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14 23:0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适应不良 绘画疗法 现实疗法 案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81
Freshmen Maladaptiv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ses
MENG Lanlan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Abstract Neonatal maladjustmen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fter college freshmen entering college, visitors after admission due to differences in lifestyle, culture and customs, while a strong rejection of the school, the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n want to drop out, the diagnosis of gener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ainly painting therapy and reality therapy, after three consulting, dispel the idea of withdrawal, anxiety disappeared, stable relationships. After follow-up counseling to good effect.
Key words Maladaptive; painting therapy; reality therapy; case report
1 一般资料
小田,女,南方人,大一新生,约1.55米,皮肤略黑,相貌秀气,身形匀称,说的是普通话,带着明显的南方腔调。她是家中独女,父母务农,家庭状况一般,中学阶段很顺,没有休学、复读等情况。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小田在入学十天后一直情绪不好,想退学。
个人陈述:
来大学后一直觉得不适应,高考报志愿时,家人让她报南方本地的学校,但她执意报了目前就读学校。她是南方人,学校地处山东,老师和宿舍同学也多是山东人,饮食上很不适应,对于学校当地的方言也听不很懂,生活习惯、风俗人情等都不了解,让她觉得学校、同学都很生疏,产生了排斥感。加之报志愿时家人主张她报当地学校,环境熟悉,还有认识的同学,而她执意来此,来了以后又不适应,因此很后悔没有听父母的话,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很内疚,又不敢将这些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强烈的心理冲突产生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她觉得在学校里呆不下去,想退学。
3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应
小田第一次来访时说话又快又急,不停流泪,反复陈述相同的内容。第二次来访时绷着脸,不说话。
据她的辅导员介绍,小田对于退学的意念异常坚定,对于辅导员的劝解完全听不进去,只说一句话,就是“我要退学”。同学反映除了想退学、情绪不好,没别的什么。
4 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的评估:小田的核心问题是不良情绪,想退学。(2)诊断:适应障碍(一般心理问题)(3)诊断依据:根据小田的情况,她目前的问题是由于南北方生活、习俗、语言的差异造成的,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半个月左右,不良情绪基本没有泛化,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不是很严重,身体健康,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标准。(4)鉴别诊断:①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小田的知情意协调,人格稳定,有自知力,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②与神经症相鉴别:小田的病程只有半个月,对于自己激烈的矛盾冲突,她采取了退学的方式来解决,入学后的军训基本上能够参加,人际关系受损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5 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缓解她的矛盾情绪,让她重新思考是否退学。
远期目标:让小田了解山东的生活、习俗,并且在有差异的情况下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应大学生活。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6.1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绘画疗法和现实疗法
“以绘画为介质的治疗实践是以人类发展的理论和心理的理论知识,如心理动力、认知、人际关系等为基础,并辅以评估诊断标准和辅助治疗手段,主要解决来访者的情绪冲突,提升其自我意识,提高社交技巧,解决心理困惑和减少焦虑,帮助来访者取得适应生活的能力,提高自尊水平。”①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可以将心中的情绪通过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可以缓解心中的负面情绪,也可以在通过自己的作品认识和体会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明绘画疗法对处理情绪冲突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增强自我意识,改善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会化技能,获得持久的社会支持。
绘画疗法的优点就是不受语言、环境和绘画技巧的限制,而且人们对绘画的防御心理较低。本案例中的小田有明显的阻抗,不愿说话,很适合使用绘画疗法。
现实疗法:它依赖人的理智和逻辑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合理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重视现在而非过去,认为人不能改变他的过去,关注过去的失败是浪费时间,关注现在和将来才是建设性的,眼光应放在目前以及将来的发展上面。重视“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要帮助人们看到过去的成功经历和个人的潜能,人生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存在,强调人需要积极面对现实。
6.2 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规定了咨访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便双方相互配合,达到咨询的目的。咨询时间为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因心理咨询是针对所有在校生开展的日常工作,因此不需支付咨询费。
7 咨询过程
第一次:主要是了解情况,确立咨询目标。
第二次:缓解情绪。
她进入咨询室后一直绷着脸,无论问什么都说没什么好说的,阻抗很大。因她拒绝谈话,所以采用了结构式绘画治疗。过程如下:
第一步,写下可行性目的的时候,她写的是“今天中午吃兰州拉面”。
第二步:画一幅画,她画了一只蓝色的海星,有眼睛和嘴巴。
第三步:用上臂和腿部画对称图形,她做的上臂动作也是画海星。
第四步:要求两只手画对称图形,她画的都是心形。
第五步:画了两只红色的兔子,一大一小。大兔子大大的嘴巴,露着牙,她说是在笑。
对比前后两幅画,她觉得放松了一些,觉得在心脏处很温暖,但是很微弱,我让她仔细体会这种温暖,并让她尝试让这种温暖行遍全身,她花了很长的时间让这种温暖走遍了全身,到达四肢和手脚,但她说到大脑的时候觉得遇到了阻碍,进不去,觉得脑子被什么东西包围着,脑子里面都是黑黑的什么东西。我让她试着想象大脑露出了一丁点缝隙,这种温暖进去了一点点,她做到了之后,之后又让她尝试把这个缝隙扩大,让更多的温暖进去,最后尝试将大脑和外面的温暖完全融在一起,她都做到了。
结束后她说感觉很舒服,大脑也很舒服。她的情绪稳定,脸部也放松了。
最后我和她简单探讨了退学的问题,建议她重新考虑,她答应暂时不退学,也同意和我再做几次咨询。
第三次:处理现实的人际问题。
她来的时候感觉到她的情绪比较好,也有活力。自述现在情绪好了,但是感觉很孤单,因为她在宿舍里没有朋友,军训的时候正是大家相互融合的时候,而她那时却在闹着退学,失去了融入宿舍的最好时机,而现在她想重新融入宿舍就比较困难。她们宿舍八个人,有四个人是两两成双,其他三个人每天一起,只有她孤单一个,虽然也试着主动与大家交往,但得到的回应并不多,不是说没人回应,而是在军训期间她闹着的时候大家都比较关心,现在她不退学了,大家都放心了,也就不再那么关心她。这让她觉得在宿舍里非常不舒服,不愿意回宿舍,可是在宿舍的时间少了之后,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宿舍里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在大家议论某事的时候就插不上话,而且宿舍里的集体活动也不通知她,班级的活动也没人通知她。这些使她在宿舍里变得很敏感,小心翼翼,生怕再得罪了宿舍的同学,但是这样的表现不仅没有让同学关系更好,反而使自己非常疲惫,她说自己都要受不了了。
问及宿舍外的人际关系,她觉得还不错,参加了社团,还有一个师姐和她也不错。
对策:第一,将联通手机号更换为移动手机号。班级的活动她没有得到通知是因为学生在入学时学校统一办的移动的号码,这样可以群发通知,很方便,而她却使用联通的号码,因此收不到群发通知。第二,和宿舍长谈一次,把自己在宿舍的感受告诉她,并请求宿舍长将班级或学院的各种活动通知她。第三,如何对待宿舍关系:尽量融入宿舍,做自己能做到的事,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不强求结果,同时退而求其次,向其他的方向发展人际关系,例如社团、师姐以及和她有类似情况的学生。
第四次:在咨询时间到来之前,她取消了预约,自觉现在很好,曾经说“退而求其次”,她说这句话让她很有感触,也开始这样做,不再强求宿舍的关系,现在感觉很好,不需要再做咨询了。
8 咨询效果
之后的随访,从她辅导员那里了解到她把手机换成了移动号码,能够收到班级的各项活动通知。她的宿舍长能够做到有事通知她,现在她也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和同年级其他宿舍的一个学生关系很好。
通过这些侧面了解,咨询效果比较好,小田已经开始适应大学的生活。
注释
① 周梦.浅析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10.76.
