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开学演讲范文
时间:2023-04-02 22:3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奥巴马开学演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嗨,大家好!你们今天过得怎么样?我现在和弗吉尼亚州阿林顿郡韦克菲尔德高中的学生们在一起,全国各地也有从幼儿园到高三的众多学生们通过电视关注这里,我很高兴你们能共同分享这一时刻。
我知道,对你们中的许多人来说,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你们中的有一些刚刚进入幼儿园或升上初高中,对你们来说,这是在新学校的第一天,因此,假如你们感到有些紧张,那也是很正常的。我想也会有许多毕业班的学生们正自信满满地准备最后一年的冲刺。不过,我想无论你有多大、在读哪个年级,许多人都打心底里希望现在还在放暑假,以及今天不用那么早起床。
我可以理解这份心情。小时候,我们家在印度尼西亚住过几年,而我妈妈没钱送我去其他美国孩子们上学的地方去读书,因此她决定自己给我上课——时间是每周一到周五的凌晨4点半。
显然,我不怎么喜欢那么早就爬起来,很多时候,我就这么在厨房的桌子前睡着了。每当我埋怨的时候,我妈总会用同一副表情看着我说:“小鬼,你以为教你我就很轻松?”
所以,我可以理解你们中的许多人对于开学还需要时间来调整和适应,但今天我站在这里,是为了和你们谈一些重要的事情。我要和你们谈一谈你们每个人的教育,以及在新的学年里,你们应当做些什么。
我做过许多关于教育的讲话,也常常用到“责任”这个词。
我谈到过教师们有责任激励和启迪你们,督促你们学习。
我谈到过家长们有责任看管你们认真学习、完成作业,不要成天只会看电视或打游戏机。
我也很多次谈到过政府有责任设定高标准严要求、协助老师和校长们的工作,改变在有些学校里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机会的现状。
但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哪怕我们有最尽职的教师、最好的家长、和最优秀的学校,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除非你每天准时去上学、除非你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除非你把父母、长辈和其他大人们说的话放在心上、除非你肯付出成功所必需的努力,否则这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而这就是我今天讲话的主题:对于自己的教育,你们中每一个人的责任。首先,我想谈谈你们对于自己有什么责任。
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是有用之材,而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但假如不在英语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甚至设计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样流行的产品,或研制出新的药物与疫苗——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程上做上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名议员或最高法院法官,但假如你不去加入什么学生会或参加几次辩论赛,你也不会发现自己的才能。
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证,不管你将来想要做什么,你都需要相应的教育。——你想当名医生、当名教师或当名警官?你想成为护士、成为建筑设计师、律师或军人?无论你选择哪一种职业,良好的教育都必不可少,这世上不存在不把书念完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梦,任何工作,都需要你的汗水、训练与学习。
不仅仅对于你们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你们的教育如何也会对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今天你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
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你们需要在历史社科课程上培养出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减轻和消除无家可归与贫困、犯罪问题和各种歧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公平和自由;你们需要在各类课程中逐渐累积和发展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去创业和建立新的公司与企业,来制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的增长。
我们需要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技能和才智,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假如你不这么做——假如你放弃学习——那么你不仅是放弃了自己,也是放弃了你的国家。
篇2
女儿是一个智商并不突出的普通女孩,在她二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我通过故事引领,让孩子爱上学习,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伴随着孩子不断前进的脚步,我也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研究者。
甲骨文的故事,让孩子爱上认字和读书
孩子小时候,我用甲骨文的故事引领孩子爱上认字和读书。在孩子上学前,我就给孩子讲了一个甲骨文的故事:清光绪二十五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疟疾,于是派人去宣武门外菜市口的中药店买药。药买回来之后,王懿荣无意中发现那包药里有一味药叫龙骨,上面刻着一些弯弯曲曲的符号,后来经过他的考证,这些符号是新发现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和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古印度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正是这个故事给孩子的幼年心灵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并最终引导孩子走上了中国古文字研究的道路。
我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从此爱上了认字,学前班就已经认识了数百个汉字。上了小学,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学习古诗词,并和孩子一起比赛背诵。这不仅有效锻炼了孩子的记忆能力,激发她认识了更多的汉字,同时熏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在我的指导下,女儿开始练习写作。四年级时,童话故事《小猪和小猴学骑车》发表在《儿童故事新编》杂志上;五年级时,诗歌习作《献给老师的赞歌》发表在《21世纪小学生作文》上;六年级时,获得了“河北省小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一等奖。
在引领孩子走上人生学习开端的同时,我也在积极进取。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不断钻研业务,探索教育规律,还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自修课程。我运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提高了教学质量,被评为唐山市优秀教师,后晋升为高校讲师。
贫困学生成功的故事,告诫孩子人生需奋斗
孩子上中学时,我用自己的学生勤奋学习、成功打拼的故事,引领孩子知晓人生需奋斗的道理。
女儿在小学就已经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初中学习仍然非常勤奋努力,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年级前10名,中考很顺利,数学、英语、理综的成绩都考了119分(满分120分),以高分考入了唐山最好的中学――唐山一中。
唐山一中是中国百强中学,有着100多年的历史,这里强手如林,孩子们人人争先,个个优秀。女儿在老师高难度、大强度的教学压力下,有些吃不消了。最为困难的学科是物理,考试甚至不及格,班级名次也从第1名滑落到20多名。最为要紧的是孩子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不再积极努力了。看到她心灰气馁的样子,我急在心头,思考对策。
我又想到了故事励志法。我的学生小刘从小生活在农村的贫困家庭,学习资源贫乏,高考的时候勉强考入了我任职的河北能源学院。小刘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决心搞好学习,登上人生的新高度,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在我的指导下,他顺利完成专升本,后来又考上研究生,现在是我国一家知名公司的副总。
用这个故事,我引导孩子重新思考人生的道路:只要你不丧失信念和努力,发挥自己文科好的优势,找准定位,也会在唐山一中取得学业成功。孩子这时候已经懂得了人情大理,知道了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改学文科。她在学习之余,开始钻研《红楼梦》,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红学家”,将来研究国学。作为父亲,我理解了孩子,支持了孩子的选择。果然,女儿不负期盼,在唐山一中很快冲到文科生的前3名,并且获得了全国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一等奖,还被评为河北省三好学生。2009年高考时,在河北省24万名文科考生中排名83名,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这为女儿今天进入古代汉语研究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期间,我也在为晋升职称打拼:进修学历,提升自己奋斗的平台。因学术优秀被学院推荐评为副教授。
