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范文

时间:2023-04-01 16:2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卷

篇1

同学答:只要貌似萨达姆

老师后来说还可以改成:(只要貌似本拉登)

(正解为:“莫愁前路无知已”,呵呵)

2.后宫佳丽三千人,__________

同学答:铁棒也会磨成针~~~~~~

(正解为“三千宠爱在一身”)

3.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

同学答:富则妻妾成群

(正解:达则兼济天下)

4.__________,糟糠之妻不下堂

同学答:结发之夫不上床

(正解:“贫贱之交不可忘”)

5.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同学答:宽衣解带终不悔

(正解为:“衣带渐宽终不悔”)

6.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

同学答:小人夺人所爱

(正解为:“不成人之恶”)

7.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

同学答:床头打架床尾合

另有同学答:上错花轿嫁对郎

(正解为:“道是无晴却有晴”)

8.身有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

同学答:拔毛凤凰不如鸡

还有同学答:夫妻双双把家还

(正解为:“心有灵犀一点通”)

9.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

同学答:夫妻对坐到天明

(正解为:“却话巴山夜雨时”)

10.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

同学答:金钱美人一大堆

(正解为:“欲饮琵琶马上催”)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

同学答:妻吾妻以及人之妻

(正解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2.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

同学答:李白睡的香

还有同学答:地上鞋两双

(正解为:“ 疑是地上霜”)

13.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

同学答:东村河边爬乌龟

(正解为:“桃花流水鳜鱼肥”)

14.蚍蜉撼大树,__________

同学答:一动也不动

(正解为“可笑不自量”)

15.__________,路上行人欲断魂

初一学生的杰作:半夜三更鬼敲门

(正解为:“清明时节雨纷纷”)

16.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

同学答:天公对我吼三吼

(正解为:“不拘一格降人才”)

17.天生我才必有用,__________

同学答:关键时刻显神通

另有同学答:老鼠儿子会打洞

(正解为:“千金散尽还复来”)

18.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

同学答:人不风流枉少年!

(正解为:“月若无恨月长圆”)

19.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

同学答:请你不要告诉他

(正解为“一片冰心在玉壶”)

20.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同学答:一颗永流传

(正解为:“千里共婵娟”)

2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同学答:只是死的有先后

(正解为:“留取丹心照汗青”)

22.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

同学答:不吃才是大傻瓜

(正解为:“忠言逆耳利于行”)

23.管中窥豹,__________

同学答:吓我一跳

(正解为:“可见一斑”哈哈哈!)

2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

同学答:看今朝,死缠烂打

(正解为:“气吞万里如虎”)

25.五年级的一次考试就考到了“三个臭皮匠,__________”

同学答:臭味都一样

(正解为:“顶个诸葛亮”)

篇2

关键词:语文学科 江苏语文高考卷 探究题 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探究”一词也频繁出现在评价系统中,作为高中学段终结性评价的高考当然不会例外。江苏考试说明是这样定义“探究能力”的:“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一.近年来江苏语文高考卷探究题评析

1.2008年江苏卷。在现代文阅读《侯银匠》最后一题中直接用了“探究”一词:“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其参考答案是:①侯银匠一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女儿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⑤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该题限定考生只能顺着题干的要求从不同角度答题,不允许学生质疑。笔者以为,该题如改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你对该题目有何看法,请提出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理由。”这会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更突出探究类试题的开放性,拓展性。

2.2009年江苏卷。语文卷中《上善若水》一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参考答案是: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该题目中把“探究”换成“分析”也未尝不可。文本已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三个层面上思考,没有太大的拓展空间。

3.2010年江苏卷。《溜索》一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其参考答案是: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4.2011年江苏卷。题干是:“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其参考答案是:“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吃紧,形势严峻。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情操。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慰于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2010年和2011年的探究题在考察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作品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受高考题本身的局限,开放性都显得不足。

纵观近年江苏高考语文卷中的探究题,大部分都放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这与《考试说明》相符,这可能和文学类文本允许学生自由解读文本,容易形成自己独特见解有关。从总体上看达成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考察要求,但其他要求,特别是探究题的开放性还尚未达到。

