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范文

时间:2023-03-18 10:2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实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实录

篇1

芦花荡名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所学的文章,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你能说出一部吗?

生1:《小兵张嘎》

生2 :《铁道游击队》

生3:《举起手来》《亮剑》

师:那么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否说出几个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吗?

生1:硝烟弥漫、炮火连天

生2:血流成河、血肉横飞

生3:刀光剑影、马革裹尸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血肉横飞”“刀光剑影”这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描写的确让人惊心动魄,若打得是小鬼子,更让人觉得痛快、过瘾。在最艰苦的阶段,白洋淀的人民也与日本鬼子也展开了一场场斗智斗勇的战争。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孙犁,走进芦花荡,认识一位老英雄。

二、 预习成果展示:

师:根据你预习中所搜集的有关作者的材料,简单介绍作者。

生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了“荷花淀派”。《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生2:《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下面,请一组的同学展示你们预习中找出的疑难字词。

(课前,一、三、五组的同学将预习中的疑难字词展示到黑板上)

生1:这是我们组找出的疑难字词,我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2:疟子 寒噤 仄歪 蹿

生3 :其中“疟子”的“疟”是一多音字,又读“nue”,组词“疟疾”

生4:我们组还找到一成语“张皇失措”,“皇”容易写错。

师:那么“张皇失措”是什么意思呢?

生: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师:那位同学能造个句子?

生:日本鬼子被老头子打得张皇失措。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字词的把握比较到位。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情况。概述文章主要内容,说出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时期,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每天都给驻扎在苇塘里的队伍运输粮草,他特别自信。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受了伤,老头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把鬼子引诱进他的埋伏圈,痛打鬼子的故事。

师:概述得不错,抓住了时间、人物、主要的事件。那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1:老头子,他机智勇敢,孤身一人痛歼十几个鬼子。

生2:二凌,她活泼可爱,又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小姑娘。

生3: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群愚蠢得鬼子兵。

篇2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知道朋友送给作者一对珍珠鸟。今天,老师又带来一位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出示图片――珍珠鸟的雏儿。

生:它是这对珍珠鸟的雏儿。

【导入时出示图片:充分调动学生对幼小珍珠鸟雏儿的喜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1.师:这只小家伙长得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4页,仔细读读第7自然段,相信你会喜欢上这只小珍珠鸟。

师:这只小珍珠鸟长得怎么样?(生读出描写小珍珠鸟外形的句子,师相继出示句子。)

师:你觉得这句话哪儿写得特别好?

生1:我觉得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很生动,把鸟背上的白点比作珍珠,把小珍珠鸟的身子比作蓬松的球儿。

生2:我觉得这句话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很准确,“红嘴红脚”、“灰蓝色”,说明作者很仔细观察。

师:说得真好!作者抓住小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巧用比喻,将这只鸟写得栩栩如生。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小鸟啊!作者喜爱,我们也喜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品味文章语言并进行思维训练,体现“以读为本”“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师:多么可爱的小珍珠鸟啊,这么讨人喜欢的珍珠鸟却有一个特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生:怕人。(板书:怕人)

师:怕人?这老师就感到奇怪了,既然怕人,那么这对珍珠鸟怎么这么安心地在作者家里生儿育女呢?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为大珍珠鸟做了些什么事?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依赖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1:“我”在窗前的吊兰下给大鸟安了个丛林一样的家。它们便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并伸出鲜红的小嘴。

生2:“我”不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师:“我”给予它们空间和尊重,它们便安心地生儿育女了。当“我”知道它们有雏儿时,我是怎么做的?

生: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

师:作者为了给它们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按捺住心中的好奇不去打搅它们。结果,它们的雏儿主动飞出来了,那么,我又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依赖的?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第8~13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生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与生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 一环节的主体中心是让学生听说读画结合。】

师:老师也整理一些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起先,这小家伙……

师:刚开始,雏儿在哪里活动呢?后来呢?

师: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生:排比。说明雏儿很淘气,很欢快,很自由。

师:雏儿为什么能这么自由地满屋飞呢?

生:因为我不管它们。

师:对,所以它的胆子越来越大,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的胆子越来越大?

生: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主人的书桌上。

师出示句子:请同学们画出表示雏儿动作的词。

生:从“挨近、蹦、俯、喝、偏过、瞧瞧”几个动词写出珍珠鸟的可爱,我体会到它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师:你真会读书,能找出珍珠鸟一连串的动作词。这是只多么可爱的小鸟啊!我们男女同学比赛读一读好吗?(男女赛读后评价)

生1:我喜欢第四句。(生有感情读句子)我觉得小珍珠鸟的胆子真正变大了,它再也不怕主人了。(板书:不怕人)

生2:我也喜欢第四句,“啄”这个词让我体会到小家伙想和主人亲近了。

生:我喜欢第五句。(生有感情读句子)因为“友好”这个词写出珍珠鸟也喜欢上了主人,它是很喜欢地啄着主人的笔尖。

师:不错,这个“啄”字表现他们之间的亲密。

生:我还有补充,我体会到主人也非常喜欢这只小家伙,因为他用手抚一抚它的绒毛。

师:同学们分析很深刻,可是作者心理有一些疑问,你们可以回答吗?老师当作者,你们做小珍珠鸟,好吗?(指名一学生上前戴头饰和老师表演)

师:小珍珠鸟,你为什么起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呢?

生:我怕你会伤害我呀!

师:后来,你怎么敢蹦到我的杯子上呀?

生:因为我在屋子里活动时,撞得灯绳来回晃动,你也不伤害我。

师:你俯下头喝茶时,为什么偏过头来瞧瞧我呢?

生:我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啊。

师:窗子打开了,你站在窗框上为什么都不飞出去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里非常的安全舒适。

师:多么可爱、聪明的小珍珠鸟啊!(生鼓掌表扬)经过了一段时间相处,作者和小珍珠鸟之间渐渐由陌生到熟悉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人鸟之间美好的友情。(师生合作读)

师:正因为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宽容,它和作者之间更亲密了。

师:有一天,在作者的书房里又出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情景。(课件出示插图)文中哪个段落描写这幅图的内容?(生齐声答:第14自然段)谁愿意来读一读?(一学生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读得真棒!你们看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它把作者的肩当成了自己的家,它正做着甜美的梦。如果你也有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待它呢?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此环节充分让学生感受到 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连老师都被感动了。你们都和作者一样有一颗对小鸟的宽容、关爱之心,才赢得了小鸟的信赖,所以在课文结尾,作者不由自主发出一声呼唤――(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信赖,美好的境界。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篇3

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

生:常春藤!

