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04 13:1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导游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导游基础知识

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56-02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不断追求生活品质,使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旅游大国之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给我国中职旅游专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成为中职学校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多数是“00后”,21 世纪新生代的他们在性格、思想、能力等方面都与前几代的学生有很大差别。同时这些中职“00后”不同于考上高中的学生,很多学生心理自卑感比较重,抗拒学习。他们的这种消极心理必然会对他们接受教育形成比较大的阻碍作用,在学习上产生畏难怕累的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交、迟交或抄袭的问题比较严重。由此,他们只会被动地应付学习和考试,有的甚至完全放弃学习。再者,这些中职学生初中毕业后就直接来到职校,总体来说,年龄偏小,思想还不成熟,不能较好地规划自己未来,对未来的职业几乎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和规划。许多学生包括他们的父母认为,到中职学校来读书只是为了消耗时光,兼学点技术,目的不明确。至于将来做什么或能做什么他们根本不关心、不在乎,也不愿意去了解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这导致他们学习无计划、无恒心,意志力薄弱,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不能去钻研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促使他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二、当前中职旅游专业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导游基础知识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基础知识内容多,涉及旅游与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宗教、古建筑艺术、饮食文化、风物特产、景点诗词游记、客源国概况等知识。知识难成系统,较为零碎,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记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为了考取导游资格证,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猜测出题官的想法与思维,然后机械地划重点、背重点、做练习。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也比较单调,没有吸引力。而中职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又非常抵触,想让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知识很难实现。因此这不仅浪费了老师、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畏难心理。

三、中职旅游专业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新策略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基础知识所使用的教材是 2016 年 3 月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统编教材。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同样使用该教材,对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想要学好该教材有一定难度。作为教授中职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中职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课前以活动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中,教师先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将之写入导学案中,并预先发给学生。到上课时,改变以往的“上课―起立―问好”模式,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根据教学设计中的相关活动要求,进行相关的趣味性、活跃性的导入活动,比如,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大家一起唱歌或者让乐于展示自己的同学表现自己。通过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增强他们的自信。

(二)在教学中做好“学”与“教”

导游基础知识理论性非常强,且知识点零碎,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研究者。因此在每次教学前,将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通过看书、查找资料、讨论、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预习,初步掌握要学习的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学习情景,提出基础性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不再是用传统的单纯的讲授方式,而是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学生则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后教师让每一个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在班级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并督促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并做好笔记。当所有小组汇报完毕后,全班对每组成果汇报进行评价,并打分或对部分问题提出质疑。汇报的成绩记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并对成绩最好的小组给予物质奖励。此环节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小组汇报,教师能够大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M一步提出问题,或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如有需要,可以与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一对一交流。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进行有效的补充、拓展及深度讲授。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刻讨论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最后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编写成简短的导游词进行全班展示,这样既能强化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中职旅游专业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新策略所取得的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

这种教学新策略,实现了教学活动重心的转移,从师生间的由教师单向讲授转向师生、生生间的双向互动,进行了基于“互动”的传授式教学。以“学”为本,学、思、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改变了学生厌学的状态和调整了他们的畏难情绪。

(二)建立以?W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传统教师中心式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教育的新发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发挥教师在创造性、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职业能力

在导游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贯彻“学”与“教”融合的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移。

五、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活动方式要更灵活多样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方式要更加灵活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活动,以便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演讲、学生上课、讨论、辩论、表演、竞赛,等等。

(二)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来辅助教学,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可以更好地增加学习容量,加快学习节奏,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篇2

关键词: 职业能力培养 导游基础知识 课程设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因此,导游类课程应该根据导游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导游基础知识》作为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导游资格考试科目之一,如果能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对该课程进行设计,让学生达到导游资格考试要求的同时,提高其职业能力,则能为学生就业及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设计

很多教师认为《导游基础知识》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导游“知识储备”,只要达到知识的积累即算实现目标。其实不然,职业教育要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盲目积累知识的教学方式,突出其能力目标,让知识为做事服务。因此,应该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实际能够实现的能力目标――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用××做××”。注意,这里所说的“做”指“完成专业任务”,不是指“掌握知识”。所以,“能熟悉××知识,能掌握××知识,能了解××知识”之类都不是能力目标。

例如,导游基础知识、佛教的知识,从导游考试要求上说,我们不仅需要按照考试大纲“了解、熟悉、掌握”,更应该利用学过的佛教知识进行讲解,即达到“知识实际运用”的程度。进入一个佛教景点,在没有导游词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判断其佛教寺院的大概布局,也能就里面供奉的主要对象的名称、含义及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2.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为课程设置能力目标,那么如何实现呢?就需要通过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方式或方法实现。

2.1利用当地旅游资源

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是针对导游这个岗位设置的,因此该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很多学校在讲解《导游实务》课程时会考虑让学生进行景点模拟讲解,其实,两门课程的能力目标有本质不同,前者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后者是导游业务水平能力。因此,我们在讲解宗教知识时,可以利用当地佛教、道教景点、教堂,在讲解中国古代建筑时,可以利用当地古老建筑,在讲解自然景观时,可以利用当地的山水。以我校为例,在讲解中国民族民俗知识时,利用当地的青云山民俗园,让学生进行讲解。同时,青云山民俗园也是导游现场考试的景点之一,可谓一举两得。

2.2建立模拟导游室

但是,当地旅游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种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引进建立了模拟仿真导游室,利用3D软件,将全国各景区景点以360度真实场景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全面、真实、详细地熟悉各类型景区,学生随着视频播放进展进行讲解,视频播放到哪里,学生讲解到哪里。并且软件附有导游词,可以让学生随时检验、学习、提高。

2.3积极参加、组织导游大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导游讲解服务大赛,锻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创作导游词等方法能力,通过比赛检验提高自己的讲解能力。例如,我校所在县级市诸城市每年都会举办导游职业大赛学生组,我校都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导游服务大赛一般包括模拟知识讲解、导游业务知识问答、才艺展示三个环节。而且参加比赛前,学生要自己编写导游词。整个比赛下来,不仅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模拟讲解等专业能力,而且锻炼现场表现力和资料检索等各方面能力。但是,在当时当地没有导游服务大赛而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自行组织这样的比赛,从而有效实现“能力目标”。

2.4指导学生设计旅游线路

学生可以通过旅游线路设计等实训方式实现能力目标。如我校学生根据学过的“中国宗教”知识,结合山东宗教景点,设计的“朝圣之旅――山东济南(儒)、曲阜(释)、泰安(道)三日又”;根据学过的“中国菜系”知识,结合山东三大菜系特点,设计的“食全景美――魅力山东休闲美食三日游”。采用这些方式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知识来源于课本,又脱离于课本,因为我们不是教“书”,而是教“知识”,学以致用,或许学生的设计不是很完美,但正是这样,才让他们在不断进步中提高。

2.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有些能力目标在采用以上几种方式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其他教学方法。如主要客源国概况,可以采用让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运用WORD、PPT等办公软件进行展示,派代表阐释,老师补充讲解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等方法能力和社交能力,又可在无形中实现专业能力目标。

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设计

考核是相对目标而言的。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不是不要笔试,而是将笔试与平时作业、课堂上的答问,出勤管理、实习、实训等过程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但在笔试考核中同样要突出能力考核: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考核在笔试的同时,就可以与前面所说的线路设计、导游大赛的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结合起来,适当划分比例,以实现有效的课程考核目标。

