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范文

时间:2023-04-01 16:0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词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词大全

篇1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7、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篇2

1、最经典的中秋诗词——苏轼《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神话色彩的中秋诗词——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李商隐这首诗以嫦娥奔月的神话为背景,写出了诗人清高的品格。李商隐的这首诗被选入新课标课本,李商隐擅长用隐喻,孩子熟读李商隐的诗会更加有助于加深对唐诗的理解。

 

3、最雄浑的中秋诗词——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张九龄是一代名相,他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哦!张九龄遭到贬谪时,恰逢中秋佳节,于是望月伤怀,思念家人,写下了这首中秋表达思念的名作。这首诗也入选了新课标课本。

 

4、有亲情味的中秋诗词——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杜甫这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但是在战乱纷纷的年代只好把相思寄托在月亮之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这首诗入选新课标课本。

 

5、最寂寥的中秋诗词——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望尽,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解:这首诗展现了一种寂寥的意境。先写月色,后写思念,“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更是被世人所赞誉。这首诗是一首经典之作,在新课标也是要求背诵的唐诗。

 

6、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月亮总是古人用来传达思念的意象,同一个月亮,分隔两地的人却不能一起观赏。李白这首诗写出了妻子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新课标要求背诵此诗。

 

7、最浪漫的中秋诗词——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此诗明明是写秋天月色,但是却充满了一种活跃的气氛。虫声喧嚣,赶走了秋天的寂寥,让人感受到一种浪漫。新课标要求背诵此诗。

 

8、最伤感的中秋诗词——白居易《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战,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怨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断肠,玉兔银蟾远不知。

 

注解:白居易一直是以叙事诗见长,但是这首《中秋月》却写得十分缠绵伤感。中秋月圆夜,本是团圆时,但是思念之人分隔两地,白居易说月亮不懂得这种断肠的牵挂,可谓伤感至极。

 

9、最俏皮的中秋诗词——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解:这首中秋的诗写得十分俏皮,恰如皮日休的名字一样。皮日休写下这首诗的前一年刚刚高中进士,所谓意气风发,因此此诗的意境也是清新明快,是众多中秋诗词之中为数不多的“俏皮之作”。

 

10、中秋诗词

 

《中秋》

 

作者:李朴 年代:唐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译文】: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篇3

我们今天隆重召开西安市教育系统创卫监督评估团成立大会,出会的领导有西安市教育局创卫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黄新南;西安市教育局创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我们还特邀了西安市创卫办的张学诚参加我们这次大会。今天参加大会的还有:各区县教育局主管局长、创卫办主任、创卫监督评估员;各直属院校(单位)主管领导、创卫办主任、创卫监督评估员,共计150余人。

目前,西安市的创卫工作不断深入,各区县、市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对创卫工作更加重视,普遍采取得力措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今年上半年的创卫工作考核中,我局取得了第一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另外,我们也获悉,国家爱卫会将于下个月对西安市的创卫工作进行暗访,创卫工作的形势非常严峻,我们的压力也很大,因而成立教育系统创卫监督评估团对推进教育系统的创卫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下面就请市教育局创卫办副主任孟瑀宣布教育系统创卫监督评估员管理办法

一、市教育局创卫办副主__*宣布教育系统创卫监督评估员管理办法。

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将教育系统的58名创卫监督评估员进行了分组,下面,请宣布创卫监督评估团分组名单。

二、宣布创卫监督评估团分组名单。

创卫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监督,下面就请

市教育局领导颁发教育系统创卫监督评估员监督证。

三、由领导颁发教育系统创卫监督评估员监督证(区县直属分2批,每批4人)。

因时间关系,其他评估员的监督证,会后到门口签到处领取。

四、区县创卫监督评估员代表1人发言 未央区:__*

请未央区创卫监督评估员代表__*代表区县创卫监督评估员发言。

五、直属创卫监督评估员代表1人发言 83中: __*

请83中创卫监督评估员代表__*代表直属院校(单位)创卫监督评估员发言。

下面,我们请黄局长作重要讲话。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继承;现状;策略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较多,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从中找寻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与技巧。小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片面的吸收外来文化而忽视本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可取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些许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形式单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是除此之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及内容较少,无法很好的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局限。其次,教学方法亟待创新。古诗文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教师的引导方法与教学思路没有及时进行拓宽,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不明显,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时期,教师应非常明确教学的主旨与目标,按部就班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不利,这些都应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改进。

