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审题范文

时间:2023-04-10 14:0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命题作文审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命题作文审题

篇1

我们不妨就着题目层层设问,通过提问,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有着相同语素的题目有很大区别,它们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遇见》:

谁和谁遇见(谁遇见了什么)?

怎么遇见?(遇见的过程)

遇见之后怎样了?(意义、主题)

《遇见美丽》:

谁遇见了美丽?

遇见了怎样的美丽?(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哲理美、艺术美、形体美……)

遇见美丽之后怎样了?(意义、主题)

通过以上提问,可以看出《遇见》的写作重心是“遇见”这个动作本身,如何遇见,遇见时什么状态,是要展开叙述描写的要处,而不应写成遇见了什么人、什么事,就写这人、这事去了,这样就游离了题目的重心。

而《遇见美丽》就是要重点写遇见了怎样的美丽,这人或这事的哪些地方表现出美丽,要表现出的是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还是其它?总之,“美丽”是写作重心。写作过程中还必须要化虚为实,必须要将“美丽”转化为可以描写呈现的东西,也就是说一定要有画面感。看例文《遇见美丽》的两个语段:

……它被古板的黑色皮箱和卡其色的斜背带严严实实的包裹着。我走近它,轻轻地按开它两个紧扣着的锁,它静静地躺在红色的丝绒里,我不敢碰它,如此美丽,怎能亵渎?店主来了,那个同样如二胡般美丽的阿姨,向我微微一笑,便拿起了它。……

那双纤纤细手在二胡上演绎了一场绝美的舞蹈。柔软的右手,灵巧的左手,就这样完美地配合。低音时,阿姨略微前俯,忧伤而沉醉的表情带我进入了那个傍晚,落日的余晖笼罩着一个哀伤的女子。稍有些急促的颤音,阿姨用雪白的手腕抖动整个弓的四分之一,她双眉紧锁,我看到那个牧羊女落泪了。阿姨逐渐正坐,眉头慢慢舒展,奏出悠长而缓慢的琴声。她的左手在弦上上下移动出婉约的音符,那一片空旷而辽阔的天空,宁静而又澄澈。又是一个浅浅的笑。阿姨认真地擦干净二胡,把它轻放入盒中。

例文中“美丽”是“静静地躺在红色的丝绒里”的那把二胡,是《牧羊曲》凄美感伤的乐调,是“那双纤纤细手在二胡上演绎的一场绝美的舞蹈”,是“落日余晖中”“阿姨略微前俯,忧伤而沉醉的表情”,文章把名词“美丽”演绎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更好地诠释题目的内涵。

当然,如何提问也很讲究。提问其实就是组词造句的过程,通过提问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造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子,特别是添加修饰成分。如果是名词,就要添加定语、动词谓语;如果是动词,就要添加状语,使句子完整还要添加主语和宾语。如《遇见》这个题目,扩展成句子就是“谁和谁怎么遇见(‘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物)?”或“谁怎么遇见了谁?”这“怎么”是写作的重中之重,是文章主要展开的画面和事情。也可以把“遇见”当名词用,添加定语就是,什么样的遇见?哪里的遇见?例文《遇见》是后者。且来看《遇见》的几个片段:

冬天的夜很长,女孩每天出家门时月亮还挂在天上,远处的山头上不时传来清脆的鸟叫声。

“上学去啊!”迎面走来一辆驴车,那傻笨的毛驴像是还没睡醒似的半眯着双眼,女孩突然觉得好笑。驴车后面拖着稀稀拉拉的柴火,柴火堆前的木板上坐着的男孩子,十六七岁,比女孩大不了多少,浑身黝黑得像是刚升井的矿工。那是爷爷奶奶给女孩定的娃娃亲,男孩家就在另一个山头那里。女孩只在节日上远远地望过他。

现在这样突然的遇见让她有些局促,她只回了句“嗯!”就低着头,向前头飞快地走去,低垂的睫毛上挂着露珠。

……

“那男孩是不是还在那条狭长的路上赶着驴车,拉着柴火,还是已经讨了媳妇,生了娃?”女孩在夏夜躺在大学宿舍的床上,盯着天花板,猛然想起曾经每个清晨的相遇,不觉枕头边沾湿了一片。睡不着的室友说:“孙燕姿的《遇见》很好听啊,你有没有听过?”女孩说:“嗯!”如同她曾经每个清晨的回答。

写的是“她”在上学路上和定了娃娃亲的“他”的遇见,写了遇见时内心的“局促”,写了早起“月亮还挂在天上”,写了“清脆的鸟叫声”和“那只傻笨的驴子胸前挂着的铃铛一颠一颠时发出的声响”,还有女孩上大学后在宿舍里想起的“每个清晨的相遇”,这些都是“遇见”当时的情景。文章写出了定了娃娃亲的男孩女孩遇见时的懵懂而美好的情愫,写出了女孩回忆“遇见”时的淡淡忧伤,文章写的是“美丽的遇见”。

