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26 00:4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改革方案

篇1

1.抓住高考改革的“牛鼻子”,对基础教育的“素质培育导向”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2013年,教育部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确立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高考改革,确立了“3+3”的高考新方案,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环境指日可待。当然,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干预主要是依靠多样化的评估与督导实现的,而非依赖单一的高考制度变革,用高考给学生松绑是大势所趋。应该说,多一把改革的尺子,基础教育就能多一份改革的活力,多一片自主发展、自由创作的天地。

2.依托课程改革的“轴心骨”,借此撬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船。

新世纪之初,我国学者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为基础教育全局改革的抓手——推动国家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着力推进“三维”课程目标、三级课程体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教学评价改革,由此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新课程体制下,学校的课程权利、教师的课改创意、学生的自主空间得到了保证,僵化的旧课程体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矫治。

3.利用教师专业的“助推器”,引导改革走向实践、改出实效、落到实处。

目前,国家启动了一系列的教师标准建设,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启动全新的教师资格认定方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实施大制度化的以“国培”领先的“三级培训”活动,试图以此把新课程理念植入教育实践的体内与教师的观念系统中去。

4.回归教育改革的“社会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不可能被控制在学校空间内,因为每一个基础教育机构都是社会的细胞,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一次社会化行动,都会引发社会大系统的微调与重构。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引发的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城镇化集中问题、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家长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失语”现象、名牌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锐减问题等,都促使国家突出改革的社会性与协同性,努力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与社会相融合、相共生的社会机构,而非普通的知识文化传授场所。尽管如此,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较为突出,需要研究者在深入社会调研、广泛吸取异国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思考“深改”内涵,以此为国家后续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谋与建议,力促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少走弯路、直击主题、迎难而上。

二、从美国学校改革方案效能评价体系看基础教育“深改”的要素

美国历史上的基础教育改革大都是由教育基金会或民间教育协会组织发起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富布莱克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都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始作俑者。这些改革大都建立在对美国基础教育的大规模调研、分析与理论架构基础上,且都有一名关键“教育人物”的领衔与主导。基础教育改革是复杂的,如何科学评价改革的成效、成败、得失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为棘手的莫过于评价框架蓝图的研发了。英国研究者夏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效能评估体系,它对我国基础教育“深改”观的确立而言颇具启示意义。夏普认为,完整的学校改革方案效能评估必须至少考虑“4板块26条指标”,这就构成了一个“8855”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全面认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夏普还依据这一理论框架设定出了量化指标体系,并在全面评估美国历史上的六个学校改革方案基础上析取出了五个失败方案,即兰卡斯特方案(LancastrianPlan,1806)、年龄分段方案(Age-gradedPlan,1848)、盖里方案(GaryPlan,1906)、特朗普方案(TrumpPlan,1959)和基础学校联盟方案(即CES,1984)和一个成功学校改革方案,即学校发展方案(即SDP,1968)。从这一评价框架来看,名副其实的基础教育“深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核心要素,即改革思想、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学校变革。

(一)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建立在深邃的改革思想体系之上

改革思想是完善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元素,它的形成需要改革者充分考虑四个因素,即研究支撑、基本假设、教师地位与学校态度。改革思想首先来自研究,包括对过去类似改革活动的研究与当下教育研究活动,这些研究活动及其结论能够提高改革成功的机率。所谓教育改革思想,其实就是改革者对基础教育活动的基本观念与价值体系,它们主要来自改革者对那些所谓不言自明、铁定如山式的教育假设的质疑,来自他们在美好基础教育蓝图指导下对即将要发生的教育变革的把握与预测。例如,夏普把尤金•郎(EugeneLang)的五个假设(Lang'sFiveAssumptions),即变革不可能来自学校外部,改革必须考虑父母与社区资源,必须调动学生与家庭的积极性,必定会改变学校现在的态度与权力关系,学校与非学校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等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源泉,其内在合理性不言自明。稳妥基础教育改革一定要将教师置于改革领导者的地位,聆听他们的建议,让他们担负起改革主心骨的角色,教师的支持、素质、观念是学校改革、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撑点。正如萨拉索塔所言,“如果教师会跟随改革,那是因为整个改革方案的意识形态符合教育学生的利益。”在改革中,学校有可能不支持改革,极有可能敷衍改革,致使改革蓝图在实践中被架空。完善的教育改革思想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态度,学校在改革中的实质性参与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命线;如果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不发生根本变化,改革根本不可能发生并走向深入。所以,稳健的基础教育“深改”思想系统应该具有研究的视野、科学的理念以及教师、学校作为改革主体的参与,全面考虑这四个因素才可能提出科学、可行、完善的教育改革蓝图,为整个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思想蓝图支持。

(二)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强调“教与学”这个主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学,创建有效课堂,促使学生全体、全人、个性化发展是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夏普的研究中,教师对“有效课堂”的定义剖析成为评价教育改革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萨拉索塔指出:有效课堂基于“有效学习”,这种学习形态不仅关注“全部孩子发展”,而且还要实现学生各方面,即“认知、情感、情绪、动机与态度”的平衡发展。在美国初期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倡导教师中心式的改革,习惯了用工业主义思维去理解教育,进而把学生视为任由教育机器去模塑的“原材料”,把教学活动理解为“知识灌输”过程,而在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方案关注商业主义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开始倡导学生中心式教学,推崇个性化学习、“做中学”与工作课程(Work),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社会底层学生的特殊关注、对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预期、家长与社区的参与等成为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全新关注点。学习是“社会——个人间的一场交易”,“知识通过‘做’来获得,没有被动的接受性”,所以,美国基础教育应质疑的是“:谁在学习什么和向谁学习,在可观察的事实背后隐藏着什么‘学习’概念?”这一质疑切中了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学习问题,因为“改革包含的哲学理念是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在完善的教学改革中,完整、有效、主动的学习活动才是整个教育“深改”最终生效的基石。

(三)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关注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

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教师的教学专业则是支持这一改革的“炉底石”,任何无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必然是空洞而又虚幻的。“教学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与观念、义务,包括个人的与人际相融合的合金艺术”,所以,“伟大的教师是伟大的艺术家,就像其他艺术家一样稀罕”。撑起教学活动大厦的正是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准。因之,教师的教学专业资质不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而是教学活动大厦的支柱与基石,我国基础教育“深改”必须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培训与教育观念更新角度做好“深改”的大文章。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指出,“建立教师队伍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基础教育改革不仅要建立教师的学术休假制度与在职专业培训,还要“与培养未来雇员的成熟教师及学校合作”开展教师培训项目,要探究“遴选出允许学生去学习、成长、成熟的优秀教师的方法”,进而双管齐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育观念更新方面,改革者不仅要帮助教师建立有效教学的观念,还要引导他们“遗忘”旧教育观念,甚至要改变教师的日常工作表,促使教师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四)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彻底变革学校系统

基础教育“深改”的基本单元是学校改革,学校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受力面,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聚力点与生力点。无疑,变革学校系统的最有力手段是国家的学校政策,变革的直接对象是学校的官僚体制。学校政策的形成主要涉及三个因素:政府介入改革的深度、政策制定者的个人态度与学校的内部结构。一般来说,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它从经济、政策、权力角度为改革保驾护航,确保有力度的改革顺利展开。就美国而言,政府支持基础教育改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基础教育是美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工具,在冷战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变式例证;其二,基础教育承担着国民社会化、美国化的重任,因为“社会化是一个在哪里你能够变成为其他人想让你变成的人的地方。”在学校政策形成中无疑会带上制定者的烙印,会无形中发生制定者自身的“利益输送”现象,基础教育的“改革计划必须认识到教育政策制定者的威胁,并在不与改革哲学基础妥协的情况下整合他们的要求。”在改革中如何有效回避政策制定者的教育态度、教育常识对教育政策的微妙影响,是催生完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现实要求。当然,教育政策只是变革学校系统的外因,基础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学校自身的觉醒,是学校放弃官僚结构,走向平衡的新结构。美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史表明“:学校官僚机构是禁止协作、窒息学生与教师权力的工具”,因此,学校的“许多基础改革必须包括重建学校现有管理体制的内容……(在学校中)建立平衡的结构”。应该说,在当下基础教育“深改”中,我们一定要打破重视宏观改革而轻视细节改革,只顾改革前景而不顾改革后效,只管体制改革而不管学校变革等误区,努力克服重蹈覆辙的低效改革循环,努力创建持续增效的改革“增循环”。