名人演讲的故事,激励孩子为事业尽责
大学时,我用名人演讲的故事,激励孩子要为传承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做贡献。
女儿在成功考入北师大文学院之后,就认为已经达到了学业的顶端,于是经常用手机来消磨宝贵的青春时光,上课不再用心,学习成绩也日渐下滑。
这时,我引用了奥巴马曾经给学生们做过的一场精彩演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来启发她的雄心壮志。
2009年9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弗吉尼亚韦克菲尔德高中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学习不仅仅对于你们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你们学习的好坏也会对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你们需要在历史社科课程上培养出观察力与判断力,来降低和消除无家可归、贫困、犯罪问题的发生率和各种歧视。”
在我的故事引领下,孩子再次树立了“要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事业作贡献”的远大理想,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她学习更加刻苦,早出晚归,泡在图书馆用心研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研创新活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课余,作为社团干部,带领同学们参加北师大和北京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自己做事业的本领。在本科四年中,她不仅学业一直保持优秀,还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到本科毕业时,女儿获得了北师大一等奖学金,“京师杯”科技竞赛一等奖,校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志愿者服务单项奖等诸多荣誉。2012年,女儿以无可争议的成绩,被保送北师大文学院攻读文字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还当选了班长。辛勤汗水没有白流,这为她今天能够考取博士创造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在女儿以高分考入北师大后,我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带动孩子搞好学习,热爱学术研究,我不断充实着自己:教学挑重担,学术带头做,主持搞科研,调研写论文,申报评奖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成功晋职为大学教授。
篇3
一、重视诵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诵读水平
练口才最好从诵读开始。诵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由生活语言过渡到艺术语言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散文、诗歌、戏剧、小说、议论文等作品的诵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富有感情地示范诵读,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头语,这样可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再通过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注意文章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掌握诵读技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准确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再次,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诵形式,通过朗诵活动或比赛等平台,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和朗诵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故事、图片等,带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合适的音乐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或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诵读并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到讲台前进行示范朗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朗诵的情感表达,感受自我实践的成功。如笔者让学生结合课堂训练,课后做充分的练习准备,在班内举行《致橡树》诗歌朗诵会、《雷雨》话剧表演等。通过同班学生表演相同的主题,学生得到一次有比较的交流和对决,做到学练结合。
二、注重营造气氛,激发“说”的兴趣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听说训练及用心感悟。多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训练,忽视说的训练,使得许多中职生难于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口头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的时候,学生要么打开书找答案,要么张口结舌,语无伦次。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克服其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练气氛,帮助他们消除害怕失败的思想顾虑。教师要允许学生出差错,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那些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同学回答,培养他们由少及多地说。并引导学生表达时遵循“言之有的”、“言之有礼”、“言之有物”的基本要求,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也可以提供一些论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笔者提出“中职生毕业后继续深造上大学好还是直接就业好”等讨论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各抒己见,学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坚持练习类似的论题,学生发表的观点越来越鲜明,有的放矢,条理清晰,言辞准确,态度谦和,表达得体,内容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了进步。
三、注重观摩学习,传授演讲技巧
演讲是以口语为主、态势语为辅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是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培养和提高演讲能力,是中职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演讲的基本要求是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势夺人。演讲要强化四种意识:身份意识、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场合意识。演讲的艺术包括开场白、结尾、理论、举例、反驳、幽默、鼓动、礼仪的艺术,对声调、重音和情感把握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演讲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演示和播放演讲视频让学生掌握演讲基本技巧。演讲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较难的训练内容。教师的演示最直观,最让学生折服,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播放邹越有关感恩主题的演讲,李强有关口才的力量的演讲,奥巴马在惠灵顿学校开学时给美国学生的演讲等视频,观看视频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所运用的演讲艺术及所收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白岩松的演讲、“壹周立波秀”、学生演讲比赛等视频,并且通过观摩了解演讲者身体的姿势、面部的表情、眼睛的视线、声音的控制、与观众的互动等技巧。
演讲稿的写作不同于平时作文的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要求学生积累古今中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名言警句等,及时记录在本子上,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在观看演讲视频之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授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作注意事项。在一次“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征集活动中,学生写的演讲稿符合要求,内容丰富,实例感人,很有鼓动性。为了使演讲稿更加精炼,可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互评互改,推荐出优秀作品进行修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四、反复演练,提供演讲展示平台
