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范文
时间:2023-03-20 07:4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寒风吹过,定格的画面不会破碎;雨打日晒,定格的画面永不泛黄。岁月流逝,定格的画面仍旧鲜明,于记忆中久存不去。
一,生死一瞬
2011年某日,七月的毒阳烘烤着高楼,两岁的孩童耐不住酷热,从11楼的窗户里爬出来,邻居搭救失败,使得孩子从窗内跌下。顷刻间,一切静止了。太阳仍旧是那么毒,路人停在楼下,瞠目结舌,面面相觑。孩子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或许还有几秒种就要落地了,耳边传来搜搜的风声,夹杂着令人心痛的哭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只两个保安跑来,在楼下叫喊着。死神的脚步近了,孩子已哭不出来。
什么声音也没有,或许也就差两秒钟,最不希望的事就要发生了。不,没有,嗒,嗒,嗒的脚步声传来,一边是甩掉的高跟鞋,一边是扔下的菜篮。最后一刻,是她,吴菊萍,闯进人群,用手接住了孩子。这一瞬,在我脑海中定格。
二,永久的姿势
几分钟前,暮春的柳条还在拍打着鳞次栉比的大厦。校园内飘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往常一样,和蔼的教师走上讲台,开始讲课。柳条仍在拍打,可它没有料到——几分钟后,地动山摇,大地发怒了,狂烈的摇晃着身躯,那柳条随着柳树倒在高楼下。琅琅的读书声化作了长串叫喊。几天后,大堆的瓦砾被抛开,露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师,谭千秋,双臂伸平,身下护着的是4个孩子,而他的后脑被石头砸的严重凹陷。这样的姿势令全场震惊,没有人说话,消防官兵为之感动,老师的学生为之落泪,时间为之定格,它深深地留在我记忆中。
三,76秒
11点39分24秒,一个块状物体,穿过挡风玻璃,击中吴斌腹部。吴斌先用右手捂住腹部,挣扎着将右腿伸长,踩住刹车;
39分52秒,吴斌解开安全带;
39分55秒,停车,左手拉手刹;
11点40分05秒,非常想努力站起来,告诉乘客注意安全。
最终,倒下。
这一段录像,资料,定格在我心中。
……
篇2
在记忆的长河中,时间的飞逝与我擦肩而过,那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在我身边萦绕着我,但只有一条潺潺的小溪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它如同春雨绵绵,无时无刻滋养着我的心田。
那是一个阳光充足的下午,和煦的春光照耀着大地,像洒满了碎金,温暖的春风抚摸着我的脸颊,我正惬意地坐在石径小路的长椅上,细细地品味着春光,心里暗暗想着:多么美妙的日光浴呀!正在这时,我听到了一首清脆悦耳、宛转的歌声,我左顾右盼寻找这声音的来源,突然,我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的脸皱巴巴的,手上生满了老茧,他拿着一个琵琶,闭着眼睛,弹着一首凄凉的乐曲,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个聋哑人,他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离开了人世,我的心不禁充满了悲悯,眼泪一直在我眼眶里打转,几滴晶莹的泪珠不禁夺眶而出,我将自己的“仓粮“放到了他的碗里,他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如同秋天的一般,那么灿烂、那么坚毅。我也笑了,一边奔跑着,一边不时地回头看着他,跟他做着离别的动作,“啊”我一声惨叫,摔了个“狗啃泥”,我痛苦地在地上蜷缩着。老爷爷见了急忙放下琵琶,疾步赶到我跟前,他弯下腰,一只腿跪在地上,一只腿半蹲,整个身子微微前倾,用手拍拍我的肩膀和蔼地问:“小朋友,伤口疼吗”,我摇摇头,他仔细地看了看我的伤口后颤颤巍巍地向药房走去,用他的“血汗钱”帮我买药,为我涂抹伤口,突然我的鼻子一酸,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时间仿佛为我一刻停留,那一刻,深深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四年级:夏玉清风
篇3
曾经花前月下,曾经祈愿永远,那些温暖的往昔,一转身已是曾经的模样。只需一次的曾经却改变了全部的未来。反复纠结于同一问题:如果不能相濡以沫,是否相忘于江湖?如果人生不相逢,又何有相濡以沫的际遇?人,总是个矛盾的个体!既已错过,便不愿再见。只怕再见的已不是昨日的欢歌。只怕相见不如留在记忆里的美好,只怕相见的人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只怕相见失去了最初的感觉。于是有人说相见不如怀念,怀念那永恒的曾经!于是有人选择你往西,我往东,不再回头,不负相见。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注定要分离,时间拉开的距离让我们记忆里存在的是模糊不清,七零八散的画面。 行走在记忆里,总有美好的东西点缀在生命漫长的等待中。 所有的场景都定格在“曾经”的时空里,人们便把所有的美好尽收心底,来日方长,某一日打开心扉,那些“曾经”像是刑满释放的囚犯迷离了双眼。最终只剩下记忆里残留的余温。靠着这些余温感动自己,安慰自己,蛊惑自己那颗凋零的心。
你来,悄声无息,带着你的爱意;你走,轰轰烈烈,刺痛我的心扉。蜂飞蝶舞时,你说,就算全世界背弃我,你也会不抛弃不放弃陪我到底。如今,全世界依然在我身后,做我坚强的依靠,可是,你在哪里呢?谁曾说诺言的“诺”是有口无心的,就像烟花划过夜空,永恒了须臾的绝美,亦是一种凄美。
你是我心口的朱砂痣,红的惊艳,红的醒目。远去的脚步声淅沥了你的爱,我的痴,只留下深深浅浅的凭证。来时的路疯长满目疮痍的荆棘,失去昔日的光泽, 时光忘了带我走,而你已不在原地。错过一季清荷的吐露,相逢一树花开的婉约。踩着梦里的足迹,找不到旧时的天地。风卷云舒,花开花谢。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一直以为爱的反面是恨,恨那些想毙命当场的伤害,恨那个令自己歇斯底里嚎啕大哭的人,甚至恨那些有过甜蜜的往昔。然后将自己折腾地惨不忍睹,耗尽最后的力量。那一刻,才顿悟:原来,恨也是需要强烈感情的,比起爱,过犹不及。如若不爱,便彻底放手,漠视一切,烟消云散后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晴天。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当爱太累,当梦太远,该怎样从心底拿掉一个人才不会太难太痛。左手相思,右手相负。谁扰了谁的清梦,谁又能像落叶般从容。是怎样的开始,又该如何结束。如果来生还是今世的重复,你是否还是这样不在乎?
