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范文

时间:2023-03-22 08:2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节民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春节民俗

篇1

贴年画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民间年画从早期对自然和神o的崇拜,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和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其中,门神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题材。门神分文武两种,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武门神多为秦叔宝(又名秦琼)与尉迟恭(又名尉迟敬德)两位盛唐名将。贴门神也有讲究,一般在大门口贴的是武门神,进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门上贴的就是文门神。进门后,在屋子里面的门上,一般都会贴上一对门童,对开的年画,如刘海戏蟾等。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至宋,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但春联其时仍称为“桃符”。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规矩。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为下首。贴春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贴春联的时间从腊月二十四,扫完房屋,直到大年三十夜里12点之前这段时间都可以。

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炮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人们仍然沿用“爆竹”的叫法。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后来又叫“鞭炮”。

到了明清两代,爆竹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俗称“迎神”。

现代,人们习惯在大年三十关门吃年夜饭之前放炮,这俗称“闭门炮”,这一挂一定是红色小炮,满地彩虹,然后关上大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饮酒谈笑。到了晚上12点,再放第二挂炮,这时要放金色的(牛皮纸)炮仗,意为满地金银。第一挂爆竹辞旧,第二挂爆竹迎新。

新年首次开门,往往又要放一挂爆竹,叫做“开门炮”,放3枚叫“连中三元”,放4枚叫“福、禄、寿、禧”,放6枚叫“六六大顺”,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让炸碎的鞭炮纸屑覆盖自家门前,又见“满地金银”。

压岁钱

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我国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春节过年时,长辈会将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钱寓意着孩子能平平安安,健康度过新的一年。

篇2

民俗1 腊八喝粥

健康理念: 冬日喝粥,暖胃暖身

农历十二月初八,很多地方都有喝腊八粥的风俗,从此揭开了过春节的序幕。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寒冬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为了御寒和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抵抗力,进食营养丰富、热量较高又易于吸收的食品,是最好的养生选择。腊八粥中大多是偏于温补的食材,白米、糯米、小米、黄米、紫米等谷类可补养五脏、补益脾胃,红豆、黄豆、黑豆等豆类可健脾润燥、补血益气,核桃仁、花生、红枣、莲子、榛仁等干果可滋养肝肾、益智安神,慢火煮食则易于消化、吸收,熬好后再放入瓜子仁、松子、葡萄干、白糖等,香甜糯软,热气腾腾,喝一碗身上暖洋洋、心里甜滋滋的,正是寒冷季节的补益佳品,尤其适合身体瘦弱、肠胃娇嫩、惧怕寒冷的老人和小孩。

要注意什么?

寒凉谷物少放或不放

偏于寒凉的五谷杂粮如绿豆、薏米等要少放或不放,因为寒凉食物不适合在寒冬腊月大量进食。但对那些身体强健、素有内热的年轻人或火娃娃们来说,少放一点寒凉的食材,配合大量的温补食材,又有清除内热的辅助功效。

糯米不宜多放

糯米过于黏稠,不利于脾胃虚弱的人消化、吸收。

甜度不宜过高

容易胃酸的人,可配吃些爽口的小咸菜。

坚果需控制量

坚果补肾健脑,适合生长旺盛的孩子食用,但细水长流才好,不宜一次吃得太多,以免引发内火。

民俗2 二十四,扫房子

健康理念: 洒扫除尘可防病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腊月三十除夕,洒扫庭院、居室,做个彻底的大扫除,是迎春日的惯常节目。洒扫除尘的习俗来自远古的尧舜时代。

其实,洒扫除尘就是大搞环境卫生。古人不清楚很多瘟疫、疾病是由身边滋生的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发的,有时荒唐地用疫鬼、邪祟来解释,而生活经验却告诉大家,洒扫除尘是预防瘟疫、疾病的有效方法。今天,人们难得古人的冬季农闲,但在春节来临之际,抽出时间做个彻底的大扫除,仍是明智之举。

要注意什么?

扫除时尽量减少灰尘飞扬

不要让孩子身处扬灰中,免得沾染有害物质。因为孩子活动多、出汗多,衣服上、皮肤上更容易吸附灰尘。

不便清洗的物品拿出来透透气

一些平时不便清洗的物品如孩子的床褥、图书等,可以拿出来吹吹风,或者放在阳台上晒晒太阳,尽量不要留下清理的死角。

民俗3 挂福贴联

健康理念: 驱逐害虫

节日里户户张灯结彩,要在住宅的大门贴上红纸黄字的喜庆春联,剪出精巧的红纸窗花贴在窗户中央,或者干脆在黄纸上写个大大的红色福字,倒挂在门楣、房脊、橱柜上,显示福气到家,更添喜气。

古时候,流行黄纸朱书,富贵家庭会用贵重的朱砂研墨来书写、画图,因为朱砂颜色鲜明持久,还有安神定志、驱杀害虫、发汗解痘毒的药用功效,期望使瘟疫邪气逃遁、家人百病不侵。此外,民间还有插柳枝、佩桃符的习俗,也与驱逐害虫、病菌的意图有关。

要注意什么?

