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师志愿者范文
时间:2023-03-29 10:2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教师志愿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72-02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最基本的媒介和工具,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交流的蓬勃发展,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目前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在其各级各类教学机构中开设中文课程,学习汉语的总人数也已经超过4000万人。当前汉语国际推广的最大局限就是无法满足海外提出的师资要求。巨大的汉语教师缺口也将成为限制我国汉语推广事业良好、高速发展的最大瓶颈[1]。为了解决汉语教师的匮乏,也为了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语言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经教育部批准,国家汉办于2004年开始实施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十年里派出人数快速增长,从开始的200多人到2014年的计划5000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从培训、外派管理和激励三个方面来探索汉语教师志愿者(下文简称志愿者)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任前培训
通过汉办选拔面试的志愿者候选人在赴任前都会到培训基地参加为期一到两个月的岗前培训。培训大致分为四个模块:志愿者精神与汉语教师志愿者、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赴任指导。志愿者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汉语言知识、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课堂管理技能、中华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培训的内容和模式在逐步完善,但是根据实际效果来看,还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汉语教学能力培训模块。
汉语教学能力培训是占用课时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模块,包括汉语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理论知识讲解以及教学观摩与实践课。在志愿者队伍中,对外汉语专业和中文专业背景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一,他们在学校上专业课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学习过汉语理论知识,此时只是重复学习。而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同学来说,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晦涩的语音、语法、词汇等专业知识,更难以应用在未来的汉语教学中。所以在理论教学中应加强汉语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使志愿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2]。而汉语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则可以通过看书自学来获取。
教学实践课以小班为单位进行,培训期间每个学生大概只能有两三次试讲的机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志愿者普遍认为试讲是整个培训中最实用最精华的部分,但是因为学员众多、时间有限,试讲机会太少。而且在试讲中缺乏真正的课堂气氛,使学员无法体验实际教学状态下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发生的各种情况。一些志愿者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试讲时找外国学生做受众,不是模拟课堂而是真正为外国学生上一节汉语课。
二、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任后管理
志愿者派出后的直接管理单位是海外孔子学院,目前大多数孔子学院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管理上缺乏经验,对志愿者的管理多以刚性管理为主。通过一些志愿者的反映,笔者了解到管理者的管理重心是工作的安排、传达布置、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和工作考核等,除此之外与志愿者的联系并不紧密。志愿者一般是作为助教参与教学或者直接担任任课老师,甚少的教学经验需要他们不断更新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和方法。除了教学工作,志愿者还要在课余时间组织文化活动,如何设计安排活动对于许多志愿者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需要有经验的管理者给予示范和指导。而随着孔院的发展,日常事务愈加繁重,工作人员数量有限,管理者很难有机会到志愿者的课堂中指导教学,也很少有管理者能在活动组织中给予志愿者耐心详尽的指导。对于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只能通过定期的书面汇报材料进行了解。
志愿者的生活心理状况也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方面,有些志愿者谈到“在海外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孤儿一样无人问津。管理部门基本是需要我们填表格、交材料等文件时才会给我们打电话或者上网联系,平时几乎少有管理者主动嘘寒问暖关心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心理情况。”[3]在一些孔子学院数量很少、华人数量也很少的国家,志愿者就更容易感到孤独寂寞,更需要组织的关心。孔子学院机械性的事务性管理使志愿者无法真正融入,管理者也难以及时察觉志愿者潜在的问题,进而会给日后的管理带来隐患。
三、汉语教师志愿者激励
汉语教师志愿者总的来说是属于“志愿者”的范畴,没有工资,只领取生活津贴。近些年来,孔子学院总部不断加大投入提高志愿者的待遇水平,生活津贴已经由之前的800美元/月提高到了1000美元/月,而且住宿和医疗保险由孔子学院提供,所以基本解决了志愿者在赴任国的生计问题。但是这种待遇已经难以吸引人才,而且每年的志愿者报名都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虽然对一些不发达冷门国家的志愿者会有另外的补贴,但是报名人数仍然非常少。如果把奉献精神作为志愿者的主要动力,会给这项工作的长期开展带来阻力。
志愿者多是在读研究生或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面临升学找工作的问题,相比津贴他们更在乎的是期满后的个人发展问题。在志愿者招录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志愿者项目和学生的个人升学或就业计划相冲突,大多数学生还是以个人升学和就业为重而放弃志愿者项目。而且孔子学院总部要求志愿者的服务年限是1至3年,但是绝大多数志愿者在做完一年刚刚熟悉了当地情况和教学业务后就会回国,志愿者流动性大也是对志愿者资源的一种浪费,不利于孔子学院汉语推广的长足发展。这些都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政策不到位有关。目前志愿者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但是尚未出台明确的激励方案。而且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难以理顺,各高校自身政策的千差万别,优惠政策的执行也缺乏监督保障。
四、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的建议
1.以志愿者需求为导向,加强赴任后培训
目前志愿者的培训工作都在赴任前进行,在孔子学院工作期间鲜有接受培训的机会。孔子学院分布在全球各地,其所在国家的教育制度、学生素质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而志愿者在国内的培训却是完全相同的。志愿者赴任后往往会发现国内的培训难以满足国外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在赴任国针对教学对象特点接受教学培训、因地制宜提高教学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学院管理者应该重视对志愿者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假期短期培训的机会,并且提供相关资料和网络课程供志愿者业余时间学习。也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汉语教师对志愿者进行帮教培训,帮助他们将出国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实践,尽快胜任工作。
另外,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小学汉语教师上岗是必须要有中文教师资格证的。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师证书是不被认可的,所以志愿者去了中小学只能做教辅人员,其发挥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可以在志愿者工作期间开展关于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帮助志愿者取得资格证,使一些有志对外汉语教学的志愿者能真正进入中小学做一名汉语教师,充实当地汉语教学师资。
2.人性化管理,关注志愿者精神需求
多数孔子学院成立只有几年时间,在初建阶段多采用刚性管理,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员工进行量化管理,维持孔子学院的正常工作秩序[4]。但是孔子学院要想得到长远发展,需要把组织意志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为,管理策略和理念也需要相应的发生变化,逐渐变刚性管理为人性化管理,以人为中心,依据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氛围,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志愿者在异国他乡也需要精神上的关心和抚慰。管理者要理解关心志愿者,指导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疏导生活中的寂寞,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相邻地区的孔子学院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志愿者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高其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管理者还要尊重志愿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以及在教学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志愿者在工作中往往承担着比较大的教学量和活动开展任务,他们希望得到信任和鼓励,管理者要换位思考,关心志愿者的精神需求,给他们提供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为汉语推广事业贡献力量。
3.健全激励机制,落实激励政策
教育部曾经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赴国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服务期满相关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关心赴外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在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后续发展,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志愿者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通知中规定志愿者期满后在考研时优先录取,但是在大部分高校只有考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才能享有此优惠。在就业方面要求给毕业生在户口、档案和报到手续方面提供方便,但是没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和明确的激励方案。汉办志愿者官网上虽然有就业信息,但是许久不更新,针对性不强,基本无意义。
志愿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一直靠志愿者的奉献精神,配套的激励政策才是发展的长久动力。未来要进一步细化志愿者激励方案,在升学方面杜绝优惠措施难以落实到位的现象,在就业方面可以为志愿者提供就业指导和尝试举办专场招聘会。并且要积极宣传志愿者项目,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增加志愿者经历的含金量。这样才能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郝雷.汉语教师志愿者成立与发展探析[J].文教资料,2010(2).
[2]黄雯雯.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岗前培训需求分析[J].现代语文,2011(8).
[3]郝雷.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
[4]谷陵.海外孔子学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1).
