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的成绩范文
时间:2023-04-05 18:2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取得的成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老师,经过了这一年的学习,我知道,我很多课时没有考好,因此我这个假期自己做了很多检讨,在下个学期,我会努力学习,认真的听课,加强那些弱科的提升,我会监督自己,不会再让这门课的成绩下降下去。
2、在新的一年中,我不会辜负老师的希望,我希望老师能监督我,我会更努力的去学习,请老师给予我相信。我也会自我提醒,自我监督,努力的把这门课的成绩搞上去。
3、在新的一年中,我不会辜负老师的希望,我希望老师能监督我,我会更努力的去学习,请老师给予我相信。我也会自我提醒,自我监督,努力的把这门课的成绩搞上去。
4、这次考试我考的最不好的就是语文啦。因为这次语文考试必须要写作文,作文一题扣两分,因为我没有做积累。没有多看课外书,所以没有多考。所以我要多看。课外书多积累,多写一些好词好句。全部记在脑子里。这样,我才能考好。我还要向考好的同学学习,天天观察他是怎么烤好的,对了我们还要做试卷。多写一些作文,比如写观察作文。还有那些生活作文。在学校里或在家里也要多写点日记,这样也对我们的考试有帮助。我一定要加油,我的目标是,考全班第一我第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老弄堂的叹息
随着城市改造工程的大规模展开,上海狭小嘈杂的弄堂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以及星罗棋布的居民小区取代。亭子间、弹格路、老虎天窗已从我们的视野里淡出了。我常常疑惑: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座城市么?
改建中的创新与守护,是当前大多数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发展需要大刀阔斧,需要除旧迎新。从现实利益看,似乎发展比保护更“硬”,许多人认为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与“容纳”,其次才是“文化”与“表征”。不同观点的口舌之战丝毫未能影响城市新旧格局的大置换。不知不觉间,中国的许多城市已被整饰一新。暮色四合下,老上海的弄堂正在退出历史。当熟悉的“甜酒酿,小圆子”的叫卖声与弄堂的消失而消失时,我才发现内心仍然依恋着这种美妙的组合。
也许,没有保持,就会失去一个城市原有的容貌和基调;没有保护,就会割断一个城市的历史血脉。
日本的建筑思维
我在日本工作和生活,了解一些日本的城市保护情况。简而言之,日本是通过拆除旧建筑以达到保护旧建筑的目的。定期或不定期将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物拆除,然后按照原样重新翻建,这种做法在日本极为普遍。旧城改造绝不意味改头换面,通常仅意味“材质”上的变化,因此旧城风貌被完美地保留下来。
日本古代的建筑物是以木结构为主,易腐朽的木材很难长时间保留,加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因素,所以日本从古代就形成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隔60到70年(地震周期),就把旧房拆掉盖新房,拆除下来的木板或重新利用,或成为炊事之薪。
从传统观念来说,日本人对古物的理解和我们不甚相同。举个例子,我国古代下葬时出于对死者的敬畏,使用的棺木总是越重越好,常用“薄棺一副”来形容身后凄惨。但日本人总将棺材弄得轻薄无比,因为他们认为人死之后腐化得越快,得到超度就越快,“早烂早超生”。对建筑物亦如此,他们往往不等旧建筑物老朽,就先行拆毁重建,让其获得新生。典型的例子是伊势神宫。这座历史悠久的代表性神宫,自古就形成了“20年一迁宫”的定例。不管原物是否损坏,是否有重建的必要,严格按照20年一重建的原则行事。翻建的办法并不是先拆后建,而是先建后拆――先在旧宫旁边建新的,新的落成之后才拆毁旧的。所以,伊势神宫在相隔一二十米左右的地方,以20年为周期轮建,几百年来均如是。得到新生的古迹,一般都还在履行着传统的功能,过去干什么用,现在仍然干什么用。
在日本的建筑思维里,传统文化在客观上需要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需要一脉相承地传递,而城市建筑风格的朝三暮四不利于这种传递。日本人以保守著称,但也正得益于此,日本的城市建筑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风格,战争、自然灾害或个人好恶都改变不了它。百姓认可这种风格,通过它体验着民族认同带来的快乐。
迥异的价值观
再看中国。中国人喜欢追求文物的原味,不惜投入巨资对重要文物原样修补维护,以尽量延长原物寿命。这种文物观表面上看是忠于文物,实际上不一定有利于保护传统,因为木质传统建筑的寿命充其量只能存留一二百年。所以,我们即使坐拥具有千年历史的城市,也保留不了几百年的记忆;而日本却紧紧攥着几百年的历史,保存着活生生的城市。
两种迥异的价值观的差别集中在:看重“形式”还是看重“材质”?一个古建筑物或古建筑群,是否因材质的改变而失去原有价值?如果确定存在价值丢失,具体来说丢失的成分又有多大?这的确值得认真思考。日本人认为材质的改变不仅不会使古建筑物丢失原有价值,还会增加价值,因为经过材质的替换古建筑更牢固了。古建筑的价值在于风格与外观,而不在于材质。我们则认为材质的更新会使建筑丢失很多价值,但是原物破旧得不能修复了,文物也就没有了。
肉身之人,难能永恒,然而人的精神确实可以长存人间,建筑物也一样。换一个思路,放弃对建筑“肉身”长生不老的幻想,改为追求建筑灵魂的永恒不朽,那是完全可能的。将建筑物的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留存下来,代代相传,建筑就不会死,不会消亡。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对民族认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城市了。民族精神需要通过建筑遗存加以张扬,因为作为抽象表意符号的建筑物是庞然大物,影响力最大,也最持久。欧洲人早早认识到这一点,重要的建筑物都用坚固的石头作地基,以使之能够千年不腐。日本几百年前修筑的“城下町”,同样以坚固的石头做材料,至今丝毫无损,巍然屹立。传统建筑物屹立在城市,人们每看它一眼,民族意识就会得到一次强化,它是民族的广告。
历史建筑的气质
篇3
刘昕昊
“叮铃铃”,上课了。老师抱着一大堆的卷子走进教室,说:“现在我来宣布昨天的考试成绩……刘昕昊,100分……”听完成绩后,顿时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兴奋得连后面老师说了什么都没听清。一天下来,我都沉浸在欢喜之中。
放学了。一路上,晴空万里,云朵仿佛比往常都要白。小鸟也在枝头上唱着美妙的歌,那歌声使我的心情更加愉快。回家的路虽然弯弯曲曲、坎坷不平,但是,我却每一步都走得很轻松。我想,这应该是心情好的缘故吧!
回到家,我首先将这个喜讯告诉了爸爸,然后又把卷子给爸爸看。爸爸看了看我的卷子,摸了摸我的头,笑着对我说:“嗯!考得不错!尝到了努力的甜头了吧!以后要再接再厉,争取回回考试都能拿100分!”听完爸爸的话,我点了点头,然后做作业去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我连忙放下作业,跑去问妈妈:“你猜我数学考了多少分?”