二.近年语文高考卷探究题引发的争议

对于近年高考卷中的探究题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到了2008年,在能力探究层级为F的探究题方面,只有宁夏海南卷还在坚持这一探索(因为其他省区的试题虽冠以“探究”之名,实际却只有普通的简答题而已)”[1]也有学者认为“2009年江苏、安徽、福建三家试卷的第14题――文学作品中的最后一题――题干中都标明“探究”一词。但若把三道题中的“探究”字眼换为“写出”“解说”等动词,好像也没有什么异样……如果一定要说这也是“探究”,那么考生每一道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进行一种探究,都是在和文本、试卷命制者、阅卷者对话。”[2]

可见,对于探究题大家还没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是开放的主观题,都具有探究意识,都可视为探究题;还有教师认为探究题应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拓展性、可供论证性四种特征。

三.对于语文高考卷探究题的思考

1.“探究”一词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辞海》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是:“求索知识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集、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笔者认为,“探究”有以下特征:一是探究的对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即应具有疑难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否则就没有“探讨”“研究”的价值;二是探究的过程是个由浅入深,由已知探寻未知,不断探索,不断假设,不断检验的活动,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思维应具有发散性和拓展性,探究的主体要能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探究的结果才会有独创性。三是探究的结果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既表现在答案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探究的成果只是不同的探究者在目前情况下所具有的认知,并不代表探究活动的终结,换个角度,或应用不同的理论,探究活动还可不断拓展深入。

2.语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不同于高考中的探究活动。课堂探究性学习常是学生在文本或材料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自主探求答案、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发现问题,也可以在学习中新生成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还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如果需要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寻求答案。探究性学习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问题解答的创新性,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3]高考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特定环境、特殊心态下,对规定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侧重考察“考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注重阅读探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4]因为,高考题目是预设的,考生只能根据文本和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探究,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探究的方法是简单的,探究的成果要符合评价标准,如此多的限制下,探究题具有局限性就不足为奇。

3.语文卷中的探究题应该具备的特征

首先,探究题应姓“语”,这是语文考试的要求。高考卷中的探究题不管怎么出,都应紧扣语文学科。综观江苏卷这几年的高考探究题,都还符合语文《考试说明》。

其次,探究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即应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拓展性等特点。探究题的判定,在于题目本身有无探究的价值,要看题目能否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笔者认为,在思维的深度或广度上至少要有三个层次,或两者叠加要有三个层次,否则,题目中的“探究”就显得单薄,深度和广度不足。

再次,探究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首先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允许探究者运用各种知识,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考察问题;其次探究的结果的多样性,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肯定,并且探究活动并非到此为止,还可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迈进。再次,在不同考察领域都可设计探究题,笔者看到一道探究题:时下网络语言流行,“我”称作“偶”,“吓人”说成“雷人”,“886”表示“再见”,“山寨”意味“盗版”“仿制”……谈谈你对这种语言的看法(不超过70字)。这种在语用题中考察探究能力,给我们提供新的借鉴。

总之,好的探究题不但能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发挥的平台,让他们的才情在这里尽情施展,更能引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精心设计高考探究题,能为作为选择性评价的高考提供效度和区分度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新强.从考纲和试卷的变化看新课程高考语文的走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9(1).

[2]张悦群.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建设性批判[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0(10).

篇3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文科语文考试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的过程。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①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就退在后面,或高呼“不要轧②,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当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③。”

(选自《静观人生》,有删改)

【注】①留连:留恋不舍。②轧:拥挤。③永劫:佛教中指永无穷尽之时。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圆滑”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在岁月的冲刷下,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渐渐失去了棱角。

B.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就是因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

C.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是因为和空间相比,时间既无法把握,又无法挽留。

D.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5.本文围绕“渐”阐发感悟,请梳理概括全文的思路。

(6分)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引用两处诗句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错误的。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故汉追及之

