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说范文
时间:2023-03-14 06:2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天才小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公元三千年,一个人走在沙漠中,他面黄肌瘦,血流不止,衣服破烂不堪,两眼暗淡无光。在这一天,他,约翰·鲍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他倒在了地上,用手擦了擦刮进眼里的沙子。
二
公元2980年,美国妄想称霸地球,疯狂破坏了200多个国家,世界上的国家只剩下20个,美国企图消灭其他19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中国和俄罗斯是大国。这两个国家联手,抵抗美国的疯狂破坏。这两个国家还研制出了WNI-CT病毒(足以让美国所有计算机瘫痪)与中央核导弹(足以炸毁整个美国)。美国总统请来了囚犯约翰·鲍姆。约翰·鲍姆自幼智商极高,任何密码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年轻时,曾让全美国计算机瘫痪半天。因此,他被拘留。总统放他出来,让他破解WNI-CT病毒与中央核导弹密码。中国与俄罗斯的命运将会怎样?
三
全完了。
鲍姆不负重任,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破解了密码,随后又改成了美国的病毒和导弹。中国计算机发出警告,俄罗斯知道了,请来了火星人。但是鲍姆改造后的病毒和导弹,比以前强上百倍,病毒和导弹控制器在总统手里。总统欣喜若狂,按下了红色按钮。顷刻,鲍姆打开防护膜,19个国家连上火星人,全被炸了,夷为平地。美国统治了地球。
鲍姆被提升为副总统。20年过去了,他想起了在中国的妈妈和在俄罗斯的爸爸,他们被自己炸死了。他说,要随父母走了。于是,他下床,坐在电脑前,把美国宇宙空间站改为核武器,瞄准了美国。总统立刻被警报惊醒了,他拿着手枪,跑到鲍姆的房间,一把推开门,用枪瞄准了鲍姆,吼道,“傻瓜,你在干什么!”随机发出了子弹,但鲍姆在同一时间按下了回车键,子弹打住了鲍姆的太阳穴,一片硝烟……
地球成了一片沙漠。
篇2
《破壳》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三位学生在接受一次天才测试后,急于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天才而离家,最后他们又回到原来的学校,干擦瓷砖这样普通的事情,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可结尾却寓意深刻,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深思:“放眼祖国,胸怀天下”。
这篇小说中写的“天才测试”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我认为:盲目相信测试结果,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比如某些人被测出是天才,有的人就会骄傲、不学习,最终一无所有;而被测出不是天才的,有些人可能就会像文中的宫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放弃,以后当一个夜总会保安算了”那样轻视自己。
小说通过主人公最终摈弃了踏上印证自己是否属于天才的幼稚之路,脚踏实地,从实际做起结尾。告诉我们唯有回归现实,认识自己,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怀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放眼祖国,胸怀天下,才能有所成就,实现自己的天才梦想。
篇3
天才是指那些天生就很聪明的人,但他们在背后也会付出努力与汗水。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天才之名,在世人眼中,天才是很优秀的。
鬼才是指那些性格上有怪癖的,但却比常人优秀的存在,天才被人夸赞,鬼才比天才会更厉害,但会遭到世人嫉妒与排挤,鬼才以前不是夸人的,但现在在小说中,常常形容些特别优秀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他们总说:“天才,你是怎么学英语的啊?”我微笑:“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
天才,天才,天才!!
这样的声音总是不不绝于耳,似乎对于我来说,英语满分轻而易举。对于他们而言,或许我就是一个神话,只因为无论英语考试多难,我从来都不会下119(120满分).只因为我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甚至有时候老师叶也听不明白我在叽叽咕咕说些什么。我能背诵上百篇文章,脱口而出几十部电影原声,只是在我的书柜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英文杂志,英语练习题,以及英语原版小说,只是我能在英语比赛中惊艳胜出…..
或许,现在连你也觉得我真的是一个天才,但是你错了。
我真的不是,不是!!
我想告诉你,我仅仅是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了 ;我仅仅是把英语书烂熟于心;我仅仅是在别人做数学的时候背英语,我只是在别人玩乐的时候,背英语,一直一直到脱口而出……
我仅仅是每周看一部英文电影,我只是做完了一本有一本中考真题,能背下所有的初高中单词,以及所有的3A。我只是做了上千篇完形填空;我只是每天不听英语不舒服,我只是,晚上的最后一件事是关机(听英语),早上第一件事是开机。我只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依然在听英语………
我坚信,英语是一种语言,是用来说的,正如中文一样,为什么我们都能说流利的中文呢?
因为我们有中文的环境,那么英语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创造环境,模拟环境,只要每天坚持就有巨大收获!
