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目标范文

时间:2023-04-02 18:4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目标

篇1

一、考评内容及评分标准

(一)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工作(5分)

1、试点村成立了领导小组,有专抓新农村建设班子和工作人员及专门的场所。0.5分

2、制定并按时上报了年度工作实施方案,档案资料齐全。1分

3、每月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落实、有督查,并建立了领导责任制。1分

4、按时上报月工作情况,报送工作信息、典型材料及报表等。2分

5、利用会议、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使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内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0.5分

(二)建设新农村工作(70分)

1、争取挂点领导、挂点单位、乡镇、街道帮扶资金各1万元以上。6分

2、试点村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并按规划组织实施。1分

3、“五通一气”工程建设。试点村进村道路硬化5分;村内巷道硬化达100%并畅通无障碍5分;农户100%通自来水5分;农户100%通电1分;农户95%以上安装固定电话或手机2分;农户85%以上通有线电视4分;农户65%以上用上沼气4分。

4、“三清”工程建设。试点村内有布局合理的排水沟并干净畅通5分;水塘污泥、污水全面清理2分;房前屋后及村庄四周垃圾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2分。

5、“三改”工程建设。拆除了有碍村容村貌的破房烂屋5分;村庄内农户主房是土坯屋的,进行了墙面粉刷3分;村庄内进行了植树造林等绿化美化的3分;100%的栏舍通过改造实现了人畜分离5分;95%以上农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5分。

6、各项制度健全,试点村成立了理事会和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并能积极开展工作,能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制度。2分

7、试点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高,自筹资金5万元以上,组织理事会成员及群众代表到先进试点村参观学习。5分

(三)树立新风貌工作(7分)

1、村庄农户庭院干净整洁,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有专门管理人员。2分

2、试点村实行移风易俗,严格执行火葬,治安良好。1分

3、试点村内,村民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助,无打架斗殴行为,无违法乱纪行为。3分

4、试点村有配套齐全的文化活动室(含老年人活动室),并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1分

(四)发展新产业工作(13分)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了“一村一品”主导产业。7分

2、每个试点村要引进1个新品种,推广1项新技术,有2户以上种养大户。2分

(五)培育新农民工作(3分)

1、全年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3次,并使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2分

2、培训资料完备,培训做到有教案,有签到卡。1分

(六)创建好班子工作(2分)

村级班子团结有战斗力,能为群众提供方便优质服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解决群众急需、急盼的问题。2分

加分项:乡镇、街道试点村完成目标任务,试点村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上的为达标村;80分以下的为不达标村。每达标一个加1分,未达标不加分。

二、考评办法

各试点村自评与主管部门日常考核、统一组织考核相结合。

1、各试点村在年底前,对照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考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评。

2、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日常工作的督促检查。

3、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考评项目进行实地检查核实。

4、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考评后,提出初审意见,报区委、区政府审定。

三、奖励办法

在考核的基础上,评选出:

(1)乡镇、街道前三名,分别给予第一名10000元,第二名8000元,第三名6000元的奖励。

篇2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019-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篇3

关键词: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公共政策;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良好的公共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通过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来规范、协调社会矛盾,有助于国家形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法治公平、公众参与、诚信共嬴的良好局面,从而可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农村发展现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涉及范围,对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平衡城乡差距、实现乡村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公共政策,是一项与时俱进反映时代要求,符合广大农民利益需要的极具公平性的公共政策,对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将它是营造和谐农村,实现农村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

一、公共政策的公平性体现

公共政策是国家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规划和指南,以调整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权威性、合法性、层次性、普遍性、稳定性、目标取向性、预见性等特征。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分配社会利益,协调相关利益方关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缓和、解决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持续进步。

可见公共政策具有很好的平衡、协调、分配作用,可通过公平的利益分配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公平性体现

1.“生产发展”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不管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农村的发展,首先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农民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否则农民就会失去劳动的积极性,失去执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动力,而新农村建设也将无从谈起。而生产力的落后最终带来的是农村萧条、农业发展滞后、农民贫困的结果。因此,国家将“生产力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2.“生活富裕”是让农民得到实惠的体现。试想虽然一个村子天天喊要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口号,但实际生活中却越来越贫困,这样只会让农民怨声载道。只有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如盖起了新楼房、添置了城里才使用得电器等,才会让其感受到政策真正功用所在。因此新农村建设将“生活富裕”作为建设的目标,是在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3.“乡风文明”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包括风俗、文化、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思想素质,破除农村的不良封建迷信思想。一旦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被农民所掌握,成为其武装头脑的思想武器,将发生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塑造,促进城乡意识融合及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4.“村容整洁”是对农民人文关怀的体现。将“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不仅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且是根据当前农民的生存环境出发,强调的是农民生活环境的和谐性。因为“村容整洁”目标的实现,可以为农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树立其居住地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改变城里人对其不良看法,拉近农村人与城里人的心理距离,使城里人更愿意到农村旅游、投资等,从而促使农村面貌的进一步变化,促进“村容整洁”目标的实现。

