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状况范文

时间:2023-03-28 18:4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经济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经济状况

篇1

要做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你们知道怎么做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农民家庭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一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不是所谓的GDP,而应该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颁布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近年来农业税的免除到按亩的补贴,都让我们广大农民的家庭负担大大减轻,当然这只是国家对刺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还有许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农村医疗保险等等,这些都为农民是实现增收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篇。

在本次调查中,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仅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这个范围内,有54 %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这个范围内,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了3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就前几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对农民而言赖以生存的农业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33%,52%家庭的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3000这个范围内。对那些人口多的家庭这点钱如果人均下来就真的没多少了。调查发现90%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外出打工,其他方面的收入主要来源加在一起才占总家庭的10%。 近些年随着外出打工的热潮高涨,我们农民们也意识到了守着那“一亩三分的”是多么的没有前途。外出打工成了农民挣钱的最佳途径,也成了大多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当前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种子、农药、化肥等的价格也提高了很多,这就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又加上农民现在都有了“惰性心理”,他们对农作物没有很好的养护导致了农业产量下降,这样农业方面的收入就没剩下多少了。其实无论怎样,单纯的种植这种作物是无法获得令人可喜的收益的。

二、农民的生活消费。

有13%的家庭把收入主要花在子女的教育上,这主要是些年轻的家庭。对于那些年龄稍微大点的人他们主要用来维持生活,这部分的家庭占到了15%,因为他们子女的事差不多都办完了,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牵挂了,现在只要慢慢地赚着钱花着撑到自己么有能力时候有子女赡养了。他们都没有想到为自己以后养老,在这里人有能力的时候都全都是为了孩子到老的时候就依靠孩子了。 在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方面59%的家庭选择了“其他方面”,这其他方面主要都是建房子,办喜事方面的,这些家庭都是有快成年或刚成年的孩子。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结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国的房价是那么的高,即使在农村可能没有那么的贵,但对于仅有定点收入的农民来说这也算是一笔超大的开销了。 虽然现在我们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还是有66%的家庭感觉经济有点紧张,这些多为子女比较多的家庭,还有些是有病人的家庭,毕竟医保在我们那里还没有实行起来。32%的家庭感到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仅有2%的家庭认为生活富足了,毕竟离小康水平还有一段距离的。 对于比较担心的问题93%的家庭都选择了收入没有保障,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处在失业中,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没保障有时候不要把身体搭进去就好了,在家里的人就只能盼望着能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而近年来的气候异常的很难有风调雨顺了。其他选的较多的是“家里有人生病”,“孩子不孝顺”,“治安状况不好”,关于农业方面的几乎没有人选择,或许他们真的感觉种地没什么前途了吧!

此次调查的分析,总体而言,农民生活仍处于温饱状态,过着艰苦的日子。这次调查不够全面,也不具有太强的说服信,没有佐证和足够的资料,但是这是农村真正的实际情况,没有夸大也没有虚假的成分。实现农民收支的平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够使农民更快地迈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调 查 人: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二祁集中心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 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整体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2012年11月23日

2、调查对象:全校学生家长(家长到会率98%)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问卷,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到有效卷487份,无废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状况:

1、家长文化程度:父母中有一人为本科学历的占2.5%,大专学历占10.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7%。

2、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条件以中等收入(即父母平均月收入为1000——2000元)为主,贫富两极也占一定比例,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49.1%,在2000元以上的占24.3%

(二)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投入情况: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1)经济投入:家庭订阅杂志、报纸一份以上占3.1%;每月给子女购买课外书3本以上占22.6%。

(2)时间投入:每月经常陪子女去新华书店的(不少于2次)的占38.9%;每周平均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占37.5%说明家长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但经济的投入明显高于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投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

还是不够,实质性付出太少。

2、家庭教育方法:

(1)家庭教育的理念:72.1%的家长认为对子女严厉,要求严格,孩子听话;71.4%的家长认为谁对孩子溺爱,孩子就不听谁的话。

(2)教育子女的途径:以生活经验、随时随地教育为主的站96.8%,3.2%的家长从书、报、电视中获取教育方法。

(3)督促子女看课外书的方法:鼓励的占28.1%,采用物质奖励的占42.7%,引导的占13.4%,进行陪读的占16.8%。

(4)在家进行英语、家庭辅导的占12.7%,在家进行钢琴、电子琴辅导的占

8.3%。

由母亲承担的占68%,由父母一起承担的为24%,父亲单独承担的占3.6%,祖父母承担的占4.4%。

(5)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整理东西)占58%。

(6)20.6%的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

说明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培养的观念、方法日渐成熟,普遍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方法越来越多。但仍表现出对孩子智力学习重视的倾向。

3、特长培养情况:

23.2%的家长让孩子参加青少年活动活动中心的乐器、书法、英语、绘画辅导班。

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兴趣专长较为重视,兴趣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特长培养的投入较多。

4、家校联系情况:

100%的家长希望每学期与老师沟通1次以上,联系方式一发短信、打电话、利用网络、写便条、上门家访为主。说明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较高,对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同时也反映出家长把教育寄希望于老师、学校的心理。

四、措施与对策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接受新知识,接纳新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2、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建议家长多学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要尊重,但不是听之任之;要管教,但不是独断专横。对孩子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细心观摩孩子,发现有异常要及时想办法给以处理。

3、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是子女教育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道德爱好、习惯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议家长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做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多与学校保持联系,从而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自身也适当地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创造家庭学习的良好氛围。

4、加强家校联系。

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但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优势。学校应加大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给家长教育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形成校——家教育阵地,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教育环境。

五、对学生家庭教育调查现状的思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强有力的辅助和补充。以上资料和数据表明,学生家庭教育情况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容乐观的一面。

第一:总体住房比较宽敞,能给孩子一个比较宽敞的学习环境。70.9%的家庭居住的是2-3层的自建房,是独门独户的住房,这样的住房有利于孩子相互交往,增进交流与合作。将近50%孩子能相互串门,这能增进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孩子的合作交流。5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比较强,38%的孩子一般,只有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较弱。

篇2

关键词: 宿迁学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状况

1.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更多机会走进大学殿堂,但是对他们来说,不仅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而且要承受从农村生活过渡到城市生活所面临的心理上的压力。

本文对我院7个系42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心理等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积极面及消极面,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我院的资助育人工作有所帮助,从而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的教育公平。

2.课题研究方法

2.1被试对象。

本调查的被试对象是宿迁学院七个系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26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为98.59%。调查的范围是08、09、10级申请贫困生的同学,这部分学生代表了新入校和在校生活了一两年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更有利于分析成因和找准调适方法。

