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27 07:2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房子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草房子读书笔记

篇1

坚守尊严的陆鹤

“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一颗光溜溜的脑袋,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这就是陆鹤,大家常嘲笑他,称他是“秃鹤”。

他用不上学来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然而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

篇2

《草房子》读后感读了《草房子》这本书,让我流连忘返,一会儿让我喜出望外,一会儿让我泪落如珠,好像我正在亲身经历着这件事。

纸月我很喜欢。她是个内向又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灵如同皑皑白雪般纯洁.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担心,当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她时,她没有告诉奶奶,只是自己默默流泪.直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默默无闻的她才露出一丝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有时,一直默默无闻。

桑桑是一个小男孩,他喜欢做出一些夸张的事。但从纸月来了之后,桑桑变的文静了。当桑桑要拿起没洗的萝卜吃时,纸月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看了看桑桑,好像在说:桑桑,很脏,别吃。桑桑就不吃了。还有一次,桑桑在踢足球时被人咬了,但还是抱着足球不放,直到进了球门。纸月见了,看着桑桑纸月的脸上露出紧张与开心。纸月帮桑桑改变了性格。

这时,我想到了我的一个邻居男孩。是一位调皮大王,很会撒娇。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一到小池塘那里他就下去捉鱼,但我一不注意,他就成了落汤鸡了。我生气的盯了他一下,他好像知道了我的意思,但还是不上来,我突然想起了老师教我们的话,我也跟他说了一些道理,他上来了。我们又去了娱乐场所,但他知错不改,偏偏从滑梯板上爬上去,真不乖。我又说了一些道理。他这次听懂了,乖了很多。

《草房子》这本书,他给我了深深地教益,他将永远闪耀着光芒!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草房子》读书笔记在本学期中,我读了曹文轩写的《草房子》一书,其主要内容是桑桑、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等五个优秀少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在《草房子》这本书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人物是秃鹤。他本该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但因为他那颗与众不同的脑袋,而被大家嘲笑。因此,秃鹤变的倔强,自尊心强。但在一次表演上,秃鹤不怕大家嘲笑,扮演了一个坏蛋的角色,为学校增添了荣誉是他又一次融入了这个大集体。是的,秃鹤虽然有着丑陋的外表,但他却有一颗热爱集体的心。因此,曹文轩在描写秃鹤的最后一段中写道: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

在《草房子》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桑桑,桑桑是这本书的小主人公。他调皮、捣蛋,但却赢得了油麻地人上上下下的喜爱,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纸月被别人欺负时,桑桑勇敢的站出来保护纸月,他的勇气令我们钦佩;当秦大奶奶孤单的时候,也是他陪在秦大奶奶的身边,是她不再孤单。桑桑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看来,桑桑还是一个善良、勇敢、活泼、可爱的男孩子呀!所以,桑桑赢得了油麻地人上上下下的喜爱。

没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在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永久不衰,那就是美。

我喜欢这本书。

《草房子》读书心得《草房子》是着名作家曹文轩先生的作品。这本书主要写了: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桑桑的同学杜小康家里从富贵到贫穷的变化。原来杜小康的家里是做生意的,后来因为杜小康的父亲驾驶着他的小船出去卖东西时,被大货轮撞了,并因此而受了伤,家里要攒出钱来给他父亲治病,从此杜小康就不能上学了。小说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批小学生的学校、家庭生活,成功的塑造了桑桑、纸月、柳柳、秃鹤(陆鹤)、杜小康等小学生和桑乔、桑师母、白雀、蒋一轮等大人的形象,情节生动,情感丰富。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秃鹤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子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到马屠桥我喜欢这个片段的原因是,文章写得很生动、真诚,说明了秃鹤很想演好这个角色。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2

课外阅读指导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读了一定量的课外书籍,做了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但其写作能力及语文素养并未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有所阅读而收效甚微的现实,增强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呢?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位重要的引路人,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要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加强方法指导,“教人以渔”,使之拓展视野,促进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交流课上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会阅读,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从而达到提高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在读书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做浅显的探讨。

一、 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美

我们经常为学生推荐文学价值比较高的课外书,但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情节,并未真正体会到这类书籍的语言价值。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止于为学生推荐书目,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能系统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使之张开心灵的触角,去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感受生活的美篇章,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笔记。阅读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文字,最先感受到的是语言美,如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跌宕起伏的韵律美,铿锵有力的阳刚美,娓娓道来的阴柔美等。对于这些语言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品味呢?读书笔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指导学生动笔,或是词句文段的摘抄,并通过做笔记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以此感知文章中恰当运用字词、修辞、典故等对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作用,体味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从而提高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欣赏。在阅读交流课上,将对于学生在读书笔记中积累的内容进行交流和欣赏,学生将会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拥有与人分享的快乐,更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配上音乐,直接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那段文字;和同伴合作,朗读文中的一个片断,读出景色的美,读出人物的情感,读出情节的生动;或者静静地听老师朗读,沉浸在美好的文字中。这些做法虽然简单,却是一种享受美好的语言文字的方式,对于语言的美,没有什么比高声诵读更好的欣赏方法了。如果学生愿意,也可以背诵一段,这会成为一种积累,有一天,这些积累会变成源源不断的灵感从他们的笔尖流淌出来。那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每一本好书都是有营养的,原来“读书破万卷”真的会“下笔如有神”。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读着读着,春天的热闹就展现在了眼前。这样充满魅力的语言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了之后,会感到原来我们熟视无睹的世界竟是这么美妙,多么值得欣赏,多么值得歌颂呀!海伦.凯勒用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感受着每一个生命的可贵,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美好事物。这样的语言文字我们怎么能错过呢?

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

指导阅读欣赏,可以有力的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阅读交流课上不仅可以欣赏语言的美,更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以此促进课外阅读活动有效的开展。

例如:曹文轩的作品

《草房子》这部小说用诗一般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水乡风光::蓝花、蔷薇、芦花、百合、白栅栏、甜橙树、沙丘、峡谷、芦荡、艾草……一花一草、一景一地,无不浸润着美感,它们将我们带入含蓄幽远、诗情画意的意境中,震慑人心,陶冶人性。它的意境之美也许学生已经发现了,却只是能意会而无法言传。而同学间的交流是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是最直接的情感碰撞,通过交流可以使一些人很快明白应该怎样去欣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情趣和阅读质量。

《青铜葵花》里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带我们走进了梦幻般的世界。在阅读交流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走进茫茫的芦荡,感受水乡独特的美感。

再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故都的古朴风光,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融在一起,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引领着学生在书中行走,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分享着阅读的感悟,读书便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三、 领悟优秀作品中的思想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具备超强的表现力、妥帖的文字和独特的风格。而好的文学作品更是真善美的、是能够激发孩子想象力,滋润学生心灵,陶冶思想情操的,这些作品的思想之美是丰富的“营养品”,对于一个孩子精神气质的养成、对于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大有裨益。

所以在阅读交流课上,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感悟。通过一个个话题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在尊重学生读书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使他们在交流中更深层地领悟到作品所蕴藏的思想之美。

例如:读了《夏洛的网》去思考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什么是爱的忠诚,什么是真诚的友情。在交流课上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深受感动的细节,在一次一次的回味和分享中,小猪威尔伯的单纯、真诚和幸运,蜘蛛夏洛的善良、忠诚一定会印在大家的记忆里。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是爱的忠诚?相信孩子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篇4

【P键词】师本生本读后感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2001年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为了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师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人民教育》2008年用长达9页的篇幅以《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为题做了特别报道。毋庸置疑,“生本教育”从开始实施到现在都焕发着课堂的生命活力。

如今,生本教育在课改的大潮中已进行了14年,小学语文的生本课堂似乎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生本”与“师本”如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突围之路在何方?“教师在哪里”,这是新课程“再出发”时给予我们的思考。

一、缘起:“突围”之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不能不正视课堂里出现的一些问题,思考小学语文学科在生本课堂中的语文特质该如何真正呈现?

