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9 00:3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德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师德项目以教师专业道德中的三个基本范畴(幸福、仁慈、公正)为专业主题,支持石景山区教育工会已有的“生命·爱·尊重”主题教育活动,以专家专业引领与教师修养促进相结合的方式,将各主题师德教育活动分年度推进,使之成为各学年师德建设的主线,切实推进全区绿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组主要在专家讲座以及教师自我学习方面提供专业帮助(如编写相关案例手册、推荐有关书籍、参与相关活动等),并协助教委开展相关工作。
本项目的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项目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面向石景山区所有学校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就点而言,本项目累计抽取了石景山区12所中小学约230名教师、600名学生进行有关教师幸福、教师仁慈、教师公正的问卷和访谈调查,从而对石景山区的师德现状有一个总体把握。就面而言,本项目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采用主会场与分会场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石景山区所有教师开展了三场专家辅导报告。
项目管理与运作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项目成效的重要保证。本项目主要采取的是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项目工作。
就内部管理而言,本项目主要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将三年工作分年度分解,从而为年度的工作提供工作方向和任务要求,确保项目组成员能够在这一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其次,以制度的方式明确项目组成员的基本职责和工作要求,确保每项工作有专人负责。项目组根据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将各项工作要求具体落实到个人,并将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第三,采取工作例会的方式及时沟通和研讨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一般情况下,项目组固定的工作例会时间是每周三下午,如有特殊情况,调整具体例会时间,但基本上确保每周一次的工作例会制度能够得以落实。
就外部管理而言,本项目主要是协调好以下几个主要关系。
一是与石景山区教委的关系。自本项目启动以来,在石景山区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项目组建立了以檀传宝教授为核心的工作团队。与此同时,石景山区教委也建立了以工会主席范光辉为核心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与本项目联络和协调各项工作。项目组与教委工会通过多次研讨,确定了三年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推进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本项目主要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而言,项目组主要承担有关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调研和有关师德培训材料的研发等工作。教委工会则在师德建设的三年总体框架内,根据石景山区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常规性的师德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组与教育工会密切配合。一方面,项目组根据石景山区的师德现状,积极开展相应的理论和调查研究,为石景山区的师德建设理清了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另一方面,项目组积极介入由教委工会组织的各项常规性和专题性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对实践工作的参与、观察和指导,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的师德建设理论,进而有效增强项目理论工作与实践领域的有机结合。
二是协调好本项目的上下左右关系。就上下关系而言,本项目主要处理好与总项目之间的关系。本项目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从整体而言,它只是整个石景山区绿色教育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如何保证项目组在独立开展工作的同时能够切实体现和反映绿色教育项目的基本理念,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项目组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总项目活动的方式保持与总项目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则加强对有关绿色教育理念和指标的学习,确保项目工作的“绿色教育”属性。就左右关系来说,本项目主要处理的是与其他平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对此,项目组一方面是通过参与其他项目组活动的方式来加深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平行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学习,明确自身工作与其他平行项目工作的关系。
项目举措
本项目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师德建设理论研究。本部分工作是整个师德项目得以扎实、有效推进的前提性工作。在项目启动之初,项目组成员听取了教育工会以及相关教师的介绍,对石景山区师德建设的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围绕石景山区师德建设已有的做法和经验,从理论层面进一步理清具有石景山特色并反映绿色教育核心理念的师德建设主题。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多次研讨,确定了石景山区师德建设的核心主题:幸福、公正与仁慈。在此基础上,项目组与教育工会一道多次讨论,形成了项目工作的基本框架,即围绕师德建设的三大主题,采取专家引领、教师自修与活动推进的方式分年度逐步进行。
第二,石景山区师德建设的实践推进。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根据与教委工会共同研制的工作计划,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
石景山区师德状况的现状调查。在为期三年的工作中,项目组每年都围绕当年师德建设的核心主题,对石景山区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开展有关教师师德现状的调查研究。
石景山区师德教育的专家辅导。在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认真分析了当前石景山区师德现状的特点、问题及其存在原因,以此为依据,约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了相应的师德教育活动。
研制师德典型案例手册。为确保专家辅导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项目组围绕年度师德建设主题,汇编了相应的典型案例并进行了点评和分析,以此作为教师日常师德学习和反思的文本。
常规性师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工会部门在项目总体框架下,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如教师健康活动年、教师才艺表演、教师教育故事征文等,在生活中切实推进教师道德的全面、和谐发展。
师德教育读本的编写。项目组与教委工会根据三年工作师德建设的实践经验,共同协作、正在开发以石景山区教师实际情况为基础的师德教育读本,从理论、经验、案例、方法等几个层面勾勒了现代师德教育的培训材料。
项目取得的成效
本项目在将近三年的工作推进中,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化的成果;二是实践的改进。
第一,项目的物化成果。项目的物化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初步完成了较为科学、专业,且具有绿色教育意蕴的师德教育框架体系。本项目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从教师幸福、教师公正和教师仁慈三方面勾勒出了较为科学和专业的师德教育框架,并在石景山区进行了实践研究。就现阶段的工作而言,这是国内相对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师德教育体系。
