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妹妹范文

时间:2023-03-14 11:0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与妹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恒温箱中,由于医生给妹妹吸氧过多,她后来被诊断出患有脑瘫。这是一种会引起感官运动机能紊乱并损坏大脑的神经性疾病。为了恢复视力,她曾经做过几次手术,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她左眼完全失明,而右眼的视力也只有68%。

大脑发育缓慢,双眼几近失明,她的右耳也近于失聪。她必须在腿上装上支架,依靠拐杖才能行走。身上的这些装置使她十分扎眼,经常引来别人的注视和指指点点。

作为一起长大的双胞胎之一,我感觉我的身份不是我自己。我只想成为我自己,而不是道恩的双胞胎姐姐。我们居住的小社区里,妹妹是唯一“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们俩经常被人捉弄。因为妹妹的特殊身体状况,我们从没有什么朋友。我开始讨厌妹妹,竭力给她制造麻烦,来报复天生有智力障碍和身体残疾的她。

我视她为眼中钉,肉中刺。被人看到和她在一起时,我觉得很尴尬,所以我会和别的孩子一起捉弄她。12岁时,我对妹妹的所作所为令妈妈非常气愤。她说我长大了,应该懂事了,应该爱护妹妹。

妈妈把我推进房间,给了我一本厚厚的黄皮书,看起来像个相册。我在相册里看到的东西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看待妹妹以及像她一样的残疾人的角度。

相册里有许多我和妹妹的婴儿照,我们穿着一样的衣服。唯一不同的是,道恩身上插着输液管、针头,连接着仪器。为了不让她损坏手术后戴上的眼罩,她的双手以及手指头被绑住。她看上去像个木乃伊,我则看起来很平和,不打眼。

还有几张我们三岁前在医院的照片。道恩同样被裹得像个美化了的木乃伊,全身都是管子和针头。如果凑近看,你能看到她眼中的痛苦。

最为醒目的是一张宝丽来快照,照片上,我们俩相互拥抱。下面还写着:“我非常高兴,我的双胞胎姐姐内蒂能来看我。医生会把我弄哭,她却能把我逗笑。”

我在所有照片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特征:即便她承受了这么多痛苦,这个女婴依旧对着相机笑得这么开心。那一刻我明白了母亲想让我看什么。我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羞愧难当,一直哭到入睡。

篇2

我1919年出生在南京。母亲是京剧旦角演员,父亲是教师,自幼就跟父母在南京戏班中生活,8岁练功,9岁能演《打花鼓》、《小放牛》等戏,13岁正式搭班子与赵韵声挂并牌,很快走红。那时高百岁正在南京演出,见我有培养前途,便邀我为他挎刀。高是麒门大弟子,对麒派戏无一不精,在他的栽培下,我的技艺迅速成长。在和高叔叔同台演出时,常来看我们的戏,还赠给我一个“美丽的小鸟”的绰号,因此报章上常称我为“美丽的小鸟”了。

1935年,黄桂秋与马连良在南京联袂演出,大红特红。“老生要看马连良,青衣要听黄桂秋”成为戏迷们的口头禅。次年,黄先生独自在南京挑班,我看了他的演出,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我演《霸王别姬》正缺一件黄披,于是试着请戏院老板向黄先生商借,不想黄先生一口答应,说:“借披可以,但要请我看戏唷。”

那场演出,我真是担心极了,幸好始终没出什么毛病。散戏后,老板宴客,邀黄先生出席。在席上,我对黄先生说“老师您给我指点指点”,黄先生说:“挺好,你能掌握剧中人物当时的心情。”老板插话说:“黄老板,姑娘可佩服您哪!您就收她做个徒弟吧!”黄先生爽气地说:“好啊!”

就这样,我便成了黄门第一弟子。

拜师后,第一出戏学的是《春秋配》,而后《玉堂春》、《p痕记》、《王宝钏》等等。《弓砚缘》这出戏,我原不会演,黄老师手把手地教我怎样“举砚伸指”,动作极美,演出后很讨巧。

正当我专心学戏的当口,“八・一三”的战火已烧向南京,我们不得不准备逃难了。本想去重庆,不料刚到汉口,我就被天声舞台邀请,与赵如泉、安叔元、赵君玉、赵小楼(赵燕侠之父)等合作,卖座甚佳。

有一天,我演《三堂会审》,和高百岁同时坐在台下。原来周信芳的移风社要排演《香妃恨》,高叔叔推荐我担任香妃一角,并劝我参加移风社。我说我已收了老板的包银,有些为难。说:“信芳能邀请你,不易啊!机会难逢,错过你要后悔的。信芳虽身在沦陷区,但始终坚持抗日宣传,他是爱国者。你去重庆,也是爱国的表现,但爱国不分地域,何况这对你艺术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这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于是退还了包银,欣然同母亲和妹妹飞往香港,来到“孤岛”上海。

