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格式范文
时间:2023-03-29 05:3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格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设计者(姓名、通讯地址)
一、概述
· 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中学、小学、学前等)
· 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
· 概述学习内容
·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篇2
本文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先学后教、创新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与社会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工厂实践等多种开放式、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目前,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当中,相信大多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书籍设计涵盖了多门课程的综合内容,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印刷设计、插图设计等,在教授当中既要考虑到书籍的实用功能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创意创造的表现和鼓励。学生在老师的这些要求和限制下,很难放开手脚和思维,并且在通常72或64课时下要完成一本书的构思、设计和制作,学生往往各种细节不能仔细推敲,最后应付了事。最后的作业中加入各种花里胡哨的装饰、单纯的追求怪异而没有和书籍内容想协调,创意流于表面上的标新立异。老师们看到这么一摞书籍设计的作业,既感到可笑也同时感到无奈。这单纯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水平问题?或者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上不适合?我认为书籍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重新进行安排、教学模式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一、先学后教
书籍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但是我在最初介绍书籍结构、材料等表面日常可见的知识时,学生仍然一脸茫然,像新鲜事物一样。其实是大家在看书时只注意文字内容,不曾注意到书籍设计的相关问题,如果一上课先进行市场调研与考察并不合适,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注意看些什么,而如果先大量的讲授专业知识不结合市场调查,往往学生又没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研究的能力,在枯燥的课堂讲授中学生会出现烦躁、听不进去的现象。所以需要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首先讲一下书籍的结构、装订方法、材料等,然后通过对书籍调研,了解市场情况、消费者对书籍的认识和选择情况、精装书籍的构造、纸张等,从课程内容的几个方面对各类书籍的装帧设计进行思考。其次,考察不同书籍的形态带来的书籍翻阅的感受,然后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产品在创意产业的发展,感受现代书籍设计的新理念。这个环节是自学的过程,我认为也是必须的环节。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是他们发展的内在动力。但这需要教师去唤醒、引导和调动。在先学后教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不同的问题,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方法等。启发学生创意思维的潜在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书籍的装帧、插图、制作、成型的设计表现能力。
二、创新思维方法训练
在书籍装帧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具有更加开阔的的思维,培养学生突破常规、训练学生思维创新的方法,是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学生普遍习惯于用常态逻辑思维方式看待要设计的内容和思考问题,总是拿出脑海中已看见过的千百遍的影像去设计书籍,缺乏有效的开拓新思维的方法。为了快速解决学生思维创新训练问题,让学生用草图、文字快速记录下来最初的灵感,再经过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不断地提问自己可不可以把现有的单个元素增加?删减?重复?倒置?局部替换?材料替换?等等问题,来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在草图上不断用联想、推理、添加新的想法内容,并把单一的图形进行延展和变化,将自己想法在反复变化中进一步完善。并用“图文”的方式快速记录自己构想过程的训练,以此可以快速展现思维发展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突破习惯性的束缚,在思维方向上进行指导。在训练中,组织学生互相观摩作品,并相互提出问题,用别人的思维方式再进一步打开学生固有的模式。
三、个性化发展
受传统书籍阅读观念和对设计的认识以及经济成本的影响,书籍装帧的课程以前较重视书籍的版面设计,而忽视了书籍的整体艺术形态设计。在目录、书脊、书口、页码等的细节中也缺乏设计感,随着人们情感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已经不能满足旧有的书籍形式和传统的书籍审美习惯,人们渴望见到更加具有创新理念、造型奇特的书籍设计形式。通过设计者个人独特的设计语言,展现独特的性格、爱好、审美等,来表现书籍的内容,并通过材料、工艺等进行耳目一新的设计和不断的尝试,让人们接受一种新的书籍形态。诚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天马行空地设计造型夸张、奇特的概念书的确可以开拓其创造性思维,但过于追求“怪异”的形态便失去了书籍的本质。设计的宗旨还是以人为本,书籍设计的根本宗旨是传递信息。不能因为一味追求新奇而造成阅读困难,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还是要追求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在学生作品中,教师经常看到这种极易走向形式主义,而忽视了设计最初本质的情况。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化的同时,要有内容、有本质、避免浮夸和做作,达到真正具有全新视觉冲击力的概念书籍作品。
四、举办学生作品展和读书会
进行师生间和与受众群的互动。目前,高等院校的书籍装帧设计课程,大多还是停留在校内课堂讲解和练习,相对忽略了与社会消费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展览中的交流作用等等。因此,建立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教学模式非常有必要,例如在儿童书籍设计教学中,我们把做好的书籍放到附近的幼儿园里,让孩子自由的选择阅读,学生可以在旁边观看小朋友的阅读反映,并和小朋友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里感受和喜好。这种直接感受自己的作品在受众群体阅读中的反映和喜好程度的互动环节,非常有利于学生设计创作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设计思维能力。适应大众读者的心理精神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课程结束后,在校园中举办课程作品展览,一方面使作者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在互相观摩的同时也进行了自我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给予评价和指导,避免了任课老师指导的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对学生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五、印刷工厂实践
对于印刷工艺和材料的知识只是在课堂上传授是纸上谈兵,远远不够,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深刻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设计与工艺的脱节。只有想法,却不考虑制作的可行性和成本的预算,设计就只能停留在电脑里而没有真正的实施意义。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实践学习,了解书籍装帧设计与印刷工艺的关系,了解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现状,了解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状况。这些都会启发学生在书籍设计中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深切感知印刷工艺也是书籍设计表现的重要载体。这类工厂实践课程作为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有效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教学模式新思路。
六、结语
篇3
学校全称
***
课名
平移
教师姓名
张**
学科(版本)
数学 北师大版
章节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
第 1 课时
年级
五年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学习了将一些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而本课要求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后判断图形平移前后的方向和距离。因此,对于我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鉴于本节课属于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和发现并总结规律的,所以在课堂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和点拨,所有的问题都采取学生独立、合作完成的模式,并及时进行作品展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环节一导入
1'—3'
