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范文
时间:2023-04-02 15:5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爬山虎的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我决定把这个细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进了教室。
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老师,我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爬山虎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篇2
《爬山虎的脚》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程老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来实现对课文整体结构的了解,总体感觉预设与生成之间很协调。在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已经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对爬山虎叶子和脚的描写。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效果较好。
1.在反馈学生预习情况的过程中,教师能结合语段来进行生字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利用简笔画来引导学生理解生字“柄”和“茎”的意思,并及时进行书写指导,强调笔画的轻重缓急,以及学生的书写姿势。在学生进行生字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巡视指导,评出最佳作品,进行合理表扬,大家共同欣赏,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的写字积极性。
2.课堂作业的选作,结合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即实现了半小时课堂,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又巩固了本课时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提醒学生学习方法,可见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又拓展了课外阅读,拿出叶圣陶老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欣赏,更进一步了解了他的写作风格。
篇3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课爬山虎的脚。在学习之前我想找同学把上节课学习的词语读一读。出示课件找同学读看来大家对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掌握的非常好。下面我们把课文在熟悉一下。出示课件
咱们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来。公找五个学生读。同学们又把课文熟悉了一遍,下面你最想知道关于爬山虎的事是什么。出示课件
根据课文里面你最想知道什么。1脚长在什么地方.非常好谁还知道2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非常棒。
下面老师列出了这节课所学习的四个话题。出示课件师读出来。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话题爬山虎的叶子刚才有个同学把这段读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出示课件
现在大家读了这一段,刚长出来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呢。看老师给的图片,并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谁能填这个自然段?
2、出示满墙遍是爬山虎的图片。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
4、爬山虎的叶子能在整面墙上展示它的美丽,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板书:脚)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功臣吧!大声齐读课题。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笔下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
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
(板书:独特)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如果我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二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齐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到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
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由刚才看脚像蜗牛的触角,后来有说他的角像蛟龙的爪子。那么这里面肯定他的脚发生过变化。对不对。刚才说是嫩红的像蜗牛的触角。多美啊。后来有说他的角像蛟龙的爪子。又是多么的强壮啊。是不是,那么到底爬上虎的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的四个话题。出示课件找同学吧这段读以下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三、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
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四、小练笔
展开想象,请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提示: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叶子
脚位置 形状 颜色
篇4
本文篇幅较长,11个自然段,约两千字。在此之前,学生已有“速读”的知识准备,教学时,若能从激发兴趣入手,速读理解课文,抓点带面,就能以简驭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解题,激兴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我”受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十分感动。可用的题目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题与文之间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揭示课题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
1.通过“删”、“换”理解题目本身的意思。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棵绿绿的爬山虎。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文题的语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逻辑中心则是“片、绿绿”。
2.题文对照,激发积极探究的兴趣。
揭题后,要求学生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学生速读全文以后,会发现自己的估计与实际课文内容不符。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深意?教师不急于求同,而要求学生再认真地阅读课文内容,并动笔将课文中写爬山虎的语句作上记号。
二、精问,理文
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写“我”的获奖、感动、做客;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爬山虎的色彩、特点。课文从第七自然段才开始直接写第二条线。教学时,要着重考虑围绕爬山虎设计问题并将第一条线的内容全部提挈起来,课文“预习”中的两个问题极其精要。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这个问题涵盖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内容,(五、六自然段为过渡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逆推:“我”作文“亲切自然”(叶老要“请”“我”)。叶老亲自改过“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叶老通过“增、删、改”,运用了“圈、钩、直线、曲线”等各种符号并写了评语(对“我”注重“事实”表示赞赏)。“我”看了改文后,“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获奖——修改——学习——激动”构成了“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
2.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点。课文四次写到“爬山虎”,教学时分三个层次进行。(1)弄清顺序。部分整体,具体—抽象。(2)理解词句。画出时间词:“下午”、“黄昏”。找出关键词:“小精灵”、“沉郁”、“永远”。(3)感情朗读。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已初步感知叶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气。
三、深思,做人
1.对比思考。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2.递进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习“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3.换位思考。叶老对院中的爬山虎了如指掌,当“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时,叶老“眯起眼睛望望”,写出了叶老对爬山虎的感情,对年轻人的深切期望,这当然是十五岁的“我”无法理解的。
篇5
爬山虎在我们学校的围墙上,我们是在暮春时节观的。
我听妈妈说:爬山虎还有个名字叫爬墙虎。妈妈说:爬山虎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呢!有破淤血,可以清肿消毒之功效,可神奇呢!