加入移风社后,周信芳和高百岁为我精心安排了三天打炮戏――头场《玉堂春》、《鸿鸾禧》、《春秋配》。周信芳饰兰袍和莫嵇,高百岁饰红袍和金松,都甘当绿叶。

头天登台,我真有点怯。可我还未出场,就听到一片喝彩声。偷窥之下,原来是周、高扮演的陪审官在向巡按大人行礼,跪步整齐利落,洒脱漂亮。有他们给我“暖场”,我的胆子一下大了起来,幕内一声“苦哇”,使的是黄腔,台下就炸了锅。黄桂秋的《会审》,与众不同,[导板]是“玉堂春跪察院一言告禀”。他说:“[慢板]是人辰辙,[导板]原为‘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院’是言前辙,虽说首句无大碍,但还是辙口一致为好。”由此可见,黄老师对音韵研究极深。[慢板]的唱腔,新颖动听,一句一好,效果极佳。

1938年8月19日,《香妃恨》上演,立即轰动上海;12月9日演《文素臣》,更是疯狂满座。报刊甚至还为我专门出了个《文素臣》专集,名流唐大郎、包小蝶等都有诗词相赠,也特地为我写了文章。香水、手表、衣着、化妆品厂商纷纷找我做广告,一时真有应接不暇之感。

1939年初,安叔元邀我赴香港演出。一天在演《宇宙锋》时,到了“老爹爹发恩德”唱[慢板],刚唱到第二句,我忽然瞥见台下坐着梅兰芳,心一慌,拖腔时竟掉了板。

散戏后,梅先生夫妇在冯六爷夫妇的陪同下来到后台。我对梅先生说:“让您见笑,我掉板了。”梅先生笑着说:“演戏难免失误,总体来说还不错,挺有悟性。”冯夫人接话说:“既如此,您何不收他做个徒弟?”

梅先生莞尔一笑。

我福至心灵,马上跪下磕头。

翌日,冯六爷摆了两桌酒为我行拜师礼,我正式入了梅门。梅老师问我向谁学过戏,我说“黄老师”。梅老师说:“他是我师弟,唱得好。”

我马上写信给黄老师,告知拜梅兰芳为师的经过。黄老师回信说:“梅兰芳是我师兄,能拜他为师,是你的福气。”

拜师后,梅老师给我说了四出戏――《宇宙锋》、《穆柯寨》、《虹霓关》、《三娘教子》。这些教诲,对我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说黄老师把我引向了京朝派的大门,那么梅老师在门内把我又推进了一步。我暗想,这次来香港,真的是来对了。

那时的我,演艺一帆风顺,不仅舞台上出足风头,而且影界也邀我拍片。先是拍了四集《文素臣》,由朱石麟任编导,由我和屠光启、刘琼等合演;接着又拍故事片《香妃》,由我饰香妃,张翼饰霍集占,李英饰乾隆。由于同我合作的演员都是顶级明星,于是我也一跃而成为影剧两栖的明星演员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移风社解散,日军闯入租界,戏院只好停锣。后来时局稍定,但夜间仍然,夜戏也不能演。有人想了个巧法:每天下午3点开戏,8点半散场,人称“阴阳戏”。

那时,北方名伶不敢贸然来沪,而上海若没有号召力极强的演员,也很难叫座。于是大家瞩目周信芳,期盼他出台,或能挽救这不利的形势。

此时,恰好黄老师在中国大戏院演毕,未曾北返,经我撮合,周与黄首次挂并牌演出于黄金大戏院,我挂二牌,俞振飞挂三牌,其他袁世海、芙蓉草、小三麻子、高雪樵、刘斌昆等都是名角。由于时局不稳,演出担了很大风险。周先生很大度,让我和黄老师、俞振飞、袁世海都拿包银,旱涝保收;而自己则与其他演员都是拆账制,视卖座分成。

这次演出,共56天,非常成功。周与黄结下了深厚感情,也为以后两人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袁世海说:“周黄合作,演出了许多旷世杰作。”诚哉斯言。

进移风社,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可以说,没有周先生的提携,就没有我的今天。周先生在舞台程式上不泥古,在风格上不守旧,能达到角色和演员浑然一体的境界。他能宣泄情感,以情动人,表演引而不发,一发必中,意在形中,形在意中,既有腔调婉转、推陈出新的唱词,又有鬼斧神工、隽雅入化的做功,能把一般演员忽略了的地方合理化、人情化,这就是真本事。我很同意钱英郁所总结的“麒派程式五法”――颤抖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神,曲折传情的身段,千变万化的舞步,联动运转的“法”。这里面,包含了艺术规律和科学道理,体现着麒派表演的神韵。