到时候,你就会觉得English is so easy !
篇5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吸收、融合与创造,意象,色彩。
我认为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艰难的事。
—张爱玲《写什么》
我认为张爱玲正是汲取这园子里蕴籍丰厚的土壤努力向上攀延而又不断伸展肢体的大树。她的创作正是那“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①谁也不曾幻想的奇花异卉,但是她的珍贵不仅在于延续了土壤的生命,她更是借助自身卓越的创造力,结出了鲜翠欲滴的传奇果实,成就了一段千古绝唱。她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把悲剧式的苍凉和喜剧式的讽刺寓于一炉,意象的物化效果使得心理剖析更显老练,这些艺术技巧的使用让作品具有震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因此我以张爱玲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主,以其《红楼梦》这部作品对她的深刻影响,希望能从中摸索出张爱玲小说文学创作中的主要特征及其来源。
一、小说人物情节的设计与《红楼梦》的相似处
正如张爱玲自己说的“中国文化古老而且具有连续性,没中断过,所以渗透得特别深远.”②首先,我们从语言文字方面来看,任何一个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再捧起张爱玲的小说特别是《金锁记》,总以为自己又在那个繁华热闹的宁国府了,这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会令你一时无以适从,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月夜下《金锁记》中姜公馆里两个睡不着的丫头都聊些什么:
小双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我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萧呦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双到:“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作官人家的女儿谁肯嫁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凤萧道: “哦,原来是姨奶奶。” 小双道:“原来是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作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地服侍二爷.”凤萧把手扶着窗台,沉吟道:“怪道呢!我虽是初来,也瞧料了两三分.”
像这样一段对话所提供的信息,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想起《红楼梦》。诸如都写一个大家庭,姜公馆凡百事也都由老太太做主,婚配讲究门第,地位区分正庶,并且两个丫鬟也伶牙俐齿,对主人的底细琢磨的一清二楚,小说的内容像《红楼梦》,但格局更是相似,比如这种主人公尚未出场,已经由旁人口中评价,使读者有一轮廓在胸。使人倍感亲切的,是对话人的心态,声势,宛如从大观园中传出。
二、诗的魅力:丰繁的意象比喻
张爱玲的小说被称为是“自从《红楼梦》以来,中国小说恐怕还没有一部对闺阁下过这样一番写实的功夫”,③她有着极其丰富和卓越的想象力,再加上风姿美妙的写作手法,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那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绝的意象比喻。张爱玲非常擅长的则是运用意象的比喻和滑稽尖刻的语气来传达她的讽刺意味,讽刺冷漠的人情,讽刺苍凉的人生。
张爱玲更高妙之处在于她能用意象的比喻使人物的微妙的心理活动物化,从而使读者在一系列事物和色彩中体会到作品中人物的心情。
那么,在意象的表现方面,张爱玲受到的最大启示来源于哪里呢?答案是《红楼梦》。象征和隐喻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来源之一,如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板儿同巧姐柚子换佛手之类,同人物的个性,遭遇也有关合和寓意,尤其是为数众多的诗词、酒令、谜语,更包括着象征。不论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判词,还是画面上乌云浊雾,莲枯藕败的景象;不论是一响而散的爆竹,还是飘摇远去的风筝……都各各寓含着书中重要女子的遭际和命运。形象,概括,意味深长。
三、色彩的象征性与画面感
对于色彩的敏感与喜好华丽,张爱玲可以说和曹雪芹不相上下。她在《天才梦》中谈道:“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这和她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封建家庭有关,因为一个贵族之家,其间的排场是华丽考究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她自己的小说中,她对色彩的发挥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红楼梦》中对每个人的衣饰都有华丽而脱俗的描写,这主要是因其色彩运用的妙处。且看刚出场的混世魔王在林黛玉的眼中:“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潮靴”。这些色彩极尽富丽堂皇,但是又极衬出这位纨绔子弟的特征。