师:非常好。当初,作者就是因为什么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

生:常春藤的绿影!

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

生:不好。

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

生: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

师:嗯,很好。还有什么不好呢?

生: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

生: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

生:炎热。“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

生(齐):陋室!

师:很好!作者本可以作另外的选择,“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因着常春藤的绿影,作者还是“毫不犹疑”“了截爽直”地选择了这间陋室,并且,怀着怎样的心情占据了它?

生:喜悦,满足。

师:好,让我们把课文的第1到4自然段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作者与“绿”邂逅的喜悦和满足。(板书:与“绿”邂逅:喜悦、满足)

(生齐读)

师:接下来有“绿”相伴的日子里(板书:有“绿”相伴),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找一找相关的词语。

生:留恋。

生:欢喜。

师:(板书:留恋、欢喜)作者怎样表现绿影带给他的留恋和欢喜?

生:作者发自内心地直接抒情赞美:“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很好,继续。

生:用了类比的手法:“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师:对涸辙的鱼来说,雨水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

生:还有两处类比的手法:“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生: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为什么会欢喜?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了花草的茎叶就意味着附近有陆地了。

师:对,花草的茎叶对于航海的冒险家而言,就像绿洲对于渡越沙漠者而言一样,是希望,是生命。

生:还有心理描写:“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这个宅男有点傻,什么也不干,就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绿色,就能快活地度过一个月,两个月。(生齐笑)

师(亦笑):非常好。足以见出他对绿影的爱恋了。

生:还有夸张的手法:“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再平凡不过的一枝之绿在他眼里却如同至宝。

生:还有,我觉得他不仅把这绿当作至宝,还把它当作了婴孩和恋人。(师生均感诧异)大家看第7段的描写,前面一部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就好像是用关爱的眼光和甜蜜的心情在欣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急切地盼望着她快快长大。而后面一部分:“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小婆娑的摆舞。”又好像在欣赏一个恋人的轻歌曼舞。

师:太棒了!很好的感受力!请你以你所体会到的心情把这一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朗读第7段)

师:很好!理解了作者的心理,还要了解其表现手法,这一段的前半部分是什么描写?

生:很细致的描写。

师:换一个专业一点的鉴赏术语!

生:细节描写。

师:很好!后半部分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视觉和听觉相结合。

师:非常好,表现手法上富有变化。

生:作者还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绿的留恋和欢喜:“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把绿当作了自己的知己,二者心有灵犀,心照不宣。

师:很好!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最和谐美好的境界。“绿叶和我对语”,请问“对语”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生:平等。

生:自由。

师:很好。此时的“我”和绿叶之间是平等的,双方的生命都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了对话的可能,也才有了创造和谐美好境界的可能。可惜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后来遭到了破坏——“我”做了什么?

生:“我”“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师:用文中词句说,“我”把“绿”怎么样了?

生:“幽囚”在了我的屋子里。

师:(板书:囚绿入室)对于这样的行为,作者自己有怎样的评价?

生:“自私”。

师:(板书:自私)怎样看出这是一种“自私”?

生:“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反复说拿绿色“来装饰我”的房间和心情,又反复说借绿色来比喻这比喻那的,还让绿“为我”歌唱。

师:一般来说,什么样的人喜欢别人为他“歌唱”?

生:伟人。

师:真正的伟人是坦荡无私而虚怀若谷的。

篇4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表现出伟大而深沉的母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体会亲情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善良、有孝心的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 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做一个诚实,有孝心的人。

2理解和掌握文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用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4开展课堂活动,学生练习口头陈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体会和感受伟大的母爱。

2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装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大家都把眼睛闭上一分钟,然后继续闭着眼睛写一个汉字,看看谁写得最漂亮。

听说是做游戏,学生们兴趣很高,马上闭上眼睛,然后再写字。一分多钟后,学生纷纷叫起来“这是我写的字吗?那么难看!”“这也是字呀,好难看哦”

我还没等学生反应过来,马上叫一个学生走上讲台,请他闭上眼睛,猜猜老师在哪里。等学生闭上眼睛,我躲在他右边,可他却指着左边。这时候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师:同学们,如果眼睛看不到了,做事情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一位盲人,把一个刚出生不久就把遗弃的婴儿养育成人,容易吗?

生:很不容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盲母亲是怎样把一个弃婴养育大了,而这位被她养育大的人对她这样的一位盲母亲,又是怎么样呢?

2整体感知:

让学生阅读课文,提出要求:⑴理解文章的内容;⑵解决不明白的字词;⑶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对女儿的爱的表现?养母是个什么样的人?;⑷我对养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师生互动:

师: 听写字词积累中的词语,然后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概内容

师: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对女儿的爱的表现?

生: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

生:拿出所有积蓄换住所。

生:改变了以往的泼辣性格。

生: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生: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为我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骄傲。

生: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厌恶家而想离开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

生: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她让别人代送,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师:从盲母亲为女儿所做的事情中,可以看出盲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默默无闻

生:高尚无私

生:吃苦耐劳

师:我对养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开始是对生活的满足,还为母亲感到骄傲。

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自己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有一个特别贫穷的家。于是开始变得沉默,开始讨厌母亲,并且疏远了母亲。

生:读高中的时候,离家忘家,要摆脱家庭的阴影。

生: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母亲,竟然不让母亲来学校,每个月的营养品和生活费,都要托人帮带。

师:莉对母亲的态度从满足自豪到沉默回避,到淡忘隔绝的变化,有什么原因吗?

生:认为母亲丑,认为家庭贫穷,还认为自己的出身卑贱。

生:爱面子,爱虚荣。

师:那后来她对母亲又有那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悔悟流泪,感觉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母亲。

生:变化的原因是那位老婆婆把三年来送伙食费和营养品的实情告诉了她,并让她亲自看看母亲摸索给她送东西的情形。

生:看到这一切,她的良心受到很大的震动,受到了谴责,所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后悔,对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4师生互动,相互交流、探讨:

(1)文章的写作线索: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2)文章中用多种刻划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5拓展延伸,提高升华:

