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14:0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一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的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教学目标。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科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科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平时科学试题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初中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平时试题中涉及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的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今后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科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五、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在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中,听完课后要主动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六、加强实验教学
我发现今年的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七、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教学过程中应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篇2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受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彻底转变,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美术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发展
教师本身应具备创新精神,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作用不能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场地、氛围,自己则也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甚至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情境。课上应多设疑点,让学生反复质疑,师生共同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二、美术教师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兴趣与课堂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
三、美术教师要灵活选材
教师要灵活掌握课本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优化课本的信息,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创新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刨新教学,就要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的内容。一套适于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美术课的内容应该充分突出美感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美感的内容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进而主动选择美。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在当前的教学中,美术课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觉运用美来塑造自己以后的人生。
当今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师必须主动的引导学生用美的原则去选择知识和信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四、创造轻松活跃而亲切祥和的课堂氛围
人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亲切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地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加以肯定,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欲望。同时,恰当的音乐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上中国画欣赏课时,我选取了多首古典乐曲。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人创设的氛围中,孩子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沉浸在欣赏祖国国画艺术之中。
五、建立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促进创新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一、注重师生情感交流,使课堂气氛融洽,让学生喜欢学数学
学生之间的智力不平等性几乎是绝对的。正如十个指头有长短一样,同一个班里个体间的差异也是存在的。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搞“统一化”,而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以及不同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的快慢等。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答的不完善的要加以鼓励,对不合常理的要给以呵护,关注每一学生的存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现在的数学课本增加了许多探索性、开放性、实践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多使用鼓励习惯的话语,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创设课堂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通过组织学习材料和同学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大家一致认为,要养成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做好课堂笔记,建立错题本,解题要规范,书写要整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缺少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学习热情易产生反复,我就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向学生讲数学故事,数学趣闻,介绍一些数学史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生活生产问题,激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创境激情,是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三、营造数学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思想教育熏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W生群体师生关系的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
很多内容是教师每届都在向学生讲授的,但教师在每次向学生讲授时,都应对所上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
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五、认真设计教学环节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导学关系 以导促学 以导引学 导学结合
课堂教学活动,其本质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碰撞的发展前进过程。教师“导”的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学”进行验证和考量;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导”进行促进和提升。随着以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价值观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关系的配置,成为一个亟须解决和深入研究的话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或学生的“学”脱离教师的“教”等现象,导致教与学之间活动效能事倍功半。下面笔者就科学配置课堂教学中“导”与“学”之间的关系,从三个方面作论述。