张爱玲也极力推崇《红楼梦》中的色彩描写所创出的脱俗的意境,但其实她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度也是惊人的。她善于在小说中描摹各种层次的颜色,无论人、景、物,都调动了大量的色彩手段,因此视觉意象非常丰富,很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色彩,已经独立化成为一种意象。它或描摹人物性格个性,如红玫瑰王娇蕊的大胆刺激的颜色显示她的热情如火,而相对来说,白玫瑰的空洞无味的白,只能暗示这个贤妻良母的单调无趣;或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王娇蕊的鲜辣的“绿”是振保眼中的刺激物,它无疑成为一种热情的,这里王振保肯定了王娇蕊的激情魅力即作情人的必需。
四、结语
张爱玲不是天才,她没有曹雪芹的才势,浑淳不如沈从文,深刻不如鲁迅,清秀不如冰心,但是,三岁即能背诵唐诗的她,曾以怀疑的眼神冷眼看一切,以一支不惧怕通俗的笔,写尽新旧时代交替上海十里洋场的女性的故事,她们的颜色,心情和渴望,她向我们絮絮地倾诉那种生存的无奈和绝望。有勇气将人生最虚无和无情的一面揭示出来的,我们说她是一个勇者;而能继承东方文学传统,用繁复奇妙的意象,巧妙的比喻将这些转换为故事,让我们如临那个繁华如梦的喧闹都市,并感受一种无法道尽的苍凉感由作品弥漫到我们的视觉,我们的心灵的,我们说她是一个天才,而且是一个可爱的天才。
注释:
① 傅 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原载《万象》月刊1944年5月第三卷第11期。
② 张爱玲《〈海上花〉译后序》
③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2、胡兰成《今生今世》1990年9月初版
3、阿川《乱世才女——张爱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4、于青、金宏达编,《张爱玲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
5、张爱玲,《红楼梦魇》
6、张恨水《金粉世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初版。
7、曹雪芹《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4月初版
8、贾平凹《读张爱玲》倒数第二段,《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
篇6
一、当理性遇到感性,当犯罪遇到“爱”
汤川教授是东野小说系列里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理性压制感性压制得十分出色的有天赋的物理学家。他用科学的手段帮助警方破获了很多案件,但这一次他却遇到了难题,因为他的方程式里出现了“爱”这个元素,这就给解开这个方程式设置了前所未有的障碍。同样身为天才数学家的石神,也是因为碰到了“爱”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俩是理性的代表,而打酱油的内海刑警则是感性的象征。内海这个原著中并不存在的角色的加入我估计部分是因为导演想告诉我们一个现象:在冷静的理性推理过程中,还是需要一些感性的直觉的。
一开始是不太能理解石神的爱的,但是导演最后做了一个完整的交代,石神这样一个视数学研究为最神圣事业的天才,却又在现实中从事着并不太理想的工作:在乌烟瘴气的中学课堂里对牛弹琴,教室里乱作一团,他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专心地在黑板上演算,这是现实生活给他这种天才最沉重的打击吧。当他对现实感到绝望准备自杀的时候,美丽的花冈靖子和她清纯的女儿美里成为了他的邻居。她们初现时温暖的微笑给了石神活下去的动力,她们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成了住在隔壁的石神在现实中开心欣赏的画面。对于一个除了数学再无其它的人来说,她们是一个美好的存在。因此,为了这个美好的存在能继续下去,石神愿意做一个献身者。
二、一部把爱情描绘得很细致的悬疑片和一部充满了种种意外的爱情片
作为一部成功的悬疑片,《嫌疑人X的献身》很好地在整个影片里巧妙地布下了许多伏笔。比如,石神每天经过的流浪汉聚居地,有一个镜头里特意留下的那个空着的长凳子,暗示了结尾交代的另一个无辜被杀的人。石神在地铁站跟汤川分别时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看起来永远都这么年轻,真羡慕你啊!”一个从来都不修边幅的人,居然在意起外貌了,于是让汤川这个爱情绝缘体都察觉到石神恋爱了。汤川在石神家喝酒的时候,注意到石神舍不得拿花冈的小店用的一次性筷子待客,而是给了他别的筷子。石神暗恋花冈,一年了,只是每天早上去买一个便当,不曾多说一句话。他为了她杀人毁尸,布局周密。在公用电话那端给她打电话,竟然幸福得嘴唇颤抖。跟踪她,只是为了告诉她:“工藤那个男人,我观察过了,应该能给你们幸福。”以上种种既是影片的精妙伏笔,又是对爱情的隐秘刻画。
因此,很多人在这部影片里感受到的是石神对花冈的极致的爱。对爱情最好的描写就是细节描写,不管石神对花冈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确实是爱她的,爱到可以为她去杀人,为她去自首。他杀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迷惑警察,将两个案件伪装成一个案件,从而使警察的调查陷入僵局,而案件的巧妙组合又能让花冈在面对警察的询问时毫无心理负担地陈述;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自首更加理所当然,因为他确实杀了那个流浪汉。这真是一个天才的布局。但是这个完美的布局在最后还是被汤川理性地揭开了,汤川选择了“让任何人都得不到幸福”的结果。石神最后的那一串撕心裂肺的“为什么?”真让人绝望。从女性的角度来理解,花冈真的是无法明白或者说接受石神的“爱”的,因为这种爱从始至终都是石神单方面的。而石神的爱,可以理解为对花冈的美好的一种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完美事物的爱,比如说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完美的数理论证,完美的四色理论。石神认为花冈跟老实本分的工藤在一起就能够幸福,这是他设想的最完美的结果。但他似乎忘了,杀了人而逃避法律制裁其实是无法真正心安理得幸福生活的。