篇5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作者:邵长喜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22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生: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海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师: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 生:诗歌句子短,读起来比较上口 生:诗歌有感情,能打动人。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预习生字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朗读生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生字词 生: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 喧腾xuān扎下zān漫湿màn一瞬shǜn间 师:有没有错误? 生(部分):扎下,不该读zā应该读zhā 师:这是个多音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请大家到课文中把这个词找出来,并把整个诗句读出来。 生:诗句是“一颗从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有的学生读zhā,有的读学生读zā) 师:到底应读zhā还是zā?为什么? 教师用眼睛搜寻并暗示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立即有个学生拿出字典来查,教师点头表示赞许,更多的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来查,不一会儿,就查到举手了。 生: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在诗中应读zhā而不d,“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 师:对,应读zha。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生放声齐读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凝神听朗读,受到感染,教师读完,学生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大家为什么鼓掌咽? 生(齐):老师读得好!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 得好,大家喜欢读,是不是? 生(齐):是! 师:那么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生(齐):好!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的点头说“好”,有的摇头。教师请摇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读的遍数少了。 生:因为是齐读,所以难度较大。一个同学读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读快了,就没有感情了。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写“困难”在“海”下写“信念” 师: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 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实现理想的愿望。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讨论进行约六、七分钟。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齐):好了!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争相举手 生:“山那边的山啁,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生:因为上一句诗人说“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从“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对,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师: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会怎么想? 生:怨恨妈妈。 师:怨恨?“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生:不……不是怨恨,是带点怨意,有些埋怨吧。 生:我认为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 生:说明“我”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 师:对,怨恨比怨意或埋怨的词义重多了,用在这里显然不太恰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得体。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好吗? 生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开始都面有疑惑,过了一会儿有一两个同学举手。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做到。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的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量词用得特别好。 师:请你说说是哪三个量词,好在哪里? 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说得好不好? 生(齐):好!(学生一起鼓掌!) 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重音把握不准 师:还有谁来读读?注意重音。 又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强调了两个“又”字。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 师: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生: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师: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 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儿句“是的!人们叼,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有感情齐声朗读,但仍有些放不开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不够洪亮!有没有?(师加大音量)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生齐声朗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 师:这遍读得怎么样? 生有的点头,叫好:有的摇头。师点名叫摇头同学 生:最后一句的语调应该上昂很高。 师请这名学生示范朗读,读得很好,师生共同模仿。全班再次慷慨激昂的放声朗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然后全班有感情背诵。 师: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 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纪的时候,我爱上了游泳,可是就是基本的脚法怎么学都学不会,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想是不是我就这点能力?在我一次又一次流下眼泪之后,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攀过这座山。我开始了自己安排的特训,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的汗水占了游泳池的三分之一,这段艰苦而有意义的训练,让我一步步爬上了山顶,我坚持了六个月,终于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还被少体校的游泳队选去,读了这首诗就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最喜欢这句话,因为我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时一年以前吧,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与舞伴参加了“全国少年拉丁舞锦标赛”。来到赛场上,看到硕大的赛场,台下坐满了人,我紧张极了,快透不过气来。比赛开始了,轮到我独舞时,刹那间,脑子里一片空白。跳得一塌糊涂,在预赛中我居然连前十六名都没有拿到,回到宾馆后,我哭得非常伤心。老师和舞伴都来安慰我,从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拿到前三名。在这一年中,我刻苦训练,从最基本的—卜叉下腰到组合中的花步,每天不知要练上几千遍几万遍。每周二十个小时的训练使我疲惫不堪,而每次在我失去信心,激励我的总是那硕大的舞台,灿烂的奖牌。一年后,我又回到当初那个赛场上,比赛中我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水平,终于一年的酸、甜、苦、辣、痛没有白费,我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虽然离冠军还有一步之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一定能看到大海的! 师:在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形容赛场的宽大,用“硕大”是不是值得商榷一下?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我苦练了三年跳高,只看这次运动会的成绩了。不知是不是由于心理上的压力,我在技术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向活泼开朗的我显得很忧郁,这样一座大山我能战胜他吗?“当然!”生性好强的我怎能这样屈服!三年来我的成绩一直很优秀,怎能在这一次关键的比赛中,给学校抹黑,让老师失望呢?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可是响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在一瞬间开了窍:我做对了!激动的我马上抓住要领,又接连跳了好几次,我终于找到了感觉,此时,我好像已站在了这座山的半山腰,另一半的路程就看我的最后发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跳的1米56的成绩已达到了国家女子跳高二级运动员的标准。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需要多么大的努力,多么坚定的信念,当看到海的那一刻,又是多么激动,多么欣慰。这一次,让我更深的认识了自己,我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那么我就是最伟大的!伴随我的将永远会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我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我的笔总是不听我的使唤,老师在班里举行了一次书法比赛,所有同学的家长都来观看这次比赛,而我是这次比赛的最后一名,丢尽了脸。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中夺得第一名。我还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来写书法,而且写一遍要有一遍的提高,就这样,我每天都在努力,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如愿以偿取得了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奖,最好的一个就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就是这样翻过一座座大山,我终于看见了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现在这件事一次次激励着我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难,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翻过那阻挡你实现理想的山,就一定能看见大海,那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声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投入的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去成长!全体师生一起饱含激情地背诵最后几句诗。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儿,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 海 (理想) 点评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教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

篇6

《向日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按照“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有关要求,设置欣赏感受和创作表现两个学习活动。一方面通过欣赏动态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从自然形态过渡到绘画作品欣赏,对其色彩进行重点分析,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情感反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色彩,感知色彩是绘画语言之一;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表达能力,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感受现实颜色的美;

在赏析中感知颜色的美感;

在创作中训练色彩的表现能力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对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识对比色和近似色,了解色彩情感特性,学习用色彩表现自己情感。

2.难点:

如何理解艺术家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大胆表现自己心中对色彩的感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陶冶法、感知体验法、讨论归纳法、实践操作法。

五、教学准备

向日葵花、瓜子、课件、画纸、画笔。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大家看到桌子上的瓜子了吗?现在大家尝一尝,香不香(学生品尝瓜子,表达感受),那么大家想一想瓜子是什么的果实?它是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生:向日葵的果实,生长在向日葵花盘里。

师:同学们从小生活在城市中,有哪位同学亲眼见过大片的向日葵花吗?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感受置身于大片的向日葵花园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想。

师:好。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感受向日葵花的魅力(揭开教室墙上的大幕,墙上装饰着一排排向日葵花。同学们纷纷鼓掌,仿佛置身于向日葵花的海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实物导入,引出新课。)

师:向日葵花向阳开。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配乐诗《向阳的葵花》来感受葵花的风采。

(播放多媒体课件。)

2.认识画家梵高。

师:向日葵始终向着太阳生长,它生机勃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曾经有一位荷兰画家一生迷恋向日葵,让她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大家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生:梵高。

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画家梵高。(多媒体播放梵高简介。)

师:那么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位大师笔下的向日葵是什么样子的?

