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5 15: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祖国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祖国的发展

篇1

光阴似箭、岁月入梭,一转眼,我们的母亲——中国已经有60岁了!作为一名中国少先队员,我对祖国表示崇高的敬意和忠心的祝福!

6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国家,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个东方大国。60年间它的发展真是一天一个样。就拿阅兵来说吧!第一次阅兵,有就是1949年10月1日,是亲自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本来旗竿计划长35米,可实际只有22.5米,还是用自来水管做的,现在不仅是35米的,还是不锈钢做的。以前阅兵用的是战争时缴的装备,所以叫“万国牌”,大炮没车子拉,还是用驴子拉。现在全是国产的还有核武器、无人飞机和两栖坦克呢!最明显的就是飞机了,当时只有17架飞机,有两架飞机是来回飞的。现在有108架,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空中表演,还展示了我国先进的空中加油技术。

家乡的变化更是不得了。以前我们回老家,天不亮就出发,到达时已经是11点了现在开得快只要7小时。以前家乡里处处是泥巴,走不好,摔一跤就成了一只泥猴。饭只有玉米糊糊,最好的房子是一座没上色的两层小楼。现在呢?路是水泥路,房子全是三层小洋房饭桌上有米饭和荤菜了。外婆家的14英寸的黑白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家家户户都有大彩电了,城里的打工妹也穿上时髦的衣服了。前年有几户人家开了一家电脑店,今年有一半农民开始上网了。

这样的巨变离得开那些为社会做献的人吗?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现在要发愤学习,为祖国将来发展更好,而作供献。

篇2

关键词:中国  民族  风格  钢琴作品  演绎

一、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思想感情方面

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现的文化内涵,首先就体现在思想感情方面。以《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为例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演绎,充分体现了民族思想感情。因为《刘三姐主题幻想曲》是在广西人们生活的土壤上,结合广西民族的历史以及广西民族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作的,不仅体现了广西人民深刻的音乐内涵,而且充分体现了广西人民在这首钢琴曲中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大多数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其民族钢琴作品的创作一般是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的,同时也寄托了本民族人们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除此之外,在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之外,中国民族钢琴作品能够准确地体现本民族音乐作品的音乐内涵与真谛。

(二)音乐素材方面

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现的文化内涵,其次还体现在音乐素材方面。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在音乐素材的选择方面,一般会与民歌、民族乐器集合在一块,体现了各个民族地域的风土民情,与民族音乐、风情以及意蕴息息相关。以《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为代表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中,其音乐素材的选择方面,与钢琴作品的标题相联系一下就可以得出选择的方向,同时与民族的风土民情以及秀丽山水是息息相关的。在了解或者是解读这一作品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这一民族钢琴作品演绎的音乐素材选择。直观的感受这一钢琴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了解到《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中所选用的各种歌曲种类素材。

二、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现的魅力所在

(一)民族性旋律方面

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现的魅力所在,首先就表现在民族性旋律方面。我们都知道在音乐作品中,音乐的灵魂以及音乐的形象便是旋律,旋律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在音乐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演绎中,民族音乐作品的旋律一般是来自本民族生活的,是与本民族的风土人强以及本民族人们的生活实际,还有本民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关的。以《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为例子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所体现的旋律也是如此,主要是以蜿蜒的旋律为主,在演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旋律的变化以及旋律的优美与悠扬,这样演奏出来的钢琴音乐作品才能够更加突显民族特色与民族魅力。

(二)民族性节奏方面

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现的魅力所在,其次还体现在民族性音乐节奏方面。在音乐中旋律和节奏是一样重要的,是不可以缺少的音乐部分。节奏作为民族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韵律以及旋律都起着一个极大的支撑作用。在民族钢琴音乐作品中,其民族音乐的节奏主要是与民族生活相关连的,甚至可以说,民族音乐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音乐节奏是来源于本民族生活的,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性。在民族钢琴音乐作品的节奏方面,不仅包括散节拍带来的随意又自由的节奏,而且还包括与西方不同的自由节奏,这种节奏是由于演奏者不同而不同的。

(三)民族性音乐方面

除此之外,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现的魅力所在还体现在民族性音乐方面。演奏者在演奏中国民族风格钢琴音乐作品的时候,无异于在民族乐团中进行演奏。所以,在中国民族风格钢琴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可以借鉴民族乐团的演奏方式来进一步演奏,充分体现民族性的音乐特色。无论是在节奏还是旋律以及其他方面,都是可以借鉴民族乐团的演奏元素的。像《刘三姐主题幻想曲》的演奏过程中,就可以完全模仿民族乐团的演奏模式,体现民族性的音乐元素,利用指尖灵敏的触动键,体现出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还可以借助其他的乐器进行吹奏,体现出委婉语愉悦的美妙音乐之声。

三、结语

总之,以《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为代表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演绎,受到广大的学生的热爱与关注,并且也使得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去创作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不仅深深地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体现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并且《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在结合本民族文化与音乐的土壤上,与  西方的现代音乐相结合,呈现出中国民族优秀的文化特色,散发着民族的音乐气息。文章从中国民族钢琴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民族钢琴作品体现的魅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不仅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而且对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作品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以后的民族音乐作品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的学生应该加强对中国民族风格作品的创作与研究。

参考文献:

林冬,蔡韧.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演绎——以《刘三姐主体幻想曲》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郑贻文.钢琴曲《刘三姐主体幻想曲》的民族风格与音乐探析.西南大学,2014,(04).