以上只是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对该课程设计进行的探讨,真正要把该课程做好、做精,还需要下大工夫,在以后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提高,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切实提高职业能力,为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一、导游基础知识的特点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本以导游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涵盖了我国导游知识的基础性内容,具有知识体系全面、权威和实用的特点。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历史常识、民俗、宗教、建筑、园林、菜系、文物、港澳台的相关情况以及我国游客的主要客源国情况等,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由此看来,《导游基础知识》作为导游专业进行重点学习的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二、传统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一)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的教授时,完全按照教材中内容的顺序,以ppt形式或者板书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本了解基础的内容和知识体系,老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授形式下,课堂气氛一般不活跃,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疲态。

2、知识接受效果不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关的问题时,学生会根据课本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解答,自己思考的比重较低,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均不高。

(二)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

导游专业是一门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要目的,进行课程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在导游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学习的事项。这种授课方式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厌学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结合了建筑、园林、菜系、历史以及民俗和宗教等知识的学科。知识体系丰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疲态,甚至产生厌学,进而教学效果不高。

2、理论与实践脱离

导游专业进行《导游基础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是要将理论知识和景点富含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社会背景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教授学生在进行导游工作时如何进行工作的开展。但根据目前的授课方式来看,并不能达到效果。学生知识一味的了解了相关知识,但并没有掌握导游将内容向外传达的方式和方法,理论与实践想脱离的授课方式,只会给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困扰。

(三)单一的考核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有的考核方式大都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的内容也只是纯粹的理论,口试、答辩等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并没有完整的体现,且评价方式一般较为单一。学生只要将课本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记忆就能很好的完成考试。但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与导游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在学生的表达以及相关技能方面的考核并没有有所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看来,现有的导游授课方法大都处于传统阶段,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没能为其今后的工作提供相关的实践借鉴。《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授急需进行方式和方法的突破。

三、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综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解

现有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涵盖导游专业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并没有其他教科书那样图文并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

因此,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授课的知识点,可以将不同的知识模块进行综合,比如在同一历史背景下、同一地区、存在一定相关性的知识点可以进行统一的讲解,而不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授课。在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将同一时间背景下的建筑、菜系以及园林特征等内容进行相关的讲解。改变内容的冗杂性和复杂性,通过知识模块的调整和分析,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出现学习情绪不高等问题。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课程的讲解时,应该讲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既包括学生如何更好的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也包括学生在今后的导游工作中如何处理和解决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增加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其提升技能。

(三)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

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可以适当采取实地教学的方式,或者采用模拟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注重相关知识的传授,还应结合导游工作的说、做等环节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导游基础知识 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应用性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具体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在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和教师队伍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改革应从社会需求出发,突出“应用性’’特色,尤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为满足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建设的要求,拟对应用性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期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导游基础知识》简要介绍了中国历史小常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民族民俗、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国烹饪主要菜系、中国风物特产、中国台、港、澳地区概况、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对联和古诗词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为旅游教育与服务管理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为学生能在毕业之前顺利通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相关课程的考试提供帮助,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为其以后的导游实际工作进行知识上的准备。

二、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属于知识性课程,是旅游教育与服务管理学生学习和掌握导游基础知识的专业课程,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文学常识》一起构成导游考证的主要课程。与一般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建筑、园林、饮食、有关国家概况、楹联等,涉及面广,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

(2)知识点较多,记忆难度大。由于是考证的需要,学生感觉只需要在考试前背住就可以了,所以存在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深入思考、考前根本不复习、考后全忘光的现象,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3)内容较浅显,理解难度不大,听着有意思、感觉也很简单,学生不会深入思考其所形

成的历史背景原因,更难以将其运用于实践中,因此,达不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4)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展示;

(5)由于大纲和试卷容量要求以及考试时间的限制,考试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就无法从考试结果中得到更多有益于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

三、传统课程模式的弊端

(一)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很长一段时间,《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基本上沿用高等院校的一贯做法,在教学内容上多是按照教材的编排和顺序进行纯理论的讲授,多是以老师为主,忽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材使用上使用考导游证的教材,让学生只要记住,考试能考到就可以。这显然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不符,无法培养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更无法适应企事业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设备手段落后

目前,从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看,还是比较传统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对校内实训设备和校外实训基地有较高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尝试,还没有广泛实行,校内实训条件多是使用的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制作PPT进行导游词的讲解,没有将最新的导游虚拟模拟软件等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三)课程考核方式陈旧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考试,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又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传统的考试方法往往是偏重知识测试,忽略能力考核,考核多采用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60%)的方式。这种方法无法往往是偏重理论知识的测试,忽略学生技能和素养的考核,无法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开设实训课,使对导游基础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导游讲解,改变了过去学生学习本课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盲目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会记不会用,会考不会导(游)的现象。

(一)以知识储备为基础的理论讲解

1 新课导入。学生只有在对课程产生兴趣后,才会有探究知识的欲望,才能集中注意力,把中心移到老师的讲授中。因此,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必要步骤。在每节课的导入环节中,可以用多媒体、互动对话、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或者是讲故事等手法,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2 授课过程。教师在授课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互动教学法,让学生掌握旅游基础知识,并加以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同时,应注重课程连贯性,让学生明白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理论知识,才能针对不同的游客讲解,让游客满意,同时解决带团中遇到的问题。

在设计每一个教学项目时,可以从旅游欣赏角度来设计“模拟旅游”的情景。即结合每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多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逐渐进入到旅游的情境中来,让学生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主动地去思考、学习。这种方法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优化了课堂效果。

此外,还可以结合相关专业知识,采用专题教学方式,开展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选择的专题应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追踪旅游发展的大事和焦点,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比如目前可以关注的专题有2012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欢乐健康游”、善行旅游创新理念等问题。通过这些专题的探讨与分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3 课程总结。一堂好课应该包括一个精炼的小结,一个好的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效果。课程总结不能流于形式,而应针对所讲授的重难点、知识点再次强调,让同学更好地吃透难点、把握重点,巩固课堂成果。

4 课后作业。由学生收集课程相关的图片及相关内容,设计PPT讲解的内容、撰写导游词。课后作业检查了学生对导游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查了学生导游讲解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以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

(二)以培养技能为宗旨的实践环节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实践活动方法和形式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原则,以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导游服务为出发点。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导游基本技能实训。导游员的服务技能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导游服务需要的主要是智力技能,即导游人员同领队协作共事,与游客成为伙伴,使旅游生活愉快的技能;根据旅游接待计划和实情,巧妙、合理安排参观游览活动的技能;随机应变、生动精彩的导游讲解技能;灵活回答游客的问询,帮助他们了解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宣讲技能;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理各种问题和游

客投诉的技能等。因此,在导游基本技能实训中,可以将这些要点设定一个成绩评定的标准,再加上导游员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讲解知识等,共同构成训练学生的导游基本技能考核标准。

2 模拟导游实训。模拟导游实训,需要用到导游实训室。目前,大多高校使用的导游实训方式有以下两种:虚拟技术导游模拟室,运用3D环幕放映系统进行景点讲解实训;旅行社实训基地,真实的进行旅行社经营实战训练,同时可以兼具经营功能,服务于高校的师生。在实训中分小组进行练习,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录播系统,录下自己真实的讲解和服务过程,让同学在经过老师的点评之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自身导游讲解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3 导游技能大赛。导游技能大赛,展示了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风采,激发学生对旅游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养,同时也检验着高校教师的课程教学是否和行业密切联系,是否按照行业标准来引导教学。因此,应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旅游局以及旅游院校等单位举办的导游大赛,同时固定每年举办一次学校的导游技能大赛。这样,通过导游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既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也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