生:想。

3.赏析作品。

感受作品(动画展示梵高《向日葵》作品。)

师:梵高一生画过许多幅《向日葵》用来装饰房间,还把整个房子都涂成了跟向日葵一样的金黄色,可见他对向日葵的痴迷程度了。同学们看了他的作品有什么感受呢?

生:色彩很丰富,颜色很鲜艳,色彩对比很强烈等等。

师:大家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就以他的一幅作品为例来感受一下他在用笔及用色方面的特点。

分析作品

师:在本幅作品当中,葵花运用的是金黄色。我们看到金黄色是否会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呢,就像火红的太阳照在我们身上的那种感觉。我们就把近似于黄色、红色这样的色调称为暖色调。(多媒体出示暖色调颜色图片及含义。)

师:现在我们知道暖色调了,那什么样的颜色是冷色调呢?

师:当炎热的夏季来临的时候,假如我们投入大海的怀抱就会感觉是那样凉爽。如果再给我们一片乘凉的绿荫是不是会更惬意呢?所以我们就把近似于蓝色、绿色这样的色调称为冷色调(多媒体出示冷色调画面及含义)。

师:大家看这幅《向日葵》作品中的背景颜色即是冷色调,那么金黄色的葵花在绿色背景的衬托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对比呢?(出示十二色环,在上面找到葵花颜色及背景颜色位置,引出对比色。)

师:在色环当中呈180度相对的两种颜色称为对比色,而与一个颜色相邻的几个颜色称为近似色。(多媒体展示动态对比色、近似色的色块。)

师:如果向日葵的颜色及整个色调进行一下改变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动态展示不同色调对比色、近似色向日葵作品。学生谈观看不同效果图的感受。)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色彩的这些特性,例如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如果是儿童的房间,你会运用什么颜色搭配,以什么色调为主?为什么?如果是老年人的房间你又会怎样搭配颜色呢?

生:①儿童房间用色彩亮丽的颜色,对比强烈一些。

②儿童房间用冷色调会显得很清爽。

③老年人的房间用暖色调,让他们住的更舒适一些。

④老年人的房间用近似色,色彩对比不会感觉太

强烈。

师:那么大家可以和我一起看看不同的色调在同一房间搭配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出示不同色调、对比色、近似色搭配的同一种房间的效果图。)

师:由于改变了色调,我们对同一作品的情感体验就会完全不同,说明色彩可以表达情感。

知识拓展

师:新年到了的时候,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彩灯、穿新衣、戴新帽,那么大家会在这样的日子里用什么颜色来装饰一番呢?

生:红色。

师:对,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它象征着吉祥。不同的颜色是否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呢?(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常见颜色及象征意义。)

(课件展示有代表性的图片,说明常见颜色及象征意义。)

师: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它象征着吉祥;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彩,给人阳光、温暖的感觉,象征着光明、丰收;蓝色是博大的色彩,给人冷静、平淡的感觉,象征着深沉、理智;橙色是最温暖欢快的色彩,给人香甜、成熟的感觉,象征着快乐;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给人自然、宁静的感觉,象征着希望;白色给人光明,象征着纯洁;黑色是神秘的色彩,象征着庄重。

4.实践活动。

师:我们见过的向日葵只有这一种吗?(学生疑问是否有其他颜色、种类的向日葵。)老师给大家找到了世界上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向日葵。(课件展示不同形状、颜色向日葵图片。)

师:我们欣赏了不同种类、颜色的向日葵作品,也了解了色彩的含义及它带给我们的不同情感体会,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形象和色彩表达对向日葵的感受呢?同学们是否也有冲动想要用画笔来表现你心中那朵美丽的太阳花呢?(学生纷纷表示喜欢创作。)

师:老师也很喜欢向日葵,我用我心中最喜爱的颜色画出了一朵我心中的向日葵。(把作品粘在黑板一角)我的葵花园里只有一棵孤单的向日葵,我希望我的葵花园能够盛开出各种颜色、品种的向日葵,有同学愿意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

(学生争先恐后上台绘画。多媒体滚动展示不同风格的向日葵花的作品,并播放汤灿歌曲《太阳花》。)

5.艺术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注意对比色、冷暖色的运用)。

6.展评学生作业(略)。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76-03

【作者简介】戴继华,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江苏南通,226009)校长、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史铁生的散文《我的梦想》。课前,同学们认真地预习,提出了一系列好问题。

(幻灯片显示学生问题:1.作者在第2节写道,“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足球为什么排在文学之前?又为什么把第一写在第二、第三的后面?2.如何理解“你会觉得他们是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全身如风似水般滚动的肌肤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这句话?)

师:这里有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问题。(生齐读)这两个问题怎么理解?可以任选一个思考,然后集体交流。(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师:有没有想法?我叫不出大家名字,直接站起来说好吗?谁先来?(一学生站起,他选的是第一个问题)

生1:文学容易得到,足球和田径不容易得到,所以这样排列。

师:有道理,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把“田径”放在最后面有强调的意思。

师: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不令人信服。如果说作者将足球放在文学前面,就是喜欢而已,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生:(齐)有可能。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3:文章第一节。

师:对了,所以足球、田径排在文学前面。那为什么把田径放在最后呢?

生3:作者第二节开始就要写与田径有关的事,把田径放在最后自然引起下文。

师:说得很好!哪个同学选第二个问题的?(没有学生选择,师生一起再来朗读这道题)

师:这句话在文章第几节?

生:(齐)第二节。

师:描述的是什么对象?

生:(齐)运动的情景。

师:作者这样描写除了写出运动的情景外,还写出了什么?

生:(齐)运动的魅力。

师:作者告诉我们运动有哪些魅力呢?

生4:力量、意志、优美。

师:哪些句子表现了力量、意志、优美?

生5:“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表现了力量和意志。

师:优美呢?

生5:“全身如L似水般滚动的肌肤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表现的是优美。

师:这里用的什么修辞?

生5:比喻,比喻中的暗喻。

师:对了。同学们看理解句子不能凭空想,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要抓住关键词句和所用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真境课堂,其逻辑起点必然是学生,所以课一开始即从学生而非教师预设的一组问题切入,节奏明快,既直抵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又彰显整个教学流程是未事雕琢的“自然”呈现。“自然”是真境课堂的前提。

师:(切换幻灯片,显示问题:作者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同学们注意了,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梦想”这个词的次数不多,有几次?

生6:一次,在第六节的末尾。

师:作者更多地将梦想换成另外一个词――“白日梦”。那是不是说梦想和白日梦可以画等号?