完成了石景山区师德现状的完整调查报告。在这三年中,项目组分别完成了石景山区教师幸福、教师公正和教师仁慈的现状调研,从而从整体层面对石景山区的教师师德现状有了一个较为科学和清晰的描述。不仅是本项目各项实践干预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石景山区教委在师德建设的制度设计、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现实素材和参考。
完成了师德教育的案例汇编。在开展现状调研以及理论辅导的同时,项目组围绕教师公正、教师幸福、教师仁慈这三个核心主题,分别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10个案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此作为教师日常学习和反思的素材。
发表了若干师德教育的学术论文。本项目坚持以科研的方式推进实践的发展。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形成了有关师德教育若干论文,在《教育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
第二,就实践改进而言,自本项目开展以来,石景山区教师的师德素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观念层面,广大教师通过专家的理论引领,对教师幸福、教师仁慈以及教师公正的内涵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并能够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反思,完成了多篇教育反思故事的文章。
篇2
关键词:师德建设;和谐校园生态;以生为本;和谐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30-02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并把这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社会和谐归根结底要靠提高国民的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学校要培养出和谐社会的高素质公民,教师的责任举足轻重。因而,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加强师德建设,打造一支优质精干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抓师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遵守职业规范,明确师德的重要地位及违反师德的后果
师德,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师德师风不仅仅是只与教师有关,更不是只与个人有关,而是与国家、民族、与整个社会紧密相关。因而,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关系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要达到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知道,最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条。“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再一次被写进章程,国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视的,在规定师德标准的同时,也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育部对失德实施了“零容忍”的政策,不仅加大了对失德教师的惩处力度,而且从根源抓起,建立了“他律”的师德约束制度,并形成了高压态势。[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等,这都是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等等,这都是师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学生们的眼里,教师就是完美无缺的榜样,享有绝对的权威。因此,无论教师有意无意,对学生都会起到榜样作用,这个榜样,不是正面的榜样,就是反面的,因而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要起到正面的作用,因为它最直接、最经常、最深刻。教师的言谈举止、行走坐卧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人必先正己。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情动情”,“以行导行”。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为指引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
事实上,对于教师来讲,根本不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关键是用什么去育人,用什么样的观念、思想、道德去育人,有没有自觉的育人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要清楚自己在德育途径中承担的任务,努力发挥自身和本职工作的德育影响力。
二、以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生态的基础
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再抱着“师道尊严”、“唯分数论”理念的教育工作者已不合时宜,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什么是和谐校园生态?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和谐表现为一种学校教育生态的平衡、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我们认为,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而构成的教育生态的平衡系统,它应当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态平衡,具有科学、民主、平等、尊重等精神内核,具有人文关怀、人格尊重、精神沟通、心灵互动等核心价值取向,“人文精神”是和谐校园之灵魂。
现代教育应当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保守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创造愿望才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力才能得到激发,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这样,和谐的教育生态一旦形成,必将会使三方受益。
在这三方中,学校是重中之重,是育人的重要基地和乐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创建和谐的课堂和和谐的班级:和谐课堂是以教室为载体,以“体验与创造、内和外顺、共同进步、生态发展”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各要素要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使学生能够健康、主动、乐观、开朗、活泼、和谐的发展。[2]创建和谐课堂要求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情感;运用激励和谐的有效评价。从而达到师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文本与人本的和谐。
和谐的班级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创建和谐班级要求班主任:创建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人人主动并乐于参与班级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放手管理,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管理的双重过程中健康、全面、和谐成长。
