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7 12:2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水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山水诗歌

篇1

一、唐代山水诗歌的文化土壤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2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为唐代山水诗歌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唐代的政治清明、经济发达这些良好的社会因素,为山水诗歌的大量出现创造了条件,文人无须为生计而苦恼劳累,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游山玩水,从事诗歌创作。比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就展示了大唐盛世的昂扬向上、勃勃生机。社会的大环境为当时的文人们纵情山水创造了经济基础,唐代的诗人们因而有了大把的休闲时间,有了恬然淡定的心境,从而能够寄情于山水风景,写出无关功利的审美文字。

孟浩然有诗云垂钓做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潭作》),此时,诗人虽然仕途失意,但依然能够在山水的宁静淡泊中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情怀,山水风景处于俗世之外,远离了喧嚣的人生和世俗的尔虞我诈,诗人仕途不得志的心灵创伤能够得到修复,能够获得来自山水的精神慰藉。因此,有人这样评说,唐代的文人无须为个人生计所忧愁,无须为政治前途的黑暗而苦恼,他们无须通过隐居山野来排遣心中难以表述的隐痛,也无须用歌颂山水来抒发内心深处的忧伤与决绝,他们生于千载难逢的大唐盛世,他们的山水诗歌相比前辈,显得明快而温和。

唐代文人之所以能有大量的山水诗歌作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稳定以及文化的繁荣等多重因素缺一不可。在崇尚诗歌文化的环境中,文人们都寄希望于作品展示来达成个人的政治理想,许多文人在科举考试之前,都会去灵山大川、山林古庙采风,捕捉山水自然中蕴含的灵气,从山水风光中求得诗歌创作的启发,很多山水诗歌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到了科举放榜之时,考取功名的文人们又会呼朋携友,到郊外的山水之间喝酒谈心、吟诗作词;落榜的文人心情低落,往往也会到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安慰,他们笔下的山水通常已经不是较低层次的排遣抑郁,而是上升到悠然自赏、与山水融为一体的精神境界。无论是哪一种,文人们都与山水风景有了更加亲密的互动,互为可以倾诉理想和情怀的好友,大量优秀的山水诗歌因此而萌生。

二、唐代山水诗歌的特征

1.风格多变

唐代诗歌,意境是十分深远且丰富多彩的,创作意境处于变化完善之中,而在盛唐、中唐及晚唐的不同时期,山水诗歌又呈现出意境各异的多种艺术风格。王维生于盛唐时期,他的山水诗歌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的清净明秀的境界,在山水风景中寄托个人的情感,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山水诗歌中的优秀作品代表,在描写山水自然清净美好的同时,诗人也寄托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高雅圣洁的个人情怀。李白的山水又呈现出另外一种艺术风格,比如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境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清溪行》),表现的就是诗人借山水慨叹人生,用眼前的山水美景引出心中的昂扬情操。

唐代是一个杰出文人辈出的朝代,唐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山水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对应着深远而个性化的创作意境。刘长卿生于中唐,他的山水诗歌,简约精练,含蓄而冲断,他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夕阳秋山、冷雨奇峰、高山哀兽以及荒野中的路人,带给人忧伤和肃杀的感觉,完全不同于盛唐时期山水诗歌作品的恬淡惬意及勃勃生机。白居易生于中唐,长于晚唐,其山水诗歌中更多地掺杂了诗人对日渐黑暗的社会现实的鞭笞,对人生的无奈,对大自然的浮想联翩等,这和盛唐时期王维等诗人不谈政治、寄情山水的山水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有着明显区别,而和宋朝的诗歌更加接近。

2.情景交融

唐代山水诗歌,较为典型的特征是情中带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正如王国维对唐代山水诗歌的评价文学中有二元,一曰情,二曰景。具体来说,唐代山水诗歌的情景交融又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是写景为主,抒情为辅,寓情于景。文人们把内心深厚的感情藏在山水风景的后面,诗歌描写的是写实的山水风景,虽不言情却彰显情谊深厚,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诗中山是用绝来形容的,舟则是用孤来描述的,江雪是寒的。诗中完全没有涉及文人的个人情怀,只是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景象,而文人自己的孤苦与寂寞却已跃然纸上,景就是情,每一处描绘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景色给人昏沉暗淡的感觉,折射的情感自然也是暗淡无华的,也因此,这首作品被誉为唐代山水诗歌中的精品,以清俊悠长、韵味深刻而著称,在简约的文字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第二类是抒情为主,写景为辅。尽管山水景色描绘得不多,但是读者看来却如身临其境。比如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天涯》),这首诗歌中,春日与天涯搭配,莺啼与有泪配合,美好的景象化为凄婉的情话,营造了一种春天即将逝去、黄昏悄然来临,花落莺啼的情景,把文人的情感融入景色当中,用景象来激发和容纳与之相衬的情感,凸显出强烈的情感张力,这种情感远远超出景色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的意境其实是诗人的心境。

第三类则景中有情,情寓于景。在这类山水诗歌中,抒情和写景完全融为一体。比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就是这类山水诗歌的典型作品,作者李白把政治上的失意与低落,借助写景畅快地抒发出来,诗歌写山水良景,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抑郁,情景相衬,相得益彰。

三、唐代山水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1.用山水来抒发志向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有借助山水来抒发个人胸怀、崇高志向的习惯。无论是巍峨险峻的山脉,还是奔腾不息的江河,都会带给人雄壮开阔的心理感受,在这样的壮美山水面前,个体的失意落寞都会显得微不足道,剩下的只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这种壮美,最容易激发文人们立志报国的慷慨情怀,面对如此壮丽的锦绣山河,谁又能自我放逐,不为黎民和社稷尽一份力呢?于是有了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望蓟门》)的佳句。面对祖国山水美景,李白留下了诸多美文佳句来直抒胸臆,比如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杂歌谣辞襄阳歌》)等,大气磅礴的诗句中,诗人惊世骇俗的才情跃然纸上。事实上,缺少了山水的培育和启发,文人的情怀就失去了源泉和基础。在诗仙李白笔下,咏叹山水与抒怀完美融合,彼此辉映,山水诗歌化,自然唯美化,这样的山水诗歌才能成为最为华美动人的艺术篇章。

