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30 23:5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故事

篇1

2、我赶紧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只见那个不明飞行物从中间出来一个梯子,一个张着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细又长的手臂,而且非常矮,只有1米左右的外星人从不明飞行物中走出来。

3、它古怪地说:“躲在石头后面的地球人,你出来吧。我的雷达手已经发现了你,我不会伤害你的。”我一点一点地从石头后面走出来,赶紧跑。那外星人的手马上伸长,把我给抓住了。我被吓得把它的手拉开……

4、最后我战胜了害怕,慢慢地走过去。我给它饮料喝。它把饮料放在地上,接着,一道水飞入它的嘴里。我惊呆了,它说它有吸东西的魔力,吸的是超能水。它还能把房子举起来,在0.001秒内算完一道上亿的乘法算式。

5、我请它带我进入不明飞行物内,它便带我进入不明飞行物里面。里面有许多机器,有一个把光转化成动力的机器,还有能在一秒钟飞回基地的超动力发电机,能在每秒钟转4亿转。飞船上的天线还能接受火星,木星,金星等发出的信号。

6、只见飞船发出声音:“动力系统出现问题,是否修复?”外星人回答道:“是。”过了5秒钟,飞船又说:“动力系统已修复。”我不禁惊讶:“你们科技真发达呀,在这没短的时间就能修好动力系统!”它听了,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时,它说:“我要走了,我叫卡光,是火星人,再见。”一道白光一闪,飞船便没了。我呆呆地站在那个地方……

篇2

1、1980年5月,彭加木第四次率队考察罗布泊地区,历尽艰辛,首次成功穿越罗布泊干涸湖底。当考察队面临着缺水、缺油的严重困难。彭加木亲自去寻找水源,留下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水”的字条,就再也没有回来。

2、野口英世先生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由于传染上病毒,于1928年5 月21日去世。野口英世先生的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3、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毒药。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出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爱迪生是英国有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小时侯很刻苦学习的。有一次,爱迪生的妈妈生病了好几天,就叫爱迪生到菜市场上卖菜。爱迪生为了妈妈的健康而不上学了,去市场上卖菜,于是他想:“我带几本书去看,那不就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他到了菜市场上就是一边卖菜一边看书,他只集中精力地看书不管卖菜,反正别人付了钱就行也不管付了多少钱,菜也随便别人拿。还有一次爱迪生制作电灯泡。他为了找一根灯丝寻遍了很多地方才找到它,他是在火车上卖报得钱买制作的材料的。有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一不小心打倒了两瓶化学物品就着火了。被车长赶下来了,也把他的化学物品给扔了下来。于是,他就去找了一个小破屋做实验屋,他不休不眠的做了好几天,电灯实验终于成功了。爱迪生就是这样刻苦学习,才当上了英国有名的科学家,我要向特学习从小当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

2、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好作品。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3、诺贝尔的故事

诺贝尔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指导。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后来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

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 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

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篇4

科学家故事100个读书笔记

这本书十分好看,一个个故事令我知道了科学家们的艰辛、勤奋,令我十分感动。其中我最难忘的人物,还是阿基米德和徐霞客了。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一位着名的学者,也对科学研究十分重视,一旦开始思索边难以自拔,以至于罗马士兵把刀架再阿基米德鼻尖时,他才发现了罗马士兵,这位爱科学胜过爱生命的科学家竟然说:“等一下杀我头,让我把这道几何定律证明完毕。”但罗马士兵不由分说便砍下了他的头,这是一个天才的遗憾,如果罗马士兵没有杀死他,他一定能给后人做出更多的贡献!阿基米德虽然早已牺牲了,但他的勤奋却被后人代代传颂。

徐霞客是明朝的一位地理学家,他从22岁开始便开始四处考察、旅行。他的好奇心十分强烈,在旅途中,他遇到高山,便一定要登上顶峰,遇见山洞,也一定要钻进去考察一番。而且他坚持每天写日记,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最能体现他不畏艰辛的还是他51岁时候的遭遇,当时约了三个同伴一起前行,可是没走多久,这三个同伴,一个吃不了苦回家了,一个途中不幸病死了,还有一个,竟然偷了他的钱财逃走了,但是,徐霞客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仍然坚持考察,无所畏惧。他那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向科学顶峰攀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快来读读这本书吧!它会令你受益多多!