1.生本课堂程序化

在生本课堂中,“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是固有的模式,学生通过这些环节,激发了学习潜能,展示了学习成果,这是利于学生发展的。但是,是否不预习不开讲就适合不同类型的课文呢?这样的程序是否适合所有的语文课?

2.生本课堂机械化

生本课堂把课堂的时间大量地给予了学生,如“10+30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点拨引导,学生用30分钟从事自学、合作、探究;再如“271模式”,即课堂40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诸如此类的课堂时间分配,让人不由想起流水线上的产品,语文课的教与学的时间真的可以如此泾渭分明吗?

3.生本课堂线性化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听到很多新名词,如“先学后教”“学案导学”“以学定教”等,意谓学生先自己学习,再带着问题进课堂。众所周知,“教学”是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就如“买卖”一般,为什么一定要分个先与后呢?

事实上,小学语文生本课堂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一种“变相”的提前完成习题的情形,前置性学习很多时候是根据练习册、试卷的典型题型设计的,这与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是相悖的。再者,语文课堂包括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课等课型,阅读课尚可遵循生本课堂的基本实施环节,那习作课、口语交际课又该如何做到呢?因此,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必须寻求突围之路。

二、界定:“突围”之理

日本研究者龟口蕙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记忆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记住5%;学生自己阅读,能记住10%;使用图像,学生能记住20%;演示试验,学生能记住30%;课后讨论,学生能记住50%;演讲后,让学生练习,学生能记住75%。基于此,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理应遵循学生学习方式和记忆效果之关系的基本规律。

同时,“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教师的内心也拥有自己的宇宙,它的辽阔和深厚同样让人尊重和敬畏?我们不应因对孩子宇宙的遐想而忽视了对教师宇宙的眺望,不应因对孩子宇宙的阅读而淡化了对教师宇宙的阅读。”“教育世界中应避免的不在场,不只是学生宇宙的不在场,还有教师宇宙的不在场。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则是宇宙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是大宇宙与小宇宙的交融与转化的关系,是两个宇宙间双向滋养、双向构建的关系。”

由此可见,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课堂充分强调自主了,教师并不是真的“退后”,相反地,教师更需要在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更富有挑战性,需要更贴合学生实际去倾听,随时组织教学,使“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中也得到效能最大化。

三、实施:“突围”之行

笔者对于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突围”之生发点,要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习作的要求说起。

1.研究课标之阅读与习作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明确指出,学生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⑤,其中小学课外阅读总量累计不少于145万字。这明确的阅读量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与纲领性。同时,课标还分学段对阅读提出了学习要求,如下表:

学段

阅读要求

第一学段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小学三个学段关于阅读的要求中,均指向“感受”这个词“感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由此可见,关于阅读的感受,即为耳熟能详之“读后感”。在语文课标中,关于读后感作为习作教学的表述直到第三学段才出现简单的六个字――“学写读书笔记”。

2.小学语文读后感教学现状

如果按现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做法,低中学段是不需要会写读书笔记的,第三学段也只是“学会”。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如果也把一半或一半以上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那么,可想而知,低中年级学生是无所适从的,高年级学生也会觉得难以下笔。在小学语文的习作课中,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编童话等讨论会都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练习,唯有读后感,教师鲜有指导,生本课堂基本也无法“落地生根”。

如果再钻研一些的教师,则会指导学生避免两种比例失调的读后感习作现象,即“头重脚轻”型和“头轻脚重”型,前者纯粹是抄写阅读内容,最后加上一两句自己明白的道理;后者则少有联系阅读原内容,大量谈自己的感受,天南海北,散状。“要写出自己阅读后的真实感受”“要说清楚自己阅读明白的道理”等等浮于表面的要求,对于在“生本课堂”之场的学生来说,还是听不懂,无法行,甚而本来觉得读书挺有趣的,但一提到写读后感,不但无感,而且书都不想读了。因此,学生怕写读后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3.“教师在场”时,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之读后感教学

同样着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场”与“不在场”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由此,学生对于写读后感的悦纳情绪也迥然。教师在场,是否会让小学语文生本课堂迎来教学的春天呢?笔者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并以我校四年级的必读书目之一――《草房子》的读书活动为例。

第一阶段:分章阅读(一个半月),完成者获“悦读之星”称号。

《草房子》是著名校园文学作家曹文轩写的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共有九章,按计划每周读两章,一个半月读完。

阅读要求(请与好朋友交流):

(1)请写下你所读章节中两个最有趣的情节,说说喜欢哪个人物,可以给人物画个画。

(2)对喜欢或不喜欢的一个人物的性格或品格进行分析,用5个词语去形容这个人物,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他。

第二阶段:浏览重读(半个月),完成者获“悦读能手”称号。

阅读要求(请与家长交流):

(1)学会理清故事的主要脉络,把故事的起始、发展和结果提炼一下,想一想开始是怎样的,中间发生了什么,结尾如何?

(2)画一个故事图,从故事发生的环境、主要人物、出现的问题和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四个方面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阶段:精读交流(一个月),完成者获“悦读达人”称号。

阅读要求(请与老师交流):

(1)你从《草房子》中得到一个怎样的观点,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请用“我知道了……因为……根据书中第几页文字……我非常认同……”这样的模式去说一说。

(2)如果你要为这本书写一个续集,书名会是什么?请给续集画个封面。如果你是作者,会给这本书的某个情节或人物做改动吗?为什么?

(3)你能就这本书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在三个读书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安排一节读书活动课,教师根据阅读要求进行“在场”引领,学生交流的愉悦度极高,所发表观点也很有见地。这样的“突围”之行比泛泛而谈更有吸引力与激励性。

四、叩问:“突围”之思

“教师在场”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学习,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无论是目前的小学阶段,还是将来的大学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这都将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就读后感教学而言,不难看出,这三个阶段的阅读难度是渐次递进的,从最有趣的情节,到理清脉络,再到阐述读书观点,这一系列须臾不曾离开语文学习。这样的生本课堂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能够形成“分章阅读―浏览重读―精读交流”的学习流程,学生是在教师有目标有步骤的引导下完成阅读,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可见的、成长的。

1.有话好说:定位表达对象

苏联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这一道理放在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同样适用。当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与周围的人联系起来,他们会思考:今天的阅读感受要与谁分享?怎么说给他(她)听?他(她)听了会有什么反应?这样一系列的思考能够促使其阅读的情感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从而对其自身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作用。

小慧在日记中这样表述:“曹文轩叔叔写的《草房子》真是太好看了。今天我刚看完《秃鹤》这一章,发现作者笔下描写的夏天真是惟妙惟肖。他写到了太阳、芦苇叶、行人、孩子的不同表现,其中‘一切植物低下了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天可真热得厉害!我要和我的好朋友一起朗读这一段,分享这样的写作手法。”

小读者有着强烈的阅读表达欲望,但这一表达的内容是分享对夏天之热的细节描写,其最好的表达对象当然就是小伙伴了。有话好说,定位了表达对象之后,学生即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乐于表达,也善于表达。

2.有画好选:自选表达形式

“适合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乐此不疲’的效果。好的学习方式不但能够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学习负担,是一种高效的学习途径。”在生本课堂中,学生需要适合的学习方式,而这一学习方式的获得也有赖于教师的智慧设计。

如读后感的教学中,以往的读后感都是文字形式的,现在不仅有文字形式,还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给人物画个画”“画个故事图”“给续集画个封面”等,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也乐于去做。学生小乔在学习《草房子》的阅读后,认真阅读了沈石溪的《狼王梦》,画了一系列的狼王国的铅笔淡彩画,她的配图与作品一一对应,在班级里风靡一时。后来,小女孩还开始创作自己的小说《月光下的狼》,……这让其家长不由感慨:“看着女儿吭哧吭哧地又写又画,我特别好奇她那小小的脑袋里还装着什么?”

