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考点范文
时间:2023-03-29 10:3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记叙文考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这些要求,下列诸点就成了记叙文考查的热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理顺文章段落、层次、结构关系,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探究文章的中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区别文章中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文章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别的话题,考查学生与作者、文中人物、自己的多层次对话的能力,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的能力。
了解中考记叙文考查热点有助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和复习,但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还应该掌握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一、读懂文章,把握主旨
读懂文章,是分析理解的基础,它与把握主旨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读懂全文才能把握主旨。读懂文章、把握主旨的主要标志有:
1.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人物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
2.准确把握情节。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内容。如上海市中考《孩子和书》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由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向顾客推荐合适的书帮助陷入困境的少年诗人留言示谢卖书给孩子们。系列的情节构成事件,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与品质,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3.准确概括文章内容。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如《孩子和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孩子成为诗人后向当年救过他的女店主感恩”的内容。考生把握了文章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
二、读懂题意,明确考点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明确了考点,才能正确答题。
1.读懂题干的语言。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
2.明确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题左右,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如2008年徐州中考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第四题:“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这道题考点是考查文中人物形象及作用,人物形象要从思想和性格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作用也要从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语文考点,何以回答?
三、学会总结解题技巧
1.关于人物描写。人物描写通常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题型有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考生不明白肖像描写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
2.关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环境描写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环境描写一般起到这么几个作用:①往往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②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③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④往往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⑤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如《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中第二道题: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这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方面的作用,二是内容方面的作用。所以答案是: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3.关于修辞手法。根据《标准》的规定,中考语文涉及7种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辞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异类才能相比,回答本体的作用时要抓住喻体的特征,结合内容来回答。如2009年常州市中考《在可可西里回头》第四道题:第(15段)“思贤忽然泪如泉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实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一是使深奥的事物浅显化,帮助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本题运用了比喻(兼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思贤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更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各种修辞手法作用不同,考生首先要识记其作用,然后根据文本来回答。
5.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记叙文阅读大多数的答案都是以议论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的,因为这是在剖析事件或人物的“为什么”,所以,回答问题一要准确,二要完整,三要简洁流畅,唯有这样,才能把考生的观点表达清楚。千万不能含糊其辞或简言答之。
篇2
一、 怎么读—— 整体阅读,把握主旨
我们不赞成先看题目再读文本,因为当我们只关注于和考题有关的选段时,往往就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答题也难免有失偏颇。在阅读前我们倒是不妨先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可能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初次阅读时我们应加快阅读速度,着力于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本每一部分内容写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大概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有机整体的。在通读全文后,能以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文本主要叙述的内容和情节,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
再次阅读则要精读,要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把握文章的主旨。整体阅读的根本就在于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这对答题来说至关重要,而文本主旨的内涵是隐蔽的,丰富的,多层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精读时尽可能多元化的解读文本,要注意标题,理清标题的含义;要关注开头和结尾,特别是他们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关系;要找准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看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发了怎样的议论;要厘清线索;要品味有意味的细节;关键是要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找出主要人物,理清主次人物间的关系,体悟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主要人物身上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凸显主旨)。如果我们在精读这个环节能多做一番思考,对文本主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就一定会在答题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次阅读是深度阅读,是在吃透主旨的情况下,带着题目有针对性的强化阅读,这次阅读直接以解题为目的,要力求透过字面看到本质,要力求通过阅读组织准确、规范、完整的答案。
二、 怎么审——挖掘题干,全面理解
读懂了文本内容后,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充分发掘题目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目中求提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首先要审题干语。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审读题干的语言,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一个题干往往有两三个关键词,限定我们答题的角度和运用的知识点。
其次要关注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一般5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
还要注意分值的设置。3分以上的分值,至少应有两个得分点,甚至更多,而且得分点是有差异的,所以应作多元化的思考,保证自己的答题有梯度,有差异,更要有深度。切忌写了一堆字,却翻来覆去只答了一层意思。
三、 怎么答——紧扣主旨,规范答题
记叙文阅读题的题型设置千变万化,牵扯到的知识点也极多,这里不作赘述。但很多考生即使大致知道考点,仍然失分很多,究其原因是答题不得要领,不规范。怎样的答题才规范?最核心的是要紧扣主旨。试想,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表达情感,给读者以启发,这就是主旨,主旨一定会在文本中深深浅浅的表现出来,对主旨的把握也是最值得玩味的,试卷命题者也一定会在题目的设置中凸显主旨。这要求我们在作答任何题目时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往深处再挖一挖,不仅思考人物具体的语言动作,还要思考其背后的性格、情感;不仅找到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还要思考作者的思绪,给我们的感悟。如果每条题目我们都能作这样的深究,还怕答不出层次,扣不到主题吗?
