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开范文

时间:2023-04-05 04:4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朵花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告诉我们在对待青年的问题上,要照顾到青年的特点。敢于坚持真理,遇事好发表意见,这正是青年可贵的特点之一,青年们在其他方面的特点是很多的,与成年人比较,他们有很大的热情,对未来有丰富的幻想,对新鲜事物非常敏觉,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可量的。就是在

青年们中间,也各有不同特点,如有的人理解力较强,有的人记忆力较强,在性格、爱好上也各有差异。如果一个青年人幻想建立丰功伟业,就被批评为“好高鹜远”;愿意学习,就被说成是“个人主义”;性格活泼就被当成“作风不好”;搞会计工作的喜欢音乐,就给扣上“不安心工作”的帽子,以及诸如此类的限制、干涉,势必使青年人产生很多愿虑,弄得他们垂头丧气,畏首畏尾,不敢向前。这样的青年,难道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吗?当然,青年们因为缺少知识和经验,处理事情比较单纯、幼稚,感情也往往比较脆弱。正因为这样,更应该注意正面诱导,热情帮助,而不要挫折他们任何一点一滴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产生对青年乱加限制、干涉的现象,除了抹杀青年的特点以外,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集体主义的误解。在集体里面可以养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在集体的帮助下,可以更好的改正个人的旧思想残余,培养为了集体利益而奋斗的思想。但集体利益并不排斥个人利益,也不排斥个人主动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可以兼顾的,个人主动性与集体行动是可以结合起来的。我们有些同志看到青年的某些行为可以带来个人利益的时候,不问清楚这种个人利益是否和集体利益有矛盾,就大惊小怪的叫起“个人主义”来;看到有些青年表现了个人主动性的时候,不分析一下,这种个人主动性是否有碍于集体,就一律把它说成“标新立异”,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当党着重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号召以后,我们就要更好的注意培养青年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特长,使青年们都有机会去发现问题,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我们培养青年,应该像培养树木花草一样,要使一朵花比一朵花开得更美丽,一棵树比一棵树长的更高,而不是一种颜色的花,同样高矮的树。

篇2

喜欢素瓶干枝的人,心里该有多少绿叶,不由抬起头,把目光投向窗台上花瓶里那早已干枯却依然绽放的花束。暗黄的花枝,干柴一般,没有一丝水分。细碎碎的花,手轻触,窸窸窣窣,纸一样的脆响。然,无一片花瓣落下,就那么倔强地立在素素的瓶里。细看那些花瓣,薄菲菲的,有着丝绸一样的纹理和质地,美得那样清冽、静雅。

买下这束花,是在几个月前。那日去市场,在街口看见花店有勿忘我花,远远望去,紫盈盈的一大片,甚是好看。赶紧上前选了一束,抱着花欣欣然回家了。如今已是深秋,整整5个多月,都没有再买过其它花,枯枝紫花,一直在拙朴的花瓶里静静地开着。

枯枝上的花虽还绽放着,却也有了时光的痕迹。但我不忍丢弃。闲时,常立在窗前,久久地凝视着它。它仿若心事潋滟的温婉女子,亦脉脉地看着我。灿烂的阳光从窗外进来,照射在紫紫的花束上,一些漂浮在时光里的记忆,若隐若现。

每天经过附近公园,时常会在园中看见各种花儿。大朵的、细碎的、红的黄的、白的紫的,每每遇见,特别的欣喜。园的花,园的草,园中盛开的花树,路口,有一株清瘦的木槿映入眼帘。不由停下脚步,静静欣赏。细密的绿叶间,几朵紫嫣嫣的花,在夕阳下那么清丽,那么粲然。

如何让我遇见你,一株开花的树。就这样,突然的、毫无准备的与你相见。多么美好的遇见啊。人生中,总是会有一些不经意的遇见,一些意外的惊喜,让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多了几许期待,几许甜蜜。来世,就做这样一株野生的花树吧。席慕容说: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好友说每年的6月,她那城市的薰衣草就盛开了,紫蓝色的花海绵延浩荡,仿若铺展在广袤原野上的梦境,如梦似幻,美得不可方物。幽幽的芬芳,在清新的空气里悄无声息地弥漫。我想,终有一天,我一定会去那城市,在那紫色的花海里徜徉。美丽的花儿,你会一直一直在那里,等着我吗?

篇3

——题记

生命,是初春时枝头冒起的新芽;生命,是立夏后树上知了的嘶鸣;生命,是秋天时峭壁松柏的耸立;生命,是冬天时墙角梅花的傲骨。对于我们来说,生命只有一次,短暂而有珍贵。在这滚滚红尘之中,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生命就像一盒糖果,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刻你会拿到什么口味的?但正是这样,生命才更加神秘啊!

