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4-06 08: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运动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1

1.1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1.1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Fredrickson认为暂时的积极情绪体验会对个体的心理、身体、社会资源产生持久的作用,会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扩展个体的应对资源,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Fredrickson曾来形象地展示“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的作用过程,他特别提到,这一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每一次的积极情绪体验都会使个体原来的思想或行为模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3]。积极情绪对注意力、认知和行为有扩展作用,能够拓宽感知、思维和瞬时思维活动范围。由此他还推断出一个限制假设,就是消极情绪可以限制这些范围[4]。BarbaraL.Fredrickson和ChristineBranigan验证了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积极情绪下的被试想要做的事情多于消极情绪的被试,中性情绪的被试也有很多想要做的事。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被试更愿意参加户外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游戏和社会性活动。而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人则表现出愿望减少并伴随或求助于他人愿望的增加[4]。李淑娜的研究验证了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消极情绪则起阻碍作用[5].卢家楣、贺雯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低状态焦虑的个体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上好于高状态焦虑的个体(低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放松、愉悦、积极的,而高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紧张、消极的)[6]。目前大1.1.2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强调了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行为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多集中于运动员赛前焦虑调节问题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对积极情绪这一人类积极品质培养的研究。那么积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能够促进运动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巫会朋、张翼等曾对某学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跨栏课实施积极情绪培养的教学手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学生的技评成绩、及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这说明积极情绪对于技能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可以将培养积极情绪的教学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刘晓茹、丹认为运动成绩较优组的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较低,自信心最高[8]。比尔·摩根曾提出了优秀运动员心理剖面图,强调了优秀运动员的活力水平高于常模水平。目前,在竞技领域,大多研究都是将成绩作为因变量,将运动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少对运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进行研究。

此外,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与运动中的积极情绪的差异,惯常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是否对运动感知觉、运动思维、运动记忆等运动认知有正迁移,运动员在运动中的积极情绪对非操作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是否也存在积极作用,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1.2心境一致性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2.1心境一致性理论心境一致性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进行信息编码、加工时与当时情绪相联系,当下次再出现某种情绪时会有选择性地回忆起与之相一致的信息。其中包括与当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容易得到更多的认知加工;回忆时对与当时情绪相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联想网络模型:Bower提出的联想网络模型认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伤等)是以节点的形式储存在认知系统中的,相关事物通过节点相联系。当某个情绪节点被触发后,与之联结的相关网络将被激活。相关网络包括相应的生理、行为反应,相关主题及相应的情绪事件。当快乐情绪节点被激活时,相应的网络也随之激活,包括快乐情绪的生理、行为反应,并且更倾向于加工或回忆起愉快事件。毛浩然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能相对有效地记忆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词汇[9]。李芳在研究初中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时,发现此效应显著,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对正性材料的记忆,负性情绪促进学生对负性材料的记忆[10]。刘新学、张福娟在研究中指出,品行障碍青少年被试(工读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于攻击与愤怒词汇的反应偏向[11]。高鹏程、黄敏儿认为对快乐或威胁信息的关注和加工与个体特质焦虑水平有关,低特质焦虑的被试无论在紧张和平静状态下都对快乐信息敏感,高特质焦虑被试在平静和焦虑情境下对威胁信息更敏感,并且不易转移。但没有对愉快情绪下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被试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12]。对于这些与模型不一致的效应该模型无法解释原因,但由此模型可以看出,通过诱发积极情绪状态可以避免个体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加工与回忆。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I):Schwarz和Clore认为情绪一致性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个体做出评价时依据当前的情绪状态,而当个体意识到情绪源时,这种情绪一致性消失。该模型指出当个体无法意识到情绪源时,情绪才会影响个体的认知。

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下,对当前信息易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个体在消极情绪体验下,则易做出消极反应。此外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将情境判断为有困难、有威胁的,个体会采取局部的精细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而积极情绪下个体会认为当前情境是安全的,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简单的启发式加工。高妍春[13]和庄锦英[14]的研究都为该模型提供了证据,由于局部的精细加工方式导致消极情绪的个体产生较少的错误记忆。该模型对情绪如何影响认知做出了解释,但无法解释那些在实验中通过电影、音乐、图片所诱绪状态等方法下,那些能够意识到情绪源的个体产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原因。此外,该模型只交代了情绪对个体认知反应的影响,忽视了情绪在注意、编码、回忆等方面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浸润模型(AIM):情绪浸润是指在个体学习、记忆、注意和联想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中,情绪有选择性的影响甚至成为信息加工的一部分,使得加工结果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该理论将人的加工策略分为四种:①直接进入策略:该策略主要依靠已存贮的知识经验进行认知加工,用于那些低个体相关,熟悉的或者没有情绪、兴趣等其他要求的认知任务。②动机驱动的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规定了认知目标,不仅要求准确的动机,还包括具体目标控制和导引的信息搜索与判断过程。③启发式策略:该策略用于那些相对简单,低关联性,缺乏与任务相关知识经验,无明确认知目标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容易受到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如当时的情绪。

此种策略下情绪浸润容易发生。④冗繁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相对复杂的,需要动用大量资源,但动机目标不明确的具有建构性的任务。这种策略下也容易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AIM模型将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发生根据不同加工策略进行了区分,指出了情绪一致性产生的条件。可以对那些并未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和无法证明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的研究做出解释,可能是由于认知任务相对简单而采取了直接进入策略.但该模型并未指明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具体影响过程。

