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未来范文

时间:2023-03-27 20:0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知未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创新方面,苹果公司这些年来的成绩有目共睹:他们可以拿出一款完全不同的新产品,然后让用户疯狂地爱上。在我读到过的不少资料里,苹果公司的老板乔布斯都表示同样的看法:创新不必关注用户的想法,因为他们还没见过你的新产品,也不知道新的应用是什么,如何能给你提出需求?乔布斯有过去二十年的成功创新成绩,自然可以这么骄傲。其他人能做到么?

想要预测未来,先要回顾历史。考虑IT产业疯狂的发展和变化速度,只回到我们还有些记忆的10年前吧。

2001年苹果(那时候还叫苹果电脑)的主力产品是iMac G3。但是和现在的平板电视般造型、铝合金外壳的iMac一体机完全不同,那时的iMac还在使用CRT显示器,外壳则是漂亮的半透明塑料。看一下iMac G3的核心:2001年上半年的iMac G3 400使用PowerPC G3 750处理器,CPU主频为400MHz,晶体管数为635万个。虽然PowerPC处理器使用RISC架构,主频与我们熟悉的X86处理器没有什么可比性,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台式机处理器仅仅400MHz主频也实在不算高,更别提不到一千万的晶体管数了。iMac G3 400存储配置是10GB硬盘,64MB内存,内置的显示器则是一部15英寸的CRT,分辨率为1024×768。这些都是当时台式机的标准配置,PC和Mac区别倒不算大。

我们再回到2010年。苹果今年最热门的产品已经不是iPhone了,更不是iMac,而是令人着迷的iPad。iPad使用ARM架构的处理器,CPU主频是1GHz。提醒一下,iPad只是一个超轻量级的计算设备,而现在的台式机已经轻松突破2GHz,而且是多核处理器。可惜iPad处理器的更详细信息如晶体管数没有透露,但毫无疑问远远多于10年前的PowerPC G3产品。iPad的存储配置是256MB内存,16G闪存。iPad的LCD显示器分辨率虽然也是1024×768,但对角线尺寸只有不到10英寸。

从内部规格来比较,10年后的手持设备iPad显然已经超越了当年的主流台式机。产品性能的快速进步对了解摩尔定律的用户来说应当可以预测,但是性能之外的呢?

在外部规格方面,iMac G4和iPad简直有天壤之别。尺寸数字就不用列出来了,想象一下微波炉和盘子的差距就差不多了。重量方面,iMac G3是15.7Kg,只能放在桌上用,还别随便挪动;而iPad只有0.68Kg,随身携带不成问题。

篇2

深深触动我的,不仅是曲折而离奇的情节,还有作者风格升华为话语的一句灵魂:“如果过日子就好像翻一张旧报纸一样,什么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还有什么意义?那样会完全失去了每天清晨对全新一天的希望与激情!

直到看到这句的那一刻,我才算彻底地醒悟了过来,原来能够提前知道每天发生的事,是多么的痛苦!一个人知道了明天,就不会再对明天满怀着希望与憧憬,整个人一天就会荒颓下来,就连原来可以做成的事都做不到了。

如果一个人他预知未来,知道他过两天就要得病死去,那他还会努力地去用自己仅剩的余生去做一些未完成的事儿吗?在这儿我不想一棍子全打死,我认为出于人的本能,有五分之三的人会选择失去信心,整日无所事事,或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死神来取走他的性命。

但是,如果我们把事情翻转过来,那个人并不知道他自己不出两天便会与世长辞,他必定会像往常一样做事,而且神采飞扬,定能完成许许多多的事情。

篇3

原谅我错过你精彩的过往,那所向披靡的米兰王朝;原谅我恰好在你的巅峰时期被你的光芒吸引;也原谅我坦诚地说出最初将我引入你的世界的,也仅仅是你俊秀的脸庞。但自我走近你的那刻开始,也便下定决心作长久的陪伴。我开始了解你的过往和一切,你的信仰、你的成就,当然还有你纯粹的爱情。渐渐我意识到你能打动我的不仅是完美的外表那般简单。

就这样,我以为岁月可以安静地长流,以为时间会为最美的时刻停驻。但那天伯纳乌的欢呼声好像开始慢慢打破我这些天真的“以为”。伤病面前,似乎所有的光芒都无济于事,皇马战术体系下你似乎也无法为自己赢得稳固的一席之地。逐渐谩骂声与不信任也随之迎面而来。在伊比利亚你度过了怎样隐忍的四年我无从得知,却只知道壮志难酬的遗憾与痛楚,它清晰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与你当初想要在马德里取得成功的期许一齐烙印出我心中最深重久远的疼痛。

