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11 23:0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国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中国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越来越冷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说是丰富多彩,上到节日下到名胜古迹。这么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怎么去继承和弘扬呢?首先,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网站,然后写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类的一些文章,这样可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想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先要请全中国人注意,我们可以适当的去了解别的国家的传统文化,但是不能丢掉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打个比方吧,比如大家都对圣诞节比较感兴趣,而却越来越冷落了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以至于端午节的申遗产文化权给了韩国江陵,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所以,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请所有的国人多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后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了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多多宣传,多多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千万不要冷落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物理课程
一、传统文化与课程
教育作为一种传承传统文化和教育人的活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要传承这种文化必然要通过教育。在教育具有稳定的形式以前,文化主要是依靠人们世代口授相传得以保存和积淀;当教育以某种明确稳定的形式展开时,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学校教育形式,课程便成为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所以,课程是文化传统得以实现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传统既是历史又是现实,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成为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对人们的思维及方式、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因此,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等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传统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文化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受其影响,所以西方课程体系经常是处于变化和超越之中,出现了学派林立,众说不一等现象;在课程实践体系上,课程改革一轮接一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课程发展整体上表现得平缓、缺少变革,很少有新的价值取向的课程出现。
(2)传统文化影响着课程内容。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四书"、"五经"等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占据绝对地位。而在西方哲学、神学等知识占据了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
(3)传统文化影响着课程的管理。西方国家的课程管理集中在各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可以依据自己当地的情况,颁布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同时由于很多私立学校的存在,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和老师都具备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力。在中国,由于推崇整体与统一,推崇权威,所以长期以来,很少考虑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全国各个地区一刀切地使用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甚至统一的教材和评价标准,国家具有绝对的课程权力,地方政府和学校及教师都是在忠实地实行国家统一的标准而已,几乎谈不上课程权力。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物理课程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佛家和道家思想为辅并杂有其他思想的文化体系,主张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合一,重社会轻自然、重综合轻分析、重思辨轻逻辑。由于这种趋势,我国的传统文化严重束缚了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必然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影响物理课程的内容。比如传统文化影响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述方式和方法。由于语言习惯,不同的语言就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我国汉语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喜欢从侧面入手,先说外部的环境、条件,最后才点出中心。而英语则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把重要的先列出,再用从句进行补充。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物理课程内容上也仅仅是对知识概念、结论的介绍,不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介绍;注重逻辑推演,条理性,缺乏自己的思考、讨论和动手实验;也就是我们所学的知识只是复制别人的,只是对物理知识的识记,缺乏对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探求,这严重影响了物理学的发展。
2. 传统文化影响了物理课程的教授方式。教授方式包括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教授知识时,老师是课程的中心,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处于权威的地位,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只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识记,很少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即使是有学生实验也大多数是安排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很少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实中讲解实验或者老师做演示实验仍然是许多物理老师在教学使用的主要策略。这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高,经过一个过程的学习后,学生只会复述物理知识,不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应用,毫无创新点。
三、结语