主旨并非抽象存在,它一定潜藏在具体的细节,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透过作者的抒情议论,透过环境描写表现出来,这些词句正是考点。我们在作答时应体现层次性,具体说就是先分析这些词句在文中的表层含义(或者叫字面含义),然后再由浅入深分析由此体现的深层含义(即主旨),这种由浅入深的答题既体现了层次性,也体现了逻辑上的严密性,更体现了答题者的语文素养,会给阅卷者留下良好印象。
可是这样的答题还不全面,既然是语文试卷,就应有语文知识的渗透,所以在答题的开头,我们要把相关的知识(一般称术语)表述出来,这些术语包括常见的修辞手法、各种描写方法、各种表现手法等,这里也不作赘述。
如何全面完整的答题,我们不妨列一个公式:全面完整的答题=术语+表面意+深层意。当然,答题的形式并不唯一,可以有各种变通的形式,但上面这个公式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个基本思路。
篇3
针对这个命题趋势,我们可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一、 学会整体感知选文内容,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第一步是整体感知阅读材料,提取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果是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我们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方面来感知。
(一) 浏览文章,理清故事情节。
情节是指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有互相关系和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系列人物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它往往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没有恰当的情节,人物性格就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抓住了情节,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做题之前,要先浏览文章内容,迅速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中考题目设置中也经常会出现此类题目: 2012年哈尔滨卷《母亲的心》第15题: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1—9段的主要情节:“我想吃螃蟹—(1) —(2) —母亲捞起螃蟹—(3) 。文章正是以螃蟹为线索,通过“我”想吃螃蟹、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捞起螃蟹、母亲放下螃蟹这一系列的情节构成文章的内容,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二) 细读文章,感知人物形象。
在叙事性作品中,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是要借作品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这思想、情感往往就是作品的主题。只有把握住主要人物的性格,才可能会触摸到作品的主题,体悟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近年来中考语文卷中除继续保留了探究作品主人公是谁这方面的题目外,更多的题目是对主人公进行分析评价,如2012年河北卷《儿时的恶作剧》中第21题:从选文内容看,儿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012年河南卷《桥在水上》中的第11题:文中的那个中年妇女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 精读文章,揣摩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题材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注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内容进行准确答题。所以各地中考题中也有许多关于环境描写的题目。2012年黄冈卷《青花瓷瓶》第32题: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很精彩,请问: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2012年福州卷《点燃一个冬天》第18题: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以上三点是针对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写人叙事类作品的审题答题要求的,如果是非写人叙事类作品,也要首先做到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做到准确概括文章要点。比如2012年南昌卷《槭树下的家》第15题:“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同样体现了记叙文阅读的整体感知的要求,所以在做记叙文时一定要做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迅速提取出文章的关键信息,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仔细读懂题目内涵,关注题目自身要求。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基本思路,准确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考生还须读懂每道题的意思。只有弄清了题目内涵,关注到题目自身的要求,才能有的放矢正确答题。
1. 仔细审题,提炼出题目中的考点。
