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学校范文

时间:2023-04-03 15:3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寄宿学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寄宿学校

篇1

寄宿学校”风格之所以再度出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业时代的人们仿佛置身漩涡之中,他们被欲望驱使着向前、向前,身心疲惫是必然的,而“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所蕴含的“远离尘嚣”的感受,正是当今被信息和欲望淹没的人所百般怀想的。高领毛衣上被贯注的“青灯黄卷”情怀,粗节纱线编织的外套上所凝结的清心寡欲的志趣,格子裙与格子帽上所映射的读书郎的恬静气质,大围巾或穗饰披肩上出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读生涯的平静暖意,都是如今的所谓成功阶层所不曾享有的。缺什么才怀念什么,据说,在十年前毕业的学生如愿以偿地挣得大钱以后,他们唯一的意愿就是凭自己那张还算年轻的面孔混进校园里去,在母校依旧破旧拥挤的宿舍区走一走,匍伏在塑胶跑道上谛听自己昔日密集如鼓点的脚步,甚至希望有机会再吃一顿母校曾被自己诅咒过多少回的乏可善陈的饭菜……从这个角度看,“寄宿学校”风格在今天的复苏,是理所应当的。

还有人指出,“寄宿学校”风格的苏醒与它本身的“忧郁感”和“实用性”相关。穿着六七十年代流行过的船式高领毛衣、左右两襟织法不同的粗节纱线开襟衣、开衩苏格兰呢短裙、白色羊毛半截袜,披一条菱格图案大披肩,我们首先感到了什么是从这些单品上挥发出来的薄薄的忧郁感。而这种忧郁既加深了服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当今许多貌似完美的高级成衣所不曾拥有的:忧郁感仿佛是来自天空的叹息,带来了感动自身乃至他人的力量。对校园风格的服装而言,产生此类忧郁的风格也许正是它的本能三毛在回忆她做大学旁听生的生涯时说,少年时的忧郁全然不是长辈们所嗤笑的那种“强说愁”,而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前程的迷茫以及不知如何去抵御这种迷惘。可以说,从六七十年代起,“寄宿学校”风格的秋冬装就从款式、色彩和气质上体现了这种“迷惘的力量”。宽绰的线衣、孤独悒郁的高领、仿佛风中之篷的穗饰披肩、大衣及外套上出现的未完成风格,都体现了这种望向未来的情绪特征。迷惘可不是颓废,相反,迷惘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羞怯、优雅和单纯。

说到“寄宿学校”式的毛衣、裙帽和外套,不得不提到它的实用性。一件冬装的实用性常常体现在其保暖意识、洗涤的简便,以及穿着方式的要言不烦。从这三方面的任何一面来说,“寄宿学校”风格的服装都表现出了其他风格所不及的优越性。它用料简朴、原始而实在,安哥拉羊毛缝制的大围巾、苏格兰梭织呢剪裁的短裙、灰色式高领澳毛毛衣,以及土耳其羊毛呢披肩,那种原始而温暖的手感就像无数代学子捧着的小火炉,蕴藏着“心有火种,而向寒处行”的执著。此外,这种多用天然纤维钩织的衣服还保持了洗涤方面的单纯性,这也是数年来流行冬装不多见的特征。曾几何时,那些刷胶进口羽绒衣、高温烫字棉裙,印有荧光带的大衣,弄得不好就让干洗店的老师傅都“栽”了,更不要说自己在家水洗。高档冬装看得穿得洗不得的怪圈流行好几年了,这使得与干洗店打交道怄了一肚子气的人们,怀念起那些可以低温手洗以及经得起干洗剂考验的时装来,怀念起大学时代一面在水汽充沛的水房练歌,一面消消停停就把毛衣和围巾洗了的时光。不刷胶、不印字、不染金银色荧光带……这些看似令“寄宿学校”时装远离时尚而选择粗朴和暗哑,但这种实用性强的暗哑却省了洗涤方面的多少踌躇啊。

在穿着方式的要言不烦方面,“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可以说是贡献了立体裁剪和删繁就简的精华貌似外套的斗篷、类似休闲服的一字领蝙蝠袖毛衣、粗纱节编织的气孔状大毛衣……都像深色的泉水一样,既覆盖了人体,又使人体的美得到张扬。绝大多数“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都没有钮扣,它们要么选择套头式样,要么就用一枚简单的回形针固定住前襟。质地精良、外型简单而有书卷气的回形针,既像音符,又像一个简单的哲学符号,出现在此类风格的时装上,比钻石胸针的效果更好。灰紫色、绿色、灰蓝色乃至浅金色的回形针,是书房里最简单的文具,现在它们成了这类实用性和怀旧感兼顾的时装上的点睛之笔,甚至连大围巾和穗饰披肩也以回形针来固定。这种朴素的实用,折射出《简・爱》时代才有的自律、自尊和智慧之光。

篇2

关键词: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留守儿童传统走读学校风险化解

当前,随着民工潮涌向城市,农村涌现大量“空壳村”及留守儿童,为确保留守儿童的就学及健康成长,国家适时提出了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工程,至2005年为止,教育部、国家发展委、财政部已批复各地项目学校4852所,下达中央专项资金60亿元,用于建设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学校被列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主要措施之一,全国的目标是今年将建成供农村过半数学生入住的寄宿学校①。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拥有大量留守儿童,截至今年,我省已建成413所农村寄宿学校。

广义的寄宿学校包括幼儿园、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及各种贵族学校,在此限于篇幅,我们仅讨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这种全日制寄宿学校有公立与私立两种形式,那么新形势下这种大量涌现的寄宿学校与传统的走读学校相比有什么特点?学校的管理风险又有何变化?下面试从比较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一、两类学校的义务范围及归责制度不同,因而其风险和责任大小不同

首先,传统的走读学校尽的主要义务是教育、管理和保护。200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规定了学校保护的内容,集中阐述了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和未成年在校学生之间是教育、管理和保护的关系。即一旦学生在校内外发生意外事故首先要划分学校是否存在过错,学校有过错则按过错大小承担一定的比例责任,否则学校不承担责任,这种归责制度民法上称之为过错原则。虽然,近年来日益增多的校园伤害赔偿案中,学校屡屡作为被告不得不承担巨额赔付,但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中均不承认学校对未成年在校学生承担监护职责。2004年5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表明了审判机关的态度,《解释》第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此规定显示审判机关认为学校并不是生的未成年在校学监护人,否认了学校应当承担监护责任的观点,同时确立了一般过错原则为学校承担责任归责的制度,2002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详细规定了认定学校存在过错的客观标准.