篇5

一、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探究动机

科学故事本身具有的趣味性能强烈吸引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在“重力”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在“能量转化”教学中讲述三峡水利工程的作用等等,就会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感到生动具体,趣味盎然,并且课后印象深刻。

科学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它的特殊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立志像科学家们一样去探究自然界的奥秘,造福于人类。

二、进行德育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科学发展中,充满着科学家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光辉事迹。教师可从科学家工作学习中汲取引人注目,感人至深的情节,用故事的形式将给学生听。如华罗庚在父亲的杂货店里顽强自学,阿基米德吃饭洗澡时还在思考问题,伽里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落体实验,居里夫妇在破旧木棚里提炼镭,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环球科学考察,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等等。这些故事必将会给学生重要启迪和感召,不仅能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学习,而且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个性品质,振奋他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

特别是讲述我国古今科学故事,如指南针的发明,蔡伦造纸的故事,张衡制造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詹天佑修筑中国自己的第一条铁路,钱学生冲破美国重重阻扰返回祖国,邓家先隐名埋姓为我国原子科学事业贡献一生等等,还能唤起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扩大知识领域 促进课外阅读

课外讲述科学故事,不受教学内容的限制,范围可以更广。它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促进他们课外阅读和课外探索,是很有作用的。例如在晴朗的夜晚在校园和同学聊天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天狗吃月”的故事,科学家应用数学计算发现海王星的故事,“阿波罗” 载人飞船登月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通过课外阅读获得更多的天文知识。再如学校举办运动会时,在一个运动员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何获得最好成绩的问题,可以给学生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出发,教师给学生介绍“博弈论”、“运筹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军事和体育比赛中的应用,进而鼓励他们阅读有关书刊,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

四、培养辩证的科学的思考方法

篇6

关键词:物理学家;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39-03

一、研究背景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要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可是,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物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囿于课本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分强调书本知识传承,疏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效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改变我校(广安代市中学)物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囿于课本教学等问题,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常规课堂教学为契机,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引入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方法,在常规课程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建立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从2010年9月以来,我们开始了“用物理学家故事激励中学生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一)概念的界定

1.物理学家故事。物理学家故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图书查阅、网络媒体等获得的教材中涉及的“以探索物质的组成和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的生平简介和科学成就等。

2.科学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1.搜集编写《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由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初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科学家生平、科学发现的过程、主要科学成就。期间组织学生交流资料信息及收集资料的过程、方法,谈心得体会,然后再指导学生深化研究,继续完善了资料,进一步探索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途径与方法,并由学生撰写小论文交流。学生把搜集的资料和心得体会交给老师,由老师统一整理编辑成为校本教材《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

2.指导学生使用《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献身精神,以及敢于批判质疑的求真务实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

例如:(1)讲万有引力时可以指导学生查看校本教材中关于牛顿发现引力定律的过程:在17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物理学家阿尔方斯·博雷利(Alphonse Borelli)、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和数学家克里斯托费·雷恩(Christopher Wren)及牛顿本人差不多是同时在从事引力理论的研究。1666年,博雷利在察行星运动和木星的卫星运动时得出结论说:“毫无疑问,天体间必存在着一种使之相互接近的自然倾向力。而旋转运动在物体中又引起了一种使物体脱离旋转中心的倾向力。如果这两个倾向力,一个企图离开太阳,另一个则力图接近太阳,而它们又彼此相等,则该行星只能在离太阳一定距离的地方运动。假设在某一瞬时,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以及它的运动速度,是在离心力小于向太阳的倾向力时,则该行星便从大半径的圆转到小半径的圆上,并开始接近太阳,直到两力彼此平衡的位置。”

1666年,胡克曾在皇家学会做了一个实验报告企图找出物体重力与物体距地球表面高度间的关系。胡克认为重力与磁力、电力相同,必随离地球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减少,后来,他又指出行星运动的轨道曲线必是某种恒力所引起的,行星对太阳的倾向力可从旋转中心具有某种吸引性质来解释。经过长期研究,胡克在1679年认为:“一切天体都具有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它不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并且还吸引其作用范围内的其他天体。”他还认为:“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体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1680年1月6日,胡克在给牛顿的一封信中写道:“假设吸引力是与两中心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实际上,自从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73年发表了离心定律后,胡克、哈雷和雷恩等人都于1679年推出了平方反比定律。他们指出:如果行星绕太阳运行于圆形轨道上,而其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其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则可证明,作用于各行星的引力必与此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他们都未能证明,行星的椭圆轨道是平方反比定律的结果。

