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4-05 00: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力培养当代军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军校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必须抓好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
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还是一项紧迫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军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军队院校要重视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正确掌握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内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实践,不断探索对于培育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当代军校大学生认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自身理论知识层次不够高,在更深入的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实现时,有一定难度,对于加强当代军校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军校大学生也有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因部分社会资源的匮乏,分配不均,使得当代大学生过于注重现实主义,没有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于的关系正确处理,功利化现象过普遍,还有诸如缺少诚信现象以及人性多面性现象较重等情况的普遍存在,这不但对于当代军校大学生的自身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力,使得心理压力较大,无法轻松的完成正常学习,还阻碍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常学习认知,不利于当代军校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力加强对于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军队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是加强当代军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的正确形成以及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实现的有效途径。要不断提高对当代军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快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对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军队院校教育水平。军队院校的教育在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这就要求军队院校要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打造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核心,居于军队院校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工作重点。在加强师德建设过程中,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提高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培育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服务人民、为军队贡献自己力量等高度敬业精神和远大理想的教师队伍,在教书的基础上,将育人放在重要地位,把自身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用自己的日常言行来为当代军校大学生做示范和表率,以榜样的力量,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理论方向,不断加强军队院校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力度,加深当代军校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水平,更好的培养当代军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方面,要始终保持先进思想文化的竞争力和主导地位,军队院校教育要明确“三个代表”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当代军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奋斗。军队院校要善于把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优势特点,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当代军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及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出现的较为典型的问题,借鉴国外军队对于价值观树立和体系建设中的先进措施,将传统文化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之处,与军队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更好的加强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二)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提高当代军校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例认知,促进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在校园文化构建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定期播放优秀军旅文化影视作品。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优秀的军旅影视作品,反映了当代军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认知,通过实际行动实现自我价值,优秀军旅影视作品对于当代军校大学生有强烈的激励作用,更容易形成榜样的力量,促进当代军校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现。
利用新闻媒体报道,宣传先进事迹,树立榜样力量。善于发挥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网络等传媒方式的宣传功能,大力宣传在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号召当代军校大学生对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举办竞赛等方式,在分享与创造,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加深当代军校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方法,吸引当代军校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多种途径的交流渠道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军校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分享,在共同进步的同时,加强了对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三、结语
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实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军队院校教育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不断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认知水平,努力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更好的培养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军校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益昌.大力培养当代军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J].求是,2008,(20).
[2]韩笑.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分析――从校园文化构建方面分析[J].科技信息,2013,(03).
篇2
个人的职业精神,要求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于人民与社会;“诚信”是道德传统的体现,要求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是指公民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与帮助、和睦友好,是确立新型人际关系的要求。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一项推广工作,必须要引起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总体健康向上
“90后”是现在大学生的主体,其更能体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现代大学生都热爱社会主义下的中国,积极拥护党的领导。“90后”大学生竞争意识强,多数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以使自己在踏入社会之前学到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强的资本。国际视野开阔,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强,积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注重团队合作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其价值取向的主流为:人的价值不仅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责任,更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但随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显现出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们能接触到不同的意识形态,互相交流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有利有弊,难免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集中表现为:重个人才能,轻道德品质;重金钱利益,轻理想追求;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在荣辱观上的迷惘,需要高度重视。
(二)追求远大理想,但具有较强的功利心
社会深刻变革要求大学生们具有很强的能力与适应性,所以,当他们面对学习、就业和发展这三重压力时,便会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在对自身进行包装、完善的过程中,大学生们通过了设计、选择、奋斗、发展和完善这五个阶段的考验,在现实中提升自我价值,是他们所关注的,也是他们追求伟大理想、实现远大抱负的需要。然而,大学生们所追求的东西往往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在专业选择上,以实用性为首要条件,大多数都会选择英语、经济、法律、金融、信息技术等专业,而对于汉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等专业就置之不理。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参加各种考试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显而易见,大学生们的功利心较强,严重影响其个人价值观。
(三)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各种矛盾频出
当今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和学生会,积极充当志愿者,服务于他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感到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是无意义的,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去交流更具有价值。他们讨厌经验主义,更乐于接受实践探索;他们讨厌呆板的理论,喜欢通过设立小组进行合作研究。虽然当代大学生走的是理想与实践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所以当各种错综复杂的价值观发生碰撞时,他们就会产生各种矛盾,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却不愿从自身做起;希望建立良好秩序,却不愿受此约束;道德知识体系完善,但行为习惯与之不符;受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感染,同时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所以需要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引领校园思潮。可面向大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如举办专题演讲比赛、开展辩论赛等,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这也是大学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市场的建设,需要严厉抵制不良文化对大学生心灵的侵蚀,必须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气。