要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在教学中必须以训练为突破口,教师可安排每次课堂上由三位同学就自己写好的演讲稿上讲台作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师生点评,按学号轮流进行。在学生演练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学生为了提高自己,超越他人,对镜训练,在同宿舍同学面前训练,记稿子,练技巧,每次演讲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为了检阅学生的学习成果,可在班级和专业部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们为了展示自我,纷纷报名。学生的演讲有感恩主题、自信主题、梦想主题等,有的演讲自然亲切,有的演讲激情飞扬,有的演讲生动感人,有的演讲生动幽默,学生们通过演讲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为了让学生的演讲能力得到突破性发展,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心绣未来”、“中国梦,我的梦”等演讲比赛。在为期一个学期的训练中,学生演讲的能力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在普通话演讲中,他们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新颖感人的演讲主题、晓畅生动的表达、朴实真诚的感情、自然得体的态势、整洁端庄的仪表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赢得了属于他们的成功。
总之,普通话演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逐步形成演讲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可能许多人都打心底里希望现在还在放暑假,今天早上还能多睡一小会儿。我可以理解这份心情。
小时候,我们家生活在海外,我在印度尼西亚住了几年。我妈妈没有钱送我上当地美国孩子上的学校,但她认为必须让我接受美式教育。因此,她决定从周一到周五自己给我补课,不过她还要上班,所以只能在清晨四点半给我上课。你们可以想象,我不太情愿那么早起床,有很多次,我趴在餐桌上就睡着了。每当我埋怨的时候,我妈妈总会用同一副表情看着我说:“小鬼,你以为教你我就很轻松?”所以我能理解你们有些人还在适应开学后的生活。但今天我站在这里,是为了和你们谈一些重要的事情,我要和你们谈一谈你们每个人的教育,以及在这个新学年对你们所有人的期望。
我做过许多关于教育的讲话,也常常用到“责任”这个词。我谈到过教师们有责任激励、督促你们学习;我谈到过家长们有责任确保你们走正道,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成天只会看电视或打游戏机;我也多次谈到过政府有责任制定高标准协助老师和校长们的工作,改变在有些学校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机会的现状。但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哪怕我们拥有最敬业的教师、最尽力的家长和全世界最好的学校,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除非你每天准时去上学,除非你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除非你把父母、长辈和其他大人们的话放在心上,除非你肯付出成功所必需的努力,否则这一切都会失去意义。而这就是我今天讲话的重点——你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教育应尽的责任。
我首先要讲讲你们对自己应尽的责任。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们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你们对自己应尽的责任就是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而教育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但假如不在英语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才能;或许你能成为一名创新者或发明家,甚至可能设计出新一代iphone或研制出新型药物与疫苗,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堂上做几次实验,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才能;或许你能成为一名市长或参议员,或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但假如你不去加入学生会或参加几次辩论赛,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才能。不论你的生活志向是什么,我敢肯定你都需要相应的教育。你不能指望辍学后能碰上个好工作,你必须接受培训,为之努力,为之学习。
这并非只对你个人的人生和未来意义重大,教育给你带来的益处将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美国的未来取决于你们。今天你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开发新的能源技术,保护我们的环境;你们需要从历史社科课程上获得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抗击贫困和解决无家可归的问题,打击犯罪和消除歧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公平和自由;你们需要在各类课程中逐渐培养的创造力和智慧,去创办新公司,制造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增长。我们需要你们每个人都发挥天赋、技能和才智,帮助老一辈人解决我们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如果你们不这样做,如果你们辍学,那么你们不仅仅是放弃了自己,也是放弃了自己的国家。
我当然明白读好书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我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很难把精力集中在专心读书上,我明白这一点,我有亲身感受。我父亲在我两岁时就离开了家庭,是母亲一个人将我拉扯大。母亲不得不辛苦工作,并时常为支付生活费用而苦苦挣扎,但有时仍无法为我们提供其他孩子享有的东西。有时我渴望生活中能有一位父亲,有时我会感到孤独无助,感觉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我并非总是像我应该做到的那样专心学习,我做过许多自己觉得丢脸的事情,也惹出过许多不该惹的麻烦,我的生活岌岌可危,随时可能急转直下。但我很幸运,我在许多事上都得到了重来的机会。我有幸能上大学,上法学院,追求自己的理想。我的妻子米歇尔也有着相似的人生故事,她的父母都没读过大学,也没有什么财产,但他们都非常勤奋,她也是如此,因此她得以进入美国一些最好的学校。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没有那些有利条件。或许你的生活中没有能为你提供帮助的长辈;或许你们家中有人失业,经济非常拮据;或许你住的社区不那么安全;或许你认识一些会对你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但归根结底,你的生活状况,你的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这些不是你去跟老师顶嘴、逃课或辍学的借口,这些不是你不好好读书的借口。你们目前的状况并不决定着你们的未来,没有人为你编排好你的命运,在美国,你的命运由你自己书写,你的未来由你自己掌握,这就是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全美各地都是如此。例如得克萨斯州罗马市的贾斯敏·佩雷兹,她刚进学校时根本不会说英语,她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然而,她非常勤奋,成绩优异,获得了布朗大学的奖学金,如今正在攻读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生,不久将成为贾斯敏·佩雷兹博士。我还想起了加州洛斯拉图斯市的安多尼·舒尔兹。他从3岁起就开始与脑癌病魔作斗争。他熬过了一次次治疗与手术,其中一项手术曾影响了他的记忆,因此他得比常人多花几百个小时来完成学业,但他从不曾落下自己的功课。这个秋天,他要开始在大学读书了。我还想起家乡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一名孤儿,香特尔·史蒂夫。她曾被寄养于多个不同的家庭,从小在治安很差的社区长大,但她通过努力在一家地方医疗中心找到工作,发起了一个让青少年远离犯罪团伙的项目。她即将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去大学深造。贾斯敏、安多尼和香特尔,与你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和你们一样,他们也在生活中遭遇各种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处境比起你们许多人更差,但他们拒绝放弃,他们决定要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教育负起责任,给自己定下奋斗的目标。我希望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这些。
因此,我今天号召你们每一个人,为自己的教育设定目标,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你的目标可以很简单,像是完成作业,认真听讲,或每天阅读。或许你打算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在你的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或许你会决定挺身而出,保护那些因身份或长相而受人戏弄或欺负的孩子,原因是你和我一样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适合读书和学习的安全环境;或许你决定该学着更好地照顾自己,来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但无论你决定做什么,我都希望你能坚持到底,我希望你脚踏实地地去做。