2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2.1重视基础教学,从汉字文化继承开始

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古诗词、文言文、戏曲,因而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应从基础开始,不要拘泥于形式。汉字是民族的瑰宝,它的演变过程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它是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的基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汉字文化教学着手,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趣味。汉字变化多种多样,通过基础偏旁部首的整合都能很好的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进行文字演变的展示(如下图),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可以通过笔画的增减来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博大精深。如“人”字加一横就是“大”,“大”加一横就是“天”、“夫”等等,诸如此类的汉字非常之多,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字典,拓宽学生对汉字的认知。

2.2重视氛围营造,开展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如古诗词、插图等都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展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词与白话文不同,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条件来营造较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下,更好的融入古诗文的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中国古典音乐,将每一首古诗当做一个故事来讲解,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环境下感受到作者诗中蕴含的深情厚谊。如古诗《悯农》,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农民种植作物的辛苦,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尊重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条件允许的话,语文课上可组织学生进行画国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古诗文中的情境呈现在纸上,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

2.3以教材为中心

语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轴线,即便是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也不能偏离教材。现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制都经过了反复的研究与筛选,它能够很好的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多种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及选择来进行深度开发,从中挑选出适宜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材料。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如爱国机智的王二小、聪明的华佗与司马光、勤奋好学的王冕、坐井观天的青蛙、骄傲的空缺等等,透过这些角色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反思与学习,学会明辨是非,树立勤奋好学、戒骄戒躁、爱国奉献等优良的品质。

2.4拓宽教学思路,将课堂进行延伸

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年龄与识字量的影响,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都需要通过大人的辅助才能实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适宜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如定期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可以彼此分享自己的读本,教师可在校内图书馆中借出读本来填充传统知识的空缺,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寓言故事》、《西游记》、《成语大全》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学生可以通过故事中主人翁的事迹来学到一些较好的品质,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

2.5教学生活化,弘扬区域文化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充分延伸到课外学习中,鼓励学生课余品读鉴赏传统文化。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王安石《元日》这首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春节文化给学生进行渗透讲解,人们喜欢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也独具文化氛围。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集中表现在人们对节日的尊重与喜爱。

3小结

传统文化的形成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较多的文化精髓与人文情怀,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小学生可以更好的树立科学的三观,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教学工作者应正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性的加以改进与创新,改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的进行新思想、新方法的吸收与接纳,真正的发挥出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品质优秀、道德高尚、文化水平较高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冯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02).

篇5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只唯实。下面围绕这个“实”字谈我所追寻的语文课。

第一,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

“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用窦桂梅老师的话说,“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目前小语教学异常活跃,多种思想、观点、口号迭出,如同《瀑布》一诗中所说:“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似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面对光怪陆离的时尚,面对朝三暮四的浮躁,面对眼花缭乱的提法、五花八门的口号,我们要内心淡定与从容,冷静理性地凝视、审视语文课堂与语文教学,做出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例如对语文的定位:智力语文、诗意语文、情境语文、简单语文……在我看来,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就是讲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其他无论哪一种提法,作为语文教学一个研究课题,无可厚非。但要给语文教学一个总体定位,不敢苟同。张三说一套,李四说一套,结果会乱套,广大教师会无所适从。

关于古诗教学,流行一种说法,淡化逐字逐句的讲解,强化情感的朗读。“淡化”论来自何处?朱光潜、朱自清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分歧意见。朱光潜先生不赞成古诗讲解,朱自清先生则认为古诗非讲解不可。有位名师论文自称朱光潜派,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走朱自清的路,引领学生分析理解诗意,不过是非常艺术地进行。我是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朱自清派,彻头彻尾的朱自清古诗讲解论的实践者、拥护者。理由很充分:如果不需要讲解,为什么还要出版那么多的古诗词鉴赏书?