三、基础教育“深改”的关键品质探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可谓轰轰烈烈,而一进入实践领域则只是“小波微澜”,甚至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中“风平浪静”,改革的声音对他们而言就是“耳边风”,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办学方式依然横行,旧的基础教育文化依旧在教育事业的底层中运转。在这种改革环境中,新型课堂、新型学校、新型教师几乎只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浮油”而已,我国基础教育机体的筋骨并未被彻底撼动。甚至就连看似简单的中小学“减负”问题,我们也要把它当作“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问题来对待。作为真正有实效的基础教育改革,它一定是一场“全面、深刻、长效”的“深改”工程,一定是触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灵魂、根基的改革。我们认为,良性、深入、实效的基础教育深改应该具备以下五个关键品质:

(一)聚焦性:基础教育“深改”的实质是学校改革

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一定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是围绕重点、以点带面、牵动全局式的改革。任何改革尽管需要面面俱到,但在具体实施中肯定只有少数几个枢纽链环,如我国当下的高考改革、美国的学校改革、英国的教学改革等。以此为支点、运用改革的“杠杆原理”来撬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局,才是实现成功改革的应有策略。改革需要聚光灯,基础教育改革的聚焦点是所有教育问题的集结点,是关联改革对象所有方面与链环的线索。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改革是公立学校改革,学校才是改革的基本单元,学校的社会关系、教师教学、权力结构等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缩影,立足于学校改进的改革才是有聚焦点的基础教育改革。这一改革思维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其合理性昭然若揭:一方面,基础教育“深改”绝非简单的国家工程,它只有落实在每一所学校中才可能真正见效,学校改革成效是基础教育改革效能的直接监测点;另一方面,立足学校的基础“深改”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改革,只有这种改革才可能准确对接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连锁性:基础教育“深改”是一次联动性实践

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一定是能波及、牵涉、关联基础教育事业全局的改革,因为每一点教育改革行动都需要社会有机体的呵护配合与连锁性反应才能完成。从某种角度来看,改革是一个正向能量的传递、传动过程,这一能量能否有效抵达社会系统的末梢环节才是批判改革深度与实效的核心指标。在这里,郎的学校改革理论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学校与社会之间是一个连续体,全面的学校改革一定是“连锁性”、“传动型”的,由此形成了一个“社会外因——学校近邻(家长与社区)——师生调动——学校结构”联动式变革。正如其所言,学校与非学校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学生能够从个人、教育、社会等方面感受到学校与非学校世界之间的非连续性。”基础教育“深改”的全程理应是:始于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考虑家长与社区资源,调动师生改革积极性,最终变革学校内部的文化与权力体系。鉴于此,在后续基础教育“深改”中,把握好改革的枢纽链环,保证改革力量的有效传递非常重要。应该说,国家、学校都只是基础教育改革力量的传递者与媒介者,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尤为重要。进一步讲,国家要做好社会要求与学校改革之间的媒人角色,其主要职能就是准确表达社会期待,并借助政策的纽带将之传达给学校;学校要做好政府、社会、社区与学生之间的媒人,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必要与社会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力量传递的最终目标是要利用学校的重建、政府角色的调整来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真正发挥学校、学生作为改革终端主体的能动性。

(三)深刻性:基础教育“深改”需要深度的理念与方式变革

好的改革追求的不仅是见效,更要见“真效”、见“深效”,追求一种有深度的教育改革形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之一。当前,我国理解的基础教育“深改”主要追求的是体制机制意义上的“深效”,其标的是要解开基础教育利益链环上的“死结”,为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解套,真正实现基础教育体制、机制上的变革。而在美国,他们所理解的“深效”更多是深层的教学理念变革与学习方式变革。在约翰•夏普看来,基础教育“深改”的阻力主要来自中小学教师、政策制定者、研究者思维深处固结的一些隐性共识、正统理念与缄默意识。与之相应,深度的基础教育改革不仅需要新理念、新体制、新文化的创造与引入,更需要教师去“忘掉”旧理念,需要研究者去反省隐性改革共识,需要政策制定者去放弃心灵深处沉睡的种种顾虑与纠结。应该说,只要把这些改革意念、杂念统统革置换掉,一种全新的学校范式才能在基础教育中着陆、生根,国家才可能迎来真正有深度的基础教育改革。

(四)长效性: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关注学校经历改革洗礼后最终沉积下来的东西

在当前,许多学者潜意识地把基础教育改革理解成为一场“风暴”,一场“龙卷风”,理解成为一种立竿见影的变革行动。其实,这恰恰是对教育改革规律的无视,是对基础教育“深改”真意的误读。有效的教育改革总是渗透性、沉淀性、慢效性的,尽管学校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洗礼与冲刷,但在学校中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都只是改革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光点。指望所有的教育改革举措都能够在基础教育机体中生长起来,那只是一种痴心妄想。夏普在反思美国历史上的五次失败学校改革,即兰卡斯特方案(LancastrianPlan,1806)、年龄分段方案(Age-gradedPlan,1848)、盖里方案(GaryPlan,1906)、特朗普方案(TrumpPlan,1959)和基础学校联盟方案(即CES,1984)与一次成功学校改革,即一学校发展方案(即SDP,1968)之后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哪怕是失败的基础教育改革,其中那些真正有效的成分也会在基础教育文化中生存下来——这就是一场基础教育改革的“终效(”即最终效果)。正如其所言,“道尔顿计划(theDaltonPlan),推行个性化教育,尽管失败了,但却被广泛吸收,兰卡斯特计划(LancastrianPlan)、特朗普计划(trumpPlan)、盖里计划(GaryPlan)成为美国教育的基础。”真正长效的学校改革一定是渐进式的,是在改革洗礼中被基础教育实践所认可、所吸纳、所存留下来的真正有效改革举措的文化积累与隐性沉淀。

(五)公平性:基础教育“深改”是一项社会平衡工程

篇2

关键词: 初中教育 评价机制 改革方案

进入新世纪之后,素质教育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希望中小学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初中教育在新课改基本精神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中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可以说,“面向所有学生,从根本上推进初中教育改革”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初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成了激励广大教师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事实证明,在新时期背景下探索初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方案有着明显的时代意义。

一、明确目标,强调重点,开展综合评价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初中教育一直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旧存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种不良现象依旧存在,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类考试、竞赛仍然层出不穷。可以说,以升学率判断学校实力,决定校长的荣辱升降,决定教师的报酬职称已经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思维定势,导致校长和教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对后进生漠视不见,这严重背离了基本教育规律,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口碑,导致初中教育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重重。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初中学校必须不断探索减弱应试教育影响的政策,可以制定《关于禁止初中分快慢班的意见》、《建立初中毕业生汇报制度》等规章制度,促使广大教师面向所有学生实施教育,使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

另外,为了从整体上构建评价初中教育质量的机制,初中学校还应该建立以考核“四率”为主体的综合评价机制,所谓“四率”,即“入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和“毕业率”。不按照分数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排名是“四率”评价的最大特征,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平均分,开展底线评价。初中学校要着眼于优秀率,追求尽可能高的合格率,有了高合格率就有了高毕业率。总之,初中学校必须坚持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一起抓,德智体美劳一起抓,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各项要求。

二、确定责任,实现“保底”,面向所有学生

如今,学校的减负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学校中依旧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设置“四率”评价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要想真正落实“四率”综合评价的改革方案,关键要抓“合格率”,保证所有学生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初中校长是抓合格率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直接责任人,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尽到责任。同时,初中各级各班都必须实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目标。教育保底,顾名思义,就是要保证所有学生,哪怕是成绩最落后的后进生都可以达到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应该有所进步,真正使每个初中毕业生都合格。