篇4
偶尔会在梦中轻轻呼唤,唤起深埋的爱恋,时常凝望细雨撑起落尘的油纸伞,悄悄收藏雨中的牵念。记忆凋零的路口是昨日折成的书签,泛黄的扉页镌刻着孤城的遗言。前路荒芜留不住过往的深浅。
梦中逃逸的思念,晕染了孤城的蓝天,守望的泪眼,模糊了尘封的花面。深情的挥手,是别后的流连,晚风拂去,昏暗中要怎样才能让这个空旷的堡垒没有缺陷!不过是瞬间的璀璨,仅仅偶然的擦肩,枯黄的道路是否该留下一份深情的守候,为那风筝断了线,挽住流年逝去的颓然。孤城的泪,无声的雨,滴落一场久远的沉眠。
倦怠的心沉默于寂然,苍白的话语凝滞在唇边,流星划过的夜空,驱散了昔时的牵盼。微风轻抚笑脸,细雨散落笔尖,湿润的视线望不到孤城的彼岸。花语流年,颓废的容颜,暗淡了孤城远望的双眼。
将思念藏在幽暗的角落,把心语寄存于流连忘返的瞬间,循着匆匆的脚步,带着梦中的守候追寻短暂的笑颜。从不知来时的路有多远,也许一切未曾有过开端,只是这个神秘的孤城堆积了太多记忆的碎片。从未曾走远,却永远看不见,看不见明朗的双眼,看不见烟雾弥漫的天空究竟还有多少未曾数尽的思念。
泪水滑过眼角,撒满昏黄的天,是清风带走了眷恋,留下了永久的期盼。如果风筝不曾断线,那么路边的花草是否还会香艳如前。是身躯经不起孤城的幽暗,是爽朗的心失去了坚定的信念,一切如旧,风景如前,只是距离太远,一切早已凌乱。
将所有的记忆定格为一幅画面,用浓艳的墨彩涂鸦每一个片段,采撷路边的花草装扮城角的思念,在梦中演绎每一幕相识的瞬间。等待,等待下一次晚风的到来,把那些书中的预言送到孤城的彼岸。为那路过的悄然,珍藏一份无声的孤盼。
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不必要知道前面的路还有多远,也许不曾看见,然而一切又会在晚风拂去的瞬间变得清晰耀眼,只是那时的笑脸早已隐匿于荒废的孤城畔。
谁的泪水滴落窗前,沾湿了凉薄的思念,谁的画笔丢落在心田,晕开了一撮无言的迷恋。孤城的雨洗尽城外的缠绵,在昏暗中淹没了城内的缱绻。
篇5
1.从形式上看,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在内涵上有共通点 组织记忆有三种形式:
(1)精神层面的记忆,比如组织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2)物质层面的记忆,即组织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包括荣誉、成果、制度革新等。
(3)制度层面的记忆,即组织存在的行为规则、规章条例、办事程序和惯例。同样,大学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可分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次。从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的形式上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和思想、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物质文化主要指物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和一切环境设施,包括课程和专业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校舍建筑、实验(实训基地)等校园环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措施、各种规章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和传统风气等行为方式,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因此,校园文化在形式上的分类与组织记忆的存在形式在内涵上具有共通性。
2.从特征上看,校园文化和组织记忆都具有历史性
组织记忆是组织内部一定历史阶段特定时间所记录下来的人与事的活动和信息积累,是学校事件和实践活动等历史事实的体验性记忆。而校园文化,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由于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时代性,它们都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积累的产物。这些文化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所以,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3.从内涵上看,组织记忆是建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素材
一所大学的组织记忆是组织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师生对学校过往事件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可以说,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要构件和主要通道。
(1)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校园文化的建构首先要从学校历史中寻根,通过回味历史记忆、寻求教育价值和社会需要,形成组织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建构校园文化,不是毫无价值地选择坚守史实,而是需要带着集体情感对其进行重构,根据师生的身体实践、心理体验寻找鲜活灵动的故事,并从中分析师生实践活动中隐藏的群体的价值取向。
(2)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件。校园故事、典故、建筑遗址和关于壮大、变故和发展的学校记忆的创造,是学校记忆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产生、选择和聚合的过程。通过讲述历史、展望未来,把过去带回现实,建立自己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通道。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对老一辈积存的文化内容加以价值审视和评判,经过“文化再造”后选择性地传播给后人。这个文化的审视和评判的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和遗忘的过程,也是学校的历史记忆被取舍、认同和接纳的过程。因此,新的理念和文化的引进必须经历记忆的改造,通过师生员工个体与集体的创新、批判和吸收等过程,实现成功的变迁,真正成为学校的历史文化。
二、组织记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组织记忆是学校发展创新的关键要素
历史记忆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需要历史记忆来参与建构。
(1)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活史料。历史记忆是成员集体对学校过去发生的事件、活动及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所持有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记录在师生员工大脑中且已得到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其中蕴涵的价值,是学校发展的原养料。学校的发展必须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新的观念的和谐,并在当前的社会境遇下,根据外部变革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与习俗进行转型、改造或者重建,使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
(2)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准过程。《文化的记忆》一书分析了文化记忆的形成过程: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再通过沟通和分享形成文化记忆。这个不断变化的认同过程是记忆选择和更新的过程,也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准过程。由此,学校记忆的形成过程也是师生员工在记录校园事件中不断认同和更新记忆的过程。
(3)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记录历史是用来反思的,反思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因此,组织记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拷贝,不只忠于“过去”,还要忠于“未来”,要通过学校记忆来总结和反思经验与教训,选择与融合新的内容,通过历史记忆的各种养料滋养新的发展,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记忆。
2.组织记忆是引领教师成长的主要资源
集体记忆是组织个体记忆中雷同的部分,个人记忆需要来自共同存在的集体记忆的引领。
(1)学校记忆是构建教师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体记忆由教师个体一代代地传递,教师记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集体记忆的框架内完成。某种程度上,教师在传承过程中会持有私人的喜好和情感,教师对学校记忆的个体认同、感知和加工过程也即教师文化的形成过程。
(2)学校记忆是指导教师实践的一种策略。学校记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智慧或教训等有关。这部分记忆由于贴近教师的实践和心理,如作为培训教师的基础材料,将会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