2.2研究工具。

以自行编制的“学生情况调查表”为研究材料,从调查对象的家庭、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等几个方面入手,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2.3统计处理。

本研究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

3.结果与分析

3.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现出的积极心理状况。

3.1.1直面困难,自强自立。

在当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多数学生都能够直面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等原因造成的经济差距、习惯差异,正视生活的困难,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7.80%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并希望学校能多提供一些岗位给他们,有95.3%的家庭困难学生想入党,有74.5%的学生想担任或已经担任了班级、院系的学生干部。可见,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而且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并注重在校园的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3.2.2明确目标,学习刻苦。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见表1),有一半学生将继续深造作为他们大学毕业后的选择。调查数据显示,有91.2%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都有学习计划,且能严格落实或基本落实自己学习计划的学生占90.8%,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9.1%,学习成绩中上等及中等的学生占75.3%,拿过奖学金的学生占74.6%。以上数据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许多学生,都能明确学习目标,勤奋学习,积极上进,整体成绩中等偏上。

3.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状况。

3.2.1调节能力较弱,矛盾心理凸显。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各种需求的实现中都有与同学交往的渴望,但部分学生表现出自卑、不愿敞开心扉。对于“你对家庭经济状况感到什么”一问,有16.5%的学生的回答是感到自卑,38.4%的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此外,也有极少数在交往中有敏感、多疑、嫉妒、敌视等情绪。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部分学生虽有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但又因诸多原因表现为冷漠、浮躁、愤怒、偏执、极端。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是偶尔(54.3%)或者不参加(10.1%)学校组织的活动,极少参加(60.2%)社会组织的活动。在接受各种资助时,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并不轻松,加上他们调节能力较弱,一方面在内心有这个需求,另一方面却陷入内疚、自怨、痛苦、无奈、无助的冲突中,对未来既怀有美好憧憬,又对前途感到担忧,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发展。

3.2.2思想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

很多经济困难大学生是在父母的期盼和亲戚、朋友的资助下进入大学校园的,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或更高的期望。当问学生“你的家庭对你的期望如何”时,16.3%的学生回答是期望很高,63.5%的学生回答是期望较高。这使他们在入校之初就有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再加上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给自己制订了很高的目标,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其目标期望过高而不切实际,这在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了心理压力。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感到压力“较大”或“很大”的占68.5%,感到“一般”、“较小”、“无”的占31.5%。对于上述的各种心理压力,合理的疏导方式会有效地缓解压力,甚至消除压力,否则,如果不采取合理的疏导方式就会影响到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帮扶力度,多方位地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当问学生“你希望得到谁的关心和帮助”时,38.9%的学生选择了辅导员和任课老师,42.3%的学生选择了同学和朋友,11.3%的学生选择了学生干部,9.6%的学生选择了家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老师、同学、家人的共同努力,让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受到学校师生及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首先,校方应通过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加大奖学金力度、动员学校各部门机关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等措施关心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其次,辅导员、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要结合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真分析其价值取向、心理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主题活动、班级活动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同学之间的贴心关怀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调查显示,58.2%的经济困难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选择与同学交流。最后,我们呼吁其家人甚至整个社会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理解,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社会环境,通过多方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

4.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美丽幽雅的校园环境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塑造着大学生的美好心灵。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品位的文化、科技、娱乐、体育等活动,另一方面要鼓励经济困难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封闭的校园,多接触社会,学会与他人交往,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首先,学校应围绕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心理良性互动。比如开展一些深入实际、适应竞争、有利于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联谊会,还可以通过开展“自强之星”评选、“爱心传递”等活动激励和引导他们自强自立等。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全体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排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假”攀比、“假”虚荣的心理。同时,也可以适时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视贫困和困难,百折不挠地完成学业,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人才,走向成功,进而反哺社会。

4.3强化心理辅导,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人格。

心理辅导是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有32.3%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或可能存在心理上的障碍,40.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时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他们多采用与人聊天(31.9%)、自我调节(63.2%)的方式调节心理障碍,只有2.1%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可见,无论是高校的领导、老师还是辅导员,都必须强化心理辅导工作,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环境。

首先,充分发挥班干、社团的作用。一要通过班级心育委员,及时了解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状况,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动态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并告知相关老师,及时予以有效解决。二要通过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问题调适方法,增强广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互助、自助。其次,重视团体辅导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可极大程度地发挥团体成员的作用,并给参与的每个成员带来积极的鼓励和表扬,从而达到改变心理及行为的效果。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学校要建立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研室,配备专业心理医生和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主体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广大教师,通过培训等途径,使这支队伍达到相应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兵兵,徐光,张大鹏等.地方高校贫困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2]倪永辉,代祖良,谭红翔等.云南某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篇3

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来表示。表1是调查对象2006年人均收入情况统计,由表1可了解到农村家庭收入情况。

二、农村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入

由表2可知,家庭教育投资各个项目总的百分比分别为:家庭人均收入在50~500元的为154.3%、家庭人均收入在500~1000元的为135%、家庭人均收入在1000~2000元的为130.1%、家庭人均收入在2000~3000元的为200%、家庭人均收入在3000~4000元的为218.2%、家庭人均收入在4000~5000元的为200%、家庭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为200%。表2中所列各项投资内容,都是需要经济力量才能实现的,按理家庭收入状况直接决定着各项内容的投入量,但值得注意的是,从表2可见,家庭收入在2000元(包括2000元)以下的家庭各项投入并没有随着家庭年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也没有随家庭年人均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显然,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过程中,把这部分家庭作为考查对象的话,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直接投资并无多大关系。由表中观察到,只有家庭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不包括2000元)以上水平家庭,才会增加家庭教育投入。据调查,该县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属中上等收入家庭。所以得出结论:在一般中低收入家庭,家庭收入与教育直接投资没有多大关系,只有在中上等以上收入的家庭,才会有直接的关系,家庭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适当地增加教育的直接投入。

家庭对子女的学习实行奖励既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质方面的。因此与家庭经济也是相联系的,是不是家庭经济状况越好,越会实行奖励呢?本研究统计显示并非如此,见表3,家庭年人均收入超过2000元的分别有88.9%、86.3%、85.7%、82.6%的对子女的学习实行奖励,而年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分别有87.0%、87.5%、85.7%的家庭对子女实行奖励。数据显示,家庭收入状况对家庭奖励子女学习没有什么影响,或影响不大。

综合表2、表3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农村家庭智力投资虽然是一种经济活动并与经济密切相关,但在教育投资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对直接投入产生什么影响,只有当家庭经济状况达到相当水平(本研究中的相当水平是年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家庭才会决定增加教育投入。