篇3

一个个休止符开始了下一轮的自由组合,

但休止还没有停止,新一个起点又来了。

年轻的我,

也许有一点点柔情,

也许需要一点点蜜语,

也许需要一点点鼓励,

也许……现实中的我,

只能让思维和往事作一次坦荡、

毫无遮掩与现在的我交流、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蓄勇气,满怀执着,

放眼又一段。

把过去、现在、未来收进档案制成拷贝,

作为教材和编年,

去纪念流金的岁月,

去安慰不安的灵魂。

这样,

面对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

篇4

[关键词] 席勒;美育;自由;理性

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及其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将之提升到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致的高度并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出来,因此人们把《美育书简》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一、美的概念的提出

“美”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经验方面。然而什么是“美”?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在席勒的著作中,游戏冲动是一个基础性质的概念,是理解“美”的关键。席勒认为,我们的人性因为受到“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的推动而分裂,并且这两种冲动难以平衡,人总是受其中一种冲动的控制而变得松弛或紧张。他指出,在人性分裂的情况下,要达到理想的人性, 取得上述两种冲动的和谐统一需要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并以此作为桥梁。因此游戏冲动实际上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结合。

二、美的功能

我们也许会诧异席勒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美”的概念。借助于“游戏冲动”这个概念,席勒正式提出了他的美育思想。他认为,完满人性的实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在第一阶段,人受自然的盲目的支配而成为无理性的动物,在最后一个阶段,人是充分理性化、道德化的。人不能从自然阶段一下跃至道德阶段,而必须经过审美这个中介。审美成为了人由感性转向理性的桥梁,“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此外,席勒在经历了对法国革命由起先的无限期望到后来的失望后,他试图把审美视作实现自由的一种手段。经验生活中政治的失败使得席勒相信,“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够达到自由。”笔者认为,席勒把审美教育作为实现自由的手段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他将审美的作用延伸到政治的领域并赋予其可以摆脱经验生活中物质和人为障碍的无限能力,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席勒的尝试却是一次空想,因为他只是一味地夸大了审美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人作为一个个体和类的属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作用。因此,如何在生活中使得审美具有人的实践特征而非主观臆想将成为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个弱点。但是席勒也有所意识,他指出“政治领域的一切改善都应该来自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支配之下,人的性格怎么能够高尚化呢?”席勒认为还是只能将美的艺术作为人的性格高尚化的工具,进而实现政治的改善。

三、理性――获得“美”的钥匙

如何获得“美”或是“美”的感受是席勒提出的又一重要命题。关于美的实现或是美的获得途径,席勒引入了“人性”和“理性”的概念,并视作实现“美”的前提。他认为美的纯粹理性概念只能用抽象的方法去寻求,并可以由感性――理性本性的能力中推论出来。这也就是说,席勒承认美是由人性中的感性和理性共同获取的,并且是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他强调:“只要理性告诉我们有人性存在,我们就知道有美的存在。”但是席勒又说:“经验可以回答我们,美是否存在。”并且他强调:“要把美的观念和感觉能力的联系分开却是徒劳的。因此我们把前者只看成是后者的结果是不够的,必须把两者看作是互为因果。”这就说明作为经验的首要因素――感觉和审美是互相作用的,我们通过感觉和理性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美作为一种感官感受作用于我们,这种感受可能是一段悦耳的音乐或是一幅美的画,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的美的享受。因此,美对于我们可能是我们在生活中思索的一种对象。当美和我们内心情感融合时,美的感受就内化成我们审美主体自身一种状态。在席勒看来,美是以人性的存在为前提的,而理性却能够帮助我们在经验中实现“美”,而“美”既是我们的作为也是我们的状态。

四、优劣之说

笔者认为,席勒的《美育书简》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美是什么”、“为什么要有美的存在”以及“怎么样实现美”。当中的论述的最大成功在于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由此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二封信中提到:“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它对促进美育理论的完善以及从历史的高度去全面阐释审美教育问题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从席勒开始,美育才真正逐渐确立了它的独立地位。”虽然他把审美作为实现政治自由和社会改造的手段是不切实际和难以实现的,但是他为人的自由和幸福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席勒的美育思想的另一贡献在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他在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原则的基础上继而发展成为“美是人性的自由”这一命题,并且给黑格尔和马克思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2]檀传宝.关于席勒的两个命题的阐释――兼论审美活动的善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35―40.

[3]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62―65.