(二)注重实践养成,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增长知识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方法,也是大学生了解并且服务于社会的有效途径。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认识国情,真正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向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组织大学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围绕着当今热门主题(比如住房保障问题、三农问题、医疗改革问题、教育公平等),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必要性。
(三)创新管理服务,做到与时俱进
1.日常管理。规范、创新日常管理,也是帮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时候,需要重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向,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并且以此为指导建立科学的日常评价体系。测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且评选出具有带头作用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以他们为楷模,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使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有所参考,营造良好的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2.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改进校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个人观的有效途径。学风问题产生于学习和思想两大领域。但是由于一部分学生的信念不坚定、思想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等,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学风问题。所以,在加强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从思想源头上彻底解决学风问题,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和班会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3.生活管理。学生生活社区的建设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健康成长,也是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在生活社区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建设和规划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他们发挥模范作用提供良好、广阔的平台。
(四)加强高校师质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队伍能在文化工作的实践中起带头作用,积极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民族精神,鼓励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五)建立适宜的评价管理体系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实践能力强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作为社会储备力量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即是未来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巩固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以其技术精湛、实践能力强跻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行列,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这一特殊群体能否积极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乎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需要
中国梦不只是理想、目标,更是责任,她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和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都明确了具体标准,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规范了思想言行,统一了意识形态,树立了为人处事的标杆,诠释了爱国奉献的概念,为实现中国梦强国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保障。
(三)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并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体现出思想政治建设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并组织大学生认真自觉践行是完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一)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思潮纷繁涌现,民族主义、等多种文化思潮并存。各类思潮热点事件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被无限放大并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冲击了主流价值观念,极其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走入误区,价值取向偏激。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
自我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末苏联解体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通过歪曲宣传中国历史、不良文化渗透、支持宗教自由、强调军队国家化等手段,灌输极端思想意识,动摇主流价值观念,打击民族自信,分裂国家。当代大学生,受其影响容易出现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甚至头脑发热出现严重的政治错误。
(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干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干扰。诚信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极其容易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波动,严重干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以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为出发点,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层次,学生报考分数相对较低,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文化理论基础较差,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相对欠缺等现象。另外,高职院校大学生相对比较重视实践动手能力,易忽视理论知识的提升;重视单位的实际效益,忽视长远的政治发展。针对这些情况,在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就要因材施教,做好分类疏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计划,切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重要的导向和熏陶作用。从校园周围的环境、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甚至环境卫生等方面都可以融入并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增强教育效果。在课余文化方面,以着重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课余科技文化艺术生活。另外,强化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纽带,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要善于统筹和协调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纽带作用,环h相扣,形成教育合力,注重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确保积极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4
要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的道德激励常态,首先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指针,也是开展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导向。它决定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性质、方向、标准,也决定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效果和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提炼和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评价的最高价值标准。党的十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道德评价和道德激励确定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和标准。大学生道德激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大学生道德激励,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一定价值观引导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去引领、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动机,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发生的活动。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主体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主体,其中,高校教师是最主要的激励主体;大学生是道德激励的客体或对象;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引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塑造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任务。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学生道德激励包括正向激励(鼓励)和逆向激励(约束)两大类,道德奖励和道德惩罚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两种基本形式;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目标激励法、过程激励法、结果激励和榜样激励法等四大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是相对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而言的。我国高校在长期发展中,通过评定“三好学生”、发放奖学金、处罚违规违纪学生等方式,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道德激励模式,曾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文化转型,价值多元和文化多样使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许多反道德激励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道德迷茫、道德失范、道德冷漠。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营造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实效性。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激励新常态,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全过程,并把它作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取向、根本价值动力。在多元文化和价值的道德生态环境中,进一步明确道德激励目标,把握道德激励标准,遵循道德激励规律,创新道德激励的方法,完善道德激励机制,使核心价值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现代化、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
