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范文
时间:2023-03-28 06:3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猪传染性胃肠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发病情况
该猪场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共存栏猪2000多头,2月15日,发现后备猪和妊娠母猪突然发生腹泻,兽医人员及时投喂了抗菌药物,但治疗效果不理想,16日清晨,哺乳母猪、哺乳仔猪也出现腹泻现象,继而哺乳母猪、哺乳仔猪及断奶仔猪相继发病。在一周左右时间里,该病几乎传遍整个猪场。后备母猪、妊娠猪和哺乳母猪发病率占母猪的36%,无死亡发生;506头哺乳仔猪中,发病470头,死亡240头,发病率93%,死亡率52%,其中10日龄以内的仔猪160头,死亡156头,死亡率高达98%。
二、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有囊膜,TGEV基因组为单股RNA。病毒对牛、猪、豚鼠及人的红细胞没有凝集或吸附作用。
三、流行病学
1.流行性,多见于新疫区,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侵入猪场后,很染所有年龄的猪,常见于冬季,感染猪发生不同程度厌食、呕吐、腹泻,哺乳猪发生严重脱水,10日龄内猪死亡率很高。
2.地方流行性,多发生于疫区,TGEV和易感猪在一个猪场持续存在,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经常有仔猪出生和不断增加易感猪,或哺乳仔猪被动免疫力低易受感染的猪场。地方流行性特征是发病率、病严重性相对较低。
3.周期性地方流行性,在本病流行间隙期中,TGEV重新侵入猪场引起猪群重新感染。猪场中曾感染过TGE的母猪具有免疫力,一般不会重复感染,当TGEV侵入产仔房,无免疫力的哺乳仔猪和断奶猪可以发生感染。
4.TGE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为1~2月份。病毒传播可通过猪的直接接触。母猪乳汁可以排毒,并通过乳汁传播给哺乳仔猪,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粪便带有病毒可经口、鼻感染传播。病后康复猪带毒时间可长达8周,是发病猪场主要传染源。TGEV常与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而导致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死亡率增多。
四、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8~15 h,有的长达2~3 d。感染通过空气和接触迅速传播。仔猪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急剧腹泻,有时呈喷射状,粪便初为灰白色,后变为黄色或绿色,常含有未消化或混有血液的乳凝块。病猪迅速脱水、极度消瘦、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被毛逆立、粗乱无光。吃奶减少或停止、颤栗、口渴、消瘦、脱水严重,循环衰竭,常于发病后2~5 d内死亡。1周龄以上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达50%~100%,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降低。病愈仔猪增重缓慢,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成为僵猪。成年猪开始也是腹泻,粪便呈稀糊状,色泽呈绿色或灰褐色,食欲减退或废绝,很少出现呕吐。一般只要失水不太严重,排稀3~4 d,把有病部分已被破损的小肠黏膜排出,新生的小肠黏膜逐渐覆盖在肠管内,如无继发感染,病情就可以得到缓解,食欲也开始恢复。哺乳母猪汁乳减少或停止,康复猪的呼吸道带毒时间达4个月以上。
五、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胃肠。致病因子冠状病毒感染并损伤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严重的肠绒毛萎缩,吸收障碍和脱水。死于本病的仔猪严重脱水,皮肤被水样粪便污染,胃内充满乳凝块,胃底黏膜冲血,有时有出血点,小肠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乳凝块;小肠肠系膜淋巴管缺乏乳糜。小肠充血,肠腔充气,肠壁变薄。将空肠剪开,用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冲掉,在玻璃平皿内铺开,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空肠绒毛变短、萎缩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等。
六、诊断与鉴别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进行综合判定可以作出诊断。例如本病多发生于冬季,传播迅速,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病猪表现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10日龄内仔猪病死率很高,成年猪则经5~7d后康复,几乎没有死亡。小肠壁变薄,半透明,肠管扩大,充满半液状或液状内容物。小肠黏膜绒毛萎缩。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和肠腺隐窝深度之比,正常猪为7:1,而病猪则为1:1。以这些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七、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式,常采取下列措施综合防治:
1.为防止该病的传入,应不从有病的地区购进猪只,尤其是冬春该病高发季节要特别注意,对所有新购进的猪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
2.平常注意猪舍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搞好猪舍环境卫生,注意防寒保暖。
3.做好防疫注射工作。对于规模养猪场和老疫区,要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
4.在疫病流行期间可用鸡新城疫i系苗作紧急防治,按50~100倍稀释,后海穴或肌肉注射1~2次。
篇2
关键词:转传染性 胃肠炎 症状 防治
1.临床症状:50%左右的患病仔猪有短暂的体温升高(40.2-40.6℃),精神萎顿、厌食、呕吐和明显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水样并有气泡,PH值检验呈酸性,内含凝乳块,腥臭,但不见有血液,病猪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病猪有渴感,常找地方饮水,被毛粗乱,明显脱水,衰弱死亡,在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稍粘稠,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当天发病后2~7天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较缓慢。有时个别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母猪食欲不振、呕吐,进而腹泻,部分母猪体温升高,高度衰弱,哺乳母猪患病后收缩、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仔猪因饥饿及脱水,死亡严重,尸体消瘦。随着猪日龄的增长,猪对该病的抵抗力不断增强,生长育成猪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消失,体温正常或偏低,水样腹泻,口渴、脱水、显著消瘦,粪便呈黄绿色、灰色、茶褐色不等,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或气泡,一般情况下7天即可耐过,腹泻一旦停止,不再复发,极少死亡。
2.病理变化:剖检可见尸体脱水明显,病变主要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常膨满,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卡他性胃肠炎,胃底粘膜轻度充血、出血;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3日龄小猪中,约50%在胃横膈膜面的憩室部粘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态,肠管扩大,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粘膜剥落,空肠、迥肠绒毛萎缩,内膜变得粗糙,肠道充气、内容物液体状、灰色或灰黑色,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肾浑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并含有白色尿酸盐类。有些病例除了尸体失水、肠内充满液体外,并无其他病变可见。
3.防治方法
3.1抗生素药品虽然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无效,但为了防止生长育成猪感染其它细菌性疾病导致混合感染,造成死亡率上升,仍应使用抗生素进行控制,可在生长育成舍猪的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在每吨饮水中加1500克“安泰”、5000克葡萄糖粉,供猪连续饮用5~7天,防止猪感染其它细菌性疾病导致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而造成死亡率上升。同时肌肉注射痢菌净 病毒灵,连用2~3天。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高锰酸钾等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
3.2本病极易传入猪场,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如确实需要引进种猪,则应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实无病时方可合群。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内。并做好猪场的灭鼠、除蝇、杀虫工作。
3.3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生长育成舍每周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带猪消毒工作,选择在中午天气最暖和时进行,消毒要均匀、透切。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复合醛”是一种十分优秀的消毒剂,具有强力、广谱、渗透性强等作用,即使在有机物存在的环境中,仍能杀灭各类病毒,而且气味芳香,可应用于猪舍内外环境及消毒池、洗手盆的消毒,也能带猪消毒。