妈妈愣了一下,回答:“95分?”
“不——对!”我拖长声音说。
篇4
[关键词]基础外语 结构学分改革 评价体系 成效
[作者简介]孟令霞(1969- ),女,黑龙江庆安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文学;刘芳(1981- ),女,吉林松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俄语教学论。(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型一化’外语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12-XJ14016)、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俄语专业特色化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0223)和2013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校级教改专项项目“经贸俄语课程2+1特色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GZX000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47-02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始终是在被动接受信息,其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一直以来重笔语、轻实践,口语薄弱,这已是公认的事实。这里除了有心理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口语训练不到位。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需要摒弃传统的“教灌”理念,赋予外语教学新的内容、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新的考核方式,使教学重心向“口语领先”的方向发展。结构学分改革就是在这一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结构学分改革从过程性评价方式改革着手,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突出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实践表明,很多学生在实行结构学分改革之后,学习质量提升,口语面貌大大改观,综合实践能力增强。
一、“基础外语”结构学分制改革的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这一概念早已为人所熟知。它是一种教育模式,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我院提出的“结构学分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教学评价制度。具体而言,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中某一专业基础课程设定的总学分,分割成不同的学分权重。结构学分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对基础课程学分的一种模块划分,具体是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模块的考核内容分开,理论学时侧重单纯的外语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一般占该门专业课学分权重的70%左右。实践技能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学期一般占1学分,共设置6个学期,最终累加成绩,构成该门课程的实践学分,一般占30%左右。这里,我们以“基础外语”课程为例,在考核内容方面,其笔试评价主要着重于外语基础知识的评价;在口试评价中实行经典背诵,每学期分三次进行,每次考核权重分别占25%、25%和50%。这样,“基础外语”结构学分可由两部分组成:3 学分(笔试)加 1 学分(口试)。这种“结构学分评价看似只增加了口试一个项目,但体现了外语语言的口、笔语双元交际的整体功能,同时口试本身涉及朗读、背诵、听说、对话,事实上是一种对学生外语基本功的多元评价方式”。这充分说明,结构学分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突出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我院结构学分改革思想的提出者梁中贤教授指出,结构学分评价是开放性评价,学生在与教师评价交流活动中,可以与教师平等对话,共同参与评价。这种评价模式一改传统的一元制笔试评价方式的弊端,使学习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多元主体间的共同体验,大大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
二、“基础外语”结构学分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基础外语”的结构学分制改革突出了口试过程性评价。为了了解口语测试制在“基础外语”(俄语、日语、韩语)这门课程中对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以俄、日、韩语三个专业的31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这样的认识:结构学分制改革在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构建积极的学习策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口语测试制在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增强自觉学习意识、提高口语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在长期“填鸭式”教育模式下,学生习惯于做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结构学分采取的口语测试是一种不间断的动态评价,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所学语言文化的熏陶,并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言语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事实证明,结构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强烈兴趣。同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结构学分即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促进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变化明显:77.3%的学生在每次口语测试之后,能够及时调整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79.9%的学生认为结构学分口试能够激励他们对学习、对自我进一步地思考。每次口语测试之后,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那么,下一步学习目标的确定对于其本身是一种激励,也能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驱动力。此外,口语测试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策略。具体表现在:很多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无须教师指定内容就能够常常选择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经典篇章进行背诵,实现了从强制性的他控学习到积极主动的自控学习转变。这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学习效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践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2.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缺乏自信“说”是外语学习中颇有难度的环节。所以有的学生谈“说”色变,尤其是害怕说错,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人都难免会出现错误,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发音不标准、语调不标准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妨碍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结构学分试行的初期,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在教师面前,无法将自己本来背得很熟的文章用流畅的语音语调表达出来,在语法方面更是经常出错。为此,在口语评价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多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给那些对语言表达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挖掘他们的潜能。另一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如对于那些无法完成长篇背诵任务的学生,我们选择其中的片段分层设置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其掌握背诵的技巧,并指出外语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死背书本,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强化记忆,将重点词汇和句式以符号链的形式完整地输入大脑并储存在记忆库中。当我们说出一个句子,其实就是从记忆库中提取“货源”的过程,如果没有前期的语言积淀,那么,说话人的言语表达就会“断流”,从而出现卡壳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愿意说外语,也说不出来外语的尴尬局面。通过口语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很多学生临场发挥得都很出色,自信心明显增强。自信心的增强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提高就业能力。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3.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结构学分口试内容均为经典名篇的背诵,这种连续性的朗读和背诵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中的固定结构和常用词语,而且促使他们对名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吸收与理解,同时对提高语音、语调和语感的质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84.9%的学生认为结构学分口试有助于解决发音中的问题就是很好的说明。还有61%和10.9%的学生认为口语测试对其笔试成绩“有促进”或“促进很大”。
数据表明,学生在口语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除了定期要求学生背诵口语测试的内容,我们还将朗读与背诵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坚持模仿朗读,强调语音语调的同时,还要理解背诵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基本词汇、典型句式,并开始熟练运用这些知识来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训练转述篇章大意的技能时,学生能熟练使用常用词汇、句式,对所学材料驾轻就熟,有独到的见解,认识问题更为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院俄语专业学生因其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国内就业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很多学生毕业后不久就被派往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担任公司驻外代表。根据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学生们一致认为,我院实行的结构学分改革对外语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敢于在各种语境中开口说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强。结构学分改革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即这不仅完全符合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因为社会需要的是真正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三、对“基础外语”结构学分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1.改变传统口语训练模式,进一步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证明,“基础外语”结构学分制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与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但从上述的问卷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情况下,定期口语测试似乎是以“背”为目的,忽视了“用”的能力培养。很多学生在不理解篇章语意的基础上,只能生搬硬套地背诵某个片段,导致不会实际运用语言。而我们所提倡的结构学分制改革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能说出一口流利地道的外语。为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平时口语测试的训练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础外语”课程时,不能拘泥于一问一答式的口语训练,应采用听说法和交际法,教会学生对不同层级语言单位的记忆方法,学会用固定句型造句并扩展成文或者对所背诵的篇章进行转述,以达到用外语进行思维与交际的目的。
2.重新选编经典语篇,进一步增强口试内容的实用性。目前,结构学分在内容的选取、考核模式的设计上、对整体教学过程实施的影响等方面仍处在摸索阶段,改革过程中发现的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不同语言专业的教师对于结构学分改革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要求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而教师在实际进行口语测试中容易出现随意性,结构学分改革对不同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存在着不平衡性。针对某些专业而言,例如俄、日、韩语专业,在口语测试的内容方面,应对原有的背诵材料进行重新选编,突出零起点和非零起点的不同之处,考核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根据不同年级,侧重选择不同的经典语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达到同等水平。因为如果考核内容太难,学生会觉得艰涩难懂,只能死记硬背,而内容太简单又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失去了结构学分改革的意义,所以难易度应根据考核的对象而定。具体做法是将单纯的背诵变成理解和自由对话、转述等内容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正确地交流客观信息,并能就社会生活中的一般话题进行连贯表达,即就某个话题简明阐述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及反驳别人的观点,同时做到语音、语调、语法正确,语言运用恰当得体。
3.完善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学分制改革的实效性。如果说,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大都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为突破点,那么结构学分改革是从一种特殊的评价方式改革入手。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觉得有必要对现有的评价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评价标准,评价效果不具有十足的可信度。当然,如果只限于评价层面的修修补补也无济于事。现有的口语测试制方式仍旧是教师对照原始语料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形式较为单一。调查显示,有8.3%的学习者认为该项改革没有促进自觉学习。为使结构学分制改革更具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应进一步进行大胆的尝试。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新型的分层次、分类别的结构学分口语评价制度。口语测试是主观性占很大比重的考试,涉及诸多因素,要做到客观评价很不容易。此外,由于学生人数多,采用一对一考试需要很长时间,考官少,每次考试都需要2~3天考完,给教师增加了负担。但为了提高结构学分改革的实效性,我们应该克服眼前的困难,进一步完善口语测试评价体系,提出更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并能因人而异地制订考核计划、选择考核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质量要求。具体而言,改变原有的三次间歇式评价,将口语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不仅有利于评价机制的开展,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思想。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基础外语”结构学分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继续坚持教师对学生的每次测试都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的好做法,以更好地推动以口语为基础、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外语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结构学分口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又可以支持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计划,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将语言理论学习与言语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有效地提高外语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玉霞.过程性评价与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11).