篇3

 

一、前言

 

早在多年以前,中国法学界就对“民族法学”的学科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很多学者认为,“民族法学”不能归为传统的法学领域,理由在于,“民族法学”多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法制史”著称,所以,“民族法学”应当归入历史学的研究范畴。笔者认为,这样的结论有失偏颇。

 

二、关于我国民族法学的定位

 

传统的法学学科下,中国法制史同样以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变迁、古代习惯法著称。所以,即使“民族法学”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不应该归入“历史学”的范畴。“民族法学”仍然是“中国法制史”领域中的研究方向。中国是多民族缔造的国家,法律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现象,固然也是有各个民族共同塑造的。

 

所以,按照这样的研究进路,民族法学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法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当然,近年来“民族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逐渐得到法学界一些人士的认同。特别是2004年以来,各大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民族法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点,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三、民族法学学科的特点

 

只有在解决了“民族法学”学科性问题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探讨“民族法学”学科的特点。

 

(一)它与特定的少数民族相联系

 

如前所述,民族法学以研究少数民族法律思想、法制史、习惯法为重点。因此,这就必然要与特定少数民族当时的经济、政治、风俗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特点相联系。例如,藏巴汗时期的《十六法典》就是与当时西藏地方政治、文化等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二)少数民族习惯或习惯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的法制建设的建设离不开少数民族法制,少数民族法制的发展与完善同样也离不开中国法制的支撑。职是之故,开展对少数民族法制的研究也就自然成为中国法制的应有之义。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少数民族的法制是与特定的少数民族地域、心理相联系的,所以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正是这样的特殊性才与作为国家意义层面的法相冲突,其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冲突。

 

需要客观地意识到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思想中,确实有一些落后的、必然要被历史所淘汰的、不为社会主义法制文明所接受的因素。一方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习惯也是少数民族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制度的统一和权威,这就使得少数民族习惯或习惯法与国家层面的法有冲突的一面。但少数民族习惯法中也有诸多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例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1618年,藏巴汗在建立“噶玛政权”后,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就有“平时注重封山禁河”的规定。这些积极因素与落后因素,使得民族法学的研究变得复杂,但也为少数民族习惯或习惯法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找到了融合的平衡点。

 

四、民族法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少数民族法律思想

 

法律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特定时代其它社会因素在法律层面的反映。以西藏地方少数民族习惯法来看,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把法律作为统治社会的有效工具,为缓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与人的矛盾,立法者通过法律(暂不考虑这些法律条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形式规定了人们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行为模式。而这些法律条文中包含有大量的本土思想、特权思想、政治思想、神权思想。所以,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法律思想体系。通过对这些法律思想的研究可以放大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

 

(二)少数民族法制史

 

少数民族法制史以少数民族地区各个政权时期的法律及王朝更替后的法律变迁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学习少数民族各政权时期的法律思想、法律内容、政治制度变迁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法制史和中国法制史的需要。

 

鉴于于少数民族法制史与中国法制史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少数民族法律思想和少数民族法制史如此重要,这就使得民族法学的莘莘学子不得不把其作为研究的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习惯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得阙如。

 

五、对民族法学发展方向的探讨

 

(一)开展双语模式

 

这里所提及的“双语”是指“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结合。开展双语的目的,原因有二:

 

首先,民族法学以少数民族相关法律因素为研究对象,语言作为法律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不同和民族语言表达往往蕴含着相异的思想,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可以发掘、探寻少数民族法律内容的“原始思想”,从而掌握法律内容的历史由来、变迁。

 

其次,这是为培养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法律实务人才的需要。以西藏大学政法学院为例,近年来西藏大学政法学院一直在为全面而有效实现“藏汉双语”模式而努力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从中国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来看,都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公民有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在实践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在诉讼中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进行起诉、答辩、辩论、陈述等情况并不少见。然而现实情况确是,在一些汉族法官、检察官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下,必须要借助翻译人员才能明白双方当事人的表达。这其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法官在诉讼中的中立地位受到影响。在要借助翻译人员才能明白当事人意思的情况下,很难保证翻译人员是在客观地陈述其语言而没有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见,这对法官作出公正、符合客观实际的裁判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再次,培养精通“双语”法律实务人才有利于提高诉讼的效率和质量。如果法官、检察官无需经过翻译人员而能在第一时间明白当事人的语言,这对于提高诉讼的效率和质量有着明显的作用。

 

(二)注重社会调查方法的培养

 

社会调查方法的实践性很强,它要求调查者掌握与之相关的调查方法,并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得出对自己的研究有帮助的信息。民族法学的人才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到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得到研究素材。

 

民族法学的人才不应该仅将目光停留在既有的信息上面,民族法学的相关课程仍然有许多还没有别发掘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习惯法方面),要去发掘、发现这些“遗珠”,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是大前提。

 

六、民族法学的深远意义

 

民族法学长期被许多高等院校所忽视,甚至被许多法学院所忽视,而民族法学却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民族地域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民族文化、心理。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地里位置偏离的地方,但在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的法律文化表现为本民族法律思想与中原法律思想的交融。正是这其中的“交集”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纽带。

 

七、结束语

 

语言方面有不同、服装方面有差异,这是少数民族的特点,但在精神层面上我们有着共同处。这些精神层面的认同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

篇4

关 键 词:民族音乐 发展 西方 世界音乐

现在很多音乐工作者都在为使本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而努力。如中国民乐团在欧洲举行音乐会,受到普遍欢迎,使“音乐无国界”这句话得到验证。确实,对于我们地球人来说,一切声音、声源都来自世界各地每个角落,而音乐又是这些声音、声源组合而成的,因此可以把所有音乐都统称为“世界音乐”。从这一点看,音乐是没有国界。然而,一个存在的事实是,音乐的地域差别是很明显的,每一地区都有其特定的音乐语言,中国单旋律思维的音乐与西方和声化思维的音乐就有很大差别。有些西方人听了中国音乐后都觉得中国音乐很美,但他们是否就把中国音乐看成“世界音乐”,当作他们自己音乐的一部分,恐怕得到的肯定回答寥寥无几。说明他们从本质上并没有接受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对他们只能算是一种域外风情。把中国音乐推向世界也远非在国外开几场音乐会就能实现的。如何使中国民族音乐真正走向世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其他国家是如何发展民族音乐的。

西方民族乐派兴起于19世纪中叶。对于本国的民族音乐,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固有的民间音乐为基础进行创作;一种是以西欧发达国家已取得高度发展的音乐体系为基础。这就像现在的第三世界国家面对整个欧洲音乐所处的两难选择一样。如何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一对矛盾?如果仍以固有的民族民间音乐为主体,与欧洲音乐相比,它们难以形成更大规模的、原始而又缺乏成熟的体系。民族乐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最终以接受欧洲传统的音乐体系为前提,而没有把本民族原有的音乐形态作为技术的起点。他们所走的道路大多是将西欧的和声体系与本民族的旋律相结合,这样,对于那些“西方耳朵”来说,它们才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又是异国风情的。