昙花,一现。至今都还不能忘记初见昙花的那一抹惊艳,夜晚里,她缓缓的绽开离自己洁白的花瓣,动人的舞动。那一瞬间,我惊呆了:那是美丽的化身,美丽的诠释啊!但我却不懂:明明知道绽放的时间很短暂,明明知道绽放的路途很痛苦,明明知道绽放的过程很艰难,可为何还是要用那短暂的时光来展现美丽。总是对昙花有太多的喜爱,也不能避免我的困惑:这样做值得吗?

幽幽山谷之中,兰花在清冷而又皎洁的月光下尽情的释放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挥霍着自己那开花以后所剩不多的时光。我突然想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看。不为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但是我很迷茫:利用自己少得可怜的生命绽放美丽,难道就是为了获得为世人那“空谷幽兰”的美名吗?

玫瑰,一种总是恣意地燃烧着自己的火红色的生命之花,却只是换来在世人眼中最美的那一瞬间。尽管,知道这样的美丽需要生命的代价,知道这样的美丽背后充满着狼狈,知道这样的美丽有着如此短暂的时光,但仍用尽自己全部的生命,开出了那似太阳一般耀眼的花朵。最后,花朵凋谢,花瓣凋零,化作为泥土的养料。我迷惑不解:难道是为了得到世人的称颂,或是学习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叶吗?

我不懂,也不能够懂:生命的意义,难道就是要挥霍它吗?在我的眼中,生命无疑是宇宙间最宝贵的事物,它需要我们的珍惜与爱护。可是,为什么,一些人即便是要抛弃生命也要去守护一些东西。大人们告诉我:生命,理应如此。虽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芳华定格在人们的心中。那我呢?我依旧不明白我活着的意义……

篇4

仿佛已经是尘世中最后的美丽,

缓缓的,悄然绽放。

阳光很温暖。

抬眼的时候,微微的,有些刺疼。

我说我要走了。

你到哪里去?

到来的地方去。我微笑。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趋逾盘旋,原来还是回到起点。

就这样放手,在凉薄的空气中。

篇5

——题记

在清浅的夜里,静静的站在夜的莲台上,轻轻地随着风将心摇曳成一朵莲的姿态,倚着文字的馨香,抒写如诗的流年。捧着岁月的一只萤火,照亮流年里的幸福,温暖心里的那一份薄凉;在书籍里拾一缕书香,沁透单薄的岁月,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芳香;在一壶禅茶里轻饮一丝慈悲,安放于心间,唤醒心里所有的爱,让整个尘世都充满慈悲与爱。

一直都很喜欢一种情怀,那种情怀无关风花雪月,无关岁月沧桑,只源于心里淡淡的幻想。撑一把油纸伞,坐在碧幽湖旁,看着被湖水洗净的倒影,浅笑嫣然。在江南水乡,寻一粉墙黛瓦,在此安家,从此手执笔墨,在纸笺上洗净尘世风沙。闲时,打开轩窗,看看远处的重峦叠嶂,在山明水秀中悟出一朵关于宁静的守望。有时,在深深庭院里,闻着茉莉的芳香,翻阅一本书,走进书中与作者相遇,揣摩作者的心事,描摹一个关于作者的故事。

前世到今生的距离,也许只隔着一道门槛,上一秒是前世,下一秒也许就变成了今生。只求以最简单的方式走过前世到今生的这段距离,用岁月的清浅,守住内心的真淳。用一颗干净的心摆渡在红尘中,然后用文字洗净在红尘中沾染的铅华,让心回归本真。

一直以来都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雅与豁达;渴望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简单自然。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尘世里,只求做一个如水般明净的梦,在梦里等待菩提花开,在喧嚣中体会内心深处的宁静,在愤恨悲苦中体会爱与善。

埋首于红尘凡事中,聆听一曲寂静的心曲。做一个素雅安静的女子,就如一朵从千年深深的庭院里走来的披着素衣的莲,洁净淡雅。在红尘岁月里,几多浮沉,几多苍茫,各自朝着自己的方向走去,只为完成各自宿命中的某一个夙愿,了却生命中的某一段尘缘。不管前方是否荆棘如林,依旧固执地向前走着。却不知人生如戏,万不能入戏太深。

在红尘深处,不知见证了一朵花开的几个轮回,这一次看见的花开,是否是我们看见的上一朵花开?