3.4可使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母猪在分娩前5周和2周进行,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期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3.5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特别是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如腾骏药业研制的“抗疫键”等,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6分娩舍哺乳仔猪发病时,应加强保温,加强饲养管理,提供温暖、干燥、无贼风的环境;并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仔猪因脱水酸中毒而死亡,降低死亡率。可应用以下配方进行治疗: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钠3.5克、葡萄糖20克、“加康”50克加入1000毫升,每头仔猪喂服5毫升;每日5次,痊愈为止。使用含有溶菌酶的“洁体键”等环境调节剂,洒在患病猪水样腹泻粪便上,或涂在母猪让仔猪食用对控制仔猪腹泻有一定效果。当哺乳母猪发病,厌食无乳时,可用代乳品喂服仔猪,并通过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补液可加入适量的链霉素预防发生细菌的继发感染,以减少死亡。
篇3
1、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8~15 h,有的长达2~3 d。感染通过空气和接触迅速传播。仔猪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急剧腹泻,有时呈喷射状,粪便初为灰白色,后变为黄色或绿色,常含有未消化或混有血液的乳凝块。病猪迅速脱水、极度消瘦、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被毛逆立、粗乱无光。吃奶减少或停止、颤栗、口渴、消瘦、脱水严重,循环衰竭,常于发病后2~5 d内死亡。1周龄以上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达50%~100%,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降低。病愈仔猪增重缓慢,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成为僵猪。成年猪开始也是腹泻,粪便呈稀糊状,色泽呈绿色或灰褐色,食欲减退或废绝,很少出现呕吐。一般只要失水不太严重,排稀3~4 d,把有病部分已被破损的小肠黏膜排出,新生的小肠黏膜逐渐覆盖在肠管内,如无继发感染,病情就可以得到缓解,食欲也开始恢复。哺乳母猪汁乳减少或停止,康复猪的呼吸道带毒时间达4个月以上。
2、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此病应与以下病鉴别,猪流行性腹泻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病毒(PED),各种年龄猪均易感。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是2~3周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较低,无呕吐,排灰白色、浆糊样稠粪,有腥臭味。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小肠呈卡他性炎症。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大肠炎症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往往一窝一窝地发生。颈部、腹部皮下常有水肿。肠黏膜有急性卡他炎症,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3、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特别是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可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生长育成舍每周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带猪消毒工作,选择在中午天气最暖和时进行,消毒要均匀、透彻。
3.2哺乳仔猪。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苗对猪群实施紧急接种:怀孕母猪产前30天接种4毫升肌肉注射,仔猪、保育仔猪后海穴注射1毫升,免疫期6个月。供给猪群充足的加有口服补液盐(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钠3.5克、葡萄糖20克,加水1000毫升)的水,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同时在1000毫升口服补液盐饮水中添加氟康王50克混匀,每头仔猪口服10毫升,每日三次即可,连用5天。肌肉注射干扰素或免疫球蛋白或核糖核酸,用量参考相关说明。或者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每天一次,连用3天。或者用康复母猪的全血或高免血清给新生仔猪口服,并同时注射干扰素。
3.3保育猪和生长猪。猪场发病后立即封锁,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全场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可以使用金碘消毒剂、百毒杀消毒剂等。各猪舍固定人员,避免病毒传染给哺乳仔猪造成严重损失。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1000千克饮水中加入氟康王500克、黄芪多糖200克或葡萄糖1000克混合均匀,全群全天饮用,连用7天。症状严重的猪同时肌肉注射阿托品1~2毫升,治菌磺0.02毫升/千克体重,3天后再用一次即可。
篇4
(一)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铁力市某林业局薛某的养猪场,饲养母猪52 头,新产仔猪280 头, 产后第2 d 仔猪开始发病,新生仔猪表现为呕吐、剧烈腹泻、脱水和迅速死亡,许多仔猪全窝发病或死亡,近不到2 d 时间死亡仔猪96 头,死亡率高达34.2% 以上。猪场在发病后,请来一名兽医,诊断为仔猪腹泻,曾用硫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土霉素等拌料、饮水,用氧氟沙星、磺胺间甲氧嘧啶等注射进行治疗,病情得不到控制。后经来我们门诊进行诊治,诊断为新生仔猪黄痢与传染性胃肠炎,采用干扰素和中药进行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
(二)临床症状
仔猪生后2 ~ 3 d 即发生呕吐、突然发生水样腹泻,仔猪排出黄色、黄白色、乳白色粪便,具有腥臭味,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和气泡,表现为恶臭,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电解质、脂肪和水分,排出物呈碱性。病仔表现明显的脱水,四肢无力,站立不稳。在发病末期,由于仔猪严重脱水,粪便粘稍稀,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常于发病后2 ~ 5 d 死亡,耐过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
有6 头母猪同时与仔猪发病,哺乳中的母猪发病后,表现高度衰弱,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严重腹泻 。怀孕母猪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症状。
(三)剖检变化
共剖检病死仔猪6 头,哺乳母猪2 头。病死仔猪体表苍白、消瘦、脱水、周围及尾根部有灰白色、腥臭的稀便。病仔猪的胃肠膨满,小肠膨大,肠内有浆糊状、呈白色或乳白色的食糜和气体。肠黏膜潮红、充血,肠壁菲薄为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有的仔猪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表面附有粘液,胃内充满气体,小肠绒毛萎缩,小肠壁变薄。肝脏肿大,胆囊膨满。肾脏苍白,在肾脏包膜下有出血,有少数较大的仔猪膀胱见有出血点。有的肺充血、发炎。心肌柔软,呈灰白色,冠状沟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心冠脂肪胶样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
(四)治疗方法
1. 对于发病仔猪可用白细胞干扰素(四川世宏药业生产)3 ~ 4 头/ 瓶·天,1 次/d,连用3 d。用左旋氧氟沙星15 mg/kg 体重,2 次/d,连用3 d。对于症状较重的仔猪,用5 %葡萄糖注射液2 0~ 4 0 ml+5% 碳酸氢钠注射液20 ~ 30 ml+12.5% 维生素 C20 ml,静脉注射或进行腹腔注射。也可肌肉注射复方盐酸小檗碱可溶性粉剂(含盐酸小檗碱,硫酸黏菌素等),用蒸馏水稀释,剂量为0.1 g/kg 体重,第1 d 给药2 次,后两天,1 次/d。
2. 可用中药进行治疗。其方剂为:白头翁15 g,黄芩10 g,苦参、黄连、秦皮、苍术、龙胆草、穿心莲、黄柏各5 g,甘草10 g,共为细末,每头仔猪每次3 g,2 次/d,连续服用3 d,效果良好。也可采用针灸进行治,主穴:三里、交巢、带脉,配穴:蹄叉、百会等穴。
3. 可用每天2 次强制灌服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 . 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 温水1 000 ml),30 ~ 50 ml, 如果能自饮让其自由饮用,如有心脏衰弱者,可用10% 安钠咖0.6 ~ 0.8 ml,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
4. 对于哺乳母猪发生腹泻的,可用板蓝根10ml 稀释白细胞干扰素1头/2 瓶·天,1 次/d,连用3 d。用5%葡萄糖注射液50 ~ 100 ml+12.5%维生素C 20 ml+10% 安钠咖10 ml ,上述药物混合后,1 次静脉注射,1次/d,连用3 d。用左旋氧氟沙星,15 mg/kg 体重,2 次/d,连用3 d。
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2 次/d,让其自由饮水。在不饮上述药液时,可用电解多维227 g 加水150 L+ 复方黄芪多糖(含黄芪多糖、桑白皮、大腹皮、人参、灵芝等)100 g 加水100 L+5% 葡萄糖+0.1% VC+ 植物血凝素(植物血凝素、灵芝多糖、酵母多糖、免疫因子等)0.05 ~ 0.1 g/L 水,混合后让母猪饮用。
经上述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死亡仔猪14 头,淘汰没有治疗价值的仔猪5 头,母猪死亡1 头,7 d 后再不出现病猪和死亡病例,10 d 后仔猪和母猪食欲、精神恢复正常,两周后基本康复。
(五)预防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不要从疫区和病猪场引进种猪和仔猪。如必要从外地引进种猪和仔猪时,应进行隔离检疫,确认无病后方能混群饲养。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防将本病传入场内。对于猪舍地面、运动场上的粪便,应及时清除,同时定期对地面、用具、工作服等,可用0.3% 百毒杀、0.2%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
2 . 对于已发病的仔猪和母猪,要立即封锁隔离,限制人员往来,可用2% 的火碱溶液进行地面、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由于狗、猫、狐狸体内带有本病毒,尤其是狗排出的病毒能感染猪。所以。在猪舍内或附近严禁饲养狗、猫、狐狸,不得其进入舍内。