三、以生为本是建立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厚爱那些缺点多的学生,越是缺点多的学生越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他们平时得不到表扬,对表扬的需求就更迫切,别看他们平时吊儿郎当,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其实他们心里特别喜欢表扬,这时老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表示都会使他们受到鼓舞,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转换成上进的力量,所以老师对缺点多的学生更要多表扬。要把对后进学生的“头痛”变成“心疼”,否则批来训去,学生没了自尊心,破罐破摔可就难教育了。教师对后进学生要深爱、厚爱、加倍地爱。对于学习差的学生要多表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以表扬。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而要“大做文章”,要和学生一同分享快乐,这样做学生才会受到鼓舞,吸取力量,大踏步地前进。对学生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因素越抓越积极!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终究是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成为孩子”。是孩子就会犯错误,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接受错误的教训,取得经验,而不应当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因此学生犯错误时适当的宽容是必要的。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最崇高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3]
让我们每一位有事业心、责任感的现代教师都从内心里牢记陶行知老先生为我们树立的教师职业信念:“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教育师生同生活、同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克服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决心,必能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生命。”[4]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育人观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师德修养,只有深刻理解师德的群,充分认识提高师德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才能为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添砖加瓦,才能依靠自己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为教育的发展做贡献。[5]
参考资料:
[1]师德一票否决?盘点13种师德失范行为[EB/OL].(2015-12-08).
http:///zx/shwx/shhnew/201512/t20151208_27
61878.shtml.
[2]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N].教育新闻,2014-03-15第三版.
[3]论语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篇3
近年来,大学校园不时传来师德不淑的消息,既有抄袭剽窃之类的学术腐败,也有钱学交易、泄漏试题等招生考试腐败。在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逐渐提高,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热门职业时,教师的职业声望、道德水准却似乎并没有同步的高涨,甚至有所下落。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环境下,伴随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教师队伍整体的年轻化,如何有效地加强师德建设,的确是个紧迫的现实任务。当前师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固然有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等外部的原因,但更值得重视和认识的,是我们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习惯通过宣传那些道德高尚的模范教师来推进师德建设,这无疑是必要的。这些优秀典范为教师职业树立了一个可以追求、可为楷模的道德标准。但是,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应该规范大多数人的日常行为,更重要的是基础性道德,即所谓的“底线伦理”。这意味着可以不对一个人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但必须规定他绝对不许超越的下限。这通常也就是法制的界限。教师作为一个公民,首先必须遵纪守法。对教师固然应该有更高的道德要求,但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其行为首先必须依法、守法、合法。多年来,当我们习惯性地从道德上美化教师职业时,却并没有为现代教师人格的塑造注入新的营养。师德建设落到实处,首先就是落到这一法制的层面上来。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不是可以有效地减少那些最坏的现象发生吗?
以道德宣教为主的师德建设的另一个不足是往往失之粗疏,对教师有许多笼统、抽象的道德要求,缺乏清晰具体、可以操作的行为准则和细则。师德的普遍提高必定依赖一种良好的制度。由于没有严格细密的规则和事先的告知,事后的定性、追究、惩处往往也无足够的依据,经常是连犯法、违规违纪还是师德问题都说不太清。国外的大学,教师通常人手一册厚厚的《教师手册》,其中详细规定了教师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规则、制度、禁忌,以及相应的惩处;当然,包括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教师权益保障、申诉等程序。例如师生恋,我国向无明确的规定,而这在许多国家都是严令禁止的,一旦发生,教师必然失去教职。又如关于教师的剽窃、抄袭,我国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近年来发生的学术腐败事件不少没有下文,与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此外,我们往往视师德为一种个人修养,较多强调教师个人的自律。显然,仅仅重视个人修养、仅仅要求教师自律是不够的。现代大学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教师自我管理、学术自治的制度,教师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只有教师共同体的参与和维系,建立起一种道德氛围和文化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提升。
篇4
大家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以及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和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必然要在师德建设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思考。所谓的师德,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遵从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将师德视为传统美德,并将这一传统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进行传承和发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授人以业,还要传人以道,解人之惑。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就不只是个人的行为,而会深远的影响到下一代人。新时期下教育为社会发展积蓄着强大的后备力量,国家给与了极高的重视,因此在新时期下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显得格外重要。
新时期下的师德状况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如何建设好我师德规范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经积累相当丰厚的师德传统,新时期虽然社会和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然后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与时俱进,建设新的师德规范。
1、传统师德的继承和丰富
传统师德是无数的教育家和普通老师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在艰苦的教育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师德也是在一步步发展,一步步完善的,教师也一样,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学习、修养和实践的过程。我们现在要建设新时代下的师德,就要珍惜和继承传统师德中珍贵的历史遗产,使这一巨大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当然,我们说的是继承传统师德中的精华,而要去其糟粕,这和我们一以贯之的原则是一样的。有助于教育事业发展,有助于教育水平提高的那部分传统师德就是优良的师德,应该继承,反之,则是我们应该丢弃的。