三、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与家庭教育期望

家庭经济状况与家庭教育期望的关系问题是笔者关心和研究的热点,那么,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会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表4显示了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对男孩的教育期望。从表中的数据来看,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家庭没有显示出对男孩有较高的期望值,经济状况相对低下的家庭也没有显示出对男孩有较低的期望值,且经统计二者相关系数为A=0.0211,呈极不显著相关。

表5显示了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对女孩的教育期望。从表中数据可见,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除了对女孩的教育期望在初中以上外,在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上,并没有显示出其高经济收入所带来的高教育期望值。

总之,由表4、表5的数据可见,一定的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的教育期望产生一定的后果,比较高的经济收入并不能促进家庭对子女教育产生较高的期望值,较低的经济收入也不会导致家庭降低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

四、家庭经济状况与家庭教育投资选择

由表6可知,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投资选择,一部分家庭较现实地选择让孩子直接成为家庭劳动力。如家庭经济状况为1类的,有28.3%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务工或务农,而经济状况为2类、3类、4类、5类、6类、7类的分别有20.8%、16.4%、12.2%、0、4.8%、8.7%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回家务农或务工。经济状况较好的4类、5类和6类家庭分别以33.3%、54.5%、52.3%的比例对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孩子的选择主要模式是“想办法找路子,若办不好只好让他回家务农”,而不大愿意花费巨大的代价为孩子找到高一级或职业学校继续念书。与此同时,各类家庭分别有一定量的家庭为实现其理想的目标,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到高一级的学校继续读书”。在各类所选择的项目中,按比例排在最高位的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手艺技术”,7类分别为:32.6%、37.5%、33.8%、30.1%、27.3%、28.6%、39.2%,看来这部分家庭不甘心直接将孩子变为劳动力,而是想让其经过职业培训后再谋出路。

总之,笔者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教育投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被教育制度淘汰下来的学生,家庭是否继续对其进行教育投资,并不是经济所能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模式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手艺、技术”是想让其经过职业培训后再谋出路;其次是家庭为实现其理想的目标,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到高一级的学校继续读书”;也有一大部分中、高收入家庭选择的是“想办法找路子,若办不好只好让他回家务农”,让子女成为直接的劳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秦宛顺,刘立红.中国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92,9(11):3-11.

[2]夏翠微.关于黑龙江省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2):106-107.

[3]彭湘华,李香花,杨令芝.成本领先战略实施浅探[J].会计之友(下),2008,(01):42-43,66.

[4]龚继红.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1999.

[5]刘守义,郑利萍,韩惠鹏.农村家庭教育投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6(26):384-385.

[6]刘守义.河北省尚义县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7.

[7]袁博,张贺,张艳红.改进投资组合模型的一种可行性解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03):74-76.

篇4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养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由于现代社会的不良现象、家庭文化不良冲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导致学生懒惰、攀比、任性、自私、不学习、不劳动、扰乱社会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学生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行为习惯的社会性表现是整个国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从小就培养小学生,使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此漫长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过程,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为人父母对社会与国家的重大使命。

从微观角度看,当今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都有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小学生智育的培养、轻学生社会实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重学校教育、轻家校联合培养小学生的倾向。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而忽视其他方面教育;家长们也容易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其他都位居次要地位。这就促使没有正确行为习惯与认知能力的小学生走进了误区,不仅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他们健康快乐的发展,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也为当今倡导的实施素质教育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因素主要为家庭环境,通常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主要方面。物质环境一般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职业状况、基本生存条件、医疗保健条件等,经济状况在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区分度,所以本研究选取经济状况作为物质环境因素的代表;家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父母对小学生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矛盾的解决方法、责任与义务等方面。这些都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笔者自编的《小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背景与行为习惯养成调查问卷》中也都有明确的体现。

本研究选取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和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的河北省,从选取的10所小学中(每个省份五所)选取2-6年级各30名学生做问卷,也即每个学校发放问卷150份,总共发放1500份,回收率为83.9%,有效率为81.6%;从两个省份各选取两所小学进行实地观察,并对个别家长和教师、学校领导进行访谈。

(一)家庭经济因素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1.经济因素对小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

经济因素主要涉及家庭经济消费观对学生的影响。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某些家庭能给小学生较高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些小学生就互相攀比零用钱,甚至用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的关系亲疏,这些现象在学校门口的商店内比较明显。个别小学生沾染了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追求享乐的不良风气,更有甚者出现了说谎、偷窃等现象。从对午饭时间的观察看,小学生对饭菜、烫、饮料和饮用水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也间接反映了家庭教育状况。

2.经济因素对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经济如果极端困难,不能为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就会严重影响子女的教育和身心发展;家庭经济如果极度宽裕,超过了满足子女正常学习的需求,对于子女的学习和教育而言,就不再产生有益的影响或发生积极的作用[1]。前一种规律在我国确有普遍的适用性,而后一种过于优越的家庭条件,反而容易养成子女养尊处优的品性。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能满足子女正常学习的一般需求,因而家庭经济因素对教育所产生的实际差异影响并不是特别显著。

就在这不显著中,笔者试图调查出差异,经过问卷结果分析,发现在成绩达到中上等(约占班里的1/3)及其以上的小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占31.8%,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占48.3%,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占19.9%。由这一数据可以分析出: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小学生,学习成绩较好的比率最高。

3.经济因素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的影响

人际交往与经济不能截然分开。小学生虽然尚未涉足具体的经济,但是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影响到其交际范围。如经济状况较好的小学生在和其他学生交往时,就表现出优越与自信。笔者通过访谈得知,这类小学生普遍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已经懂得好的家庭条件使得他们很有面子。他们大都掌握两三门特长,比如美术、器乐、声乐、英语等,这都需要较好的经济条件给予支持,甚至家长经常带他们出去旅游、参观、参加重要活动,增加了小学生的阅历和见识,这些都构成了小学生自信和优越的潜在条件。而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小学生,在和经济状况好的小学生交往时,普遍会有无形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外在表现就是拘谨,不自然。

(二)家庭文化因素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家庭文化是影响儿童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特征和对子女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家庭文化,而这些也正是构成不同家庭文化的重要因素。

1.家庭文化因素对小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

生活行为习惯体现在细枝末节中,小学生是否做家务、做多少,就是有力的体现之一,这也就表明了家庭文化和家长教育对孩子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在问卷调查中,选择偶尔做一点家务的学生比例最高,占到69.3%。虽然这个百分比较高,但题项只是偶尔做一点,并不是天天做或经常做,几乎每天都做的同学只占到23.5%,这个比例也包括了“有酬家务”,即家长付给孩子钱。有勇气承认自己“从不做家务”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小学生只占到7.2%。笔者通过对家长的访谈发现,应该远不止这个百分比,只是小学生碍于内心的羞愧选择了“偶尔做一点家务”。进一步从内容上分析,小学生做家务主要是以扫地和擦桌子为主,占到72.6%的比例,而洗碗、擦家具、整理房间、洗衣服位居其次,擦玻璃、买菜、做饭几乎为零。这就从侧面体现出家庭对小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锻炼和重视程度。