手执一支笔,在纸笺上,浅叹一声,人生如梦,空白空白……

篇6

【关键词】后进生;尊重;宽容;激励和鼓舞;关爱

一直以来,后进生曾一度是好多老师心中的痛,对他们倾注了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但收效总是甚微。今天的我却有了别样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是花儿,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差别,花期有早晚,不能要求同时绽放。他们有的如迎春花般早,有的如寒梅般晚。作为教师,关键就是用心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欣赏并等待他们的成长,等待他们的绽放。

一、学会尊重、宽容每一朵“迟开的花儿”

激励学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尊重他们的成功,特别是后进生的第一次成功。在后进生成功的时候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将使他们对前景充满信心,从而获得自信。而教师的宽容在教育中能开启学生顿悟之门,教师若能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抚平学生脆弱的心灵,这爱便更能彰显其独特的感染力,成为促进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

本学期,我班新转来一名男同学。记得他进教室时我们正在上课,所以急忙将他安排停顿后便开始了紧张的授课当中。初次的印象是他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较成熟,有些不苟言笑。课余通过交流,发现孩子口语表达不是很清楚,头脑中第一个印象便是:语文够呛。接下来的学习中,的确验证了我的想法:他的身上几乎具备了后进生身上所有的特质,就不容我一一道来了。说实话,看到他这样,生气是难免的。但我克制着没有爆发。我知道,如果今天大声咆哮伤了他的自尊,他将再也无法挽回。这几年,看多了太多后进生。所以,话到嘴边我又咽下去了。自此,每次上课,我关注的眼神会有意无意停留在他身上,只要他举手,我会毫不犹豫给他展示的机会,说错了,耐心教他重说一遍,表扬鼓励是常用的法宝。课余,我会主动走到他身边,耐心地给他讲解。其实,有时还没等我讲完,他已念念有词把答案写出来了。当时的我不知道有多欣喜。而且课堂上的发言远比开学时要积极的多。显然,尊重宽容的平和语调远比声嘶力竭的讽刺挖苦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多一点儿尊重和包容,他不会让你失望。有次在做配套练,大意是写“我爱……也爱……”绝大多数孩子说得很有诗情画意,此时,获得自信的“××”也不甘落后跃跃欲试,虽然只是说出了“我爱妈妈,也爱爸爸”这个稍显稚嫩的句子,但已足够,因为他已经明白了含义,还强求什么?

对于这个孩子,我已做好了思想准备,一定要严于律己走出成绩误区,尊重他做人的尊严,宽容他学习的落后,让孩子尽最大努力去学,至少他努力了就够了。十根手指有长短,何况是孩子呢?我希望他在某一个阶段回忆起这段时光是甜蜜的、温馨的。当然,尊重学生不等于放任学生,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是统一的。正如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但是用宽容和尊重传递出的期望和要求,远比任何说教、批评都更有效果,更持久,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转变教育观念,抛开偏见,给予那些迟开的“花儿”以真诚的信任与尊重,给他们做人、做学生的尊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尊与自信,使他们找回自身的动力,得以主动地发展。

其实这种态度的转变,也源于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他是典型意义上的“后进生”,几乎门门亮红灯。整个小学阶段,老师逼、家长骂,整天就在补作业、改错题的轮番轰炸中度过。害怕他考试影响我的虚荣心作祟,我对他当时可以用严苛一词来形容。记得发毕业证的那天,我跟班主任还开玩笑,说一会儿“××”上台了,说不准高兴得会从台上掉下来。果不其然,由于太过兴奋,他拿到毕业证下台时一个跟头掉下来了。台上台下一阵哄堂大笑,他却还是满脸喜悦。就这一笑,我瞬间感觉心硬生生地疼,我流着泪的笑里有一种犯罪感。这一张小小的毕业证,曾抹杀了他多少快乐。而最终,他却没有踏入高一级学府的大门,小小年纪,便只身背上行囊去了遥远的外地学武术。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后悔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想当初,他是那么热爱体育,曾在绿茵场上顽强拼搏为班争光,劳动时忘乎所以、一马当先,远远看到我抱着作业会跑步来到跟前接过本子,常将自己的学具主动借给别人……而这么多的优点,却被只看重成绩的我忽略了。我不知道,远在异乡的他,还会记得老师的好吗?我希望有一天碰到他,向他说一声“对不起!”从他的身上,我才明白作为一名后进生内心的挣扎和渴望。所以,在我们有限的教育生涯中,应该学会尊重和宽容,尤其是对待后进生,尊重宽容是必须要做到的。