2.用山水来表达心情

在唐代,很多文人为了逃离现实、隐匿遁世而游离于尘世之外,他们有着超脱世俗的淡然心境,因而表现出一种不畏权贵的高贵气节,这种情怀在山水诗歌中多有体现。为了实现浪漫的人生理想,诗人们在山水之间涤荡灵魂、陶冶生命,与大自然形成了深刻的默契,也从山水间获得了大量的灵感和创作的素材。比如王维、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都是通过描绘优雅安静的山水风景来抒发宁静平淡的心境。以王维为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样的诗句可以信手拈来,这样的文字让诗人能逃离于世俗之外,也表达出了诗人对趋炎附势、热衷权势之人的鄙夷,是一剂享受山水自然之美、清凉心脾的良药。王维等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等前辈的庞然气象,而且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3.借山水寄托忧思

唐代的文人喜欢将山水进行拟人处理,与之交流感情,借山水来寄托细腻的情感。较为典型的诗句有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诗人们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思,有欢喜,有淡然,也有悲愤和哀伤。在诗人们眼中,山水是通人性、有灵性的,更能抚平自己心中的哀伤,寄托心中的愁思,承担心灵的压力。山水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力量,能够坦然接受文人们的喜怒哀愁。

4.借山水以悟道

在山水中,诗人们可以领悟深刻的人生道理。在文人们眼中,玄机、禅机都是奥妙高深、无法言表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伦理经验,而山水自然更是由于变化多端,可以让诗人们从中体会最深刻、最奥妙的禅机,儒家所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正是阐明山水与悟道之间直接而微妙的联系。山水诗歌往往能够通过具象的阐述来映射作者的主观看法,正如当代文学领域所说的哲学观望。中国传统的哲学之道讲究以小望大或大中见小,这种观点在唐代山水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入山寄城中故人》),由此可见,唐代文人一直注重对山水自然中蕴含的哲理的探索和追求,并将之体现在诗歌创作之中。

唐代文人借山水以悟道,还体现在山水诗歌中借鉴的道家思想理论,比如有些文人选景时更愿意选择丑的山水景象,如韩愈倾心峥嵘的奇山,孟郊中意枯黄的草木,他们更倾向于奇在诗歌的遣词造句方面,很多唐代山水诗人热衷怪语和奇境,用怪奇来渲染语境、感染读者。这和道家的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

篇2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象 意象美 意境 意境美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含概了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幽愤诗和赠别诗等类型,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总能让平常的意象表现出无穷的吸引力,这大概就是美的意象成就了他诗歌的意境美吧。

古人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①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的审美意象,只不过这里的审美意象用“景”代替了罢了。意象是承载着诗人浓郁的主观感彩的物象。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不同的诗歌中常常以不同的内涵存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突出显示了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天然融合。王维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李白有“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王维的“白云”更多的寄寓着隐逸情怀,而李白的“白云”更多的浸染着他看透了政治现实之后期望被击碎的无奈和激愤的情调。意境,就是在诗歌的意象群之间,基于诗人的情感诱导产生的一个更丰富更广泛更深刻的审美空间的联想。这个空间既是对诗歌中原来描述的画面、场景的再现,又是对原有画面、场景的张力性延伸,还是读者伴随联想而产生的对诗中情、神、意的领悟与体会,从而使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读者能体会到近于作者的审美乐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后辈可望不可及,最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他在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上的慧眼独具吧。他总能在平凡的意象里表达他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我们觉得美不胜收。这个美,不仅是视觉的听觉的,更是情感的审美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以诗为画”的高超水平。不可否认,王维的“诗中画”得益于他对中国绘画的不凡造诣,更得益于他在诗中对意象“随心所欲”的谴用。他用画家的眼光,诗人的才情洞察万物。其山水田园诗常常抓住美的瞬间和延展的空间,随时融会着画的神韵,处处渗透着山水田园的线条美和色彩美。

山水诗《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如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近天都”、“连山”、“白云”、“青蔼”等意象,无不触动读者想象的神经,读者看到此诗,细细品位,仿佛那高耸磅礴、似海奔腾连绵的终南山就在眼前,仿佛自己也身处在那云雾弥漫变幻莫测的山中奇观里,仿佛自己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游山之乐。

田园诗歌《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该诗描绘了一幅怡然快乐的农家晚归图:夕阳西下,牛羊归村,老者候孙,农夫闲话,闲适的农村生活场景跃然纸上。虽然全诗通用白描手法,但处处浸染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诗中一个“斜光”,一个“穷巷”,既尽显了王维诗歌的色彩美和线条美,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羡慕和深埋内心的归隐之情。再看“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其六),桃红、柳绿,宿雨、朝烟,着色鲜明悦目,意象美轮美奂,绘就一幅令人心醉的工笔重彩画。“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诗中色、态、光的立体融合,艳丽的暖色调则反映了诗人情感的愉悦和思想的积极活跃,读者也为王维笔下五颜六色的,烟雨蒙蒙的意境紧紧地吸引。

王维不光是通过意象给诗歌着色架构的高手,同时也是“以诗为声”的大家。王维倾心向佛,能细致入微地洞听到大自然的冥冥悦耳之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之中,不见人影,只闻人语,有声衬无人,空山显得更加寂静。又如: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因为“人闲”,所以“花落”的声响也能听得见,因此夜的寂静静,山的空幽就格外的扣人心弦了。一“惊”字,仿佛被月的皎洁银辉惊扰了的鸟忽然振翅起飞,发出了鸟之“鸣”,“春涧中”的“时鸣”传达出了一种毫无惶惶之感,全是一种宁静祥和的环境氛围,体现诗人闲居山中时宁静安闲的境界。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展现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就像一支恬静质朴的美妙乐曲,轻缓的乐声中亦不失灵动飞扬的活泼。迷蒙蒙的月光,潺潺的水声,阵阵村姑的喧闹……王维都能广摄细取渗入到诗中,都能在“画面上表出一片无尽的律动,如空中的乐奏。”王维诗中的声音,多摄取的是自然幽微之音,而这写听觉意象也和他的视觉意象一样,让人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篇3