2.家庭文化因素对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影响

家长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高学历的家长一般更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培养,尽可能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孩子热爱学习。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家长,就不可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并且一般不会尽力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针对这一差异,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展开了具体调查。

从对小学生家长在休息时间喜欢的活动调查发现,51.2%的家长喜欢上网,其次是出去逛街等娱乐活动,而喜欢带孩子去儿童科教娱乐场所的只有8.1%,会在家看书的家长只占6.4%。由此看来,大部分家长都没有以身作则地创造良好的家庭读书和学习氛围。进一步分析发现,家长喜欢休息时间读书的以教师为多,而带孩子去科教娱乐场所的工人、销售员等基层工作者和外来打工的家长所占比例就很少。并且,家长学历程度越高,休息时间喜欢看书的比例越高;学历在高中、中专及以下的几乎不看书。

3.家庭文化因素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

父母文化程度可谓是小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奠基石。一个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家庭与一个普通的低学历家庭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为人处世作风、态度是不相同的,这都会映射到小学生的潜意识中,即使今后花再多的经历与经费也难以改变因父母文化程度差异而造成的孩子生活行为习惯不同。

家长的职业①也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一项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家长的职业对学生交往观念的影响。认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个体工商业者子女最多,为66.7%,干部子女次之,为60.2%,职工子女为百分之57.3%,农民子女只占55.9%。这与从事个体工商业的父母重视和气生财,当干部的父母重视“领导关系,群众威信”,一般职工、农民家长相信“凭力气干活、靠技术吃饭”的生活态度基本吻合。[2]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更能体现家庭文化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以“家里来客人,是否会主动打招呼”为例,选择会主动打招呼的只占14.7%,家长提醒时会打招呼的占56.7%,不会打招呼的小学生占25.6%,选择躲避的只有3%。从中可以看出,很少有小学生会主动招呼家里访客,说明大部分家长没有对子女待人接客等人际交往行为进行专门教育,对孩子的关注也没过多放在这方面。

三、小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改善思考

(一)家庭经济背景的改善思考

1.改变生活习惯,崇尚节俭美德

家庭经济消费习惯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教育,能让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小学生明白何谓正确的消费观念。并且父母应当把经济消费看成是培养子女节俭美德的教育,让小学生明白钱来之不易,节俭既是光荣又是自豪的,互相攀比、摆阔享乐都是应该被鄙视的。同时还要让小学生知道,虽然现在用钱可以买到饭菜、饮料、玩具等,但由于我国资源缺乏、耕地不断缩小,如果不节俭不保护,不远的将来即便有钱也买不到这些物质资源。当然也没必要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节俭方式教育现在的小学生,只要让他们懂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就好。

2.改变消费方式,增加学习投入

现代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家长的劳动报酬。既然职业与工作不容易改变,那么能改变的只有家庭消费方式。哪方面多一点支出,哪方面少一些消费,都会给子女带来潜在影响。面对独生子女的现实状况,以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孩子将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所以提倡家长改变已有的消费方式,特别是无意义的消费方式,把节省下来的资本用于子女的学习。

3.改变交往范围,转换经济资源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当今时代,一切人与社会的行为都相互交融,人与人的接触日益密切,所以交往行为应该作为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从小培养。而担当这一重任的不只是学校,更应是小学生的父母及所处的家庭环境。面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的优越感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的自卑感,根本的改善措施就是增进两类学生和家庭的交往次数,让他们彼此了解与合作,增进友谊。

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父母,应当尽量合理转换经济资源,改善消费支出,把更多生活结余用于孩子的特长学习,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增强自信心。或者给小学生增添新的学习用具、课外读物,甚至衣服玩具等,让孩子们从心理上缩小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的差距;并尽可能多地带孩子去省市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免费开放,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提供了便捷),增长他们的见识。

(二)家庭文化背景的改善思考

1.改善家庭生活行为习惯,树立以身作则意识

要想改变子女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首先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家庭文化,然后再对孩子稍加指导,便可立竿见影。比如,小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分子,理应承担少量的家务活,而不能养成不劳动的懒惰习气。也要给孩子自己的空间,他的房间由自己来布置和打扫,养成爱干净、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另外,不要随意给子女零花钱,要让他们懂得只有付出努力、通过劳动才能获取报酬,他们额外的家务劳动或帮父母做事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更为重要的是,全家应该共同制订一份“家庭准则”或“现代家规”,并张贴在明显的位置,内容包括基本生活习惯的要求,比如早上起床时间不得超过八点半,房间不保持整洁要额外打扫客厅和厨房以示惩罚等,以明确指标的形式加以约束。

2.鼓励参加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文化素养

虽然家长的学历和职业较难改变,但完全可以通过再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的水平能达到辅导小学生学习或给予指导的程度。从侧面看,家长的主动学习也为子女提供了榜样,改善了家庭学习氛围,使得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得到进步。

家长还要尽量参加家长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了解一些小学生心理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真正理解、关心孩子,更要与他们成为朋友,从他们的角度解决遇到的困难,从而推动子女的进步。从宏观层面看,这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精神文明风貌,也利于下一代的教育和发展,为国家储备众多高素质的后备军。

3.主张民主参与,锻炼交往能力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家长要首先做到适度开放、热情好客,并鼓励孩子主动招呼客人。也欢迎孩子带同学来家里玩、复习功课,并协助子女接待同学,同时教他如何择友。相应的也允许孩子去亲戚、同学家做客,以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尽可能带孩子走访不同职业背景的家庭,使他们对不同的环境有更多的体会和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行为、正误判断能力,民主参与能极好地锻炼其交际能力,所以家里的大事小情尽量让孩子参与和讨论,真正把他当做具有知情权的小主人。家长也要经常关心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并观察他的喜怒哀乐,当遇到孩子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协助他化解其中的矛盾,让他学会正确处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勇,王亚锋,张艳红.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

[2]张华.家庭文化背景对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小学管理,2003,(6).