2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2.1道德价值导向一元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转型,呈现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的格局。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必然引起社会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这种文化和价值冲突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起部分大学生道德目标迷茫、道德标准模糊、价值取向错乱、道德行为失范,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效果。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导向,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和传统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在大学生道德激励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标准和动力,把握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正确方向。
2.2道德评价标准先进性
道德评价是道德激励的题中之义,也是道德激励的中心环节。在道德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确立先进的道德评价标准至关重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对我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各方面都规定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这些具体的道德标准可以看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这些具体的道德标准的高度凝炼,是最先进最根本的道德评价标准,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高价值标准,才能营造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新常态。
2.3道德激励模式的现代性
大学生道德激励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服从和服务于高校校园治理的大局。高校校园治理现代化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在高校校园治理现代化的潮流中,大学生道德激励也必须实现现代化。所谓大学生道德激励现代化,是指大学生道德激励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化过程,包括大学生道德激励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的现代化,概言之,是指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的现代化。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是由激励理念、激励内容、激励形式、激励方法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构成。实现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道德激励理念的现代化,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激励新理念;其次,要实现道德激励内容的现代化,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的综合激励;再次,要实现道德激励形式现代化,形成自上而下激励、自下而上激励、平行激励相结合的立体激励形式;最后,要实现道德激励方法的现代化。通过目标激励、过程激励、结果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现代道德激励方法,提高道德激励的实效性。
2.4道德激励机制的长效性
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具有不稳定性、短效性、不确定性等弊端,要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必须构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有效机制。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大学生道德激励制度,以科学的法规和制度来规范大学生道德激励活动,使之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稳定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道德激励全过程,把目标激励、过程激励、结果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长效性;最后,要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道德激励,避免不确定性,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
3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的重要意义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弘扬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只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
3.2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学教育,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冲突的背景下,西方各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我国大学中来,严重地毒害我国大学生的心灵。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把道德激励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激发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在大学生灵魂深处筑起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的钢铁长城。
3.3有助于提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我国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力军和接班人的基地,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应当成为社会的精英,具有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光靠理论说教是不够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采取科学的道德激励手段,鼓励大学生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行为发生。只有把正向激励与逆向激励、道德奖励与道德惩罚结合起来,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构成稳定的道德心理机制,并外化为道德实践,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的基本原则
4.1正确导向原则
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正确导向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导向,大学生道德激励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难以取得成效。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把它作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标准,才能引导大学生分辨是非曲直,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被实践证明是唯一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营造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激励的根本导向,才能保证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正确方向,为大学生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提供正确标准,才能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正能量,激励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4.2以生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的基本原理,把“以人为本”运用于大学生道德激励中去,就形成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所谓“以生为本”,就是大学生为本,大学生既是道德激励的客体,又是道德激励的主体。道德激励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把大学生作为道德激励的出发点、归宿点和立足点。坚持以生为本,必须克服以教师为本的传统理念,明确教师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外因,而大学生道德成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大学生自身。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道德激励作为激发大学生自觉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必须把外在道德激励与大学生自我道德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道德激励使大学生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4.3公平正义原则
大学生道德激励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公平正义是道德伦理的核心范畴。何为公平正义?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解释,但从一般意义讲,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制度、规则和行为才是公平正义的。公平正义首先是制度的公平正义,就大学生道德激励而言,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制度必须公平正义的。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必须从激励制度上确保人人平等,在激励制度的执行上,做到对事不对人,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在实践中,必须克服轮流坐庄、平均分配名额的做法,坚持既定标准,做到宁缺勿滥,真正发挥扬善惩恶的作用。“公正”是公平正义的简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在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原则,使大学生道德激励本身符合伦理性。
4.4注重实效原则
篇5
当前,我国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就成为难以避免的客观现实。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的革命。也带来了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也有力地促进了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代大学再也不是“象牙塔”,大学校园由封闭转向社会开放。成为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生活在这样多种价值观密集交织、激烈碰撞的环境下,必然受其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已明显显现出来。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如赞同“提倡雷锋精神”的学生占60.8%,也有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价值观,同意“金钱至上”的学生占3.98%。有坚持“报效祖国”的学生占19.09%,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学生占51.81%。
2、价值追求的实用化。