我知道有时候你会从电视上得到这样的印象,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腰缠万贯、功成名就,只要会唱rap、会打篮球或参加真人秀节目就能坐享其成。但现实是,你几乎没有可能走上其中的任何一条道路,事实上,取得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你不可能对要读的每门课程都兴趣盎然,你不可能和每名任课教师都相处顺利,不是所有的家庭作业都与你眼前的生活完全有关,并不是每件事,你都能在头一次尝试时获得成功。
但那没有关系,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士中有一些是遭遇失败最多的。J.K.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她的《哈利·波特》第一部在出版前被退稿12次;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被校篮球队刷了下来,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他输了几百场比赛,投失过几千次投篮,但他也曾说过,我一生不停地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明白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你能明白下一次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假如你惹了什么麻烦,那并不说明你就是个捣蛋鬼,而意味着你需要更加努力去把它做对。假如你考了个低分,那不表示你比别人笨,而只表示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没有一个人天生擅长做什么事情,只有努力才能培养出技能。第一次接触新的体育项目时,你不可能是一位主力队员;第一次唱一首歌曲时,你不可能唱准每个音。一切都是熟能生巧的,对于学业也是一样。你或许要反复运算才能正确解出一道数学题,你或许需要反复读一段文字才能理解它的意思,你或许得把论文改上好几次才能符合提交的标准。不要害怕提问,不要不敢向他人求助。我每天都在这么做。求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它是力量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你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做会使你学到新的东西。
请确定一位你信任的成年人,例如父母、祖父母,老师、教练或辅导员,请他们帮助你遵循既定计划实现你的目标。即使当你苦苦挣扎,即使当你灰心丧气,即使你觉得身边的人都已经放弃了你,你也永远不要自己放弃自己。因为当你放弃自己的时候,你也放弃了自己的国家。书写美国历史的不是在困难时刻退缩的人,而是坚持不懈、加倍努力的人,他们对国家的爱促使他们全力以赴。书写美国历史的是250年前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他们之后用一场革命最终造就了这个国家。
篇5
关键词: 中学物理课堂 教学有效性 提高策略
新课改推行至今已有十余载。我们不禁要问:新课改究竟“新”在何处?新课改进程中的诸多现象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新奇之处。比如,课本知识呈现形式,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诸如此类,都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生命与活力。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新”字应有的效力,在日常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
(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多认识世界,多了解世界,多掌握生存的技能,多掌握改变世界服务社会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如,牛顿从力的角度考虑,什么力使行星绕太阳运转?又观察到月亮绕着地球转,受到什么力呢?这两个力的性质是否相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往下掉,受到什么力呢?与前面的力的性质是否相同,谁给的力?牛顿通过思考、推理、运算、挖掘、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这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之一。结合上面例子,我们要让学生在物理现象中,大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分析。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出物理规律,并运用其规律。
(二)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主人才会为解决面临的事情费尽周折而在所不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老臣”的角色,学生则是“君王”。“老臣”要精心辅佐“新主”,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进步。不要强制性地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物理现象出发,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物理情景,供观察、思考、实践、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的魅力和无穷。
二、组织课堂教学“新”形式
(一)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讲解、对话、提问等方式,并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优化课堂教学。即便是单调的训练内容也可做成多媒体课件,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使学生能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贪多忽效”,又不能“求少图便”。只有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中,才能挖掘本质的知识,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外到内。
如物理加速度的概念引入:普通的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速度都能达到100km/h。但是,它们起步后达到这样的速度所需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一辆小汽车起步时在20秒内速度达到了100km/h,而一列火车达到这个速度大约要用500秒。谁的速度“增加”得比较快?它们的速度平均1s各增加多少?
大多数学生对速度有感性认识,而对加速度几乎没有感性认识,当学生学过速度,通过比较轿车和列车速度变化快慢不一样,即单位时间速度变化量不一样,从而引入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很自然、不唐突,学生在这样物理情景下,兴趣被激发出,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注意课堂活动安排的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分组讨论、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激励学生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形成学习方式“新”面貌
教育学家托兰斯认为,学习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翱翔的空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不应成为模仿老师的机械手,不应该成为教师思维的执行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情境,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去探索,这样必将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时,提出如下问题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如果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子弹的加速度是a=5×105m/s2,枪筒长x=0.64m,计算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对于该题,学生中会出现两种做法。每种方法分别选出一个代表,让他们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讨论更喜欢哪一种方法,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就容易知道什么时候应用位移―速度公式,并获得情感体验。
四、共创课堂气氛“新”活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大家谈”而不是“一言堂”。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似乎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课本内容讲解了,学生凭借自己的基础和思维能力去理解和掌握。学生一旦听不懂也不敢问,担心被老师批评。其次,要教会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处理物理现象,培养创造发展物理知识的能力,不断发展和丰富物理知识,激起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同时这也符合人类认识规律:认识―实践―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螺旋式不断进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2009年的开学典礼上对美国中小学生的演讲中的说过这样一句话:“Teachers’ responsibility is to inspire students and push them to learn!”