(3)学校记忆是润泽教师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基于过去的集体意象。这种意象体现了诸多关于做事方式和价值追求等的文化形态。记忆形成的过程并不止于建立记忆,还在于在教师中培植和形成共同愿景、共享价值观的过程中,并逐步形成这个年代教师发展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滋养学生成长。校园是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生故事的地方就是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发生在校园里的记忆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
(1)学校记忆是教育对话的基础。从师生共同拥有的记忆中找到教育对话的起点、共鸣点,建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用学校关键性事件、集体体验和校园时空记忆等作为课程,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校记忆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校园生活的元素非常丰富:有校园环境的变迁,有记忆场所的更替,有感人的励志故事,有探究成长、解决情感问题的案例,也有面临困难、遭受挫折的教训和典故等,处处包含为人处事的典范和学习实践的生动事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学习和生活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养分”。
(3)学校记忆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在学校的框架内,学生只要还在校内,他们的话语体系、行为举止和言行习惯就十分契合。可以说,学校和教师、学生构成了一个整体。师生在校园的学习与生活画面,构成了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记忆,而这些记忆又构成了学生群体文化。
三、组织记忆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构思路
1.以组织记忆方式架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建有多种思路。常见的一种思路是用理性的方式来架构,通过提炼校园文化的总体状况,然后区分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从中细化出多种文化类型。这种方式虽然全面,但却有可能忽视一所学校生动的活动事实与人物。另一种思路,则是以组织记忆的方式,也即校园事件讲述、交流、回顾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方式立足于某一所学校的活动事实,在每个人的感同身受中形成对学校文化的丰富记忆。从组织记忆方式入手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
(1)收集和整理学校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叙述。召集历经学校重大事件和熟悉学校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进行集中讲述、讨论交流,分享发生在校园的代表性事件,并把这些事件加工成若干完整的学校故事。
(2)提炼学校精神,将学校故事和师生员工的体会、感受与叙事整合在一起,从中梳理出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对频繁出现并能代表故事精神的词汇整理加工,提炼形成学校精神的基本词汇。
(3)展开学校精神,即从中引申出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价值体系的思路。而且把每种文化形式都用一个或几个学校故事作为解释。虽然这种方式应用得不多,但却不乏成功运用的例子,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的《北仑冲击波》一书,就是作者通过手中的笔,讲述了一系列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历程中,充满智慧的能够代表宁职院文化特色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回忆、有反思,也有构建,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宁职院这所特色名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更新与成长。
2.以组织记忆助推校园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校记忆纷繁复杂。引导学校记忆是学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善于运用梳理、定格和丰富学校记忆的方式,来重构、优化校园文化,推动师生精神世界的提升。
(1)梳理学校组织记忆。可以通过集体梳理、提炼提升,形成完整的集体记忆,让零散的记忆接上“记忆链”。具体的做法:建立学校记忆整理机制,可以将学校师生中的核心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分享活动。通过举办恳谈会、节日茶话会和离退休教师座谈会等,共叙学校重大事件,联结个人记忆,延续集体故事。每学期回顾一些专题活动,建立梳理集体记忆的良好机制,定期评选重要事件和印象人物,每两年编辑汇集学校记忆文本,引导师生定期回顾、总结和反思,积淀良好的学校记忆。
(2)定格学校组织记忆。将学校记忆存储为固定档案,帮助定格,促进保持。可以建立三种记忆定格:
①物质载体符号定格。将学校记忆符号化,借助校园物质载体来保存,如编辑出版校报、校刊,建立校史室和荣誉室,开辟师生作品纪念馆,搭建学校记忆墙,编辑学校老照片,为优秀学子和教师塑像等。用这些载体记录历史,促进学校记忆的定格。给予学校环境和活动丰富的文化符号,提升校园人物和事件的文化味,让学校记忆更鲜明、厚重。
②网络信息虚拟定格。建立校园网站、微博或微信平台,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的资讯、图片、纪要等,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终端实时传达,供大家浏览和欣赏交流。
③活动仪式定格。构建特色记忆场所,保留和繁衍集体记忆。比如在一些特定场所,坚持举办某个纪念庆典,开展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活动或教育仪式活动,通过仪式的演练来唤醒、保持和传达学校的活动记忆,维持记忆场所中积累的集体记忆。
(3)丰富组织记忆。通过对记忆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和充实,再生新的故事,并以此来建构内容丰厚的学校记忆。
①创造活动,增加学校记忆。想方设法创设环境和条件。根据师生需要,强化参与式活动。每次活动组织让尽可能多的师生参加,增强文化活动的辐射面,提高事件的效度,让集体活动留下的记忆更广泛更深刻。
②引入社会事件,推动实践探索。学校要顺应国家和地方需要,服务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拓宽师生视野,开设时政讲座和论坛,组织师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剖析、探究和亲身实践,促进大家对学校记忆进行历史节点的解读和建构,丰富其内涵,让学校记忆具有历史空间感。
③创新组织记忆。封闭和保守的学校记忆必然导致学校停滞不前。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对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提升学校记忆。在学校重大转型和提升时期,对学校记忆产物,诸如文化符号、制度规章、教育活动和传统仪式等,进行系统性清理,剔除教育功效不明显、时代感不强、过时了的内容,搭建顺应时展的记忆框架。通过重组和创构,建立学校新的记忆体系,推出新的文化产物,引发新的思考,满足新的需求。
四、结语
篇6
可是总有某个地方,有着一个人和你拥有同样的感受,受到同一朵命莲的牵引,即便是行走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上,也终有一天会撞在一起.
梦中的我仍然维持在记忆中,我努力撷取那一丝思想的纯净,不让它散去,因为我知道,散去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无论是我还是任何其他的人,面对记忆这种东西都显得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平静地生活下去.然而这几天的梦竟都平淡到没有一点一滴值得注意的地方.和平常一样的生活,时间却出其意料地消逝得很慢,画面上开朗爱笑的我似乎不是自己,或许是第一次从侧面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审视.但为什么一点相识感都没有?宛如两条毫不相干的生命.
像是无声电影,我坐在屏幕前观看着主人公平淡的生活,真实的生活亦不过如此.似乎我的梦是没有声音的,看得到快乐,却听不到.
人生来就是悲伤的,有些人却可以摆脱这种悲伤.
悲剧与喜剧的不同就在于喜剧重在结果而悲剧重在过程,而就在这样一个过程里,让我学会很多东西.感情,是一个深奥却结构简单的东西,却能在悲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展现感情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
记住的,是不是永远都不会消失?
我守护如泡沫般易碎的梦境,
快乐才刚开始,悲伤却早已潜伏而来.
——几米《月亮忘记了》
人性究竟是多么不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淡漠到极点的时候依然不被大多数人察觉,这或许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哀给我们带来的不幸,由人性的淡漠所组成的不幸,从各个角度去看,都让人感到无可救药.
记得在写作文的时候曾经说,“总是感慨与学习的繁重,学校的重压,殊不知这里正是培育我们成长的摇篮……”其实当时心里并不是这样想的吧,因为每天都恨不得学校倒闭.然而考场作文抹杀了我真实的感受,所以才觉得恶心,总是压抑着自己的想法,多年下来,也难免有些心伤.
酝酿了太久的悲伤,通过文字宣泄出来后多少让人感到窒息与不羁.