伴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我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认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他们不但强调社会价值,也注重自我价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现代价值观。但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法则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蔓延。如许多大学文学社团冷冷清清,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有些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不大,如十大歌王比赛只是模仿文化炒作。只为少数人的“成名”。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体现了大学生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
3、价值选择的矛盾化。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定型。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世俗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当代大学生的观念意识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性的现象比较明显。他们大多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具备的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大量调查报告都能证明,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待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有成就事业的愿望,而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真正要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大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差异,这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然而,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功利化、矛盾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大学生出现的困惑、迷茫、盲从。必须通过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来调适、规范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不再无所适从,而认同、归依于符合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的价值评判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以作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为我们提供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大学生只有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就是坚持的指导地位。高校要坚持用发展着的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徘徊与浴血奋战,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能有效发挥本国优势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历史成就确实能使当代大学生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他们又是没有苦难记忆的一代人,其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所以主旋律的高扬显得更为必要。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和积累的矛盾。并树立解决矛盾的信心。大学生既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又应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3、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主旋律。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拼搏奋进、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弥足珍贵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种理想信念,如果不能体现为某种精神,如果不能表现为某种状态,就不能发挥推动力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全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4、坚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关键。“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是为应对商品时代社会成员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迷失而提出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导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及其教育方法、渠道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其从对社会主义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念标语口号层面上的抽象诠释变为大学生内心衡量是非黑白的具体尺度。自觉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实际分析与价值判断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撑与价值引导作用,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动指南和抵御各种不良思潮侵袭的强大盾牌。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向突出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一元论具有普遍的范导功能,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教育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维护社会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就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社会转型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使得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其次,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和形成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期通过这些措施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在面对多元文化尤其是多元价值时不迷失自己并作出自主选择。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统一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其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也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普遍价值认同的结果。由于一元化的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个体的共同意愿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2、根据大学生价值追求功利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然具有其物质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人作为宇宙中的高等动物,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生理的享受和物质的追求。人之为人,人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想,有使用和驾御物质、金钱的能力。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我们被周围的金钱诱惑、功利追求、物质崇拜、商品拜物教的包围下,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一方面,要承认和肯定人的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因为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人们的精神,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远大的理想,具有使用、把握、操纵物质的能力,成为金钱、物质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其次,要注意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有没有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决定着人能否超越现实的存在。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方面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绝对不可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一方面,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接触到大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是自己的内在王国,是真正的自我,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时。一个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高级精神需要,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享受精神文明的幸福生活”的新人。
3、根据大学生价值选择矛盾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育中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相配合,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㈨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逆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西方社会的“义工”制度,其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之一便是倡导公民、青年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地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活动等,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借鉴了近现代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历史的精华积淀和深刻的当代科学哲理,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是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担负起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书”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下功夫,在深入和普及上下功夫,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润入学生的心田,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内容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社套的深刻变革,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矛盾化等特点。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根据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现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美旭.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3):117.
[2]王海柳.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7):25.
[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7.