(三)以提高素养为目标的考核方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教学评价制度,改变以考试分数、考核等级作为衡量教学成果唯一标准的做法,拓宽评价思路,制订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的切实有效的考核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是采用期末理论考试或者集中理论加技能的考核方式。这种考试成绩偶然性很大,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素养。因此,应该采取全程考核的方法,使考核分散到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在讲解每一个具体的教学项目或章节中进行技能考核,期末形成总的技能考核成绩。在总评中,实践技能所占的比重要比理论所占的比重大。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大量导游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参与课程的基础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素养有更快的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精心设计讲授和实训的内容,使实践教学环节体系完整,技能训练效果明显,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满足社会之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08

[2]周密,赵西萍.旅游专业情景教学及效果评价[J]旅游学刊,2003,(S1):46-48

篇5

关键词:孤岛油田 出砂 抽油泵失效 机理分析 治理措施

孤岛油田是一个典型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埋藏深度1120至1350米,地层胶结疏松,出砂严重。随着孤岛油田步入高含水的开发期,目前有60%的油井出砂,含砂量大于1.0‰的油井占4.5%,油井的普遍出砂使抽油泵的工况环境进一步恶化。

一、失效原因分析

(1)砂粒在管柱内的沉降

目前孤岛油田的综合含水已高达96%以上,油井的含砂量基本上大于0.3‰,含砂量最高的达到10‰以上。由于原油的粘度远远大于地层水的粘度,而在相同的流速下,不同介质的携砂能力与介质的粘度呈正比[1],所以地层油的携砂能力要大于地层水的携砂能力。当井液进入抽油泵后,由于活塞的抽吸作用以及抽油杆与油管的相互运动,使得地层水与地层油充分混合,大的油滴变成小油滴分散在地层水中,因此地层油中的砂粒混合在地层水中,由于地层水的携砂能力差,部分砂粒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沉。

其次,由于抽油杆与油管的相对运动,从管流的流体力学特性分析,由于粘性流体附面层的影响,在抽油杆上行时,靠近油管壁的流体必然粘附在管壁上,流速为零,靠近抽油杆的流体速度与抽油杆运动速度相同(见图1)。在抽油杆下行时,靠近油管壁的流速为零,而与抽油杆接触的流体与抽油杆的下行速度相同(见图2)。因此井液在油管中运移速度从纵向上和径向上都是变速运动,砂粒会在井液低速时沉降,部分砂粒也会沿着井壁的低速区沉降到抽油泵。特别是在油井停产时,砂粒快速沉降,严重时会造成卡泵和砂埋。

(2)抽油泵结构的因素

普通抽油泵在结构上没有任何挡砂措施,而且柱塞端部有0.5?的锥面,抽油泵在往复运动过程中,使得砂粒直接沉降到柱塞与泵筒间隙中,而且抽油泵柱塞上的防砂槽只具备挡砂和刮砂性能,对防砂槽沉砂的清除没有考虑,在防砂槽存砂后,同样会造成活塞衬套磨损。

(3)井身结构和地层能量下降加剧了磨损

通过对油井井身轨迹资料的研究,油井随着井身的加深,与井口的同心度变差,特别是在500米以下,井身轨迹呈螺旋向下。孤岛油田的动液面一般在700米以下,有杆泵平均泵挂为1200米左右。由于抽油泵所处位置径向偏差增大,使得抽油泵在油井中呈倾斜状态,沿着井身轨迹呈一定的角度,使得抽油泵在抽吸过程中,偏磨现象加重。

(4)磨损和腐蚀双重作用,造成抽油泵失效

孤岛油田步入开发后期,抽油泵在高含水环境下,介质变差,采出水直接与抽油泵表面接触。经统计油井矿场化验资料统计,油井的矿化度在10000-30000mg/l,对孤岛东区馆3-4单元110口井统计,PH值小于7的油井占34%。通过对油井生产过程跟踪分析,在相同的生产参数下,含砂量和矿化度与抽油泵的泵效有着直接的关系。低矿化度、低含砂的油井高泵效期较长,而且泵效下降缓慢。高矿化度和高含砂的油井高泵效期较短,而且高泵效期过后,泵效下降比较快。

二、治理措施及效果

(1)防砂治砂配套技术的应用评价

①稳定剂、抑砂剂的应用

在矿场应用过程中,稳定剂和抑砂剂主要应用于出砂不很严重,但是由于含砂量较高,造成抽油泵生产周期短的油井。通过对现场应用的620井次稳定剂和240井次抑砂剂数据对比分析(见表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②泵下挡砂器的应用

为降低采出液的含砂量,在管柱优化方面,通过在抽油泵下加装泵下挡砂器,,降低进泵液体含砂量,减轻砂对抽油泵磨损。通过对现场应用的15口井进行分析,含砂量由应用前的0.9416‰降低到0.5207‰。该装置可以有效的延长抽油泵的高泵效生产期,而且从二次作业的2口井现场描述发现,尾管中有20米的沉砂,说明起到了明显的滤砂作用。

③ 确定合理的采液强度

在油井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对油井采液强度和含砂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拟合,可以得出含砂量与采液强度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合理的采液强度。

(2)恢复地层能量,严格控制油井沉没度

在搞清油井供液能力的前提下,降低油井泵挂,可节约投入。改善抽油泵工况的另一项有效途径,是严格控制油井沉没度。目前孤岛油田油井的平均沉没度为522.2米。通过对油井合理沉没度的研究分析表明,含水大于90%,沉没度250米,含水小于90%,沉没度400米即可满足油井生产要求。

(3)推广应用新型抽油泵,提高抽油泵可靠性

为提高抽油泵抗砂能力,推广应用了改进泵、防砂卡泵和等径泵,主要应用于由于磨损而造成免修期短的油井。改进泵在结构上,将游动凡尔移到活塞的下端,可避免凡尔球撞击凡尔罩。在活塞的两端加高硬度弹性刮砂装置,直径大于泵筒内径,在弹力和液柱压力的作用下,弹性斜片紧贴在泵筒内壁上,活塞往复运动时将砂子被斜片刮下由井液带走,提高抽油泵的可靠性。通过现场10口井对比分析,平均免修期延长98天。防砂卡泵有动筒式和长柱塞式两种,利用环空沉砂原理,防止砂卡泵,减轻泵的磨损。通过对比79口防砂卡泵,平均免修期由187天延长到246天。9口等径柱塞泵免修期延长了37天,而且具有高泵效期长的特点。

三、结论与认识

(1)油井含砂量和矿化度越高,抽油泵的高泵效期越短,而且泵效下降越快;

(2)有杆泵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砂粒沉降到抽油泵上,使抽油泵磨损。通过一系列防砂工艺,可以降低油井的含砂量,延长抽油泵的高泵效期;

篇6

摘要:持有至到期投资有分期付息和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两种付息方式,两种付息方式均要求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会计处理,但其实际利率、摊余成本及利息调整的处理方法都有所不同。本文对两种付息方式的会计处理进行辨析,提高学习与会计核算的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 :持有至到期投资;分期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会计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与财务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由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要求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所以这种金融资产只可能是债权性工具,包括国债或企业债券。

我国会计准则把满足其他条件的浮动利率债券也归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的还本付息方式包括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及分期付息分期还本三种,而最常见的是前面两种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在持有债券期间,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均要求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债券投资的实际投资收益,并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进行摊销。在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和分期付息到期还本两种付息方式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率计算、摊余成本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在理解上及实际运用中存在困难,本文对两种付息方式下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辨析。