一、以导促学,教师的“导”应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学”的“推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和促进学习对象主动学习、深入学习,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有生力量”。初中生在学习探知数学学科的进程中,既有着主动进取探索的积极一面,又有着畏惧退缩的消极一面,并且容易受内在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出现消极懈怠的不利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习对象的学习情感状态,不联系教学实情,“自顾自”地实施讲解活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扬长避短”,成为“医治”初中生消极情绪的“理疗师”,成为“促发”初中生积极情感的“激励师”,借助于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语言激励、积极评判、场景设置等形式,吸引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教学中,在新知导入环节,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发现部分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不强,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实际,教师对该节课的预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利用该节课教材所呈现的“生活应用”特点,通过设置情境“红旗路小学准备购买银杏和绿松两种树苗共500棵,用来美化校园,已知银杏的价格为25元/棵,绿松的价格为30元/棵,通过询问知道,银杏、绿松成活率分别为95%和90%,如果购买树苗用去了14000元,试问银杏和绿松各买了多少棵?”,诱发初中生的有意注意,吸引初中生的眼球,让初中生切身感受数学教材内容的内在美,从而在有效“导”的进程中,提振初中生主动“学”的精神,增强初中生深入“学”的意识。
二、以导引学,教师的“导”应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的“指南”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水到渠成的简单活动,而是充满困惑的艰辛“劳动”,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苦和坎坷,从而影响阻碍“学”的进程和效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需要采用以导引学的方式,指引学生科学探究,认真思考,探析问题,从而逐步掌握和获取数学知识的“精华”和解决问题的“精髓”,让初中生对所获所得既能够“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将初中生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导”和“学”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以教师的指导取代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挥,脱离教师的可控范围,应该做到“以教导学”、“以导引学”,推进初中生学习探知的进程。如在“如图所示,已知有一个O,它的直径长度为10厘米,弦AB的长度为8厘米,点P是弦AB上的一个动点,试求出OP的长度取值范围”案例教学中,教师就利用教师主导地位的指导特性,采用以导引学的教学方式,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解答该案例实践活动。初中生探知问题条件内容,意识到该案例涉及“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点,初步觉察出解答这一问题案例时,需要借助“圆的性质”、“垂径定理”等数学内容。初中生结合问题解答要求,根据给予的问题条件,其分析过程为:根据问题条件可知,应该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进行重新构图,根据题意,可以先过O的圆心O作OEAB,连接OB,根据垂径定理内容,可以知道AE=BE=1/2AB,此时构建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从而求出OE的长度,由此得出所需要解答的内容。教师根据初中生的分析过程,强调指出:“在此题解答中,要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建出直角三角形。”
初中生在教师指点下开展解析问题活动,教师并有意识地要求初中生总结归纳这一问题的解答方法,初中生针对解析过程中的“构造直角三角形”这一关键环节,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得到其解题方法为“采用构图法,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三、导学结合,“导”“学”活动应成为实现师生共进的“利器”
笔者认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一个互补互进、共同发展的有机结合体。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教师和学生这二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导学合一、导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指导中渗透学生的“学”,在学习中融入教师的“导”,在科学、高效指导下,促进学生深入、有效地学习。同时,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展示和呈现教师的指导实效。
总之,有效教学活动的取得,需要教师的有效“教”和学生的高效“学”。教师只有科学配置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教与学之间进行有效渗透,相辅相成,使教师的“教”成为学生主体高效学习、成长进步的科学“指南”,使学生的“学”成为展示有效课堂教学的“明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家畜育种学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加强本科生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构建动物科学专业知识体系起着重要作用。家畜育种学是研究改良家畜遗传素质,提高生产性能水平,培育新品种和品系,通过杂交利用杂种优势,高效优质地生产量多质优的畜产品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科学。然而,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内容较难,如果加上所用教材举例少,计算比较多等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该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数量遗传学、统计学、计算机、线性代数等课程的较好基础,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生物技术新知识、新技术。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教学现实给家畜育种课程提出了尖锐的难题,即如何提高家畜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家畜育种课程的抽象内容变得简单化、形象化,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共享。本文作者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与教学实践,对本科生家畜育种课程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希望能有益于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
1 家畜育种学前期课程
1.1 家畜育种学前期课程
动物遗传学、生物统计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均是家畜育种学课程的前期必修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间隙,应与学生探讨如何将与统计学、数量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中与家畜育种相关的知识加以复习和灵活运用,从而找到解决家畜育种各类问题的方法。由于数量遗传学的诞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结果,在此主要介绍数量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1.2 数量遗传学及其发展