参考文献
[1] 赵婉黎,刘云艳.绘画疗法――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J].社会心理科学,2006.2.
[2] 孔丽娟,王素云.论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
篇2
关键词: 咨询个案大学生自卑心理
一
自卑心理意识是非常常见的心理学术语,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自卑心理意识的形成受到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思维方式及生理状态和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自卑心理意识的人往往强化环境和外力的作用,夸大所面临的困难处境,弱化自身的信息系统,消极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以致丧失信心,悲观失望。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接到这样的个案,在一次次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的自卑心态渐渐得到了改善。
小红,女,18岁,学生。小红在心理健康中心组织的人格测试中抑郁、人际交往障碍这几项分值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把她列入了访谈名单。
第一次来心理咨询室时,小红是由辅导员带来的。她的头发很长,松松地扎着马尾,发梢快到膝盖。个子不高,微微有些发胖。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小红在家中是长女,还有一个小两岁的妹妹。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话不多,生气时会很凶。母亲的脾气较为暴躁,父母在家经常吵架。小红认为自己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人,父母不爱自己,和妹妹也没有什么话题。没有什么朋友,别人都爱取笑她。我观察到小红在讲述时发音比较含糊,而且语速较快,要用心听才能听清她的话。而且谈话的时候她刻意地回避我的目光,眼睛总是看着自己的脚。谈到对自我的评价时,她给自己的都是负面的评语。
通过这次的咨询,我感受到小红有着较深的自卑感。自卑心理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孤独的情感,严重地影响工作和学习。小红目前的心理,很明显地表现出对自己评价过低,不认同自己。
二
造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因素有不少,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生理素质
在中学时,很多学生一心投入到学习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上,对自己的生理素质方面关注得比较少,但进入大学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对自己的生理素质在乎起来,还有一部分生理素质欠佳的学生,或者认为自己没有高大的身材、潇洒的体态;或者认为自己没有美丽的外表,时尚的衣着,在与同性或者异性的交往中,没有别的同学受人关注,受人欢迎,因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包括家庭出身、生活环境、专业等。有些学生来自于农村、山区或者偏远的省区,与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比较起来,他们觉得自己的服饰不那么时髦,自己的口音带有浓重的乡音,被同学取笑几次之后,他们渐渐开始失去自信,消极地评价自己,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从而自卑。除此之外,专业的不理想也是产生自卑的原因之一。现今大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好大学不如好专业”,可见他们很在乎专业的好坏。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科学可谓是日新月异,很多学科不断兴起,在这些领域就需要大量人才,如果有幸被这些专业录取,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干劲、有信心。但与此相反,有些专业的人员在大城市、好单位已达到饱和状态,同学毕业之后只有到偏远的乡村;或者有些专业的性质就决定了将来工作的艰巨性,学生毕业后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成为大家眼中的“蓝领”,从而产生自卑感。
(三)自身能力
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主要反映在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在学习能力方面,由于入校时学生间就存在着差距,入校分数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分,因此,这一部分分数低的同学进校后学习就有吃力感,他们的努力和结果不成正比,进而自卑、灰心。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没有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将中学时的学习方法用于大学,认为中学时都能轻松地考出好成绩从而对大学的学习不重视,一旦有一门功课补考,自尊和自信就受到打击,从而全盘否定自己,产生自卑。
(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
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个部分,使他们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即通过修正理想自我或改变现实自我来使两者协调统一。但与中学生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性较低,即大学生对现实中的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满足所期望的理想自我标准。因此,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与丧失达到理想自我的信心的自卑情绪。
(五)社会环境的不当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己的认识或判定与外部社会环境对他的态度或判定紧密相关。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受到老师、辅导员的消极评价或周围同学的疏远冷淡,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他就容易产生“别人都瞧不起自己”的想法,进而产生自卑感。
(六)气质与性格
研究表明,自卑的形成与气质、性格有关,抑郁型气质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性较强,对事物带来的后果有扩散趋向,而且不容易将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当遭受挫折后,他们倾向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缺陷,思维分析指向内心。所以这类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七)童年经历
外界环境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时期是在人的童年,心理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人的童年时期的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个情结也主要在童年期产生。有些大学生在童年时由于某一事件而遭父母打骂或同伴嘲笑、讥讽,久而久之便产生很深的自卑感并植入人格中,以至成人后依然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来。
三
第二次的咨询,我了解了小红自卑的主要原因。
小红在上次约定的时间里按时来了。刚来时看起来比较拘束,有点不好意思,她问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谈,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她。她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开始讲述。她从小就不活泼,见了人也不好意思叫,家里人觉得她很不懂事,嘴巴不甜。大人问她话,她也很少回答,所以大家也不太和她说话。高中时,有一次过年的时候姨妈到她家来,妹妹叫了姨妈,但是她没有叫,姨妈叫她时她没听见,姨妈非常生气,开始大骂她,说她“没有家教,一天到晚垮着张脸,像个丧门星,又爱哭,有事没事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眼泪……”小红在讲述这一段的时候,忍不住又开始流眼泪。
小红的自卑与她的家庭氛围及往年的一段经历有关,她成长在一个缺乏关注的环境中,性格内向,缺乏自我认同感。生理素质、童年经历、气质与性格、自身能力等因素都与她的自卑感紧密相关。要帮助她消除这种自卑感,我认为首先她要学会肯定自己。