不要盲目照搬

古人推崇朱砂,视其为“药中神圣”。但朱砂内含阴汞,火炼则有毒,必须谨慎使用,尤其要远离孩子,不可盲目照搬。

回归自然最好

为了孩子的安全,不妨回归到自然生态的桃符、柳枝更好,因为桃木可辟邪气,称为仙木、“五木之精”,柳枝可祛风热,禀春生之气甚厚,二者无毒而具驱邪保健功效。另外,有些花哨的印刷装饰品并不环保,不要让孩子接触太密切。

民俗4 燃鞭焚香

健康理念: 硝烟药香可驱散病菌

早年间,除夕之夜,全家除了放鞭炮,人们还集中在房间里,点燃皂角、苍术,或焚烧家中剩余的陈年草药,让烟气熏一熏,打几个喷嚏或流几滴眼泪,号称可以躲避来年的疫气。

爆竹的硝烟或药物的烟气都有杀灭、驱散空气中病菌的功效,尤其在冬季低温环境中,效果更好。当然,现代生活中,有了消毒水、空气净化剂、紫外线消毒灯等便捷高效的新方法,不必再用烟熏的土办法了,但适当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洁仍然不可忘怀。

要注意什么?

放鞭炮以安全为上

购买正规的产品,在指定的地方燃放,而且一定要让孩子保持安全的距离。

最好使用环保、自然的清洁用品

这样的用品在屋里使用比较安全。另外,最好在孩子外出时做房间的空气清洁,避免残留浓重刺鼻的清洁剂味道,伤害孩子娇嫩的呼吸道。

民俗5 逛街玩耍

健康理念: 让身体动起来

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春过后,万物开始萌动,但生发之力不足,所以要适当增加运动,动则生阳气,是很好的调节方法。民间传统的各项春节活动,如大拜年、祭祀祖先、走亲访友、游花市、逛庙会、闹元宵等,就是调动大家外出活动,正应了春阳发动。

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更是闲不住了,放鞭炮,抖空竹,抽陀螺,骑竹马,放风筝,掷沙包,弹弹球,学打仗,个个跑得满头大汗、小脸通红。还有一个立春日打春牛的习俗,用黄土和泥,塑成耕地老牛的形状,让孩子们拿着柳枝使劲鞭打至稀烂,将春牛泥撒在屋檐下,寓意新年丰收、害虫不侵现在的孩子们电子游戏多了,户外活动少了,宅在家的多了,结伴游戏的少了。想想春阳的含义,想办法做些调整吧。

要注意什么?

衣着要上薄下厚

初春时节,乍寒乍暖,衣服应该上薄下厚,以养阳收阴。天气暖和后,要渐渐减衣,遇到春寒料峭,要及时加厚衣服。

户外活动注意安全

春季要多做户外运动,但要注意外出活动的安全保护,让孩子平平安安。

民俗6 吃五辛发物

健康理念: 发一发可助春气生发

春气初至时,万物随阳气萌动的力量还不足,需要借助五辛发物的力量来生发。同时,经历了一冬的棉衣厚服、肥甘温补,体内难免会蕴积热气,也需要借力生发。因此,正月初一至十五,适宜吃些辛散发物来引导气机发散。

传统上,成年人有春食五辛的习俗,进食蒜、葱、韭、薤、姜等五辛发物,以助春气生发,还可以呼朋唤友相邀喝点屠苏酒、椒柏酒,畅行春气,号称:“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脏。”孩子不能饮酒,也不太能接受辛辣的气味,可以给他吃些生菜、芽菜或者喝些清淡的粥类来达到保生发的目的。立春日有吃春饼的习俗,薄薄的面饼,卷上些清炒的豆芽、豌豆苗、韭菜、韭黄、春笋丝、鸡蛋饼、瘦肉丝等,荤素搭配,既取了诸芽的升发之力,又有迎新之意,能让孩子胃口大开。

要注意什么?