1.2.2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从心境一致性理论得到一些启发,如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I)告诉我们,在运动训练竞赛中,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识别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样运动员的情绪调控方法才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如果积极情绪促进运动记忆,那么错误的运动记忆是否也会增多。人在消极情绪下会给予消极信息更多关注,并且回忆出与消极情绪一致的事件,而积极情绪恰好相反。那么如果运动员在赛前处于消极情绪时,可能会回忆起以往失败的情境,而积极情绪会让被试回忆起更多的成功场景,会提高运动员赛前的自信水平。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家运用音乐调节法调整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音乐对于人们的身心有极大影响,其原理主要是音乐的和谐与共振引起机体的相应反应。不同音调、不同旋律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15]。曾有人做了一项研究,观察音乐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作用,在比赛前系统地向159名举重、柔道和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播放三种具有心理调节作用的功能音乐:诱导性音乐、松弛性音乐和动员性音乐,结果发现,这些音乐能使运动员有效地控制赛前的紧张,间接地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暗示以取得比赛的胜利[15]。当前对运动员赛前情绪过度紧张进行调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表象调节法:

赛前运动员在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过去获得成功时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的自我感觉和情绪状态,以增强信心,提高运动成绩。这种方法也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但为什么最优秀的运动员即使采用过这样的方法训练,在赛中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呢?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理论性研究较多。心境一致性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平时训练和竞赛中对运动员最佳表现不能只关注运动员当时完成动作的整体感受过程,而是同时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当时处在的环境,如果我们在平时表象训练时能把当时的环境呈现给运动员,这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唤醒、诱导是逼真的和可控的,因为按照情绪一致性理论的观点,在表象训练时如果是生动、切合实际的,并包含适合的情绪时,它往往是最有效的。

2积极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1情绪的诱发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1.1情绪的诱发方法随着对情绪诱发的方法逐渐成熟,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多采用实验法。实验室情绪诱发的方法一般有:①图片诱绪。黎志华[16]、郑希付[17,18]

在相关研究中采用了图片诱发的方法,并且郑希付发现图片的诱发效果好于词语的诱发效果[18]。②电影片段、音乐诱绪。李淑娜[5]、李芳[10]、BarbaraL.Fredrickson和ChristineBranigan[4]都通过播放喜剧、悲剧诱发相应情绪,贾静和刘昌也采取了电影诱发方式研究情绪的生理活动[19]。高妍春在研究采用了音乐诱发的方式[13],而毛浩然采取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诱绪[9]。③词语、阅读材料诱绪。词语诱发主要是通过呈现正性、负性词语使个体产生相应情绪。

阅读材料诱发主要是让被试看几则笑话或悲伤故事,庄锦英曾采用过相关方法[14,20]。④其他诱发方法:如依靠成绩反馈诱发正负情绪;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21];根据被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指导语诱发,卢家楣和贺雯在诱发学生的焦虑情绪时告知被试即将进行一次重要的考试[6];高鹏程和黄敏儿通过“数字倒数计算任务”诱发被试焦虑情绪[12]。由于情绪的诱发是在实验室中主试采用一定手段实施,多使用图片、电影片段诱发,很少涉及被试的个人经验,因此需要考虑情绪诱发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也就是说诱发的情绪是否和现实生活中所产生情绪相一致。因此有些实验通过对被试进行测验,然后进行成绩反馈或者通过事先调查能够引起被试情绪反应的相关事件来诱发被试情绪。

2.1.2情绪的诱发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在体育运动中,除了听音乐,看电影,通过表象以往的成功运动经验以外,也可以借鉴图片诱绪的方法。在运动员训练疲劳、赛间休息时,可以翻看有激励运动员意志、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相关图片,让运动员去感知,去联想,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激励放松心情的作用,又方便易行。此外,用词语诱绪的方法给教练员一些启示,在对运动员进行技能评价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多使用正性词汇,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结合运动项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游戏来激绪。巫会鹏、张翼在跨栏的教学实验中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采取了以下手段:①更新训练手段,丰富训练内容;②教练与运动员之间要建立起融洽的关系;③提高运动员的审美意识和能力;④注意口头评价的艺术;⑤适量负荷原则[7]。

2.2情绪的评定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2.1情绪的评定方法实验室情绪评定的方法分为主观体验、面部表情和生理指标。主观体验包括:①形容词核对表。②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面部表情包括:①圆形量表、三维模式图。圆形量表分为两个轴,主轴从愉快到不愉快分为九个梯级,另一个轴是注意2厌弃轴,被试根据照片人物的面部表情在两个轴上进行评定。三维模式图是在圆形量表的两个维度上增加了睡眠—紧张维度。②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生理指标包括:①皮肤电;②循环系统;③语图分析;④脑电波;⑤生化指标[22]。目前大多数研究仍使用主观体验进行评定,而主观评定和客观生理指标相结合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2.2.2情绪的评定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在体育运动中对情绪的评定主要分为心理量表和生理指标。心理量表以测量焦虑的问卷为主,如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调查表,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马腾斯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心理量表的缺点在于运动员可能无法意识自己的焦虑情绪,即无意识焦虑;运动员故意伪装自己的焦虑情绪,按照社会期望的回答问题;心理量表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多数的心理量表集中于消极情绪,对于积极情绪的评定较少。生理指标主要是对外周神经系统指标的测量,如心率、血压等,而许多研究表明同一生理反应标准是不能反应不同个体的主观情绪的。情绪是受大脑中枢系统控制的,情绪的评定方法对我们的启示是运动情绪的研究也应考虑脑电波、脑成像等相关指标。此外,也可以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来研究情绪。