数量遗传学是遗传学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群体数量性状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迄今为止的动物育种方法基本上是以数量遗传学为理论依据的“数量遗传学方法”,即根据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畜禽进行适当的选种选配,以提高育种群体的优良基因频率,降低不良基因频率。近几十年畜禽生产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的提高。在数量遗传学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它又不断地与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学及其他生物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可以预见,在相当长时期内数量遗传学还将是动物育种的主导方法。因此,要想学好家畜育种学,必须具有良好的数量遗传学基础知识。
1.3 生物技术
动物育种有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胚胎工程技术、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和DNA 标记辅助技术等。加上胚胎工程( 育种) 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则构成动物分子育种的基本技术框架。生物技术育种作为一种新的育种技术或方法,在家畜育种中已经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的理论体系已经建成,为此要及时学习掌握相关技术与方法。
2 教材
2.1 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教材是育种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畜禽实际生产情况,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在生产上用得上。而且内容要编得通俗易懂,学生即使通过自学也能够弄懂。浅显易懂的教材不代表知识不新颖,如果把教材词句编写的晦涩或一个长句子里有大量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将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而且教材中要多举例,简单易懂的例子有助于很好的理解。另外在编写教材是还要注重实用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了这样的一本好教材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及时结合该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
即课程内容要结合一个“新”字,也将本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如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标记辅助选择、最新动物保种理论及时地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动态。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而且能推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搜索家畜育种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习兴趣。因此, 在家畜育种课程建设上亦应该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增添新内容。以使家畜育种课程内容跟上当前国内外家畜育种科学进展水平。可将所在学校学科在家畜育种中所取的成果等内容由重要学术带头人领衔主讲或串讲,介绍给学生,通过案例介绍给学生,对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增加专业积淀具有重要意义。
2.3 实验内容的安排
选择一本好的实验实习指导书对学好家畜育种学课程也很重要。学生除了要学习了解和掌握育种学的先进理论和先进技术外,还需具有比较熟练的操怍技术与技能。可将育种学中需要操作或需要大量计算的内容安排到实验内容里面,结合生物技术的发展要增多操作内容,加大操作技术比例,使学生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欲达到此目的须在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让学生多看、多练、多干,方能将理论知识转水为基本技能。此外对于理论课时少的学校,可重点将计算量大的内容放入到实验内容里面,这样可利用充足的实验课时引入了计算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计算的分析和探讨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 教学方法
3.1 实例教学法
我们每个人在理解原理和复杂的理论时都有犯难的时候,有时候反复地推导和重复地学习也难以理解,这个时候一个恰当的例子会让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家畜育种课程中理论性强、计算多、原理多,单从公式的推导、语句描述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像类似这样的课程,举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种、品种概念的讲解中,畜禽品种保存方法方面我们都可以设置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真正地通过思考来得到答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把科学研究当作教育的结合点,鼓励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与生产实践,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因此,利用学校的科研条件和资源,使学生在学习家畜育种学课程的同时参与科研工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也加深了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们对家畜育种生产产生浓厚的兴趣。
互动教学可活跃课内外学习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查询资料、组织资料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家畜育种学的教学实践中,可选择部分专业杂志报道较多的章节内容,如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分子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等等内容让学生查资料和备课,并让学生通过PPT的形式走上讲台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培养了胆量、查阅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3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现代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快捷、高效、生动等优点,好的课程课件还具有图文并茂、提纲携领、引导思维的特点,尤其对于家畜品种、品系的了解更为直观,多媒体教学目前已成为师生共同认同的现代教学手段。但家畜育种学这门课程中有大量的计算,比如选择指数的制定、育种值估计、近交系数计算等重要理论学习中涉及大量复杂的计算公式,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充分利用黑板、粉笔为计算和讲解提供的方便,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粉笔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可提高教学的效果。
除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结合之外,对于复杂的计算过程可通过结合计算机软件来解决,大量复杂的计算有时候容易让学生厌倦并使其走入一个误区,一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更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比如个体遗传评定――BLUP 法的计算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借助计算机来完成的,在课堂上要涉及许多矩阵运算,费时费力,如果课时再少的话,不借助计算机则很难讲解。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种猪育种数据处理系统(GBS)搬上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堂讲授的难题,学生在掌握了这一软件的应用时对于今后的生产实践也很重要。
要上好《家畜育种学》这门课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之外,还需要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改革与探索,教师团队成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实践水平,建立起系统全面、反映学科前沿的家畜育种学教学新体系,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动物育种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瑞丽,盛建华,陈宏.生物技术育种在家畜育种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牛业科学, 2010.36(4):63-64.