2、完善制度,建立师德规范标准
要将师德的建设作为制度的建设来看待,师德规范是作为教师思想行为的标准,只有在制度上保障了师德规范,才能在实际过程中对教师起到约束作用。要建立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可以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学习的榜样,对身边的人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考核制度可以将师德量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激励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师德的建设。在建设上述制度的同时要对师德规范的认识形成统一的标准,只有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才能增强师德建设的目的性,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师德规范的制度建设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的改革以使其适应时代的要求。
3、教师要建立服务意识
篇5
(一)学校师德建设现状,学校在师德建设中遇到哪些困惑。
1、教书育人意识淡薄。一些教师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使命感、责任感减弱;有的教师在岗不敬业,搞“副业”;有的教师忽视自身形象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出口伤人,缺乏公德,有失体统;还有的教师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一味追求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在课堂上或在某些问题的解释上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有的教师不能言传身教等。
2、学术道德衰微。有些教师不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在岗不出力 ,敷衍塞责 ,马虎从事 ,长期不更换教学讲义 ,不改进教学方法 ,不了解学生需求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3、课堂教学浮躁。课堂是教师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播洒文明的阵地、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教师展示师德、师能和体现生存价值的所在。由于受市场经济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教师中存在和出现了不安心本职工作,课堂教学出现浮躁等现象。
4、部分教师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发生了某些混乱和偏差。如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就会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对教师职业仍存在困惑和怀疑。当然那,这不能说很普遍,虽属少数人行为,但已严重影响着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消极的作用,阻滞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采取哪些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师德师风建设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方能取得好效果。说到底,师德师风是教师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师是把从教作为一种求生存的活计还是看作自己的事业,会在自己的行动中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从我县来看,教职工思想状况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针对思想问题,重要的、有效的仍然是要做好思想教育。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工作,提高认识。一要把思想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上来,提倡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意识。二要把思想统一到教育的改革发展、建设高水平教育、高质量教育的目标上来,树立大局意识,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共解难题。三要把思想统一到教学科研上来,教师思教学、钻研学问,一心一意提高教学质量,谋科研课题,聚精会神进行科学研究,带动师德师风的发展。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针对出现的问题,完善制度。制度是基础、是保障,要克服管理不善的弊端。一是健全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手段,好的制度需要不折不扣的落实。落实制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要科学决策、周密计划、有效组织、适时调控、将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位。二是加强检查与监督,及时监督、有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制止。三是各级领导、负责人、党员教师等要以身作则,对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以实际行动影响他人,树立标杆旗帜作用。四是树立先进、抵制歪风、以点带面、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最后对教职工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让教职工满意。
3、改善条件 提高素质加快发展
日常的工作不仅在于管理,还得不断的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条件是基础,加强学校硬软件建设,提高教学、实验、实训、实习条件,提高教职工生活福利待遇,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提高素质支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共同发挥,呈现整体优势。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发展,发展得好,学科上得去,质量上得去,人才出得来,好的氛围起得来,人的精神风貌也会得到大的提高,形成良性互动。发展也是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凝聚人心最有效的办法,因此,我们要一心一意谋发展,提升发展的速度。
师德建设关乎教师的素质高低,关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面对师德建设在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推进师德建设工作不断发展,促进师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学校师德建设中成功的案例。
(一)蔡丽英对学生春天般温暖,乐于奉献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蔡丽英同志始终坚持学校提出的“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细节,做学生一生的良师益友”这一办学理念,把她的班级看成是一个大家庭,悉心关怀每一名学生,始终坚持宽严相济,而无论是宽还是严都是以爱为前提的,能经常与学生促膝长谈,并与家长沟通,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能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事物,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时时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并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动有目标。多年来所带班级总是极具凝聚力,团结向上,勤奋进取是她的一贯作风。