西方民族乐派的道路固然值得我们借鉴,但从近代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和趋势看,向西方音乐靠得越来越近,离民族精粹却越来越远了。现在回过头来审视20世纪我国专业音乐的发展,以西方艺术音乐学术传统为背景的音乐文化在中国从无到有,积少成多,最终上升为主流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根基被置换,中国乐坛上的“欧洲中心论”占主导地位:按西方音乐的思维方式,来创作中乐作品;按西方音乐的分析方法,来解剖传统音乐形态;按西方音乐学院的模式,来培养中乐专业人才等等,最终导致失去自我。在第九届法国贝藏松国际作曲大赛上,评委会主席陈其钢就曾谈到,多数参赛的中国选手走的都是西方的路,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太大的特点,难以获奖。而有一名获奖的来自我国台湾的选手,他的作品就体现出特有的东方神韵,“一看就知道是东方人写的”。欧洲有识之士认为,亚洲文化的西欧化,对于西洋的文化来说未必是好事。失去亚洲的特色,亚洲的知性、理性,一味模仿、追求国际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是无益的。而事实上,当今世界乐坛也是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在创作中注入了越来越多新鲜的音乐元素,如非洲丛林鼓乐、中亚的游牧歌唱、东欧的吉卜赛音乐、爱尔兰的民谣等,这些极富民族特色的元素为世界乐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因此,任何一位作曲家的创作活动,都不能断绝同与生俱来的母语文化的联系,要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让民间艺术的宝贵传统滋养和教化新艺术的创造者。

在这方面巴托克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比19世纪的民族乐派更大规模地采用民间素材,不再以欧洲传统音乐为中心,将民间音乐中的某些特征硬套上“艺术音乐”的规律,而是站在本民族的角度,以主体的态度,来利用民间乐汇创造新的风格。如他在音乐中掺入提炼自东欧的民间音乐的旋律线,有力的“运动式”节奏,多变的节拍和不对称的乐句,使音乐更加精炼①。在巴托克的音乐中,很少有直接引用民间音乐的曲调,但他的音乐是真正的匈牙利音乐,匈牙利的民间音乐素材已被他纳入自己的音乐语言而自由地加以运用。

对于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传统,要既注重传统,又敢于超越,不要一味地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我们在接受西方音乐体制的同时,失去太多自己宝贵的民族传统。我们的音乐要想不被认为是“模仿西方”,就要重新以深厚而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为根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音乐教育中逐步适当地摆脱西方音乐的框架。现在的中国音乐人,大多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模式的音乐教育,以至于有些人到最后对自己祖先的音乐倒不了解了。因此,在院校课程设置中,应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让他们熟悉中国的音乐语言,重新认识中华文化这个“根”。另一方面,也不能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片面地理解为保持“原汁原味”,这样容易导致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化的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者并不能混为一谈。民族音乐里包含有民间音乐,它是民间音乐的抽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它集中了民间音乐的精华,它不仅能在本国家本民族的地域范围内产生强烈效应,也会在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如果我们仅仅用民间音调的多少来权衡民族化程度,那民族化探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抱有这种观点的作曲家也只能成为一个只对本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贡献的作曲家,而不是像巴托克那样对全人类音乐艺术有贡献的作曲家。民族化的根本问题是体现民族精神的问题,是通过作品对民族精神加以把握,同时又要具有世界化通感的表达形式。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有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登上了世界音乐舞台,他们的成功,正体现出他们在新时期找到了自己的坐标。他们既融入当代国际文化潮流与其同步发展,又站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上,创造个性化的语言,其个性都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如楚巫文化之于谭盾,巴蜀文化之于郭文景,戏曲之于何占豪、陈怡,民歌之于黄安伦、鲍元恺等②。从这些青年作曲家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当欧洲音乐的传统地位开始动摇的时候,新的多元化的世界音乐格局已初见端倪,中国当代的作曲家要以中国特有的音乐文化去吸引、征服世界听众,中国的民族音乐将获得新生。

注释:

篇5

足球比赛 无球队员 进攻性 跑位意识 战术解析

一、前言

无球队员的进攻跑动,在足球比赛的进攻战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足球战术形成的基础和联结战术的无形纽带。足球比赛有时会给人一种印象,即交战双方中的一方在场上的队员似乎多于另一方,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但比赛上局部地区,又确实是某方人数多于另一方,这并是足球比赛中队员有效跑动所起到的效果。事实表明,一个运动员在90分钟的比赛中,要有80多分钟的时间是在做无球的跑动。无球进攻跑动意识的强弱、技术动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进攻配合的质量与效果。特别是随着全守战术的出现和不断完善,无球队员的跑位更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无球队员的进攻跑位技术水平,也就成了战术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进攻性跑动意识

1.进攻性跑动意识的概念

足球运动对抗性强,争夺激烈,攻方设法摆脱对手,组织进攻,射门得分从而取胜;守方则力求使对手不能控制球,力保不失分。这种限制与反限制,是从攻守双方运用技术之先就即开始。因此,就决定了攻守双方必须观察、预测和判断,然后作出合理的行动。这种包括观察、预测和判断,然后根据场上的发展情况,及时占据最有利攻击时空的跑位,这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就是现代足球的进攻性跑位意识。

2.进攻性跑动目的及重要性

(1)进攻性跑动目的

进攻性跑动是指无球队员为了接获同伴的传球或牵制对方防守所选择的一种跑动方法。进攻性跑动目的有两个:一是要球的跑动,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对方的看守跑到恰当的位置接获同伴的传球,从而进行配合,直至射门;二是牵制对方的跑动,通过积极的跑动,可以牵制对方并能扰乱对方的防线,使同伴获得利用所创造空间的机会,建立起有利的进攻。

