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4 12:3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课程设计没有针对性.
2、教学形式单调乏味.
3、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内容和目的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真实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在《网络安全》课程中的转变
首先,从教学设计上,学习单元内容与企业应用紧密结合,所有教学环节都按照企业实际应用环境设置,将课堂上掌握的技能直接转换为岗位技术。
其次,课堂形式的改变。由于学校引进大量真实设备,比如防火墙,ips,ids,安全沙盒等设备,将原来只能在PPT中演示的环节真正在课堂学习中演练,学生将学习的技术直接应用于真实设备中进行攻防演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再有,从考核方面从重视知识学习到重视能力培养,从重视结果到兼顾学习过程中的工作态度。让教学评价完全或接近于企业实践中评价岗位技术人员的标准。
四、教学案例:
下面以一节“防火墙的初始化配置”为例介绍课程的实施过程:教案节选
课程: 网络安全与防御 授课教师: 总第51、52课时(见下表)
五、教学效果:
1、 在课程实施后学生普遍对《网络安全》课程在企业中的应用典型案例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学生普遍可以掌握在不同企业环境中的常见设备配置和维护技能。
2、学生普遍对《网络安全》中的攻防演练环节非常感兴趣,从原来的被动听从命令学习,到主动实施安全策略并且测试。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
3、通过模拟企业环境中的工作流程单据的填制,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愿意主动记录学习中遇到的关键环节。
六、问题和设想
经过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了一些具体细节问题:
首先,由于网络安全产品的迅速发展,企业用人需求和教师授课目标之间有一定差距。学校对教师不断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尝试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授课的方式,弥补教师资源的不足。
其次,由于设备的更新换代较快,新的教学资源在短时间不能满足课程的样式变化的需要,需要大量教师进一步完善,同时一部份教学资源可以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和更新。
授课时间 2011年 5 月17日 专业、班级 三年(1、2)班 授课地点 机房
课题名称 防火墙的初始化配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防火墙的作用。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安装和配置硬件防火墙。
能够利用技术手册获取配置防火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防火墙安装调试的过程
体会合作学习的过程,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防火墙的连接和初始化配置
教学难点 防火墙的配置 网络攻击手段与检测手段
教学方法 引导文教学法(利用《工作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引导文分析、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提示)
教学
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接受任务
二、
知识学习
三、
任务实施
四、
检测、评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介绍工作任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任务介绍:
网络集成公司一个防火墙上架施工现场,需要网络工程师按照要求配置防火墙。
交代工作任务,材料等
2.引导学生分析用户需求
网络中现状(利用网络监视器观察数据包速度,利用任务管理器观察CPU占用率,利用netstat -an观察tcp、udp连接个数)
防火墙的布置
如何配置防火墙
3.投影仪展示系统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参考学生学习材料搜集整理资料,在“引导文”的提示下进行知识的准备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防火墙的作用;
防火墙的连接方法;
防火墙的配置方法;
巡视学生完成如下操作,并给出必要指导。
工作流程1
检查工作条件(设备安全)
将防火墙正确安装入机柜
工流程2
检查防火墙连线
提醒注意各个端口的特殊特性如:
Wan1口直接连接主机需要交叉线
(同类设备用交叉线)
工作流程3
检查辅导防火墙的初始化配置如:
端口配置,工作模式等
工作流程4
检查相关设备配置
工作流程5
检查防火墙安全策略配置
工作流程6:
组织学生测试,并观察学生测试结果,典型问题展示给全体同学
引导学生利用一个攻击软件,学习一种攻击样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网络协议。
对进度较快的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展示,各组互评,对比各种方案的异同,优劣。
记录各组完成任务的时间。 聆听,接受任务,根据任务整理思路
【引导自主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
设备安装
连线
配置
将用户需求归类整理;
找到学习思路
遇到问题可以查看手册,Internet中的技术网站
在引导下完成,上网,参考手册通过填写引导文学习知识
学习防火墙的安装、配置方法
初步确定本项目的实施方案
将工作步骤,工作内容,检测过程在任务单中记录。
小组组长负责检查安装质量,认为正确安装后请示老师开机操作。
记录工作细节与经验总结。
思考Wan1口接入pc后指示灯不亮的原因
安装证书(密码123456)
输入192.168.10.100:6666
输入用户名、密码
配置端口地址
配置端口工作模式
配置策略――“防攻击”
打开端口信息查看受攻击端口的数据包流量变化。
检查防火墙策略是否成功;
利用攻击软件攻击服务器比较加入防火墙前后的攻击效果
通过防火墙端口状态信息,服务器网络监视器等工具获得具体数据证明策略的成功实施对网络的影响。
队间交流工作经验教训 创设情境。
明确任务。
锻炼学生信息筛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录工作步骤总结梳理
分步解决,简化问题。
检测数据流量验证防御效果,思考原因。
篇2
[关键词]校园网;学校管理;管理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74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学校从诞生至今,其管理模式主要有经验管理、行政管理和科学管理等模式。不论何种管理模式,都是通过对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的合理运筹,来实现人才培养。不同要素组合发挥不同的作用,就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的诸要素中,信息是关键,学校管理通过对信息“流”的操控来实现对其他要素的运筹。学校管理信息的加工、传播、呈现、获取、处理等需要借助不同的介质或媒体来实现。不同的介质和媒体的传播特性不同,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质量、范围等方面。
信息时代的学校管理,同样面临着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学者认为,信息时代学校管理应转型为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模式。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和物质手段。网络以其传播迅捷和跨时空性、个性化与大众化传播兼备、受众接收的即时性与反馈的精确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等传播特征,使校园网络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创新学校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
1 校园网设计要满足学校管理功能
过去,由于对校园网络功能认识的不足和网络技术的局限,校园网建设只能提供学校信息、音视频资源的播放、课件的浏览等基本服务,普遍缺少学校管理功能的设计。随着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对教学管理的需要,以及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旧有的校园网改造和新建校园网络在设计中,要充分满足学校管理的需要。
第一,校园网络建设是一个涉及教育理念、管理思想、教改方向、技术水平、经费投入等因素的系统工程,建设之初要合理规划。尤其是校园网的学校管理需求与功能的设计,要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师生与学校管理人员是校园网运用的主体,只有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校园网才有运用的活力。因此,召开师生、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他们的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是设计和规划校园网的前提。另外,还应邀请有网络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管理专家、教育行政人员、校长等多方专家学者参与论证会,保证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具有超前性、开放性、系统性、稳定性等。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校园网络建设方案设计书。对方案设计书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设计过程包括功能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要有完整的学校管理系统功能。