最近,我到一个学校借班教学《回乡偶书》,我先要学生自己尝试理解,学生认为“回乡偶书”是“回到家乡偶尔捡到一本书”,“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了”,学生从字面上的理解令人捧腹;“乡音无改”译成“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我问学生有问题吗?学生说没有。我问“口音”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口里发出的声音”,你看又笑话了吧。曾经就古诗词的教学要不要逐句理解,我与同仁讨论,有位朋友持这样的观点:小学生嘛,对古诗词理解错了不要紧,长大了自然会知道。我说,假如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小学生做数学“1+1=3”,数学教师也不必纠正,长大了自己会知道。伟人在《实践论》中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最近我习练文征明的字帖《屈原九歌》,有的句子不懂意思,习字进不了意境,心里别扭。我找来资料,在逐句理解后,写起来心里顺畅,下笔流畅。习字要理解字帖,读古诗可以不理解诗意吗?

前文提到:“只唯实。”这个“实”,包括中国的实情。中国目前的考试,仍然保留“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这样的试题,平时理解不过关,学生如何应试?我们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应试,不要分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取得分数的途径不同。素质教育是通过教学改革,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正如一种形象的说法:你要鱼,给一张网;你要柴,给一把刀;你要粮,给一把锄。这样的教学,变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舍弃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生也能得到高分。应试教育则恰恰相反。

在上述理念、观点观照下,我教学《回乡偶书》定下“四会”目标: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其中“我会理解”和“我会朗读”是重点,重点中的重点又是指导理解古诗的方法和朗读古诗的方法。我在“教后”笔记中坚定地写道:“为了学生的未来,不让学生一知半解。”

这是我第一个教学观: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而不是跪着上课,上别人的课。

第二,观摩课上成日常课,日常课当成观摩课上

如何评价语文课?什么样的课是好的语文课?我一直用两个标准。一个“时兴”标准: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通俗”标准: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听课教师凭听课笔记可以去上课。

“时兴”标准暂且不说,只说“通俗”标准。换个说法:既要好看,又要好吃。“好看”,有创新有突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好吃”,符合课标精神,实实在在,看得见、学得到、用得上,教师凭听课笔记就可以进课堂移植上课。有些课好“看”,但不好“吃”。例如为了一节课,光课件就要准备十天半月,这样不现实的观摩课,只有观赏价值,没有学习推广的价值。

日常课与观摩课是两个对应的概念。辩证地看,观摩课是特殊时间、特殊空间,教师扮演特殊的角色,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一般来说比日常课准备更充分,展示的过程更精彩,这可以理解。打个比方,今天有客人来,总要多弄一两个菜,让餐桌丰盛点。但是观摩课如果作秀、作假、表演,失去语文教学本真,这就成观摩教学之大忌!为什么又提出要把日常课当成观摩课上?那是因为有人上观摩课认认真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日常上课则马马虎虎,甚至不备课就进课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连教态都有天壤之别。有学生说:“我希望天天上公开课。上公开课,老师特温和,笑得真美。平时可凶啦!”两种课两副面孔,不行,要有同样一副学生喜爱的面孔!

第三,上简单的课、艺术的课

《于丹〈庄子〉心得》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一张天下无双的良弓,爱不释手,但嫌外表不华美,于是请工匠加工刻上行猎图。这个工匠展示其绝技,雕上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持弓人满意了。可是他用力一拉,弓“啪”的一声断了。恰恰是这把良弓承受不了过多美丽的花纹图案。我们冷静想一想,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复杂变简单才美,才有生命力。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来访者与童子的对话,一问一答,而诗中将问话省略了,只留下童子的回答。如果将问话补充,就是常见的问答对话,白描无华:

“你师傅呢?”

“采药去了。”

“哪里采药?”

“就在这山里。”

“怎么看不见呢?”