3.有数好测:量化表达数据

所谓“量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定量的描述。“量化”能具体、精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教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实践中,是否也可以适当用上“量化”的方法?“选两个有趣的情节”“用5个词语去形容一个人物”“画一个故事图”“提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数量化的要求不但没有冲淡语文味,反而更好地贴近了学生的学习实际,让他们有可以达成的“数据”,而不再是“摘抄优美的词语”“抄写几段话”“写出真情实感”等模糊要求。据此,学生可以很快乐地去完成阅读要求,而他们乐于践行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表达“读后感”了。的确,“没有量化的目标,任何事情都难以圆满完成。”对于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中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

4.有段好玩: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学生充分激发潜能,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营造宽松、融洽、活跃的教学氛围,但同时要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紧张感。”

读后感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都相应有不同的称号――“悦读之星”“悦读能手”“悦读达人”,级别越来越高,阅读难度也已提升,而称号中的“悦读”之“悦”更强调了一种读书情绪,是快乐之读,愉悦之思。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阅读指标中感受阅读之趣,精神世界也日益丰厚。

在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之读后感教学中,在强调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也要有教师在场,即“有话好说”“有画好选”“有数好测”“有段好玩”中的表达对象、表达形式、表达测量、表达梯度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现场引领。教师在场,在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中不可或缺,也不应“退后”。

综上,师生共同在场,是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突围之路,这样的课堂避免了当前生本课堂实践中所出现的“程序化”“机械化”“线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充分尊重教师的引领,是“生本”与“师本”有机融合、相映生辉的课堂。当学生与教师一起经历了美妙的课堂,他们便会拥有“有意思”的学习,过上“有趣味”的生活,也会迎来“有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

[2]⑷.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08,21.

[3]费建华.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引导者[J].新课程学习,2012,12.

[4]李政涛.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曹文轩.草房子[M].江苏:江苏少儿出版社,2005.04.

篇5

我曾经作过一些调查,原来一些同学读书存在着浅、少及无序的问题,他们爱看一些简单的画报、小人书、趣味读本、袖珍书。这些书无法让他们从中汲取到比较丰富的语言文化营养,更别说启迪思维、净化心灵了,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快餐”现象。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一些有一定质和量的书。

一、注重“质”的选择

书海无涯,江河奔腾难免泥沙俱下。书的“质”将直接影响读者收益。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书籍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

1.阅读多种类别的书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学大师均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精品佳作,但专看文学书,是不全面的。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辛勤一样,采过了许多花儿,这才能酿出蜜儿来,倘若叮一直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然而,“专攻文学书”恰是一些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将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将好书推荐给不同年段的学生;借每年举办“科技节”的契机,开展“读科普书,走科技路”的主题读书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为收获信息,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广泛性的阅读等。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2.阅读多个人的作品

“只读一个人的书是不好的,这样,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小学生的膜拜心理较强,有时甚至会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指引学生博采众长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引荐众多的名家名品。如学习了《泉城》,指引学生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学习了《再寄小读者》,指引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指引学生读俄国作家契坷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指引学生读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同一题目的作品等。

3.阅读多种体裁的作品

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此,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林肯、爱因斯坦等伟人及名人传记……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当浪费生命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对于那些渲染凶杀、言情、恐怖、荒涎故事的书籍要坚决抵制,而内容过于浅显的口袋书、袖珍书浪费时间又无多大的收益,也不宜过多涉猎,不看也罢。

二、注意“量”的积累

再谈谈“量”。说白了就是有一定篇幅的作品。现在许多书店都有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的缩写本,这些书在小学生中还有很大的市场。其实这类书经过缩写后只剩下一些故事梗概,或相当于情节介绍,已经失去了原著的很多的语言文字精华,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榨甘蔗汁后留下的残渣而已。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视这类书籍为佳品,而要尽量选择原著来阅读品味。当然,小学生理解力和感受力还较弱,过长的大部头书还是暂时放一放,以后再说。

三、注意读书方法指导

恰当的读书方法指导也很重要,语文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1.激发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以惊人的毅力学习。教师可以选择设疑诱读法、竞赛促读法、追溯扩展法等。

2.创设条件

开设“课外阅读课”。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安排内容,利用语文课堂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汇报读书成果,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1)提供图书或书目。建立班级图书角,提供一批公共图书,建立班级借阅制度。除此以外,还可以提供一批可供挑选、参阅的书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己去阅读,更上一层楼。

(2)创设阅读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如班级的布置、图书角的创设。

3.教给方法

(1)课内带动课外。老师要有意识地把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的资料、文章,丰富、补充课文内容,实现在阅读中学阅读。

(2)指导读书方法。利用语文课堂这一主渠道,适时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掌握一般读书程序,领悟读书的要求,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浏览性阅读、吸收性阅读、细品型阅读。

篇6

一、改变自身,教学相长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是的,对于自身水平不高的我来说,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径,只有读书。这些年我读了《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教书不简单》等很多专业书籍,零距离领略名家风采。也反复品读了《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等中外名著,心灵也在一次次的涤荡后变得愈来愈纯净。通过阅读,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一位位高尚的哲人犹如良师,陶冶了我的情操,丰富了我的生活,提高了我的能力。我在读中品味,在学中积累,海量阅读提升了我的语文素养,也提高了我的教学成绩。

二、榜样引领,共同提高

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有责任唤醒孩子的读书热情。在我的带领下,我的学生们也开始了“读书热”。 很多同学单单是读书笔记,一年下来就要记上几本。他们的思想也得到了净化,很多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才上小学三年级,可是很多学生都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学生阅读了《爱的教育》《草房子》《狼王梦》《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书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个精彩的世界,让他们感受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也照亮了孩子的心灵。班级里充满了浓郁的读书氛围,他们由狭隘变得博学,扩大了视野,加速了成长。学生处在记忆最佳时期,他们在书籍中汲取了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课堂上回答问题常常会引经据典,这让我甚是欣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办法是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所以我举行了“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读书所得,共享读书的快乐。我引领学生在书香中漫步,用心灵去感悟生命。“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我要和学生,用心聆听书中的华美乐章,共享读书之乐。