终于上帝给了你一束光,引你走出了四年的晦暗迷茫。圣西罗又迎来了自己当初的王子,就好像他从未离开过。从此不再颠沛流离,不再遭受质疑与摒弃。此去经年,你眼角也逐渐刻琢出深深浅浅的皱纹。然而当你进球后手指队徽的时候我才深切地懂得所有的过往只是岁月的沉淀,磨平了锋芒却积累起成熟;当你错失破门良机后,曾经的队友在教练席上起身为你鼓掌之时我才恍然意识到,如今的你,依然在场上追逐梦想已属不易。

不知道还是否应该期望些什么,但至少不会再错过任何一场有你的比赛。我害怕有一天当你开始追忆这些场景之时,我的视线也会逐渐离开这片承载着你所有足球梦想的绿茵场。当然我并未曾想过让时间停留在过去,曾经现在与未来的你都很美好,这些只有一起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吧。

篇4

人物介绍

蓝郁

一个六年级小女孩,爱幻想,爱做白日梦。乐观、幽默,把任何事都看作是好的事。班上三大美女之一。别看她才小学六年级,却经历了许多场冒险,这次的时空隧道隧道就是她发现的。

子轩

蓝郁最好的朋友,属于比铁还铁的哥们级,胆大,爱冒险,和蓝郁正好相反。班上三大美女之一。

美枝

蓝郁的第二好朋友。美丽、开朗,很招男生的喜欢。曾有20个男生向她表过白。(其中有葛天豪)班花,班上三大美女之榜首。

莎莉

班上的头号暴力女,喜欢斤斤计较,爱好是动不动就尖叫。所有人都很讨厌她。在战斗中背叛于日军!(详见正文!)

葛天豪

班上的大帅哥,是五年级时转到二班的班。上一大半的女生都喜欢他(其中有美枝)。他喜欢美枝,并且表白了!他体育很好,特别是羽毛球,拿到过全国冠军。

篇5

2013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2012年影响世界的百人榜,名不见经传的技术宅男萨尔曼・可汗位列第四。2004年Khan先生用电子黑板系统遥距教他在新奥尔良市的表妹数学。他有意识地将视频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便让他的小表妹理解和消化。他开始把他的教授视频放在Youtube上面,从此,Khan先生的教授视频就变得很有名。在2009年,因为很多学生开始用他的教授视频学习,Khan先生就决定辞掉他的工作把制作教育视频变成他新的工作。每一个教育视频平均被点击超过两万次。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被Khan先生的教育方法吸引了。2007年他成立了非营利性质的可汗学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汗学院的成功是数字化教学的奇迹,更是一次课程的革命。可汗模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课程与教学的质疑和讨论,人们把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于这种可能会翻转未来教育的微课程。

接下来我们先认识一下微课程,2011年内蒙古的李玉平老师从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开始,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的学习模式。上海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我国举行了首个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这场比赛的推起人则认为微课程是微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关于微课程的概念真的不少,其实不论哪种说法,微课程的要素都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微课程并不只是视频就完成了,除视频外还有在线练习、自我评估、进度跟踪等工具,老师可以通过平台查看全班学生的数据,快速知晓学生的真实水平,以便加以指导。因此,微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密不可分,微课程是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总体来说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容量小,一个课程只围绕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时间短,教学视频一般不超过10分钟。自足性,具备完整的教学设计。基元性,不能再划分成更小的单元。易传播,适合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

微课程的未来,学生在家里观看视频自学并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自测练习,教师则释放了教学讲授的时间,课堂上重点开展讨论答疑活动。这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模式正好相反,造就了时下最热门的名词:翻转课堂。在国内也有一所学校利用微课程翻转课堂的实验中率先突出重围,它就是位于重庆市的聚奎中学,现在人们提到它不再是百年名校,而是中国式可汗学院,2011年以来,聚奎中学借鉴“可汗模式”,结合原有的541高校课堂模式,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翻转课堂基本模式。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首先教师集体备课设计导学案,制作教学视频,形成微课程后上传到学校平台,学生用平板下载微视频,进行学习并完成自测题,随后他们参与小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时产生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汇总给教师,这样教师就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辅导计划。2011年12月30日,学校对全体师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多的学生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8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更容易理解。100%的教师愿意继续进行实验。