在开普勒“三大定律”、胡克等“引力问题探索”、惠更斯“离心定律”、皮卡儿“地球半径”、牛顿“微积分”后,牛顿于1684年8月完成了“平方反比定律”的证明。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解决了当时地球形状的争论;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法国数学家克雷罗计算出了木星和卫星对哈雷彗星的摄动作用、并预言了哈雷彗星经过近日点的时刻(1759年);1846年法国天文学家莱维利叶和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用计算的方法发现了海王星;1930年3月14日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冥王星;20世纪以来对几百万光年宇宙结构的研究都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非简单地从苹果落地而得,这是他善于继承前人的成果、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的结果,他完成这一巨大综合工程是基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例如:(2)讲电磁感应时指导学生学习“电磁学之父”法拉第的有关知识:我国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雷电现象的记载,春秋时期《管子》“地数篇”中出现“慈石”说明,古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40~546年)

发现琥珀摩擦起电和磁石吸铁的现象。然而,直到19世纪人们仍然认为磁和电是完全不同的物质,对它们的观察还停留在现象阶段。1802年安培说“我愿意去证明磁和电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流体”。库仑甚至断言:“磁和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它们不可能相互转化。”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揭开了物理学的新篇章,后来安培、菲涅耳、科拉顿等科学家都在试图寻找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但他们都失败了。法拉第也开始了这一探索工作,经过整整十年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最终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被誉为“电磁学之父”。同时为学生介绍物理学家法拉第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一生等。

三、产生的实际效果

《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的有效使用,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的增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物理学科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物理探究活动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兴趣。2008~2009年,由黄天平指导的高2009级、高2008级学生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被学校选送作品4件参加区市展评,有1件作品获广安区二等奖,1件作品获广安市三等奖。

2.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明显增强。通过让学生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引领学生通过多途径了解物理学家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分析、总结、应用的过程,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推理方面的技能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技能。让学生体会和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完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如高一学生陈雪峰写到:“钱学森——中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当我看到钱学森的丰功伟绩,我的全身都热血沸腾。钱学森在外留学时,学习非常刻苦,可以说是三月不知肉味,可是,我呢,非常贪玩。当我看了钱学森的生平之后,我了解到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这一时一刻的奋斗,而是一点点的积累,由量转换为质的这样一个过程。不论是哪一位成功的人,他的发展过程是缓慢的,而他们的专心、耐心、求知心引导他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我决定向所有的科学家们学习,择其善者从之。以此来慢慢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整体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做他们的追随者!”

3.学生的物理学科成绩不断提升。从下表可以看出,随校本教材的有效使用,教学实验班成绩逐渐提高,特别是课改年级(现在的2011级)实验班成绩比学校和全区成绩有更大优势,学校高中物理成绩也提高很快,探究性学习正在我校学生中全面开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表1“代市中学原2008级2班、2011级2班、现2011级1班与区市统考成绩比较表”

四、总结

在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作为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探究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服务的教学活动。《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在广安代市中学的有效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能够给在教学中有同样问题的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使更多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

[1]郭奕玲.物理学史[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常龙生.高中物理课题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

篇7

"故事化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的形式来组织、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既包括教学内容的故事化,又包括教学形式的故事化,它既适合于不同的学科,也适合于不同的学生。

1."故事化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情感态度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故事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提高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做到寓教于乐。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2."故事化教学"的策略

2.1 钻研教材,将教学内容编排成故事。深入钻研教材,吃透各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编排到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之中。 通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学生在学习"基因的表达"过程时,有不少的学生对基因转录、翻译的场所、配对原则、mRNA从什么地方进入细胞质等知识理解和记忆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基因的表达"过程成如下故事。"古代有一个叫'真核细胞'的国家,在皇宫(细胞核)中住着一位叫'细胞核DNA'的国王。由于内忧外患发生军事,于是国王选派了一位叫'mRNA'的官员作为钦差大臣,当面将国王的旨意按碱基互补原则拟成一道秘旨给了交钦差大臣(mRNA)。为了安全,于是让钦差大臣通过秘密通道(核孔)将圣旨带到边疆(细胞质),传给一位叫'核糖体'的官员。'核糖体'组织了一个名为'tRNA'的专家组对这道秘旨进行翻译。专家组查阅了大量的遗传密码,最终通过碱基互补原则翻译出了秘旨的内容,通过秘旨的命令平息了这场。"