一、两种方式下债券实际利率的确定不同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率是进行该债券投资的真实投资收益率。实际上,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也就是投资该债券的内含报酬率。从计算的角度来看,实际利率是使债券的初始入账金额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相等的折现率。从历史成本计量的角度看,这个折现率将在债券的存续期间保持不变,所以有观点认为,实际利率法是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一种方法。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要求以实际利率进行投资收益的确定及溢折价的摊销。因而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并进行初始计量时,应及时计算该债券的实际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常见的两种还本付息方式,使得其未来现金流存在明显差异,其实际利率的确定也相应不同。

(一)分期付息、到期还本方式

持有至到期投资金融资产若为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投资,其预计的未来现金流有多项,包括到期收回的本金(面值),以及持有期间的每个期末应收的当期利息。每期期末应收的利息都是按照债券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一个相等金额,该利息在债券投资期的每一个期末连续流入,形成年金。在这种方式下,债券的价值满足下列算式:

债券初始计量金额= 债券面值×票面利率×(P/A,r,n)+ 债券面值×(P/F,r,n)式中,(P/A,r,n)为利率为r、期数为n 期的年金现值系数,其余同上。

要计算此种情况下的折现率r,需要进行逐步测试,再使用内插法计算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率。

(二)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方式

持有至到期投资金融资产若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其预计的未来现金流只有一项,即到期收回的本金(面值)及所有期间的利息之和。则债券的价值满足下列算式:

债券初始计量金额= 债券面值×(1+ 票面利率×n)×(P/F,r,n)

式中,n 为债券期限,r为债券的实际利率,(P/F,r,n)是利率为r、期数为n期的普通复利现值系数。

根据债券价值的计算公式,借助资金时间价值系数表,再使用插值法就可以计算出该债券的实际利率。当然,也可以利用现值系数(1+r)-n,推出公式,直接计算得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率。

二、摊余成本不同

摊余成本从字面来理解是溢折价摊销后剩余的成本。从实质来看,摊余成本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各期期末的账面价值,是以投资的全部价款为基数确定的各期期初成本扣减其溢价摊销或加上折价摊销额后的余额。摊余成本也是持有至到期投资计算各期投资收益,确定溢折价摊销的关键。持有到到期投资每一期的投资收益,即每一个期间真实的投资回报等于各期期初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的乘积。

(一)分期付息、到期还本方式

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溢价债券的摊余成本等于债券面值加上未摊销完的溢价,折价债券的摊余成本等于债券面值减去未摊销完的折价。由于分期付息,每一期间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应收利息不构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对于溢价投资的债券来说,其账面价值随持有期的推进逐期减少,至到期时其账面价值即摊余成本等于面值。而折价投资的债券,其账面价值随持有期的推进逐期增加,至到期时其账面价值即摊余成本也等于面值。

(二)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方式

由于到期本息一次性支付,每一期间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应收利息构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用“应计利息”明细账进行核算。因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中包括了各期累计的“应计利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各期期末摊余成本等于期初账面值加上本期应计利息,加上本期折价推销额,或减去本期溢价摊销额。无论是溢折价的债券,都要在持有期内摊销完其溢折价,摊余成本到期时均等于债券面值与各期利息之和。

三、利息调整摊销额计算不同

除最后一期外,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各期均按一定的顺序确定利息调整,即溢折价摊销额。第一步按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当期应收(计)利息,第二步按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当期实际投资收益,第三步倒挤出本期的利息调整额,即溢折价摊销额。比较两种付息方式,由于摊余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使得利息调整摊销额的确定也就不同。

两种方式下最后一期的利息调整摊销额都应该在投资收益确认之前进行计算,但其计算时的内容也不同。分期付息的溢价债券,最后一期利息调整摊销额等于其期初摊余成本减去面值;折价债券最后一期的利息调整摊销额等于其面值减去期初摊余成本。到期一次性付息的溢价债券,最后一期利息调整摊销额等于其期初摊余成本减去到期值(包含面值和各期利息之和);折价债券最后一期的利息调整摊销额等于其到期值减去期初摊余成本和本期应计利息。

四、实例解析

下面举例比较两种付息方式的会计核算,辨析其处理要点。

资料:2012 年1 月2 日,甲公司用银行存款从证券市场上购买了一项公司债券,债券期限为3 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的面值1 100 元,实际支付价款为950 元,另支付相关费用11 元,债券票面利率为3%。

注:分期付息、到期还本方式中前面两期的“应收利息”收到的会计处理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样,都属于企业的金融资产。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既可以是权益性工具的股票等,也可以是债权性工具的债券等。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债券的话,其核算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样,初始计量时要求区分面值和“利息调整”,“利息调整”中包含溢折价和取得金融资产的交易手续费,同时计算确定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根据权责发生制,结合不同的付息方式,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各期的“投资收益”,同时进行“利息调整”的摊销。不同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而持有至到期投资要求以历史成本计量。所以,厘清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两种付息方式下的会计处理,对学习与核算处理两种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戴德明,林钢,赵西卜.财务会计学[Z].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2013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4]刘永泽.会计学概论[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值突破1000亿元;2010年,手机出版产值达414亿元;2012年,预计手机阅读用户规模达4.4亿。根据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1年,中国手机阅读人群达到2.6亿,已经超过电子购物人群和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群体。中国将在2015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电子阅读器市场。

传统作家眼中的数字出版

传统作家们对在屏幕上阅读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很感兴趣。叶兆言直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己偶尔在电脑上看过一点文字,其他则几乎没有任何电子阅读体验。陈村受访时说,自己用iPad下载过书,以供出差的时候看,但是“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他还是觉得纸书最舒服。毕飞宇则称,自己还在当小说编辑的时候就要求投稿都打印出来才会看:“读电子文档,我看后面就会忘掉前面。”

陈村至今只授权过“榕树下”刊登自己的作品,他觉得作品一旦上了网,就太容易盗版:“复制变得很容易。”叶兆言则不太清楚自己目前有没有做过电子版权的授权:“我对新东西不是那么跟得上,而且有人跟我谈到合同我就很烦,我觉得合同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好像也有我的一些作品在网上?我不太愿意过问。”毕飞宇倒是很乐见自己的纸质作品再卖出电子版权,尤其是这几年价码变好了:“都是有偿的,而且这几年价码越给越高,那吗不给呢?”

面对复杂新兴的数字出版行业,埋首写作的作家们常常搞不清楚游戏规则。“盛大文学”CEO侯小强直接在微博上展示了一种可笑现象:“有的作家会重复授权,导致版权不清晰。有的内容商取得授权后又授权给别家,形成一连串的授权关系,最终导致同一本书出现在某一阅读平台时,竟然出现了被上传十多次的状况。”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比

有关数字阅读的一种描述是:“手机上看的都是网络文学。”这并非毫无依据。以凭借网络文学起家的“盛大文学”为例,截至2012年1季度,共有160万作者在“盛大文学”创作了600万部作品,副总裁宁九云不无自豪地称:“这个海量作品库还在以每天8000万字的速度在增加。”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也号称是“最大的中文正版数字图书库”,共有超过百万部作品。

从网络文学开始,盛大文学也开始涉足线下的图书出版策划,从蔡康永、韩寒一路出到高晓松。“云中书城”也联合了330家出版社以买断或者分成的模式合作。尽管如此,传统出版物转换成数字出版的比例,在“云中书城”中也只有10%,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网络文学。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各种数字阅读产品中,“清宫”、“王妃”、“孽缘”、“帝王”、“魔仙”之类的小说名字充斥。为此,网易云阅读特别推出“公民阅读”,意在讲究人文关怀,但“公民阅读”一边推荐《尤利西斯》、《乡关何处》,一边也不能免俗地推销励志读物和畅销小说,有使用者委婉地批评这样未免“口味太杂”。网易云阅读内容中心负责人聂蔚更愿意将这样的内容展示称为“兼收并蓄”。

但是,阅读《尤利西斯》的读者和阅读宫斗魔幻小说的读者真有重合之处?宁九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网络文学用户有2亿人,有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也有年轻的IT男、中年白领女、青春校园学生等。在‘盛大文学’里,网络原创内容的读者群和传统书的读者群大部分是重合的。他们既阅读网络作品,也阅读传统图书。”

小众的游戏?