[2] 刘榜,朱猛进,赵书红,等.家畜育种学课程改革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8(8):62-63.
[3] 刘胜军,贾永全,曲永利.《家畜育种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农业科学[J].现代农业科学,2009(9):239-240.
[4] 廖和荣.对家畜育种学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13-14.
[5] 鲁绍雄,连林生.《动物育种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7-50.
篇6
一、通过故事、时事等进行情境创设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科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1,在上《电的安全使用》这节课时,我引入了这样一段故事: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人类今天能大规模地生产和利用电能,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但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如厦门日报报道,“用电不当毁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发生特大火灾,主殿在这场大火中全部烧毁……请学生讨论用电不当会造成哪些灾难?什么叫触电?触电对人体有什么影响?触电有哪几种类型?应当如何预防?当有人触电时,应该如何实施抢救?这种将科学知识溶入故事之中进行情境创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有时也可以用一句俗语或一个谜语或一句古诗进行情景创设。采用这些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二、联系生活实际、生产实例进行情境创设
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科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科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科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构建快乐课堂。
案例2:在上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二节《氧气和氧化》这一课时,我举了生活实例,即铝锅用久了表面会形成白色斑点,塑料和橡胶制品用久了会发生老化,食物存放时间长了会腐蚀变质,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对于以上这些现象,学生早已司空见惯,但从未认真思考过其产生的原因。然而经老师这么一问,他们又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探究兴趣马上就来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创设其他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科学思考的能力。教学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可以存入“问题银行”,在适当时候探索解决。
三、运用科学实验进行情境创设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案例3:例如,在浙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七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我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沏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我就问:“你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是什么呢?”“是饱和溶液”有一学生答道。“那么,什么叫饱和溶液?”我问道。有学生举手发言:“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其实大多数学生也会像这位同学一样,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我又问:“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有学生说:“往这杯糖水中再加些热水”。“对呀,大家一定要记住,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沏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科学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常常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必然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创设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形、声、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这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因地制宜;开门见山;巧设疑问;联系实际
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导入生动、形象,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创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可谓良好的开端是高效课堂成功的一半。本人就初中数学导入新课的艺术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期望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因地制宜,温固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一定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内在联系,在复习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和恐惧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譬如:我在讲授“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先展示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指派两名学生上黑板完成,并口头回答其计算方法,然后把上述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后我就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此时,我继续设问:“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地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内容,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如此的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总之,温固知新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
二、运用类比,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类比是一种间接推理的方法,运用类比导入新课就是通过两类不同的对象间的某些属性的相似,而从一种具有的某种其他属性就猜想另一种也有这种属性。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分式内容时,先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有关分数的一些定义、基本性质及分数的加、减、乘、除等四则混合运算,这样给出分式的定义和它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相关的加减乘除运算,从而让学生从新旧的知识的比较重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能更好的掌握分式相关的知识点,同时也能更好的区别分式与整式。