篇6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反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精神力量,时刻熏陶感染着学生,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在这个过渡阶段,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仅给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也给学风建设带来了挑战。应该意识到,学风建设虽然最终落脚点是学生,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受到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师德建设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机理,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师德建设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古人把教师的责任高度概括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达出教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作用。[1]教师是学校中相对稳定的、弱流动的校园文化主体,教师的思想水平,心理素质、知识储备、人格魅力都会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通过行为举止熏陶感染学生。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的那样,“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构成从游式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久而久之固化为学校之风气,即学风。由此可见,学风之形成受教师影响最甚。因此,仅从学生角度出发,盲目夸大学生自主性或者利用校规校纪等管理手段是远远达不到建设优良学风的目的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形成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以师德建设促进学风建设。
二、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冲击着社会道德规范,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高校教师群体也面临道德滑坡的危险。学术造假、行贿受贿、辱骂学生等事件层出不穷,人大自主招生黑幕、厦大博导事件更是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认知偏差,把本职工作理解的平庸化,认为教育事业不过是一种谋生手段,忽略了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神圣感。这种职业认知的偏差不仅会淡化教师的责任心,让教学工作变得散漫随意,而且也会影响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降低了教学与学习效率。二是治学失范问题严重。有的高校教师自从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就好比进了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不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上课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科研先导”的大旗更是导致高校教师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申请课题上。高校学术功利化导致学术论文粗制滥造、篡改数据、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高校良好的学术氛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三是不正之风横行,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以教谋私,收受学生或其家长财物,利用学生家长的权利谋求个人私利,在招生考试中徇私舞弊,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等。无德无以为师,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不正之风必然会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方式影响学风,没有良好的师德妄图建设优良学风无异于缘木求鱼、纸上谈兵。
三、师德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重科学文化素质轻思想道德素质的观念长久存在
在传统观念里,在提及高校教师素质时,总是过分突出了教学科研成果、著书立说的主导性,而忽略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只强调“智”的重要性,忽略“德”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科研工作一手比较硬,思想道德建设一手比较软的状况。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缺乏社会认同的渠道,长久以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有效的社会认同,让师德建设缺少了动力来源。个别教师认为,教师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师的工资却与某些科研人员、个体老板、金融企业员工工资相差较大,于是产生了消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丢弃了敬业精神,淡漠了人生理想,也淡化了事业心、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心。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对道德产生巨大推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等价交换为原则,这一经济生活的目标和原则被无限放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经济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蔓延,整个社会道德受到了巨大挑战。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师德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伴随着80、90后教师逐步走向工作岗位,这批在市场经济思想观念下生长的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政府包揽高等教育、直接管理高等学校,形成高度集权、行政化和官本位的管理,影响和降低了教育质量,干扰和损害了学术的活力和创造力。浓重的行政色彩不仅会导致教师追名逐利,也干扰了学术自由,遏制创新。另外,事业单位长久实行“铁饭碗”编制,造成懒人效应,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表现懒散、懈怠、不求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退出机制困难,教师只要不犯大错误,基本不会遭到辞退,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导致人才流动的缓慢和滞后。教育体制的落后对于师德建设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更是直接影响了校风学风建设。
(四)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教师的师德教育机制,是建立在对教师终身教育理念上的师德教育工作。[3][4]高校加强师德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师德风范、爱岗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职业道德水平,必须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合格教师为目标,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弘扬高尚师德、例行师德规范为具体要求,努力培养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
2.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教师自觉培养师德的热情和动力,同时建立约束机制,划定“红线”,将教师的行为约束在一定范围框架内。重视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身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将师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之中,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前景、专业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用事业的发展激励教师自觉提高师德素质。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增强敬业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师德风范角度入手,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和纪律,重点强化教职工队伍在思想道德、教学纪律、教学风气、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加大惩罚力度,确保学校风清气正,为营造良好学风创造条件。