总之,我们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物理规律,让他们想象行星绕太阳运转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这样既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美国西雅图案;多元化教育;种族政策
中图分类号:K712;C958.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4-0020-08
在当代美国社会,种族问题仍然是一个敏感而无法回避的议题。20世纪后半叶,为推进种族平等,在升学和就业等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陆续颁布、推行了一系列照顾黑人等少数族裔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法令,这就是后来在西雅图案中富有争议的种族优惠待遇政策。通常来说,美国联邦高等法院对审理案件的选择,取决于决策的优先性及压力团体的影响力。2007年,联邦高等法院对家长参与社区学校诉西雅图第一学区教育委员会(Parents Involved in Community Schools v.Seattle School District No.1,2007)(简称PICS,或西雅图案)一案的受理就表明,其对于在当前美国社会中被广泛关注的、而且争议非常大的种族优惠待遇政策的高度重视,并希望通过对这一案件的终审判决来明确表达其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与态度。联邦高等法院的审判结果通常能见度高,针对性强,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西雅图案及其影响的分析与反思,探讨在西雅图案之后,美国中小学校在追求多元化教育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更有效率、伤害更小、违宪性更低的教育政策与手段,以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种族平等。
一、回顾:西雅图案及其历史意义
种族优惠待遇政策的最终理想是为了实现约翰逊总统所谓的种族“事实及结果的平等”。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司法体系中的保守势力日渐强大,媒体、政客和白人民众总体上对种族优惠政策的不满与质疑也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西雅图诉讼案的出现并最终被联邦高等法院受理便在情理之中了。
(一)西雅图案的背景与起因
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美公立学校普遍实行种族“隔离但平等原则”,即白人和黑人学生分别在各自学校就读,但法律规定各种族在教育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与待遇。在布朗案中,美国高等法院认为,在公共教育领域中,种族隔离的教育措施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公立学校又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种族隔离,即居民区相互隔离的情况。由于同种族的人往往居住在同一区域,根据就近入学原则,很多公立学校于是出现了要么黑人居多,要么白人居多的现象,从而使学校又出现了新的种族隔离现象。为了应对这种新的种族隔离问题,并达成多元化教育的目的,全美很多公立学校都积极采取了相关的种族优惠待遇政策来促进学校内部的种族融合。
西雅图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西雅图市第一学区有10所公立高中,其中4所位于北部,5所位于南部,1所大约处在西雅图的中心位置。学区中大部分白人学生居住在西雅图北部,其他种族的学生则大多居住在西雅图南部。根据就近入学原则,北部4所以及中部1所高中以白人学生为主,南部5所高中以少数族裔学生为主。针对这种情况,从1998年开始,西雅图第一学区委员会采取措施,允许即将入学的9年级学生(incoming ninth graders)有权选择进入学区内的任何一所高中就读,但是学生必须填写志愿。如果学生第一志愿填报的学校超过该校录取名额,学区即使用一系列的“突破僵局策略”(tiebreakers)来决定谁有资格进入该校。第一个突破僵局策略是,若某个学生有兄弟姊妹在其所填报学校内就读,则该生会被选取进入该校;第二个突破僵局策略是,依据该校种族构成比例与申请学生的种族类型来决定谁可以就读该校。2000年,学区内全部公立高中有41%的学生是白人,其余59%则为其他的种族(也被该学区称之为“非白人”)。学区委员会规定,若某所高中的白人注册学生超过51%(即非白人注册学生低于49%)时,学区就会选取非白人学生进入该学校就读。学区称之为“积极融合”,即选取“能够保证种族平衡”的学生进入该学校就读。这项措施引起很多白人学生不满,因为一些白人学生为此不能如愿进入他们想进的学校,即使这个学校离家最近。在2000-2001学年,北部一所名为巴德勒的高中,有89名白人学生由于种族突破僵局策略而被分到了他们并不想去、且离家较远的南部学校。其中一位家长想让其读9年级的儿子安迪进入巴德勒高中学习生物工艺学课程。虽然安迪有因注意力不足而导致的多动障碍和阅读障碍,但他的实际动手能力却表现得相当出色,所以他母亲和老师都认为这类课程非常适合他。安迪虽然被允许进入该校生物选修课项目学习,但由于种族突破僵局策略而被拒绝成为该高中正式注册学生。因此,家长参与社区学校③向华盛顿州西区地方法院提讼,主张西雅图第一学区的突破僵局策略违反了美国宪法增修条文第14条的平等保护条款、1964年民权法第6编以及华盛顿州民权法。
(二)西雅图案诉讼结果
华盛顿州西区地方法院受理了此案。此案历时7年,从2000年到2007年,从地区法院一直到联邦高等法院,诉讼双方争执的焦点就是学区在分学生时是否可以以种族为分类标准。2007年6月28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西雅图案做出最终判决,认定学区的做法违反了宪法第14条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
在整个案子的审理过程中,罗伯特(John G.Roberts)首法官主张,依据联邦高等法院过去在克洛森案以及格拉特案等案件中所建立的原则,当政府以种族为分类标准分配利益时,必须接受联邦高等法院的严格审查。联邦最高法院在格拉特案别强调,“种族分类太过于致命,除非其理由与该分类标准之间有着极为精确的关联,否则皆不被允许”。事实上,基于过去在教育背景下因种族分类标准而产生的案例,联邦最高法院已经承认并且总结出两项属于重大且急需实现的政府利益。第一项是“补偿过去恶意歧视所造成的影响”,第二项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为此,西雅图市第一学区委员会必须向联邦高等法院证实,其学生入学方案至少符合其中的一项重大政府利益。
第一项重大政府利益是“补偿过去恶意歧视所造成的影响”。就此利益而言,法院认为,西雅图市第一学区的公立高中未能证明他们曾经实行过种族隔离政策,而且,虽然过去美国公立学校实行种族隔离政策是错误的,也是违法的,但是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扭转,公立学校不再划分为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种族融合已成定局。人们不能再以种族融合为借口强制公立学校达到一定的种族比例。但是,该学区却使用突破僵局策略,“企图在学生调配上,实现统计意义上的种族多元化”。因此,西雅图市无法依据“补偿过去恶意歧视所造成的影响”利益来支持其以种族融合为目的的学生入学方案。
第二项重大政府利益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曾经在2003年对另外两起涉及高等院校招生的案子做出裁决。裁决指出,大学在招生时为使生源多元化可以把种族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裁决又指出,为追求生源的多元化而规定种族配额的做法是违反宪法的。这次联邦高等法院对西雅图案的审理,是第一次对公立中小学校的种族优惠政策做出裁决。在格拉特案中被联邦高等法院明确认定的重大且急需实现的政府利益是“在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群体多元化,这不仅包括种族多元化,而且还包括“所有可能促进学生群体多元化的因素”。联邦最高法院之所以对格拉特案中的种族分类标准进行严格审查,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种族分类的使用确实是为了实现多元化教育,而不单纯是为了实现种族平衡。罗伯特首法官认为,西雅图案中的种族分类标准并不是为了达成格拉特案中“使教育包含广泛多元的人群、文化、想法和观点”的目标。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种族成了西雅图案中单一的决定标准。虽然学区委员会抗辩在他们的方案中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分配,例如学生的个人爱好等。但实际上,在这个方案中,当种族因素开始发生作用时,它就成为惟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素,而不像在格拉特案中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突破僵局策略并未提供给申请者一个个别化且完整化的审查,而是以群体性、机械性的方式单纯依靠种族分类来决定一个学生的去与留。因此,法院认为,西雅图第一学区委员会在“多元化教育”方面也未能站住脚。
(三)西雅图案的历史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的贝基案开始,美国联邦高等法院受理了数起这种“逆向歧视”的案件,其中要么判决结果自相矛盾,如贝基案的判决:一方面判决加州大学设立的学生录取配额制违法,另一方面又规定可以将种族作为录取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要么就找寻种种借口拒绝受理。近年来,美国联邦高等法院对类似种族优惠案的模棱两可甚至主动回避的态度,表明其内部对当代新的种族问题的争论难分高低,总体态度尚未明朗。毕竟当代种族主义的阵线不再像以前那么泾渭分明,各类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然而,这种情况在2007年的西雅图案中有了突破。美国联邦高等法院对西雅图案的裁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将对现在以至未来的美国中小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裁决明确重申了布朗一案带给人们的启示。那就是,不能仅仅因为学生的肤色原因就把他们排除在公立学校之外或者给予不平等待遇,这种做法违反了宪法平等保护条款。联邦高等法院还特别强调,在公立学校实行种族平衡的做法是违反宪法的。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如果构成种族歧视那就是错误的。联邦高等法院还建议,西雅图第一学区委员会应该把每位学生作为个体,而不是作为种族成员来对待,应保证他们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学业成功,成为积极公民。华盛顿著名律师史妮德(Maree F.Sneed)表示,西雅图案终审裁决,使各学区都变得十分紧张,深怕因任何与种族相关的政策引发争议。最后她总结说:“如果我们考虑种族以外的因素,生活就会比较简单。”那么西雅图案之后,美国中小学校的种族优惠待遇政策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从此学校是否只能采用“种族中立”(race-neutral)的教育政策,以确保自身的平安无事?