(2)进攻性跑动重要性

世界足坛有句名言:“真正踢球的人是没有球的人。”说的就是在足球比赛中真正具有威胁的人常常是没有拿球的球员这句话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无球队员跑位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它影响比赛的胜负。

足球比赛的攻守双方,互相对立但又互相依存。队员在场上所具有激烈对抗的性质,攻方的摆脱和突破,就必然导致守方的紧逼和堵截。这种攻与守、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不仅贯穿于比赛的始终,还互为依存,并不时的互相转化。例如,持球一方一旦丢球,即应立刻转攻为守。现代足球集体型打法转攻为守的速度之快、对发动进攻的对方队员紧逼之迅速、前锋回撤之及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对方施加的压力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持球队员只有通过同伴的积极奔跑,及时摆脱,多方接应,才能在局部地区形成相对的优势和取得比赛的主动权,才能使得攻势得以顺利的向纵深发展。显然,只有摆脱对手紧逼的跑动接应,才能比较从容地获得同伴来自不同方向的传接,接球后才能比较从容的处理球。与此同时,其他无球队员的合理跑位摆脱也往往能牵制住对手,为自己同伴创造有利条件,使集体配合收到良好的效果。几个无球队员的跑位要根据本队的战术部署及场上情况,有的回撤接应,有的突然插上,有的左右撤动,才能给持球队员提供传球或是带球突破的选择余地。总之,通过无球跑位创造出同时存在几种进攻配合的可能性,才能使守方捉摸不定有球队员的真实意图,使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达到进攻的目的。

无球队员跑动不但可以为有球同伴提供传球机会,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单刀自入为突破提供可能性。前锋令人眼花缭乱的跑动换位、变化多端地富有想象力地利用进攻空间,摆脱接应,为有选择地突然地打开进攻局而创造好的条件,同时也是对付严密防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水平的球队中也经常可以看到,给边锋传球或者让他孤军深入之后,在他的前后都无人摆脱或空位策应,致使他除了一对一争夺之外别无他法。如果有同伴摆脱做接应,就可能会造成二打一的有利局面或做传球的假动作,或个人带球突破。这样不但有选择的余地,而且即使是和对方一对一争夺,也可增强信心,开阔球路。

足球水平高的国家队之所以进攻战术先进,除了有卓越的个人球技之外,直接与他们及时、准确、灵活的跑动是分不开的。由于他们跑位的人多,接球、持球队员就能用最简单的动作来控制球和传球,从而确保控制权。

三、无球进攻队员的跑动形式

1.套边路

一般是在前场的边路,球后的无球队员利用边路队员向内线拉扯动,吸引边路防守队员拉出的空当,适时沿边路跑位从边路突破防守的方法。

套边路的特点:居于持球队员身后,具有全面观察前面局势的广阔视野,从而面对防守者的暂时疏忽或漏洞,迅速做有利的插入;无论是创造还是利用空间,都是一种无球的跑动方式;一般由中路向边路,可加大场地宽度的利用。套边路并非局限接应者运用,任何场上队员都可利用。

2.交叉跑动

交叉跑动配合是比赛中的常见的配合方式。由于交叉跑动配合时,进攻队员通过有意识地交换各处的位置,防守队员不得不跟随进攻队员被动地调整自己的防守位置,所以防守队员往往在进攻队员交叉换位的时候被进攻队员甩掉或摆脱,或者是在防守队员跟随进攻队员移动时造成防守体系中的空当产生,而这个空当往往又成为进攻队员预谋攻击的重要目标,因此进攻队员有意识地交叉换位,常常会取得进攻的空间利益或时间利益。

在完成交叉跑动配合时有三点最重要:当队员进行交叉配合时,每人都应做突然加速的动作;运球队员应以其远离对手的那只脚运球,以更好的保护球;配合的两名队员应提前相互示意以确定谁将球运走,谁进行牵制。

四、不同位置无球队员进攻性跑动的特点

前锋跑动路线的特点是路线短、方向变化多、纵横结合。前卫跑动路线的特点是纵向跑位为主,活动范围较广。后卫跑动路线的特点是以横向跑动为主,纵横结合。

1.前锋位置

例如,中锋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前场中路地带,但是集体型足球打法盛行的今天,中锋的足迹不仅要遍及前场各个角落,而且中后场也是他经常出现的地方。边锋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在球场边路一带,而更频繁活动的区域是中、前场的边路,担任从边路打开缺口攻击对方的任务。

中锋可以选择向防守队员身后空当位置跑动,或选择与边锋等队员进行进攻配合。例如以下几种方式:突前中锋在防守队员的前面做横向慢跑,在控球队员传球一瞬间,迅速地斜线插向防守队员身后空当位置,从而制造破门得分的机会;中锋钳制,边锋突破。当边锋在边路带球时与右边卫形成一对一,中锋在罚球弧一带活动必然要钳制住一中卫,这样就能保证边路有较大的空隙,为边路队员带球突破创造了条件;边锋拉边钳制,给中锋创造射门机会。当中锋个人带球过人突破能力强,中路门前防守队员较少时,边锋队员此时远远地拉扯在边路,就会吸引一名后卫队员盯防他。这样,边后卫与中后卫之间的空隙就拉大了,这就为中锋带球突破创造了条件。

2.前卫位置

前卫队员,起着锋卫前的桥梁和攻守的枢纽的作用,全攻全守的职责格外显著。前卫队员活动空间非常广,在比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进攻型前卫活动在对方的中场地带甚至的边路也是他的活动地带。边前卫主要活动在前后场的边路地带,有时候也经过与中锋或前腰的交叉配合等形式活动于中场。

前卫的进攻性无球跑动方式主要以插上进攻性跑动技术为主。插上进攻技术是在比赛中前卫利用有利时机突然插上,参与第一线进攻的技术。主要是利用前锋队员的积极跑动,牵制对方的防守队员制造空当,前卫队员及时插上。前卫插上可分为边路插上和中路插上。

3.边后卫

边后卫常常是快攻的发起人之一。因此,提高边后卫的进攻质量,对于确保攻守平衡和增强全队的进攻力量具有重要意义。边后卫的进攻性无球跑动的方式:边后卫居后插上进攻;异侧长传转移,边后卫插上;传切配合,边后卫插上。