推而广之,对许多命题作文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抓住了题目的命门,确定文章写作的重心,对关键处加以适当的记叙描写,或解释议论,就能够更好地表达主旨。我们不妨再看命题作文《风》和《在风中》。很多学生把《风》写成了《在风中》,因为他们只把“风”作为环境背景,“风”在文中只起渲染烘托作用,文章只是记叙了风中发生的故事,而没有诠释“风”的内涵。如果用提问法,这样的错误就不会发生了。

1、什么风?哪里来的风?“风”可以实指自然界的风,如春风、秋风、寒风、海风,也可以虚指由风的比喻义而抽象出来的风如个人作风、家风、学风、考风、世风、民风,具体表现为开微博、炒股、炒房、送礼、拉关系、选秀、韩流、穿越风、陪读风……

2、为什么会刮起这样的风?反面的有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生活空虚、赶时髦、爱面子等。正面的有社会的进步、生活观念的改变等。

篇2

一、洞悉题目内涵

一般来讲,命题作文的标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中心内容甚至主题思想。因此,审题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标题的内涵。内涵不清楚,就意味着方向不明确,路线不明晰,往往导致文不对题。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以“生动”为例:

“生动”的词典义―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的。近义词有活力、生气、朝气、形象、精彩、韵味等等。

结合词典义和近义词,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生动的―嫩芽萌生、花儿含苞待放是生动的,落叶纷飞、树枝孤零也是生动的;初升的太阳是生动的,雨后的彩虹也是生动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生动的,暴风骤雨、霜天雨雪也是生动的。当然,还可以指人,呱呱坠地、牙牙学语是生动,生龙活虎、朝气蓬勃也是生动,甚至可以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生动的。一句话,有生命的是生动的,没有生命的也可以是生动的。

扣住“能感动人”来说,含义就更为广泛了。世界上、生活中能感动人的事物触目皆是。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诸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某个场面、某个情节,生活当中的某件事等等,都在“生动”的范围之内。

引申义―如实反映事物的内在属性,形神统一,即通常讲的形象传神,如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等等。另如生活要有滋有味,不能黯淡无光,人生要活出精彩,拒绝平庸。

综上,洞悉题目的内涵,首先要思考它的本义是什么,对象是什么;其次要联想它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和双关义;第三,为了加深对标题内涵的理解,还可以联想它的近义词、反义词有哪些。

二、挥洒自如巧立意

与话题作文一样,命题作文的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写作范围。但要写出深度、写出思想,又不能贪大求全,遍地开花。必须化大为小,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所以,立意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思路的主题生发点,才有可能做到挥洒自如。一般来讲,命题作文可以借助以下思考角度的巧妙立意:

(一)增补信息定角度

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标题提问,或者在题目的适当位置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的目的。

就“生动”而言,可以组成这样一些短语:

生动是什么、什么叫生动―对生动的内涵进行个性化阐释;

生动的什么、什么的生动、什么是生动的―写出具体事物的生动之处,兼顾人、物;

为什么要生动、不生动怎么样―阐释生动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

怎样才能生动―阐释生动的条件兼顾生动的内涵。

提问的角度无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好不好”“要不要”等等,限制词可以是时间、空间、范围,还可以是对象,还可以是否定词。通过提问或加限制词,考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标题内涵的理解,同时还可对写作的方向做出明智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增补信息时不能破坏标题的整体含义。比如写“生动”,就不能写“生命在于运动”“文体活动”等主题。

(二)化虚为实巧突破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其中的某个词语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事物。

“生动”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如果能够通过具体示例去把握它的内涵,文章的立意也就不难了。

化虚为实的要领:把标题的内涵放到某一具体事物上去思考,找到具体事物与标题内涵的相通之处,从而达到化虚为实的目的。如“风”,可以比喻一种风气、风尚,阐释为“攀比风”“文明风”,也可指一种风格,阐释为“精神之风”。

(三)明确重心定方向

所谓“重心”是指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如果把主要内容或中心放在次要词语上,就很容易偏题。

“生动”这道命题作文,中心很容易把握。但是有些题目,如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在审题时要重点对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又如:“诗意地生活”(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强调的重点应该是“诗意”,而不是“生活”。如果把主要笔墨集中在“生活”而不是“诗意地”,那就离题甚远了。

一般来讲,标题的中心往往体现在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制词上,亦即事物的特征、状态等方面。