三、天才之间的较量,石神才是赢家
汤川和石神都是天才,又是大学时代的好朋友。但是他们中的一个顺利从研究所毕业,成为大学里风光无限的物理教授,有自己的实验室,有一群共同致力于研究的同事和学生,更有一大群忠实的粉丝。而另一个却因为家境贫困,没能继续上研究所,成为了中学老师,在吵闹的课堂上对牛弹琴,在拥挤的小公寓里伏案演算。汤川是成功的,而石神则是落寞的,当他看到汤川在小公寓前等待自己回家的时候,他那犹豫着要不要打招呼的手,显示了他内心隐藏着的卑微感。所以,他的一步步设置和把警察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计划,其实就是他和汤川之间无声的较量。作为一个天才,他总会有一种企图让人明白自己或者是炫耀自己的嫌疑,所以他才会把 “表面看上去是几何题,实际上却是代数题”这样重要的线索抛给警察。一方面他认为汤川肯定会理解到其中的玄妙;另一方面我们可不可以暗黑地揣度,这是他在内心里低调的炫耀吧,那些真正天才的罪犯是喜欢嘲笑警察智商的。原作里这句话挑明了这一点:“……就算天才物理学家的推理再怎么神准,终究抵不过凶手的自白。是我赢了——石神想。”
天才与天才之间除了较量,更多的是对彼此的爱护和惺惺相惜。因此,石神才会给在自己家呼呼大睡的汤川盖上被子,给他弄得暖暖的。也会在暴风雪中拉汤川一把,导演之所以花一定篇幅描绘登山的场景,估计是为了渲染两人的友谊。在大学的石凳上,17年前那个天才之间关于四色原理的讨论,奠定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当汤川理解了石神的整个计划之后,那句反问:“你这么帮她们,到底为什么?”最后,理性的汤川在听到石神的哀嚎时留下痛苦的眼泪,都是两个天才之间友谊的无声渲染。
四、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层面的思考?
篇7
詹姆斯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他创作就像雕刻家在雕刻一件件优美的艺术品:不断打磨、不断润饰,灌注着自己的生命力与艺术天才。鄙人认为,任何一个有志于从事艺术或艺术研究的人,都应该向他学习!
詹姆斯认为,“小说之所以存在,其唯一的理由就是它确实试图表现生活。” 可见,詹姆斯重视小说的艺术性,更重视小说的现实性,即对生活的表现。不仅如此,在这一点上,詹姆斯将小说与历史相比美,他说,“小说就是历史。”
另外,詹姆斯极力提倡应该给予小说家创作上充分的自由。他认为,只要能充分表现生活、能够展示作家才华的创作题材与手法,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可见,詹姆斯秉承了西方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对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十分重要的,它也是艺术创作生命力的源泉!
篇8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6月版)、韩瑞祥选编的《巴赫曼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艾柯的《开放的作品》(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版)。对了,还有兰德的《源泉》(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版),那本厚厚的书,摆在我的书架上,像诱惑,又像挑战,让我多少次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将它啃完。
年底逼近,如同以往,我的阅读计划再度偏离了方向。是懒惰?是忙碌?还是难以静下心来?这些原因兴许都有。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阅读本身。确切地说,阅读扰乱了我的阅读计划。
想想,这也情有可原。比如,面对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的画家》,你又怎么能一心照顾计划而将它搁置一旁?那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视觉读本”中的一种,今年一月刚刚推出。一本小巧玲珑的书,光外观就让人喜欢。再看内容,更会爱不释手。正是春节。人们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刻,我躲在书房,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精致的书。享受波德莱尔的奇特思想。享受贡斯当丹·居伊的美妙画作。更享受郭宏安先生的精道译介。关于美,波德莱尔说:“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它像是神糕有趣的、引人的、开胃的表皮,没有它,第一种成分将是不能消化和不能品评的,将不能为人性所接受和吸收。”时隔一百多年,读这段话,依然能感到它俏皮中深邃的意味。我向来以为,理想的翻译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之上。中译本《现代生活的画家》堪称一个典范。宏安先生的译序体现出了一个译者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水准。