选择发物有讲究

春月所吃的发物,不是平常所说的鱼虾、牛羊肉等荤腥食品,这些虽有发散之力,但温热动火,反而容易导致积热难泄,必须选择清淡的菜芽、菜丝,才能发散、清火两全。

不同体质有不同讲究

有食积、内热的孩子,通常口唇红、手心热、小便黄、大便干等,要注意消导食积,让大小便通畅。有些孩子汗孔紧闭,身上无汗,往往会加重体内的蕴热,最好做碗香菜葱白汤,让他趁热喝下,让身上微微汗出才好。

民俗7 沐浴净身

健康理念: 远离疾病

干干净净迎新春,当然还包括沐浴净身的习俗。现在,城镇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沐浴已成家常便饭,不再成为过春节的重要环节了。

细细回味古人的生活习俗,沐浴不仅是净身的简单事情,还有很多讲究在其中。除夕之夜,士族乡绅要用枸杞叶煮水洗浴,令人皮肤光泽、百病不生,取意延年长寿。正月初一或立春日,要用青木香、兰香、荆花、零陵香、白檀、白芷、橘皮等,煮成五香汤,给上学的孩子洗浴,舒发春气,寓意学业有成、快乐成长。还有用葫芦藤煎汤给孩子洗浴的,期盼他远离痘疮、麻疹等出疹性疾病。

中医的经验,用辛香发散的汤水洗浴,有助春气舒畅,确实可以减少或减轻一些病患。有条件的家庭,不妨依照古人的做法试一试,给孩子来个香浴泡洗几次,为节日增加点别样的新鲜感。

要注意什么?

药液不要太浓

给孩子洗浴准备的香汤,可选些辛香发散的药物煮汤,也可选用一些流行的儿童香浴产品,浴水宜稍温些,能发挥香散功效即可。另外,药液不能太浓太烈,以免刺激宝宝娇嫩的肌肤。

沐浴后按摩全身

香浴后还可再给孩子捏捏脊,做一做全身放松按摩,有利于他的身体健康。

篇3

春节期间,如果您逛了庙会,您会发现,庙会年年有,年年不一样,就是同一个地方的庙会,每年也都会推陈出新。大家都在求新求变的时候,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民俗表演,像耍狮子、耍中幡、踩高跷这些,简直成了庙会的“老三样”。可能您对这些民俗表演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但您真的了解这些表演吗?

民俗表演在庙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舞狮表演,现在的舞狮表演都算是娱乐项目,而在古时的庙会上,这却是一项非常庄重和严肃的酬神仪式。这些舞狮子、踩高跷、耍中幡等等的表演,全称叫做“走会十三档”,也就是常说的“花会十三档”。

花会最早称香会,起源于春秋时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因解放后破除迷信,改香会为花会,是汉族民间于春节等节日进行的自娱性游艺活动的统称,其形式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花者,花样繁多之意。花会在不断的发展、丰富,又分成了文会和武会。文会:是为朝山进香者服务,指在举行祭祀庆典时,为香会、香客负责安排吃、喝、行、维修等服务活动;武会:是在行进中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于是,又将各种技艺分成了十三档,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花会十三档”。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还有石锁、秧歌、旱船等等加起来一共十三种表演,有这些表演的庙会,才堪称是正宗的庙会,所以说,京城各大庙会谁能不抢着演呢?咱们挑几个典型的来说说。

扭秧歌

扭的不仅仅是秧歌

扭秧歌、旱船、小车会,只要去传统一点的庙会,都能看到这些表演。在《幡鼓齐动十三档》(“幡鼓齐动十三档”是老北京民间花会“武会”中的代表会档)里记载:秧歌,是专门为朝顶进香设置的,表现的是到庙会上参与祭祀的老百姓;旱船,象征的是从水路为寺庙运粮食的人和船;小车会,代表的是从旱路为寺庙运粮食的。

言外之意,这些表演再现的是好几百年前老百姓赶庙会的情景。而扭秧歌的“扭”,表现的是老百姓赶庙会时的那股子高兴劲儿,像叼着烟斗的媒婆、提着挎篮的老太太、拿着折扇的公子哥儿,无不是对当时赶庙会时,形形的人们的再现,更有甚者,还有一些骑着毛驴、坐着马车的,说明当时赶庙会的老百姓中也不乏有一些大款。

“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在扭秧歌、旱船、小车会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咱扭的不是秧歌,扭的是对新生活的希望。

舞狮子

它来自善意的谎言

舞狮子想必是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表演了,但是舞狮子和庙会有什么关系呢?

当提到《幡鼓齐动十三档》,也就是民间花会表演精华的时候,这里的每一项表演都是跟寺庙里的建筑之间是相互对应的:大门前,有石狮子把守,所以现在有舞狮表演;大门后,有顶门的石头,所以现在有石锁表演;进门后,有高高的栅栏,所以传说高跷是栅栏的化身;庙里面,有旗杆,所以现在的中幡就是源于此。

那为什么看门的石狮子演变成了舞狮子的表演呢?这先得从狮子的作用说起。自古以来,狮子就被认为是看家护院的守护神,如今的很多老建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像故宫、卢沟桥、各种皇家建筑、寺庙的门前,甚至就连现在很多银行的门口都立着对儿威武的石狮子。之所以要演变成舞狮,有这样一种说法。