三、背诵经典,厚积薄发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因其脍炙人口而广受学生喜爱。背诵经典古诗,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进修学校教研员闫继华为我推荐了《小学生必备古诗词》一书,这本书对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为了提高他们的背诵热情,我开学初就告诉他们学期末举行“古诗背诵大赛”。我还和学生约定,一周背诵三首古诗词。每首古诗,我力求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同时下载一些朗读名家的朗诵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利用音画视频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学到了知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热情,课堂上跟读、仿读,读得热血沸腾,读得如痴如醉。学生可塑性较强,练了一段时间,有很大进步。他们在课堂上,竞赛读,吟诵读,琅琅的读书声响彻了校园。

不仅如此,我在家长会让学生为家长表演背诵古诗,更激发了他们的朗诵热情。学生进步很大,家长会上他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博得了家长的好评,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多读诗,多背诗,为学生今后高雅风趣的谈吐、妙笔生花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一.激发兴趣,唤醒读书意识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成了许多人选择人生方向的原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

低年级儿童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选讲一个故事,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自能读书。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将其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鼓励他们课后有“筛选”地去自由阅读“合口味”的课外书,以此提高自能读书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角色表演、故事会、吟诗会、读书笔记等。再如教《月光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去阅读,搜集与“月光”有关的诗句,然后在课上请学生对照“月光照小屋”的多媒体画面吟诵自己积累的诗句,并要求他们比一比谁吟得多,诵得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情感的阀门被打开,思维的“礼花”开始绽放。他们吟诵着一首首奇丽的小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诗句。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竞争,学习情趣急剧高涨。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介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为了使学生读好书,读更多的书,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把适合学生采用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选读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注重教会学生学会从整体入手,分四步读书:初读――了解主要内容;速读――质疑释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精读――品析词句、朗读成诵。在指导阅读方法时,我还注意因目的和内容而异,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分段指导。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

课堂上我也能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因材施教。如:1、教学古诗时可采用:已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2、教学童话时可采用:一读童话,读准字音;二读童话,了解大意;三读童话,提出问题;四读童话,懂得道理。3、教学寓言时可采用:一读寓言,知大意;二读寓言,解疑问;三读寓言,悟寓意;四读寓言,善联想。通过授之以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促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这时,可以对各类文章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会提出不同的见解,进行续写、改写,乃至背诵。对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去释疑。这样既为写作打下基础,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培养。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提高能力,培养学生活读书

人们常说:“好习惯,益终身。”的确,必须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时,每人备一本摘录本,学会分类摘词摘句。记笔记时,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让他们写感想、写心得,还可让他们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乐趣,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与“书山”之间,不断地在阅读中积累创新。

1、自主式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阅读材料多样化”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表现形式,也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主渠道之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报馆、书店等文化中心去自主阅读,既可以是语文方面的书籍,也可以是数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既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是小说传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就可以读。对内容深刻、难懂的书,要鼓励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书也会“越读越厚”!

自主式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遵循“读中悟、疑后想、探后练、练中创”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还给学生真实的阅读。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让学生阅读时心无牵挂,完全自主,完全放松。

2、联系写作读

为读而读不是阅读的目的,阅读要为写作服务。让学生善于整理读书笔记,把读到的好词好句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以便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待写作完成后,再让学生把读运用到写作中,从读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薄弱之处,从而达到修改文章的目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注重以读助写,读写结合,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创造性地读

学生特别喜爱看童话故事书。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指导他们把书中的人物搬上舞台,使静态的语言活化起来,可以进行表演读。表演读能在相当程度上提高阅读质量,因为它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例如表演故事性和形象性很强的童话《小白兔和小灰兔》、寓言《狼和小羊》、诗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像这样自主的活动,不仅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而且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读得高兴,学得扎实。

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填写“读书信息卡”、制作“读书书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阅读。

还可以积极邀请家长共同开展“亲子阅读”。这样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带给学生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四.推荐选择,优化阅读内容

常说:开卷有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的骤增,我们能见到的读物不再那么纯净,不再全都健康。书不能盲目地读,况且,书的世界浩如烟海,也不可能让学生读尽,因此,书要有所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推荐。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在班级开展喜欢的好书收集活动。例如向学生推荐几种好书:如《窗边的小豆豆》《皮皮鲁和鲁西西》《草房子》《一年级的大个子和二年级的小个子》《鼹鼠原野的故事》等等。这样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使学生知道了应该读什么书,什么样的是好书,会在班内形成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总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为了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必须重视读书,并认真引导,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个“阅读欣赏、思考内化、积累提升”并不断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

篇8

在戴清宇十几岁的人生经历中,有着令她难忘的一段,那就是:2012年5月,她被吸纳为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文化教育、开闭幕式及大型活动的顾问团成员。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拉开帷幕,这场举国欢腾的体育盛事沸腾了十几亿国人的心,也点燃了戴清宇心中那颗渴慕奥运会的火种。2012年,南京青奥会组委会面向全国青少年征选小顾问。戴清宇马上在网上报了名,并通过网络参加了青奥会创意征集活动,提交了包括火炬传递、闭幕式活动等在内的多项创意,赢得了组委会的青睐,获得了赴南京参加现场征选比赛的资格。

来到南京之后,戴清宇才发现,比赛现场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选手,她足足有1000多名竞争对手。现场比赛共分为4个环节:自我介绍、才艺展示、演讲或辩论会以及英文展示。自我介绍自然不在话下,才艺展示也难不倒自幼学习小提琴的戴清宇。第三个环节,她选择了围绕青奥会主题的半命题演讲:“我的梦想,让蓝眼睛、黑皮肤住进我家”。最后,她以“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为题,进行了时长3分钟的英文演讲。

为了这次比赛,戴清宇可着实费了不少功夫。她首先去网上搜索了大量有关青奥会的各种资料,了解青奥会的项目设置、比赛规则等,并且阅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在此基础上,她对青奥会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建议,如举办与青奥会及南京相关的文化展览,帮助海外青少年进一步了解青奥会、了解南京、了解中国;组织中外青少年观看露天电影,促进中外青少年的交流。

从上千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为数不多的青奥会顾问团成员后,戴清宇更不得闲了,她忙着“补习”中国文化、历史知识,时刻关注着青奥会的最新进展,积极地向同学们介绍青奥会的方方面面,还常常与大家一起探讨对青奥会的见解及感受。看她那忙碌不停的样子,俨然已经是青奥会现场积极的小顾问了。

实践活动的小达人

戴清宇的身影常常活跃在学校各类活动的舞台上,她是学校活动的小达人。她是学校大队委的副大队长,曾一手组织策划了同学们的春游活动,还曾策划组织同学们前往敬老院和空巢老人的家中,为孤独的老人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给他们平淡的生活带去一些欢快跳跃的音符。她还是学校新生军训时的发言代表、开学典礼和红五月艺术节的主持人、运动会的报幕员等。

除了在学校活动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戴清宇还常常来到田间地头,变身为小农科员。开始,小清宇只是帮奶奶锄草、播种等,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渐渐地,她还学会了喷洒农药。后来,戴清宇又邀请小伙伴儿们一起去帮村里的孤寡老人干些农活儿,减轻他们的负担,这一举动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经常“出没”在农田间,戴清宇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不同害虫的特性以及庄稼的生长习性。有一次,戴清宇和奶奶去田里,她发现自家田里的稻子惨遭害虫蹂躏,而邻居田里的稻子却长势很好,她百思不得其解,奶奶也很纳闷。后来,戴清宇就多次缠着奶奶带她到田地里去“侦查情况”,渐渐地,她发现自家田里的稻子比别人家的稻子成熟得早。原来,爷爷奶奶种的是杂交稻,而别人家种的都是粳稻。经过查找资料、询问老师,戴清宇得知邻居们种的那种粳稻比杂交稻成熟得晚一些,所以虫子都跑来吃爷爷奶奶田里的稻子了。发现这一情况之后,戴清宇便告诉爷爷奶奶,以后喷洒农药的时间要比别人家略早一些。爷爷笑着夸她,说自己和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有些知识却还要跟孙女学习。