当我们的教学内容与上一节课有紧密的联系,或研究的方法相似时,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引入法,从而使新课的教学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要领,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问题的研究上。譬如:我在讲授“有理数减法”一节时,先让学生复习小学里整数的加减法,并且在回顾总结有理数的加法基础上,在逐步认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同时,紧密类比联系普通的加减法与有理数的加法的异同,从而让学生学有方向,探究有重点,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设疑问,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角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可见,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导入新课也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实践证明: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般都是疑问性好奇开始的;教师通过巧设疑问导入新课,容易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积极的思索思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譬如:我在讲授“负数”时,没有纯粹的抽象讲述 “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5-2=?”,“2-5=?”这样的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顿生疑窦:因为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是恨纳闷的,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时,我接着问:“欠多少才够减?”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欠3”。于是我就在黑板上板书新式的记号“-3”表示“欠3”,并强调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如此的引入新课不但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而且还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提高整堂课的效率打下了基础。当然,类似疑问式导入新课时教师所提的问题难度要事宜,既要学生面对适度疑惑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不能太复杂,否则让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就达不到自然引入新课的教学宗旨。
四、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进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课堂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使学生易于接受,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譬如,教师讲授“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 在讲授“直角坐标系”时,可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一个学生一张电影票时问:“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篇8
科学课堂中,实验材料是学生探究的主体。由于许多实验材料学生未见过或未动手操作过,加之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天性,材料出示的时机尤为重要。恰当的出示,不仅能勾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还能对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起始就一直被实验材料所吸引,根本不会注意老师在讲什么,材料就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曾经听过一节科学课,执教的课题是《力在哪里》。教师在学生上课前已经把所有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上。从上课开始,不少学生就对实验材料“虎视眈眈”,只差动手。在教学“力无处不在”的环节时老师引导学生感受羽毛在空中翻飞也是力的作用,哪知还没等老师讲完实验要求,学生们早已按捺不住将羽毛吹得满教室乱飞,课堂一下子炸开了。老师无法把控,只得等学生尽兴重拾课堂,而此时,学生对于实验目的与要求则早已抛之脑后了。面对众多听课的老师,执教老师满脸尴尬,几次要求学生安静未果之后老师已是汗涔涔的了,无须猜测,后半节课老师如履薄冰,环节上自无亮点,乏善可陈。
不得不说,这堂课材料出示的时机出了问题。
那么,材料在何时出示,才是最合适的呢?笔者认为,何时出示,不仅要看材料本身,还要依据教学环节的需求。
一、学生熟悉的材料,课前可以出示
这些常规的实验材料,包括水、盐、糖、火柴等实验耗材。这些材料学生生活中常见,经常能接触到,学生也多次在科学课上使用过。对这些材料,学生的兴趣度和关注度较低,只要老师稍加约束,课堂不会出现提前摆弄的问题。这些材料提前摆放在实验桌上,学生不仅能做到心中有谱,而且实验探究环节还能有条不紊、驾轻就熟。一位老师在执教《观察水》一课时,将水装在烧杯中放置在实验桌上。学生一目了然,对本课所要研究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使得老师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容易引发学生强烈探究欲的材料则要立时提供
在小学阶段,这些材料包括小灯泡、电池、注射器、气球、电机、小车等。
立时提供的方法也包括两种,一种方法是实验环节提供。进行到具体环节时提供,让实验组派学生到前面领取,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面对实验材料心不在焉的情况。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科学《观察》,课中要求学生观察泡腾片在水中的剧烈反应,然后再尝一尝泡腾片溶解后水的味道。老师和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与要求后才把泡腾片发给学生,学生首先观察泡腾片的样子,然后丢进水中,看到泡腾片在水中的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冒出,听到气泡爆裂的声音,尝过泡腾片水,操作有条不紊,观察取得预期效果。假如把泡腾片预先提供给学生,或许还没等老师讲完就有学生将它丢进水里了。另一种方法是预先装进信封,再把信封放在实验桌肚里。这样子在实验环节告知学生,学生拿到信封之后必然又惊又喜,对实验自然充满兴趣了。
有位老师执教《力的测量》,教学怎样使用测力计。上课伊始,桌上已经摆放了全部材料:测力计、钩码、制片、笔袋等。在老师在学习观察测力计各部分构成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挂上钩码开始测量了,结果是乒乒乓乓地钩码掉落声。怎么办?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先提供测力计,在学生充分认识了测力计后,再分发钩码,这样,就保证了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达成。有结构有层次地出示实验材料,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
三、带有危险性的材料必须立时提供并需反复强调安全事项
这些材料小学阶段包括在“连续测量一杯开水的温度”实验中用到的开水、在“验证石灰石”实验中使用的盐酸稀释液。而且在提供材料之前,老师要反复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和注意点,避免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