篇5

为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高等学校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现就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1.本意见适用于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招收的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2.本意见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确定合理标准,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必须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1)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校的认定工作。

(2)院(系)成立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系)领导为组长、院(系)学生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担任成员的认定工作组,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

(3)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视年级(或专业)人数合理配置,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其成员名单应在本年级(或专业)范围内公示。

5.合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财政部门参照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各地(市、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认定标准可设置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等2-3档。

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应制订严格的认定工作程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认定工作。

(1)学校应全面、认真部署每个学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学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应同时寄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详见附件1);在每学年结束之前,应向在校学生发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及在校学生要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已被所在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再次申请认定时,如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变化,可只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详见附件2),不再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2)每学年开学时,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布置启动全校认定工作。认定评议小组组织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负责收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3)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认真进行评议,确定本年级(或专业)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

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

(4)院(系)认定工作组要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5)院(系)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后,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及档次,以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示5个工作日。如师生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本院(系)认定工作组提出质疑。认定工作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对院(系)认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提请复议。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应在接到复议提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做出调整。

(6)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汇总各院(系)审核通过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

7.学校和院(系)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如实提供家庭情况,及时告知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学校应及时做出调整。

8.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问题,坚决纠正。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习医师;症状自评量表;调查

The Investig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y Condition of Intern in ComprehensiveHosipal. Shi Hua, Yang Xiuli. Qingdao Hiser Hospital, Qingdao City, Shan dong Prov ince, Qingdao 26603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e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y conditio n of intern andto offer theory forthe clinical prctice. Methods The intern f rom medical and C 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tested by SCL-90 and a general condition questio naire designed by ourselve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mmon c ontrol, the totalscore and factor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factor scores of soma tization, depression, hostility, and paranoia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thsex and economic scene can make a difference on the psychology. The total scoreand factor scores were not fou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both universit ies. ConclusionThere w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internof both universi ties, which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as well as timely health education andright interferenc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Intern; SCL-90; Investigation

目前,在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较差[1],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30%~40%. 临床实 习对医学院 校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 我们对综合医院的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分别对不同性别的实习医师以及中西医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 以期为更好地改善临床教学、采取必要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80名调查对象均为2004~2005年间在我院实习的临床医师,男性136名,女性144名,年龄22 ~25岁,平均年龄23±0.85岁,西医实习医师138名,中医实习医师142名,均无精神异常史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8%。

1.2 方法

1.2.1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自行设计的情况调查量表(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 况、饮食、休息、最关心的事情、最大困难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者均经过特殊培 训,受式者根据自身情况认真独立完成所有问卷。所有调查结果统一回收、测评和分析。

1.2.2 对测试结果进行组间比较与组内比较 组间比较是实习医师与国内常模对照;组 内比较是根据性别、学校、家庭经济状况等进行比较分析。

1.2.3 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SCL-90检测结果

2.1.1 实习医师与国内常模青年组[2]比较 表1显示,实习医师的躯体化、强迫 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数与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常模组,统计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

2.1.2 不同性别的实习医师SCL-90检测 表2显示,女性实习医师的躯体化、抑郁 、焦虑、敌对等因子分高于男性实习医师,而人际关系因子分低于男性实习医师,经统计学 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

2.1.3 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实习医师的SCL-90检测 表3显示,实习医师家庭经济状况不同 ,其部分因子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2.1.4 中医与西医实习医师SCL-90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2.2 自行设计量表检测结果 实习医师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涉及未来,包括:①担心毕业后找不到理 想工作(70.4%);②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选择喜欢的专业继续深造(47.8%);③希望毕业 后做到经济上自力更生,并能够依靠自己的收入缓解家庭压力(43.1%)。第二类针对现在, 包括:①希望得到病人与家属的信任,顺利完成实习任务(65.9%);②希望处理好实习与考 研间的矛盾,得到指导老师的理解与帮助(50.7%)。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实习医 师为未来的担忧相对较少(45.4%),而家庭经济情况差的实习医师对未来担忧的比例明显 增高(76.3%);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实习医师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较高(66.2%),而家庭经 济状况较差的实习医师选择毕业后先参加工作的比例较高(61.7%)。

3 讨 论

实习医师的SCL-90总分与部分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青年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以躯体化 、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尤为明显,这表明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已经存在问题 。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实习是医学生成为正式医生之前必经的过渡阶段, 医学生开始承担一个医生所需面对的责任与风险;除了角色的转化之外,医学生还必须适应 书本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学会新的思维方式,有的实习医师调整好之前会有学无所用之 感;②目前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而作为金字塔最底一层的实习医生面对的冲突最多,病 人和家属对于实习医师的信任也最少,因此,实习医师的工作风险相应增加,工作环境也往 往不能令人满意;③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型医院往往已经趋于饱和,这造成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毕业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④毕业后立 即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这是许多学生都必须面对的艰难选择,其中,涉及找不到工作的无奈 ,也有经济问题的考验。

女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较男实习医师差,这与 女性的自身心理特征有关,但也受目前的社会 问题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为胆怯、多疑、缺乏自信,而且对外界感受细腻、敏感,有 的女生甚至怀有性别上的自卑感,这些都造成女性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目前许多 医疗机构选择毕业生时仍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这进一步挫伤女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国 家现在的高等教育政策决定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支付数目不菲的学费与生活费,医学院校不 但学费高而且学时长,医学院校的学生家庭都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家庭经济状况对 学 生的心理影响很大。实习医师对于继续深造还是立即工作的选择中,既有就业困难的原因, 更多的是必须考虑家庭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

总之,实习医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应给予及时适当的干预 ,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就业指导等。

4 参考文献

[1]武英,李丽娜.唐山市两所高校三年级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2005,13(4):293-295

篇7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挫折应对方式 比较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至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农民工2.5亿左右,按照王春光的分法,1980年后出生的为新生代农民工,那么新生代农民工有1.5亿之多。

近年来,农民工的问题引起党、政府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农民工,纷纷撰文阐述自己的见解。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关注农民工的问题,但是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可以说就还没有。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本文以在长沙调查的500个新生代农民工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积极干预,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高水平,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

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长沙市五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上门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回收率97.2%,其中有效468份,有效率96%。数据统计之后,采用SPSS11.5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统计数据的人口学特征为:男性301人,占64.3%,女性为167人占35.7%;年龄分为四个段,分别为16—20、21—25、26—30、30岁以上,其中年龄为16—20岁的32人,占6.9%,年龄为21—25岁的176人,占37.6%,年龄为26—30岁的181人,占38.7%,年龄为30岁以上的79人,占16.8%;婚姻操作为未婚、已婚、其他三个维度,未婚人数为132人,占总数的28.2%,已婚人数为308人,占总数的65.8%,有婚姻史现在单身的28人,占总数的6.0%;文化程度操作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其中小学及以下人14人,占总数的2.9%、初中人数为125人,占总数的26.7%、高中或中专人数为303人,占总数的64.7%、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人数为26人,占总数的5.6%;经济状况水平操作为:好、一般、不好,经济状况好的168人,占总数的35.9%,经济状况一般的264人,占总数的56.5%,经济状况不好的36人,占总数的7.6%。

