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创造范文

时间:2023-04-09 01:4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现与创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现与创造

篇1

关键词:发现;交流;创造

在小学美术课上,美术作业的绘画步骤都是先勾线后填色,除了工具有些差别之外学生从来就一直用同样方法重复不同的作业。能否在绘画步骤过程有些新发现和创新呢?

笔者在三年级教《动物明星》这一课中进行了一次教学设计尝试:提供学生发现和想象创造的平台,并且结合小班小组合作交流的特点进行造型的想象活动设计。

一、示范引导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教师选择了一种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先由里向外旋转涂了一个大椭圆形,接着进行添画,在添画每一步的同时询问学生你想到了哪种动物?学生从一开始说:乌龟、猪、河马,到最后教师完成,学生才确定说是大象。整个示范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想象、思维的过程。演示完成并提问:通过老师的演示,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老师是先涂一个形状,但不知道画的是什么,随着添画的过程,我们猜了几种动物,最后老师添加完整我们确定是大象;老师今天画大象的方法是先用色彩涂形状,再勾出外形,和以往我们的绘画步骤是相反的。

学生整个观看教师掩饰的过程也是一个绘画思维的过程,不仅在形象上思维,更在方法上进行思维。教师将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自我发现。美术课堂上教师的演示,不仅步骤演示,更是形象思维训练的契机。这才更能体现学科的教育特色。

二、小组合作再创造

生生互动促进形象思维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小组互动“猜一猜”游戏,在他人的造型基础上进行自我想象,提供学生更多的形象思维空间,在交流互动过程学生互相启发,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广度。

三、小组互动游戏,请你猜一猜

小组每位成员先在自己的作业纸上涂出一个动物形状,然后交换作业纸,根据所涂的形状猜猜同学画的是什么动物,比比看谁猜得多、看谁猜得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相启发学习的过程更是形象思维过程,最后再用线条添加勾勒出动物的外形轮廓,完成完整的造型描绘。并表扬猜对的学生,授予“想象大师”称号。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盎然,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作业,感觉很好玩,原来一个形状可以想出不同的动物。这时教师及时总结,原来动物外形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我们要善于抓住共性,找准特点。才能把动物画得更生动更有趣。

在本节课上,学生一直处在主动去观察、去发现中,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理念。提供学生想象创造的平台,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正如罗恩菲德的观点中指出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必然会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一旦这种创新意识形成心理定式,就会自动地渗透和泛化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使他们习惯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创造和革新,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推进社会迅速向前发展,让我们从学生发展出发,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05.

篇2

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如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给学生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从中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  2. 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改变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在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后,设计三个读的环节:(1)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读不懂?等下可以提出来。(2)检查朗读,每人自由读一个自然段,而且是大家主动站起来朗读。(3)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进行朗读。这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写的时间,才能拓宽学生各自施展才能的天地。

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

篇3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反思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从管理视角就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建立健全相应激励、约束机制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绿色产业 管理制度 创新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就开始了从自然循环经济,进入到一种科学征服和工业改造的、充分满足人类需求的工业文明当中。在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驱使下,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可以说,这场危机是人类过度消费和经济线性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目前经济形势下,关键是要转变人类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绿色产业是人类未来的巨大需求,同时又是科学循环经济文明的起点。

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管理理念逐步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

不少制造企业已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治理出现了由“末端治理”转向“末端治理和源头控制相结合”,逐步实现“源头控制”的好趋势。这些企业用新的管理理念,如“七个一流”即装备、工艺、人才、管理、产品、效益、环境都一流的理念,重构公司各项工作。推行节能降耗活动,致力于污染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二)管理制度由业务领域扩展到环保领域

每个制造企业都有一些管理制度,一般涉及的范围是生产、采购、质量、仓储、经营、财务、人事等方面的管理。近些年来,企业管理制度中出现了关于环境管理监控的内容,如环保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环保设备管理制度,废水生化处理岗位责任制度,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节能管理制度,清洁生产审核、奖励制度等。

(三)管理组织机构中增设了环保部门或岗位

调研中发现,企业组织机构中都有设置环保工作的部门或岗位。例如,有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单位,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职环保人员组成,并在生产部设立了环保科;有的企业由后勤保障部负责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由装备动力部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环保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有的企业由技术部主要负责公司的能源管理,以及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的环保工作。

(四)管理手段和工具趋于先进和现代化

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效益”与“效率”。当前,制造企业中应用的先进管理手段和工具包括:程控机、6σ、5S、平衡记分卡等。其中,6σ管理是一种追求最小变异的经营理念,它的最高境界是人和流程的最佳结合——高素质的员工和管理团队在精简而具有执行力的流程中创造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其精髓正与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不谋而合。

(五)管理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卓有成效

企业信息化包括紧密相联的两个部分:业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福建厦门市1998年就启动了企业信息化工程;2002年6月,成立了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同年7月,出台了《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规范》;2006年2月,厦门成为首批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一批制造企业成为了典范,带动了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厦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为推动更多制造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搭建良好平台。

制造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观念问题。制造企业对循环经济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如:有的企业能够深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长远意义,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有的企业则因投入导致短期经济效益受损,而对循环经济热情不高,缺乏开展清洁生产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生产经营管理尽可能地沿用老方法,企业仅仅是为了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被动地进行末端治理,甚至对于外界的环保监控采取敷衍应付行为。

管理制度问题。如前所述,每家企业都或多或少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也或多或少涉及到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践行循环经济的内容。但是,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的规章制度比较零散,不够健全和完善,没有构成管理制度体系;有的制度比较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制度比较陈旧,十多年来未作任何修订,不合理处明显可见。

管理组织领导问题。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关于循环经济核算的具体工作是由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而各部门之间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核算口径不一致,致使数据信息零散分割,缺乏关联佐证性和连续性;有的企业虽然设有相关岗位,但是没有相应的岗位说明书,责、权、利不明确,奖惩无法落实,导致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力度相当不足,领导、控制工作不到位。

管理信息化问题。各个制造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一样甚至差异很大。一些企业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完整的系统方案,各子系统间不能对接;有的企业认为,搞管理信息化,就是买电脑、建系统、搞网络,而企业花重金购置的管理软件90%以上的功能长期闲置;有的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基本停留在口头上;还有的企业在生产现场监控管理方面还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等;这些都不利于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

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企业外部管理制度及激励约束机制

制造企业的任务可以简单归纳为两方面: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润。企业只有满足社会需要,才能获取利润;只有取得利润,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推动循环经济中,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应有所作为(见图1)。

出台基本管理制度。企业要获利,“循环”不“经济”是不可能主动和长期坚持做的。因此,政府应当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措施,如:建立发展专项资金,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相关活动实行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投资倾斜和合适的价格、收费等。要让制造企业在创造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获得相应超额的经济效益,才能激发企业改变传统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政府还要有以下制度,如中长期行业规划制度,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不合格惩罚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舆论曝光压力制度等。让企业在制度的监管下承担起社会责任。

激励、约束企业经营者。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包括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利益激励是将经营者的工作报酬与经营绩效挂钩,赋予其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促使其产生独立、持久的动力支持绿色经营的行为。精神激励,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根据考评结果政府给予经营者相应的荣誉称号,颁发资质或业绩证书,选择适当的方式让他们参与行业的决策,使他们获得使命感和成就感;要让他们感到在经营者位置上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其珍惜自己的岗位。