(四)一分为二求辩证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对于“生动”这个题目而言,就可以这样思考:生动是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吗?不难发现,生动只是事物存在状态的一种,并不意味着是最佳状态,比如:竹子开花,十年难见,该是一种生动迷人的景观吧?但是,繁荣的背后有时也伴随着萧条、消亡。

一分为二,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某个方面为重点,兼顾另一个方面。

(五)虚化标题作情景

篇3

关键词:命题教学;题眼;中心词;时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小学开始培养,已经有了一个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在现在的语文测试中,常见的作文方式有五种:一是命题作文,二是半命题作文,三是自拟题目,四是材料作文,五是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的教学是中学作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一些常用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我们知道,喜欢下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学生的考场作文也会有类似的体验:一处不慎,全文皆败。这一点,在命题作文的审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在作文实践教学中,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中学生命题作文的教学策略。

一、字字推敲,明确题眼

每一个作文题目都是有题眼的。题眼仿佛一个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审题的时候,要具体、细致地分析,抓住关键词语,不可以一带而过、盲人摸象。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目,掌握最关键的写作要点。审题清楚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材,文章的开头开好了,下面才能写好。反之,看错了题目,写起作文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思路与要求大相径庭,文不对题,失分巨大。

例如,《一次意外中的意外》这个文题,恐怕会让许多的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意外”理解起来有难度。第一个“意外”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件事因为某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事情出现了偏差。第二个“意外”是在第一个“意外”发生后,故事里的人和物通过努力,或者是思想的变化而重新做出了抉择,有了新发现、新思考。重点要写好第二个“意外”。

在审题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文题中的主次推敲,对每个字的含义都要了解,并进行拓展。在考试命题中,每个文题都是经过命题人深思熟虑的,简洁、明快,一个词可以注明的,不用第二个词。因此,我们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冥思苦想,抓住题眼。

二、确定范围,选材有度

题意明确后,我们找准了文题的主旨,接下来就是根据中心来选材。一座房子的美观与否,与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选什么材料,从哪里选,范围要清楚,不能大海捞针。材料的取舍决定了我们写作的详略,或者这样说,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可以缩小材料与文章主旨的距离,可以更好地找到突出中心的材料。

如,文题《五・四随感》《遗落在秋风中的记忆》《黑夜,独对一盏灯》,这三个题目很明显是确定了“时间”这样一个范围。

如,文题《好班长日记》《母亲的手》《月亮的话》,这样的文题确定了“人、物”这样一个范围。

如,文题《涂山游记》《再访白乳泉》,题目限定了“地方”的范围。

如,文题《沈老师二三事》《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这样的文题确定了叙事的“件数”。因而,材料的选择上就要谨慎。

三、紧扣中心词,敲定主旨

命题作文往往在题目中就流露出命题者的情感世界,想通过什么来表达出一种什么意愿、期许。希望通过写作来唤醒读者的某种情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我们在引导学生审题时,要反复推敲,紧扣中心词,敲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主旨是行文路上的灯塔,有了灯塔,就有了方向,走路才可以不迷路。离开主旨,你写再多的文字都是没有用的。

如,《快乐是助人之本》《留守的天空并不寂寞》《弯道你可以穿越》。第一个文题中的“快乐”是中心词,第二个文题中的“不寂寞”是中心词,第三个文题中的“穿越”是中心词。中心词语抓住了,写作的目的就清晰了。

四、联系时政,体现当下

任何文艺作品都离不开社会意义。不能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称不上大作品。我们在实际作文审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时政,结合当下社会状况,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素材来呈现现实,抒发内心真情实感。

如,文题《别了,旧村》《随感》《留守之痛》,这些文题都围绕着当下时政。《别了,旧村》要紧紧围绕新农村规划建设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还要抓住人们离开旧居时的感伤和留恋。《随感》要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展开,可以叙事,可以抒情,把个人与祖国紧紧联系起来。《留守之痛》结合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群来思考,要选择他们身边的事件来诠释他们的喜怒哀乐。

总之,中学生的命题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重点。考场上,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得高分,审题方法的应用至关重要。

篇4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是今天成为我们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关注身后的人

当体操运动员在作每一个动作的时候,他身后是一个个屏着呼吸、眼死盯着他的观众;当黑心老板在作坊制作不符合生产指标的产品时,他身后是衣冠庄楚、表情严肃的执法人员;当学生在教室里解答难题而苦恼时,他身后是老师投来殷切的目光。孟子三乐,寥寥十几字,体现了朴实、真切的快乐守则,而我认为只要关注你身后的人,快乐就会犹如山涧泉眼,源源不断,涌入心头。