二、学会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一朵“迟开的花儿”

这几年,在代课和替课、主课和副课两种角色的转换下,我对后进生充满了深深的同情,也对此深有感触。记得在给某班替课时,接触到这样一个学生,是个小男孩儿,腼腆,秀气,一双总躲闪不敢直视的小眼睛。从他课上的表达来看,逻辑思维还不错,按理说,不该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差生”。可事实是他的确成了后进大军的一份子。似乎有些破罐子破摔。怎么办?继续河东狮吼恐怕连作业都见不着面儿,怎么和人家老师交差。所以我便硬着头皮认真改着他的一本本作业,课余又和他谈心交流、督促他改错题,课下课上总用激励的眼神与他交流,对他的出彩表现想着法儿地表扬。尽管这样,他还是会开小差,一不留神放着一大堆错题不改便溜之大吉。但我没有说过过分的话。在我不断的鼓舞激励下,孩子的进步有目共睹:书写改观了,上课发言声大了,改错题积极了,同学们都对他有些刮目相看了。看着他欢呼雀跃、忙前忙后的自信身影,你会莫名感动。他们并不是无可救药,只要我们多一点儿赞美,少一点儿批评,他们内心深处进步的因素会被唤醒一点点进步的。记得有次布置了修改作文底稿。第二天在交流的时候,我赫然发现他的本子上满是改过的痕迹,有他的,也有家长的。对于他这样的孩子,能用心反复改作文那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当即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了他的习作,赞誉之意传达到了每一个孩子眼中。他小小的脸上荡漾的灿烂笑容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从这份儿作业上不仅看到了孩子渴望获得肯定和赞扬的愿望,也看到了家长的不懈努力。我们的付出,换来的是学生的进步、家长的认可,这能与严厉苛责相提并论吗?现在,每每见到我,他总会热情地主动问好。关爱得到了回应,我多么希望他永远快乐自信地度过每一天。

在这次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而唤醒和鼓励,则是每一个老师最应该记得的事情,也是做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技能!

三、学会、呵护“迟开的花儿”

篇7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以教育专家特有的敏锐力和探索精神,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用亲身经历,结合课堂实践,揭示教室里发生的小事的大意义,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的许多真知灼见。基于“学习共同体”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

一、从佐藤学的视角看当前中国学校教育改革的误区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我们衡量学校教育的尺度是重理性、重实证,科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被置于无以复加的高度。于是,教学目的试图构建以纯理性为旨趣的知识体系,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遗忘生活世界的教学不仅在理论上陷入困境,而且使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在把课堂回归给学生的思潮影响下,反思佐藤学对日本学校变革的批判,中国学校教育内部的改革存在着种种误区。

误区一: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由于以往对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误解,而出现了将学生“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但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并没有让学生从以往的不堪重负中解放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较多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这种形态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提出的问题中赋予了生活情境,并且提供了学生主动探究、提问质疑、小组讨论等主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也会表现出积极和主动的状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自从课改实施以来,特别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后,这种“悬在半空中的主体”的现象频频出现。每节课,一出现讨论,教师首先发问:“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学生不外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新八股。一到朗读,教师就说:“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那一段。”一到合作交流,教师就要求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学习。作业练习,也放宽到“你愿意写哪几个词,就写哪几个词”,学生就拣简单好写的词语来抄。

这些做法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地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佐藤学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若是依旧停留在这一水平上,改革就只是在形式上、表面上,而不涉及根本的问题。把学习当“坐”学来组织,认为学习只需要脑神经细胞的活动,而不需要借助任何媒介就可完成,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把学习与人、物、工具等媒介分离开来,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把学习这件事完全听任学生自己来做,依赖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极端地说,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误区二:虚假互动中的学生发言

课堂中此起彼伏的“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被“善意”地撇到一边。

通常情况下,互动发言时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分析和思考,每个人就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当谈到某一点时,学生还没有时间进行深思熟虑,比如是否认同此观点,接受它或是排斥它等。当就某一观点进行思考,学生正在思考的时候,别人则继续着他们的对话。当想清楚别人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对此应当作何反应时,可能已经晚了,大家所谈的已经不是这个话题了。于是,学生不知道该急于发言,还是沉默思考?