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因为,企业经营者手中有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操纵企业的命运,决定企业的成败。迄今为止,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主要有:以法制权,以民制权,以德制权和以权制权。来自外部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前两种:即政府的有关法律规定、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社会专业机构的合法的稽察、审计、监管等。

(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激励措施

企业内部管理之要义在于管理的制度化,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就制造企业不断推进循环经济而言,以下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可或缺:

1.培训制度。要使“绿色”行动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必须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必须制定和执行具有计划性和规范化的培训制度,让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培训的首要作用是转变受训者的思想观念。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转变经济增长观念,转变消费观念。因此,要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理论原则、政策法规、典型经验等。同时,要让全体员工确实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在培训中诱导性地激发、合理修正员工的学习意识,这非常关键。因为,若员工素质不高,再好的经营战略和工作思路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岗位责任制度。制造企业在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要明确规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内容;要不断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把循环经济的“3R”落实到岗位责任中。

实行该制度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因事设岗,可分设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等岗位责任制,其中,领导、管理岗位要明确一岗双责的要求,既要抓好本单位的业务工作,也要抓好部属的思想工作和作风建设,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二是岗位权责一致,责任分明,任务清楚,要求明确,便于考核。

3.考核制度。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考核制度,以公开求公正,以程序求规范,并严格执行之。执行考核制度要注意以下事项:要以准确的统计核算制度为前提,建立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体系,减少惯常的“四多四少”(即安排布置多,检查落实少;突击检查多,日常检查少;口头要求多,实际落实少;表面严格多,具体过硬少)现象,严格执行工作检查考核制度。要采用目标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方法,实行上级考核、下级评价和员工自我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考核的反感和阻力。要贯彻全面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主管在考核员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员工适当的培养和指导,提供必要的协助与咨询意见,以弥补员工思考上的不足。

4.奖惩制度。奖惩到位是循环经济活动成功开展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确保其达到真正“循环”和“经济”的核心动力。执行奖惩制度要注意的是:奖罚要分明。只有将严格的工作考核与公正的奖优罚劣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热情。奖罚要及时。奖励是强化、引导员工行为的最好办法。为了鼓励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正确行为以及纠正员工的错误行为,使奖惩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奖惩必须及时。奖罚要多样化。奖罚方式一般应是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奖罚要有长效性。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只有奖惩严明,赏罚有度,才能增强培训教育的说服力、管理制度的约束力、监督考核的威慑力和贯彻执行的推动力,才能打好节能减排降耗。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郑州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局部复发灶HR、Her-2表达的差异,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或FISH检测病理确诊的46例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局部复发灶HR、Her-2表达差异情况。结果 该研究组中,乳腺癌原发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分别为69.57%(32/46)、65.22%(30/46)、23.91%(11/46),相应的局部复发灶ER、PR、Her-2的阳性率分别为32.61%(15/46)、26.09%(12/46)、45.65%(21/46)。统计显示,HR、Her-2的表达在原发灶及局部复发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原发灶与局部复发灶的HR、Her-2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对局部复发的乳腺癌患者治疗时,应重新检测其激素状态进而指导治疗。

关键词 乳腺癌;原发灶;激素受体;Her-2受体

[中图分类号] R737.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010-03

现有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大部分乳腺癌发生、发展具有激素依赖性,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已成为共识[1]。内分泌治疗的有效性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目前认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可作为独立的乳腺癌预后因素,对于Her-2过表达的患者,临床数据显示靶向治疗药物赫赛汀治疗效果较好。复发、转移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判断ER、PR和Her-2表达情况主要是依据它们在原发灶中的表达,而忽略了它们在原发灶和局部复发灶中的表达差异。该研究收集了2001年6月—2012年6月46例局部复发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旨在研究原发灶和局部复发灶中ER、PR及Her-2的表达差异和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局部复发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32~89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初诊时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局部复发时均行组织活检并予以病理学证实为乳腺癌的复发病灶,且均有病历资料及存档的石蜡标本。定义局部复发为肿瘤复发在行局部广泛切除术后的同侧乳腺或者行乳房切除术后的胸壁。将所有石蜡标本行4 μm连续切片,作HE染色及免疫组化和必要的FISH检测。

1.2 治疗情况

46例患者既往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改良根治术41例(89.13%),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例(4.35%),单纯乳房切除术3例(6.52%)。6例(13.04%)患者术前进行了新辅助化疗,行术后化疗者40例(94.3%),术后30例(65.22%)患者行内分泌治疗,术后放疗者20例(43.48%)。局部复发后有42例(91.30%)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包括局部肿物切除和扩大根治术,再次化疗者43例(93.48%),复发后内分泌治疗者17例(36.96%),复发后行放疗者39例(84.78%)。

1.3 研究方法

免疫组化判断激素受体表达状态标准:随机选择5个高倍镜视野,计数500个以上细胞。细胞核着色判断为阳性,根据阳性细胞数目及染色强度进行半定量。0分:无阳性细胞;1分:阳性细胞1%~30%;2分:31%~70%;3分:71%~100%。再根据阳性细胞着色强度分别计1、2、3 分(浅棕色1分,棕黄色2分,深棕色3分),每张切片进行两项分数相加,0分为阴性,1~2分为+,3~4分为+ +,5~6分为+ + +。其中“+”以上的ER、PR均标记为阳性,“+ + +”以上或“+ +”经FISH检测为(+)的Her-2记为阳性(过表达)。

1.4 统计方法

采集数据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原发灶与局部复发灶间表达的差异用χ2 检验。

2结果

2.1HR、Her-2受体在乳癌原发灶及局部复发灶中的表达

该研究中的46例乳腺癌病例原发灶和局部复发灶ER、PR和Her-2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见表1。所有46例患者中原发灶有32例ER呈阳性, 30例PR呈阳性,阳性率分别为69.57%、65.22% ,在局部复发灶中,ER阳性的患者有15例, PR阳性的患者有12例,阳性率分别为32.61%、26.09%。另外46例患者原发灶中Her-2阳性的有11例,阳性率为23.91%,而在局部复发灶中Her-2阳性的患者有21例,阳性率为45.65%。统计学显示原发灶和局部复发灶中ER、PR和Her-2受体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原发灶与局部复发灶中HR、Her-2受体表达的变化

46例患者中, 有20例ER由原发灶中的阳性转为阴性,3例由阴性转为阳性,总变化数为23例,变化率为50 %。PR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有22例,由阴性转变为阳性的有4例, 总变化数为26例,变化率为56.52%。14例患者的Her-2受体由低表达转化为过表达,而有4例患者则由过表达转化为低表达,总变化数为18例,变化率为39.13 %。

3讨论

随着近年来发病率的逐年递增,乳腺癌已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2]。目前乳腺癌治疗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模式。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分泌治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数据显示,ER、PR均为阳性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可达到70%[3],而激素受体(HR)表达是决定内分泌治疗有效的主要因素。一项对30 000多乳腺癌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只有ER和/或PR阳性的患者可从辅助他莫昔芬的治疗中获益[4]。Her-2作为一种原癌基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Ross JS等研究显示,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有10%~34%存在Her-2的过表达[5]。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是一种针对He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目前因对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较好的靶向治疗作用而得到临床重视[6]。

因此,准确测定ER、PR和Her-2的表达对于指导治疗是极其重要的。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对ER、PR和Her-2表达状况的判断主要依据既往原发灶的检测,而复发转移灶并不常规行免疫组化检测。一些临床研究显示这些指标在乳腺癌原发灶和复发转移灶中存在表达差异。