“在法国,波德莱尔是第一个对现代性有着深刻体验并加以描述的人,因此他成为后人论述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参照。他所提出的现代性就是‘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任何一个在群众中感到厌烦的人,都是一个傻瓜’等等观点,暗含着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延续与对立的辨证关系,洋溢着对现代性乃至现代化的一种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清醒的批判精神,至今仍对我们有启发意义。”这就是深刻理解和研究之后的提炼。如此准确的提炼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贴近波德莱尔。
专业的缘故,我禁不住被阿尔巴尼亚小说家卡达莱的《破碎的四月》(重庆出版社2007年1月版,孙淑慧译)所吸引。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人物不多,时间跨度也就一个月,却有着相当的力度和深度。年轻的乔戈,复仇之后,便踏上了死亡之路,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剩下了一个月。一颗致命的子弹时刻都会瞄准他。这是血仇的子弹,是世代传统的子弹,是国家机制的子弹,也是人类自身性格的子弹。残酷和生机均由此而生。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特征和悲剧性也在此显露。这是个高度集中和凝聚的故事,紧张到了极致,你不得不始终屏着呼吸,始终一眼不眨地追随着主人公的身影。因为,子弹随时都有可能射出,故事随时都有可能戛然而止。这样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点,让你深入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的最深处。欲罢不能,读过《破碎的四月》,索性又一鼓作气,读完了卡达莱的另外两部小说《亡军的将领》和《梦幻宫殿》。这时,我发现,通过一个点,几条线索,不多几个人物,深入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最深处,是卡达莱小说特有的艺术。一段时间,我又将目光投向了我的那些乡亲:朱文颖,荆歌和车前子。
我读书向来慢。读朱文颖,似乎更慢了。是有意的慢,就想久久沉浸在一种享受之中。那种语调,那种氛围,那种节奏,那种叙述的方式,都十分合乎我的口味。文字充满了灵气和韵致。氛围又是极特别的。常常,像有一阵雾,浓与淡都在意图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似有似无。我惊讶于她营造氛围的能力。叙述又灵巧,变幻,含蓄,散发着现代气息。每个故事都讲得那么好看,耐看。意味总体上来说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的。几乎在每篇小说中,她都要撕破和打碎一些东西。这让她的写作本质上具有一种“残酷的色彩”。但我又不想据此称她为“悲观主义作家”。这其实不是悲观不悲观的问题。而是一种洞穿。对世界和人生的“看透”。一种相对的看透。洞穿,看透,有时反倒能变成一种潇洒和自由。朱文颖的文字让我相信了这一点。小说集《龙华的桃花》中的十几个小说,各种人物,各种背景都有,作者都把握得那么娴熟。其中的几篇古意小说写得美极了,诗意,忧伤,贴着人的身心。
荆歌完全是另一种面貌。与其说读荆歌,还不如说听荆歌。听荆歌娓娓地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与他的姿态有关:随意,自然,坦率,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仿佛同你面对着面。去年有几个月,我在家疗伤。时间变得单调而又缓慢。这时,捧起荆歌的小说,竟不舍得放下。许久没有读到如此有趣的小说了。后来,在不少场合,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对人讲述荆歌的小说。尤其是那篇《滑脱》。那真是个天才的构思。我说过,荆歌小说中的那股“坏”劲儿恰恰是他最最天才的地方。那“坏”意味着幽默,夸张,变形,变幻,意味着想象力的游戏,意味着对小说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独特理解。语言是贴着时代和生活的,尤其是对那些习惯性语言的重新运用,有调侃和解构的意图。由于观念的先进,作品又绝对是现代的,甚至后现代的。这些都让他的小说有了无边的可能性。读他的小说,总会笑,有时简直笑死了。但也有些篇什,让你想哭。许多意味都在笑和哭之后了。荆歌太会讲故事了,不,应该说,太会把玩故事了。而这是需要智慧的。车前子写诗,写评论,写随笔,还画画。一个全面发展的才子。任何时刻,读他的文字,读他的画,都能觉出特别的味道。疼痛的时刻,读读车前子。他能用一个接一个惊奇让你忘了疼痛。没错,一个接一个惊奇,既是语言的,也是思想的;既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向的;既是南方的,也是北方的;既是中国的,也是外国的;既是方的,也是圆的……因此,我确信,车前子就是一种草药,有疗伤的作用。欢乐的时刻,也读读车前子。他能用一个接一个游戏添加你的欢乐。别小看游戏。游戏是需要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的。游戏就是想象和创造,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阅读车前子,你也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否则,你跟不上他的速度。你甚至还要有一定的姿态,一定的心境,一定的体魄,一定的力气,才能加入他的游戏。无边无际的游戏。规则随时都会被打破,或者根本就没有规则。彻底的放松。彻底的没有拘束。毁坏,再建设;解构,再建构。或者干脆开辟出一块空地。空地多好,有空地你什么都有了。彻底的自由。这就是天才。你不能和天才说什么规则,你只能接受他的一片天地。