生:(齐)不是。

师:那根据同学们的经验,梦想是什么意思?

生7:梦想应该和理想的意思差不多。

师:还有其他理解吗?

生8:我觉得梦想是难以达到的东西。

师:梦想与白日梦不能画等号,那它们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生9:两个词都有难以实现的意思。

师:看来要理解作者的梦想到底是什么,还必须从“白日梦”入手。写“白日梦”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三节和第六节。我们先看第三节,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朗读一遍?(一学生自动站起来朗读,教师要求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将描写白日梦的文字画出来,一会儿讨论)

生10:第一个白日梦是要有刘易斯那副身体,至少有1米9以上的身材。

生11:想和刘易斯一样做一个最幸福的人。

师:“最幸福”具体指什么?

生11:要跑得更快,一百米不能只跑九秒九几。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幻灯片显示“梦想之一”:有刘易斯那副身体,至少有1米9以上的身材,100米不能只跑九秒九几)。

但是现实的史铁生实在令人沮丧,我们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已经有所了解,请看大屏幕(幻灯片显示背景链接1,介绍史铁生早年情况)。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言必称背景,是语文课堂长期之弊病,因为这不符合文本阅读的基本认知规律。真境课堂主张背景的呈现要遵循“价值性”原则,教学需要时即刻呈现。这里的背景链接,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白日梦”的成因。

师:看完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六节,这一节写了哪些白日梦呢?(请刚才读第三节的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读第六节,其他学生边听边找)

生12:有一个健美的躯体,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

师:这是“梦想之二”(幻灯片将第三节的“梦想之一”与第六节的“梦想之二”,同时呈现出来),我们把两个梦想摆在一起,同学们看有没有变化?

生13:“梦想之二”中的“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包含了“梦想之一”的三个内容,增加了“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

师:对,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会变化?他有变化的“资本”吗?

生14:作者说,他领悟到这一切。

师:“这一切”,指什么?

生15:应该指“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

师:还有吗?

生16:还有“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这一句。

师:补充得很好,有没有其他内容了?

[设计意图]真境课堂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导结合,自学在课前,引导于课中。关于“梦想变化的资本”,其显性信息一目了然,但隐性内容颇难寻觅。这里的对话引导,教师必须彰显足够的耐心。事实上,学生的表现也不错。

生17:“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8米72,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依次打出学生找到的三句话。)

师:很好。我们来看看每一句话的含义。先看第一句,哪个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18:第一句话可能有两个意思,一是最幸福其实并不存在,二是每个人都有局限。

师:有道理,其他同学同意吗?

学生齐说同意。

师:好!再看第二句,这一句用“如果,那么”连接,同学们分析前一半是什么含义?

生19:作者谈的什么是幸福。

师:到底谈的什么是幸福,还是怎样才能幸福?

生20:怎样才能幸福!

师:那怎样才能幸福呢?

生20:超越自我局限!

师:第二部分的含义是什么?它是一个判断句,找找主干。

生21:说的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师:什么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生21: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

师:根据第一句的分析,这两点其实就是这两人的什么?

生21:局限!

师:对了,连起来说,就是局限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同学们理解得不错,来看第三句。就第三句而言,史F生这样理解刘易斯,有依据吗?

生22:有依据。刘易斯在第二天的跳远比赛中跳出8米72的好成绩。

师:这个成绩怎么样?哦,不清楚。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届奥运会吗?不知道。难怪,你们太小,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汉城就是现在的首尔。其实刘易斯8米72的跳远成绩也是冠军,短跑输给约翰逊,并没有影响第二天的跳远比赛,是好样的。那作者的理解对不对呢?请看前面(幻灯片显示背景链接2,介绍两人的历史性会面)。

[设计意图]真境课堂主张抓“课眼”。“课眼”是让课堂设计得以最优化的方法,是教材中最值得掌握的内容,是以最经济的时间形成素养的策略。这堂课的“课眼”就是学生提出的三组问题。抓“课眼”让课堂更简约。

(显示第三组问题:1.文章最后一句有何含义?2.第六节写完后本可结束,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七节?3.为什么写最后一段?4.文章最后一节和标题“我的梦想”有何关系?)

师:这里虽然是四个问题,实际上2、3、4是一个问题,也就是最后一段有何作用?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一段。(师生齐读)

师:这一段末尾一句是个反问句,如果换成陈述句应该怎么说?我们一起来改:我们应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这一句,作者关注的是谁?

生:(齐)约翰逊。

师:仅仅是约翰逊吗?应该是包括约翰逊在内的灵魂有残疾的人。这句话很重要,前面我们分析了“梦想之一”“梦想之二”,这里实际上是“梦想之三”。(显示“梦想之三”:关注灵魂有残疾的人)这句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同学们还不能理解“梦想之三”的重要性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三个梦想罗列起来看一看,看看三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幻灯片显示)

生23:层层递进。

师:能否具体点?

生24:由身体到自己灵魂,是由外到内;由自己到别人,是由此及彼;由一个人到一类人,是由特殊到一般。

师:说得非常好。这样一看,第七节有没有作用?不仅仅揭示了“梦想之三”,而且梦想还一步步升华,这篇散文的主题也随之深化了。同学们再猜猜看,史铁生的三个梦想有没有实现?(学生茫然)

师:应该实现了。(幻灯片显示背景链接3)作者去世,捐出自己的遗体供医学研究或者给需要的人,这是从身体的角度实现了梦想;作者的作品传遍世界,给读者深刻的启发,这是从灵魂上实现了梦想。愿同学们好好揣摩作者的梦想,以及梦想背后的意蕴。

篇8

生:大。

师:我要请几个同学把这个“大”字表演出来。看看你们是不是会表演。有一个要求,各自做各自的动作,让人一看就清楚这是“大”。

(生用各种动作表示“大”)

师:你们觉得谁表演得最像?

生:第二个同学最像。

师:像在哪里?

生:她用身体把“大”的意思做出来了。

师:原来“大”是一个伸开手臂、岔开两腿、站立着的人,对不对?这样的形状跟“大”字差不多,这叫象形。再看这位同学在那里不停地用手大幅度晃动,你觉得是不是“大”?

生:我觉得这样也能表示“大”。

师:当然喽,这就叫意会。一个“大”字,让我们四(4)班的同学一演,就那么丰富。

师:我在这个用“大”表示的人的上面加一横,这是什么字呢?

生:天。

师:这一横代表什么呢?

生:代表天空。

师:(板书:天)好,咱们就来说说天。

生:天是蔚蓝的。

生: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看我在这个用“大”表示的人的下面加一横,认识这个字吗?