篇5
关键词 西北地区;残疾人职业教育;城乡差异;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9-0028-05
职业教育是为取得某种职业资格而接受的教育类型,包括各种职业资格教育与培训[1]。在教育制度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职业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变迁的重要体现。残疾人职业教育作为针对弱势残疾群体的特殊教育,是提高残疾人就业技能,改善其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基于2007年在甘肃省19个“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调查点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旨在探讨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揭示影响残疾人群体职业教育的结构性因素,为残疾人群体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为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一、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企业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主题十分丰富。就社会学领域而言,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涉及职业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功能[3]、公平[4]、阶层差异[5] 以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6] 等问题。Toni Cavallaro等对澳大利亚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统计分析表明:1998~2003年间,残疾人参加职业教育的数量大幅增长;男性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高于女性残疾人;残疾类别不同,人们获得的职业教育有所不同,视力残疾者获得职业教育资格证书的比例最高,占14.6%,其次为肢体残疾者,占14.2%,最后为智力残疾者,占7.5%[7]。James W. Ainsworth等从地位获得与再生产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社会分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显著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差异,即使考虑学业成绩和教育期望,上述差异也仍然存在。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不可能参与职业教育。就人们参与的职业教育课程而言,白人和男性更有可能参与农业职业教育,黑人和女性则更有可能参与蓝领职业教育。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业成绩好和教育期望高的学生都更不可能参与职业教育[8]。Karmel等发现,残疾类别与职业教育的参与之间存在关联,精神残疾和肢体残疾者更不可能参与职业教育[9]。Cain Polidano等通过对澳大利亚家庭、收入与劳动力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残疾人参与职业教育的可能性随着残疾等级的增加而降低[10]。
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更注重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11]与发展[12][13][14] 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强调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极少数研究关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模式[15]、现状与对策[16] 等微观层次的问题。笔者以“职业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1979~2012年所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结果发现,1979~2012年间,以“职业教育”为篇名的论文共计26067篇,而以“残疾人职业教育”为篇名的论文仅有30篇(以上结果均为“精确匹配”结果)。就微观层面的职业教育研究而言,甘昭良分析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模式,认为残疾人职业教育可采取“学校—工作单位”、“学校—自由培训机构—工作单位”、“学校—双元培训体系—工作单位”、 “学校—职业教育机构—工作单位”等四种模式[17];邢淑琴对大连市残疾人的职业教育状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中存在残疾人对职业教育有所倾向且认知度低、工作体系不健全、资金扶持力度小、农村残疾人职业教育力量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18]。显然,国内学者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说,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的欠缺,既与残疾人群体本身的弱势地位直接相关,也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足间接相关。本文以实证调查的经验资料为基础,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二、研究策略与指标选择
(一)研究策略
根据以往研究,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受到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残疾类别、残疾等级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力量薄弱。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处于西北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现状如何,是否存在城乡差异,影响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的影响力如何?
为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二分类logit嵌套模型,考察了社会人口特征、教育期望、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知道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和城乡地域等因素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
(二)指标选择
1.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残疾人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这是一个只有0(没接受过)和1(接受过)两种选择的二分类变量。
2.自变量
自变量是性别、年龄、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在业状况、教育期望、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知道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和城乡地域。变量描述的详细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变量的定义
三、数据分析
(一)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现状及城乡差异
1.近半数残疾人不知道其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
是否知道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教育学校体现了残疾人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状况。在被访的1117位残疾人中,知道家庭所在地有职业学校者占27.44%,没有者占30.92%,不知道者占41.64%。从X2检验结果来看,残疾人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
表2 残疾人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及城乡差异(单位:人,%)
2.大多数残疾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
关于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在被访的1117位残疾人中,接受过职业教育者仅占17.19%,没有接受过者占82.81%。从X2检验结果来看,残疾人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
表3 残疾人有无接受职业教育及城乡差异(单位:人,%)
3.残疾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多因经济条件不允许
在被访的920位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残疾人中,因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没有接受职业教育者最多,占29.67%,其次为不知道有职业学校者,占18.37%。从X2检验结果来看,残疾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0.05),详见表4。
表4 残疾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及城乡差异(单位:人,%)
4.接受的职业教育类型多为维修、电气焊、服装裁剪等技术教育
在192位受过职业教育的残疾人中,接受维修、电气焊、服装裁剪等技术教育者最多,有88人次,占应答总次数的44.2%,应答总人数的45.8%;财会、工艺美术等专业技术教育居第二位,有46人次,占应答总次数的23.0%,应答总人数的24.0%;美容美发、按摩保健等服务性工作教育居第三位,有43人次,占应答总次数的21.5%,应答总人数的22.5%,详见表5。
表5 残疾人接受的职业教育类型及城乡差异(单位:人、%)
(二)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
表6的模型给出了对被访残疾人职业教育进行Logit回归分析的结果。模型1和模型2之间具有嵌套关系,与模型1相比,模型2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城乡地域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模型2中,自变量城乡地域的纳入使得在业状况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变得不显著。从两个嵌套模型的卡方统计量(LR chi2)来看,模型2的卡方值(226.27)远大于模型1(170.68),说明模型2中纳入城乡地域改善了模型的适应性,城乡地域是预测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效因素。