“云雾太浓,当然看不见。”

三番问答,至少六句表达,贾岛以答句包问句,精简为20字,益见情深意切。就那么简单、明白,因为简单而美,美到极致,才流传千古。

我们的语文教学,本来简单可以做得更好,可一味追求华美,适得其反。例如,复杂的结构、复杂的程序、复杂的提问、复杂的手段,结果把自己和学生弄得苦不堪言。我曾邀请《翠鸟》的作者陈益清先生一同去听《翠鸟》的教学,执教教师从文章的结构、遣词造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引导学生分析讲解,滴水不漏。课后,益清先生感叹:“太难为我们的教师了。他讲的连我本人也没有想到。当时我的创作意图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你喜欢的东西,仔细观察它,就能写好它!”

还有一个笑话式教例。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在教室里布灵堂,放哀乐,来校访的家长以为学校开追悼会,即返回。第二天另一个班上这篇课文,家长再次来访,走到校门口,又听到哀乐,心里狐疑:学校怎么接连死人啊!

语文课要上得简简单单,但光是简单还不行,还要有艺术。简单是艺术的简单,艺术是简单的艺术。打个比方,用一根红绳,绕出各式各样的吉祥物――“中国结”,既简单又艺术。

好多年前,我看到一节课,至今没忘。一位山里的教师,教学古诗《春晓》,怀里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一边晃孩子,一边带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怀里的孩子睡着了,课堂里的学生也昏昏欲睡。这恐怕是天底下最简单的语文课,但也是最无艺术的语文课、毫无美感的语文课,学生不是享受,而是受罪。

我赞同江苏特级教师潘文彬的一句话:“语文教学要行走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

第四,上实在的课、有效的课

从“效”字的角度将语文课堂分类,可分为:无效课、低效课、负效课、有效课、高效课。五类课,我追求有效课,或者叫“实效课”。例如二年级上册第30课《我是什么》第三自然段:“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有教师用表演法教学,引导学生表演怎么睡觉、散步、奔跑……试想,小孩子谁不懂这些概念呢?这样的课无效、低效。另一位教师教学这课,用以错求正法,错排语句,“平常我在池子里散步,在小溪里奔跑,在江河里跳舞,在海洋里睡觉。”与原文比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的排列正确?使学生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注意恰当运用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这个目标的确立,引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的口号提出后,北京优秀青年教师吉亚春补全这个口号,提出“学生用教本学”,很有创意。教什么?学什么?课改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状况看,三维只有两维得到落实: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以教本为依托,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我们语文教师万万不可忽视这个教学的大“效”。

第五,上创新的课、和谐的课

创新是大势所趋。从国家到行业,从集体到个人,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不创新没有活力。但创新不是赶时髦,不是猎奇,不是作秀。创新有个前提,就是“和谐”。和谐讲科学规律,离开科学规律,谈不上和谐,创而不新。当下流行一句话: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笑什么?笑你傻!笑你违背规律。例如《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衰”是生字,我起初设计用“字理识字”,讲解“衰”与“”(蓑)的关系,“衰”字的中间部分“口”字加“一”的字理,是古人穿的蓑衣上的扣眼和扣子。后来一想,二年级小朋友要装下这些知识,勉为其难,于是删除这一设计。再如有位教师进行识字教学,对本课只要求会认的字,教师不厌其烦,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字形,挺复杂的字真难为一年级的学生了,怎么也说不清;有几个安排在本课书写,早已认识的熟字,教师却让学生每个字重新注上拼音,反复拼读。拼音的作用是拐棍,试想:当一个已经会走路的人,又硬把拐棍塞给他,让他拄着拐棍走路,行吗?教师如此处理识字教学,科学吗?难怪学生对教师有些违背规律的做法不以为然,甚至很烦。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的理解:合乎教育教学规律,就是素质教育。任何创新不能离开规律,不能脱离实际,否则上帝就发笑。“天下的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走任何一条新路,前提是“和谐”。决定一堂课的和谐是多方面的:文与道、学与导、自主与合作、文本与体验、理解与感悟、预设与生成、学业与评价等等,如果在一个环节出现不和谐,就降低了课的质量。当然,完美无缺的教学也是没有的。

每人对课的认识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当然课堂教学观也不一样。我谈的仅是个人观点,一家之言,意在引起大家思考、碰撞,找到一条顺乎自然的语文教学大道。这样,人一思考,上帝不是发笑,而是点头微笑!(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