B.谓其骑曰亡其两骑耳

C.项王嗔目而叱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D.愿为诸君快战吾为若德

1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B.亭长: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C.名、字:“籍”是项羽的名。按照古代称谓习惯,名一般用于自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D.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又因古人以东为左,位于长江之东,故又称“江左”。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后来项王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让自己灭亡,绝不是作战能力有过错。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B.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于是独自一人冲向汉军,“斩将”“刈旗”,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英勇无畏。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为四队,让他们从四面突围,自己又亲自杀掉了一名汉将和都尉,以此证明了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给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B.上阕描写了画角、牧马、西风、红叶等意象,营造了壮阔、悠远、荒凉的意境。

C.下阙词人描写的是眼前边塞的恩怨情恨,表达了征人在外对闺中思妇的怀念。

D.此词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15.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篇4

5年前,京城报业一位大腕大胆预言,网络媒体会抓住北京奥运会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从边缘挺进主流;5个月前,一家4A公司大中华区负责人对《广告主》说,全球金融危机给了广告主在营销预算缩紧时一次尝试新媒体投资的绝佳机会,广告主的网络广告投资一定会在某个时点以几何级数井喷。现在看来,他们都过于激进,远不如经济学家凯恩斯预测未来经济走势时一句“人总是要死的”那么圆滑与保守。新浪、搜狐、网易、腾讯陆续的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表明,四大门户网站广告收入环比大降,搜狐、腾讯同比略增,新浪、网易同比下降,网易同比更是大降近50%。

显然,广告主在经济调整时期,广告投资更趋于审慎。较之新媒体,他们还是对传统媒体投资更有安全感。一些广告监测机构的数据表明,电视、报纸的广告增长率虽然也不尽人意,但依然瓜分了广告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值得一提的是,除了10多家巨无霸广告主一如既往增加自己的广告投资预算外,大多数广告主的广告投资预算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像宝洁、联合利华、百胜餐饮这样电视广告市场的超级玩家也概莫能外。

毕竟,经济形势不妙,增加广告投资未必就能赚个盆满钵满,减少广告投资也不见得就颗粒无收,广告只是影响消费众多因子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国内汽车行业的表现说明了这一点。随着一系列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出台和汽车营销投资继续从线上转入线下,中国汽车销量在2009年一季度一改颓势,转暖回升,同比增长3.84%,成为全球汽车销量最大的国家。同期,按刊例价计算的汽车广告投放量却延续了过去5个月的下滑趋势。汽车业广告投资与销量“负相关”的例子说明,只要营销策略对头,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他们还是乐意“该出手时就出手”的。

可见,中国消费者的口袋里不是没钱,而是需要一个实实在在花钱的理由。经济繁荣时期国外主流财经媒体对中国的高储蓄率多有诟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才明白自己国家不加节制的消费哲学已走过了头。正是因为“家有余粮,心中不慌”,中国老百姓的日常消费支出并未因全球经济危机的来临而有太多改变。相反,正是为数众多的持币待购者在消费环境改善之际的果断出手。让汽车、房地产这两大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重新得以启动。

但是,经济调整的趋势一旦形成,便不太可能短时间内逆转。广告主的夏季营销攻略,还是稳健些好。6月12日,央行的2009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储蓄投资意愿增强。这显示了消费者对国内未来经济和个人收入增长不确定性的普遍担心。

篇5

1.我是拼写小能手。(10分)

ɡēchànɡmìmìchéngshíxiāomièxiānyàn

))

ɡàosùtǐjiǎnpīnmìngyǎnjingzǔguó

2.多读几遍,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3分)

①他用铁钉(dīnɡ dìnɡ)把画钉(dīnɡ dìnɡ)在了墙上。

①放寒假了,我得(děi dé)回家看奶奶。

③为(wéi wèi)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二、字词创关。(21分)

1.比一比,再组词。(6分)

猴()滴()休()诚()礼()睛()

候()摘()体()城()补()晴()

2.在()里填上合适的词。(4分)

()地想()地爬()的宝藏()的理想

茂盛的()专心地()高兴地()得意洋洋地()