5.“管理民主”是提高农民自主管理的根本途径。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实现村民自主管理的关键因素。这有利于村民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出现,有利于营造“民主法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局面。

三、公平视野下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复原,甚至无法恢复原貌。且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建设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且不可走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路子,从而须克服贪多求快的不良功利心态,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2.提升农民思想水平。一方面要破除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单靠国家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解放农民思想,不断促使其吸收新知识,提高其觉悟、认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其创业、创收的能力。如要利用“五一”、“七一”、“九九”、“国庆”、“春节”、“元宵”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或者通过举办相关专业夜校,提高其生存、创业技能,最终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新农村的建设、维护都离不开其主体作用,须充分调动其创业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不断注入活力,以促进新农村的蓬勃发展。

3.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提高农民的自身民主管理能力以维持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以防止农村基层腐败、建设资金不到位、上级精神落实不到位、村支书一手遮天的现象出现。因此要做好农村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选贤任能,选好带头人,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牢固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做好村务公开制度,让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最后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使农民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4.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机制的创新。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建设难度大、环境复杂,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很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可能。为此要充分顺应此形式,充分利用城市的巨大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扫清障碍。如鼓励城市人到农村投资兴办乡镇企业、传播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对进城务工农民多一份关心、爱心,让其深度感受城市的知识、文化,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的文化传播者和城乡沟通的桥梁。另外还可通过发展一些关联性大的产业来促进农村的发展,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城乡和谐游,以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就业,甚至通过旅游的文化交流功能使其发展积极的思想言行转变,从而拉进城市人和农村人的距离,使城里人更愿意到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鼓励一些忧国忧民的海外华侨积极到农村投资,以增加农村建设资金,促进新农村发展。

5.因地制宜建立绩效考评制度。每个农村地区的自身条件不一样,建设的具体措施应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如一些地方基础设施较差,需要加强水利、交通等条件的改善。一些农村环境较差需要进行环境治理,加强环保工作。有的农村地区甚至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需要全方位的改进、整治。与此相应的应建立相关的因地制宜的绩效考评制度,并将此制度层层建立,将责任分配到各具体行政机关单位,以便使新农村建设切实得到新的发展,完成预期建设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建设需要、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的公共政策,具有深刻的影响性,具有很好的统筹城乡、兼顾公平、平衡、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这一举措的巨大公平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友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探讨,2006(02).

[2]党文薇.新农村建设要三戒[J].西部大开发,2006(04).

[3]田煜.农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1).

[4]安洁琳,李彦昭,胡椿,赵金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02).

篇4

关键词:水洼村 新农村建设农民

水洼村概况与调研回顾

水洼村概况:

水洼村位于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西南2.9公里处,渭北黄土高原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资源,使其成为世界上生产有机苹果的最佳区域。2008年,成为省农业厅联系主抓的果蓄结合示范点,澄城县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示范村之一。

调研回顾:

2010年7月份,为了完成笔者的学位论文,随同我的同伴们就陕西澄县水洼村展开了为期五天的调研工作。通过与农民近距离的接触与沟通,聆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到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这种认识,亦浅显亦深刻,但却深刻的折射出新农村建设在农民意识状态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假象和问题。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表象认识

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妨聆听一下农民的心声,这里引用几位农民的原话:

新农村建设“也好也不好”

“好”――从电视里看到的“新农村一排一排的,就是看着整齐,人住的集中,占的地面小,节约土地

“不好”――乱东西往哪放?各种农具、车等往哪放!再者,住窑洞比平房舒服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是能腾下土地,把土地能全部利用”,省下的土地继续种地或开发现在的产业

“理想中的新农村要实惠型的新农村”

“政策是好的,但要切实农民的实际情况”……

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一种是基于物质环境建设的,农民认为整洁有序的房屋、泊油路就是新农村建设;另外一种是基于政策实施的,农民从中能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效益问题,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农民本身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以及农民的天性,不难理解农民的这种表象认识。