全日制寄宿学校多实行封闭式管理,即从周一到周末,学生吃住都在学校,在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健康成长学会做人的过程,上课有授课教师,下课有生活老师,毫无疑问,未成年在校学生对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人身依附性,此时学校实际上承担了家长的监护职责,对未成年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长却因与子女脱离不可能再承担监护职责,如在司法实践中生搬硬套法规必然导致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出现缺位,出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空白,从根本上来说可能会损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审判实践中常推定此类学校承担监护责任,如此一来,与传统的走读学校相比,这类学校一责任范围大大增加,学校的管理风险也成倍增加。

二、两类学校的管理对象即在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大不相同

其次,从在校学生本身来看,传统的走读学校学生一般没有脱离家长监护,心智健康成长的环境优于留守儿童,而寄宿学校寄住的大多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及家庭温暖,多数与其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心理上,性情上与正常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儿童大不一样,他们或是孤僻难以接近,或是急于表现自己而整天好动,不听劝阻,无论哪种情况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带来新的压力,也成为校园伤害事故频繁发生的诱因。

近年来大量案例显示,在此类纠纷中,对寄宿学校的责任追究越来越严格,已突破传统的走读学校适用的一般过错责任而适用推定过错责任,即学校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时推定其有过错,甚而适用公平原则,即学校没有过错时依据公平原则学校也应承担责任,且对这类学校的定位也越来越接近监护人的地位,以下两个案例或许能说明这种趋势。

16岁的张冲是北京博文全日制寄宿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被同学董强殴打击碎,在经历四个多月肉体和精神折磨之后,含愤蒙羞自杀。张冲父母将博文全日制寄宿学校告上法庭,要求博文学校向其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20万元,精神损失180万元,2000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博文学校作为全日制寄宿学校应对未成年在校学生承担监护不力责任,赔偿张冲父母14.3万元,其中精神抚慰金8万元②。

8岁的司阳是郑州市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学生,在课间休息上楼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后经抢救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多家医院诊断为持续性植物状态。其家长以食物中毒为由到法院要求赔偿213万多元,郑州市法院委托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重新鉴定以缺乏证据灿没有认定是中毒。学校称:校方已采取了急救措施无过错,承担责任证据不足。后此案经河南省高级法院两审终审判决认为司阳中毒无充分证据证明是因学校提供的饮食导致的,也没有证据证明中毒事故与学校完全没有关系,考虑到本案的特殊情况权衡双方利益,依据公平原则判决由学校赔偿总数额的60%即284631.69元③。

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对于全日制寄宿学校而言,已实际代替了家长充当未成年在校学生的监护人角色,责任范围随之扩大。管理风险也大大增加。监护权在民法上本来是一种具有人身支配性的亲权,为何转移给了学校呢?原因在于此类学校是全日制寄宿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因住校脱离了家长的监护,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不能脱离监护人而单独居住,其监护人不能出现缺位,因此这类学校理所当然的被推定为监护人,对未成年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此类学校承担巨额赔付已成为必然,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此类案件,动辄诉诸法律,赔付巨额赔偿致使学校陷于无尽讼争之中无暇顾及教育教学,对教师而言,学校承担的巨额赔付带来的巨大压力会使教师小心翼翼,令本应活泼的课堂变得被动沉闷,因而在整体上损害了教学成果,对教育这一百年大计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对于公益性的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来说,教育经费有限,中小学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很多学校学生太多,教师相对少,不可能像家长一样对所有学生都尽到监护职责,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在我省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校舍简陋,教师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要求这样的学校对所有在校学生承担监护责任,动辄赔偿几十万元,实在是勉为其难,也是不现实的,此种做法对学校而言只能束缚学校手脚令教师陷于被动无奈,从而削弱其本应具有的教育职能,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最终,从整体上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

不容置疑,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风险的增加,责任的扩大等等,那么如何化解、转移风险,走出被动还原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职面貌呢?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建立建全学生家庭信息档案

为确保未成所人的合法利益,法规要求学校要积极履行合理救治保护义务,现实中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履行此义务并非易事,往往受诸多客观因素限制,诸如留守儿童父母在外,祖父母年迈,即使发生伤害,家长也不能及时承担监护责任,第一救助人实际上就是学校,因此学校应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联系到学生真正的监护人——家长,以免贻误救治时机致使伤情扩大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就为学生建全家庭信息档案,包括学生本人的照片,家长详细的通讯方式地址等。

二、考虑为学生投保意外伤害保险

在目前教育部门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赔付的情况下,建议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应立即为在校学生投保,以转嫁其所不能承受的风险。新形势下的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正成为意外事故频发的场所,因此为学生投保意外伤亡事故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呼吁教育部门应重视起来,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可考虑从教育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学校、家长各承担一部分,相信会解决资金难的问题。

除以上两点以外,相信如果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不难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任何难题。

篇3

【关键词】 饮水;安全;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农村卫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5 R 1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62-02

为了解北海市农村寄宿学校生活饮用水的水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有效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在农村学校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笔者对北海市53所农村寄宿学校饮用水水质进行了卫生监测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海市有农村学校共471所,教职工12 140人,在校生231 611人;其中寄宿制学校53所,寄宿住校生53 172人,教职工4 412人。生活饮用水为乡镇或农场集中式供水的学校有9所,占16.98%;为自备水源的学校有44所,占83.02%。此次对全市农村53所寄宿中小学进行调查。其中村小学5所,初中19所,完全中学29所;水源类型以深井地下水为主,个别为浅井地下水。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在现场由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对农村寄宿学校进行卫生基本情况、饮水卫生安全现状等相关内容调查。