二、困惑:种族优惠政策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英美法系中,判例就是法律,在法院的管辖区就有法律约束力,人人都要遵守。而美国联邦高等法院的判决对美国国家的重要政策与社会纷争更是有着一言九鼎的影响力。2007年,联邦高等法院对西雅图案的判决,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压缩了种族优惠待遇政策的生存空间。如安德森(Anderson)所言,种族优惠待遇政策正在走向终结。
(一)种族优惠待遇政策支持者的呼声
种族优惠待遇政策支持者大多持“补偿”观点,认为为了填补种族间的巨大差距,以实现各种族“实质性的平等”,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就必须考虑种族因素,给予少数族裔一定的优惠待遇,以弥补或匡正因昔日歧视所带来的后果,而非消极地一视同仁。待其竞争力增强后,种族优惠待遇政策方可停止实施。约翰逊总统于1965年在霍华德大学的演讲可以说是对补偿理论较为典型的诠释。他说:“单是自由是不够的。我们不能将一个戴镣铐多年的人除掉镣铐后,将其带到赛场的起跑线上对他说,‘你现在可以自由地与其他所有人竞争了’,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对他已经很公平了。”在高等学校招生方面,如果学校用一视同仁的标准审查每一个学生,很显然,那些少数族裔学生与白人学生相比可能会在入学方面处于明显劣势。种族优惠性待遇政策的出台正是为了纠正这些由于歧视与压迫所造成的不平等。
(二)种族优惠待遇政策反对者的声音
总体而言,种族优惠待遇政策毕竟维护的是少数族裔的集体权利。以种族为分类标准的特别优惠待遇意味着排除了其他种族的机会。作为一种矫正种族歧视的工具,其本身又隐藏着种族分化与不平等待遇的因素,争议由此而生。近年来,美国社会舆论越来越趋向于反对以种族为基础的优惠待遇政策,各种民意调查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反对意见。
种族优惠待遇政策最被攻击的地方在于它违反了种族平等(equality)原则。攻击优惠待遇政策的人大多数持有保守观念人,他们指责种族优惠待遇政策破坏了美国社会重视个人自由意志、才能至上与机会均等原则。在他们看来,违反以上原则就是违反种族平等原则。假如宪法的平等保护条款要求对所有人(不论其肤色如何)都一视同仁的话,那么种族优惠待遇政策虽然优惠了黑人(或其他少数族裔),但对白人来说却是一种逆向歧视。优惠待遇政策因此被称为“善意歧视”或“逆向歧视”。在反对者看来,优惠待遇政策只不过是一个“善意的不平等”举措而已。
另一种反对种族优惠待遇政策的意见是:美国民众承认,以黑人为主的少数族裔曾经长期受到制度化歧视的事实,此种不公平应该受到补偿,政府应该采取一些补偿措施。但从补偿理论来看,种族优惠待遇政策并不能弥补过去少数族裔因歧视而造成的弱势。因为现实中很难找到法律意义上因奴隶制和隔离制而造成的真正受害者,所以无法进行补偿。现在种族优惠待遇政策的受益者并非是当年的受害者,而因为优惠政策而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牺牲者却是无辜的。得利者与牺牲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过于薄弱且基本不对称,采取以种族为划分标准的优惠措施非但不能弥补过去的错误,反而导致新的错误。因此,随着反对呼声的日益高涨,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德克萨斯州、加里福尼亚州与佛罗里达州已经陆续废止了各项优惠待遇政策,其他很多州也在逐步跟进。
(三)种族优惠待遇政策是否走向了“终结”?