在佐藤学看来,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感情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与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细细想来,这本身是语言交流的固有的局限性,总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如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的“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得”,有时微妙的想法是无以言表的。如果硬要来个清晰明白,其结果只能是横加肢解、生搬硬套。

误区三:整齐划一的手势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头、剪子、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如对前面的同学的发言表示赞同,就举出“布”的手势,反对的话就手握拳头出示“石头”,想提问时就举起“剪子”。

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个学生的活动。教师常常爱用“大家”来称呼学生,但是,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

这种形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如经常是在订正作业时请学生们说对的作个勾的手势,错的作个叉的手势,还有一些五花八门、挖空心思的手势。我们总以为这样可以活跃气氛,调整课堂节奏。然而,正是教师外烁权威的存在,教师支配着课堂,才使课堂里真正的声音消失了。

课堂中的声音本应如同麻雀啁啾、五音齐备、生机勃勃、嘈杂而热闹。但是,当权威话语的独白取代嘈杂,远的世界取代并重塑近的世界,课程与教学不再是自在的生长的空间而成为圆形监狱无所不在的凝视时,学生内心真实的思想被扼杀了。“手势教学”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使其成了人为的游戏。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

误区四:混乱重重的综合学习

教育杂志中对热烈开展着的关于“综合学习课程”的讨论的报道,多停留在观念层面,抽象的倾向比较突出,甚至还有一些混乱的概念存在。比如,出现了“交叉课程”“横向课程”等专业术语,到处流传着“与学科学习有什么不同”“与学科学习是什么关系”之类的抽象议论。再有,以综合学习为主题的学校的公开研讨会上,很多教师蜂拥而至,但一看这些所谓的综合学习,大多数都是“……生动的体验”“……校园节”之类花样繁多的活动。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往往过于表面,这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一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扭曲成传授课,在课堂中完成了海洋生物的探索;一些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日常紧张学习的放松操,让学生出去走走,参观参观;还有一些学校在实践中,教师也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运用于学科学习中,把课堂弄得热热闹闹,而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内涵的理解,这也是新课改课堂被指责为“活动课”的原因所在。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合作交往关系。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这里的互动,不只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全体或小组),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

二、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出路

佐藤学将学校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中国和日本同处在东亚地区,历史上、文化上都有源远流长的关系,两国的教育在很多地方有相同的课题,如果我们能以本书为指南,去关注我们身边的学校和教室里正在发生的静悄悄的改革动态的话,可以预见,这必将对我国的教育和学校改革有重大参考意义。

1.感悟教学的隐喻,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我们的课堂经常遭遇这种状况,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应该让他们学会更加注意仔细倾听。课堂允许沉默的存在,尽管重视对话,但学生有权利不参与讨论和交流,条件是只要让教师感觉到他们在内心参与了。教师要将大家的注意力从自身转到对话的内容上来,当每个人都搁置己见,做到互相认真倾听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聚拢大家的思维假定,对这些共同的思维假定作出思考,共同的思维假定就成为连接师生之间的胶水,思维就在集体中欢畅地流动起来了。这种教学方式被佐藤学称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2.把握教学的节奏,超越主体性神话

在许多时候,尊重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了衡量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那些评优课、公开课上。我们是否也在思考,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要打破这种倾向,教室中应建立一种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室要面对每一个学生,与一个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有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

3.革新教学的全貌,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在通篇结合着各个学校的改革实践对这场革命进行介绍以后,佐藤学在最后一部分明确呈现了几所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做了成功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学校,如郡山市金透小学、小千谷市小千谷小学、福井大学附中、长冈市南中学、茅崎市浜之乡小学等建立的“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这些事例本是用来佐证这项改革的有效性和成功性的,然而,反复咀嚼后总觉得还有别的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应该说,这种混乱局面绝不是坏的征兆,因为一个世纪以来,日本学校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而形成了划一性与效率化两大特征,而现在正在进行的学校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则是从学校内部开始变化的。

相互开放教室,是改革的第一步。相信书中的阐述会让那些以“课堂是自己的私人空间”为借口拒绝别人走进他的教室的教师惭愧。要让那些虚掩着的教室的门真正打开,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推进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从内部推进对学校进行的改革,未来学校的形象应是“学习共同体”。

4.展望教学的未来,在来自实践的呼吸中憧憬

联系到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课程改革,教师往往会说:“有些想法的确激动人心,但是现实是……”接下来教师会谈到一连串问题,比如,班级规模太大、经费紧张、检查太多、考试制度呆板等。诚然,这些的确都是改革的阻力,我们有时也会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但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突破。课程改革艰苦繁难,但正如佐藤学确信的那样,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其实现的条件就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

一切教育变革要从教室开始,所以,要创建一个“润泽的教室”。干瘪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而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篇8