1.2.2 水质监测 对各类农村寄宿学校饮用水(末梢水)进行采样监测,采样地点选择食堂或学生用水点。水质监测项目为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铁、锰、砷、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耗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铬(六价)、铅、镉、汞、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

1.2.3 采样、检验和评价 取水方式均为水泵机器取水,水样的采集和检验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的要求进行,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评价,水质检测项目中有1项指标不合格则该水样评为不合格。

2 结果

2.1 水质总合格率 北海市农村寄宿学校生活饮用水水质总合格率为15.09%,其中市辖区学校水质合格率为6.25%,合浦县学校合格率为18.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9,P>0.05)。见表1。

2.2 不同供水渠道水质合格率 乡镇或农场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为3.33%,寄宿学校自备水源供水水质合格率为1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1,P>0.05)。见表2。

2.3 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 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是pH值,其次是微生物指标中的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感官和一般化学指标各种供水类型偶有超标现象,其中铁、氨氮等化学污染指标见于各种供水类型,尤以学校自备水源供水为甚。农村学校水质pH值合格率合浦县高于市辖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P

2.4 饮水卫生管理情况 农村学校饮用水有专职管理员的19所,有兼职管理员的32所,有饮水卫生管理制度的仅8所,均无饮水污染应急处理预案和卫生许可证,供水管理人员无有效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无论是集中式供水或自备用水均未进行消毒等水质处理措施;学校供水水池每年清洗2次的有11所,清洗1次的有16所,不足1次的有26所;学校饮用水水质每年监测检验1次的有12所,未进行监测检验的31所。水池清洗与否对水质微生物指标有明显的影响,每年清洗1次以上的合格率明显高于未清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P0.05)。见表4。

2.5 水源卫生防护情况 水井方圆30 m内有污染源的学校有7所,占13.21%;水井有井盖的有15所,井口密封的有18所,有专用水井房屋的10所。水井卫生防护距离符合卫生要求的水质微生物指标合格率高于不符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6,P0.05),见表5。

3 讨论

监测结果显示,北海市农村寄宿学校生活饮用水总合格率仅为15.09%,水质合格率较低,存在较为严重的介水疾病传播风险[1]。尤其是利用国债资金投入建成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合格率为3.33%,同样存在危害农村学校师生健康安全的风险,与真正意义上对饮水安全工程的要求,差距甚远,值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农村寄宿学校饮用水质合浦县的合格率高于市辖区,自备用水高于集中式供水,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农村寄宿学校饮用水质总体合格状况县、区无差异。统计分析显示,影响北海市农村学校水质的主要指标是pH值,超标率达60.38%;其次是微生物指标中的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率为39.62%。这可能是北海市及周边地区原生地质条件引起pH值偏低,水质呈酸性[2],同时,由于长期的管理与开采分离,农村自备水源取水井布局不合理及违章打井和乱取水的现象存在[3],造成地下水源地尤其是海边学校因超采出现局部的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更加重水质的酸性污染。酸性水能促进金属溶解,对金属有腐蚀性,因而有可能引起金属急慢性中毒;在水质改善上,pH值影响混凝和氯消毒效果[4],给水源消毒处理增加难度,这给北海市大部分使用自备水源的学校带来了威胁。市辖区学校水质因pH值超标率为81.25%,较合浦县为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市辖区学校多近海边,更易于受地理地貌因素影响所致;而合浦县学校水质因微生物指标超标率为51.35%,较市辖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与农村生活污水和粪便污染有关。

北海市农村学校对饮用水均未进行有效的消毒,缺乏必要的净化和消毒设施,容易导致饮用水微生物污染[5],再加上学生往往有饮用生水的习惯,因此容易造成疫情暴发。分析表明,水池清洗与否致水质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致pH值超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定期进行水池清洗是防止水质微生物污染的一项基本而有效的措施。

北海市农村地区饮用水普遍缺乏必要的卫生防护,水源水或管网末梢水极易受到粪便和生活污水污染[6],13.2%的学校取水点与污染源(厕所、污水沟及垃圾堆等)距离未达到卫生要求;有7所学校水源受粪便污染,易引起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病菌污染[7];加上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净化消毒设施缺乏,最后导致饮用水水质微生物指标超标。

4 参考文献

[1] 覃忠书,黎明强.某农村饮用水源水健康风险评价.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1 416-1 424.

[2] 肖力,邵建,鹿敏琦.寄宿制学校自备饮用水水质分析.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10(6):336-337.

[3] 钟格梅,唐振柱,黄江平,等. 2006年广西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2):132-134.

[4] 刘波. 北京市通州地区农村学校自备饮用水卫生学调查.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55.

[5] 唐振柱. 广西寄宿学校饮用水卫生现状和水传播肠道传染病调查.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29-31.

[6] 杨虹,钟格梅,唐振柱,等. 广西城乡部分中小学寄宿学校饮用水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应用预防医学,2006,12(6):341-344.

篇4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寄宿生;管理;措施

一、农村寄宿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完善管理机制

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低龄寄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必须要注重良好学习生活氛围的营造。首先,要积极拓展低龄寄宿学生的文体活动场所,引进一定的图书和相应的体育器材;其次,还要求学校建立较为科学化的灵活的学生管理制度,协调低龄寄宿生生活、学习时间,使得低龄寄宿学校学生能够劳逸结合,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低龄寄宿生还处于身心发育时期,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成年人。因此,在低龄寄宿生的管理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帮助。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支师资力量较强的教师队伍。农村低龄寄宿学校的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对低龄住宿学生的关爱,做到“教而育”,要充分意识到低龄寄宿学生的特殊性,帮助低龄寄宿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强化学校与家长合作意识

农村寄宿制学校强化与低龄寄宿生家长的合作教育,能够提高低龄宿生在校的适应力。首先,低龄寄宿生的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联系,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其次,要定时通过家长会、进行家访等形式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家长了解学生;最后,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相互配合,调整教育的方式,对低龄寄宿生的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农村寄宿制学生低龄化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我们要重视对农村低龄寄宿生知识文化、道德品质的培养。要积极以科学化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知识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本文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寄宿生的管理进行简要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农村低龄寄宿生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篇5