第二,校园网要具有学校管理功能,还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支持。硬件主要包括服务器、信息网络、用户终端等;软件由系统软件、操作平台、管理软件等部分组成。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成效,便于师生教学、生活、学习的顺利开展,还要遵循校园网建设中实用、好用、拓展、开放的原则。
第三,校园网应具有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率的功能。学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财务管理等,校园网设计中应有相应的系统保证上述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系统应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还能对上述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全面、准确的收集和处理,为学校决策提供支持。
第四,校园网应具有提升教学质量的功能。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校园网要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校园网作为教师教的教学平台能够便捷的支持教师的备课、教学内容呈现、师生讨论和教学评价;校园网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第五,校园网应具有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功能。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特别强调情感的交流。教师可通过校园网实现与学生之间跨越时空的讨论、答疑、分享等,这种讨论和分享是在开放的、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等真实情况。通过网络,教师还能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交流。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能使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大大降低,更能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交谈。这不但能帮助师生相互理解,还会因此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得日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更容易进行。
第六,校园网应具有营造新时代校园文化功能。当前,学校领导、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还可以为学生的管理提供“软”环境。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等传承的优势和条件,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态度的渗透性,这些都是学校管理中规章制度和教师“说教”方式难以企及的。
第七,校园网应具有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功能。信息时代,学生要摆脱非学习因素的诱惑,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学生家长也要从学校管理活动过程中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合作者。学校通过校园网展示办学理念、校训、学校发展规划、规章制度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学校。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公开征求家长对学校重大决策和举措的意见,使家长由过去“局外人”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重要角色。学校还可通过校园网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校务讨论,参与学校处理教学问题和教学改革过程,使学生家长具有较强的主人翁和责任感。由此可见,校园网能够改善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力度,优化学校办学环境,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的质量。
2 运用校园网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机制应当包括三大机制,即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这些机制既各自拥有自身的运作方式和功能,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学校管理整体。运行机制是三大机制的核心,能够保证学校管理目标的达成,以及教育资源有序的发挥作用;动力机制为学校管理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促进管理部门、管理个体的自我提高和完善,保障个体和部门管理效率;制约机制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调节功能,可以保证学校管理活动的稳定、平衡和有序,使学校管理具有自控力。这三大机制不论是各自动作,还是协同作用,都是通过信息的流动来完成。本文着重探讨校园网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中的应用。
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是建立在学校人员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等基础上的的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机制组合而成的机制。决策是带有方向性的决定,是运用科学方法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所进行的策略性选择。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的“决策”是学校的管理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办学方向和过程等进行的判断和选择。这种决策方式不泛优秀学校管理案例,但绝大多数学校的决策是不全面的和缺少科学依据的。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嵌入在校园网或链接于校园网络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学校管理系统”等,能够使学校管理者全面系统的把握学校的各种数据资料,而且还可以做古今中外的管理分析。另外,这种学校管理系统还具有便捷的交流功能,使得决策者可以和校内外人员或学者进行沟通,向校外专家咨询等。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的“执行、监督和反馈”,则完全是由管理者的经验和“情绪”决定的,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和在“情绪”好的时候,执行力可能就强,监督到位,反馈及时有效,否则效果可想而知。建立在校园网络基础上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学校管理系统”在学校管理中,不会因为经验丰富与否,也不会因情绪如何会影响学校管理效果。
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创新,学校管理就会缺少活力,如何创新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呢?本文依据校园网在学校管理运用中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当前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策略。
学校决策需要全员参与。学校决策全员参与也是学校民主管理的核心,学校领导将学校要决策的主题交由全校教职员工进行讨论,并做出决定。校园网能提供丰富的学校有关材料,提供功能强大的交流平台,不仅为学校全员决策提供了可能,而且还能提高效率。这样的决策,很容易为全员接受,并得到有效的执行。
学校管理中要执行有力。在学校管理运行中,好的决策不等于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关键是执行。执行既是对决策内容的实施,也是创造性地完成规划的过程。执行不仅会受到来自于执行者个人意愿和能力的影响,也会受制于执行资源环境。校园网络环境下学校管理的执行者能够享有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人际交流方式,执行效果和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
学校管理中监督到位反馈及时。学校管理运行中,监督和反馈显得非常重要。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监督和反馈的实施都是非常困难而且是低效的。在学校民主管理过程中,师生与学校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了监督与被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监督到位能够保证管理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反馈则是将管理活动中执行的结果返送回来,对管理活动中的执行者的执行行为产生影响,起到制约作用,进而能够使执行者调整和完善执行措施。校园网络环境下学校师生对学校管理活动过程中的执行进度、内容、措施、效果等能及时了解,便于即时监督,并通过校园网络及时反馈于学校管理的执行者,进而保证学校管理运行积极有效。
3 结 语
总之,信息时代学校要发展,就需要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校园网络为学校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环境条件和手段,如何将校园网有效地运用于学校管理活动中,提高学校管理效益、效率和质量,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红普. 高校校园网建设应从管理入手[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3) .