从去年5月开始,“豆瓣读书”开始策划阅读器和免费作品商店“豆瓣阅读”,同年11月正式推出。今年5月,“豆瓣读书”又推出付费作品商店。这个项目一度被认为是“文人”和“科技”之间的某种连接—和在“盛大文学”上阅读宫斗小说的读者相比,混迹豆瓣读书的用户显得高端许多。与此同时,“豆瓣读书”规定了投稿资质:“至少写作出版过一本图书(编著图书不计),或者至少在杂志上发表过2篇以上原创或翻译文章(新闻类文章不计)。”这个准入门槛的潜台词是:必须传统阅读的认可。

据豆瓣读书产品总监戴钦介绍,“豆瓣阅读”和个人作者间的分成比例为3:7,即个人作者可以获得作品销售收入的七成。从去年11月正式发出征稿信开始,路内、周嘉宁、虹影、盛可以等传统作家都提供了自己的小说。有人担心这是文人的小规模游戏,戴钦却对形势估计乐观:“目前豆瓣阅读上的付费作品商店有400多部作品,而豆瓣阅读移动应用在iPad、Android手机和平板上的安装量大概是45万。”

戴钦觉得最受鼓励的是读者愿意付费:“在付费作品商店上线的2个多月来,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了,用户是愿意为高质量的数字阅读付费的。在‘豆瓣阅读’售卖的作品一般定价为1.99-2.99元人民币不等,但是用户的平均充值金额至少是单篇作品价格的10倍,这证明了用户愿意为高质量的内容和良好的阅读体验付费。”

盗版,还是盗版

今天,如果在淘宝上买一个kindle,卖家会很自觉地告诉你:到哪些网站上可以找到免费的电子书。中国出版业辛辛苦苦地打击盗版多年,最终仍让人泄气。去年,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博客上发出“拒绝中国”的消息,称将不再授权给中国出版新作品—导火索就是国内盗版电子书的泛滥。

不管是网络小说还是传统人文读物,盗版都是巨大的烦心事。宁九云说,现在“盛大文学”最大的障碍就是盗版。在百度的搜索结果中,“盛大”最热门的10部作品,平均每部被盗版达800万个链接以上,盗版与正版的比例达到9:1甚至更高:“如果没有盗版,在数字出版领域,中国完全可能出一个比亚马逊更伟大的公司。”

篇8

关键词:急诊联动流程;内镜;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疗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属于现阶段临床上公认的一种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在发病早期阶段进行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与手术治疗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有着非常重要关系[1]。急诊胃镜检查不仅仅可以对出血发生的部位和导致出血的原因尽快明确,还能够在胃镜的辅助下,同时实施快速有效的止血治疗,属于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实施治疗的一种良好急救手段。但是,患者在大量或快速失血的状态下,会直接导致躁动不安、循环状态不稳定、误吸等现象的出现,对急诊胃镜检查及治疗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2]。本次对应用急诊联动流程内镜治疗方案对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病时间1~19 h,平均发病时间(7.3±1.2)h;体重40~76 kg,平均体重(53.8±7.4)kg;男26例,女19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6.6±8.3)岁。治疗组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病时间1~16 h,平均发病时间(7.0±1.6)h;体重43~75 kg,平均体重(53.9±7.6)kg;男28例,女17例;年龄33~87岁,平均年龄(56.2±8.5)岁。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止血方式对患者实施治疗。

1.2.2治疗组 采用急诊联动流程内镜治疗方案对患者实施治疗,主要措施包括:

1.2.2.1急诊基础治疗 ①对血容量进行适当的补充,对休克进行及时纠正,泵入给予施他,剂量控制标准为250 μg/h,使内脏血流减少,静脉滴注方式给予立止血,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改善,静脉滴注给予40 mg的奥美拉唑,以达到抑酸的效果。②对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进行检查,并实施镜前传染病筛查,通知血库备血,对病情进行初次评估,通知内镜医师和麻醉医师到位。③转送至急诊ICU病房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与家属沟通治疗方案并签署文书。实施深静脉置管术、经鼻气管插管术等操作。

1.2.2.2胃镜治疗 对患者病情进行再次评估,符合条件的可以进行床旁无痛胃镜检查。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黏膜撕裂的患者采用内镜下喷洒巴曲酶法、激光凝固法进行治疗;单纯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采用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法或喷洒巴曲酶法进行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采用激光凝固法或钛夹法进行治疗;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以实施胃底曲张静脉硬化注射治疗。单纯性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以通过套扎方式进行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部位相对较多且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以首先进行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处理,然后再择期进行内镜套扎硬化治疗[3]。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治疗总有效率等两项内容作为观察的指标。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呕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消失,消化功能基本或完全恢复正常;有效:呕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明显减轻,消化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无效:呕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没有减轻,消化功能没有任何改善,或病情加重[4]。

1.5数据处理方法 统计学分析均经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当P

2 结果

2.1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住院治疗期间,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组间差异显著(P

2.2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止血方式治疗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控制总有效率为71.10%;治疗组采用急诊联动流程内镜治疗方案治疗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控制总有效率为91.10%,组间差异显著(P

3 讨论

应用急诊联动流程内镜治疗方案对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势:①急诊ICU病房所配备的监护设备和抢救设备相对更加的齐全,借助ICU病房内的各种监护和抢救设备,可以在患者发病的早期阶段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为输液、输血正确更多的有效时间,对休克的及时纠正具有一定的帮助,使患者循环衰竭发生的风险达到降低。②内镜医生可以协同急诊医师共同对病情进行评估,估计风险及获益的程度,制订诊治方案,告知家属内镜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及注意事项,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③在早期阶段实施气管插管,可以有效的防止血凝块误吸或窒息等危险事件的发生,使静脉麻醉的安全性显著提高。④无痛操作可以使痛苦感减轻,稳定性更加理想,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发生。⑤麻醉医师可以协助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维持,防止低氧血症。⑥急诊医师、麻醉医师、内镜医生都能够共同的参与到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可以集合多科室的力量,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使治疗计划能够快速、有序地开展[5-6]。

参考文献:

[1]宋学平.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90 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2,07(7).

[2]黄琳.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0 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535-536.

[3]颜德中,熊甲英.内镜治疗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4):118-119.