关键词:农村教育;寄宿制学校;小学生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58-01

农村学校结构调整后,学校的地理位置偏远,造成上学不便利等问题。寄宿小学就是为了解决上学问题成立的,但是在寄宿学校运营管理过程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学生内心情感的问题尤为严重。由于寄宿生与家人长期无法进行交流,在寄宿中感到孤独与寂寞,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心理发育。

一、寄宿学生心理现状

1、心理健康指标

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心理调查发现,寄宿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在指标中较为常见的因素有恐惧、焦虑、冲动,而孤独、自责的检出率较低,根据地区不同检出率有较大变化,偏北地区的学校恐惧、身体疾病、焦虑较高,偏南地区学校冲动、焦虑、孤独的检出率较高。

2、心理问题差异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出,焦虑、自责、冲动等问题受到地区影响较大,而且根据年级不同,健康指标也会有很大变化。除了自责外,心理问题受到年级差异影响显著,根据分析,焦虑、恐惧、过敏的问题中,五年级评分高于六年级,孤独评分四、五年级都高于六年级,冲动评分五年级明显高于其它年级,身体疾病评分五年级也处于较高的分段,四年级与六年级并无过大差异。心理健康指标会受到性别影响,根据调查发现,女生的心理问题评分要高于男生,其中焦虑、恐惧、身体疾病明显高于男性,存在极大差距。

二、寄宿学校情感关怀策略

1、创造温馨的环境

寄宿小学的生活与学习基本都在学校,而学校环境对学生情感的成长至关重要。人文环境作为隐性指标,可以使用暗示、制度、管理、熏陶间接影响学生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使人格健康顺利的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通过环境进行教育,学生用学校或者自己创造的情境,体会生活带来的感受。校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需要带给学生温馨的感受,例如将建筑的颜色进行调整,张贴卡通画像,开辟校园、家园沟通专栏,通过自身价值带给学生温馨的直观感受。学生在解读校园人文环境时,可以展示学生的精神状态,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通过环境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寄宿小学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并且根据统一管理优势,帮助师生共同创造温馨的环境。寄宿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的家园,更是培养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摇篮。农村寄宿小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让校园充分体现出人文环境。

2、教师给予情感支持

情感是学生在满足需求后产生的内心体验,具有独特的动力效果,在调节意向与维持内心定向上,会起到助力或者阻碍的作用,也是影响学生行为与教育效果的因素。人性深处希望被人渴望与欣赏,随着阅历增加,渴望也在不断深化。如果教师赏识学生,投入爱与关怀,学生就愿意贴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3、建立同伴关系

社会学家与心理医生都认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形成个性非常重要,也是小学生形成个性、行为、价值观的关键。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并且锻炼社交技能、自我控制、合作与交往,为学生提供情绪和认知的源泉,为今后处理人际关系提供基础。集体不等于个人的总和,但是又依赖个人之间的关系。对寄宿制学生来说,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与学习上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处理,如果周围存在同伴关系,就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帮学生适应环境和生活。引导寄宿学生建立同伴关系,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

4、提高家校沟通有效性

生活向学校提出了复杂的要求,如果没有社会的支撑,单纯依靠学校的教育,将无法收获完美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大理石,为了将大理石雕琢成艺术品,就需要通过家庭、学校、集体、自身、书籍、经历进行培养,这六种要素相互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家庭与学校肩负最重要的部分,而学校的工作必须由家庭支持需配合才能改变,学校也需要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与帮助。学校与家庭需要建立平等的关系,农村家庭并没有特别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学校必须尊重家长,重视家长在情感教育的地位。学校需要让家长感受自己受到的重视。例如定期邀请家长进行参观,亲自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考察,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学生个性。

5、注重自我教育培养

自我教育是学生在接受教育与外部环境影响后,形成自觉的内化、反思、调节能力。自我教育建立在自觉意识上,无法通过外力强加,而是通过自我觉醒实现的能力。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了解教育的意义。寄宿制学校并不是单纯教育学生知识,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所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十分重要。

寄宿学校是新的基础教育群体,长期缺少家庭的帮助与教育,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寄宿学生的心理教育必须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将所有资源整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 海波,王守纪,杨兆山.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适应问题的思考[C].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2012(11).

篇6

内容摘要:藏区寄宿制办学模式已成趋势,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发展更是关注的焦点。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藏区寄宿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家校联系;家庭教育

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撤校合校已成趋势,于是寄宿制学校得到了蓬勃发展。我校于2006年成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城中唯一的一所小学寄宿制双语学校。这对保证学龄儿童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藏区寄宿制学校的运行并非易事,学校不但要承担普通学校的教育角色,还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角色;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进步,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范畴。鉴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学生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这一现象,本人从自己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就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认为藏区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对心理健康的潜移默化,加强集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1.创建美丽舒适的吃住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教育。低龄寄宿的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合并以前的乡村学校,学生大多数是藏族孩子,由于过早地离开父母,缺乏关爱,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与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正是这种父母与孩子的天然联系,才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造成孩子心灵情感贫乏,易使孩子成为性格孤僻,没有责任感,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贫乏儿童。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便突出表现于学校生活当中。因此民族寄宿学校,首先要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楼一墙,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另外,住宿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宿舍和餐厅度过的,住宿楼和餐厅人文环境的美化更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阵地之一,有意识的将宿舍环境家庭化,生活化,并尽量满足藏族学生的饮食习惯,使他们进校如到家,爱同学如爱兄弟姐妹,消除学生的思家情绪,培养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能力。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民族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极为紧张的学习生活,导致孩子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或沉默寡言、孤僻自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升学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因此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寄宿生一周有五天时间在学校度过,接触最多的便是学校和教师,营造班级宽松的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同学,真诚与他们交往;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要多渠道、全方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家校联系重视养成教育,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变化,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需要我们极大的努力和耐心帮助,多年来,寄宿学校里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刚入校的孩子不适应离开父母的新环境,不适应学校的饮食、起居、管理等生活。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有些孩子因想家就偷偷地哭了,老师询问,只好说肚子疼、头疼,遇到这样的情况,宿管老师不得不给家长打电话......因此,所有的宿管班主任都为此想尽了办法,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变化,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预防问题发生。我班里有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想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又怕伤害到他们,于是我经常找与他们要好的同学了解他们的情况。全校四百多名学生寄校,面对小学生归集后的安全保障、饮食起居、性格培养,习惯养成等诸多问题和责任,学校和教师就要围绕如何办好寄宿制小学,不断进行实践探索,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目前,我校所做工作已初见成效。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民族寄宿制学校,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对于那些低龄的寄宿学生,从七、八岁开始就要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这是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极大挑战。即使有寒暑假期的见面或者是临时回家请假的机会,但是父母也只是关注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学习这些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父母疏于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内心倾听,这样父母与孩子的隔阂就越来越大。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定期召开公寓楼学生家长会,邀请家长到学校实地体验,并举办家长接待日活动,让家长到学校体验和感知寄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并进行家长谈话,师生谈话,亲子谈话等活动。通过谈心、交流,了解寄宿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获得安全感、尊严感、发展感和成就感。顺便教给家长一些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