成龙参与拍摄的电影,已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电影中许多的武打镜头,被许多人拍手称快、拍案叫绝。其中也伴随着许多的危险戏码,险象环生、起伏跌宕。但后来,我得知,成龙很少使用替身。当记者问成龙为什么不用替身时,他笑着说:“替身也是人啊,他们的命不是命么?何况这是我的戏,荣誉片酬我拿了,风险我也要多少承担些吧。”所以,成龙经常因为拍戏而受伤、骨折,甚至住院。我时常在想,成龙的父母一定会为自己的儿子而骄傲吧,或者说他的电影无一放过地观看过。但事实并非如此,成龙的母亲都不看他的电影。为什么?因为他的母亲害怕看到电影上一幕幕的特效,一次次上演的危险向自己的儿子袭去,所以她选择了回避,默默地为他祈祷。成龙也经常撒谎说:“上面的都是替身,不是你儿子。”

成龙在演艺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时,他关注了他身后每一个关心他的人;他也关注了为自己回避风险而默默无名的替身;他在晚年,积极筹划慈善晚会,他关注了这个社会上贫困受灾时的人。他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相信他是快乐的,而他取得快乐的方法只是关注了他身后的人。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触目惊心的词汇,时时刻刻地充溢在我们的脑海里,也成为我们茶余饭后谩骂、责备的话题。这些事件不仅仅影响了我们的健康、威胁了我们的“菜篮子”,更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良心何在?难道金钱可以改变一个的良心和内心最初的原则么?

黑作坊里,这些不符合国家要求的产品正紧锣密鼓地制作生产着。黑心老板,你们关注关注你身后的人吧,你以为你是漏网之鱼,以为苟且行事便可逃脱法律的制裁么?你身后是执法人员;是宣判你的法槌;是成千上万人的义愤填膺。收手吧,这样你们是得不到快乐的,再多的黑心钱又有什么用?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两袖清风又何妨?

篇5

作者:安徽机械工业学校机电1202班刘天乐

指导老师:刘传洋

有一个国度,它的名字响亮而大气,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就叫中国;有一种精神,它是这个国度腾飞不可或缺的精神法宝,它指引着我们走向崭新的精彩之路,那就是雷锋精神。 翻阅历史画卷,历经沧桑,许多风光一时的人物,随时间流逝淡出历史舞台,但雷锋这个名字始终焕发着光彩。

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精神的内涵之一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社会道德体系当中,像一根无形的&:请记住我站域名quo;指挥棒”指引着大众的行为,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好似渐行渐远,很多人已经对学习雷锋精神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甚至有的人认为当今社会提倡雷锋精神是一种落后的表现。在这些观念的充斥之下很多人不愿做好事、不敢做好事。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的争议,说明我们的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好人好事离我们越来越远,助人为乐成为一种过去式,更多的人成为了看客。当今社会真的不需要雷锋精神了吗?不,我们需要。

我们身边处处都是活雷锋,他们为人民服务奉献着,付出着......

高淑珍,一个纯朴的农村妇女,14年间免费收教近百名残疾孩子,毫不保留奉献自己的爱心;张丽莉,一名普通中学语文教师,危急时刻,凭借师德和直觉,挺身而出挽救学生的生命,而自己却被车轮碾轧,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周月华,身患小儿麻痹,左腿残疾,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吴菊萍,在千钧一发之际,凭着母爱的直觉,以超常速度接住了坠楼女孩,孩子得救了,她的手臂被撞成粉碎性骨折,……他们都是雷锋,是这个时代的榜样。

还有无数平凡而伟大的无名英雄,例如在四川雅安地震中拯救人民生命的同志们,他们接到指令后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为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彻夜不眠,实在累到精疲力尽时,就随便躺在临时搭建的小帐篷里,虽然他们睡姿横七竖八,但他们真像一个个天使。有这么一个场面,一个小男孩被压在一块天花板下,有一位不顾余震的危险,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那块天花板的边角,防止天花板伤害到小男孩。突然余震发生,那块天花板没有砸到小男孩的致命部位,而那位的背后全是血,经过二个小时的救援小男孩被救出来了,而这位也被架了出来。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他们有一个响亮而骄傲的称呼——中国子弟兵。他们都是好样的,他们都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从而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再有,校园里帮助清洁工扫一下地,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抽时间陪孤寡老人聊聊天,当别人处于危险时,在条件允许时善意提醒等等,这些虽然都是小事,可这就是一种助人的奉献精神。身在和平时期的我们,也许我们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点滴之处才能见真情,正是这一件件小事的精神传承,一帮十,十帮百,百帮千……,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会传递的,大家都想着为别人奉献,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定会实现。