有时候会感到恐惧,不知道自己究竟是那个满脸忧伤,穿梭在形形人群中的黑暗;还是那个不谙世事,运用天生的搞笑天赋游走于华美梦幻中的光点.或许什么也不是,因为它们组合起来的答案只有一个:空集.
空洞到没有一丝色彩的阴暗.
篇7
那时候我读小学三年级,学校离家大约有二、三里路,是一个单人复式点小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只有二十几个学生,都由一个女老师教。老师姓余,高挑挑的个儿,短头发,脸圆圆的,经常穿一身素净的白衣黑裙。她上课的时候,脸上总挂着舒心的微笑,像晴日里的天空,让人赏心悦目。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个美丽文静的人。她有一个儿子,与我同岁、同级,名叫阿兴。阿兴和我还有我的邻居柱子是最要好的朋友。
每一次上学放学要经过那个叫桐树坡的地方,坡下有一条小溪,溪水欢快地流淌,岸边绿草如茵。靠山的一边,长着一排高大而又鲜亮的油桐树,另一边是稻田。搬开溪中的石头,可以捉出螃蟹,据说经常吃螃蟹的人就会力大无穷,我们就常常把活螃蟹的爪子掰下来生吃了。在稻田里能逮到泥鳅和黄鳝,回家后便可以好好地打一顿“牙祭”。不过我们最喜欢的还是上油桐树玩,因为油桐树是一棵挨着一棵的,每一片树叶儿都像一把团扇。叶儿交织着,穿插着,重重叠叠密得不透缝儿,躲进油光光、鲜亮亮的树叶中,树下的人是很难发现的。秋天,树叶飘零,满树满树的桐子像红灯笼一样挂在枝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有时我们爬上树顶在柔软的枝条上晃悠,我们叫“坐飞机”,或者使出吃奶的劲儿吼他一嗓子,我们叫“嘟牛角”。有时又从油桐树舒展的枝丫上拉下一根绳子“荡秋千”,从小溪这边荡到那边……
忽然有一天,一窝土蜂闯进了我们的乐园。将它的巢穴安在一棵油桐树下,挑衅似的盯着过往的行人。
土蜂是那种贼头贼脑的小蜂,别看它小,蜇起人来可厉害啦。阿兴介绍说,土蜂不像蜜蜂,蜜蜂蜇了人,它自己的生命也耗尽了,但土蜂却可以反复蜇人而不死掉。一群土蜂能把一只小牛犊蜇死,他爷爷亲眼看见却不敢去救。没办法,我们上学放学就只好绕道而行,最苦的是再也找不着这么好玩的地方了。
怎样才能赶走这些坏蛋呢?我们站在远处苦苦地想着。
突然,阿兴像想到什么妙计似的一拍手狠狠地说:“我们来干掉它!”
“怎么干?”柱子晃晃膀子问。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阿兴神秘地眨眨眼睛。放学后,我们三个悄悄绕到蜂巢对面,在溪边的绿草丛中潜伏下来,阿兴让我去挖些泥来,原来他的妙计就是用稀泥把那个蜂穴堵住。柱子的任务是砸稀泥,因为他臂力惊人,砸石子的准头也好。
蜂巢周围没有一点儿动静,阿兴看准时机,喊一声“打”,柱子一扬胳膊,一团稀泥飞了过去,“啪”地一声正中蜂穴。
强烈的震动使土蜂觉察到了危险,先是钻出来七、八只,一会儿蜂巢周围已聚了一大群。它们左盘右旋,好像在寻找他们的敌人,有几只还向我们潜伏的地方飞来。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见阿兴和柱子像两块石头一样卧在那里,我也只好强作镇静不吭声,可是越来越多的蜂飞过来,在我的头顶上嗡嗡地盘旋,有几只还在我的头发上停下,爬过来爬过去,似乎要钻到耳朵里去……我怕极了,大叫一声,跳起来就跑,顿时,像是得到了什么命令,那些寻找目标的土蜂一起向我扑过来……
这时,山坡上那棵高大的油桐树下突然闪出一个人来,高挑个儿,一身素净的白衣黑裙,双手飞快地挥舞着两把青树枝,发疯似的扑打,把追赶我的土蜂挡住了。霎时,满天飞舞的土蜂就将她团团围住了。
“快,快往家里跑!”余老师的声音里满是焦急。
我哭喊着跑回家,书包和鞋子早丢了。外婆见了,大惊失色,摔了芭蕉扇,张惶失措地跑到屋后摘了一把野葛叶,揉碎了敷在我的伤口上。
天快黑时,柱子回来了,拎着我的书包和鞋子。听他介绍说,因为他始终伏在原地未动,野峰没有发现他。阿兴见他妈妈被土蜂围住脱不开身,就冲出去想救他妈妈,但刚跑了几步,就被土蜂四面围攻,蜇得他在地上打滚。我们的哭叫声惊动了住在桐树坡的谭爷爷,他拿来一包“六六六”粉撒向蜂群,才把这些野蜂赶走,然后把余老师和阿兴送到医院去了。
第二天上学后没见着余老师,我知道老师肯定还在医院,几个同学约好去看老师。到了医院里,见余老师和阿兴果然还躺在病床上,床前挂一瓶液体。他们的脸肿起老高,眼睛眯成了两条细缝,脸上不知擦了些什么药水,青一块紫一块的。余老师见了我们,勉强笑了一下,对我们说:“你们回家去复习功课,明天继续上学。”
以后的日子跟过去没什么两样,余老师给我们上课时,脸上仍然挂着晴空般纯净的微笑,我们几个小伙伴仍然喜欢在桐树坡玩耍,没有责备和埋怨,只有欢乐和快意。只是,在我的脑海里经常出现这样一幅图画:鲜亮的油桐树下,文弱的余老师穿着一身素净的白衣黑裙,手里挥舞着两根青树枝,向着迎面扑过来的一群野蜂奋力地冲杀过去……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羡慕老师,羡慕老师的文静美丽,羡慕老师的知识渊博,更羡慕老师的勇敢无畏。
而今,时空拉开,视觉变幻,当我真正成为一名老师后,每每打开这段珍贵的记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特别亲切的情感,将不堪忍受的平凡日子,蕴积出“平淡是真”的温柔体验,把令人落泪的挫折与忧伤,化为对成功的追求和快乐。
篇8
关键词:翟永明;静安庄;早期诗歌;第二月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03-02
解读一首诗歌,如果脱离了诗人的创作背景或是意图,诗歌的解读就成为了无头之躯。因此本文的脉络安排,会先从诗人的创作心路开始入手,继而将身处于今的诗人对当代诗歌的“诗性”看法进行简单的阐述,再透过对《静安庄》创作意图进行剖析,最后才进入具体诗歌解读的程序。
一、诗人翟永明的写作心路剖白
翟永明认为诗歌写作是一种心理创伤的治疗过程,这种治疗并不是让你忘记过去的那些心理伤痛,而是让你在正视的基础上更好的以另外一种方式来接受过去,接受伤痛的记忆。离开过去现实的诗歌精神,将会是空虚且无聊的,翟永明觉得写作必须先为自己立心,这个“心”是创作的根本,必须明确为何自己要创作,才能更好的走创作这一条路。诗人的创作时间分为早期的80年代和后期的90年代至今,这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整体风格虽变化不大,但还是有绝对区别的。笔者个人比较喜欢她早期的诗歌,诸如《女人》、《黑夜中的素歌》以及《静安庄》等。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与过去的记忆挂钩的,有些记忆并不是她亲身经历过的,而是在她生母的转述下间接成为假想的记忆而存在的,例如对于《静安庄》的内容叙述,就带有她生母故家记忆的色彩。
二、诗人翟永明对当代诗歌“诗意纯粹性”的理解