帮助学生回忆准确的数学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进一步建立这种运动的具体感性认识,并让学生回忆知识建构过程,再过渡到运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平移运动的过程
与老师、同学互动,演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平移运动
白班的演示功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移运动现象
环节二:探究新知。
3'-12'
会准确地进行平移运动,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方法
第一步:多媒体出示本课情景图,使学生对原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学生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提供一个直观的印象。第二步:通过对比淘气和笑笑的平移过程,感受平移的过程引发思考;第三步:通过学生的对比和动手操作,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顶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在学案上自己去操作,并请几个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给与恰当的评价
学生没有画图的经验,但是能够简单的表述出图形平移的过程,所以先让学生在已有的观察经验基础上,自己探索画一画平移后的图形。 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数学活动空间,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活动,真正掌握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同时通过展示作品和小组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环节三:合作交流
12'-20'25"
发现平移的特点,并且能够熟练判断出平移是否正确
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案上进行平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白班的演示功能,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可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
环节四:针对性练习。
20'25"-40'53"
熟练掌握画规定方向规定距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完成教材第25页第1、2、3、4题
篇4
关键词: 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和近机类专业学生在学完机械设计及同类课程后所设置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工科院校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规范地机械设计的应用实训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力求从课程内容上、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从设计思想上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及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融会贯通,协调应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般机械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培养独立设计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设计中得到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绘图、使用相关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正确使用经验数据、公式,等等。
为了有效利用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我们针对传统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计任务改革
1.设计题目改革。将学生分组,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一个组一个设计数据,个别学生有依赖思想,不动脑筋,仿照甚至照抄别人的设计。改革后每个组设计任务不同(如有的组要求设计直齿轮传动,有的组要求设计斜齿轮传动),组内每个学生的设计数据也略有差异,这样基本上是一人一个设计题目,但组内成员设计题类似,既杜绝学生想照搬别人的思想,又利于组内讨论和学习,通过设计每个人的水平都会上一个台阶。
2.设计内容改革。在设计题目中添加一些限制条件,如要求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两齿轮中心距在90—130之间,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传动比分配不好就难于达到这个要求,需返回重新设计计算强调设计过程中“三边”设计理念(即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也使学生形成了优化设计方案的理念。
二、设计时间安排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放在机械设计课程学完后二周进行,改革后将课程设计穿插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项目,项目一为牛头刨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项目二为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就穿插于项目二中教学,增加了原来课程教学中没有的电动机选择、传动方案选择、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等部分,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的结果进行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系结构等的设计。这样使学生通过设计这个主线把所学知识串起来,感受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投入学习,避免过去经常出现课程设计做完了才明白机械设计学的是什么的情况,课程学习更有目的性。
三、设计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都是把一些定式的设计作为内容,如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中的减速器设计。改革后将项目一机械传动系统分析应用作为一个创新项目的辅助设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中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内容等都可以自行选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学生设计的多功能灯罩、多用厨灶、吸尘黑板刷、玩具熊猫吐泡泡等都是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这种与社会工作相接轨的设计模式能极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
四、绘图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采用手工绘图,而且零件图一般选用轴或齿轮类零件,改革后采用手工绘制装配草图,用CAD软件绘制正式装配图及零件图,而且零件图要求每组有一套完整的非标准件零件的零件图。对个别CAD软件应用有难度的学生也允许用手工绘图。
五、答辩方式改革
传统的做法是设计完毕后统一答辩,其弊端是要留出答辩的时间较多,另外答辩中的问题学生没弄清的答辩后可能也不会再去探究了。改革则采用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就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作为一个过程考核,这样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能利用闲暇时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也能通过问题弄清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及必须掌握的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相对比较繁杂的,通过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抄袭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激励大家既进行竞争又加强合作,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具0811班春同学在设计小结中写道:“通过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平时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的连成‘线’,综合起来后才能将自己的减速器完整地、正确地设计出来,远比多上几节课更让我获益的多,希望今后能够多些此类型的课程,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大综合,既可以巩固知识、增长见识,更是为今后的工作进行的实战训练,同时,也让我们拾起了即将遗忘的大一的知识,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复习巩固的重要性,远比老师叮嘱几遍来得更真切实在。”模具0811班冯灵同学则说:“啊!好累!好烦!好紧张!这是我心中的感慨。每天在跟时间赛跑,与自己的耐心相对抗。我发现人的潜力是无尽的,只要你去努力,那些不可想象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两周的课程设计我过得很充实,也学了很多。”
参考文献:
[1]景华荣,杭佑庭.高职机械设计教学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43-44.
[2]刘建华,庞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农机,2011,(09).
[3]张健,起雪梅.基于加强教学环节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9).
[4]何秀媛,张健,起雪梅.高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现代交际,2009,(09).