篇5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 0110-02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导致猪出现脱水、水样腹泻以及呕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在春季、初秋以及冬季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猪传染性胃肠炎最早发生于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该病,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不同日龄和品种的猪均可以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其中以15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后死亡率最高,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仔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后死亡率较低,但是会影响仔猪后期的生长,降低仔猪的饲料利用率。目前,该病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B类必检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检测[2]。本文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传染性胃肠炎中的应用,以期能为从事传染性胃肠炎诊断和防控的工作者提供帮助。
1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基因表达方式
1.1 TGEV基因组结构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毒的基因组不分节段、单股正股RNA,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染性胃肠炎基因组全序列分为7个区29kb,结构序列为5'-la-lb-S-3a-3b-sM-M-N-7-3',并且该基因组的3'-末端以共价键结合的poly结构,5'末端有帽结构[3]。基因组1约有20kb,主要负责病毒的编码,其余基因均在近3'端。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全基因组编码由4种结构蛋白和3种非结构蛋白组成,其中基因7、基因3和基因1为非结构蛋白,N、M、sM、S为传染性胃肠炎的结构蛋白。
1.2 基因表达方式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胞浆脱壳以后,其正链RNA就呈现了mRNA的功能,使基因1转录表达RNA聚合酶,同时该基因有作为模板合成负链RNA,进而亲代RNA与负链RNA形成双链复制中间体。因此,在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细胞内,可以检测出不完全RNA、基因组RNA、mRNA以及双链中间体4个特异性RNA,这可以作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之一[4]。
2 结构蛋白及功能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结构蛋白主要为S糖蛋白、M蛋白、N蛋白以及sM蛋白等。S蛋白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病毒粒子的表面,该蛋白基因全长4.3kb,蛋白分子量为195~220ku;S蛋白不仅是决定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原的重要结构,也影响着病毒对细胞的致病性、亲嗜性等。M蛋白是构成病毒粒子蛋白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研究表明[5],M蛋白前体是由膜外区、信号肽、极性区、跨膜区突于病毒粒子内C-端区等功能区域构成,分子质量为29~31ku;M蛋白不仅决定了病毒粒子的出芽位点和装配位点,也可以影响病毒变异。N蛋白是一种酸性蛋白质,分子量为47KDa,含有382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不仅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结构蛋白,同时对病毒基因组的加工、复制都具有重要作用。sM蛋白分子质量为78ku,含有1种小膜蛋白和82个氨基酸残基,该功能蛋白在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1 核酸探针 核酸探针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苷酸碱基互补,在碱基互补过程中,采用标记物标记与被检测靶序列互补的单链核酸分子,进而检测到目的核序列。该检测方法与扫描电镜、荧光抗体试验、病毒分离等相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并且可以实现快速检测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6],不同的病毒探针可以分别扩增出与其对应的病毒模板,对其他病毒模板影响不大,同时核酸探针扩增的最低检测限为3 000~6 000个拷贝的单个病毒核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3.2 普通RT-PCR方法 该检测方法使用的首要条件是知道被检测病原的相关目的基因序列,根据相关目的序列后,采用相关软件设计相应的引物,然后进行体外扩增目的基因,进而达到检测的目的。王黎等[7]采用RT-PCR方法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并采用相同浓度做重复性检测,结果显示RT-PCR扩增的特异性条带为590bp左右;然后又以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以及猪轮状病毒做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仅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得到了特异性目的条带,所以RT-PCR检测方法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
3.3 多重RT-PCR方法 多重RT-PCR检测方法是以普通PCR为基础发展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可以在一个PCR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并通过采用优化后的PCR反应条件,达到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的目的,具有快速、成本低等优点,目前也常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霍金耀等[8]建立了多重RT-PCR法检测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嵴病毒和A群轮状病毒的方法,并对该检测方法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多重RT-PCR法可以检测出50TCID50的混合病毒,且能扩增出长度为275bp、544bp、750bp的3条特异性片段,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3.4 套式PCR方法 套式PCR方法需要设计内、外2对引物,并通过2次扩增对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相对其他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节约成本。现代研究表明,PCR技术在检测病毒时,可以省略不同病毒分离的过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套式PCR方法在病毒粒子较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检测出,表明套式PCR比常规PCR具有更好的敏感性。沈海娥等[9]采用套式PCR检测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S基因序列,根据两组病毒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然后分别以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细胞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细胞为模板进行套式PCR特异性片段扩增,结果显示,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扩增的基因片段为214bp,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扩增的基因片段为886bp,同时检测出了这种病毒,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3.5 荧光定量RT-PCR方法 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采用荧光探针标记法或加入了SYBR GreenI荧光染料标记PCR的反应产物,然后使用反应仪器收集反应产物的荧光信号,并根据荧光信号的强弱确定产物的量,进而达到与起始模板准确定量的目的。该检测方法与常规RT-PCR相比,不需要进行电泳试验检测PCR反应产物,反应结果更为直观、方便,同时又避免了因电泳试验对环境造成污染。王建中等[10]根据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病毒的S基因序列设计了引物,并通过多组试验对荧光定量RT-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检测方法对其他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结果的敏感性高达43.07拷贝/μL,是常规PCR检测方法的100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因其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检测速度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病毒病和细菌病检测。高睿泽等[11]根据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N基因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并对该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在63℃下可以使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N基因获得较高的特异性扩增,且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物交叉反应,具有加高的特异性;同时该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131.4fg/μL的DNA,其灵敏度比常规PCR高出3个数量级。
参考文献
[1]王文秀,王善辉,沈志强,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C]//2012第四届中国兽药大会论文集.2012:90-92.