篇2
关键词: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30-03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世界上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使汉语成为当前世界上非常热门的语言之一,也使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使者,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汉语的重要使命。为了积极推广汉语,提高世界汉语教学水平,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增进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和交流,2004年3月26日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启动了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该项目是国家汉办为适应当前世界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形势需要,利用我国的汉语人力资源优势开辟的向世界有需求国家提供汉语师资的新措施之一。然而,自该项目启动以来,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一个新兴的群体,其在海外的生活和教学工作面临了诸多跨文化适应问题。这些跨文化适应问题对志愿者的日常生活和海外汉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果不及时解决则会影响志愿者在海外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因而,为了帮助志愿者尽快适应海外生活和教学,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进而更好地履行志愿者的使命,有必要对如何提高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进一步研究。
考虑到韩国是目前世界上汉语学习人数最多、对志愿者的需求也最多的国家之一,因而也是志愿者产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最明显的国家之一,而且笔者曾经在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担任过三年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对韩国的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掌握了一些一手资料,因此选择了这个主题。希望对即将赴韩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能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二、真实案例及分析
1.案例一:志愿者教师A去韩国以后,发现周围的上班族都化妆,于是她开始学习化妆。每次上课都会化妆前往。但是由于连续一两个月都要早上8点上课,她起得越来越晚。有一次她想要多睡一会,就没化妆。去教室以后,学生们都很惊讶,关心地问她今天是否哪里不舒服,脸色看起来不好,要不要回去休息。志愿者教师A显得很尴尬,但是又不好意思告诉学生只是因为今天没化妆,所以显得有些憔悴,于是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在韩国,人们都很注重仪表。仪表不仅包括衣着,还包括妆容、发型、配饰等等。无论男女老少都对外貌很讲究。在韩国的大街上你会发现,年过半百的大妈只要是出门也会浓妆艳抹,初中生高中生也都化妆去上学,男生也都注意服装的搭配,讲究发型的时尚。而且,韩国人每天都要洗澡换衣服,十分注重个人卫生。因此,如果去韩国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话,建议大家连续两天不要穿同样的衣服,如果连续两天穿同样的衣服韩国人会认为你前一天晚上没回家,因此没洗澡换衣服,从而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这位志愿者教师一开始算是入乡随俗了,到了韩国以后学习化妆,并且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上课时间早,想多睡一会就没化妆,造成了学生对她的误会。其实,一开始她入乡随俗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旦选择了适应对方的文化就要坚持下去。在韩国,人们认为出门化妆打扮是对其他人的一种尊重,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或者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去上班或者去赴约就应该打扮。这位志愿者教师只是明白了打扮的重要性,而没有真正了解不打扮带来的后果。建议赴韩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平时多跟韩国学生以及韩国同事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于仪表的一些观念,进而可以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如果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上课还带着帽子不要惊讶,这不是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而是因为学生没有来得及洗头发或没来得及打理头发才戴帽子的,这正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的行为。因此,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同事,上班或上课之前简单地化个妆,衣着得体大方,表现出对韩国文化的适应,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2.案例二:志愿者教师B因为下午的课提前了一个小时,所以要先去食堂吃饭。去食堂打完饭以后,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吃饭。这时正巧班上的学生在食堂看到了老师。这名学生平时性格很开朗,上课时喜欢提问,并且爱开玩笑。下午上课时,这名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个人吃饭?在韩国没有朋友吗?当时老师很尴尬,连忙解释不是这样的。事后这名志愿者教师才知道在韩国一个人吃饭的现象很少,如果一个人吃饭的话,大家会认为你的人缘不好,被其他人孤立了。韩国人喜欢集成小圈子,有很强的集体归属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其他公共场所用餐,很少看到一个人吃饭的现象。如果志愿者教师在学校里经常一个人吃饭的话,会让其他人误认为你没有朋友,和其他人相处得不好。同时,学生也会将这种疑问带到课堂上来,给老师造成困扰,使课堂气氛变得很尴尬。我认为这个时候志愿者教师B有必要跟学生解释一下这次自己吃饭的原因,并且告诉学生在中国一个人吃饭的现象很普遍,一个人吃饭并不代表这个人一定人缘不好。在让韩国学生了解中国人的习惯和想法的同时,志愿者教师B也应该入乡随俗,毕竟是身在韩国而不是中国,一举一动都可能让韩国人对自己产生误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志愿者教师B应该尽量和其他同事一起吃饭,或者适当地跟学生一起吃饭,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误会,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
3.案例三:上课时,志愿者教师C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问学生有没有看过中国电影或者听过中国歌。一个韩国学生兴奋地说他看过《不能说的秘密》,他很喜欢周杰伦的音乐。但是没过几分钟,那个学生突然对志愿者教师C说,刚才自己说错了,《不能说的秘密》是台湾的电影,周杰伦也是台湾歌手。老师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说那也是用汉语演的电影,用汉语唱的歌,再说台湾是属于中国的。在韩国,不论是新闻、报纸还是其他媒体绝大部分都宣扬台湾和中国是两个国家,因此在韩国人意识里台湾和中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所以中国人在韩国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韩国人会问你是从中国来的还是从台湾来的。中国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问题会感到很奇怪,也有的人会感到气愤,为什么问这么敏感的问题。但这也是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志愿者教师应该将中国的立场告诉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立场。志愿者教师在国外代表的是中国,一言一行都会影响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对待一些敏感问题,不能针锋相对,要明确而又和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必要的争端与纠纷。对于一些污蔑中国的虚假报道,或者是扭曲事实的言论,志愿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澄清事实,表明主张,帮助学生解除误会,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不管怎样,志愿者教师应该学会随机应变,妥善处理关于政治等一些敏感话题的事件。
4.案例四:志愿者教师D在教授入门汉语课的时候十分认真,一字一句带着学生练习发音。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读到音节“dòn馈钡氖焙颍学生都忍不住笑出来了。在教学生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时候,志愿者教师D认为单纯地学习课本里的“你好”并不具有代表性,于是又扩充了“你去哪儿啊”、“你吃饭了吗”这两句。可是没想到,在教“你吃饭了吗”的时候学生面露难色,不想开口说,在老师三番五次的领读下还是硬着头皮读了出来,好多学生读完以后又忍不住笑了。志愿者教师D问学生为什么笑,但是因为她的韩语不太好,也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笑的原因。志愿者教师D以为是自己的发音太夸张,或者自己的哪个举动不合适才引起学生发笑,觉得学生不够尊重自己,心里不是很舒服。因此下课后,她主动找学生了解情况,又跟同事说了这件事,才明白其中的缘由。其实,在韩国语里面“屎”的发音跟汉语音节“dòn馈笔分相似,还有韩国语里面的一句脏话听起来很像汉语单词“吃饭”这个词,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志愿者教师D反复强调“dòn馈闭飧鲆艚谑辈呕崛滩蛔⌒Γ在听到中国人打招呼的时候常常说“你吃饭了吗”的时候,才会不好意思开口跟老师一起读,勉强读完以后也忍不住笑了。但是因为志愿者教师D不了解韩语,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笑的原因,才导致了误会的产生。如果志愿者教师D能够多了解一些韩语知识,也许这类误会就能减少或者避免了。她课下及时找学生沟通,问清缘由,并且跟同事交流这件事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这样做不但可以及时化解矛盾,还可以对韩国的语言和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也能帮助教师今后更好地把握课堂。
三、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是规划教学内容的蓝本。跨文化交际学是新兴学科,国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如Ruben的七大交际维度理论认为交际能力是指以与具体环境中的个体的需要、能力、目标和交际期待基本一致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也要满际者自身的需要、能力、目标和交际期待。(1976)他指出了跨文化交际情境中使个体能够有效交际的七大行为要素:(1)尊重:个体显示出对他人价值和潜在价值的高度尊重。(2)互动中的姿态:交际中,以一种描述性而非评价性的态度来回应对方。(3)对知识的取向:将自身的知识与认知看作个人的知识而非四海皆准的知识。(4)移情:设身处地从对方的情况入手,考虑问题,争取达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5)角色行为:特定的群体情境中完成相关的任务与扮演相关角色。(6)互动中的管理:适当调控交际对象的互动表现。(7)对模糊性的容忍:能够适应与预期不同的模糊情况,能够对其充分容忍而不感到过分的不适。
2.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具备哪些跨文化交际能力呢?笔者从以上四个案例出发,将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韩国文化,并且能够适应韩国文化,能够入乡随俗的能力。(2)在尊重和理解韩国文化的基础上,让韩国人愿意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的能力。(3)面对敏感话题,能够随机应变,避免跟韩国人发生冲突,能表明正确的立场的能力。(4)深入了解韩国的语言文化,进行汉韩语言文化对比,的能力。(5)及时化解矛盾和误会,积极跟韩国学生或者同事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6)学会移情,换到韩国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反思自身行为的能力。(7)学会理解、包容和忍让,能够自己调整心态,调节心情的能力。
四、怎样培养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以上提出的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提出了以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以供参考:
1.任期前:(1)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需加强自身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去韩国之前就做好心理准备,知道到韩国以后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避免产生文化休克。(2)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广泛涉猎中国文化。在面对韩国学生的提问时能够应答自如,面对一些对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曲解时能够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解释。(3)通过互联网或者书籍了解韩国文化,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当代文化,都要有所掌握,也可以找机会跟在中国的韩国人多接触,对韩国人韩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4)了解时事政治,清楚中韩两国当下的外交关系。对一些政治上的敏感话题,应该了解外交部发言人的主张,在韩国如果遇到一些敏感的话题应该保持警惕,言辞要跟当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辞令保持一致。(5)赴任前应该明白各国文化虽有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应该树立双重文化意识,摒弃文化自大的思想。要有包容异国文化的心态,同时试着去了解和尊重接受韩国人的价值观。(6)在国家汉办的志愿者教师培训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学习,或者看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如何与韩国人相处。(7)可以与曾经赴韩担任过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人交流一下经验,掌握真实的一手信息,从而获得一些实用的建议。
2.任期中:(1)汉语教师志愿者赴韩以后,应该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增强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不要沉浸于“蜜月期”而忽视了这个问题。(2)遇到跨文化交际问题后,应该正视问题,不要选择逃避,也不要郁闷。应该多跟韩国有经验的教师或者同事交流,及时解决问题。(3)从身边的其他志愿者教师那里获取一些经验与教训,作为自己在韩期间的工作和生活的借鉴,并且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4)积极参加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中培训,在培训中可以积极与其他志愿者教师进行互动,了解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并且一起想办法解决。同时,也会有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讲座,可以从中受益。(5)积极跟韩国人接触,不要害怕有文化差异,只有接触以后才能深入了解,才会有真实的体会和感悟,也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3.任期后:任期结束后,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及时总结,将在韩期间遇到的各种跨文化交际问题总结出来,并总结自己解决的办法,同时对自己在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处理上做一个客观的评价。从中得知自身在哪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哪方面还需要提高,这样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时才会有所提高。