我们必须肯定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优秀的,对物理课程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传统文化对物理课程发展起到的阻碍作用,以上是本人列出的一些观点,在物理课程发展的今天,很多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为了我国物理课程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改革现在的教学内容和教授方法。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规划设计;应用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许多人开始关注本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科学合理使用传统文化元素,不但将人们的本土文化需要满足,同时将人们对建筑规划的满意程度提升,综合建筑规划设计和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领域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1 F代建筑规划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当中,人们处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生活环境热闹非凡,嘈杂纷扰,想要回归到自然安静祥和的生活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处于热闹的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有影响,人们开始逐渐需要现代建筑规划设计将往常的快节奏生活模式改善,将建筑美学更好的体现,改变对西方建筑物规划设计的推崇等,将传统文化当中的各种理念充分表现在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将人民生活环境改变,建筑物当中集中将我国特有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来。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应用在对发扬继承传统文化上也有非常深远的作用。
2 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 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物施工和完成的基础环节就是建筑设计,同时也作为起步环节。建筑设计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成型。所以,不同背景当中和不同思想下使用传统文化将一座优秀的建筑物完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者并非漫无目的的在建筑设计当中使用传统文化,将比较受到大众喜爱的传统文化元素盲目的应用到建筑物的设计当中,创造出的另外的大众化的单调建筑,而是要按照建筑物自身周围环境以及所在城市的区域特点,设计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设计,同时综合建筑物美学设计,合理有效的将建筑规划设计当中使用中国传统文化。
2.2 注重建筑规划设计的创新
新时代的背景中,尽量避免出现建筑规划设计相似的情况,要重视建筑设计的创新,建筑规划设计创新流程中,传统文化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设计师主动积极的学习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当中找到灵感,设计师要进行例行分析传统文化和建筑规划设计的综合可行性研究,不可以单一的依照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对实际情况进行确认。我国社会当中,作为非常关键的主题和谐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当中,提倡人和自然要和平共处,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充分使用道家的自然思想,合理对建筑物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建筑物的完美展现。
2.3 建筑规划设计对传统文化审美观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应用审美观对建筑规划设计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审美观颜色上喜欢大红色,预示着喜庆,同样也喜欢金黄色,预示着富贵。建筑设计的布置标准上,喜好正方正圆、成双成对。所以,建筑规划设计者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将建筑设计的现代化不规则的建筑美学以及现代化的简单、明朗的建筑美学综合起来,将我国传统的建筑美学改善,有效的综合建筑规划设计和传统文化。
2.4 注重特色文化背景的运用
建筑规划设计当中,要重视本地特殊文化的使用,我国,不同地方的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当地的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这样的特色建筑还能够将当地人民独特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体现出来。所以,新时代背景中,设计者进行建筑规划设计当中,首先要创新性使用当地的特色文化,另外要充分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合理的使用起来,将现代建筑当中的古典内涵实现,现代建筑当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灵魂,将实现建筑和当地传统文化统一。
2.5 传统文化符号的展示
建筑规划设计当中,设计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符号充分表现出来,利用建筑物将抽象文化呈现,不但能够表现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向往,还增加了建筑物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当中,很多文化符号,包含书法、汉字等等。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利用文化符号进行修饰,将建筑物表现力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设计者在使用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但要关注文化的外在元素,还要关注文化内涵。
虽然目前建筑比较单调,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困难时期,为了将这个现状突破,需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使用到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综合建筑理论和传统文化结构,设计出富含古典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保证建筑物形式多样化,有关方面极大对传统建筑物的资金投入,加大对人才的教育投入。另外,要培养新时代的对传统文化艺术、现代科学技术都有充分了解的设计工作者队伍,真正能帮助我国建筑行业可以健康良好的进步,同时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推进作用。
篇4
一、中国钢琴作品对传统文学形式的表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往往能使得该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的沧桑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保留了完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常将艺术形式与文学形式相结合,故其在艺术上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中国自古就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汉代的乐府诗,这种结合运用“通感”给人以新颖的审美享受,同时达到艺术上的新境界。到现代社会,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涌本文由收集整理现出大量表现传统文学形式的作品,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黎英海的《阳关三叠》、林华的《二十四诗品》、汪立三的《梦天》等,这些作品采用西方的音乐表现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1.《阳关三叠》
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创作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在唐代同名琴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原本的琴歌则由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发展而来。王维在诗中写道:“渭城朝雨危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通过描写“朝雨”、“轻尘”、“客舍”、“柳色”等景物,传达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和惜别场景。传统琴歌在改编的时候,抓住了这一情感主线,并以优美的旋律反复吟唱,表现力十足。黎英海在将其改编成钢琴曲的时候,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用反复的手法把主题贯穿在高、中、低各声部当中。这种手法既对原本相对单一的诗歌主题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又保持了诗歌中原本的真挚情感,通过变奏曲丰富的旋律传递出深沉的内心独白以及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实现了现代钢琴曲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完美结合。