3.把下面的字加偏旁变成新字再组词。(8分)

例:寺持(主持)

坐____()干____()斗____()华____()

老____()相____()丁____()皮____()

4.读一读、想一想、选一选,再填一填。(3分)

①再在玩完

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先做作业,()和小伙伴们一起()。

②座坐

我走进教室,找到自己的()位()下来。

③像象

篇6

赤水八中

黄雁翼

遵义中考语文试卷一直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有明确的导向功能。试卷都是由“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构成,全面考查了考生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和写作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题型以选择、填空、简答为主。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试卷总体特点

1.试题难易适度,切合学生实际:遵义中考语文试题兼顾学业水平测试与升学选拔考试的双重功能,相对于以往的五年中考,今年语文试题的难度略有降低。题目由易到难的比例为6∶3∶1,无偏题、怪题。设题简单、明了,无审题障碍。如作文设题一目了然,考查角度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经历入手,说真话抒真情。

2.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2020年非连续文本阅读,提醒和引导考生积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信息,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渗透人文素养,注重精神熏陶:试卷在选材上注重选择思想性、人文性强,文字优美的材料,如:2020年记叙文阅读《春风过处》,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注重人文素养和精神熏陶。

二、遵义近两年试卷考点综述

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注重积累,考查面广

“语文积累”“综合运用”这两个板块,出题形式呈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名句默写、字音字形(错别字)、词语理解与运用、病句辨识、名著阅读等几乎是必考考点,图表转换、句子的仿写(补写)为常考考点,而标点题近两年均未考查。

有两点变化值得注意:一是“名著阅读”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一改往年“一题很容易,考查的都是偏基础的内容。二是“综合运用”的出题素材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一端午节”为主题,较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生活,考查的知识点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2.阅读大胆创新,稳中求变

纵观遵义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记叙文必考,说明文和议论文交叉着考查。偏爱散文阅读是遵义试题的一大特点,。选材上文字优美,思想性较强,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记叙文考点包括: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鉴赏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把握常见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等。

说明文考点包括: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方法及作用;说明的顺序及结构;说明文语言等。

议论文考点包括:理清思路,论点归纳;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等。

题型主要以简答题为主,辅以填空题和选择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两年遵义的中考阅读中,重新出现了选择题,这种趋势值得注意。这正体现了遵义语文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考点包括:文言实词释义、句子翻译、文意概括、内容理解以及写作技巧的理解等。文言文的考查偏重基础,没有偏题和怪题,难度相对较低。如文言实词释义偏重于课下注释的词语,句子翻译考查的也是文中的重点语句,两道内容理解题也是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稍加提炼、概括,并作简要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遵义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形式:采取课内和课外对比阅读,这种形式不仅能考查考生的文言基础知识,而且能考查考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在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课内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应当引起重视。

篇7

为方便考生及时估分,

考生可点击进入河北高考频道《2019年河北高考语文试卷栏目》查看河北高考语文试卷信息。

高考时间

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具体考试科目时间安排报教育部考试中心备案后。

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customers1{border-collapse:collapse; width:100%;}.customers1 tr td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666; border:1px solid #dbdbdb; padding:8px 0px; text-align:center;}时间6月7日6月8日上午语文(09:00:00-11:30:0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09:00:00-11:30:00)下午数学(15:00:00-17:00:00)外语(15:00:00-17:00:00)答题规范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按填涂示例将答题卡上对应的选项涂满、涂黑;修改答题时,应使用橡皮轻擦干净并不留痕迹,注意不要擦破答题卡。

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各题规定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切不可答题错位、答题题号顺序颠倒、超出本题答题区域(超出答题卡黑色边框线)作答,否则答案无效。如修改答案,就用笔将废弃内容划去,然后在划去内容上方或下方写出新的答案;或使用橡皮擦掉废弃内容后,再书写新的内容。

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及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选考题:先用2B铅笔将所选考试题的题号涂黑,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该题规定的答题区域内对应作答,切不可选涂题号与所答内容不一致,或不填涂、多填涂题号。