模型2中,从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度来看,对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含预测变量和控制变量)有性别、残疾类别、教育期望、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和城乡地域等因素。
性别不同,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不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女性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男性残疾者下降65.82%(1-e-1.073)。
残疾类别不同,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不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言语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视力残疾者下降75.67%(1-e-1.413);智力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视力残疾者下降74.29%(1-e-1.358);精神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视力残疾者下降70.39%(1-e-1.217);多重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视力残疾者下降76.49%(1-e-1.447)。
教育期望不同,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不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教育期望为高中的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是文盲者的3.27倍(e1.184);教育期望为大专及以上的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是文盲者的4.94倍(e1.596)。
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不同,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不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所在地有职业学校的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是不知道者的1.48倍(e0.392);家庭所在地没有职业学校的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是不知道者的1.71倍(e0.535)。
城乡地域不同,被访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不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城市残疾者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发生比是乡村者的5.57倍(e1.717)。
四、结论与讨论
总体而言,甘肃省残疾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比例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这既与残疾人对职业学校的认知度较低(近半数残疾人不知道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有关,也与中国社会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乡经济失衡,乡村职业教育力量薄弱直接相关。
就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而言,除了城乡地域,性别、残疾类别、教育期望和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等因素也对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具有一定影响。年龄和残疾等级对残疾人职业教育没有显著影响。在不考虑城乡地域的情况下,在业状况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有显著影响;考虑城乡地域后,二者的影响消失了。说明在业状况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影响是由城乡差异引起的。
James W. Ainsworth等的研究表明,女性在职业教育中处于劣势,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性别不平等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James W. Ainsworth等的研究中,教育期望对职业教育有显著的负效应,学生的教育期望越高,越不可能参与职业教育,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矛盾。本研究表明,教育期望高的残疾人更有可能参与职业教育。对此,这可能与残疾人这一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相关。对家庭所在地有无职业学校的认知部分解释了残疾人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情况,说明对职业学校的低度认知已经成为影响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明显障碍。Karmel等认为,精神残疾和肢体残疾者更不可能参与职业教育,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发现,与视力残疾者相比,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者参与职业教育的可能性更小。本研究还发现,残疾等级对残疾人职业教育没有显著效应,这与Cain Polidano等提出的残疾等级与残疾人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负相关的观点相矛盾。这可能与文化和制度因素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针对上述发现,本文认为,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促进其就业,首先需要强化残疾人对职业教育及其机构的认知。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宣传,加大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着力将残疾人职业教育与残疾类别结合起来,举办各种类型的特殊学校,引导不同类别的残疾人接受适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点倾向农村。
参考文献
[1]王清连,张社字.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2]Jean-Pierre Jallade. Recent Trend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 Over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9,24(2): 103-125.
[3]Keep E. The Roles of Evaluatio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in Talk on the Field of Dreams[J].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2001,15(1):202-203.
[4]Taylor G. How do We Tell the Workers? The Soci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Work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J].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2000,14(2):410-412.
[5][7]Ainsworth JW., Roscigno VJ. Stratification, School-work Linkage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Social Forces,2005,84(1):257-284.
[6]Hillmert S., Jacob M. Social Ine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s Vocational Training a Pathway Leading to or Away From University?[J].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19(3):319-334.
[8]Toni Cavallaro,Paul Foley al.People with a Disabil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 Statistical Compendium[EB/OL].http//ncver.edu.au.
[9]Karmel T., Nguyen N.Disability and Learning: How Much Does the Disability Really Matter?[Z]. 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Adelaide,2008.
[10]Cain Polidano and Kostas Mavromaras. Participation in and Comple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ople with a Disability[J]. The 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2011,44(2):137-152.
[11]李益生.要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88(6):18.
[12]张立松,何侃.从就业现状看江苏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率先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1):56-61.
[13]李 .云南残疾人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3):14.
[14]万春华.亟待加强的残疾人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90(9):42.