上海

上海是全国4个省级公安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上海在公安改革试点中重视运用文职人员和辅警的力量。明确民警带领辅警开展工作的原则,建立“一线交警以二轮摩托动态化巡管为主,与辅警路口站点疏导相结合”勤务模式,把民警机动巡逻管控、定点执法整治和辅警站点指挥疏导三种勤务方式科学串联并用。

长宁公安分局在社区警务改革中配足辅警力量。明确人口信息采集员协助社区民警开展人口信息采集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新招录75名专职人口信息采集员,目前采集员队伍已增至302名,并完成专职培训。2016年6月份以来,辖区来沪人员信息新增数、注销数同比分别上升41.1%、42.5%。

广东

2014年,广东省东莞市政府出台《东莞市辅警管理办法》,明确将辅警分为实习辅警、三级辅警、二级辅警、一级辅警等4个级别;各(街)设辅警大队,作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辅警管理的机构,负责辅警的统一录用、合同的签订和经费保障;公安机关作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的日常管理部门,负责辅警的统一着装、统一培训、统一指挥调度、统一考核标准。

2016年6月1日,《广东省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办法》要求,辅警的招聘计划应当向社会公示,按照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体能测试、政审等程序实施,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针对辅警“进入门槛”不清的现状,该《办法》设定了六大类的招聘“红线”: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涉嫌违法犯罪尚未查清的;曾被行政拘留、收容教养、收容教育或者有吸毒史的;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除公职或者辞退的;曾因违反公安机关管理规定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有较为严重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其他不适合从事警务辅助工作的。

深圳

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地方政府规章,有望为辅警困局提供地域性破解方案。但是,由此产生的法律问题也不少。例如,2016年9月2日,深圳市法制办《深圳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条例(征求意见稿)》,为时一个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该意见稿中的第8条最受关注,即拟对现行法律法规作出“变通”,将目前必须由两名警察执行的部分权限,变通为一名警察带领一名辅警即可履职。此外,第11条规定了辅警“可以使用警绳、手铐等必要的警用器械”。专家们对此指出,该规定与上位法存在抵触。

根据《立法法》规定,地方政府规章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且不得擅自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回看《征求意见稿》第8条和第11条所规定的内容,涉及了盘问、检查、抓捕、押解犯罪嫌疑人、调查取证、保护性约束措施等。这些措施中,都涉及公民人身权益和人身自由。

篇4

关键词:水价调整节约用水 供水企业 改革 管理

Abstract: water price adjustment purpose is not to increase the income, but promote to save water. Water price adjustment to the service quali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further strengthen water supply enterprises to the restructuring and management,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 the service to improve water user satisfaction, to enhance the social reform of water price level of agreement.

Keywords: water price adjustment to save water supply enterprise reform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214.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当前城市水价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城市作为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在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节水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等相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缓慢。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和和城市用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当前城市水价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各地水价改革进程快慢不一、总体缓慢。二是水资源费征收的范围小、标准低。三是城市供水价格调整还没有到位,价格总水平较低。四是水价结构不尽合理,各种用水价格的差价较小。不同用水行业、不同用水量的消费群体的用水差价还不突出,价格差异对节约用水和限制高耗水产业的调节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五是污水处理费的开征时间较短,标准较低。六是水费的实收率低,征收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七是水务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缓慢,特别是城市供水行业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滞后。

造成这种严峻局面的原因很多,现行城市水价(费)体系所存的某些不合理方面是其中重要原因。这些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被无偿或低价使用。基于水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及水资源的稀缺性,应当有偿使用水资源,并以价格形式反应在水价构成中。在我国当前城市水价(费)体系中,城市水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完全没有或只是象征性地得到了反映。

(2)过分强调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社会公益、福利性,设施的运行成本未能在城市水价中得到正确反映。

(3)与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相对应的外部成本没有在现行水价(费)体系中得到正确反映。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建立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收费制度。

由于水资源价值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的各项成本没有在城市水价中得到正确反映,造成了相关效益的不合理分配和转移。也就是说,在我国现行城市水价(费)体系下,由于水价体系不完善、收费标准过低,相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不合理地从城市水利、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部门转移到了用水单位和个人。这导致人们在用水过程中忽略了水资源的宝贵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时使相关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正常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新建改建项目筹资困难。因此,完善和理顺城市现行水价(费)体系,实现城市水价的合理定价,对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化城市水价改革的对策

(一)提高各地对水价改革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

要充分认识水价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充分认识水价改革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关系,充分认识水价改革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系,充分认识水价改革与公用事业体制改革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二)明确当前水价改革的重点任务

水价改革要明确阶段性的总体目标。要按照国家有关水价改革精神,加大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步伐,制定切实可行的调价计划,逐步将供水价格调整到位,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节约用水。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到2010年各地综合水价总水平控制目标及制定分阶段分项目调节实施计划的目标调控机制。适度提高取用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资源费标准,拉大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资源费的比价。大幅度提高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井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城市供水公共管网覆盖范围内取用地下水的,自备取水的水资源费标准要按照高于自来水价格的原则来确定。逐步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到十一五末期,对非农业用水价格调整到补偿供水成本的水平,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实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结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计价,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逐步实行计量收费。建立供水成本及相关资料的定期报告制度,对影响成本的重点指标进行严格控制。供水企业每年向物价和水务主管部门上报影响水价变动的主要因素,经政府委托的中介机构审查后作为下一次水价调整的依据。将城市供水成本监审作为调整水价的必备制度。实行供水企业成本预审制度。物价部门通过对供水企业成本定期进行全方位稽核审查,实现价格调控的“关口前移”。严格区分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与非主营业务成本。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调价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水价改革

价格调整的幅度要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和相关改革的推进程度,避免引起社会震荡和不满情绪。要注意充分把握好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能力的关系,确定科学合理的水价调整周期。对自来水运营成本构成中需外购的物质(如原水费和电费),其价格波动对自来水运营成本的影响很大,在今后的水价中可采取联动政策,即水价随原水价格、电价调整而进行相应波动。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推行枯水期水价政策。