篇7

【关键词】 公共卫生管理;卫生学;评价研究;农村卫生;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481 G 483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779-03

寄宿制学校(boarding school)的创办对于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作用显著,但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逐步实施,农村学校在安全、卫生、集体活动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情况不容乐观[1-2]。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场所,教室面积、采光照明、课桌椅、宿舍及厕所等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学习、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3-4]。寄宿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和宿舍中度过的,厕所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寄宿制学校教室、宿舍和厕所的卫生安全状况更应受到重视。了解农村寄宿学校卫生安全状况,可为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笔者对安徽省东西南北中5个地区的农村寄宿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与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安徽省东西南北中5个地区,分别选取全椒县、岳西县、绩溪县、濉溪县及长丰县的25个农村寄宿学校的教室、厕所和宿舍进行抽样调查,其中小学6所、初中8所(1所为民办学校)、高中3所、完中6所、1所九年一贯制及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民办学校)。25所学校内所有教学楼和宿舍都为抽样对象,每层抽取东南侧、南北侧及中间3间教室(共251间)和宿舍(共429间)、厕所(83间)作为观察对象。

1.2 卫生学调查 按照《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GB/T 18205 - 2000)、《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 - 87)、《采光测量方法》(GB 5699 - 85)、《室内照明测量方法》(GB 5700-85)、《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GB/T 3976-2002)相关要求进行测量。

测量仪器有数子式照度计(TES - 1330A)、普通声级计(TES - 1350A)、皮尺、钢卷尺、课桌椅测量尺等,以上仪器使用前均经标准校正。采光及照明按照《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和《室内照明测量方法》规定,测量时间为9:00-11:00,14:00-16:00。

1.3 卫生学评价 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评价普通教室人均使用面积、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距离、教室内各列课桌间纵向走道宽度、后排课桌后缘至黑板距离、黑板卫生情况、教室采光及人工照明、玻地比;宿舍布局及安全防护设施、学生宿舍人均使用面积、学生宿舍厕所及盥洗设施、宿舍室外厕所等情况;男女厕所蹲位及小便池设置情况,厕所结构完整情况及人工照明设施。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关于农村学校卫生厕所建造的指导意见》对教室平均噪声级、课桌椅符合率、宿舍及厕所检测的部分内容作相应补充。

2 结果

2.1 教室卫生情况

2.1.1 教室人均面积 小学教室面积最小为35.4 m2,最大为61.4 m2,平均为46.6 m2;中学教室面积最小为30.9 m2,最大为67.0 m2,平均为56.8 m2。表1显示,中小学教室人均面积合格率分别为69.0%和29.2%。部分教室学生总数超过100人,最多为125人,每班学生数不超过50人的教室只占40.2%。教室学生较多,座位拥挤,致使教室最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距离较近,而后排课桌与黑板的距离较远,合格率分别为13.1%和88.0%,各列课桌间的纵向走道不小于0.6 m及教室前排边座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水平视角不小于30°的合格率分别只有39.0%和4.8%。

2.1.2 教室自然采光 被调查学校教室96.8%(243/251)采用南北双向采光。但测量发现,教室白天课桌最低照度最小只有11.5 lx,后墙反射系数合格率只有8.8%(22/251)。

2.1.3 教室人工照明情况 调查发现:教室照明灯具平均为6盏,不少于9盏的教室占8.8%。表1显示,教室灯具安装不规范,灯桌距在1.7~1.9 m的教室只有19.9%。如果根据新的《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教室课桌面的照度标准值为300 lx,合格率为87.3%(219/251)。

2.1.4 课桌椅符合率 检查学生14 063人,课桌、椅身高符合率分别为14.5%(2 033/14 063)和14.3%(2 018/14 063)。尽管课桌椅符合率较低,但所有学校都能做到一人一席。

2.1.5 教室黑板卫生 教室黑板卫生与学生健康成长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对学生视力的影响更为显著。调查发现,75.3%(189/251)的黑板保持完好或稍有破损,有眩光的黑板占66.1%(166/251)。教室黑板表面反射系数合格率为43.4%(109/251),67.3%(168/251)的教室没有黑板灯,有2盏黑板灯的教室占25.5%(64/251)。用裸灯作黑板灯的现象普遍存在,易导致黑板产生眩光。

2.1.6 教室平均噪声声级 普通教室环境噪声声级平均为76 dB,最小为56 dB,最大为101 dB,均达不到要求规定的“不得高于50 dB”。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数学校建造于居民区内或乡镇街道,且有的学校距交通主干道(包括公路和铁路)较近;二是学校范围太小,音乐教室与普通教室没有分开甚至大部分学校就在普通教室上音乐课;三是学校运动场就在教学楼底层,生活区与教学区相距较近。

2.2 宿舍卫生状况

2.2.1 宿舍卫生设施 男、女生宿舍分别为217间(50.6%)和212间(49.4%),其中单侧外廊楼房297间(69.2%),有阳台楼房45间(10.5%),筒子楼48间(11.2%),平房39间(9.1%)。平房或一楼宿舍相对湿度过大,部分平房为旧的教师宿舍,年久失修,大多为套间,通风及采光条件差。表2显示,学生宿舍每室居住人数合格率为29.6%(127/429),而学生宿舍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3.0 m2的合格率只有6.1%(26/429)。宿舍区内配备厕所的宿舍346间(80.7%),剩余83间为宿舍外厕所,其中距宿舍不超过30 m的只有27间(32.5%),设有路灯的只有11间(13.3%)。