五、跑位意识所要具备的能力

1.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

在比赛中,头脑不清楚的运动员,都往往是举棋不定,被动和盲目乱跑,使本人和全队水平的发挥受到限制,因此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准确的判断能力。当本方队员得球,由守转攻时,其他同伴首要任务就是观察控球队员所处的场区位置、控球情况、出球角度和方向。其次,还要观察其他无球同伴的活动及对方布防情况等。跑位队员了解以上情况之后,根据本队战术打法特点和自己肩负的任务进行合理的跑位。只有用短时间进行敏锐全面的观察与判断,才能迅速采取最佳行动选择,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技战术动作的训练中,必须重视运动员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即只有看清情况,才能采取正确行动。

2.要建立起向对手跑动的意识

足球比赛的胜负决定于的争夺。显然,对方的是进攻的主要区域,各队都力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地跑位和传球配合,以最快的时间,最短的跑线把球推进到对方获得射门得分的机会。因为,距球门近且射门角度大,进球命中率高。所以,向前插入对方是跑位队员的主要方向。但向前插时,应与其他方向的跑位结合起来。否则,都是向跑动,则必定迫使对方回收到周围,缩小防守范围,结果是因为对方的回收而缩短了进攻的深度,则进攻不易奏效。又容易造成局地区以多防少,也不利于进攻。另外,都是向前插容易被对方识破而陷入对方所设的越位陷井。所以,跑位队员要随场上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灵活移动。如守方收缩防区时,边锋接应,中锋回撒。当扩大防区时,边锋要内切。

3.要具备摆脱防守的能力

摆脱是无球队员跑位的重要手段,队员通过变速、变向跑动甩开对手的紧逼防守,获得有效的接球时间和空间。没有摆脱就没有跑位的成功,摆脱的目的是甩掉对手的盯防和牵制、扯动对手,使防守重心偏移,造成防守者的错觉,为同伴创造空当,创造人数上的优势,使进攻配合取得成功。无球队员要摆脱防守队员可以用以下几种无球技术方式:突然起动;用变速的方式甩掉对手;用变向方法甩掉对手;用假动作摆脱对手;有良好的身体索质。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要注重并反复的进行无球技术的练习,例如冲刺跑、转身等的练习。

六、结论与建议

运动员进攻战术意识的强弱,全队进攻战术效果的好坏,与无球队员进攻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无球队员进攻的位置不同,其进攻跑动的特点存在某些差异。因此教练员在训练中应注重无球跑位的联系,并且不断提醒队员动用头脑,合理有效的跑位,充分利用空间创造空间。在模仿真实比赛的训练中,持球队员身后的球员要多注意寻找进攻机会,积极跑位,并注意占据有利的进攻位置。

在教学训练中应合理选择无球跑动的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训练效果。首先注重训练摆脱手段。例如急停急起、变速跑、先压后回等手段并经常在训练中加强反复练习。在模仿比赛训练中无球队员要建立起有意识的套边路、交叉跑动、身后跑等进攻性跑动形式的理念并不断强化跑动意识,教练员也要在训练中时刻提醒队员无球跑动的重要性。其次注重定位球战术中无球进攻队员的跑动训练。

参考文献:

[1]陈志明.足球无球队员的跑动接应[J].体育科技,1998.

[2]董青,陈强.对世界高水平足球比赛中无球队员跑位模式的探悉[J].湖北体育科技,2006.

[3]蔡果良,张凯摩.足球比赛中无球队员的进攻性跑动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6.

篇6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职业化 专业化 网络化 结盟化 社会企业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NPO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大的空间,中国的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都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然而近几年的NPO的发育却遭遇到瓶颈:

首先,康晓光形象的把非营利组织的这种现象归结为“长不大”现象,“500万、20人”是中国草根NGO难以突破的瓶颈。

其次,一些相对大型的NPO,诸如香港乐施会支持的“贵州发展论坛”和“云南发展交流网”;上海NPO信息咨询中心支持的”NPO孵化器”;四川东区志愿者协会支持的”孵化器”;北京富平学校支持“富平民间组织发展基金”等类似的项目很多,但从在四川、甘肃、云南、北京、贵州等地的调研发现,实际上活跃的NPO还非常少。笔者在为福特汽车环保奖进行地区培训的时候,发现在中国NPO中占核心地位的环保组织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量的还是学生社团。

经历了十多年的推动和发育,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为什么取得的效果却如此的少呢,当然与外部的宏观环境有很多的关系,但是行业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中国NPO的出路到底在那里呢?

一、职业化

国外的非营利行业是一个产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大量的民众提供了就业的机会。NPO的从业人员也把自身的工作视为一种职业,与 企业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中国的NPO从业人员讲的最多的是“奉献”和“付出”,如果你工资高,不加班,就不是一个“好人”。而且在这个行业里不乏有一部分自己都不能好好的养活自己,天天高喊着口号去做好事,道德优越感很高的人。最可怕的是他也要按照他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认为自己做的是好事情,别人就应该支持,与很多利益相关群体的关系保持的不好。而且事实证明这些机构本身发展确实存在问题。

NPO确实是需要依靠使命和价值观激励员工,长时期的仅仅靠着热情和付出是不可能支撑机构长远的发展的。NPO是一个职业,归根到底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没有任何的差别,职业化是非营利组织的出路。

另外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行业工资水平相对较底,这与行业一直遵循的“奉献”有很大的关系,结果却是找不到合适的人、留不住有能力的人。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如果缺乏有能力的人,就不能很好的发展,组织能力不足,就得不到捐赠方的信任,也就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到头来没有资金去雇佣有能力的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一定要采用与能力想配套的薪金水平,找到并留住有能力的人,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

二、专业化

与职业化紧密相关的就是专业化,既然NPO是一个职业,就必须加强其专业性,现阶段,中国很多NPO的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因为很少的高校会涉及相关的课程。

被称为中国NPO标志性转折的“怒江水电站”事件,最终靠NPO的力量取得了成功。非营利组织想要得到大众和媒体的认可,必须从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让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信任你,才能继续为之提供资源。