这次,我和小红一起做了一个游戏:我们先在白纸上分别写出自己的缺点,然后交换白纸,将对方的某一项缺点都变成她的优点。在写缺点的时候,她几乎没加思考就写出了很长一串,包括:小性子、多愁善感、爱哭、冲动、没有吸引力。我也写下了自己的一些缺点:优柔寡断、冲动、做事磨蹭、缺少计划性……
拿到我帮她修改的那张纸时,她看得很仔细。我写的是:小性子――对人真诚;多愁善感――情感细腻;爱哭――能为自己找情绪发泄的渠道;冲动――有热心。她看着看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当我拿到她帮我修改的那张纸时,她把我的缺点都转变成了优点:做事谨慎、磊落豪爽、慢工出细活、心态好……
通过这个游戏,她觉得自己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缺点,每一个缺点都可以是一个可爱的优点。她想自己也许并不是像自己所想的那样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狗不理”。
走的时候,我向她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可以尝试着换个发型,把头发剪短。
在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人首先要学会改变认知。从认知上来说,首先,人要肯定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我存在故我有价值!”自己身上的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每一种特质都是你自己独有的。
我建议小红从外在上做一些改变,通过外表训练让自己找到自信的感觉。我要求她在走路的时候改变那种低头垂肩的走路姿态,行走时抬头、挺胸,步子迈得有弹性,因为懒惰的姿势和缓慢步伐,能滋长人的消极思想;而改变走路的姿势和速度可以改变心态。在与人进行交谈的时候,语速适当地慢一点,抬起双眼,眼神正视别人,把自己的诚实和自信表露出来。通过外表和行为的一些练习,她试着尽量让自己从外在上给别人一种自信的感觉,进而增加自信。
这次,小红来的时候看起来精神了很多,她的头发剪短了一些,刚洗了头,微湿的头发披在肩膀上。我问她这个星期心情怎样?她微笑着说这个星期她开始和寝室里的同学讲话了。还有,她觉得自己当时刚剪完头发那一刻,镜子里的自己的脸好像看起来亮了很多。寝室里的同学也告诉她,大家并不是讨厌她,只是她平时表现得不太合群,不知道怎么和她交往。现在她先迈出了第一步,大家也很热情地接纳了她。从寝室同学对她的评价上,她知道自己原来并不是那么差。
从小红第一次来咨询室到现在,已经过去大半个学期了。她这次过来时,明显看起来开朗了很多。谈话时她的频率相应慢了些,吐词和以前相比清晰了很多,在班上已经有了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我问了问这学期她给家里打过几次电话。她低着头,过了一会儿,说:“就是开学第一个星期我给家里打了一次电话,告诉他们我安顿好了。”“想他们吗?”“不想,我想他们一定也不想我。”
咨询室里很安静,我让她闭上眼睛,然后我给她选了一段萨克斯曲子,凯丽金的“回家”,曲调很悠扬。她闭着眼静静地听着,我要求她在听曲子的时候在头脑中勾画爸爸妈妈的样子。听着听着,有眼泪从她眼角滑出,曲子结束时她泪流满面。她跟我说:“我好像很久没有好好看过我的爸爸妈妈了,刚开始想他们的脸庞时,我竟然觉得很模糊。再往下想,原来我爸爸的额头上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皱纹,他的背也弯下去了,好像就只有那么一件旧衣服,冬天手上总是裂着口子,一定很疼。我妈妈很节约,每次做了好吃的,她总是忙来忙去最后一个才上桌,我想她是在省给我和妹妹吃吧……其实,我心里很想他们的。我很爱他们,只是我从来没有让他们感觉到。”
篇3
(四川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成都)
摘要:本案例是针对女大学生由于失恋而引发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而进行的咨询。主要使用的是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新的合理信念,使其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并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消除不良情绪。经过咨询,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得以改变,情绪得到缓解,达到了咨询目标。通过对这位大学生的咨询,证明合理情绪疗法对失恋者进行咨询与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 情绪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 失恋
1.一般资料
求助者陈某,女性,22岁,汉族,无宗教信仰,大三学生。陈某在家里排行老二,还有个姐姐和妹妹,姐姐是一名老师,妹妹是大一在读生,家庭成员关系良好。陈某的父母是农民,陈某一直是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长大。陈某在学校住集体宿舍,无不良生活习惯,作息规律。近期胃口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较差。心理测验结果: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得分51[1],焦虑自评量表(SAS)50[2]。
2.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近期内心很矛盾、纠结,睡眠质量差,心情很烦躁,压力很大,学习效率低,生活无兴趣。
个人陈述:寒假的时候,我和父母讲了自己有男朋友了,男朋友是贵州人,我是陕西人,由于我们两个人都是免费师范生,毕业之后都要回各自所在的城市工作,所以我父母很反对,我自己也觉得实际情况不合适,于是提出了与交往3个月的男朋友分手,当时他没有同意,我想着开学的时候如果他还那么坚持不同意的话,我就决定无论如何要和他继续在一起,可是开学的时候他同意分手,现在觉得心情很急躁压抑,做事心不在焉和很多同学朋友倾诉,但是还是觉得很烦躁,怕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于是就想来咨询。
我和前男友是同班同学,刚进校时就对这个男生有好感,(他在大一的时候就向另一个女孩子表白被拒绝了,后面又和一个女孩子谈了一个多月的恋爱就分了,心里希望他能主动向我表白)。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为了引起他的注意,经常锻炼自己能力,表现自己,慢慢的变得活泼开朗了。在大二的时候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向我表白了,我也接受了。接受之后,我总觉得不可思议的,很惊讶,也怕他很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自己,所以我展现自己最不好的一面,通过发脾气来检验他是否真的爱自己。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对他,我应该要表现的大方、懂事,这样他就不会和我分手了。我也觉得我不应该把恋爱的事情和爸妈说,不然的话现在可能还在一起。
我很舍不得第一次恋爱就这样结束了,因为以前一直默默的喜欢了很长时间,这么努力终于得到了,又失去了,我觉得我以后再也不能找到比他更好的,也不会找到幸福了。现在我觉得学习提不起劲来,很焦躁不安,生活没有动力和乐趣,加上马上要考试了而且下学期就要实习了,觉得压力很大,喘不过气来,心里很难受,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就来了咨询室寻求心理咨询,希望能够尽快的走出来、振作起来。
3.既往史和个人成长史
陈某既往无治疗史和疾病史,父母无无精神障碍和其他精神症障碍,家族无精神病史。家庭关系和睦,一直在家人的照顾下成长,初中之前和父母同床,有爷爷奶奶但是不和自己住。有一次给自己触动很大就是外婆去世的时候,妈妈很难过,在床上躺了一个礼拜,那个时候自己7岁,只是觉得心里很难受。
4.咨询师观察
陈某身体状况良好,身高1.60m左右,中等身材,衣着整洁,情绪低沉,意识清楚,身体和智力正常。看起来比较文静,有礼貌,态度友好、配合。在提到男友离开他的时候,一度落泪。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
5.病因分析
生物学原因:陈某正处于青年时期,身体素质良好,开始期待发展亲密关系,但是由于心理功能还不完全成熟,对事情的处理容易绝对化和情绪化。
社会原因:陈某上大学开始离开父母,心理上比较孤单。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性格内向,不够自信,以致不断去试探自己的男友。
认知原因:陈某认为第一次恋爱很重要,同时认为自己默默付出很久才得到结果,因此,不能接受恋爱分手的事实。陈某还认为前男友非常的优秀,自己失去他以后再也不能获得幸福。
6.评估和诊断
6.1评估
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生理功能:胸闷,失眠,食欲下降。
(2)心理功能:情绪低落、语言表达流畅,感知力正常,性格较内向。有自知力,主动求治。
(3)社会功能:学习动力和效率明显下降,与人交往的主动性显著减少。
6.2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刺激引起,持续时间近一个月,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轻微,内容尚未泛化,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6.3鉴别诊断