篇6

那么该如何帮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呢?这就是员工职业规划管理需要做的工作。现在的企业招聘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取向能否与企业的文化相匹配,公司首先要“招对人”,在此前提下谈职业规划才是有意义的。

用软文化取代硬制度

树立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所事事的人,也不存在不合格的员工,只存在不称职的管理者。我们看待任何一件事情或者任何一类人,都要从积极的角度去观察,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将其与企业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切忌放大或专注于员工的缺点,要更多地发掘他们的优势,传递正能量。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树立一种正向的思维,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培养“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意识

不仅仅是刚入职的90后员工,许多在职场上打拼了很多年的人,可能对自己的职业道路也不是很清晰。有的人会抱着一种消极的心态等待企业为他安排和规划、为他指出一条清晰的发展道路,这种心态非常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如果没有目标,职业发展也容易出现瓶颈。有目标的人,永远会比没有目标的人更能有所成就,不仅是对群体管理还是个人管理来说,有目标就意味着有方向感,有了方向感才会产生动力。作为一名员工,更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价值,同时结合自己的状况,找到与企业之间的契合点。职业规划一定不仅仅是企业的事,尤其关乎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导,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起责任;企业需要做的就是为员工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制度安排,但具体的路该怎样选择、怎样发展,那一定是员工自己的事。

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

90后在择业的过程中,可能对企业的口碑、制度、文化都青睐有加,但在工作过程中,却经常会发现难以与企业内部的人相处。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90后非常希望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也希望能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传达出去。因此,企业既要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也要保证信息之间的匹配程度,让员工既能看到企业内部的风向和变动,也能看到上级和同事对自己的真实想法,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发生的误解和纠纷,从而使员工获得一个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比如,在安利公司,企业内部的沟通就比较通

畅。以总裁与员工的沟通为例,之前采用的是邮件沟通的形式,每个月给员工写一封沟通邮件;如今为了迎合90后等年轻人擅用“指尖”交流的特点,总裁在公司内网开设了博客。除了经常通过写博文和员工沟通外,还不定期地推出网上聊天活动,和员工聊聊工作、生活和对未来的规划等话题。这些举措既营造了畅通无阻的沟通氛围,又拉近了和员工之间的距离,深受员工欢迎。

关注90后身边的“圈子”

人具有群体性强的特性。在群体中,他人会对个体产生各式各样的影响。如果想解决个体的问题,一定要将他周围人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如果从90后身边的圈子入手,就可能会找到一条通往员工内心的快捷通道。

和同伴一起成长

有些企业提出90后身上有一些突出的特点,比如相互之间容易有攀比的倾向。如果对这种“攀比心”善加引导,就可能会成功地将其演变成“上进心”。对于员工身边的同伴,比如和他一起招进来的同届学友或年龄相近的同事,企业就可以让他们之间相互影响。通过树立一些好的榜样,并且进行恰到好处的宣传推广,让员工体会到,如果在企业中有突出表现,自己也会得到精神或者物质上的满足,从而激励他与其他优秀的同伴进行竞争。90后愿意快乐地享受工作而不是忍受工作,他们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被命令勉强去做事,他们认为胜出是基于自身的“绝对成长”而非“打倒对手”;所以,从一个企业或团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他们的竞争方式是更良性、更双赢的方式,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组织氛围,使组织每一次的经营交接趋向于平稳和低成本,也使组织的价值文化信仰可以真正聚合、传承。而这也要求企业在进行宣传和表彰的过程中,要在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下进行,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90后,让他们增添效仿和学习榜样的力量,从而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发挥直接上级的影响力

员工出现情绪低落乃至离职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直接主管疏于管理。如果主管能够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法,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员工就能工作得更加得心应手,也能感受到上司的尊重和理解。因此,企业可以先从部门主管,尤其是最基层的管理者入手,进行一些相关的培训,教给他们如何理解、包容具有不同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的人,教给他们怎样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如何带领、凝聚和激励一个团队。

当然,提升管理能力,不仅是员工的直接上级,企业其他层级的领导者也应如此,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具有正面意义的行为举止,会对年轻的员工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从而能在企业形成一种和睦、融洽、积极的文化氛围。

莫忽视关系圈的力量

员工的关系圈既包括公司内部的同事,也包括公司外部的私人关系圈(比如家人、亲戚、同学、好友等)。通过这些关系圈,企业可以对员工间接地产生影响。比如,国内有些企业会把员工奖金的一部分直接发给其父母,而家人通过企业的这种举措,感受到的是企业对孝道的重视,随之会对企业产生极大的好感,进而积极鼓励子女努力工作,回报公司和社会。其实这就是在向员工传达“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和正能量,这对员工价值观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