在西雅图案中,种族优惠待遇政策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都在为自己的立场而辩护,而双方的理由也是真实可信的,很难判定孰是孰非。双方的最终分歧还是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解读上。他们都追求真正的种族平等,都同意宪法中平等保护条款的最终目的是要达成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并且认为少数族裔不应该因为出身而遭受歧视。他们惟一的分歧在于是否将种族差别作为优惠待遇政策的依据。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是:什么才是社会关心的真正平等?如果社会关心的只是在法律层面上给每一个公民以相同待遇,而不是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给任何人以平等的保障与福利,那么这个社会虽然在法律意义上表现为人人平等,但仍不可能‘发展出对各类弱势群体的实质性的平等保障。因此,仅仅是法律层面的平等保障是不够的,这不是福利国家关于平等的惟一标准。英国基督教社会主义者理查德·亨利·托尼(R.H.Tawney)将平等分为基本的人身平等以及平等的公民权,而且主张后者才是国家应该追求的。因此,主流社会有必要集体地去补偿少数族裔在过去及现在在文化、社会以及经济资源上所遭受的剥夺。
根据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个人教育水平与个人终身收益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在教育上给少数族裔的优惠待遇不仅仅是为了补偿,更是为了帮助少数族裔学生能获得更高的教育成就,而且还能够为实施优惠措施的教育机构带来多样性。因此,用“不平等”、“逆向歧视”等观点来攻击种族优惠措施,虽然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却不能真正帮助弱势群体。当然,也应该认识到种族优惠措施并不是万灵丹,它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缺点,但也不能因此完全抹杀它在促进种族平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否则会使少数族裔学生立即受到实质性的伤害。
三、批判:基于种族平衡的多元化教育
基于“共善”的价值追求,教育的多元化理念强调实现学生种族的多元化,意在拓展学生视野,实现学校教育元素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弱势族群子弟成为社会精英,从而推动学校教育公民培养目标的实现。但若深入分析,这种基于种族平衡的多元化教育理论也存在很多问题。它泯灭了每一个个体的特性,使他们成为抽象统计数字的一部分,这本身就违反了平等保护的精神。就如统计显示黑人总体具有哪些特征,然后把这些刻板印象推演到每一个黑人身上,认为每一位黑人都应与统计结果吻合。多元化理论虽关心种族间的差异,却忽视了每一个个体其实拥有不同的特点。而宪法第14修正案明确规定,个人不能被所属团体的刻板印象所吞没。因此,在西雅图案中,基于多元化理论的种族优惠待遇政策的判断标准必然会引起人们的质疑,因为它将某个种族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具体到每个学生个体的特质上。正如罗伯特首法官所指出的,这个学生调配方案并不能达成其所声称的多元化教育目的,只是“达成地方教育局所设立的统计意义上的种族多元化目的”。
根据西雅图案的判例结果,如果将入学方案完全集中于种族多元化,实际上会妨碍而不是真正促进多元化教育的达成。因此,种族平衡的多元化教育难以实现平等原则:一方面,它所采用的方式过于武断,所带来的利益也不足以弥补其潜在的危害——牺牲其他无辜族裔的代价;不但如此,这样的举措极可能还会加深种族间的误解,破坏本来就脆弱的种族关系。另一方面,基于种族多元化的优惠待遇措施也并不被很多少数族裔学生所接受。在大学录取过程中,以多元化理由为特定种族学生加分,便会使一些因优惠待遇而申请到此大学的学生感到羞耻,因为这并不是对自己优异才德的奖励。因此。基于种族平衡的多元化教育事实上是一个较为功能性的诉求,因为它更多表现为一个易受质疑的统计结果,并且这种多元化理论也不足以说明如何造福以前曾经被歧视的人。因此,如果多元化教育只关心种族差异及数字上的平衡,而忽视每一个个体的特点,这样的多元化教育最终并不能达成真正的社会“多元”的目标。
因此,学校促进重大且急需实现的政府利益的多元化政策应该基于一系列更为广泛的条件与特征。种族或族群血统虽然是促进多元化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是惟一因素。对此,彼得·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的革命性多元文化主义也许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他强调应以核心概念贯穿所有的多元文化议题。一般来说,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探讨主要涉及种族、性别和阶级三个范畴,但在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中,阶级受重视的程度不如种族与性别。事实上,真正的弱势族群其实是下层阶级,应该能让他们得到更多照顾,获得更多资源。此外,基于“阶级”而非“种族”的多元化可以化解种族争议,不用再区分谁是哪个种族了,因为这些本质化的种族认同不见得都是弱势族群,而真正的弱势群体是超越种族界线的下层阶级。正如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威尔逊所言,在决定美国黑人经济生活的机会方面,过去因种族障碍所受到的影响远远比不上现在的社会阶级属性。因此,与其单纯地用“种族多元化”来实现多元化教育,还不如在更大范围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事实上,“尊重个体差异”这样的概念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精神。很多处于社会主流文化中的人因为对自己文化之外的文化不理解,往往容易产生对其的污名化(Stigmatization)以及给予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形成这些文化的所谓相对弱势的地位。形成弱势的原因很多,不仅肤色差别能形成弱势,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性别都可以形成弱势。因此,若要追求多元化教育,可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帮助弱势群体为目的,采用更有效率、伤害更小、违宪性更低的教育政策与手段,来达到协助少数族裔以及实现学校教育的真正多元化的目的。
四、改变:西雅图案之后的学校“种族意识”政策
2007年,美国联邦高等法院对西雅图案的判决结果对美国基于种族融合的多元文化教育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它将促使教育决策者更加全面深入地省察其正在执行或将要执行的以多元化为目的的种族优惠待遇政策,并进一步思考在西雅图案之后,该如何寻求既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教育,同时又能减少社会争议并通过司法的严格审查政策。
(一)强调种族融合的学区制度改革
以美国现行的学区制度来说,每一个学区都是基于方便性的考虑,并依地理环境的区隔来划分的;州政府能够通过学区管理委员会来管理公立学校的系统运作。学区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公平”,在这一制度下,所有学校都能够并且应该平等发展,学生不因学校不同而得到不平等的教育资源。但是,传统的学区制从一开始便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学区与学区以及学区内各学校间由于各种原因本来就存在着的差异。西雅图案的始作俑者就是因为西雅图第一学区内的各学校因为质量差异巨大以及种族的居住区隔离现象突出,从而使各校生源在种族人数比例方面严重失衡。因此,传统学区制的实行,在当初的时空背景下的确是一个成本低且成效佳的好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区制渐渐无法满足人们与社会的需求,它所造成的种种问题也逐渐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一方面,固定的学区制虽然达成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目的,但是对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因为它忽略了各个学区与学校原有的差异,使教育变得只是追求“齐头并进式平等”而非实质平等,使得原本以公平为核心目的“平等”无法被实现。另一方面,“就近入学”、“禁止越区就读”使同一学区内的社区性质、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而这也提高了学校学生的同构性。但从教育角度来看,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达到多元的教育目的,而同构性太高的学习环境则无法达到这种目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应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样才能在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中,认识并理解不同文化,从而帮助学生逐渐达到更深的文化间的理解。