要想提高合格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动学生、依赖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坚定他们能在现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必须摒弃那种牺牲后进生,换取好学生冒尖的做法。其次,教师要从转化后进生入手,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低年级抓起,从基础学科抓起,形成段段清、科科清、全面清的良好局面,真正落实“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使每个学生都合格。再次,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差生”的知识基础为课堂起点,积极实现“浅、慢、精”,即基础知识讲得浅,新学习内容讲得慢,课后习题布得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将一些学习策略教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坚持学、认真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事实证明,合格率高了,优秀率会跟着稳步上升。优秀率高了,学校的口碑、老师的品牌也会相应提升。

三、坚持标准,适时调控,保证评价效果

要推进初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使整个初中教育焕然一新,重新释放新的生命力,努力将学校的“兴奋点”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到追求“四率”的轨道上,以追求合格率为中心。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标准,将重心适当前移。针对一些初中学校优秀率高、合格率低的情况,必须坚持标准,成立合格率、毕业率特别奖,鼓励初中学校将着眼点放在追求合格率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初一打基础,初二防分化,初三推整体,按照这个思路实施教育,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初中学校要加强自我评价,主动寻找发展突破口,学校、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意见,从他们的评价中找到教育不足之处,以此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再次,教育评价要重视过程,及时矫正。初中学校在重视年度评价时,也要加强过程评价,制订月度评价、季度评价、半年评价等具体方案。学校要不定期地对班级进行考评,及时发现问题,促使其限时达标。最后,根据规定实施奖罚措施。学年结束后,将班级实绩进行公布,表彰先进,督促进,激励其再接再厉,争创佳绩。

总之,初中教育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他是学生由小学到大学的桥梁,也是由儿童到成年的基石。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不要过于强调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不断探索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方案,落实“四率”的评价指标,通过好的机制引导学生的学习,引导教师的教学,将初中教育的着眼点回归到学生身上,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而不是放在分数身上,不是放在成绩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符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才能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俭,孙兰祥.价值中立与教育评价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2]张志群.论中考标准的控制[J].湖北招生考试,2005(12).

[3]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变革与冲突[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4]臧铁军.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5]姜红艳.论学校考试的人文关怀[J].湖北招生考试,2004(16).

篇3

一、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四、六级考试是为教学服务的标准化考试。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保持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同时,使考试最大限度地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即:通过改革,引导师生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更合理地使用四、六级考试,使考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考试改革的目标是更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以体现社会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改革要按照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既有近期改革目标,又有中长期规划。

二、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措施

(一)全面改革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

自*年6月起,面向所有考生,四、六级考试成绩将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不设及格线;成绩报导方式由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即考后向每位考生发放成绩报告单,报导内容包括:总分、单项分等;为使学校理解考试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考试测量的结果,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向学校提供四、六级考试分数的解释。

(二)考试内容改革

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修订考试大纲,开发新题型,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分值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题量和分值比例。试行阶段的四、六级考试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测试和写作测试。听力理解部分的比例提高到35%,其中听力对话占15%,听力短文占20%。听力对话部分包括短对话和长对话的听力理解;听力短文部分包括短文听写和选择题型的短文理解;听力题材选用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阅读理解部分比例调整为35%,其中仔细阅读部分(CarefulReading)占25%,快速阅读部分(FastReading)占10%。仔细阅读部分除测试篇章阅读理解外,还包括对篇章语境中的词汇理解的测试;快速阅读部分测试各种快速阅读技能。综合测试比例为15%,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完型填空或改错,占10%;第二部分为短句问答或翻译,占5%。写作能力测试部分比例为15%,体裁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试行阶段四、六级考试各部分测试内容、题型和所占分值比例如下表所示:

*

近期内,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仍将与笔试分开实施,继续采用已经实施了五年的面试型的四、六级口语考试*。同时,考委会将积极研究开发计算机化口语测试,以进一步扩大口语考试规模,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三)考务管理体制改革

*年6月起,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启用新的四、六级考试报名和考务管理系统,严格认定考生报名资格,加强对考场组织和考风考纪的管理,切实做好考试保密工作。从*年1月份考试起,逐步将参加考试的考生范围尽可能限制在高等学校内部。有关报名要求等考务管理方面的事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另行通知。

(四)改革工作进程

1.*年6月的考试内容不变,所有考生仍采用旧题型进行考试。

2.自*年1月的考试开始,参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的学生,以自愿为原则,试行新题型的四级考试,自*年6月开始以同等方式试行新的六级考试;在此期间,非试点考生仍采用旧题型进行考试。

3.初步定于*年1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四级考试,*年6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六级考试。

考委会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制定新的四、六级考试大纲和样题,并将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公布。

三、四、六级考试中、长期改革规划

四、六级考试经过17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任何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国家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四、六级考试中长期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考委会将不断研究开发适合四、六级考试的新题型,研究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对教学的后效;同时,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完善考务管理系统,实现四、六级考试网上阅卷*,研究计算机化的四、六级考试(*,争取在一定考生范围内或在某种能力测试中实现四、六级机考。

篇4

摘 要 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日益恶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不足,尽管体育教师已经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但是就当前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还是应该改革过去的教学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新的路线。

关键词 创新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 方案 初探

一、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鉴于当前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状况,在进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性的因素在其中。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高等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的落后,高等学校的教学理念不能够跟上当前高等学校发展的速度,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采取的过去的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尽管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这些内容。这种教学的理念最终往往导致的就是大学生难以接受现实的教学手段,影响到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就是大学生抵制体育课程的情绪的产生。

其次就是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动权偏小,不能够将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自主的设计和完善,这种不能够自主和完善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依附教学大纲的思维,最终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思想给抹杀在萌芽状态。另外的一个就是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往往非常重视训练,单纯的将体育教学当成了身体素质的锻炼,而没有能够让学生能够养成那种养成一种锻炼身体的良好的习惯。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看中的是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忽视了某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种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手段,往往最终导致的就是学生的特长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这种教学的方式也不能够激发起学生自身特长的展示。

最后就是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想对来说还是比较匮乏,这种匮乏主要表现在,对于体育教学的设施上,这些体育教学设施往往是很多年前建设的,由于缺少应有的管理和维护,很多的体育器材都成为了一种摆设。另外就是高等学校对于体育类书籍的不重视,在分管领导的心目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思维的习惯,这种思维习惯主要表现在了,体育教学是锻炼身体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但是忽视了体育教学也是一种理论性的教学。其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业务素质较高,但是缺额较大,年长的教师缺乏创新,年轻的教师缺乏经验,因而整体的师资的力量较落后。最后,高校在体育创新教学资源上的投入力度不够大,虽然今年来部分高校有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但是在维护费用和管理费用上投入不足,除此在之外,在其他硬软件设施上投入力度也不够大。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分析

改革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需要改变过去高等学校体育创新教学的理念,只有将这种教学的理念完善起来,才能够促进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措施的完善,没有理念的创新和完善进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全是空谈,也只有在不断进行教学理念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够将体育教学的方法转变过来。其次就是需要让学生能够树立起那种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以及淡化竞技体育运动的教学观念,从主观上来引导学生定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的思想。这种体育锻炼的思想的产生,是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才能够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树立起积极投身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

其次,要从改变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始,改变过去那种依靠体育课堂上面的讲解和锻炼的思想,同时还应该看到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并非是一个教师,由于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本位主义往往在教师的思想当中是根深蒂固的,教师只有改变这种理念,不断地深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融入到一起进行教学和学习,才能够使得体育教学方案的完善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另外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该只看到学生的身体的锻炼,而更多的应该看到学生的非身体素质的方面,比如找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积极的去鼓励学生发扬特长、培养兴趣,这样才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案的创新和改革。创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另外一个有效手段就是,能够在高校的校园当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用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来给高校大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环境,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的氛围。刺激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方案的实践,促进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改革高笑体育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要改变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让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够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起来,让他们能够达到与时俱进的革新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善,积极的筹建起能够给体育教学改革的外部环境,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搭建起来的时候,能够让体育教师和学生感到,进行创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张建滨,胡丽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133-134.