篇6
人都是有价值的,在价值哲学的研究中,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判断人的价值是什么。时至今日,价值哲学的争论仍存,我们来看看近百年来价值哲学届对人的价值影响最广的探索结果。例如,王玉樑在《论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提到“人的主体价值就是人的生命的意义及自由、尊严、权利和劳动创造、发展及能力等得价值,是人作为主体的基本价值。”人的劳动、创造及其自身的发展和能力都是人的主体价值。人的生命价值,一方面是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的价值。我们反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也正是通过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践行这个观念,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工科女大学生的价值和价值观
人的价值是共性的,工科女大学生也具有人类共性的价值,包括自身的价值和其社会的价值。在她们自身的价值方面,国家在法治上不断完善着妇女儿童保护法律和法规,这让工科女大学生的尊严、自由、权利得到了基本的保护;在工科女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学校里,各高校也通过女性活动及课程的开设、女生专场招聘会的开展,促进工科女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工科女大学生们也通过自己认真地学习和不断地努力,使自我的价值得以提升,并维护自己的尊严,保障自身的权利,从而实现自由。在社会价值方面,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我国女性的西方价值观,此外,各类女性价值观思潮都在影响工科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突,我们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解决各种价值冲突的核心观念,并引入对工科女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理论、管理、判断与方法。一般来说,人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一个事物或事件进行的判断,例如:判断一件事是否是对还是错,一个艺术品是否是美还是丑等等。而工科女大学生一样需要有一个正面积极的价值判断,例如:大到一次国外购物或消费的过程就能够突显出中国女性的文明程度,小到参加一次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现出“友善”的内心世界。而这种精神文化的支撑与共识,就来源于一个能够让大家产生自觉意识和共鸣的价值观念。
三、开展工科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篇7
1利用核心价值观引导就业取向
1.1培养大学生形成个人理想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目标
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但是,理想需要建立在现实的理性基础上,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个人的理想和社会需求这两项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1]。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关乎个人的前途,也对社会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核心价值观主要旨在规范大学生的目标和理想,在个人理想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使其形成以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思想为基础,对自身的目标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
1.2调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受社会风气、娱乐环境的影响,报考艺术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是为了能够成名、受关注,而忽视艺术本身。由于艺术类人才的增加,就业创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艺术类大学生与非艺术类的大学生相比较,其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物质、名誉的追求都比较高。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但是过度注重外表,而不去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导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发挥特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1.3规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被关心、被呵护的环境当中,更加注重个人享受。一旦进入社会,稍有不顺心和不如意就会撂挑子走人,所以这也是现代应届生离职率比较高的一大原因。大学生还处于思想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学校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对其有一定的塑造作用,通过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教育,使其形成诚信、敬业、奉献等一些优良品质。对于后期大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过于形式化
各大高校都有设立的就业、创业课程,一般都会在毕业前一学期组织学习,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忙于论文或者找工作,没有精力去学习课程知识。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必须将创业就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各大高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2]。安排的课时比较少,教师没有创业就业的经验,讲授的内容都是照搬教材,考试的内容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监督,不具备就业创业指导的意义。
2.2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不够
我国很多大学生的工作目标是能够进入体制内,找一份铁饭碗的工作,工作轻松稳定是大学生择业的追求。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没有找到工作才会去想创业,认为只要自己只要有了文凭和成绩单就能够收到企业的录用通知。这些传统观念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理解以及个人发展规划的理解比较肤浅,认识不足。在学习过程当中,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各项奖学金、荣誉的评定,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不强,创新能力非常缺乏。
2.3教育步骤不完善
我国就业创业教育也是近年来新引进的教育课程,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照搬国外的教材,教材内容不能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形势。另外,我国创业就业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更注重理论化,不能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现状,对于新时代的就业创业环境认识不足。其次,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基本都会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这样学生对于其全面理解不够。
2.4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欠缺
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而且很多实际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国家政策的了解不足,不能真正受益。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的流程和环节比较多,很多创业的大学生为了能够节省办理流程也会放弃政策的扶持。国家政策的保障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方面,另外还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咨询、指导方面的帮助,而我国没有专门机构在做此项工作。
3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策略
3.1高校转变教育方式
创业就业教育不同于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需要更加注重结合社会实际,以新时代下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3]。首先,在教育课程上,要选择与大学生理解能力和社会实际相匹配的教材,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力量,改变传统对于创业就业教育的认识,高度重视创业就业教育。其次,教师要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一味注重学生的成绩,多组织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也要对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综合能力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
3.2建立培养就业创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就业创业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为了保障长期有效的实施,就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4]。学校的领导、教师方面要加强对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创业就业的监督管理机制。学校的就业创业课程不是只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够让学生吸收和掌握的,需要渗透到高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在进入学校初期让学生自主规划职业生涯,然后再将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最后再实行就业创业教育,这样的教育流程才能够比较完整合理。
3.3加强校企合作