(1)与器质性病变鉴别:该求助者在学校体检正常,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2)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故可排除精神病。
(3)与神经症鉴别:根据许又新神经症诊断三标准,该求助者因为与男朋友的关系出现问题,近一个月出现焦虑烦恼等负性情绪,可以自我摆脱精神痛苦,内容未泛化,故可排除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应强烈,内容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病程大于2个月。而陈同学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其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故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7.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7.1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认清自身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解释是什么,探讨行为的原因,并对此做出合理的人解释;改善求助者的负面情绪以及睡眠状况;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模式。
长远目标:使求助者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恋爱,形成正确地自我观念和爱情观帮助其自我成长,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7.2咨询方案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又叫理性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难过和痛苦等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本疗法主要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失恋,压力过大。其原因是有这样的错误想法“我不应该经常对他发脾气、向他展示我不好的一面,我应该要表现的大方、懂事,这样他就不会和我分手了”,“失去他就觉得自己以后不能找到比他更好的了,自己以后也不会幸福了”。来访者思维清晰,求助愿望强烈,有自主思维能力,易于改变不良认知。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主,从而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精神面貌。
7.3咨询设置
咨询师和求助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任务。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每次五十分钟,周六下午三点至四点,共六次。
咨询费用:每次30元,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免费
8.咨询过程
(1)收集资料
第一次咨询:2014年3月15日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
方法:摄入性谈话中使用了倾听、同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过程: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充分尊重来访者,无条件积极接纳,通过来访者主述和开放式提问收集资料,全神贯注的、倾心地听来访者的倾诉。真诚面对来访者,适时的表达共情,让来访者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使负性情绪得到宣泄。
第二次咨询:2014年3月22日
目的:搜集来访者资料,了解来访者的问题困扰,同时进行心理测试、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
①巩固咨询关系,完成SAS和SDS测验,作出初步诊断,并探讨确定咨询目标。
②初步确定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失恋后的苦恼,而这与他自身的心理承受及不合理信念有关,认识到了来访者认知中绝对化的要求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
③强化求助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要求其列出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痛苦的想法,在咨询师的引导之下,领悟其中的不合理成分:
A:男朋友与来访者分手。
B:一是来访者觉得她不应该经常对男友发脾气、向男友展示不好的一面,她应该要表现的大方、懂事,这样男友就不会和自己分手了。
二是“失去他就认为自己以后不能找到比他更好的了,自己以后也不会幸福了。”
C: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在交谈过程中,陈某将爱情看做了人生的全部,爱情的逝去意味着人生的意义也跟着消失。
④家庭作业:
让来访者思考“是否仅仅只是因为自己不好,男友才和自己分手的,如果不是还有其他的那些原因?”,“如果失去那个人的爱情,是不是真的没有幸福和未来?”这样的不合理信念。
(2) 咨询阶段
第三次咨询:2014年3月29日
目的:
①分析、修正不合理信念B:
②通过D(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建立合理信念E:
③减轻情绪困扰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①反馈作业求助者能够领悟其信念的不合理,但是对什么是合理的情绪仍有疑惑。抑郁情绪略有缓解,入睡仍有困难。
②以咨询师提问为主,启发、引导求助者参与辩论,帮助其学会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针对第一点,“她觉得不应该经常对男友发脾气、向男友展示不好的一面,她应该要表现的大方、懂事,这样男友就不会和自己分手了,都是我不好”。咨询师让其进行了认知辩论。下面是咨询片段:
来访者:我以前不应该经常对他发脾气、向他展示我不好的一面,我应该要表现的大方、懂事,这样他就不会和我分手了。
咨询师:听起来像是对自己的抱怨,觉得自己应该大方一点,不该发脾气。
来访者:嗯,我觉得一个好女人就应该要这样,以前没恋爱之前我就觉得自己一定是一个成熟、懂事、优雅的女人,没想到自己会表现的这么不好。
咨询师:如果表现好了,他就不会和你分手了?
来访者:嗯,毕竟他会想到我的好而不和我分手。
咨询师:嗯,听起来你觉得是因为在这段关系中你没有表现好,所以导致你们分开的。
来访者:对呀,如果我表现的成熟懂事一些他就不会和我分手了。
咨询师:嗯,你的意思是说因为你不够成熟、懂事,所以他和你分手。
来访者:对呀。
咨询师:嗯,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让他觉得你们之间不合适?
来访者:可能他不喜欢我,我只是他的一个替代品而已,也可能只是我自己一厢情愿而已。
咨询师:这些想法和猜测都是对自己的否定,有没有不是对你的否定的可能呢?
来访者:我不知道,应该是我不好,所以他才会和我分手的吧。
咨询师:如果他觉得你不好的话,他一开始还会追你吗?还会和你恋爱吗?
来访者:那应该就不会了。
咨询师:那是否会有其他的原因呢?
来访者:也有可能是他也和我父母一样,考虑到你们俩人都是免费师范生,以后要回各自的家乡工作,以后会分开,所以曾现在这个时间。
咨询师:非常好,现在这个理由不再是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了。现在什么感觉?
来访者:我感觉不会那么后悔了,也觉得心里舒畅一点了,不会那么压抑、那么闷。
通过认知辩论,来访者产生了一些新的观念E:不是因为我不好,所以别人才和我分手的,别人和我分手的原因还有很多,有可能觉得现在条件不合适,也有可能是感情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因为我不好。感情的专一是令人很向往的事情,但是人的感情是会改变的,一个人不能因为一段感情的破裂而把这些原因都归咎于自己不好,从而否定自己,自罪自责。
针对第二点,针对“失去他就认为自己以后不能找到比他更好的了,自己以后也不会幸福了”。下面是咨询的片段:
来访者:之前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觉得很快乐,有很多感动和惊喜,他会很很迁就我、让这我,我给他发脾气他也会包容我,我们还计划下学期一起去实习,想象毕业之后一起去旅行,甚至去那里怎么去都计划好了,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但是现在却分开了,所有的计划和美好的构想也将不能实现了,我总觉得以后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未来的幸福与我无关了。这实在是太糟糕了。
咨询师:你觉得这种情况很就糟糕是吗?那我还可以举出比这还要令人糟糕十倍的事。
来访者:还能有比这个更令人糟糕的?