爱读书的小思想者

戴清宇自称“兴趣广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热爱象棋,常在楚河汉界驰骋”“爱好音乐,顺利获得小提琴十级”,但是“最钟爱的还是读书”,迄今为止所做过的最叛逆的事情竟然是半夜偷偷起来读小说。这个年仅13岁的小姑娘已经在母亲的眼皮子底下把母亲认为“不宜读得太早”的《红楼梦》完完整整地读了六七遍。戴清宇从读书的过程中收获了无尽的快乐,更在读书的过程中激发了问题意识,并学会了思考。

戴清宇从小学二年级时就对《红楼梦》颇感兴趣,据她所述,起初是“妙趣横生的人物对话”吸引了自己,渐渐地被“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勾去了魂,后来又迷上了书中的诗词,“偶尔还仿作一二,虽较稚嫩,但乐在其中”,近来再读《红楼梦》,竟觉得能读出一些模糊的哲理来。戴清宇读《红楼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也会遇到字词、常识等各方面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遇到的问题逐渐都找到了答案。但是戴清宇并未满足于此,她开始自己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林黛玉的名号是“潇湘妃子”,薛宝钗的是“蘅芜君”?为了解决问题,戴清宇马上行动去翻阅资料,并且饶有兴趣地与同学们讨论。她认真地告诉记者:“我个人有一点小想法,可能不是很严谨。我觉得在古代,‘妃’是皇帝的侧室,而‘君’一般象征帝王,是正统的。最后,宝钗嫁给了宝玉,而黛玉孤独地死去,所以我想,曹雪芹为她们所取的名号是不是也暗示了二人的命运呢?”

2013年6月,著名作家曹文轩到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做报告。在互动提问环节,戴清宇给曹文轩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问道:“我们很多同学都是您的忠实读者,可以说是读着您的纯美小说完成了从童年到少年的过渡。我印象最深的是您书中的很多叙述都有让人流泪的冲动,或者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比如《青铜葵花》中当葵花离去,青铜吃力而大声地呼唤时;比如《草房子》里纸月离去时,桑桑离去时。我想问的是,您觉得‘淡淡的忧伤’是不是您纯美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呢?”曹文轩老师听了,对戴清宇的提问大加赞赏,称她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

篇9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现状分析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25-03

作者简介:何亚琼(1972―),女,浙江余姚人,本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浙江余姚市花园小学副教导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意义

1.传承文化精髓

人类几千年的知识积累都通过书籍来传播,读书是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的熏陶、浸染中得以传承和发扬的。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因为传承了共同的文化,所以才有共同的思维、生活方式;因为阅读了共同的经典,才有了对话的基础、精神的共鸣。

2.提高语文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爱读书的孩子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无疑是最有发展前途的。” 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阅读出来的,大量的阅读对识字、阅读、写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丰富精神世界

我国知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在知识、能力层面,更重要的是对精神的滋养。优秀的文学作品滋养着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养育一种心情,一种浪漫,一种从容,一种坚毅……人的底色就是在童年时期确定的。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指导无序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普遍缺乏有效指导和系统引领。 即使有老师制定过计划,上过指导课,和学生就阅读内容及感受有过粗浅的交流,但还是局限于某一本书、某一节课,仅止于点上的有限指导。部分教师能设计读书知识检测,有摘记、读后感等物化成果,但缺乏总体规划。

2.涉猎肤浅

漫画、魔幻、卡通、通俗童书是孩子自发阅读流传的“畅销书”,虽常遭师长干预而成为孩子们的“地下”读物,但屡禁不止。阅览室中连环画书架前气氛活跃,可文学书架却无人问津;带到教室里的课外书大多是漫画书,说起一些卡通人物,如数家珍;而看《读者》却只看其中的笑话和幽默故事。

3.迫于功利

家长为孩子买课外书往往也偏重于学习或写作指导类书籍,如《XX作文选》《XX学科全解》等学科辅导材料是家长们的首选。孩子和家长都希望通过阅读此类书籍,获得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科成绩。

4.追逐潮流

学生的课外阅读似乎也有了“潮流”,孩子们在某一段时间总有他们“热读的图书”。流行往往跟正在热播的动画,跟媒体的炒作有关。走进书店,满眼的“乌龙院”“冒险小虎队”“马小跳系列”等。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分析

1.“快餐文化”时代的必然映射

进入快餐时代,网络占据了人们太多的时间,使人的内心变得躁动不安,丧失了阅读纸质书籍的宁静心境。儿童更是如此,影像媒体的强力冲击削弱了书籍对学生的吸引力,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占据了他们的时间,使他们忽视了文字阅读,难以潜心会文。如果不加以引导,这必将导致一代儿童对纸质阅读的错位与疏离。

2.成人对课外阅读的误识

在升学、应试的强力压迫下,孩子、家长、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作文选、教辅书被认定为“合法”读物,而其他书则都被视为“闲书”,从而导致儿童课外阅读的选择范围非常狭隘。很多成人出于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无视孩子的阅读兴趣,将本属于成人阅读范围的文学名著作品过早地摆放到儿童的书桌上,出现儿童阅读成人化的趋势。

3.优秀儿童读物匮乏

北欧的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儿童文学,让全国最优秀的作家创作儿童文学作品。而中国对儿童图书的扶植力度不够,虽然有郑渊洁、梅子涵、曹文轩、黄佳蓓、沈石溪等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诸多儿童文学作品,但还是满足不了广大少年儿童对儿童读物的多样化需求。

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没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大人。”语文教师有一种责任,那就是:让孩子享受童年的阅读,为生命的成长着色,为人生的幸福奠基。

1.推荐学生“读好书”

(1)考虑孩子的年龄层次。朱永新教授在《阅读: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一文中说过,真正的好书,是经过大浪淘沙淘下来的最伟大的丛书、经典。但是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相对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因此,低中年级学生应以阅读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增加,可以增加阅读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科普读物;而高年级学生开始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作品感兴趣。此外,女同学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男同学则对史地、体育、军事、科学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引荐读物时可根据孩子的阅读需求有的放矢。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扩大知识面,广采博识,重视多方面知识的积累,不能只凭个人喜好来选择书籍。

(2)考虑孩子的阅读兴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需求。对于喜欢动物的孩子,笔者推荐他们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热衷于侦探小说的,笔者引导他们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性格活泼的介绍给他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内敛沉静的则让他沉浸在曹文轩的美文小说中。而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会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下转移和扩展。

(3)儿童文学是首选目标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50%的内容是儿童文学类,儿童文学是孩子自己的文学、自己的读物,其间有他们自己的心灵花园和趣味天地。他们的趣味、情感、想象力、语言能够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滋养。