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有:分清文章要素、线索、顺序,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能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由此可见,中考记叙文阅读涵盖面大,考点多,考生要善于从题目中提炼考点,并能结合知识储备准确答题。如:2012年沈阳卷《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的第18题:请简要答出选文第15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这一道题中就涉及到两个考点:(1)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 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2. 认真读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中考试题一般比较严谨,不容易出现语意含糊或超出考点范围的题目。考生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再联系文章内容正确答题。请看2012年武汉卷《美丽的邂逅》的第15题:读第6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4分)做这道题前就该要注意到题目这样几个关键词:(1) 要说出的是作者“掩卷沉思”的情感。(2) “哪些情感”肯定不止一点,至少要答出两点;(3) 不仅要答出哪些情感,还要一一说出情感产生的原因,这个要求一定要注意到,只有把这几点考虑全面了,这道题才能算回答到位。
3. 留心分值,注意题目中的提示语。
篇4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江苏 孙仁超)
1985—1994的10年,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沿着“隐中有变,变中求好,稳定中有所开拓与创新,发展中渐臻成熟和完善”的道路健康地前进着。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推进中学作文教改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正因为具有导向功能,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也就成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课题。基于高考作文题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创新性,我们认为,未来高考命题走向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写作内容联系考生实际,题材的广泛性、角度的多向性保持不变,而命题的时代性、思想性、针对性将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考试说明·考试内容》中说:“本《说明》……贯彻《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小学语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的精神。语文测试要……重视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会逐年提高,高考作文命题加强时代性和思想性势在必行,这也体现了命题的针对性。也许有人会说,要避免猜题押题,就得有意绕开社会上的某些热门话题,不出紧扣形势的题目。笔者认为,“增强时代性、思想性”并非直露地去写关于“香港问题”、“市场经济”、“反腐败”之类的作文,而是通过一种寄寓性的隐性命题来体现。由于受阅读、分析、审题、立意等因素的制约,没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人,无论怎样猜题押题,都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
二
作文方式还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轮换采用,但必然以材料作文为主要命题方式。材料作文是恢复全国高考统一命题以来,在教改中创造出来,经过实践的检验,为语文界所普遍承认的一种好方式。它的限制性和灵活性统一的特点,使其具有命题作文无法具备的优越性。《考试说明》中对选择、填充、简答等基本题型均有试题示例,唯独对“作文题”以一个“略”字暂付阙如,其实,材料作文这种方式完全可以肯定下来,并举出典型的试题来示例,使《考试说明》中这一模糊部分明朗化起来。至于材料作文的限制则不会过多、过严,限制性和灵活性将趋于和谐的辩证的统一。
三
写作格局继续保持大小作文搭配的样式,而一大一小将作为主要格局被固定下来。笔者认为每年考一大一小两篇作文是科学的、合适的。全国卷1990年出现过一题三做,但其中填描述性文字(字数限定在5—15字之间),只能算是造句类的练习,这种练习完全可以归入Ⅱ卷的主观题中进行,就像1993年新高考第22题那样处理。还有1992年全国卷考过两大作文,记叙和议论平分秋色,这也不够恰当。因为350字的作文,非驴非马,亦大亦小,区别度不大,水平高的考生难以发挥,水平低的却易于藏拙。
四
文体考查仍为四体并重,交替使用,但与全卷的配合将更趋协调;近几年,议论文的主角地位又将恢复。高考试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阅读测试中选用了议论文和说明文作阅读材料,那么作文中就可考查记叙文和应用文。这样对考生四种文体的读写能力的考查就全面合理,且全卷更显得协调,只要两年轮换一次即可。至于推测议论文在未来的二三年内又将唱主角,并不是笔者对议论文有什么偏爱,而是根据大纲精神和教学实际才作如是说。记叙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初中生偏重于形象思维,作文理应以记叙文为主;而高中则不同,高一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高二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写一般的议论文”,高中生偏重于逻辑思维,故应以议论文为主。再从作文评分来说,记叙文的评分误差也大于议论文。至于全国卷1993、1994连续两年考记叙文,是因为命题者要打破高考作文复习迎考重议论轻记叙的思维定势,避免高考作文命题模式的僵化,才采取的临时措施。
篇5
一、思考新课改教材的编排体系
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苏教版《化学·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用专题一的方法和手段,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二、思考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转变评价方式
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思考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四、对新课程的几点问题和困惑
1、新课程需要历史理解、实践的检验
新课程标准刚刚问世,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刚刚展开,关于课改的“经验”就已经一大堆。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教育报刊都在大篇幅地报道新课程改革带给今天教育的种种好处。因此,我们仍有必要警惕新课程推进中的一种不良倾向:急功近利。从历史的角度看,新课程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抓就灵”,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丰富,所以,认为所有好处都是新课改带来的,都往新课改的筐里装,既不科学也没必要。教育其实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教育的业绩总是在寂寞中创造出来的。