透析新农村“问题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建设方针,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由此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进了农村建设的舞台。

由此,疯狂的村庄整治建设活动开始盛行,“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的新农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克隆城市”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导致千村一面、形象工程进驻农村,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背道而驰。

新农村建设进去误区:

首要目标的转移

“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被提出。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生了首要目标的转移,从“生产发展”的根本目标转到了“村庄整洁”,工作重心发生了改变。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摒弃生产发展的目标,盲目的进行村庄建设,导致村庄逆向发展(环境、生产都出现了严重破坏与受制),进入无序发展状态。这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相背的。只有始终坚持以生产发展为目标的村庄整治建设,才能称之为新农村建设。

软件政策操控效率低下

新农村建设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政策出台与实际规划、落实过程的衔接中出现了断点,政策、规划、实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导致农村的建设出现诸多问题。

水洼村,国家在投资建设养猪小区的过程中,由于很多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农民实际得到的“所谓的实惠”出现了不一致,导致很多养猪小区停止运作,大部分村民对养猪失去了信心,因为投资付出较大,只能机械的硬撑下去。

硬件环境建设控制不当

新农村建设过多的偏重于物质环境建设,一味的追求“面子工程”的建设,导致表皮工程现象较严重。大部分村庄的环境整治,偏重于村入口主路、住宅门户空间和外墙工程的建设,而实际上却表里不一,院内住宅较破旧,室内环境很差。

同时出现了模仿城市建设的现象。盲目的克隆城市贴片,把城市的表皮搬到农村,贴瓷砖、建楼房、建广场、弄草坪,把农村原有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和田园环境,强硬的改造为城市农村,使农村失去了他的“公益作用”①。

农民认识的不重视

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农村建设,都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而“人”的核心是“心”。因此,新农村建设应从以“物”为中心的建设活动,转移到以“心”为中心的建设活动上来。

想抓住农民的心,就要注重提高农民的认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深度、积极程度,直接关系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只有农民从根本上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意义和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

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引导途径

为了改变目前新农村“问题建设”的现状,使农村建设进入一种合理有序的发展状态,寻找和探索正确的引导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是势在必行的。

了解农村现状。

农村现状,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反应,亦是发现农民生活问题的重要来源。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农村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更要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民的切实需要。只有深入了解农村现状,挖掘农村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的实质,才能科学合理的编制规划工作,引导新农村建设。

聆听农民心声。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本质应是农民参与。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研究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市场判断力,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因此,在编制规划前,应与当地村民建立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听听农民的心声,农民是怎么想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了解什么才是最适合农民的。

合理政策引导。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新不仅是“新旧的新”,而是在这五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政府或相关部门应重视起来政策的正确引导工作,积极发展新农村建设思路的推广工作,让农民能深入的认识新农村建设,配合新农村建设工作,提高农民的意识。

有效途径传播。

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有效的传播工作,对农村建设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村庄建设中的能动性。农民中需要骨干力量、带头人,需要示范。水洼村的玉米种植实践对比,就很好的给农民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农民能够亲眼看到政策引导下,科技成果的进步和优越性(如左图)。

地区政府或者村干部等,应积极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传播工作,可以采取定期定点会议或影视工作,在农民中大力推广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工作,让农民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在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可以积极提供意见,提高农民的积极能动性。

做到真正落实。

地方政府或村干部阶层,在实施、执行规划时,应做到真正落实。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不再使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断点。加强对村庄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对进入村镇的规划设计队伍进行监督审查,严禁无证、超资质承担规划设计任务,使规划得到真正、正确的落实。

小结: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形成了多种建设模式,涌现了大批成功典型,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然而,从各地的具体实践来看,建设过程中总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和矛盾,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长期性与创造阶段性成果之间的矛盾,农民作为投入主体与不增加农民负担之间的矛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少数群众不理解之间的矛盾。