绘本阅读――图画书是用图画直接讲故事的书,其中的图画就是书籍的“语言”。这类书很容易讨儿童的喜欢,因为当中不止有故事,还有颜色,还有神情,还有行为。从孩子喜欢上绘本开始,他一生的阅读兴趣就由此起步了。没有图画书的童年就像没有玩具的童年一样,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童话阅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说过,童话是真的,要相信童话。因为它真实,所以它会流传。童话怎么是真实的呢?那分明都是想象的故事。可是它的美妙是真实的,它的美妙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它的诗意是真实的,诗意和情感在我们灵魂里产生的回响是真实的;它的哲学是真实的,哲学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一生成长的方向和影响是真实的;它给我们的温暖和善良是真实的。

校园文学――如今,在小学校园里,《淘气包马小跳》《女生日记》《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皮皮鲁系列》已经成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说作品,杨红缨、郑渊洁、黄蓓佳、郭敬明等作家也成了小学生的偶像。特别是杨红缨,其数部作品很得学生的心。这些校园作家的作品主角都是中小学生,书中描述校园里形形的事,作品语气诙谐幽默,语言活泼生动,一些语言成了小学生中的“新新语言”。校园文学能够投射出孩子张扬的个性,唤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2.指导学生“会读书”

班级读书会作为集体阅读的最佳形式,在指导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读书会的交流建立在个体自由阅读的基础上,书目的选择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读书会进行互动交流时,其间有碰撞中的认同,互动中的融通,有对文本进行的引读、回读、赏读和“深度阅读”。“深度阅读”使得阅读者体验到了超越感官的欢愉,其实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趣阅读”。 读书会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立体对话。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关键,是要选择好话题。话题之间围绕一个主题,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入,后一个话题成为前一个话题的延伸与深化,形成链状或梯状结构。[1]

例如在《窗边的小豆豆》的导读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读过程:

(1)利用封面、封底、书脊、目录、评价等了解作品价值。

(2)导读前言,了解故事时代背景;导读封里,了解作者信息。

(3)师生共读经典章节,指导阅读方法,深入品读,交流心得。

(4)指导阅读“后记”,了解作品主旨。

(5)抒写阅读感受,激发后续阅读。

除此以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绘本阅读导读课,开启学生热爱阅读的大门。针对高年级学生也可以设计专题阅读会:走近诸葛亮、乡土文学专题赏读等,引导学生深刻阅读。

3.激发学生“好读书”

(1)营造氛围

在学校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设立学生阅览室、图书走廊、班级书库等阅读场地,开放学生阅览室;成批购买计划中要导读的书,便于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步阅读;利用中午、阅读课、活动课组织阅览;发动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家庭中设立家庭书库,布置书房、书桌、书柜,定期评选书香家庭。

(2)建立机制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各年级设立阅读课或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如读物书目的推荐、阅读方法的指导、主题读书会、读书笔记的撰写、阅读心得交流等。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课课型的研究,初步形成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模式。学生把每天坚持课外阅读作为生活的常态,确保学生每天有半个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倡导校园读书月活动,把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作为学校的惯例。

(3)活动推进

在孩子眼里,作家是神秘的人物。当学生爱上这个作家的作品时,作家成了偶像,那么作家见面会就是一次隆重的相遇。如笔者所在学校曾举行过管家琪作家见面会,就让学生激情迸发,一时间,校园里刮起一股管家琪作品阅读潮。除此之外,在校园举行红领巾跳蚤书市、画插图比赛、读书知识竞赛、“我的读书故事”征文等学生乐于参与的大众性读书活动,也是有力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举措。

(4)榜样示范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推评阅读先进典型,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发扬先进和榜样的作用。

授予学生荣誉称号:用学生喜欢的作家或人物形象给予命名,还可以用成功小读者的名字命名,如“董黄莹阅读日”“杨麒超阅读小组”等。对阅读中表现出色的班级、小组、个人以喜爱的儿童文学形象、出版社的名字命名,如“法布尔班”“夏洛班”“草房子同盟”“魔法悦读组”,一个班级或小组以一个儿童文学形象命名。

赋予学生相关特权:如奖励学生一张校图书馆的电子借阅卡,增加借阅次数和本数,优先当选每周的光荣升旗手,特许为语文课代表,免做相关语文作业,优先借到语文老师的藏书等。

篇10

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1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语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却是无限的。课外阅读为人的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小学生六年时间只读十二本教材,阅读量至少、阅读面之窄令人着实不安。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四十五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丰富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必将落空。

教学应立足于课内,引向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阅读量,运用在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养成自觉、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作为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的拓宽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于2011年6月年在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三年级作了一项关于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又召集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旨在通过这一扇窗口了解本地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更有效地展开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这次调查我从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兴趣、时量、内容、习惯、方式方法入手,共发出98份份调查问卷,其中三年级五班学生48份,三年级一班10份,三年级二班学生10份,三年级三班学生10份,三年四班学生10份,三年级六班10份。收回98份,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目前环境下小学生课外阅读乐观的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很大,但是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还有着比较正确的看法,主观认识的端正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具体结果如下:

1、阅读目的较正确

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75.5 %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帮助;23.5 %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一名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帮助或有负面影响。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74.5 %中生认为读课外书籍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1.0%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完 成老师的任务,看一些书籍;还有9.2%的学生认为看课外书籍纯粹是为了消遣,15.3%的学生完全出于兴趣。

2、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浓厚

28.6%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60.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强烈,有11.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弱,对读课外书一点也没兴趣的学生没有。

45.9%的学生利用午休、放学后等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25.5%的学生充分利用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读书。21.4的学生是在放长假期间进行课外阅读,7.15%的学生随时都在读书。

3、阅读内容较为广泛

从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种类繁多,有中外名着类、小说类、科幻小说、自然科学类、童话寓言、卡通漫画以及学习辅导资料等。多数学生兼爱几种,这反映了小学生的多方面了解社会的要求,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读物,关注自然科学,了解科技发展等,对于他们的智慧、情操、审美趣味等的培养无疑是极大的帮助的。

4、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正确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支持的占77.6%;有时赞成有时反对的的占18.4%;家长不闻不问的占3.1%;反对的仅占到1.0%。家长虽然态度正确,但对课外阅读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怎样保证课外阅读的高质量、高效率等方面,还缺少实践。

二、目前环境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量减少

阅读量的减少主要表现为阅读时间量偏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措施后学生休闲时间增加,但用于阅读课外书刊的时间偏少,这是阅读时间的相对减少。学生除上学、做作业、做家务、休息时间外,平时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在1-3小时(周六、周日倍增),但经常阅读书刊的学生1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为16.3%;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的学生有70.4%;13.3 %的学生达不到半小时阅读,有4.1%的学生几乎不阅读课外书。

2、阅读兴趣感性化――阅读情趣及品味下降

阅读兴趣与品味是关于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以及读物内容、属性与类型方面的评价指标,以高低为尺度。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不一,对读物内容、性质、类型的选择就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三年级小学生喜欢阅读书刊的类型依次为:卡通、漫画;童话、寓言故事;世界名着;自然科学;学习辅导资料;科幻小说。阅读方式多为:边读边做笔记、卡片或摘抄的仅占16.9%;匆忙的、走马观花式的占11.0%;对喜欢的书或内容反复读的占62.3%;其他方式占12.5%。还有的学生认为看了影视剧就算读了书。阅读类型以卡通化、“快餐文化”、大众通俗文化为主,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生活和休闲。阅读情趣感性化、浅层化,冷落科技书籍现象十分明显。读书过程中,缺少有效监控,粗读、泛读多,精读少。片面强调重感官享受的“快乐阅读”,导致学生很少沉下心来去想、去感悟,阅读质量不高。细读畅销书的多,精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少。像《老夫子》、《米老鼠》这类漫画畅销书,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阵阅读商潮。相反,中国古代四大名着、国外经典作品等等,如果不“强制”,学生对此的阅读就很粗浅。因为学生觉得通过影视比泛泛“看”书有意思,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名着就显得没意思,很枯燥难懂。