五、结语
国家汉办每年都会从高校应届毕业生或硕士在读生中选拔一批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到各国的孔子学院。这些志愿者教师大部分都没有教学经验,接触的外国人也不多。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队伍中的一支,占有重大比例。因此,培养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必要。中韩两国是近邻,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差别。希望即将赴韩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不仅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做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也能够处理好在韩期间遇到的各种跨文化交际问题,提升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希望本文能够为即将在韩国进行汉语教学的志愿者提供借鉴,帮助志愿者适应韩国的生活,促进汉语教学事业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研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潘一禾.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摘 要:教学媒介语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语言,是外语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参数。教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媒介语的态度和教学媒介语的实际使用情况折射出教师不同的教学环境观。本文对俄亥俄州立大学——四川大学“美国国务院关键语言奖学金项目”进行介绍和分析,分析志愿者对教学媒介语的态度。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学媒介语
一、引言
教学媒介语(medium of instruction)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外语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参数。教师对外语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媒介语(即使用单语教学还是双语教学)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环境观。不同的教学环境观对应使用何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持有不同的观点。
认知学派环境观重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要求发挥母语在二语或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相应的教学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课堂教学基本用母语进行。联结学派环境观侧重目的语的使用。如引入我国的听说法和交际法为代表,突出使用单语教学的思想,即要求教学中主要使用目标语,而对母语采取排斥或淡化的态度。教师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要解决语言教学观的问题,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能起的作用,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策略对学习者的影响,采取或调整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语习得不同于外语学习。那么,在这一次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四川大学“美国国务院关键语言奖学金项目”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7位志愿者对27位外国学生进行的一对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目标语和英语的态度如何?教师究竟使用何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是学习者的母语(英语)还是目的语,或是两者并用呢?从中反映志愿者具有怎样的外语教学环境观?本文将对27位志愿者在一对一辅导中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探求实际的答案。
二、研究情况
1、美国学生与志愿者对媒介语使用的态度,
通过这一次很好的机会笔者对27位志愿者和10位美国学生针对教学媒介语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志愿者普遍认为教学媒介语应尽量使用目的语,但学习者的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笔者调查了27位志愿者以及16位美国学生对不同教学媒介语的态度。结果表明:75%的学生及100%的志愿者支持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一些英语来解释难懂的概念,如词、句、语法等。在使用汉语的时间总量上,志愿者对于汉语的使用持谨慎态度,认为应尽可能少用。笔者认为成人学习者理解能力强、联想能力强,通过英汉对比可以让成人学习者意识到英汉之间的差异,从而帮助他们更自如地运用汉语。志愿者普遍认为学习者的母语(英语)在汉语课堂中的特定场合下应当使用,82.5%的美国学生表示喜欢志愿者在汉语课堂教学中使用些自己的母语,其中50%的学生愿意志愿者“有时”使用,40%的学生愿意志愿者“偶尔”使用。其中一名志愿者在辅导过程中的实证研究显示,她虽然声称在辅导中使用的是“纯汉语教学”,但是在结尾部分却指出使用汉语讲课不能绝对化,遇到汉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好还是用学习者的母语(英语)讲,如汉语专有名词、成语、俗语的讲解。在给美国学生辅导的志愿者的教学的研究中,虽然大部分师生都认为用学习者的母语(英语)辅助教学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有帮助,但师生之间的看法存在显著的差异,志愿者中赞同用学习者的母语(英语)辅助教学的比例比美国学生高出20.2个百分点。显然,志愿者比美国学生更高地估计了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对27名志愿者的教学信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同学认为教学应侧重流利性,说汉语只要师生、学生之间能听懂即可。
笔者从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的角度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介语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对27位志愿者和16位美国学生的调查表明,语码转换是对外汉语教学普遍使用的策略,他们对此均持肯定态度。虽然有30%的志愿者承认有时候因表达能力有限而使用学习者的母语(英语),但绝大部分人认为他们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把思想表达得更清楚。
由此可见,志愿者们普遍持有的观点是: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目的语,但如果使用得当,学习者的母语也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工具。学习者的母语(英语)的使用是为了帮助美国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目的语。
2、教学媒介语的实际使用情况
持联结学派环境观的学者(Ellis,1999)认为在教学中使用学习者的母语不利于目的语的习得,目的语的输入量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目的语的发展。认知学派主张外语教学中依赖和利用学习者的母语,强调外语与母语的对等比较。有关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使用学习者的母语。笔者在对西南民族大学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状况和特点进行调查时,对教学媒介语的使用情况做了重点研究。结果显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采用英汉双语进行授课,全部用汉语(2.6%)和几乎全部用汉语(24.6%)讲课的对外汉语教师加起来仅占27.2%。这一状况近年来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笔者的本科同学武征在泰国一所院校通过课堂观察发现,个别教师为求简便,在教学中直接借助于学习者的母语(泰语),甚至简单的课堂用语也使用学习者的母语(泰语)。她认为,造成教师过度使用母语的原因主要有: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较差;大班教学客观上加大了教学难度,对外汉语教师短缺使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难顾及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恰当使用。笔者在一次暑期夏令营文化课课堂作了个案研究,通过课堂录音,发现自己从上课开始到课程进行至八分钟一直用汉语讲述,当发现学生理解有困难、交流出现障碍时,笔者改用学习者母语穿插汉语和他们交谈。
由此可见,很少有教师完全使用目的语进行课堂教学,而且不同教师在目标语和母语的使用上差异较大。
三、补充
志愿者使用教学媒介语时势必会产生语码转换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对外汉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只局限于志愿者使用的媒介语中由汉语到英语的单一方向转换,即将汉语作为“主体语”英语作为“嵌入语言”,有别于一般双语语码转换包含的两种语言都可能成为主体语的双向语码转换。
英语是美国人的母语,而汉语在美国的定位是外语,换言之,美国的汉语学习者的习得语言并使用语言的环境十分有限。发展语言技能主要依靠有意识的、非自然的课堂教学,更多地是关注语言的形式和语法规则,尽量控制错误的发生。那么课堂使用目的语对学生的习得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要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熟练程度,就必须让他们接触可理解的目标语。在外语教学环境中,由于学生在课堂以外接触目标语的机会有限,目标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语言示范,它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这一次的机会使得志愿者在目的语环境中使用目的语给学生一种有效习得所学语言的环境,浓厚的目的语气氛更好地调动了美国学生学习目的语的认知心理环境因素和激发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情感因素。坚持用目的语教学,不仅有助于美国学生在辅导这个除了课堂之外主要习得目的语的环境中养成使用目的语进行焦急的潜意识和自觉习惯,也使学生在外语教学环境中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然而,外语教学中,母语是学生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母语是学习者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语言知识,它能帮助学习者梳理所获的语言输入,并使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达到最高水平。斯特恩认为教师的教学要面对语言教学的复杂性所产生的很多问题,应随教学情况、学生状况而随机应变。刘家荣和蒋宇红的课堂录音中教师之所以先采用英语授课随后交流出现障碍转为母语,原因之一是用学习者的母语表达有助于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引发学生利用旧有的知识,缓解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可理解输入的质和量,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从整体上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首先要解决语言教学观的问题。根据国内有关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媒介语的研究和分析,笔者发现,教师认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使用目的语,但学习者的母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尤其是对于初级水平的学习者。即使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学习者的母语的恰当利用仍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媒介语使用表现出教师“尽量使用目的语、适当利用母语”思想。这说明对外汉语教师在联结学派和认知学派中采取了折衷的观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使教师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环境观,也说明中国英语教学日益本土化。当然,母语和目标语应该具体怎样在课堂合理分配?怎样为“适当利用母语”?这就是语码转换的问题了。本文只是浅显地分析教学媒介语和语码转换的应用,怎样才能做到合适地应用,就需要更多的调查,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2] 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 e Acquis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 Larsen- Freeman D.& Long H.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4] Richards C.J.& Rodgers S.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5] 黄泰铨,论外语教学环境,[J],基础外语教学研究,2001年2月。
[6] 康立新,母语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一次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3月。
[7] 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2002年4月。
篇4
关键词:文化;韩国;志愿者;搭档教师
CPIK(ChineseProgramInKorea)是从2011年开始的在韩汉语教学活动,该活动的主办机构是中国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和韩国国际国立教育院,目的是解决汉语教师短缺的问题。2016年是该项目进行的第六年,也是济州岛参与该项目的第二年。自从2014年济州岛实行免签政策,中国就成为了济州岛最大的客源地,与此同时中文的学习者也开始越来越多了[1]。2015年和2016年派往济州岛的志愿者均为4名,笔者有幸作为第二批赴济州岛志愿者,于2016年3月正式上岗,任期11个月,主校济州中央女子高中,副校耽罗初中。本文以笔者在两所学校的实际教学为基础,并加之以一定的调查研究,主要分析文化教学部分存在的问题。在韩国当地,外籍教师被称为“原语民老师”,一起上课的韩国老师我们称为“搭档老师”,本文将使用这两个词语,为方便理解,在此说明。
一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在学校方面原语民老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校不够重视中文课,有些学校申请中文课只是为了能够在学校评价上加分,至于课上的怎么样,就不是很关心了。学校的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没有专门的中文教室;没有其他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课程;没有资金支持;整个学校,从学生到老师,对原语民老师的态度都是可有可无;对待汉语原语民老师和英语原语民老师截然不同的态度,等等。学校中的这种气氛极其影响原语民老师的工作情绪,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我的主校济州中央女高为例,该校与上海安亭高中签为“姐妹学校”,双方校长及教育厅相关人员会带一些学生到互相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的活动。因此许多学生也会好好学习汉语,为了能够被选为学校代表去中国参观。但是,我并没有专门的汉语教室,有些活动只能借用英语老师的教室来进行,比如中文歌比赛和汉语演讲比赛。
(二)搭档老师方面