篇6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教学困惑;基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实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进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当然矛盾和困惑也在所难免。带着这种实践和探索,我进行了调查和探究。现将我调查的情况作以整理,形诸文字,仅作教学反思和抛砖引玉。

一、调查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

二、调查范围

金洞初中语文教师和初中学生。

三、调查方法

走访、问卷调查、座谈、情况统计。

四、调查报告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才从小学脱离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的课文学习中去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一是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二是学习中探究的组织和实际效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际价值,达不到应有效果。

在与老师的交谈中,百分之三十的老师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且颇有心得,也有一定的收获;百分之三十的老师主张阅读教学以教师讲为主,这种传统的教法他们得心应手,而且学生也已经适应了;百分之四十的老师,介于二者之间,不讲,则探究式学习到底怎样组织,他们实在困惑。讲吧,又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叛逆,况且很难让学生满意。

在对学生的问卷中,一部分学生力主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开发智慧,发展个性,这当然是那些学习优秀的同学;一部分学生则留恋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方法,这主要是大部分女生和较差的男生;而大部分学生则无所谓,这一方面是懒惰,习惯于不劳而获,另一方面则是对自主探究没有把握。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要不要逐句翻译讲解?

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知识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基本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得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老师在这方面的观点,也是分庭抗礼,莫衷一是。主张讲的,自然是文言功底较好的老语文教师,主张不讲或少讲的,当然是比较年轻观念较新的语文教师。学生呢,也是各占半壁江山,不相上下。其实主张讲的居多。

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

现在的初中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的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业和作文来更是错别字满篇,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

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唱起流行歌曲则精曲联唱,乐此不疲,说起明星趣闻轶事,更是如数家珍;读起文章来往往语音不准,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节奏、音调、情感了,而说起电视剧和言情小说却是争先恐后,精彩纷呈;动起笔来简直是“别字大全”,鬼画桃符,所谓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凡此种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颇感棘手,又不知从何入手抓起。

困惑之四:教材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学的实际?

现行新课程教材新增了语文综合性活动,设计的语文活动虽然花样翻新,但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的确很难。专家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他们怎样去查资料,怎样去做调查,怎样去野地探险,怎样去胜地旅游?可是如果不做这些准备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从现状看,对于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确是十分头痛的矛盾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这种活动只是说说而已,有的甚至跳过。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活动也是毫无兴趣,有与没有,上与不上,根本无所谓。在教学实践和调查中,我本着“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倒也颇有收获。到底怎样解决以上这些也许长时间困惑一线教师的问题,在调查中,通过商讨、辩论、论证、查询等方式初步研究出解决问题的一些主要措施。

其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所谓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在阅读课中,教师就是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的去听、去说、去读、去写。所以,我们应该多在如何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

其二,分层教学,因势利导。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上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尽力避免教学中的“一刀切”,即尽量避免造成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消”。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把语文知识点根据其难度大小进行一定的拆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要求,而对感到吃力的学生给与一些难度较低的要求。如对生字词的积累掌握中,就提出会读、会写、了解用法和掌握读音、写法、意义及用法的不同要求。学习文言文,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较为透彻的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色,还要求他们把每篇经典的文章完整的背诵下来以积累语言材料;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点就行。

篇7

关键词:5G时代;砀山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15G时代背景下砀山县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砀山县紧紧围绕建设“皖北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加大投入的同时,把大力推进全球化旅游发展作为全县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把5个新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全球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策略,编制全球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重点建设天鄂州和盘龙湖、以老黄河为依托的旅游区,将旅游带、梨树王作为核心的全球旅游新格局。着力打造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和体育的紧密结合及互动发展。在体验采摘和观赏万亩梨园的欢乐中,品味砀山独有的诗情画意,感受着砀山醇厚淳朴的民风,传播着砀山科学发展的成果。以梨为媒,也是农业观光、文化旅游、工业扶贫的有机结合。