2.2.2 宿舍卫生管理 学生宿舍居住拥挤,能做到一人一床的宿舍有359间(83.7%)。高低床的上铺97.5%有防护拦。84.1%(361/429)的学生宿舍有专门的卫生管理人员,宿舍区卫生有专人定期打扫的宿舍362间(84.4%)。学生宿舍纱窗纱门配置率较低,且不能及时更换。只有57.6%(247/429)的宿舍配备消防器材。

2.3 厕所卫生情况

2.3.1 教学楼内厕所卫生 调查25所学校,只有4所学校教学楼内有水冲式厕所,其中有1所学校2楼以上厕所由于没有自来水而不能使用。表3显示,学校厕所蹲位严重不足,照明设施及洗手设施的配置率分别为53.6%和78.6%。

2.3.2 教学楼外厕所卫生 教学楼外独立厕所共55间,90.9%(50/55)结构完整,有顶、墙、门、窗,其中男、女厕所分别为28间(50.9%)和27间(49.1%);旱厕和水冲式厕所分别为30间(54.5%)和25间(45.5%)。农村学校旱厕内卫生条件较差,厕所内无污水废纸及大小便溢出的分别为70.9%和83.6%。独立设置的厕所与生活饮用水水源和食堂相距30 m以上的合格率为94.5%(52/55)。

3 讨论

3.1 教室面积合格率较低 农村地区由于乡村撤并,中心学校学生人数增多,但学校建筑设施未能及时补充,尤其在北方地区,由于人口较多,教室严重超负,人均教室面积合格率中小学分别为69.0%和29.2%。教室面积不足,第一排课桌与黑板距离相应缩小,致前排学生视觉疲劳和斜视,严重影响学生的视力发育和身体健康[5]。《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还要求课桌椅的排距小学不宜小于850 mm、中学不宜小于900 mm、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20 mm等,大多数学校不能达到此要求[6]。学生在相当拥挤的教室上课,空气不流通,增加了患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3.2 教室采光照明情况普遍较差 教室采光照明合格率较低,采光系数、后墙反射系数及照度均匀度合格率分别为21.3%,8.8%和2.8%,远低于同类调查报道的一般水平[7]。教室采光不合格的原因是农村学校教室玻璃面积小、窗户使用毛玻璃、四周墙壁不经常粉刷、附近有高大建筑物及树木遮挡,使教室自然采光较差[8]。有的教室桌面平均照度最小只有11.5 lx。造成教室照度低的原因多是由于照明灯具配备不足、灯管使用时间过长降低了发光效率,以及灯管坏了未及时更换或因灯悬挂过高等因素造成。农村学校日光灯配置合格率只有8.8%,还不能保证全部使用。学校黑板灯安装高度不规范,灯桌距合格率只有19.9%。教室黑板表面反射系数合格率只有43.4%,也低于同类研究报道的一般水平[9],黑板灯配备不足,且较多学校使用裸灯,易使黑板产生眩光,对学生视力影响较大[10-11]。

3.3 课桌椅符合率问题尤为突出 农村寄宿制学校课桌椅符合率为14.7%和14.3%,远低于其他地区[12]。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校教室只采用一种型号的课桌椅,大多是最大型号的课桌椅,因而小学的课桌椅符合率通常较低。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会影响其脊柱及视力发育,养成不良坐姿。另外,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在部分山区,尤其是皖南地区,许多学校的课桌椅是由学生自备的,学生往往在学习期间就只使用唯一的一套自备课桌椅,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身体发育要求,给儿童少年正确坐姿的养成和视力及脊柱的发育都将造成不利影响[13-14]。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桌椅上度过,课桌椅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与成长,这个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

3.4 宿舍卫生问题不容忽视 宿舍人均面积合格率为6.1%,部分学校还存在2人一铺或大通铺的现象,极易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15-16]。消防设施及晾晒设施配置率较低,只有个别学校为学生宿舍配备纱门纱窗。此外,宿舍区盥洗设施及厕所配备不足,给学生生活带来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学生宿舍通风条件较差,不仅有虫媒及老鼠, 环境和个人用品也不卫生,而且宿舍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无专人管理,寄宿学生健康及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17]。

3.5 厕所蹲位普遍不足 厕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蹲位过少,洗手设施相对不足。有一所学校男女生分别99人和84人共用1个蹲位,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甚至有的学校男厕所没有小便池。有的教学楼内无厕所,室外厕所离教室过远,洗手设施离厕所较远等,造成学生的等候时间过长,学生便后不能及时赶回教室上课或养成便后不洗手的不良卫生习惯[18]。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是教室班额过大,采光系数低,人工照明不良,课桌椅不符合学生身高,学生宿舍居住拥挤,厕所蹲位严重不足。这些指标甚至达不到对农村普通学校教室、宿舍和厕所卫生学调查的一般水平[19-2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建筑设施设计不合理,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教室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现场审查和竣工验收;教育经费紧张及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不当也是学校卫生条件较差不可忽视的原因。

(致谢:本课题得到安徽省学校体育卫生协会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4 参考文献

[1] 林志文,林克柏,裴正春.海口市学校卫生监督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81-82.

[2] 黄坚,张奕梅,郑向洪.深圳市部分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4,20(6):743-744.

[3] 高权,林静.北京市1992~2003 年中小学校教室卫生状况分析.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4,11(5):273-276.

[4] 王秀萍,梁红英,张凯,等.深圳市福田区2000~2001年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综合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37-38.

[5] 李才明,张涛,尹卉,等.成都市12 所中学教室卫生监测报告.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68-169.

[6] 靳爱华,戴子念,薛峰.邳州市10 所中学教室卫生状况10年监测结果分析.中国校医,2002,16(6):568.