[2]刘邓,袁秀芳,徐丽华,等.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12):64-68.
[3]霍芳,宋道祯,汤少伟,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14,(2):30-33.
[4]董加才.猪胃肠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S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原核表达[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5]闫贵伟,库旭钢,陈淑华,等.猪乳汁中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IgA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5,37(1):31-34.
[6]陈伯祥,杨明,郭慧琳,等.猪传染性胃肠炎间接ELISA检测方法建立[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1):167-168.
[7]王黎,李碧,周远成,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5,35(2):190-194.
[8]霍金耀,郑逢梅,陈陆,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A群轮状病毒和嵴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3,33(12):1792-1797.
[9]沈海娥,郭福生,龚振华,等.应用套式PCR检测和区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的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2003,20(7):21-23.
[10]王建中.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1):66-71.
篇6
关键词:仔猪疾病;猪痢疾;初生仔猪低血糖;仔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副伤寒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24-03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养猪业也发展迅速,已在世界养猪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每年中国动物疫病发生猪的死亡率可达到8%~12%,这其中包括多种仔猪疾病。这不但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仔猪一般指出生至2月龄或7~10周龄的小猪。在仔猪生长的初期,由于机体系统还不发达,特别是消化系统,常常会引发一些仔猪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了仔猪正常的生长发育,也对养殖户甚至规模化养猪场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这些仔猪疾病的发生也会对养猪业副产品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三处规模化养猪场,对仔猪常见的疾病的发生情况、治愈率和死亡率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可使规模化养猪场对仔猪疾病进行有目的、有效率的防治,以减少养猪场的经济损失,同时保证人类的饮食健康。
1 材料与方法
选取黑龙江省某3处生产基础数据接近的规模化养猪场(表1),对养殖场内仔猪进行初生仔猪低血糖病、仔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白痢和仔猪黄痢的发病率、治愈率和死亡率进行调查。
初生仔猪低血糖病判定标准及治疗方法:仔猪出生1周内,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初生仔猪的血糖含量,结果值在2.5 mmol/L以下,且伴有猪衰竭、步态蹒跚及乱撞,全身颤抖和抽搐,患猪体温下降,四肢冰冷等临床症状[1]。治疗方法:5%葡萄糖注射液20 mL腹腔注射,直至患猪自行吮乳为止。同窝仔猪用20%葡萄糖口服,每头5 mL,4~5次/d。母猪用葡萄糖粉拌料,50 g/d,连喂3 d。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判定标准及治疗方法:一般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 h会出现呕吐,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体重迅速下降,仔猪明显脱水[2]。采取病死猪小肠作冰冻切片或用小肠黏膜抹片,风干后用丙酮固定,进行荧光抗体染色,水洗,镜检,可见到绿色荧光。治疗方法:在发病后,迅速隔离病猪,通过对症治疗来缓解饥饿、脱水和酸中毒。
仔猪黄痢判定标准及治疗方法:常发生于日龄在7日内的仔猪,其中以日龄在3 d内的仔猪最为多见,尤其是仔猪在出世后的24 h内,最易感染该疾病。具有该疾病的仔猪常有腹泻症状,其腹泻物为黄白色或是黄色。将收集的病料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挑出红色的菌落,接种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两者的培养温度为37 ℃,培养时间为24 h。经过24 h的培养后,会有溶血现象出现。若挑取菌落,采取革兰氏染色,并进行镜检,可观察到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等大小。将培养24 h的培养液喂服给为吃过初乳的仔猪,12 h后仔猪出现该疾病的相关症状,则可确认在仔猪黄痢[3]。治疗方法:根据病猪的体重,按照4~8 mg/kg体重的比例,给予病猪肌肉注射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2次/d。
仔猪白痢判定标准及治疗方法:10~30日龄仔猪易感病,10~20日龄最多发,10日龄以内和30日龄以上的仔猪则很少发生;突发腹泻,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状或浆状粪便,有特异腥臭味;剖检可见病变主要在胃和小肠前部[4]。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性肿胀;胃内有少量凝乳块和气体;肠壁菲薄,呈灰白色、半透明,肠黏膜易剥脱。治疗方法:新霉素 5 mg/kg 口服,2 次/d,连服 3 d。用调痢生治疗仔猪白痢, 发病后及时按 100 mg/(kg·bw)剂量用药。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三处猪场中仔猪黄痢平均发病率最高,达42.18%。仔猪低血糖病的平均治愈率最高,达88.89%。另外平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仔猪白痢,达26.46%。在三猪场中并未发生仔猪传染性胃肠炎。
3 小结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发现,调查的四种仔猪疾病发生、治愈和死亡情况各不相同,但都对养殖业造成了生产性能和经济上的影响。
仔猪白痢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10~30日龄仔猪多发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排泄灰白色、腥臭、糊状稀粪为特征[5,6]。而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疾病,是初生仔猪在早发性大肠杆菌的影响下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常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临床上这两种疾病要加以鉴别。对于发生白痢及黄痢的仔猪,应加强仔猪和母猪的饲养管理;并且对圈舍及引种要严格的消毒,对仔猪进行定期免疫[7,8]。仔猪黄白痢是规模化养猪场常发生的仔猪疾病,虽然本研究调查的三个猪场该病是仔猪疾病中主要发生的疾病,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可控制得范围内。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患病猪精神呆滞,食欲废绝,口渴贪饮,体温40.5~41.8 ℃,排黄褐色水样粪便,有时呈喷射状,内含乳凝乳块,腥臭[9]。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要精心护理,注意防寒保暖,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容易消化,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又可促进生长发育[10]。
初生仔猪低血糖症是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其多发于1~3日龄的仔猪,冬春季多发,如治疗不及时,病猪会迅速死亡。在本试验中,该病的平均发病率、治愈率及死亡率表现并不突出。仔猪出生后2 d突然发病,迟的3~5 d后出现发病症状。初期患猪精神不振,四肢无力,不愿吮乳,离群伏卧或钻入垫草,嗜睡,皮肤发冷、苍白。后期卧地不起,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痉挛或惊厥,空嚼,流涎,肌肉颤抖,眼球震颤,角弓反张或四肢游泳样划动[11]。
本研究从实际出发,调查黑龙江地区三处规模化养猪场的仔猪疾病情况,分别对初生仔猪低血糖症仔猪副伤寒、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发病率、治愈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本研究不仅为养猪业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今后仔猪疾病的防治建立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德祉, 葛云飞. 新生仔猪低血糖病的诊治报告[J]. 现代畜牧兽医,2010(5):54.