另外,现代通讯技术发展得非常迅速,每个人都可以检索到大量的信息。90后员工非常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如果企业想开发信息渠道去了解员工的社会关系,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功能,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工具,与员工之间建立起更为亲近的联系,或者深入到员工的关系圈子中,关注他们与朋友或同事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可以将员工在企业的优秀表现公开展示在他的关系圈里。如果利用传统的方式去表彰,可能不会传播给更多与员工有紧密联系的人,而在员工的朋友圈子中公开表彰,会让员工觉得更有面子和成就感,也可以帮他在圈子里树立威信,提升其影响力和自信心。

用兴趣激活职业发展通道

虽然职业规划更重要的在于员工本身,但是仅靠员工自己的努力依然是不够的,这需要企业和员工双方的相互促进。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资源,让员工看到发展的方向和愿景。

上好第一堂培训课

互联网是90后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高度敏感地接收各种信息。而在90后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对现在和未来比较迷茫的

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把握好90后进入职场的第一堂培训课,否则他们对多元价值的长时间辨识会成为企业文化传承的障碍,强烈的自我意识也会使他们很难融入团队。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尤其是在做入职培训时,首先要用企业内部鲜活的故事向新员工清晰生动地阐释企业文化,让员工了解并感知到企业的价值观,并且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并接受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和形式,使其能够将自己的个性特点与企业的价值观相结合,成为一个有着“企业标签”的员工。90后进入企业的第一课,要以他们的喜好和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让他们参与进来,引导转化他们的能量,这样的培训才能保证效果。

架设趣味横生的职业发展通道

对于企业来说,职业规划并非是铺好的一条路,而更多的是建立的一个成长通道。职业发展通道大体来说有管理通道和专业技术通道两大类:管理通道适合有管理才能和管理潜质的员工;专业技术通道面向擅长进行研究开发和具有专业兴趣的员工。现在还流行第三种发展通道,即事业通道,利用这个通道,公司能够提供员工一些资源,帮助员工创业,培养其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通过这三种通道的建立,企业会为员工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也能对员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通道的建立,要视员工的个人专长和能力特长而定,一方面需要公司管理层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一些人事测评工具,对员工的职业倾向进行测量和分析。

发展通道架设好之后,如何引导和激励员工向着合适的方向去努力,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有效的设计。盛大网络公司从90后喜欢电子游戏的心理入手,将游戏的理念引入到工作方式中来,从废寝忘食地过关得分的游戏模式中获得灵感,利用“积分机制”激励员工在自己选择的职业通道中进行个人能力提升。在盛大网络的积分机制中,经验值是衡量员工发展的标准之一。盛大的岗位职级会被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上升速度不一样,有的阶段会成长得非常快,收获也非常多,但难度也很大,这就像游戏中的玩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成长阶段一样。每个级别会对应一定的经验值,有些是完成本职工作后可以获取的,有些是额外贡献可以获取的等等。前者就像游戏里面的“打怪升级”,只要不犯错误,经验值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增长;而后者就如同游戏里面的“做任务”、“做副本”,以项目为单位拿到更多的经验值。能者多得,干得越多,经验值就越高,积分也越多,晋升得也就越快。而积分在人力资源体系中是有体现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管理软件查看积分和任务。这种职业发展设计非常有趣,适应年轻人的喜好和兴趣,而且操作起来十分有效,更能激励员工快速准确地进入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并在通道中迅速成长。

“留白”给员工更大的展示空间

篇7

关键词: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09-02

摈弃应试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至今仍有很多人还在坚持围着分数而教学,坚持着多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应试教育背离教育的本义,教育目标错位,教育方法粗暴,教育后果严重,在有些地方却始终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摒弃。

为什么素质教育在历经了二十几年还是没有全面开展,而应试教育却仍在有些地方大行其道?这不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是教育管理中急功近利的、简单粗暴的评价标准导致的教育乱象所致。

每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有良知的老师心里都清楚,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并没有完全跳出应试的旋涡,甚至有的学校还在行素质教育之名,干应试教育之实。为了升学率,一些学校在教育方法上的选择、教育评价标准的确立仍然服从于考试需要。为了追逐考试分数,有些学校以分班、补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教师在自觉地、辛苦地上课、考试,学生在被迫地、痛苦地被学习、被应试,使得素质教育不能有效开展,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