我远看,密密的爬山虎,把学校的围墙全部挂满了,看不见围墙,眼前完全只是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就好像在围墙上涂了一层密密麻麻的绿油漆,又像是拉了一道碧绿碧绿的屏风。近看,爬山虎它不论风吹雨打,都一直巴在围墙上,如果你去拨它的脚,你得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它拨下来,因为它是用无数的脚扒在围墙上的。用手触摸爬山虎的叶子,它的叶子很柔嫩,就好像是用丝绸做的。微风一来,叶子轻轻地散发出淡淡地清香。我们发现爬山虎在不停地往上攀爬,看,微风动了,它又向上窜出一大截呢,真有趣。爬山虎捎上的嫩叶,那是一个小小的,绿绿的,三角、五角形,五个角的叶子,就像一只只小手在向路人招手呢!
我们要像爬山虎一样,顽强、执着、努力向上的攀爬。
湖北荆门沙洋县实验小学四六班四年级:黄瑾秋
篇6
《荷花》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我们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课文《荷花》,就是选自这本书。
《荷花》这本书分为散文辑和小说辑。散文辑中主要介绍了人和物;而小说辑,则写了很多小故事。我很喜欢散文辑中的《我的侄儿》和《爬山虎的脚》这两篇文章,从《我的侄儿》中,叶圣陶先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刚满三岁,正在学说话、学走路的可爱幼儿形象,我看了这篇文章,不禁想起我那天真调皮的小表弟,可我就没有细心观察,当然也不会写得这么详细、逼真。再说《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一种会攀爬的植物,我也看过,没发现有什么稀奇的,可作者却通过细致的观察,把爬山虎当成了一个可爱的小娃娃,生动准确地记录了它的生长过程,尤其是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词:“触”、“巴”、“拉”、“贴”、“爬”,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正在努力向上生长的爬山虎。作者还写出了爬山虎叶子在不同生长阶段颜色的变化,从嫩红长成嫩绿,再长成鲜绿,使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看这本书,我觉得像在听故事。生活中,我们只要多观察,就能像叶圣陶先生一样,发现许多有趣的人、物,有意思的事。
江苏镇江润州区七里甸中心小学五年级:2012zyt
篇7
从未见过爬得这么高的植物。只见一片翠绿的叶子在墙上铺得满满的,铺得那么均匀,密不透风而没有一点儿重叠起来的。一阵微风吹来,一墙水滴形状的叶子随风荡漾起波纹。好看极了。
它爬得那么高,却不像葫芦、黄瓜那样要用架子支撑着。他爬到房顶,遍布墙上的每一个角落。我禁不住上前观看,到底是什么把它粘的那样牢,爬得那样高。唉。这是什么。我看到在它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细如针线,又像是蜗牛的触角。
奶奶告诉我‘这是爬山虎,你看到的细丝是爬山虎的脚,如果你再观察几天,就会惊奇地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会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听了奶奶的话,我不禁陷入沉思,抬头一看,又不禁涌起一股对爬山虎的钦佩之情。爬山虎和人一样,都渴望地向上攀爬。有的人只会依赖着别人,甚至踩在别人的头上向上爬;有的人整天妄想着天降鸿运,一步登天,从不努力攀爬;还有的人竟因为爬得太高,生怕自己摔掉下来,落个粉身碎骨。而爬山虎与他们迥然不同,他自立自强、勇敢无畏、脚踏实地。从不依赖任何支撑点,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爬,爬着,爬着,爬进人们的心里……
篇8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爬山虎”。之所以叫爬山虎,因为它有一双双白色圆饼状的脚,还有那无墙不爬,有墙爬满的精神。
这种植物很容易存活,只要有根就能发芽,生长出一片茂密的“绿墙”。当它开始爬墙的时候,它是一步一个台阶,每走一步他都会长出一只“脚”来,牢牢的抓住。他走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得踏实,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没有这隔开一大块长出个“脚”来抓住这里,那隔开一大块长出一只,在抓住那里。就这样,藤在墙上纵横交错,组成密密的网络,叶子也就随之布满了整个墙壁,形成一堵绿色生命的墙,长春藤就完成了它生命的一件杰作。
植物都知道扎扎实实地走,何况我们人呢?