[2] 段永红.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措施[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1(1):60.
[3] 侯宝华, 王景春. 仔猪黄痢病的防治[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6):08-09.
[4] 魏 杰, 韩方伟, 林建平, 等. 仔猪黄白痢的预防和治疗[J]. 畜牧与兽医, 2009, 41(3): 112.
[5] 刘 伟. 仔猪白痢的鉴别与防治[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1): 182.
[6] 宣长和. 猪病学[M]. 第二版.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7] 闫中一, 张海龙. 仔猪白痢的诊断与防制措施[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7-8): 81-83.
[8] 罗焱荣. 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分析[J]. 华章, 2013, 26: 352.
[9] 蔡吉松.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 贵州畜牧兽医, 2013, 37(1):30-31.
篇7
一、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调查
从调查情况情况分析,发生在我镇的仔猪腹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饲养管理不当
仔猪7d开始补料后,胃肠道功能不适应,4月中旬我县气温温差较大,猪场保温措施不完善,致使个别体质弱的仔猪出现消化不良,引起腹泻。发病后场主治疗不及时,一个猪场在同窝仔猪中有5头出现腹泻才开始用药,延误了治疗时机,造成4头仔猪出现死亡。在病情严重之后向畜牧站报告病情,技术人员通过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认为是因饲养管理不当原因引起的仔猪腹泻,给出建议用药方案,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2.细菌性腹泻
3月份有2个猪场分别出现仔猪排黄白色稀便现象,发病仔猪皮毛粗乱,食欲逐渐减退或不食。剖检发现病死仔猪脱水、偏瘦、皮肤苍白,胃粘膜充血,肠内容物灰白色,有酸臭味,肠壁变薄,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采取3份病、死猪新鲜粪便进行分离培养,在普通琼脂斜面上成长为灰白色菌落;取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到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感染。
调查发现两个猪场均实行自繁自养,近期未从外地调入种猪和仔猪。两场发病仔猪均存在母猪产后发热导致乳汁不足现象,虽然对仔猪采取人工乳喂养,但因初乳不足造成抵抗力下降。两个猪场虽然制定了消毒制度,但措施不完善,由于气温逐渐升高,细菌大量繁殖,存在一定的疫情隐患。母猪产前没免疫大肠杆菌疫苗,仔猪无相应抗体,个别体质较弱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出现腹泻现象,发病初期补液不及时造成抵抗力较低的仔猪死亡。
3.病毒性腹泻
1月份3个猪场仔猪腹泻主要发病仔猪排黑色稀便,眼睛凹陷,毛蓬松,食欲减退至不食。剖检仔猪消瘦,脱水明显;胃底粘膜充血、出血,肠粘膜剥落,小肠壁变薄,肠道充气,内容物呈液体状、灰黑色,有酸臭味,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分别采集3份病死猪肺、肝,发病猪耳静脉血液涂片镜检,未发现有细菌。
调查发现3个猪场均实行自繁自养,近期未从外地调入种猪和仔猪。猪场距离村庄和主要交通道路在500m以上,生产环境和场区卫生状况都较好。但在仔猪21日龄断奶时气温较低,换料过度期太短,增加了断奶应激因素,胃肠道功能不适应。母猪产前没有免疫传染性腹泻-胃肠炎二联疫苗,仔猪无相应抗体;猪场保温等饲养管理措施没跟上,致使个别体质弱的仔猪出现因断奶诱发的传染性胃肠炎,导致腹泻的发生。
4.病毒性和细菌性腹泻混合感染型
4月份1个猪场16日龄仔猪出现腹泻现象,发病仔猪皮毛粗乱,食欲减退不食,消瘦,排黄、黑色稀便。仔猪皮下水肿,胃底粘膜充血、出血,肠粘膜剥落,小肠壁变薄,肠道充气,内容物呈液体状、黄黑色,有腥臭味,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从调查情况看,4月初前后,我县早晚温差大,母猪产前没有免疫传染性腹泻-胃肠炎二联疫苗;猪场饲养管理措施不到位,消毒措施不完善,致使个别体质弱的仔猪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因治疗不及时继发大肠杆菌病。
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针对发病猪场,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并针对猪场不同情况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取得一定疗效,并建议做好大肠杆菌、传染性腹泻-胃肠炎二联疫苗、猪瘟、伪狂犬等重要疫病的免疫工作。
通过对发病仔猪的对症治疗和猪场培训,猪场健全饲养管理等各项制度,我县近期仔猪腹泻现象已得到明显控制。
三、存在的问题及防控建议
1.存在问题
我镇猪场规模总体偏小,养殖户防疫意识不高,个别养殖户饲养管理解措施不到位,今年以来,我县天气变化较大,个别猪场饲养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个别猪场仔猪出现腹泻现象。
篇8
关键词:断奶仔猪;腹泻;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2-0049-02
仔猪断奶仍然是养猪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仔猪腹泻可导致仔猪发病率、死亡率提高,生长速度减缓等,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1]。疫苗免疫母猪能有效控制新生仔猪腹泻,而对断奶后仔猪腹泻却难以奏效。采用免疫仔猪、口服特异性抗体或噬菌体/细菌病毒疗法及适当调整饲料可以有效地控制断奶仔猪腹泻。
1 发病原因
仔猪断奶后由于免疫系统不健全,免疫抗体下降、环境改变、仔猪舍消毒不彻底、消化道内乳酸含量的变化引起胃肠道菌群、消化道绒毛长度和消化道正常生理状态的改变等原因,使仔猪消化能力和抵抗力下降,导致发生腹泻。气候多变、阴雨潮湿、饲料缺乏营养时也容易引起发病,断奶仔猪的腹泻临床上常见的有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感染等三种。
2 临床症状
2.1 猪流行性腹泻
仔猪的潜伏期约为15~30 h。病猪体温稍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继而排水样便、呕吐、脱水为特征。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
2.2 猪传染性胃肠炎
潜伏期很短,传播快,从发现病情至波及整群只需12~18 h。仔猪发生呕吐,腹泻,粪便呈白、黄或绿色,内含未消化的母乳。病猪表现严重口渴,迅速脱水、消瘦,可在病后48 h内死亡。
2.3 轮状病毒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12~24 h。病初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为水样或糊状。症状的轻重决定于发病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加重,病死率增高。
3 病理变化
3.1 猪流行性腹泻
病变主要在小肠,肠管膨胀,肠壁薄而透明,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肠绒毛显著缩短,以绒毛萎缩为特征。肠系膜充血,肠淋巴结充血、水肿。
3.2 猪传染性胃肠炎
整个小肠气性膨胀,有卡他炎,肠管扩张,内容稀薄呈黄色、灰白色或黄绿色泡沫状液体,肠壁变薄有透明感,有25%充血[2]。胃底潮红充血,并有黏液覆盖,50%有小点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鲜黄色,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10%有溃疡,靠近幽门处有较大坏死区[2]。脾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肾包囊下有出血,少数较大仔猪膀胱有出血点,心肌软灰白色,冠状沟见有出血点,脑充血,脑平。