为何要说到这个“诗意纯粹性”的问题?这与笔者今天所要阐述的诗歌是离不开关联的,对于当代诗歌的尴尬处境,翟永明自有她的一番理解。翟永明曾说过她的作品离政治是最远的,因为她看不透政治里边那种太过功利的东西,参不悟因此敬而远之,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政治的缘故使其不得不走向了乡村,知青下乡便是那时她的归宿,她将一切被迫的苦难归之于诗歌的内容爆发,一切都写入了《静安庄》的诗篇中,没有了政治的味道,更多的只是弱者诸如女人的生命苦难。
翟永明作为一名生活在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中的中国都市诗人,其作品大多都建立在城市的背景层面。在当今诗坛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中,一种是提倡返璞归真的传统古典诗歌写作,另一种是诗歌应当与时代相契合的提倡。翟永明觉得“诗意”是“自然写作”的核心,而这个“诗意”,城市生活里是没有的。因为中国人眼中的“诗意”只能是存留在对古代传统的写意记忆中,那份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她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诗意,现代化和城市化便是而今我们这个时代的气质,所以这个时代的“诗意”里,必须包含除山水花鸟草木虫鱼之外的人类社会和物质生活。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意”,若要抛弃这个“诗意”去效仿古人的传统,就必须抛弃当代的一切来完成仪式的纯粹性书写,这显然不符合时代的“势”,当今诗歌的边缘化,以及城市化对诗歌造成的伤害,其实都是这个时代的诗意部分之一,因此翟永明在诗歌里头着意于“伤害”,其实是有其特殊含义存在的。
三、翟永明早期城市背景下的乡村书写《静安庄》概述
终于论及本文的主题部分,简述下笔者选择《静安庄》的另外一些原因。翟永明的作品多为书写城市,而《静安庄》则是较为特殊的存在,它属于城市背景下的农村视角,展示更多的是现代化城市化的伤害,是这个世界对于弱者的伤害,是政治对于知识分子的伤害。细究静安庄的具体地理位置:北京有一处“静安庄”,上海有一处“静安区”,却与诗人足迹无半点关联,更别说特殊记忆。若要联系到诗人知青下乡的经历,是在成都某郊区,在对翟永明的采访中,笔者得知当年她下乡地点是在新都桂林静安大队;得其“静安”二字来源。细看“静安”二意,竟有发现。“静安”本是安静祥和的寓意,但是诗歌内容却是与安静祥和截然不同的存在,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记录了诗人年轻时代留下深刻成长伤痕的地方,同时也包揽诗人生母在对作者叙述中的往年记忆。“不静不安”,便是诗人所竭力要表现的内容,诗人大胆直露,将撕心裂肺的那种疼痛,用汉赋般铺排的独白式音调唱出。这组诗中的主体单一,只能看到作者个人在记述在感官,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倾诉对象丧失,在里边我们只能看到诗人的呐喊“我无助”。
这组诗取材于诗人下乡的知青生活,完成于1985年,与同年代的其他知青题材作品不同,显得更为遥远神秘和陌生,有学者称带巫术色彩。翟永明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叙述视角,完全出自对诗人个人独立体验的尊重是笔者选择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在对12个月完整且不同的自然时序描写中,一方面有女性发育的身体叙述,也有复杂的外部历史场景变迁,这里边还有静安庄内形形的人,也有对应发生的民俗、丧葬婚嫁等现象。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的叙说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乡村闲适自然悠闲的记忆,而是将“黑夜”“女人”和“死亡”结为一体,静安庄里承载了女性裸的生命体验还有潜隐的性别情结,在这里,女人内心叛逆不安且愤怒跃然纸上。而那些生到死、血与泪、身体与生育一系列不足为外人道的生命体验,在翟永明的诗中全然道出,以至于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到诡异阴森且附带撕裂的痛楚。
四、《静安庄》其一《第二月》诗歌解读
一开始在序诗中,诗人已然充分将那种“将空间溶解在时间中”的表现手法凸显出来,“我十九”,将组诗的叙述视角完全定格在诗人十九岁那年。“谁能料到我会发育成一种疾病”,“发育”本是一种美好自然向上的寓意存在,但是在这里诗人无望的点出了发育的最后结果竟是一种“疾病”,“疾病”来源于这个养育我“发育”的“静安庄”,作者这里写到了在希望里看到绝望。
作为出使静安这座古老村落的年轻使者,诗人带着她那个年龄里唯一的资本,一双紧闭的双眸和一对善于捕捉声音的耳朵。命运将她安排到这里,她顺从,但是却不听从。在诗歌中诗人用“倾听”来唤醒自我的意识与性别意识。“从早到午”,又是一个利用时间将空间转换融合一体的写法,在这个早到午的时间里,诗人“走遍了整个村庄”。“我的脚听从地下的声音,让我到达沉默的深度”,1974年的特殊时期,祸容易从口而出,于是年轻的身体只能以“倾听”作为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无论走到哪家门前,总有人站着端着饭碗,有人摇着空空的摇篮”,这是真实的乡村生活写照,诗人无意符合主旋律,于是这些现实主义的写法就如同杜甫的“三吏三别”一样触目惊心。“走过一堵又一堵墙,我的脚不着地”,这是一种怎样的经过?脚不着地的感觉的虚无缥缈的,毫无存在感可言。“荒屋在那里穷凶极恶,积着薄薄红土,是什么挡住我如此温情的视线?”将荒屋存在的姿态人化,穷凶极恶挡住了来自人类的我的温情视线,以无生命气息的冷漠来阻挡有生命气息人类的温情。“在蚂蚁的必死之路,脸上盖着树叶的人走来。向日葵被割掉头颅,粗糙糜烂的脖子,伸在天空下如同一排谎言,蓑衣装扮成神,夜里将作恶多端。”诗人用极为荒诞、惨烈且恐怖的语言,每句话都自成一个画面,脸上盖着树叶,当然只有死人的脸上才会被覆上树叶;向日葵被割掉脑袋,显示出其粗糙糜烂的脖子,这些都是形象化的人类,假可以乱真,真可以乱假。极为夸张的将静安庄的恐怖神秘阴森描绘出来,诗句里都有最真实的乡村片景,诸如“蓑衣装扮成神,夜里将作恶多端。”在对翟永明的采访记录中,笔者得知她对黑夜其实抱有一种恐惧的心态,那时在静安大队独自行走,于暗夜里知青开会必经的坟地是她的梦魇,她在纸上对黑夜的书写,其实是一种对抗黑夜的方式。笔者对这种心境颇有体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某些诚惶诚恐的东西,为了逃避而走进文字世界,企图透过文字世界来澄澈内心,进而在内心寻求对抗恐惧的良方,这时文字已然成为一种治愈良药。