(四)加快制定落实水价改革的配套措施

运用价格政策促进“一表一户、水表出户”改造工作。当前,要促进科学计价方式的改革,有计量且计量准确,按用水户的实际用水量缴费。在调整或制定城市供水价格时,不仅要考虑供水价格的调整,同时要将用水计量设施的安装、更新、改造,实现抄表收费到户的比例,推行阶梯式水价的可能等作为价格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 科学制定各类用水定额和非居民用水计划。为促进城市供水计价方式的改革,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各类用水定额。要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实施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对高档洗浴、洗车、纯净水生产等特殊行业的用水价格提高收费标准,限制用水,促进节约用水;对水资源消耗量大的工业项目,要通过拉开差价促进高耗水产业结构调整。为此,要抓紧制定供水企业的行业定额、各类用水定额。

三、充分认识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意义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促进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基本上完成了城市供水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化的过程。水价改革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城市供水价格。截至2001年底,全国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已由1988年的每吨0.14元调整到每吨1.27元,年均涨幅18.5%,水价偏低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多数城市供水价格已基本达到保本水平。二是建立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开征了污水处理费。其中,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广东、四川和新疆等省、自治区规定所有城市开征污水处理费。三是制定相关规章依法推进水价改革。国家计委、建设部制定颁布了《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明确了水价构成,确立了阶梯式计量水价等科学的计价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选择14个城市进行了水价改革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水价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但从目前情况看,城市供水价格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城市供水价格方面,一是部分地区水价仍然偏低。近年来各地虽加大了调整力度,但由于历史欠账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城市供水价格水平仍然偏低,用户感受不到水资源的紧缺,用水量远远大于实际需要量。二是水价计价方式需要改进。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不区分用水量的计价方式,有的地区还实行按月包费制或规定用户月用水底数等事实上鼓励用水的政策。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北方地区,没有考虑丰枯期的水量差别而实施季节性水价来缓解供需矛盾。三是水价构成不合理。此外,各地附加在供水价格上的附加费、基金、建设费等政府性收费较多,个别地方还存在乱收费和搭车加价的现象。

在水资源方面,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降水量的不平衡,以及水体污染严重等因素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663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北方个别城市由于严重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正常生活。南方一些地区可利用水资源下降,结构性缺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确定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城市供水中存在的问题,关系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各地区、各部门要认清当前我国水资源状况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措施

每一年的“两会”都会针对我们财政税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众所周知,财政税收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良好的财政税收能够保障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能够为重大的民生项目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使得国家平稳发展。财政税收的体制自建国以来多次调整改革,满足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人民需求,只有不断改革发展,才能使得财政税收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工作力度,并提出更为之有效的措施,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全国各族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同时要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国防安全,提升国家在地区的安全稳定性影响,这些都离不开国家财政税收的背后支持。所以说,只有在国务院领导下,不断深化财政税收改革,才能保障国家行为。下文将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一、财税改革的意义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予以调控国民经济生活,财政税收按部就班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财政税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重组、个税调节等需要财政税收不断提升,解决新经济形势下的各项问题。因此,进行财政税收改革,有利于推进经济越来越好的发展,平衡各方利益,减少贫富差距使得国家和人民越来越富裕。随着财政税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财政税收体制不断完善和职能提升。根据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亟需完善各项财政税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级政府的收入,在重大基础项目、民生项目、公益项目的财政支出上,不显得囊中羞涩。根据党和国家要求,国务院、财政部、税务总局同时监督和管理全国财政税务发展方向,使得国家经济良好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好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整个国家社会才能健康稳步的向前进步。

二、国内财政税收现状

1.税制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主要的税收结构是以流转税作为主要对象,其中在增值税占据的比重很大,但和所得税相比又很小了。一般情况下,流转税都是发生在一些以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及以贸易为主的企业上,主要发生在其生产以及流通环节。因此,政府把过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这些环节上面。所以说,这两个环节也构成了财政税收是大部分资金来源。国家政府以及官员也往往把过多的精力以及资源都放着这两个对象上面,导致忽视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在企业所得税以及征收个人所得税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随着个人所得税征收点的不断提升,这种做法也无法真正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依然无法体现出公平正义。

2.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

解放初期,因为历史原因,我国的财政税收照搬苏联的很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税收制度和管理办法,以此为版,逐渐调整和改革,使得我们国家的财政税收体系存在部分缺陷,甚至漏掉许多合理的税收项目。而随着现阶段,借鉴西方经济学里面的一些案例经验,不断加以补充现有不健全的财税规章制度,做到有理、有力、有效的财税效果。这样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可以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得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3.财政税收克扣、乱收费情况严重

1994年以来,税务局正式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有效的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经济取得了重大成果,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但是财政税务的队伍中不乏存在假公济私,巧立名目,破坏税费改革的实施。我国是农业大国,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有些基层税务人员和当地政府串通,又将新的税收项目安在农民身上,借国家名义收取费用,使得乱收税屡禁不止。在我国县级以下机关部门,乱收费的情形频发发生,尽管上级政府多次强调予以制止,但是很难达到实质性的结果。当遇到自然灾害时,国家予以的财政补贴很难足额按时到达普通老百姓手中,地方官本主义死灰复燃,严重影响国家的形象。国家应该加强管理,予以队伍中少部分的害群之马予以严惩和清除,从根本上治理财政税收克扣、乱收费情况。

三、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财政税收制度

在财务会计税收工作中,若要切实地提高税收工作效率,必须不断建立与健全与我国社会体制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税收制度,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必须逐步提高直接税在国家税收入中的比例,合理调节直接税间接税的比例.不断改变传统、低效的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在尽可能减轻纳税人经济负担的前提下,定期调整宏观的税负水平,取消不相称的体制收入,确保政府规范性收入,扩大预算管理范围。此外,还要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适当降低工薪收入的税收负担,实行综合申报与分项扣除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并推进税收减免制度相关改革。

2.建立完善的税负结构

首先应该减轻纳税人的缴税负担,并且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税负制度。取消不必要的收费,全面提升税负水平。其次,应该全面提升税收在国家总体税收收入当中所占的比例。再次,还应该加快对增值税方面的转型,并且开征多项不同类别的物业税,设计出合理的缴税税种。