3.与时俱进,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打破政府与学校的隶属关系,恢复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克服高校行政化、官本位的弊端。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应当实行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符合自身属性的组织管理,其核心是改变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实行以学者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为特征的学术本位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施行,打破了事业单位终身制,实习合同制,实现人员进出。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实习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
篇7
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以超过1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成为现代商业社会。200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排在全球第三位,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面对飞跃发展的时代,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在许多地方教师已是落后与贫穷的代名词,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更赶不上时代的发展,曾听过这样的一段对话:“这几位是教师。”“你怎么知道?”“看他们那傻劲,就知道。”我听后心中一颤,教师难道就傻吗?仔细一想,也有点儿。社会上有许多流行的词语我们不懂,还有学生写作文时,出现的一些电脑网络名词教师不懂,我们是落后了,也就看起来有点傻了。教师每天担负着繁重的工作,每月仅有几个固定工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冲击下,有一部分教师禁不起金钱与物欲的诱惑,以职谋私,职钱交易,甚至出卖道德,出卖灵魂。做出违背教师道德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加强师德建设。
一、“安贫乐教”。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变革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又由于竞争机制、分配体制的不健全,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一些个体或私营主的收入迅速增加,甚至一夜暴富,与之相比教师收入明显偏低。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连教师的工资也难以保证,于是,教师队伍中出现不热心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不尽职尽责,把主要精力用于校外创收或第二职业上,特别是出现那种以职谋私,职钱交易的行为。在这种现实下,教师应调整自己的心理,要有一种“知足常乐,安于贫穷”心态。从另一方面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看广大农民家庭中,有一些家庭连学生的生活费用都很难支付,相比之下,教师就应该知足。我曾听过一些教师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特别是拖欠教师工资达半年之久时,有的教师发牢骚说:“真不想再管学生。”但事后仍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再问他时,答道:“我不忍心,不能为了几个钱,毁掉一代人,否则,良心难安。”这样的教师令人敬佩,他们想到的不是以已私利,而是教师应有的为师之道,这样的教师的师德在他们的性格中已升华,尽管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仍能保持为师者的高风亮节。
二、廉洁从教,为师立教之根本。廉洁与贪污相对,是中国传统道德一个基本规范。特别是教师,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工作者,其品德操行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性和对学生的熏染性,教师的品德除了仁爱、真诚,还包括公正廉洁。学生无所不在消息无所不通,教师言行上的任何不检点,人格上任何不完善,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次,我的一位学生对我说:“某某老师的课我没有兴趣。”我说:“怎么会呢?他可是学校最好的老师,课上的特棒。”原来是因为他听说了一件事,班上有一位学生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有所进步,并得到老师的特别的照顾,就给老师送了礼。以后上课时,老师提问、演板时,叫这位学生的次数便多了起来,也特别照顾这位学生,把他的座位排到前排。因此,他对老师很失望,觉得老师怎么能这样不公平呢?就因为别人送礼,自己没有送礼就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学生眼中,教师是偶像的代名词。他们不容自己的偶像有任何的瑕疵。当知道自己喜欢的老师原来是这样的,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便会崩塌,会觉得失望,继之便是逆反心理的产生,不喜欢听他的课了。人常说:“爱屋及乌”对一个人不喜欢,对他的课也就不感兴趣了。
三、廉洁自律,树人的基石。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要树立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长时间的教师自身的高尚人格来感染和教化学生。人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也阐明了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要有好的学生必须要有好的老师,只有教师的言行正直高尚,才能用自己的道德思想逐渐感染并逐渐支配学生的思想感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就有那么一些教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其严重,利用给学生订资料搞回扣,甚至暗示学生家长进行“感情投资”,为了奖金与名次,教学生如何作弊,这些教师忘了自己的职责、忘了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让金钱与名利蒙住了双眼。这些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时刻教育并指引着学生走上一条自私自利、、道德败坏的不归路,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就了罪恶的根源。
四、洁身自好:教师做人的原则教师之所以受人尊敬,不只是因为教师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正如鲁迅所说:“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从精神上灵魂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然而,教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能做到洁身自好,不追随物欲,敬业爱岗,做好教育人的工作,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好教师,必须高度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严以律已、分清是非善恶。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要保持廉洁自律,坚持高尚情操,就要不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师德的学习和修养,努力促进道德认识,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及时矫正和调整教师行为中失误,抵制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行为的端正廉洁。总之,社会造就了人,同时人也可以改变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师者应以师德为重,安贫乐教、廉洁从教、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就不至于在经济建设的冲击下,迷失方向,走上歧途。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更应重视师德建设!