2.《二十四诗品》
这部作品原本是我国晚唐诗人司空图“以诗论诗”的力作,作者采用形象化的理论和阐述方法,用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总结出诗的二十四种品格。司空图的这一作品用逻辑思维把抽象的诗歌艺术具象化,增强人们对诗歌的真实体验。这种创新性的艺术境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突破,也是传统文学形式中的神来之笔。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能与《二十四诗品》相配合的曲子,然而作曲家林华却用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创作出与之同名的钢琴曲。林华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二十四诗品》中二十四种不同的风格意境创作成前奏曲和赋格钢琴曲,成为中国钢琴界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在整套钢琴曲中,每一首曲子都有其相对应的音乐形象和传统诗歌的意境。例如《典雅》,该乐曲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不仅主题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格,就连创作技法也是采用十二音作曲法。欣赏整首曲子不难发现,其中所传递的意境与所对应的诗歌不谋而合:“玉壶,赏雨茹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簧。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二、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华传统思想的表现
自钢琴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开始,中国的钢琴作曲前辈们始终将创作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创作出许多传递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作品,如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王建中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民族音乐风格,更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思想精神。
1.“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各家传统学说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过讨论,老子、庄子、董仲舒等人都在这方面有专门的论述,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天人合一”思想实质上是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都应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基本依据。
作曲家江文也虽然出生于台湾,但其钢琴作品中却极为自然地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例如他的《台湾舞曲》,整首曲子以抒情的曲风为基调同时充斥着大量幻想性的音乐元素,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自然界中,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台湾舞曲》的开头采用自由的回旋曲式来描绘出美好的景象,行进过程中突然出现转折的音调,预示着先前的美好景象逐渐消失在天空中,从侧面反应出思乡的情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中,曲子随着其情感的起伏不断变化着。这首曲子还附有一首诗,诗歌所描绘的是作者站在海边,远望着楼阁、殿堂、祖庙等景物,自己的思绪早已随着天空和大海漂流,分不清哪是自己哪是天空了。这种“天人合一”思想通过钢琴作品传递出来,并得到小诗的进一步渲染,将这种传统思想精神在钢琴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取材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婉转优美地表现出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表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黎英海先生在对该诗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原诗不同的景物描写和情绪变化采用不同的手法创作出这首钢琴曲。在引子部分,他用散板和同音反复的手法,使声音产生由远及近变化,来表现虚无飘渺的意境;在第二小节,黎英海先生又用琶音的方式模仿江水的流动。通过这种声音的变化,整首曲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画面和天人合一的意境,作者同朦胧的景物交融在一起的过程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精神。
2.“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
中国很早就建立起一种“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强调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将人的力量看做是解决天地之间一切事情的原动力,这种取向发展到现代社会就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的这一思想是群体性而非个人性的,十分注重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更好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现代钢琴曲相结合,用艺术的手法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这是中国钢琴作品区别于西方钢琴曲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现代中国的钢琴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反应出这一思想并体现了对于人类群体的关注,例如《快乐的节日》、《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东山魁夷画意》、《黄河》等等。这些作品脍炙人口,并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快乐的节日》表现的是新时代下中国儿童的快乐生活,《解放区的天》描绘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后新生活的憧憬和喜悦之情,《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勇往直前和豪迈不屈的精神。这些钢琴作品从小群体出发,由点及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格尊严。我们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不断提炼,最终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强调个人、集体、民族和国家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这种价值观要求我们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体现了我们积极的修养。我国钢琴作品中对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的传达,既是钢琴艺术民族性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要想深层发掘这种价值修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我的品格。这一点在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王立三先生创作的《东山魁夷画意》。这首曲子以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画展为创作背景,是作者欣赏了画展之后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一幅画描绘的是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的故事,王立三先生在创作的时候着重表现鉴真这一人物形象而非画中宏大的场面或鉴真的坚定不移。在《东山魁夷画意》中,王立三先生将鉴真的自我人性修养作为主要刻画对象,反映出人性的本身。中国的钢琴作品对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的传达,肯定和尊重了群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的修养素质的提高,这一点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内涵来说,有着本质的提高作用。