[15]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32-36.
[16]沙澄深.北京市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残疾人,1997(4):18-20.
[17]甘昭良.残疾人职业教育:“从学校到工作”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64-65.
[18]邢淑琴.大连市残疾人职业教育状况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7-38.
[19]冯世平.西部残疾人口的教育与培训[M]//朱雪明,等.中国西中东部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On the Urban-rural Differ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Disabled
in Northwest China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Disabled Group in Gansu Province
FENG Xue-lan
(College of Society and Population, China People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es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at the individual accepts for obtaining certain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redentials.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disabled group is conductive to raising their skills for new jobs, promoting their equal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life and is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author’s survey on the second national disabled samples in 19 situations in Gansu province in 2007, using contingency table and logit regression, the author comparatively investigates the disabled group’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disabled are differentiated by gender, disabled type, education expectation, vocational school and urban-rural area.
Key words northwest reg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disabled; urban-rural difference; Gansu province
篇6
结束了在地震灾区的报道,怀着异常沉重心情回到北京,虽然离开灾区,但梦里还老是灾区那些人、那些事,这让我异常痛苦。热心的朋友帮我找了心理医生,按照医生的吩咐,我尽量少关注灾区新闻,就这样,百感交集的心情慢慢好了一些。
但一条短信,让这些努力都化为了泡影。“周龙:我们乘坐的那架直升机出事了。”曾一起采访的同事郑晋鸣发短信说。我的心里一下子揪紧了,赶紧打电话过去:“你不会是弄错了吧?”“确实是他们,确实是那架飞机,太悲惨了。”电话那边也不知说什么好。挂掉电话,我仍然侥幸地想,也许是降落的时候出了机械故障,也许只伤了一两人,肯定不至于机毁人亡。
此时,我的心绪又回到了一周前,回到了凤凰山机场。5月23日,我们随总医院去灾区接伤病员,因为可以坐飞机去,我们都很兴奋。作为前线记者,我们已经基本走遍了受灾严重的所有地县,就差在空中鸟瞰全景了。下午两点半,我们赶到机场。虽然是晴天,但雾气很重,这样的“牛奶天”非常不利于直升飞机飞行,报告说汶川那边气流强烈,无法飞行。
看来只有等了。我趁休息在周围拍了些照片,回到休息处发现老记者郑晋鸣正跟人抽烟聊天。我走上前去,注意到这人看上去五十多岁,卷发圆脸,一脸的疲倦,但眼睛却很有神。我以为他是个地勤人员,因为他跟我想象中的飞行员实在是有差距。声音温和、笑容质朴,穿上制服像个老工人。
“挣那份钱干嘛,国家把咱培养好,又在部队干了这么多年,习惯了。”聊起退休生活,他好像对参加民航公司很不感兴趣,对有些人一心为钱也挺反感,“钱这东西,挣多少都没够,把生活过好,靠发的这些工资够了。”通过打听,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邱光华大队长,不仅有三十多年的飞行经历,而且此次抗震救灾他几次从家门上空飞过,都没有机会看看受灾的老家。我不由对他肃然起敬。
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传来消息说气象条件允许,可以起飞。气象条件时好时坏,心里还是不放心。但一听说这次给我们当“驾驶员”的是邱光华,第一次坐直升飞机的我,心里的恐惧少了许多。
伴着巨大的轰鸣声,飞机起飞了,虽然雾气很浓,但往下看,依然能看到稻田相连,河流纵横,成都市郊的平原地带还是一片平静。过一会儿,飞机飞到都江堰市上空,就看到不少坍塌的楼房和成片的蓝色帐篷。再往前飞,就进入了去映秀、汶川的山谷地带,坍塌的山体、巨大的泥石流、冲断的桥梁历历可见。
篇7
关键词:文学;继承;革新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85-0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曰“不会吟诗也会偷”。所渭“会吟”、“会偷”,即善于因袭点化,推陈出新。因袭是古人用功入门的捷径,点化是大方升堂入室的秘决,历代文豪莫不经由此道而成名成家。这正反映了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例如:
“秋风起兮白云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是汉武帝《秋风辞》中脍炙人口的名句。然而前者蹈袭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歌》,后者源于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被誉为“音韵谐和,文情并茂”的绝句而收入《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可它却出自五代翁宏的《眷残》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敏》)化用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郭沫若一九三七年七月从日本秘密回国,于归国船中步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诗选》)原韵写成了一首《归田园书怀》:“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和韵与鲁诗内容无关,袭承其韵而深表爱国之情。同志的许多名句如“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脱胎于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是从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演化而来的;“树欲静而风不止”(1957年5月20日为《人民日报》撰写的社论标题)出自“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说苑?敬慎》);“人生易老天难老”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沿袭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捧铜盘仙人掌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出自《红楼梦》黛玉之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出自《诗经?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出自韩愈《送穷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他的秘书田家英为他草拟“开幕词”的得意之笔。
如此因袭继承,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有过。他们正是在摹仿中沿浊而更清,点化而出神的。或用意而更新,如范仲淹“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苏幕遮》),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西厢记?长亭送别》)因袭而点化较范氏状秋色(色彩鲜明)达离愁而意境更深;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点化李白“借酒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栈别校书叔云》)的诗意,而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状愁绪绵绵的心境生动形象;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夜泊秦淮》);王安石“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桂枝香》);陈后主“玉树花,花开不复久”(《玉树花》)皆袭用杜诗借讽当朝统治者不吸取沉痛教训的亡国之忧;五代翁宏《春残》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双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晏几道《临江仙》词用翁诗成句“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然翁诗不出名而在晏词中却十分显赫,极和谐融贯,情景交融,与全词浑然一体,比翁诗出色有名。
但凡前人杰作,后人拟之,非雄才博学,鲜有过人者。杜甫“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拟苏子卿“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晖”;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拟庚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韦苏州“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拟简文帝“湿花枝觉重,宿鸟归飞迟”。三者各有所本,然尽皆青于蓝而胜于蓝。
篇8