挫折应对方式上分为“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又具体操作化为“责怪别人”、 “逃避” “强行压抑”、“想法报复”、 “随意发泄” “自我责备”、六个指标。“积极应对方式”又具体操作化为“用积极的行动争气”、 “自我安慰”“用别的弥补”、 “建立新的目标”、“寻找新希望”、五个具体指标。然后对每个选项分别给分,分值为1分,积极应对方式总分为5分,消极应对方式总分为6分。当一个样本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小于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时,我们说此样本采取了消极的应对方式。反之亦然。结果表明,68%的新生代农民工遭遇挫折时采用了积极地应对方式。

1、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挫折应对方式的比较

性别不同的新生代农民工遭遇挫折时其应对方式究竟如何呢?是否有差异呢?通过建模我们进行分析,结果如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消极应对方式上,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01>0.05),无明显差异;在积极应对方式上,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但差别不太大,具体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列联表分析,结果如表二。

从表二中得知,在遭受挫折时,男性更多的采取“建立新的目标”,而女性恰好相反更多的是采用“用别的弥补”的方式,其次是男性采用“用积极的行动争气”,女性则是“自我安慰”,表明男性更多的采用主动的方式,女性更多的倾向被动的方式。

2、不同年龄的新生代农民工挫折应对方式的比较

不同年龄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挫折应对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建模得出,不管是在积极应对方式上还是在消极应对方式上,都有显著的差异(P<0.05)。

从表四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年长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从表四可以得知,农民工遭遇挫折时,30岁以上的时更多的采取“用积极的行动争气”“寻找新希望”,只有少数采取“强行压制”的方式;26-30岁的更多的采取“建立新的目标”,同时也采取“强行压抑”的方式,一方面说明他们能正确的面对挫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像是感到无可奈何;16-25岁的更多的采取“想法报复”和“逃避”及“责怪别人”,这主要是不成熟,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

3、不同婚姻状况的新生代农民工挫折应对方式比较

不同年龄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挫折应对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具体情况又如何呢?通过建模得出结果如表五。

通过建模来进行分析,得出:在积极应对方式上,不同婚姻状况的农民工有显著的差异(p=0.000<0.05),而且差异性较大。具体情况通过列联表表示如下:

结果显示:已婚农民工遭遇挫折时更多的是选择“用积极的行动争气”,而未婚农民工遭遇挫折时更多的是选择“建立新的目标”,这主要是已婚农民工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希望的是稳定的工作,很难象未婚农民工一样,还年轻也无牵挂,可也从新再来。

4、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挫折应对方式比较

新生代农民工在挫折的应对方式上是否因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如果存在,表现在哪?我们通过建模来进行分析。

从表七可知,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积极应对方式上,有统计学的意义,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000<0.05),从总体来看,文化程度水平越高,越容易采取积极地应对方式。而在消极应对方式上,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具有差异性(p=0.049<0.05),但不是很明显。

那么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应对方式上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将二者列联表来进行分析。具体见表八。

从表八可以得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以“自我安慰”的应对方式居第一位,即文化程度越低新生代农民工越容易采用“自我安慰”的方式。而文化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则分别采取“用积极的行动争气”和“寻找新希望”。文化程度越高的新生代农民工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比例也越高。在消极应对方面,从总的来看,采用比例最高的是“自我责备”,说明新生代农民工遭遇挫折时,大多数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采用具体的应对方式的差异性比较大。

5、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新生代农民工挫折应对方式比较

新生代农民工在挫折应对方式上是否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呈现差异性?如果有差异,那么差异的具体表现在哪呢?我们可以通过建模来进行分析。

从表九可以看出,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挫折应对方式上有显著的差异性,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比家庭经济状况差的更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应对与积极应对两者之间的显著度为0.000和0.002。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还是通过列联表来分析。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新生代农民工遭遇挫折时,更多的采取“自我安慰”,这跟他们的优越感有很大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较差的更多的采取“建立新的目标”;在消极应对方面,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采取“随意发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较差的采取“逃避”的方式,这可能跟他们不能接受现实,或暂时感到无法改变现实有很大的关系。

结语

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应对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民工应加强自身的修养,遇到挫折时,应向长辈、或年长的同辈请教或者向有关专业机构咨询,尽可能的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加强学习,尤其是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彭如良,成年居民挫折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 认定 问题 措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保证国家减、免、贷、补等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并且直接影响着资助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省市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国家资助力度的逐年加大。高校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改进和完善认定工作迫在眉睫。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多

(1)贫困证明失真问题

地方政府在没有详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情况下,随意出具贫困证明,或者有的学生采取找关系、托熟人等手段顺利拿到贫困证明,以致伪贫困现象层出不穷,而高校也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政策。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信息虚假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和巨大利益驱使,编纂虚假信息,博取别人同情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真正贫困学生的正当权益。

(3)教师、学生认定存在不可靠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多采用班级、年级评议方式,主要以同学、老师的主观印象作为评判标准,缺乏客观翔实的数据作为参考。

2.缺乏科学合理的认定程序

认定方式过于程序化、表面化,难以确保认定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很多高校认定程序一般是出具困难证明,学生申请自述,参照日常消费情况,通过谈心、班会等形式给予确定。表面看来,这似乎科学合理,但是很多环节经不起推敲。例如贫困证明的准确性、学生家庭条件的地区差异性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应该是一个包括前期调查、认定、后期监督处理的系统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认定程序缺失或流于形式或实行力度不够而让部分伪贫困学生有了可乘之机。

3.认定体系尚需完善

一直以来,人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中民主评议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存在质疑。另外,大多数认定工作缺乏后续管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尚未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认定后的监督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

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措施

1.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营造良好认定环境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多渠道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与杜绝伪贫困现象的发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诚信教育是关键,从新生入学时起,向同学们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在认定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其次,要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党和国家、社会及学校关怀和爱护,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同学们应心怀感恩,传递爱心,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最后,通过励志教育,鼓励同学们自力更生、自强自立,通过劳动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而不仅仅依靠政策资助。营造良好评选环境,实现公平、公正地认定,从而提高认定工作的可靠性、真实性、全面性。