着力破解工作任务长期性与创造阶段性成果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历史任务。既有近期急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也有必须历经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实现的远景目标。远景目标就是要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近期目标就是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好农业增效难、村庄整治难、农民增收难、就业难、就医难等最迫切的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有阶段性看得见的变化。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把近期、中期和长远的建设目标统一起来,坚持以远期目标为导向,从近期目标着手逐步实现各个阶段性目标任务;必须注重抓好示范、树立典型、积累经验,从群众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抓起,先易后难、因地制宜,以阶段性成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着力破解农民作为投入主体与不增加农民负担之间的矛盾。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实惠的是农民,农民自然而然地成为投入的主体。从农村的具体情况看,单靠农民自身积累来建设新农村,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取得阶段性成效。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投入机制,既让农民的投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又尽可能地不增加农民负担。这一投入机制的核心就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政府的投入量不是最多,主要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起着激励导向的作用。从相关政策看,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有效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主要是强化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使政府扶持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相结合,并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这二者的关系,就是要解决好“谁来干”和“怎么干”的问题。在“谁来干”的问题上,就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农民由被动地等、靠、要转变为主动要求、主动请战,成为建设自己家园的强势力量。要引导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建设必须投入。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形成政府加大投入、农民自主投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各方力量热诚支持的建设格局。

着力破解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少数群众不理解之间的矛盾。尊重民意,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单纯地以政府的意图和专家的意见代替农民的想法,必须把各方面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不能搞大拆大建;城乡一体化也并不是城乡一样化,必须着眼承受能力和农村特色,体现美观实用合理的原则,必须以农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来衡量新农村建设开展好坏的标准。各个新农村建设点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其内部的自然条件也各有不同,要使广大农民群众百分百满意是很难办到的。在建设过程中,实现、步调一致,而又保证绝大多数人满意,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路线,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呼声,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思路决策,然后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指导、服务,使决策变成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行动,并最终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根本,为把我市农村建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农村,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任务

1、认真做好农村人才资源的现状调查,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围绕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尽快对全市农村人才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清农村实用人才的数量、结构、分布等基本情况,建立全市的农村人才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我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发展规划,明确相应的政策导向,制订切合实际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活力。与我市农业主管部门密切合作,根据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在坚持重效益,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乡土人才职称评价体系,通过加强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奖励表彰活动,树好典型,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3、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学院*分院的作用,每年定期组织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培训;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头脑灵活,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中培训、外派参观、现场传技、鼓励自学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纳入公务员培训范围,全面提高他们的领导素质和统筹能力,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4、探索建立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借鉴城市各类人才市场的成功经验,构筑和完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使其发挥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合理流动。学习其他省市在农村人才市场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推广建立“乡土人才超市”。同时,要积极扶持和发展各类农村人才协会,通过协会网络人才、交流技术、传递信息、解决实用技术难题。

5、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制定出台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创业和发展,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二是定期组织各类专家服务团开展智力支农活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培养建设新农村的骨干。

6、实施“毕业生服务新农村“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人事部等《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精神,大力实施“毕业生服务新农村”计划,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开展为期2至3年的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支持新农村建设。

7、强化各级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各级公务员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公务员建设新农村的帮扶制度。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目标,将建设新农村情况纳入公务员的考核范围,并作为公务员奖励、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推进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魏志健为组长,卢顺通、杨月云、朱锦源为副组长,吴鹏忠、吴清环、胡宇飞、陈惠光、陈志良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将工作任务日程化,实行目标管理、目标考核,确保市人事局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篇7

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1、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组。我局成立了由任组长,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工作组成绩纳入目标管理,工作组要求严格,坚守工作岗位,确保工作组蹲得住、沉得下,与群众同吃同住。

2、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工作。做到有实施方案,规划设计,预算项目等,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半年来,我驻村工作组按照县委总体工作要求,精心组织,精心规划,周密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调研工作,工作组深入村小组进农家,摸实情,广泛征求农户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二是组建村小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协调干部多方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广泛召开新农村建设宣传动员大会。会上推举了德高望重的村民当选理事会成员。三是规划设计新村,编制了规划总平面示意图。在县、镇新农村建设领导的周密研究和镇、村组织技术人员测量下,编制了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总平面示意图,并编有说明书,按照示意图和说明书编报预算项目和资金。四是参与编制了村新农村建设拟定计划建设项目。拟定了村的新农村建设主要项目。五是尽心尽力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在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阶段,多次访谈村民,了解实情,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帮村民所需。一边宣传我县新农村建设政策,一边为村民解决规划房前房后如何硬化、水冲式厕所排污设计、资金方面如何筹集等问题。督促指导村新农村建设中的旧房拆迁、“三清”、“三改”。

3、严格要求,树立形象。根据县委要求,我局新农村建设工作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同村干部一样的工作考勤制度,严格照章办事,坚持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多与农民朋友谈心,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让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以群众投入为主,全面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成效

半年来,我局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积极配合“两委”工作。村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1、群众集资。至6月上旬,村群众按每个2000元集资,共集资十万元,已完成集资任务。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is to solve how to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mprove now rural landscape,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armers inevitable wa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total reache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the country strong and the Chinese dream.