特别提醒:考生不要将答题卡折叠、弄破;严禁在答题卡的条形码和图像定位点(黑方块)周围做任何涂写和标记,禁止涂划条形码;不得在答题卡上任意涂画或作标记。

篇8

一、看拼音写字,组成词语。

shà shì yú lán yì cuò

( )时 ( )好 须( ) 波 ( ) ( ) 扬顿( )

hào yù chù lǒu cù fáng

( )尽 ( )寒 抽 ( ) 竹 ( ) ( )不及( )

二、按要求填空。

①学校有“金、倪、王、张、孙、胡、费、曹”几位老师,按音序表中的顺序排列,排在最前的应是______老师,排在最后的是______老师,排在第五位的是_____老师。

②在“折磨”、“磨平”、“磨盘”这三个词语中,“磨”的读音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裹上”、“嚼着”、“情谊”、“摔跤”、“畜生”、“钳子”这些词语中,带点字读轻声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给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后打"√"。

A.屋脊(jī) 宫阙(què) 吮吸(yǔn) 鏖战(áo 凌晨(línɡ) ( )

B.锃亮(zènɡ) 眸子(mǔ) 弹琴(tán)河畔(pán)瞭望(liáo) ( )

C.吓煞(shà) 蜷曲(quán) 鸟瞰(kàn) 音乐(yuè)鸟喙(huì) ( )

D.惬意(qiè) 衣冠(ɡuān)松散(sàn) 炽热(zhì)憧憬(chōnɡ) ( )

(2)给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句子后打"√"。

A.海伦不分昼夜,像一块干躁的海棉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 )

B.在清香的碧螺春荼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 )

C.秦兵马俑维妙维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在雕塑决无仅有。 ( )

D.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校园,我的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 )

四、把成语补充完整。

司空见( ) 前( )后( ) ( )思( )虑 ( )( )不倦

五彩( )( ) ( )不绝( ) 惊心动( ) 如( )似( )

( )山( )岭 浮想( )( )

五、按要求写成语。

⑴反映品质优秀的:_________、_________ ;⑵形容人特别多的:__________、________;

⑶形容风景优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⑷表现深情厚谊的: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我们还读过一些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如《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春潮带雨晚来急"。请再写出两句含有"雨"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顺序连成条理清楚的一段话。(在括号中标序号)

( )他又说道:“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 )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

( )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希望。

( )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

( )他又让我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

八、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给家乡孩子的信

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写作( )我有才华,( )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能办得到,( )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⑴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⑵上文是作家__________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讲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作者多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请把其中的一处抄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

先看高考语文江苏卷的三大亮点。

一、稳定

今年的试卷和去年的试卷相比,题型、题量、分值完全相同,和2013年的试卷相比,变化也极其微小。稳定,对今天的考生来说是首要的。如今,各种模拟试卷,都以前一年的试卷为模板不敢稍有变化,在机械化、高强度的反复训练下,学生的答题思路和答题语言基本被格式化了,试卷稍有变化,就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高考语文命题,受非语文的干扰太多,命题稳中有新,需要命题者的高度智慧;稳中不错,也属难能可贵。

二、有梯度

试题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今年的江苏卷,不仅全卷由易到难,而且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题也是由易到难。这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语文是高考第一门考试学科,学生的心理非常紧张,当考生全身心投入到做题中时,紧张的心理才会渐渐消失,试题先易后难,有利于缓解考生的紧张心理,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就会加剧考生的紧张心理,影响考生水平发挥。

三、难度适当

其实评价试卷的难度,没有一定的标准。高考命题有难度要求,如何控制只能凭命题者的经验。据我所知,2015年江苏卷命题组,连审题教师在内只有三位中学教师,且他们来自的学校并不具有样本意义,所以命题人并不真正了解全省考生的水平,要想使命制的试题符合预设的难度,那真是有难度。我说今年的试题难度适当,依据是自己做题的感觉和对照答案的得分情况。今年的江苏卷,比去年的相对容易一些。前六道选择题,估计得满分的学生会有一定的比例。至于作文题的难度,并不完全由试题决定,还受评分标准的影响。如果只要扣住“智慧”写就算切题,那么今年作文题的难度不大。