[4]王向峰.席勒的美育乌托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

篇5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以德为邻,与美德有约……

在散步时,如果发现有人随地乱丢垃圾,我们就要上前阻止;如果有人在公共场所乱吐痰,我们就要去劝导,并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在公共汽车上,如果看见行动不方便的人或者是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就应该主动给他们让座,做到尊老爱幼。

比如有一次,我和妈妈出去玩。在公共汽车上,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当汽车开到了下一个站的时候,上来了一位行动不方便的老奶奶。老奶奶见找不到位置可以坐下来,就只好站在了我位置的旁边。我看了看那位老奶奶,心想她一定年过八十了吧。于是,我便起身让座,让老奶奶坐在我的位置上。老奶奶坐好了以后,冲我笑了一笑,还夸我说:“真乖,真懂事!”我听了这句话,心里可高兴了。

再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小区里散步。突然,我看见有一位叔叔在乱吐痰,我本来不敢上前阻止,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最终还是上前劝导说:“叔叔,您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随地乱吐痰。”叔叔看了看我,说:“呵,小朋友,叔叔知道错了,以后我不这样了,好吗?”我听了叔叔的话,笑了笑,说:“好!”

我们平时一定要以德为邻,做一个有美德的好孩子!五年级:郑乐怡

篇6

影像艺术里的纤维情感

美国国际棉花协会一直以“Naturally天然”为主题在中国推广其倡导的自然环保理念。2013年,在延续“Naturally天然”这一主题的基础上,美棉引入“Real真我”的理念,推出一系列“天然美棉真我生活”的主题活动。其中,由影星张歆艺与何晟铭分别主演的美棉微电影《遇见真实的自己》以及《寻回真实的自己》成为本年度主题活动的最大亮点。

用电影这种生动的声画语言去阐述自身理念,并引导观众接受,是美国国际棉花协会在新一年做出的全新尝试。两部微电影用感性、真挚的描摹为观众提出了“什么是真我生活”这一现代人普遍忽视的问题。不管是触动心灵的“真我”爱情故事还是鼓励人们寻求“真我”的励志故事,美棉都是希望借助微电影将“真我”的生活理念更直接地传递给消费者。

《遇见真实的自己》是美国国际棉花协会“天然美棉、真我生活”主题活动的首部微电影。影片由当红影星张歆艺领衔主演,讲述了一个包含隐喻意味爱情故事:男女主角于华丽中相遇,却因故作矜持高贵而险些错过彼此。再次偶遇,他们卸下面具,在彼此“真我”的碰撞中擦出了爱的火花。

影片以女性视角诠释了“真我”的生活,展现了一种自然、充盈而自信的生活状态。“能够有机会走近并遇见真实的自己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张歆艺介绍,这部影片中正是女主角发自内心、不加修饰的“真我”帮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而《寻回真实的自己》是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继首部微电影《遇见真实的自己》广受好评之后的又一次尝试。影片由影星何晟铭领衔主演,讲述了拥有光鲜外表,丰厚收入的“都市新贵”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渐渐迷失自己,直到交往多年的女友选择离开,他终于明白自己一直追寻的浮华名利带不来真正的幸福,一切都比不过爱人的一个真实微笑,而只有真心才能寻回真爱与真我。

这部影片从男性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真我”的内涵。何晟铭表示,他第一次读到剧本时就对故事产生了共鸣:“在现在都市中,很多人因为压力彷徨和迷失,而时间正在越来越快地从我们的指缝中溜走,我们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得到直面真我的机会是多么值得珍惜。”

作为美国棉花的老朋友,何晟铭倾情演唱了他领衔主演的微电影《寻回真实的自己》的片尾曲《永恒是不可计算的爱》。作为歌曲的词作者,他用歌声传递了他对真我生活的向往。何晟铭坦言:“现在选择衣服会更关注材质,衣柜中也是纯棉的衣服较多,因为我喜欢棉与身心融为一体的自然真实的感觉。而美棉作为天然纤维,除了面料的舒适感,我更信赖它的品质,希望美国棉花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

感受天然,遇见真我

“近几年,美国国际棉花协会一直在尝试通过一系列灵活和富有创意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美国棉花,以及美棉作为一种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纤维给人们所带来的品质生活,”美国国际棉花协会中国区总监毛凯琳女士(Karin Malmstrom)介绍,微电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影像艺术中,美国棉花力图让消费者感受到其所倡导的清新、乐趣、时尚以及友好的自然生活方式。对于下一年度的推广活动,美棉充满期待。希望可以启发和调动更多充满活力的中国消费者,鼓励他们分享属于自己的健康、环保和积极的生活体验。