舞美的功能特征在于它的程式性应用。戏曲舞台大到门帘台帐,小到砌末道具都具有程式性,现代戏曲舞美继承传统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继承传统戏曲舞美因素程式性的应用美学原则。艺术样式和风格的形成,是和一定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相关的,因此,在共同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基础上形成的不同艺术样式,有风格特点的共同性。戏曲的各个剧种,自然有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作为戏曲这样一个总的样式,它又有着一些基本的共同特点,就是载歌载舞,亦诗亦词和重于抒情,这一点正是和传统绘画的中国画意的特点相通的。因此,作为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总的来不该忽视了这一基本特点,忽视了这一点,虽然线条勾勒,虽然像泼墨点染,虽然是散点透视,虽然利用空白布局形式,甚而虽然看来背景好似一幅国画,却不见得会产生戏曲味,不见得像戏曲舞台美术设计。
戏曲和中国传统绘画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对于戏曲舞台美术样式的探讨,能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找到借鉴之处自然理所当然。
戏曲舞美从传统绘画借鉴什么呢?是线条、勾勒、皴法、泼墨、点染?是平涂、淡彩、装饰色?是散点透视、空白布局,是具体的国画技法吗?不是。具体的技法不是不能借鉴、吸收,它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表现,但我以为,要从传统绘画中借鉴的基本点不是具体技法,而应当是中国绘画的根本特点――中国画意。
中国画和西洋画在风格和技法上有很多不同处,用笔着色、构图布局等都各不相同,但根本不同处则是“形”画和“意”画之分。中国传统绘画是重神不重形的“意画”。意者,情致意蕴,就是画者和被画者的特点或者精神状态。中国画不着重在外形上的维妙维肖,而着重传神写意与笔情墨趣。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画如此,工笔画也是如此,人物花卉画还是如此,不求观者产生误以为真的幻觉效果,而只求对观者的感染。单以山水画为例,画中的水光烟霭、小揖轻舟、群山漠漠、柳絮飘拂,着重的都是风光山色的神情气势和画家的感情意念。
为什么中国画能产生那种“画中有诗”的境界呢?含蓄是其根本。中国画最讲究含蓄,要求画幅中留有余地而不暴露无遗,因为含蓄,境界就能深远,因为留有余地,就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古人谓:“景愈藏,境界愈大”“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厚之淡”。这里说的“朴”“淡”就是不做作、不堆砌,不虚张声势,不浮华。
有一些戏曲布景,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湖石栏杆、花花草草一大片,堵塞得叫观众没有喘气的机会,哪还有回味的余地,大大地破坏了戏曲的含蓄抒情特点。
“朴”“淡”就是简练,就是含蓄,就是意到笔不到,就是留给观众想象的余地,国画中最讲究这种余地。王石谷在画论中说:“人但知有画处皆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是虚实相生法”。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戏曲的表现形式讲究虚实相生,戏曲舞台美术也应当讲究虚实相生。
篇9
目前,对于高成长企业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对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研究较少。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1][2]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是以自然资源(包括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加工,达到了年均销售收入增长率在15%①[3][4]以上的企业(本文以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本文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重案例研究(Multiple cases study)方法②[5][6],针对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成长特点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③探讨了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成长过程的特点和驱动因素。
一、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成长过程
(一)主要以“生产成长”为高成长起点
通过对16家西部企业案例分析的结果表明,作为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高成长起点有三种情况,即“生产成长”,“市场成长”,“资源成长”与“生产成长”共同成长。其中,大部分企业以“生产成长”为起点(包括文中所列企业),少部分企业以“市场成长”为起点,并不存在单独以“资源成长”为起点的企业,只存在“资源成长”与“生产成长”或者“资源成长”与“市场成长”同时作为成长起点的少数企业。说明西部地区这些企业具有解决“资源成长”的独特能力和模式,或者具有资源优势,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成长和市场成长。
在以“生产成长”为高成长起点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多数,它们大部分分布在传统产业中。由于其社会负担重、负债率高、机制不灵活和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其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甚至生产不能够正常进行等严重困难。这些企业一旦“管理”驱动因素解决,就往往能够摆脱困境,当地的资源优势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因此赢得竞争优势,步入高成长的轨道。
在以“市场成长”为高成长起点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占多数,它们经营机制灵活,生产成本低,只要“市场成长”这一瓶颈突破,生产规模就有可能扩大,高成长就有可能开始。如“蒙牛”乳业公司一开始采取“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策略,首先强调的是解决“市场成长”。
在以“资源成长”与“生产成长”同时作为成长起点的企业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居多,如“新疆中基”和“宁夏香山酒业”。这些企业受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比较大,而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一般比较低,农产品的品质和供应量不够稳定,这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生产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只有能够同时突破“资源成长”与“生产成长”瓶颈的企业,才能够使入高成长之路。
(二)“生产”、“市场”和“资源”成长的动态均衡发展
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资源”、“生产”和“市场”三个方面的成长应该相互协调、均衡发展。资源为生产提供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加工对象,而生产为市场提供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销售产品,市场为产品实现其价值提供了途径。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成长不足,都会形成企业成长的瓶颈,制约企业成长,造成成长停滞的后果。长期来看,“资源成长”、“生产成长”和“市场成长”的均衡发展状态是相对的,而不均衡发展是绝对的。因为“资源”、“生产”和“市场”三方面各自成长的速度难以一致,三者成长速度的不一致会打破其均衡。所以,三者之间的均衡是一种动态均衡。
对于那些资源型高成长企业,上述动态均衡的速度(即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速度)比其他非高成长企业要快,当三者在某一时点短暂均衡之后,除了“资源”、“生产”和“市场”三方面自身发展速度的不一致打破其均衡外,企业快速成长的战略目标也在打破这一均衡。只有不断迅速地利用机遇和经营条件解决某一方面(也可能同时解决几方面)成长瓶颈的企业,迅速实现新的均衡,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成长。
对于那些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案例研究表明,这些企业在“资源”、“生产”和“市场”三个方面动态均衡发展过程中具有 “生产与市场依次或并列成长”与“资源伴随性成长”交替推进的动态均衡发展过程的特征(如图1所示)。
1.“生产与市场依次或并列成长”。图1中a部分。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在过去十多年间,能够成功地解决资源瓶颈问题使资源稳定成长(这也与资源获得的条件比较好有关),其成长过程的瓶颈往往是“生产”和“市场”两个方面,导致西部地区大部分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是那些不断地进行“生产成长”和“市场成长”依次循环的企业,甚至是那些“生产成长”和“市场成长”能够并列循环的企业。 二者究竟是依次循环成长还是并列循环成长,主要取决于资金驱动因素的强弱和管理条件的优劣。
2.“资源伴随性成长”。图1中b部分。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资源成长”作为一个独立的成长阶段非常少,大部分企业的“资源成长”伴随“生产成长”或“市场成长”同时成长,出现了“资源与生产”、“资源与市场”这种“二合一”的成长阶段,有时甚至个别时候还会出现“资源、生产与市场” 这种“三合一”的成长阶段。这一成长现象反映了企业在解决“资源成长”方面具有非常强的能力和比较好的资源条件,能够确保资源稳定成长,可以达到在解决资源问题的同时解决生产和市场问题的状态。特别是在经过高速度成长一个阶段之后,更容易出现资源伴随性成长的现象。由于一个阶段高速成长后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较丰富的经营资源,容易做到“资源”与“市场”或“生产”并列重叠成长。案例研究表明,由于资金、经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则“生产、市场、资源”“三合一”并列成长现象较少;而且即使在能够实现“三合一”并列成长的企业中,也往往会由于“资源成长”、“生产成长”和“市场成长”发展的不均衡而又形成“二合一”的格局。