Broom等[7]对100例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R变化率为17.7%(P<0.01),PR的变化率为37.3%(P<0.01)。Lower EE等检测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中ER的变化率为30%,PR的变化率为19.5%[8]。Guarneri V等[9]研究显示原发灶和转移灶的ER、PR在原发灶及转移灶之间的变化率分别为23%(17/75)、36%(27/75)。Idirisinghe PK等[10]研究提示ER、PR在转移灶中的差异率高于局部复发灶。管小青等[11]的研究发现复发后的乳腺癌组织中ER和PR表达率均下降。该研究收集的46例局部复发的乳腺癌患者,ER变化率为50 %,PR变化率为56.52%,高于相关报道结果,可能与研究中患者的选择差异及样本量偏少有关。另外我们发现,与其他研究相似,原发灶和局部复发灶中PR的变化率高于ER,这可能提示随着肿瘤进展,ER受体后通路更容易改变。复发后PR由阳性转为阴性的病人占比例很大,与临床中内脏转移更倾向于受体阴性患者的现象一致[12]。

Lower EE等[13]研究发现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中的Her-2表达有明显不符(33.3%)。Santinelli A等[14]报道在原发灶和局部复发灶中Her-2的变化率为13.3%。Guarneri V等[9]研究显示Her-2变化率为16%,其中10例由阴性转为阳性。我们该研究中的Her-2变化率为39.13 %,其中由阳性变为阴性的有4例,阴性转变为阳性的有14例,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r-2在复发灶中的阳性率高于原发灶,也提示了疾病进展。

目前ER、PR和Her-2表达变化的分子学机制尚未得到解释,这可能是肿瘤在进展过程中基因转化[15]或肿瘤的内在异质性的结果,且治疗过程中筛选下来的耐药基因也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影响。LAJOS PUSZTAI等[16]从技术层面研究了受体表达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组织固定、抗体和染色方法的不同。Rhodes A等[17]研究发现固定时间长短也会对ER阳性率产生影响,如果固定时间短,一些原本ER强阳性的肿瘤可能被检测为完全阴性。为达到技术误差的最小化应对原发瘤组织和复发灶同时进行检测,或用更具确定性的方法来重新检测不一致的病例。

综上所述,ER、PR和Her-2在乳腺癌原发灶与局部复发灶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提示预后的不同。对复发转移灶重新进行受体检测可更客观地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并带来更多的个体治疗机会。由于该研究病例数量有限,且为回顾性分析,有必要从大型前瞻性研究中获得更多信息。

参考文献

[1]杨名添,连臻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进展[J].癌症,2007, 26(4): 440-444.

[2]龚建舟,张萍,俞晓立,等.影响乳腺癌术后精确放疗的因素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09,19(6):439-442.

[3]Harrieh M.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Tamoxifen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an over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J].Lancet,1998,351( 9114) : 1451.

[4]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EBCTCG). Effects of chemotherapy and hormonal 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on recurrence and 15-year survival: An overview of the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 2005,365:1687-1717.

[5]Ross JS,Fletcher JA,Linette GP,et al.The Her-2/neu gene and protein in breast cancer 2003:biomarker 5and target of therapy[J].Oncologist, 2003,8(4):307-325.

[6]Vogel CL, Cobleigh MA, Tripathy D,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stuzumab as a single agent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HER2-overexpressing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 ,2002,20:719-726.

[7]Broom RJ,Tang PA,Simmons C,et al.Changes in estrogen receptor,progesterone receptor and Her-2/neu status with time: discordance rates between primary an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Anticancer Res,2009,29(5):1557-1562.

[8]Lower EE, Glass EL, Bradley DA, et al.Impact of metastatic estrogen receptor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status on survival[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5,90:65-70.

[9]Guarneri V,Giovannelli S,Ficarra G,et al.Comparison ofHER-2 and hormon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primary breast cancers and asynchronous paired metastases:impact on patient management [J].Oncologist,2008,13(8):838-844.

[10]Idirisinghe PK, Thike AA, Cheok PY, et al.Hormone receptor and c-ERBB2 status in distant metastatic and locally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Pathologic correlation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Am J Clin Pathol,2010,133:416-429.

[11]管小青,吴骥,顾书成,等.ER、PR和SSTR在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癌组织中的表达[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0(23):286-288.

[12]Cui X, Schiff R, Arpino G, et al.Biology of progesterone receptor loss in breast canc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ndocrine therapy[J].J Clin Oncol,2005,23:7721-7735.

[13]Lower EE,Glass E.HER-2/neu expression in primary an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9, 113(2):301-6.

[14]Santinelli A, Pisa E, Stramazzotti D, et al.HER-2 status discrepancy between primary breast cancer and metastatic sites: impact on target therapy[J]. Int J Cancer,2008,122:999-1004.

[15]Edgerton SM, Moore D, Merkel D, et al. erbB-2(HER-2)and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J].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2003,11:214-221.

[16]Lajos Pusztai, Giuseppe Viale, Catherine M, et al. Estrogen and HER-2 Receptor Discordance Between Primary Breast Cancer and Metastasis[J]. The Oncologist, 2010,15:1164-1168.

篇5

【关键词】 创面组织 中药定痛膏 冷光紫外线 护理干预

创伤、烧伤等外界因素造成的皮肤创面形成是外科常见病症之一,创面形成后躯体失去皮肤的屏障作用、创面外露、创面高蛋白渗出液等造成细菌在创面上大量繁殖,创面局部感染加重。局部感染进一步造成创面加深、面积扩展,全身感染造成脓毒血症甚至生命危险。创面修复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细胞趋化,结缔组织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蛋白沉积及重排,上皮细胞迁移,增生最终导致创面再上皮化,恢复组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1年9月间因各种原因出现皮肤创面感染的患者138例, 年龄10~ 76岁, 平均年龄39岁, 其中由于外伤及烧、烫伤创面感染102例,术后切口感染20例, 感染后形成窦道16例。随机分为3组,A 组75例:冷光紫外线局部照射+ 中药定痛膏局部湿敷;B 组32例:抗生素药膏局部湿敷; C 组31例: 单纯紫外线局部照射。

1.2 方法

1.2.1 中药定痛膏局部湿敷 将患处湿敷中药定痛膏(厨房组成:血竭9g,炉甘石12g,煅石膏12g,琥珀9g,海螵硝9g,乳香(制)12g,没药(制)12g,川贝母9g,珍珠4g,人工牛黄8g,煅赤石脂12g,滑石12,冰片10g;制法:先将炉甘石、煅石膏、琥珀、海螵硝、乳香、没药、川贝、珍珠、赤石脂、滑石如法炮制,烘干粉碎过100~120目筛混匀,取少量粉加入人工牛黄,按套色法进行混研,将混研之药再过100~120目筛。与炉甘石等药粉按配研法制取,过100目筛,反复混匀。血竭、冰片单研过100目筛、单包备用。

取白凡士林8000g,羊毛脂1000g、二甲基亚砜10g,放蒸发皿中、水浴加热溶化,保持温度在70℃左右,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以上混合粉,温度上升到100℃,保持15~20分钟,停止加热,对温度降至30℃-40℃时,将血竭、冰片缓缓加入,搅拌均匀即可分装),一日4次,均匀涂抹患处