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当中。但是传统的传授已经不能够满足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想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需要学校联系相关的企业积极合作。对此可以将行业精英引入到校园内开展讲座,或者是带学生深入企业当中去参观,建立有企业的专业人才或者高管参与到课堂教育当中的选修课程。现在企业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为输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准备和努力。
篇8
关键词:中国梦 核心价值观 培育 研究
一. 前言
在十精神报告中指出: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我们实现了小康社会,实现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接再厉。关于中国梦的讲解正是我们今天大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新时期的大学生要认识自己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指出了明确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
二. 中国梦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联系
1.中国梦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努力,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中华振兴、民族复兴、富强民主、和谐自由的的社会建设的集中体现,中国梦为中国以后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明确了发展任务。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梦想的激励,需要理想的引领,而中国梦更加适合中国大众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不仅赢得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拥护,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可以鼓舞士气,激发斗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是一种复兴中华的强烈信念。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具体指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评价、取舍中而形成的基本思想观点,它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决策和行为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它支撑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而随着中国梦的提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社会需要的知识,发挥积极主动性,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中国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和发展
高校是历来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路。与时俱进,结合当和政府部门进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跟具有时代意义。在十中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发展观念。他在讲话中指出:今天这个时代,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望,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自满,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只要一往无前,再接再厉,才能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峰,而这重担就是落在了青年的身上。大学生又是中国梦的主要践行者,因此中国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中国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不可或缺的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又离不开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软实力。其中价值观是软实力中做重要的因素,无论从历史角度出发,还是面对未来国际形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形成积极上进,刻苦努力的核心观念,中国梦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召力。
中国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基础。事实证明,任何远大的思想和理想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也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大学生面对各种纷繁的国际舆论或者现象,始终有坚定的信念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中国梦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基础保证。
三. 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1.建立统一领导与共管机制
将中国梦融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需要提升教育理念。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呈现动态的、发展的状态,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完善,努力的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和兴成长和发挥优势的教育空间,从而增强其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民族意识,激发创新精神,而中国梦的核心理念恰恰是时代赋予高校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正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归宿。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要摒弃传统的“线性”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网络,需要从领导到基层教育工作者齐抓共管,共同作用,作为教育机构的领导层,要正式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内在需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形成自主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氛围,纠正错误的思想,接受正确的思想。同时,要树立“体统”工程理念。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专属,应该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促进,在多种“合力”的促进下,为培养具有时代的中国梦合行价值观而努力。
2.建立显性与隐性教育并存机制
高校无疑是大学生核心价值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充分运用显性途径与隐性途径并存的方法。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来引导学生核心价值的形成。
中国梦指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题,而每一个人是社会最小的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文明校园,让校园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创设和谐共处的关系,每一个校园的文明连在一起,就是一个高素质人群的出现,成为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3.老师和学生主体并存的机制
首先,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统一起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实践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这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基础。其次,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理论功底,还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地深化和拓宽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时代特征,直面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审慎地分析其原因,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蒙丹.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1
[2]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3]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4]秦楚,辛燕.对广西高职高专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33)
篇9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微文化;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32-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又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工作要从青年抓起,青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对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推行不可忽视。
一、微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微文化的概念
微文化是微时代的一个初级阶段,涉及范围广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微文化诞生于微博等互联网社交产品中,拉开微文化时代到来的序幕。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微文化没有一个明确权威的界定,仅仅是根据微文化的一些特点对微文化做出一些简单的描述和说明。大多数人认为,微文化最早得益于微博等微平台的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衍生的重要产物,所以用“微”字彰显这一文化的特点。这个解释基于微文化简约、短篇幅等特点得来。