展映礼现场,身着美棉认证企业和品牌服饰的模特们或在一望无际的棉田中享受自然,或在海鸥飞过的海滩上嬉戏,或在舒适温暖的家中欢聚,又或在优雅家居中品味时尚。以美棉所特有的蓝白为色彩基调,各种主题的场景布置不仅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更营造出一种温馨自然、积极向上的氛围,让现场嘉宾身临其境地体验影像艺术与“真我”理念的融合和碰撞。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低年级 语文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要选择直观、形象的小学语文教法,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我在低语课堂上应用多媒体,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见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能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带进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对一堂课的结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低年级学生刚上课时,情绪很难马上平静、稳定,注意力又容易发散。如果能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予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会更好。

如教学《小露珠》这篇课文时,一开始我就出示一幅动画画面:在翠绿鲜嫩的叶子上有一颗颗调皮的小露珠,小露珠滚呀、爬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清晨,一颗颗晶莹剔透像黄豆大小的小露珠从狭长的叶子上缓缓地落下来,太阳公公正从东方慢慢地探出脑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在出示画面的时候,我同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小露珠的可爱,从而激发学生对露珠的喜爱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中,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做到了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虽说低年级的课本很浅显易懂,但是要真正做到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扎实,应用多媒体是很有必要的。

二、演示动画,突破难点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文中所涉及的事物非常多,只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让低年级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声像文相结合的特点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轻易突破课文难点。

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对乌鸦想出的办法不容易理解,喝水与石头有什么关系呢?教学时,我根据这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再现乌鸦试验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乌鸦的办法,并通过录像中动作演示理解了“渐渐”一词。这样活用多媒体展现真实的画面,学生如身临其境,提高能力,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指导感悟,激情诵读

低年级学生虽然模仿力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积累少,因此在进行课文朗读时很难把握课文所表现的情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范读,让学生模仿朗读;可以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共鸣式朗读。

如教学《小松树与大松树》时,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的这一特征,我妙用多媒体,把课文制作成动画片,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配音,学生的兴致很高,教学效果非常好。在教学一些写景抒情性的课文时,低年级学生很难体会课文中的美,这时就可应用多媒体。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通学全文之后,我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了秋天,以课件出示了课文内容,学生看得很入迷。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朗读课文,学生就会产生共鸣。

四、学习生字,形象记忆

在低年级阶段,识字、写字部分为教学重点,识字任务重,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生字,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记忆。低年级学生抽象性思维能力不强,善于形象记忆,此时应用多媒体就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如在教学“飞”字时,我用Flas制作了一只在天上展翅飞翔的小鸟,小鸟飞着飞着身体变成了横斜钩,只剩下一对翅膀在不停扇动,这一对翅膀很快变为了“飞”字的第二笔和第三笔。这样学生很快记住这个字,并且了解了“飞”字的演变过程。以往在教学“吃”这个字时,许多学生容易把右边多加一横,为此我做了一个幻灯片,把多写的那一横变成了尖尖的鱼刺,并且强调鱼虽然好吃,但不能被鱼刺卡住喉咙,应该把鱼刺去掉(不应写中间一横),此后再写这个字时,没有一位同学出错。

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用多媒体提供文本资源,就是要超越文本,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信息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能开阔眼界,拓展文本,获取更多的信息。

篇8

暧昧是,你会常常在等他在线。当他几天没有在线,你就会有些担心。

暧昧是,你会不时去他的BLOG看看有没有更新;而且你会留意字里行间,他对你有没有什么暗示。

暧昧是,有感觉,然而,这种感觉不足以叫你们切切实实地发展一段正式的关系。

暧昧是,明白人生有太多的无奈,现实有太多的限制。你知道没有可能,但又舍不得放手。

暧昧是,有进一步的冲动,却没有进一步的勇气。

暧昧是,他不是你的情人,但似乎他比你的情人更关心你和了解你。

暧昧是,你会编一条围巾给他,但大家从没有开始过。

暧昧是,虽然他不是你的情人,但他却会对你说:你对我是十分重要的。

暧昧是,你感冒时有一个会在晚上打电话来,特意提醒你服药,叫你盖好被子早点睡的普通朋友。

暧昧是,当你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你找不到你的男/女朋友,你第一个便会想起他。

暧昧是,每当他提及他的另一半时,你会万箭穿心。

暧昧是,为了逃避背叛的罪恶感。

暧昧是,甜津津又同时酸溜溜的。往往从未开始,已叫人不安,患得患失。

暧昧是,别人以为你们在搞地下情时,你会沾沾自喜。

暧昧是,别人问你们是否恋爱中,你张口结舌。

暧昧是,常常挣扎表不表白。你怕表白之后,你既得不到一个情人,却又失去了一个知心好友。

暧昧是,见到他,你会心跳。见不到他时,你会挂念他。

暧昧是,两个人都会互相猜想。他是不是已经暗示了什么?我是不是自作多情?