篇6

一、对命题作文的语法审题

目前绍兴地区各类考试作文题目以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为主。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是一个短语,学生如果能够准确辨别题目的短语类型,就能准确地把握作文重点应该写什么。主谓短语的题目,内容重点应放在谓语部分;动宾短语的题目,内容重点应侧重动词部分;偏正短语的题目,或偏或正,内容重点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列短语的题目,对并列成分要做到辩证分析,照顾周全,不能顾此失彼,不能绝对地肯定一面而否定另一面。如“时间在流逝”这个题目是主谓短语型题目,“时间”是个确定的主语,“在”表明一直在发生,说明时间一直在运动,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会怎么样,于是“流逝”就成了要突出表现的重点。继而可作进一步的构思:“流逝”可以表现随着时间的运动,事物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可以表现一种恍然大悟,可以表现一种怅然若失,也可以表现遗憾与不甘。“时间在流逝”,可以引发出我们对成长、生活、岁月的感悟。“时间”正在逝去,给我们留下什么?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让我们反思出了什么?如“我俩的误会终于解除了”,这也是个主谓短语型的题目,中心为“误会解除”,考生既要注意写“误会解除”,更要注意重点突出“终于”,从语法的角度确定重点也是理解题意的过程。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要学会从语法结构方面进行分析。比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文章内容应以“我”为主;要求写“所经历过的”的一段生活,不能单纯写感想;要求写“一段生活”,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要求写的这段生活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一般的、平淡的。

二、对半命题作文的语法审题

半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是中考作文复习的重点之一。很多考生在写半命题作文时容易离题偏题,因此,掌握半命题作文的一些写作技巧比较重要。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填补题目的空缺内容,这也是写半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填补空缺的过程就包括审题、选材、立意等,填题目空缺主要包括填补前一部分空缺、填补后一部分空缺、填补中间部分空缺和填补前后空缺4种类型,考生补题时要反复斟酌,仔细琢磨。填补题目空缺时考生需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考生要仔细琢磨缺的是词组的哪部分内容,如果填补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考生要考虑是填中心词还是修饰部分,要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同时审清命题者的意图很重要,半命题作文写作的选材范围、时间段、材料重点都要由题目来决定,要注意命题限制,如“动力来自于”就限定了考生一定要写动力,并写清楚动力来自于哪里,要突出重点,审题过程中考生还要注意题目的提示语,提示语中往往有隐含信息,提供了选材的范围、思路。

三、从语法结构中明确重点

如果题目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要搞清它的含义及所涉及的范围。

如《说“安”》,“说”,说明要求写成议论文,“安”的范围很广,可以用增补法化大为小,选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作为作文内容。如安静、安分、安宁、平安、安逸、安乐、安全、安心、安于本分、安定团结、安度晚年、心安理得、安于现状、小富则安、国泰民安等。在立意时要注意切勿面面俱到,只需侧重一二,深入挖掘即可。

如果题目是几个词构成的,要分析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明确题目的中心所在。

如“我与故事”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语,它要求我们写出故事给“我”的感动或启迪,写出“我”在故事中的思考或成长。如“在自然中生活”,是一个偏正关系的词语,重心在限制性词语上,即“在自然中”,包括自然界、不经干预的状态、闲适惬意的心境等。如“留给明天”,是一个动宾关系的短语,重心在动词“留”,即把什么留给明天,是崇高的精神、美好的传统,是丰富的物质、充裕的资源,还是发达的科学、优良的环境?

如果题目是一个不完整结构(半命题),着力点就在省略部分上。

如“这也是一种______”,考生首先要补充齐全的部分,如“这也是一种高尚”,“这也是一种进步”,“这也是一种爱”……它们的审题重心就在“高尚”“进步”“爱”,当然限制性词语“也是”也很重要,注意它的言下之意。“站在_____的门口”,所需补充的可以使具体的地点,如考场、商场、家、书店……也可以是抽象的话题,如诱惑、成功、责任、爱、抉择、机遇、理想、诚信……如果是后者,审题的重心就在于如何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

篇7

综 上所述,高考给材料作文中审题是写作的关键。那么,如何审题呢?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会对材料分层次、分类别、巧归纳、巧总结,把材料中所涉及到的写作对象 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再去选准角度,进而提炼合适的写作话题。可见材料作文题型在考查考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考查了考生的阅读鉴赏、分析材料的能力。为此, 我们可以采用逐步转换命题题型的方法,使给材料作文题型转换为比较容易把握写作角度的话题作文类型和命题作文题型,这样,考生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 里”了。对于这个转换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审清楚题中所给材料之后,给材料分层次,归纳、总结出材料中的写作对象(包括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接下 来,选准写作角度,根据写作对象和写作角度,提炼出写作的话题,就可以将这种材料作文题型转换为话题作文题型,然后,命制出写作的标题,再将话题作文题型 转换为命题作文题型。经过这一步步地转换,我们的高考写作最终都要归结到命题作文题型的写作上来。那么,高考作文的标题一旦命制好,考生就要围绕考生自己 所命制的标题去构思行文(当然,对于命题作文来说,就不需要考生自己命制标题了)。首先明确一点,致力于文学创作的“未来作家”和想参加自主招生以及作文 大赛的选手可以不学习我们文章中提到的技法,因为教育部命题中心的有关考试说明已明确指出:高考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也不同于平时有关部门举行的作文大 赛。