[7] 林丙昌,秦芳.曲阜市城乡中小学校教室卫生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2005,21(12):2 028-2 029.

[8] 赵丽娜,梁惠宁,陈广昭.南宁市93所学校教室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53.

[9] 王文明.江苏省大屯矿区中小学校教室卫生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644.

[10]杨冬梅,周凤梅.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室黑板灯卫生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26.

[11]MONTILHA RDE C, TEMPORINI ER, NOBRE MI, et al. Utilization of optical devices and equipments by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Arq Bras Oftalmol, 2006,69(2):207-211.

[12]严志玲,王萍,曾宪柳,等.柳州市二所新建校区教室卫生监测报告.中国校医,2007,21(3):274.

[13]CHUNG JW, WONG TK. Anthropometric evalu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furniture design. Ergonomics, 2007,50(3): 323-334.

[14]SAARNI L, NYGARD CH, KAUKIAINEN A, et al. Are the desks and chairs at school appropriate? Ergonomics, 2007,50(10):1 561-1 570.

[15]TUNCEL AA, ERBAGCI Z. Prevalence of skin diseases among male adolescent and post-adolescent boarding school students in Turkey. J Dermatol, 2005,32(7):557-564.

[16]OKYAY P, ERTUG S, GULTEKIN B, et al. Intestinal parasites preval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school children, a western city sample―Turkey. BMC Public Health, 2004,4:64.

[17]倪桂莲,韩荣贵.东胜区城乡中小学校建筑卫生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05,19(3):290.

[18]聂志学,赖建萍,应潜.鹰潭市学校卫生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3):250-251.

[19]徐能义,李香兰,赵金龙.包头市区中小学校卫生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52.

篇8

由于父母与孩子长期分开,亲情交流很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比较大。我们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同样如此,这对孩子心理成长非常不利。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沟通仅限于询问学习成绩,亲情的缺位,必定会让孩子变得忧郁、冷漠,甚至出现叛逆心理。生活单调,寄宿生缺少认同感。农村小学本来就没有太好的硬件设施,如果相应的软件也跟不上,教育就会变得简单生硬,寄宿生活当然也会变得单调和乏味。因为集体生活难免会有许多竞争,这也会让一些孩子倍感压力。如果这些留守儿童长时间得不到认同感,就会变得孤僻和偏执。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家长以为有学校教师管理就万事大吉了;学校和教师以为有严格的日常管理,教育就会水到渠成。其实不然,留守儿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有一定的心理诉求,当这些心理期望值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所以,针对寄宿生心理特质,做出教育方式的适时调整,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1.做好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在教育管理上要体现其特殊性。为了准确掌握这些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动态,不妨给这些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成长档案最好和学生家长一起建立。记录学生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号码、家长工作地址和电话号码。学生自身情况包括年龄、生日、爱好、特长,甚至饮食习惯和嗜好都可以登记造册。便于教师随时做出针对性施教和管理。如学生生日,如果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过生日,就会让学生感动至极。

2.真情关爱,凸显人性教育理念

学校对寄宿生管理应该实行分包制,就是一个教师管理多少个学生。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分管教师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因此,管理教师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不能只是约束和训诫,还要付出足够的热情和爱心才行。学习上细心辅导,积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就有较大的进步;生活上多多关心,对生病学生悉心照顾;活动上优先照顾,不管是学习活动还是娱乐活动,要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这对培养其自信心很有帮助。

3.加强沟通,建设教师家长学生联络网

留守儿童和父母联系的机会很少,联系的渠道也很单一,由于家长比较忙,很少主动给孩子打电话。有些留守儿童因为害怕父母训斥,更不愿意主动给父母打电话。这唯一的亲情热线常常处于冰冷的状态。要建立联络网只能由教师牵线搭桥,教师可以主动和家长联系,给家长介绍孩子在校表现,要求家长主动跟孩子联系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还要建立学生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定期给父母汇报学习思想情况。只要亲情热线热起来,教育效果当然水到渠成。

4.搞好活动,增强留守儿童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特别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参加集体活动才能够找到家的感觉,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每一个人都需要掌声和赞美。通过参加活动,会让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有充实感。教师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多多发起一些适合留守儿童参与的活动,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与民同乐”,相信一定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因为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自然就是春风化雨。

篇9

一、存在的问题

寄宿制学校不同于普通的全日制中小学校,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生活在学校里,这就对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远离父母,很多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适应这种转变,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被坏的因素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寄宿制学校比起学生以前生活的乡村环境更加复杂,加之中小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并不成熟,他们很容易被学习之外的事情诱惑,再加上学生长时间吃住在学校,学生缺少了父母的督促,也会使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迷失方向。农村家庭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寄宿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个性和共性的问题研究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不及时。

寄宿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这就需要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寄宿制学校过于封闭,学生通常会在住校期间思念家人,感到孤独、寂寞。如果教师和学校不注意同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不利于他们性格的养成。

在安全方面,一些学生节假日返家,路途较远,有些学生还得自行回家,学校没有专职的生活指导教师,学校住宿管理也不到位,不严格等,都是隐患。

在家校合作教育方面效果不明显,很多家长依然在用低效的、甚至是错误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却又把责任归咎于学校和教师,对学校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令人担忧。

二、主要对策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特点,积极寻求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工作规律,明确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

1.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

学校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寄宿生纪律、寝室规章、卫生值日制度、请假制度等,保证每个细节都要求到位,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据可循。学校要充分发动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生活教师等各方力量,责任到人,保证每个环节都不出现纰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律性。另外,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治组织,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将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各行政部门和教师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管理的最大效能。

2.注重心理辅导,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年龄还较小,心理不是很成熟,远离父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要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关怀和照顾,注意学生情绪上的微小变化,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促进他们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寄宿学校的学生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和敏感,教师和学校要对这部分学生付出更多的关怀,要特别注意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集体的温暖。建立寄宿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进一步完善心理辅导室的设施,进一步扩展学生倾诉、宣泄的空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不失为培养寄宿生积极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3.构建家校心育网络

教育是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因为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单纯地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或者根本不懂得何为心理健康教育。我校通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设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方式,抓住家长易忽视的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从而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普遍关注,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成效。