3结束语。

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引起广大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于我国学者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开展积极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及探讨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培养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积极情绪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认知积极性和拼搏进取精神,而且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积极意义。

篇2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 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的心理现象表现的特点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投稿期刊高 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 他们不但生理发育 已经完善, 心理也已达到相当水平, 因而在高校体 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 理学的教育已 具备了可能 性, 本文着重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国家级期刊征稿以期探索一 些规律性的东西, 供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借鉴.

1 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 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 1 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的可能性

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 1 9- 2 2 岁, 在这个年龄 段, 他们的肌肉、骨骼已经发育相当水平, 内脏器

官也已完善, 能够从事比较繁重的工作和参加激 烈的运动; 同时在心理上也达到一定水平, 大学生 的感觉、知觉、情感、意志、注意、记忆等趋于完善,

神经过程也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1] . 另则, 高校的体育教师一般都受过普通心理学和运动心 理学的教育, 他们能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

运动心理学的教育. 因而,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 运动心理学的教育, 已经具备了可能性.

1. 2 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是一项教育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 大 学生不但能增强体质, 发达肌肉, 改善体型; 学习 一些体育的知识, 掌握一些体育的技能和科学锻 炼身体的方法; 而且在各种体育活动中, 学生的情 感、意志、感觉、知觉等心理品质也会得到改善; 另外, 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也是体育教学的

一项重要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的 教育, 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学习和竞 赛中得到很好的发挥; 并在控制和学生自控一定 心理状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 在高校体育 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的教育有其必要性.

2 运动心理学可供选用的主要方法

2. 1 放松训练法

学会放松, 有助于大学生在体育学习时控制 需要保持放松的肌肉, 克服紧张和急躁情绪. 第一 阶段主要学会体会肌肉紧张时的感觉. 该阶段的 训练内容主要有收缩肌肉群, 注意体会其感觉; 再 放松肌肉群, 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 第二阶段放松 的时间已缩短, 紧张感已消除, 并继续运用将注意 力集中于呼吸的技术. 在呼吸和放松的过程中, 使 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提示语. 第三阶段大学生已 能够通过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的技术进一步缩短放 松的时间, 这时应锻炼自己通过运用集中注意力 的技能, 在并不安静的环境下达到放松的效果.

2. 2 思维控制法

思维对于行动的影响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思维能够影响生活, 也能够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

的效果. 思维控制法第一步要克服消极性思想[ 2] . 其主要做法一是以积极的方式利用消极性思想; 二 是要控制消极性思想. 思维控制法的第二步是要培 养积极性思维. 也就是要保持一种积极性的自我形 象. 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 培养自信心.2. 3 自我调节法

自我调节法有助于提高兴奋程度和积极上进

的愿望, 而且既包括心理上的良好状态, 也包括身 体上的各种良好的感觉. 要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建 立起一种积极上进的愿望, 如竞赛中的获胜等, 捕 捉并控制住这种感觉, 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争取更 大进步的心理状态[ 2] . 另外, 也可提高身体的兴奋 性. 可通过与人交往、听音乐等方法使身体兴奋起 来, 通过训练使身体达到良好的 巅峰 状态.

2. 4 心理演练法

心理眼帘法是运动心理学的一种最有效地心 理训练方法. 它通过对运动形象进行心理演练, 可 以使训练者的心理和身体融洽地结合一个整体. 这种方法通常要求先放松, 然后对比赛的情景进 行心理演练. 这样可以使训练者在竞赛前做好心 理和身体上的准备, 对比赛的发挥十分有利. 心理 演练法的第一阶段先进入完全放松状态, 然后想 象一个自己熟悉的活动场面, 并让自己身临其境, 重复数次. 第二阶段还是先进入放松状态, 再想象 原放松场面; 再放松, 再想象一个成功的比赛场 面, 再放松; 重复数天, 一天数次. 第三阶段先确定 目标, 然后再运用不同的程序去实现目标. 如为校 运会做准备, 则在校运会前的五天里, 连续每天进 行一次心理演练.

2. 5 能量控制法

速度、耐力、速度耐力等人体运动的能力都要依靠体内能量的支持. 作为大学生, 他们通过体育 锻炼和体育学习, 已经具备一定的能量, 这就需要 正确合理地体会和使用能量即用心理控制主导着 体内能量的最优化使用. 在第一阶段, 训练者通过 练习认识体内存在的能量, 从而达到冬至能量. 第 二阶段, 通过练习, 依靠控制紧张、放松、注意力集 中, 以及积极性的思维控制多种心理技能, 来防止 能量的分散. 第三阶段, 通过练习, 能够在 自己空 间 对其它人、对客观物体、或对任何 威胁 了 自 己的空间 的事物( 甚至包括气候条件、裁判等) , 进行心理上的控制和支配.