三、网络化

中国现阶段的NPO相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讲,处于非常弱小的地位,在和他们争夺资源的时候,处于非常不利的地方,精英联盟才能取得博弈的优势。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成立不同的网络,比如目前存在的小额信贷网络,把一些有着共同目标的组织团结起来,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联合起来去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项目。同时由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还很初级,竞争化程度不高,具备网络化的基础。

四、结盟化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孕育和成长不是靠自身发展起来的,而是主要靠外力推动的,因此天生有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资源相对也比较稀缺,在一个部门相对比较弱小的阶段,与其他部门结盟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现实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与政府、企业有着紧密关系的NPO发展的相对比较理想。

五、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作为目前最流行的词汇,指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而非以利润极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实际上就是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一个最好的结合。

从世界各国NPO的发展历程分析,NPO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首先,由于外部资源越来越少,迫使NPO自己不得不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市场化的操作,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成本,甚至会有一些盈余,因此,他们可以摆脱单纯依赖政府补贴或慈善捐赠获得资金的限制。其次,在资金盈余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进入私人资本市场,为其长远的目标进行融资。因此,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在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上的优点是非常显著的。另一方面,私人企业在此时期也大量投入于社会福利领域,以本身市场机制的竞争优势,争取更多的政府补助方案;同时面对未来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英国的Track2000, 万花筒都是类似非常成功的案例。国内也有诸如天津鹤童、青海省的吉美坚赞福利学校、上海妙心家政、厦门五齐学校这样成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王 名 刘国翰 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

篇7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应用管理;存在特点;管理方案;应用分析;研究深化

中图分类号:C20 文献标识码:A

1关于NPO发展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来,一系列的不光彩的现象的发生,更加折射出来我国的NPO运作过程中的弊端。比如康晓光形象等,中国草根NGO是很多的,束缚这一环节的因素如果得不到突破,就难以保证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稳定发展。相对于一系列NPO来说,真正起到作用的NPO是比较少的,通过对北京、山东、四川等的区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相当多的NPO不能起到其本身应该具备的职能。

以福特企业的NPO为例展开分析,对于中国目前的NPO组织模式展开分析。该组织模式在中国NPO环保组织体系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但是这毕竟是少数的NPO,大多数的NPO都不能起到自身应该起到的作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NPO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不能达到它的真正的应用意义,在经历了长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却取得并不优秀的结果,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实际上影响我国的NPO组织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影响NPO发展的行业自身的因素,外部因素是中国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中国的国情等,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NPO组织的发展。

通过对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的分析,我们得到非营利组织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外民众提高了一些便利,为社会提供了一些岗位。NPO员工也是把自己职业作为本职工作,就像社会企业一样。由于内外国情的不同,中国的NPO组织的内部员工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比如NPO非营利组织观念的落后,仅仅是把做好事、奉献等单纯的观念,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而不考虑实际问题,为了获得别人的好感,而去做事,这是一种假道德的伪善主义。有些人自身没有稳定的职业,却天天为当好人而为NPO奔波。并且有的NPO人员还固执的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因为是好事,所以应该得到别人的支持,别人也应该进行支持。这些价值观念实际上来说,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难以保证中国NPO组织的稳定发展,不能实现其内部结构的优化。NPO的稳定发展,需要其内部正常的发展观念,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引导内部员工,而不仅仅是功利性的付出及其热情,这些都不能实现NPO机构的稳定发展。

2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环节的优化

NPO是一种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职业,不是单纯的非营利性组织。为了满足我国NPO组织的发展,我们需要进行中国非营利性组织的相关发展原则的应用,比如职业化原则的应用。通过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员工行业薪酬的优化,实行该行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薪酬制度的改革。以留住NPO人才。无论是哪个行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管理好自己公司内部的人才。只有实现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优化,才能实现对优秀人才的挖掘,充分调动内部员工的潜力,从而保证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稳定发展。这一环节的开展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部门都要重视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的应用,实现我国的NPO组织系统的健全。一定要采用与能力想配套的薪金水平,找到并留住有能力的人,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与职业化紧密相关的就是专业化,既然NPO是一个职业,就必须加强其专业性,现阶段,中国很多NPO的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因为很少的高校会涉及相关的课程。被称为中国NPO标志性转折的“怒江水电站”事件,最终靠NPO的力量取得了成功。非营利组织想要得到大众和媒体的认可,必须从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让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信任你,才能继续为之提供资源。

非营利组织要实现自身管理模式的优化,要和相关的联盟组织强强联合,从而实现对市场资源的有效争夺,从而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保证国家非营利组织的稳定发展,以维持社会生活的稳定性。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孕育和成长不是靠自身发展起来的,而是主要靠外力推动的,因此天生有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资源相对也比较稀缺,在一个部门相对比较弱小的阶段,与其他部门结盟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现实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与政府、企业有着紧密关系的NPO发展的相对比较理想。

为满足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我们需要进行社会企业运作模式的参照,从而保证非营利组织的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参照企业的经济运作模式,来进行非营利组织内部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化。进行NPO企业文化的构建,形成内部员工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应用,推动我国的社会企业的稳定发展,以有效解决社会面临的失业、道德沦丧等问题,从而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实现社会的综合效益。从世界各国NPO的发展历程分析,NPO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首先,由于外部资源越来越少,迫使NPO自己不得不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市场化的操作,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成本,甚至会有一些盈余,因此,他们可以摆脱单纯依赖政府补贴或慈善捐赠获得资金的限制。其次,在资金盈余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进入私人资本市场,为其长远的目标进行融资。因此,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在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上的优点是非常显著的。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发展和环境承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私人企业也在进行非营利组织的建立,这种模式不仅利于市场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而且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竞争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结语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健全开展,离不开其内部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化,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健临.管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在我国,足球运动一直是高校体育的传统运动项目,深受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喜爱,它既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足球运动的娱乐性、群体性、健身性、竞技性、社会性等特征使得它在我国高校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校园内部的各种足球竞赛活动非常活跃。1992年“红山口会议”标志着我国足球职业化联赛的开始,神州大地顿时掀起足球运动的阵阵狂潮并对高校足球产生强烈的冲击,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发展。而2000年10月开始的“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是中国大学生足球运动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里程碑,它以“大学生自己的联赛”、“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让我们做的更好”等现念席卷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吸引着数百万大学生的强烈关注。同时,电视、广播、因特网、报纸等多种媒体的大幅度宣传和报道,使大学生足球运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引起教育界、足球界、经济界和新闻媒介等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对大学生足球运