[2] 黄祁平.加强大学生体育美育教育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2):72-73.

篇5

指导思想: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性地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积极、稳妥、扎实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把课程改革作为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动*区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工作,努力为首都中心城区的发展提供人民满意的、优质的义务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实验目标:确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等,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贯穿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稳妥地进行课改实验,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构建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相关制度与机制,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实质性进展。

1、执行《*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合理设置“自主安排”的课程;探索三级课程管理机制,高标准实施国家课程,开设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提供有效空间。

2、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探索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德育工作新途径,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改进德育评价方式。

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实践,具有创新精神,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要的生命历程,切实保证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

4、提高教师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学科专业水平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基本功,促进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在学校中形成具有现代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善于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进行教学反思、合作研究、教学创新的教师群体。

5、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探索适合课改理念的教学策略、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探索网络支持下的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反映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6、探索新课程下的考试与评价,将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探索学生、教师、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的中小学升学考试改革的方案,*区制定相应的小学升中学方案和初中生毕业、升学工作方案。

7、积极宣传课改,主动争取学生家长对课改的理解与支持,创设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积极关心和支持学校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

二、实验的原则与主要内容

1、实验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课程改革实施的主力是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干部,课程改革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把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改革实验的首要任务,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和谐发展原则把握课程改革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形成善于同伴互助的教师群体,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继承创新原则把新课程的实施视为教育继承与创新过程,扬长补短的过程,要继承已有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经验,借鉴课改先行地区、学校的成功经验实施新课程,建立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新制度、新机制。

自主发展原则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给予学校、教师、学生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减政放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在课改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校、教师的自主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2、实验主要内容

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实验理解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比较新旧教材的变化和特点,科学合理地使用实验教材,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等;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开展体现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活动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等。

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专题性研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继续进行初中外语、计算机实验班的教学实验;根据*区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特色和已有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自主安排的地方课程的实验;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三级课程的管理。

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验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实验;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避免“网络陷阱”对中小学生伤害的实验。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实验设计校本培训方案、内容,研究校本培训的方式与效果;研究新课程下的区教研部门的研究、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改进,新课程下校本教研制度的规划与实施,区级教研与校本教研的互动机制。

探索教育评价的实验选择评价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操作办法;结合*市学科教学评价方案制定区学科教学评价方案,逐步完善符合课改精神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对学校的评价机制。

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在新课程实施中深化小学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有条件的初中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

三、实验的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

1、课程设置

*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执行《*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采用该课程计划中设置的小学阶段六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制;中学历史、地理、思想道德、生物、物理、化学采用分科课程;对于*市规定由区县和学校可以自主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区教委作小学与初中学段的课时划分,学校参照*市“课程设置说明”中的相关要求,做出具体安排。

课程设置详见《*区基础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讨论稿)》。

2、教材选用

根据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的要求,教科书的选用要执行教材选用委员会制度,成立由专家、校长、教研员、教师、家长组成的*区中小学教材选用委员会,公开选用机制和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多方意见,以审慎的态度、科学的工作程序与运行机制,完成当年的教材选用工作。

教材选用具体内容详见西教发[2004]1号文件《*区教委关于中、小学2004年秋季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的通知》。

四、实验的措施

1、抓住课改机遇,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本次课改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功能的变革,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教研制度的调整等方面,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实事求是,全员参与,齐心协力,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未来等关系。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认真规划课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实验,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

2、以科研为先导,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新课程实施要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学方式改革及学习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优化教学手段,鼓励教师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精心选题,科学论证,积极进行课改实验研究,认真积累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本着“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不断推进学校基础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

3、以新课标为依据,全力抓好教学研究

新的课程与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干部、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精选课程内容,切实开发课程资源在执行新课程计划,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学会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优化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加强师生的广泛而有效的教学交往,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二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三要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四要加强学科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构建信息平台,切实推进普遍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要着力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此,大力推进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构建,使在网络支持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得以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以制度为保障,强化管理保证实施

加强管理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辅导课改实验中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标准,用制度来强化管理。此外,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部、教师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积极性。

议事汇报制度课改工作小组建立两周一次的例会制度,研究研究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商讨对策与措施,协调各部门工作。各校对实施方案、培训计划、研究得失、典型案例等课改情况每月底报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课改领导工作小组及时收集、整理、汇编课改动态集。

课改培训制度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必须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上岗,边培训”。做到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管理干部和教师要完成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实践培训、评价培训,教委要实行新课程师资培训登记制度,完成培训通过验收的教师颁发《新课程教师资格证》,实验年级教师需持证上岗。课改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并计入学分。

专项研讨制度在课改工作小组的指导下,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形式,定期组织学科实验研讨、交流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坛”,分为“专家论坛”、“管理论坛”、“教师论坛”三个层面,为课改注入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为课改提供民主参与、交流展示的平台。

课改宣传制度要作好向社会和家长的课改宣传,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作用,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活动。可以在学校开放日组织家长听课,搞座谈、交流、咨询活动等,了解家长对学校实施课改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课改实验工作。积极争取社区对学校课改的支持。在*现代教育科研信息网上开办*课改网页,宣传、交流课改信息;将《西教通讯》改版为《*教育》,宣传*教育改革发展成果,重点宣传课改实验工作;继续编印课改学习交流系列丛书《足迹》、《走进新课程》。

表彰激励制度区教委将拨专款表彰在课改实验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课改实验工作组将组织形式多样的评比表彰活动,如校本培训先进校、课改实验先进校、课改先进教研组、优秀教案(活动)设计,教学评优,优秀随笔,论文评比,优秀课件制作等。大力表彰课改实验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

5、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根据课改要求,制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质量调查,及时反馈,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倡导实施多维评价模式。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全面。改进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完善《*区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编制*区新的中学生综合评价手册,在课改年级试用。

学校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定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督学室要根据课程的评价要求对学校课改实验工作进行督导。评价中关注差异与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教师、学校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五、实验的组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业务性强,需要动员组织教育内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明确职责,搞好协调。为加强对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规划、管理与指导,有效地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成立区级课改领导机构。

1、课改实验领导组

负责决策课改实验工作重大问题、统筹协调与课改相关的内部、外部工作。

2、课改实验工作组

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新课程实施要求,负责规划区课改实验工作,落实课改实验工作的组织、培训、经费等条件保障措施,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实验工作,管理、指导中小学课改实验整体工作。

课改实验工作组的执行机构是课改工作办公室,负责课改的具体筹划和推进实施。

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组下设七个专项工作指导组,依托区教委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分工合作,指导课改工作:

(1)行政管理组负责中小学课改管理工作规划、实施、指导,课改的干部培训,校本课程、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管理,课改管理工作的监控,协调人事工作等。

(2)教学指导组负责教材选用推荐工作,教学研究与指导、教与学评价工作,学科骨干教师的组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支持,区教研网工作,与课程改革相应的继续教育等工作。

(3)科研指导组负责课改资料收集、信息服务、课题管理与指导、专题调研工作等。

(4)课改监控组负责*区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评价工作、教材选用工作监控评价工作,对全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5)信息技术组*区校园网、教研网的技术维护、电子资料及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宣传等工作。

(6)社会宣传组课改工作的内部(区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家庭)的宣传工作,向上级汇报、与同行交流。

(7)财务装备组负责新课程的经费、教学设备保证工作,参与实验设备使用与实验员培训工作。

3、专家指导组

参与课改方案的研制、课改培训支持、课改实施与评价的指导工作。

六、实验保障

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1、加强学习和宣传,搞好课改培训,促进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进行课程改革,必须加强学习和宣传,在转变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搞好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学校领导带头作培训工作,要在培训中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要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培训工作。

2、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形成课改工作的领导合力

区教委重视对新课程的领导,区课改实验工作组要有效地组织、指导课改工作,各课改专题组工作各有侧重,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区教委各科室要建立课改工作责任制,将课改工作作为这一时期工作的重点,做好课改的服务工作。

各校校长为学校课改的第一责任人,担负学校课改方案的制定、课改实施和校本培训的主要责任,校长要成为课改的推动者、实践者和指导者。

充分发挥区教研中心、教育学院*分院,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装备中心在课改中的作用,要承担起区级培训、教研、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设备的支持性、服务性工作。