话说汉朝那会儿,西域的大月氏给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大狮子,并且叫嚣:如果没人能驯服它,两国就断交。汉章帝特意选派了三名勇士进宫训狮子,结果没想到,不但没有驯服成功,反倒错手把狮子给打死了,这可怎么交差呢?这仨人一合计,于是把这狮子皮给扒了下来,穿在身上装狮子。结果不仅骗过了汉章帝,连大月氏的使者也没看出纰漏来。后来这件事传到宫外,老百姓认为,这种假扮狮子的方法能够保平安,守护国家安宁,寓意着吉祥,于是就开始跟风,一直流传至今。再加之后来人们到寺庙参加祭祀活动,就把扮狮舞狮作为幸福吉祥的美好期盼了。

舞狮根据地界儿不同,有南北之分。长江以南舞的是南狮,通常造型比较夸张,注重表现狮子威猛的形态;长江以北舞的是北狮,讲究的是惟妙惟肖,动作灵活。而现在的庙会上,舞狮多是南北兼有,更有南狮北舞的说法。您不妨按照上面的标准去辨别辨别。

耍中幡 它的出身不一般

说到耍中幡,很多北京人立刻会想到天桥,现在到天桥那儿的广场上,还有一个铜像,就是耍中幡的,可以说耍中幡是天桥的代名词。像扭秧歌、舞狮子这些是高手在民间,唯独这耍中幡,老祖宗出身高贵,是来自皇上他们家。这还得从中幡的身世说起。

篇4

窗外,烟花绚烂,爆竹声不绝于耳;屋内,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团圆饭,看着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魔法姐姐我的小心脏甭提有多兴奋啦!在这美好的除夕之夜,祝大家马年吉祥,吃嘛嘛香,马到成功!刚刚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在帖子里晒各个民族的新年习俗,挺有意思的,有兴趣的小伙伴们也来了解一下吧!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会穿上艳丽的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姑娘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傈僳族

我们称年节为“盍(hé)什”,过年时我们会做许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时间做好的粑粑放一点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lì sù)族同胞,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

彝族

我们彝(yí)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我们将新年的一碗水的重量和前一天比较,如果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蒙古族

我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因为我们蒙古族以“白”为吉祥。除夕之夜,大家会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挨个地串蒙古包。

达斡尔族

我们达斡(wò)尔族也有拜年的习惯。春节的时候,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景颇族

春节期间我们会组织射荷包的活动。姑娘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拉祜族

除夕晚上,我们拉祜(hù)族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第二天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还要给牛吃一点,并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谢谢牛这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鄂伦春族

东北的鄂(è)伦春同胞,在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侗族

除夕之夜,我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里,我们还盛行“打侗(dòng)年”(又叫芦笙会),这种活动有点像汉族的“团拜”。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篇5

1、春节要拜神祭祖。虽然说平日里也有许多拜神的日子,但正月初一务必要拜神祭祖。有条件的人们还可以去庙里烧香祈福,以求一年都能够顺利平安。正月初一这天,一些人们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但初一拜神祭祖都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以先摆好酒和茶,摆放上事先准备好的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给祖先画像或照片上三炷香之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红红火火的新年就开始了。

2、春节还要吃斋茹素。人们吃过了夜的大鱼大肉后,初一的第一顿饭,全家人都要一起吃素食。因为“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象征着“吃灾”,把新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一家人就会平平安安。初一午饭时候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可以在这天吃完,后面就能大鱼大肉,诸事顺利。所以民间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3、正月初一不可以打碎碗、碟、杯子以及各种器具。因为人们认为打碎东西是破产和灾祸的预兆,如果实在不小心将物品打碎,需要马上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以求化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尽管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眼看西方节日以“潮”、“时尚”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被认为“陪家里人看春晚自己压根不想看”的春节,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流失中的年轻人召回来?

观察可以发现,受年轻人青睐的产品都在设计和内涵两方面同时讲究,符合当代审美,甚至2012最新审美需求的产品,才有望掀起一整年的潮流,也才能让古老的传统民俗有机会焕发新生。例如,有人已经做了这些―

龙卖萌

龙年(壬辰年),龙在中国文化里的古老形象几乎延续至今,今年的中国龙票就是其代表―这张邮票被指“凶神恶煞”、“张牙舞爪”。在东西方,龙一直被认为有着祥瑞和恶魔这样截然相反的含义。

2012年1月2日,日本最大的门户网站Yahoo Japan的头版是一张名为“福岛升龙”的照片。在地震灾区福岛的海边,一棵枯树面对海上升起的夕阳,其枝干巧合地形成一条升龙的形象。这张照片在新年之际引起瞩目,也正因为应了龙年之景并寄托了灾区复兴的美好愿望。

随着龙年的到来,在过去中华文明圈的影响范围内,北到北海道,南到印度支那半岛,这种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非现实生物将再一次被撩去身上的云雾,布满各种精美或恶俗的商品包装、贺年卡、室外装饰以及晚会CG等。其各异的形象,大体反映了各国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文思想及审美情趣的差异或高低。