2、不能把所有问题归咎于课改
篇6
一、联系学习积累和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特定环境中的意思,解释这类词或短语的意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因为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语不再是它的本意,而是因着临时的语言环境产生的语境意、引申意或比喻意,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这种意思可能就站不住脚了。
例如,2009年江苏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第23题,“联系下文,解释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独钓的定力’的含义”。文中的“独钓的定力”,考生看到“独钓”二字,应该联想到什么,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再联系上下文,考生就能得出此题的答案:柳宗元对所处的时代持有异议,他具有超然物外的情怀。
由此观之,解释词语的语境义这类考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有灵活的解词方法,有联系上下文的思维方法,切忌就词解词。
二、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理解把握关键句段的含义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需要考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更需要考生精读文本。读懂文章,就要读懂文章关键句子,理解段落的含义与作用。
理解段落应该从理解词语的意思入手,理解了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几个关键句理解了,段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因此,理解某段话的基础是理解关键词语。
三、联系上下文,借助规律理解把握关键句段的作用
把握关键句、段的作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1)第一段作用的答法:A.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B.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
(2)中间段作用: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3)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有时阅读相关句子和段落需要我们从修辞上考虑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排比的作用是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以上只是答题的思路与方法,答题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仔细辨认,选择正确的答点,将答案具体化和个性化。
篇7
记叙文是主要运用叙述、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记叙文的内容,是作者在文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记叙文的主题,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这两个方面一直是中考语文对记叙文阅读考查的重要考点。
【典例呈现】
一、(2014・重庆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果园快乐的时光
白兰华
外婆家有个菜园,而他更愿意称之为果园。园内有一株高大的漳州柑子树,绿荫如盖,斜斜地遮住了土屋后面的一小块空地。放学回家,他就在树荫下做作业,温习功课。几只麻雀停在屋檐边,啄着盖房用的麦草,寻找残存的几颗麦粒。玩腻了,又蹦跳着飞落地面,叽叽喳喳叫几声,觉得没趣,又陆陆续续飞上树梢,在枝叶间嬉戏。他静静地观望着麻雀的表演,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几丝夕阳的光线投下来,他的心里生长起一片海,无边无际,一叶小舟就在波平浪静的水面轻轻摇曳。
果园里还有三株橘树,一棵李子树,一棵柿树,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日复一日地生长,经历开花结果的繁衍,默默奉献着一切。经常变化的是地面种的蔬菜。外婆很会持家,忙里忙外的,空闲时间就伺候自己的菜园子。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他常帮外婆打杂,最惬意的事情就是捉虫子。手里拿双筷子,将茎叶间的毛毛虫一条一条地夹进玻璃瓶,拿去喂鸡崽。外婆说吃了活食的母鸡生蛋勤,蛋的个头大。他就在下午放学做完作业后到菜园转悠捉虫子。
秋天外婆遍种青菜,一垄一垄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收割后,把青菜搬到水井边,用一桶桶清水洗涤。洗菜的活儿很细,得将菜叶褶皱里的尘土粪渣淘洗干净。外婆的手在凉水里泡久了就泛白。他端来小凳依偎在外婆身边,将菜叶一片片扳下,浸没水中。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一片波光。他和外婆把洗净的青菜挂在竹竿上晾晒,一杆一杆的在房前屋后散放清香。青菜一部分入泡菜坛子做酸菜,一部分腌制成盐菜。腌制后的菜叶变成柔顺的一缕,颜色转为深绿,暴晒几天就变得油亮亮的。他常取几根盐菜到学校和伙伴分享,菜茎柔韧,伙伴们咬得龇牙咧嘴。勤劳的外婆把盐菜切细,储藏在坛子里,要吃就抓把出来拌上熟油辣子葱花儿,很下饭,他很爱吃。
令时光无比芬芳的还是要数春末夏初,果园里繁花盛开,芳香馥郁,整个院落溢满温馨。李子树橘树枝头一片雪白,蜂蝶绕枝,一派繁忙。一场春雨落下,地面铺上一层寂寞的花瓣,水珠在上面滴溜溜滚动。花期最长、香味最浓的是漳州柑子花儿,一朵朵晶莹洁白,缀成一簇一簇的,在青枝绿叶间闪烁。每个晨昏,那香味儿飘得很远,将空气沉醉。
转眼间,收获的忙碌随之而来。外婆家的果园充满果味的甘甜。橘子绿中带黄,沉甸甸压弯枝头。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笑盈盈地张望着。外婆给他和小姨留了几个柑子,把其余的部分背到集市上去卖,能换回好几个月的油盐钱。
外婆家的果园一年四季都充满希望,充满生活的甜蜜,留给他解馋的几个柑子,要温暖他过完整个冬天!