大地上摆满了蛋+一根羽毛在飞+而一根羽毛在飞+当大地上摆满了蛋+而另一根羽毛在飞+即使大地上并没有蛋+一根羽毛还是会飞+而一根羽毛在飞+大地上摆满了蛋……
这就是车前子。用各种腔调、各种节奏、各种色彩和温度来读读车前子,你兴许会读出各种的滋味和意味。有时,读着读着,我忽然觉得,车前子是那么的忧伤。
不可否认,阅读乡亲,能给我带来格外亲切的感觉。已不仅仅是阅读的需要,而是某种内在的呼唤。
进入秋季,《河畔小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9月版)犹如金黄的宿命,成为我最重要的读物。阅读《河畔小城》,于我,还有另一种意义。那既是对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致敬,也是对中国翻译家杨乐云、刘星灿和万世荣三位前辈的致敬。三位前辈都已年逾古稀,却不断捧出一部又一部译作,让我们走近一位又一位捷克作家。近几年,捷克文学在中国的流行主要是他们不懈劳作的结果。克里玛,赛弗尔特,霍朗,聂鲁达,恰佩克,赫拉巴尔,这都是些捷克文学中闪光的名字。
仔细盘点,这一年,计划内的书没读几本,计划外的书倒是读了一些。实际上,这种随意的阅读更得我心。或许,这就是英国作家卡内蒂所称赞的“混乱的阅读”。或许,这才是我所必要的阅读。
阅读是件让人快乐,又让人绝望的事。有太多的书要读。而时间却那么有限。正因如此,年初,我郑重其事地制定了一个阅读计划:一年内,起码要读60本书。连单子都开好了。其中有沈苇的《柔巴依:塔楼上的晨光》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6月版)、韩瑞祥选编的《巴赫曼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艾柯的《开放的作品》(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版)。对了,还有兰德的《源泉》(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版),那本厚厚的书,摆在我的书架上,像诱惑,又像挑战,让我多少次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将它啃完。
年底逼近,如同以往,我的阅读计划再度偏离了方向。是懒惰?是忙碌?还是难以静下心来?这些原因兴许都有。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阅读本身。确切地说,阅读扰乱了我的阅读计划。
想想,这也情有可原。比如,面对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的画家》,你又怎么能一心照顾计划而将它搁置一旁?那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视觉读本”中的一种,今年一月刚刚推出。一本小巧玲珑的书,光外观就让人喜欢。再看内容,更会爱不释手。正是春节。人们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刻,我躲在书房,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精致的书。享受波德莱尔的奇特思想。享受贡斯当丹·居伊的美妙画作。更享受郭宏安先生的精道译介。关于美,波德莱尔说:“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它像是神糕有趣的、引人的、开胃的表皮,没有它,第一种成分将是不能消化和不能品评的,将不能为人性所接受和吸收。”时隔一百多年,读这段话,依然能感到它俏皮中深邃的意味。我向来以为,理想的翻译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之上。中译本《现代生活的画家》堪称一个典范。宏安先生的译序体现出了一个译者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水准。“在法国,波德莱尔是第一个对现代性有着深刻体验并加以描述的人,因此他成为后人论述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参照。他所提出的现代性就是‘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任何一个在群众中感到厌烦的人,都是一个傻瓜’等等观点,暗含着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延续与对立的辨证关系,洋溢着对现代性乃至现代化的一种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清醒的批判精神,至今仍对我们有启发意义。”这就是深刻理解和研究之后的提炼。如此准确的提炼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贴近波德莱尔。
专业的缘故,我禁不住被阿尔巴尼亚小说家卡达莱的《破碎的四月》(重庆出版社2007年1月版,孙淑慧译)所吸引。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人物不多,时间跨度也就一个月,却有着相当的力度和深度。年轻的乔戈,复仇之后,便踏上了死亡之路,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剩下了一个月。一颗致命的子弹时刻都会瞄准他。这是血仇的子弹,是世代传统的子弹,是国家机制的子弹,也是人类自身性格的子弹。残酷和生机均由此而生。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特征和悲剧性也在此显露。这是个高度集中和凝聚的故事,紧张到了极致,你不得不始终屏着呼吸,始终一眼不眨地追随着主人公的身影。因为,子弹随时都有可能射出,故事随时都有可能戛然而止。这样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点,让你深入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的最深处。欲罢不能,读过《破碎的四月》,索性又一鼓作气,读完了卡达莱的另外两部小说《亡军的将领》和《梦幻宫殿》。这时,我发现,通过一个点,几条线索,不多几个人物,深入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最深处,是卡达莱小说特有的艺术。一段时间,我又将目光投向了我的那些乡亲:朱文颖,荆歌和车前子。