3.“生产与市场依次或并列成长”与“资源伴随性成长” 交替推进。图1中a和b部分交替推进。“生产与市场依次或并列成长”和“资源伴随性成长”两类成长均不会是单独持续存在于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而是两类成长相互交替进行。这是因为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常常因资源、生产和市场成长速度的不均衡,需要尽快解决其中某些方面的发展瓶颈。当资源条件较好或有保障的情况下,企业会不断地解决“生产”和“市场”瓶颈,从而出现了“生产成长”与“市场成长”之间的不断循环(包括并列成长),这种“生产与市场依次或并列成长”一直保持到生产和市场瓶颈完全解决,甚至“超额”解决,这时才会面临“资源成长”问题。在解决“资源成长”问题过程中,由于西部地区高成长企业解决资源成长的能力和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条件,企业很少以“资源成长”为单独成长阶段,而是以上述“资源伴随性成长”的成长方式完成,从而呈现出“生产与市场依次或并列成长”与“资源伴随性成长”交替推进现象。从16家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案例分析中看出,这一现象比较普遍,大约占90%以上。显然,这与西部地区资源条件优越有关,易实现“资源”与“生产”或“资源”与“市场”的均衡成长,企业常常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解决“生产”与“市场”的均衡发展问题。
4.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高成长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可再生资源高成长企业在解决资源成长问题上比非再生资源高成长企业更为复杂,它们不像非再生资源高成长企业那样,在占有资源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便可利用,而是需要对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对基地或农户进行相关服务、甚至需要改良和培育资源)。因此,在再生资源高成长企业中,“生产与市场依次或并列成长”与“资源伴随性成长”交替推进得较为频繁,而在非再生资源高成长企业中并不频繁。但是,在非再生资源高成长企业中“生产与市场依次或并列成长”比较频繁,如乌兰水泥集团比较典型,1999-2001年期间进行了两轮 “生产成长”和“市场成长”依次循环,然后才是资源、生产和市场共同成长。
二、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成长的驱动因素
(一)“管理”驱动因素
“管理”驱动因素即针对某一成长阶段的问题和企业相关条件,以“管理”为核心成为企业高成长的促进因素。在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中的“管理”驱动因素可分为两种情况:(1)“管理”是企业高成长起步的主要驱动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企业均属于这种情形),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体制转变”型。国有企业通过成功地解决机制束缚问题,进而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方面进行有效改革,成为企业高成长起点的驱动因素。属于这一类型的企业比较多,如“库博红烨”在1998年以国有企业的体制转变和三项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的驱动下开始高成长。“鄂尔多斯”于20世纪80年代末,获得经营自和进行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驱动下开始高成长。“伊利”公司于1993年,经呼和浩特市体改委批准,对原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步入高成长企业的轨道。第二类是“资产重组型”。通过对多家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资源得到了最佳配置和整合,成为企业高成长起点的驱动因素。如“草原兴发”于1992年,依靠政府进行了七家国有企业的合并驱动其开始高成长;陕西旅游集团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当地政府发起,由多家旅游企业组建起来的大型旅游企业;2000年4月,香山酒业正式收购中宁枸杞制品厂,重组成立了宁夏红中宁枸杞制品公司,进入了枸杞产业。显然,资产重组成为企业高成长起点的驱动因素。第三类是“战略转变型”。由于战略的重大转变,企业进入了一个成长比较快的产业,而步入高成长企业的轨道。如“新疆屯河”由于“德隆”对其进行战略重组之后,进行了产业方向的调整,进入番茄红色产业,战略管理因素成为其高成长的驱动因素。(2)“管理”是企业高成长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这时的“管理”因素主要集中在战略管理方面(特别是战略目标、竞争战略、产品结构因素)和职能管理方面(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标准化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因素)。
(二)“资金”驱动因素
“资金”驱动因素是针对某一成长阶段面临的问题和企业相关条件,以“资金”为核心成为高成长企业的促进因素。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几乎主要分布在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大部分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若没有资金保障,企业则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例如羊绒行业羊绒原料的资金使用量一般占到生产总成本的70%,农业资源加工企业“新疆中基”的起步和成长中的三个阶段均借助于“资金”驱动因素,“陕西旅游”集团六个成长阶段中的三个均借助于“资金”驱动因素,“库博红烨”的起步和成长中的三个阶段均借助于“资金”驱动因素,“乌兰水泥”的六个成长阶段中的四个也是借助于“资金”驱动因素。
(三)“技术/技能”驱动因素
“技术/技能”驱动因素是针对某一成长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相关条件,以技术/技能为核心成为高成长企业的促进因素。“技术/技能”驱动因素按照其作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作为企业高成长起点的驱动因素,它往往出现在可再生资源企业中。由于西部地区的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大部分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技术/技能的突破往往是在改变产业的传统制造技术上获得了成功,而改变了产业的一些规则,成为企业高成长的起点,其代表性企业有“宁夏香山”酒业和“小肥羊”餐饮。“宁夏香山”酒业于2000-2001年对枸杞鲜汁低温发酵技术的突破,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物食品发酵技术结合,创新了枸杞鲜汁低温发酵技术。经过精选、清洗、低温发酵精酿等数十道工序,激活了枸杞蜡质层的生物链,使枸杞内在的精华成份有90%以上被释放出来,营养价值大大提升,宁夏红枸杞果酒诞生了。“小肥羊”餐饮创始人张钢、陈洪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于1999年将传统的沾着小料吃涮羊肉的食法,改革为不沾小料涮羊肉食法。把独创的火锅汤底料加入药膳后改进提高,用国际环境保护圈内的锡林郭勒草原蒙古羔羊肉(3-8月龄)与之搭配。推出了“肉品鲜嫩、香辣适口、回味悠长,久涮汤不淡、久涮肉不老”,具有滋补养颜、独具特色的“小肥羊”火锅品牌产品,受到了全国各地各类消费者的欢迎。第二类是作为高成长过程中的驱动因素,往往出现在非再生资源企业中。由于西部地区的这类企业集中在冶金、水泥、煤炭产业,借助于原料优势,其竞争战略往往是低成本战略,所以其“技术/技能”一般是在成本控制和节能降耗方面取得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企业发展。
(四)复合驱动因素
复合驱动因素是针对某一成长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相关条件,以“技术”、“资金”和“管理”三个因素或者其中的两个因素同时作为企业高成长的促进因素。复合驱动因素一般出现在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快速发展的后期,这时这些企业在前期快速成长规模壮大之后,继续要维持高成长,就需要更强的驱动因素。因此,几个驱动因素合起来共同驱动企业发展的现象,就常常出现在这些高成长企业的后期。在所调研的西部地区16家资源型高成长企业中,在它们成长的各个阶段的驱动因素中,“管理”占27%,“资金”占16%,“技术/技能”占4% ,“管理” 与“资金”的复合驱动因素占39%,“管理”、“资金”与“技术”的复合驱动因素占14%。显然,在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成长驱动因素中,“管理”与“资金”复合驱动因素最多,“管理”、“资金”单独驱动因素比较多,“管理”、“资金”与“技术”复合驱动因素较少,而以 “技术/技能”的单独驱动因素则更少。这就是说,事实上,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是以“管理”与“资金”作为核心驱动因素的。这与西部地区的这些企业所从事的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而非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密切相关。
注 释:
①据统计在1981年至1992年研究企业成长的文献中,83%的研究都使用销售额来衡量企业的成长。美国学者厄威克・弗莱姆兹(Eric G・Flamholtz)认为,年销售增长率在15%-25%之间的增长速度是快速增长。
② 多重案例应该被视为像多个实验一样,具有复现(replication)逻辑,而非抽样逻辑(Robert K.Yin,1994)。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证据,通常都被认为是较强而有力的,因此整个研究也常被认为是比较稳健的(Herriott & Firestine,1983)。
③ 共调研16家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小肥羊餐饮、新疆屯河、蒙牛乳业、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伊利集团、库博红烨、宁夏香山酒业、乌兰水泥、草原兴发、羊绒、新疆赛特、兆君羊绒、焱太羊绒、新疆中基实业、九寨天堂旅游会展集团、陕西旅游集团),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了两家企业的成长材料。
主要参考文献:
[1]杨 杜.企业成长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陈春花.高成长企业的组织与文化创新[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Laurence G?Weinzimmer, Paul C. Nystrom, Sarah J. Freeman.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Growth: Issues, Consequences and Guidelin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 24,1998(2).
[4]弗莱姆兹. 增长的痛苦[M]. 李剑峰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5]Robert K.Yin. 个案研究 [M]. 尚荣安译.中国台北市:弘智文化事业有限责任公司出版,2001.
[6]Uma Sekaran. 企业研究方法[M].祝道松,林家五译. 中国台北市: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3.