篇6

关键词:英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企业主导

作者简介:安真真,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匡瑛,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87-04

在英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地位显要。多年来,它为英国培养训练了大批职业世界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为英国科技振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几年,英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状况陷入了困境。2011年12月,英国就业与技术委员会(UKCES)提出了一项针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改革建立一个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的目的。本文试图通过阐述英国职教体系改革动因、改革的原则、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改革意义,以供我国的职教改革借鉴。

一、构建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因

在过去的十年中,英国政府对技术培训的投资显著增多:1997-1998年度至2008-2009年度,政府在继续教育中的实际公共支出大约增长了36%①,拥有高级资格证书(或者同等水平)的人数增加了44%,而没有资格证书的人数下降超过了25%[1]。这些数据都表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一些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现有的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一)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需求

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在推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发展中困难重重。首先,人们普遍认为对于许多岗位来说3级(相当于A-级)资格证书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最低水平,但是在2010-2011年度,英国的学徒制中约有2/3的课程是从2级开始的[2]。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提供的培训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难提高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和参与。在过去的12个月里,只有27%的企业安排或资助了旨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3]。在2008-2009年,只有25%的企业选择了公立培训机构。据悉,企业在培训上的支出大约是20亿英镑,而公立培训机构的收入只有7.5亿英镑。

(二)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难以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学徒岗位

只有接受的技术培训质量高并受到劳动力市场重视时,参加培训的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但目前他们获得高质量的学徒培训的机会并不多。一方面,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不足,年轻人选择学徒制的机会有限。例如,2009年英格兰只有8%的企业提供学徒岗位,16-18岁的年轻人成为学徒的机会大约只有6%[4]。而从国际上来看,奥地利、澳大利亚、德国和瑞士提供的学徒岗位数量是英国的3--4倍②。另一方面,学徒培训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增加了维护培训质量的风险。最近学徒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级资格和服务行业,但这些培训往往用时较短,培训内容较少。比如,在某些情况下零售行业的学徒培训可以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在其他国家,学徒平均需要3-4年,而英国只需1-2年。

(三)企业对技术培训的投资难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企业投资的技术培训类型主要有非正规培训和资格证书培训。首先,企业对技术培训的需求不同。英国企业参与培训的比例很高,但在2007-2009年间企业的培训投入减少了5%[5]。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英国培训持续的时间也较短。目前仍然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企业没有为员工提供任何培训。其次,培训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绩效联系在一起。在英国,约有25%(在某些部门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0%)的培训是为了完成法定的义务,而不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只有不到33%的企业采取高效能工作实践方法,尽管这种组织管理方法不仅可以激励更多高效的员工参与,还可以把劳动力开发与提高组织绩效结合在一起[6]。再次,英国企业领导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差。人们普遍认为,采取科学的领导和管理的企业拥有较高的组织绩效、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与欧洲竞争对手相比,英国管理者的数量最少,在管理发展培训上的人均花费也较少,大多数中小企业业主在创业前没有接受正规的管理培训[7]。

很显然,英国在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基础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建议构建一个由企业主导的、单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以顺应企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在提供高质量、高回报率的技术培训的同时也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

二、构建企业主导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

为了解决前面章节所提到的问题,英国就业与技术委员会提出了构建企业主导职业教育体系的5个原则,以简单描述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一)企业拥有职业教育的主导权

英国职业教育有企业主导开发经济增长所需技术的历史基础。19世纪末,为了应对国际竞争,英国16家Livery公司共同建立了伦敦城市行业协会(the 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培养行业内的年轻工匠。目前,该协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之一。然而,在过去的30年中,英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特点却是政府在其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许多政策是从政府需求而不是企业需求出发。但是,在许多拥有成功职业教育的国家,恰恰是企业、培训结构和员工团体的共同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8]。因此,政府应该放权,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自由,与员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共同创建一个有利于技术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了职业教育的主导权,企业将致力于创造有活力的、负责任的企业文化,把劳动力开发作为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主导权,优秀的企业将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培训机会、就业机会和工作体验机会。

(二)建立单一的技术培训市场

英国目前有两个培训市场:一个是依靠政府特权提供资格证书的公立培训市场,另一个是顺应市场技术需求的私营培训市场。企业的培训支出模式显示许多企业没有选择公立培训市场。这表明公立培训市场没有提供经济增长所需的技术,也表明投资在公立培训市场中的公共资金没有产生最大效益。

英国需要一个单一的技术培训市场,这样继续教育学院和私营培训机构的发展将依据市场的真正需求而不是政府财政刺激,企业和员工也会更乐意为高质量的培训投资。在单一的技术培训市场中,资格证书将是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认证所依据的真实可靠的工具。继续教育学院和培训机构也将会更加关注企业需求,致力于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培训。

(三)企业主导的合作组织设计技术培训方案

由于英国职业教育设计和实施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职业教育体系面向的企业和个人还不够多,人们参加培训的需求也不强。其他国家的职教体系中通常只有两个关键的主体:培训机构和企业,企业与培训者直接联系。但在英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有多元的主体:政府、企业、培训结构和培训者,前三者之间的信任度通常很低。

企业和员工都知道什么样的培训最有用。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企业与工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共同合作应当主导并影响技术培训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当地企业间的合作将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比如提供更多的学徒岗位和工作体验职位;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关系将通过共同的技术开发得到加强。这些长期合作开发的技术培训方案将更有助于保证技术培训的质量和适用性。

(四)技术培训转向依靠企业投资

技术培训经费的来源随着培训主导权的转移而变化。随着主导权转移到企业手中,培训经费也需要从依靠政府转向依靠企业投资。主导权和购买力都转移到了企业,从而建立对市场需求反应更加灵敏的培训机构网。

与其他领域的公共服务改革相比,技术培训的经费改革在实施层面仍然很复杂:公共资金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纳税人提供更高的回报;设计的投资模式应当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其中,以带来更多的合资。

(五)培训经费运作过程透明

在单一的技术培训市场中,公共资金的使用应该是透明的。当前的公立职业教育体系有两个独立的交易过程:政府与培训机构之间;培训机构与消费者之间。因此,消费者常常不知道政府的投入,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很难认真决定自己的培训投资。

公共资金的投入应该是透明、简单的,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和员工更加容易地进行选择。公共资金的使用在市场中应该是清晰可见的,应该是以提高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为前提的。企业和员工能够作为消费者来购买政府提供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创新性,使培训能够物有所值。

三、构建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措施

在英国,使企业拥有技术培训的主导权需要进行长期的改革,需要彻底转变技术战略和技术培训的开发职责。这些建议的目的是在本届英国政府承诺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技术培训参与度,确保技术培训长期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认为技术培训战略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彻底地改革:

首先,针对16-24岁青年的职业培训应由政府主导转为企业主导;其次,对于成人劳动力开发,应由培训机构主导转为企业主导。

具体而言,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提出了四点建议措施:

(一)政府直接资助企业参与学徒制

职业教育的主导权与经费来源密切相关,英国的传统是政府独自掌握着培训经费和主导权。如果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技术培训主导权,获得预期的利益,那么就必须改变职业教育经费的运行方式。

针对16-24岁青年职业培训项目,以青年人的主要职业通道――学徒制为例,在目前的技术培训中,政府对学徒制的资助主要是通过技能经费署(the Skills Funding Agency)对培训机构进行,但拥有超过5000名员工的企业除外。UKCES建议政府直接资助参与学徒制的企业。

但是,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在安排年轻人参与工作本位的培训项目时面临着许多风险。鉴于2013年以后人们接受教育的年限和NEET率的提高,采用激励机制降低这些风险、提高企业培训参与度将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激励企业参与技术培训最直接的一个方式是通过税收体系,比如国家退税制度(National Insurance Rebates)。这种方式可以把培训经费直接拨给各种规模的企业,减少的影响。目前,政府对16-18岁的学徒提供100%的培训经费,对19-24岁的学徒提供50%的经费。通过国家退税制度,企业与个人共同支付19岁以上年轻人剩余50%的培训费用。