有位老师在执教《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时,带领学生观看了各种生物的制片,并简单告知了材料来源和制作方法,却没有着重强调本课的注意事项。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作主张,割破手指,制作血细胞切片。全班一片哗然,纷纷效仿。幸亏老师及时制止,不然后果无法想象。这些材料危险性毋容置疑,学生提前摆弄引发后果较为严重。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老师一定要做好安全引导,力求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四、有时效性、特殊性的实验材料则可按照教学需求出现
有很多实验材料,特别是化学制剂和药品,在空气中放置时间稍长后,会发生一些变化,如高锰酸钾溶液以及前面讲到的开水。
篇9
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受到了广大美术教师的关注,成为学校美术教学校本教材的补充。宁国市开发区小学自2012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剪纸艺术教育进课堂活动以来已有三年有余。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和创新,学校逐步提炼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为了使剪纸艺术的教学技巧进一步提升,帮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实现剪纸文化的传承。为此,本文论述了在小学剪纸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剪纸艺术水平的创造力,实现剪纸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一、营造文化氛围,打造学习兴趣
1、兴趣是学习剪纸的首要条件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2、创设文化氛围,培养剪纸兴趣
在剪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中展示一些名家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剪纸文化,通过不同地区剪纸作品的不同让学生思考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就能够对剪纸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剪纸艺术。教师通过直观展示作品等方法,让学生学到更多地剪纸技巧和剪纸艺术知识。
二、利用本土风物,提升学生剪纸技术水平
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民风民情各地不一,不同地域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和风俗形式特征。广大教师应当充分的借助这些特质来补充基础的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其它的剪纸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中不仅能够得到很好的接受乡土文化艺术的熏陶,也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并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日常教学点滴关注学生掌握剪纸技巧的培养
在剪纸活动过程中,学生单纯地进行剪纸作品不是学到剪纸艺术精髓的,有限的课堂教学和缺乏必要的教师引导往往很难达到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因此,这需要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教给学生剪纸技巧。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实际剪纸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内容,再结合一定的剪纸实践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之后和学生一起找到具体的问题和困难,之后和学生一起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如花边剪不好或者图片出现混乱等,教师应该耐心积极地和学生商量,促成问题的解决。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给学生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使学生对剪纸失去兴趣和耐心,也就不能学好剪纸课程了。
四、剪纸活动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智力趣味活动,并且能较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
1、剪纸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外,也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小学生的小肌肉群正在处于发育阶段,需要有一种经常性、适量性的锻炼来促使它更好地发育,用剪刀正式符合这一要求的方法。剪刀需要双手及五指配合、手腕转动、小臂用力,合理的锻炼,也同时使小学生的手部灵活性、协调性大大提高。剪纸活动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小手的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了幼儿大脑的发展,使幼儿变得更加伶俐。
2、小学生在剪贴、剪染、剪折活动中经常接触各种蜡光纸、剪刀、宣纸、植绒布等各种不同形状、性能、颜色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物理性能、功能逐步熟悉,这不但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给了小学生一个自作,发展思维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
五、关注学生在剪纸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
1、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同样,在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至始至终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为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剪纸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剪纸技巧和技术。在这一基础之上,要告诉学生剪纸艺术中的形象大多数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同学们需要更多地了解生活,才能更好地学习剪纸。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剪纸形象的塑造,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在思想上实现了创新,才能真正剪出符合自己风格和思维的剪纸图样,创造出杰出的剪纸作品。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剪纸活动中,由于活动本身多需要的材料比较简单,对于场地等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剪纸技术知识。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则可以介绍一些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剪纸作品,既能够体现出他们实际情况的剪纸作品,既能够体现出他们自己的剪纸风格,又可以表达出自己所要寄托的情感。剪纸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刚开始接触剪纸这门艺术的时候,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此时的剪纸作业要比较轻松,可以选择雪花等简单形象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调整教学的难度,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和发展,帮助他们树立剪纸的自信心,最终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剪纸教学的重点和前提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艺术创新能力,以推动我国剪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未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光敏.珍藏图文版中华传统文化书系剪纸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