生:不认识。

师:这个字呀,后来作了演变,它就是我们现在认识的(板书:立)。

师:下面这一横表示什么呢?

生:代表大地。

师:这个人就站在了大地上(板书:地)。我们简单地聊聊“地”,你觉得“地”怎么样?

(生答略)

师:广袤的大地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当然,地不经意地一抖动,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古人要把表示人的“大”字放在天之下、地之上呢?

生:因为有个神话叫“开天辟地”,那个人代表,他手托起的是天,脚踏着的是地。

师:也许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人本来就是在天之下、地之上生活的。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走进一个又一个的关于天与地的故事。(板书:开天辟地)一起读。

生:开天辟地。

师:我们读过童话故事,也读过寓言故事,《开天辟地》是什么故事?

生:神话故事。

师:对,它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神话,它主要讲什么呢?

生:主要讲了开辟了天地,后来死后。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

师:说得真好,既简练又清楚。这个《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世界是怎么来的,像这样的神话故事,是我们人类第一个关于世界最初本源的故事。所以这样的神话又叫创世神话。(板书:创世神话)这创世神话是怎样千古流传下来的呢?

生:应该是一代一代把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师:比如说爸爸妈妈讲给谁听?

生:讲给他们的孩子听。

师:孩子长大了,做了爸爸妈妈后又讲给谁听?

生:又讲给孩子听。

师:对呀。一代一代这么传下去,我讲你听。你讲他听,这叫什么呀?

生:流传。

师:嗯!这种方式就叫口耳相传。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就给我讲《开天辟地》的故事,我听了一遍就记住了。于是我就讲给我的小伙伴听,他们也记住了。我做妈妈了,我就讲给我的孩子听,他一听也记住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等你们做了爸爸妈妈以后讲给你们的孩子听呀?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来口耳相传讲故事,首先我们进行第一轮讲述,就讲我们熟悉的《开天辟地》的故事。

师:请你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情节到前面来讲。

师:第一轮口耳相传讲故事就要开始了,请你们评出这4位讲述者中你最喜欢的一位。

(4位学生按故事的先后顺序站到台前)

生:我最喜欢听最后一位同学的讲述,她讲得不仅有动作有表情,而且声音很好听。

师:依你理解,口耳相传最关键的是讲,但不一定全部靠嘴巴讲,还要配以什么?

(生答略)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4位同学。因为他们不仅把书上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充分地消化,而且把自己的语言变成了口头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所以才让我们觉得听神话故事是一种享受。

师:你觉得《开天辟地》故事什么地方最有意思?

生:我觉得开天辟地的时候最有意思。

师:噢!你对这个大神的开天辟地最感兴趣。(板书:神)

生:我对开天辟地后身躯化成万物这段感兴趣。

(板书:化身)

生:我对开天辟地时头顶天脚踏地感兴趣。

生:我对宇宙混沌一片感兴趣,因为我想看看地球还没有开辟的时候是怎样的。

师:课文中告诉我们,宇宙还没有分开之前像什么?

生:像个大鸡蛋。

师:你对混沌的蛋感兴趣?(板书:蛋)

师:你觉得这个蛋有意思在哪里?

生:我觉得这个蛋很大很大,而且混沌一团。

师:那混沌一团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乱七八糟的。

生:我觉得这个蛋很神秘,而且课文里没有仔细地描写,我对它很感兴趣。

师: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

生:蛋清在上面,蛋黄在下面,睡在中间。

师:混沌一团是啥样的呢?

生:到处都是黑乎乎的一片,而且里面有一些烟雾在缭绕。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看来这不是一般我们所见的大鸡蛋,它是一只神奇的宇宙蛋,那么混沌一团,没有光,没有声音,可以说无规无序。有的同学说对大神开天辟地感兴趣,你们觉得开天辟地的时候有意思在哪里?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显示课文片段)

生:他开天辟地的时候左手持凿,右手握斧,描写得很仔细。所以我对这段感兴趣。

师:我听出来了,你是对作者的描写感兴趣,开天辟地过程中你觉得什么有意思?

生:我觉得他左手持凿,右手握斧,一阵猛劈猛凿,大神的神力很强,我觉得大神很有意思。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大神的神力的话,用什么来形容?

(生答略)

师:好!看来这真是一个超凡的大神。还有一段写开天辟地的,你们有没有觉得这段也很有意思呀?

生:我对他的身体随着天的变化和地的升高而变化感兴趣。

生:我对大神产生了几分敬意。

师:只有几分敬意?

生很多敬意。

师:那你说一句话来赞美他。

生:我觉得能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创造的。

师:感谢得好!你看他顶着天,立着地。用一个成语就是?

生:顶天立地。

师:他既像一个巍峨的巨人,又像一根长柱子似的,或者说简直就是一根擎天柱。还有同学认为这化身很有意思,它有意思在哪儿呢?

(生答略)

师: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范围了。是呀,垂死化身以后,化成了天地万物。(播放大自然景色录像)

师:你们觉得垂死化身以后,化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答略)

师:还是无规无序的吗?还是无规无则的吗?

生:不是。

师:它那么美丽,充满生机,那么有规有序。真得很伟大!同学们,当我们看着这神奇的蛋,说着神开天辟地的故事,看着这神开天辟地化身以后的景象,你们觉得这神话故事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喜欢神话故事吗?

生:喜欢。

师:这个神话故事和你以前读的童话、寓言等故事比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答略)

师:(板书:神奇)

生:神话故事都是一代一代人传下去的。

师:神话故事里的角色,譬如是怎样的?

生:他是威力无边的。

师:(板书:超凡)当化身成天地万物,你读到这里还觉得怎么样?

生:还让人们勇于探索;好像包含一种感情在里面,让我们展开无尽的想象。

师:用这样的话来说,故事的结局很圆满,也很浪漫。(板书:浪漫)这只混沌的宇宙蛋,这个开天辟地的大神以及垂死化身的神奇浪漫为神话故事拓展出无尽的想象空间,神话真得很伟大。我们把这个神话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可以吗?我觉得开天辟地的过程尤其有英雄气概。

师:接下来让我们进行第二轮讲述,要讲得很有英雄气概。你们推荐一个。

(这位被推荐的同学把故事讲得非常棒)

师:如果我们创建一个神话故事团。那你一定是――

生:团长。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开天辟地》的故事是谁创造出来的呢?