1.2.2 冷光紫外线疗法 采用GYS23 型低压冷光紫外线灯, 该机灯头紫外线辐射强度为260 mv?m 2, 输出功率体腔灯头维持2W。灯管距离切口表面5 cm 照射, 窦道治疗时在灯头上加石英导子直接接触创面, 测定平均生物剂量(M ED) 为30 s, 先将切口患处及窦道作彻底清创以保创面新鲜后治疗, 依据创面大小确定使用的体腔灯头, 根据创面的感染程度确定最佳生物剂量, 一般平均体表治疗剂量为5~ 10M ED, 即3~ 5 m in, 窦道体腔照射剂量平均10~ 20M ED, 即5~ 20 m in, 一般首次剂量体表6MED, 窦道从10M ED 开始, 每日依切口生长情况增加, 一般1~ 2M ED, 直至切口或窦道愈合。对A、B 两组患者照射后用碘伏纱布换药

1.2.3 免疫组化检测 取创面愈合过程中第3、7、14、21天增生的肉芽组织做标本,采用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和免疫细胞化学SP试剂盒(北京中山生物工程公司),标本冰冻切片,用丙酮4℃固定10分钟后PBS漂洗。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染色方法进行染色。同时用PBS代替一抗作对照实验,结果为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D表示,采用F检验,计算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果判断 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内有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在低倍镜(100)下测定切片中上皮长度,高倍镜(400)下记数阳性细胞数,计算每mm长度上皮中阳性细胞数。

2.2 疗效标准  痊愈: 窦道及创面完全愈合, 经追踪无复发; 有效: 创面及窦道较治疗前缩小或变浅, 创面新鲜, 无明显渗出物; 无效: 治疗前后切口无明显变化者。

2.3 紫外线综合治疗创面疗效观察结果

2.4 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数的表达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汤药不足尽病”,“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肉之间,用膏贴之或提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捷”,“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采用中草药外涂治疗疾病历史悠久,随着人们对局部用药特点的认识,国内外外用药物的研究发展很快,但仅限于临床个案,验案报道和古典中药成方的运用缺乏科学的对照统计,缺乏系统全面的实验研究。我们经过多年临床研究认为:皮肤创面伤后证属气滞血瘀,根据病人体质、病程长短、创面大小,一般多夹热,故治疗上以行气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祛腐生肌为主。此理论完善了中医药皮肤创面伤后的辩证类型,着实有创新之处。

本品具有祛腐生肌、镇痛消炎、杀菌止血、祛腐敛疮作用,适用于溃疡或术后创面未敛者。方中血竭和血收口、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煅膏收敛粘膜,减少分泌。海螵蛸收敛止血,敛疮排脓。人工牛黄、珍珠、冰片同用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促消散,清热托毒,以促进创面破溃排脓,祛腐敛疮,生肌之功效。

紫外线创面局部照射后产生的红斑[1]有明显的杀菌消炎作用。红斑产生的细胞分解产物是一种刺激生物的活性物质, 可促使结缔组织的新生和伤口周围基底部上皮增殖, 有利于伤口和溃疡的愈合,但是紫外线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学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已被证实是惟一对血管形成具有特异性的生长因子[2], 其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而调节、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其他一些因子对创面新生血管的促进作用也是通过提高VEGF 的表达来实现的。VEGF参与了创面修复的各个阶段,它通过促进创面新生血管的生长对于创伤的愈合、减少瘢痕组织的产生和减少感染的发生尤为重要[3,4]。

本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均有VEGF的表达,其表达水平随创面修复过程的时相变化而有所不同。这提示VEGF在创伤的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伤后第3 天即明显增强,表达持续增强并于伤后第7 天达峰值,说明早期创面修复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也最为活跃,以至于创面的愈合率有显著的提高。此后的表达在较高的水平上略有波动,伤后第14 天,VEGF 表达有所减弱,并持续下降,这可能为伤后一定时期创面组织对创伤刺激反应降低,故合成较少。到伤后第21 天时,VEGF 表达水平仍然下降,这表明随着创面的修复和改建的逐渐完成,VEGF的分泌越来越少或被抑制,可能和组织生长的自限性有关。在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A组和C组的VEGF表达均明显超过B组,这表明紫外线能诱导创面肉芽组织VEGF表达,A组C组的创面愈合率与肉芽组织中VEGF的表达呈现平行的关系,而且A、C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B组,表明紫外线照射创面和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的高表达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局部敷抗生素(一般在切口不新鲜、有脓性渗出物时使用, 新鲜后停止) ,使创面局部药物浓度增加, 充分达到直接杀菌作用,有利于创面愈合,但通过结果A组和C组在创面愈合率和创面肉芽组织VEGF表达上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创面的愈合与创面自身生物愈合机制有根本关系。

虽然受创的组织愈合,有其自身的生物学过程,但紫外线照射创面可以通过启动生长因子的分泌和刺激生长因子的增多而使这一过程增强,使愈合的速度和质量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加速修复进程使创面愈合。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激发;鼓励;启迪;创造。

创造性才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各门学科、各个环节诸方面的协同。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语文教学是由创造力的位置、功能决定的:

1.汉民族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表意上的多元化和模糊性,表达上的概括性和内隐性。

2.人的创造能力必须依赖于智力,智力不外乎观察力、想象力与联想力以及思维力。而语文教学所依凭的文本都是创造者智力的结晶。

3.语文训练活动本身就是思维体操,尤其是作文,更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纵观近几年有关创造力培养的一些做法与经验,却让人感到一种急功近利的简单化、肤浅化的流弊。一是单纯重视创造技巧,轻视创造积累,比如就某具体问题,教学生朝那个方向想,朝这个角度看等等。不错,创造与变化角度有关,但创造绝不等于“变化角度”。二是忽视创造活动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使创造活动简单化、肤浅化,比如:班门弄斧等。似乎来点“反弹琵琶”就是创造了。

上两种流弊是相辅相成的,本质上的错误就在于:把创造视为技能而非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究竟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创造品质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类谈点初步认识。

一、激发兴趣,培养钻研的意志力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正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的乐趣和惟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赶走我的不适”,巴甫洛夫也说过:“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假如一个人对科学创造毫无兴趣,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

探求创造的最优秀品质之一就是对问题的钻研充满信心,意志坚强。所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还仅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初始阶段,如要使之持续下去,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的意志力,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精心设计。意志力表现在思考上,就是对问题的钻研不满足,就是充分发挥思考潜能,如能“挖掘”十成决不停留于九成。坚持这样做,长此以往,好的品格就养成了。

二、鼓励发现,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养成发现的习惯,是创造品质的又一表现。教学过程中,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发现权交给学生,适当地给学生以暗示,创设发现情境,从而使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发现,是一种自学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教师说“这里有问题”,让学生去寻找。教师明白地说出“这里有问题”,实质上是教师把自己的发现转移给学生。起初,这样的工作是有用的,但不过是手段而已,目的则在于让学生具有一种发现的“敏感”,即学生在发现习惯的支配下,凭借自身的学习,自主地看到问题的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全的就放弃,回答得正确的就肯定,讨论也随之结束,这样讨论,实质上只是完成了对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问题而讨论,当然没有错,但弱点便是忽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过程”比“解决”更有价值。