篇10
关键词:高中文科数学教学思维培养
高中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近年,城镇高中文科数学的高考竞争力呈下降的态势,如何把握城镇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特点,提高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城镇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现状
1.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城镇高中没有城市高中优厚的教学软件资源、硬件设施和优秀生源。大多数城镇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低下。
2.城镇高中学生文理分科不均衡
城市高中在分科时,往往学生选择就读理科的人数远远的超过文科的人数;而城镇高中却恰恰相反:选择就读文科的人数目超过选择就读理科的人数。出现比理科更多的文科生却去挤招收人数只有理科65%不到的文科大学的怪现象。
3.城镇高中数学缺乏高考竞争力
在高中文科中是“得数学者得天下”。同为文科数学由于城市和城镇高中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滞后,使得城镇高中文科数学平均分远远低于城市文科数学平均分,这使得城镇文科学生在高考中往往因为数学学科的巨大差距失去竞争力。
二、城镇高中文科数学落后的原因
现阶段城镇高中文科数学教学存在一些误区,这使得城镇高中文科数学难以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
1.学生意识误区
城镇高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知之甚少。对大多数的同学而言,之所以选择学习文科,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数学基础不太好,选择文科时有意的避开运用数学知识相对较多的理化。这类学生潜意识里就把自己归入数学永远也学不好的那一类,便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数学,导致数学成绩徘徊在中等或以下成绩的水平。
2.教学意识误区
“双基决定高考”。文科数学在高考中考察学生的“双基”能力的类型题是越来越多,很多题就是课本上的例题或是习题知识点的拓展或延伸。加强“双基”能力的培养,却是目前城镇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3.心理教育的缺失
心理教育是城镇教育薄弱的环节。城镇高中有很多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平常的考试中是“常胜将军”,但在高考时却考得一塌糊涂,原因有:一是心理素质不过关。二是由于在考试过程中不能根据试卷中试题的各种分布制定良好的应对策略。
三、提高城镇高中文科数学成绩几点看法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高中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 “好奇” 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4)教师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鉴于前面所说的原因,很多学生不能将自我进行数学知识准确定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在接手高一时,在前半学期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然后与学生一起制定一系列针对个体整个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的计划方案。让学生看到自己逐步的进步,从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正确理解文科生学习数学的意义。
高中阶段文科数学不外科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高考,取得好的成绩从而通过高校选拔。这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性比较强,不需要老师过多的督促;老师更多的是要指导这类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二,文科生学习数学可以提高慧商、养成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文科数学课在为学生提供一定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文科数学的教学理念,传播数学思想、思维方式和数学文化内涵。
3.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数学的方法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在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知识的迁徙能力来讲,都有一个较大的飞跃。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课本中定理、定义、公式等知识的牢固意识。同时,在日常的试题练习中要针对这些基本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培养学生一切从基础入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
(1)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在文科数学教学中,这恰恰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城镇高中,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①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②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③类比与联想。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④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①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②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4.加强心理和考试综合能力教育
城镇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数学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心理上的教育。教学中要经常告诉学生在学习不同的知识时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和由这些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是怎么样的一种能力,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甚至老师的角度来分析和体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更能够以一个健康而不是惧怕的心理来看待数学,从而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知晓自己的得失,树立对数学的信心。
有了日常的数学心理教育,在考试前的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也是就显得很自然了。能否客观的以自己的实力和考试科目的难易程度来进行有计划的答卷,这里非常必要的。因为考试是限时的,在限定的时间内,如何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分,这非常重要。基本做法就是在考试卷发下来后,通读试卷,初步把握本套试卷的对自我难易程度,并在通读的过程中,筛选出自己较为熟悉的题目,罗列出基本的答题顺序,以便在做题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原则是不会做的坚决不碰,能做的尽量不要丢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