Growth and Driving Factors about Resource-Type and High-Growth Enterprise in Western China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 , 设计 , 环境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accelerated continuously, new city centre constantly emerg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the city has fail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city of population, the lack of urban land resources with reasonable use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How to meet the "people-oriented"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 premise of urban plann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design according to its actual conditions make livable, efficient, ecological, fitting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ximum of land use and, as far as possible, the making of the humanization, ecological energy-saving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combining the cases of high building density of quality housing in the center of the new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may.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design,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新兴城市中心区发展现状
城市化的演进过程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我国现在处于城市化与郊区城市化的阶段,中小城市的规模不断向扩大,大城市则往往都有一个或多个新城区的崛起。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造城运动。从1949年到2003年,城市化率由10%提高到40%,年均提高0.55个百分点。到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7%,今后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在如此迅猛的发展下,伴随着产生诸多问题,城市住区环境品质问题越来越严重,噪声污染、光污染、空气污染还有生态环境品质的缺失都导致了非人性化的居住环境的产生。
2. 城市大规模扩张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由于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已经无法满足大量新城市人口的需求,城市土地资源的匮乏与合理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的生态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老中心城区越来越拥挤,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适于居住,人们趋向于在郊区购房以获得较高的居住品质和相对便宜的购房成本,但严重的交通时间成本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理论上来说,城市越大,城市效益也越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诸多的城市病让原来的城市越来越不适于人们工作与生活,故而新兴的城市中心区相继规划建设。这些新城区往往都经过科学的规划论证,按照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进行设计,能综合考虑工作,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富有特色的积极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满足“以人为本”“绿色生态”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结合国情打造宜居的、高效的、生态的、合宜的城市住区环境品质,最大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尽可能的打造人性化的,生态节能的城市居住区环境品质。
3. 新城市中心区的高品质住区定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开发中,一般认为容积率在0.6以下的居住区被认为是低密度住区,0.6―1.2为中密度, 1.2至2.0为中高密度, 2.0以上为高密度。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反映着小区空间环境品质的优劣,容积率越小,社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就越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空间就越大,居民的室外活动场所也越大。但过低的容积率又不利于节能节地的国策方针。新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区规划应该确定合适的容积率,控制在2.0左右较为合适,且应该有完善的公建配套与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与节能措施,并把住宅与配套商业独立设置,一方面避免公建产生的噪声、油烟、灯光等环境污染对住宅造成影响,降低居住品质,另一方面又可以较好的塑造城市的街道立面形象,打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4. 江苏溧阳世纪名城住宅区案例分析
下面将结合笔者的实践案例――江苏溧阳市南片区B5地块(世纪名城)规划建筑设计项目,从总体规划,单体建筑,环境营造等方面对新城市中心区的高品质住区设计进行探讨。
4.1项目概况
江苏溧阳市南片区B5地块(世纪名城)规划建筑设计项目占地面积9240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9万平方米,社区公建及配套用房共 0.5万平方米,商业面积0.8万平方米,容积率2.0 ,建筑密度18.43% ,绿地率43%。
4.2基地现状
基地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约260米,基本呈一个矩形,场地内地面平整,整体地势从东北角往西南角倾斜,最大高差1.5米左右。
基地地处溧阳市东南,隶属溧阳市新城区,北接溧阳老城区,南临规划建设中的燕山新区,建设中的宁杭城际高铁溧阳站在基地正南方2公理,104国道、宁杭高速公路、239、241省道分别从基地的东、南方穿过。基地周围均为近两年新建城市道路,成网格化布局,交通发达,出行方便,配套齐全。(图一) 图一:案例区位图
4.3总平面规划
4.3.1根据溧阳市城市发展的定位;“长三角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苏浙皖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国内外有知名度的生态旅游城市”和“生态、环保、人文”的发展理念,将溧阳市打造成具有;“历史文化、山水旅游”城市特色,将“现代建筑风格、山水园林环境”作为世纪名城规划设计理念。
4.3.2高层拼接户型沿东北侧及中央区域布置,其中中间为点式一类高层,高层底层为5.4米高的架空层;多层洋房布置在小区西南部的位置,中间布置水系,使得高层和洋房共享中心绿轴景观,同时将多层洋房与高层分隔开,商业、社区中心沿南侧罗湾路布置。(图二)
高层区域的地下室布置为车库和设备用房。 图二:总平面图
4.4空间结构与景观分析
通过建筑间的围合,以水系相结合,形成“中心水域”――“中心绿地”――“组团绿地”的空间层次。空间与空间之间互为渗透。南北两个入口之间形成小区的中心绿化主轴,正对开阔的入口绿化广场,紧接入口广场为小区的中心绿地,与水系相接,为整个小区的景观中心。整个小区的高层住宅底层基本全部为5.4米高的架空层,提供开阔景观视野的同时,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很好的去处。
公建配套与住宅完全分开布局,商业与配套独立设置在南侧沿街面,打造较好的商业氛围的同时又不对住区内部造成影响。
图三:夜景鸟瞰图
景观设计根据空间形态,形成带状的水系景观轴,沿带状水系依次展开景观节点,南北入口部位设置喷泉、雕塑广场,营造大气、雅致的居住品质。(图三)(图四)
4.5 流线分析
通过环状的车行主路串联整个小区,中间步行道沿中心水系连接南北入口,同时划分高层区和洋房区,地面停车设于小区干道两侧,与中心景观步行带区分开,实现人车分流。图四:沿街透视图
4.6 高层分户太阳能热水器
建设环保节能小区,每户配置壁挂式阳台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共安装太阳能集热板面积约4500平米,日产热水280吨,年可节约标准煤800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图五)
4.7单体设计图五:高层分户太阳能集热器局部效果图
整体小区户型分为六种,其中高层住宅有五种,多层洋房住宅一种。
4.7.1高层区住宅依据景观的层次分为拼接户型和独栋户型,以一梯二户为主,少量一梯三户,在照顾到观景的同时,户户朝南,户户南北对流,户户明厨明卫,高层全部户型都设置有观光电梯,所有电梯厅皆直接对外采光。在户型的设计上,以实用为基本原则,并引入入户花园及空中花园的概念,营造高档的居住品质。图六:多层洋房效果图
4.7.2多层区住宅均为六层花园式洋房,设电梯,一梯两户,每单元6户,其中首、二层为一户,两层通高客厅;三、四层为一户,带入户花园和大阳台;五、六层为一户,带转角大露台,并赠送屋顶花园,大气而精致。
4.8造型设计
在造型的设计上,力图体现楼盘高档生活品质和时尚感。(图六)
4.8.1 高层建筑整体风格现代、简洁、经典、时尚,通过凸窗,大阳台,引入良好的视觉景观。细节处理上,用横竖线条,镂空构架等元素来丰富造型,整体简洁又不失大气。
4.8.2 在建筑色彩上,通过实地考察,借鉴当代高档楼盘在色彩处理上的成功经验,整体实墙面采用暗调,给人感觉高档、精致、大气,并通过玻璃以及白色的横线条来削弱暗调子的沉闷感,整体色彩高雅大方。
4.8.3 在洋房的造型上,以赭红色面砖、仿木百叶、文化石、真石漆和玻璃作为主要造型选材,以材料的对比和比例的协调作为主要的设计手段,营造经典的现代主义风格;同时加入了屋顶格栅和飘架等元素,赋予楼盘个性风格。在整体保持现代风格的基础上,带给人文艺的、古典的审美感受,更加契合城市中心区高品质住区的定位。
5.结语
城市是居住者的城市,城市要发展,要扩大,需以居者为本。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应自上而下为城市制定人性化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城市新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方法,结合科学的发展观,长远考虑,建设宜居的、生态的城市住区环境,切不可为短期利益而过度建设,盲目开发。
[1]牛文元.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 ,科学出版社
[2]闫寒. 建筑学场地设计, 2010年9月第二版
[3]张钦楠, 建筑设计方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高辉, 何泉. 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华中建筑.2004年第1期
[5]王瑞. 建筑节能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年9 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