根据命名的不同,微文化大致分为两类。第一,在微博基础上衍生的微文化。微博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创新和演变,形成更多、更方便、更适应社会变化的产品。微博因其独特的社交性而创造的种种现象被称为微现象。随着这一现象的规模和影响的逐渐扩大,也就形成微文化。第二,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碎片化不断加剧,许多并非微博载体衍生的亚文化形态成为“微文化”。微文化本身的灵活性及发展快的特点,使微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微文化的特点
微文化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微文化的传播手段新颖多样。新时期,微文化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还有一些传统媒体不曾有过的传统途径。比如,网站、QQ、网页、微信、微博等,因此,在传播途径上远胜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越来越向着多媒体的方向发展,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异常惊人。
第二,微文化背景下,被传播的信息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的特点。传统媒体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因为靠报刊等的传统传播方式,严重受制于时空局限,但是新媒体却克服了这个障碍。微文化背景下,网络普及率高,对大学生接触社会、融入世界潮流起着积极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开放,更加全面,可以说是一个开放、公平、自由的信息共享时代。
第三,信息传播更加灵活、快速和自由。随着科技发展和网络普及,网络新媒体越来越受欢迎,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新媒体不仅重视大众口味,同时也在努力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做到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更加迅速,范围更加广泛,环境更加自由、开放,微时代可以大大缩小信息传播和交换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有利于人们更加方便、及时地获取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信息。
二、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第一,信息交流的环境自由开放,为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温床,阻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这种开放自由的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很大的冲击。尤其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微文化和微载体的优势,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模式和内容,使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更加贴近时代需求。
第二,网络普及增加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导致大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微世界”,耽误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随着微博、微信的流行,很多大学生沉溺其中,不仅耽误了学习和休息,也影响了和外界的交流与沟通。所有这些现象都加大了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难度。
第三,微时代,信息内容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一些不良信息和腐败思想四处蔓延,通过微载体迅速传播,污染了“微世界”的环境,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摇了大学生对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和正确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对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大大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的效果。
三、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首先,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全面、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微时代,大学生与微载体紧密相连,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微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其次,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不断提高自己,必须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最后,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有利于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当下,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来自西方错误思潮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四、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策
第一,塑造高素质时代化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教育和引领作用。我们要“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广大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1]。同时,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和微载体的作用,不断创新各种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和方式,让广大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去,实现在活动中学价值观,在学习中坚定核心价值观。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发挥自身的教育和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学生如何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大学生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二,构建专题平台,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基础。
新媒体传播平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交流和利用。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他们普遍喜欢集体性活动。我们可以此为契机,开展微平台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构建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站点,做大做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参与到微平台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中来。一些网站通过不断地宣传优秀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来抵御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攻击,使广大学生能够在内心深处了解我国的传统思想财富,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核心道德观念。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我们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网络微平台中进行交流学习,将微平台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平台。
第三,加强微平台的监督管理,确保微平台的安全和文明。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如不及时加以引导管理,也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其中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众所周知,一些不良信息为了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千方百计地诱导大学生阅读。很多大学生出于好奇心或缺乏分析辨别能力,最终误了自己的思想乃至一生。因此,在微平台的监督管理上,必须加强对学生微平台的学习及对传播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微平台的安全和文明。
第四,增强学生自身修养,抵制不良影响,积极响应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从宏观上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培育,又要从微观上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提升自身修养。网络用户作为网络环境主体,既是网络环境的破坏者,也是网络环境的维护者、建设者,对网络文明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大学生自身修养对网络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把理想教育融入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向他们传输积极的思想观念,鼓励他们抵制诱惑,循序渐进地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响应正能量,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10