篇8
关键词:师德;价值取向;敬业精神;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26-02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和对待学生。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我们人民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全心全意地热爱学生;要用高尚的道德引领学生,教育培养学生。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中也出现了许多违反师德的现象,对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思。为此,我们通过听课、座谈、深入学生班级等方式,对师范学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并通过师德讲座、师德考评等方式不断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一、当前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价值取向倾斜,道德滑坡。根据座谈和调查,目前学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模糊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在义利面前不能正确摆正关系,有偿补课现象严重。有的甚至上课不好好教,课后收费教;或者工作中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没有报酬就不愿意做;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教师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以及一些商业性活动,而对本职工作只是应付。这些都表现出教师价值取向倾斜,道德滑坡。
2.缺乏敬业精神。据调查,目前部分教师中存在着消极应教的现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创新缺乏探索研究;对工作没热情;对学生不关心;或迟到早退等。这些现象反映了部分教师对待工作精神懈怠,缺乏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
3.只教书不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更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育人的责任更重。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却只管教授书本知识,照本宣科,对学生品行的培养不够重视;只管教学过程,不管教学结果;只注意成绩好的学生,对所谓的差下生漠然置之;有的教师甚至将一些消极不健康的言论带进课堂,根本不注意言论的导向性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离教师师德应有的要求相差甚远。
4.不重身教。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中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教育他们进入社会后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感染学生,为学生做出表率。然而一些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意识。如有的教师迟到早退,上课自由散漫,抽烟、接听拨打手机,或仪表不整、着装不严肃,举止粗俗等;有的教师因为一些小事会在校园里与领导、同事大吵大闹;甚至有的教师在工作时间里大量饮酒,满身酒气,上课失态。
5.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据调查,学校有不少教师只看重自己的师道之尊而忽视对学生之尊,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调查研究、不冷静分析、不引导解决、不交心谈心,而是任意讽刺挖苦学生,、歧视侮辱学生,任意训斥、责骂、罚站、罚抄、罚扫地等惩罚学生。这种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往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伤害,也造成了学生不信任老师,不信任学校,今后更不信任社会的严重后果。这无疑与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
6.乱收费现象。据统计过去五年内,全国教育乱收费现象高达15亿元之多,教育乱收费问题已连续3年成为价格投诉的头号热点。据了解,我校也存在着一些教师随意收受家长财物,接受家长吃请,按成绩的好坏或与学生关系的亲疏编排座位,巧立明目对学生乱罚款、乱收费,甚至违规违法举办课外辅导班等现象。
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校风学风的整体改善,极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学生身心造成恶劣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是关键。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也是教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课题。如在我校2012年教师高级职称评定中,教育厅反馈的情况:凡是突击交钱发的论文,属于师德问题,一票否决。这就是要通过职称评定引导教师培养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学风。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其职业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也影响了教育声誉和育人职责的完成。我们必须着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违反师德现象的发生。
二、思考与措施
1.加强师德学习,认真自省检查,找出问题,着力改进。学校要安排专题教育,各教研室要积极开展师德教育学习,并根据要求组织教师查找自身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且把师德建设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追求和道德情操。
2.强化师德评估考核。要根据学校实际,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监督、奖惩机制和表彰奖励制度,并与绩效考核等紧密结合,完善各项量化考核办法,引导教师努力加强师德培养建设。
3.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根据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师要自觉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陶冶自我道德情操,锻炼职业道德意志,确立职业道德新理念,不断加强学习和教育。
4.培育教师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重师首先自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时时处处重视自身品德修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育敬业精神,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学生;还要有终身学习和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实践,从而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自己。
5.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与学生多交流,爱护、关心学生,做到师生之间真诚相待,课堂上是师生,课下做朋友。
6.教师应加强专业化发展。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评价与考试改革探索,同时强化师德自律,探索教学艺术,在改革中获得愉悦、获得成功、获得发展。
三、树立新型的教师观,促进学生品格养成
篇9
关键词:师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而其中师德素质又居于首要地位。因此,认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学校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因素的充分发挥。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更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笔者经过认真反思发现,目前的师德、师风现状不容乐观。
1、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1)责任感、使命感较差。部分教师尚未有作为一名光荣教师的神圣感、使命感,仅仅将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责任心不强,授课态度不认真,缺乏基本的爱岗敬业精神。
(2)思想政治意识淡薄。某些教师只是埋头业务,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欠理解,时常错过基层部门的学习会议;有的教师除上课时间,几乎不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够关心与关注。
(3)极少数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较欠缺。个别教师犯自由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搬弄是非,严重影响了学院的内部团结,在广大师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4)学术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仅仅为评职称写论文,为科研费做课题,治学不够严谨,心态浮躁,不求甚解,教学态度不够认真,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
2、师德、师风方面的不良现象需要认真对待
(1)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与教师的考核、工作量、职称晋级密切相关;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是虚有的,做多了会给教学、科研带来冲击。这种观点有很大的片面性;对教学、科研工作不可能孤立进行,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保证,没有教师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更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2)管理机制不到位。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如何统一协调、明确学院各部门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关系与职责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沟通机制和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师的评估体系中,没有将师德、师风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贯彻进去。