角色的错位,是龙在古今东西常见的遭遇。在中国作为皇权象征的祥瑞龙,在上古时期有很奇特的遭遇。尧母感动了赤龙,生下了尧;汉高祖的母亲野外遇龙,有了高祖。龙俨然起一副重要政治生育工具的作用。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一类的小说里,龙似乎是一种实力很低的菜鸟级Boss,形象猥琐,人品不高,法力低劣,连井里都能有龙王,权力小得可怜。这种描述在后世被冠以“鞭笞和嘲弄以龙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而得到了合理化解释。

在西方,龙干脆就是一种邪恶的生物。早在希腊神话中,英雄伊阿宋就需要击败一条毒龙才能取得金羊毛,而基督教兴起以后,龙就更加被定为邪恶。比如著名的基督教英雄圣乔治(英格兰国旗就来源于他),就是以屠龙而闻名,描绘他杀死魔龙的画作在欧洲各大美术馆里汗牛充栋。

西龙的定义也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比如电影《魔戒》中戒灵的坐骑“堕落妖兽”(Fell Beasts),有翻译为“双足飞龙”,不算离得太远,但还是不够精确,严格意义上直接音译就好。因为那东西长得像西龙,但“学术上”却不是西龙的品种,西龙是有智慧的,还会喷火,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标准。

不管西龙也好,东龙也好,在新的时代里,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大众娱乐中,为青少年带来乐趣。世界上有了日本动画片《龙珠》、《神龙斗士》,有着西方奇幻文学的代表作《龙与地下城》、《龙枪》系列。东龙与西龙们飞跃过创界山、罗德岛、艾泽拉斯世界和维斯特洛大陆,留下了想象与金钱。男孩子们喊着“庐山升龙霸”,长大了。

在2012年,龙的身上神秘、缥缈与力量的元素逐渐褪去,萌化成为了新趋势,这股潮流的主要推动力来自爱卖萌的日本,Hellow Kitty龙、机器猫龙、娘化龙等开始登场,以至于亚太甚至北美不少国家地区发行的龙年邮票,除了中国的之外,都有艺术化和萌化的龙形象。凶恶的龙开始卖萌,也不逊于Hello Kitty之类萌物,作为东方龙传说故事最多的地方,中国的龙如果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创作更多的形象,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肯定比传统的龙要强。

地点:无处不在

立体卡通挥春

对联、挥春,四字对联、七字对联、“福”字,都很常见。当你看到Sanrio推出以家族旗下深入人心的“著名子女”Hello Kitty、大口仔、轻松小熊、Twin Stars、Melody的系列贺年货品,肯定会将对联、挥春传统的形象抛诸脑后。

而且,来自日本的Sanrio并没有让可爱的卡通们夺去对联、挥春的吉利兆头,这系列产品包括对联、挥春、利是封、吊饰、布艺摆设都依循中国春节传统的大红色、金色,形状也不做大的改动,但在图案上作了非常精心的设计,Hello Kitty们穿着传统节日的服装(包括旗袍),拿的也是节庆饰品,以各种卖萌的造型,还有特别设计的同样卖萌的龙,印在利是封上。实在让人爱不释手。

除了以上专为时尚爱好者设计的贺年产品,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会大红大紫的挥春,就是今年香港春节年宵市场将有售的立体挥春。绒布面上,把“金银满屋”的前两个字换成金元宝和银元宝,把“东成西就”的“东、西”换成麻将里的“东、西”,挂在家里应该特别“盏鬼”(有趣、特别)。

地点:淘宝、香港年宵市场

自助团年饭

鸡鸭鱼肉是春节团年饭的例行菜式,过完一整个春节假期,不仅人会长胖几斤,医院里的肠道病患也会依惯例猛增。团年饭代表着某些美好的心愿―年年有余,团圆丰盛。不过每个家庭每年的团年饭几乎都是一样的菜式,似乎也有点令人厌倦。

更可怕的是到餐厅吃团年饭。虽然这省却了事前准备事后收拾残局的大量劳动,但因为供不应求,餐厅都设置了用餐时限,确保年三十晚上可以做两轮团年饭―甚至三轮。被要求在某个特点时间,例如晚7点之前吃完团年饭,如此不人性化的安排近几年也常常被媒体拿来讨论。

为什么不选择在年三十晚上没那么热门的西餐或中西自助餐呢?自由用餐时间,自由用餐分量,大家坐在长桌子两侧,或者照旧例围坐圆桌,吃饭聊天,悠闲地打发与家人一起的这个夜晚。

地点:自助餐厅

逛香港年宵

不逛庙会,找两天去香港逛年宵花市,也是新潮的选择。1月17-22日是香港春节年宵花市开锣的时间。

和北方庙会不同,温暖的南方还是花开的季节,但花市虽然名为“花市”,除了卖各种年花,还有更多的是饰品、玩具摊。在广州,每年的春节花市由于有学生竞投摊位,饰品摊更是新闻焦点。到了香港也是如此,香港有14个年宵花市,规模最大的是维园年宵。年宵分为“湿货区”、“干货区”和“熟食区”,“湿货区”售卖年花,“干货区”售卖风车、气球、玩具和其他物品(熟食除外)。