在志愿者的工作中搭档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甚至可以说搭档老师决定了志愿者们这样在课堂中传播汉语。搭档老师的汉语水平是一个大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搭档老师汉语水平和教学水平都很高。因为汉语教师缺乏,许多老师都是刚刚毕业的新人,经验不足,还有很多汉语老师只知道书上的句子,实际交流起来很难[2]。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原语民老师主讲,搭档老师翻译也会有难度,不能准确传达含义,在讲文化时这一点尤为致命。在讲解中国文化时如果能够以老师们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加以说明自然是最好的,虽然大部分搭档老师都去过中国,但是基本上就只是北京、上海,还有的是在很多年前去的中国,那么他们对学生的讲解就是片面的,过时的。我主校的老师在最开始就表示,希望我多给学生们介绍中国的文化,所有的文化内容都是我来准备,然后把准备好的资料给她看,先让搭档了解我要讲的文化,她也会根据我的资料做一些准备。比如,我在讲“中国的交通工具”的时候提到了“巴铁”,搭档老师不知道这是什么,我简单解释了之后,搭档老师又查阅了相关新闻和资料,便于应对学生们的提问。但是,我副校的老师就不是这样想的,她觉得文化的内容由她讲比较方便,我只负责新课的部分就好了。
(三)志愿者本身
志愿者们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韩语水平不高,大部分志愿者的韩语都是在来韩国之前的培训中学习的,只能进行简单交流不能独自上课更不能独自上文化课,那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就需要搭档老师的翻译。有的搭档老师觉得麻烦,就不用原语民老师讲文化,但是搭档老师所了解的文化不一定是最新最准确的,最好还是由原语民老师讲解。由于中国本身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南方和北方的许多习惯和风俗都不一样,这就造成原语民老师文化讲解可能存在地域性,给学生和搭档老师带来以偏概全的影响。原语民老师自身的文化水平也很重要,如果老师自己对文化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那怎么教学生呢?我主校的前一任志愿者是一位四川的老师,所以我的搭档有一些知道的习俗就是这位四川的老师告诉她的,就和我这个东北的不一样。我总爱跟学生提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前任志愿者则爱提四川菜,这都是和原语民老师的地域有关的。在来韩国之前我学习了一些基础的韩语发音方面的知识,随着课程的开展我逐渐意识到不会韩语的坏处:不能随时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反馈、对搭档的依赖性太强、与办公室老师相处有困难等等。我用了一段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每天学习韩语,学生们会的汉语我一定要知道韩语怎么说,这样就可以上课提问了,也可以知道他们回答的对不对。
二针对文化教学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环境辅助文化教学
通过教室里的“中国味”来辅助教学是汉语教室最大的好处。原语民老师可以把学生们做活动的作品展示在教室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来装饰教室[3]。即使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尽量让课堂丰富起来。在所有的班级中,我的搭档老师做班主任的班级是最有中国气氛的,学生们的成绩也是最好的。她让学生们把剪纸贴到自己的柜子上,把熊猫手工都集中在一起,做成“全班福”,还有毽子可以下课玩。其他的班级虽然我不能强制大家都把剪纸贴起来,但是我会建议他们这么做,尽量不要让他们上完课就把汉语扔在脑后。
(二)发掘搭档老师潜力,激发学生能动性
有的搭档老师对中国文化就是纸上谈兵,那么我们就在教学生之前先教老师,只有在搭档老师透彻了解中国文化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文化教学。原语民老师在准备文化课时应该多找图片和视频,尤其是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比如一些自己做中国结、做中国菜的视频,旅游的照片等等。在搭档老师汉语不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韩网上找到一些韩语的解释来帮助搭档讲解。一些有系统的文化项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调查发表,这样更有助于他们理解。比如中国的饮食,可以让学生介绍一道菜,再比如中国的景区,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个景点。自己去查资料了解的东西远比老师上课讲的多,而且学生记得更牢。
(三)做一个合格的志愿者
我认为志愿者最好是能听懂所在国家的语言但是不用说出来,上课还是用汉语,可是能听懂学生的问题,也听得懂搭档老师的指示,这样配合就会默契许多。在讲文化时多查阅资料,尽量做到讲解的东西是大部分中国人都认同或者知道的,具有普遍性的。多具备一些可展示文化才艺,这样在上课时可以辅助教学,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老师自身的魅力。同时,志愿者自身的形象也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我办公室的老师曾跟我说过,他一直认为中国人都很吵,但是从认识我之后才知道原来并不是中国人都这样。这件事让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影响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所以志愿者老师们除了关注自己的教学以外还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不要做有损国格的事。与任教学校的其他老师微笑着打招呼,互相帮助,展示大国形象。
三启示及反思
(一)文化教学应该辅助语言教学
与孔院的项目不同,CPIK的项目针对的是中小学的学生,而且学生的汉语水平基本都是零基础,平时的课程还是以提高语言水平为主,不能够进行大型的专题性的文化活动,只能靠一些视频,图片和老师的讲解来让学生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文化内容和所学内容毫无关系,学生因为不了解,很容易就会失去兴趣。相反,学习了语言知识后再了解相关文化,就会使语言和文化这两部分相辅相成。比如,学习用手指比划1-10,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进一步了解中国人喜欢的数字;学习点菜后,了解中国的四大菜系;学习日期后,了解中国的节日,等等。
(二)注重文化的多样性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问过学生们一个问题: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提到了“长城、故宫、熊猫、兵马俑、饺子、京剧、功夫、旗袍”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但是只知道这些就够了吗?当然不够。中国地域广、民族多,各有特色。让学生在学习代表性文化的同时,也要带他们了解其他中华文化的精华,比如,唐诗宋词、水墨丹青、大漠戈壁、哈尔滨的冰雪世界、海南的天涯海角等等。
(三)学习韩国的讲课方式
在第二学期让学生进行中国景区介绍的时候,学生们两三个人一组,自己选择景区,自己制作PPT收集资料进行介绍。通过9个班级的介绍,我发现了一些韩国课堂的特点。首先,在PPT的制作上,制作的比较华丽,色彩鲜艳,用了大量的动画。有些学生的PPT还是有主题的,类似我们发朋友圈的方式,用一些文字配上四张图片来进行讲解,比较吸引人。还有的学生编了个故事,假装自己去了中国。第二,因为是讲解景点,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使用了谷歌或者百度的实景地图,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俯视图,可以更好的了解景点的方位。第三,用提问来吸引大家。通常在出现世界第几高、第几大这种的情况时,学生们都会采用这种“猜对有奖”的方式。比如在讲东方明珠塔是世界第几高的塔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班级都会让大家举手猜,猜对的有糖果奖励。这种方式也很适合用在一节课总结的时候,考验大家听课效果怎么样。总之,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不仅要讲授汉语知识,更要传播中国文化。希望本文能够对日后赴韩的志愿者或者在韩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娟丽.海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兰州:兰州大学,2012.
[2]韦雨卉.韩国初高中汉语合作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以首尔CPIK项目为例[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篇5
【关键词】孔子学院 文化传播 困境 应对办法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孔子学院是我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载体,这项工作在全球实施以来,有力地推进了汉语(海外称为华语)语言文化的传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惊人、规模巨大,已经成为汉语走向世界的平台,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孔子学院创建工作成绩斐然,与此同时,只注重语言教学、不传播文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国际误读与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
众所周知,美国和加拿大等一些国家陆续叫停中国孔子学院在其国家的发展,表明了这些国家对孔子学院发展事态形成的文化安全问题的担忧。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考虑,每个国家都担心孔子学院的汉语和文化传播对自己国家文化造成威胁。
第一,国家文化安全对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限制。与政府积极合作背道而驰的是2009年在雅库茨克建立的雅库茨克孔子学院建立的第二年,即2010年就被联邦安全机构关闭。理由是雅库茨克靠近北极圈,是世界上最冷的城市,冬季平均温度在摄氏零下34度。在此设立孔子学院,俄罗斯安全部门怀疑中方别有意图,有通过在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经济扩张危及国家安全的危险。
2012年新西伯利亚市检察院指控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孔子课堂未注册为非盈利组织,收取学费而不纳税。俄罗斯中央政府介入后,新西伯利亚市检察院撤诉。2015年7月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检察院又以该市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未注册为非盈利组织,没有聘请外籍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法律依据,在运营孔子学院的过程中由于单独设立了文化课,有文化宣传、文化倾销的倾向,违反俄罗斯法律(俄罗斯的法律规定,专门的文化机构一定要设置在莫斯科,如果设置在其他地区必须由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否则进行文化宣传都被视为违法),把孔子学院定性为外国人和非政府组织。“外国人”在俄语中拥有为外国间谍和情报机构从事活动的含义。该检察院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停止中国孔子学院一切活动。尽管最后在中俄两国政府的协调下孔子学院仍继续运营,但是对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活动及教师的管理更加细化和严格。之后的几个月俄罗斯境内的其他孔子学院也受到了严格的审查。
第二,学术界对中俄关系的误读影响人们对孔子学院的判断。如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样,俄罗斯学术界的有些学者对中国的飞速发展带给俄罗斯的机会不是很乐观。 Л・Малевич出版的《关注中国》一书具有代表性。①他在书中既高度赞扬了中国政治、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书中也出现了一些偏激的见解②,如“俄罗斯如今把中国看作是战略伙伴”,但是“中国还需要俄罗斯多久?”“不会很久!”,当中国“以绝对象征性的价钱‘清洗’其科学、技术成就”的时候,中国即不再需要俄罗斯。如今由于俄罗斯科研资金的短缺,“中国的‘清洗’进行得非常迅速、成功。”到时候,“俄罗斯反倒需要中国的科研技术,问题是中国愿意帮助俄罗斯吗?俄罗斯的伙伴地位还会保存吗?”“不会保存!”“因为现如今中国的外汇储备完全可以解决俄罗斯的投资需求,但是‘可以’并不代表着‘愿意’,而且中国永远也不会这样做”,“中国早已忘记苏联人民的帮助”等,也说明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存在一定的误解。
在托木斯克某大学毕业生的论文答辩现场,该院的权威教授提出“中国的企业窃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你怎么看待?”当然,学生在接受汉语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孔子学院教师的正确引导,没有受那位俄罗斯教授的影响,用我国飞船上天的先进技术是自主研制为中国进行了答辩。这名教授一直对中国持批评的态度,认为中国与俄罗斯的友好只是有利可图,中国人的善良只是表面的。这些学者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孔子学院对外宣传中国。
第三,中俄关系中的孔子学院遭遇俄罗斯公民社会的质疑。俄罗斯的大学生和普通市民对中俄关系与孔子学院也出现了一些质疑。中国有关学者在最近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阿坝坎和科麦罗沃的30名俄罗斯年轻人做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这两个城市都没有孔子学院,他们对此表示遗憾。面对经济陷入困境的俄罗斯,非常希望中俄合作,但有超过40%的青年也表示出几点担忧。
其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能源消耗减少,对俄罗斯经济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下滑,中国可能会牺牲俄罗斯的利益,去深化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二,目前中俄两国是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但针对中国租用俄罗斯土地的情况,他们更担心中国在未来的三十年将土地据为己有,“慷慨”的俄罗斯不希望阿拉斯加的历史重演;其三,根据许多俄罗斯专家的看法,中国继续把发展重点放在美国,这也影响了年轻人对中国的看法,他们关心中国是否把俄罗斯当作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希望国家层面更加努力,让中国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俄罗斯。
在俄罗斯学习汉语的大学生中大部分是对中国感兴趣的、友好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较快,从就业的角度考虑。俄罗斯大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的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一方面来源于教授的引导,另一方面来源于外文评论,因此很多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大学生对孔子学院采取低廉的学费吸引学生学习汉语,在各项文化活动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宣传展示中国文化,赠送学生书籍和礼物常持怀疑态度,甚至笔者曾经教过的一名大学生在参加汉语桥比赛时对举办方提供的路费、食宿费和教师免费两三个月的辅导都感到不能理解,引起对孔子学院动机的警觉。
孔子学院自身建设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束缚
第一,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有待提高。俄罗斯孔子学院汉语教师90%以上为汉办派遣,本土教师极为有限。随着学习汉语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的缺口巨大,国家汉办在选拔汉语教师时面临教师短缺的局面,很难兼顾汉语教学经验和外语能力。因此,十年间派遣到俄罗斯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没有明显变化,有经验的专业汉语教师外语水平不高,外语水平较高的俄语教师并不懂对外汉语教学的现象亦属正常。而志愿者教师大部分为学习俄语的本科毕业生和在读俄语研究生,即便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在读研究生也多不会俄语。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自2008年5月揭牌运营已有8个年头。期间先后由国内合作院校派出5名汉语教师(其中2名专业汉语教师,2名俄语教师,1名中文专业的行政人员)轮换在岗;14名志愿者教师(均为俄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和俄语硕士在读生)。