[2] 胡建生,王静. 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思考[J]. 新西部:理论版, 2012(7).
[3] 孙康,苏艺. 高校校园网建设中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投资策略[J].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1(2).
[4] 苏美香. 高校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探究[J]. 网络财富, 2008(9) .
[5] 蒋敏,孔军. VLAN技术在高校校园网建设中的应用[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9).
[6] 张伟,崔晓曦. 高校院史馆主页的设计与维护[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8) .
[7] 杜化美,张更路,高仕军. 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新思考[J]. 高师理科学刊,2008(3).
[8] 赵怀阳. 高校校园网建设中的问题及探讨[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3) .
[9] 张英俊. 高校校园网建设商业化探讨[J]. 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7).
[10] 穆昌. 浅谈如何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9) .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我从学生最关注的每日学习、生活作息时间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概念。在处理“时”与“分”的关系时,我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转动的分针与时针,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时=60分;在感受1分钟时间多长时,我让学生观看了1分钟时间的flas,在欣赏动画片段的同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时间的长短,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我正是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有的是洛阳火车站春运时间的客流量,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角形和四边形》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活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今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他们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而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的特点。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课中,我通过计算机设计了一组交互式的判断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己进行判断练习,计算机会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不同的判断结果,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教师可以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起到了交互作用。这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了学习的体验。
又如:在《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课时,我利用网络教室,进行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实效性难把握。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量信息传载功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科技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也不再是一个信息的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生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四、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实践后的一点思考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尽管在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上有所突破,但存在着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1)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和学生的需求,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而不是单纯为了“整合”而使用计算机。
篇4
1.素质教育要求。现今的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活动,素质教育已成为核心化的教育原则。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对其个性、心理及思想道德方面的健康发展极为关注。计算机教学属于素质教育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因此在其教学中,需符合素质教育原则。在当前大专生的计算机教学中,需着重关注德育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入德育教育,从而实现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及道德素质的同步发展。
2.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今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化充分表现出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当前信息化时展中,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要求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计算机德育教育更加具备其必要性。大专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多个方面内容:计算机的使用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这些基础类的教育对于当前时代的发展意义极为重大。在大专计算机教学中逐渐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广阔的网络中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运用。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趋势使得信息安全问题逐渐突出化,高科技犯罪事件频发,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重视。只有在计算机教学中逐渐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道德规范,从学历源头上尽可能地将网络犯罪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3.社会教育要求。在当今学生的自身发展中,在掌握较为丰富的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同时,德育教育的获取也极为重要。这是为了有效促进大专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水平的提升,帮助更好地促进学生成才。另外,现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使得大专院校在为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时,无论是何种领域的人才据需具备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相关技能进行培养提升,完全忽略必要的道德教育的话,那么其在真正进入社会后,无法获取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不利于其自身的良好发展。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问题
1.计算机应用公德意识不强。有部分大专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缺乏必要的公德意识。有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恶意删除电脑中的储存数据信息,还有学生对电脑文件夹中的内容进行更改清除或是修改相关设置参数、设置开机密码等。还有一些较为严重的情况问题为部分学生在电脑中下载木马攻击程序,致使电脑无法正常使用。职院学生公德意识的严重缺乏给计算机日常教学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2.学生合作、创新能力较差。大部分的大专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还有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因此其计算机学习能力普遍较差,相互之间的能力水平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各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足,在合作学习中的动力极为缺乏。此类问题充分表明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应进行较为科学有效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当代大专院校学生的素质及技能同步发展。
3.过于沉溺网络游戏。现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大部分的大专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当时现今我国对于网络行业的管理能力较弱,网络文化发展也较慢,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不健康的信息,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过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有些学生还陷入到网恋之中,最终导致网恋犯罪事件发生率大幅度上升。
三、计算机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1.选取合理素材进行德育教育。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大专计算机教师需对相关学科教材进行分析,挖掘出潜藏其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适度、适地的教育。在进行计算机发展教学时,需让大专学生充分了解到古老计算工具的发明地为我国,现今的汉字输入、激光照排等均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本土的办公软件WPS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及优越性,是能够与国外PFFICE相抗衡的。在进行教学演示时,应尽量选取一些与国家山水、风景、成就相关的主题材料,在吸引学生欣赏学习兴趣的同时,给予其心灵上的触动,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在德育教育中,还需加强其社会责任心。现今的大专学生属于年轻的新一代,是整个国家前进发展的推动者与接班人,其自身的思政品质,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而言极为重要。如在进行计算机各国发展概况介绍教学时,需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与其他各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其感受明白到,现今的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更是为了整个国家、民族的强盛。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珍惜时间与学习的机会,在今后投身社会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2.培养提升学生合作、创新能力。在大专计算机教学中,需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科学的改进,为学生提供一个便于交流、沟通的学习环境。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极为有效。在参与教学法应用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分化处理,再将各学习任务分配至各小组完成。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讨论,得出结论,一一进行演示。教师对学生教学任务的完成进行科学评判,指出其存在的不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解决方法,促使其在实践中进行所学知识的科学应用。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对于他人的尊重及团队协作精神均能够得到较好的培养增强,且其抗挫折能力、吃苦耐劳、创新精神也能够得到较大的增强。