三、启迪想象、培养独特的思维力

篇7

法国数学家文森?拉弗格16岁时曾以中幼儿的身份参加过北京举行的第31届国际中幼儿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金牌,我们国家代表队也有5名人获金牌。10年之后,文森?拉弗格成为誉满全球的数学家,而当时与他一同获金牌的中国幼儿又有几个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呢?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很尴尬的疑问,但要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21世纪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众所周知,教育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这些年我在大班通过数学领域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

为此,我在现行的各种数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与做法,在实践中探索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教法。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5"6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学习能力表现在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其中的核心是数学活动的创造性。也许有人会说数学需要什么创造吗?3加2等于5,还能创造出别的吗?不错,这个结果是等于5,然而3加2等于5的问题情景为幼儿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条件。面临不同的问题情景,幼儿不仅要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还要对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幼儿数学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重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创造、轻应用的培养人的观念和倾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而不是数学工匠而做出努力。

二、幼儿对数学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很快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正是促进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发挥的表现。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幼儿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他都使幼儿智力活动方式的体现。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幼儿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吸纳知识,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幼儿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幼儿既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压力,也没有相应的训练。所以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首先,应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要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三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的怀疑;

(2)增加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

(3)培养他们不断否定自己的心理。

其次,要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要培养幼儿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应逐渐培养幼儿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另外,要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一般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

(2)拓宽知识面

五、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形、量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幼儿在大量的生活活动中感知、发现周围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和空间形式,这样的经验积累过程对幼儿理解各种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大有裨益。幼儿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层次上的发展。

六、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为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应符合幼儿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优化教学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教幼儿学习三者以上的测量或比较时,用笔测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从杯子比笔矮,瓶子比笔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给幼儿自己思考的时空,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我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计算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四)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发现”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习者自身去“探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种于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培养创造的能力。这是因为:探索的过程有种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数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我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提供发现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探索中通过发现进行学习。

例如:“学习用自然物测量”。过去的教法是让幼儿都用一样的测量工具模仿都是的作法,而我在分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粗细不同的饮料瓶,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的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幼儿仅通过目测就盲目地说出结果;有的幼儿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进去量一量,发现它他一样多;还有的幼儿仅找来一个与其中一个完全一亲的瓶子,将另一瓶子里的水倒进去,比一比它们的液面是不是一样高。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不能只看哪个瓶子里的水高,就说哪瓶水多,也不能只看哪个瓶子粗,就说这个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进两个一样的瓶子后再比较它们的多少。

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程;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174-01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个性发展最为重要的时间段,这个阶段接受的教育往往会对学生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或积极、或消极,完全取决于其接受的教育类型。高中美术老师教给学生的是绘画,但实际上是通过教绘画的方式作为高中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美”的中介,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身的努力,让高中学生能够发现美、创造美、尊重美。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美或者说美感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事物产生普遍性的美感,而另一些美感却因人而异?这是学生同样是老师都会感到迷惑的东西。其实,“美”就是引导我们更好生存的一种“情感”,是那些能给我们的精神生活或者包括物质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带来“利益”带来愉悦的一种感觉。

美是虚幻的,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感觉,美又是实实在在的,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可能是身边的一棵草、一朵花、一片树叶、一颗小石头……

美术课程要首先引导学生发现美,具体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名家画作、优美的自然、人文风光以及其他美好的事物的欣赏来调动学生对美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自己对美的看法对上述事物进行品鉴,让他们思考什么是美?如何去发现美?学生能够学会发现美,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发掘美的素材,去欣赏美的事物,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创造美

美可以欣赏,美可以品鉴,同时美也是可以创造的。

让学生学会发现美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会发现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创造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在教学中,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创造美,把他们认为美的东西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加以激励。

高中美术教师自身能够创造出美的作品,同样,这种创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师应该通过自身创造的美引导更多的学生去创造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同时还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创造是一种很神圣的东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中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三、教导学生尊重美

人的内心里都非常的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包括他人对自己本身的尊重,也包括他人对自身衍生产品的尊重(如画作,雕塑和其他的个人成果等等)。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针。它常常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势利水火不容。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东山再起充满信心。

尊重美的实质是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对别人的作品不轻视、不妄作评价、不诋毁,这实际上就是给创造出作品的人最大的尊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很容易将离经叛道和个性相关联,也很容易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这样发展下去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极为不利,也很难被整个社会所接纳。通过教导学生尊重美,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习惯成自然,一旦日子长了,这种习惯就会化作学生自身品格构成中的一部分,对他人的尊重是让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综上所述,高中的美术教学的创新要通过教会学生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在生活中发掘美的能力,然后鼓励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信心,而后,学生会在创造过程中发现创造的价值,知道创造出来的美值得自己的尊重,从而提高学生各个方面修养。艺术课程使人们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人追求完美的活动,是追求的活动而不是某种状态或成品才是文化的本质。艺术不是少数艺术家的职业,而是原则上人人都可以也应当追求的活动。追求的目的也不是成为艺术家,是发展我们人性的“完美”。

篇9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三年的实验研究中,从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所要遵循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可以采用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要完成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作一简要论述。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以上各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创造性教学的基础,创造性教学的目标则是双基目标发展的结果。因此在概念的创造性教学中,除了要确定双基目标外,还要确定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做到在打基础中学创造,在学创造中巩固基础,提高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必须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等,这是因为它们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般性原则。其次还要遵循以下几项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从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掌握和教学规律的运用来说,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转化来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因为它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的前提。实施主体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只能形成对讲授传播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无法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没有求异思维、驰骋想象的机会,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儿童本身存在着创造潜能,需要亲历大胆怀疑、多方设想、探索发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将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实施探索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发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组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原则是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创造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实施实践性原则要注意:在教学中要把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去理解和掌握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质疑、想象、动手;特别要注意,凡是学生能自己想出来的、能讲出来的、能做出来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4.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成功,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愉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使学生能不断地追求新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小学生来讲,成功对他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学中经常激励学生并帮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能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坚定他们的创新意志,进而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这也是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的原因。实施激励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态度,不要过多指责;要容忍学生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想法,尊重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造机会使学生能经常体验成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潜能。

以上各教学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这些教学原则的内在涵义,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互相配合,发挥这些原则的整体作用。

三、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的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

1.引入概念的方法

(1)实例引入

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2)旧知引入

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数学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利用学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导出新概念,可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讲小数乘以整数或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可以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入;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时,可以从约数这个已有概念引入。

(3)计算引入

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实例引入,又与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特征,揭示数量或形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以先给出几个乘积是1的两个数相乘的算式,如“3/8×8/3 7/15×15/7 3×1/3 1/80×80”,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再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继而引出“倒数”定义。

(4)联想引入

联想引入是指依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这就使学生的大脑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像展翅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多端的联想,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如在教学“百分数”时,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百分数”,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联想,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大胆想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百分数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这样引入,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2.引入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引入概念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引入方法。引入概念,它的任务并非是单一的,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唯一的,因此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各种方法的协调运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既可以用“旧知引入”,即根据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引入;也可以用“计算引入”,即让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通过计算,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达到引入的目的;又可利用“联想引入”,让学生对课题展开联想,引入新课;还可以先采用“联想引入”,再采用“旧知引入”。

(2)要适当的运用变式。变式就是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进行概念的引入教学时,往往由于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的某些片面性,会使学生忽略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影响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或使用教具时,要适当的运用变式。如使用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教具时,不能总是固定在一般位置上,而要采取变式的方法,变换教具的方位,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事物的各种性质,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样学生才能不受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方位不同)的影响,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形成概念的教学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形成概念的方法