篇5
Abstract: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the impuls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echanic design needs reform especially. It is a must to reform the exi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integrate the emerging knowledge of science into the courses, in which way the classroom knowledge can be associated with practice so that students can apply their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关键词: 机械设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性思维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course teaching;reform;innovative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86-02
0 引言
对机械设计学的改革创新而言,将是一个涉及到学校理论教育及学生接受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这不仅是单纯的修改学校理论教育环节,还是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及学生理解接受能力,以及如何协调三者关系的问题。
对于以上的问题,本文针对机械设计学方面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研究。
1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探索
强烈的改革意愿是改革探索的原始动力,勇于质疑原有的理论体系,并加以创新完善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将学生的创新思维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成为机械设计学课程改革重要内容。该教学计划的实施,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从传统的机械设计学而言,他是仅仅是关于设计学的一门专业科学,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新兴的思想甚至理论都在不断的冲击着原有的理论体系。那么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就必须以改革创新作为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基础。设计科学是人类步入工业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设计科学的核心内容便是改革创新,新兴事物的创造,也就是人们在从事设计科学的研究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结果。设计科学是建立在严谨的逻辑学基础之上的,很多由设计科学开发出发明创造看似很偶然,其实在背面隐藏着它的必然性。因为通过对已知事物进行多方面组合调整,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依据逻辑学理论,经常就会有新的成分出现。这也就是设计学中的创新原则,通过突破性思维,以严谨逻辑学为指导,探求新的原理及方案构架,做到改造旧事物,创造新事物,而新生的由于是在旧事物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必然要比原来的事物先进,这是有坚实的理论保障的。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改造都是创新,在没有理论支持的随意改造只能是胡编乱造,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资源浪费,徒耗人力。因此在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建立严谨的理论体系,不然会导致他们的创新行为得不到回报,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鼓励学生以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以便加深他们的理解。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创造性思维是所有发明创造的基础原动力,而逻辑理论知识及原理即是前人通过不断的尝试,努力而总结完善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是所有发明创新的指导,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用于指导发明创造具体步骤的理论基石。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力求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让他们从以往墨守成规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面地寻求解决方案,当然这些方案必须是建立在设计原理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教学成果就是让学生突破书本的限制,学会以改革创造的方式去解决新问题,让他们在设计创新中充分地发挥作为一个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现代最新科技,以目前最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引导,创造出比以往更新,更有竞争效力的新产品来。
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多用实例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消除学生对发明的陌生感,揭开他们发明创造的神秘面纱,既让他们尊重科学,又不让他们因为感觉过于神秘而产生畏惧感。要让他们明白,别人行,我也能行的道理,培养他们的挑战性思维,让他们能够突破自我,解开思想的束缚,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创造创新的科学海洋中自由的翱翔。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百折不屈的探索精神,要让他们明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道理,让他们树立起健康科学的人生观,在设计科学中体会出要以积极坚定的态度对待创造发明,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轻易退缩,要有良好的心态,顽强的拼博精神,科学的眼光,最终必定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2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探索
先有发明创造的思维,才会具有发明创新的能力,而依据逻辑学原理,创新性思维得益于发散思维及收敛思维。要注重培养出学生打破成规,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思考方式。注意分析、比较相结合,学会以概括总结的方式去推论结果。从事物的多角度,多层面出发,结合合理的假设推论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以获取思维方式的进步。
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努力营造出一个热烈、积极、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能够相互印证彼此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不断的辩论甚至争论中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作为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思维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加以剖析,即使想法很怪诞,也不能去挖苦打击,相反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帮助学生找出不足,让他们学会以科学的思考方式,最终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作为机械设计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功能原理设计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核心内容便是要求学生对机械产品的主要功能分析出其中的原理性构思,这是机械生产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环节,因而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精心的设计作品方案,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发散思维及收敛思维的具体用法,用实例加深他们对这个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并让他们用这种方法找出最具现实性,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3 课程教学作业内容的改革实践探索
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之上的。没有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再怎么活跃的思维也只是天马行空,没有科学依据的胡思乱想,因此在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不能放松对学生最根本理论知识的要求,这是所有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通过让他们不断的实践,加深他们对基础原理知识的理解,让他们能够活学活用。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及创造技法,课后通过改革作业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不忘加深他们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将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改良,用实际案例来穿插引用这些概念及定理,将抽象、枯燥的公式原理,具体化在日常的作业中,引导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完成作业的方式,来掌握课程内容,从而真正体会到设计的乐趣。
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解答方式要注重引导,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注重从学生失败的答案中分析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加以引导,让他们自己从中得到进步,从而在以后的课题中能够得到正确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可以从中专门选出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让学生们大胆地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开拓性地发现新的解决方式,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活跃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概念、定理的运用和记忆。通过这种生动、活跃、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完成以往枯燥的理论教学,从而获得理想的课程教学目的。
4 结束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学课程的整体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后作业的不断改良和探索,再有机结合学生学习后的反馈情况,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后在参加全国性质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的过程中,与其他优秀的老师进行教学经验方面的交流,并将获得的先进经验,对教学方案进行更深层次的改良,使得课程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为继续提高机械设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纯颖等.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激进建构主义理论;认识论特征;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25―04
一 引言