暧昧是,每天大家都会聊,会互传手机短讯,无规律地偶然约会。

暧昧是,除了情人节之外,其它的节日,大家都交换礼物。

暧昧是,你很想多走一步,但又怕会吓怕了他。你会很小心流露自己的感情。

暧昧是,两个人没有承诺过什么。但虽然如此,你愿意付出的,比有承诺的情侣更多。没有责任,但你却很渴望去承担,不问回报。

篇9

在中国,人们对美国教育多少有认识的偏差,比如美国小孩在学校基本上就是玩。没错,的确在美国的小学甚至中学,玩的意识很强。可到了高中、上了大学,看到的却是像中国高中生那般向大学冲刺的玩命学习劲。

可以说,美国与中国一样崇尚教育,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美国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是立体式的人才,它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最大化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考试得高分,用分的高低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低劣。

美国孩子没有班集体观念

2006年我被新华社派往华盛顿工作,12岁的女儿随我一起到美国并就读当地一所中学的七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一)。由于女儿在国内只接受了小学英文教育,来到美国后英文水平完全不足以理解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

好在美国中学、高中的年级分班不像中国那样死板,而是先对学生进行各学科的摸底考试,根据每个学课的成绩,分到不同档次的班。每个年级同一门课通常分为普通、中级和高级3个档次,如果你哪一门学得非常好,还可能被安排学习高一年级课程。如果哪门课较差,可能被安排到低年级去学习。因此,美国学生没有班集体的概念。

我女儿到美后,发现除数学能跟上本年级高级班的课外,其它科目均因英文不好只能上普通班。从一个中文的环境一下转到一个英文环境,要想全面像当地美国学生一样学习自如,没有一到两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自然,刚到美国的日子,我女儿的考试成绩虽一直是A,可毕竟是在普通班里拔出的尖子,如果拿到中级、高级可能就不能保证考试全是A了。

除了文化课学习,美国学校每个学年都按时间段安排花样繁多的体育和课外活动。他们的校队组成也相当简单,那就是要先在全校广而告之,任何一个学生都可报名。通常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老师通过测验和比赛,逐步优胜劣汰,最后筛选出校队。经过一段的训练和与兄弟学校的校际对抗,最后再参加全市的比赛。如果在全市取得好名次,还可参加更高一级的地区比赛。

出了课堂,我那热爱体育的女儿就像如鱼得水一样活得开心自信。由于她平日里总与我这位体育记者参加锻炼,特别是网球打得较为出色,因此她自然就成了学校网球队和田径队的大明星。她不仅是全市中学女子跳高两届冠军得主,而且还是全市和地区网球团体冠军成员,单打和双打奖牌得主。在读完八年级(中国的初二)之后,学校在毕业典礼上,把仅有的3个全国性奖项之一――美国自由之女协会设立的“好市民奖”颁发给了我女儿。该奖项就是表彰那些为学校和社区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我女儿是因为体育突出而获奖,另两位得主一个是校学生会主席,一个是在课外兴趣活动中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

这一事例说明,在美国教育体制下,仅学习好显然是不够的,它鼓励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女儿与世界网球名校擦肩而过

热爱体育、崇尚体育,参与体育,在美国早已蔚然成风,已成为美国社会一道独特的社会现象。

以下两组统计数字可说明美国人对体育的热爱:

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报告,拥有逾3亿人口的美国去年有50天以上锻炼经历的人达2亿6千万,这意味着每百个美国人当中就有86个人参加体育活动;另据美国一家叫史密斯的体育商业刊物发表的数据,去年美国人在各类体育赛季中创纪录地消费了320亿美元。

美国的媒体把体育当成娱乐大众和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每天翻开报纸或打开电视,体育板块充斥着棒球、橄榄球、篮球、冰球等各类体育新闻,其中尤以棒球和橄榄球为多,报道是长篇累牍且非常具有专业性,除了五花八门的各类体育比赛新闻,体育明星的行踪和伤病及俱乐部的各种举措都是体育新闻的报道重点。

今天美国的电视台每年得支出数千万、甚至过亿美元来购买播放比赛转播权。播放体育比赛期间播出的广告收入则是电视台的重要收入。同时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开通使得电视台的观众范围进一步扩大。

正是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和媒体立体式的频繁曝光率,商家才会愿意掏腰包赞助体育比赛。在自己扩大知名度的同时,比赛的主办方和球队、运动员才会从中受益。媒体反过来就能拉到转播和报道的赞助费,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在浓浓的体育氛围熏陶下,美国的少年儿童对体育的兴趣可以说从小在耳濡目染之中就培养起来了。

我就在自己居住的一个小城里时常看到一些学龄前儿童,每到周末他们在父母的陪伴下,身着正规棒球装,学着球星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展开软式慢速棒球的比赛,其专注程度、比赛意识和战术配合,完全是在效仿职棒大联盟的比赛。