咨询师:那是当然了,你想一想,至少你现在还年轻,有魅力,人又聪明,未来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假如你真的毕业了之后就结婚,生了小孩,再到那个时候你的老公说他有了外遇,要离婚。婚姻的不幸,再加上自己的小孩面临着没有父亲或者母亲,情况是不是更糟糕呢?
来访者:(沉默)这样看来,我的情况还不算是最糟糕的。
咨询师:那么,是什么让你觉得现在那么糟糕呢?
来访者:(沉默)可能真的是我自己的想法造成的吧。
咨询师:很好,正是因为你的负面想法造成了你现在这种压抑的心态,同一件事,用两个角度去看,就会是两重天了。
来访者:(沉默片刻)我知道了,现在的我只是失去了一段不属于我的爱情,庆幸的是恋爱的时候他提出发生关系我没有同意,或许他不适合我。可能以后我会过得更加幸福的。以前我想得太严重了,以为只有跟他才是幸福。
咨询师:非常好!你从刚才的练习中,都感悟了什么?
求助者:我想,是因为我想法的改变,使我不再对自己耿耿于怀,也不再对失去他而耿耿于怀。我并不是非要有他才能幸福,就算和他在一起了,以后真的是否幸福也说不准。我实在没有必要再为那种虚无缥缈的诺言难过。我的未来应该是由自己创造的。
咨询师:好极了。你已经发现了你以前想法的不合理性,并在努力用新的想法代替,这正是我们努力想要得到的,如果你能持久地坚持,并付诸实践,你会发现你的确进步很快。
来访者失去他就认为自己以后不能找到比他更好的了,自己以后也不会幸福了的想法是属于不合理的信念。通过辩论,来访者自己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认识到了:爱情虽然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真正的生活还有事业,家庭。况且,人生不会因为失去了一个人就不幸福了,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需要自己去创造的。
③要求来访者体会现在的情绪
④布置作业:
比较不合理信念与合理信念,认真思考其中的不同。
第四次咨询:2014年4月5日
目的:
①深挖不合理信念:寻找心理失调的实质,帮助来访者自我悦纳;
②熟练掌握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①反馈作业:求助者能够较好的领悟合理信念:睡眠状况好转,心情比较平静,头痛次数减少,学习兴趣有所恢复;
②向来访者讲述个体对自我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评价与错误的自我概念有关;
③分析来访者不合理信念的来源,围绕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共同探讨出可能的原因:由于是家中排行老二,父母对自己的重视较少,有自卑感,总觉得会被忽视,所以很想要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④重新唤起来访者主动创造未来的积极的一面,如,来访者感悟到失恋后正好可以有一段时间可以沉淀下来,考虑如何凭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未来,并且认识到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爱情的患得患失而否定自己。咨询时及时给于肯定和强化,促使他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使他走出低落的情绪;
⑤帮助来访者在恋爱的认知方面,思维过程以及情绪行为表现方面改变负性自动思维,重新建立自我肯定的反应模式,减少他以后在恋爱中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倾向;
⑥要求求助者体会此刻的情绪体验。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五次咨询:2014年4月12日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
①反馈作业: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之后,消极情绪得到很大的改善,不再失眠,胸闷;感觉自己又回到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了。
②有求助者复述咨询要点,回顾咨询过程;
③肯定进步,积极鼓励求助者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的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④施测SAS和SDS,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来访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他的成长。
第六次咨询:2014年4月19日
目的:总结、分离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
与来访者回顾一个多月来咨询的进程,总结他所取得的进步,肯定他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改变生活的能力,提出今后的发展目标,结束咨访关系。
9.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通过咨询和治疗,我认识到了自己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和认知上存在的偏差。现在,我能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爱情。同时,失眠也已经明显改善,食欲也好转。
心理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社会功能恢复正常。此次的咨询目标设计合理,方案构建良好,咨询关系融洽,咨询方法得当,咨询效果较为满意。
心理测验结果:SAS:粗分为39,标准分48,已脱离焦虑状态。
SDS:粗粉为36,标准分45,已脱离抑郁状态。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篇4
1 建设好一支队伍,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昆明医学院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校院配合、相对稳定、骨干带动、师生参与”的原则,在教师中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骨干队伍和辅导员、人文社科教师、政工干部、学校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师辅助队伍作为主要力量,在学生中建设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组成的学生队伍作为补充力量,构建了校、院二级管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实施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形成重心降低、工作下移、重点突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积极搭建“四个平台”、畅通“七条途径”,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四个平台”:理论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
“七条途径”:
一是专业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专业培训,同时在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培训。
二是资质认证。大力支持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2006年,我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集中组织90余名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并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全额补助,充分调动了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年就有33名教师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认证。2008年,学校积极取得云南省卫生人员培训中心的支持,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师生报考心理咨询师,并在培训费上给予大幅优惠,共有164名学生和9名教师通过学校报名参加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进一步充实了师生咨询员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工作培训。学校定期对参加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员进行工作流程和方法培训,为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自助和互助。
四是咨询实操。每学期均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员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他们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不断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2008年共有23名咨询员参加咨询值班工作,共接待学生110名,145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附属医院精神科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业务拓展。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周半天到附属医院精神科实习,观摩学习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方法,参加查房和对病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不断拓展和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医科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等国家和省级课题,开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七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与附属医院精神科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行案例督导会、聘请专家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同时,积极促进与其它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交流,为开展工作争取更多资源。
2 建设好一个中心,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2004年学校在学生工作部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7年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职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除提供工作场所、基本办公条件外,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购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软件,实现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测量、数据处理和师生在线交流;购置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器具,为拓展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购置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在心理咨询中引入心理干预训练技术。
2.2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制订《昆明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昆明医学院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实施办法》和《昆明医学院宿舍心理信息员设置实施方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机制、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制订《昆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案及工作规划》,逐步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咨询人员服务守则》、《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日常咨询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以普查建档、咨询干预等基础工作为着眼点,构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重视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每年9月份均在全体新生中进行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动约请进行咨询,2007-2008年,共接待学生217名,263人次,有效扩大干预面,做到及时干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确保10个小时的开放时间,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同时注重做好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的转介工作。
2.4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以每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举办“昆明医学院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 和“昆明医学院10·10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开展大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科普知识、生活适应、自我分析、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情感、情商等为主题,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沙龙、讲座、心理影片、团体心理辅导、短信大赛、征文大赛、心理普查建档、调研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规模大、成体系,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每年均有2000多人次的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
在扩大活动参与面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活动的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新生、“双困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救助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情商与素质”、“人生与成才”等方面的讲座;针对“双困生”开展专题心理沙龙,进行自信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邀请社会机构为“双困生”进行“自我突破训练”的体验式拓展学习。
3 开好一组课程,畅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开设了15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中,做到师资、教材、学时、学分“四落实”,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在思想政治理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4 建好一个网站,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网站作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可便捷、迅速地信息、提供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于2007年9月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网站,内容包括10个栏目、200余篇文章以及“心理测评与在线咨询系统”登陆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在创新栏目、丰富内容、更新信息、加强互动、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
5 建好一个协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学生开展心理自助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于2001年成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的培训和督导,指导协会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宣传展、话剧、沙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在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
6 建设好一个阵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全覆盖
篇5
【关键词】 朋辈心理咨询课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Effect of the Peer-counseling Cours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Polytechnic Colleg e Student. Wu Xiang. Shenzhen Polytechnic College, Shenzhen 518055, P.R. China
【Abstracts】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peer-counseling course onthe mental health of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66 s tudents were selected togive them the group training and taken 16Pf and SCL-90 as methods to compare theeffect before and after course. Results After the course, thedifference of fo ur factors of scl-90 including the force symptom, depression, hostile, crankines s which was remarkable. The differ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 of stubbornness, sen sitivity and boldness was remarkably significant. There was difference of person ality trait of anxiety, worry and stability after the course. ConclusionGivingpeer counseling course to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s is a useful assistant wa y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essence of the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s. It h elps to establish the atmosphere of self-helping &helping others.