厄内斯特•凡•格拉塞斯菲尔德(Ernst Von Glasersfeld,以下简称“格氏”)是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格氏激进建构主义为建构主义理论确立了基本原则并使建构主义得以迅速崛起[1]。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影响较大,许多学者对其理论进行了评述和研究[2]。由于格氏激进建构主义关于知识的本质、获得途径以及学习本质等一系列观点与传统客观主义认识论大相径庭,国内学者对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持有不同的观点[3][4]。同时,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的严重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浓厚相对主义色彩促使我们有必要对其认识论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格氏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认识论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教学设计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 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关于知识和学习的基本观点
格氏认为,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建构是通过新知识与以往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认知的机能是“适应”并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认知不是发现本体论意义之外的现实。格氏认为,应该用“生存力(Viability)”代替真理标准,强调知识应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或能够提供有关经验世界的一致性解释[5]。格氏关于知识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1)知识的本质是主观的;(2)知识的内容代表着经验世界;(3)知识获取途径是认知主体的积极建构;(4)知识的形态是动态变化的;(5)知识的功用是为了生存。格氏激进建构主义不否认外部真实世界的存在,但它强调人们是通过理解这个世界而建够自己的真实世界。认为知识建构是一个人的先前经验、认知结构和具体的真实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格氏认为,学习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学习是结构决定的自组织循环过程,是新知识与旧经验的冲突,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组;同化与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格氏同时认为,学习者本人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是认知主体自我控制和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两个并行过程。学习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应用的能力,保证学习者作为自生产系统去应付生活” [6]。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1)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或外显行为的改变,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主动且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信息,建构事物意义。(3)学习不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学习是为了保证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是提高适应生活的“生存力”。
三 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论特征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是人们对人类知识内容、获得的途径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人类的认识论立场分为预成论和渐成论两种。其中,预成论包括主观主义先验论(知识预成内)和客观主义经验论(知识预成外)。主观主义先验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人脑的产物,是“我思故我在”。客观主义经验论认为客观世界不依赖人的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机械的反映。渐成论是一种介于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第三种认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虽然流派纷呈,但他们都认为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建构的。
1 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虽然与客观主义认识论相对立,但其不是主观主义认识论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包括格氏激进建构主义)不是客观主义这是公认的。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明确地提出反对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及其各种变式的客观主义认识论,并以此为自身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关键的理论基础[7]。然而,对于建构主义特别是格氏激进建构主义是否等同于(或是一种)主观主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等同于主观主义,那么研究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失去意义。笔者想说明和论证的是格氏激进建构主义观点虽然具有强烈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不是主观主义。
格氏激进建构主义是通过划分“实在”和“现实”的概念来区分认识主体的认识和构建的范围[8]。格氏关于“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了世界”的观点,实质上是指人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了对世界的认识,或者说人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了对世界的描述,即他们所指的“实在”部分。“实在”是认识主体所经验到的,是已知;“现实”是认识主体尚未经验到的,是未知。然而应该看到,随着认识的发展,“实在”的边界在拓展,“现实”中的部分将逐渐进入“实在”,为认识主体所认识和建构。对认识主体来说,虽然“实在”不能完全穷尽“现实”,但随着认识的发展和深入,“实在”的范围在扩大,“现实”中部分会进入“实在”中来,这样,“现实”(部分)将由未知变为已知,如图2 所示。格氏激进建构主义并不否定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现实的存在,但它只关注经验现实(即“实在”)。因此,只要理解“实在”与“现实”的本质关系,就能够知道格氏激进建构主义关于“客观实在是不可及的”观点不是不可知论,客观现实(主体未经验的部分)也将能够被认识。
格氏强调他不是一个唯我论者,“主观性决不与任何一种唯我论的变式相同,他的认识论的主观性仅仅涉及到经验获得而不涉及到‘实在’的产生”[9]。对此,格氏说:“我从没有否认过绝对现实的存在,我只是如同不可知论者一样,想说明我们没有一种认识现实的适当方式”[10]。由此可见,格氏激进建构主义只是不涉及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实在。众所周知,主观唯心主义是“心外无物”,是否定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因此,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的“不涉及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实在”不等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客观实在,其“不可知论”不等同于主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因此,格氏激进建构主义不是主观主义。
2 格氏激进建构主义认识论具有强烈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
格氏激进建构主义认识论具有强烈主观唯心主义色彩,这既是许多学者将其等同于主观主义的原因,也是我们在应用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时需要谨记的。格氏激进建构主义观点具有强烈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1)在“主体和客体对知识建构中的作用”问题上,格氏特别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性;(2)在“知识是如何建构的”问题上,格氏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互相作用的产物,知识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和主观性[11];(3)在“主体建构的知识是反映客观世界,还是构造客观世界”的问题上,格氏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依赖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建构的知识既不是反映客观世界,也不是构造客观世界,而是构造主体的内心世界;(4)在真理问题上,格式激进建构主义不关心知识与客观世界是否一致,是否“真”,而是把知识看成是经验世界而非本体论世界的体现,看成是适应的结果,不追求“真理”,只能评价知识的一致性和生存力,它否定真理或科学知识的永恒性[12]。格氏同时认为激进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认识论相对立,而在认识论中,客观主义的对立面是主观主义。因此,格氏的激进建构主义带有强烈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格氏建构主义观点虽然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不能认为他的观点就是主观主义,因为主观主义认为知识源自人的心灵,否认知识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3 格拉塞斯菲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论是一种渐成论
由格氏关于知识和学习的基本观点可知,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认识论不是预成论,而是一种渐成论和建构论。将格氏所持观点与认识论分类相比较发现,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极端建构主义理论(extreme constructivism),是最靠近主观主义的建构主义。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在认识论连续体中的位置如图2所示。
四 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认识论视阈下,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两方面。
1 丰富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二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其中学习理论主要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虽然偶尔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但并没有把它作为核心指导理论。第三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以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的学习理论和系统论。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复杂学习领域、高级学习目标和结构不良领域的教学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13],促进“以学为主”的第三代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
2对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各环节实施的影响
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在教学设计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简约形式。传统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模式分为教学分析、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三大要素,每个要素中包含各自子要素。格氏激进建构主义观点对传统教学设计模式中各要素的影响和改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有助于教学目标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格氏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知识的自主建构,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可得出不同的理解。他认为学习一般无法预先设立学习目标,如需设置,应设置多样、灵活的教学目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修改和完善教学目标;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标。