国内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并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情概况等课程,孔子学院总部在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前虽然对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是汉语专业知识、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汉语教学方法的融会贯通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已属不易,更难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们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成为阻碍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
第二,语言课程设置多,以文化传播内容为主课程设计少。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基本上分三种类型:一是孔子学院语言生教学,由社会各类学员组成;二是合作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按照合同规定,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应负担合作院校的一部分汉语课,即学分课;三是与孔子学院合作的中小学教学,由汉语教师或志愿者教师到中小学上课。孔子学院建立初期,设置的课型主要是汉语初、中、高级综合课。目前随着学生学习时间的延长,有些学员已经学习4~5年,学生更注重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孔子学院根据学员汉语水平和大部分学员的要求将综合课转变为听力课、听说课、口语课、商务汉语课。而文化课的开展却一直局限于书法课和中国画课等课程。从单一的综合课到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汉语技能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教师的备课量数倍增加,志愿者教师在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和阅读课之间转换,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教学质量则难以保障。而文化活动的开展,HSK考试的组织以及其他事务性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更使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们疲于应付。
第三,文化传播形式简单,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内容传播难有突破。孔子学院在俄罗斯创办十年来,尽管以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但在实际工作中既受俄罗斯法律的限制,又受孔子学院量化指标的左右,重语言教学、轻文化传播的现象较为明显,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目前俄罗斯孔子学院开展的文化活动有几种形式:一是在中国传统节日时介绍节日的来历、习俗、饮食和寓意;二是在俄罗斯节日期间孔子学院教师展示中国书法、绘画、茶道、饮食和中国结;三是邀请国内大学或艺术团体到俄罗斯孔子学院所在城市演出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戏曲,邀请中医专家讲学,以增加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每年的文化活动都有十几次之多,但是每年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受众除了俄罗斯节日期间参与的市民较多,其他活动多集中在孔子学院内部,参与活动的95%为孔子学院学生和中国留学生。目前书法、烹调、剪纸、中国结、服饰等形式的宣传,看热闹的俄罗斯人虽然很多,但是并不能达到宣传意识形态的作用,真正的儒家思想、价值观并没有传达到俄罗斯人那里。
文化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在汉语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在课文中解释传统文化习俗、思想观念并非是每一位刚刚踏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志愿者能驾驭的。比如,有些志愿者教师是学俄语的,因而每个人都有一个俄语名字,为了方便学生记忆,都让学生用俄语名字称呼自己,而学生习惯于俄罗斯文化的称呼习惯,其结果是即使学习两三年的俄罗斯学生仍然不知道中国老师姓什么,更不会叫志愿者“老师”。“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在看似简单的称呼中并未有效地传播给俄罗斯学生。
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平台传播中华文化几点建议
第一,从国家设计层面把海外孔子学院的文化授课内容做一个具体规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也是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及其深刻内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平台。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应站在国家的高度,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深层次理解文化、教育、哲学等问题,孔子学院也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文化传播上。将文化教学恰当融入到汉语教学之中。Kramsch(1993年)提出:仅仅向学生介绍文化事实是不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的,必须让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去理解和感受目的文化的特点。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达到与中国人沟通,并能探讨社会、人生,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使他们能够接受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决策。
第二,调整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战略,重新定位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工作,提高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文化传播意识。孔子学院经过11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规模,教学质量也较初期有较大提高。因此,应充分考虑国际社会因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迅速崛起引起的对文化入侵的担忧,并从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人才短缺的实际出发,控制各国孔子学院发展数量,培养汉语教师文化传播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适时调整文化传播战略,使汉语教学为文化传播服务,并逐步提高文化传播层次。
第三,尽快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互联网+孔子学院”,扩大中华文化传播受众范围。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以文化输出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利器。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动画产业以及英法德等国的文化理念等影响着各国民众的生活。即便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2014年克里米亚战争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俄罗斯影院里放映的一半以上也都是美国大片。俄罗斯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自苏联解体以来经历了政治和经济的转型,民众渴望在社会各个方面得到发展。中国自2008年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想要了解中国,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现状。因此,孔子学院应从自身肩负的使命出发,在汉语教师短缺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网络孔子学院补充课堂汉语教学的不足。网络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主,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达到提高汉语水平的目的。数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40万学生。由此可见,扩大网络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内容将在客观上扩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是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下载中央电视台近年录制的,展现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人物故事以及美食美材带给中国人生活快乐的大型系列片《走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等,在孔子学院定期播放让更多的市民和学生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贴近中国人的感情;孔子学院在建立之初,国家汉办都为其配置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孔子学院应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设施服务于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每个孔子学院也都创建了自己的网页,每年有一定的维护资金。那么孔子学院也有义务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上传我国一些经典电影和电视剧,让孔子学院的学生和喜欢网络的大中学生观看。
第四,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国内媒体对孔子学院的误读舆论。孔子学院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既然已经实施,就不应再有对此国家战略质疑之声。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严格规范媒体对孔子学院的负面报道,无论是从学术探讨的角度还是实际报道的途径,都要维护这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举措,避免对孔子学院的不同声音被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某些国家利用,授人以柄,成为某些国家攻击我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佐证。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理研究,科学规范媒体报道中“汉语”、“汉学”以及“国学”等用语的使用语境和引发的影响,不给国际上以“中国以汉族独尊”的国家民族主义倾向,避免“国学”带来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入侵误解,和使用“汉学”(汉学由于与满学、藏学、蒙学等为并列的学术概念)引发的学术文化疆域问题,应该顺应国际大势和海外华人已经形成的中国文化认同用语,对应华人说华语传承中华文化。
(作者分别为沈阳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注释】
①[俄]И・Малевич.,《关注中国》,莫斯科“АСТ”出版社,2001年。
篇6
关键字:泰国 职业学院 学习现状 汉语教学
一、泰国职业学院的发展情况
泰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正因此,泰国的职业学院办学条件比较优越、教学设备等比较完备。泰国目前共有192所职业学院开设了汉语课,其中学习汉语的人数为1.83万。
二、职业学院学生的特点
泰国的学生大部分都活泼好动,性格温和。喜欢动手制作手工,热爱参加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具有极高的想象力。
泰国的学生课堂表现和中国的学生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笔者通过访谈其他的志愿者教师,发现大部分的泰国职业学院的学生比较懒散,不太喜欢学习,上课迟到、旷课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教师所留的作业,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课下完成。但是他们喜欢动手制作,如果教师将作业以动手制作的方式留给他们时,他们课下会很认真地对待。很多时候,他们交的“作品”让老师不由得感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还有一个特点,这一点和泰国全民特点很吻合。他们很喜欢微笑,上课时,答对问题会微笑,答错问题也会笑。课下见到老师,都会微笑着和老师主动问好。
三、学生学习汉语现状
泰国职业学院的汉语课大部分为选修课,每周的上课时间为两小时,大部分学校都是将两小时的汉语课设为一节课,也就是每周一节汉语课。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学生的汉语知识量并不多。学生的汉语课大部分都是汉语基础。由于汉语课为每周一次课,学生在上下一节汉语课的时候就会将上次课所学习的内容忘记了。笔者在所教的职业学院一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9名学生做汉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
根据上表,从经常使用某一学习策略的角度来看,学生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排列顺序为:元认知策略(42.23% )> 情感策略(36.78% )> 认知策略(23.93% )> 社会策略(23.39% )> 补偿策略(17.37% )> 记忆策略(15.25% )。这一调查结果与学生平时上课的状态是相吻合的。泰国学生比较常使用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但学生最不常使用的是记忆策略。学生们课下几乎不会复习所学过的内容,这一现象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记忆策略的使用。从整体上来说,学生并不经常使用学习策略。
四、汉语教学现状
泰国的职业学院中,汉语课一般为选修课,但也有少数学校要求将汉语课设置为必修课。课时方面,大部分学校为每周两节课,每节课为50分钟。少数学校有的班级每周汉语课的课时为4小时。也有一些学校的汉语课为每周一节课,即 50分钟。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学校都只是基础汉语。但少数学校将汉语课设置为初、中、高级。笔者调查了15所泰国职业学院的汉语教师。其中私立为2 所,公立为13 所。他们中,有 1 所学校有泰籍的汉语教师,其他学校的汉语教师均为中国人,而且是中国政府派来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汉语教材也不固定,根据笔者的访谈,以上学校中,大部分都没有固定教材,学校让老师自行编教材或找教学资料。
五、促进汉语教学的建议
1.选择最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汉语教材。目前在泰国的学校有一些汉办赠送的汉语教材,如:快乐汉语、跟我学汉语、体验汉语、美猴王汉语等。根据笔者的调查,前三个教材大部分学校都有,但是美猴王汉语很多学校目前还没有。值得一提的是,美猴王汉语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书中配有大量的插图,丛书还配有卡片本。笔者在教学的最初两个月就是使用这本教材及配套的卡片本。学生非常喜欢这本教材,因为卡片本每个汉语单词都配有相应的图片,学生很容易理解。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职业学院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4-16岁,他们活泼好动,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尽可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引起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PPT教学,但通过笔者的调查,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师,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只有一间,所以无法满足汉语教师每节课都用PPT教学的要求,这时,汉语教室可以通过做单词卡片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汉语单词。汉语教师也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些教具,比如讲到时间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一个钟表,教师自制教具可以让学生有新奇感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3.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泰国的学生对于汉语还是非常好奇的,笔者曾在所赴任的学校抽取了59名学生做有关学习策略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尤其是对于汉语这样一门比较生疏的语言,他们不知该如何学习。这时,就需要汉语老师向他们灌输学习汉语的方法,引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4.积极组织汉语课外活动。泰国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汉语老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多组织一些汉语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又能增长学生们的汉语知识。组织汉语活动的时间可以灵活处理,如果汉语课上学生表现的不积极,有点厌学的时候,汉语教师可以考虑将课程改为教学生剪纸。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做一周的汉语夏令营,利用这段集中学习的时间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中国文化的东西,如剪纸、京剧脸谱、打快板、打太极拳、包饺子等活动。