我读书向来慢。读朱文颖,似乎更慢了。是有意的慢,就想久久沉浸在一种享受之中。那种语调,那种氛围,那种节奏,那种叙述的方式,都十分合乎我的口味。文字充满了灵气和韵致。氛围又是极特别的。常常,像有一阵雾,浓与淡都在意图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似有似无。我惊讶于她营造氛围的能力。叙述又灵巧,变幻,含蓄,散发着现代气息。每个故事都讲得那么好看,耐看。意味总体上来说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的。几乎在每篇小说中,她都要撕破和打碎一些东西。这让她的写作本质上具有一种“残酷的色彩”。但我又不想据此称她为“悲观主义作家”。这其实不是悲观不悲观的问题。而是一种洞穿。对世界和人生的“看透”。一种相对的看透。洞穿,看透,有时反倒能变成一种潇洒和自由。朱文颖的文字让我相信了这一点。小说集《龙华的桃花》中的十几个小说,各种人物,各种背景都有,作者都把握得那么娴熟。其中的几篇古意小说写得美极了,诗意,忧伤,贴着人的身心。
荆歌完全是另一种面貌。与其说读荆歌,还不如说听荆歌。听荆歌娓娓地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与他的姿态有关:随意,自然,坦率,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仿佛同你面对着面。去年有几个月,我在家疗伤。时间变得单调而又缓慢。这时,捧起荆歌的小说,竟不舍得放下。许久没有读到如此有趣的小说了。后来,在不少场合,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对人讲述荆歌的小说。尤其是那篇《滑脱》。那真是个天才的构思。我说过,荆歌小说中的那股“坏”劲儿恰恰是他最最天才的地方。那“坏”意味着幽默,夸张,变形,变幻,意味着想象力的游戏,意味着对小说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独特理解。语言是贴着时代和生活的,尤其是对那些习惯性语言的重新运用,有调侃和解构的意图。由于观念的先进,作品又绝对是现代的,甚至后现代的。这些都让他的小说有了无边的可能性。读他的小说,总会笑,有时简直笑死了。但也有些篇什,让你想哭。许多意味都在笑和哭之后了。荆歌太会讲故事了,不,应该说,太会把玩故事了。而这是需要智慧的。车前子写诗,写评论,写随笔,还画画。一个全面发展的才子。任何时刻,读他的文字,读他的画,都能觉出特别的味道。疼痛的时刻,读读车前子。他能用一个接一个惊奇让你忘了疼痛。没错,一个接一个惊奇,既是语言的,也是思想的;既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向的;既是南方的,也是北方的;既是中国的,也是外国的;既是方的,也是圆的……因此,我确信,车前子就是一种草药,有疗伤的作用。欢乐的时刻,也读读车前子。他能用一个接一个游戏添加你的欢乐。别小看游戏。游戏是需要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的。游戏就是想象和创造,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阅读车前子,你也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否则,你跟不上他的速度。你甚至还要有一定的姿态,一定的心境,一定的体魄,一定的力气,才能加入他的游戏。无边无际的游戏。规则随时都会被打破,或者根本就没有规则。彻底的放松。彻底的没有拘束。毁坏,再建设;解构,再建构。或者干脆开辟出一块空地。空地多好,有空地你什么都有了。彻底的自由。这就是天才。你不能和天才说什么规则,你只能接受他的一片天地。
大地上摆满了蛋+一根羽毛在飞+而一根羽毛在飞+当大地上摆满了蛋+而另一根羽毛在飞+即使大地上并没有蛋+一根羽毛还是会飞+而一根羽毛在飞+大地上摆满了蛋……
这就是车前子。用各种腔调、各种节奏、各种色彩和温度来读读车前子,你兴许会读出各种的滋味和意味。有时,读着读着,我忽然觉得,车前子是那么的忧伤。
不可否认,阅读乡亲,能给我带来格外亲切的感觉。已不仅仅是阅读的需要,而是某种内在的呼唤。
篇9
【关键词】《暗算》;改编;叙事;时空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53-01
著名作家麦家的小说《暗算》于2003年在国内出版,发行之初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却因其内容涉及当年国共两党的特务斗争被台湾中情局当作军事情报进行研究而在台湾引起轰动。2005年,根据小说《暗算》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各个卫视频道上映,因其独特的题材和充满神秘、悬疑的叙事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进而引起了国内“特情”影视剧的拍摄热潮。以至于2008年,小说《暗算》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之后,再度被改编成电影《听风者》于2012年上映,再次引起各界关注。笔者试图从叙事方式、人物设置和时空设置等方面对其小说文本、电视剧及电影的多重文本进行解读。