(3)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发展观有待加强。科学发展观要求学校通过科学的引导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必要的约束机制,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全体教师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师德修养传统意义上的创新,抓好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大对学术道德建设的力度,积极探索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重视生理和心理健康,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并以此影响、带动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在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在教育、管理、制度落实方面力度不大,特别是结合教师的工作性质及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活动不够紧密,致使师德、师风建设的形式、方式和方法方面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
二、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长效性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准确把握新时期师德师风的内涵
首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观念,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要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推进教书育人的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热爱教育事业,严谨治学、以身作则、求是创新。教师通过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展示自身的道德风貌,言传身教,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示范。教师只有自身不断学习和实践,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再次,努力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事业是人类的崇高事业,教师是正己立人的光荣职业。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广大教师应深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振奋精神,提高素质,爱岗敬业,创新奉献。
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运行机制
一是学习教育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体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德州学院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规。提高全体教师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使教师在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上有新的提升,在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上有新的提升,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上有新的提升。
二是宣传、发动机制。学院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深入贯彻教育部对师德、师风教育建设的政策、方针,在教师队伍中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大讨论,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工作措施。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宣传栏和宣传牌等舆论工具,加大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力度,构建宽松、民主、和谐和奋发向上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教育建设氛围。
三是师德建设与师风评议相结合机制。将师德、师风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鼓励教师考研、考博,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性、弘扬学生个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健全的人格。通过师德建设与师风评议,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和谐理念,崇尚科学,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是竞争、监督、评价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是促进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有效途径,通过竞争上岗,增强广大教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增强积极进取、德才兼备的自我完善意识,并通过监督、评价机制,做到师德监督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进一步端正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教师队伍。
五是制度建设机制。以制度建设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抓手,从实际出发,充分做好学校师德、师风现状的调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师德、师风相关制度的建设工作,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学校管理及服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使师德、师风建设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篇10
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而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要求教师修优美师德,作阳光教师,为师德注入智慧和发展的新内涵。
【关键词】
新形势:师德:建设
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而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要求教师修优美师德,作阳光教师,为师德注入智慧和发展的新内涵。
1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主要的师德失范现象
目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等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加指责”,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1.2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质量,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质量,心理质量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不会关爱学生。四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总之,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2 新形势下教师师德建设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2.1 转变教育理念,作教育的主导者
充分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关系。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这样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盲点的产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允许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2.2 以身示范,利用情感育人
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要求教师以身示范,利用情感育人。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们有着自身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应当营造温馨宜人,热情洋溢的课堂,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老师们的关注与肯定,都渴望受到表扬、鼓励和赞许,特别是后进生。如果每一个老师都不戴着“有色眼镜”给班级成员定性,那么在我们施教过程中,就会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赞许,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将均衡地享受到温暖的阳光。
2.3 注重自身发展,修优美师德
过去,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比作人梯,比作春蚕,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他是教育职业道德当中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形象的解读,表达了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性的理解,和对从事教师职业的高期望的表达,但是同时它也传递着一种消极的信息,因为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它自己却失去了光彩。蜡烛要燃尽,春蚕要吐丝,这是悲壮的,同时也是令人寒心的,看不到自己的不断成长和发展。而当今教师接受的师德是一种有着尊严感、幸福感、成就感的新型优美师德,老师们所向往的是成为智慧、专业发展的阳光教师。教师不仅要奉献,而且要讲发展,要讲成长。教师所情愿献身的不仅要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而且更充满着一种专家的成就感,成才的光荣感,创新超越的自豪感。发展是师德修养追求的目标,师德应该把教师引向辉煌。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从学科的角度还是时展的需要,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新时代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合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