就像妮可・基德曼小姐,一个国宝级的澳大利亚女演员,却因了爱情,丢开炉火纯青的演技,静静地走到阿汤哥的身后,甘心做成花瓶。爱情是女人的死穴。与爱情相比,事业算什么。若是能一辈子委身在固若金汤的爱情里,这种牺牲也算值得。怕就怕爱情一场,恍然如梦。赔掉了年华,赔掉了身体,连对爱情的幻想都赔掉。

妮可苦心经营了十年,做了这么桩赔本的生意。用八个字来说――十年爱情,一片空白。

阿汤哥当初爱她,大概也是真爱,发自肺腑的。他爱她白皙的皮肤与金黄色的长发。爱她的高挑而性感。爱她独有的幽默感。爱她的聪慧,能一眼见到他心底的阴霾。

那个时候,她在他的心里,几乎是完美的天使版本。棋逢对手,势均力敌,这种感觉存在,就能维持长久的乐趣。

他是有妇之夫,但身边永不会缺少女人。他的长相助了他一臂之力。表演才华呢又让他增添了女人心中巨大的砝码。有哪个女人能抵抗一个面若天使满腹才华星光熠熠的男明星的爱。哪怕这爱,如浮萍,风一来,即被吹走。他从来没在女人那里失败过。所以,妮可也自然是囊中之物。迟早的事情。

那是一个依稀平常的日子,秋天即将过去,午后的阳光洒在百叶窗,斑驳地落在看片室,泛起细碎的温暖。阿汤哥此时倾斜地躺在沙发里,身边是编剧罗伯特・汤,两个人一言不发,当影片中女主角出场时,阿汤哥突然跳了起来。这个女人,是这个女人,第一个女人,让他最短时间全身充电。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大约除了阿汤哥自己,没有人能够解释。能第一时间全世界最帅美男的神经,那是一种怎样的美。

阿汤哥想尽一切办法认识她,妮可。所谓想尽一切办法,就是辗转编剧,导演之类的关系,以想一同合作拍片为名,终于在第二天约上了妮可。象之前他想认识的女子,顶多一个小时就能寒暄上。那一个联系不上的下午,他几乎抓狂,一个人闷声关在放映室,来回播放妮可的片段,不吃不喝,脑海里全是妮可的影子,挥之不去。全然忘记他早已是另一个女演员・罗杰斯的丈夫。

可怜的妮可一眼就爱上了他。不仅是男人,其实女人也好不到哪去,视觉主义至上的动物。她未设置任何的障碍,若是其他的人,非得让他们受尽爱情相思的煎熬,费劲地追求。然而在那个全世界最性感的男人面前,她一点免疫力也没有。

然而中间依然横着个・罗杰斯,阿汤哥的正牌妻子。一向高风亮节,极度珍视自己名誉的她,忽然间成为了第三者。每天早上,她都后悔,每天傍晚,她都认为值得,日日在矛盾中渡过。他每天都来陪她,哪怕是在片场拍片,他竭尽全力哪怕抽上一点点时间,他也来陪她,共度浪漫时光。他简直不让她有静下来好好思想的一刻。

都已经疯狂了。为爱疯狂。结束这种疯狂,便是给爱一个世俗的枷锁――走入婚姻的殿堂。他愿意撇下怀中的娇妻・罗杰斯,诚心诚意地娶妮可为妻,而妮可根本无视他是否已婚,翘首等待他的来临。在这场爱情里,妮可迷失了。在这爱情来临之前,她已是澳大利亚最具潜力的女星,抽屉里大把的剧本等着她敲定,出演。银幕上,她是美神。生活里,她洁身自好,珍视名誉。

还没来得及理性地思考整件事情,当年的圣诞节,他们就在柯罗拉多州步入了结婚礼堂。这是一场世界婚礼,布景豪华,衣着瑰丽,气氛浪漫。

整个好莱坞都被他们的婚礼及爱的誓言都填满,在某个角落里・罗杰斯一个人黯然神伤,默默地留下了许多泪,她有许多话卡在喉管里,她想对妮可说,“小心”,然而没有说出来。即使是说了出来,妮可又能听的进去么?