生:是我们的祖先。

生:是我们人类。

师:那就让我们把时光倒流,来到很久很久以前。(显示远古时代的场景)

师:地球上有了人类,人们在地球上生活,他们去森林里打猎,在江河里捕鱼,去草地上放牧,在大地上舞蹈。忽然有一天,他们意识当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世界上,这天和地是哪儿来的呀?这世界是哪儿来的呀?这万事万物又是哪儿来的呀?于是先民们就大声地问天空――

生:这天是哪儿来的呀?

师:他们看着脚下的大地大声地问――

生:这地是哪儿来的呀?

师:他们看着这天上的太阳,百思不得其解地高声问――

生:这太阳又是哪儿来的呀?

师:他们看着江河疑惑不解地问――

生:江河是从哪儿来的呀?

师:他们对着高山大喊――

生:高山是哪儿来的呀?

师:然后他们还要问自己――

生:我们是哪儿来的呀?

师:于是先民们有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或许这世界还没有开始之前是一个大鸡蛋,或许在这个大鸡蛋里面有一个英雄大神,他的名字叫――

生:也许他正睡在里面,有一天醒来把天地开辟了。头顶天,脚踏地。处在天地之间。

师:也许死了,这天上的太阳一

生:是他的左眼。

师:明媚的月亮――

生:是他的右眼。

师:是呀!这天上的风和云呢?

生:是他呼出的气,他的声音是轰隆隆的雷霆。

师:同学们。先民们就是这样也许、也许……想象着、想象着,于是有那么一天有了《开天辟地》的故事,代代相传,传到我们这儿,我们也知道了――

生:开天辟地的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想象怎么样?

生: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生:我觉得很伟大。

生:他们的想象很丰富。

师:多么神奇、多么浪漫,而且想象是那么合理。你看这口中呼出的气――(PPT显示最后一段文字)

(学生齐读)

师:你看咱们的先民们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知道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自然作比较了,让我们现在读起来是那么真实、那么自然,先民们真得太伟大了!同学们,读着我们汉民族的开天辟地的故事,你们有没有想起其他的创世神话?读过吗?

(生答略)

师:你们刚才所说的神话故事,是咱们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创世神话。地球这么大,除了咱们汉民族有创世神话以外,其他的民族也有他们的创世神话。咱们同学课前也读了一些,我们就从最具世界代表性的创世神话中选择一个读出来。下面我们进行第三轮的讲述。

师:这么多的神话故事当中你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是哪个神话?有的创世神话非常长,所以同学们在讲的时候,可以缩减一点,重点讲清楚世界是怎么来的。行吗?我建议你们讲述前准备一个开始语,然后往下讲。好。开始。

(生答略)

师:太棒了!简直是一次非常愉悦的享受。你看,我们不仅听了中国的《开天辟地》神话故事,而且听了这么多的创世神话,真是一个故事大会呀!让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同学们。今天课上我们听了、讲了这么多的神话。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生:我发现世界没有开辟之前,宇宙都是混沌一团的。

生:多数神话都会出现一个神,那个神开辟了天地。

师:同学们,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创世神话,而在远古时代,地球这么大,有火车吗?

生:没有。

师:有飞机吗?

生:没有。

师:有现在的电话联系吗?

生:没有。

师:在信息这么闭塞的远古时候。在地球的不同角落。却同时出现了这么多的伟大的创世神话,而且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课后同学们可以作这么一个比较,这些神话故事和中国的《开天辟地》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先民们用伟大的想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幻想。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世神话故事。现在当我们读到一首首描写天地的诗文时,我们总会想起那一个个伟大的创世神话。让我们一起听这首不断传唱的《敕勒歌》(音乐起)。在那高远的苍天下,在那浑莽的大地上,牛羊以及牛羊旁的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世世代代地生活下去。(师生配乐朗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同学们,神话故事表达了人类的儿童时代对世界是怎么来的一种最天真最纯朴的追问,这就像我们小时候会问“妈妈,这是什么呀?”“妈妈。这是哪儿来的呀?”这种追问在本质上是很相似的。世界的起源也许应该用科学来解释,神话的解释也许是不科学的,但是;先民们对天地怎么来的这种无穷无尽的叩问的精神是不朽的,它激励我们也像先民们那样不停息地去揭开世界的秘密,让这伟大、古老而不朽的神话故事,用我们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吟诵一首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来结束我们的课。

篇9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

生:磁铁(条形磁铁)

师:对,这是一根条形磁铁

关于磁铁,你们已经知道了那些呢?

生:磁铁的磁力是两端强中间弱

师:说的真好,你来说

生:磁铁有两极,南极和北极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师:看来同学们对磁铁已经了解了很多。

再看,这又是什么?

生:锯条

师:对,这是一根钢锯条,那它也能象磁铁一样吸起大头针吗?

生:能(不能,可能能吧)

师:究竟能不能呢?那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实验)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确实不能吸大头针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转身用磁铁吸了几秒钟,转过来)

生:咦,怎么能吸了?为什么啊?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你可能碰到磁铁了

师:真的是这样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每一组准备了一根磁铁,一根“0”号锯条,还有一些大头针,请你们试一试,看看到底行不行

(学生实验,一会后就都高兴的喊能的)

好,停

同学们做成功了吗?(成功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办法使锯条从没有磁性变得有磁性,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磁化(板书)

那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生:我们这一组用磁铁碰了几下锯条

师:好,碰了几下,也就是接触,对吗?(板书)

生:我们这一组在磁铁上磨了几下

师:好,摩擦(板书)

师:好,老师在刚才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接触还有两种,一种为接触头部,一种为接触中间(板书)

摩擦法也有两种,一种是单向摩擦,一种是双向摩擦〈板书〉

师:那具体怎么来做才是最科学的呢?

我们首先来看接触法,睁大眼睛看

(教师演示)接触头部,再来一遍

那怎样才是接触中间呢?看好了,接触中间,再来一遍

看明白了吗?(明白了)好,谁来演示(学生演示)

师:他演示的对吗?(对)看来大家学的很快

那摩擦法又该如何操作呢?请同学们仔细看

单向摩擦,双向摩擦(教师演示)

谁再愿意上来试一试?(学生演示)做的怎样啊?(好)

请同学们看清楚了,如果我这样操作是双向摩擦吗?(边说边演示,摩的来回停一下)

生:不是

师:是啊,我们做实验还要注意细节

师:(指着黑板)就接触法的两种,同学们猜测一下哪一种磁化的效果好呢?

那单向摩擦和双向摩擦呢?(学生猜测,意见不同)

师:这仅仅只是你们的猜测,究竟怎样,我们还需要(证明),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下面先请同学们把“0”号锯条收起来,拿出信封,里面有“1”、 “2”、“3”、“4”四根锯条,但是在动手之前请你们想一想,怎样做才是公平的比较呢?