3.“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逐渐从知识分子中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中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传统思想,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上看,我国钢琴作品的进步实际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我们的前辈钢琴作曲家们从最初简单模仿西方钢琴曲,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钢琴作品。虽然整个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但我们对于这种传统的坚持和艰苦探索的不懈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叙事曲》、《大路歌》、《和平进行曲》、《黄河》等作品,以豪迈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奋斗过程,也彰显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作品中采用多种元素表现出不屈的战斗场景,表现着强烈的自强不息精神,从而获得欣赏者的极大共鸣。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创新;整合
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智慧精华,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传承性,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更是具有强大的丰富性,其融合了道家、墨家等众多学派的文化精髓,儒家的思想至今都对我国社会与各行各业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以道德为根本的伦理文化的修养,加强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于文化的追求与审美,因此,针对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我国文化与服装行业的共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 加强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结合的主要因素
1.1 设计形式
传统文化是我国众多行业设计灵感的来源,例如广告、服装以及文学等众多领域,尤其是我国的中国画、音乐、建筑以及书法等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结构的设计上一般较为在意其完整性与对称性,并且较为关注格式之间的对应与穿插。伴随着北京奥运会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广泛应用,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一定的推崇与欢迎,中国的龙、青花瓷等重要标志在世界的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常见,传统文化与世界服装潮流得到了有效的结合。我国的文化形式丰富多样,这能够对于服装的设计给予很大的启发,在服装设计上适当运用传统元素,并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实现潮流与传统的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添衣服的特色,甚至赋予服装新的涵义。
1.2 文化内涵
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创新是必要的手段,在文化上,设计人员需要抓住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理念,避免表面化地对文化元素进行一味地拼凑与重组,不能仅仅注重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美学效果,而忽视了对于文化内涵的应用。在服装设计中,需要考虑文化的内涵,再进行合理的利用,避免出现闹笑话的情况。另外,由于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要求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具有必要的文化内涵与修养,设计师需要在长期的培养中建立起文化的修养,实现对文化的合理利用,而不是只重视外表的美观。
1.3 创新能力
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款式、技术以及颜色搭配等方面,还表现为内涵、文化等。对于我国现代的服装设计人员而言,对于服装款式与搭配的设计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在时装秀上,经常能够看到设计人员天马行空的成品,但是其对于搭配方面却缺乏必要的协调。对于文化的展示,不仅体现在颜色与搭配,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款式上。例如,日本的服装设计人员就曾经设计出木板装,主要为了宣传环保、健康的理念,这是因为日本对于木材的需求量较大,其建筑、生活都广泛运用到木材。因此,宣传生态、环保对于日本而言十分重要。中国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文化内涵,对服装进行必要的改进,这是对设计师创新能力的考验。
2 提升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的相关措施
2.1 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改良
设计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服装,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民族服饰的研究,而应该在世界服装潮流的基础上,实现对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服装的创新。所有文化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与其他文化碰撞、结合,实现对于自身的升级与进步,尤其在当下全球化的潮流下,坚守本国的风格与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并非没有切合点的,对传统元素进行必要的改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对文化的传统元素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根据世界潮流与审美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的改变,而不是一味地抄袭,而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更好的方式进行展现,例如旗袍原本是我国古代女性的长方形大袍类服装,近些年,通过相关的改进,例如在腰身的收紧、开衩以及降低领口等变化,体现出女性身材的漂亮线条,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具有吸引力,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高效结合的成果。
2.2 提取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文化形式的纷繁多样为服装的设计提供大量的灵感与启发,但也对设计元素的筛选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不计其数,例如唐三彩、国画以及亭台楼阁等都可以成为设计的元素,对于中国元素的应用不仅表现了明显的东方特色,也是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中国文化在服装的设计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服装中的刺绣、盘扣以及图腾等设计都是应用了中国元素,现代设计与传统元素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尊重。然而,在对中国元素进行运用时,需要考虑其整体的效果,例如服装的色彩装饰等方面,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提取合适的中国元素加以利用对于服装的整体效果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3 实现服装与设计的统一