(二)职业教育依靠企业投资和贷款

为了确保成人劳动力开发的可持续性,UKCES建议改变公共资金对成人劳动力开发的资助方式:从目前基于提供资格证书的培训机构拨款模式转变为基于培训效果的企业投资和贷款模式。

对24岁以上成人的培训和诸如高等教育等其他领域,政府经费已经从资助模式转变为借贷模式。例如,从2013-2014年度,为那些24岁以上考取3级及以上资格证书的成人引入个人收入相关的贷款制度。为了确保企业更大的主导权,UKCES建议这些贷款可以在企业之间流通运用。

贷款可通过债券和投资等形式以行业部门为基础,通过部门、行业团体或供应链的结构化投资管理运行。企业投资模式有许多创新的空间,这些创新可以激发那些最了解自身和自身部门需求的企业用新的方式来普及运用技术。

(三)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前两个建议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改变经费的来源来加强企业的主导权。但是实现企业对技术培训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的主导作用也同样重要。

政府可以采取的一个措施是为企业提供经费支持,使其摆脱当前体系内的限制,与它们的供应链、培训网络、行业热点和产业群合作开发技术培训方案。这些方案应该由与员工和工会密切合作的企业提出,与培训机构和其他重要参与者共同设计,以此来保证培训的普适性和参与者的利益。

对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而言,他们的竞争将围绕如何使企业从培训中获得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应对政策和相关法规。对于政府而言,这意味着重新审视技术培训政策,为企业和培训机构提供更大的自,也就是确保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朝着依据技术培训结果而不是过程来评价的战略投资方向发展。

(四)扩大向企业提供竞争性投资基金的范围

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政府需要鼓励企业拥有更远大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需要提高企业的能力,使其在技术开发中更具创造性。在过去的半年中,UKCES已经启动了两个投资基金:经济增长和创新基金(the Growth and Innovation Fund,简称GIF)和企业投资基金(the Employer Investment Fund,简称EIF)。这些基金支持的技术培训项目不仅满足了真正的技术发展需求,甚至在没有后继公共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仍可以持续发展。

从目前的这几轮投资来看,企业团体有浓厚的参与兴趣。例如,GIF已经扶持了15个项目,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创造性和生产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设立新的职业标准、开办新的或者扩大国家技术研究院。GIF的覆盖范围已经扩展到当地的产业集群和供应链。当地的企业也积极提出富有创意的培训方案。

四、构建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的意义

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企业创造了条件,使其与员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密切合作,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确保英国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基础等有重要意义。

对企业而言,转变培训的经费来源将使企业在培训市场中拥有更大的购买力,从而可以提高培训质量和应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企业与政府变为战略投资关系,这将使企业摆脱的限制,开发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培训方案。

对个人而言,企业主动参与培训并且相互合作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通过工作体验和学徒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而言,企业和个人对培训的投入整体增加是其获益的主要来源;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培训机构也将更积极地探索使培训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方法和途径;整个培训机构网也将依据培训的创新和质量竞争而不是政府设置的项目和特权。

对政府而言,拥有更大主导权的企业将实施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不依赖公共财政的技术开发战略,公共财政的压力将减少;当较少参与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时,政府依然能够通过激励机制和投资来影响企业的行为。

总的来说,在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中,英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干预多以财政资助培训机构的形式进行,但这恰恰导致了培训机构为获得政府资助而竞争,而不是满足企业技术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尽管企业与职业资格证书计划的传统联系依然存在,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市场的重要“消费者”的企业却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因此,在这个改革方案中,英国政府改变了财政投入的方式,不仅仅关注了职业教育的外延发展,更重点关注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通过建立企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改供给导向为需求导向,使职业教育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政府也控制着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发展方向,职业教育的提供者――职业院校基本依据政府的政策办学。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劳动力市场中,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迅速,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不对口、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我们也必须从由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这就需要政府赋予职业院校更大的办学自,鼓励它们积极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政府也应当通过诸如税收政策等财政政策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使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需求者”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注释:

①根据英国财政部的预算,继续教育的政府开支在1997-1998年度是49亿英镑,在2008-2009年度是88亿英镑,事实上考虑到通货膨胀,政府开支增长了36%。

②参考2011年由艾莉森・富勒教授和洛娜・尤恩教授提交给英国教育委员会的书面材料。

参考文献:

[1]UKCES(2010). Ambition 2020:World Class Skills and Jobs for the UK[EB/OL]. http://.uk/assets/ukces/docs/publications/ambition-2020-the-2010-report-key-findings.pdf,2012-09-02.

[2]ONS,BIS.Quarterly Statistical First Release: DS/SFR12 (October 2011)[EB/OL]. http://.uk/NR/rdonlyres/B57FF1DE-40C8-4CBB-B91F-B4F733DD1A16/0/SFR_Commentary_January2012.pdf,1012-09-02.

[3]UKCES.EmployerPerspectivesSurvey2010[EB/OL]. http://.uk/publications/er25-employer-perspectives-survey,2012-08-30.

[4]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Statistical First Release (October 2011)[EB/OL]. http://education.gov.uk/rsgateway/DB/SFR/index.shtml,2012-09-01[5].UKCES. National Employer Skills Survey 2009[EB/OL].http://.uk/press-release/national-employer-skills-survey-for-england-(ness)-2009-full-report-published,2012-08-28.

[6][5]UKCES. High Performance Working: A Synthesis of Key Literature[EB/OL]. http://.uk/publications/ers4-hpw-synthesis-of-key-literature,2012-09-01.

篇7

20*年,*省进入新高考试验区。作为教育大省,*的高考一直在变化中摸索前行,甚至有媒体归纳出*的高考“十年换了5个方案”。如此高频率的变换,在该省设计新高考方案时也未能幸免。

与首轮试验省市的高考方案相比,*方案的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该方案强化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高考中的比重,20*年*高考统考科目只有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总分480分。同时,学生在高二时进行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四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门。学业水平测试分ABCD4个等级,4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达到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要录取到重点本科,等级要求则更高。

“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高考录取挂钩,是*方案的一大特点。”*说,大部分省市将会考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而*的做法是直接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报考本科、专科的资格挂钩。“把原来的选拔规则由一条线变成了两条线,选拔方式更模糊,引起的问题也会更多。”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年的*高考报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理倒挂的局面,许多优秀考生因为选修科目得C而无缘本科。南京市文科状元因为选测之一政治未达到A+,与自己最喜爱的北大失之交臂,因为北大招生限定条件是先要求两个选修科目A+,再划定投档线。当年*高考结束后,爆发了几次考生和家长上访的,在考生、家长、学校的一片抱怨声中,今年1月,*省公布2009年高考方案将有微调,这已是该省新高考方案的第三次调整。

对于*频繁调整高考方案,*认为,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它不仅是一个考试问题、教育问题,而且与公平、稳定等有很大关系。如果改动太多、太快,会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吃亏的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高考研究者和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难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

浙江试水个性化高考

今年出台的浙江省新高考,在公布方案时就被媒体高调地冠以“个性化高考”。延续了前两轮试验区依据高中新课程理念设计新高考方案的思路,浙江的新高考在考生个性化和自主选择性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给予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考试科目由过去的统一科目变成三种不同类型: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内容,重点测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获得通用型知识的能力;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三科考试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侧重测试实用技能。

三类考试形式,决定了考生的三种不同的求学方向。第一类为现行第一批录取学校的本科专业;第二类为其他本科学校(包括现行的二本、三本学校)的本科专业;第三类为高职(专科)院校专业。考生报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报考的类别,也可以跨类兼报,比如兼报一、二两类或二、三两类,同时也可三类均兼报。

此外,浙江省新高考方案还在“多次考试”上做出尝试,首次设立高考英语听力和技术考试,放在平时进行,学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限定2次以内),并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总分。

相比前几轮试验中出现的选做、选考等形式,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具有革新意识。分科类选考的出现给予学生更大自,不同水平的考生可选择自己适应的方向。也将“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逐渐引向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实行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