首先,我们要做到“细审题”。所谓细审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一字不落地粗读、细读各两遍。通过读材料,我们要对材料所涉及到的写作对象进行分类归纳,从而为确立要提炼的话题选角度。

其次,我们要学会“选角度”。看题目中所给材料涉及到几个写作对象,围绕归纳出的几个写作对象,并把这几个写作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对这几个类别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进

篇8

重庆

重庆中考作文题,近几年有一些共同特点,在来年中考中仍会保留,这样,我们有必要给予注意。这些共同特点有——

就要求而言,第一,一直在强调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这个要求当是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实际提出来的。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记叙文,没有传神的细节;写议论文,使用万能论据;至于饱蘸感情,更谈不上。正因为这样,重庆中考明确提出了“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中学生的作文现状,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所改观,这样,这个要求当会继续强调。我们平日作文,必须给以重视,向这个要求靠拢。

第二,一直在强调文体不限。其中对诗歌写作,也有明确要求,这就是不少于20行。个别年份,是要求诗歌除外。至于字数,则是要求不少于500字,或者不少于600字。我们可以预测,在来年的中考中,文体和字数要求不会有新的变化。

就命题类型而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仍是热点,至于话题作文,可以说考得可能性小一些,只是偶尔为之。需要注意的是:

1.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都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二是材料+命题(半命题)作文。以前用的是第二种形式,以后仍会继续用这种形式。为什么呢?因为给出材料,可以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所给作文题目。也就是说,可以帮助考生打开写作思路,从而降低审题难度。如2008年中考题“那一幕,我难以忘怀”,我们看到后自然会想,这是怎样的一幕呢?急我们所急,命题人给了我们材料,这就是: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

这里一连给了我们六幕难以忘怀的画面,之后用了省略号。我们可以写这里所给的六幕中的一幕,也可以顺着这六幕去联想,写令我们难以忘怀的其他一幕。

2.半命题作文,要求我们补出的成分多种多样。有时是要求我们补出主语,如2006年中考题“_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有时是要求我们补出宾语,如2010年中考题“爱是 ”;有时是要求我们补出修饰语,如2011年中考题“我改变了 的色彩”。以后的半命题作文,不会跑出这几种形式。其中所补的内容,题目前所给的材料中都有提示。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会提出特殊要求。比如“_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这个题目,命题人就提出了“所填词语要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要求。

3.材料作文有时给的是一则材料,有时给的是两则材料,有时还会给三则材料。以后的材料作文,也跑不出这几种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是多则材料,那么审题时就该多下些功夫。一般而言,如果给的是多则材料,那么这几则材料的共同点,就该是我们所写文章所表现的主旨。

湖南

分析近几年的湖南中考作文题,我们能够知道来年中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近几年在文体方面,湖南中考要么是文体不限(有时是诗歌除外),要么是限于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些未来几年也不会有所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各种文体都要在平时给以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又要有所侧重,这就是搞好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文体的训练。这两大文体写好了,就可以应对命题人的一切要求了。

第二,近几年在字数方面一直都是要求不少于600字,这一点以后也不会变。所谓不少于600字,并不是说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说我们所写作文要超过600字,超过多少呢?二三十字为好。也就是格子纸上写到规定的600字后,再多写一至二行。如果写多了,势必会增加阅卷老师的负担,自然他们不喜欢。这样,当然会影响我们的作文成绩了。

第三,近几年多是给两个题目,要我们任选一题。以后这也将是常态,至于给一个题目的年份,则是非常态。两个题目,是不同类型的。这就是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中任选两个。需要注意的是,话题作文正在淡出历史舞台,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两个题目,我们选择哪个来写呢?这需要从我们的生活积累、平日的训练情况等入手,看哪一个我们能够来“电”写出精彩,就写哪一个。

第四,命题作文,有两种形式,这就是纯命题作文和材料+命题作文。其中,纯命题作文的时候居多。这也是以后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方向。后一种形式,审题时只要把握住了所给材料,也就容易迅速正确理解所给作文题目,正确立意。纯命题作文则不然,光秃秃的,没有材料作依靠。我们该怎么办呢?