生A:做接触法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一样

师:非常好,那摩擦法呢?

生B:要注意次数一样

师:看来同学们考虑问题很周到,老师建议你们用“1”号锯条做接触头部,“2”号锯条做接触中间“3”号锯条做单向摩擦“4”号锯条做双向摩擦,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我们可以接触的时间长一点,摩擦的次书多一点,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开始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排除学生不正确的操作,同时指导学生根据吸的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哪一种磁化的效果好)

师:好,停

老师发现各个组做实验时都非常认真,现在请你们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师:你们组来说

生:我们这一组发现接触法中接触头部的效果好

摩擦法中单向摩擦的效果好

师:好,这是你们组的意见,其他组呢?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们这一组和他们一样,也是接触头部和单向摩擦好

师:好,那你们组是如何做到的呢?

生:我们先在“1”号锯条的头部数好了吸了5秒钟,然后去吸大头针,发现吸了7根,“2”号锯条的中间同样吸了5秒,然后吸大头针,吸了4根,因此我们判断接触头部的磁化效果好

做摩擦法时,我们“3”号锯条磨了5次,“4”号锯条也磨5次,发现吸的大头针“3”号比“4”号多,因此我们判断单向摩擦的效果好

师:说的非常好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接触法中接触头部,摩擦法中单向摩擦这两种磁化的效果比较好《边说边打勾》

接下来,又有一个挑战性的任务,想不想尝试?

生:想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这根锯条已经有了磁性,那如何将这根已经被磁化的锯条失去磁〈板书〉性呢?

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可以放到水里的

师:(教师板书用水),好,今天老师就给你准备了水,效果怎样,待会我们来试一试

生:可以用磁铁的另一头、去吸的

师:好,你的意思老师明白了,也就是用反过来磁化,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生A:通电

师:通电?好,你告诉老师,你会如何操作

生A:拿锯条放到插座上

生B:老师,我有不同意见,那样会电死人的

师:恩,这位同学想的非常仔细,能拿着锯条直接通电吗?不安全对啊?

生:对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放到火上烧的(教师板书火烧)

师:好,今天老师就给你准备了镊子,酒精灯,效果如何,待会我们也来试一试

生:可以放在那里等的(教师板书等待)

师:好,等待对吗?那效果如何呢,待会我们一起来看

师:同学们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还从科普读物上了解到敲击也可以达到去磁的效果的,是不是真的这样呢?书上说的一定正确吗?想不想亲自试一试(板书敲击)

生:想

师:好,那下面请同学们把刚刚的四根锯条收到信封里,然后各小组讨论一下,选择两个你们最想研究的问题,好,开始

生:讨论

师:停,

老师这有一些实验项目,请你们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摘牌

生:摘牌

师:现在没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请你们再一次讨论一下任何进行实验,同时,各组组长到教室后面领取你们所需的材料,讨论完后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生:学生实验

师:好,停

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一定有了自己的发现,谁先来说说

生A:我们组发现火烧是有效果的,水没有效果

师:好,那你是如何做到的呢?

生A:我把锯条先磁化,放到火上烧后去吸大头针,发现它吸的大头针明显少了,而放到水里后去吸大头针发现吸的还多了

师:好,对于他刚才所说的,其他组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那其他方法呢?

生B:我们发现敲击是有效果的

师:那你是如何判断的呢?

生B:敲击前我们能吸6根大头针的,用榔头敲了后发现只能吸2根了,因此我认为敲击是有效果的

师:其他组呢?

生:我们组和他们组的结论是一样的,吸的大头针也少了,所以我们也认为敲击是有效果的

生:我们组做的是反过来磁化和等待,我们发现都有效果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火烧敲击反过来磁化等待这几种去磁的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而水没有什么效果(边说边把有效果的方法打勾)

今天这节可课我们还只是初步认识了磁化与去磁(板书课题),其实关于磁化和去磁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发现,我们可以在以后的科学课上再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教后反思

《磁化与去磁》这节课不是教材的原课,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升华的课次,本来在教学上就是一次大胆的设计突破,在加上我踏上教师这个岗位才半年不到,公开课前我试上了2次,在几次试讲课中,每次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些情况是让人兴奋的,让人激动不已的,但有些情况,给我的启发很大,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最后的公开课中有几点,对我的教育颇深。

篇10

临清市 尚店乡联校 马培国

这次京华中学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是第三次了。记得第一次是在聊城听于老师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我把于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板书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表情,包括学生的回答都一五一十地记下来,生怕忘了、漏了一丁点儿。第二次还是在聊城,我又是把于老师讲的《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没事时总翻翻这些记录,希望得到一些启迪。是啊,自己得到的收获真不少。于老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于老师那极具感染力的朗读;于老师教学中的幽默风趣;于老师教学中的智慧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有一次观赏了于老师执教的《水上飞机》这篇课文。与前几次听课结合起来,在我脑海中深深留下印迹的是他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朗读的重要性也是于老师反复强调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会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创造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高林生老师总结的更直接简练:“书读好了,课文不用教。”

对朗读的训练我也是不遗余力。为了读好课文,我曾让学生把所学的每篇课文都背下来;为了读好课文,我也曾把录音机带进课堂,让学生配乐朗读;为了让学生读好课文,我也曾举行过班级美文诵读比赛;为了读好课文,我也曾让学生“手舞足蹈”;为了让学生读好课文,我也曾背过十几篇课文,给学生范读……

我是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有一些收获,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课堂上到底缺少了什么?是人格魅力,是文化修养,是锲而不舍的坚持与创新。当然还有很多。是啊,发现自己的不足,是进步的第一步。就单在阅读教学的朗读指导上,我就受益颇丰。

于老师在教学《水上飞机》指导学生朗读时,一个“喂”字可谓“画龙点睛”;一个“喂”字把学生引入情境;一个“喂”字还原了语言形象;一个“喂”字使学生理解了语言内涵;一个“喂”字使语言与语境融合。真是“点石成金”。

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思考。而且,于老师点得恰到好处,这种能力是于老师长期探究的结果。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教学能力的体会。于老师情境创设的这种方法,于老师这种点“鼠标”的能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学生的朗读一开始也不是很理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是很形象。尤其学生读“人物对话”时,更是缺乏感情。这时,于老师让一名学生到后面扮演“小海鸥”,自己扮演“水上飞机”,与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很快,学生进入了情境,朗读变得有声有色,课堂更加丰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