25G时代砀山县旅游发展的优势

2.1旅游资源丰富

2010年4月,砀山县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定为全球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砀山县地处黄淮平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果品生产县之一,沿黄河故道两侧,分布有世界上最大的果园之一。春天是花香四溢、五彩缤纷的花海,秋天是果实累累的秋收圣地。此地因盛产砀山梨而被誉为“世界梨都”。其梨树的独特景观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文化,这也是它能吸引大量周边游客来此开展水上娱乐、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买)酥梨的原因之一。砀山县历史悠久,它的北部有一条十分罕见的护城河,前有“飞流直下三千尺”,后有砀山护城河如玉带,四面绿树相环绕。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吸引着县城及周边县市的居民,是水上娱乐、欣赏地方戏曲文化、购买土特产的绝佳场所。

2.2优越的地理位置砀山

作为安徽省的北门,在史籍中是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砀山作为安徽省的近海地区,距连云港仅200km,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贸易市场。砀山位于东部沿海和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辽阔,具有东西贯通、南北贯通的地理优势,有利于接受和引进来自南北、东西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本,实现区域互补。

2.3政府的“推陈出新”

在《安徽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安徽省把皖北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受政策支持,砀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将旅游业将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旅游投资、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惠民利民政策。同时,砀山酥梨种质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和县旅游局领导对旅游开发给予了高度的热情,积极配合相关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旅游开发氛围。砀山县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省旅游局重视皖北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县域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积极统筹规划老黄河旅游开发区和老黄河旅游开发区核心区作为开发重点,打造属于砀山县的独特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路径。

3砀山县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3.1旅游发展受限且产品单一

自2020年以来,疫情等灾害让原本热闹非凡的旅游业遭受了重大打击,花季无人赏花,果季无人采果,一片清冷寂静。虽然这种现象到现在已经有所缓解,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而且砀山旅游特色产品销售样式过于单调,包装也不够新颖,难以带动生产。砀山县以打造旅游业作为发展之路,其现有民宿、酒店的环境质量却参差不齐,大多数房间设计较老化,既没有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也没有与当下发展潮流相结合,没有形成独有的风韵。砀山县虽有着与别处不一样的独特风景,但景点内可观看的元素过少,容易产生视觉疲劳[1]。

3.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一个成熟的旅游区必须有同等水平的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旅游接待中心、购物场所、卫生设施、停车场、餐饮场所和住宿场所。砀山县不缺生态旅游景点,但砀山县现有民宿和酒店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布局不具有地方特色,甚至少数内部布局设计不合理,各景点旅游设施落后。许多景点的饮食、生活、旅游、购物和娱乐基础设施不足,道路开发不完善,面积狭隘,空地分布不均匀,停车位划分面积不足导致停车位数量较少。由于当地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且安保设施及环保设施不完善,每次旅游旺季过后环境卫生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导致卫生条件下降。不少游客吐槽在砀山旅游期间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高层次特色产品也成为稀缺品,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且砀山生态旅游建设基础投资体系不牢靠,基本是低投入或无投入,市场推广、销售等渠道不畅通,使游客处于停不下、游不好、留不住的状态[2]。

3.3特色文化挖掘层次过浅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文化特色,古老的黄河文化和独特的梨文化是砀山发展的文化动力。砀山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地之一,现有的黄河故道的旅游开发并不是通过其本身所存在的文化特色,而是依靠良好的地理资源、成熟的市场营销手段和砀山梨的品牌效益优势吸引游客。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景区开发过于简单化,缺乏理性的系统规划,资源开发了无新意,导致砀山的梨文化和黄河故道文化得不到更深层次的体现和挖掘。一些休闲旅游产品无法与梨文化、民俗文化、黄河故道文化、汉文化等相结合。虽然砀山旅游业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也都比较好,但随着人们对绿色旅游的追求,受心理暗示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游客追随大众消费,对地方特色文化及相关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产品的市场导向。

4砀山县旅游发展策略

4.1打造“文化旅游”新思路

景点作为旅游景区的主要风景区,景区内包含的景点越丰富,内涵越广,游客在旅游中所能领略的风光就越多,感受也就越深刻。旅游的意义自然而然地更上一层,游客对景区的喜爱度也会随之提升,间接地提升并带动了整个景区的名气与客流量。砀山县的旅游时间四季皆宜,景点积聚现象较好,景色独具一格。近年来,梨花节、赏花季、采梨节等活动的举办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形式,为景区的宣传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砀山县的旅游优势不言而喻。但是景区构成元素稍微单调,容易让游客感觉审美疲劳,所以砀山景区应注重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做好景区资源的再开发和创新[3]。