2. 6 刺激训练法

刺激训练法即通过某一特定的体验, 对训练 这的心理进行强刺激的方法. 如你参加过蹦极跳, 在你站在跳台上看者几十米以下的深处, 你会顿 时觉得毛骨悚然, 异常紧张. 再如对学生进行超长 距离跑或极限强度跑, 也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强 刺激. 通过刺激, 使学生心理受到冲击, 意志得到 锻炼. 还可以采用 行为刺激法 、 穴位刺激法 、声音刺激法 等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有不同的阶 段, 也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化. 都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加以运用, 必将得到满意 的效果. 这种训练方法, 教师应对训练内容预先进 行精心的设 计. 目的性要明确, 训练次数不能过多.

2. 7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把拟定的反映方案和应付策略在拿到实际场合去检验前, 先在尽可能逼真的情 况下演习这些方案和策略的方法. 训练者可用来 有效地更好地对付面临的考核和竞赛. 可模拟不 利条件下的练习, 这样会使自己在进入预计可能 出问题的场合时, 带来一种积极得多的心理倾向, 有助于完成你本有能力完成的事. 还可以模拟真 实场景来练习、克服和学习对付各种可能出现的 运动事故. 模拟训练法还有超量模拟、模拟他人、 角色扮演等方法.

2. 8 集中注意力训练法

集中注意力训练法是指通过训练, 使自己在应该集中注意力的地方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控制注意力的训练、克服其它影响注 意力的障碍等训练来达到目的.

3 注意事项

3. 1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

俗话说 要给人家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高校的体育教师一般具有教高的水平, 学习过普 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一般知识, 但要在体育 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的教育, 还需要再学习. 因 为现代社会发展飞速, 知识更新更快, 如不学习新 的知识, 就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再则, 要对 大学生进行运动心理学的教育, 教师不仅要通晓 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 还要掌握运动心理学的 各种方法、手段, 才能在对大学生进行运动心理学 的教育时游刃有余. 另外, 教师也需要在学习普通 心理学的过程中,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

3. 2 运动心理学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 育过程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因而运动心理学的 教育应该是 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 教育过程. 首 先, 在制定各种体育教育计划文件时, 应制定相应的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以保证教育的 计划性; 在制定体育教学课时计划时, 要注意渗透运动心理学的内容; 另外, 还要根据学校的体育工 作计划, 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的教育.

3. 3 实施运动心理学教育时要有耐心, 遵守其客 观规律运动心理学的教育需要受教育者要有一定的 心理学素养, 这种素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 另 外, 一种运动心理学技能的掌握并灵活运用, 也需 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还有, 一种运动心理学技能 的熟练运用, 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不能指望在一朝一夕就掌握 并熟练运用, 这是 不现实的[ 3] . 因 而, 只有遵循其客观规律来进行, 要有耐心. 另外, 要精心设计, 目的要明确, 次数要适宜.3. 4 运动心理学教育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要注意 个性化 教学

运动心理学的教育既要在平时的体育教育中 渗透, 也要在考核、竞赛等活动前有的放矢的进 行; 既要给大学生开 大锅饭 , 也要给一部分大学 生开 小灶 . 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差异, 心理 素养的不同, 同样的教育方法可能对一部分大学 生奏效, 但对另一些学生却收效甚微. 所以, 在对 大学生进行运动心理学的教育时要注意 个性化 教学,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5 在实施运动心理学教育时要注意 二结合一要师生结合. 实施运动心理学的教育时, 教 师是教育者, 大学生是受教育者, 这两者的结合非 常重要. 由于大学生对运动心理学的知识知之甚少, 不少的同学对 运动心理学还报 有一种 神秘 感 ; 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之持怀疑态度, 因而, 教师 要利用和大学生接近的机会, 对大学生进行宣传, 宣传运动心理学的科学性, 打消他们的疑虑, 创造

一种良好的氛围, 使大学生能自觉地接受运动心 理学的教育. 二是注意把运动心理学的教育和普 通心理学的教育结合起来. 因为运动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体育运动这一特定对象内的运用、提 高, 而普通心理学是运动心理学的基础. 提高大学生的普通心理学的素养能使运动心理学的教育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体育运动健全人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1

一、前言

法国教育学家、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曾在《体育颂》一文中这样写道:“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近来年,时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报道,轻则无法继续学习,选择退学,重则威胁他人人身安全,走上犯罪的道路,时常让人扼腕叹息。然而,随着一步步临近社会,学生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心理疾病的困扰便随之而来。可是,心理疾病是比生理疾病具有更大危害的一种疾病。如若任由心理疾病的发展,它可能使人变得精神异常,造成生理机能上的损伤,甚至可能会丧失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而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自我调适能力,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并能更加高效地去学习和研究。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并不重视体育运动,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专业课就行了,身体在没有病痛的情况下,忽视参与体育运动的必要性。然而,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智力水平、锻炼我们的人格品质,还能有效改善我们的情绪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定义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智力健全。对突况能做出一定的判断和反应能力,并完成心理环境对身体的自由协调支配。2.人格方面的完整。有较为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但也能拥有一定的紧张感。愿意且能够根据实际地情况努力进取,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付出努力。3.个人情绪的自我调节。拥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维持心理的平衡,做到自尊、自信、自爱、自知。

那么,关于心理健康更为具体的解释是: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目标切合实际情况;要有足够的安全感;不脱离实际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善于从经验中提炼学习;能有控制地发泄和控制情绪;能在考虑集体的前提下,适当的释放自己的压力;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能适当地努力追求达到个人的满足。