(1)比较发现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提供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类比发现

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类比发现”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3)归纳发现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例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计算:

①(32+25)×4 32×4+25×4

② (64+12)×3 64×3+12×3

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4)操作发现

操作发现是指讲授新的知识前,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或给学生提供学具,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操作是一个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概念,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使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协调发展;利用操作发现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那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拼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和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5)尝试发现

尝试发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尤其是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尝试而成功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着去进行发现,成功了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如果失败,则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使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步的尝试成功打下基础。

如教学“带分数乘法”时,出示“”,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做出了以下几种解答:

然后让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评价,发现每种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最后总结出一般的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例如,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正比例”的意义往往影响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可能出现学生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而干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比例”则是在积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会与“正比例”产生混淆。

(2)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炼、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过晚就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作用,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运用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运用概念的方法

(1)复述概念或根据概念填空。例如:

①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复述比的基本性质)

②把单位“1”( )分成若干份,表示( )的数,叫做分数。(填关键词语)

(2)运用概念进行判断。例如:

①判断正误:

a.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b.“32+x=69”是方程。

②选择:下面哪些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4+3x=10 6+2x 7-x>3

17-8=9 8x=0 18÷x=2

(3)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例如:

①填空:

a.如果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ab,那么a和b是( )。

b.奇数+奇数=( ) 奇数×奇数=( )

奇数+偶数=( ) 奇数×偶数=( )

偶数+偶数=( ) 偶数×偶数=( )

②判断:

a.如果ab=7,那么a和b成反比例。

b.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运用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

(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小学生认识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如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a. 90÷30=(90×)÷(30×2) 15600÷1300=156÷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b. 根据72÷9=8,说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720÷90=

7200÷900=

72000÷9000=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c. 填空:

(1200×4)÷(400×)=3

(1200÷5)÷(400)=3

(1200)÷(400)=3

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3)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系统。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并与其它有关概念有着区别与联系。因此在进行运用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所获得的概念的保持与运用,有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认知系统结构的形成。如在学过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后,可以通过练习,联系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些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概括为“底面积×高”。这样就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了这一类概念的系统知识。

篇10

〔关键词〕 科学创造,表征,语言,逻辑,想象

〔中图分类号〕N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1-0031-05

〔收稿日期〕 2013-11-1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X018),负责人魏屹东。

〔作者简介〕 魏屹东(1958-),男,山西永济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哲学。

今日之世界,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化的世界,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具有创造性(包括发明与发现)的特质。科学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科学发展史表明:在创造过程中,人类无疑会使用语言和逻辑,会运用记忆和想象。那么,什么是创造性,其范围是什么?语言和逻辑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科学与技术在创造性方面有什么区别,二者如何互动?如何进行科学创造,如何对其表征?这些问题无疑是格外重要的,它们也正是本文要着力探讨的。

一、创造性的范围与表征

就人类的生存范围而言,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固有世界或者实在世界,也就是经验领域;另一个是超验世界,也就是形而上的精神领域。前者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世俗社会或者人们的常识世界;后者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宗教,还可以加上形而上学哲学。

对科学来说,其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主要存在于固有世界或实在世界范围,也就是说,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实在世界的各个方面,比如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等等。人类发展史和科学发展史表明:经验的实在性以三个支柱——语言、逻辑和科学为基础 〔1 〕 (P3 )。没有人能够准确知道促进人类交流的语言何时出现,距今最少应该有十万年;人类文化的第一个书写记录大约出现在距今一万年前,这是集体记忆的开端;逻辑距今约2500年,由艾皮门尼德(Epimenide)提出,而科学的出现距今不过400多年,由伽利略开始。可见,语言的出现最早,逻辑和科学是基于语言的。没有语言,也就谈不上逻辑和科学。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具有优先性,没有语言,我们就无法进行表征和交流,更谈不上科学的发展了。

反过来说,科学不能先于逻辑产生,逻辑不能先于书面语言形成,书面语言也不能先于口语而产生,而口语的形成肯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肢体语言过程。这充分说明,科学的产生离不开语言和逻辑,科学作为人类的主要认知方式,表明认知的发展与语言密切相关。假如没有语言,就不会有科学,因为我们无法表征科学。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语言”时,事实上,我们很少使用逻辑,科学在其中也不起任何作用。对我们人类来说,语言就意味着文学、音乐、艺术、经济、政治等,这些学科在没有发现逻辑和科学之前业已存在。也就是说,表征语言的文学、音乐、艺术、经济、政治等比逻辑和科学的出现要早得多,它们是逻辑和科学形成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的创造性与这些看似无关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音乐、艺术、经济、政治等是逻辑和科学的基础。

意大利物理学家兹奇奇(A.Zichichi)认为,存在范围由创造性(creativity)、支配(leadership)、创新支配(innovative leadership)和动机(motivation)来描述。创造是指产生以前从来不知道或者没有被看见或被观察到事物的能力。支配是指激发和激励人们的能力。创新支配是激发和激励人们做出创造行为的能力。动机是达到目标的动力 〔1 〕 (P4 )。在他看来,在人类活动的经验范围,语言、逻辑和科学都需要创造性、支配和动机,其中创造性是最难的。也就是说,在人类活动中,创造性普遍存在于语言、逻辑和科学中。正因为创造性最难,所以在语言、逻辑和科学的产生过程中,创造性就成为人类认知活动的核心。

在语言中,创造性是通过审美学、公共诉求、成功等表征的,人们常说的“满足具体的形式审美标准”,“具有社会价值”,“漂亮”等,就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它们强化了创造性的必要性。创造性相应地把艺术、音乐、文学的新形式变为现实,反过来,艺术、音乐、文学也成为创造性的表现形式。

在逻辑中,创造性仅有一个表征方式,那就是“无矛盾”。导致自我矛盾的逻辑结构不能存在。也就是说,逻辑系统一定是自洽的、无矛盾的,否则的话,就不成其为逻辑,逻辑本身就意味着“前后一致”。这说明创造新的逻辑结构不能自相矛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无限或无穷大。我们不能同时肯定一个事物既有限又无限。

在科学中,创造性也仅有一个有效表征方式——真或假。无论一个命题或理论的描述多么漂亮,科学的观点没有美或丑之分,只有真或假之别。因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求真。当然,这并不排除科学理论在表征形式上也讲究“漂亮”和“优雅”,比如数学方程的简单美。一个科学理论不仅要求在逻辑上无矛盾,而且在实验上也要求可重复。也即一个科学理论首先应该是逻辑结构上严格无矛盾的,而这一点不必然满足科学证明的要求。有许多逻辑理论结构在自然中并没有被发现,比如无限维的空间没有产生任何自相矛盾。从数学的观点看,无限维空间是存在的,但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维度是有限的(三维空间)。对于科学而言,无限维的空间是不存在的。一个由实验证据支持的理论是伽利略式的科学的逻辑结构。没有实验证据支持的理论就会被放弃。这样,科学中的创造性就是要通过重复性的实验发现真理。或者说,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自然的逻辑。

那么,创造性的语境又是什么呢?是什么前提条件促使了创造性的形成呢?兹奇奇认为是记忆与想象。为了避免重复犯错误,为了不再从零开始探讨,我们需要记忆;为了设想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或见过的东西,我们需要想象。通过开发记忆和想象,创造性相应地就能够把想象的结果变成现实。如果没有创造性,很难设想有现在的人类的一切。换句话说,记忆是为了避免重复研究,想象是为了拓展研究范围,比如不可观察的微粒子或者广阔无垠的宇宙。