1.如果有人称代词,不妨将其指代内容具体化。如2010年长沙中考题“送他人一朵花”,“他人”可以具体化为老师、同学、朋友、陌生人等等。如2010年邵阳中考题“有你真好”,“你”可以指现实生活中的人,比如爸爸、妈妈、姐姐、哥哥等,也可以指古代的人物,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还可以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比如武松、林冲、桑提亚哥等。

2.如果是比喻,不妨将喻体补出。需要注意的是,喻体可以有多个。如2009年长沙中考题“春风吹又生”,“春风”除了指自然界春天的风外,还可以指什么?还可以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件,一个新的好政策……

3.如果给的是一个词语或短语,我们不妨补上有关成分,然后问一问为什么,使之具体。如2011年益阳中考题“微笑”,谁微笑?这么一想,自然可以补上许多内容,可以是张三,可以是李四,也可以是自己。为什么微笑?这么一想,自然也可以找出许多原因。如此也就打开了作文思路。

河南

篇9

【关键词】关系型作文,立意,构思,文体

所谓关系型作文命题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词语或短语中间大都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如《理想·汗水·人生》《实力与动力》《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

关系型作文最常见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给出文题,如2012年苏州市模拟试卷就直接要求考生以“心态与境遇”为题作文。二是由具体的材料或者浅易的解释抽象出作文题,如2011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中的作文题就是从“用工具刻花纹”和“专业棋手下棋”这两个具体材料抽象出“有益与无益”这个文题。相比而言,第二种命题方式更有助于考生理解文题,偏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解答好关系型命题作文,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一、明确关系,有的放矢

关系型命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所以考生要辩证思考,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关系型文题的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用符号可以表示为:“A可以影响B,B也可以影响A”。如“铭记与遗忘”这一文题中“铭记”和“遗忘”就可以这样理解:有时候“铭记”是为了“遗忘”,有时候“遗忘”是为了更好的“铭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是非取舍关系:即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就是“A对B错或A比B重要”。如“自信与自负”中的“自信”与“自负”之间就存在着是非轻重不同,只能理解为“要消除自负,迎接自信”,而不能反向思维。

3.并列共存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用符合表示为:“A、B各有所长,需要平衡”。如“珍惜自己与善待他人”中的“珍惜自己”和“善待他人”之间就是并列共存的关系,考生可以理解为“既要做到珍惜自己,同时也要做到善待他人”,两者不可偏废。

4.相互转化关系。是指构成问题的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有时候前者可以转化为后者,有时候后者可以转化为前者。用符号可以表示为“A、B可以相互转化”。如“懦夫与强者”中的“懦夫”和“强者”在有些时候就可以相互转化,“懦夫”如果能够正视自己,通过坚守与努力就可以变成“强者”;强者如果居功自傲,不思进取,就会变成“弱者”。

5.内因外因关系。是指各要素之间体现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如“心境与环境”这个题目中的“心境”指的是人的内在因素,而“环境”是指人所处的外部状态,前者可以决定后者,后者可以影响前者。

二、审题立意,多元构思

审题立意是在辨清各要素关系之后的重要活动,也是写好关系型作文的关键。相比较而言,关系型作文命题除了考查考生常规的表达技巧、取材选材能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对考生的思辨能力、思维方式的全方位考量。所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上还有其独特的注意点。

1.分清主次,切忌平分秋色

所谓分清主次,就是指考生要对题目中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认真思考,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如四川达州2011年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高处与低处”就容易导致很多考生在审题立意时求全责备,使得整篇文章都在谈论“高处”与“低处”的关系,并最终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这种情况下,作文自然得不到高分。考生如果能够正确审视两者的关系,在审题时能够以“低处”为核心,重点讨论“即便我们身处低处也不必自卑,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与坚守向高处前行”,或者从“泰山不避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避细流,故能成其深”角度侧重写“高处源自低处”等。既能兼顾两者关系,同时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避免了平均用墨的弊端,而且文章在立意上的深度也得到加强,广度也得到拓宽。

2.辩证思考,切忌顾此失彼

造成“顾此失彼”的原因是考生不理解关系型命题的内涵, 或片面强调突出重点而过犹不及。“顾此失彼”是写关系类型命题作文的大敌,它会直接导致作文偏题,使考生的心血前功尽弃。其实,避免“顾此失彼”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在立意时要两者结合着考虑。如在写关系型文题“心态与境遇”的时候就要有思辨意识,要明确“心态”和“境遇”两个概念,确定好两者的关系,然后确定侧重点,既可以以“心态”为重点,也可以以“境遇”为重点,但最重要的是在以“心态”为重点时,一定要围绕“境遇”来写,使得所写的“心态”是“一定境遇下的心态”。反之也一样,在以“境遇”为重点的时候,要结合“心态”写“境遇”,使得所写的“境遇”是“一定心态下的境遇”,这样就不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了。