Keywords: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 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村建设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对现代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法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科学规划。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一 . 整体性原则:

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进行科学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及福利等几个方面。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以及我们国家农村的现状形势,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现状面貌是头号任务,是重中之重。因而,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加强经济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采取符和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富裕 ,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其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民风淳朴,家庭和睦,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调动农民积极性,从根本上治理脏乱差,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广大农民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得到安居乐业 , 使乡风文明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另外通过科学规划,更要充分显示出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加强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广大农民当家作主,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科学规划,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二.优化性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的控制性,区域性,协调性,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性规划。

科学利用规划,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性规划,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质的变化,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离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还相差很大,广大农民的经济生活,法制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待遇提高。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都有还待遇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只能是一纸空文,“经济落后,社会秩序仅靠乡规民约,环境脏,乱,差”反而是其表现。现在,亟待要解决的是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因为在我国的农村集中了巨大的劳动力,同时也蕴藏着一个潜力很大的消费群体,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我国经济增涨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通过科学的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科学规划,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其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科学规划的前瞻性,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量得到最大释放 ,实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持续增长。既可以消化多余的劳动力,又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又促进了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社会的进程。通过加强科学系统性的规划,适度超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增强法律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尽早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养。

三.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严格遵循科学规划,坚持长远的战略眼光,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高起点(适度的)规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为国家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

在我国,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中,不管是自然资源,物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 ,可以说是资源辽阔。但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民风习俗积极发展都存在差异,就发展而言也不平衡,有个别地区仍然比较落后。因此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好科学规划中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充分利用科学规划中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把

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种资源利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实现其总目标和总任务,就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划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按照规划,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分布落实,科学实施。充分利用农村中的多余劳动力,努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科学管理和使用好农村独有的自然资源特色,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和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下大力挖掘各地民风习俗中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并对其进行发扬光大和提升,丰富广大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改善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让广大农民确实感到生活得到全面提升。促进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充分利用科学规划中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把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进行产业运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鼓励广大农民解放思想,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去:学习先进的东西;请进来,积极引进高科技,充分利用利资源,积极利用项目进行建设,或农民参与投资经营,带动其他农业经济项目建设,以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广大农民经济生活的提高,在改善广大农民名居环境的同时,严格按科学规划,尽量保留原来的风格,原来的环境和绿化以及原来的房屋,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此同时对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进行统筹兼顾,科学布局,积极发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既增加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又开阔视野,学习了外来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思想转变,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

结束语:科学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只有坚持科学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系统性,可持续发展性,才能发挥科学规划的最大效能。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就必须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地理情况,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等,通过全面,系统,可持续性的科学规划,严格准确把握规划的功能定位,分步推进,科学实施。最终把农村建设改变成为生产发展,经济繁;设施完善,生活宽裕;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9

山东省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先进省份。近年来,在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方针指导下,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就,各项工作卓有成效,比如农村经济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明显提升等。但是,农村绿化率低、卫生条件差、工业污染加剧、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文化娱乐项目和设施短缺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山东省有50多所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为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比如高职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寒暑假期间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部分学生毕业后考取村官、高职院校部分领导下乡担任某些村的第一书记、部分高职教师到农村挂职锻炼、部分高职院校与某些县乡村进行科研合作或实用项目对接等,这些举措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山东省新农村建设。

二、山东省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高职院校层面而言,高职院校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脱节。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办学思想,服务新农村建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为城市取向,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以及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方面都存在着重工轻农的偏向。并且,部分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较低,部分高职院校在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方面较为薄弱,培养目标和授课内容无法与实际生产对接,办学实力、综合能力、技术水平以及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二)从教师层面而言,农业实践经验缺乏,涉农专业师资流失严重。据调研,山东省高职院校大部分涉农专业教师生产实践经验缺乏、技术应用能力欠缺,授课内容和方式无法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对接,教师素质和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在高职院校“三农”问题得不到重视,很大一部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教师不愿从事农业专业教学,改教其他专业或者弃教从政,导致高职院校优秀的农业专业师资流失严重。

(三)从学生层面而言,就业观念导致农业人才愈加匮乏。据调查,虽然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亟须大量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农业人才,但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愿意并且最终去农村就业创业的屈指可数。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选择和就业方向方面都选择远离农村,甚至部分学生入学后千方百计将涉农专业调换为非农专业,即使部分学生未调整,也没有认真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只是混到一纸文凭而已,毕业后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会到农村就业。这些现象必然导致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匮乏。