这表明,记忆和想象在创造过程中起背景或语境的作用。在兹奇奇看来,记忆在语言、逻辑和科学中有相同的作用,也就是避免与先前的创造重复。语言中的想象相当于创造新诗、新音乐、新艺术等智力活动。逻辑中的想象意味着运用公理和规则创造新的数学结构。科学中的想象相当于思考一个新的原则、一个新现象和新规律,相当于设想一个新实验。

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记忆、想象和创造性是平衡的吗?我们通过兹奇奇亲历的一个真实故事来说明。

物理学家范纽曼和魏格纳是好朋友与合作者,他们常常讨论物理和数学问题。有一次范纽曼告诉兹奇奇,说他能够记得1933年6月25日喝了多少咖啡,并相信他的想象力并非他所表现的那样强大,只是因为他记忆得很多。魏格纳是一个想象力极强的人,而魏格纳的记忆力不如他强。在一次讨论中,魏格纳突然说已经到中午了,他必须马上去参加一个午餐。当魏格纳要离开时,范纽曼说“你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让时间停止呢?”紧接着又说:“对不起,太晚了,你应该让时间倒流。”就是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启发了魏格纳,于是他开始思考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基本规律。

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粒子,无论是电子还是质子,既没有大脑也没有手表,它不能区别过去和将来。如果时间向一个方向或超相反方向飞逝,基本粒子间的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必须是不变的。就在范纽曼邀请魏格纳合作研究的三个月后,魏格纳发现了著名的“时间不变性”原理,其中建立了“时间反转算子”(Time-reversal operator)。这一原理说明,所有物理规律都应该是“时间不变性”的,比如,物理实在应该保持不变,假如我们能够让时间倒流。

1964年,有人发现KL介子 ①在衰减过程中打破了“时间不变性”原理。 兹奇奇做了一系列实验来证明,在电磁相互作用中“时间不变性”是否还有效。实验证明,电磁力遵循“时间不变性”原理。魏格纳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创造的“时间反转算子”的操作过程在自然逻辑中不产生任何矛盾,而且他的原理经受了重复性实验的验证。

这是科学创造性的一个典型例子。它表明:创造性的观念往往源于日常生活,我们不经意间的谈话与交流都有可能导致新观点的涌现,当然,“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如果没有对某个问题的长期思考,即使有再多的交流和对话,也不会有助于对那个问题的解决。

二、创造性在科学与技术中的差异

创造性在科学和技术中是否相同?表征方式是否有差别?接下来我们讨论这个问题。

在普通人的观念里,科学和技术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但密切相关的领域,前者在于发现,后者在于发明。比如,与魏格纳同时代的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发明的核消防照明就不是科学而是技术。兹奇奇认为,我们必须弄清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他把伽利略之前的技术称为“前科学技术”,伽利略之后的技术称为“后科学技术” 〔1 〕 (P7 )。

前科学技术是基于试错法产生的,不是根据基本规律的理解产生的,也就是靠的是经验而不是理性原则。这就是为什么在前科学技术时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轮子和火是谁在何时发明或者发现的。但是,我们确实知道的是对于轮子和火的理解则是发现科学以后的事情。

后科学技术植根于人们对自然基本规律的深刻理解。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先于热力学规律的发现,但是由于热力学的产生,人们才对这项技术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技术发明。也就是说,科学是技术的思想来源,技术是科学思想的运用。科学要求我们将智力工作投入到“发现”中,技术要求我们将智力工作投入到“发明”中。因此,科学只能发现而不能发明新的自然规律。技术进步是基于一种新观念,这种新观念以一种新方式将不同“结构”或“部件”结合在一起,并以一种以前从来无人尝试过的方法使用它们。这就是技术创新的含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密切,但是二者还不是一回事,技术不仅仅是科学的应用,科学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技术进步也有自己的规则。比如科学与战争武器的关系,不仅仅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其中还包括政治、道德、经济等因素。一旦我们的世界遭到核武器的毁灭,难道这仅仅是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的责任吗?我看主要是政治家的责任,因为从决定制造武器到决定使用武器都是政治家做出的。

在兹奇奇看来,人们把后科学技术看作是科学的应用其实是一种误解。人类通过科学发现自然规律,通过技术运用自然规律,这与科学没有多少关系。比如,科学家发现核裂变规律,不等于制造了原子弹。人们误把后科学技术当做技术看待。技术是一种决裂的元素,它使得我们在使用它时面临有益于还是有害于人类和社会的选择。比如机器人技术,如果用于替代人做危险和繁重的工作,无疑是益于人类的,如果用于战争则是有害的。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那就是“科学的使用”或者“应用科学”这个概念蕴涵了“科学先于技术”的意思。也就是,人类先发现自然的逻辑,然后运用这些逻辑于实践之中,形成各种技术。科学家对科学的应用要担负责任。这是又一种误解,担负责任的应该是政治团体,不是科学共同体。更糟糕的是,人们认为科学源于技术,这也是一种误解。甚至有人说社会不需要科学家,如果他们不是为了技术进步的话。技术先于科学的观点出于这样的事实,即近代科学或伽利略式科学产生之前,轮子和火已经被发明,也就是说,轮子与火的发明与科学无关。

然而,对轮子与火的原理的理解则是伽利略式科学产生以后的事情。发明一种东西不必然意味着理解它为什么工作,知“其然“不一定知“其所以然”。一种科学发现相当于理解所有可能被发明的东西。比如,电磁力这一自然基本力的发现,使得我们能够理解我们的所有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它们是同一且唯一基本力的表现方式。这种力源于一种唯一实体“电荷”。当我们关掉电荷,我们的感觉就消失了。这样,所有发明,无论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都与感觉相联系,即使它们还没有真正被使用前,都能够基于电磁力得到理解。或者说,科学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的规律,从而使得我们知其“所以然”。

反过来,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也有利于科学的发现。比如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利用这项技术,伽利略发现月球表面不是完美的,太阳表面有黑子,这颠覆了一直认为月球和太阳是完美球体的传统观点。可以说,没有望远镜的发明,就不会有现代天文学。同样,没有显微镜的发明,也就不会有现代微生物学。这说明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技术中不渗透自然规律,则技术也是盲目的。技术发明为科学发现添加了“飞翼”。

当然,不是所有的发现都会借助于技术。伽利略对惯性定律和相对性原理的发现就是如此。这些发现既不需要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也不需要任何技术仪器,他用一块石头和一条栓石头的绳子研究了石头的摆动,借此他发现了摆定律。用一块圆石头和一块木板来研究圆石头在木板上的运动,然后变换木板角度,借此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根据此定律他推测,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羽毛和铁块下落速度是相同的,由此他预见了“真空”的存在,月球表面的情形就是如此。这表明:伽利略的发现依赖的是对自然基本规律存在的信念,而不是望远镜技术的发明。因为石头、绳子、木板不能算作技术,关键是伽利略相信,某一物质一定携带着宇宙创造者的印迹,其规律在时空中处处起作用。伽利略既没有发现摆定律,也没有发现自由落体定律,他发现的是混沌 〔1 〕 (P12 )。毫无疑问,伽利略开启人类智力的新视界,他的工作表明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自然的逻辑。