【Key Words】 Peer counseling course;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 Ment al health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其中朋辈心理咨询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 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朋辈心理咨询[1]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年龄 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 询功能的帮助。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 活动。
朋辈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种民主性的助人自助的过程[2]。这种咨询模式改变了以 往只有专 业心理老师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学生只是心理咨询对象的状况。通过开设《朋辈心理咨询 》课程,培训一些有助人意愿、助人潜力的学生,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 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是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能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开 展朋辈心理咨询还有利于满足学生心理需要[2];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有助 于学生掌 握自助和互助技术,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高 职院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对提高和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校园里自助助 人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开展课程前后对比研究,为高职大学生心理素 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实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选修课网上报名方式,在2005级学生中筛选出身体健康、无明显心理 障碍的66名大学生;按性别分:女生31名,男生35名;按文理科分:文科学生33名,理科学 生33名。
1.2 研究工具 选取症状自评量表[3](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卡特 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4](16PF)。在开课前1周和课程结束后1周采用这些量表进 行前后测,所得数据输入到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遵循团体小组训练的技术和原理进行,根据课表 每周二采取心理训练、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电影分析等教学形式上《朋辈心理 咨询》课程,为期一个学期,总学时为36课时,具体安排见表1。
2 结 果
2.1 课程前后高职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比较 SCL-90用于反映被试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 问题类型,90个问题包括10个因子。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课程前后SCL-90各 因子均值变化及差异显著性检验t值见表2。
2.2 课程前后高职大学生16PF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检验 16PF是人格量表,前后测结果比较 见表2。
3 分析与讨论
通过SCL-90及16PF前后测比较发现,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 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
SCL-90量表用于反映测试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类型,从表1中可以看出,后测SCL-90 各因子分均低于前测各因子分,这表明受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全面改善,其中敌对、 抑郁因子前后差异非常显著;强迫、偏执因子差异显著,这说明通过一段时间的朋辈心理咨 询课程,学生的强迫、抑郁和敌对、偏执的症状得到减轻。这门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 提高有促进作用。究其原因,我校是一所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职高、职业中专和部分高 考失利的普高生,素质参差不齐,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不高;对现行教育体制、教学内容、 以后的就业前景有不满情绪及偏激的观点;普遍自我评价较低,缺乏明确的方向感,存在回 避心理,用无所谓的态度和外表的标新立异来掩盖自信心的不足等;通过上《朋辈心理咨询 》课程,学习了理性情绪疗法后,能进一步分析个人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学生的观念变得更 为客观而较少偏激,学会要客观的评价自我的优劣势及客观环境;学会了“同理心”,知道 要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等;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增强;自我意识、个性品 质的发展、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敌对、偏执和强迫症状 。
16PF前后测中,稳定性、敢为性后测分高于前测分且差异显著;同时敏感性、持强性、忧虑 性和紧张性的后测分均低于前测分,其中敏感性、持强性前后测有十分显著差异;忧虑性和 紧张性差异显著。这表明学生在经过上课后,人格特点中的稳定性、敢为性增强而敏感性、 持强性、忧虑性和紧张性有所缓解,分析原因,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团队,给每 个成员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积极体验;学生体会到有一个真诚、信任、尊重的交流环境;团队 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真实温暖的,学生可以获得支持和鼓励;能够释放真实的自我;敢于剖 析自我;而在课后,他们建立QQ群和小组博客,经常保 持联系,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给每 个成员举办形式各样的“生日会”;这表明通过课堂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了朋辈心理咨询的 知识,而是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他们结识并成为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 了一个有利的支持系统;在将来的生活、学习中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能够真正实施朋辈心 理咨询的“助人自助”的宗旨。
通过SCL-90及16PF前后测比较发现,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 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能为校园“助人自助“的氛围奠定基础;可 以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4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6
[2]李韦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5:1-5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社,1999:31-35
篇6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内地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内容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将沿用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径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是专业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认可的途径。本研究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分析来确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体现出政策支持的强大力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学后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没有。近两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结合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对课程发展情况整理如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设为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立之初的只针对新生年级学生开放,发展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按照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相关规定,全部课程含有7次课,共计20个学时,修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目标成就未来、情绪、人格、爱情7个话题,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授课主题。第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辅。第四,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管理与运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总结如下:一是课程理念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应淡化专业和文理科的区分,突出课程的发展性与指导性作用。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有的教师则以内心体验和行为认知为重点,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该门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三是教学随意性较大。由于课程内容设计只定了主题,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主题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实践环节。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及目标,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主动性、普及性、预防性等特点,将此列为公共必选课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力度,切实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积极正面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传授心理学先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固定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研究,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规范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深入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结合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网络;理论讲授、活动体验课、心理咨询和网络教学课相结合等,从加强学科建设的层面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学校和学院多个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学校、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负责,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言语能力方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壮大队伍成员,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另一方面加强已有队伍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和成立心理咨询坊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拓展教学领地,创新课程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和投入力度。
篇7
【关键词】 医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分布规律
医科院校大学生处于青春中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处于学业、生活以及就业竞争等压力之中,其心理压力较大,若没有及时的心理干预,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时间较早,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已有10多年历史,校心理咨询中心免费为本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也有较长时间。通过对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以期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资料为2002年12月~2006年5月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同学的咨询记录,共有记录资料761例,其中215例为本校职工和校外人员,本校学生咨询546例,有完整学生咨询资料482例。经归纳总结,发现咨询问题种类有10种,分别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睡眠问题、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其他(就业咨询、偏执等)。
1.2 方法 将482例心理咨询档案进行一般资料、咨询问题等资料,进行列表、归纳、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年龄在17~23岁之间;男生192人、女生171人;大一128人、大二103人、大三88人、大四32人、大五12人。
2.2 咨询问题
2.2.1 咨询问题类型总体情况分布显示(见表1) 焦虑比例最高24.45%,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18.68%、抑郁12.91%、恋爱问题12.08%。
2.2.2 对不同样本大学生咨询问题进行归类列表,结果显示,从性别看,焦虑问题、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恋爱问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我校男女生比例2:1),学习问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从年龄上看(见表3)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学习问题呈减少趋势(大五在外地实习),焦虑、恋爱问题、其他(就业压力、偏执等)呈增加趋势,有性别差异。
3 讨 论
3.1 一般资料分析 大学生咨询者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多于男性,主要与女生在情感上更为脆弱与依赖,而其它解决问题的途径较少有关,与倪家鹤的报道相似[1],年龄分布上,大一心理咨询案例数最多。主要由于新生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不适应,未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心理倾诉渠道较少,出现心理问题较多。