据了解,为了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在新学期对新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班,按照千奇百怪的测试成绩从高到低将学生分到“英才班”、“实验班”、“直通车班”(通称小班)直至“平行班”(通称大班)。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就被打上了等级烙印。学生进了小班就意味着站在了“近水楼台”的起跑线上,获得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而未能进入小班的学生只能灰溜溜地挤在“二等仓”、“三等仓”的大班中。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周考、月考、期考中,学校教务处、年级部又会按照前一次每个学生考试的成绩将他们安排到不同层次的考场,有“精品”考场,有“烂桃子”考场(某些老师对后进生恨铁不成钢的戏称)。在“烂桃子”考场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有打呼噜的,有打闹的,有打坐的。本来一个“差生”也许只有一种坏习惯,分类考试过后就可能染上几种坏习惯,更痛心的是有的学生当初品行很不错,只是考试成绩差了些,由于长期处在“差生”群体中,久而久之,也就由青苹果变成“烂桃子”了。请问,谁该为此类“差生”负责,难道仅仅是“差生”自己吗?

在一些学校,应试教学还在占据着一定地位,例如设立“教改班”,其实就是“尖子班”,“导学案”其实就是习题集,“堂堂清”其实就是“满堂练”。平等的学生被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完整的学科体系被切割成生硬的训练题,丰富的学习内容被速冻成“考点”魔块。在我们这里,曾经流行一种叫作“课堂测试”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要求对督导的每一节课都进行当堂考试,根据学生考试分数认定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导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大大压缩教学容量,减化教学环节,强化概念记忆,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为当堂试卷很难考查)。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是因为领导定的调子就是教什么,考什么;教多少,考多少。这样,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出现了生机的课堂又回到“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老路上去了。如此折腾,素质教育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真正实现?

再说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应该都明白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考试评价体制的束缚下却趋之若鹜地以应试为宗旨实行教学,教学的追求就是要在考试分数上压倒左右,因为只要所教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夺得高分,教师就被认定为水平高超的人、师德高尚的人、绩效高档的人。为此,老师都乐意上课教重点、书上画重点、不考的不讲、不考的不练。以练代学,以考代教。为了自己的尊严、荣誉和绩效,抢课、拖课、占课,各种违规教学行为屡禁不止,过关题、提高题、拔尖题铺天盖地。甚至为了本班学生考试均分胜过其他班级的学生,不惜动员后进生谎称病假回避考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背离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这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教学,怎么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呢?

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思维束缚着广大教师的手脚,也加重着老师的负担。学校管理体制上的“一言堂”导致广大教师的民主诉求长期得不到表达和实现,逐渐形成职业倦怠心理。一些老师无法克制因学生考试成绩差而带来的纠结心情,有时就会出现加重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行为,以此释放心理压力,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说到底还是分数惹的祸。

应试教育横行校园,学生一进入初中就被灌输了“不一样”的学习意识,科目多了、任务重了、竞争强了。“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在开学第一天就给学生约法三章,停止上校外兴趣班,禁止与外班级学生交往,家长随找随到。“有办法”的老师在开学第一堂课就来一场“摸底考试”,然后排名,圈定哪些学生是重点“苗子”,哪些学生属于“不可教”之类。不出一年,“差生”就被制造和巩固下来。

、教育部曾经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要求各地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但是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至于报纸、电视上出现的活动精彩画面,有些不过是为了宣传的需要策划出来的。

在初中生活中,优生与差生只有一个区别,就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其他几乎没有差别。学校体育运动会800米以上的田径项目几乎没有人主动报名参加,能够跑完1500米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我见过一所初级中学的学生艺术节上,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少年风”节目,平日里没有机会展示的“差生”们模仿着从电视上抄袭来的现代舞,或是学着某歌星的腔调怒吼着“这样的日子怎么活”。“优生”从来是不上舞台的,“优生”的角色锁定在考场上,他们为了不辜负这角色,课间不出教室,回家不出户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试题做。看来,怎样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横在素质教育道路上的坎。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定位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8-01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与现代化建设最直接关联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包括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以及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必须随之而加快转变。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重新思考发展思路,摒弃不合时宜的提法和做法。

一、高职院校要成为高技能人才和应用技术的技术源

首先,关于“职业技术教育”这一专有名词内涵的重新思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这一专用概念,这是因为黄炎培老先生创建的中华职教社一直沿用这一概念之故。我们有时也简称为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这类教育统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

现在看来,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因为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当今是互相渗透、互不分离的。即使这样,两者之间仍然有差别。其中技术教育重在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技术素养;职业教育则重在岗位、岗位群或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旨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中所渗透的技术教育是与岗位和职业紧密相关的,因而是并不完整的;而技术教育虽然也渗透着岗位和职业的要素,但是它重在技术训练和技术活动的完整性,既可表现为教授有形的工具装备、机器设备、实体物质等硬件的技术要素上;也可以表现为教授无形的工艺、方法、规则等软件的技术要素上,还可以表现为教授虽不是实体物质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新技术要素上。

需要重新审视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既然同时也是高等技术教育,那么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高等技术教育的要素?