年宵除了货品多样,商户还常常有特别的活动,出了年宵,到各大寺庙新年祈福、求签也是必备节目,说香港的春节气氛比其他南方城市好并不为过。

地点: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及九龙旺角花墟公园等

寻找春晚神秘人

“你看春晚了吗?”“干嘛要看春晚?”“大年三十无所事事的……”

团年饭过后,就是春晚的时间了。

在刚刚过去的多个跨年演唱会上,湖南卫视请到了王菲,江苏卫视请来了艾薇儿,此前还有过当红的苏珊大妈。地方台已经请动了国际级的巨星登台演出,央视春晚却仍旧是“民歌演员+小品演员”,观众就快只剩下爷爷奶奶辈了。不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多,但这两年开始,看春晚的年轻人却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快看那个背带裤男!”背带裤男已经不是第一年出现在春晚的镜头里,细心的网友发现,是第六年!春晚的镜头不断扫过台下的观众席,同时有一帮年轻人正在做另类的网络直播,他们关注的对象不是台上千人一面的演员,而是镜头扫过的观众,这些观众往往都是大有来头的广告赞助商,赞助商们还常常受到镜头“照顾”,屡屡出镜在全国老百姓面前。这种形式也被人评价为软性广告,2009年春晚上,百度老总李彦宏上镜8次,更被媒体质疑支付了广告费用。前面提到的“背带裤男”更是后来被判罪获刑四年的山木教育集团总裁宋山木。

观察发掘春晚观众席的“神秘人”,这小小的娱乐不仅让网友们的年三十晚上过得别有乐趣,也几乎成为近年春晚新闻中的最大亮点。不过,今年开始这小小的娱乐恐怕也要打折了。龙年春晚打出“零广告”宣言,这些往年由赞助商“占据”的座位都会由明星坐镇。比起天天见报的明星,还是赞助商更有趣味。

地点:CCTV1

时尚剪纸

还有民间历史悠久的剪纸,传统的剪纸都是以有吉祥如意寓意的图案为主题,贴在床上、墙上、器具上,预示美好的愿望。时至今日,剪纸还出现在中式婚礼上作为装点,家用其实已经不多,懂自己动手剪纸的人就更少了。

这几年则有不少人给这古老的艺术灌输了新意,尤其是一些欧美艺术家,将剪纸手艺和时尚甚至时装设计融为一体,结合一些当代艺术的元素,将许多足以媲美产品设计的图案倾注在薄薄一张纸上。

篇7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

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

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

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

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

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

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

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

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篇8

“这个冬天,来临安参加充满年味儿的活动吧!”2013年初,浙江临安年俗风情旅游节热闹走起。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全球华人共同的节日。尽管中国人迎接春节的方式在细节上有南北差异,但总离不开“吃年夜饭”、“归家守岁”、“邻里拜年”等主题。从1913年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之日算起至今,春节已走过整整百年的历程,而中国老百姓过年的习俗也延续了4000多年之久,这在世界节庆史上也堪称奇迹。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人在过年方式上有了新的变化。总体趋向是年味儿淡了,人情味弱了。一份关于山东地区传统节日传承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97%的人认为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有趣的是,有41.5%的人把“最没意思的节日”票也投给了春节,这与年轻人狂热追捧的洋节形成巨大反差。

传承传统的春节民俗必须找到新的载体和形式。在这方面,“好客山东”贺年会无疑做了很好的尝试。

贺年会是山东省旅游局整合元旦至元宵节期间全省17地市各类年节消费资源,挖掘各地特色的春节民俗文化,将年节文化注入年节消费,使年节时间更长、文化更浓、消费更旺而举办的区域性重大品牌节事活动。活动开创了业内先河,引起社会广泛参与,单单在2011年的春节节点期间,山东省接待游客即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

山东贺年会其意义在于,地方政府挖掘浓郁的地方过年传统文化资源,嫁接到旅游节庆业态中,让人们在祥和、愉快、放松的气氛中体味传统年味儿、传承年俗。

其实,我不同意所谓的年味儿变淡的说法,否则世界上最大的春运,日益丰富的年节产品,以及唐人街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面孔该如何解释。只能说,面对年俗文化,我们有了更多元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做好年俗旅游正考验着我们管理者的智慧。

我认为,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春节民俗文化的同时,适度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会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旅游资源。与其挖空心思地去引进国外节庆、开发现代节庆,倒不如首先着力繁荣、传承根植于我们民族本土的文化精髓。拥有4000年传统节庆,十几亿消费人群市场,以及越来越自信的中国民众,还是最有可能接受长在骨子里的本土文化之召唤。