【关键词】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党的十报告首次简要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分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本文就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分析,调研报告就宁波的五所高校32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35名学生进行了当面访谈。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进行了调研,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反应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调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的程度分为四个层面:非常懂、知道、模糊、不知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懂的学生很少,仅占15.6%;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学占10.7%,他们知道的内容也只局限于党的十报告概括的24个字;而在访谈的过程中还有1位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限于听过这一概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的途径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讲授,还有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书本、网络、学校的宣传。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现状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认同感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非常丰富,其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灵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则、以集体主义为重要原则、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诉求等,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调研就爱国主义是否应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这个问题,有66.36%的学生觉得爱国主义应该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16.21%的学生不清楚,然而还有17.43%的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不应该应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从这看出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有必要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非常重要。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你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37.92%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25.69%的学生表示绝大多数时候有信心,20.18%的学生表示偶尔有信心, 还有16.21%学生表示没有信心,这与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这个问题,高年级段的学生调研结果比低年级段的大学生在有信心的比例方面下降了11.2%,这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部分大学生对祖国的未来信心不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是发展。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认同感现状
在个人价值观方面的调研,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且“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健康、情感、生活质量、事业、金钱、社会地位都是非常看重的,调研给出的八个选项要求大学生限选三项看重的内容,其排名依次是健康、情感、生活质量。而在访谈的过程中:大学生透露出金钱对于情感、生活质量影响是非常重要,这样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理想、人际交往及就业。在大学生的理想方面,我们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一部分人在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他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调研数据显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冲突时,20.18%人会首先考虑个人利益;22.94%人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在当道德与金钱发生冲突时,59.94%的大学生选择了道德,然而有8.87%的大学生选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18.96%的大学生选择哪个对自己有利就选哪个,12.23%的大学生当道德与金钱发生冲突时不知道选那一项。由此看来,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我们被周围的金钱诱惑、功利追求、物质崇拜、商品拜物的包围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一方面要承认和肯定人对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人们的精神,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远大的理想;具有使用、把握、操纵物质的能力,成为金钱、物质的主人。其次要注意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引导处理好精神与物质、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创造与享受、规范与自律、义务与权利的关系。 本次调研让人高兴的是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调研对于社会公德意识方面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个方面,从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跟前几年相比,有所提高,例如:当你遇到学校及社会举行的爱心募捐活动时,有51.99%的学生会主动募捐。
在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方面,41.9%的学生认为靠个人的奋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46.79%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为主,同时也要争取别人的帮助;6.42%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利用别人;4.89%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为辅,利用别人为主。另外,在人际交往的行为倾向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交友看重朋友的权力地位、钱财、名气。这些都表明: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与淡漠、价值取向的扭曲与颠倒、道德素质的滑坡与匮乏、荣辱观念的偏差与错位、责任意识的缺失与逃避。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认同感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自由度加大,就业方式日趋灵活,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例如: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往往对社会期待过高,在面对现实时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因而当他们面对就业挫折的时候,有59.02%的学生认为就业机会存在着不公平,只有15.29%的学生相信就业机会公平,其余的学生在就业机会公平与不公平之间摇摆不定。而在大学生没能找到合意的工作时,他们对于就业机会公平性的相信度又大打折扣。
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调研主要从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四个方面入手。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重视培养自身能力和树立竞争意识。然而由于合作观念淡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彼此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加强。例如:当你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所学专业也不是自己所喜爱的专业时,你是否能做到爱岗、敬业?只有45.57%的学生觉得自己能做到爱岗、敬业;当你就业时,你是否会考虑到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去?30.25%的学生明确选择不会考虑到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去; 44.65%的学生选择可能会考虑到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去,而选择去的学生也要先权衡个人的发展前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后再做决定,而真正愿意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大学生比例只有25.08%。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本调研也涉及到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现对这部分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社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其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其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俳徊,在多元的价值观选择中游弋。调研显示: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攀比、享乐之风盛行;损人利己事件屡屡发生;社会普遍浮躁、急功急利;腐败问题;奢侈浪费严重这些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消极作用,其中攀比、享乐之风盛行和社会普遍浮躁、急功急利的消极影响最严重,分别占了68.5%和64.53%。在社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过程中,通过网络传播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对于网络虚假信息大学生选择立刻相信的有5.2%,立刻相信并且大肆宣扬的有11.62%。由此来看,净化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作用重大。
(二)学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