4.丰富课外生活,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生活单调,活动范围小。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下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充分利用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这样,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爱好和生活习惯,远离不良嗜好,降低他们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丰富的课余生活有助于发挥孩子们的特长和天赋,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重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统一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为寄宿学生提供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的安全服务。另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也要要求教师不断向学生灌输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

5.创建特色班级丰富教育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稳定班集体的关键。用学生感兴趣乐于参加的特色活动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不仅为教学双边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基础,而且为学生的教育搭建了自我管理、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共同进步的平台。

在创建特色班级活动中,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凸显个性。例如,“音乐剧特色班级”,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唱英语歌曲、演英语童话剧等,使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小品特色班级”,通过编排小品,让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太极特色班级”,经教师的引领,学生深深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特色班级创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使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达到了班级带动学校整体教育优化的目的。

6.构建家校共育体系,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是一所新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占有一定的比例,因为家长教育角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心理、学习等方面都比正常家庭学生存在更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在家校共育工作上探索、研究、实践,主要以电话家访、班级QQ群、校讯通、电子邮箱、家校联系卡、“亲情电话”、手机短信、微信等作为家校联系渠道,让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各种表现,优点发扬光大,缺点督促改正,困惑及时解答,让家校合力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邀请家长参加开学典礼、校园艺术节、运动会、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演练等活动,让家长们感受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有序和谐,调动了他们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餐厅,让家长们感受到学校教育别样的风采。

由于家长和学校的密切配合,很多学生进步明显,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状态、艺术特长、体育运动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优化和发展。

篇10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制设置,使其家庭教育逐渐趋于边缘化。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制时间与普通学校一样,分为春秋两个学期。一般情况下,其春季学期为每年3月1日开学,7月10日放假;其秋季学期为每年9月1日开学,1月10日放假。学生在学期间的法定节假日,有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节假日时间共计14天。其周末时间全年共计74天左右,寒暑假时间全年共计101天左右。以上三项节假日时间累计共189天。以一年365天计算,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全年在校时间共计176天左右。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每周均从星期天下午入校,直到星期五下午才放学离校,中途不回家。也就是说,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学生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段时间内,其家长与孩子处于分离状态。由于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拉大,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这一学制设置,十分不利于家长与孩子间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致使其家长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显性地位下降,影响力减弱。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模式,在责任和义务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由于寄宿制学校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全程食宿和相关教育,为农村家庭减轻了相应的负担,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所关心的只是孩子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很少过问孩子的在校情况。

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没有意识到,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寄宿制学校的产生,使学生家长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不仅不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家庭教育,也不用为孩子提供食宿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从而在形式和实质上,使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一种“在家父母管,在校学校管”的不利思想。与此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致使其家庭教育文化含量缺失。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在92位受访者中,有3.3%的家长表示没有听说过或者不知道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有96.7%的家长听说过或者知道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有76%的家长(包括没听说过家庭教育的)不知道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只有24%的家长认为,自己能够进行家庭教育,但其对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却不是很清楚。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的。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则直接与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成正比。所谓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是指家长在对孩子世界观形成上的有效影响力,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与方式的指导能力,以及提升孩子人际交往、认知自我等能力的总和。[2]家长文化水平越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就越高。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人数为0,拥有高中学历者也只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7%。家长文化水平的极度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我国目前有近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是其祖辈。农村老年人多是文盲、半文盲,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凤毛麟角。他们不仅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照料,且其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上,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由于孩子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缺乏应有的父母关爱,致使其对父辈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由于祖辈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升,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部分孩子不懂文明礼貌,学习成绩差,乃至性格孤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侧重于道德伦理教育,往往将孩子的价值与家庭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教育学家科尔曼曾将孩子的家庭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利用孩子的劳动力;第二阶段,将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投资;第三阶段,孩子的最终学习成就与家庭利益关系不大。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与其家庭之间的关系,往往处于科尔曼所谓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相关实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据调查,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利用孩子寒暑假、周末等休息时间,让孩子为家庭干活,以减轻家庭生活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将孩子入读寄宿学校的相关费用开支,视为家庭投资。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需要利用孩子的劳动力,以分担家庭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他们又强烈地希望,通过接受应有的教育,孩子日后能肩负起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由于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普遍认为,孩子的价值,仅体现在其为家庭所做贡献的大小,以及其今后能否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上,因此,在对农村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其家庭成员(家长)缺乏对儿童学习的有效指导和规划,致使其家庭教育始终无法达致科尔曼所谓的第三个阶段———孩子的最终学习成就与家庭利益关系不大(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只是专注于培育儿童)。

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受家长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忙于生计等原因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沟通甚少。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1~3年级)学生,均是星期天由家长送到学校,星期五再由家长接回家。在此期间,其家长虽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多,但是沟通很少。很多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身体健康,不哭不闹就行,因而其很少给老师打电话,或者以其他方式,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4~5年级)学生,由于其大多结伴上学回家,其家长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除了参加学校指定的家长会之外,一般不会主动到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部分家长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无法参加必需的家长会。由于家校沟通不畅,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教育无法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二、对策建议

由于受历史传统、地理人文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镇地区。落后的经济,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使农民从为家庭生存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此,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及充裕的经济能力,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应有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活动。对此,可依托工会、妇联、团委组成专业服务队或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利用其力量,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开展定点定期帮扶,以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与城镇小学相比,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相对匮乏。自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以充分保障农村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此基础上,相关教育部门除应继续在住宿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投入外,更应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其教师待遇,并为其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心理教师、安保人员等教辅人员,以缓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因教学基础设施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而带来的办学压力,使其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帮助。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借助民间力量,以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途径单一的问题。对此,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扶持各种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相对宽松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支持,使其成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有益补充,以助推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畅通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平台。家长学校设立的初衷,旨在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的教育素质,以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为目的。

据调查,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虽都开设有家长学校,但或因学校教学资源紧张,或因学校忙于学生教学管理,或因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生产生活繁忙等诸多原因,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从未开展过针对学生家长的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致使其家长学校的实际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家长学校是联系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的重要纽带,因此,要切实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应切实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关培训与指导,以形成家校共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