3.3 轮状病毒感染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在消化道,胃壁弛缓,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小肠壁薄呈半透明,内容物为液状,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有时小肠出血,肠系淋巴结肿大。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
4.1.1 减少断奶应激 引起仔猪腹泻的应激因素主要有心理应激、环境应激和营养性应激[3]。减少断奶应激的措施是:(1)提早补料。一般于7日龄开始补料,可使仔猪断奶前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2)逐渐断奶。断奶应逐渐过渡,即在断奶前1~5 d逐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以减少心理应激影响。(3)断奶前采取移母留仔的办法。断奶前夜问将母猪移舍,并在断奶后将仔猪留原圈栏饲喂3~5 d,待适应后再进行并栏,以减少环境应激影响。
4.1.2 适时断奶 从繁殖周期看,断奶越早越好。但在生产中,断奶越早发生腹泻较多。但工厂化猪场平均35日龄断奶,实际上晚生的仔猪断奶只有30日龄左右[4]。此外,仔猪4~5周龄是消化器官发育相对较快的一个时期,所以,目前早期断奶以35日龄为宜。
4.1.3 调整饲料营养成分 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率随仔猪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增高。虽然降低蛋白水平可减轻肠的免疫反应,但会影响增重。国外近期提高赖氨酸水平,降低粗蛋白既可减轻仔猪的消化负担,有利于增重,又可预防和减轻仔猪腹泻。
4.1.4 喂饲添加剂 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实质是“缺酸少酶”,可喂用添加剂予以补充,提高消化能力。
(1)添加有机酸。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缺乏产生足够胃酸的能力。断奶前胃内的酸性环境主要靠母奶中乳粮发酵产生乳酸维持的。断奶后形成乳酸的乳糖来源中止,胃酸的分泌量很少,胃内的pH值达到5或5以上。一般的玉米-豆饼型的仔猪料pH值在6.1左右,大肠杆菌需要的最佳pH值为6~8,过高的胃肠pH值为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当pH值低于4时,大肠杆菌生长速度降低,甚至死亡。
(2)添加消化酶。可以弥补断奶后体内酶的分泌不足和活性降低。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防止消化不良性的腹泻,促进仔猪生长。
(3)添加益生素。益生素是从畜禽肠道正常菌群中分离培养而得的有益菌种,其主要机理是在肠道内占位繁殖成优势菌群,抑制病原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形成肠道内良性微生态环境。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轻腹泻的发生,有利于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
4.1.5 喂量适当 仔猪断奶,仍应喂断奶前的饲料,不宜骤然变更。喂量要适当,切忌过饱。由于此时猪胃容积较小,可以多餐少喂。
4.1.6 环境因素 提高舍温,并保持稳定。断奶仔猪对温度的要求是,体重3.6~5.5 kg为28 ℃,5.5~7.7 kg为27 ℃,7.7~12.3 kg为25 ℃,12.3~18.2 kg为21 ℃。断奶时按日龄、体重比断奶或规定温度提高2 ~3 ℃,尤其在秋后,冬季和早春更有必要。饮水要充足。试验证明,温度连续波动对仔猪断奶后第一周比随后几周的影响大,发生泻痢明显增加。
4.1.7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仔猪断奶腹泻病的发生是由于仔猪抗病力下降和大肠杆菌大量繁殖造成的,所以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哺乳期坚持每两周带仔猪消毒,断奶后进入保育阶段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带猪消毒。猪舍门应设脚踏消毒池,撒入2%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病死仔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扩散[5-8]。
4.2 治疗
4.2.1 猪流行性腹泻 本病当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有采取对症治疗。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10 kg体重1 mL,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用盐酸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 mg,肌肉注射,每日2次。可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2.2 猪传染性胃肠炎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采取对症治疗。可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或灭活菌在母猪产前两个月或半个月分别免疫一次可保护仔猪[9]。对患病仔猪可肌注氯霉素,口服链霉素并进行注射或口服补液(生理盐水、葡萄糖等)。长效土霉素注射液肌注,同时用氟苯尼考口服液(芙安)口服连用4 d。
4.2.3 轮状病毒感染 目前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发现立即停止喂料,以葡萄盐水或复方葡萄糖溶液(葡萄糖43.20 g,氯化钠9.20 g,甘氨酸6.60 g,柠檬酸0.52 g,柠檬酸钾0.13 g,无水磷酸钾4.35 g,溶于2 L水中即成)给病猪自由饮用[10]。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如投用收敛止泻剂,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细菌性感。
5 小结
断奶仔猪腹泻长期困扰着广大养殖户。对于断奶仔猪的腹泻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从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大肠杆菌三种情况阐述了断奶仔猪腹泻,并从几方面阐述了断奶仔猪发病的原因,提出了诊断要点。为广大农户更好的预防断奶仔猪腹泻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洪让.猪病防检治精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2] 曹国文,付利芝.新猪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黄绪萍.断奶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J].畜禽业,2004.12.64-65.
[4] 张 汀,易本驰.科学高效养猪指南[M].郑州: 河南技术出版社,2006.
[5] 董 彝.实用猪病临床类症鉴别[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6] 初 秀,石凯军,孙喜存.仔畜疾病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 李炳坦.养猪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8] 江杰元.猪病诊断与防治实用技术[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9] 钱惊智,邹品杨.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J].湖南畜牧兽医,2005 (3):12-15.