动的价值、发展策略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大联赛”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己经开始融入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足球联赛外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足球联赛,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大高校的关注,其潜在的内涵和价值标志着中国大学生足球运动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的繁荣表象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足球水平发达的东部,还是足球运动相对贫痔的西部地区:无论是北部的严寒地带,还是南部的酷暑地区,足球运动都开展普遍,成为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得到论证:

(一)高校体育课足球选修受欢迎程度。

在对高校最受男生欢迎的三个体育选修项目的调查中发现,在回收的58份有效问卷中,虽然也存在着由于社会足球基础、学校体育发展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足球项目仍然获得其中的50张选票,占被调查高校的86%。在所有体育项目中位列第二名)

(二)同年级选修足球人数比例。

在对高校同年级体育选修课中足球选修人数占年级男生总数比例的问卷调查中,人数比例在10%以内有10份占总数的17.2%,10一15%有巧份占25.8%,15一20%有25份占43.1%,20%以上有8份占15.9%。特别是10一巧%和15一20%两个大类共占有40份,近70%,说明足球选修人数是比较多的,基本稳定在巧%左右。对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足球运动的落后地区如新疆、甘肃和蒙古等地高校足球选修比例基本保持在巧一20%的区间之内,说明西部高校足球运动还是很受大学生欢迎的。2001一2002“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预选赛阶段宁夏、蒙古和青海等赛区高校参赛非常踊跃,蒙古赛区的高校女子足球运动也开展的非常活跃。而足球运动的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深圳、北京等地一部分高校选修人数比例更有少数高校处于10%以内。这种现象的出现多是由于这部分高校体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由于大学生兴趣、爱好广泛,选修项目众多从而导致足球选修人数比例的相对分散所致。

二、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异化发展

大学生足球运动通常分为足球课程和课外足球活动两个大类。根据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发展实际,我们分别从足球课程、课外足球活动和高校足球代表队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发展现状。足球课程。足球课程是大学生足球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的途径,它的主要目的是对足球运动理论和技战术行为进行系统传授。目前我国高校足球课程基本上都实施了以体现大学生主体意愿为特征的课程选修模式,向着大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全面实现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在足球项目上却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另外,受生物体育观影响我国大学生足球教学陷入了教学内容的竞技化、教学过程的技术化、教学组织的一体化和教学目标的达标化的四大教学误区。足球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足球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上,充满乐趣的足球运动异化为动作技能的不断重复、强化以及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技术指标成为足球教学考核的核心要素,大学生与足球运动的目的、手段关系完全颠倒,出现了足球课程的异化现象。课外足球活动。课外足球活动是足球课程在时间、空间、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手段的延伸,是对足球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和促进个性的发展完善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大学生课外足球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课余足球竞赛和小团体足球活动两大类。课余足球竞赛是大学生充分领略足球魅力,展示自身足球才华以及促进个性发展的最佳舞台。目前在大学校园内球队数量众多,比赛需求强烈。但是一方面由于学校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对校园足球赛事统一管理,形成事实上高校足球比赛的无序发展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足球竞赛组织管理要求高、场地需求里大、经费不足等原因课余足球竞赛常常被迫取消,生存空间狭小。在这种情况下,小团体的足球活动成为大学生足球课余活动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高校的大幅扩招导致体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大学生足球运动的空间狭小,常常和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在场地问题上产生激烈的冲突。除了足球场外,篮球场、排球场甚至田径跑道、学校广场、马路等都成为大学生的足球运动场地。

篇9

[关键词]家族企业:财务制度:内部控制

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家族企业,是指由家族创业。并且家族成员对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拥有主导作用,对经营决策权拥有重要影响的企业组织。

目前,我国的家族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很少一部分进入大中型企业的行列,有的还成长为上市公司,如天通股份、用友软件、新希望集团、太太药业等,通过股票上市,其家族资产已上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族企业将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1989年我国的私营企业共有9.05万户,到到“十一五”末私营企业增长到4200万户,增加了464倍,注册资金从84亿元,增加到19万亿元,增加了2261倍(未扣除价格因素)。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也由1989年的0.57%上升到“十一五”末的60%。在就业贡献上,私营经济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1989年,全社会每100个新增就业者中有0.07人流向私营企业,到“十一五”末。私营企业解决了社会就业大概75%以上。税收的贡献率达到了50%,而且为我们国家市场的繁荣、内需的扩大、就业的解决,我们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确实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融资渠道狭窄,限制企业规模的扩大

家族企业融资偏好内部融资,但内部融资能力受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规模和未来收益预期等方面的制约:在进行外部融资时,家族企业往往通过负债融资,不愿采取股权融资方式,因为股权融资必然会稀释家族企业控制权。绝大多数家族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其经营规模小,资产较少,银行在对家族企业发放贷款时采取谨慎的态度。很多家族企业转而使用民间借贷筹资,更加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从而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产权不清晰,易导致控制权之争

在家族企业中,产权模糊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家族企业的产权模糊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家族成员内部成员之间的产权界定不清。通常中国的传统观念要“子承父业”,这边引发了家族成员内部的继承人的争夺,从本质上说,这是家族成员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矛盾,领导团队对权力的争夺直接体现在家族企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不统一,导致了家族企业战略方向和目标的迷失。二是家族企业与外界产权关系不清晰。家族企业为了获得各种政策支持,家族企业挂靠国有或集体单位。当企业做强做大后。企业产权很容易被挂靠单位所“分享”。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制度,风险过度集中