四、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运动能帮助大学生提高智力功能。种类繁多的各种体育运动,都会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在缓慢运动或者高速运动中要求参与运动的人既能对外界物体(如球等),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感知,又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完成有效动作。比如健美操、跳水、花样滑冰﹑体操等运动,就能充分展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的表现力。参加运动的人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捷的反应能力,通过独立地、灵敏地、创造性的处置方法来面对当前所面临的情况.这些对于提高和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以及记忆力和观察注意力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二)体育运动能对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竞争是在体育运动中经常见到的,体育运动参与者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来表现自己的实力和能耐。合作也是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一个团体一起去完成同一个目标,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无形之中,将许多个人汇聚成一个整体。体育运动能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成功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保持谦虚,就算要失败也要选择坚持。而当别人获得成功的时候需要我们去表达赞许和欣赏,分享成功的经验和胜利的喜悦,而这一些都是健全人格的法则。

(三)体育运动能帮助调节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状态。一个人的情绪,它主要是受到精神意志的控制。想要维持一种愉悦的情绪,需要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同时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另外,能很好的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主动利用一种积极地情绪来抵制消极的情绪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体育运动就是解除心理压抑的有效方法。参与体育运动一方面可以让血液循环加速,让肺部的呼吸加深,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松弛紧张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让人集中注意力,减少之前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并缓解消极的情绪。其实,大家都会有一个同样的感受,假如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困难,紧张压抑的情绪无处释放,这个时候,如果去进行大量的体育运动,常常能够很有效的消除心理压力,这便是体育运动在改善情绪状态的实例。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选择参加体育运动是明智之举。体育运动不只是能强身健体,还能有助于养成健康的心理环境。所以说,运动有理且“有礼”。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是对个人体质的锻炼和提升,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所以,无论您是否认同自己的身心健康,请都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既能强身健体,又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运动心理作用

目前随着社会上“全民健身”热的出现,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到大学体育院系里产生的由“体育院(系)”到“体育健康学院(系)”、“体育卫生学院(系)”等的更名,由此可见社会及政府对身心健康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需求显得越来越强烈。然而,现代高科技,一方面给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设施,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些负性的影响,如运动不足症、亚健康、现代“文明病”等。针对这些负性影响,有些人采用吃药、打针和吃补品等方法,有的人则采用体育健身的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体育运动对情绪的调节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生理性或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我国古代医籍《内经》把人的基本情绪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七种,即所谓“七情”。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学生应该也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学生不但能“说出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而且还要能“观察和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产生愉、转移注意力、释放消极情绪等,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打打球,跑跑步,人的感觉不是更加劳累,而是轻松愉快,体育运动促进了血液循环,锻炼了躯体功能,并能将由各种生活压力所致的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上的疲劳。一般体力疲劳经过休息之后很容易恢复,而心理疲劳则不容易调节。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疲劳后,会随体力疲劳的恢复而恢复。而且,在体育运动中,人的精神专注于运动中,可暂时抛开生活中的各种烦恼。运动的竞争、游戏性质也使其充满乐趣,是调剂心身的好方法。

体育运动对意志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体育活动是磨炼与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学生可以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中需要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是面临挫折时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比赛场上,观众们不仅把掌声和鲜花给优胜者,而且对遭遇伤病、落后、意外事故等仍能坚持比赛的运动员更加钦佩、赞赏。体育运动可以达到心理训练的效果,使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以体育运动中的坚强意志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一定会不怕困难,富有成效,取得成就。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培养良好的性格

体育运动可使人形成开朗活泼,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做事果敢,遇事冷静等优良性格特点,使人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耐受力和亲和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体育运动属于技能范畴。技能是经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行为方式,技能训练有助于能力培养。在体育运动中需要动作敏捷,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头脑机智、灵活,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使人这些方面的能力水平有所提高。体育运动可作为一种交往的媒介,促进人际交往,大部分运动项目都是需多人共同参与的,其他单人项目也需在别人的比赛和交流中才更有乐趣。因此,喜好运动的人往往会交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体育运动还强调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在集体项目中,这有利于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把这种精神运用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是给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反复得到的是失败的体验,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由此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比较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否则差生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要鼓励学生作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树立三维健康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限于躯体没有疾病、伤残或不适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未能意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关心自身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开始超出了唯生物学的范围。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46年国际卫生会议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法》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为疾病或瀛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这一概念即为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研究指出,个体只有在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会等五个方面都健康(也称健康五要素说),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或称之为完美状态。综上所述,目前人们的健康观已经趋于一致,即从多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健康水平,特别强调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篇5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素质

培养 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124-02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即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等)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追求独立自主,心理素质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趋于成熟。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出现许多心理素质低下的表现,体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不单单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兼顾到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效用,充分、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开展各种运动项目与竞赛,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和治愈,培养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素养,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为此,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探究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