“分类考试是今后高考发展的趋势。”*说,浙江省新高考方案中透露出的改革精神已得到业内认可。如高职教育强调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像上海和北京就已经做了几年高职自主招生的试点,脱离高考,单独或联合进行考试,浙江的尝试就可以使一些考不上本科和重点线的考生,降低学习难度,选择高职作为求学方向。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中英语听力放在高考期外考的做法也得到了*的赞赏,考生在高中阶段有两次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机会,取最好成绩。*认为,外语类考试稳定性比较强,起伏不会很大,听力不放在高考期间考,多次考试取最好成绩,分解了高考的压力。“这已成为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一大亮点。”

明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这意味着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与之对应的新高考。作为教育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对高考改革一直持谨慎态度。他认为,高考改革是一个非常慎重的工作,不宜突变式的革命,渐进式的改良会优于突变式的革命。

篇8

关键词:足球改革方案;足球运动;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03-01

2015年1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新足改方案不但就足球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改进完善了足球竞赛体系体制,同时明确表示要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新足改方案的实施,势必引起全国体育教育的结构化调整。在此环境下,衡水政府及各教学单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重新定位衡水体育教育,借新足改的东风发现现存体育教育之弊端,推进衡水足球的健康发展。

1.衡水体育教育现状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衡水中小学大体都能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要求,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安排相应课时。一般均为每周2课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课课时却经常被挪用或挤压。据统计,在问卷调查中有33.8%的初中生都表示曾被挪用或挤压过体育课。而在高中生的调查问卷中,这一数字则上升至60.89%。

其次,实际教学中,体育课学生的出勤率也出现了一定的阶梯递减性。从调查问卷所统计的数字来看,衡水市小学生体育出勤率约为96.6%,初中生体育课出勤率为90.27%,而高中生的出勤率为82.45%。

再次,师资方面。在校体育老师年龄段在三十岁至四十岁占到了58%。这一部分教师有经验有精力,是衡水市体育教育的中坚力量。而另外27%的体育教师为三十岁以下,这些教师有精力,但经验不足。是体育教育的后备力量。

硬件设施方面,体育设施及体育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教育的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很多教学单位体育设施不完备。衡水各中小学中,建有体育馆的仅有一所。衡水市各中小学基本均拥有篮球场地,而拥有足球场地的学校只有69%。还有部分学校缺乏田径运动场地。体育器材方面,部分学校器材数量已达到要求,但质量较差。破损情况严重。部分学校单双杠存在安全隐患。易耗损的球类器材损坏严重,供给不足。在调差中,有46.7%的学生认为现存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需求。

最后,现在开设的体育课程中,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类 课程上。球类尤其是足球课程的学习课时相对较少。而对于课时较少的球类运动,各学校的多数中小学学生却表现出了较大兴趣。在调查问卷显示的数据来看,有22.6%的学生非常喜欢足球运动,48.2%的学生喜欢足球运动。这一结果表明,足球运动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一门受欢迎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足球课程的开展却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到了初三及高三,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程都会被删减,挪用。一些学校甚至明文规定将体育课程改为自习课。正常的体育教学课时受到了很大影响,足球课程的课时数更是无法保证。师资方面,衡水各中小学45.7%足球老师的年龄均在35岁以下。教师队伍年轻化,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但也应注意到,大部分足球教师不够专业化,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存在学历层次降低,科研能力较弱的现象。

2.对策

首先,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各教学单位及监管部门应完善规章制度保证体育课程按时、足量进行。对于挪用挤压体育课时的行为,主管单位应给以一定处罚措施。

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保证体育课的出勤率。对于升学压力大的高中生,一方面学校及班主任老师应向学生强调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校体育老师也应加强和学生的双向沟通,从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向多数学生感兴趣的球类,键类运动倾斜。适当运用竞技比赛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注重活动的群体性,尽量避免落单学生产生惰性及逃避情绪。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既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有利于缓解过大的升学压力。

其次,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各教学单位应大力招聘专职体育老师,为衡水的体育教育事业注入新鲜力量。同时还应注重对中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影响教师,鼓励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业绩突出的体育教师,教学单位应予以物质及精神的奖励。这样才能让衡水的体育教育得以良性循环。

再次,衡水市教学及主管单位应注重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首先,各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不能以放弃场地的代价片面追求招生规模及升学率。不能狭隘地认为体育教育是不务正业,要认识到体育教育与文化知识的良性促进。而作为政府及教学主管部门,应给予体育教育政策性支持,简化行政手续,加大资金投入。

最后,应重视校园足球等竞技类体育运动。从政策规定上保证足球课时的发展。重视中小学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因势利导,为河北省足球类运动培养后备力量。同时,提高足球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积极拓展骨干教师培训途径,增强实践经验。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验理论,力争科学理论与赛事实践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提倡增加同级学校之间竞技类的比赛场次,改善衡水教育给人的固有印象,力争摆脱应试教育的僵化模式。以体育教育为契机,将衡水素质教育提升到更高层次。打造衡水体育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 韩杨.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风采,2004,(9).

篇9

关 键 词:广告设计教育 改革方案

中国最早的现代广告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广告行业也日益发展和成熟起来。广告产业在市场经济下逐渐为人所重视,它已不再是一种辅助的工具,而是企业品牌经营传播的重要手段。很多大型的跨国广告集团也开始注意并进驻中国广告市场,使得中国的广告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也使在广告产业中产生的利润不断扩大。

同时,广告教育业也顺应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而发展。在短短的十年中,全国有700多家高校开设了与广告相关的专业课程,大批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但在中国当今的广告教育体系下,他们只具备高学历却毫无工作经验。在当前的中国广告市场中,一方面广告行业想招收具有“实战”能力的高学历、高层次的创意人才;另一方面广告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大多没有“实战”经验。

一、中国相对滞后的广告设计教育

在当今中国的广告业中,社会需要大量的优秀应用型设计人才,但是学校教育下的学生大多是“纸上谈兵”的“秀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我们广告教育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即我们广告设计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从传统的艺术教育中衍生出来的,受传统美术绘画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大,教学内容只突出在设计基础能力方面的培养,而缺乏与广告设计相关的各专业、各学科之间必要的关联与支持。广告专业课程的覆盖面明显落后于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前对学生美术修养培养的忽视

现今社会中国的教育体制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大都只重视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于是,不少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上大学前较少有系统地学习过美术知识,学校中也很少开设专业的美术课程,学生对艺术方面接触很少。社会和学校对艺术课程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艺术修养的落后。

2.大学教育中对广告历史的忽视

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广告设计是现代的、先进的,我们没必要学习历史”。而广告设计发展的历史却是我们从事广告设计最好的资源和财富。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学校忽略了广告专业历史课程,重视的是美学和广告理论的培养,认为这些才是最有用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只有在历史中找寻发展的方向,教师才能在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等大环境下,明确广告的发展动向与社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才能更有远见地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奠基铺路,使他们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

3.学校广告设计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在我国大学广告设计教育的课程安排,基本是从美术基础开始培养。由于我国的艺术培养教育体制不完备,原本是在上大学前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大学期间才能完成。因此,有些学校只好利用大学的一半时间对学生进行美术绘画和美术理论教育。从而造成,忽视广告设计知识教育,忽视市场营销学、媒介策划基础、广告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相关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这些高校单纯把形象的艺术教育作为唯一的追求,所以教学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加上某些学生学习心态过于消极放松,所以毕业生很难离开学校后快速融入社会。

广告是一个更新速度很快的学科,它必须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引导消费潮流。对高等教育而言,广告学专业的课程必须作出适时调整。

4.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脱节,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广告学本身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现在学校与社会是隔离的状态。学生就像笼中鸟一样,他们只有一肚子的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如何把书本知识与当今社会市场直接衔接起来。学生已经习惯老师手把手地教授,没有养成独立思维、独立创作的习惯 。因此,到了社会工作,由于他们无法适应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无法独立进行广告设计创作,因此,很容易被社会市场淘汰。