(2)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助于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真实性。对于学习内容分析,格氏认为要明确学习知识的内容和类型,设计任务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容和类型不同将学习内容嵌入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不同要素中去。为学习者提供难度适当的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学生自我维持的过程,有目的地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
(3)重视学习主体个性特征,注重分析学习中个别差异,有助于加强对学习者非智力因素分析。格氏认为,学习者个体差异与每个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关。人们能否正确建构某一材料的意义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有没有能用来同化这些材料的相应观念。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习主体个性特征分析,注重分析学习中个别差异。格氏在教学(设计)中强调主体(学生)对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分析学习者特征时虽然要涉及到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但他更强调与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强学习情境设计、重视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设计。格氏认为,教学活动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即新旧经验)主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加强学习情境设计,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应主要考虑学习情境的背景、学习情境的呈现和模拟、学习情境的操作空间以及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相融合问题;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知识内部的相互联系、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过程的完成。重视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设计,积极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所学知识相会印证;设计归因策略,维持学习者的兴趣、动机和毅力,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5)为评价方式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传统教学设计的评价是以学习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强调评价的客观性。格氏激进建构主义对教学评价的影响主要在确定评价的目标方面,由于学习是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他认为学习者是对自己知识建构的最好评价者,应该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要较多使用自我分析。重视评价方式多样性,积极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小组间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五 应用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激进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上还只是一种反省工具,而不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激进建构主义本身并无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只是一种认知和学习的理念。特别是其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浓厚,因此在应用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由于格氏激进建构主义观点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容易忽视知识的客观性,我们在以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避免将教学目标虚化,同时使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可变化性和整体性,充分考虑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评价时,应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手段,在评价实践中避免陷入无标准的虚无主义。
2由于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更强调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很少考虑知识的客观性。在教学设计中几乎不考虑具体可操作因素,学习过程充满了不可把握和不可知的因素。因此,应该坚持客观的、确定的、相对稳定性的知识观,在设计学习策略时,在充分考虑学习者能动性的同时,尽可能使教学策略具体化,并提供多种设计方案,加强协作学习策略设计,使学习者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相一致,促进社会知识内化和个体知识社会化。
3 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既可以从主观主义立场和视角去理解,也可以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去解析。而只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去理解和应用激进建构主义,才能使我们汲取激进建构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在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不会滑向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不会走向唯我论;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会出现极端的做法或走向误区[14]。
六 结语
格氏激进建构主义认识论是一种渐成论,但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格氏激进建构主义观点对传统教学设计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教学设计模式等方面,对第三代教学设计有较重要指导意义。由于他的观点强调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这有助于教学设计模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模式的转变,对我国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影响。然而必须看到,由于格氏激进建构主义观点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在教学设计中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容易忽略认知对象(客体)对学习的制约作用,这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避免。
参考文献
[1] Schmit. S. J. The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New Paradigm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Discourse[A]. In S. J. Schmidt (Ed.), The Discourse of Radical Constructivism[C]. Frankfurt, Germany: Suhrkamp,1987:11-88.
[2] 龚道明. 激进建构主义教学观评析[D]. 西南大学, 2008:10-29.
[3][4] 张桂春. 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影响 [J].教育科学,2010,(6):15-18.
[5][6] Glasersfeld, E. V.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 [M]. London: Falmer Press, 1995.
[7] Glasersfeld, E. von. Key Works in Radical Constructivism[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2009.
[8][9] Glasersfeld, E. von.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deas, results, problems[M]. Frankfurt, Germany: Suhrkamp, 1998.
[10] Glasersfeld. E. von. Cogniti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J]. Synthesis, 1998, (80): 124-131.
[11] Glasersfeld, E. von. Limits of understanding [M]. Bern (Switzerland): Benteli Verlag. 1996.
[12] Phillips, D. C..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The many faces of constructivism[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5, 24(7):5-12.
[13] David H. Jonassen.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for Well-Structured and Ill-Structure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Outcome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7,45(1)65-94.
[14] 何彤宇,蔡立媛.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反思[J].教育探索, 2008, (9): 57-58.
Analysis of the Episte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 von Glasersfeld’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and Its Influences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TAN Jing-d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20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E. von Glasersfeld’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ory’s basic perspectives about knowledge and learning, we analyze and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stemology of hi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viewpoints.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hi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is neither subjectivism nor objectivism, it’s an epistemology existing between subjectivism and objectivism, and its epistemology is a kind of epigene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stemology of hi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have a strong color of subjective idealism and relativism. The influences of hi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abbr. ID) lie in the ID’s theoretical basis and its procedure model.