2.2 搜集身边的故事,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身边发生的故事更加贴近生活,学生更加感兴趣。利用身边发生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或串联前后章节时学生的注意力异常集中,轻松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教学内容中来。例如:在学习"水盐平衡"时,我先给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老家有一位小朋友喜欢吃麻辣的零食。有一天麻辣零食吃多了,引起拉肚子,拉脱水后引起发高烧。到村卫生所医生给他输了很多退烧的药物,高烧暂时退了,没过多久又开始发高烧,反复几天。后来到县医院,医生首先只给他输了生理盐水,然后输一些退烧的药物。结果药到病除。为什村卫生所的医生输的退烧药物没有根治,而县医院的医生输的退烧药物就能药到病除呢?其实这位小朋友是拉肚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只输退烧药是治标不治本。须调节好水盐平衡才能根治。我们体内水盐是如何维持平衡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水盐平衡。

2.3 引导学生自编故事,巩固教学内容。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枯燥零乱,单纯的记忆效果不是很好。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编排成故事情节来记忆效果比较明显。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学生往往只记住 "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这一侵染过程。对侵染过程中噬菌体注入的是什么,复制合成中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从何而来,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后噬菌体的去向等等问题很难理解。通过引导有的同学们将这一过程编排成以下故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噬菌体'是一位不讲道理的土匪。它看中了'大肠杆菌'这位良家妇女,于是它光身一人什么都没带,霸占了这位良家妇女。住它家的房、睡它家的床、吃它家的粮……'大肠杆菌'在忍气吞声的情况下,为可恶的土匪'噬菌体'产下一大帮小土匪。害得'大肠杆菌'家破人亡。于是这帮小土匪逃离这个破碎的家,去寻找新的目标(大肠杆菌)继续干着它父辈的坏事"。

2.4 将教学形式故事化。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形式设计成故事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让学生们讲故事、演故事、评故事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该节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我对该节内容教学时,让学生们提前分组预习,每个小组分别选派一位同学来分别扮演欧文顿、荷兰科学家、罗伯特森、桑格等科学家。上课时我用多媒体投影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跨时空学术报告会"。上课了,我走上讲台。"先生们、女士们大家早上好!一年一度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跨时空学术报告会"在我们道真中学高一(3)班隆重开幕了。出席今天报告的有著名的科学家"欧文顿"、"罗伯特森"、"桑格"等。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邀请来自19世纪著名的科学家欧文顿先生为我们作报告。接着按科学发展的历程先后邀请"荷兰科学家"、"罗伯特森"、"桑格"为大家作报告。当"桑格"演讲完后,我走上讲台。"非常的感谢各位科学家的精彩发言。今天的作报告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有一点小小遗憾。就是桑格先生的同事尼克森先生因工作中一些事务抽不开身,没能到现场参加今天的报告会。但他将研究模型及报告邮寄给了我。委托我来给大家作这个报告。于是我就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运用这种形式同学们热情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记忆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故事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3.1 所用故事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故事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讲述方法要简明扼要。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环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3.2 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发性。故事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 讲述时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出发,采用揭示矛盾、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法,从生疑、质疑入手,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

篇8

1.故事教学法的概念

故事教学法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把整节课或者局部的内容整理融入某个创设性的故事背景下,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通过故事情境中引发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2.故事教学法的优点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故事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它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故事教学法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教师设计的故事情境能让学生以更轻松自主的姿态融入整个课堂学习,故事情境让学生兴趣得以激发,思维得以启发,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第一、初中生物生活气息较浓,比较容易和生活现象相互联系,整合成学生容易接受的、趣味性强的故事情境。第二、故事教学法本身应用到生物教学中,能加深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思维。