篇9

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何拍出热闹、喜庆的味道,又不落“表演”痕迹的照片呢?摄影师杨晓东,一个生长于文化底蕴浓厚的陕西黄土高坡的汉子,拍摄家乡社火已有十几个年头。陇县的大小乡村,没有他不熟悉的。这种情感的交融和来自血液里的乡情,让他的镜头里看不到娇柔造作,看到的是真实的欢乐和笑容。

社火,尤其是陇县社火,是陕西春节民俗活动中最值得记录的原生态民俗影像,是中国春节民俗活动浓墨重彩的代表,被人们称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表演的人们从早晨4点便起床集中画脸谱,到晚上才能回家,每人的演出费也才5块钱。可是老百姓却没有因为演出费用低而懒于参加。相反,谁家要是被选中参加表演,那是件极其光荣的事情。

2009年元宵节凌晨两点多钟,我们来到高村村委会,走进了这群装扮社火的人们。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正在为疙瘩社火化妆的老艺人闫永强和张文兴。

疙瘩的原材料实际上就是鸡蛋壳。根据角色的需要而截取不同大小的鸡蛋壳,然后用纸将开口处糊起来,再把鸡蛋壳和扮演者的脸粘在一起。“是用胶水,还是糨糊粘呢?”我们不解地问。“不用胶水,也不用糨糊,用的是鸡蛋清!”老闫笑了笑说。

疙瘩社火最重要的就是粘贴。他们把鸡蛋清和蜂蜜按照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后进行粘贴。“这种东西粘上去牢得很!”老闫很自信地告诉我们。一般社火脸谱化妆用的是油彩,而疙瘩脸社火化妆用的是粉质的干颜料,老闫说这样才能把鸡蛋壳牢牢地粘到脸上。“这种把鸡蛋壳粘在脸上的疙瘩社火,是啥时候发明的?”我们问。“这个我也说不清。我今年都 65岁了,反正打我小时候就有了。”“我就是想让这手艺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老闫一边给村民化妆,一边告诉我们。“没想到,这一干,都快 40年了。”

从两位老艺人和这群装扮社火的村民眼中,我们读出了疙瘩脸社火的希望与未来!

『拍摄重点

脸谱、演员化妆、表演、观众。

『器材装备

两个机身,一只24-70mm的变焦镜头,一只70-200mm的变焦镜头。一只独脚架,一只14-24mm的广角镜头备用。

『注意事项

1.贪多求大:它的表演时间比较集中,地点比较分散,在拍摄中切忌贪多求大;

2.盲目跟进:社火的种类有数十种,在拍摄之前应该对社火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了解,拍摄中才会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3.紧随拍摄:社火是在运动中进行表演,尤其是马社火和车社火,在拍摄中切忌跟着社火队伍跑来跑去;

4.只拍特写:一般以乡村游演为主,而黄土沟壑地貌和观众农家院落的环境会给作品平添许多节日气氛。

5.只盯眼前:社火在正月里游演同时,不少地方会有盛大的庙会和古朴的秦腔演唱,伴有皮影、木偶等传统表演,这也是摄影师应该关注的。

拍摄民俗,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地方把许多原有的民俗活动商业化、表演化。陕西的民俗源于民间,只要摄影师“脚踏实地”,一定能有所斩获。

篇10

[关键词]韩国 春节 传统文化 祈福驱祸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54-02

春节是一年中最富有生机的节日,随着春节的到来,春天将降临人间,人们将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和追求,人们也都会希冀在新的一年交好运。韩国称春节为“旧正”,“旧正”也即农历新年。春节在韩国是一个重大节日,每逢春节,举国上下喜气洋洋、欢快和谐,家家户户都会按照传统文化习俗去做同样的事情。从民俗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体现了该民族生活的形态与风俗。韩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国家,因而,韩国春节期间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很定格、很热烈、很喜兴。

一、具有代表性的韩国春节民间传统祈福祛祸活动

(一)挂笊篱——祈求福气

笊篱是淘米的工具,但在韩国的春节期间,从腊月开始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挂一把或几把笊篱在家中的显赫之处,用以祈求一年的福气和丰收。如今挂的福笊篱和过去的比,已经不再是仅仅自家人用竹子或者荆条编制的了,大多数人家在市场购买。购买福笊篱的时候不能讲价,因为他们认为有讨价还价的一年都会不顺利。有需求就有市场,很多头脑灵活者抓住这个商机,也有一些年轻人为了多挣点零花钱,做卖福笊篱的生意。要挣零花钱的农村的年轻人,从上一年的岁尾到正月十五的每天清晨,会在村子偷偷地往各家院子里扔福笊篱,然后,在当天下午或者几天后去收取福笊篱的钱。也有一些人为了筹集村子基金而成批出售福笊篱。