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不是靠健全的机制和客观事实来管理人,凭经营者主观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人,事必亲躬,管得宽、抓得细,既辛苦,效果也不好,且容易出问题。以人情代替制度,其结果必然是管理出现漏洞、经济遭受损失。家族企业主要由企业主或家族少数核心人物拍板定夺,在组织内部没有合理的治理结构来监督执行。一旦做出决策,由于少数人的参与,很难发现其中的弊端,风险高度集中在经营者手中。正是由于没有以科学论证为基础,缺乏正常的财务控制手段,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家族企业红火一时又悄然陨灭,因而构建家族企业的财务控制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复兴措施

(一)寻找家族企业融资突破,增进企业发展动力

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家族企业的股权构成。私募融资在美国上市融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进行公募融资前,并非进行私募融资。同样,企业在进行私募融资后,也并非一定要进行公募融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私募或者公募融资,或者两者一并进行。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在保持现有股东股权优势地位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引入私募基金,优化股权构成,根据上市进展调整公司的发展战略。

(二)处理好家族内部关系,明确发展方向

家族成员对于控制权的争夺是典型的内耗,处理不好将会导致家族企业走向衰败。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成员安置计划,解决历史问题。应当在对家族成员能力和意愿进行适当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家庭内成员的特点,找到其适合的位置。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接班人”的问题。可以从家族内部挑选合适的候选人,进行重点培养,这种内部培养的方式具有时间长、成本高、容易引起家庭内部矛盾的问题。或者外聘职业经理人,从企业管理的市场而言,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各行业中积累了具有集团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也面临着职业经理人与股东的委托、文化融合、与董事会协调能力等问题。同时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保障高层决策的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要实现家族企业的粗放型管理向制度化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转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优化行业和企业的关键业务活动。对于传统制造行业而言,要依据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重点对销售和市场推广工作进行系统优化。对经营管理团队采取一引,二退,三授权,四激励的措施,提升家族企业管理团队的竞争力。引进职业经理人,形成专业分工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董事会成员逐步退出经理层,实现决策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明细经理层职责范围并充分授权,同步建立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以绩效作为机制转变的动力,通过绩效考核和薪酬业绩这对压力和动力,形成对管理团队未来发展的驱动力。

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避免管理过程中的贪污及舞弊行为,可以限制权利的滥用,又能促进经营管理,起到事前预防和能在事中或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卡洛克(美)沃德著,梁卿译:《家族企业战略计划》,中信出版社,2002-6

[2]郭凡生:《中国模式一家族企业成长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篇10

关键词:NGO组织 问题 对策

一、NGO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汶川地震以后,中国开始关注这样一种特殊的组织:NGO. 按照世界银行给出的定义,这类组织“是一种进行为人们减轻痛苦、提升穷人福利、保护环境、提供社会基础服务,或者进行促进社区发展等活动的私人组织。”它是不属于政府,甚至有些还很反感和政府打交道。到目前为止,中国注册在案的NGO组织近十年保持了两成的增长率,现在已达到44万个左右,而尚未注册在案的,即使保守估计也在300万左右。但是,中国的总人口达到了13亿。而在只有3亿人口的美国,注册的NGO组织数量已经超过了130万,平摊到每个人头上,中国人均NGO 数量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

在我国,该组织的发展和国外有很多不同,比如有一些NGO组织基本上成为政府的附属品,由政府操控,这就和很多国际NGO组织的独立性不一样。自建国以后,我们国家采取的是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强国家、弱社会”的体制,政府对于一切都大包大揽,几乎没有非政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政府角色的转型,这类组织才有了发展空间。另外,我国民间组织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经费少,作用有限,这也是现在国内越来越关注这个问题的原因。

二、中国的NGO组织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NGO组织面临很多问题,最关键的是现象法规和管理体制在总体上不利于NGO。中国政府在NGO的管理上实行的是双重制,即又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行使监管管理职能,严格限制NGO通过登记合法化。在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这就形成了将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分开的双重管理体制。

同时,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对于很多没有登记的组织,这些组织因民政部的准入门槛过高,无法进行登记,只好把对口管理部门放到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公司进行登记注册,开展自身业务。这属于错位监管的现象,造成对NGO组织的监管不力,引起很多问题。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基金会管理条理》,首次在行政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监督问题,并围绕基金会的运作和监督,设计了较为科学的社会监督原则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如明确公开透明原则,规定基金会理事会的构成比、成员限额和基本职责等。中国的很多社会组织没有登记在册,社会监督就更难了,而很多组织真正有效提供的社会服务不多,却在拼命追求高收费、乱收费、高回报,还有一些打着公益的旗号,到处进行慈善募捐的活动,却从来没有公开过财务,这也会让公众产生质疑,渐渐降低这类组织的公信力。由于没有登记在册,很多组织也无法享受到一些政策优惠,发展比较缓慢,我国的NGO主要靠的是兼职或者是志愿者。这显然在人员配备上很难维系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根据所从事的行业或者领域的要求,NGO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或者理论作为指导和依托。尤其是在法学和管理学专业的人员比较缺乏。在我国,NGO组织的资金来源也比较困难,我国大部分NGO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补贴、免税以及捐赠,而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则占主要部分。这样就导致无法独立,不可避免要受制于政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对NGO组织的管理的合法性,虽然目前仍然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2004年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理》是这方面积极探索的结果。现行法规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势在必行,行业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一些领域的专项法规也将陆续出台,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创新之举则推动着整个法律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

政府明确自身自身定位,统一分类管理。政府职能其引导作用,并且将这类组织统一由民政部门主管,不要出现管理错位的问题,降低门槛,让所有的组织都可以登记注册,这样也可以保护它们的税收优惠。

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虽然目前国际上的这类组织都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但是我国这类的专业人员比较少,缺口比较大,如果仅仅是依靠志愿者的热情,而没有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协调,发展会非常困难,而且遇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效率都没有保障,这也限制了NGO组织的发展。

NGO组织弥补了政府功能不能触及的地方,国家具有公共性质,但是有时候会“政府失灵”,不能反映民意,这时候要由NGO代表公民社会的力量来矫正。现在政府出现在国际场合,不能完全代表民意,一定要有NGO在场才行,才有代表性。在我国,NGO组织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NGO组织的发展壮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楚亮;公益性社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