[4]吴丽丽,候懿玲,范洁,等.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分析与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652-4652.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实时在位监测肝癌激光热疗的敏感性、可行性。方法: 体外培养H22肝癌细胞,建立小鼠的肝脏原位移植肿瘤,分不同时间相同功率及不同功率相同时间组分别对肝肿瘤进行激光热疗,同时利用fNIRS监测系统对热疗过程进行实时监测获取相关参数,术后第1天利用7.0T核磁共振(MRI)及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毁损范围。结果: 以病理学结果为激光疗效判断标准,在相同时间不同功率组MRI在2.1W未提示损伤,fNIRS监测系统获取的优化散射系数(μs)出现稳定的平台期;相同功率不同时间组MRI一直未提示组织损伤,而μs在150s出现稳定平台期。结论: fNIRS相对目前主要的肿瘤热疗监测手段MRI更加敏感,为开发实时在位激光诱导肿瘤间质热疗精确治疗系统打下基础。

【关键词】 功能近红外光谱;肝脏原位移植肿瘤;激光间质热疗;优化散射系数; 7.0T核磁共振;小鼠

激光诱导肿瘤间质热疗(laser induced interstitial thermotherapy,LIIT)是将激光通过光纤导入到肿瘤组织内部并从加入头表面发出,肿瘤组织吸收激光能量而被加热,由于过热和凝结效应而坏死,它是一种可使局部生物组织凝结坏死的新型肿瘤热疗技术,广泛用于治疗脑、肝脏、乳腺等各部位的肿瘤和良性前列腺增生[12],但LIIT过程中的实时评估是目前激光治疗的一个技术难题。本实验利用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系统对LIIT进行实时监测,与核磁共振(MRI)评估效果相比较,初步探讨fNIRS方法的敏感性及可行性。目前国内外还没有fNIRS应用于LIIT的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细胞及仪器

清洁级昆明小鼠55只,雌雄对半,4~6周龄,体重18~20g(南京青龙山实验动物繁殖场提供);H22肝细胞肿瘤(北京肿瘤研究所提供);808nm激光发射器(NLFC2.0763 LASER LIGHT,上海恩耐激光厂);fNIRS监测系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基于Labview7.1平台开发[3]);7.0TMRI(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提供,德国Bruker公司生产)。

1.2 建立小鼠肝脏原位移植肿瘤模型

小鼠肝癌细胞株H22体外常规传代培养,离心后用PBS重悬成浓度达107ml-1的单细胞悬液。75%酒精棉球消毒小鼠皮肤,将2×106~3×106(约0.2ml)的单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右腋窝皮下,建立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皮下移植瘤建立3周左右待其长至直径约1.5cm大小时,颈椎脱位法处死皮下荷瘤鼠,消毒皮肤,取下肿瘤,浸入含100U·ml-1青霉素和100μg·ml-1链霉素的1640培养液中,去除中央坏死组织,选取周围健康肿瘤组织剪成大小约1.0mm3的瘤块供原位移植用。1%戊巴比妥钠(10mg·kg-1)腹腔注射麻醉昆明小鼠,75%酒精消毒皮肤,上腹正中行1.0cm的纵行切口,暴露肝脏左叶,无菌眼科剪于左叶横行戳一长约3mm的破口,棉签压迫止血,将瘤块植入肝脏,60可吸收缝线缝合肝脏。适当棉签压迫止血,待止血彻底后60可吸收缝线分层缝合腹部肌层及皮肤,金霉素软膏涂抹切口。

1.3 实验动物分组

46只小鼠成功建立原位肝脏移植瘤模型,将42只分为相同时间不同功率组,即1.2W150s亚组、2.1W150s亚组、2.4W150s亚组和对照亚组(未行热疗);相同功率不同时间组,即2.1W120s亚组、2.1W150s亚组和2.1W180s亚组;每亚组小鼠7只。

1.4 肝肿瘤LIIT及fNIRS监测

1%戊巴比妥钠(10mg·kg-1)2/3量腹腔注射麻醉原位移植肝肿瘤小鼠,无菌操作下原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肿瘤。fNIRS系统定标后,小鼠四肢固定,将激光探头、温度探针和fNIRS探头一并插入肿瘤中心并固定之,开启激光发射器,进行激光热疗及fNIRS系统监测,获取相关参数(优化散射系数μs)。完毕后60可吸收缝线分层缝合腹部肌层及皮肤,金霉素软膏涂抹切口。

1.5 激光热疗前后7.0T MRI影像对比

热疗前1d及热疗后第1天, 1%戊巴比妥钠(10mg·kg-1)1/2量腹腔注射麻醉加异氟烷吸入麻醉原位移植肝肿瘤小鼠后行上腹部核磁扫描(T2像),获取激光热疗毁损前后肝肿瘤影像。

1.6 热疗、MRI扫描后肝肿瘤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上述激光热疗、7.0TMRI扫描后立即处死小鼠取下肝脏肿瘤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定肝肿瘤坏死程度及范围。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相同时间不同功率组

1.2W150s亚组、2.1W150s亚组、2.4W150s亚组和对照亚组温度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我们看出激光输出功率越大温度上升越高,但大致都在热疗后60s左右到达平台期,4亚组平台期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图1 相同时间不同功率组温度变化趋势图

1.2W150s亚组、2.1W150s亚组、2.4W150s亚组和对照亚组热疗中μs趋势如图2。我们看出激光输出功率越大,μs曲线上升越快,到达平台期时间越短且平台越高。1.2W150s亚组140s前后上升至平台期,2.1W150s亚组在120s前后升至平台期,2.4W150s亚组90s前后升至平台期。4亚组平台期μ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相同时间不同功率组温度与优化散射系数比较大致为平台期;4亚组温度比较均取平台期105s点温度值;4亚组优化散射系数均取平台期145s点μs值。4亚组温度采用oneway ANOVA 分析得F=330.381,P

1.2W150s亚组、2.1W150s亚组和2.4W150s亚组激光热疗后病理组织学变化,见图6~8。1.2W150s亚组瘤体周边肿瘤细胞未见明显损伤,但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掺杂;2.1W150s亚组和2.4W150s亚组瘤体周边细胞则出现明显坏死及水肿炎症细胞,且后者比前者炎症更加明显。对照亚组术前、术后肿瘤细胞无损伤(未行热疗)。

2.2 相同功率不同时间组

2.1W120s亚组、2.1W150s亚组和2.1W180s亚组温度变化趋势见图9。统计学显示3个亚组平台期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持续时间不同,见表2。

图9 相同功率不同时间组温度变化趋势图

2.1W120s亚组、2.1W150s亚组和2.1W180s亚组μs变化趋势见图10。我们看出3个亚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1W120s亚组并未到达平台期,而2.1W150s亚组和2.1W180s亚组均到达平台期,且平台期持续时间不同,两者平台期μ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2.1W120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相同功率不同时间组温度与优化散射系数比较

1) 75s至150s大致为平台期,取105s点温度值;2) 未升至平台期,取120s点μs值;3) 110s至150s大致为平台期,取145s点μs值。3亚组温度采用oneway ANOVA 分析得F=1.164,P=0.335。3亚组优化散射系数采用oneway ANOVA LSD分析得:2.1W120s亚组和2.1W150s亚组比较P=0.022,2.1W120s亚组和2.1W180s亚组比较P=0.012,2.1W150s亚组和2.1W180s亚组比较P=0.763 2.1W120s亚组、2.1W150s亚组和2.1W180s亚组激光热疗前后核磁影像对比,见图11、图4和图12。得知2.1W120s亚组热疗前后核磁影像无明显差异;2.1W150s亚组热疗后肿瘤中央坏死区增大,和周边组织出现较明显分离线,但并未显示肿瘤周边坏死区;2.1W180s亚组中央坏死区明显增大,瘤体周边亦未显示明显炎症坏死区。