3.加强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发展

对税务机关而言,理顺国税和地税的职责关系,健全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本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除了极少数省份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当对政策有不同理解或出现争议时,双方要共同探讨,合力解决问题,实现国税与地税的良好协调。

4.建立科学的财政支付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财政工作需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支付经验,提高我国财政的支付水平。同时,还要求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要科学合理搭配、资金来源可靠稳定科学支付体系,适当提高专项转移支付比例,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必须实现公开、透明、廉政、合理、科学的资金分配制度,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关乎着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要立足国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需要针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健全财政税收制度,建立完善的税负结构和加强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发展等等,希望进一步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凌,吴松江,胡扬名.我国近年来反腐败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

[2]孔善广.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

篇6

关键词:布置型式;渠首工程;河道平面形态

1 底格栏栅取水

底格栏栅取水是目前在多泥沙河流引水工程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引水方式。底格栏栅取水的布置型式通常是由一取水底格栏栅低坝后接一段引水廊道,引水廊道的长度根据实际地形而定其要求是使后面的沉沙池溢流侧堰高出下游河床的校核洪水位。

底格栏栅取水的优点是:工程布置简单。对于小流量的人畜引水工程不像较大流量的引水发电及引水灌溉那样的取水首部枢纽,需要考虑的更周全,首部枢纽的结构也较复杂,而小流量的人畜引水底格栏栅的布置型式更简单;坝小。小流量的人畜引水工程,一般枢纽所建地方河流或溪流的宽度都较窄,取水枢纽的宽度不大,施工简单,耗材少;技术条件成熟。底格栏栅坝容易设计和施工,只要沉沙池的体积达到沉沙要求,检修也较为简单。

底格栏栅取水的缺点是:容易被冰冻。对于高寒山区,霜、雪、冰冻时间较长,而供水的河流在枯期水量较小,这样就使底格栏栅容易被冰冻而取不到水;容易堵塞。对三州地区的河流,一般森林的覆盖率均较高,河流中夹杂的树枝棍棒容易使底格栏栅的栅格堵塞,需要一定的运行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

2 底格栏栅及渗透取水栅格的确定

2.1 底格栏栅尺寸计算

对于小流量的供水工程来说,取水建筑物的结构尺寸均较小,设计的断面过大不但增加工程的投资,而且破坏生态环境。在确定取水建筑物的尺寸时,底格栏栅的尺寸一般单排栏栅取水均能满足供水的要求,尺寸可按灌区水工建筑物《渠首工程》计算确定:

Q=()pblm

Q-设计进入廊道的流量(m3/s);

P-栏栅间隙系数,为栏栅占取水栏栅总面积的百分比,计算如下:

P=m,s-为栅隙,t-为栅条宽度;l-栏栅垂直水流方向的宽度(m);b-栏栅的水平投影长度(m);hcp-栏栅上的平均水深(m);μ-流量系数,与栅条的坡度、形状及水流情况有关,当栅条坡度i=0.1~0.2时μ=μ0-0.1i,μ0为栅条水平时的流量系数取(0.5~0.65)。

2.2 渗透取水栅格尺寸计算确

对初步设计时,渗透取水栅格进水量的计算可参考相关书籍的计算。推荐《城镇给水〈给排水设计手册〉》计算确定渗透取水栅格进水量:

Q=0.685Km

Q-设计进入廊道的流量(m3/d);

L-渗透取水栅格垂直水流方向的长度(m);

K-渗透系数(m/d);H-含水层厚度(m);

h-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高度,可取0.15~0.3H(m);

R-影响半径(m)。或按下式计算渗透取水栅格的长度:

L=m

L-渗透取水栅格垂直水流方向的长度(m);

Q-设计进入廊道的水量(m3/d);Vg-计算的渗透速度(m/d);B-滤层断面迎水面的宽度(m)。

3 取水设计

3.1 取水廊道

取水廊道为地下结构,与原有取水廊道垂直且相通,长为12米,宽4.4米,高3米,底板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挡墙采用浆砌石,有底栏栅处迎水面采用干砌石。挡墙共设置了12处底栏栅,底栏栅外层设格栅,里层设格网。格栅具有抵挡外部干砌石位移的作用,格网具有阻拦粗砂的功能。格栅采用Ф12和Ф6的圆钢间隔制作,圆钢之间净距1.2cm,格网设两层,面层采用Ф1的不锈钢网,网格2*2mm,为保护面层受到水的冲击,底层采用Ф3不锈钢网,网格25*25mm;格栅格网边框均采用角钢制作,导轨用槽钢制作,挡墙上部0.6米采用钢筋砼压顶,槽钢上部固定压顶内,下端与预制底板的预埋铁焊接,边框和导轨均采用热浸镀锌,焊接处用环氧胶泥防腐。挡墙设宽约为1米的沟槽,沟槽从内往外填上三层粒径分别为50~150 mm,15~20 mm, 5~10 mm的卵石反滤层。该反滤层在平时溪水比较清澈时细砂可以通过,山洪暴发时可以阻挡夹杂的泥沙,具有一定的过滤效果,可以减轻高浊度原水对厂内处理设施的冲击负荷。运行时间较长可以挖出进行清洗(约3年一次)。沟槽反滤层外面3米范围内全部用0.5~1m大块石抛石,犹如一个较大的地下水池。为增加进水面积,表层1m厚全部采用粒径为0.25~0.3m的块石干砌,为防止表层石块被山洪冲走,将石块装在一种特制的合金丝网袋里,网格为0.2*0.2m,网袋尺寸为2*2.5*1.一个网袋就相当于一块嵌入河床的大长方体石块,重达10t以上,足以阻挡山洪的冲击。人孔边上预埋螺栓,扁铁将预制盖板压住。