汉语教学在泰国正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汉语志愿者加入到泰国汉语教师的行列。笔者通过自己在泰国一所职业学院十个月的汉语教学,了解了一点有关泰国职业学院的情况及职业学院学生汉语学习的现状,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浅薄的建议,希望对泰国的汉语教学,特别是职业学院的汉语教学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泰国;华文民校;汉语教育;汉语教学;汉语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9-0062-04
[作者简介]刘惠(1971―),女,辽宁本溪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贺月婷(1987―),女,广西龙胜人,硕士,泰国东北部四色菊府甘平埠侨南学校汉语教师。
前言
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泰国是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汉语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2005年,泰国教育部考虑到汉语教育对泰国各方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制订了《促进汉语教学,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规划》的五年计划,将推广汉语教学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同时,教育部还制订了泰国公立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从政策上保障汉语教学的顺利推进。2006年,泰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泰国东北部的孔敬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之后的几年里,泰国先后成立了孔子学院13所,孔子课堂11所,成为亚洲拥有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与泰国在汉语教育事业上的合作。自2003年以来,中国国家汉办先后派出11批、近6500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前往泰国任教,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泰国汉语教育的发展。截至2012年5月,由中国国家汉办派出,现在泰国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多达1200余人。但泰国教育部仍表示本国汉语教师供不应求,希望中国国家汉办能加大派遣力度,增派500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赴泰,争取2013年在泰国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达到1700名。
泰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虽然20世纪90年代之后,泰国不少公立学校、国际学校、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争相开设汉语课程,但华文教育的主要阵营仍然集中在各所华文民校。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初,全暹罗(泰国旧称)已有华文民校99间。泰国按行政区划分为中部、南部、北部、东北部、东部五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开设若干所具有区域特色的华文民校。泰国东北部的华文民校大多建于20世纪40年代,侨南学校(Kiawnum School)即是其中之一。侨南学校从最初的纯汉语教学发展到现在的“三语”(泰语、汉语和英语)教学,从最初的几十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1700多名学生,从只有1名汉语教师发展到如今有12名汉语教师,其间经过坎坷的办学历程,从侧面反映出汉语教学在泰国华文民校的艰难发展及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泰国东北部华文民校的共同特点。因此,选择侨南学校作为研究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便于将来与其他区域的华文民校作对比研究,通过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泰国汉语教育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研究泰国汉语教育的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层出不穷。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归纳,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地阐述泰国整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汉语教育现状。这类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泰国北部地区高校汉语教学现状及质量控制研究》(郝琳琳,2011)、《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王宇轩,2008)、《泰国华文教育若干问题管窥》(尉万传,2007)、《泰国南部汉语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严钰,2007)、《泰国高校泰籍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学现状》(〔泰〕黄汉坤,2005)。另一类是以泰国某个具体的地区或学校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泰国的汉语教学现状。这类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泰国乌汶大学汉语教学现状与思考》(〔泰〕曾金枝,2011)、《泰国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泰国庄他武里府他迈中学为例》(范亮,2011)、《泰国汉语本土教师培训的实证研究――以曼谷市教育局汉语教师培训为例》(朱华,等,2010)。
由此可见,自2005年泰国实行《促进汉语教学,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规划》的五年计划,开始大力推广汉语教学以来,研究泰国汉语教学的著述日渐丰富,基本涵盖了汉语教学发展策略、汉语本体知识、汉语教学法、汉语教学课堂管理、汉语教材等各个方面。但是,泰国东北部相较于其他区域而言,地理位置偏远,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汉语教学发展缓慢,研究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文献也相对匮乏。为提高泰国汉语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必要对泰国东北部的华文教育发展史进行梳理,分析、思考当地华文民校的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积极、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一、四色菊府及乌吞蓬披赛县的汉语教学概况
位于泰国东北部的四色菊府,北接泰国乌汶府、黎府、益梭通府,南邻柬埔寨,东连乌汶府,西毗素辇府,总面积约为8840平方公里,距首都曼谷约571公里。泰国东北部土壤贫瘠,降水稀少,农业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89.1%,是泰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在泰国《地区开发第五个发展规划》中,东北部的城市发展被划分为六个等次,四色菊府位列第三等,下属的乌吞蓬披赛县(UthumphonPhisai)则被列为农村开发部分,由此可见,四色菊府的经济发展状况处于低等水平。由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四色菊府的汉语教育发展缓慢,远不及附近的乌汶府、呵叻府、孔敬府这些一、二等城市的教育水平。四色菊府共有小学185所,中学23所,所有学校都开设中文课,但均同韩语、日语等并列为选修课;四色菊府有3所大学,分别为Chalermkanchana university、SisaketCampus和四色菊皇家大学,后两所大学设有中文专业。
乌吞蓬披赛县为四色菊府下属的22个县之一,共有小学48所,中小学(包括小学和初中)13所。这61所学校中只有3所开设中文课,分别是:Kiawnum School(侨南学校)、Nondang Nonmuang School和Fapha School。侨南学校是这3所学校中唯一的华文民校,是由本地侨商成立的教育慈善机构,受政府教育部资助。
泰国现存在汉语教学规模和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经济等原因造成的。但如何改善泰国东北部这一相对落后地区的华文民校的汉语教学状况,促进东北部各地区汉语教学均衡发展,需要汉语教育界人士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进行自觉独立的思考。
二、侨南学校及其汉语教学现状
(一)侨南学校概况
侨南学校位于泰国东北部四色菊府乌吞蓬披赛县甘平埠,原名“培新学校”,1947年重建并更名为“侨南学校”。该校是本地侨商为让子弟能够接受华文教育而集资建立的“教育慈善机构”,也是泰国教育部资助的华文民校。2004年,该校学生人数还不足200人;到2006年,上升至400人左右;到2008年上升至接近800人。几乎每两年,学生人数就增加一倍(见图1)。截至2013年,学校共有教师72人,其中中文教师12人;学生1717人,其中幼儿园417人,小学909人,初中391人。
(二)生源以及师资力量
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附近的农村地区,极个别学生来自四色菊府。有95%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其中,少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少部分学生患有先天性疾病。政府若不提供义务教育,这些家庭基本无力供其子弟上学。学校现有华裔学生人数少于5人,学生入学前的汉语水平几乎为零基础。在侨南学校成立之初,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华侨资助,学校所有课程均使用汉语授课,并且教授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科目,是名副其实的华文学校。现侨南学校受泰国政府教育部资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泰国文化教育为主导,实行泰语、汉语和英语并行的“三语”教育,汉语已丧失原有的主体地位。尽管中文仍然是学校的必修科目,但实质上并不影响学生升学。
侨南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开设中文课,由中文教师任教。以前由于学生人数太少,对中文教师的需求并不大,执教教师多为泰国本土的汉语教师;但随着侨南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校对中文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2007年,学校聘请中国潮汕人士郑卫强先生为中文校长,以加强学校的汉语教学管理工作。同年,中国国家汉办派遣1名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下文简称“汉办教师”)前来支教,开启了侨南学校汉语教学的新面貌。此后,侨南学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从未间断,汉办教师在中文教师队伍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见图2)。
由上图可见,侨南学校中文师资的中坚力量是汉办教师和泰国本土汉语教师,侨办教师则是近两年才开始加入的新生力量。本土教师的数量呈现出逐年稳定增长的势头,汉办教师总数增加,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侨南学校汉语教师人数在2012年达到新高,这从侧面反应学校汉语教师的需求逐年扩大。据了解,侨南学校在2013年将有2名汉办教师离任,学校决定再申请增加侨办教师1名。预计2013年侨南学校将有本土汉语教师4名,汉办留任教师2名,侨办教师4名。
(三)汉语课程设置情况
侨南学校汉语课程的设置每年会随着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的变化而调整。校董会的原意是要保证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周上5节汉语课,但由于学生人数和汉语教师人数不断变化,除小学一、二年级能保证每周5节汉语课之外,其他年级目前基本稳定在每周3节,小学和初中每节课50分钟,幼儿园每节课40分钟。由于学校汉语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明确的分类要求,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标准,汉语课程的教授长年处于衔接不良的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螺旋渐进式体系。
(四)教材使用情况
多年来,侨南学校汉语教材的选用全凭教师根据个人的意愿和喜好自行选择。迄今为止,由中国国家汉办赠送以及汉办教师自购的教材有:中国国家汉办规划教材《体验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汉语乐园》《开开汉语》《成长汉语》,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汉语》《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乘风汉语》,商务印书馆的《世界少儿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这些教材均为汉泰对照版。侨南学校历届汉语教师较常用的教材有:《体验汉语》《开开汉语》《汉语乐园》《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
侨南学校虽然拥有的教材种类多样,但是种类繁杂,缺乏针对性,而且大部分教材数量不足,无法保证学生人手一本,只能作为参考教材。2008年,侨南学校中文教研室拟定全校汉语教学统一使用汉办教材《体验汉语》新版。《体验汉语》是一套注重听说能力的教材,配有汉字部件教学,课堂练习部分生动有趣,较受学生欢迎。但因为侨南学校购书数量不足及其他各种原因,目前为止仍无法真正做到统一使用《体验汉语》,教师们依旧各自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教材,或者使用自编教材,导致学生长期处于上课“无本可依”的状态。
(五)中国文化活动与交流情况
侨南学校极少正式开展专题性的中文活动,唯一一次大型中文活动在2010年举行。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张志宏邀请了八九个在曼谷的台湾中文教师来校,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文夏令营活动,以集体授课的形式为主,辅以中文游戏和问答,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以往汉办教师和侨办教师很少单独开展中文活动,他们一般只在泰国的节日活动(例如儿童节)来临之际,跟随全校的泰国文化活动开展一些小型活动,如展板展示、游戏互动等。而在2013年新春佳节之际,全体中文教师(12人)组织策划了侨南学校历史上第一台由中国教师主办的春节联欢汇演。整台汇演由中文教师和所教授的学生联袂出演,共有12个节目,包括歌舞、太极、书画、饮食、走秀等多种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全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今后学校举办中国文化活动开了个好头。
此外,侨南学校每年都会有少数人参加个体文化交流活动。例如:2011年国务院侨办文化司主办、泰国华文教师工会协办的“海外华校校董、校长访华”活动,在六十二周年国庆之际,邀请本校17位教师到中国北京、山东等地进行文化考察,参观教育学院,听取文化讲座。再如:由侨办组织赞助的中国“寻根之旅”,自开办以来,基本每年都会分配一至两个名额给侨南学校的学生。参加这个活动需要24000铢的费用,一般由学校出资12000铢,学生自费12000铢,只有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六)中文竞赛的参加和举办情况