2.1W120s亚组、2.1W150s亚组和2.1W180s亚组激光热疗后病理组织学变化,见图13、7、14。2.1W120s亚组瘤体周边肿瘤细胞核浓缩,周边出现少量炎症水肿细胞;2.1W150s亚组和2.1W180s亚组肿瘤周边则出现明显水肿炎症细胞,后者出现更为严重、范围更广的水肿炎症带。

3 讨 论

1983年LIIT由Bown首创用于治疗实体瘤。2年后,Hashimoto等首先报道了激光治疗肝肿瘤。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激光设备的不断完善和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激光热疗治疗肝癌已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组织参数不同,以相同功率的激光在相同的时间内对不同组织行热疗,和以不同功率的激光在不同的时间内对相同组织进行热疗的组织毁损范围不尽相同,所以热疗中监测方式对LIIT疗效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LIIT监测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 计算机控温方式:肿瘤中心热电偶测温及反馈的效果很难控制,而且也很难直接和肿瘤的组织参数关联。(2) LIIT术前模拟治疗计划[4]:术前通过MRI检查得到病变的影像学资料,采用数学方法建立热弥散方程,计算出最终毁损范围。这种方法粗糙,不能反映热疗的实际疗效。(3) MRI监测方式[5]: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空间分辨率、多轴成像能力以及对温度变化的高度敏感性,是LIIT监测的一种理想方式,但MRI成像和实际热疗过程中组织毁损范围间有一定的延迟。(4) MRI热图[6]:根据光磁流量方法(photon resonance frequency method),采用2D FLASH(two dimensional fast low angle shot)序列技术在MRI上得到LIIT时组织内部温度变化的图像,再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色彩编码处理,生成热图(能够反映0.5℃温度的变化),使操作者能够及时掌握热疗过程中热疗区域的温度变化,但这种方法操作复杂。

生物组织是由不同大小、不同成分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是典型的光的混浊介质,同时存在光的吸收和散射。生物组织凝固的温度范围定义55~95℃ 温度条件下组织蛋白的不可逆热损伤。热凝固或病变的生物组织会产生组织组分和结构的变化[79],导致组织的光学特性也产生变化。研究表明,热作用下生物组织的光学特性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生物组织对光的散射特性的改变更为显著[1013]。因此,散射系数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热疗过程中目标组织是否坏死的重要依据。生物组织对于近红外区域的光(700~1200nm)具有相对的透明性,fNIRS技术利用近红外波段光对组织的良好通透性及不同组织分子在该波段的光学性质差异,通过获取吸收系数、散射系数等,达到对组织结构精确定性、精准测量、精细定位。

本实验的相同时间不同功率组与对照亚组比较,3个治疗亚组肿瘤中心温度均到达70℃以上,足可使肿瘤中心部位凝固坏死。因为激光功率不同产生肿瘤毁损严重程度不同,从病理切片上我们看出1.2W150s亚组瘤体周边的肿瘤细胞没有明显损伤,2.1W150s亚组和2.4W150s亚组肿瘤周边正常肝组织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术后MRI1.2W150s亚组和2.1W150s亚组未明确显示肿瘤毁损坏死影像,2.4W150s亚组周围则可见坏死区域。相对MRI,fNIRS所获取μs则出现明显的不同平台期,提示组织受损程度不一,和病理切片结果相对应,即不同的μs值对应不同的组织损伤程度。相同功率不同时间组,肿瘤中心温度同样到达70℃以上,术后病理学检查3个亚组均出现不同程度肿瘤周边损伤。MRI3个亚组均未明确提示肿瘤周边损伤程度及范围。fNIRS所获取μs,2.1W120s亚组因为时间短并未上升至平台期,表示激光热疗并未完全,病理损伤相对2.1W150s亚组和2.1W180s亚组较轻。2.1W150s亚组和2.1W180s亚组μs平台期大致相同,而病理损伤程度不一致,可能因为fNIRS探测系统只能覆盖一定范围,随着激光热疗时间的延长,组织毁损范围超出了fNIRS探测系统的覆盖范围,故此时μs不能反映实际毁损范围内的组织损伤情况。

本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激光热疗的术中监测,fNIRS探测系统所获取的μs变化比术后第1天MRI反映的热疗组织损伤更加及时,实用性亦很强。因为不同个体、不同组织、不同激光所产生的μs存在很大的差异,μs和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的确切关系目前不能量化,所以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THOMAS J V,THOMAS K H,MARTIN G M,et al.ITT[M].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8:1963.

[2]NIEMZ M H.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应用[M].张镇西等,译.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3844.

[3]李荣,钱志余,戴丽娟.生物组织近红外光谱自动测试系统[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15(2):154156.

[4]ROGGAN A,RITZ Z P,KNAPPE V,et al.Radiation planning for thermal laser treatment[J].Med Laser Appl,2001,16: 6572.

[5]THOMAS J V,MARTIN G M,RALF S,et al.MR guided laserinduced thermotherapy (LITT) of malignant liver and soft tissue tumours[J].Med Laser Appl,2001,16:91102.

[6]KATRIN E,MARTIN G M,RALF S,et al.Oligonodulres hepatozellulres karzinom (HCC): MRgesteuerte laserinduzierte thermotherapie (LITT)[J].Radiologe,2001,41:915922.

[7]ZHU D,LUO Q M,ZHU G M,et al.Kinetic thermal response and damage in laser coagulation of tissue[J].Lasers Surg Med,2002,31:313321.

[8]LIN W C,CLAY B,JANSEN A.Effect of thermal damage on the in vitro optical and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tissues[J].IEEE J Sel Top Quantum Electron,2003,9(2):162170.

[9]HANS J S,THOMAS G,ILYA Y,et al.Optical changes of porcme brain tissue after thermal coagulation[J].SPIE,1995,2391:451457.

[10]INCI F C,ASHLEY J W.Light dosimetry: effects of dehydration and thermal damage on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aorta [J].Appl Opt,1993,32(4):477487.

[11]XIE S S,LI H,LI B H.Measurement of optical penetration depth and refractive index of human tissue[J].Chin Opt Lett,2003,1(1):4446.

篇10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信息化教学平台 古建筑基础知识

一、《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以下简称导游基础)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了历史、民族、园林、建筑、宗教等知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知识广、杂、难以记忆等传统问题。这其中《古建筑基础知识》是导游基础第五章中的内容,具有知识量大、理解难度大、记忆难度大、运用难度大的特点,是学生最难学习的内容。近年来,任课教师为解决其问题,做了诸多教学尝试,其中实践性教学成为最有效果的尝试。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多,所借助手段也越来越多。笔者常年从事《古建筑基础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1.交流互动不及时

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带着任务,去实地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一些问题通常会通过拨打教师手机、发教师邮件、在教师QQ上留言、调研结束后问教师等多种方式寻求答案。教师通常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有时还疲于奔命重复解答共性问题,这种情况未能让学生及时学习,增加了时间成本。

2.交流参与不够多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一个学习任务往往由一个小组完成,这就为某些学生投机提供了可能。在实际中,一些小组成员不参与、少参与、搭便车参与的现象是存在的,这种行为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和小组的合作关系。师生、生生互动是改善实践性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参与互动交流是需要时间成本的,在相对有限的时间中,一些学生想参与却不能参与,这造成了学生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3.检测反馈不同步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互评、他人(景区讲解员、游客等)评价、教师评价等组成。每方评价都由数字来表达,导致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产生大量教学工作。当评价数据反馈到教师和学生之时,时间就滞后了。不论一堂实践性教学课堂参与度如何高,对于学生而言,其基本目标是掌握知识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参与了30分钟,教师讲解、点评、检测、评价用了10分钟,对于学生具体学到了多少知识往往通过即将下课时的抽测或全班齐声回答的情况来评价,或通过课后作业来反馈评价,有些课程的学习根本没有评价。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评价由多方组成,这造成在课堂中教师无法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于整个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无法量化。