实现文化与设计的统一与协调是展示服装美感的基本前提,设计本身就需要实现技术、设计元素以及材料的良好协调,这些条件之间既存在差异,也具有切合点,因此,设计就是要实现各大条件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在中国的文化中,就频繁出现“统一”的观点,即为儒家所提到的“和”,这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服装设计中,运用这一理念,能够很好地实现设计的统一,例如服装可以在整体款式与装饰之间达到必要的协调,然后在颜色与材料的使用方面留存些许的差异,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2.4 对服装设计创新进行必要的美化
在服装设计中,变化元素是极其必要的存在,若服装没有变化,就缺乏了其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因此,在服装设计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变化,并在变化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美化。在变化中,同样具有众多问题需要注重,例如在色彩的运用、装饰的搭配等方面,若变化不当,就会造成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给人带来更糟糕的视觉效果。例如我国的藏族的传统服装就是具有大袍、大襟等特点,以方便在劳作出汗时,伸出一只手臂来散热,而这种服装特点也在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例如当下十分流行的蝙蝠装等,这就是在对藏族服装进行必要的美化后得到了效果、提取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实现服装与设计的统一以及对服装设计创新进行必要的美化等措施,仅供参考。
3 结语
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创新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增强服装的美感与内涵,目前,该方面的内容已经引起了相关设计师的重视,本文也主要针对服装创新的设计形式、文化内涵以及创新能力等因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根据当下的现状,对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创新中的应用提出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改良、
参考文献:
[1] 丁楠.刍议现代艺术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 资本运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明;资本运作魅力十足,实现了当前经济的又一次飞跃的梦想。然而现实似乎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即传统文化排斥资本急功近利的运作模式,资本运作回避传统文化玄而又玄的思维模式,如果二者联袂必然带来积极的经济效应。
一、陈家沟太极拳文化发展现状简介
陈家沟是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五公里处清风岭中段的一个自然村庄,系太极拳发祥地。陈家沟太极拳文化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特种旅游项目,是河南旅游业的两个“拳头”产品之一。这里已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太极拳年会,吸引了国内外上万余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参观、学艺。现陈家沟建有讲述太极拳文化的历代宗师纪念馆和用于传播太极拳技术的武术馆,是其传播太极拳文化的物质载体。除了陈家沟自有的纪念馆和武术馆外,还有其他以太极拳为核心的企业也随之而兴起,比如制作太极服饰的服装公司、生产太极器械的体育器材公司和宣传太极文化的咨询公司等。总起来讲,陈家沟以太极拳为核心,打造出了一条太极文化链,给投资者留下了一大片投资空间。
二、太极拳的资本运作空间
资本运作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市场供求规律,通过对资本本身进行科学的配置,实现资本价值增值和资本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作的起点是资本的投入,资本运作的目的是实现资本增值或收益最大化,资本运作的方法是通过市场手段优化资本配置。资本运作具有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大特征,风险投资时资本运作的内容之一。风险投资更为准确的提法是创业投资,广义上的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给处于创业时期的企业,帮助其成长,然后通过市场交易卖出股份获得高额收益的资本运作方式之一。
分析陈家沟的太极文化产业不难发现,虽然初具规模,但十分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争论不休,太极拳发祥地之名未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二是重心不够明确,虽然提出了以太极拳为核心,但太极拳背后的文化挖掘还十分欠缺;三是产业链混乱,武术馆各自为政,未形成集群效应,相关产业衔接不规范,供求信息不对称,使得产业规模难以扩大。
结合资本运作,特别是风险投资的理论,陈家沟太极拳文化产业还处在创业期,存在诸多资本运作的空间,特别是以太极拳为核心的产业链的运作。主要理由如下:一是陈家沟太极拳文化产业刚起步,缺乏资金,需要引入外来资金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二是河南政府支持特种旅游,在政策上会对陈家沟太极文化产业相对宽松至少更具公平性;三是国内非主流教育发展还不完善,特别是民间性质的教育还十分落后,而人们对其需求随经济进步有增无减,还是卖方市场;四是宣传力度不够和宣传方式不够科学,还未占据有利的市场空间;五是国内还缺少传统文化,特别是太极拳之类的武术文化的运作团队,太极年会、太极锦标赛、太极邀请赛的影响力和经济效应十分有限。
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投入,必能获得高额的资本回报。一是注册太极拳商标,获取太极拳文化开发权,取得无形资产;二是挖掘太极拳文化内涵,树立太极文化榜样,增加无形资产的价值;三是整改陈家沟太极拳基础设施,在保留古风的前提下引进现代技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四是提供太极拳拳师文化水平,规范太极拳教学模式,吸引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学习;五是定期策划具有影响力的太极流活动,吸引中外人士关注,也吸引广告商的关注;六是收购太极拳上游产业,实施连锁经营模式,节约经营成本。
三、传统文化资本运作的模式选择
抽象对陈家沟太极拳产业的讨论,传统文化的资本运作模式至少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精神的持续性和资本运作模式的持续性,只有双重持续性的偶尔,才能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二者的价值;二是资本的投入重点在无形资产和科学的文化载体两方面,文化的无形性决定了文化资本运作向无形资产的倾斜,也决定了必要的文化载体才能有效传播文化;三是传统文化的区域性使得传统文化产业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具有地域局限性,需要在打造文化特色取得差异优势的同时推广一般模式,使文化渗入其他领域形成新的特色;四是打造文化消费品生产链,将文化消费物质化的同时宣传文化品牌。
四、小结
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区域的影响而各具特色,一般而言,传统文化的资本运作模式无外乎以下几点:首先以区域发展为契机,面向世界。即立足于文化发源地的考证,结合该区域的经济规划实施包装,挖掘中外人士的文化消费偏好进行文化宣传,以此引导人们发现该文化的价值。其次策划以具体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打造该文化的衍生文化并将之用具体的物质形式传播给消费者,引导消费者消费文化的同时培养其文化消费的习惯,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最后是将打造出来的文化产业链分割出售,收回投资成本和获取高额利润。具体方式是保留文化品牌的所有权,将成熟的文化产业连锁化,承包或出售给不同的经营者。比如文化旅游产业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租售具体项目;文化外域传播的许可经营;文化的上游物质企业上市或转让。
参考文献
[1]郑强芬.陈家沟武术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2]乔凤杰,贾亮.陈家沟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09.