还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也是如此。他曾经说,相对论的发现仅仅靠一片纸和一只铅笔。事实上,相对论的发现主要靠他的想象力,他之所以那样说,那是在工具使用的意义上而言的。没有纸和笔,爱因斯坦照样会发现相对论的。只不过他会使用别的什么东西,比如黑板和粉笔。这进一步说明:科学的发现,特别是抽象层次上的原理和理论的发现,不一定要借助于技术。

三、创新思路与新观点的表征

科学已经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几乎所有方面。现在让我们超越现存世界,进入一个超世界视域。这是科学创新的一种新思路。比如,如果有光,一定有超光存在;如果有电子,一定有超电子;如果有物质,一定有超物质(反物质);如果有恒星,一定有超恒星。如果这些东西存在,我们为什么没有观察到它们呢?这就需要科学的创造性发挥作用。

我们知道,原创工作是非常艰难和非常复杂的事情。兹奇奇认为,首先我们需要丰富的想象。想象丰富不意味着观点越多越好,观点多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你必须集中于一个新观点,此新观点你认为是最具原创性的。然后你必须考虑这个新观点的所有可能结果。在这些结果中,如果有实验证据或数学的严格证明与你的新观点相矛盾,你必须发现或理解其中的缘由。如果你不能消除这个矛盾,那么你以为是新观点可能被其他人想到但是已被放弃,因为其他人已经发现了其中的矛盾。此时,你必须格外小心,你能够克服这个矛盾的情形可能发生,如果你比其他人更能够理解其困难所在。你不要限制自己简单地读其他人的论著,你要做的是你必须理解所有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关键所在,其中,理解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理解是一种认知和智力过程,它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 〔1 〕 (P17 )。

第一,是你意识到而不是他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尽可能深刻地研究和理解你一直思考的新东西的意义。这可能是一个新概念、一个新观点、一个新实验。接着你尽力想象所有可能的结果。这可能花费一天、一周、数月甚至一年。经过废寝忘食的不断思考,有时一筹莫展,突然豁然开朗,找出出路。

第二,有强烈的动机。创新是一个极其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克服困难就要有强烈的动机。因为你需要将一个新观念变成真且具体的东西。动机因研究的目标而异,这取决于你的新观念所涉及的问题与自然的逻辑关系,比如纯科学,或技术创新形成新实验等。

接下来,我将通过兹奇奇亲历的三个新观念和技术创新结合的研究工作来分析科学的创造过程。

第一,填隙技术(shimming)与高精密磁场的产生。使用非常薄的铁片产生多种形式的高精密磁场的观念是兹奇奇经历数周苦思冥想想到的。这是一个既省时又省钱的技术。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每一项实验都将花费大量时间、物力和财力。比如机械形成一个磁极就需要一个月,一个多项磁场需要至少6个月,产生第一个高精密磁场这项工程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如果运用他的新观点,仅需要一天时间而且几乎无需花钱。假如兹奇奇没有这个新想法,产生高精密磁场的实验也就不能实现。当然有了新观念还不够,还需要克服许多技术困难设计新实验来实现新观念。

在兹奇奇的实验中,材料很普通,在市场很容易买到,但由于观念是新的,实验自然就与以往的不同。事实上,最伟大的创造力在于,当新观念需要实现时,相应的新实验也非常简单。为什么说如果实现一个创新观念的实验非常简单时这个创新就是一个原始创新呢?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人产生使用这个简单办法的观点。

我们知道,伽利略科学是从两个非常简单的技术创新开始的。一个是摆,另一个是斜面板。摆由一块石头加一根绳子构成。这两件东西是世界上最普通不过的,但是没有人想到用绳子拴住石头,然后研究其运动。伽利略仅使用一块石头和一根绳子,就成功地准确测量了引力的加速度。摆和斜面板就是伽利略的两个技术创新,使用它们他发现了自然逻辑的第一个要素——科学。

发明填隙技术产生高精密磁场是兹奇奇进入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开展的第一项创新性研究工作。根据他的设想,实验室制造了“扁磁铁”也叫6米(g-2)磁铁。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磁铁,它能够进行介子这种基本粒子的所谓“异常磁时刻”(anomalous magnetic moment)的第一次高精密测量。这个实验表明,介子是一种与电子同一的粒子,但介子的质量却是电子的200倍。为什么介子比电子重200倍,但其属性几乎与电子相同呢?或者说,如果使用电子得到相同结果,为什么自然还给介子200倍的质量呢?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测量一个基本量——介子的“异常磁时刻”。为了得到这个精确的量,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非常大的磁铁,它具有高精密的磁场和多种形式。这项实验以前从未做过,因为没有人知道如何建造如此复杂和精密的磁场。

第二,预簇射(pre-shower)与新粒子的发现。在兹奇奇60多岁时,他有了寻找一种比介子重的新粒子的想法。在已经观察到的粒子序列中,第一是电子,第二是介子。寻找第三种轻粒子②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这需要一种新的创新技术,它能够把电子与其他核粒子区别开来。这种新技术就是预簇射技术,它能够使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做一系列的实验,以识别第三种轻粒子的最佳产生过程,以及寻找它的最佳方法。预簇射技术使得一种被称为J-粒子的新粒子的发现成为可能。J-粒子的发现非常重要,它是人们熟知的“11月革命”,因为它的发现发生在1974年11月。预簇射技术现在已经被用于所有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你想选择“电子”并确定它不是由一个标准核粒子(介子)模拟的信号。

第三,飞逝时间与核反物质。狄拉克预测的反粒子如反电子、反质子、反中子等已经被发现,它们被称为核反物质。对于反物质的研究进展怎样呢 困难有两点:一是实验室中产生的反物质非常少;二是一旦产生了反物质,需要确定它的确具有正质量和恰当的性质。技术上的困难在于测量时间间隔,即飞逝时间(time of flight)。兹奇奇发明了一个简单的仪器——闪烁计数器,它的制造思路是:一旦反粒子产生,(光)信号穿行并到达检测器(四个光电管构成)所花费的时间,必须独立于撞击点,而且电子连接必须引导最小时间量程。这一新的实验仪器能够让兹奇奇测量同一反粒子通过两个检测器的时间间隔,检测结果的精度是前所未有的,达到一百兆秒 。这一发明导致兹奇奇发现了第一个核反粒子。

这三个例子说明:一个新想法的实现或者表征需要一项新技术的支持。新想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大脑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实现它或者表征它。实现或者表征是需要借助技术手段的。在当代科学研究中,新观念与新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不二选择。

四、结束语

创造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今日的中国要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就更需要强调和注重创造。纯语言、纯逻辑和纯科学是我们经验世界的三个支柱,它们构成了创造的语境。在这个语境基底上,人类充分发挥想象和有目的的动机的内在心理作用,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在语言、逻辑和科学的运用中,创造性既能够造福人类也能够祸害人类,这就要看人类自己的选择了。创造性在这些智力活动中的运用必须受到人类存在的超验价值的制约,这就是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问题。我们只有把超验范围与经验范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运用语言、逻辑和科学这些工具认识并改造世界,也只有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创造性造福人类。

注 释:

①一种长寿K-介子。

②电子和介子叫做轻粒子,以便把它们的性质与夸克的性质区别开来。事实上,物质由夸克和轻粒子构成。

参考文献:

〔1〕Antonino Zichichi. Creativity in Scienc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te.Ltd.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