3.故事教学法的可行性

故事教学法本身门槛不高,只需要老师用心挖掘教材中的整合点。如某个科学人物,某项科学发明等都十分容易包装整合成一个科学故事。其次,初中生物知识本身框架性较强,知识点间的联系较紧密,容易整合形成问题链条,进而构建完整的故事背景。第三、故事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能实现"超越教材、用活教材"。

4.故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4.1抓住教材中的科学人物,围绕其事迹或某个实验发明进行故事创设。如《细菌》一节,教材中的知识描述是以发现、形态结构、生殖等为主线的,本身的趣味性不强,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笔者针对教材知识呈现较易整合为故事情境的特点,设计了关于细菌的几个小故事贯穿全课教学,如《列文虎克如何当上皇家学会会员》、《斯巴兰扎尼实验的不足》、在故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4.1抓住教材中的问题,将几个孤立的问题联系起来,整合成整个问题脉络,进而根据问题脉络包装成故事情境。如《眼和视觉》一节,教材中包含了几个知识点,"眼球的结构"、"眼球各部分的功能"、"视觉形成的通路"等,以初中学生的视野来看,知识点本身比较零散,若抓住知识点的联系,写故事,就系统而形象了。如《小明小刚参加全球爱眼日竞赛》:

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去年的"全国爱眼日"时,小明参加"知识问答"比赛获得二等奖。他的奖品是一个盒子和一张图纸!

我们把小明和盒子拆开来看,是一个眼球仪模型。刚好我们这一节课学习眼睛的结构,小明对这个眼球模型非常熟悉,能熟练的拆装并标出各部分的结构,他的最快速度是2分钟,同学们,你们能破他的记录吗?

小明参加"全国爱眼日"知识问答时有道题目是填完《咏眼诗》,他得了满分,你能填得跟他一样准吗?

眼睛小小零件多,XX透明在最前,XX有孔可调节,XXX双凸能弹缩,固定作用XX体,感光刺激XX膜,营养遮光XX膜,保护眼球是X膜,心灵窗户神奇多,三要四不莫蹉跎。

小明去年的知识竞赛有道题不会,因此屈居二等奖。你们能帮他解惑吗?"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和,并经过等的折射,最终落到上,形成一个物像。这个物像是像。(正/倒)

去年的全国爱眼日"知识问答"比赛,小明的同学小刚也参加了,他获得了一等奖,他的最后一道考题跟一副"找茬图"有关。(蜡烛透镜成像实验:A图凸透镜凸度小,白板上呈像;B图凸透镜凸度大,相同情况下白板不呈像)

小刚一等奖的奖品是一个胶卷照相机。有人把人的眼球比喻成一架照相机,学了这一课,你知道照相机的结构分别相当于人眼球的哪些结构吗?

获一等奖的小刚虽然勤奋聪明,但由于用眼不当,在初三的时候检查出近视了。同学们,预防近视眼,你有什么妙招吗?

一个小故事情景片段,把教材中的孤立问题脉络化,一下子把抽象的问题生动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以主人公的姿态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融入到探究中,学习效果当然比较理想。课后,学生回忆本节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回忆故事情境,解析了故事中的疑问,自然明了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4.3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迁移成某个生活现象或问题,变抽象为生动,进而包装成故事情境。如《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一节,"有机物和无机物"、"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能量转化器"这些都是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很费力,如果把它们迁移成形象的生活现象,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这同样可以用故事情境来做到。如《小明的一天》:

小明一早起床,喝了瓶豆奶,他看见豆奶包装上写着:由大豆制成,富含蛋白质。喝完豆奶,他想起妈妈说今天吃饺子,于是他到厨房帮她准备饺子馅。他先切白菜,发现切着切着本来干燥的砧板上有许多水;接着,他又去洗猪肉,发现洗猪肉的水里慢慢漂浮起一层油。弄好馅料,他吃了个梨,发现梨好甜啊!突然闻到一股味道,打开窗户一看,是楼下的清洁阿姨在焚烧堆积的落叶。他发现,落叶可以燃烧,烧到一定时候都变成了灰烬,再也不能燃烧了。小明很好奇,豆类、白菜、猪肉等这些物体的细胞里到底含有什么物质呢?