二、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

90年代以来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存在争议。将这一培养规格表述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则表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目前这种简单化、雷同化的表述,不仅在理论上是肤浅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不全面的。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劳动密集型到技能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必须根据这些新变化来重新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若干指导理念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为了突出与普通大学在类型上的区别,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到专业和课程的改革,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例问题。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分专业的具体情况,将理论教学课时一减再减,甚至有将实践教学来替论教学的倾向;不分具体的课程性质,一律套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等教学方法,搞得有些课程内容牵强附会,信息量锐减,大大削弱了现代大学集约式输出信息和传授知识的功能。结果造成理论教学缺斤短两,内容空洞化、稀薄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技术基础和后期发展。

二是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由于培养目标的重心下移和片面性,使得实践教学从内容上看比较浅薄,大部分学校停留在对某一实务、流程、软件的熟知和熟练上,缺乏对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完整训练;从形式上看,集中表现在顶岗实习呈“放羊”状态,质量严重下滑。

三是关于生产性实训问题。为了强调在学校里也能真刀真枪地进行技能训练,便引入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概念。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必须符合生产是真实的,产品是真实的,营销是真实的等诸多条件。而且有一段时间还强调校内生产性实训要占整个实训的80%。这种过头的指导思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既不符合学校实际,在现实中也很难做到。为了迎合这一指导方针,一些学校机械地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学校。至于利用学校宝贵的稀缺资源,究竟能覆盖多少专业,能为多少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能否可持续发展,效果究竟如何,却很少去客观评估。

四是关于产学合作还是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高职院校只能提产学合作,而不能提产学研合作。理由是认为研发不是职业院校的任务,而是本科院校的任务。其实这样的指导方针是相当幼稚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新加坡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实践已经出色地回答了职业院校在技术应用和研发方面同样能大有作为的问题。今天,我国的高职院校能否将企业的研发中心或者企业的真实的研发项目搬到学校里来,与企业共同开发,这关系到高职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也关系到这类教育是否能真正站住脚。

五是关于千校一面和以特立校问题。4年来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包括第二期的骨干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高职院校的第一方阵。其示范带动效应也是明显的。反之,以特立校不足,特色专业匮乏,品牌教师稀少,倒是成了常态。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反映了我们在示范校建设的指导理念上还存有缺憾。

六是关于让学校跟着企业走,还是鼓励学校领着企业跑的问题。目前,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专业多,前沿专业少;长线专业多,紧缺专业少;紧跟现在需求的专业多,指导未来需求专业少。至于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化新趋势,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外包服务,以及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社会服务等出现的新业种,支农、惠农、强农的新技术等等,不仅高职院校普遍反应不灵敏,而且国家的专业目录指南也反应得相当迟钝。

现在很多学校更为强调的是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很少考虑如何引导企业需求和制造需求。我国的高职教育今后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让更多的院校,尤其是让更多的示范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参考文献:

[1]陈锁庆.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J].教育探索, 2010, (1).

[2]朱家建. 创新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建设[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3).

[3]陈炜. 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 (11).

篇9

教育是需要梦想的,这就像人需要精神一样。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不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功业,同样,一种没有梦想洋溢的教育也不可能成就民族的文明与未来。坚守“教育梦”,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教育梦?教育部长袁贵仁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就是中国教育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细数我们周围那些名校一路走过的足迹,从北京“十・一”到上海“建平”,从江苏“洋思”到山东“杜郎口”,无一不是在孜孜不倦地解读教育梦想,无一不是在永无止境地追寻梦想。然而,面临教育发展转型的大背景,针对生源减少和生源大战日趋激烈的现实,几乎所有学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发展的困惑和阵痛。那么,作为“县二中现象”(本地一中:宁国中学)的典型代表,津河中学今后的发展,如何实现“突围”?“靓丽”的高考成绩之下,“二中”发展模式如何构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的课题。