而在第二节的诗歌内容中,出现了二月里的风俗传统节日:寒食节。何谓寒食节?寒食节一般是当地人上坟祭拜先人的节日,禁烟火且只吃冷食,在清明节前夕。“村里人因抚慰死者而自我克制”这里书写的是村里人对于死者的慰藉和哀悼,但是诗人在寻找,却发现“总带着未遂的笑容”,本想发自内心的为这哀悼先人之景抒怀,未料却是“内心伤口与他们的肉眼连成一线”,因为发现了村里人的虚伪。在“内心的伤口与他们的肉眼连成一线,怎样才能进入静安庄”这句中,诗人已然身在静安庄,但是却发出这样的疑问,在荒诞年代被安排在静安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始终无法被真正接纳,这时候写出了知青的困惑和迷茫。“尽管每天都有溺婴尸体和服毒的新娘”这句写出的是乡村对生育(婴儿)与性(新娘),生命种子(婴儿)与生命基地(新娘子宫)的摧毁,同时也是诗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一个年轻19岁的女性,待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是否也会被同等级无差别的对待?寒食节里头村民对逝去的死者进行抚慰,为着他们而自我克制,他们相信死者能够得到永生,却对于婴儿和新娘的生命视若无睹,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也是虚伪无望的象征。
第三节中,诗人是回归女性躯体来展现诗歌内涵的,首句点明诗人的反抗意识:“他们回来了,花朵列成纵队反抗。”而在“分娩的声音突然提高,感觉落日从里面崩溃。我在想:怎样才能进入这时鸦雀无声的村庄。”这时又出现前后的矛盾写法,这种矛盾看起来却是理所应当的,分娩的声音应当是撕心裂肺的叫喊,连落日都能够在里面被崩溃,但是诗人却在最后说这是鸦雀无声的村庄。这个“鸦雀无声”,其实是一套假动作,是抒情主体的务虚动作用以阐释作品内容,对于这样残酷暴戾的现实,诗人宁愿闭目不看,在内心将这种虚幻的个体感官独立起来,与黑暗的力量抗衡。对于外界的纷纷扰扰,诗人以鸦雀无声的力量尝试着对抗。充满了绝望的气息但是却尚存惊喜,由于闭目,听觉便会变得异常灵敏,更能够清晰的辨清外界的真实。
五、结语
翟永明笔下的静安庄,其实是承载女性生育、血与死亡的生命经验生死场,在与题目冲突的背景下,将一个被安顿在静安庄的少女使节那种焦躁不安紧张彷徨的心境刻画出来,绝望却又真实。因此《静安庄》组诗也是被公认为翟永明早期最成功最出色的作品之一,笔者从自身的理解角度出发,对该组诗的第二首进行简单的阐释,旨在更好的分析总结翟永明这位当代著名女诗人的写作心境。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潜意识;非语言性;艺术创作
一、潜意识是什么
(一)广义的潜意识
潜意识这一概念宽泛地说,可以追溯于人类开始使用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如语言、文字、图画等,来表现其含义,使其充满象征性,通过特定的形式使在日常生活中被广为人知。除却约定俗成的意义之外,某些词汇往往还有特定的含义,如我们所熟识的梅、兰、竹、菊,它们在平日是为大众所喜爱的植物,但也是历代文人在绘画、吟诗作赋中所喜好的“四君子”,借以抒发对“傲、幽、坚、淡”的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因此,当语言、图画,或者其它可代表的介质蕴涵着某种更为明确地含义时,那么它代表的就是象征性的词,或者是一种意象,构成一种“潜意识”体。
(二)现代心理学下的潜意识
自二十世纪以来,在潜意识的研究领域,各类哲学论著、美学、心理学著作中均有提及,如科学心理学认为潜意识其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即人的某些行为,特别是那些自动化了的行为,并且不受意志控制。但真正做到有影响力的还是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古斯塔夫容格在精神分析领域下对于意识的深度剖析,从而将潜意识以理论化的形式确立下来。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以存在的形态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层面。意识指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结构,以达到通向外部世界,完成感觉器官的作用为基准,在心理上占据主导地位;处于意识边缘的是前意识,即储存在记忆中的东西,它曾一度归属于意识,但因与目前的实际情况关联不大,从而被逐出意识之外,留在意识的近处;离开意识更远、处于心理结构深处的是潜意识,是一种活动于某一时间内,但此时我们对此无所察觉,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而容格在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基础上加上了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在人类意识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积淀在潜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即“集体无意识”。因人类的意识发展是缓慢而艰难的,经历了岁月的积淀才达到我们现在的文明状态,如今的这种状态是总体潜意识的征象,而总体潜意识是不容否认的全体人类的共同财产。
(三)潜意识源起于弗洛伊德与容格之辩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中提出潜意识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现实感知的潜意识领域。这种来源的基础是源于日常,即我们的感官对于真实世界中的情景、现象作为反应之时,其以某种方式从现实领域潜伏到心灵领域,变成一种待触发式的偶然事件。另一个则是我们尚未有意识地注意到的事件,如梦境,它们从发生到结束,在我们还未意识到之时就已被同化,即醒后忘记了梦的内容,我们只能凭一瞬间的直觉来感受到这个事情似曾相识。弗洛伊德在著作《梦的解析》中对梦的重要性作出进一步阐述,将梦作为“自由联想”过程中的出发点,即“我希望紧紧追踪梦幻本身,排除一切可能由梦引起的、与梦本身毫不相关的观念和联想”。但容格不赞同弗洛伊德首倡使用的“自由”联想方法,认为是一种对于潜意识在梦中创造的丰富幻想的滥用,并做了进一步引申:潜意识领域中的任何时间都以梦的形式向我们展现,梦是探究人的象征能力最为常见的、最易普遍为人理解的、最易于接近的源泉。二者的理论在某些角度上对于“潜意识”的认知互有出入,但是也相对系统的概括了其来源与出处。潜意识由不经意间所产生的晦涩难解的思想,也可能是由模糊不清的意象,或者朦胧含糊的表征所组成。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此难以察觉,但我们的心理意识却会不经意间被影响。
二、艺术创作与潜意识的关系
(一)潜意识的非语言性