当然,一旦进了小学、中学,学校为增强学生的健身意识,同时也为培养和发掘学生的体育基因,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或健康课)每天必不可少,而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会和感受不同运动项目的特色。学校有计划地分时段开展篮球、网球、田径、曲棍球等各项体育活动。

进入高中,体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平面媒体在紧张的版面中专门开设高中体育版,报道各高中间不同档次的体育比赛。那些在初中展露出体育才能的学生就会根据各自的特长,尽可能地在高中阶段参加比赛,争取到地区甚至全国排名分,排名越高越有可能拿到大学的奖学金。美国的高中校队已具有相当高水平(注:类似中国体校的水平),而大学在录取了这些体育尖子生后,院校成了进一步培养运动员的基地。在学校体育源源不断地培养和发现体育人才的同时,家庭的投入和对体育潜力的挖掘也是随处可见。美国是个讲究成本的社会,只有先投入才会有后来的回报。只要你有经济实力,那么就可参加不同水平的培训,请到不同水平的教练进行一对一的单练。我所在居住的阿灵顿市有一个设备最先进的网球俱乐部,该俱乐部球馆老板在全市初中网球联赛上发现了我女儿的潜力后,就先用给奖学金的方式,吸引我女儿参加在他那里举办的一期少年网球提高班。等到这一期学习班结束后,这位老板自然不会再为你投入,这种先领进门的方法让学员认识到他的球馆和教练的优势,下一步,就等着你带女儿投钱进来,继续在他这里接受训练。此后,我也有过再投入,等那期训练班结束后,我和女儿进行了交流,认为集中训练的方式长进不太大,可又支付不起一对一的高额训练费,此后也就没有再走进那家网球俱乐部。

当然,我也一度产生让女儿到世界有名的尼克网球学校学习的念头。尽管经朋友介绍,尼克学校准备在每年5万的标准收费下优惠我两万美元,虽咬牙能供得起一两年,可这种风险投资到底回报如何,一种可能女儿打进职业圈,另一种可能是没多大长进。尽管在尼克学校也能继续学业,可学习时间要被网球挤占许多,加上我担心年仅14岁的女儿远赴千里之外的尼克网球学校去独立生活。经与女儿商量后,我们只好放弃此念头,决定还是把学业当成头等大事,完成高中学业考进大学。

名校间体育竞争不亚于学术

提及美国的高校体育,不能不提美国在国际上最大、也最负盛名的大学体育组织:“全美大学体育协会”(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简称NCAA)。

已有逾百年历史的NCAA是由全美高校大约1200个体育协会、体育组织所组成的全国性业余体育协会,涵盖了全美高校许许多多的体育项目,其会员分为三个等级。根据有关规定,第一、二等级的高校可以发放体育奖学金,第三等级的学校则不能发放。相应的各种比赛也分为三个等级。一般来说,“大”学校或者说名牌大学都在第一等级,而“小”学校或者不那么有名的学校则在第二、三等级。

NCAA每年有诸多的赛事,仅以“全国性”赛事而论,每年要决出88个类似中国的“(业余)全国冠军”头衔。除了这些可以称为是“全国性”赛事之外,美国高校还有很多“地区性”赛事。NCAA第一等级下辖的300多所大学,又各自组成了不同的联盟,主要以地域为区分。而在大学校园内部,还有很多“校园赛事”。

在美国,体育被称为大学的大门,名校往往也是体育名校。

美国高校的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各大学的体育运动风气非常兴盛。高校所以能够成为美国体育运动强大的后备军,完全得益于美国高校极其发达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及浓郁的体育氛围。

首先,美国高校崇尚体育运动的拼搏精神;其次,美国大学一般都拥有大量的体育场馆,设施一流;第三,美国很多的体育运动最初始于大学,现在也在大学流行,并波及到社会;第四,因为体育开展的历史悠久,所以,很多大学在体育运动项目上有过或者依然保持着骄人的成绩,成为大学宝贵的遗产和财富。

可以说,在很多名牌大学之间,他们在体育上的竞争程度绝不亚于学术上的竞争。体育竞技场上的辉煌,令大学和大学生都引以为傲,甚至成为高中生申请大学的理由之一。

美国大学体育三个部分必不可少:优秀的队员,一流的教练,充裕的经费。体育特长生入学标准虽会比普通学生要求低一点,但至少要通过全国统一大学入学SAT考试,而且在入学时必须承诺要拿下这个学位。

大学篮球火爆超过职业体育

美国杜克大学体育部负责人说,吸引优秀体育人才的“王牌武器”自然是杜克大学一流的声誉。如果运动员有一个来自杜克的学位,那么他将会终身受益,所有杜克的校友资源和各种各样的机会都会向他敞开。教练对队员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来杜克吧,在这里你会受到第一流的教育。

杜克大学体育部利用杜克的名声来吸引好的运动员前来接受教育,而如果运动员们取得了好成绩,拿到了全国冠军,又为杜克争光添彩,形成双赢局面。

那么,美国的大学体育部最主要的收入来自哪里呢?