坚毅的意志品格对人的心理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毅的品格是促使初中生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完成挑战的重要心理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是实现创新教学内容、实现传统教学与心理教育双向并举的新选择。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初中体育教师就要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心理承受力、竞争意识和意志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和策略方法,实现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积极向上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促使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细化目标、设计困难、内外驱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首先,教师逐步实施教学计划,采用分步设计、实现的方式,让每名学生明确自己的最近发展目标,先通过奋斗与努力达到某一发展区域,再继续往下一个学习目标奋进。学生通过不断努力,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形成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其次,设计困难。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给学生设置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克服困难锻炼坚毅的品质。例如在篮球体能训练过程中,男生要达到体能训练的学习目标十分容易,女生则相对困难,教师可以为男生设计难度较大的体能训练目标,让男生在接受挫折的同时磨炼坚毅的品质。最后,采用内外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内部驱动即教师要让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觉得开展体育运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激发学生形成坚毅品格的内在驱动。教师通过耐力跑、基础体能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承受压力、秉承耐力的过程中,意识到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有结果,从而更加刻苦、认真地去练习、去奋斗。比如让学生坚持长距离跑步,在肌肉酸痛时仍然坚持跑下去,在跑到终点的那一刻,品尝胜利的喜悦。同时,积极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只有锻炼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坚持才能有所发展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在努力付出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体力的“极限”。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初中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最佳平台之一。良性竞争贯穿体育运动的发展始终,也正是一代代人承前启后开辟新动作领域、打破前人记录,才能让运动保持长久的活力。体育教师可以依托体育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如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将班级中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有篮球爱好组、羽毛球爱好组、跑步爱好组等,让学生快速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在伙伴的陪伴下缓解学习的压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小组,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项体育活动。例如在篮球投篮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积分制让各个小组比拼投篮,获得分数最多的小组获胜。小组成员相互指导投篮技巧,交流投篮方式,帮助自己所在的小组获胜。这种任务型的小组竞争方式,不单让初中生在小组合作中与成员相互沟通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协调与磨合,从而改善自身适应能力以及与他人共同协作的能力,逐渐改善自身在团队中的适应能力,以及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协作能力。初中体育的小组合作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要完成某一项任务需要与他人协作交流。同时,在引入课堂竞争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让成绩好的学生进一步感受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刺激性和危机感,激励成绩稍处于劣势的学生,能够有胆量、有勇气奋起直追、不甘落后。

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_,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针对初中生的情绪特征,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首先,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倾向于娱乐化的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与趣味。不论是运动竞赛、运动游戏,还是运动训练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运动激情,被运动刺激情绪,感受到运动的喜悦。当初中生在生活或学习出现压抑、紧张等情绪时,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缓解、释放自身的负面情绪。其次,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适量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在兼顾初中生身体状态的基础上安排合理强度适中的运动项目,不同年龄段的初中生需要开展强度不同的体育训练,如果运动量过小就无法达到通过运动调动积极情绪,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如果运动量过大,则会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形成厌倦的情绪。最后,情绪控制。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竞赛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例如,教师在篮球对抗竞赛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宣读篮球竞赛规则,让学生在篮球竞赛过程中树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避免初中生在篮球竞赛中出现过激的情绪反应。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与学习的指向逐渐呈现多元化状态,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与需求也持续发生变化。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体育作为强化初中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应该着重关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竞争合作意识以及控制情绪的方式,以便让学生能够以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杨世仁.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6(07):81.

[2]凌素棉.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考试周刊, 2016(74):120.

篇6

摘 要 为了提高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了解她们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成因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她们克服体育运动心理障碍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一种终身的体育意识,丰富生活。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体育运动心理障碍 成因 建议

一、概念的界定

(一)心理障碍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沮丧、失意的心理状态。实验证明,其消极成分远大于积极成分。当运动心理出现障碍时,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减弱自我控制能力,产生消极行为,并且有损人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是个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应内心感受到一种无法战胜的困难而产生的一系列紧张、焦虑、沮丧、胆怯甚至恐惧等各种心理障碍。

二、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运动的主体,受自身和客观诸因素的制约,在运动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认识和掌握大学生产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成因,克服不良因素的,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备受关注。目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使她们害怕上体育课,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

三、成因分析

(一)生理方面

1.大学阶段的男女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男生比女生精力更充沛且积极好动,在从事同样的体育运动中,比女生容易掌握和耐疲劳。尤其是在女生经期中生理不适也是导致体育运动过程中影响女生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高低的常见因素。

2.女生运动损伤和生理疾病会影响着学生的体能状况,而且会产生相应的紧张和恐惧情绪,这就严重影响女大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会不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也就不会对体育运动感兴趣。

(二)心理方面

1.胆怯心理。女生相对男生比较胆小,大都对有难度技术的体育运动项目缺乏积极性,害怕受伤或是当众出丑,也没有很大的冒险精神去体验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不高,就逐渐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越来越胆怯,形成恶性的循环。

2.自卑心理。很多女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技术水平低,无法达标,常常不愿参与体育运动,存在着消极的自我暗示,对运动产生抵触心理。

3.无运动兴趣。女生的性格相较男生而言,大都比较安静,不喜欢剧烈的运动,但体育本身有一定的对抗性和竞争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刺激充斥在女生世界,如绣十字绣、QQ炫舞、电视剧等等,让她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运动。

4.对健康错误认识心理。很多时候,女大学生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

(三)客观因素

1.我国教育体制使很多家长认为所谓的文化课重要,体育只是娱乐活动,学生从小就参加各种补习班,时间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所占用,学校也盲目的追求升学率,把体育课占用,导致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体育运动。