3.培养学生高雅情操,抵御不健康网络信息。在大专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中,经常会看见学生过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或是QQ聊天。此种现象的产生多是由于学生只顾寻求一时的享乐,或是好奇心过重,最终导致出现极为严重的后果。针对此类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加强对学生法制理念的教育增强,指导其不应进入游戏房或是网吧中,不浏览一些低俗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另外,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培养其较为良好健康的上网兴趣,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观看一些精美图片、感受一些优秀音乐,促使大专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些美的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美的欣赏、鉴别能力,提升其素养水平,自觉抵制一些庸俗、低俗、恶俗的三俗信息事物。对于学生的上网活动还需进行积极引导,告知其不应过于沉溺网络,需带着一定的目标进行网络应用。如进行学习材料、资料的查找等。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还应时不时的分析一些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对于网络的选择及免疫力。
4.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所谓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主要分为两大点。第一,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在大专计算机教学中,需对学生计算机应用途径进行指导,对其科学合理的进行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科学提升,指导学生文明上网。通过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到网络垃圾存在的危害性及不良影响,促使学生学会自主进行健康信息的选择,逐渐学会自主管理与控制。计算机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对学习、生活、网络三者之间的存在关系科学处理,提升其网络不良信息、危害的免疫力。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到传播网络病毒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且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第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一定难度学习任务的设置,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进一步提升其对学习知识理论的运用及问题解决能力。如此一来,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集体荣誉感得以增强,对于他人的努力成果也能够进行科学正确的评判及欣赏。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指导帮助一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排除解决一些障碍困难问题,让此类学生带动帮助其他同学,实现相互之间的共同前进、发展,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篇5
(一)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MOOC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资源平台,在为全球学生提供学习平台的同时,也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提供了一方开拓视野的平台。统计数据显示,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自1989年到2013年,我国专职教师数量由40万增至143万,十年内专职教师的增长数量表明,当前我国专职教师中教龄在10年以下的教师达103万,占教师总数的72%。可见,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专职教师以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教师为主。以Coursera为例,这家公司原本已和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全球33所学府合作。2013年2月,公司再宣布有另外29所大学加入他们的阵容。不难发现,MOOC依托其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势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和最新知识体系的全球共享。就传统大学而言,不仅充实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也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搭建了难得的平台。此外,由此带来的“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2]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学改革方向
理念是改革的灵魂,教育理念的先进与否同样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荣辱兴衰。与传统教育不同,MOOC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对其理念的梳理无疑对我们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启示意义。第一,自由的教育。现代大学之父洪堡认为:“高等学术机构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其全体成员(只要可能的话),就必须服膺于纯科学的观念。因此,在这一圈子中,孤独和自由便成为支配性原则。”[3]按照洪堡的设想,大学生应自主地从事其科学思考,可以接受教师的指导,也可独立研修,甚至“听课尽可偶尔为之”。[4]MOOC正是打破了传统教育对于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的中介和平台作用,为学生搭建了一方资源共享的平台,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能真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特征实现更有意义的学习。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到高等教育的服务型高校建设,“生本教育”教育理念也应该实现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换,其中,自由教学、自主教育可以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课。第二,开放的教育。高深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高等教育作为高深知识的保存、传承、发现、应用和创新的载体,理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最大化的社会群体。以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远程开放教育正是通过开放教育对象、开放教学时空、开放教学方法和开放教育理念来实现资源共享。[5]信息社会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推动了开放教育理念的实现。在传统远程教育发展基础上,MOOC不仅通过技术的更新、成本的降低等扩大了受众范围,还通过对学生结构、学习效果等的互动提升服务水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服务于受教育者。此外,以加州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师Ng和DaphneKoller创办的Cousera为例,它不仅与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以争取更多的优势课程资源,还增加了中文、西班牙语、发育和意大利语等语种,在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提升协同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不同区域、语种文化的受众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MOOC将传统远程开放教育理念做了升华,也为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现实基础
公安民警培训作为公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公安金盾网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金盾网的资源优势,改革公安民警教育训练模式,大力发展公安民警远程教育训练,建立充分适合公安民警这种业余、分散式教育训练需求的网络教育模式,构建满足公安民警终身教育训练需求的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训练体系是创新公安民警教育训练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公安事业的发展呼唤公安网络教育训练的开展
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公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趋重要。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为公安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进而为公安教育和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公安部部署推进“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这一理念从教育时间、教育对象、教育机构、教育方式和培训目的等方面对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给予了指导和规范,也对既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工训矛盾突出、练兵内容泛化、训练形式单一、施训教官不足等问题浮出水面。为满足“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和公安新形势对公安队伍的建设要求,公安教育训练改革工作应该借力网络教育平台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条件等方面予以着手。
(二)公安信息化进程推动了公安网络教育训练的实现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继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之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数量迅猛增加,并日益成为现代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远程教育步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新时代。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远程教育的开展、公安实战部门信息化办公等条件的逐步成熟,为公安网络教育训练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各级相关部门和政策推动下,不仅各级公安机关和相关人员对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和认可度大幅提升,公安机关的办公自动化和网络普及条件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为网络教育训练的开展提供了硬件基础。与此同时,大量长期从事公安民警培训工作的公安院校,在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网络教育教师教官队伍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网络教育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软件支撑。
三、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战略转变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所言,作为“一种具有交互功能的开放式的在线学习方式,使全球各地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了可能,也使大规模个性化的学习成为了可能”的教育模式,将其纳入公安教育训练中来,不仅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拓展,更是先进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公安队伍建设中的落实和兑现。