在春节期间韩国人家都将挂福笊篱看作是不可缺少的喜兴内容。春节将至之际,把准备好的福笊篱挂在出入频繁的门、厨房或大厅处,取开关门的时候福气装满福笊篱之意。两个福笊篱一起挂的时候要将把儿相互交叉地系在一起。在庆尚南道,有不购买和悬挂奇数福气笊篱的习惯。还在福笊篱里放置一些火柴、线、种子、钱、护身符等,以祈求富贵和长命百岁。还有一些人为了祈求财富,将有钱人家的福笊篱偷到自己家中悬挂。根据地区不同,悬挂后的福笊篱有的焚烧有的则继续使用。福笊篱这个物件以其集福盛福的美好寓意世代流传,至今仍是韩国人家所崇拜的“福神”。

(二)祭礼和岁拜——祈求吉祥

韩国人家的大年初一,最郑重而庄严的礼仪是“祭礼和岁拜”,祭拜祖先,以求祖先的庇佑。做法是在房屋的正室上方摆放祖宗的画像。供桌上摆供品,摆法有严格的“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则,祭祀的程序严格按家谱排位,全家身着传统民族服装,依次向祖先鞠躬磕头,祈求祖宗创下的家业兴旺发达。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必吃“米糕片汤”这道“岁餐”,因为古代的韩国人崇尚太阳和清洁的白色,所以,用白色的小圆状米糕片代表太阳,意为辞旧迎新,太阳的光明会映照他们的生活更美好。所食用的汤是山鸡汤,现在用牛肉汤或鸡汤取代。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吃罢“米糕片汤”后,就要准备做“岁拜”。顾名思义,“岁拜”是祝贺每个人都年长了一岁。韩国人十分重视尊敬长辈,所以,“岁拜”伊始家中的晚辈要向父母等长辈拜年磕头,感谢父母等长辈的养育之恩,祝愿父母等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在接受了晚辈的叩拜后,要给晚辈“压岁钱”。“压岁钱”多少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定。这种祭礼和岁拜从古时延续到现在,说明韩国也十分崇尚儒教,视“忠、孝、礼”为家族之“魂”,世代相传。“岁拜”之后,全家人一起出动,要到祖先的墓前扫墓,以缅怀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先的恩泽。

(三)安宅驱鬼踩地神——祈求平安

安宅即请法师为居家平安所做的法事,根据地区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也叫做“无恙安宅”“安宅法事”。安宅祭祠仪式一般由法师来进行,法师的名称也根据地区的不同有所不同,江原道称为“卜术”,庆尚北道称为“参奉或巫师”,也有与地域无关被称为“算命瞎子”的。安宅要选择吉日,请法师或者村子里有学问懂得推算六甲的人来进行。如果当天村子里有办丧事或者孩子出生的话要往后推迟或者一年内都不进行安宅祭祠仪式。

驱鬼的意思为驱逐夜光鬼。在韩国古时,相传有一种鬼魅叫夜光鬼,这种鬼是专门在晚上偷走人们鞋的一种鬼,因此也别称为“鞋鬼”,地区不同名称也略有不同。夜光鬼主要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出现,被夜光鬼偷去鞋的话一年内都会厄运缠身,会有不吉祥的事情降临到头上,会疾病缠身甚至死亡。一般将阴历的正月十六称为“鬼节”,在这天鬼神出现危害人类,所以行动做事都要格外小心。特别是在江原道海边的渔村这天是不出海打鱼的,出海打鱼会遭不测。每家每户到了傍晚时分会将鞋拿到屋内放好,以免被夜光鬼偷走。为了转移夜光鬼的注意力,还要在自家的外门上悬挂箩筐,传说是因为夜光鬼为了数清箩筐上小孔的数量,会分神,忘了把人们的鞋偷走。为了驱逐夜光鬼,人们还要进行舂米和荡秋千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会震慑夜光鬼,使自己受到保护。驱逐鬼神的方法还有用纸包上米饭扔到江里,在家门前点火,烧头发、辣椒、棉籽等。除此之外,还有在门前放桃树枝的方法。在庆尚北道,人们还用纸将桑葚树的灰包好悬挂在屋檐下燃烧,传说燃烧的味道和声音可以阻止鬼神进入屋内。

踩地神也是为了消除厄运,这是韩国人在正月里的祈福活动,这项活动常常是集体性质的全村人一起进行的活动,大家一同品评这种活动的妙趣。地区不同踩地神的名称会有所差别,但是内含的意义一样的。踩地神活动一般是在正月里一村人约定好的日子,然后全村人在这约定好的日子里一起进行,户数多的大村子常常要进行两到三天。踩地神的组织一般由村子的互助体构成,十人左右,多的时候能达到三十人。通过踩地神仪式可以驱除厄运带来好运,和安宅祭祠仪式类似。忠清北道进行踩地神仪式是为了给家庭带来好运,而全罗南道则是为了驱除厄运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