2.现在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单、双杠、跳马等。家长不让孩子参加,害怕孩子受伤,特别是女孩。导致女生对课外的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3.体育运动大都在室外,受天气情况、气候因素、空气质量和场地器械等影响,女生怕脏了衣服、湿了鞋,容易引起女生的埋怨、消极、烦躁不安,产生抑制运动情绪,造成运动心理障碍。然而良好的体育氛围可以激发人的运动兴趣。

四、建议

(一)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给女生上体育课的教师,首先,应该给女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其次,选择女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最后,安排适量的运动负荷,在女大学生的身体承受负荷之内,让女大学生跟着老师“动”起来。

(二)体育运动要有一定的健身和和趣味性。培养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例如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女大学生的运动意识,还能使女生通过运动体验成功的乐趣,消除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提高自信心,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坚持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端正体育态度,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使女大学生掌握排除心理障碍的方法,自我鼓励,相信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她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降低动作难度和器械的高度。体育教师把器材创新,简化动作难度,降低技术要求,让女生消除心理障碍敢于做动作,才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和运动的乐趣,才能乐于进行体育运动。

五、结语

在体育运动中,应注重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同时教师要有创新能力,创编一些女生感兴趣的运动。培养女生的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让她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客服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为培养她们终身体育思想奠定基础,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阳光,走进自然。

参考文献:

篇7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想就在体育课中如何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们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做各种活泼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还要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启发他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启发和引导他们。

但是,正如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那样,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导向主动注意上来。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篇8

【关键词】农村高中;运动员;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研究概述

前言

世界上对运动心理训练研究比较先进的国家是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以及俄罗斯和东欧的一些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们就开始与教练员密切配合对运动员实施系统心理训练研究,把运动心理训练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纳入整个训练计划之中,并保证经常化、系统化实施,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十分重视发挥运动心理训练的作用,2000年7月28日《参考消息》载,参加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美国代表团所聘请的运动心理学专家近100人,美国应用运动心理学主席罗·辛格尔主编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手册》,对世界各国运动心理训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澳大利亚为迎接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他们从1995年就开始筹划运动队的心理训练工作。他们首先派4位运动心理学专家跟随几个主要项目参加第26届奥运会的比赛,以便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奥运会项目比赛的特点和积累赛前心理训练及临场心理咨询的经验。同时,还以重金从国外招聘有经验的运动心理学专家加盟澳大利亚心理队伍,选派7~8位心理学专家从1996年初开始筹划运动队的心理训练的服务,一直跟踪到27届悉尼奥运会,可见他们对运动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

我国对运动心理训练的研究从80年代初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等一些科研机构组建了运动心理学研究室,体育院校开始讲授运动心理学课程,1980年成立的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迄今已拥有会员400多人。在这支队伍中,涌现出刘淑慧教授、丁雪琴研究员、张忠秋博士等一批著名的运动心理学专家。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他们在配合国家高水平运动队解决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障碍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普遍认可。

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研究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为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和亚运会等国际大赛直接服务的过程中,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长期深入到国家击剑、射箭、体操、跳水、乒乓球、帆船、帆板、皮划艇、游泳及田径等运动队进行跟踪服务,根据不同项目的心理训练特点,采用了一系列心理调控方法和措施,有计划性的进行心理训练,使运动员较快地掌握心理训练方法,消除心理障碍,为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提供了保证,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2.心理训练在农村高中训练中运用的可行性与趋势分析

2.1运动规律的需要。运动心理训练实践表明,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也和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身体能力一样受心理训练等后天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和增强。运动心理技能的训练也应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像其他技能训练一样始终如一的融入训练中,在长期的、系统地训练中获得显著效果。

人类的高度智慧都源于思维。虽然人类都具有相对完善的思维过程,但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主要还是受后天培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思维灵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运动员的思维过程不仅与动作技能的形成有密切联系,而且直接影响着情绪状态。清晰的思维能力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现在的训练情况及比赛实际,可以预见在运动中心理训练的运用会越来越深入。

心理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不只一种,用于具体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方法也不是孤立的一种方法。运动中的心理训练过程应该是一种或几种方法为主导,其他心理训练方法相互协调的过程,高中训练中的心理训练肯定也要具体的运用更多的心理训练手法。

2.2现阶段的“体教结合”。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重新提出是适应这种社会需求的结果。“体教结合”把传统体育运动队的训练资源与学校的文化教育资源相结合,进行资源的互补,这样既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又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也有利于运动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但很多人只注意到了这种表面的结合,而没意识到学校不能只进行这种被动的结合,而应该更加主动的逐步与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融合。高中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是需要真正结合的重要环节,因为高中高水平运动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高中真正做到“体教结合”要求训练手法不断完善,而心理训练是整个训练必不可少的部分。当今高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研究较少,运用的也不多,但伴随着其重要性的发现,心理训练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未来的高中运动队的心理训练中必定越来越正规,越来越完善,高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手段也会越来越多,心理训练占总体训练的比重会逐渐增加,训练方法的运用也会越来越深入,高中运动队的训练也会逐步走上正轨。

3.心理训练在农村高中运用的途径探索

3.1加强运动员关于心理训练重要性的宣传。运动员是训练的主体,也是心理训练的承受者。让运动员明白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至关重要,只有训练者自己肯定心理训练,接受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才能顺利的进行,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才能显现,心理训练才能达到所要的效果。对农村孩子来说,他们的思想相比于城市孩子,思维定向还较轻,对他们进行心理暗示,训练效果会更佳。