其实,西雅图市也曾试图通过一些改革措施实现种族融合,例如,重划学区界线、计划建造新的学校建筑以及没有限制的学区内自愿转学等措施,虽然最后都被证明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种族融合的目标,但从长远来看,基于种族融合考虑的一些学区制度的改革还是值得一试的。例如,西雅图市在未来的学区划分中,可以考虑动态划分学区。动态划分学区的策略更符合学区划分的现实情况。它不仅成本低,而且有理论依据,能作为学区规划者与社会大众的沟通媒介。因为学校所提供的服务,其需求人口的数量与类别分布常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因此可以以动态形式来规划学区与学校。动态学区划分模式是在人口成长的变化下,对新学校的设立及学区划分作长远规划,使学区划分在方便学生就学的原则下,最大程度地平衡学区间以及学区内各类教育资源的配置,从而使少数族裔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
此外,在学生入学方面,可以在学区内设立随机抽签制度,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由于居住地隔离而造成的少数族裔学生在一些学校数量不足的问题。通过在学区内建立一个有权重的随机抽签系统,将申请者信息输入学生的录取抽签系统,并重点考虑处境不利学生,如家庭经济收入偏低的学生(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会是少数族裔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教育中的种族平衡。
(二)提升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力
在通常情况下,家长无法行使“选择学校”的权力,只能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就近入学”几乎完全剥夺了家长的“学校选择权”,使“学校选择权”变成政府的专有权力。政府为实现其“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目的,而牺牲家长的“学校选择权”,这到底行不行呢?从某种层面而言这是不行的,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家长会为其子女做出最有价值的教育选择,而政府则考虑的是最大众化的教育选择与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实施,很难兼顾个体差异及其需求,因此很难实现实质性的平等教育。事实上,西雅图案中的学生入学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长与学生的学校选择权。西雅图市第一学区的9年级学生,80%以上都是由家长与学生共同选择就读的学校。从这一点来看,它无疑能通过任何严格的司法审查标准。
另一方面,当代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与多元,传统的较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形态在逐渐瓦解,代之而起的将是各种规模小、以社区为中心或以志趣相投而结合的、富有弹性和变化的实验形态的学校。因此,父母在考虑子女最佳利益的情形下,选择适合其子女的教育形态的权利应予以保障。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选择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教育的种族多元化,由此减少司法方面的争议。如明尼苏达州的开放入学政策就值得很多州学习。美国教育部前部长罗德里克·佩格(Roderick Paige)认为,“开放入学是让其家长自由选择学校,这是一项‘新的公民权利革命’”。为此,学区委员会在开放入学的原则下,建立完善的学校选择信息系统,以增进家长对各个学校状况的具体了解。如公开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教学评价结果、课程规划以及经费运用等,以利于家长尤其是在文化资本方面处于劣势的家长能够做出明智选择,由此克服过去由家长之间口耳相传信息所导致的盲目择校。
(三)基于种族考虑的办学多元化
西雅图案判决认为,由于一名申请者的种族背景而获得“特殊优待”,从而使另一名申请者在竞争中失败,这违反了种族平等原则。因此近年来,为了回避由于单纯追求基于种族平衡的多元化而带来的争议,哈佛大学在学生录取方面扩大了多元化的概念。他们认为,多元化包括经济、种族和特殊才能等因素,在其录取计划中并不额外保留名额给特殊种族,但申请人的种族背景可成为其“加分因素”(plus factor)。学校会综合考虑所有多元化因素,种族只是多元化的诸多因素之一,是否录取主要取决于每年申请学生的种族比例情况。这种方式将每个申请人都当作一个个体对待,并不只考虑种族因素,这并没有侵犯宪法第14条所保障的个人权利,即平等权,而且扩展了“多元化”内涵。
由此可见,除种族因素外,多元化教育还可以表现为很多形式。学区与学校应致力于探究如何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以满足学生与家长的期望与需求。例如,以学区教育委员会为主导,先在经济条件不好或学生严重流失的地区设立如音乐、艺术、体育以及信息教育等的多元化的公立专科学校,使学区里所有学生都可以公开选择学校,并补助较贫困家庭的交通费,以利家长们在选择学校时不受经济背景的限制。这一举措,虽蕴含着基于种族的考虑,但实际却又不完全指向种族的多元化,而是针对弱势人群以及个人的特长与爱好,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地引导和帮助,并且为受教者提供接近、了解进而欣赏其他文化特质的机会,进而培养其与其他不同文化团体或个人相处的能力,而这也正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旨。
(四)体现机会均等的教育资源分配
之所以提出教育机会均等是因为教育机会是有限的,这是由教育经费的有限性造成的。人们必须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其能运用到每位学生身上,尤其是弱势的少数族裔学生。而政府的积极干预则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因为教育差异往往与地域、人口、交通乃至资源分配密切攸关,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教育行政力量重新分配与合理使用教育经费或资源,使教育水平落后的学区与学校能够获得较充分的支持,以改善学校教育的整体条件,进而改造社区环境,并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同时,还要补助贫困家庭学生的交通费或者提供校车,避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不能受到适合而且良好的教育。资金投入应针对贫困儿童比例大的学校,由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大多是少数族裔或移民儿童,因此少数族裔是这一政策的重要受惠对象。此外,《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以及奥巴马政府对此法案的进一步修订,都在强调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例如,根据规定,如果一所学校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达到40%,该学校就可以利用政府的扶助资金,为全校儿童提供额外教育服务;如果学校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比例不到40%,或学校不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辅导计划,就可以利用这笔政府资金,有针对性地对学业失败或学业有失败危险的儿童进行额外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