一、真假难辨的叙事方式
作者在小说文本中忽隐忽现,以一个不相干的人的口吻为读者设计了一个神秘的故事陷阱,使读者深陷其中,真假难辨。《听风者》中瞎子阿炳的故事出自钱院长之口,作者只是如实记录。《看风者》中破译天才黄依依的故事,是以安院长的口吻叙述的,作者只是做了些词语的调整而已。陈二湖的故事,是由他徒弟施国光提供的解密文档(几则日记和一封来信、两封去信)构成,只是一个飘忽的影子。《捕风者》中韦夫的故事,源于作者结识的另一位搞谍报工作的乡党――人称“老地瓜”的老吕保存的一张名叫韦夫的照片。作者采取借韦夫的灵魂来叙说人与死尸“合作”的谍报传奇,可谓一种新奇的尝试。鸽子的故事,是当事人金深水在多年后,找到她的女儿时的追忆。透过这五个神秘而又神奇的故事,作者表达出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这也成为读者将要面对的问题。
电视剧《暗算》根据小说文本中瞎子阿炳和黄依依的故事改编成“听风”和“看风”,而“捕风”的故事则是从麦家的《地下的天空》改编而来。电视剧延续了小说文本使用的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只是这个“我”变成了故事中的安在天,并且以安在天为线索把小说文本中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起来,完成整个故事的建构。另外,将小说的文本语言转化为旁白与镜头组合的声画结合的影像语言,穿针引线地展开,不仅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更使电视剧的表达更加深入、具体。
电影《听风者》虽然根据原著小说中的《听风者》改编,但是电影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上的改编可谓大刀阔斧。首先,原著和电视剧中讲故事的那个“我”被删掉,电影以全知视角展开叙事,情节编排极尽曲折,节奏紧凑,使电影的观赏性大大提升。
二、纵横交错的时空设置
小说《暗算》的时空跨度非常大。在时间上,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再返回到40年代,横跨半个世纪;在空间上,从大陆到台湾,从苏联到越南,甚至囊括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作者将半个世纪以来交错发生于世界各地的风云故事和隐秘世界联接在一起。通过阿炳、黄依依、陈二湖、韦夫和鸽子等人各自相对独立的离奇故事,共同撩起了特别单位701的神秘面纱。
然而,电视观众的关注焦点往往集中在曲折的故事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上,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电视剧《暗算》的编导们在小说的故事框架上,对其内容和情节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加工。另外,安在天这一贯穿始终的人物的设置非常巧妙:安在天不仅是位讲故事的老人,还是故事的亲历者。通过他的讲述,电视剧将瞎子阿炳、数学天才黄依依和钱之江的传奇故事呈现到观众面前,交错的时空设置,更增加了故事的神秘和传奇色彩。
与小说相比,作为影像艺术的电视剧和电影,在表现时空的转换方面更加自由也更具张力。比如电影《听风者》结尾处,用镜头交叉呈现了处于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收网与追悼会,两个场景同步的节奏,一边是红旗,一边是白花;一边是人头攒动,一边是花环成行;一边是热情高涨的庆典,一边是静默无声的悼念;一边是迟来的胜利,一边是沉痛的牺牲。这种运用和发挥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是小说的文字语言很难实现的,这也正是影像语言较文字语言之所长。
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小说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呈现到大众面前。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小说改编成影视剧,这种对某一文本在不同艺术形式上的改造,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借助影像艺术的特殊形式对小说文本重新建构,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
注释:
①《暗算》有两个版本:小说版和电视小说版。前者由麦家著,最早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于2003年7月出版;后者由麦家、杨健合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本文论述的是小说版,版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参考文献:
篇10
作者是微云疏影。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蓝若舒嫁入顶尖世家,与夫君琴瑟和鸣。当她以为自己这一生都能幸福度过时,却因利益被夫君所害,人生戛然而止。结果重生到十年之前,发誓要牢牢把握自己命运的蓝若舒披上战袍,执起兵戈,征战沙场,走上了另一条遍布荆棘坎坷的道路,最终成为了睥睨天下的女将军。
2、《凤逆天下》作者是路非。该小说主要讲述了21世纪的冷血杀手死后重生到了女儿国成为了长公主府唯一的嫡女蓝若舒,从废物到天才的华丽蜕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最终成为了一代女帝。
3、《重生之步步为营》
精品范文
1天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