近3年,津河中学的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连续荣获“宣城市高中教学质量提升奖”。一次次被刷新的数据,呈现的成绩不可谓不靓丽。然而,当我们细细地分析一下数据,就不难发现:每一届学生中,三分之一的同学因文化课比较好而考取本科高校继续深造,三分之一的同学文化课不太好,但通过艺体特长考取对口的本科高校,而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同学文化课不好且没有特长,就被排斥在本科院校门外,失去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难道“二中”那三分之一的文化课基础不好且没有特长的同学,就注定要在高中浑浑噩噩地度过3年,直面他们“灰色”的人生?我们教育的“良心”在哪里?“二中”是否可以构建顺应时代脉络,符合本校实际、切合学生特点的办学模式,来实施公平和均衡的教育,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位学子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津河中学的教育梦想,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更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近几年,我校确立“志若山,德若水,怀若谷,艺若兰”的核心理念、“坚韧不拔,力行至善”的学校精神、“特色强校、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打造“精品初中、优质高中、特色学校”。教育的脚步要慢下来,今天我们教育需要的不再是一个阶段的极致和短暂的高效,而是整个系统与生命的和谐对应,呵护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完善。这就是我们要坚守的教育梦想!

时展到今天,处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社会,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家长和学生越来越追求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普通中学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教育部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500所特色中学。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由此可见,普通中学多样化、特色化办学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教育政策。

津河中学坚持走“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道路,大力实施艺体特色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还给学生成才插上了腾飞的双翅。我校设有美术班、音乐班、体育班、传媒班。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构建起阳光透明、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招生录取工作机制。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严把生源质量关,走精品发展之路。针对艺体特长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随意性较强、个性比较张扬的特点,我校因材施教,重视教学创新,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坚持走高效发展之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丰富特色教育的内涵,使我校特色教育教学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组织青年美术教师技法大赛,承办高级别的专业教学研讨会,鼓励文化和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考促教,以赛促学,以演促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例如参加各种文艺表演、竞赛和户外写生等。这些活动拓展了教育资源,开拓了学生眼界,扩大了学校知名度。

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我校敢于打破校际界限,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走开放合作办学之路。近几年,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多次赴华东等特色教育领先地区考察,参观走访了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多所艺体特色高中。学校先后派员赴芜湖、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同相关高校加强联系,争取招生政策和专业指导等支持。目前,我校是安徽省艺体特色高中建设论坛理事学校、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艺术教育实践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生源基地。学校经常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定期进行专业指导。深化同芜湖市启迪艺术培训学校的合作,积极创新合作机制,拓宽特色教育领域,真正实现以特色提升学校的吸引力。

然而当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存在严重藩篱。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因处于低端而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高中招生政策“职普比”的规定又迫使部分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作出选择。最终导致政府大力“扶植”,家长和学生不甘心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差、质量低的恶性循环“怪圈”。

破解之道,应该是打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藩篱,推进“普职融合”,实施“职普联合办学”策略,发挥普通教育“文化课”强和职业教育“专业课”强的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双赢”。普通中学和中职教育实现联姻合作,开办“对口高考升学班”,就可以利用普通中学管理和文化课优势、中职教育的专业课优势,为一无所长的学困生开辟一条升学、成才的通道。

同时,当前的“国际教育”方兴未艾,如火如荼。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越来越多的家长渴望将子女送到外国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苏浙沪等周边省市的“国际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影响越来越大。津河中学顺势而为,尝试与美国新思维教育基金会进行合作,开设“中美高中国际课程”,帮助有意出国深造的学子“迈出留学生涯的第一步”。

能够提供多样化选择、尊重学生发展志愿的教育,有特色、有灵魂、有良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好教育”。

坚守底线篇。作为教育人,应该记住宋代哲学家张载讲过的一句话:“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行久。”“教育不是过程,而是要让教育渗透在孩子的灵魂”。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只要我们坚守教育的底线,让教育的所有内容走进孩子的心里,那么传承下去的,必定是正义、信任、关爱、责任……教育的明天,必定是灿烂与美好。

教育是需要底线思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一个孩子成为教育的废品,这是我们坚守的底线。

因材施教。适合学文化课的,就参加文化课高考;适合学特长的,就参加艺体类高考;适合学技术的,就参加对口高考。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校每年都有一大批通过艺体专业考上二本、一本院校的学生,而他们大部分当年中考的成绩都一塌糊涂,择校生居多。如果参加“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文化课高考,那么连三本分数线都不可能达到。但是特色教育,却让他们获得了成功,成就了梦想。例如,2014届的我校音乐生余凡同学、王梦同学,进校时文化课成绩年级倒数,最终却都考取一本院校青岛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