4、阅读的随意性、无序性

据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根据同学推荐和媒体广告宣传选择读物的占51%;根据老师推荐和课本要求选择的占30.6%;根据家长要求选择的占18.4%。主要体现在:

追踪读流行。有些学生跟着书店的广告走,同学中流行什么读什么,读了什么就谈什么。读书缺乏个性、缺乏主见。

热衷读休闲。小学生偏向于读那些情节简单轻松、人物滑腻有趣之类的休闲书。读休闲的书比较轻松,这是事实,但热衷于读这类书,只能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

可能有大的收获,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和达到新的境界。

不喜欢与人交流。小学生在一起不大喜欢谈论名着,与家长交流体会课外阅读心得的有35.9%;不交流或偶尔交流占到64.1%;。由此看来,能够给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指导的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大,最适宜熏陶学生阅读能力的家庭未能提供相应的环境,于是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必然是逮到哪本是哪本,完全跟着感觉走。

纯粹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学习任务。有些同学读书,目的很单一,就是为了在作文时或讨论发言时,引几句名言,背几联古诗,露一露,以显示自己的博学。这种人读书往往不大注意书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他们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探得书的精髓,也难以陶冶性情,培养气质。

为了作文,只读习作。有些同学读课外书,主要就是读《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全国获奖作文集》一类的书,以为读这种书帮助最大,可以直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阅读与写作、计算是人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认知文字符号世界、发展智慧和提高素质的三大基石。自有文字的历史以来,阅读为人类文化与文明成果的积累、传递与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道德、智慧等精神价值的继承、拓展、提升、弘扬建立了丰功伟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有读那些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才能摆脱“学生腔”,不断走向理性,走向成熟。然而,在信息如潮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的时代,阅读这种与文字文化同龄的原始认知方式是否因其费时耗力的特点而落伍于信息社会匆匆的时代的步伐便需要“离休”静养或退出历史舞台呢?

答案是否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虽然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阅读毕竟是一种与文字文化相始终的人类保持与发展自身所创造的文化与文明的基本方式。阅读之于文化,犹如行走之于生活。虽然现代人有舒适快捷的代步方式,但步行绝不可少,否则生命便失去许多意义与自由。阅读缺乏或阅读减少,热衷于时尚杂志、卡通漫画故事,因而疏远文学名着;热衷流行音乐、港台影视而冷漠书刊。长此以往,基础文化素质赖以发展的阅读渠道萎缩,必然造成提供“营养”的文化知识的不足,进而导致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下降。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民族的希望。小学生的阅读退化,不仅是阅读时间、阅读内容的减少,也不仅是课外对文学名着的冷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习与认知核心和精髓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审美的失却!而这才是课外阅读问题的危机的实质所在,是民族基础文化素质退化的根源,也是青少年阅读退化现象的最大隐忧。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课外阅读氛围

在对待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上,采取禁止的态度是错误的,而顺其自然,或靠环境的自然熏陶,想读就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很危险的。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固定专门场所,学生应在语文教师的密切关注下进行课外阅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于血缘和伦理道德关系,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有权威性的,因此,家长在对待子女的课外阅读问题上,要与学校保持和谐一致。

(1)召开家长会,邀请班级中在孩子教育上,尤其是善于引导孩子阅读书籍的家长讲一讲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改变家长“唯分数第一的思想”。通过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从而支持孩子课外阅读,为孩子创造阅读条件,布置家庭阅读空间,购买课外书籍,营造阅读氛围。

(2)设立图书角、办有关读书的板报、手抄报等方式营造班级读书氛围。班委会拟定相应的图书借阅制度和图书管理办法,由小小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每天开展图书借阅活动。把每天中午到校后的时间作为读书时间,由每天的值日班长负责监督。

相信,学校、家庭二者应密切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积极地去关心、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才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它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沟通交流,树立学习榜样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方面,从情感上激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榜样的作用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2

一、活动的原因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发现,现在课外书对我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我们到底还要不要读课外书?我们的`读书情况如何?在妈妈的带领下,我在小区中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我根据小学生课外书阅读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是否喜欢阅读?(2)你在读课外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3)平时读的课外书中种类最多的是什么类的书?(4)课外书的来源?

1、小学生喜不喜欢课外书

从我调查的情况来看,有95%的同学选择了喜欢读课外书,只有5%的同学选择了不喜欢,选择不喜欢的同学都是语文成绩极差的。“为什么喜欢读课外书?读课外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比较含糊,大部分是“多读课外书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等,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其实,健康有益的课外书也能像语文、数学书一样增长我们的知识。如果把学习比做吃饭,语文、数学等学校里学习的科目是主食,课外阅读应该是副食了,我们难道能只要“主食”,不要课外阅读这一“副食”吗?

2、同学们不读课外书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同学们不读课外书的主要原因是:看电视比读课外书有劲;没有课外书可读;老师没有要求;家长不给钱买课外书。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小学生放学后做完作业就是看电视,热播的电视剧如数家珍,但是有益的课外书却甚少。有37%的同学认为“看电视比看书来得有劲”;有45%的同学说自己家中没有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家里基本没有书,有书的同学也反应家中大多是幼儿读物及小学生作文、奥数之类的教辅用书。从中可以看出中高年级往往看重的是学生在校的成绩,一般不重视课外阅读。

3、课外书来源渠道

从我的调查情况来看,从学校图书室借书的占40%,同学相互借的占30%,家长买的占21%,学校中订的报刊杂志占9%。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课外书阅读不够重视,没有主动给孩子买书的习惯,更不可能在孩子的阅读上进行有益的指导。大部分同学的课外书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图书馆与同学处借的。但是,学校图书馆书籍也有限。同学互相借书,往往属于口袋书,没有多大好处。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4、同学们对课外书的涉猎

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所读课外书籍涉及面较广,有小说、散文、诗歌、科普、科普读物、报刊等。但结构不合理,小说类占65%,诗歌占5%,科普读物占10%,报刊杂志占20%。从阅读情况来看,小说类偏多,占总量的65%。同学们的读书随意性强,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碰上什么就读什么。我认为小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论

我们由于种.种原因,阅读习惯到六年级还没有养成,甚至出现不喜欢阅读的现象。现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只靠教科书是不行的,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我们与时代同步,让我们爱书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3

一、调查目的

现代媒体虽然已经非常发达,但文献仍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阅读也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书也不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浅,而且必然把全部负担转嫁到家庭作业上去,而由于家庭负担过重,他们就势必失去了课外阅读时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 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

现阶段,创书香校园,创书香班级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是否热爱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是否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提高?为了找出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特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一)调查对象:

小学三年级171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谈话法。利用晨会,发放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填写。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利用课间,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三)调查内容:

根据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自编相应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如:你喜欢读课外书吗?你喜欢读什么样的课外书?你经常读课外书吗?你每天读多少时间的课外书?你父母赞同你买课外书吗?双休日你去图书馆看书吗?你不能去图书馆看书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三、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自创书香班级以来,同学们已基本养成了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但也不得不看到,学生还并没有真正与课外书交上朋友。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小学生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课外阅读的。经调查发现他们情愿在课余时间做游戏,看动画片。部分家长并不同意给孩子买课外书。更没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还有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一部分学生只喜欢看漫画类的书籍。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四、调查反思。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自创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以来,虽然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已有所好转,但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点燃兴趣火花,激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1、故事激趣法。小学生非常爱看电视,听故事。可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会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2、活动体验法。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摘录好词好句,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吸引注意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生活空间内尽可能地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并把这些阅读材料放到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便于学生随时阅读。例如让每个同学上学时都要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课间还要把书放在课桌上。当学生看到这些书的时候,注意力会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阅读状态。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只有导之以法,学生阅读起来才能如鱼得水,顺风行船。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1、读一读。孩子的好奇心十分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借阅最感兴趣的、最想知道答案的图书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无半点重负的潜意识

中,不知不觉得爱上了课外书籍。课间十分钟、课外活动时,细心的老师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课外书。

2、划一划 。 在爱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符号划出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欣赏、诵读、学生乐而为之,效果不错。

3、查一查。 怎么知道学生所划词句是否美呢?可以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法来检查,教师加以评判后,让全班同学互相交换书本,读别人已划出的妙词佳句。这样做,学生鉴别优美词句的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4、摘一摘。 字词句的积累非常重要。我们可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两个最感兴趣的词句,做到边抄边读。这样即使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又能渗透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5、评一评。 对于小孩子来说,表扬,奖励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可在 学习园地中开辟好词佳句栏,每周贴换一次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搜集到的精美词句,并对他们的积累给予评价。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语言成果的舞台,其阅读兴趣、阅读水平都会逐步提高。

6、讲一讲。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口头表达能力的.增强,可专门进行讲故事比赛、演讲会等。比赛时,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先讲已读过的故事,再根据所提供的图画让他们编故事,还可以戴着头饰分角色自编自演故事等。这种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拓展阅读量,积累知识。

1.推荐书籍,引导课外阅读。课内外结合,向学生推荐书籍。如学习了课文《陶罐和铁罐》,老师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根据《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改编的,里面还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学习了《丑小鸭》,我们便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这样课内外结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对读书乐在其中。

2.建立图书角,借阅书籍。要求每一个学生至少贡献出2本自己喜爱的图书,并给每本图书编号,打印好目录,放在图书架上。制定借阅制度,自己制作图书借阅证,每周评选出借阅图书最多的小读者。当然图书的内容都要教师好好把关,既要健康又要文学性强。 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来读。

3.美文交流,提高认识。每天的10分钟晨会时间,老师可选择精彩内容读给孩子们听,然后进行交流。可以评论朗读者的朗读水平,可以说自己的感想,可以交流文章的写法,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受到美的情感的陶冶的同时,提升每个孩子的思想认识。

总之,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书香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好少年。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4

一、调查时间:20____年9月5日12月10日

二、调查方法:问卷、学生谈话、家长谈话。

三、调查对象:小学______个学生

四、 调查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 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

现阶段,创书香校园,创书香班级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是否热爱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是否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提高?为了找出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特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

五、调查情况分析。

1、 调查中有 82%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对阅读感兴趣,但问及你课余最喜欢做什么时,只有34%的学生选择了看书,66%的学生依次选择了看电视、上网、参加文体活动等。这说明小学生虽然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游戏、网络、电视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在空闲时间容易沉迷于电视影碟、电子游戏。

2、学生喜爱的书籍依次是幽默故事、惊险侦探故事、小说及童话、自然科学故事、历史故事,女生更喜欢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小说,男生更喜欢探险故事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

3、学生所阅读的书籍来自那里?据统计63%是家里的, 25%是班级图书角借的,12%是从同学处借阅及学校图书馆的。这说明家庭的藏书和班级图书角是学生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而学校图书馆这一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发和利用,使其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藏书量在400册以上的家庭占5%,但这部分家庭的孩子认为自己喜爱阅读的占100%, 90%的孩子阅读书籍超过了50本。认为喜爱写作的占60%,认为自己作文良好、优秀的占100%, 而藏书量在100本以下的家庭,孩子的阅读量没有一人达到30本。 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地买一些教材辅导类的读物,认为孩子阅读其他读物便是浪费时间,分散学习精力。孰不知,读一本好的文艺作品,对孩子的帮助远远大于读一本《小学生作文大全》,因为这些文艺作品是孩子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所以,家长切不可将自己的偏爱强加于孩子,束缚孩子的课外阅读。

6、在请你写出你读过的书的题目一栏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阅读了以下书籍:《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徒生童话》《365夜童话》《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儿童文学》《小学生作文》《蓝猫淘气3000问》《三国演义》《一千零一夜》《中华伟人故事》《神探福尔摩斯》,《哈里波特》调查同时表明,在推荐读物方面,学校及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这些书目也说明,经典的儿童文学仍为现代儿童所喜爱。而学生对《哈里波特》的热衷,也说明了国外媒体对新作的宣传成功。其实,我国近年也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草房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等,欣喜的是有些老师已经把它们介绍给学生读了。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发现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家长喜爱阅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老师重视,有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自己从阅读中获得了乐趣。

8、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却不容易。调查发现学生都喜欢课外书,但主动阅读的却很少。每周两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已经算较多的,并且这些课外读物大多是老师要求做读书笔记时才去阅读,且读得囫囵吞枣。

六、针对当前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要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视野放宽到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并且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即吸收、积累,发即倾吐、表达。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冲破阻力,改革教学方法,从应试教育观中挣脱出来,走向素质教育。

2.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方面,从情感上激发。在教师自身素质较高的情况下,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使学生又一种强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而课外阅读就是老师魅力产生的根源,这便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要求读课外书。另一方面,知识本身的吸引力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精彩片段、讲述作者创作故事、通过设疑惑造悬念、简介主要内容、借用名人(媒体)评价来吸引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3. 注意方法指导。课堂上教师应少讲多读,给学生留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应树立一种以读为本的思想。注意保证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注意读书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既要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

4.给足读书时间,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布置作业要精,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

5.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经常性地为学生介绍有益书报。首先,为了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注意配合教学进度大力介绍有益读物。其次,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信息渠道的杂、广、乱的形势,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有责任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吸收多方面知识,防止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食现象。教师可通过设读书角,教师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并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等形式来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6.开展读书活动。继续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是因为老师要求做摘记才去读书的。要让学生树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观念,要求他们随读随记。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学科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以发展。当然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可视具体情况来采用具体方法。

总之,没有课外读物就没有素质教育,希望所有的老师、家长共同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遨游,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5

俗话说得好: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书是有着丰富知识的海洋。小学生都爱看书,但他们都爱看些什么样的书呢?课外书帮助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通过这几期同学们业余看书的情况的观察,最后做了一个大概的总结:

我们班上的喜欢看童话和漫画类图书的学生占大多数,而看科普知识类和历史类的人数较少。

从同学们的每次阅读时间来看,有部分同学,十分喜爱看书,平均每天都看一小时以上的书,但有些同学,对书是并不感兴趣。

从同学们的看书感受来看,同学们都认为看书能取得快乐,能从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写作业、玩耍,在这里,我建议老师可以给我们布置适量的作业,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让我们在书中找到快乐,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