关上窗户,帮妈妈弄好饺子的馅料后,小明开始洗海带煮海带汤。突然想起生物课上说过海带富含碘,那为什么海带长期浸泡在海水里,海带中的碘不会跑到海水中呢?海带细胞的什么结构控制了碘的进出?他于是上网查找资料,有了发现!

查完资料,他玩起爸爸送的生日礼物――太阳能小汽车,他发现好神奇,汽车在有强光的时候就能行走,没光的时候自然停下来,他想知道为什么它见光能自动行走。一个短短的故事,呈现了"有机物种类"、"物质进出""能量转换"等现象,这实际上是教材知识点的迁移,正因为有了这个故事背景,学生对进一步的教材剖析也就水到渠成。

5.关于故事教学的反思

篇9

关键词:教学资源;故事;最佳学习状态;调动情绪;焕发新彩

当前,学生对数学都普遍缺乏兴趣,课堂上学生总是消极地等待老师给出相关的知识,对数学的学习难以产生愉悦的体验,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想努力地摆脱这种困境。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学习,就成了数学老师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如若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自然而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和实践,我发现,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数学生活知识,都能引人入胜,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因此,为课堂书写故事,让数学焕发新彩,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要学”有着独到的功效。

一、书写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实践证明: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那么,学生的兴趣在哪儿呢?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忠实的“故事迷”。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我变胖了》一课时,教师可用《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入新课: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栗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当学生听完故事之后,稍加点拔,故事中不管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栗子的数量还是一样的,而在我们的应用题学习中也存在着大量这样的等量关系,只是我们不易发现而已。这样引入,学生一下子就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理和浓厚的兴趣,都瞪着求知的眼睛想知道究竟这个故事所隐含的哲理与该课的学习内容有怎样的联系,使得学生整个课堂都处于一种强烈的求知状态。

二、书写故事突破难点,促进探索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难点利用故事化简,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例如,在教学《增收节支》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Mike:爸爸,元旦快到了。可以送我一部MP3和书包当礼物吗?

爸爸:没问题!但是你要帮我解决三个问题:

1.收支问题:Mike的爸爸开了一家工厂,去年的利润(即总收入-总支出)为200万元。今年采取了一些增收节支的措施,结果,总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0%,总支出比去年减少了10%,今年的利润为780万元。问:去年的总收入、总支出各是多少万元?

2.储蓄问题:Mike的妈妈喜欢存钱,最近她刚将8000元分成两部分存到银行:已知甲种储蓄的年利率为1.0%,乙种储蓄的年利率为1.1%。如果一年到期后,她可得利息85.5元,问甲、乙两种储蓄她各存了多少钱?

Mike顺利通过了两关。爸爸很高兴,对Mike提出了第三个问题。

3.购物问题:“我在广百、卜蜂莲花发现同款的MP3的单价相同,书包单价也相同,MP3和书包单价之和是452元,且MP3的单价比书包单价的4倍少8元,你能算出MP3和书包单价各是多少元,那么我就买给你做元旦礼物”。

(1)你能帮助他吗?

(2)聪明的Mike在你的帮助下,回答正确,便和爸爸一同去买礼物,恰好赶上商家促销:卜蜂莲花所有商品打7.5折,广百全场购物满100元返购物券30元(不足100元不返券)。爸爸灵机一动,对Mike说:“我给你452元,如果只买MP3和书包的话,你想想应该去哪里买比较省钱?剩下的钱就归你了。”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有的是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同身受,与故事中的Mike一起探索,一起解决问题,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把难点化于无形之中,使学生拥有快乐、积极的学习心态,也让学生产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数学。

三、书写故事巧妙过渡,调动情绪

有些课材为了达到反复训练、巩固知识的效果,在内容编排上有些是同一题型的堆砌,如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里面给出的引例“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想一想“测量古塔的高度”,“做一做”中的练习题等就都是相同的题型,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将会索然无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够将整堂课融入一个新颖、有趣的数学故事中,将相关的题型串联起来巧妙过渡,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还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于是,我通过思考,大胆利用教材去改写故事,沿着以下的故事线索来设计:《泰坦尼克号》没有触及冰山,主人公Jack和Rose大难不死,穿越时空来到东土大唐,遇到正在扫塔的唐僧师徒四人,两人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锐角三角函数”,合作探究,帮助唐僧计算出塔的高度。唐僧在Jake两人的帮助下很快扫完了塔,辩明了千古奇冤,如来佛祖一高兴,破格提前接见了唐僧师徒四人。如来得知唐僧是有了Jake的帮助,便让唐僧帮助改造大殿的楼梯,否则不传真经,可惜途中唐僧已与Jake两人作别,于是只有让孙悟空千里飞音,求助于教室里的学生,让学生帮助解答,最终求得真经。这样,课堂上各个环节得以巧妙过渡,避免了教材编排上的缺点,学生也耳目一新,个个情绪高涨,从而使得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四、书写故事铸造精神,激励先进