3.2 取水构筑物

篇7

轻轻地,悠然地

我打开一扇屏隔离世的窗

你熟悉而陌生的气息

飘然而入

来不及装隔

我只能屏息呆望

鹿跳般的心

带着不安分的思绪紧随那

迷离幽忽的气息飘然走远

来不及追随,来不及装存记忆

瞬间而来的芳华犹如那

瞬息万变的光影

只许徒留于人世静观,却

无法触摸亵玩

碎花落地的时刻

我将序言写入无你无我的空气里

徒留一份透明

匆匆一闪而过的魅影

无法判断

是陈年旧梦打开的记忆

还是凡尘浮世的一道撼影

眼前,瞬时山花烂漫

浮光一掠,影自残,却

篇8

80年代以来,优化税制理论逐步成为西方税收理论的主流,并对西方税制改革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税制优化的主要目标在于使税制的设计能够达到公平、效率和收入的并重,并在这一前提下较好地解决对经济行为主体决策的刺激作用问题。由于优化税制理论存在关于纳税人偏好、技术条件(通常是不变报酬收益)、市场结构(通常是完全竞争)和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是规范经济学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排斥了市场约束和非市场约束的条件,所以依据这种理想环境和原则建立起来的优化税制只能永远停留在理论设计阶段,并可称之为“理想优化税制”。

现实税收制度远远比税收理论描述复杂得多,突出表现于其税制环境和条件的非理想化。第一,市场失效构成税制优化的市场约束。现实市场结构十分复杂,垄断、外部经济、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收益递增等一系列经济现实构成了税制原则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约束和限制,并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第二,各国具体国情构成税制优化的非市场约束。从世界各国税制设置和改革的历史和现状看,并非所有的最优税制都能得以建立,并非现行税制中的所有扭曲性因素都能得以改进。究其原因,就在于税制优化过程中存在大量非市场约束。这些约束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1)各国经济发展状况;(2)政府的政策取向;(3)既得利益集团的承受能力;(4)技术及管理的水平。因此,我们可将市场和非市场约束条件下按税制改革目标设置和改进的优化税制称为“现实优化税制”。这才是我们税制改革的着眼点和基石。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理想优化”没有任何存在价值,世界各国税改经验和我国近几年来新税制的实践都是一个逐步从“现实优化”向“理想优化”迫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想优化”状态实际上成了税制优化在实践操作中的一个参照系和努力的基本方向。“优化、现实、迫近”的思路正是世界各国成功税制改革的基本路径,也是本文展开探讨的基本逻辑起点。

关于个人所得税制的优化问题,首先必须从个人所得税设置的基本目标入手。一方面,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居民收入再分配的职能。从原则上而言,个人所得税具有直接针对性、税负难以转嫁、归宿比较清楚等特点,因此也最可能成为国家重要的税收再分配工具。并且个人所得税主要通过累进税率和固定标准免税值两个基本要素参与再分配,其累进程度也主要受这两个要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对所得课税就是从源课税,税源漏失较少,政府所能征收到的税收较多。因此,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能达到29%以上,而美国个人所得税率的比重近年来都能维持在35%~36%的水平,居美国各税之首。

基于以上认识,从经济学一般原理的角度,西方优化税制理论对个人所得税的优化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优化的趋势。

1.关于税基的优化。从效率观点看,个人所得的结构性差异是以税收的课征原则作为其调整的方向。也就是说,税基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个人获取各类所得的经济行为。税基过窄或存在大量税收优惠必然改变个人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进而产生个人经济行为的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一方面改变劳动资源配置,扭曲资本流向,另一方面个人为实现这种转化需付出代价,政府为防止这种转化同样需付出代价,进而增加了经济制度运行的交易费用,降低了制度效率。因此,广泛税基的建立才是个人所得税税基优化的理想状态。这一方面理论研究最重要的进展是广义“S—H—S”所得概念的提出。熊兹(Schang)、海格(Haig )和西蒙斯(Simons)认为,个人应税总所得为:一个人的消费加上或减去这年里他财产增加或减少额的市场价值。它的计算以该期个人全部资产价值的增加为依据,所得的范围不仅包括收入和投资收益,还应包括:(1)实物所得折合的市场价值;(2)赠款、赠物和遗产,以及实现和未实现的资本收益;(3 )纳税人拥有的财产价值在一年内的增减额以及由于财产的实际处理引起的损益。

2.关于税率的优化。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累进税率结构来完成的。经济学在这里所能解决的问题是:在达到一定累进程度前提下,什么样税率水平和税率结构能使所得税的效率代价极小化。传统观点认为,最优累进所得税率具有相当高的累进程度,并且边际税率总是递增的,即按照由低到高的序列分布,这样才能最好地促进收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70年代初米尔利斯(Mirrlees)等人的分析和结论了这一传统观念。在假定政府目标是使社会福利(效用)函数极大化等一系列限定条件下,米氏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 )只要收入分配数量存在一个已知的上限,则最高收入档次的边际税率应该为零。这一结论指明了这种可能性:即使社会把穷人的福利置于社会福利函数中的重要位置,社会福利函数的极大化也不必通过高边际税率的办法达到。简言之,改进穷人的福利不必要通过高累进税率去实现。(2 )最优税率是近似线性的,并附有特定免税水平,收入低于该水平者,纳税义务为负值,即政府应给予补贴。(3)边际税率相当低, 一般在20%~30%之间,从不超过40%。

基本上所有最优个人累进所得税研究所得到的一般结论是:社会可以采用较低累进的所得税来促进再分配目标的实现。高累进税率不仅有损效率,而且对于促进收入的平等分配来说也是不可取的;即使社会认为低收入者的福利十分重要也是如此。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现状及其现实优化的政策建议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前提条件是税制的优化,基本立足点在于强调现实条件和约束。优化的目的是实现市场经济下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组合,做到有的放矢。现实要求所有改革措施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目前,我国税收征纳体系中流转税收入占税收总额70%左右,所得税(含个人所得税)占19%,其他各税占11%,形成了以间接税为主的单主体税制格局。其中个人所得税的地位无足轻重。

个人所得税的低收入现状直接影响了其组织财政收入职能的实现,间接限制了其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力度和方向,并且没有完全体现社会公平和量能纳税的原则。目前,我国在分配领域调节个人收入的税收仅限于个人所得税,而且是一种窄口径和多优惠的个人所得税,象美国那样以个人所得税为中心环节,辅之以社会保障税、遗产与赠予税,在分配领域中多层调节个人收入的税收调控体系尚未形成。这是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重要缺陷。同时,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属于分类所得税制,其对各种来源不同、性质各异的所得进行分类,分别以不同的税率课征。税率结构的复杂性(如差别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并存等)、税率档次过多(如对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的现状和世界上简化税制的趋势格格不入,并且加大了税收征管操作上的难度,为纳税人转移税负和逃避税行为创造了理论上的可能。