2009年正式开办的“东北部华文民校中文学术比赛”,每年举行一届,从未中断。这个比赛主要包括演讲、讲故事、唱歌、舞蹈、抄写、朗读等项目。每次比赛,东北部各所华文民校都会积极参与,侨南学校也不例外。此外,侨南学校参与得较多的汉语比赛还有:四色菊府皇家大学中文知识竞赛、曼谷中华会馆中小学生汉语比赛、曼谷全国学科竞赛等。但是根据历年的赛事纪录,侨南学校参加次数和获奖次数最多的是每年由东北部各类学校承办的“东北部华文民校中文学术比赛”,学校在这个比赛中获得的奖项约占获奖记录的90%;而且就参赛获奖者的名单来看,参赛者一般都有固定的人选,这些人通常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去参加各种中文比赛,直至毕业离校。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侨南学校只承办过一些区内的小型比赛,相当于区内的选拔赛,尚无实力承办大型的中文比赛。
篇8
关键词:孔子学院;俄罗斯;高校;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3-0049-04
孔子学院既是语言文化交流的平台,又是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同时,孔子学院也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该机构面向世界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内容包括: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有关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的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等。
据来自国家汉办的消息,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截至2008年1月,全球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已有227所,分布在6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国情不同,尽管有着共同的宗旨和使命,俄罗斯的孔子学院在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具体情况和问题仍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马来西亚有华裔2500万人,虽只占全国人口的26%,其资产却占全国65%以上。该国华人的华文教育历经风雨已成规模,孔子学院自然可以成为其坚实基础和中坚力量。而中俄两国关系则处于相对复杂的状态,因此,在俄罗斯建立孔子学院,须克服的困难也较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孔子学院的建设,必将推进中俄友谊,增进中俄人民相互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一、俄罗斯孔子学院现状
目前,俄罗斯已经建立的孔子学院共12所,分别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喀山大学孔子学院、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莫斯科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乌拉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此外还有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孔子课堂等3所孔子课堂。可以说,这12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课堂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国际汉语推广工作在俄罗斯的成绩,但是从区域分布来看,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热潮在俄罗斯的整体需求。从目前开办的孔子学院分布来看,远东地区2所、中部及西伯利亚地区4所、欧洲部分6所。对于一个国土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13个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国家来说,这12所孔子学院还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从汉语学习的狂热程度来看,以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更为突出。日益增长的中俄边贸活动和旅游业,凸显出俄罗斯汉语人才的短缺。据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反馈的信息,在开办的第一期汉语学习班的60名学员中,有一半以上为从事中俄边贸活动和导游工作的人士。由此可见,孔子学院的建设仍是任重而道远。
二、俄罗斯高校汉语教学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师资缺口巨大
目前在俄罗斯的国立大学中,开设汉语专业课程的仅有不到20所,多数高校是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多数是由于高校缺乏足够的汉语教师导致的。据国家汉办派遣到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反馈回来的信息,该校由于有了国家汉办派遣的志愿者教师才于2007年9月开设汉语专业,并且此前没有会汉语的俄罗斯教师授课,完全依靠学生自学。由于课程开设相对较晚,该校所有选择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俄罗斯学生都要进行汉语测试,只有具备一定汉语自学基础的学生才能选修汉语。由于只有一名教师,所以每学年只有20名学生可以选择汉语为第二外语,而每年有近600名学生报名,竞争比例为1:30。除此之外,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最早开设汉语专业的远东国立大学,目前为止,也只有不到20名专职汉语教师。他们承担1-5年级和研究生3个年级的近700名汉语专业学生和近300名汉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其日工作量相当于国内教师的2倍。
据国家汉办预测,到2010年,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而全球汉语教师缺口超过400万。2006年,国家汉办等部门向80个国家高校包括孔子学院在内派出教师1004人,是2005年派出人数的3倍多;向34个国家派出志愿者教师1050人,是2005年的1.5倍;培训国外汉语教师15896人次,比2005年增长了50%;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在12所高校试点招生300人;出台“超常规”培训计划,着手制定国际汉语教师新标准。
填补教师缺口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几年前,国家汉办公派到国外的汉语教师只有六七十人,现在已经增加到两千多人,然而,比起国际汉语热对教师的巨大需求,缺口仍然很大。
(二)教材陈旧,有相当部分为台湾教材
如果我们走进俄罗斯高校的图书馆或者资料室,就不难发现,目前俄罗斯绝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仍然为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汉语学家编写的教材。姑且不谈教材涉及的语法内容,单单从教材编写的年份来看,很多内容还停留在80年代,诸如“公社”、“生产队”和“游击队”这样的词汇,依然是现今广大俄罗斯学习汉语的学生须背诵的。翻开汉语课本,我们依然会看到“我们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工作”这样的例句。
除此之外,俄罗斯很多开设汉语课的高校在大量使用台湾提供的教材。正因为教材短缺,才使台湾的教材在俄罗斯高校很流行,受到很多汉语教师和学习汉语的学生的欢迎。众所周知,台湾的教材都使用繁体字,这就与我国汉语推广工作中大力推进写简体字、说普通话的目标背道而驰。并且,有些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这样更加大了汉语国际推广的难度。倘若这样的教材在俄罗斯学生中使用五年,我们再建设多少所孔子学院也很难彻底纠正这些人的意识。在访问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的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汉语系的时候,笔者有幸参观了它的资料室,令笔者瞠目的是,系主任给我们展示的是两本1989年和1993年出版的《实用汉语教程》和一本台湾编写的《汉语语法》,这三本书就是现在该校汉语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课课本。面对这样的情景和系主任渴望教材的眼神,真的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三)硬件条件亟待补充
除了师资和教材缺口以外,俄罗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用于汉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当落
后。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了相当巨大的经济冲击,到目前俄罗斯经济整体形势仍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巨大开支。虽然俄罗斯90%的大学为国立大学,但是其经费主要靠学校自筹。因此,相对注重理工科建设的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必然要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首先满足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用于语言类专业数学的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厅和现代计算机教室等配置的落后就可想而知了。
2000年,我国政府在远东国立大学设立了汉语中心,由我国教育部全额资助建设了两个共计八十余平方米的多媒体语音室。在这里先后举办了六次HSK汉语水平考试等国家级考试,参加考试的大多数学生没有使用过这样的多媒体教室,考试前主考教师都要作详细的说明学生才能使用。由此可见俄罗斯高校在汉语教学方面硬件条件的落后。
三、俄罗斯孔子学院今后应发挥的作用
上述俄罗斯高校在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遇到的困难,给孔子学院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06年底对全球40所孔子学院所作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孔子学院平均运行时间不到半年,但已开设汉语课程300多门,开班人数达1.3万人次,课时总数达1.67万,相当于每所学院60人连续半年每周上课10学时;同时,举办了文化、经贸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参与者达22万余人次。特别是在已经成立的俄罗斯孔子学院中,通过汉办赠书、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教师、汉语教室和办公场所改扩建等,使俄方直接受益达120余万美元。
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自开课以来,来自黑龙江大学的教师每周向学生们讲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他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请中医专家讲授中医理论课,请华人书法家现场书写演示中国书法,观摩中国电影,开设太极拳讲座,等等。久而久之,中国灯笼、中国结、长城和天坛等成了学生们熟悉的事物。与在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一样,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学生们的日常学习中,展示了独特的魅力,慢慢地浸润他们的心灵。
除了满足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和学习汉语的学生的需求之外,俄罗斯的孔子学院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一)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培训当地师资,且多种形式相结合
目前,国内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仅有3000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计6000人。与教师数量缺口问题同时存在的是教学方法问题。据反映,尽管绝大多数对外汉语教师的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丰富,也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如何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年龄、不同层次需求的外国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经验还比较欠缺。能够像孔子那样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许多对外汉语教师目前的新追求。
解决师资问题的首选办法应该是利用孔子学院这一有利平台培训当地优秀的汉语教师,当地事情当地解决。一所孔子学院一般可以涵盖周边三四个大城市。孔子学院的师资由承办院校培训。孔子学院现有的国家公派教师可为有需求的高校开办汉语教师培训班,利用暑期俄假期较长的有利条件,一年开办两期,每期两个月。这样,一年就可以基本缓解师资压力,两三年就可以全面提升汉语教师的水平。
用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对孔子学院进行必要的补充,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另一途径。以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自2005年起,它每年向国家汉办申请志愿者教师三名,让他们分别承担该校汉语系汉语课程和孔子学院汉语培训班(4个班共60人)的教学任务。虽然志愿者教师缺少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年轻、有活力、肯吃苦,经过出国前的集中培训,完全可以胜任在俄罗斯的汉语教学工作。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三名志愿者教师分别承担听力、口语和汉字课,每周14学时,他们成为孔子学院教学的中坚力量。这种做法比个别孔子学院聘任社会上的中国人任教,无论是学术性还是规范性都要强很多。“是个中国人就能上讲台教汉语”,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通过孔子学院这样的正规渠道引进师资才是正道。
(二)规范汉语教材的使用,大力推广对俄汉语教材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指出,今后教材编写要坚持贴近外国人的思想、贴近外国人的习惯、贴近外国人的生活的原则,目前中国正采取向外招标、中外合编的办法,加紧编撰国别教材,增加多媒体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建设方面,根据国务委员陈至立的有关指示,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成功编写了《汉语900句》,并实现了编写、出版及发行一条龙;与国外出版公司签署了14个语种的翻译协议;与国务院侨办合作改编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和《中国文化常识》,并将其翻译成英、法、西、德、日、韩、俄、阿、泰等九种语言;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全年共向85个国家的839个单位赠送59万册图书;组织了首次国际汉语教材评选。
以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自2006年12月正式运营以来,它接受汉办赠书二百余册,通过中方项目承办单位黑龙江大学购买《汉语教程》、《汉语听力教程》、《汉字读写练习》、《汉语会话301句》(俄文注释)等教材五百余册。在俄罗斯孔子学院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现在使用的国家汉办推荐的汉语教材内容很新、知识点很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教材和教师是孔子学院发展的“瓶颈”。目前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鼓舞,但与全球强劲的汉语学习需求相比,孔子学院供不应求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开始显现,对外汉语教学思路亟待扭转。孔子学院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对俄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工作。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的专家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与远东国立大学的汉语专家们合作编写了第一套对俄汉语系列教材《汉语新目标》和《汉语新起点》共21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汉语教材没有针对俄语国家这一空白。当然,孔子学院要推进汉语走向国际化,仅靠一两套对俄汉语教材还是远远不够的。
