命之源的绿色动脉,一切皆无可言。我永远忘不了上小学时,每年春天,为了从井里挖上点水来种庄稼,家人用十多米长的井绳,把我放到水桶里再慢慢放到井底,等半天后舀满一桶浑浊的水再拔上来,滴水贵如油,这是旱灾带给我真实的感受。

一方是旱灾,一方是水灾。忘不了,雨季来临时,光秃秃的山岭成了洪水肆虐的对象,没有了树木的阻挡,洪水发威没了顾忌,洪水冰雹过后的山村千疮百孔,等大自然来报复人类时谁会想到这就是先前毁坏的树木、植被造成的恶果呢?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经历过旱灾,对水有说不清的情感,进城后,虽然我不再为吃水而犯愁,但我却记住了我下井舀水的那一幕,我很清楚滴滴水来之不易,这并不是省几元水费的问题,如果人人不注意节约等水资源枯竭的时候再下去几十年,恐怕几十元一立方水也买不到了,这不是骇人听闻,今年春天全国大范围的旱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灾害离人类咫尺天涯,人人关注灾害,人人防灾减灾才会把灾害降到最低限度。就拿避雷针来说,或许有些人不以为然。某单位的一通信机房,多年来一直没出过什么大事,时间久了,渐渐的也麻痹了,可谁知雷魔王没忘,随着夏天一声晴天霹雳,多少年没见过的滚雷出现了,一个大火球,贴着草坪就进了机房,整个通信全瘫痪了,等事后一查,避雷针接地不好,可一切都晚了。

防灾减灾不要忽视了家庭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不可小觑,正因如此,山东省抓大不放小,紧紧抓住防灾减灾的牛鼻子—让家庭参与进来。据媒体报道山东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给每户城市家庭配备一对灭火器;制定一套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制度与居民防火公约;每栋住宅确定一名专兼职消防安全员并为该住宅楼绘制、张贴一张疏散逃生示意图;建立一支志愿消防队伍;鼓励家庭配备一套简易疏散逃生装置,减灾防灾无小事,此举让全民防灾成为了现实。

篇9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并不单指其工具性一面,即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和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种能力,它更包含着更广阔的人文思想内涵,从品德到价值、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从生活到追求、从生存到意志……包含于“三生”的各个层面。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必成为三生教育的重要载体,“三生”作为人的素养和发展的核心,决定了它必成为语文教学的内涵,当语文教学渗透“三生教育”时,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

二、语文教材中的精美文章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优质素材

在语文教材中,作品多为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认真阅读这样的作品,对学生的人生观、生命观、意志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上实现课内外信息的重组,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以情动人,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也是为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状态。具有内在生命状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循着“三生”主题漫步在语文新教材所呈现的文学海洋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闪烁着“三生”光泽的作品。比如《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爸爸的花儿落了》、《热爱生命》、《谈生命》、《伟大的悲剧》、《斑羚飞渡》等课文无不渗透着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狼》、《伤仲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给人生存的启发;《劝学》、《童趣》、《竹影》、《散步》、《给女儿的信》、《我的信念》等文中充满了生活情趣,给人生活的品味和熏陶。当我们利用好这些好素材,扩展到其他课外的美文,结合到生活中的实践,语文课会更有灵性,学生的生命观、生存意识、生活观也会“潜滋暗长,生生不息”。

三、在作文教学中借助“三生教育”的理念夯实内容

叶圣陶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与创造。作文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广阔的大自然,无时无处不是作文表达的源头活水、不竭源泉。只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感悟,善于留心发现、思考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情,心中有了一定的生活表象与素材积累,作文时就不愁没话可写。这正体现了“三生教育”观的核心内容,融入“三生教育”的作文教学将会使文章更有血有肉。

1.注重读写结合,迁移生活。经典文章也是来源于生活,当学生有启有悟,具有理性认识,对生命、生活、生存有间接的思考(我常让学生写读后感),其中的感悟和生活的观察体验相结合更有火花。如学了《散步》一课,就让学生写读后感,即使是一句话也行,写完进行交流,回家必须散一次步,记录行程和体验,要求真实。再交流时,学生各有各的经历,发言非常活跃,有的写和小表弟散步,淘气死了,像在放牛;有的写和爸爸比赛单脚跳;有一位同学写到“散步是家人沟通的桥梁”。各有情趣,有体验有思考,真实有味,生活的气息飘香课堂。

2.注重时政关注,大胆发表看法。一周之余我总会给学生一段时间“播报”本周新闻。特别是奥运期间、5.12大地震期间更是课前每天一播,学生收集了许多素材,发表了许多见解。在其中学生的积累和生活结合更密切,写作文就不再是无本之木,而是“自有源头活水来”。

篇10

关键词 课程资源;语文素养;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49-02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点,浅谈对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更合理地运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从根本上说,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是构成语文素养的基础与前提。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还是传统教育理念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就需要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教学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对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换言之,教师还没有掌握正确运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方法和技巧,还无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就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地说,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运用并不高明,通常是利用大量的讲述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从主观上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使学生成为存储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也就无法高效率地学习和掌握。

要合理运用课程资源,首先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收获。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知识建构理论,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并有效提高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如在《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通过大量的讲述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中心主题,向学生灌输该故事讲述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认知并不透彻,并不能有效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这篇课文的主题,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得到这则童话故事的真正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建构知识并提高能力。基于此,学生所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所得到的知识体系也更加系统和全面,也更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2 深度挖掘初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但要切实发挥初中语文教材的工具性,更应该有效发挥初中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心灵,帮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与发展。进一步说,教师需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进行有效提升,要充分发挥学生“人”的属性,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从初中语文教材的目录来看,教材中具有大量人文性的内容。如:《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等文章为学生描绘了美丽的大自然景色,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纪念白求恩》《悼念玛丽・居里》这些文章,能够向学生展示伟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仅拥有描绘壮丽山景的散文,也有表达爱国之情的壮志之文,这些文章都能够对学生性格、心灵和人格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深度挖掘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开展鉴赏教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熟读,解决文章中的阅读障碍,解决其中生难的文言文字词。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探究这篇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篇文章中心思想的看法,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鉴赏。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通过鉴赏教学的方式进一步挖掘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使学生了解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精神和内涵,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通过深层次的鉴赏,学生的心灵会受到触动,情操会得到陶冶,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又如,教师可以以《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随着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才能够更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世界的美好,进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免于受到负面意识的侵袭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在《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中,作者利用优美的词句详细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结构美、景致美和景色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音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苏州园林的魅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有意识地探索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学习理念的推动下,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已经在语文素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必须着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活用自主探究学习法,要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和摸索,而不再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传授。

例如,在《背影》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探究背影的真实含义,探究背影的深层次意义,探究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表达的感情。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干预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应该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要保证课堂纪律。基于此,学生就会利用自主阅读、查找资料等方式进行探究,最终得到相应的结论。通过反复的练习,教师灵活应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但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应该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明确语文素养的内涵,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进一步提高课程资源的运用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熊彬.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江西教育,2010(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