在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影响税制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纳税主体地位的改变和商品流动形式的转换。税制的现实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理想优化和具体国情的通盘考虑。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及优化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我国个人收入总量和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个人纳税体系的政策措施。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1)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的倾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出于调动人民积极性和实现收入货币化分配的角度,收入分配格局向个人倾斜,劳动者在收入的存量和增量的两个方面获得了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大量非公有经济,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济迅猛发展,以及某些个人利用制度转轨过程中的空白和疏漏获得暴利,形成收入格局中的高收入群体。所有这些因素为个人所得税制的成长提供了发展基础。(2)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加深。 有调查资料表明:199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上升到0.43,不仅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且超过美国和目本。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20%最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占全部家庭收入比重与20%最低收入家庭占全部家庭收入比重比较,相差达6.53倍,其差距之大也超过很多经济发达国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为个人所得税制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提出严峻考验并为其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针对我国现实国情和税制优化目标,本着“优化、现实、迫进”的思路,笔者认为:个人所得税制的现实优化必须着眼于整个税制的体系建设,综合配套运用各种手段,建立一个多税种、高效率、立体式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

1.个人所得税应逐步向综合性的个人所得税制过渡,扩大税基,统一税目、税率,合理调整费用扣除标准。参考国际通行惯例,扩大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将非法人的公司和企业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并将储蓄环节的利息所得一并征税。在存款实名制的前提下,可考虑对于离退休人员、小额存款户免税,从而缓解目前少数人占存款比重过大的不合理分配格局,增加财政收入。在此基础上逐步地统一税目、税率,以大口径方式综合计征税收,税率结构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率,级数以三至五级为宜,并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在费用扣除方面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教育费用及房屋购建费用等因素,改变现行“一刀切”的做法,真正体现量能纳税原则。

篇9

论文摘要:加入wto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将面临一次较为全面的改革。自1994.年新税制运行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增长迅速,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税收征管过程中仍然基落出许多问题。如何修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才能使其更好的发挥聚集财政资金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双重作用,目前已成为税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依然较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仅为16万元,到了200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就增加到661)亿元。仅仅20年左右的时间就增加了41.25倍。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在整个税收收人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收人已平均占到其总税收收人的30一40 %,有的甚至已达到50%。早在1993年,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收人就占到其当年总税收收人的39.7%、德国为31 .2% 意大利为34.9%。到了2000年660亿的个人所得税收人,也仅占到我国总税收收人的5.25%,而同期德国的这一比率已高达43 %,其差距显而易见。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是一种多优惠、窄口径的税制,而且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漏失现象严重,因此,直接影响到个人所得税在总税收收人中的比重问题。

(二)在分类征收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1.应税项目不清,缺乏公平性。我国现行的分类征收制,将所得项目根据来源不同细分为11大项,看上去清晰明了,然而由于实际征收管理中存在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所得之间的界定往往就比较模糊。例如: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而且,对于这两项所得来说,均属于劳动所得,具有相同的性质,应该同等纳税。然而在现行的分类征收模式中却将两项分开,并赋予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这样一来,就造成实质上的税负不公。

    2.费用扣除标准不够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中,对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规定为每月800元的定额扣除。这种扣除标准的制定显得过于简单。它没有区分家庭人口结构、婚姻状况、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只是进行了单纯的定额扣除。如此一来,对于收人相同,家庭负担不同的纳税人也需要缴纳相同的个人所得税,这就会使部分纳税人在纳税观念上产生扭曲,不利于税款的顺利征收。

(三)税收征管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人收人隐性化问题严重。由于现阶段我国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税收法规尚不完善,因此,部分人钻了空子,取得了大量实物收人、灰色收人,并且这些收人并不在其名下反映,隐蔽性极强。所以,个人收人隐性化已成为我国个人收人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成为税款征管前提上的难点问题,造成个人所得税款的巨大流失,故被称为“中国税收第一难”。

    2.纳税申报质量差,代扣代缴制度落实难。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纳税人自行申报,另一种是由支付单位代扣代缴。采用第一种自行申报纳税方式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据统计还占不到应纳税总人数的10%。因此,对个人所得税款的缴纳,大多采用代扣代缴的申报方式。但从目前纳税申报情况看,纳税申报质量不高,申报没有明细表,瞒报、不报的情况相当普遍。由于缺乏有效的纳税信息,因此,在税收征管中对纳税人的评审与稽核就无法全面展开,给税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思路

(一)建立混合征收制

    对于税收征收模式的选择应首先考虑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从世界范围来看,税收征收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综合征收制;一种是分项征收制;还有一种是混合征收制。综合征收制就是将个人全年各项所得予以汇总,减除法定费用扣除标准后依据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进行征收。采用这种征收制的代表国家为美国。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实行的是分项征收制,对不同来源的个人所得进行分类,以不同的税率进行征收。而混合征收制,它融合了综合征收制与分项征收制的长处,一方面,将特定的个人所得项目制定专门的征收方法,实行分项征收;另一方面,对于经常发生的所得项目要综合计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通过对以上三种税制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综合征收制的税负最为公平,但其征管效率最低。同时,这种征收模式的运行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征收稽核系统。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税款征收现状出发,采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混合征收制,是必然的、明智的选择。

(二)合理调整费用扣除标准

在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扣除中,根据不同的征税对象主要有必要生活费用的扣除、生产经营成本的扣除以及其他费用的扣除等。而对于广大居民来讲,最为关心的仍然是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

对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的修订,看上去十分简单,但实际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制定费用扣除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到简单的劳动力再生产问题,还要考虑到劳动力扩大再生产问题,即广大工薪族的再培训、再教育支出等。其次,还要考虑到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居民收人水平与生活支出水平。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广泛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最后,还要考虑到地方财政的脆弱性。由于这几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增长很快,其在地方税收中所占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为保证地方财政收人的持续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将800元/月的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1000元/月。对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在上下30%的幅度内调节,由各地省政府确定后报国务院备案后执行。