婚后的生活刚开始也泛着浪漫的因子。妮可陶醉在阿汤哥的爱里,大量时间呆到家庭,她的抽屉里愈来愈多的剧本堆积着,灰尘覆盖,也没见她用手拂一拂。她铁定要当贤妻良母了。学着烹饪,料理家务,一心一意地想有一个孩子。然而孩子迟迟不来。

婚姻有一段时间了,大约是五六年之后,阿汤哥并不像伊始每日在外忙碌后依然往回赶,回家的间隔有时一两天,有时是一个星期。妮可疑心是自己老了,惆怅满腹。她大量的时间出现在健身会馆,spa馆,大牌服饰店里。在外人眼中,妮可依然是美神。然而妮可,却越来越失去了自己。

与他在一起,她放弃许多许多,他也一样。迄今他还完全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他想保护自己,生命还有很长很长一段日子,不能就此在一个女子怀中融化。他觉得如遭禁锢,但回到家看到她等他出现,焦急而秀美的脸容,却又认为值得。矛盾重重,却也安全地度过“七年之痒”。

妮可以为,这段婚姻将会永恒。谁知,危机来了,气势汹汹,根本不能轻易就将它抚平。终于有一天,她得到了消息,她的阿汤哥要和她离婚,十年婚姻,灰飞烟灭。她为自己悲哀,心中有种难以形容的灸痛。不能再瘦了,又再瘦一点,已瘦得不似人形了,却没有停止的意思。她整个脸颊陷了下去。

她已经在心里无数遍地说服自己,放手,选择成全他。婚姻让他困倦了,就还他自由。可是她却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了。正当他们决定要分手的时候,他们有了孩子,还是一个小小的胚胎,需要阳光雨露,需要细细滋养,才能成为真正的一个孩子。

狠心的阿汤哥根本不管,他甚至放出话来,说孩子不是他的。言外之意,妮可做了过分的事。她想也想不到,曾经给过她无数幸福瞬间的他,竟然能说出如此决绝可怕的话。他终于还是负了她,就像当初负了・罗杰斯。

妮可伤心过度,在三个月流了产。她连最后一根稻草也没有抓住。她不知道那些日子究竟是怎么度过的。打开一瓶又一瓶白兰地,喝完一杯又一杯,撕心裂肺,但不哭不喊,破碎全在心里。她不断地消瘦,消瘦下去,渐渐地,往日的衣服变得空旷。到了第二年,她才停止消瘦。一生象是已经过去,恍如隔世就是这个意思。她脸上添了一层憔悴与风霜,不用细看也能发觉。

爱情冷掉了,那么就转身事业,尽情燃烧。她本就是那种有表演天分的女子。况且声望在外。她拒绝回忆过去,所有精力都放在电影上。如果不是在拍片的片场,她就在体验生活的路上。

离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事业如日中天。一年,她接下三部影片,在《小岛惊魂》中扮演了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单身母亲,《生日女郎》里面做了个神秘的新娘,而到了《红磨坊》里面,她彻底让偌大的巴黎午夜场变成了她一个人的舞台,当她在影片里出场缓缓降落的时候,朱唇轻启,秀眉微扬的一瞬息,不仅是剧中的才子为之痴狂,整个世界的男人都为之惊呼与赞叹她的这种风华绝代。

妮可大放异彩,她用三部截然不同的影片来证明了自己绝非只有精致面容的花瓶,同样,她有智慧与演技,以及野心。她同时也证明给阿汤哥看,她是如此怒放的一朵花。那一年,她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失了爱情,却得到事业。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得与失之间。她继续出现在一系列的大片里――《人性的污点》里面的边缘人,《狗镇》里面的再一次人格分裂,在《冷山》里面来个大逆转,化身为乱世的一抹芳香,傲世而独立。

然而零四年是她的瓶颈期。《家有仙妻》这部电影的溃不成军,给她贴上“票房毒药”的标签。这是她第一次在事业上的重大挫折。她把自己关在家里,闷不吭声,拒绝一切外来的消息,甚至把电话也关掉。就这么过了一个星期,她突然醒了过来。婚姻的失败都没有将她打倒,又何惧一部小小的电影。她整理好自己,继续选择好的片子,将自己完完全全投入进去,《致命拜访》、《皮毛》都是那阶段的成果,依然不见起色,表现平平。

但出人意外的,她遇见了生命中另一个人,乡村歌手凯斯厄本。凯斯则是对她一见钟情,眼角眉梢都掩饰不了他对初次见面的妮可的迷恋。他对她弹吉他,唱爱歌。是他的声音,还有真诚,打动了她。然后他们在了一起。幸福的两个人出现在媒体面前。订婚,结婚,并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个女儿。

篇9

如果你不幸,请你想想霍金,他是过着怎样的生活,他的身体给他带来了多大的痛苦!但他坚持下来了,他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得比别人更精彩!如果你面对着亲人的死亡,请你想想,5.12地震后的那些孤儿们,他们也都失去了亲人,但他们,依旧坚强……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平淡,缺憾也是一种美!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早已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享受平淡之人,在富春江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平息热衷功名利禄之心,放弃经纶事务之任,他过得平淡、潇洒,一种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

现在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他甚至不能够说话!你是不是突然发现上天对你的恩赐,虽然你不像霍金一样博识,但你至少拥有健康!