篇9
关键词:冬春季;猪;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2-0097-02
冬春季气温低、日照时间短,猪饲喂冷水和冰凉的饲料,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消化道及营养性疾病,必须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提高猪的机体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要想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就要从改善环境、加强管理、定期消毒、疫病防疫几个方面加强冬季饲养管理。
1 改善环境
冬春季饲养管理的重点是保温和通风,各猪场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保证猪舍温度和猪舍局部环境的空气质量。简易的猪场在每年十月份就要准备搭建封闭猪场运动场的塑料布(彩条的或透明的),将运动场与窗户封闭严实;标准化猪场要将舍温调整到18~20 ℃;还要有局部保温设施,如红外线保温灯或加热板,避免仔猪扎堆。在保证舍温的同时,还要注意猪舍内的空气质量,简易猪场要有排气孔,在有阳光的中午前后要将运动场的塑料布及窗户掀开保证猪场的新鲜空气及足够的阳光照射;标准化猪场要有适宜冬季的排风系统,及时排出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2 加强饲养管理
定时清理猪舍内的粪尿等垃圾,保持猪舍清洁干爽;定时投喂饲料,不要随便改变猪的生活规律;投喂优质饲料,不要投喂变质发霉的饲料;饮用清洁温热水,千万不要饮用带冰渣的冷水;饲养人员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更换饲养人员;搞好生物安全系统建设,避免外来人员进入猪场;不能随意在猪场外购买猪肉等猪产品,猪场员工尽量食用猪产品以外的肉类;猪场内粪道及净道要分开,保持猪场环境优美;建立全进全出的制度,杜绝疾病的发生。为猪群供给合理均衡的营养,尤其是仔猪,在断奶前后要给予高营养、适口性好的饲料,提高断奶仔猪的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发病率;减少去势、断奶、转群、换料、疫苗注射等应激因素的影响,降低发病几率。
3 定期消毒
加强消毒,减少猪场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保持新鲜的空气。消毒时间要求每周至少消毒一次,猪场周围一公里外有疫情时,每周要求消毒两次以上。每次消毒时间定在有阳光的中午,降低猪舍内的相对湿度。消毒剂量要充足,每平方米消毒药量要达到500 mL。一种消毒药不能长期使用,要间隔一定的时间,根据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消毒药,避免产生耐药性。
4 疫病防疫
冬春季节是猪瘟、猪口蹄疫、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猪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猪副嗜血杆菌、蓝耳病、伪狂犬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各猪场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做好免疫注射和药物预防
4.1 依据病原流行情况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在冬季到来之前,做好种猪群的免疫工作:如口蹄疫、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等疾病的预防接种。
母猪免疫:产前应顺序做好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伪狂犬等疫苗的注射工。
育成猪免疫:做好口蹄疫、猪瘟、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伪狂犬、蓝耳病(蓝耳病弱毒苗)、猪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免疫接种工作。
4.2 药物预防
冬春季,由于猪舍封闭严实,猪舍内的空气质量差,猪群患呼吸道疾病的几率增多,要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预防呼吸道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及园蓝抗毒清等药物。要在母猪分娩前后各一周添加保健预防药物;仔猪断奶后转群前一周添加保健预防药物;育成猪5~18周龄每月添加保健预防药物一次;种猪及后备母猪每月添加预防保健药物一次。
4.3 生物制剂进行预防
生物活菌类饲料能够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增加养殖户收入。其作用快捷、绿色、安全、无残留,其独特的物理抗菌机理形成了不耐药的特点,并具备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为肠道供给大批有益菌,增进生长,提高饲料报酬。
篇10
合理的返饲是目前控制猪病毒性腹泻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原理是将感染仔猪的病毒通过口服的方法感染怀孕母猪,使其产生免疫抗体(类似于接种口服弱毒苗),从而使新生仔猪可以通过母乳获得高滴度的母源抗体,以抵抗病毒的感染。
一、流行病学
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病猪排泄的粪便散播病毒,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健康猪经口接触了含猪病毒性腹泻病毒(PEDV)的粪便即可发生自然感染,粪一口途径可能是传播的主要方式。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仔猪和育成猪的发病率通常为100%, 母猪为15% ~ 90%。病毒传入猪群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运输病猪或是被污染的饲料、车辆,以及被病毒污染的靴、鞋或其它携带病毒的污染物。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也可发生于夏季。猪病毒性腹泻(PED)虽然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猪病,但是其在亚洲与欧洲的发生情况有所差别,在欧洲PED 引起仔猪的死亡率较低而在亚洲PED 引起仔猪的死亡率较高。在2005 ~ 2007 年间,陈建飞等(2007)对国内部分省、市猪场腹泻病例的RT-PCR 检测结果显示,PED 病例占46%、猪轮状病毒(PoRV) 病例占8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病例占15 %, 而PED、PoRV 和TGE 相互混感病例占31%。2011 年陈建飞等对来自11个省市的28 猪场的139 份样品(粪便或小肠内容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EDV 的阳性率为54.7% (76/139),TGEV 的阳性率为38.1% (53/139), 二者混合感染率为25.9%,PoRV 的阳性率为5.04% (7/139), 而猪kobuvirus 的阳性率只有1.44%( 2/139)。综合仔猪的临床发病症状(呕吐、腹泻和脱水)和病料的检测结果等方面,我们认为该次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为PEDV。刘孝珍等对2011 年的17 株地方流行毒株的S1 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表明我国各地猪群中有新基因型的毒株在流行。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在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疾病中,PEDV的感染占主导地位。
二、我国猪流行性腹泻流行新特征
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报道有PED 的流行,呈地方性和季节性流行,未见类似日韩的大流行。自2010年秋以来,我国华南、华东和华北部分省份出现了严重的仔猪腹泻流行,造成仔猪的死亡率急剧增加。
本次腹泻呈现出的流行特点与以往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主要感染哺乳仔猪,2 ~ 7 日龄仔猪感染率高,对妊娠母猪和其他生长阶段的猪没有明显影响。(2)10 日龄内仔猪感染出现腹泻2 ~ 4 d 后,大量死亡,死亡率在50% 以上。(3)在产房内呈跳跃式传播。(4)死胎和低胎龄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相对较高。(5)在部分猪场呈时间上的间歇性发病。(6)在部分猪场,用PEDV 确诊病料返饲后(1 头仔猪病料返饲10 头母猪),母猪和仔猪仍还出现腹泻,只是时间提前。(7)在大型集约化猪场,科学的返饲可有效控制PED。
目前,己经有多家研究单位介入本次疾病大流行的调查和研究,但是对于本次流行病毒的病原学特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回顾过去20 年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和疾病控制策略,特别是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的控制策略,不难发现以下与本次腹泻大流行相关的可能因素:
(1)本次流行的PED,与以往日韩流行的亚洲病毒十分相似,以感染哺乳仔猪、造成严重损失为特征。
(2)2009 年以来,国内出现大量的母猪扩群(特别是大型牧场)。从国外(如澳大利亚)的经验看,PED 的流行与大量新母猪的扩群有密切关系。
(3)国内外研究显示,PEDV 弱毒苗口服免疫效果显着优于肌肉途径免疫的弱毒苗和灭活苗,而我国仅有PEDV 灭活疫苗上市。
(4)自2000 年左右韩国发生PED 大流行以来,周边地区均有暴发,我国一直处于地方性流行状态。
(5)中国的PEDV 野毒与韩国分离株极为相似,而与欧洲疫苗株距离较远。
(6)PED 在局部地区首先暴发后,未能及时有效控制,逐渐蔓延后出现大流行。
三、临床症状
PED 最明显的症状是水样腹泻,在PED 广泛流行和母猪群大多有免疫力的国家或地区的种猪场中,新生仔猪很少暴发PED。易感种猪群暴发本病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在有的种猪场,所有年龄的猪只均感染发病,发病率高达100%, 此时该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极为相似,只是传播速度较慢和哺乳仔猪病死率稍低。1 周龄内仔猪常常腹泻3 ~ 4 d 后因脱水而死,病死率平均为50%, 但有时高达80%,日龄较大的仔猪约1周后康复。
暴发过急性腹泻的猪场,在断奶后2 ~ 3 周可能出现持续性腹泻,新引进的猪只也可能相继发病。近几年来,在日本和韩国均有新生仔猪急性PED 的暴发并出现高的致死率。在欧洲一些猪场,断奶猪和成年猪经常发生严重的腹泻,而哺乳仔猪,尤其是无母源抗体的哺乳仔猪不发生或仅发生轻微腹泻,发病率很低,对于这种现象至今仍未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多渠道来源的混养架子猪或育肥期间猪只暴发急性PED 时,临床表现几乎一样,所有的猪只在1 周内均表现腹泻,食欲稍减退,精神沉郁,粪便呈现水样。在育肥后期,PEDV 感染引起的腹泻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 引起的腹泻猪只的腹泻要严重,但大多数猪只在7 ~ 10 d 后康复,病死率仅为1% ~ 3%,且这种死亡常见于腹泻早期或发生腹泻之前,剖检病死猪常见背部肌肉坏死。应激敏感的猪只发生PED 时死亡率很高。一般来说,PEDV 在架子猪和育肥猪的肠道内比在新生仔猪的肠道内更易增殖,因此,育肥猪对该病毒易感性更高,一旦发病,发病率常高达100%。
四、病理变化
PEDV 在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的仔猪中均能引起肉眼可见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小肠膨胀,内充满大量黄色液体。在接毒后24 h,仔猪的小肠绒毛出现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空泡化、脱落,绒毛变短,这个组织学变化恰恰与仔猪腹泻发生的时间相吻合。超微结构变化主要发生于小肠细胞细胞浆中,可见细胞器减少,出现电子半透明区,接着微绒毛和末端网状结构消失,部分胞浆突入肠腔内,肠细胞变平,紧密连接消失,脱落进入肠腔,可见肠细胞内的病毒是通过内质网膜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在结肠,含病毒的肠细胞出现一些细胞病变,但未见细胞脱落。
五、诊断
PED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的临床症状极其相似,所以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PED 是非常困难的。最初在实验室中,主要依靠病毒分离、病毒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等检测PEDV 抗原和抗体的病原学新方法,这些方法都能对PED 作出准确的诊断,但是操作复杂而且耗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PCR、ELISA 被应用到PEDV诊断技术中。另外,也应该和猪伪狂犬病毒(PRV)、猪轮状病毒(PRoV)、猪捷申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瘟病毒、以及细菌等引起的腹泻相区分和鉴别。
六、防治
1. 疫苗预防。暴发PED 时,无特别有效的措施,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我国预防猪流行性腹泻主要依赖于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思奇、冯力等等在“八五”期间到“十二五”期间分别完成了“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三联弱毒疫苗”的研制并应用于各地猪场。
冯力等TGEV 和PEDV 二联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我国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肺炎的发生率,为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预防提供了保障。
由于多发于寒冷的冬季,有明显的季节性,可在每年的10 月份对母猪进行两次腹泻二联弱毒苗或三联苗的防疫注射,防疫间隔20 d,治疗时无特效药物,由于对5 周龄以上的猪引起死亡率较低,可对不同阶段病猪进行不同方法对症治疗,如投用收敛止泻剂,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以防止脱水和酸中毒等,一般都可获得良好效果。
发生腹泻的猪只应让其自由饮水,以减少脱水的发生,另外,应停止喂料,尤其对于育肥猪。将PEDV 人为地扩散到妊娠母猪舍可激发母猪乳汁中迅速产生免疫力,因而可缩短本病的流行时间。
对于种猪场,若发现暴发PED 后连续数窝的断奶仔猪中均存在PEDV,则可将仔猪断奶后立即移至别处至少饲养4 周,同时暂停从外引进新猪。加强卫生管理,可防止病毒侵入猪场内,目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病毒主要是通过猪和人的流动而侵入猪场的。
晚秋至早春寒冷季节,不要引进带毒猪,注意消毒和饲养管理,搞好舍饲卫生,防止潮湿闷热,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
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可有效的预防此病流行。有资料报道,在疫病流行时用新城疫I 系苗作紧急防治,按50 ~ 100 倍稀释作交巢穴(后海穴)或肌肉注射1 ~ 2次,有良好效果,防治有效率可达90% 左右,此防治原理是新城疫I 系苗作为诱导剂,可诱导猪机体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繁殖活性。
2. 返饲。根据PEDV 为冠状病毒的病原特征、致病机理和流行性特征,认为合理的返饲是目前控制PED 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返饲是一种原始的免疫方法,其原理是将感染仔猪的病毒通过口服的方法感染怀孕母猪,使其产生免疫抗体(类似于接种口服弱毒苗),从而使新生仔猪可以通过母乳获得高滴度的母源抗体,以抵抗病毒的感染。返饲对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控制均有效。
科学的返饲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病料、合理的制各方法和返饲程序的管理等几个方面。一个合理的返饲应掌握以下原则:(1)目的是在整个母猪群中建立整齐的免疫水平,使得母源抗体可以保护哺乳仔猪(至少是2 周龄以内的仔猪)免受病毒感染。(2)需要空怀和怀孕100日龄以内的所有母猪、后备猪。(3)返饲过程中隔离怀孕100 日龄以上母猪和哺乳母猪。(4)返饲的时间最好相对集中,如在1 周内完成。(5)怀孕100 日龄以上及产房母猪,在断奶后进行返饲。
传统的返饲方法通常将收集的仔猪腹泻粪便,直接饲喂给怀孕母猪。现在普遍采用的改良方法为采集发病仔猪7 ~ 10 日龄(发病2 ~ 3 d) 小肠,制备组织匀浆,按一定比例饲喂母猪。具体步骤如下:(1)患病仔猪放血后,清水冲洗体表的粪便等污物,然后用手术刀小心剖开腹部皮肤,勿将肠管割破。(2)剖开腹部后,从十二指肠往下顺着找,当找到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大致交界处时用缝线结扎此处,之后找到回盲交界处也用缝线结扎。用手术剪剪下两个结扎点之间的小肠段部分,连同小肠或其它肠内容物一起置入无菌容器中。(3)当采集足够的小肠组织后,用消毒手术剪将其剪成碎状小块,置于组织匀浆机,制备匀浆。(4) 向匀浆中加入抗生素(每100 g 组织中加庆大霉素3 ml、新霉素l g、硫酸黏菌素2 g)和并稀释剂(如每100 g 组织中加400 ml 鲜牛奶)。
同时病料的采集和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选择日龄小(10 日龄以内)的发病猪。(2)症状越典型越好,若同窝母猪带有腹泻更佳,如果能进行快速确诊PEDV,则更理想。(3)在出现腹泻后2 d 内扑杀,采集小肠。(4)尽量剔除有细菌继发感染和球虫感染的病料。(5) —般不选择2 周龄以上的仔猪,因为无法排查球虫感染。(6)病料最好现采现用,如需长期储存(7d 以上),须-20℃冻存。
将制备好的返饲用组织匀浆给符合条件的母猪一次性投喂,包括后备母猪,10 ml/ 头;返饲后,注意观察母猪是否有减料和拉稀症状;无需对出现上述症状的母猪作任何处理,2 ~ 3 d 后自然恢复;7 d 后对在上次饲喂时未出现拉稀的母猪再次拌料投喂,哺乳母猪断奶后投喂; 返饲当天,勿在饮水中加入次氯酸和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