任何一份试卷都不是完美的,可以改进之处,我在下面的建议中例谈。

一、试卷要变化

前文说稳定是亮点,但是,如果后一年的试卷从题型、题量到赋分,都是前一年试卷的翻版,便是僵化。试题僵化会导致教学僵化。现在,高考试卷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导向已非常严重,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所以我主张试卷要有变化。第一,题型要有变化。比如,语言文字运用连续两年都考选择题,所考知识点与去年完全相同,这是以死题型考活知识,这种考法不能真正考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能力。第二,题量、赋分可在一定范围增减。2015年江苏卷“考试说明”,对语文试卷内容、题量、赋分是这样说的:

1.语言文字运用,约4题15分。

2.古代诗文阅读,约6题37分。

3.现代文阅读

A.文学类文本,约4题20分。

B.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约3题18分。

命题者完全不必死守“考试说明”的题量和分值,应利用“考试说明”中的“约”字,对各项考试内容的题量和赋分做必要的调整。比如,古代诗文阅读“约6题,37分”,扣除名句默写8分不变,余下29分,不必文言文18分,古诗词11分,而可根据所选文言文、古诗词,酌情增减。两篇现代文阅读也一样,可以根据选文,对题量和分值灵活处理。实际上,自2011年以来却没有丝毫变化,都是文学类文本20分,4分题和6分题各两题;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18分,3题各6分。有命题经验的人都知道,题量和赋分定了,就捆住了命题者的手脚,扼杀了命题者的智慧,常常为凑分数而拟答案,制定得分要点。如,2015年江苏卷第12题: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答案是: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具体赋分应该是以分号为界,前后各2分,前一个分句回答题干中的“风格”,后一个分句对应题干中的“简析”;然后又以逗号为界,各1分。

细看整个答案,关键词就是一个“实打实”,这样的答案,为赋分而给要点的痕迹很明显。这样做的结果是削足适履,试题受“考试说明”束缚。如果现代文阅读的分值可以根据选文情况增减的话,命题就灵活得多,答案也会科学合理得多。对照今年和去年的江苏卷,只有“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项内容,和“考试说明”稍有不同:5题,而不是4题。这一点微小的变化也是因题型的变化不得已而为之。2009年到2013年的江苏卷都是4题15分,其中有两道主观题;从2014年开始,这部分的内容全是客观题,不得已变为5题,因为还没有单选题的分值超过3分的。

但愿以后的试卷变化更自觉一些,更大一些。最好能在保证考点分布、试卷结构合理的情况下,考无定型,方可促进教务根本。现在极少有教师和学生觉得语文有趣,原因是从高一开始,大小测验都是高考模式,教学围绕考试指挥棒转,高中三年,不计其数的考试,千卷一面,面目可憎,怎么能有趣?语文课上学的是碎片化的知识,语文教师上课最常用的一个词是“找”:找一找细节描写,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找一找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找一找文中有哪几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再看诗歌鉴赏题的题目和答案,哪有一点鉴赏的味道?只有考无定型,那么按题型、套路答题便没了效果,这时,语文教学就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而不是研究题型,研究各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二、减少客观题

从考生的角度来说,客观题(尤其是单选题)并不能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比如2015年江苏卷的第1题,学生若不知“宵衣旰食”是什么意思,也能选对;第6题,文言实词,选对的学生未必能解释“申”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所拟选择项,既要有干扰性,也要有确定性,非常难。如果正确项和错误项都太明显,题目就没有区分度,这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例如,2015年江苏卷的第7题D项,“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误太明显。文章最后一句清清楚楚地写着“而宪来求铭”,显然墓志铭是欧阳宪请张耒写的,而非苏轼让张耒写的,这一题估计极少有学生会错。有时为了增加干扰,命题人会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中而浑然不知。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选择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所给答案是D,D项确实不正确,而C项“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动力乐于应募”也不正确,与之相对应的原文是,“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可见,何灌并不是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而是说水太浅,水运不行,陆运的话用车太多,建议用运费提高麦子的收购价格,就地收麦。