3.2 咨询问题总体情况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焦虑比例最高24.45%,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中期,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心理成熟相对滞后,面对各种压力时焦虑情绪表现就会更突出;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18.68%,这与赵冰洁等报道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处于第二位相同[2],主要由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重,一方面渴望交往,另一方面又孤独闭所,同时缺乏人际关系交往技巧;抑郁12.91%,主要由于大学生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叠加,加之缺乏有效的宣泄渠道,久而久之导致心境低落,产生抑郁情绪。
3.3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 在性别上,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方面高于男生,主要与女生情感更为细腻,对家庭的情感依赖更大有关;男生在学习问题方面高于女生,主要与医科院校学习任务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男生兴趣广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有关;人际关系敏感、学习问题大一年级比例最高。主要与大一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大学学习方法未能有效掌握和人际关系没有建立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的学习方法逐步掌握,人际关系重新建立,人际关系敏感、学习问题呈减弱趋势;焦虑、恋爱问题呈增加趋势。导致焦虑的增加主要与大学生交费上学,高校的扩招后毕业就业的双向市场选择有关,这些压力都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增高而增加。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恋爱问题的增加在所难免。
4 结 论
篇8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覆盖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方法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案例教学载体有机结合,逐步增加实践性案例教学环节,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转向“课内课外并重”,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迁移,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化;Blackboard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68-03
一、前言
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其内容必须包含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1]在传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师讲述案例费时费力,学生接受程度也相当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在当前数字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借助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改革,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良性迁移。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信息化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有其广泛和深刻的理论依据: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建构主义是信息化案例教学的核心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建构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2]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全过程中,教师遵循“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环节注重“知识情境”、“协作学习”和“辨析讨论”,知识传授是学生与外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及社会生活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一定的信息化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整个课程中知识与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任课教师是学习过程中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和灌输者。
从知识获取的角度,认知主义是信息化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Treicher的著名实验显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视听兼收即既看到又听到内容的50%,而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3]信息化案例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或教学情境的创设,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大脑主体的知识获取。另外,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实现学生的“发现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直觉思维对发现学习活动极为重要,即映象或图像性质的材料更有助于发现学习。[4]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的案例把心理健康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大学生的形式,学生自己挖掘或编制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边做边学的机会,信息化的手段或技术则使这些案例更具直观性,帮助大学生认知的成长。
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TM)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三大功能模块:(1)教学。涉及课程制作、编辑、和管理,同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该模块的异步交流和同步交流,确保学习和项目分工高效顺利地进行;(3)评价。该模块是教与学成果检验最全面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创建测验试题和作业工具,进行评分统计,生成成绩报告,学生则可以通过平台直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5]这些功能模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设了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分享自主、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1.教学设计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笔者以Blackboard平台功能模块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以下构建(如图1)。
(1)课程通知:该课程开课信息、作业、课外活动、讨论、测试等课程动向。
(2)课程概况:介绍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条件和方法等。
(3)教学师资:介绍该课程教师的相关信息,如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师资结构等。
(4)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材等。
(5)案例教学:设置了不同途径或来源的教学案例,主要包括引自书籍的案例、个体心理咨询实例、朋辈心理咨询案例、学生自拍的案例、引自电影的案例、引自媒体的案例,还链接了讨论版块中的“案例分享讨论”区。
(6)扩展学习:为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该模块设置了心灵书单、心理漫画、从心解闻等专栏,为学生提供书籍、论文、课题、漫画、网站等资源。
(7)课程作业:提供该课程作业要求、复习思考题及历年精品作业展示。
(8)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大纲、历年考题、考核体系、参考资料等。
(9)班级分享:发挥毕博平台“小组页面”的功能,提供各自然班级交流的平台。
(10)互动交流:为所有该课程的师生提供交流平台,设置了案例分享、测评专区、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社会热点等讨论区。
(11)朋辈心理咨询:包括校内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信息及咨询个案。
(12)学生心理协会:包括心理协会介绍、各类活动情况、心理读物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如图2。
(1)课堂讲授
第一周开课前,任课教师完成学生名单注册,通过“课程通知”信息,要求学生了解“课程概况”和“教学师资”的内容。正式授课中,按照“课堂教学”模块中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文档”进行讲授。
(2)案例分析
课堂授课中讲授理论知识,更注重案例分析。围绕Blackboard平台中“案例教学”模块的“引自书籍的案例”、“个体心理咨询实例”和“朋辈心理咨询案例”,教师详细阐述心理健康知识。
(3)小组实践
课后布置小组作业,仍然是案例教学的信息化延伸。要求学生围绕本章节内容搜索或制作心理健康案例,并将作品分别上传至“案例教学”模块的“引自媒体的案例”、“引自电影的案例”和“学生自拍的案例”。
(4)案例展示
课程中所有授课案例、小组实践案例在毕博平台中展示,师生互动交流,并结合案例完成每一章的课程作业。
(5)课外扩展
学生根据自我需求,通过“扩展学习”、“朋辈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协会”模块中丰富多样的资源进行知识扩展,巩固课程内容。
(6)考核反馈
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以通过“课程考核”进行自我评估,并通过“互动交流”,提出课程建议和意见,优化课程建设效果。
2.实践效果
该课程自应用Blackboard平台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对教学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传统案例教学普遍采用集中讨论的方式,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并从不同角度对案例展开分析。而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网络上进行案例教学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将讨论内容保留在网络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深入探究。
(2)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信息化网络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规模。传统的案例教学,最大规模通常在40-50个学生之间。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大班制授课,很多班级甚至达到200-300人,传统的案例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借助信息化的案例教学,可以突破学生规模的限制,将课堂讲授教学中不能有效完成的案例教学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信息化案例教学遵循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在教学各环节的“导学、助学、促学”作用。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可以突破跨校区跨地域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充分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有利于课程知识的积极迁移。
3.问题对策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中的优势得以体现,其共享性与开放性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赋予该课程教学以直观形象和灵活多样性。但是随着平台应用的深入,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首先是学生使用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方式,学生对于Blackboard平台的使用主要来自任课老师的要求,功能模块上也主要局限于上传下载的简易功能,缺乏对平台主动积极的利用。针对这一状况,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Blackboard平台的教学培训,每个班级培养1-2名学生助教,全面掌握平台的各项功能模块。其次是教师操作方面。作为Blackboard平台教学资源管理的主体,任课教师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网络教学效果。而当前高校任课教师由于教学科研等任务繁重,往往不愿意花时间自己摸索平台的操作技巧。所以学校可以适时组织教师培训,帮助任课教师掌握平台操作;同时,平台的后台管理部门可以为每个学院或几个学院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平台管理员,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任课教师可以直接联系管理员,协助该课程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最后是网络及设备运行方面。校园网络及设备的不稳定,是影响Blackboard平台运行效果的基础因素,也是学生对平台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本课程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过程中,因校园网速慢,导致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对案例的学习迟缓。学校要积极投入资金,保证网络设备充足有序,满足学生使用Blackboard平台的时间和空间需求。
四、结束语
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案例教学载体有机结合,并增加了实践性案例教学环节,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转向“课内课外并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但是由于网络平台使用的主客体因素带来的问题,需要学校给予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为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良性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2011.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徐继凯.多媒体网络环境有利于创新教学[J].教育导刊.2000(Z2).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14-02
大学期间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迅速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转变时期,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在我们这次对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大学等学校的部分学生的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我校2005级、2006级、2007级的部分学生共2000多人进行了调查,有效问卷2234份,其中有严重心理障碍者291人,占13.03%(严重心理障碍≥25分者及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II类(包括≥20分者,第25题做肯定回答者及辅助题中至少有二题做肯定选择者)387人,占17.32%。