2.科学制订认定程序,严格落实监督机制

将现有政策中有关受助对象申请条件、申请和评审办法、申请人责任和义务等内容细化、具体化,完善政策实施办法,制订科学合理的认定程序,规范受助对象的资格复查制度,明确造假的处罚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核实的规模和力度落实对受助对象的监督机制。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视后期受资助后的监督工作,为个别诚信缺失的学生创造了可乘之机。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健全和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加强保密措施,保护反映意见学生的利益,切实将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确保认定工作的效果。

3.合理完善认定体系,及时掌握动态信息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要定性评价与定量指标评估相结合,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全面、真实、客观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是由教师通过电话或公函向户籍所在地的政府机关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这个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很有效,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学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而且对学生曾经生活的环境及个性可以有较为详细的把握,这对学生的综合教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定量评估工作中,要及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加强学校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的信息沟通。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采取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上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员的经济状况、受助情况、消费状况、资金用途等有针对性设计。

有调查研究表明:采用数据挖掘手段,通过“父母职业”分析评估指标,可获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来源和稳定性,辨别学生的贫困程度;通过“一卡通消费”数据观察查找伪贫困学生,取消其资助资格;学生学习娱乐等用品也可以反映其消费水平;手机型号、有无电脑、MP3、高档化妆品等可从侧面了解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是认定评估中的参考之一。

另外,完善认定体系还要注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发人群,这些人群主要包括: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父母重病或单亲且来自贫困及边远地区的学生;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经济收入明显下降的学生;家庭遭受突然变故,有家庭成员突患重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正接受非义务教育的;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失业)的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尚且存在一些弊端和困惑。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任务,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一方面应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入手,从内在因素出发,减少问题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从外界因素中探求制约措施,制订科学可行的认定程序,严格落实问责制、监督制,逐步完善认定体系,从评估主体、评估指标等多方面,及时跟踪掌握贫困学生的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赵雪.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难点及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59-60.

[2]陈彩英,赵文光,林彬等.数据挖掘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期评估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11-13.

[3]谢云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丽水学院学报,2009,(1):81-83.

篇9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问题

部分学生因自卑、怕被瞧不起、伤自尊等心理顾虑,故意缩小困难程度或隐瞒自己真实的家庭情况,甚至有的学生打肿脸充胖子,用奢侈的消费来掩盖贫困的事实,出现心理贫困。同时,在趋利价值观、诚信意识淡薄影响下,少数学生不能理性地看待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夸大困难程度,不能如实反映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甚至出现“假贫困生”现象。

(二)“贫困证明”危机

《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困难证明是开展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必要条件。因各种原因,确实困难学生没能及时办理贫困证明而痛失机会;个别政府部门往往缺乏监督与约束,因审查不严,出现“来者不拒”、“掺水”等现象;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失真”、“虚假证明”等现象,导致认定可信度危机。

(三)高校认定问题

人为主观因素影响 传统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显然已经跟不上发展需要,从认定的标准、依据、机构、程序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际认定操作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因素很多,比如学生提供假证明、辅导员说了算、认定人员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同学,等等。同时,也无法避免同学之间的偏见或误解导致出现错误的判断,尤其是新生难度更大。

缺乏科学认定体系 认定人均月收入标准已跟不上发展形势,家庭人数缺乏统一界定标准,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子女在各自学校同时享受资助情况,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同时,认定标准大多数是描述性概念,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可靠的甄别方法、动态信息等,导致认定可操作性不强、准确度不高等现象。另外,缺少有效的复核方法,因成本高,覆盖面小,效果甚微,加之任务重、工作量大,复核仅流于形式,极易呈现出表面化、敷衍倾向等。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奠定公平基础

加强资助宣传,营造公平氛围 多途径、多元化加大资助工作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国家相关资助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公平享受资助政策,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为家庭经济困难同学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机遇和平台,使其内在潜质得以充分展现,为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完善帮扶机制,疏导心理贫困 结合贫困学生实际和特点,不断健全、完善贫困学生心理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体系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现代心理学,因势利导,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正确面对贫困,为贫困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强化诚信教育,如实反映困难 坚持德育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学生诚信教育,如举办诚信教育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从而增强贫困生自律意识。同时,结合资助反馈体系,动态监控学生实际经济状况,针对失信行为实施停发资助金、取消贫困资格等惩罚措施,促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如实反映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后期认定工作奠定公平基础。

(二)强化执行监管,维护依据公正

强化政府监管,避免证明危机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是认定过程中必要的也是首要的依据资料,如何做到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真实可信,主管部门应强化政府执行力与监管,提高责任意识,明确管理部门,落实责任单位,科学把关审核,做到规范认证,避免多头管理、标准不一;同时,公布学生资助证明材料办理的具体部门人员、操作流程及监督方式,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切实提高证明的可信度。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奖惩措施 完善出具、核实反馈贫困信息的激励机制,加强奖惩措施,要求经办人对所开出的材料负责,对所开具的每一份证明材料都要进行登记并保存备查。对出现“掺水”、“失真”等材料,应给予责任追究和违规处罚。同时,应该更多承担或配合高校进行资助核实反馈工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另外,应尽快探索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贫困认证和信用体系。

(三)完善认定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完善评议机构,克服主观影响 (1)强化班级认定,科学分配指标。目前,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机构已经比较完善,校级、院系、班级三级评议小组中,以班级认定评议小组尤为重要。在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成员选拔上要科学合理,能够切实了解并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家庭真实经济状况。同时,有必要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如消费、穿着等综合情况与提供的信息是否基本符合。指标分配应科学合理、统筹兼顾,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尽量照顾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老、少、边、穷等地区;同时,辅导员不能简单地按班级人数平均分配指标,建议以辅导员所带平行班级为单位,统一认定、合理协调。另外,院系按照一定比例留有少许的机动指标,以平衡年级、班级整体贫困差异。如某个学生在自己班级相对不困难,却比有的班级已经认定困难的学生更困难。(2)引入第三方认定,克服主观影响。在高校之间或学校院系之间,可引入第三方认定评议小组,尽量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立健全学生资助评议师生库,可分校领导、教师、学生代表三类,按照比例随机抽取评议成员5~7人,组成第三方认定评议小组,在班级认定评议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打分,排定贫困认定顺序,建议以院系为单位同步进行,提高评议质量和效率。同时,克服辅导员说了算、认定人员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同学等人为影响。

结合定性定量,构建指标体系 在尽量避免认定前期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定性与定量原则构建指标体系,尤其是设计定性描述的量化指标并赋分。同时,结合学生本人健康、个人消费、家庭情况和已获资助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以科学合理地认定困难学生及困难程度。因此,我们应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包括学生本人健康、家庭成员劳动力、人均月收入、遭受灾难、其他经济负担、个人消费、本人及家人已获资助等多项指标体系,并明确各项指标界定标准、范围、等级以及赋分要求等。同时要与时俱进,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应不断改进、完善指标体系及要求,使之不仅便于实际操作和认定,而且能够如实反映困难。