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捐款。在杜克读本科,一年所有的费用加起来大概是4300美金,近238个奖学金项目,这样每年要上缴学校1千万美元左右的学费,才能保证各个项目有足够数量的运动员。这就是学校最大的一笔开销。杜克大学是不给这些钱的,体育部必须要拿出这么多钱来。所以这就是体育部为什么要筹集这么多钱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很多运动员的父母来说,能免费让子女来杜克接受教育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情。除了学费之外,比赛场馆的灯光设施、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外出旅行,招募运动员,这些都是很大的开支。所以除了努力“开源”,电视转播费用也是主要收入。

在杜克大学开展的26个项目中,只有男子篮球和男子橄榄球这两项运动有很丰厚的盈利。女子篮球也有部分收入。而其他项目基本上是靠着篮球和橄榄球这两项运动在养着。

由于有内外机制的保障,使得美国大学体育各项联赛早已走出了校园,总是能够引起美国各大媒体的关注。其中尤以篮球和橄榄球在美国校园开展最为火爆,关注和追捧程度甚至超过美国的职业体育。更关键的是,体育是著名院校重要的收入来源。媒体对大学体育的报道量仅次于美国橄榄球、棒球、篮球和冰球四大职业联赛。

在北京奥运会上创纪录地夺得8金的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小时候患上了注意力缺失多动症。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他7岁开始学习游泳,并且在游泳上显示了非凡的才能,很快就出类拔萃。在10岁的时候,他就拿下了自己那个年龄段的全美冠军,后来更是一发而不可收。2004年,菲尔普斯进入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学习体育营销与管理。在大学期间,他获得了无数的国内外大赛的金牌。

作为大学生,他们都是业余选手,大学毕业后,是否愿意成为职业运动员那是他们的选择。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在大学读书期间,不会享受到与其他同学不同的待遇。美国名校所持的观点或者说理论是:对于有运动天分的学生,我们可以也愿意提供奖学金鼓励你来读大学,但既然来接受高等教育,那你就是学生,所以都要保证拿下学位。没有潜力的人,很难进入大学。当然,话又说回来,运动员进入名校后,也会因学校的名望而受益无穷,特别是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相对容易,而且薪水也相对较高。

集体项目在美国最受青睐

体育比赛中所体现出的美德――团体精神、公正、纪律,在美国社会中有很高的声望。例如,美国体坛最吸引大众眼球的四大职业联赛――棒球、橄榄球、篮球和冰球,清一色是集体项目。在美国人眼里,这四大联赛就是世界最高水平联赛,最后的冠军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

棒球之所以能成为美国的“国球”,与美国人追求团队精神不无关系。棒球选手虽然每个人位置不同,但要求全队必须协同一致,不管你在队里位置多么重要,不管你是多么亮的明星,你都要具备团队精神,与队友一起为了胜利而战。

据统计,美国亲临球场观看棒球比赛的达4000万人;大学橄榄球赛也能吸引3000多万观众;观看NBA的观众,如果算上在家通过电视和电台收看收听的,与到现场观战的加起来达1.4亿人次。

除此之外,一些个人运动,如游泳、高尔夫球、网球和田径等也很受欢迎。

在美国政府所各部门中你找不到一家主管体育的部门。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业余体育法》,指定美国奥委会是掌管美国所有与奥运会有关的体育活动协调民间组织。既然是民间组织,美国奥委会也就自然得不到美国政府的财政拨款。但美国政府是支持奥委会的,规定美国的企业要赞助奥林匹克运动,就必须把10%到15%的收入给予美国奥委会。

篇10

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去年,来自美国的进口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量的26%,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量的14%,中国成为美国仅次于加拿大的农产品购买方。而中国目前对农产品的进口仍局限于小范围产品,且中国的非关税措施、关税和税率配额大约影响了美国39亿-52亿美元的农产品销售。但美国视上述“制约”为契机,认为中国农产品消费仍有持续增长的空间。

目前,中国主要农产品实施进口配额关税管理办法,配额量内农产品进口适用配额内税率,配额量外关税使用普通关税。如从最惠国进口已梳的棉花,配额内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为40%;从最惠国进口硬粒小麦,配额内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为65%。

因觊觎中国农产品市场,美国官员称,中国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取消不公平的贸易限制,以给予美国农产品公平竞争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有外媒报道称,因国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为抑制通胀,中国财政部正在为是否调整农产品进口关税进行研究。