篇9
一天放学回家,我发现在我家窗前长出了两三根藤蔓,它们从楼下的草丛沿着水管的缝隙爬到了我家窗前。
咦?不会是我们刚学的课文上的爬山虎吧?这种植物从楼下草丛是怎样爬上来的呢?原来它是靠自己又细又长的藤蔓一圈一圈绕着水管爬上来的,这可跟爬山虎不同,爬山虎是有脚的。这植物的茎上还带点小刺,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逐渐变深变大,并且叶子的形状像是羽毛,比爬山虎的叶子小多了。叶子长大了会开出花朵,花刚长出的花骨朵是粉红色的,花苞下面是空心的。花长大了就变成大红色了,花瓣中间凹下去,一个个竖起来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叶丛中翩翩起舞,那舞姿真是美极了。可是这植物的这么多特点和爬山虎却不一样啊。难道爬山虎还有其它品种?
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爸爸,爸爸说这会不会是蔷薇呢?可一查资料,蔷薇是长在花丛中的,并不会爬墙。那到底是什么呢?同过一晚上的查资料,我终于知道这种植物叫羽叶茑萝,在各国都有,在欧洲等地很常见,正因为叶子很像羽毛,所以叫羽叶茑萝!
原来,这并不是爬山虎的其他种类,而是美丽的羽叶茑萝!
篇10
那天,我正伏在书桌上百无聊赖地做着练习题。
实在厌烦的我直接扔下了笔站起了身,抬头的一瞬间我透过玻璃窗看到了一株不知何时已经攀到我窗前来的爬山虎,末梢的枝叶被风吹得左右摇晃。我缓缓走到窗边欲打开窗户,没想到一段时间没有打开过的窗竟被那看是柔弱的爬山虎禁锢住了。我使了一番力气才解开缠绕的枝蔓。窗开的那一瞬间,我望见了那爬了半壁的爬山虎,一株比一株苍翠,一株比一株爬的高,攀上我窗户的那枝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而已。
我拽住了那株嫩绿的枝蔓,轻晃着它想把它扯下来,可它却异常执着地紧扒着墙壁。我不得不用力地把它往一边扯,终于在我不懈的努力下一大片的爬山虎被牵连着掉了下去,同时落下去的,还有墙上扬起的一层石灰。我仔细一看,不由得震惊了:在刚刚那片爬山虎攀过的窗框上,出现了一小片一小片的黑色,那是窗户原本的颜色,那黑色与周围的白色油漆显得格格不入。那看似弱小的爬山虎,竟硬生生地把窗框上的油漆给抓了下来!这样“至死不放”的力量让我不得不钦佩。
爬山虎,虽然不起眼,但它却从未放弃过自己,时时刻刻都不忘努力往上爬,无论是哪,只要是它的脚可以触碰到的地方,都会牢牢抓住,甚至让被抓住的物体都变得松动。它努力向上攀爬着,只要生命还在延续,就不会放弃任何一次进取的机会。失败了,它也会爬起,继续追逐自己的目标。这样的坚毅和不懈,这样令人钦佩的勇气,这样不服输的精神是许多植物甚至许多人都比不上的。
面对这株小小的却充满力量的爬山虎,我不禁陷入沉思:连一株小小的植物都有勇气,有毅力地往上爬,我是不是也要像它一样,坚持自己该做的事呢?想到这的我会心一笑,回到了桌前,拿起笔继续做起了习题,但是内心的厌烦早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