弗洛伊德认为,非语言性是潜意识的特点之一。语言中的“词语”“概念”等的使用,是以学会分析对象为基础的。但潜意识处于内心结构的深处,尚且不能严格区分出自己和分析对象,因此不能直接使用“词语”和语言的其它因素。由于达不到使用语言概括的程度,只能通过各种具象来表情事物。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灵感的涌现的根源往往是源于意识内容的潜入,又渐渐消逝于潜意识的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在不经意间,不被人所意识到的事物也同样可以从潜意识里再次萌芽、显现出来。
(二)观念的萌芽
潜意识并非只是昔日岁月的栖身之所,同样也存在着对未来的心灵情景及观念萌发的可能。瞬间的想法或灵感往往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窘境、度过难关,甚至创作出卓越的作品。在艺术自身的历史之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事实的明确证据。阿莱克斯葛瑞与妻子艾莉森的一次奇遇,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艺术。在1976年的某天,他们按照程式吞服了大剂量的LSD,并在服药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无尽的幻觉。这一经历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并赐予他们一个艺术创作主题,如他的妻子艾莉森开始绘制一种神圣的几何状格子图案,起名为《因陀罗网》,而葛瑞则开始了《圣镜》的一系列绘画。他们将这些工作都归功于服药这段时间所产生的自我顿悟以及相关的精神历程。这类经历所蕴含的意象和观念无法也不可能仅仅用记忆来解释的,它从潜意识里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可取之源。
三、艺术创作是如何体现潜意识
艺术创作首先从认知活动开始,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感触到的,但却毫无知觉印象,兴许是此刻的注意力并不聚焦于此,亦或是此时的感官、知觉所接触到的刺激过于微弱,未留下太过于深刻的印象。但此时潜意识却在此时发挥其作用,使其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进行形象思维扩散,再辅以概念、推理的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引起一定的情感体验,并采取某种态度或行动进行艺术创作。如在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中,这种潜意识便影响着其创作过程。在这系列中,杉本博司用一种看似单调的构图方式——一比一的横向构图法,将海与天分割成两个不同的色域块,以此呈现出海的不同性格特点。据他本人在个人著作《直到长出青苔》中提及,《海景》系列最早起于1980年某一夜的一次思考:“现代人可以看到与古人所建相同的风景吗?”于是借由这个想法,杉本博司开始造访世界各地,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瞬间。然而,杉本博司对于《海景》系列创作的缘由还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青年时期便移居纽约学习、生活的他,希望借由自己的作品衔接东西方文化,如同时期在西方艺术创作上颇为兴盛的极简主义与中国南宋画家马远的《水图》中绘画形式的结合。其二是:据自述是少时一次电车之旅,途径一个隧道的小窗口看见了如电影定格般流动而广阔的海洋,而这个场景则被他认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画面之一,正是这种潜意识直觉在日后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唤起了他少时的经历。少时的记忆,或是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很可能决定了他以后艺术创作的大致方向。
篇10
这是第二天军训了,丽很不开心,丽不想站在排尾,排尾都是个子矮的女生,虽然自己并不比她们高多少,但是丽觉得站在那里就似乎跟她们一样矮,丽讨厌极了军训,不过她可以看到他。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对军训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对军训的心得体会1“纪律严明!训练刻苦!内务合格……”一阵浑厚响亮地口号声,在宽阔安静的校园里回荡着,久久不散。伴着响亮的口号声,踏着整齐的步伐走来的,是十二个身着军服的青年,古铜色的脸上透露出一份刚毅自强,有些血丝的眼中闪烁着坚韧不屈的光。我们用那一双双真诚尊敬的目光目送他们的离去。
几声哽咽也融在了空气里,随着阳光散去……
“教官,再见!”我心里默念。
心里回想起军训的那一幕幕画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教官,我姓温,温暖的温,你们叫我温教官就好了。接下来几天的军训会很辛苦,你们要坚持下来。我说的就只有这些了……”看着面前这位面无表情,却紧张地低头走来走去的大哥哥,我们忍俊不禁地笑了,但第二天的训练真的是让我们一一傻了眼。
午后,烈日当空。滴滴温暖的汗水顺着我们挺直的后背流下。面前,教官大声地说着:“小碎步嘞,步子跺响点啊!跺那么小声,没吃饭是吧!手抬高一点啊!手抬那么老高你是不是要上天啊!”听着教官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趣儿的内容,我们总是会小声地笑起来。
训练间隙,教官会给我们喝水的时间。教官让我们领取各自的矿泉水,坐在地上,一边要求我们把手抬高,一边要求我们喊着:“水!我可以喝你吗?”我们当然没力气喊了。
“声音那么小,水同意了吗?”听到我们喊得有气无力,他又加了一句。
“同意了!”
“再来一遍!”
“水!我……”在喊了两三遍后,我们这才喝到了水。
说来也奇怪,平时最不待见的矿泉水,此时此刻,有了些“甘泉”之感。有点甜味的水几下入口,可别提有多滋润,多可口了!感觉竟比饮料还要好喝!
这个小细节,其实教官是想让我们懂得:凡事都要有被尊重权利。而我们,也要学会去尊重他人,即使是一瓶水!
五天的军训下来,我发现自己真的是改变了许多,从动作拖拉到迅速,从在意外表到关注内在;从不解到领悟,从柔弱到勇敢……不得不说,这一场军训真的改变了我,而教官的有些话语,不少烙在我心里。
这么多天过去了,可我却还深深地记得教官曾说过的那几句话:“能做到的事情,就拼尽全力去完成;能一次做到的事,就不要在第二次完成!”
“教官,再见……”
对军训的心得体会2暑假生活过得可真是优哉游哉。成天和同学一起到处去玩,吃吃喝喝睡睡,没人唠叨;屋子里乱糟糟的,也没有人唠叨……过得呀,真是自由自在,像这样如此享受的日子,谁愿意结束呢?