如果你也不是一个健全人,是的,你很不幸。但你有没有想过,古时那些拥有勃勃英姿的将士,只要军旗一挥,数十万人扭作一团,互相残杀,任凭战友在身边倒下,任凭尸体在脚下堆积,任凭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你是否惊呆了,时间在那一刻冻结。纵使他们有健美的体格,可他们早已被杀戮和血腥充斥……

每一个人都是一朵花,只要你肯去浇灌,自己肯生长,都是最美丽的。

每一朵花终会绽放,在花开的那一刻,世界,总会更加绚丽……

篇10

出门,路边一株不知名的蓝白色小花,风中摇曳着,开得半酣。我是喜欢植物的,将它移入家中早已枯掉多时的兰花花盆,置于阳台。

这实在是丛可爱的小花。叶子跟蒲公英相似,花萼呈浅淡绿色,衬得自白而蓝的花色越发澄净明快。因为蓝得透彻,我就叫它“蓝”花草,以示对那丛蕙兰幽幽香魂一缕的怀恋。

沐浴阳光下,它静静开放,两天后枝叶间又探出一个小小花苞来!看得出它的快乐,没有丝毫抛离故土的不适与抱怨!我放心了,随遇而安的生命,总令人生出几分敬意!心下欢喜,生活就是这样,仅仅一朵花,有时就可以明媚一段日子。

一夜的风雨,忘掉关阳台窗子,不知那盆蓝花草是否能安然如昨。起身至阳台,糟糕,它细长的茎竟于半腰间折断,花儿也已落败不堪,只留那只将启未启的花苞有气无力地挂在枝叶间!

我抱歉!毕竟根还未扎稳,就突遭连夜风雨,这不应是一株柔弱的花所该承受的。它本来过得好好的!为弥补深深歉意,我摘下几片叶,小心裹绕住那伤口,并用细线一匝匝将它轻轻包扎好,这样,它又能在风中摇曳,舒展起芬芳美丽!

花盆搬进院子来。充余的阳光,对它的伤会有好处。可第二天下班,我吃惊地发现,蓝花草闪腰倒向了花盆另一边,就在伤口处。那一刻,我愧悔不跌:是啊,已然是不堪一击的一株花,还要它保持住姿态,随便哪一阵风过,不呼啸成冰锋霜刃,严相逼催,怎又不使它再次颓然倒下!

心痛不已。我不得不承认,人的心智有时会进入到认知盲区:总将一点点短浅识见,有意或无意强加在自己喜爱的事物身上,有时反成为一种负累或伤害。

而某些伤害还在于它的不可逆转,正如我亲手葬送掉一株草努力开花的决心!不过我的蓝花草,平静淡然接受这一切,以为这也是命运的一种,没有表示出丝毫不适与抱怨!

我又把它搬回阳台。默送它跟那盆名贵蕙兰一般委身泥土,唯此,再看不出它还能有新的转机和生的希望。

伤口处,由浅而深,已渐变至褐色,创面不断扩大。看着它一天一天委顿下去,叶子慢慢失去水分,自己却无能为力,内心不安!除了卖力浇水,做毫无意义的挽留,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好在我还有许多事等着要处理,匆匆的日子总会打发掉一部分慌乱了的时光。

一天傍晚,我推开阳台门,猝不及防,我被眼前刹那芳华的瞬间,一下子感动到落泪。我的那株蓝花草竟奇迹般活过来,虽弯腰躬身像个驼背的老人,枝头却艰难挑起一只小小花朵,湖泊色的蓝,似要流溢下来,化作多情眼泪,去浸润那就要干涸掉的根壤!

我不知道这些天它曾历经过什么,但我相信那定然是关乎生死命题的!昏沉中,它一定想到过放弃,只要一松手,就不再苦痛挣扎,就能安眠,得到彻底休息!可一粒花草的种子仍在那里,一颗苏醒着的心又如何甘于长久隐匿黑暗,而错过守候一季的花开时光呢?

是的,一棵花草,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伤痛孤独,冲破黑暗,迎向阳光,绽放于天地间,让芳华停驻,让岁月永恒,面对这样清醒自守而又倔强的生命,怎会不令人肃然起敬!想自己,工作中一点坎坷挫折,便承受不起;生活中一点彷徨失意,便局促无措,无所担当、难以负重的人生,终难绽出俗世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