Keyword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characteristics of epistemology; instructional design
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引言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输送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此,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实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高职实验课教学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前沿阵地。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合格机械工程人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其相应的实验环节,不仅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
很多教师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只是枯燥地演示。虽然有些教师很认真、详细、具体的编写实验指导书,但是学生有依赖性,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操作出大致相同的结果,编写出步骤相同的实验报告。教师在编写实验指导书时,没能将最新的技术动态通过操作技能训练体现在实验教材上,使学生跟不上需求的发展步伐,远离生产实践。
1.2学生方面
大部分学生对实验不够重视,在操作实验的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只草率地按要求完成实验指导书给的步骤,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提示或结果正确与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想都不想,甚至有些学生等实验课快结束时,拿同学的实验报告来抄抄改改了事。
1.3学校方面
学校对实验教学缺乏全程的监督检查,实验课的质量,也只是简单地表现在实验报告的上交。如果实验报告仅仅是抄抄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那就完全失去为了上实验课的意义。 所以,必须改革以往监管手段,形成有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
2.改革措施
2.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构建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师资,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现场的工作经历,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提高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实验课教师也要经常集体备课,而且,实验课的备课比理论课要求更加细致,要合理地设计实验,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而不是让学生按照我们制定好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
2.2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是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实验内容的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做到 “三个有利”。“三个基本原则”即实验课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发展,反映“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三个有利”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增强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开设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削减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内容单一的实验。实现实验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掌握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设计资料的能力。为使实验教学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实验环节的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着重进行下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1)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在课程讲授完各种机构的运动特性和设计方法之后,给学生提供的一个创新设计环节。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机构系统的运动特性和创新设计方法。
(2)机械传动方案实验。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传动方案设计的多样性及机械设计中常见测试方法,并通过多种方案的比较,择其较好的方案。
(3)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力学中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以及机械原理机构等概念的理解,并初步了解机械动力学仿真软件的应用范围及使用方法和动力学仿真的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
2.3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实验方法由“示范型”、“验证型”向“参与型”、“设计型”、“创新型”转变。
(1)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要建立一种以能力培养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教学”教学法。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设计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
(2)实验前精讲实验过程和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前那种教师讲述一遍、操作一遍,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做一次的旧模式。采用实验前精讲实验过程和方法,在上实验课时,把课上所有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升华为操作技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验的过程、目的和效果,最终达到做实验的目的。
(3)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悉心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为此应改变以前“集中指导的方式”为“集中与分段相结合式指导”,实验前针对具体的实验任务如何入手去做,通过教师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解决初期入手难的问题。
2.4加强实验室建设,创立机械创新实验室
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其具有职业岗位场景特征、实用技术强化特征、行业及地域经济突出特征、体现能力本位特征等。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职能,在原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陈列室的基础上,补充一些新型的机械和典型的机械模型和实物,在一些工矿企业收集各种典型的失效零部件和各种机械,为学生认知零件的失效情况和学生亲自动手装拆机器,认识和掌握各种传动方式提供条件,实验室全天开放,便于学生参观学习。创立“机械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参加开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能适应工作岗位提供条件。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院校实验室是实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发生器、整合机,反映高职院校办学方向、教学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意义十分重要。实验室要不断充实与改进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庞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高校建筑装饰设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学还存在较多的缺陷而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本文将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使得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建筑装饰设计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建筑装饰设计;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直接影响着对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的建筑装饰设计的专业人才少导致供不应求,所以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现状。提高设计人才的专业素养已迫在眉睫,通过对教学结构的完善、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的丰富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才能满足当下对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需求。
1目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不懂得把所学各科知识结合起来
虽然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实施了多个科目的教学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的单一化教学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零散。而我国所实施的各个学科分开单独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一些学生只知道单独进行掌握所学的重点知识,不去寻找所学习的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懂得把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都导致了所学的知识断节,不能很好地发挥它们共同的作用。如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不仅涉及一些审美鉴赏、建筑装饰设计,还会一些物理和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科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懂得寻找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出彩。
1.2学校的教学模式单一,不懂得创新
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加上一直秉持着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懂得创新,只知道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考点,而不懂得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对所考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情况,由于对所学知识的不了解或不会运用都导致了目前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局面。只有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不断地去探索新的全方位的教学方法,打造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是改善问题,使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大的进步。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太多过往的经验可以去借鉴,加上现在又是一个求新求异,各种新鲜的元素不断地出现的时代,而这个行业同时又与时尚紧紧相随,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关注设计方面的新知识,完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平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了解新的技术,让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为我们所利用。
1.3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学生的实践能力差是目前建筑装饰设计性专业人才缺少的原因之一。许多学生在自己动手设计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套作,设计的作品质量差,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可。学生动手能力差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或者只知道一味地死读书,而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眼高手低不愿意进行简单的设计工作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首要原因,亦或是由于学校资源少、教学水平较低致使学生实践机会少,学到的知识不够先进等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实际工作过程中设计图和施工图的深度不够,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实践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循规蹈矩,不懂得创新。在当今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教学环境中,许多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认为只要平时科目的试卷成绩够高就可以,这也就出现了部分高成绩、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却不如一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学生端正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能力。
2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改革措施
2.1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了解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顾客的需求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设计施工,从而使得设计的质量更高,更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2]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地实践的专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这就要求学生的专业素养够高,平时对所学知识不断归纳总结,对于不懂的知识要不断地探究,对于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要积极地去了解,这样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最起码的专业知识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装饰设计者的基本条件。
2.2构建一个教学的综合体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图文结合,用典型的案例向学生讲解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更好地培养专业性人才。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综合的教学体系。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求新求异,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对一些新兴的与专业有关的技术要及时地学习,不然会导致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过于陈旧,设计作品老套庸俗,追不上时代的脚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建筑装饰设计热爱,才能学得更好,也才能做的更好。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加快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前进的脚步。
2.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建筑装饰设计这个专业除了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会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更好地应用在平时的工作中。[3]这就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硬,此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装饰设计这类的人才时,要本着以专业知识的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一方面是可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多种选修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获得自己想了解的一些课外知识。学校要本着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的原则,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实施分阶段、分批次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
3结束语
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高职院校设计类人才的专业性与学校教学密不可分。为了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综合性人才,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教学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学模式与目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才能培养出更专业的实践性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于瑞强.室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97-99.