此外,本次研究还通过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在许多因素上的分数并不理想,如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实验性、自律性以及心理健康等因素分数都不是很高。但同时也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性有所提高,但实验性却有所下降。这或许与我们现行的教育方式有关。 调查结果显示,本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和有明确咨询要求的学生也呈递增趋势。
二、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对部分学生做了个别咨询和跟踪辅导。从咨询情况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2、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3、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5、情感困惑和危机;6、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7、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8、就业压力。
三、 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是来自生理的、社会的和个体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社会因素是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大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和之外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生活环境及其变化,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表是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中整理出来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十大社会环境因素(见下表)。在我们对部分案例的追踪调查中也验证了这一点。
从对上表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社会环境因素虽然发生的频率较高(比如学习困难、学习负担重等),但并不构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不会产生重大影响;而有些事件虽然发生的频率较低(如受到侮辱或名誉受损、失恋、亲人死亡等),却影响极大,对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四、 具体对策
针对我们在调查和咨询中发现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我们在校园里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收效显著: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各高校在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心病治疗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开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性别、年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次,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比如开办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同时,要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各高校要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环境,不仅关注学生“专业成才”,更要关注学生 “精神成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整合教学、管理、医院、后勤服务等部门力量,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第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使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们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心情地施展天赋和才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交往技能、竞争意识、解决困难和面对挫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情操,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特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进一步发挥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心心理咨询门诊、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在线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老师培训等职能,将中心建设成为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作用,并以研究会为交流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交流,推进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设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测评、心理干预等方面需专业的仪器和软件来支持,各高校应该重视专业的软件设施以便开展心理测评,为科学合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分析数据。因此我认为,高校应该抽出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设施的购置,用以弥补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设施方面的不足。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工具,为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档案系统,目前,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主要有档案系统、测量系统、互动交流系统、科研系统、管理及心理预警系统等。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从学生出发,购置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以项目委托研究的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全省的人文社科项目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学研究项目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资助,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和工作、学术交流,鼓励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教育厅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对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建立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习督导等。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所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工作应规范化,坚持长期分类进行。此外,还要重视对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模式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建构
教育环境的改变对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到来也对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组成部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也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之上增加新媒体元素,这样才能体现出当前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时展的趋势,真正影响到素质教育活动。
(一)大一新生:以角色适应为主的发晨性心理素质培养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要经历一系列的适应活动和体验活动
因此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以角色适应为核心,以发展性心理培养为方向,遵循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结构的特殊性进行开展。对大一新生的培养应着重于发展性心理培养,即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发展性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和生活,抓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大一阶段就应该对新生进行新媒体环境方面的认知教育,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大二、三学生:以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主的实践性心理素质培养
经历了新生适应的阶段之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大多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课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根据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经验和高校学生对专业认同度的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大学生会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专业不认同的心理态度,继而出现学习倦怠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也都会选择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因为性格和个性的不同而产生诸多困扰。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所呈现的问题也朝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网络炫富、“有钱人我们做朋友吧”等现状无不刺激着大学生的神经,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观和感情观。
同时,大部分高校都会选择在三年级阶段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活动项目,用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将作用发挥到最佳。
(三)大四毕业生:以人生规划和克服不良心理为主的社会性心理素质
大四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这~重大问题,大学生心理在这个阶段呈现波动大、极敏感的特点,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自杀行为高发的阶段。由于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对生命教育的缺位,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并不深刻,受挫能力较低,在困难面前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心理素质创新模式是以全体大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构建的,从新媒体环境下以角色适应为主的发展性心理素质培养到以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主的实践性心理素质培养,再到以人生规划和克服不良心理为主的社会性心理素质培养,这三条培养模式不仅对大学生的认知、个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种主要力量(即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学生自组织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层面
(1)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大师资队伍的投入力度。虽然心理素质教育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提出了,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一直将重点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关注度不够。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队伍。国外的心理健康模式与国内模式的不同表现在心理维护的人员组成方面。国内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高校教师或者辅导员,很少利用到社会中的人力资源,不得不说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主阵地建设层面
优化心理咨询中心职能,发挥心理咨询主阵地作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从建立之初就定位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众多学者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中心的主阵地作用。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当他们出现了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并没有考虑去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这就说明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出现了缺位,没有发挥本该具有的功效。不同性质、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中心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旧的案例去解读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状况。除了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数据库,心理咨询中心还应该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改革中发挥其主阵地的关键作用。从国外的学校变更模式不难看出,学校规范和学校规则如果不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就应该对其进行变更。而学校规范和学校规则是否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特征,所以最有资格对学校的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专业人员建设层面
提高心理学专业教师和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新媒体操作能力,树立助人自助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对于心理学课程的感觉往往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那是因为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同大学生心目中的心理学相差甚远的缘故。国内的教材教法模式就是根据这一方面进行的改革,所以教学要改革,教材就要改革,教材的改革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期望从心理学课程中学到宏观的理论体系,而是希望通过心理学课程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国外的传统临床模式就对我国的心理学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