四、俄罗斯孔子学院的运营展望
《孔子学院章程》明确指出,“孔子学院系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的运营经费由中外双方共同筹措,最终将通过孔子学院项目的实施和授课收入实现自负盈亏”。那么,俄罗斯孔子学院在现今的俄罗斯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下能否实现自负盈亏呢?我们简单算一笔账。
以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中方一次性投入10万美元作为开设孔子学院的启动经费,加上外方大学的部分经费投入,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学院必需的校舍装修和改扩建工程、购买办公设备等支出(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目前使用面积206平方米,包括两个教室、两个办公室和一个多媒体大教室)。2007年9月,孔子学院开课,共开设四个学习班,月收入约为20万卢布,相当于8000多美元;按照每年招收四个学习班、每个学习班学习两期共八个月来计算,一年的收入约为7万美元。除去用于教师讲课费和税费等日常的支出,一年可净收入5万美元。这样一来,中方只要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每年追加3万美元左右的经费用于鼓励开设相关项目,就基本能够保证孔子学院的正常运营。五年间中方投入25万美元,俄方收入也大约是25万美元,所以基本上五年以后中方就不必再进行资金投入,俄罗斯的孔子学院也能够正常运营,实现自负盈亏了。
篇9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汉语热”逐渐席卷世界各国,因此,分析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做好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是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大量的网络互动式资源
在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的今天,平面展示资源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充分调动人与人、人与学习内容之间互动的资源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以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活动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最大优点就是突破时空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但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与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汉语教学网络课程都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网络课程是一个综合体,不仅需要一个资源完善的学习系统,还需要包括灵活多样的人机互动练习和丰富的反馈信息,但是许多网络课程以填空、判断对错的平面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无法达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而降低汉语国际教学质量。
2.缺乏针对性
“为谁而做”是开发者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的前提,但是,开发过程中,许多开发者往往忽视受教者的地位,使得网络资源缺乏针对性,削弱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汉语时,根据汉语教材的分类,汉语学习资源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学习层次、不同课型、不同教学时间、不同要素等问题。在网络上的汉语学习资源主要针对非学历生、低水平等学生,而且,很多汉语网络课程,主要针对固定教材的使用者,无法为国外学生提供有用的教材,进而给国外使用者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
3.系统性不强
目前,国际汉语教学资源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材繁杂,缺乏系统性。虽然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某个主题,就会出现许多相关条目,但是,很少能直接用于教学、学生和教师。同时,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许多汉语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例如,在文化资源方面,虽然有汉语学习资源、教学共用资源、教师发展资源等内容,但是,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不强,内容主要以中国的物质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民俗为主,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民族风俗、饮食习惯、传统艺术等,很少涉及中国深层的传统思想精髓、制度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等。另外,很多文化网站都是国学网站,虽然可以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但是缺乏操作性,无法广泛地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增加了国外学习者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国外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降低了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合理引导网络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汉语国际的推广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国家应该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汉语的影响力。国家可以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工作者主动开发优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有规模的中介语语料库,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2.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的迅捷性、开放性,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目标,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网站,开发、研制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教材、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需求,合理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网站,集中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网站的影响力,扩大汉语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3.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教学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地域性的差异,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强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发达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全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健全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分布零散地区,在一个中心教学点,设立孔子课堂,通过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电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让志愿者利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开展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扩大汉语影响力,提高汉语影响力。
4.构建良好的汉语网络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应该构建良好的汉语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媒介的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体系,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工作者和汉语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应该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质性的网站,大力研发汉语教学教材,积极培育汉语教学机构,打造良好的汉语教学机构、考试和教学方法品牌;大力引进世界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断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扩大汉语的影响。另外,要加强汉语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完整的汉语资源库,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5.建立强大的汉语教师队伍。
汉语教师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应该大力培养汉语教师,建立强大的汉语教师队伍,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国家可以根据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汉语教师的聘用和认证条件,明确限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教育能力、身体健康素质和教育知识等。采用中外合作的方式,加强对汉语教师的培养,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汉语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选拔和派遣工作,明确国际汉语公派教师的基本条件,开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解决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设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6.合理编制对外汉语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应该合理编制对外汉语教材,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制定不同的教材,出版通用性和专科辅导性的教材,利用英文、德文、泰文等多种语言注释,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母语学习者的需要[5]。同时,重点研究教材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教材编写的理论水平,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结合时展形势,合理选择话题,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注重构建汉语教材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形成良好的供应系统,满足各类人群、不同层次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展现汉语文化的魅力,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熊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赖宁超.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10
一.把英语作为课堂教师用语
不少志愿者在课余拼命学习英语,力求达到英语授课。原因是学生基础差,听不懂汉语。殊不知,在英语国家,即使刚小学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非英语国家大学生。不少汉语教师用英语讲课不仅没有赢得学生的喝彩,反而惹得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不地道的发音、口语错误、朗读节奏错误等都让学生很好奇,以至于有些课堂出现全班学生异口同声教教师英文口语的现象。
二.课堂授课沿用语文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
不少教师仍把课堂重心倾向于“语文”而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是去教授“语言”,无法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无法准确定位。导致教师精心上课、学生不知所云的情形。殊不知,对外汉语教学是多方面因素的组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仍占重要地位。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思维,但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有很大成分。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因为是后天学习,海外学生无法达到国内同龄人的水平,照搬国内的教法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堂管理没有尊重文化差异
不少汉语教师反映海外学生不好管,课堂很乱。笔者曾见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把书本一摔,愤然离去,全然不顾学生还在教室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吵闹声太大,几次大声制止不见效果。殊不知,海外学生和中国教师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教师和学生都是遵循自己的文化背景来上课,各自都认为是对的,这就导致了冲突。
以上误区为教学带来了诸多障碍,如何走出困境?具体措施如下:
1、创设全汉语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汉语意识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教师尽量在课堂上保持全汉语教学,除个别汉字和词语需要英文翻译才能让学生听懂之外,其他情况下,教师要尽量利用一切可能为学生创设汉语情境,有意识地养成学生说汉语的习惯。比如在课间用汉语和学生聊天,借助华语周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中国人物,并用汉语进行讲解,在饮食节上让华人学生自制中国食品,要求用汉语吆喝义卖等。使得汉语融入学生生活,中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并存。
2、抓住语言教学特点,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效率
一般而言,语文教育指的是一语双文的学习,即语言、文章、文学,也就是口语和书语、文章和文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对学生汉语基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培养和熏陶。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其内容涵盖文字形态、语音、语汇、语法、听解、会话、阅读与写作等。语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所教的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
比如菲律宾汉语课本第16册《可爱的大熊猫》有这样一段话,“大熊猫常常爬到高高的树上去睡觉,防止别的动物惊醒它的美梦。大熊猫一般不袭击其他的动物,而当它遇到其他野兽袭击时,总是坚决还击。”在进行这一段内容提问时,我们要避免出现这样的语文式教学的问句:“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如果这样提问,学生一般是茫然不知所措。应该这样:“大熊猫为什么常常爬到高高的树上去睡觉?”“大熊猫在遇到其他野兽袭击时会怎样?”既降低了难度,也符合语言教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