[2]周媛媛.关于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下的建筑装饰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消费导刊,2013,(1).
篇9
关键词:示范;教学形式;改革;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民办高校的迅速成长壮大,为我国的全民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必要的辅助力量,提升了国民整体素质。2017年,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总数超过4000万,办学数量接近全国高校的30%。民办高校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了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对象。同时,民办高校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我们对于其存在的深刻意义、发展脉络及创新特点的把握并不十分明确。经过多年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已初具成效。根据近几年民办学院课堂教学跟踪调研情况分析,我们发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已经对专业教学的培养诉求形成了阻碍。国内民办学院专业教改的研究成果众多,但艺术设计专业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既科学又高效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亲自示范教学的程度不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认知和把握程度有限,导致目前民办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专业水平整体较低。
一、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
1.以旧教学法教授新教材
部分教师在具体的专业课教学中,忽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对于新形势下的专业发展趋势把握不明确,没有深入分析专业前沿的动态,继续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新教材的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存在差距,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2.教师业务素质不高,创新理念不足
在具体的专业教学中,部分教师疏于对专业课程的深入研究,专业视域不够开阔,专业知识较为匮乏。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提高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课程,需要从教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的教学方法及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
3.专业教学改革的构架与发展差异性不对称
部分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一部分因为受师资力量的构成因素的限制,另一部分由于革新理念和执行机制尚未完善。针对这种独特的办学体制,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过程自然而然地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寻求创新性教学改革的解决方案,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示范教学改革体系,就成了紧迫事宜。在示范教学中该如何融入素质教育,如何渗透创新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成了课题组成员首要面对的问题。笔者根据民办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示范教学的实际情况,以设计表达、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等核心专业课程为例,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解决关键问题的改革研究准则
第一,强化民办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知识传授与示范教学的有机结合。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要求、知识把握能力标准和示范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十分关键。第二,加强民办学院的素质教育,拓宽专业视野,构建起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示范教学改革架构。从民办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教学水平层次划分情况分析,以及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研究。第三,通过教师示范教学,增强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全方位了解学生在专业示范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诉求,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第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示范能力、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第五,针对示范教学,寻找到联系教与学关键的、科学合理的纽带,探索示范教学的改革方式与教学创新流程。培养专业性强、具备开拓创新特色的人才,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
三、示范性教学与指导
通过学年的教学示范改革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有针对性地在手绘表现技法、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等核心专业课程中开展示范性教学,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不同阶段,主要在平面图的绘制、天花图的绘制、立面图的绘制以及对应主要效果图的绘制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示范性的教学和指导,使学生通过示范性教学更容易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实际教学条件,增加有效的示范性教学环节
强化环境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设计表达等专业课堂教学的专业性,展现教师示范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高效性,并且贯穿于教学过程。立足于教学改革的主旨,寻找教学互动的关键纽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自然地融入新型的示范性授课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师生互相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
2.选择适当的主要专业课程,分阶段进行示范性教学
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能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主动性创造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专业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灵活地把握专业知识的分段式深入,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修养为前提,锻炼学生手、眼、脑结合的能力,充分开发其创造力,塑造其能学、好学、乐学的新型学习态度。
3.通过示范性的教学,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扩展学生的思维范围,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手绘表达设计想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师生感知、体验、互动,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强化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师突破程式化、概念化和一般化的习惯教学模式,纳入新鲜、生动的示范授课机制;采用更深层次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诠释示范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多种途径丰富教学框架,把专业教学特定的观念与知识转化为视觉语言和教师亲自示范教学的观摩体验。
4.研究组定期组织会议,总结示范性教学的实际效果
通过会议讨论,不断提高课程需要的理论知识,并及时做好记录。在整体的改革过程中,自上而下要深知专业示范性教学的重要性,并把其作为民办高校求创新、求发展的重要依托。集合师资力量,积极总结阶段性成果,群策群力,发挥教师的业务力量,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反馈调整、完善教学模式,直至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
四、模式研究与实践措施
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分层次、分阶段地有的放矢,力求示范性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第一,初步带入:在初入学习基础课的阶段,教师要创造一个宽领域的专业范畴,构建专业入门的导入型框架,使学生意识到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观察生活中的艺术现象出发,继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了解艺术创造的普遍性和对社会活动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理顺求学的开端和专业学习的过程。第二,渐续过渡:教师在掌握专业教学宗旨的前提下,通过交流、讨论等多样方法挖掘学生的疑问;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并融入亲身实践的专业经验,辅助专业知识的渐入性引导。第三,乐于求知:教师以系统的专业基础锻炼使学生集中关注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业务技能,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促进其专业学习的广博性。