二、中国广告设计教育问题的解决

1.借鉴外国设计教育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西方现代广告设计,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经历了从传统手工艺教育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性转变。而设计教育,是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庇乌斯的设计教育思想演变过来的。包豪斯打破了以前设计学院只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的做法,秉持“纯粹艺术”和“实用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设计教育观念,提出了设计必须跟上时代变化,反对在教育中守旧的教条主义和集体合作的创作理念。

我国的设计教育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的设计教学经验。如包豪斯在设计教育中提出的“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理论。这个理论正是我们现行广告设计教育中所缺少的部分。现在的大学教育中,我们仍采用着“以老师教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授模式造成了当前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论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教师传授理论与指导、启发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并用。包豪斯提出的很多设计教育理念都可应用于我国现在的设计教育当中。但是,我们对西方广告教育也不能不加评判地加以吸收,一定要在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之前,充分了解其国家设计教育形成的历史背景,再根据中国的教育特点、社会需求,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学习、借鉴,并在教育实践中加入我国自身的传统元素和精华,让两者更好地结合,建立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2.革新现行课程体系

整个设计教育体系中所出现的问题,正是我国整体的设计教育专业体系不完善造成的。虽然近几年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教育体制措施,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素质教育的滞后问题。我们要从基础教育阶段转变全社会的观念,(转第75页)(接第60页)对艺术设计进行调整和改革。

学校要制定更为合理的录取政策。例如,2008年很多的艺术院校就调整了文化课与艺术专业课的比例,从原来着重文化课成绩调整到两种考试成绩比例相等;对专业优秀,但文化课没有达标的同学,保留一年成绩的政策等,这些政策会有助于鼓励和选拔优秀的艺术人才。

学校要对广告设计课程安排进行调整。比如,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是要同时掌握设计和广告两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两方面理论知识对广告设计教育都是同样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合。为了加强实践能力,我们在课程中应该加入大量的实习和案例模拟练习。实习就是为了学生们接触市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状况;学校不能与社会隔离,要让学生们尽早接触社会的工作模式和环境。案例模拟练习,可以借助于当前广告设计方面大量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课程教学要注意学生共同合作精神的培养。广告设计是一项需要多人合作的工作,每个人在设计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如:在案例实践课程中,我们可以安排以几个人组成“团队”来做一个完整的案例,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大家通过阐述和讨论,反复地修改作品,增加学生们的知识交流。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合作创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沟通,补充完善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

3.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

教师在广告设计教育专业的教授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广告设计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专业技能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造就者。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的进步性和完善性直接影响到整个设计教育专业的发展。

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新讯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一定层面上要有一种预见能力,让学生们看到未来,用现在知识来为未来设计;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放眼世界,让学生的眼界放得更远。

与此同时实践经验也相当重要。实践是老师加深对广告设计的理解、深化理论并运用于教学的最佳途径。就像包豪斯创建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在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中,手工业和艺术的专家并肩授课,坚持把工艺技术提高到与视觉艺术平等的位置。

结语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广告发展史,但是我们的现代广告行业还是一个仅仅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兴产业,广告行业将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广大市场的热门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告业会更加的成熟规范,发展的规模会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广告专业人才。所以我们要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广告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合作式学习 自主学习

一、课程教学思路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式学习”,通过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课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思考;课内师生、生生之间开展积极的交流、展示;课外充分利用学校自主学习中心和多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力求在减少面授课时的条件下,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交流、磋商、协调、思辨等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学期大学英语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及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第一学期主要是将知识传授、文化介绍和语言技能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阅读词汇量应达到四级大纲中的4000基本词汇和800个词组,其中至少2200个积极词汇,掌握常用快速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加强对语篇整体理解与鉴赏,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与批判思维能力;写作教学以分析文章整体结构与写作手法为主,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00~120词的短文,能在阅读之后用5分钟写出简短评论和问题,表达清楚,无明显语言错误;能熟练地英汉互译题材熟悉的或学过的经典阅读文章;听说采用传统课堂与语言学习中心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语音识别能力、语篇理解能力,对所听材料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和准确理解的能力,并能通过跟读、模仿、复述与评述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程内容分析

1.课堂读写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二版)Book1,Unit1-5郑树棠,国家级规划教材,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课外合作阅读教材:《新核心大学英语泛读教程》Book1 Unit1-5蔡基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课堂听说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Book1 Unit1-5郑树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自主学习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Book1 Unit1-5郑树棠,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课外阅读与听力材料:“21世纪报”,China Daily, 经济学人,纽约时报,VOA, BBC新闻,普特英语网,名人演讲,经典英文电影与英语歌曲等。

四、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根据合作学习(CSR)模式理念,在开学第一堂课,就要求学生按照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分成小组,做好合作学习分组工作。每个组员要针对每个单元的课文话题内容共同讨论、准备,相互学习。每个组员要有明确的职责与角色,不可推卸责任。以60人的班级为例,分十组,每组六人,各自角色如下:

A.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的时间、地点,安排组员任务。

B.问题专家:负责回答小组成员的问题与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C.代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对讨论任务结果进行汇报。

D.监控员:负责每个组员讨论的参与和观点的收集整理,提供参考资料。

E.评估员:对小组讨论活动进行自评,对下一步活动提出建议,并对其他小组讨论结果作评估。

F.记时员:负责课堂汇报时间,把握提问时间限制。

课前教师根据每个单元内容,布置不同的合作式学习任务(阅读,词汇,写作,文化等),每个组员都要对布置的内容进行认真预习与准备,根据自己的职责做好小组交流,再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与展示,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质疑,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

课堂教学以读写为主、听说为辅,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交流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以听力为主,采取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自主学习中心开展各种与英语学习、英美文化等有关的讲座。

五、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1.基本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授课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精讲多练,讲析与操练相结合;讲习与讨论相结合,传统与多媒体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及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的具体环节:(1)课前英语歌曲听写,(2)四级学习方法指导,(3)词汇教学,(4)文化背景知识介绍,(5)语篇分析,(6)重难点讨论,(7)写作方法指导。

2.合作课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合作课以学生课前合作学习,课堂展示,生生、师生交流相结合,以合作教学法和情境与启发式方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1)词汇课合作学习流程

将每个单元的重点词汇分给每个小组,课前小组合作查阅字典,查出单词的用法、搭配,配以例句并集思广益,发挥想象力想出单词的巧妙记法。课堂上由发言人向全班讲解,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老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

(2)导入课合作学习流程

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子代沟问题,老师布置不同的合作任务给不同的小组。如:美国、中国不同代沟的划分及特点;代沟产生的原因;如何缩小代沟等。小组成员分组讨论,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展示。老师点评总结。

(3)听力预测合作学习流程

老师布置听力预习任务并讲解听力技巧,学生分组讨论本次任务中各道题的中心、关键词,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等。课堂上每个小组讲解一道题,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质疑补充。然后课堂上做听力练习,验证预测效果。

(4)阅读课合作学习流程

教师布置阅读任务并讲解阅读技巧。小组成员先按照阅读技巧独立完成阅读教程文后习题,然后讨论答案,错题的原因,每道题的关键词,在文中的出处,文章的中心和生词、难句。课堂上由发言人讲解,老师点评。

(5)写作课合作学习流程

老师布置写作任务并讲解写作方法,提供常用经典句型。学生分组讨论提纲、文章中心,使用了哪些经典句式,然后分头写作。写完后组内成员交换批改,修改后上交。老师批阅后挑出学生常犯的错误,在课堂上以竞标的形式拍卖错句给各小组学生,拍到一个句子加2分平时成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错误并修改,然后各小组发言人上台讲解并修改错句,讲解正确再加2分。如果未能找出全部错误,那么其他小组成员就可以质疑抢分。老师最后总结作文常犯错误类型。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和监督,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形成性评价占整体教学评价的40%,主要指平时成绩与自主学习成绩。教师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最终考核分数的20%。自主学习成绩由自主学习中心网络自动评分和老师评分相结合,占期末总成绩的20%。

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课程考试,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包括学生所获得的读写译考试成绩和听说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七、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实施合作式教学法,倡导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树立探究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有效缓解教学内容丰富与课时减少的矛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