(一)指导与监督相结合,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收转变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必备要素,师生关系尤其是师生角色的定位,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20世纪80年代,在教学认识论框架内提出的“师生主导主体说”在当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为深刻,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师生关系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被看成是“主导主体”关系,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7]传统的教育训练过程,正是教师教官主导下的学习训练过程,公安民警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无不受教师教官的控制和约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领导”,不仅“工训矛盾”难以克服,具有不同理论实战背景的公安民警也难以在固定的教育模式中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培训,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互动过程,教与学是密切联系的两种活动,二者缺一不可。培训学员与培训教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仅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启发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径。公安民警培训中应该更大程度地发挥公安民警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参训民警在与教官之间的互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与传统培训方式不同,网络教育训练平台在化解工训矛盾、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还通过“网上答疑”、“视频面对面”、信息反馈系统等环节的设计,增加了师生之间、受训单位和培训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为公安民警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学习空间的同时,参训学员还能够在教官教学设计等指导下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此外,教师教官也可以通过考试和必要的档案管理等对公安民警的学习活动予以监督和规范。
(二)系统与分类相结合,实现由高度统一向个性具体转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知识背景、智能结构、认识兴趣、能力倾向必然导致不同发展道路,个体差异有必要使教育具有多样化的要求。因而,科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的原则。[8]刚性的教学时间、统一的教育进度、有限的教学内容等特点决定了传统教育训练模式在保证基本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难以满足不同培训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为解决传统教育训练中的类似困境,改变“一刀切”的教育教学模式,网络教育训练通过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对不同警种、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学习内容予以设计,形成了汇集上万份学习材料,通过分类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满足不同公安民警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为公安民警搭建了一方“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平台。与此同时,网络训练系统的搭建也为具备不同学习基础的公安民警创造了弥补不足、进行针对性训练的学习机会。此外,通过灵活掌握进度安排以满足不同基础学员的学习需求,使教育培训活动实现了由统一向具体的转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
借用“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关于产品质量概念的界定,“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与此相对应,教育质量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的,通过对教育过程中成绩和问题的把握来指导教学过程的组织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因而,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应该由活动结果向过程转变,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和评价来代替单纯的结果评定。与以往的教育训练不同,在“干什么练什么”方针的指导下,网络教育训练平台考试系统对不同警种、不同岗位民警知识技能考察的分类和自动化设计,在有效降低时间、人力成本投入的同时,也使对培训民警技能的考核具有更强的时效性,能在训练过程中予以检测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补救。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过程,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现过程。
四、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未来走向和路径选择
伴随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公安民警教育训练中教师教官队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教育办公条件也会有很大改善,在大教育大培训工作理念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下,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模式将呈现科学化、规范化甚至普及化的发展态势,并逐渐发展为公安教育训练的主要阵地之一。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急需建立优质的保障机制予以支撑。
(一)资源优势是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基础
伴随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海量的资源不断刺激着人们的视线,形形的教育素材、教育资料的获取在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挑战。为更好地适应公安教育训练的要求,教育资源优势成为公安教育网络训练的首要难题。第一,智力资源。公安教育作为一类极具行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特点不仅决定了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成要求,也对理论、实战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有所期待。可见,以专兼职教师制度为保障的双师型队伍是公安网络教育训练的坚实后盾。第二,技术资源。作为一种网络教育形式,课程的开发、教育活动的组织、平台的运行服务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保障。因而,一只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力量也是公安教育网络训练的必备要素。
(二)安全保密是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前提
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问题的凸显和危害性也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公安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更加重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作为提升公安民警综合素质、提高公安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公安教育训练中势必会涉及犯罪案件的侦查技术、公安管理部门的运行逻辑等问题,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后,不仅可能影响公安工作效率,甚至会威胁公安工作的正常运行。因而,安全保密工作是公安教育训练改革的前提,是网络教育训练模式得以推广的重中之重。首先,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教育培训的信息安全工作,提高部门和参训同志的安全防范意识,从根源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其次,参训部门做好信息安全教育和组织工作,尽可能以部门为单位做好申报等相关工作。再次,教育培训部门做好教学安排和组织工作,重视教学信息、教学组织尤其是档案管理工作,并接受上级组织及相关部门人员的有效监督。
(三)管理科学是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核心
较传统培训模式,网络教育凭借其资源共享、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在解决教师教官队伍紧缺问题、缓解工训矛盾、增加教育形式、降低培训成本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教育管理活动的标准和要求。首先,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针对公安民警警种和岗位特点,形成各具特色且有助于提升理论知识和警务实战技能的系统学习材料,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的多样性,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再次,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依据课程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的作用,并努力营造竞技性氛围以提升学员的积极性。最后,有序高效的组织管理。按照培训活动的需要,借助规范化的规章制度规范培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四)平台互动是公安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关键
篇6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化学习环境;变革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0-0086-05
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联合国在2012年的大数据白皮书Big Data for Development: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的出现将会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1]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大数据的相关研究。美国在2012年3月29日正式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提出“通过搜集、处理庞大而复杂的数据信息,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提升能力,加快科学、工程领域的创新步伐,强化美国国家安全,转变教育和学习模式”,正式将“大数据”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2]
在教育领域,许多世界知名高校也启动了教育大数据的相关研究计划。为了更好地促进大数据为教育领域服务,美国教育部于2012年10月了《提升教与学: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报告》(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旨在通过提升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教与学的提升与发展。
我国学者也逐渐意识到教育大数据对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2012年岁末,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教育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一书。它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指出致力于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知识的数据挖掘将有助于发挥教育数据的价值,数据以及数据挖掘可以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3]随着移动终端等先进的网络设备逐渐进驻课堂,传统的学习环境已经演变成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在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网络设备进行学习时,大量的学习行为被记录下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教育大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能有效促进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
基本概念
1.大数据
自2009年以来,IDC、Gartner、麦肯锡、普华永道和埃森哲等咨询公司,《纽约时报》《福布斯》《财富周刊》《斯隆管理评论》《技术评论》等商业管理刊物,以及《科学》《自然》等科学杂志,都连篇累牍地介绍了大数据。其中,麦肯锡认为,“大数据”将成为下一个创新前沿。[4]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可以认为是“分析”的另一种表述,它是寻求从数据中萃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优势的智能化活动。在大多数文献中“大数据”被总结为以下三个特征(即三个V)[5]:①容量大(Volume)。2012年,全球数据总量约为2.7~3.5ZB。而每秒钟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总量已经超过了20年前互联网的总存储量。②产生速度快(Velocity)。IBM将这一属性定义为数据进出的高速性,也可以将这一特性引申理解为对大数据迅速的处理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的要求。③多样性(Variety)。大数据所包含的数据种类不仅有常规意义上的关系数据库或数据仓库数据,而且容纳了如图片、流媒体以及社会网络信息等在内的全新数据类型。