篇10

关键词:图层;故事教学法;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02-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院校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也是一门实践操作课。书中“7.2加工处理图形图像”一节涉及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的学习。该软件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更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审美观和创新创作意识。传统的教学只能教会学生软件的使用,却永远无法让他们创作出好的作品。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具体教师应如何做呢?笔者在《故宫被盗案――探索PhotoShop图层的奥秘》(下面简称《故宫被盗案》)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切身体会和教学经验,采用故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创新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1) 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化教学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职校计算机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带来方便,学以致用才是激发学生动手和创新的最大动力。教学情境要从学生生活、学习、职业岗位中来创设,通过情境将课堂教学任务贯穿始终,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技能的用途和内在联系,又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2) 把握学情传授技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引领者。因此教学前需要教师多方位“聚焦”学生、把握学情。学情应该包括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和体验的全部。

具体在这堂课上,学生是初次接触Photoshop,对“图层”这一基本概念缺乏认识,常常会把图像的多个部分放在同一图层上,从而引起图像处理上的诸多不便。因此本课让学生掌握图层的基本知识。

2 任务案例的选取原则

好的任务案例或主题情境可以贯穿整堂课,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任务和情境案例的选择既要结合课程的各个基础知识点,又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情境性和真实性。以《故宫被盗案――探索PhotoShop图层的奥秘》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引入了社会焦点事件“故宫被盗案”为故事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捕捉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

3 教学环节的创新手段

1) 教学策略创新

《故宫被盗案》的课堂教学中,本堂课以故事教学为主要教法,辅助情境教学、任务驱动、讲解示范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见图1) 。这四种方法的交叉运用,借助操作提示、网络教学系统等多种手段,希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了解图层的含义及作用;学生通过完善故事情节的方法,明确图层操作的需求和动机 ;通过导学单和操作录屏提示,使其自主学习,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完善故事的过程中,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合法公民意识。

2) 教学过程创新

整堂课围绕 “故宫被盗案”这个故事来开展图层学习(详细见图2-图11) ,从故事引入―准备―开始―发展―延伸―结束―回味这条主线,创设情境即故事引入,学习新知即故事准备,任务驱动则包含故事开始、发展、延伸,交流评价即故事结束、总结回顾即故事体味。通过不同的场景,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 教学任务创新

传统的任务驱动法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任务的要求,依样画葫芦地完成每一个步骤。子任务中缺乏开放性的操作要求,任务与任务之间往往没有很多联系,在教学情境上也很难有连贯性。

《故宫被盗案》的任务设置(详见图12) 用故事线索为引导,层层递进,从故事开始、发展到延伸,学生操作图层之前,需要考虑怎样达到指定的故事场景的效果,例如场景里需要设置哪些角色?角色的占位在哪里?角色的角度和透明度等,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场景的效果是可以预见的。任务中没有出现具体的操作步骤,要求学生自行按照故事发展的线索将故事完成。开放式的任务场景让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并且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4) 组织评价创新

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也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下,提倡“做中学、做中教”。本节课全程借助网络教学系统(详见图13) ,学生们可以登陆系统,下载素材、查看任务,上传作品,让大家实时分享《故宫被盗案》的不同结局。通过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打破思维定式,开阔眼界、活跃气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提示文档(详见图14) 以及操作录屏,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它们来快速解决,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期间要多指导,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个性和共性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生生间帮助。例如:当学生学习一个基本操作时,应鼓励学生先大胆尝试,或学生间讨论解决,而不是教师手把手传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新能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老师要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习充满乐趣,那孩子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参考文献:

[1] 谢朝元.浅议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策略分析[J].现代阅读,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