二、解决《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的技术路径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还存在教学评价体系缺失、师资实践性教学能力不足、多方联动合作体系未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对于以上所有问题,一部分要留给制度、政策来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化在各领域的不断普及已对旅游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它的发展使旅游教育逐步摆脱了以“黑板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掌握和运用旅游专业理论的能力,是现代旅游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是解决旅游职业教育问题的技术路径之一,对于《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样适用。《古建筑基础知识》的问题是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笔者探索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的“三环渗透”“三段交互”、“三实体验”教学应用,以期解决《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并突破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信息化教学平台突破《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难点实例

1.《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内容及目标

以《古建筑基础知识》课为实例,用信息化平台作为突破实践性教学难点的工具。该课要求学生达成如下教学目标(见表1)。

2.三环渗透: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过程三部曲

任何教学活动均由“课前预习―课间学习―课后练习”三个环节构成,《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古建筑知识,加强理论和古建筑实物的融通,笔者要求学生以岳王庙和灵隐寺为调研载体,开展课前实地参观、调研以及课中作业展示、课后实践性反馈等教学活动。而“课前+课中+课后”实践性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展开的。

(1)课前:信息化教学平成学习任务。本课是基于笔者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而实施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在平台中预习《古建筑基础知识》知识点、灵隐寺和岳王庙古建筑调研作业、论坛主题讨论、五种屋顶形式视频及制作屋顶模型等任务;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平台中备课和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登陆平台,查看、领取课前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前作业,并按要求将作业作品上传至平台。

(2)课中:信息化教学平台展现教学成果。课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辨别屋顶形式和等级” “示范单体建筑导游词”“导游词模写题目”等,随机抽取学生完成作业;学生通过平台呈现、讲解调研作品,参加一系列在线知识检测,完成画出“开间”模型、选图工作、模拟导游词的撰写等任务。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中,每位学生在平台中动手、动脑,既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一个问题抛出、实际思考者较少的现象,又达到了提升课堂质量的目的,还可以在平台中监测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真正做到“教”与“学”。

(3)课后:信息化教学平台查询学习成效。根据《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的设计,教师课后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实践作业,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再回到古建筑中去实地讲解古建筑,并将作业上传至信息化教学平台。课后,教师在平台中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学生通过平台查阅教师批改的作业和反馈意见,这又是一次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专业学习。

3.三段交互: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成效三部曲

传统实践性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是面对面进行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程度比较弱,交流互动局限于小范围、个别学生,不能最大效果地做到“人人交流互动”。笔者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一种增强交流互动的工具,有助于提升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基于此,笔者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交互。

(1)课前交互:掌握问题在先。课前,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领取任务后,根据要求将所调研的作品上传至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找出其共性问题。另外,所有学生都需要在平台的“论坛”中进行主题讨论,把在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通过课前交互,教师可以时时检测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掌握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生生通过平台,彼此了解观点,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有效。课前平台交互,让传统“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群言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课中交互:及时展示成效。课中,每位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完成教师的“辨别屋顶形式和等级”、“屋顶选择”、选择“开间”图片、画出“开间”图、导游词模写等在线测试题目,学生通过平台展示了自我学习参与情况,变传统“课后知识检测”为“课堂及时检测”。教师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起到了全面了解、检测的作用。另外,在传统课堂,教师会根据自我价值判断、喜好来选择作业展示的学生,且每一次都只能选择一位学生。平台中,教师可以每次随机展示出1~8位学生的作业,一个班级的学生最快4~5次即可展示完毕,这是信息化教学平台功效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

(3)课后交互:查询反馈意见。课后,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实践作业的批阅,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学生通过在平台中查询教师的批阅意见,可以及时找出自己《古建筑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存在的问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其他同学的实践作业,互相学习交流,这也是一次生生之间的交互。

4.三实体验: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体验三部曲

实践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给学生实践的场所。导游基础是一门基础应用课,对于当前普遍乐于动、而不愿被动接受知识的90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实地 “学”、实岗“练”都是导游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学习导游基础有着最直观的效果。

(1)实地调研。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课前的任务,去岳王庙和灵隐寺实地调研杭州古建筑实物,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完成任务,对杭州两处古建筑有了初体验。课前实地体验,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讲授印象”和“图片展示印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即将讲授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实岗训练。以“岗”为点的实地训练是学生增加自我技能的直接且有效的途径。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根据导游岗位在平台中模写导游词,并加以展示和练习。课后,学生再回到岳王庙、灵隐寺实地讲解古建筑知识的导游词,这本身就是知识不断深化学习的一个过程。当然,以上两种训练方式都是基于导游岗位而进行的讲解实训。

(3)实效反馈。实践性教学除了实地学习和实岗训练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通过平台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及时、全面交互的反馈。在课前,平台会时时记录已完成作业的学生姓名、完成时间,到截止日期会自动统计已完成和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名单,教师通过平台可以时时知晓学生的完成状况。在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全面、实效地了解学生作业完成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到学生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及疑问。通过每一个阶段的实效反馈,教师、学生二者之间对于如何“教”与“学”有了认知,对于下一步的“教”与“学”进行直接的评判、产生影响。

5.信息化教学平台突破《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评价难点

本节课是笔者所尝试的一堂实践课,从现场的氛围、测试的掌握情况、现场参与度来看,学生达到了预先目标(见表2)。听课学生与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1)同学评价:“外出调研、视频拍摄、视频学习、作品展示、在线测试、现场讲解等形式,丰富了原本枯燥的课堂过程,我们选图、画图、展示作品、讨论疑问、学习示范导游词、模写导游词、在线测试、再回实地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古建筑基础知识。”

(2)教师评价。①平台实现“课堂+课外”的组合学习。本节课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手段,课前教师任务,学生领取任务;课中学生展示过程,教师监测过程;课后学生上传作业,教师跟进批改,把信息化教学平台这种教学手段贯彻于教师学生“课前+课堂+课后”等每一个教学学习环节,符合现代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发挥了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最大功效。②平台促成“教师+学生”的互助学习。本课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拓展了教学资源,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最大交互。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平台进行了便捷有效的交流,也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学习的过程,而信息化教学平台起到了载体和手段的作用。③平台形成“理论+实践”的共同学习。本课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首先学生通过外出实践调研杭州古建筑,增长知识、提高讲解能力;其次,学生借助图片、PPT等形式进行调研成果展示,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操作的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四、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在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改革春天和信息化深刻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实践信息技术与旅游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旅游职业教育必须突破的课题。本课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解决了《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长期存在的交流互动不及时、交流参与不够多、检测反馈不同步等三个问题,对于解决导游基础中的其他实践性教学有一定通用意义。当然,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应用中,还缺乏有效管理论坛、随机科学分组、学生实地考勤、实地有效管理学生安全等功能,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平台进一步深化的方向。另外,在实践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如:教师和学生唯信息化论,一堂实践课能否起到实效的关键还在于“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信息技术和平台只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工具。对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学习,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中最有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赵卉.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完成新课程实施的三个“突破”[J].职业与技术教育,2014(8).

[2]蔡红,李云鹏.信息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