可日子转瞬即逝,两个月过去了。八月二十四号那天早晨,我还睡眼朦胧,就迷迷糊糊地被拉到了学校。
自从我们换上军装,见到教官的那一刻后,“噩梦”已经悄然开始。
第二天早晨,一阵响亮的号角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一切都躁动了起来。
大家翻身起床,迅速整理内务。刹那间:床干干净净,只留下“豆腐块”;地板已经被我们拖了一遍又一遍,没有一丝灰尘;毛巾、牙杯,齐刷刷地整齐摆放……然后关上了门,跑向楼下。
此时太阳早已升起,两百多号人,集结在这大操场上,准备迎接太阳的严刑拷打。
最难熬的下午那段时间。太阳热辣辣,仿佛正要将我们烤熟。
汗水,顺着额头滴落在地上,后背早已湿透,双腿也渐渐变得没有了知觉。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倒下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也不只一次眼前一黑,感觉就要晕倒了。但是,看着还在坚持的同学们,我还是没有选择放弃。我不止一次告诉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行!我不准你到半路退缩,你一定坚持到最后,加油!”就这样想着,站着,直至教官宣布结束。大家一个个都累得趴下了,贪婪地喝着水,珍惜任何一点的休息时间。
夜幕悄悄降临了,我们集聚在大礼堂中,唱着军歌,背诵“比一比”。那声音,响彻整个校园每个角落……
军训的这几天,时间仿佛过得格外地快。转眼,五天过去了。我们慢慢有了“小军人”的样子。在这五天的训练中,我们似乎长大了。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团结,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礼让,学会了遵守规矩……
一切的成长与蜕变都是需要经过磨练的!
对军训的心得体会3我觉得,军训便是在锻炼我们、磨砺我们,我们要想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就要勇于接受军训风风雨雨的洗礼。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坚强,能更有勇气去乘风破浪,迎接学习、生活的挑战!
初一时,我们已经试过军训了,但经过这次初三的军训,我觉得初一的军训好像对我们很放松,感觉我们像被呵护的温室花朵,很难经得起风雨的考验。而这一次的军训,才算得上是我们的试金石。
这一次的军训,要求更加严格:烈日当空,我们顶着炙热的太阳,一动不动地站着军姿,任凭汗水肆意地从额头沿着滚烫的脸颊,再流向晒得黑黑的脖子。没有教官的命令,即使汗流浃背,我们也不能用手去擦拭汗水,更不用说是活动手脚了,如果我们当中有一个人放松了,甚至是悄悄地动了,那是逃不过教官的金睛火眼的,我们便要全体受罚——跑圈、俯卧撑、蹲下起立……每一次的惩罚都会使我们筋疲力尽。这时,我真的很像放弃,但是,我心里默默地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绝对不能轻言放弃……那么我就会咬紧牙关,努力挺过去。哈哈!就让阳光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一定不会那么容易屈服的!我会坚持到底!
军训,不但锻炼了我的体质和意志,而且,对我的思想教育有了不少的影响。尽管德育课上,教官说的都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他不像专业的老师那样出口成章,也没有妙语连珠,但是,从他专注的眼神,和用心的教育里,我读懂了他,读懂了他对我们的严格要求,读懂了对我们无尽的关怀。
虽然许多道理,我早已懂得,但是在这短短的四天军训里,我发现,那些我曾经以为耳熟能详的道理,原来有了真正的意义,有了真正的诠释,直到今天,我才赫然觉得,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它们的真谛——一个人,你可以是矮小的,你可以是瘦弱的,但你绝对不能没有精神!一个集体,你可以不是最优秀的,你可以不是学习最好的,但是你绝对不能失去团结的力量!在一个部队里,在一个班级里,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你个人,你的言行举止还代表了整个集体!人不仅要向前看,有时还应该向后看一下,看自己是否错过了什么!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因为这个世界不只是你一个人……
经过军训,我们能更加勇敢地翱翔天际,搏击苍穹;经过军训,我们不再是温室娇嫩的花朵,我们能长成参天大树,迎接暴风雨;经过军训,我们人生上了重要的一课!
对军训的心得体会4说起军训,我十分感谢学校学校能够给我们高一学生这样一个感受部队生活的舞台。是我们流下了辛苦的汗水,付出了艰苦的奋斗,收获了人生那美好而有难忘的回忆。
踏入部队,一种庄严的气息感染了我们,悄悄的在我们心里留下了难以忘记的烙印。在部队,一切的一切都在跟时间赛跑,哨声就是命令。有人快了,心里还想着要更快,有人慢了,心里还想这要快点。在部队,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准备着,每时每刻都处在一种随时候命的状态。
每天对哦偶重复着训练,虽然有些枯燥,有些无味,但是每次一道拉歌时间,大家都尽情的歌唱,努力的发泄自己。正如教官们所说的,部队的生活并不是像你们想像的那样单调,无味。他们也会创造快乐,学会快乐。
在军训的过程中,我想过退缩,想过放弃。火辣辣样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汗干了又流,流了又干。地板就像一个大蒸炉,而我们却在这样一个大蒸炉里面训练,这样的训练条件让我想到退缩,想到放弃。但是看到同学们依然在那里训练,没说半句话,看到同学们在训练结束后,相互帮忙,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大家都在一起交流,因为我们都知道,是部队让我们团结在一起,是部队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是一个集体,而这个集体的组成就是由我们大家在一起组成的。每每想到这些,我原本的想放弃的念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豪,一种骄傲,因为我们是一个集体,我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集体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集体。
军训结束了,我学会了服从,更学会了履行自己的责任。因为我是在部队的训练中成长起来的,我就是一个兵,一个让祖国骄傲的兵。
对军训的心得体会5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艰辛;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经过一些事,才知道历练;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军训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短短的六天,却因为苦与累,让我们觉得格外充实与漫长。也就是因为这六天,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从军姿中寻找可能许久也不会理解领悟到的人生真谛。这次军训不光是教会了我们站军姿、踢正步,更多的是让大家在一次次历练中超越自我。在忍耐中去寻找战胜自己的喜悦与成就。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在超越中学会成长,在忍耐中体验人生。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竟成长了起来。结束了军训,却好像黄粱一梦,一切都不真实起来。离开军营的一刹那,仿佛电影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忘怀。虽然我们只与教官度过了短短的六天,感情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建立。离开教官与军营,许多人都流下了不舍的眼泪。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成长。身边,总会有人离开,也总会有新的人走入。我们要学会去放手往前看,一定会看见许多更加别致、更加令你记一辈子的风景。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要在拥有时好好珍惜与享受。
我想这次军训在记忆中永远会是一道美丽的色彩。我怀着目标而去,带着收获而回。军训,让我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目标与梦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为了达成目标的努力。有了努力,才有了希望;有了努力,才有了历练;有了努力,才有了收获。小时候,曾一次次的以为一切都是上天注定,我想的事总可以如愿以偿。随着年龄增长却发现其实上天什么也没有给我们,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人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道路是人脚踏实地的走出来的,历史是人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我们因为一次次的努力达成了心愿。在感谢上天的同时,殊不知这是你自己用汗水与拼搏赢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