(四)从政府层面而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体制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对高职院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和资金预算,影响新农村建设进展速度;缺乏对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导致高职院校服务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高职优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

三、山东省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

(一)高职院校要树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办学理念,创新服务模式。高职院校应当以“三农”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找准办学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学生的就业择业思想,全面推进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培训方式、科技服务等方面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其次,为农民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引导农民敢于创业、乐于创业,为农民创业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服务。同时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项服务,并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促进农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再次,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掌握农业知识和实践技术,具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素质,加强农村实践教育,培养出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的高等人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政府、供销合作社、农村和涉农企业、山东省其他高职院校的沟通和合作,围绕服务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定期研讨、交流经验、合作开发项目,以达到最佳的服务功能。

(二)注重涉农专业师资培养,打造顶尖质量、一流水平的农业服务队伍。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针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师资短缺、农业实践经验缺乏的现状,应创造条件、加强激励措施,注重培养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师资队伍。鼓励涉农专业教师到农业大学进修,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相关专业教师到农村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加强“三农”方面的科学研究,深入农村进行实际调查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新农村建设各项体制机制,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大办学投入,注重措施引导。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各项体制机制,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搭建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平台,支持激励高职院校科研人员转向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科研项目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切实推动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其次,政府应当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对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高职院校而言,投入不足时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增加财政投入,并确保各项投入经费足额到位,实现投入机制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再次,政府部门应制定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积极主动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业发展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也是涉农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新的着力点。

四、结语

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原创:以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双学双比”和“美德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二、主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不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这也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要结合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根据各村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特点发展壮大一村一品发涨格局,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目标,引导、组织广大农村妇女以泥沟村的养殖、中沟村的制种以及野麻湾西甜瓜新城洋葱等主导产业为中心,发展一村一品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创建1个示范作用强、带动效果好的示范基地,发展1个具有地方特色、妇女特点的“妇字号”生产经营项目,培养树立一批依靠科技致富的女带头人。

二是以素质建设为重点,培育新女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繁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妇女即使受益者,更是建设者,提高广大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收和改变村容村貌提供有力保障。镇妇联把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为着力点,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培训。一是加强对农村女能人的示范培训,引导女能人、女经纪人创办民间科技服务组织、经济协会和示范基地,发挥她们的“二传手”作用,辐射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对普通女农民的普及培训,积极开展对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等普及型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率,促进科学种田,使妇女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她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三是抓好农村妇女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当前我镇乡风民风总体看是好的,但各村还存在打牌、迷信、以及婆媳不和不赡待老人等丑恶现象,因此镇妇联加强对妇女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树立和培养文明新风,利用三八、春节等节日和动员冬训期间,加大宣传力度,并结合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美德在农家活动,教育妇女,并积极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妇女的文化生活,陶艺俄妇女情操,把那些有不好恶习的妇女解救出来,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农村文化的全面进步。每年镇妇联将要举办2次大型文体活动,并要求各村妇代会也要举办1-2次寓教于乐各种活动

2、以城乡统筹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该村贫困户实行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配合农技部门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努力用服务为妇女提供就业平台,迎合发展趋势,用维权促进公正公平,着力培训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两支队伍,搞好岗前培训、妇女权益维护二项服务,畅通就地转移、就近转移、跨省跨地区转移等渠道,探索建立上下互动、城乡互动、内外互动妇女劳务协作新机制,有效调动和保护农村妇女参与“打工经济”的热情,五年内力争使50%的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外出就业,或外地妇女劳动力来本地就业。

三是以“美德在农家”为载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作用,在全镇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风尚,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抓好家庭美德建设主题活动,拓展文明家庭创建领域。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核心内容,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科技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每组着力培植1个文化中心户,组织全村妇女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吸引家庭成员广泛参与,引导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道德意识、人口意识,让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科学致富、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深入人心,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抓好“零家暴”示范村创建活动,原创:共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在该村建立“零家庭暴力”示范村创建工作协调小组,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反家庭暴力队伍,及时介入调解有倾向性的家庭暴力事件,努力为妇女创造一个和平安宁、没有暴力的世界。

3、抓好新农村、新家园、新女性创建活动,一道妇女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考核。镇妇联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妇女主任为成员,妇代会小组长为具体实施检查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将工作任务日程化,实行目标管理、目标考核,确保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广泛动员,精心部署,通过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浓厚氛围,引导和动员广大妇女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