此外,大数据的“信息价值大与冗余信息多(Value)”这一属性也被众多学者纳入大数据的第四个特征。
2.学习分析
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的《提升教与学: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报告》将学习分析定义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解释,目的是评估学业进步、预测未来表现、发现潜在问题。数据来自学生的显,如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还有学生的隐,如在线社交、课外活动、论坛发帖,以及其他一些不直接作为学生教育进步评价的活动。学习分析模型处理和显示的数据帮助教师和学校更好地理解教与学。学习分析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校创造适合每位学生需要和能力的教育机会。
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以及技术开发人员均具有重要价值。对学生而言,可以从学习者行为角度了解学习过程的发生机制,并用来优化学习,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而言,可以用来评估课程和机构,改善现有的学校考核方式,并提供更为深入的教学分析,以便教师在数据分析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对研究人员而言,可以作为研究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工具和研究网络学习过程和效用的工具;对技术开发人员而言,可以优化学习管理系统。[6]
3.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教学应用环境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最基础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所谓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就是信息化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为了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组成部分:①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城域网、因特网等;②教育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③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是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④通讯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⑤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大数据
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是基于网络的各种学习平台、学习工具、资源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环境中进行个性化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学习行为被记录在相应的学习系统中,下面围绕系统生成的数据内容和数据类型做具体介绍。
1.学习数据内容分析
学习数据内容主要是记录在电子教材系统、学习资源系统、作业与考试系统和互动交流系统中。其中,电子教材系统主要数据内容是交互式电子内容、知识管理和社会性阅读,记录了学生看过的知识点、对知识点的标记与管理等,生成了海量的学习内容序列节点数据;学习资源系统主要数据内容是课外阅读和课件点播,记录了学生看过的视频、浏览过的课件等,生成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序列节点数据;作业与考试系统主要数据内容是作业练习和考试测评,记录了学生练习的试题及批阅的结果、答题时间等,生成了海量的练习测评序列节点数据;互动交流系统主要数据内容是互动答疑、学习社区和家校互动,记录了学生参与讨论互动等情况,生成了海量的互动交流序列节点数据。
2.学习数据类型分析
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数据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和文本等资源。其中,视音频资源中的学习数据内容主要是教学视音频、微视频和网络视音频,生成的数据名称是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图片资源中的学习数据内容主要是网页图片和教学图片,生成的数据名称是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动画资源中的学习数据内容主要是Flas和网页动画,生成的数据名称是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文本资源中的学习数据内容主要是电子教材、课外阅读和教学课件,生成的数据名称是结构化数据。
大数据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冲击与影响
1.更支持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学者曹晓明等对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认为个性化学习从主张教学系统的智能型到自适应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再到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支持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和智能答疑等系统的开发。个性化学习内涵的说法虽然一直在变化,但个性化学习的实质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武法提教授及一些学者根据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及相关文献的分析,通过归纳整理认为个性化学习包括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和学习评价个性化。
目前,各种移动学习终端的普及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硬件设施的基础支持,学生在利用学习终端学习时,学习系统也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大量学习行为数据,包括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结果等关键信息,根据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如依据学习者有效登录时间和登录比值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意愿,用学习相关比例来分析学生是否利用线上讨论区进行闲聊而非学习的情况等。利用这些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可以实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以及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个性化监控、指导与反馈等。由此可见,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使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为进一步支持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
2.促进协作学习环境建设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人际交往的技能为目标,以活动任务为载体,通过互动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它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与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顺应了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协作学习环境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应具备共享信息资源、提供交互工具、提供协作空间和个人学习空间的功能。小组协作学习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动,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就某一问题或任务进行讨论,交流看法,是低效的小组协作。而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进入到普通课堂中,以及云技术、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不断被应用在学习平台等系统的开发中,使目前的课堂学习环境越来越智能化、个性化。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可以利用学习平台进行远程协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还可以从云端获取大量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学生的协作学习行为和相关数据会被记录在学习系统和其个人电子档案中,如学生在某一界面的停留时间、登录时间、学生交流对话、学习结果呈现等信息,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来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同时,这些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教学系统的开发,有利于管理人员设计更符合学生协作学习需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虽然目前的研究者都意识到这些数据对学习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将海量的大数据进行分类并从中抽取重要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仍是一大技术难题,正如著名的学习分析研究专家George Siemens在谈到如何分析学习情境时说的那样:“我们还没有恰当的数据搜集方法,数据搜集还是过多地依赖于按键、记录键盘和浏览器数据等,并没有跟踪广泛的学习情境。”[7]
3.优化数字化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更主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知识意义的建构。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8]学者张国英等认为,“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获取教育资源的便捷,还是有别于传统课堂学习的崭新观念”。[9]关于数字化学习含义的说法可能不尽相同,但对数字化学习实质的认识基本一致,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数字化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数字化学习过程主要包含学习者、内容和资源三大要素,而数字化学习过程的优化具体包括学习资源、学习交流和学习过程中信息处理的优化。
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系统会记录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如学生学习日志、学习路径、学习成果数据、课程数据、学习管理数据等,这些数据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大数据,研究人员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或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可以获得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学习规律以及学习态度等非认知因素,有助于了解学生详细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借助这些信息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资源推送与辅导,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更细致的分析与反馈,使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平台或资源库,让数字化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优化数字化学习过程。
4.对数字化学习评价的影响
传统的学习评价是指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利用课堂观察、问卷、测验等方式获得学生学习状况信息,并根据量化处理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判断。教师利用所获得的判断结果,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可见,传统的教学评价试图通过教师不断改进学习策略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停留在教师主导整个教学的认识阶段,而随着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学习理论的广泛运用,学习评价不只是提供给教师改进教学策略,还应提供给学生个性化、可视化的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知识的建构。