从实际考查效果来说,客观题考查的并不是考生的语文能力而是细心程度。一道题,四个选项,真正有干扰的一般只有两项,如果三个选项都有干扰,还要答案毫无争议,非常难。比如考查辨认病句的题,为了增加干扰性,没有语病的句子也一副病态,总之不像正常的中国人说的话。近两年的江苏卷,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语言文字运用”删去了两道主观题,增加了三道客观题,我觉得这是一种退步。“语言文字运用”如全考主观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能拉开差距。现在报刊上的文章,标点、词语、语法错误比比皆是,命题可以从中选择一些典型的让学生修改,改对得多就多得分,改对得少就少得分,改不出不得分。

三、试题要有趣

试题有趣,考生看到题目如果发出会心一笑,可以缓解考生的紧张心理,有利于考出学生的水平。当年陈寅恪以“孙行者”为上联,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题目就非常有趣,直到现在还有人津津乐道,争论陈先生的答案到底是之、祖冲之还是王引之。

材料要有趣。文言文的材料,凡选传记类的多无趣。今年江苏卷虽然选的是墓志铭,实质和传记差不多。这类文章从内容说大同小异,传主或善治军,建军功;或善治民,有政声;或死得其所,增谥美显;或受冤下狱,死不瞑目。从语言角度来说,常有―堆官职、人名、地名造成阅读障碍,加上受试卷篇幅的限制,命题人常会做必要的删节,结果抽去了血肉,只留下筋骨,即使原本有趣的文章也失去了趣味。现代文也一样,选文一被删,文气和文味都受影响。因此,最好选择不用删的文章。今年江苏卷选的两篇现代文,可读性强,较去年有趣。

题目要有趣。以“语言知识运用”题为例,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段子,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选择合适的作为命题材料,都是很好玩的。例如: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这里的两个“多少”意义不同,可请学生再仿一句,要求仿句中“多少”的意义和原来两句都不同。再比如:

甲:豆腐多少钱?

乙:两块。

甲:两块一块啊?

乙:一块。

甲:一块两块啊?

乙:两块。

甲:到底是两块一块,还是一块两块?

乙:是两块一块。

甲:那就是五毛一块呗。

这段对话非常有意思,它利用“块”既可以作豆腐的量词,也可以作钱的量词,制造歧义构成误会;又利用“两块一块”这一压缩语制造歧义。命题者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材料不够严肃,其实可以用来命制有趣的语言运用题。

篇10

为方便考生及时估分,

考生可点击进入浙江高考频道《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栏目》查看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信息。

高考时间

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具体考试科目时间安排报教育部考试中心备案后。

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customers1{border-collapse:collapse; width:100%;}.customers1 tr td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666; border:1px solid #dbdbdb; padding:8px 0px; text-align:center;}时间6月7日6月8日上午语文(09:00:00-11:30:0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09:00:00-11:30:00)下午数学(15:00:00-17:00:00)外语(15:00:00-17:00:00)答题规范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按填涂示例将答题卡上对应的选项涂满、涂黑;修改答题时,应使用橡皮轻擦干净并不留痕迹,注意不要擦破答题卡。

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各题规定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切不可答题错位、答题题号顺序颠倒、超出本题答题区域(超出答题卡黑色边框线)作答,否则答案无效。如修改答案,就用笔将废弃内容划去,然后在划去内容上方或下方写出新的答案;或使用橡皮擦掉废弃内容后,再书写新的内容。

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及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选考题:先用2B铅笔将所选考试题的题号涂黑,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该题规定的答题区域内对应作答,切不可选涂题号与所答内容不一致,或不填涂、多填涂题号。

特别提醒:考生不要将答题卡折叠、弄破;严禁在答题卡的条形码和图像定位点(黑方块)周围做任何涂写和标记,禁止涂划条形码;不得在答题卡上任意涂画或作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