[3] 刘素平,邱扶东.旅游文化资本运作模式初探[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构成的核心和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本是当前社会人文建设的要务之一,但在当下的高校教育中,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弱化和缺失,大学生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缺乏精神食粮,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中心力量,社会精英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来国之建设的中流砥柱,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高校素质教育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它关乎着高校道德教育乃至全社会文化、道德建设的成败。那么,促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弱化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
一、中国近代的社会和人文思潮变化
通过中国人不断的自身学习和努力,社会不断的发展,和传统社会有了明显的不同,从本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不断完善的经济体系制度、以及生活思想观念的转变,让人们不断在社会中产生改变。在人们普遍认知和学习科学的观念后,并习惯性以科学的观念眼光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对于人们在生活中过度对科学观念的依赖,导致普遍社会人们忽视对传统思想和文化方面学习认知的观念。迫使这种观念形成了社会的主流现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高校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二、中国高校中大学生价值观念取向的演变
1.社会功利化观念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人们对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社会经济不断成熟的今天,人们的功利性价值观也得到了无限放大。如今,在高校中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取向上,应用理性逻辑思想存在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之上,在现如今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本能当中。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深受社会的功利性价值思维的影响,用功利性眼光来看待问题,思想上重视选择经济价值高的专业,就业也偏向取值于工资高低。使大学生在明确自身价值定位上产生狭隘性判断。对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念在学生中渐渐弱化。
2.高校学生观念个性化
社会经济的大步发展,只注重经济结果,忽略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市场经济观念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长期过度植入,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比较自我,对待价值观的判断产生了偏执性。把实现个人价值理想作为自身的追求和努力方向,重视自我个性,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偏向于前者,大部分学生比较在意个人价值的存在。反而对民族的发展,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得不到足够重视。
3.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
自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育也有不断的进步,人们对文化追求的提升,社会价值取向也有了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经济价值的多样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形成多选性。高校大学生对社会认知不够,思想上不成熟,多对社会和家庭的多样性价值观念所影响。导致大学生在理论上是一种心态,现实中又是另外一种心态。
三、现今高校传统教育的问题
在中国教育体制中,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其所学知识和兴趣爱好的培养方式单一,要完全符合高考的要求和规范,来以应对现今教育体制下的各种考试,使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比较狭隘,还要应对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压力,使其学生自身成长比较被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在义务教育中所占成分更是少之又少。进入高校后,社会专业性的培养模式,因学生受各方面影响,多为就业和工作,只在自己所选的专业学科上下功夫,尤其是理工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时间和机会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学习,使从小学就缺失的文化精神再次被剥夺。这种现状下,高校没有足够重视和加强对传统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建设。造成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机会的缺失。也就不难看出当今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认知度的缺失,这样的传承关系,必将会丢失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根基。
四、传统文化中的特性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自身的文化体系和民族特色,是历史长期积累的民族精神宝库,需要通过自身生活去感悟和认知,是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以追求自身品格修养为目的。并且重视以人文精神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倡导自身品格的提升,而与当前大学生所追求的功利性价值观是相矛盾的,这种矛盾现象难以把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今主流思想相融合。当今社会和高校也没有足够重视这种现象。
参考文献
[1]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1999.
篇8
理论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伦理道德因素,比如,《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是实现人生最高理想的首要条件,也是造就最完美人格的基本途径。《礼记•中庸》中,“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被奉为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之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就把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成分上升到国家层面,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正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价值的有力体现。这也正是当前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育人价值。《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指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礼记•坊记》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私财。”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自身,责任无处不在,承担责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蕴涵远大的理想、无私的情操与仁善的心灵,人的价值也因为承担责任才有了分量和精彩。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德育价值。“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和规范,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应当表现的德行。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现状
社会认知程度不高。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多元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传统文化正逐渐从他们的观念中退化,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是片面的、笼统的。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化、信息良莠不齐、言论环境相对宽松和自由,90后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协作观念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足,使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缺乏责任感。从当代大学生身上深刻反映出一种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迁带来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而导致的价值观选择性的迷茫。心理素质趋向弱化。当前,部分大学生无法实现从依赖型向独立型的过度;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对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帮助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择业心理压力加大,甚至对生活缺乏信心,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途径
篇9