2.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第一,主观能动:经过专业基础的良性导入,学生能够依照专业教学的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搜寻与专业课相关的专业资料,汇总预习的疑惑,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做好前期的必要准备。第二,分组协作:学生根据每门专业课程的具体安排,以小组形式展开设计项目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各自分工,形成单独的设计团队,各组自荐代表并陈述设计项目的详细内容,由此形成竞赛的模式,营造热烈、欢快的群体讨论、研习的课堂氛围。教师适当引导并给予必要的建议,通过分析各组的优势、劣势,帮助其自我改进、趋于完善。第三,自省悟学:专业课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学生掌握专业重点、难点之后,能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我领悟。学生通过鉴赏大师的经典设计作品,获得深刻的艺术体验,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设计思维。
3.核心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
第一,横向展开:选修课程是专业学习的拓展。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包含的知识极为丰富,涉及众多领域。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其指明学习方向;增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性,使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艺术行为、艺术活动及表现方式,以设计表达自身情感。第二,纵向延伸:教师的专业示范能够使学生集中学习重点内容,并依据思维轴线串联专业知识。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更深入的专业研究领域,直至学生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第三,多维汇结:思维意识的多重交叉性源于设计目标涵盖元素的多样性。学生学习选修课程,通过思维训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总结学习、工作的主体部分。学生在经历多种思维训练之后,能够直接抓住专业学习的首要目标,继而顺利解决设计任务的重点问题。民办学院的艺术设计核心课程教学形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是基于国内现阶段民办院校的教学状况进行的新尝试。我们在借鉴相关先进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秉承“寓教于乐,善教于用”理论基础,大胆地进行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只有不断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素质,增强教师队伍的团队力量和求索精神,才能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师资力量。教师要时刻不忘初心,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积累阅历,通过切合实际的教育理论培养新时代艺术设计类专门人才,为专业领域的人才梯队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专职人才储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办学宗旨,积极、稳步、渐进地推进改革。在整体的教学改革环节中,通过师师互助、师生互动、生生互竞,构建博学求真、锐意进取的专业教学新模式,使师生在专业教学改革的氛围中经历求新、务实、善学、致用的专业成长,从而探索民办高校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形成一条良性循环且持续创新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张似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日)卢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篇10
价值工程的实质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价值工程着眼全寿命成本,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是有组织的集体创造活动。价值工程的分析重点是选择对象与资料分析、功能分析和方案的创新设计。
价值工程原理在课程教学中的表述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用最少的代价,最少的干预获得最大效益,教学的有效性表达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如果我们把课程教学理解为一项工程时,实际教学时间是成本,有效教学时间是功能,教学效率便是教学工程的价值。教学效率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有效教学时间。有效教学时间取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学习时间、结果和体验。有效教学时间∝有效学习=f{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
确定研究对象有效教学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价值只有通过有效学习才能转变成教学的效率。教学基本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发展价值、智力价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价值、教学发展学生思想品格的价值等,[1]教学价值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我们分析目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钥匙,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机械设计》课挺堂教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实验课程,相互脱节,影响这种思维品质的发展。第二,学生自主学习不够,学习处于完全的被动状态。在课程设计中反应出设计能力不足,不善于发现问题,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再学习和探究能力不足,无法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创造力明显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第三,试验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学生对着书本预习试验,试验教师讲解试验或演示试验,学生按教师和试验指导书提示做一遍,写试验报告。没有兴趣,只为完成;没有自主,被动操作;没有问题,思维受阻;没有创造,更谈不上创新。
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根源收集整理资料的工作贯穿于价值工程所有阶段的全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价值工程工作小组能尽量详细地了解各方面资料和相关知识。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抽象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客观存在。把握它是一个相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①课堂反馈和问卷:课堂反馈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②作业与作业分析:作业是学生直接的表现有效学习的地方,作业载带着学生的学习体验。③课程的考试与分析:课程的考试和作业有相似的地方,但课程考试表现比作业表现来得全面和系统,但没有作业分析详细。④后续课程学习与跟踪分析:实践过程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发展。实践的第一站是后续课程的学习。⑤学生工作与跟踪分析:工作后的跟踪和企业的评价是对有效学习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表征。教学资料的收集采用学生作业和课程考试成绩的分析值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最终确定有效教学时间。对数据的采用模糊理论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在课程教学中,实际的教学时间是现有的教学大纲规定的。
资料的分析和决策价值分析是价值工程的关键和核心。按照价值工程理论,对其进行教学效率评价有以下三种情况:①若教学效率=1,教学任务完成。近期可以维持教学现状,可以考虑教学改革,其目标是通过缩短实际教学时间。②若教学效率>1,教学任务完成过剩。可以考虑缩短实际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的缩短对有效教学时间的影响大小,决定缩短的时间。③若教学效率<1时,可以考虑增加实际教学时间或迫切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必须注意,教学功能具有特殊性,因此当课程教学出现教学投入和产出功能不匹配的时候,调节过程是复杂的和非线性的,涉及复杂系统的诸多问题。由于教学过程是由人的思维主导的过程,我们采取专家评价的方法对方案进行比较。我们分别提出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体系、以研究问题为主导的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牵引,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为主导教学体系等,请专家评定后,给方案打分,并提出意见和评语,最终选定了提出以培养创造性为中心,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为主导,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试验三位一体的模块化有效教学体系,以达成提高《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效率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灵魂有效教学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价值只有通过有效学习才能转变成教学的效率。教学基本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发展价值、智力价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价值、教学发展学生思想品格的价值等,[3]教学价值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我们的整体教学方案紧紧围绕“创造力培养”作文章,以培养学员的创造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问题教学模式是《机械设计》教学改革主导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最受到关注的教学模式之一,它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的优势切中现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提高效率的部位。因此,《机械设计》有效教学选择问题教学模式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