3.观点正确,切忌关系模糊

在写关系型作文题的时候,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千万不要出现观点性错误,否则便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还必须让自己的观点清晰可见,不能含混不清。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不少学生为了节省考试时间,在审题立意上有意无意地缩短时间,导致思考不深刻,观点不清晰,让阅卷老师搞不清他到底在说什么,他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所以,在应对关系型文题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关系,思辨审题,确立正确、清晰的观点,然后才能着手行文。

三、确立文体,巧妙成文

审好题、立好意、构思好之后,就应该在选择文体上下功夫了。文体的外部形式很多,可以写成小说、演讲词、寓言童话等,但在本质上不外乎三大类,即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

如果写记叙文,要围绕所确定的观点寻找相关素材,重心在于记人叙事,挖掘人、事、物、景的丰富内涵,尤其要注意情节的传神,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深刻。如果写议论文,要根据自己事先确定好的中心论点来确立分论点,思考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打算采用“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的结构,以及选用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运用哪些行之有效的论证方法等。如果写散文,就要抓住散文“神散而形不散”的特点,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篇10

⒈单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单字题”,就是指文题是一个字,比如,名词单字题“书”、“路”、“桥”,动词单字题“读”、“问”、“看”,形容词单字题“忙”“杂”“新”,等等。

(2)审题思路点拨:写独字题作文,要注意这个词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写作时,要么写它的本来意义,要么写它的比喻意义,要么写它的引申意义,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⒉双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双字题”,指文题是一个双字词。双字题虽然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由于提供的审题信息相对较少,因此也容易让考生产生偏读甚至是误读,所以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便成为写此好类作文的关键。

(2)审题思路点拨:双字题审题时可采用“补足因素法”。 双字题往往条件少,题意隐蔽空泛,审题时,在不改变原题意的前提下,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原题补足一些新因素,使题旨显露出来。如写《变化》,有位同学就在“变化”的前面补足一个新因素“奶奶的”,这样题旨就明白多了。

⒊短语题

(1)命题方式探微:短语题就是题目以短语形式出现,例如“ 一件小事”、“激动人心的时刻”、 “ 用心看世界”。一般说来,在单字题、双字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上适当的修饰或补充成分,就变成了短语题,比如,在单字题“看”的前面添加状语“用心”,在后面添加宾语“世界”,就变成了一个短语题“用心看世界”。

(2)审题思路点拨:遇到短语题,先要辨别其意思是否完整,审题时是否需要增补其它成分。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题,一般不用增补。记叙性文题则不同,相当数量的文题需要先增补必要的成分才能进行审题,这是因为,短语充当题目,外延一般较大,取材范围较广,要写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景,没有一定的限制则很难把文章写具体。如果是动宾式短语,要补上主语。如果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式短语,需要补上谓语。如果是修饰性的偏正式短语,多数情况下既要增补主语,又要增补谓语。

⒋句子题

(1)命题方式探微:句子题,即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由于句子题本身包涵着相对完整的意思,只要细心梳理其结构,便可领会题目规定的大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句子充当题目的现象多出现在记叙性文体中,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体中相对少些。

(2)审题思路点拨:结构较复杂的长句,由于其修饰补充成分较多,审题的难度就大些,例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同学”这个宾语点明记叙的对象,“女”字表明这个“同学”是女的,而不是男的。“一个”点明“同学”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多个。“最近” 限定时间范围,说明这个“同学”不是过去来的,也不是将要来。“我班”二字,提供了空间范围,说明这个“同学”不是来到别的班。题目中的“了”字,不是可有可无,它表示这个“同学”已经来到我班,而不是尚未来到我班或将要来到我班,倘若把“了”字改换为“的”字,题目的语法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二、半命题作文

⒈命题方式探微: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作者手里,即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作者。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⒈命前半题,如,给我一个____。⒉命后半题,如,____的瞬间。⒊命中间部分,如, 真_____ 。⒋命首尾部分,如,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

⒉审题思路点拨: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是补全文题,补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涉及立意、选材、构思、布局等各个方面,千万不可轻率从事,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以及前后的提示和要求,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来补充题目。⑵选词补题要力避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应打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一要求异求新,二要避俗求新,三要避生求新,这样你的文章才能独树一帜。⑶选词切忌大而空,没有实实在在的“着落点”,比如,写“感悟”,如果选择“大自然”、“人生”这一类的词语,写起来只能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写深写透,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三、材料作文

⒈命题方式探微: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则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文。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⒉审题思路点拨:由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图画式材料有深刻的寓意),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所以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那么怎样审材料呢?首先,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其次要找准突破口,材料的关键词句是审材料的突破口,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果是图画材料,因为它没有点题句,也没有提示语,这就要看清楚这幅漫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然后从中悟出图画的寓意,若是几幅图画,这就要根

据图画内容前后的关系来把握其寓意了。

四、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