动态更新信息,探索联动机制 应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和困难赋分;同时,因家庭经济是动态发展的,困难程度也是动态的,如严重疾病、意外变故、家庭成员陆续就业或找到致富门路等情况导致贫困或脱贫。因此,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与学生家庭、当地政府进行联系,动态更新学生信息库,避免出现“一纸证明定终身”现象。

借力公示成效,促进认定公平 多途径进行必要的公示,如班级、院系、学校公告栏、QQ群、飞信、微信以及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对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并记入学生诚信档案。同时,公示方式要适当,易于被学生接受,尽量避免带来消极影响,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如有学生反映,经认真核实属实,应及时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消解班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负面影响。

强化监督机制,健全反馈体系 (1)强化监督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多途径、多方式验证学生提供的信息和评定结果,应强化日常监督,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生活纳入监督体系之中。依据学生本人提供的信息和在校月生活消费实际情况而进行比较,甄别信息真伪,并监督、预防铺张浪费、奢侈消费等现象。同时,通过电话联系、寄送信函、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真实情况以及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如发现夸大事实、奢侈消费、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等现象,一经核实,视情节轻重,对学生应进行严厉的批评,停发或收回资助资金,取消资助资格,情节严重的学校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记入学生诚信档案。(2)畅通反馈渠道,完善反馈体系。积极寻求学生生源所在地乡镇、村委会(居委会)等机构配合,共同进行资助核实反馈工作,探索学校、政府、银行、乡镇、村委会联合认定机制,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如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出据证明、核实反馈、数据录入等工作;银行负责资助金发放、纳入并完善诚信系统,如我国即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高校负责信息汇总、具体认定、绩效评价等工作,并通过电话、抽样家访等方式核实真实情况,以不断完善反馈体系,避免核实反馈成本太高、覆盖面广、效果甚微等不利局面。同时,积极开发信息化操作的管理系统,不仅能提高认定实效,又便于开展网络评议、调查等,收集反馈信息。

提高自身能力,解困授人以渔 扶贫贵在扶志,扶志贵在明德。鼓励、指导贫困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各类比赛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心理适应性,缓解心理压力,并体会收获的喜悦,坚定学习信心,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将思想教育、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实现个性化帮扶措施,使其真正走出困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暂时困境的同时,应帮助贫困生懂得解决困难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贫困生自我解困能力。

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地政府相关部门、银行、困难学生信息库管理系统、高校之间困难学生信息共享系统、动态化管理以及校园消费数字化建设等各个环节。利用高科技载体,积极探索实现全方位联动、信息化操作的管理系统,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路明,颖明.广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分析[J].教育评论,2013(4).

[2]刘建国.趋利价值观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规范性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

篇10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患者;焦虑;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0-0067-02

胆结石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有调查显示,胆结石的分布类型与地域、饮食、职业、感染有关。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住院的胆囊切除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为此,对我院住院的105例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了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8年9-12月在我院住院的胆囊切除术患者105例,男55例,女50例;年龄19~60岁,平均38.65岁。

1.2方法 应用SAS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发出105分,全部收回,且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患者与照顾者的关系、住院费用来源、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内部关系、现住址等9个项目。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2.1病人SAS评定结果 胆囊切除术患者SAS平均得分(47.38±8.74)分,与中国常模(37.23±12.58)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11.8963,P

2.2常见的焦虑症状以SAS单项分≥3分为有焦虑症状,其中乏力67例(63.8%)、焦虑64例(61.0%)、惊恐59例(56.2%)、睡眠障碍59例(56.2%)、静坐不能39例(37.1%)、噩梦33例(31.4%)、害怕28例(26.7%)、不幸预感22例(20.9%)。

2.3影响焦虑症状的主要因素针对患者在住院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情况,以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患者住院费用的来源、住院次数、住院天数、职业、家族史、家庭关系、住址及健康状况等为自变量,以SAS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胆囊切除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症状,患者的SAS评分与患者住院次数、性别、患者与照顾者的关系、家庭经济情况、患者住院费用来源有关,而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族史、家庭关系、住址及健康状况关系不明显。

2.3.1焦虑的发生与患者及家属的关系有关 从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是影响患者焦虑的主要原因,与患者关系密切的家属焦虑程度较高,尤其是父母或者儿女,他们情绪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

2.3.2焦虑的发生与住院天数相关 从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与焦虑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各个阶段所担心的问题不同,如住院初期是担心病情,术前是担心手术过程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意外,术后则担心其康复情况。患者心理和生理双重折磨,所以焦虑程度较高。

2.3.3焦虑的发生号性别有关 从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与焦虑的发生密切相关。女性患者焦虑得分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可能由于女性扮演多种角色,既要照顾好家庭,又要搞好工作,患病之后有种失落感;也可能是由于女性的社会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等原因造成女性的焦虑得分高于男性。

2.3.4焦虑的发生与经济状况相关从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状况是影响患者焦虑的因素,经济状况差的患者焦虑程度较高。高敏英认为自费治疗的患者焦虑得分高于公费医疗患者;张志学等认为不少患者对自己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感到担忧。

3 讨论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在正常人群中常有发生,有报道显示某院校大学生SAS平均得分为(42.96±9.36)分,另有研究结果是SAS平均得分(36.57±7.35)分,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患者SAS平均得分为(47.38±8.74)分,明显高于上述报道。提示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已受到很大影响,使他们处于不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影响工作及生活,甚至对病人的治疗造成干扰,给医疗及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患者的焦虑情绪,才能更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及康复,同时也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

此次调查研究显示胆囊切除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症状,其影响因素中住院次数、性别、年龄、患者与照顾者的关系、家庭经济情况、患者住院费用来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结果,为了减少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发生,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努力,缩短病人住院天数,使其早日康复。同时也为我们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提供了方向,丰富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3.1患者在住院初期及围手术期焦虑发生率较高,心理干预应及早进行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最好在患者刚入院和决定做手术之后进行,同时要有针对性,重点放在不爱讲话,经济状况不太好,自费的患者身上。

3.2全面准确评估患者的情况,加强护士关于识别不良情绪的表现及对策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焦虑症状的易发因素,并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有效的护理措施。

3.3增强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仅是全面准确收集资料的基础,也是进行心理疏导的前提。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不停予以简单的说教,而是本着理解患者的原则,积极主动的与患者交谈,最初可不谈或少谈疾病,从工作,家庭,生活人手逐渐谈及疾病,适时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手术的情况,术后的恢复及注意事项,使患者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