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权利主体创新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北朝民歌,让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千古流芳,美国迪斯尼公司将《木兰辞》所述的故事改编成动画影片《花木兰》,为迪斯尼公司带来超过3亿美元的巨额商业利润,然而因中国传统文化诗歌而来的《花木兰》电影的商业成功,似乎只属于好莱坞、只属于美国,作为花木兰故乡的中国却没有从中得到一分一毫的版权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此就提出了如何通过版权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版权保护是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知识产权冲突、国内地域产权冲突逐渐增多,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亟需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保护。一方面,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是民族精神的记载,为了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绵延,使传统文化发挥出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和管理,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也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中华上下五千年,作为文明古国,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从美国动画影片《花木兰》的成功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潜在的经济价值,也发现了我们在管理文化产品商业开发方面存在的不足,只有做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并重,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共拥。
针对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不足的现状,本文试究传统文化保护不足的原因,在分析其立法困境的基础上,从多层次化权利主体、完善丰富权利内容、不限定保护期限以及创立数据库保护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二、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法律保护既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又是应对国际文化竞争的手段。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法律体系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传统文化虽是我国版权法律体系保护的内容之一,但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及宽泛。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在《伯尔尼公约》、《突尼斯版权示范法》中,都将民间文化作品列入版权保护范围。我国《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并未对其他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作出具体规定;国务院制定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也只涉及对传统手工艺品种和技艺的保护。面对涵盖范围广泛的传统文化,国家虽然认识到了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法律体系仍尚不成熟,存在空白遗漏和过于宽泛之处。2014年国家版权局起草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我们也期待这部条例的正式施行。
第二,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体系主要有版权行政管理体系和文化行政管理体系两个部分,申报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程序较为复杂,由此可能产生申报路径不统一、重复申报的情形。
第三,相关企业和个人缺乏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意识。以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陕西省为例,陕西户县农民画创作风格新颖、地域特色明显,当地很多农民都掌握这项技艺,也涌现出琳琅满目的农民画作品,但农民画作者却缺乏著作权登记的意识。与此相似的还有陕西延安剪纸,同样缺少著作权自愿登记的情形。
三、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不足的成因
传统文化概念难以界定、范围难以确定,是我国传统文化版权立法不足和实践保护不够的根源。
(一)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特殊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广泛却有些模糊的概念,明确传统文化的界定与类别是实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关键。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能够反映特定民族风貌和精神的相对稳定的文化,主要包括民间艺术、文学作品、工艺品、绘画、表演、民族服饰等。
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集体性,传统文化的集体性源于它的群众性,传统文化的生成发展是广大民众在长期历史实践和传承过程中集体创造的,它并非直接属于某个个体。比如年画技艺,可能同一地区很多人掌握这种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是属于该地区集体所有的。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特征。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历史的积淀去不断丰富完善,在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其影响不仅及于当代人,它是源远流长的能及于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也具有变异性的特征。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流传的过程中,作品不归一人所专有,人人可以改动,所以作品常常是不固定的,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处于变化之中。”
(二)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立法困境
1.权利主体难界定。传统文化具有集体性的特征,这也使得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不同于一般的版权保护。相比于具有鲜明的、确定的权利主体的一般版权保护,对于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我们应首先明确其权利主体。
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最初它具有一个特定的创造者,但在世代相传的发展过程中,其创造者已不单属于某个个体,可能是属于一个地区集体共有的文化,是群体智慧的结晶,这使得界定其权利主体成为一个难题。
2.权利内容难确定。相同的民间传说,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上就有不同演绎。某著名喜剧演员在一个喜剧小品中戏说“花木兰”,将花木兰塑造成贪吃怕死的形象,被认为戏说尺度过大有恶搞嫌疑,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再如“乌苏里船歌案”中,歌唱家郭颂在赫哲族民歌的基础上改编创作出《乌苏里船歌》,这首《乌苏里船歌》几乎成了赫哲族民歌的代表,而后法院认定《乌苏里船歌》系改编作品,郭颂不是原创作者。另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国际间因翻译问题而产生的版权纠纷也日益增多。龙,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常用来象征祥瑞,被英译为“dragon”。然而,“dragon”一词在《约翰启示录》中被描述成魔鬼撒旦的化身, 代表着异常邪恶的力量。所以一些西方人的惯性思维十分乐意视中国龙为“dragon”, 把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与“dragon”挂钩, 妖魔化中国。针对当前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版权纠纷,版权保护的权利内容应当包含哪些方面才能全面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值得我们探究。
3.保护期限不统一。对于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期限理论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版权保护应有期限限制。从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来看,知识产权是要保证权利人在法律所规定的期限内收回其所投入的成本和获得回报,在超过了这个法律规定的期限后,此权利即进入公有领域,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如果权利人可以无期限的垄断该知识产权,那么就会中断创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期应不受时间限制。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的特征,是在民族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逐渐演进、形成的,很难给传统文化的形成确定一个起点。同时,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逐渐完善并永久的流传下去,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都将永存。因此,很难给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界定一个期限。
四、完善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传统文化被广泛运用到商业领域的今天,笔者试从版权保护立法角度提出完善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一点建议:
第一,在版权立法中确定传统文化多层次权利主体。在“乌苏里船歌案”中,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为诉讼原告,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既是赫哲族部分群体的政治代表,也是赫哲族部分群体公共利益的代表,在赫哲族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可能受到侵害时,鉴于权利主体状态的特殊性,为维护本区域内赫哲族公共的权益,原告作为民族乡政府,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讼。”这说明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权利主体可以是集体,事实上,很多传统文化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群体作品,不存在个体著作权人。另外,当发生版权纠纷时,以某个集体例如地方政府组织为代表提起纠纷解决机制更具有可操作性、其诉讼结果可能惠益到这一地区和社群,也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