学生利用各种终端、平台进行数字化学习,这些学习系统中记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学习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在电子教材系统数据库、数字资源系统数据库、作业与考试系统数据库和互动交流系统中都有相应的记录。通过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写作交流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信息等记录的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层次的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学习的不足,还能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潜能,为学生、教师、学习系统开发人员提供有效反馈。
具体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有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参与互动交流分析评价、考试与学习作品评价和课外资源学习评价。课程内容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评价,评价信息包括学习时长、学习过的知识点、知识点学习次数和学习笔记等内容;参与互动交流分析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及课外互动进行评价,具体评价信息包括在学习空间中问题的数量、答疑的数量,互动交流的主题数量等;考试与学习作品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作品和单元测验的评价,对学习作品的评价包括对个人作品和小组作品的评价;课外学习资源评价包括学生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拓展资源中的评价,包括文本的下载量、视频的点击量等。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学习评价,使学习评价走向多元评价和深层次评价,评价不再单纯依赖课堂观察和学习测验,而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这样能观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的细节,给教师、学习系统开发人员、学生更详实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移动终端、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平台、学习空间被广泛地应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时,学习过程等被记录在各种系统上,这使得他们的大量学习行为数据能够被轻易获得。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使得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诉求有了实现的途径,也使得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资源、个性化学习评价等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Big Data for Development:Challenge & Opportunity[OB/OL].[2012-05-01].http:///sites/default/files/Big Data for Development-UNGlobalPulseJune2012.pdf.
[2]Big Data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DB/OL].[2012-03-29].http://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bigdata-press_release_final_2.pdf.
[3]页川.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挖掘教育数据的价值――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成果《教育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出版[J].中国远程教育,2013(04):94.
[4]陈明奇,姜禾,张娟,廖方宇.大数据时代的美国信息网络安全新战略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2(08):32-35.
[5]朱东华,张嶷,汪雪锋,李兵,黄颖,马晶,许幸荣,杨超,朱福进.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04):172-180.
[6]陆Z.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09):5-8.
[7]魏雪峰,宋灵青.学习分析:更好地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访谈学习分析研究专家George Siemens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3(09):1-4.
篇7
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教师追求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成为教学过程中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有效教学涵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什么是有效教学
对于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类。一类定义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这一类定义主要有: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另一类定义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有效教学。这一类定义主要有: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好;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这两类定义都是很有道理的,但也是不全面的。下面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方面来讨论有效教学。
“有效”,即有效果,或者进一步可以理解为有效率,是指相对活动投入而言,活动的产出或者预期的结果是尽可能得大。“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从“教学”来看,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学过程有效性是指教学过程合理而且科学,包括教学准备活动的科学合理,如准备适合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教学实施的科学合理,如有效讲授、组织讨论、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材施教等;组织教学的科学合理,如管理好课堂活动、管理好教学时间以及作业等。教学过程有效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条件或手段。从“有效”来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即学习的效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之间符合程度,它考查的重点是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这样才能认可教学活动有效,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要求。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使学生出现变化,而且要求教学有效益,即要求教学效果或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了社会和个人的教育要求。教学效率指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如果教学产生了所期望的结果,但相对于结果而言,所作的教学投入很不相称,即大的、多的教学投入只获得了小的、少的教学产出,那么这种教学就不是有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在保证有效果、有效益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有效率。教学有效率是指教师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等)获得了尽可能多的教学所得。
综上讨论,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即合理科学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教学过程合理科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没有教学过程的合理科学性,要实现有效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有效果、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较高目标。没有效果、没有效益的有效教学,效率再高也毫无意义;缺乏效率的有效教学,即使有效果且有所预期的结果,也是事倍功半的教学,不能称为有效教学。因此可以看出,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合理科学性、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高度统一,它们构成了有效教学。
2 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能有效教学的原因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重心偏向注重学习过程,共同构建信息素养的培养,突出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与管理的能力,对信息及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然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低效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在此分析原因。
2.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环境
在本地区高考方案中,是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考查科目,并要求学生参加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测试等级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之一。信息技术课程考核列入了高考录取方案中,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中的正规建设。从教材规范化,到师资建设,信息技术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考核方案的出台,客观上把学科培养目标简单化了,直接影响是造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简单化、短视化。在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非学业水平测试考核的范围不教,上课以书本为辅,考核练习题为主。教师教学的创造性、积极性受到制约,课堂呈现了应试教育的局面,学生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有效的师生交互课堂教学更无从谈起。
2.2 教师对课程体系缺乏深入研究,过分依赖教材
有的教师对课程体系及各模块内容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备课中过分依赖教材,突出表现为“教教材”,在对内容的取舍和安排上,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或者自由拓展延伸,又忽视了“用教材教”。
2.3 学生活动缺乏有效组织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主要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即教师的授课和练习基本上只有约15~20分钟,而后把大量的时间主要留给学生自由活动,大部分学生把自由活动时间作为奖励,利用这段时间上网聊天或者玩游戏,从而助长学生学习的散漫,造成课堂管理失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教学的密度和难度的控制,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网络技术的管理不充分,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不够,很多情况下教师设计学生练习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创作、交流和反思的各个环节。
2.4 信息技术教师多为学校技术骨干,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往往面临“到底是技术优先还是教学优先”这样一个问题,造成了教师的迷茫。一方面在教学上,不需要教师有多高明的信息技术水平,只要能胜任教学就行了,所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明显要优先于技术上的钻研;另一方面,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都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并能引领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这又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技术上也要追求进步。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异常迅速,同时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较为繁重的教学外工作,造成既无力去提升技术水平,又没有适宜地把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的水平因此受到制约。