3.2加强教练员的心理训练知识与技能。高中运动员的教练员一般都由体育教师担任,而这些高中体育教师一般都经历过专业化的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并在师范院校进行了系统化的体育专业培训,具有了一定的心理训练知识与技能。但就现阶段来说,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心理训练方面的知识应用到自己教学中的不多,特别是将其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更为少见。教练员是训练计划的实施者,在心理训练中具有深厚的心理学知识是基础,将所拥有的知识转换为切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训练方法是关键。现阶段,农村高中体育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通过年长教师(教练)的实践经验与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必能更好的为农村高中运动队训练提供更好的服务。青年教师完备的知识储备为农村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心理训练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3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及心理训练知识。运动员不是训练的机器,而是能动的个体,特别是农村高中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参加体育训练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他们背负的还有高考的压力,参加体育训练是他们踏入大学校门的捷径。因此,对他们来说取得好的体育成绩至关重要。可是,很多高中高水平运动员往往会以自己训练很累为由,忽视了对文化课的学习。学校负责人和教练员应该引导他们提高对文化课学习的重视。这时单凭片面的强调效果不明显,而通过加强心理训练的教育学习,不仅可以全面提高高中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比较容易的实施心理训练,增强训练及学习效果。

3.4采取长期、系统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与其它技能的训练一样,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见效果。教练员应该让运动员明白,任何一项运动心理调控的技术,必须通过反复系统的训练才能增强,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效力。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运动心理学家兰德尔博士,多年来对射箭运动员所实施的心理训练就特别强调专门化的系统性训练。他们的心理训练通常以一个奥运周期(4年)来划分阶段,他为每位需要进行心理训练的运动员制定一个较详细的专门化、系统性训练计划。而高中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在时间上也跟以往的追踪调查研究具有相似性,一般的农村高中的高水平运动员会进行为期三年的艰苦的体育训练。这三年里,一般的目标就是考进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对高中的孩子来说,意志还不是十分坚强,在训练的低峰期会气馁甚至半途而废,这不仅是对体育训练的放弃,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放弃。这种放弃对他们的冲击力极大。在这时,我们的教练如能“端上一杯热茶”(心理辅导:鼓励等等),可能会转变孩子们的想法,激起他们继续前进的勇气。且在农村这种将高考看作至高无上的地方,激起孩子继续前进的信念会相当容易的得到支持与鼓励。在三年的训练中不断摸索与实践,逐渐找到一条最合适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继而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必将使运动员成绩有更好的提高。

心理训练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才能有效,教练必须有长期进行心理训练的理念,制定长期训练计划,在刚接手运动员时就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并及时调整,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参考文献

[1]徐万彬.运动心理训练现状与发展动向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4):55-57+54

篇9

【论文摘要】学生对中距离跑,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在中距离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应遵循运动的心理规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诱导,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中长跑的教学质量。

中距离跑技术较为简单,动作机械重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造成学生兴趣不高。因此,要转变学生的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自觉性 我在中距离跑的教学过程中,分别向学生介绍中距离跑的发展过程,讲授进行中距离跑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提高肌肉细胞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能力,从而提高运动耐力,促进身体的全面发育。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勤奋、拼搏的优良品质。 二、采用游戏比赛法,改进传统学习方法 比如小组变速跑。四人一组,前后间隔各2米,前3人慢跑,最后一人加速或超前三人后领头慢跑。此时,最后一人又重复,利用这种反复改变领跑同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该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性和积极性。这样,慢跑中有加速跑,腿部的快肌纤维均得到练习,既可以提高速度,又可以提高耐力,是提高学生中距离跑成绩的理想手段。 三、加强体育基础理论教学,消除学生对中距离跑的畏惧心理 加强体育基础理论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身体和健美的体型来源于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后天的体育锻炼,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来源于科学的锻炼。向学生明确说明中距离跑伴随着身体不适应只是暂时的,随着锻炼增多,运动水平的提高,这些不适应会延缓或减弱的,进行中距离跑练习正是为了使人体有关系统和器官得到锻炼,并产生新的适应。使学生明辨这些运动生理学知识,在认识上产生了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从而消除被迫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的运动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中转变过来,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意识,这样在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养战胜“极点”的意志努力 必须让学生对“极点”这一生理现象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缓和“极点”出现的急速性,如加深呼吸,保持良好的节奏,运用心理的调整,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默念“坚持、忍耐、轻松感即将来临”等引起增加情绪的暗示语,从而不断地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养成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教学上,我们以著名的长跑运动员王军霞的事例作为正面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对培养体育运动者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能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这个事例向学生传送、渗透,从而引起学生更多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并且培养学生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运用运动心理学的动机、兴趣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中距离跑的动作技术,让科学方法和心理手段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热情,达到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中距离跑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翔岳.体育运动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58-267.

[2]徐涛.激励十法[J].体育教学,2000(1).

[3]赵祥.小学生耐久跑的几种趣味教学法[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篇10

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等等。变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团体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进化心理学。

心理学分为以下学派:

联想心理学、机能主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官能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新行为主义、策动心理学、弗洛伊德主义又称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新弗洛伊德主义、日内瓦学派。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