同时,也应当鼓励企业和个人树立版权保护意识。我国目前的版权保护制度为自愿登记制度,由著作权人向各地登记机构提出申请,登记机构审查合格后依法予以登记并颁发著作权登记证书。经过登记的文化产品可以明确其版权归属,降低被侵权后的诉讼代价。拥有如年画、剪纸等文化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对具体产品进行版权登记,如遇盗版侵权等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根据《著作权法》、国务院《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也可以主张许可、监督、收费、救济等权利。由此可见,对于传统文化版权保护可实行多层次权利主体,传统文化的涵盖面较大,单一权利主体显然不能满足其版权保护的需要,多层次权利主体在司法实践中有利于变通实现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目的。
第二,丰富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权利内容。针对目前传统文化版权纠纷状况,我们发现关于传统文化的改编、演绎、翻译纠纷较多。前文所述的“乌苏里船歌案”涉及对传统民歌的改编、戏说花木兰小品是对“花木兰”故事的歪曲演绎、“dragon”是对“龙”形象的恶意贬损。因此,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应注重维护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演绎、翻译、改编的过程中,禁止他人歪曲、篡改、贬损使用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内涵。
此外,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权利内容还应包括传统的表明来源权,即表明传统文化的来源地名称、来源主体等权利。以及复制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翻译权等财产性权利。
第三,不限定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时间。笔者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应不受时间限制。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产生时间无法确定,其内容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要确定其版权保护期限几乎没有可行性。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弘扬民族精神,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期限加以限制,则不利于载负着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依托传统文化产生的、非集体创作的具体文化产品,则应依据《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保护期限加以限制。
第四,创新传统文化保护模式。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新模式以促进版权保护,例如建立传统文化数据库保护模式。依据欧盟1996年的《欧洲议会及欧盟理事会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数据库保护模式是指,将独立的作品、资料和其他材料进行系统的或经有条理的方式整理过,并可用电子或其他方法单独访问的数据集合。建设传统文化数据库,可有效实现传统知识保护的最广范围公开明示要求,在惠益分享等配套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体系下,实现对传统文化予以相应产权的保护、地域文化的跨国尊重及更正宗地广泛传承。将电子数据库运用到传统文化版权保护制度下,建立版权管理体系和文化行政管理体系共同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版权申报路径的统一,有助于简化版权申报、查询的方式,避免重复申报版权情况的发生。
五、结语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既是精神财富也具有经济价值。完善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与困境,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保护期限等方面健全完善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法律体系,尽快实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相关法律条例,使我们的立法、司法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相信我国的传统文化版权体系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篇10
[关键词]苔美术设计 创新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73-01
美术设计代表了一种美学,它能给人一种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冲击。我国美术设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它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没有展现出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美术设计的发展必须结合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将美术设计提升到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因此,笔者要对我国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方面的借鉴进行讨论。
一、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无论哪个民族,在进行美术设计时都要将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更何况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师的创作空间也变得更为宽广。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现代美术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二)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
现代美术设计师的创作思路和设计内容大部分来自于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能让美术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得到拓展,变得更广泛、更细腻、更合理;同时,设计师们能在传统文化美术创作中培养发散思维,他们的美术设计创造力也能提高。
(三)传统文化促进了现代美术设计的变革
将传统文化因素加入到美术设计中,能促使现代美术设计发生变革。一方面,传统文化是美术设计创造的源泉,它推动着现代美术设计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是现代美术设计创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现代美术设计才能进行创新。随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美术设计重要性的凸显,越来越多的美术设计师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促使现代美术设计变革、创新美术设计。研究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方面的借鉴及启示
(一)借鉴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求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美术设计师要对美术设计进行战略性创新,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设计师应当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点,一方面,美术设计师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摒弃不良传统;另一方面,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同时发展现代美术设计。设计师们要有效地利用我国有效的传统文化,以此推动美术设计的创新,而不是成为美术设计创新路上的一种束缚。因此,设计师们在进行美术设计的时候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既能体现时代特征,又能体现民族特征;既不与时代脱轨,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进行创新时,要有效地把握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作用。
(二)吸收多元化文化,使我国美术设计具有国际范
在美术设计创新中除了要借鉴我国传统文化外,还要借鉴国外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这两种文化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我国美术设计创新就会变得多元化,变得更具有国际范,从而提高我国美术设计在国际美术设计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使我国美术设计在国际美术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美术设计新形势的要求下,我国现代美术设计不仅要兼具信息化、视觉化和现代化,还要通过国际交流来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因此,在美术设计创新中要考虑到国际化因素。设计师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同时也要将世界优秀文化融入到作品中去,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适应新时代美术设计的要求,才能在美术创新中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培养人才
当前,我国在美术设计教育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如果要在设计作品中体现我国文化特色,就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培养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美术的人才。厚重的传统文化是现代美术设计人才成长所必须的土壤。作为现代美术设计人才,广博的文化内涵必不可少,这就需要美术设计者不断地学习历史、民族等传统文化,只有在丰富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吸收一些现代化先进的设计理念,构建一个既有民族特性又蕴涵时代意蕴的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体系,多元化培养现代设计人才,使美术设计创新在传统文化的中汲取营养,打造出一支富有现代设计美术的新主流设计人才队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美术设计创新中,要坚持借鉴、吸收我国优秀文化;吸收世界多元化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这样我国美术设计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我国第二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