(选自《优美散文》,有删改)
1.请你细读全文,概括他在果园感受到的快乐。
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笑盈盈地张望着。
二、(2014・浙江杭州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红叶
凸 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遍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草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深秋,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深秋,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着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2.指出文中画线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1)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2)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考点解析】
考点一 把握内容
[思维轨迹]两个典例中的题1均考查考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例一中的题1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文章,把握“他”在果园里的所作所为,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来。概括时,可采用人物加事件的形式,做到语言凝练得体。
做好例二中的题1,考生首先要回归语境,再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结构上,判断句子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可以分析出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参考答案]一、1.看麻雀嬉戏;捉虫子喂鸡;和外婆一起制作盐菜;果园繁花盛开时的温馨;果实收获的甘甜。二、1.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考点二 理解主题
[思维轨迹]典例中的题2都是考查考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理解重点句子对理解文章的主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例一中题2的理解可以从修辞角度,感悟人物的感情。例二中的题2,“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重点在于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最后组织语言具体表述。
[参考答案]一、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柑子圆而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他的喜悦之情。二、2.(1)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2)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会一天天衰老。
【技巧总结】
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来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甚至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浓缩。2.抓关键句。关键句是牵动文章内容的神经,记叙文中的关键句有:中心句、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和文章首尾的抒情句、议论句,文中关于描写的句子等。把握了这些句子,常常就可以简洁扼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情感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抓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会比较明确地揭示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5.有些文章要注意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专项训练】
1.《果园快乐的时光》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篇8
【导语】你有涌泉一样的智慧和一双辛勤的手,不管你身在何处,幸运与快乐时刻陪伴着你!
6月14日,安徽2018年中考首场语文科目开考。据淮南考点的考生们介绍,今年中考语文作文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原来我也很____》。
“给一段导语,软弱可以变坚强,自大可以变谦虚……然后引出作文题——原来,我也很……”
“作文题不是很难,都有话说。”部分考生表示。
不过据部分考生透露,今年中考语文也出现了一些“意外”的题目。“古诗文默写,原来是选做题,8选6或10选6,今年是全写。”另外,“阅读题一般考议论文和记叙文比较多,没想到今年考了说明文,很意外。”一名*说。为方便大家及时获取2018年中考试题、成绩、分数线信息,
篇9
关键词: 现代文复习 研读课标 明确考点 巧妙训练 专题复习
作为教研员,我多次听毕业班的现代文阅读复习课。现代文复习课上应用三个模式:一是罗列文体知识点。如记叙文复习,就给学生大讲记叙文的知识:记叙六要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记叙详略等知识。二是做练习,对答案。三是逐题讲评试题。三类模式的复习课,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帮助不大,学生不会做的题目仍是不会,会的题目一直重复。复习课上得如此差强人意,怎么办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语文老师要研读课标,明确现代文的考点,结合考点巧妙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中小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教育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如《2013年三明市初中毕业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写道:“2013年三明市初中毕业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命制严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认真贯彻落实《201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精神,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省《2013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的命题原则的第二条是“试题中要选用相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根据这条原则,我市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材于课外。我市中考命题坚持原创性原则,课外材料如此广泛,猜题是无法猜到的,毕业班老师在总复习时要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认真研读作为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依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现代文的考点。从《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可整合出现代文阅读的考点:1.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2.感受形象;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区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5.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思考,作出判断;6.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圈点批注;7.探究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评价;8.体验情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或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篇10
【导语】高尚的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有了它,生活就有了方向;有了它,内心就感到充实。迈开坚定的步伐,走向既定的目标吧!
6月14日,安徽2018年中考首场语文科目开考。据蚌埠考点的考生们介绍,今年中考语文作文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原来我也很____》。
“给一段导语,软弱可以变坚强,自大可以变谦虚……然后引出作文题——原来,我也很……”
“作文题不是很难,都有话说。”部分考生表示。
不过据部分考生透露,今年中考语文也出现了一些“意外”的题目。“古诗文默写,原来是选做题,8选6或10选6,今年是全写。”另外,“阅读题一般考议论文和记叙文比较多,没想到今年考了说明文,很意外。”一名*说。为方便大家及时获取2018年中考试题、成绩、分数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