篇10

关键词:玻纤格栅;蠕变试验;低温蠕变量;低温蠕变曲线;等时荷载-蠕变曲线;低应力蠕变曲线;加筋土

中图分类号:TU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4-0089-04

土工格栅具有网状结构,埋入土中后,土料即可嵌入格栅的网格中。土料与格栅表面的摩擦及其受拉时节点的被动阻抗作用,可以大大增加土体的稳定性[1],因而在加筋土工程中常将土工格栅作为加筋材料在加筋土工程中应用,玻璃纤维土工格栅(以下简称玻纤格栅)就是其中之一。王钊[2]等认为预测土工合成材料筋材的长期蠕变对于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至关重要。正因如此,许多学者都对格栅的蠕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大量的研究[3-13]集中在常温条件下,塑料土工格栅的蠕变特性、本构模型以及蠕变行为预测方程上取得了许多的成果,而其他类型格栅和极端温度条件下的格栅蠕变特性则很少涉及。汪恩良[13]等结合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加筋土结构的工作特性,对比了TGDG25型塑料土工格栅在-20 ℃和20 ℃条件下的蠕变特性,观察到在-20 ℃ 状态下,仅100余小时,变形就趋于稳定,且伸长率不足2.5%;而在20 ℃状态下,1 000 h后,变形仍没有稳定迹象,此时伸长率已接近14%,从而认为塑料土工格栅蠕变性能受温度影响很大。程卫国[14]等研究了S5050型涤纶土工格栅在-20 ℃和-10 ℃的蠕变特性,发现负温环境条件下,S5050型涤纶土工格栅的蠕变量明显低于其在常温条件下的蠕变量,且温度越低蠕变量越小。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着重研究玻纤格栅在-20 ℃、-10 ℃、0 ℃和20 ℃等不同温度下的蠕变特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工格栅的低温蠕变特性,为其在寒冷地区的应用提供参考。

1蠕变试验简介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为自制的杠杆系统蠕变试验仪,蠕变变形使用JT-M位移传感器进行量测,试验过程中全程使用DateTaker公司DT615数据采集仪进行数据采集。试验装置见图1。

温度控制:试验共包含4个试验温度,-20 ℃以及-10 ℃的试验在黑龙江省季节冻土区工程冻土重点试验室3号试验室内进行,0 ℃和20 ℃则在密闭的安装有空调的室内进行。

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仪:采用Rocktest公司生产的JT-M位移传感器以及DataTaker公司生产的DT615系列数据采集仪。蠕变量即指JT-M位移传感器测量的长度变化量除以试样长度。在试验初始阶段设定采样频率为10次/s,5 min后改成1次/s。

试验过程描述:本次试验参照《土工合成材料测试规程》[15](SL/T 235-1999)。先将试验室温度调整到试验温度,温度稳定后将试样放置试验室内,3 h后进行试样安装,安装试样时,先将杠杆固定住,然后将试样放进夹具中夹紧,将预拉荷载施加到加载端,此时试样处于自由不受力状态,试验开始时,先启动DT615数据采集仪,然后放松杠杆固定装置,试样受到预拉荷载作用,计算应变时取预拉荷载后的的试样应变作为初读数,变形稳定后迅速平稳的施加试验荷载。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温度蠕变曲线

通过试验实测,得到了玻纤格栅在0 ℃、10 ℃、-10 ℃和-20 ℃,应变随时间变化的蠕变曲线,见图2-图4。

(1)在相同荷载水平作用下,格栅蠕变量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变小。根据实测数据,可以得到1 000 h时不同荷载水平下,其他3个温度与20 ℃相比的蠕变减小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温度降低到-20 ℃,玻纤格栅蠕变变形量至少减少了一倍以上,蠕变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负温降低了格栅的塑性,使格栅变“硬”了。

(2)加载初期,蠕变变形增长迅速,加载后期蠕变变形则增加缓慢,突变的时间点发生在5~10 h。

(3)蠕变的大小虽同温度和荷载大小相关,但是各温度、

3结论

通过对玻纤格栅R2522-A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玻纤格栅在负温时的蠕变变形明显小于其在常温下的变形,达到稳定时的蠕变变形与常温20 ℃相比减少了1.5倍左右。

(2)相同温度下,荷载水平越高其达到稳定时的蠕变量也越大;相同荷载水平下,温度越低其达到稳定时的蠕变量也越小,实测数据表明,-20 ℃时达到稳定时的蠕变变形,还不到20 ℃时的蠕变变形的50%。

(3)负温时的蠕变变形随荷载增加的速率要明显低于常温20 ℃,同时基本上符合温度越低,速率增长越慢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汪恩良,徐学燕,常俊德,等.冻融循环对塑料土工格栅拉伸性能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8,30(4):646-651.

[2]王钊.土工合成材料的蠕变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1994,16(6):96-102.

[3]胡晓慧.土工格栅蠕变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1.

[4]胡发厅.土工格栅长期蠕变行为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2.

[5]郭奕崇,信春玲,陈强,等.塑料土工格栅长期蠕变行为的预测[J].工程塑料应用,2005,33(3):53-56.

[6]栾茂田,肖成志,杨庆,等.土工格栅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及粘弹性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5,26(2):187-192.

[7]杨果林.加筋土筋材长期荷载蠕变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01,26(2):132-136.

[8]栾茂田,肖成志,杨庆,等.长期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4):87-91.

[9]严秋荣,邓卫东,邓昌中.高强土工格栅蠕变强度的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4):597-600.

[10]李雨舟.土工格栅蠕变特性及加筋土本构关系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9.

[11]丁德斌,蒋江松,何光春,等.土工格栅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6,22(4):25-29.

[12]王钊,李丽华,王协群.土工合成材料的蠕变特性和试验方法[J].岩石力学,2004,25(5):723-727.

[13]汪恩良,徐学燕,张滨,等.塑料土工格栅低温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A].第四届亚洲土工合成材料会议[C].上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