然而,不合理的中招政策将更多的特长生挡在高色教育大门之外。在一些地区,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文化课和专业特长类都是一样的。这样,一大批具有专业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文化课稍稍薄弱,就被剥夺了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权利。但是,也有这样的地区,如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文化课是500分,而专业特长类是400分,两者整整相差100分。适当降低文化课门槛,让更多有专业潜质的考生有机会在特色教育上圆自己的大学梦,更应是大众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

篇10

我把目光凝成一根坚韧的弦,企图穿透这万里长空,用翦翦柔情的双眸把千里之外的你深深凝视。然,风,吹散了记忆,那曾经的喃喃低语,那曾经烟雨桥上的相拥相依,那琴箫相伴的昨日,还有那些刻骨铭心的点点滴滴,犹如漫天飞舞的尘沙,落得眼眸潮湿。如今,我该用什么来祭奠你我的相遇?

茫然回顾,纵有千般情愫,已然伶仃成孤身为戏。为何这深爱只惹得红尘婉约、相思缥缈?为何这痴爱只落得天涯一方、万花凋零?

你,凄苦一笑,抱琴而去,处处残留下来的只是收之不尽的殇。

青烟浮云,人生如梦。你的无音,成了剧情落幕最大的遗憾;你的无言,刻画成我今生最深的疼痛。咫尺的距离却如天涯般遥远,离别的日子里,我斟泪为酒,常常宿醉。在一个个寂寞无助的夜里,习惯了将自己安置在角落里,梳理伤痛、梳理回忆。

原来,相逢是一场未知的劫,相爱是一场前尘的赎罪,相离是一场今生的成全。一声曲调的轻叹,一个音节的沉落,其实就是思念时走湿的墨迹。

真的很想在一豆青灯里,就着昏黄的光,读一段心经,听一段梵音,洗尽风尘、洗尽铅华,让素笺上的文字远离尘世的喧嚣,轻舞成一种别样的情致。

曾经最幸福的时光就是与你轻挽衣袖,卷起星月微影,于云烟深处,琴韵里,泼一谷醇意芬芳。于幻意朦胧里,纳风横箫,润墨勾勒一幅幅蝶恋花影。我永远都忘不了昔日并肩夕阳下,相依古桥上,嬉戏水榭凉亭,流连沙滩柳堤,双双醉倒在一壶栉风沐雨的梦境中……

离雁飞过寂寞的孤单,时光消散成千年般的悠长,绵长了苦涩,明媚了忧伤,远方的你是否也如我一样,孤影弦月依西楼,冷风凄露绾新愁,在孤单的日子里,捧一手碎影,浅诉着离伤?

静立在梧桐树下,舒卷一帘幽梦,眼前纷纷飘落的梧桐叶,可有你深情的叮咛,可有你吟落的片片心语?飘落的梧桐叶散落在我身上,那是你寄来的相思么?一阕宋词,字字声声里,清风舞乱了婉约,明月唱碎了清丽,是不是曾经的一对痴男怨女,对着爱情的空杯,把寸寸相思,都还给了曾经?

落叶,如蝴蝶般旋转,凄美而苍凉,也许,红尘事,总有伤。

落叶满地,散落心伤,眼前眼角你的影子始终在摇;流沙漫天,舞尽苍茫,红尘内外我的期待依旧在飞。

饮一杯桑田红酒,枕一泓沧海秋水,梦里梦外,我把这份爱恋用心过滤成最美的纯洁。那堤前千丝万缕的烟柳,飘舞着我欲诉未休的情意。

那年的花,开了又败,每一季我都用真心灌溉,不管能不能换来永远的盛开,这份痴心、这份爱慕绝不更改。所有的悲欢泪流,幸福落寞,为了曾有的约定,我照单全收。

身处一片喧嚣,心守一份宁静。白衣、素手,我捧着珍惜,此刻,终于,我读懂了你曾经印刻在雪花上的诗,听懂了你曾经飘落于雨中的歌。

那种温暖真真切切的来过,萍水相逢你却给我那么多,最美红尘,我感谢你走进我的生命!呤一首清词,拈花成韵间,用驿动的心,携一缕红豆情思,站在八月的枝头继续为你浅吟低唱。

遥看一朵花的嫣红,挥动风中蕴涵希望诗意的笔,在凝思的眉睫间,任珍藏于心灵深处最浓的情思,静静于指尖绽放,将心遇的美丽写成今生无悔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