4.2加强地方特色文化与景区的结合

中华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许多名家留下的无数文化艺术的瑰宝,应当被传承和发扬。开展景区诗词文化工作有利于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发扬千古诗词的文化魅力,营造景区文化氛围。结合砀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景区内文化长廊,设置文化标语和立牌,对砀山县非遗文化进行介绍和展览,用非遗文化的名声为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文化长廊可介绍景区的成名历史路程,著名人物事迹,知名景点等。文化标语和立牌的设计可以采用国风框架,用小小的一方框架圈出不同风景,搭配不同诗句,营造出无限的意境。例如,进园先是“杨柳梨花迎客处,至今时梦到城南”或“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到了佳境便是“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和“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等。建设打造“非遗一条街”和国风体验馆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型博物馆或结合商铺,也更好地发展“网红经济”,这不仅有利于宣传非遗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还能进入以文化带动经济、以经济保护文化的良性发展循环[4]。

4.3结合当地文化打造特色民宿

优质的民宿能让住宿者更深入地体验当地生活,满足精神回归需求。其实,民宿和酒店的房间布局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首先,可以通过参考设计师的建议或设计图纸,移动房间内的家具,适当增加或删除室内物件,再结合当地特色打造具有独特异域风情的文化旅游住所,促使室内环境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形成吸引顾客驻足的途径之一。其次,可以打造砀山印象主题民宿和旅馆,砀山印象主题民宿和旅馆在室内设计上可增加砀山的当地特色,添加与梨有关的设计元素,在无形中与当地政策相呼应,加深游客对砀山各景点的印象。再次,可以根据不同的游客群体设计不同风格,打破单一相似的房间风格,吸引不同消费群体,由顾客自主选择入住,加强了住户的体验感,为住户带来了更加愉悦的心情,同时也丰富了自身内涵。砀山印象主题民宿和旅馆也可与旅游公司合作,设置旅游推荐路线和旅游景点风光体验馆等特色场所,使游客切实地感受异乡文化气息。

4.4开设地方特色美食馆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美食文化来势汹汹,迅速风靡全国,不少地区都有主打美食文化的美食街和时不时开展的年度美食节。无论是美食街还是美食节,主办方都很好地利用了现在流行的“网红经济”。美食总是能更直接地使人们感受来自另一个地区的文化冲击,抚慰一个人疲惫的精神。砀山特色美食丰富,其中不乏名列砀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美食。以地方特色美食馆为例,吸引当地美食类非遗传承人和特色菜系厨师坐镇。旅客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和付款的方式,结合餐馆的宣传和优惠等活动,选择不同的就餐方式:或选择预约即时就餐,来去自如,没有行程负担;或选择先授课、后食用的方式,观看现场烹饪过程,了解特色菜品做法,使自己更好地了解当地特色菜品的来源和历史,这既有利于对美食类非遗更好地保护,也为其弘扬作出了贡献。特色餐馆不同的经营模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吸引不同游客群体,达到不同的宣传效果。同时,特色餐馆可以结合当地特产的砀山梨,开创更多新菜品,可以很好地消耗富余农产品,节约材料运输成本,同时也可以为砀山梨打下一个新宣传。

5结语

砀山县作为“世界梨都”,有近3000年的文明史,自古便是战略要道。其“世界梨都”的美誉,也为砀山县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优势。当然,其资源的调整和创新具有较大意义,通过调整和创新,可以改变民宿和旅馆内部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为旅客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利于舒缓旅客情绪,为旅客带来好心情。改变景区组成元素单一、内涵单薄的现状,打响文化旅游的招牌,为景区文化内涵的丰富及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带动全县文明氛围的营造,打造文明县城。同时,为砀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时代舞台,不仅是为了保护非遗文化,而且为其今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拥军.浅议乡村民宿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N].十堰日报,2021-01-26(4).

[2]潘艳茹.共居型民宿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3]周璐.互联网在自助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2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