2.5 软件、硬件条件不足,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有的学校网络教室设备陈旧,故障较多;有的学校计算机病毒泛滥,使网络机房处于瘫痪状态。硬件环境落后,软件资源更为贫乏,这些都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低效。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改变,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重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改变了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当下生活引导学生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交互。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应当选择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一般而言,纵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有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主要是为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确保教学效益。然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教师还需要有针对学生的激发行为。
教师教学行为主要有讲授、组织、讨论和提问;管理行为主要有管理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管理作业以及评价;激发行为主要有情境创设和鼓励对话。
3.1 讲授策略
讲授是信息技术课堂最常见的一种教学行为。要做到清晰授课,教师要做到4点。
1)清晰提出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会知道在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开展学习活动。
2)减少讲授中的模糊和混乱。模糊是指教师讲授时表述不清,过多使用不确定的语言,如“可能”“应该是”等;混乱是指教师讲授时说错和过多使用口头语。因此,教师一方面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运用有助于清晰明了的多种方法。例如,使用范例、说明、Excel图表等,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过精心设计板书,强调重点。
4)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层次地安排讲授内容。
3.2 组织策略
组织是教师用来组织将要呈现的内容。
1)教学框架的运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提供一个适当的概念框架,在新内容和原有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建构新的知识。
2)强调重点。在教学活动和问题结束时,可以强化所学内容,并在新内容和已教内容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构建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是各种辅助学生学习的网站,提供和教学内容同步的学习材料,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提供知识准备,在学生学习完成后梳理知识结构,以达到融会贯通。
3.3 讨论策略
课堂讨论是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或者学生与教师就教学内容通过说、听以及非言语的方式互相交流,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讨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教育意义的、反思性的、结构化的团体交流。教师在把讨论作为教学策略时,必须注意创设适宜的讨论环境,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赛的教学方式,讨论结束后还应当进行科学归纳。
3.4 提问策略
提问作为一种最常见的课堂教学行为,也是教师最喜欢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提问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1)提问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向学生提问或设问;2)学生不仅可以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向网络等技术对象提问。
教师要注意利用技术的优势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例,尝试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观点,提问策略主要有3种。
1)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并形成恰当的层次结构。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之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多设计一些启发思考、拓展思维的分析、综合、评价类的创造性问题,使学生经过深入思考能够解答,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当学生体验了从网上下载文件后,教师在讲解“下载”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问:
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里获取文件的?
生:从网上。
师:好。获取文件以后,我们把文件保存在哪里了?
生:自己的电脑里。
师:从网上获取文件是复制还是移动过程?
生:是复制。
师:那么,什么是下载呢?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
生:从网上复制文件并保存到自己电脑磁盘的过程叫下载。
这样设问是从学生已有的下载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复制和移动,将问题层层推进,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下载的概念。
2)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提问时机和检查目的进行灵活处理。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
3)丰富答题方式,及时恰当地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当做出及时恰当的反馈。当然,教师的评价应注重激励学生,肯定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助于保持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5 课堂管理
在信息技术网络教室,课堂管理多以网络监控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是教学监控,教师利用教师机上安装的教学辅助软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控。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正在利用计算机做什么,做得怎么样,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其次是上网监控。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需要养成理性的上网习惯,增加教师的网络监控可以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装网络监控软件来关注学生的学习,通过流量控制、访问日志、安全过滤等手段,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管理和监控。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信息使用意识。
3.6 管理时间和作业管理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管理课堂时间和管理作业变得更加容易。目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Moodle(魔灯平台)作为一个优秀的课程管理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Moodle中提供了日历功能,学生可以根据日历上显示的事件更好地管理时间、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并在Moodle中设置作业上交的时间期限,学生则可以根据上交时间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当然,使用其他教学管理软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作业管理。
选择适当的作业应做到:1)作业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2)作业必须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挑战性,又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成功完成;3)作业必须具有变化性、多样性;4)作业必须具有促使学生进步的特性;5)作业必须适量。
3.7 评价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科目,其评价方式有两个特点:1)以阶段性评测为主,形式是测验,高中阶段以高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为主;2)强调评价的客观性,主要以事实性知识的考核为主,选择题、判断题、步骤操作题为常见测试形式。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显而易见,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新课程提倡教学评价应超越传统测验的范畴,尊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可以采用如电子档案袋、Photoshop画报、Flash范例展示等评价方法。
3.8 情境创设策略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者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把握策略。
1)情境创设要目的明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服务。任何教学方法与手段总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情境创设时首先应该考虑该情境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信息素养。
2)情境创设要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点。只有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有效联想,通过“同化”或“顺应”建构新知识。同时,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才能够使情境真正地关照到所有学生。
3)情境创设要有整体性,尽量在同一主题下创设教学情境。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创设多个教学情境,综合创设可以发挥各种情境的优势。但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创设的情境最好围绕同一主题。
3.9 鼓励对话策略
高中学生处在人生中的发展阶段,各方面都还存在不足,在对话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以获得被赞同的体验。所以,首先,教师要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更加宽容和理解;其次,应关注对话的过程,而不应该只注重对话的结果;第三,对话中教师应时刻保持精力的集中,面带微笑,传递给学生正向的情感体验。
4 结束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深入进行教研教改,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结构,有效进行课堂管理,合理进行教学评价,创设一个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崔允漷,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5-7.
[2]杜惠蓉.论新课程条件下的有效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356-359.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45-48.
[4]吕志健.在信息技术课上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提问[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2):8-9.
[5]肖年志.有效教学,从“六要”起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观察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5):41-43.
[6]姚荣.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20-30.
[7]张璐.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8-50.
[8]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37-40.
[9]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42-4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